88教案网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示求3个1.5的和的简便运算(或1.5的3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

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或求1.5的1.8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按整数算出积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也就是把小数化简;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⑴四舍五入法;

⑵进一法;

⑶去尾法

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小数四则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

a-b-c=a-(b+c)

a-(b+c)=a-b-c

乘法: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jaB88.CoM

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

除法:

a÷b÷c=a÷(b×c)

a÷(b×c) =a÷b÷c

扩展阅读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1、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0.6÷0.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0.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0.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3、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注意:如果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4、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

5、除法中的变化规律:

①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

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6、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如6.3232……的循环节是32.

7、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1、长方形:

@ 周长=(长+宽)×2--【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

字母表示:C=(a+b)×2

@面积=长×宽

字母表示:S=ab

2、正方形:

@周长=边长×4

字母表示:C=4a

@面积=边长×边长

字母表示:S=a2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字母表示: S=ah

4、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底=面积×2÷高;高=面积×2÷底】

字母表示: S=ah÷2

5、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表示: S=(a+b)h÷2

上底=面积×2÷高-下底,

下底=面积×2÷高-上底;

高=面积×2÷(上底+下底)

6、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剪拼、平移、割补法

7、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拼凑法

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

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8、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拼凑法

9、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2倍,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10、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11、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12、组合图形面积(或阴影部分面积):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整体-部分=另一部分)。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一、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如: ×5表示求5个的和是多少?

2、分数乘分数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如: × 表示求的是多少?

(二)、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整数和分母约分)

2、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

3、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三)、规律:(乘法中比较大小时)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0除外),积小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1,积等于这个数。

(四)、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五)、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乘法交换律: a × b = b × a

乘法结合律: ( a × b )×c = a × ( b × c )

乘法分配律: ( a + b )×c = a c + b c a c + b c = ( a + b )×c

二、分数乘法的解决问题

(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1、画线段图:

(1)两个量的关系:画两条线段图;

(2)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画一条线段图。

2、找单位“1”: 在分率句中分率的前面; 或 “占”、“是”、“比”的后面

3、求一个数的几倍: 一个数×几倍;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

4、写数量关系式技巧:

(1)“的” 相当于 “×” “占”、“是”、“比”相当于“ = “

(2)分率前是”的“: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3)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意思: 单位”1“的量×(1 分率)=分率对应量

三、倒数

1、倒数的意义: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强调:互为倒数,即倒数是两个数的关系,它们互相依存,倒数不能单独存在。

(要说清谁是谁的倒数)。

2、求倒数的方法:

(1)、求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2)、求整数的倒数:把整数看做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3)、求带分数的倒数: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求倒数。

(4)、求小数的倒数: 把小数化为分数,再求倒数。

3、1的倒数是1; 0没有倒数。 因为1×1=1;0乘任何数都得0,(分母不能为0)

4、对于任意数 ,它的倒数为;非零整数 的倒数为;分数的倒数是;

5、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小于或等于1;带分数的倒数小于1。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1、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2、10个一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3、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4、数位顺序表

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是数位,一(个)、十、百、千、万……是计数单位。从右往左每四个数位分一级,数级包括:个级、万级、亿级。

5、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6、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7、读数时,只是在每一级的末尾加上“万”或“亿”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8、写数:万级和亿级上的数都是按照个级上数的方法来写,哪一位不够用0补足。

9、改写和省略

(1)改写 去掉末尾的四个0,将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如:450000=45万

去掉末尾的八个0,将数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如:200000000=2亿

(2)省略 去掉末尾的四位数字,将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 去掉末尾的八位数字,将数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用“四舍五入”法,要注意看清去掉部分的最高位,如果是5或比5大,要向前一位进一。) 如:54340≈5万 56070≈6万 720023000≈7亿 459800000≈5亿

改写和省略的区别 :改写 不改变数的大小 用 = 连接 如:450000=45万 200000000=2亿

省略 改变了数的大小 用 ≈ 连接 如:54340≈5万 720023000≈7亿

10、计算工具的认识:

1、由我国古代发明的,沿用至今的计算工具是(算盘)。

2、算盘的上珠代表5,下珠代表1。

3、计算器上的按键:ON/C 开关及清除屏键 OFF 关机键 AC 清除键 CE 清除键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 平行四边形与梯形

1、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

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同一平面内,两条直

线不平行就相交)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 画平行线应先放三角尺,再放直尺,平移三角尺。(一贴,二靠,三移,四画)

3、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垂直)。

4、 画垂线应先放直尺,再放三角尺,平移三角尺。(一对,二移,三画)

5、 点到直线之间垂直线段最短。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6、 两条平行线之间所有的垂直线段的长度相等。(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7、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行叫做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1)平行四边形

①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平行四边形相对的角(对角)度数相等,相邻的角(邻角)度数和是180度,四个角的度数和是360度。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的特性。

③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同一底上的高长度都相等。

(2)梯形

①在梯形中,平行的两条边分别叫做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其中短的叫上底,长的叫下底)。不平行的两条边叫做梯形的腰。从梯形上底的一点到下底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②梯形有无数条高,所有的高长度都相等。

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④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7、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边互相平行,邻边互相垂直。可以用画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8、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9、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10、梯形的各部分名称.

11、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有两个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12、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0。

13、平行四边形相对的角完全相等,相对的边平行且相等。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单元分析》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单元分析》数学教案

第5单元 简易方程

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学习方程的意义、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简易方程,以及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简易方程的运用。在学生已有的算术和代数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简易方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并且能够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算术知识。

【学情分析】

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关系,更让学生感到困难。让学生从具体的、确定的数过度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对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相关认识基础,使学生从具体实例到一般意义的抽象概括逐渐过渡。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往往不会将含有字母的式子看作是一个量,如:苹果2元一斤,香蕉比苹果贵x 元,2+x 既表示苹果价格与香蕉价格之间的数量关系,也表示香蕉的价格,很多学生认为这只是一个式子,不是结果。而这正是学生学习简易方程的基础,所以要先学习用字母表示一个特定的数,再学习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也就是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让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学习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这样由易到难,便于学生在数学认知上有更高的飞跃。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等,初步了解简易方程,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数学思考: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问题解决:能列简易方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培养学生书写规范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难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划分】 20课时

1.用字母表示数……………………………6课时

2.解简易方程………………………………12课时

3.整理和复习………………………………2课时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第一课《窃读记》作者:林海音

一、字音

(窃)读qiè(腋)下yè贪(婪)lán(惧)怕jù饥肠(辘辘)lùlù

支(撑)chēng(踮)起脚尖diàn(依依)不舍yīyī

二、字形

辘(饥肠辘辘)檐(屋檐)腋(腋下)撑(支撑)

漉(湿漉漉)瞻(瞻仰)液(液体)掌(手掌)

三、词义

1、重点词。

贪婪:贪心而不知满足

饥肠辘辘: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饥肠:饥饿的肚子;辘辘:车行声。

依依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依依:依恋的样子;舍:放弃。

2、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担忧——担心贪婪——贪心惧怕——害怕适宜——适合

反义词:担忧——放心贪婪——知足隐藏——公开暂时——长久

四、课文主旨把握(中心思想)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五、品味语句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比喻句: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比作饿狼进食。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2、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窃:在本文中指“只读不买。”快乐:“我”可以读到自己喜欢的书。惧怕: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作者在窃读中因学到了知识,获取了智慧,认识了书中的人物而感到快乐,惧怕的则是怕店员发现她只读书而不购买,而把她从书店里赶走,从此不让她来看书。)

3、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对比: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4、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作者用“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窃读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5、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吃饭长大”是指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6、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顾客之多,更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

(我感受到作者非常想读书,已经迫不及待了。从“跨、踮、挤”等动词中我感受到了作者为了尽早读到书而万分急切的心情。作者连把短发弄乱也不在乎,说明她非常想看书,而且也说明了书店的顾客很多。)

第二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作者:张钫

一、字音

水(浒)传hǔ(彭)公案pēng(侠)士xá

二、多音字

接(济)jì旺(盛)shèng(藏)书cáng(绿)林好汉lù

(济)南jǐ(盛)饭chéng宝(藏)zàng(绿)色lǜ

二、词语积累

绿林好汉滚瓜烂熟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三、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喜欢——喜爱困难——艰难起码——至少鼓励——激励

反义词:喜欢——讨厌困难——容易起码——至多鼓励——打击

四、课文主旨把握(中心思想)

1、本文是一篇访谈录,记述了一名叫苗苗的小学生与季羡林老爷爷的交流对话,在轻松和谐的谈话气氛中,让我们感觉到了苗苗的稚气与礼貌,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表达了季老对下一代成长的深切关爱之情。

2、重点句: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是指“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只有具备这三种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五、品味语句

1、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一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我的理解:“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这句话是季老与苗苗交流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列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表明了自己是支持儿童读课外书的。

2、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我的理解:“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学习偏科而说的,对21世纪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只有具备这种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3、倒不一定是12岁,当然早学比晚学好。

我的理解:这句话是季老直接指出有些人的认识是片面的,并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早学比晚学好”。

4、我觉得,一个小孩子起码要背诵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我的理解:“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与苗苗的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第三课《走遍天下书为侣》

一、字音

伴(侣)lǚ(娱)乐yú毫不犹(豫)yù一(趟)tàng背(诵)sòng

二、多音字

(供)应gōng相(似)sì(处)分chǔ

提(供)gòng(似)的shì到(处)chù

三、词语积累

1、环绕娱乐感叹周游思考品味片段忽略意义方式毫不犹豫

2、近义词:毫不犹豫——毫不迟疑熟悉——熟识品味——品尝欣赏——观察

3、反义词:毫不犹豫——犹豫不决熟悉——陌生欣赏——讨厌

四、课文主旨把握(中心思想)

主题:本文作者以独自环绕世界旅行,只能选择带一样东西娱乐的假设开始,引出了“以书为侣”的观点。进而说明了反复读一本书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故地重游,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惊喜,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挚爱以及用自己的读书方式将书读精的独特见解。

五、品味语句

(一)修辞手法:

1、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一样?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有趣的书,一盒扑克牌,一个百音盒,还是一只口琴……(设问)

2、这有什么关系呢?(反问)

3、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他们吧?(反问)

4、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反问)

5、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比喻)

6、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比喻)

(二)有特殊作用的句子: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这句话既是上一自然段作者比喻所得出的结论,也是下一自然段要进一步说明的引子,在行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我的理解:朋友和家,人人皆有,而且感情深挚,更重要的是朋友间次次相见,家日日都回,却不会生厌,反而有新的感觉,新的收获。作者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地说说明里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书的喜爱之情。

2、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我的理解:这句话是作者在列举了“一遍遍地读一本书”的方式方法后的由衷感叹,说明书在作者心中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读,无论是理解故事内容、揣摩写作目的、续编故事、品味写法,还是积累所得,都能读得津津有味,收获颇丰。这句话还与课文题目相呼应、相对照。

3、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我的理解:“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通过“……就是……也是……”的层层递进,愈加表达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4、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我的理解: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读书的特殊理解。首先,是指每个人的阅历不同,读书的方式、方法不同,即使是读同一本书,感受和收获也会各不相同,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次,作者倡导用自己的方式阅读,将一本书读精,读书要有独到的见解,这样才能将书中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5、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书的方法是:首先,通过读文理解故事内容,揣摩写作目的;其次,品读精彩段落,感受文章写法妙处,试着续编故事;最后,在读某些细节,寻找自己忽略的地方,进而写体会、做积累。(内容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总结收获。)

第四课《我的“长生果”》

一、字音

喻yù扉fēi呐nà瘾yǐn囫hú囵lún

莎shā磁chí锻duàn鉴jiàn呕oǔ沥lì

二、多音字

禁止jìn差劲chà奔跑bēn播撒sǎ

情不自禁jīn差错chā奔头bèn撒娇sā

参差chī

出差chāi

三、词语积累

1、流光溢彩呐喊助威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泪落如珠

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悲欢离合牵肠挂肚如饥似渴不言而喻花纹驳杂

黯然神伤千篇一律沉甸甸天高气爽云淡日丽香飘四野别出心裁

与众不同大显身手眼泪花花真情实感心安理得念念不忘呕心沥血

2、近义词:愉悦——喜悦遭遇——遭受悲惨——凄惨领悟——领会

3、反义词:愉悦——不快悲惨——幸福寂寞——热闹模仿——独创

四、课文主旨(中心思想)

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

己生活的影响,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五、品味语句

(一)修辞手法:

1、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快之情。(比喻)

2、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比喻)

3、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比喻)

4、后来,我又不满足于看一般的故事书了,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比喻)

5、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比喻)

6、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引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我的理解:“长生果”,即吃了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果子,在这里指营养极其丰富。这句话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充分表达了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2、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之意。

我的理解:“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做细致地分析,笼统地接受。“不求甚解”指读书只要略知大意就可以了,不必追去透彻。这里是指作者水平有限,因读不懂而放过去,不得已而为之。

3、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我的理解:“别出心裁”,意思是与众不同;“鲜味”即新鲜的味道。这句话是作者在一次成功的习作后悟出的道理,完全得益于课外阅读。意思是要想将作文写好,就先要打破千篇一律的模式,不落窠臼。

4、小时候受过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

我的理解: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课外阅读的积累,为这次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5、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我的理解:“借鉴”,指拿别人的事作为镜子,以便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模仿”,仿效,照着样子做。“呕心沥血”比喻费尽心血。这是作者在又一次成功习作后悟出的道理:作文应该表达真情实感,有感而发,以情感人;开始时必须要进行模仿和借鉴,习得一些方法,但只有浸透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创造,才能打动人心,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园地一: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1、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读书要持之以恒,一日不可间断。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大量阅读,写作时就会如有神助。

3、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书如同良药,善于读书可以医治愚钝。

4、黑发不如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在少年时代不知道发奋读书,等到老了再想读书就迟了。应该珍惜时光。

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读书要精神专一,全神贯注,口惟心诵,才能有所得。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教材分析》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教材分析》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 简易方程

一、教学内容

1.用字母表示数。

2.解简易方程(解方程、实际问题与方程)。

和原实验教材相比,变化有:一是,增加用字母表示常见数量关系的例题,为解决实际问题列方程作准备。二是,根据课标要求,明确给出等式的性质(原来只是借助天平平衡来理解),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三是,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问题分开编排,分散难点,并且解方程的类型更全面。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发展符号意识,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作用,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易方程。在这过程中初步体会化归思想。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过程中获得数学建模的初步体验。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三、编排特点

1.重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教学。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用字母表示数,学习了用符号表示一个特定的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等,所以教材就不再从用字母表示特定的数、一般的数起步,而是直接从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开始。

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即根据数量关系的陈述写出代数式,这是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本技能。对小学生来说,受以往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的影响起初会有一些困惑。因此,为了突破难点,保证基础,教材加强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除了原有的两个例题之外,还增加了两个例题,学习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也为后面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准备(具体内容如下表)。相应地还增加了一个练习。

例1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a+30)

例2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6x

例3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例4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1200-3x)

例5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3x+4x)

同时,还加强了代入求值的教学,使学生不断看到,用含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量,当用一个合适的数代替字母并求值,就得到了一个具体的数。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感悟、适应字母代数的特点。

2.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解方程的依据,突显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优势。

根据《标准(2011)》的要求,从小学起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和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而且有利于学生代数思维习惯的培养。

以等式性质作为解简易方程的依据后,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越性变显现出来了。例如,解形如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减去与加上,得与;解形如与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除以与乘上,得与。这样解决方程显然比原来依据逆运算关系解方程,思路更为统一。

3.加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适当分散难点。

教材一方面在第一节,加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教学,为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解方程单独编排,并且解方程的类型更全面,分散难点。

在“解方程”这部分内容中,方程没有刻意一一从现实情境引出;而且解方程的过程,充分借助实物直观、几何直观,发挥数形结合的优势,帮助学生理解方程变形、求解的过程。待学生有了一定的解方程基础后,在“实际问题与方程”这部分内容中,再由实际问题引入前面没有出现过的方程。这样处理,两部分内容各有侧重,既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又关注了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切实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教材对“实际问题与方程”这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并有所加强。一共安排5个例题(具体如下表)。这部分的5个例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答,都需要逆向思维,从而便于突出等量关系的分析,突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

例1 x+b=c的应用

例2 ax?b=c的应用

例3 ax+ab=c的应用

例4 x+bx=c的应用

例5 ax+bx=c的应用

四、具体内容

(一)用字母表示数

1.例1:用字母表示加减的关系。

重点让学生体会还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特点:具有一般性,可以看作一个具体的量。具体编排体现“具体-一般-具体”的过程。

(1)重视抽象概括。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一个量,这是列方程的基础。教材采用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思路,先列出用具体的数表示的式子,让学生看到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个别现象,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用一个式子表示一般情况呢?由此引出含有字母的式子。使学生看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不仅简单明了,而且具有一般性,经历抽象概括的过程。

(2)渗透函数思想。让学生体会:a+30随着a的变化而变化,它们之间一一对应,以渗透函数思想。

(3)取值范围。关于字母的取值范围应该让学生明确,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字母的取值范围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

(4)代入求值。代入求值是由一般到具体的过程,通过正反两个思维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如:当a是一个具体的岁数时,a+30也是一个具体的岁数。

2.例2:乘除的数量关系。

(1)编排和例1相同。同样是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归纳过程,再从一般到具体的代入求值。

(2)介绍字母与数相乘的习惯写法。

3.例3:运算定律、计算公式。

(1)体会数学符号语言的优越性。对比用语言描述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体会到:用字母表示,一目了然,准确、简明、易记。

(2)代入求值。以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为例,教学怎样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怎样把已知数据代入公式求值。介绍平方的书写方法,数与字母相乘的书写习惯。

4.例4:两级运算。

例4例4和例5是新增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为后面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准备。

这里数量关系比前面进了一步,含两级运算,重点是还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一个量。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这里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写出代数式,代入求值。

5.例5:两积之和(ax+bx)。

(1)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2)引导学生化简式子。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化简,学生熟练后可以直接写出7x。

(3)拓展例题。将式子改为4x-3x,让学生说出它的含义,再说出化简的结果。这时将出现数与字母相乘的特殊情况,即“1与字母相乘,1可省略”,可用来检查前面学习的书写习惯。

(二)解简易方程

1.方程的意义。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因此教学方程的概念要从认识等式开始。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通过天平演示,经历由数的等式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通过不等到相等的比较,为引入方程提供丰富的感性认知基础。

教学时,可制作动画或自制的天平教具来演示。因为精密的天平仪器小,学生不易看清,也不容易取得平衡。

通过实物演示得到了一个方程,接下来再通过图示得出第二个方程。然后以两个方程为例,给出方程概念的描述。为了丰富对方程的感知,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并呈现三个同学在黑板上写的方程,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2.等式的性质。

原来没有直接出示等式性质,但是解方程时不利于学生的描述,这次正式总结出。通过插图演示天平平衡的实验,探究等式基本性质。

用连环画式的插图,一方面提示教师可以怎样演示,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思考、感悟天平保持平衡的变化规律,提供了直观的观察材料。要注意的是,教具演示能使学生看到动态的过程,获得实实在在的真切感受。但演示过后,呈现在学生眼前的,只剩最后的结果状态。而连环画式的插图,没有实物演示那么生动,但可以保留初始状态和结果状态,便于学生观察、比较。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双向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等式性质1的演示过程中可以用等式来表示,这样从直观演示过渡到等式,帮助总结。等式的性质2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通过交流完善对0的补充说明。

3.解方程。

(1)例1:解形如x+a=b的方程。

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理解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

①这里借助三幅天平演示图展现了解方程的完整思考过程。为了便于通过图示说明解方程的全过程,这里的数据比较小。但是学生可能一眼就能看出结果,为提高学习掌握新方法的积极性,可以明确指出,要根据等式性质来解方程。在这里要暂时避开算法多样化的讨论。

②结合解方程的过程给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不再单独编排。

③检验。由小精灵给以提示,介绍了验算的全过程,就是前面所学的代入求值的过程。

(2)例2:解形如ax=b的方程。

编排思路同例1。练习中尝试解形如x÷a=b的方程。

(3)例3:解形如a-x=b的方程。

这是新增的,解方程的类型更全面。

重点突出转化思想。教材以20-x=9为例,讨论形如a-x=b的方程的解法,思路是转化为x+b=a,即转化为例1的形式。这里不再依靠天平的图示,意在及时抽象,启发学生直接依据等式性质进行转化。a÷x=b类型的方程让学生自主探索。

教学中注意让学生积累解方程的经验。完成基本类型的方程求解后,小精灵提示学生总结解方程的思考方法(利用等式性质)、解题步骤、要注意的问题。

(4)例4:解形如ax+b=c的方程。

(5)例5:解形如a(x+b)=c的方程。

这两种都是新增的稍复杂的类型。同样也是利用转化的方法,将解较复杂的方程转化为前面的基本类型来求解。教学重点是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4.实际问题与方程。

(1)例1:基本类型。

①经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这里的问题比较简单,容易发现数量关系。学生也比较容易直接利用算术方法求解,教材在这里尊重学生的经验,先出示了算术解法。以此鼓励学生自己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接下来引出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对将所求数量设为x,对未知数参加列式,都会感到不习惯。所以,教材引导学生将未知数设为x,列出方程。

②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特点: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未知数参与列式。其中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的关键,教材用色块予以凸显,但它不是解题书写的要求,主要是帮助学生列方程。

③淡化算术方法和列方程方法的对比。这里的数量关系简单,体现不出列方程的优势,重在经历一般方法,规范书写格式。

(2)例2:列方程解形如ax±b=c的问题。

①体会优越性。这里的问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决需要逆思考,思维难度较大,学生容易出现先除后减的错误。而用方程解,思路比较顺,体现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②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这里的数量关系,学生常有不同的分析(如下)。学生有必要的话,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分析。如:

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③总结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教材给出了基本步骤,提升学生的学习经验。

(3)例3:列方程解形如ax±ab=c的问题。

这里的数量关系是两积之和,是典型的数量关系,生活中很常见。而且,理解了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也就容易理解两积之差、两商之和(差)的数量关系。同时,两个积中有相同的因数,可以根据分配律,得到含小括号的方程。所以例3具有举一反三的典型意义。

(4)例4:列方程解形如ax±bx=c的问题。

①含有两个未知数。此类问题称为“和差、和倍、差倍问题”,其特点是:含有两个未知数,知道这两个未知数的倍数关系,以及它们的和或差,求两个未知数(如本例)。如果用算术方法解比较难。改用方程解,都可归结为解形如ax±bx=c 的方程,思路统一,解法一致,学会其中之一的解法,其他类似的问题,如“和差”就很容易类推解决。

②设未知数。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确定一个未知数为x,另一个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用含有x的式子来表示。但这里重点是设谁是x,一般为了解方程方便,设倍数关系中的单位量为x。也可以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思考。

(5)例5:解决问题。

这里是行程中的相遇问题,比较经典,这里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编排,让学生体会方程解的优越性。

这里的方程形式与例3相同,重点是借助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五、教学建议

1.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

本单元的知识大多比较抽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相关认知基础,关注由具体实例到一般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无论是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还是学习方程的概念或等式的性质,既要发挥具体实例对于抽象概括的支撑作用,又要及时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实现必要的抽象概括。

2.有意识地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本单元的内容蕴涵较为丰富的数学思想,如抽象思想、推理思想、化归(转化)思想、等价思想、模型思想等。比如:

解方程的过程实际上是一连串依据等式性质的演绎推理过程,最终将原方程转化为与其等价的“x=?”的形式。“x=?”是方程变形的目标。教学时,应要求学生做得对、说得清,从而在理解变形依据、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所学方程的解法。

列方程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特定关系的过程,也就是数学建模过程。教学时,应启发学生学习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语言等价地转化为数学语言,得到方程,进而解决有关问题。

3.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比较直接、简明,能使某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化难为易。让学生体会列方程的优越性。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还要注意引导他们逐步学会根据问题特点,灵活选择便于思考的简便解法,进而丰富解题策略,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四、 百分数

一、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1、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百分数是指的两个数的比,因此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2、 千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千分之几。

3、百分数和分数的主要联系与区别:

(1)联系:都可以表示两个量的倍比关系。

(2)区别:

①、意义不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所以不能带单位;

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的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表示具本数时可以带单位。

②、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分数的分子不能是小数,只能是除0以外的自然数。

4、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

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一)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成百分数: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2. 百分数化成小数: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同时去掉百分号。

(二)百分数的和分数的互化

1、百分数化成分数:

先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否100的分数,能约分要约成最简分数。

2、分数化成百分数:

① 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分母扩大或缩小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写成百分数形式。

②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三)常见的分数与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

三、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一)一般应用题

1、常见的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①合格率 =

②发芽率 =

③出勤率 =

④达标率 =

⑤成活率 =

⑥出粉率 =

⑦烘干率 =

⑧含水率 =

一般来讲,出勤率、成活率、合格率、正确率能达到100%,出米率、出油率达不到100%,完成率、增长了百分之几等可以超过100%。(一般出粉率在70、80%,出油率在30、40%。)

2、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求单位“1”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数量关系式和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中的关系式相同:

(1)分率前是“的”: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2)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意思:单位“1”的量×(1分率)=分率对应量

3、未知单位“1”的量(用除法),已知单位“1”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

解法:(建议:最好用方程解答)

(1)方程:根据数量关系式设未知量为X,用方程解答。

(2)算术(用除法):分率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4、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两个数的相差量÷单位“1”的量×100%或:

①求多百分之几:(大数÷小数-1)×100%

②求少百分之几:(1-小数÷大数)×100%

(二)、折扣

1、折扣:商品按原定价格的百分之几出售,叫做折扣。通称“打折”。

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八折= =80﹪,六折五=0.65=65﹪

2、一成是十分之一,也就是10%。三成五就是十分之三点五,也就是35%

(三)、纳税

1、纳税: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2、纳税的意义: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安全等事业。

3、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

4、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5、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应纳税额 = 总收入 × 税率

(四)利息

1、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法。

2、储蓄的意义: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3、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4、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5、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6、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7、注意:如要上利息税(国债和教育储藏的利息不纳税),则:

税后利息=利息-利息的应纳税额=利息-利息×利息税率=利息×(1-利息税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单元分析》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单元分析》数学教案

第8单元 总复习

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复习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小数乘法、位置、小数除法、可能性、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植树问题。通过总复习,把本学期所学的内容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等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复习课不只是把知识重现一次,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学生通过复习查缺补漏,获得自身能力的提高。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所以课前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整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初步形成知识网。在复习时再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数学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数学思考:通过进一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通过系统化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扎实掌握所学知识 。

教学难点: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课时划分】 4课时

1.小数乘、除法复习………………………………1课时

2.位置复习…………………………………………1课时

3.简易方程复习……………………………………1课时

4.多边形的面积复习………………………………1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单元分析》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单元分析》数学教案

第7单元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是有关数学广角的“植物问题”,主要探讨的是关于在一条线段植树的问题,只栽一端、只栽中间、两端都栽等。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探索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人手的思想。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学习的热情也会比较高涨,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线段的相关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思考能力与计算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探索并认识不封闭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数学思考: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学会与人分享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难点: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总长÷间距=间隔数,间隔数+1=植树棵数),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时划分】 1课时

1.植树问题………………………………1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 单元分析》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 单元分析》数学教案

第4单元 可能性

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

可能性是学习数学四个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涉及,但概率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并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简单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学生只是初步的感知这种不确定事件,对具体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师做出适当引导,学生就会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教材选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造机会。

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些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及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简单的逻辑推理、逆向思维和与人交流思考过程的能力。

问题解决:能由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逆推比较事件发生的多与少。

情感态度: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够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对统计与可能性知识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够列出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判断物体数量的多少。

【课时划分】3课时

1.可能性………………………………2课时

2.掷一掷………………………………1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 单元分析》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 单元分析》数学教案

第2单元 位 置

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行、列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了,本单元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之后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呈现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一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学习内容。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及经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然后,要使学生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结合学生的实际座位,将教学搬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教材除了从数的角度刻画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还有意安排了一些素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如例2的教学,在让学生明确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时,教师应设法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引导学生把例1中学习的列、行的概念和使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应用到例2中来。同时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经验,但是学生对物体位置的描述还没有形成特定的规范。因此,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来确定位置,使学生养成用数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其空间观念和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数学思考: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课时安排】3课时

1.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1课时

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1课时

3.练习五………………………………………1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197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