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4和“练一练”,练习十二第5—7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含有未知数z的等式解答相差关系中逆叙的一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列含有未知数芦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思路,能正确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相差关系的逆叙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解题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列含有未知数i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1)养鸡场养鸡500只,卖出一些后还剩300只,卖出了多少
(2)张师傅和李师傅一共加工零件135个。其中李师傅加工了75个,张师傅加工了多少个?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完成一道,各人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应用题时,要几步?第(1)题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是怎样想的?第(2)题呢?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时,要根据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式,对照着数量关系式来列出等式。
2.应用题。
粮站运来面粉96袋,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多24袋,运来大米多少袋?
读题后让学生想一想,这样的题用什么方法解答。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算?题里的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
(板书:面粉的袋数+24=大米的袋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4,读题。
提问:例4与上面一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这两道题虽然有不同的地方,但相同的都是大米比面粉多24袋。想一想,例4的数量关系与上一题一样吗?
2.谁再来说一说,例4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
(评析:通过重复提问,可以突出例4的数量关系,便于学生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提问“为什么”,有利于学生认识根据题里怎样的条件找相差关系逆叙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
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你能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例4吗?
第一步先做什么?(板书设未知数x,并说明注意写“解”字。)
第二步要做什么?列出怎样的等式?(板书:x+24=120)
第三步求未知数x的值要怎样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说明求出x的值不带单位名称)你是怎样想的?
写出答句。
3.你能根据题意,检验这样解答是否正确吗?谁来告诉大家,的面粉有24袋。120一x=24)
追问:为什么可以列这样的等式?
怎样求未知数工?(学生口答,老师板书,并写出答句)
5.提问:今天学习的也是用什么方法来解答应用题?(板书课题)例4可以列几种等式来解答?这两个等式都是根据什么列出来的?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想数量关系式。这样才能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想一想,例4是根据题里什么条件来想数量关系式,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的?
三、巩固练习
1.根据下面的条件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1)鸡比鸭多30只。
(2)杨树比柳树少15棵。
(3)美术班比舞蹈班少16人。
(4)今年收的小麦比去年多1500千克。
2。做“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读题。提问数量关系式。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提问:这里的等式是根据什么来列的?
(2)完成第(2)题。
读题。让学生先说数量关系式。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列等式时你是怎样想的?
强调:像上面这样的几道题,都要先根据题里“谁比谁多或少多少”想数量关系式,再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等式来解答。
3.练习十二第5题。
说明要求,让学生在课本上练习。
提问:第(1)题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列等式的?第(2)题呢?
四、课堂小结
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答应用题,要分几步做?要根据什么来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6—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3.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优选策略教学。
教学重点:
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请学生说说学校的教学大楼有几层?每层有几间教室?数一数,我们教室有几张桌子?你是怎么数的?
2.学生反馈。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第层有多少张桌子?一共有几个教室?一共有几张桌子?)
4.教师指出:前两个问题非常简单,大家都能解决,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第3个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研讨新课。
1.针对上述几个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组织汇报交流。
2.让不同做法的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列综合算式,完成例题板书。
4.小结:求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解答。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图书馆问题。
有8个书架,每个书架有6层,每层放了40本?
2.提问:根据这些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3.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汇报收获,回顾总结。
五、作业
作业本p17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通过举实际例子亲身体验并感受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在亲身体验中通过合作、交流得出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计算方法。
3、能用两种方法正确解答应用题。
4、通过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生活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掌握数量关系,并能用两种方法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说出想法。
教学关键:通过举实际例子体验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谈话:(1)(拿起粉笔)工厂里生产出一支一支的粉笔,卖给我们的学校是不是一支一支拿过来呢?(得出先装成盒再装成箱)
(2)生举例子: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还能举吗?(举出不同情况的例子)
2、动手操作、加深印象:把12支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把每份6支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
小结:刚才进行了几次平均分?
3、提供材料:假设一个工厂生产了4800支粉笔、每60支装
一盒、每20盒装一箱、装了4箱。
(1)观察从这些材料中你知道了什么?
(2)选择其中的一些材料,提出问题编出应用题。
4、呈现学生编的应用题;
(1)一步计算的、两步计算的、
(2)解决一步计算的与两步计算的连乘的应用题
(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
如:一个工厂生产了4800支粉笔,平均装了4箱,每20盒装一箱,平均每盒装多少支?(可能也有不同的:如问题是装了几箱。)
二、 展开
1、 独立思考:指着两步计算连除的应用题这样的又该怎么解答呢?看谁的方法多。
2、 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说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听;认真别人的不同的法想;小组长作好记录准备汇报。
3、 全班交流:刚才每小组的小朋友都非常积极地说自己的想法,且也非常认真地听别的小朋友的不同的想法,每小组肯定都有很好的、很精彩的解法,把你们的想法展示出来吧。
(1)平均每箱装了多少支?
4800÷4=1200(支)
(2)平均每盒装了多少支?
1200÷20=60(支)
综合算式:4800÷4÷20=60(支)
这里学生说这种想法时出示线段图加深理解。
或:(1)一共装了多少盒?
20×4=80(盒)
(2)平均每盒放多少支?
4800÷80=60(支)
综合算式:4800÷(20×4)=60(支)
生选择一种说说想法、同桌互说想法。
小结:刚才做的题目有什么特点:进行了两次平均分。
4、试一试:
学校图书馆买来864本新书,平均放在6个书架上,每上书架有4层。平均每层放多少本?
(1)独立做(用两种方法解答)
(2)交流说说解题思路(个别说、同桌互说)
5、比较、概括:刚才做的这道题目与开始时做的那道连乘应用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同时出示课题:连除应用题
三、 练习
1、针对练:用两种方法解答。
(1)电池厂生产了4800节电池,每12节装一盒,每8盒装一箱。一共可以装多少箱?
(2)三年级有2个班,每班有42人,一共栽树336棵。平均每人栽树多少棵?
独立做、个别说想法。
2、比较练:
(1)商场运来3箱衬衣,每箱有24件,每件95元。一共卖了多少元?
(2)商场运来3箱衬衣,每箱有24件,一共卖了6840元。每件衬衣多少元?
独立做、个别说想法、比较两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3、提高练:先补充条件,再列式计算。
食堂运来2车大米,每车有15袋, 平均每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独立做、汇报。
四、 小结:你有什么新收获?
五、 作业:课堂作业第45页。
板书:连除应用题
一个工厂生产了4800支粉笔,平均装了4箱,每20盒装一箱,平均每盒装多少支?
平均每箱装了多少支?
4800÷4=1200(支)
每盒装了多少支?
1200÷20=60(支)
综合算式:4800÷4÷20=60(支)
一共装了多少盒?
20×4=80(盒)
平均每盒放多少支?
4800÷80=60(支)
综合算式:4800÷(20×4)=60(支)
答:每盒60支。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乘法应用题”,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乘法应用题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练习十二第8~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答加、减法简单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及解题的步骤,能正确地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加、减法一步计算应用题。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有关的加、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高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小黑板出示练习十二第8题,指名学生口算。
2.列含有未知数j的方法解文字题。
(1)一个数减去170后得150,这个数是多少?
(2)280加上某数后等于400,求某数。
(3)135比什么数多287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提问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这类题时,都要先用刀表示未知数,再根据题意列出等式,然后求出未知数x。
3.揭示课题。
我们在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加、减法应用题时,也是按这样的步骤来解答的。今天这节课,就来练习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解应用题练习
1.练习十二第9题。
指名读题。
提问:按照题意,这道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
你能用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吗?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口答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
提问:解答这道应用题时你是分哪几步的?x一720=280是根据什么列出来的?谁能说一说最重要的是哪一步?
2.根据下面的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
(1)一批货物,运走30吨,还剩15吨。
(2)原有货物30吨,运来一批后,一共45吨。
(3)原有货物45吨,运走一批后,还剩30吨。
(4)篮球比足球多20个。
(5)科技书比故事书少100本。
3.练习补充题。
(1)同学们植树,四年级植96棵,比三年级多植18棵,三年级植多少棵?
(2)同学们植树,四年级植96棵,比五年级少植18棵,五年级植多少棵?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列等式时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两道题列的等式,为什么第(1)题是x+18=96,而第(2)题要用x一18=967(或第(1)题是96一x=18,而第(2)题要用
x一96=187)
小结: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比多、少的应用题时,一定要根据谁比谁多(少)几的条件想数量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式列等式解答。
4.练习十二第11题。
学生读题,然后要求用直接列算式计算和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两种方法解答。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直接列算式时你是怎样想的?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时你是怎样想的?哪一种方法是顺着题意想的?
小结: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时,一般只要顺着题意想数量关系式,列出等式来解答。这样想,思考过程比较容易。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谁来说一说,用这种方法解答应用题时要分哪几步?怎样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10、12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例5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4 题。 i
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相遇问题,初步认识相遇问题求路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用不同方法解答,并认识两种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 i
教具准备:男学生和女学生的人像、学校图片,复习题的问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做第36页复习题。
小黑板出示。 ]
让学生依次提出问题,老师用卡片贴出问题卡片,并让学生口头列式,老师板书算式和结果。
结合前两题解答提问:
前两题是已知两个什么数量,可以求什么问题?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答的?
结合第(3)题解答说明:
第(3)题求的是两人每分行的总米数,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两人的速度和。(板书:速度和) 1
追问:什么叫做两人的速度和?第(3)题小明和小芳的速度和是多少?
2.演示相遇问题。 ]
我们过去已经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今天开始,我们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问题。现在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一段路程,两名学生同一时间从路程的两端出发,(演示)这叫“同时出发”;(板书:同时出发)面对面走来,(演示)这叫做“相向而行”;(板书:相向而行)(继续演示)请大家看,两人在途中怎样了?(板书:相遇)
提问: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两名学生从两地怎样出发的?是怎样行走的?结果怎样了?
说明:像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结果在途中相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两个物体运动中的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
(评析:先通过演示明确相遇问题里物体运动的特点,可以分散教学中的难点,有利于学生学习下面的例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1)出示例5,同时贴出男、女学生人像和学校图片。
提问:从图上看,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他俩的行走有什么特点?在哪里相遇?
题里告诉我们什么条件?(在线段上表示条件)要求什么问题?(表示出问题)
提问:从图上看,他们两家相距的米数,是哪两部分路程的和?求两家相距的米数就是求什么?
要求两人4分所走路程的和,要先求什么?这道题要分哪几步来做?
让学生在课本上先分步列式解答,再列综合算式解答,同时指名两人板演,分别用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
集体订正,说一说每一步求的什么。
提问:这样解答是怎样想的?
(2)教学第二种解法。
提问:按照刚才的复习题,根据题里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可以求出怎样的数量?线段图上指的哪两部分的和?
(用红色在线段上表示)他们经过4分相遇,两人4分走的路程就是几个这样的速度和?(用手势在图上表示)
按照这样的分析想,要求两人4分所走路程的和,就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让学生在课本上先分步列式解答,再列综合算式解答。
学生口答综合算式与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提问:这里第一步求的什么?第二步为什么乘以47这样解答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板书:速度和x时间=路程)
指出:速度和是两人每分一共走的路程,乘走的时间,就表示有几个这样的速度和,这样就可以求出两家相距的米数,也就是路程。
(3)解法比较。
想一想,这两种解法各是怎样的数量关系?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2.小结。
这里第一种解法是先算每人4分走的路程,再加起来就是两人一共走的路程;第二种解法是先求每分的速度和,再乘以时间就是两人4分一共走的路程。两种解法的算式正好符合乘法的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的题。
学生读题。
提问:第一种解法可以按怎样的数量关系来算?第二种解法可以按怎样的数量关系来算?
指名两人各用一种方法解答,其余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在练 习本上。
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
2.做练习八第3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这里的题目和刚才做的有什么地方不同?从图上看,求两人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什么?根据线段图上表示的题意,求两人4分所走的路程和可以怎样算?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是相遇问题里求什么的应用题?(接相遇问题板
书:求路程的应用题)怎样解答相遇问题求路程的应用题?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八第1、2题。
家庭作业:练习八第4题。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连减应用题”,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课题:连减应用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减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正确并迅速地计算连减应用题.
2.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比较思想.
3.看图口编应用题,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分析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第一种解法.
教学难点
提出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应用题的中间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复习题.
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思考、回答:这道题要求的“还剩多少张”是干什么用去后剩下的张数?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前面学习的应用题,都是把复习题的第一个条件改变成两个条件,把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变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现在,这道应用题前两个条件不变,我们在第二个条件后加上一个条件,看看变成什么样的应用题,该怎样解答.
2.教学例3.
(1)出示例3: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初步理解题意:
教师引导学生从条件、问题入手对复习题和例3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知道:虽然两道题都是求“还剩多少张?”,但复习题给出了两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所以求出做完纸花后剩下的张数,也就回答了最后问题,只需一步计算;例3给出了三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由此可知,从30张彩色纸中用了两次,求最后剩下的张数,显然不能一步完成,而需计算两步.
(4)画线段图,进一步理解题意.
学生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教师画出线段图:
指名看线段图说明题意.
(5)利用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解答应用题.
学生看图、思考、讨论:从30张彩色纸中,做纸花用去11张,由这两个条件可以算出什么?
通过思考、讨论,使学生知道:由题中的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做完纸花后还有多少张彩色纸.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哪部分表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教师随即在线段图的对应部分标出:
板书: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学生看图思考:根据条件怎样求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第一步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30-11=19(张)
引导学生思考:这19张回答的是不是题中的问题?为什么?
通过分析,使学生知道:例3要求的是从总数30张中做纸花、做小旗用去两次后剩下的部分.19张是从30张中用去一次即做纸花后剩下的,它回答的是应用题的中间问题,而不是最后的问题.
学生看图思考:做小旗用的9张彩色纸是从哪部分中用去的?由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板书:(2)还剩多少张?
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19-9=10(张)
答:还剩10张.
(6)回顾分析、解答例3的过程.
教师以叙述及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例3的分析、解答过程.
①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问题.
指名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②分析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看由题中的已知条件能不能一步解答所求问题.
指名回答由例3的已知条件能否一步解答“还剩多少张”,为什么?
③画出线段图,看图分析由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确定第一步该算什么.
指名叙述例3的前两个条件,回答用前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第一步该算什么.
再分析由第一步的计算结果和第三个条件能木能解答所提问题,确定第二步算什么.
指名叙述例3第二步算什么.
④经过分析,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就可以列式解答了.
指名叙述例3第一步、第二步的解答方法.
⑤写出答案,检查解答有没有错误.
教师总结:解答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在今后的练习中,同学们可以根据题中的条件、问题自己画出线段图,根据直观图示进行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再解答.
3.完成“做一做”.
幼儿园买来30个梨,给小班12个,给中班9个,还有多少个?
(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随学生叙述,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不完整的线段图.
(2)引导学生画出:
①给小班12个后剩下的部分.
②给中班9个后剩下的部分.
一名学生画在黑板上,其余学生画在书上.
(3)学生分析、解答.
(4)指名叙述解题思路.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步计算应用题中,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
这种应用题有两种解答方法,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一种,即从总数中减去第一部分,再减去第二部分,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这种应用题的第二种解法.
随堂练习
1.(1)河边有24只鸭,游走了7只,还剩多少只?
(2)河边有24只鸭,先游走7只,又游走9只,还剩多少只?
引导学生对上述两题进行分析比较:两题的第一个条件相同,即河边有24只鸭,问题相同,都是求还剩多少只.但第1小题的已知条件告诉我们,从24只鸭中游走了一次即7只,求剩下的,可一步解答.第2小题是从24只中游走两次,第一次游走7只,第二次游走9只,求剩下的不能一步解答,必须先求出游走7只后还有多少只.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缝纫组买来35米花布,30米蓝布.做衣服用去59米,还剩多少米?
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
指名叙述解题思路及答案,集体订正.
布置作业
商店运来35筐苹果.上午卖10筐,下午卖11筐,还剩多少筐?
板书设计
连减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2.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3.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连续两问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准确的找出解答第二问时所需要的条件.
教学手段
投影片、有条件的可采用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把应用题补充完整,再解答出来.[投影片出示(最好使用复合覆盖式投影片),有条件的可以用PowerPoint演示][演示课件“应用题”]
(1)______,用了4张,还剩多少张?
(2)______,又跑来5只,一共有多少只?
2.导入语:我们以前学习的一步应用题,都是由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如果缺少一个条件就无法解答,必须根据所求问题和其中一个条件,找到所需要的另一个条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二、新授
1.讲解例5
出示例5
学校有15只白兔,7只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
读题、分析,列式并解答.
15+7=22(只)
口答:一共有22只兔.
出示第二问
又生了8只小兔,学校现在有多少只兔?
问:第二问中的“现在”指的是什么时候?
[现在指的就是在原来的15只白兔和7只黑兔和的基础上,又生了8只小兔,兔子的总只数.]
小组讨论:第二问只有一个已知条件,想想看,该怎样解答这道题呢?
小结:解答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已知条件,如果要解答的问题只有一个条件,就要先想一想,解答这个问题都需要哪些条件,再把解答这个问题需要的两个条件找齐,然后,再用这两个条件来解答所求的问题.
2.讲解例6
(1)出示例6
例6: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0人,到胜利街车站有7人下车,车上还剩多少人?又上来9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2)问:这道题有几个问题?你们要先解答哪一问?
[这道题有两个问题,应该先解答第一问.]
(3)问:谁来说说,你准备怎么解答第一问?
[第一问求车上还剩多少人,从30人中去掉7人,就是车上还剩的人数.]
(4)问:现在已经求出车上还剩23人,还知道又上来9人,能不能求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因为用车上还剩的23人,和上来的9人合在一起,就是现在车上有的人数.]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两个问题的应用题.这两个问题之间是有联系的,在解答第二问时,因为其中一个条件就是第一问求出的结果,所以我们把这种应用题叫做连续两问的应用题.在解答时,要注意:(1)做第二问时,要用到第一问的结果;(2)做题时要把题目看清楚,不要把第二问漏掉.
三、巩固练习
1.半独立性练习
(1)商店有8辆自行车,又运来25辆,一共有多少辆?
(全体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订正后,老师稍加提示,解答第二问.)
已经求出一共有33辆,卖出10辆,还剩多少辆?(学生独立解答.)
(2)小华有25张动物邮票,送给同学8张,小华还剩多少张邮票?王叔叔送给他7张,小华现在有多少张邮票?
先说出解答第二问要知道什么条件,再让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解答.
2.学生完全独立练习
小林家养了34只白羊,26只黑羊.一共养了多少只羊?卖掉15只羊,小林家现在有多少只羊?
四、归纳质疑(这个环节不要流于形式,一定要启发学生在这里:总结出有一定水平的收获,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38+25-630-(77-54)54+(7+35)82-50+49
2.同学们听解放军叔叔讲故事.一年级去了42人,二年级去了45人,两个年级一共去了多少人?礼堂里一共有96个座位,还剩多少个空座?
板书设计
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板书设计】
【应用说明】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解答,并板书列式.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指着例题说明,这样的应用题有两个有联系的问题,是连续两问的应用题(板书).解答第二问时,要把第一问求得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在第一问答语前面板书“条件”)才能求出第二问所求的问题.
板书时应注意条理性,使学生的思维有序地跟上新授课的节拍.
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联系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使学生学会解答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2.在掌握平均分的两种分法的基础上,加深对除法两种应用题的认识.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两种应用题余数的处理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操作并解答.
(1)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根?你是怎么分的?
(2)拿出8很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你是怎样想的?
2.列式、计算,指明口述解题思路.
30个羽毛球,每6个放一盒,可以放几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37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先分分看)
(2)读题后引导学生操作,用小棒代替铅笔,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演示.边演示进口述分的过程.
教师提问:把7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是什么意思?(就是把7枝铅笔平均分成3份.)分的结果怎样?全分完了吗?(每人分2枝,还剩1枝.)
教师引导:联系平均分的含义及以前我们学的知识,想想这道题应怎样解答?(指名学生列式“7÷3=”,并用竖式计算.)
教师启发:竖式中,除得的商是“2”,表示什么?(每人分得2枝.)余数“1”表示什么?(还剩1枝.)做应用题写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时,要写单位名称,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道题商和余数后面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应怎样写?
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写出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7÷3=2(枝)……1(枝)
教师提问:回答时应怎样写?(每人分2枝,还剩1枝)为什么这样写?(因为平均分后,没有分完,还有剩余.)
(3)对比、分析:今天我们解答的这道应用题与以前学过的除法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平均分,用除法计算.)有什么不同?(有余数,商和余数都写单位名称,回答时因有余数需答完整.)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在解答时要注意横式等号后面的余数及单位名称不能丢掉,写答话时要按题意回答完整.
(5)反馈练习:
把20张画片平均分给7个同学,每人分得几张,还剩几张?
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解题过程,重点强调计算的结果及答话应该怎样写.
2.教学例4.
(1)出示例4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2)读题后,启发学生联系铺垫孕伏中第2题(羽毛球分放入盒中)列出算式:“43÷5=”,并用竖式计算.
(3)讨论:除得的商“8”表示什么?余数“3”表示什么?
(4)根据讨论的结果,联系例3有余数除法计算结果及回答时的写法,独立解答课本第5页例4.
(5)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清商“8”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袋”,余数“3”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个”.
(6)反馈练习:
有42棵菜,每筐装8棵,可以装几筐,还剩几棵菜?
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重点强调平均分的第二种有余数的应用题计算,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为什么不同.
三、全课小结.
1.让学生观察板书,总结出今天学了什么新知识.
2.教师纠正,补充性地进行小结.重点强调根据题意正确书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完整写出答话.
随堂练习
1.看图说题意,再写算式.(投影出示)
9÷□=□(个)……□(个)9÷□=□(盘)……□(个)
(1)先引导学生看图,分析数量关系,理解题意.
提问:图中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根据这个图和算式(1),你能说说题意吗?[根据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个)……(个)”,可以推断是平均分的第一种方法.]
类推:把图和算式(2)联系起来,你能理解题意吗?【可讨论,根据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盘)……(个),可以推断是平均分的第二种方法.】
比较、归纳:根据图及两个不完整的算式,指名说出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第一个算式表示,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4个,还剩1个.
第二个算式表示.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2盘,还剩1个.
(2)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写好算式.
(3)订正,指名口述思维过程.
2.填空.(投影出示)
(1)14÷4=3……2
14÷3=4……2
(2)21÷6=3……3
布置作业
有18个扣子,每件衣服钉5个,可以钉几件衣服,还剩几个?
有37米白布,每5米布做一条被单,可以做几条被单,还剩几米布?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关于9的除法应用题》,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2.能熟练地解答除法应用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除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分析比较除法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和投影片(电脑)、纸条、小黑板、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根据下面乘法算式,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
(2)引导学生想
①三()十八或()六十八
②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
③18里有几个6
④18是6的几倍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大家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了哪几种除法应用题(可举例说明)教师板书:
(1)平均分
(2)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3)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这三种类型的应用题,我们都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引导学生明确都用除法计算
教师说明:这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和复习除法应用题.
教师板书课题:应用题
2.投影出示(或电脑显示):18筐白菜.同时出示例5
(1)食堂运来18筐白菜,平均分3天吃,每天吃几筐?
(2)食堂运来18筐白菜,每天吃6筐,可以吃几天?
(3)食堂运来18筐白菜,9筐萝卜.白菜的筐数是萝卜的几倍?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你们知道了什么?(教师巡视,并关照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启发学生汇报:
第(1)题讲的是把18筐白菜,平均分成3天吃,求每天吃几筐,就是把18平均分成3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列式为:(筐)
第(2)题已知18筐白菜,每天吃6筐,可以几天吃,也就是18筐里有几个8筐,就是几天吃完,用(天)
第(3)题18筐白菜,9筐萝卜,白菜是萝卜的几倍?白菜和萝卜比较,18筐里有几个9筐,就是它的几倍,用
3.进一步引学生讨论:这三道题你们发现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
这三道题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第二个条件不同,所求的问题不同
这三道题都用除法计算
这三道题第1题数量关系是把18平均分成3份,求1份,用除法计算.
第2题是18筐里有几个6,用除法计算.
第3题是18筐里有几个9,就是9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条件和问题不同,数量关系不同,解答方法相同.
4.反馈练习:
(1)投影出示。
学校乒乓球队有24人,平均分成3组,___________?(口头提出问题,再解答)
学生讨论后,分组汇报.
引导学生口头提出问题:“每组有多少人”,列式计算:24÷3=8(人)
(2)投影出示
学校乒乓球队有24人,________,分成了几组?(口头填一个条件,再解答)
学生讨论,分组汇报。
引导学生口头填一个条件:
①每组有8人列式24÷8
②每组有6人列式24÷6
③每组有4人列式24÷4
④每组有3人列式24÷3
(3)投影出示
学校乒乓球队有24人,___________,乒乓球队的人数是篮球队的几倍?(口头填一个条件,再解答)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引导学生口头填一个条件:
①篮球队有8人列式:24÷8
②篮球队有3人列式:24÷3
③篮球队有6人列式:24÷6
④篮球队有4人列式:24÷4
(4)投影同时出示:
①学校乒乓球队有24人,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几人?
②学校乒乓球队有24人,每组有8人,分成几组?
③学校乒乓球队有24人,篮球队有8人,乒乓球队的人数是篮球队的几倍?
(5)分析比较上面l、2、3题,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明:
①这三道题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第二个条件不同,所求问题也不同.三道题,都用除法计算.
②这三道题第1题数量关系是把24平均分成3份,求1份,用除法计算.
第2题是24里有几个8,用除法计算.
第3题是24里有几个8,就是8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师生共同总结:这三道题虽然条件和问题不同,数量关系不同,但解答方法相同,都用除法计算.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除法应用题,通过讨论知道了虽然这三道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不同,数量关系不同,但解答方法相同.
四、随堂练习。
1.看图口头把下面的应用题补充完整,再解答出来.
(1)有36根香蕉,_____________,平均每把几根香蕉?
(2)有36根香蕉,_____________,分了几把?
学生讨论,并口述汇报。
2.燕子可以活9年,喜鹊可以活27年。______________?
喜鹊活的年数是燕子的几倍?列式计算:27÷9=3
喜鹊比燕子多活几年?列式计算:27-9=18(年)
燕子比喜鹊少活几年?列式计算:27-9=18(年)
3.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99页“你知道吗?”通过教师讲解、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五、布置作业。
幼儿园买来30瓶橙汁,喝了12瓶,还剩几瓶?剩下的平均分给6个班,每班分得几瓶?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板书设计
除法应用题
(1)平均分
食堂运来18筐白菜,平均分3天吃,每天吃几筐?
18÷3=6(筐)
答:每天吃6筐.
(2)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食堂运来18筐白菜,每天吃6筐,可以吃几天?
18÷6=3(天)
答:可以吃3天.
(3)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食堂运来18筐白菜,9筐萝卜.白菜的筐数是萝卜的几倍?
18÷9=2
答:白菜的筐数是萝卜的2倍.
关于9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能把稍复杂的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有关知识系统化。
2、数学思考:能牢固掌握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3、解决问题: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学会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复习梳理,再现知识。
1、复习一类应用题。
(1)复习巩固。
屏幕出示两条信息,生根据这两条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水彩画50幅;蜡笔画80幅。
(2)合作交流。
在小组中相互说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3)讨论梳理。
比较归纳各题的相同点。
板书:找出单位“1”
2、复习二、三类应用题。
(1)复习巩固。
屏幕出示如下信息:
A、蜡笔画有80幅 B、水彩画有50幅
35
C、水彩画比蜡笔画少— D、水彩画是蜡笔画的—
88
让学生从以上信息中任选两条,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2)交流探讨。
屏幕出示四种情况。(略)
(3)总结梳理。
以上各题的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弄清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再分析数量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解答。(后两条板书)
(4)类推延伸。
教师点拨:如果把以上几道应用题分率句中的分数改为百分数,你会做吗?这说明什么?
小结:在一般情况下,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应先找出分率句中的单位“1”,再分析数量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算术或方程来解答。
三、加强联系,综合应用。
1、迁移方法,完成练习卷上的第1题练习。
(1)生独立思考解答,后集体订正。
(2)师小结。
2、出示“做一做”的第1题。
(1)生独立思考解答,再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2)师点拨:废品率、合格率之间的关系。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纸上的第2、3、4题。
2、讲评。
五、总结归纳。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指导看书P111的例4,并补充完整。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的第1、2、3、4题。
板书设计
1、找出单位“1”;
2、分析数量间的关系;
3、 选择适当的方法解答。
《分数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设计说明
安溪县城关逸夫小学 吴雄鹰
复习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某一阶段,以巩固、梳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把复习课上得轻松愉快又富有实效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提倡“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同样,要上好数学复习课,也应该切实转变复习方式,突出自主性、针对性、系统性,才能全面提高复习效率。现结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四单元《分数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谈谈具体做法。
课题:加减、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
2.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3.会分步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复合应用题.
教学重点
分析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解题关键——找中间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白皮球图6个、花皮球图18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例1)”】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
(1)二(1)班男生20人,女生18人.〖学生可能提出二(1)班一共有多少人?还可以提出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或者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
(2)汽车上有36人,到站下去8人.(学生可能提出车上还剩多少人?)
2.根据问题和一个已知条件,补充另一个已知条件.
(1)妈妈买来12个苹果,______.还剩多少个?
(2)小明拍球50下,______.小明和小刚一共拍了多少下?
3.做书上的准备题.
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学生独立在课堂练习本上解答,请一名同学上黑板板演)
4.订正板演24-20=4(个)答:还剩4个.
问: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求是什么,这道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二、探究新知.
师说:刚才的复习题大家做得很好,老师知道大家对一步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掌握得很好.如果将第1个已知条件“商店里有24个皮球”不直接给出,而告诉你“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你会算吗?(出示例1),这道题就不能用一步直接算出还剩多少个.我们今天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1.学习例1【继续演示课件“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例1)”】
(1)读题.
小声自由读一遍,指名读一遍,齐读一遍.
(2)找已知、未知.
学生口述,教师在题中标出.
师问:和复习题比较,哪儿变了?哪儿没变?(已知条件变了,问题没变)已知条件变成几个了?谁能再说一说?教师同时贴出皮球的实物图.
(3)分析数量关系.
师问: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一共有多少个和卖了多少个?)哪个已知没给?哪个直接给了?那应该先求出什么?(商店里一共有多少个皮球)根据哪两个已知可以求出商店里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同时板书:
根据板书,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先算什么?
通过充分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请同学分析数量关系.(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知道一共有皮球多少个和卖出多少个,卖出20个已经知道,所以要先求出一共有皮球多少个.根据有白皮球6个和18个花皮球,就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同时板书:
①商店一共有多少个皮球?②还剩多少个?
6+18=24(个)24-20=4(个)
答:还剩4个.
解答后,可追问:6+18=24(个)求出的是什么?24-20=4(个)求出的又是什么?以强化解题思路.
2.总结学习方法.
师说:刚才我们一起学会了例1,在学例1时,第一要认真读题,最少读3遍,帮助我们理解题意.第二要找出已知、未知,认真在题上标出.第三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最后再正确解答.要想正确解答两步应用题,这四步一步不能少,而且还离不开认真二字,下面我们做一些练习,看谁做题认真,解答正确.同时板书.
(1)读题.(2)找已知、未知.(3)分析数量关系.(4)正确解答.
三、巩固反馈【继续演示课件“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例1)”】
1.做一做.
同学们做了20个泥人,老师做了8个泥人.送给幼儿园25个.还剩多少个泥人?
按四步指导学生完成此题.
(1)默读3遍题.
(2)在题上标出已知、求,指名说一说.
(3)互相讨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独立解答,指名上黑板板演.
20+8=28(个)
28-25=3(个)
答:还剩3个泥人.
(5)追问:20+8=28(个)求出的是什么?28-25=3(个)求出的又是什么?
2.比较练习.
(1)学校里有14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2)学校里原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认真读题后,问:这两题哪相同?哪不同?(都是求现在有多少盒粉笔,已知条件不同,第(1)题有两个已知条件,是一步应用题,第(2)题有三个已知条件,是两步应用题)
3.总结.
今天学的两步应用题都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先加再减,先减再加)
布置作业
1.一辆汽车里有乘客36人,到新街车站下去8人.又上来12人,这时车上有乘客多少人?
2.商店里有蓝书包40个,绿书包30个.卖出37个,还剩多少个?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编应用题大赛
活动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及其解法.
2.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小组间的协作精神.
3.增强学生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编制若干张式题卡片,包括若干个条件和若干个问题,最好为同一题材.
2.学生分为2人小组若干.
活动步骤
1.教师出示式题卡片.
2.各小组从中选择合适的条件和试题,组成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口述解题过程.
活动规则
1.卡片可重复使用.
2.小组分工:一人组题,一人口述解题过程.
3.编的应用题个数最多且解题均正确的小组取胜,颁发“编题小能手”的小红旗.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一)加减、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了解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二)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三)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连续两问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难点:解答第二问时,找出所需要的条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把应用题补充完整,再解答出来.
1.________,用了4张,还剩多少张?
2.________,又跑来5只,一共有多少只?
教师谈话:我们学习的应用题,都是由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如果缺少一个条件就无法解答,必须根据所求问题和其中一个条件,找到所需要的另一个条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5
学校有15只白兔,7只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
由学生读题、分析,列式并解答.
15+7=22(只)
口答:一共有22只兔.
这是同学们学过的旧知识,把两种兔子的只数合并在一起,就是一共有多少只兔了.下面还有第二问.接着出示第二问.
又生了8只小兔,学校现在有多少只兔?
启发性提问:
(1)要想求学校现在共有多少只兔,问题中的“现在”指的是什么时候?
(2)第二问只有一个条件能解答吗?缺少的条件往哪里去找?
(3)怎样列式解答?
相邻的两名同学互相讨论,全班交流,三个问题分三次讨论.
通过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要求“现在”有多少只兔,指的是在学校原有小兔总只数的基础上,再添上又生的8只.(2)第二问只有一个条件不能解答,根据所求问题及知道的又生了8只,需要找到学校原来有多少只兔,而原来小兔的总只数通过第一问已经求出来了,是22只.(3)用22只再加上8只,就是所要求的现在小兔的只数.
列式:22+8=30(只)
口答:现在有30只.
指若干名学生把解答第二问怎样想的说一说.
2.出示例6
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0人,到胜利街车站有7人下车,车上还剩多少人?又上来9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指名学生读题.
提问:这道题有几个问题?咱们先解答第一问.
指名学生解答第一问,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从30人中去掉7人,就是车上还剩的人数)
30-7=23(人)
口答:车上还剩23人.
再解答第二问.
提问:现在已经求出车上还剩23人,还知道又上来9人,能不能求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指名学生列式解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用车上还剩的23人,和上来的9人合在一起,就是现在车上有的人数)
23+9=32(人)
口答:现在车上有32人.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有两个问题的应用题,这两个问题间有联系,在解答第二问时,其中一个条件要用上第一问求出的结果,所以叫做连续两问应用题.在解答时,要把题目看清楚,不要把第二问漏掉.
(三)巩固反馈
1.半独立性练习
课本中“做一做”的第1题:
商店有8辆自行车,又运来25辆,一共有多少辆?
全体学生在书上独立解答,订正后,老师稍加提示,解答第二问.
已经求出一共有33辆,卖出10辆,还剩多少辆?
全体学生在书上独立解答.
课本中“做一做”的第2题:
小华有25张动物邮票,送给同学8张,小华还剩多少张邮票?
王叔叔送给他7张,小华现在有多少张邮票?
第一问由学生独立解答,第二问指名学生说出条件和问题,再独立解答.
2.课堂独立练习
练习二第1题:
商店里运来45筐芹菜,运来的菠菜比芹菜多3筐.运来多少筐菠菜?卖出50筐菠菜,还剩多少筐菠菜?
由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
3.课后练习练习二:第2,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过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为今后学习两步应用题做准备.所以课堂设计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解答第二问时,怎样从第一问中找出所需要的条件.
本节课的各个环节,都是围绕这一重点进行的.例如,教学一开始,安排了两道给应用题补充条件的练习,就是为本节课的重点打下基础.在学习新课时,重点放在怎样解答第二问,组织学生讨论,在全班交流.巩固练习环节中,在半独立练习时,由学生说出解答第二问的两个条件,再过渡到由学生独立解答.这样步步深入,逐步使学生初步了解连续两问应用题的结构,了解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掌握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的解题思路.
应用题(参考教案二)
文章来源://m.jab88.com/j/11176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