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1、例2及“做千做”,练习十三第1、2题。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

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认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明确1和0在乘法中的特殊性。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

(二)能力谰练点JAb88.COM

借助观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

力。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内在联系性及发展性。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进一步抽象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的意义及其运算定律——交换律。

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投影仪、投影片、卡片。

(一)镭蛰孕伏

1,口算:14×350×302×5015×412×7

22×430×1260×404×2516×5

2.导人:以前我们学习了一些乘法计算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

勺有关知识。乘法的意义、乘法的交换律。(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乘法意义:

(1)出示例1(投影),指名读题,引导学生分析,横着看,每排放几个,一共有

L排?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怎样解答?还可以怎样解答?弓1导学

E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或6+6+6+6+6: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或6×5;30(个)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

交简便。

得出结论: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反馈练习:

①下列算式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120+120+1助+12080+90+7015+15+15+20

②判断:(投影出示)

求几个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叫乘法。()

(3)在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蚜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乘

零的结果叫什么?明确: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积。

(4)教学1和0的乘法特点:

我们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如5×6表示的是几个

目同加数?1×3呢(教师板书)0×3呢?依据1×3;30×3启发学生说出:

1×1;13×0;00×0;0(教师板书)

我们看这几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0有关系)这些数和1相

乘,得到的积都是什么数?和0相乘呢?

说明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2.教学乘法交换律:

(1)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

12×505×12

引导学生分组计算,使学生明确:左边两个数的乘积和右边两个数的乘积

相等。

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式子都具有这些特点呢?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自己举

例说明,教师巡视。

启发学生回答总结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

不变。

教师指出: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反馈练习:

①下列各式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100×9二9×1002×18二2×18O+6二6+O

②课本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2)加法交换律可用字母表示出来,用。和6表示两个因数,那么乘法的交

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o×6=6×0

教师指出:这里o、6表示大于0或等于0的整数。

关于乘法交换律,实际上在过去我们早已接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

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引导学生说出笔算乘法验算时用到了乘法

交换律,另外,应用乘法交换律还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容易。

(如果87×3交换位置再计算比较容易)

练习课本第60页的“做一做”第2题。(投影出示)

学生练习,将写在胶片上的题再打出来,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现

A组:

1,填空:

56+56+56+56

75×48二48×()

口×6二()×()

一个数和1相乘得(

一个数和0相乘得(

2.计算下列各题并验算:

365×420

B组:

1.填空:

18+18+18二()×(

35×4改写成加法算式是(

()×o:()×20

2.哪些式子连起来后,使用了乘法交换律?

15×169+7

9+720×18

20×1816×15

O×0

3.计算并验算:

1010×2021234×5060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

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答:一盘可以放30个鸡蛋。

例1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1×3二30×3二03×1二3

1×1=13×0=00×0=0

例2交换律

5×6=6×5400×20=20×400

10×1000=1000×10O×6=6×O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延伸阅读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81-83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增强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

1.猜谜:"弟兄四五个,各有各的家,有谁走错门,让人笑掉牙。"

生:(积极举手,低声喊)纽扣。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是纽扣?

生:因为纽扣扣错了,衣服穿出去就很难看,会让人笑话。

师:纽扣交换了位置,就会产生笑话,我们刚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也和交换位置有关。将加法交换律说给同学们听听。

2.提问:用字母如何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呢?

适时板书:a+b=b+a a+b+c=a+(b+c)

3.设问: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评析:用谜语拉开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习。以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的探索规律作好了知识铺垫。]

二、猜测验证

1.猜一猜: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

生1:乘法可能有交换律。

生2:乘法可能有结合律。

生3:……

2.提问:乘法是否具有你们猜测的规律呢?怎样确认自己的猜测?看看哪个小组能完成这个光荣而又有意义的任务!(要求每人都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自己的合作伙伴)

3.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寻找教学资源)

[评析:提出与旧知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动机。]

4.交流。

(1)生1: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3×5二5×3,0×16=16×0等等。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积不变。

生2:我们也是找了两个数,将它们相乘,发现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结果是相等的。

生3:我们小组也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我们班有4个小组,每个组有8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成算式:4×8=32,也可以用8×4=32。这就说明4乘8等于8乘4。因此,乘法和加法一样,也有交换律。

提问:有没有不同意见?指名让刚才说乘法没有交换律的学生发言。

生:我开始以为乘法和加法不一样,可是,我用数举例后发现乘法也有交换律,比如"300×6=6×300。

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交换律吗?

生: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书上也有关于乘法交换律内容的叙述,让我们来看看。学生齐读。

师:和你们说的有什么不同?

生1:我们说的是"乘数",但书上说的是"因数"。

生2:书上曾讲过"乘数"又叫"因数",所以我们说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也是对的。

师:会用字母表示吗?板书:a×b=b×a)。

电脑出示练习十七第2题。

师:请你判别一下,有没有运用乘法交换律?并说明理由。

[评析: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规律,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予以确认,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了发现新规律的方法。

(2)生4:我们发现乘法也有结合律。如:(3×2)×4=3×(2×4)。

生5:我们也同意这种观点。我们是用应用题来说明的。比如:有6个盒子,每个盒子里有4枝钢笔,每枝钢笔5元,这些钢笔一共值多少元?可以用6×4×5=120(元),还可以用6×(4×5片=120(元),它们的结果一样。

生6:我们是用算式来说明的,如:(34×67)×23=34状67×23)。

提问: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结合律吗?

生7: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师:你说得很准确,有什么好方法帮助记忆?

生8:我把加法结合律里的"加"换成"乘",把¨和"换成"积",其余的不变。

生9:我还发明了一种好的记忆方法,用手势表示。(边说边演示)用三个手指代表三个数,其中两个手指靠在一起,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第三个手指靠过来表示"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等于"先把后两个手指靠在一起,再把第一个手指靠过来"。

师:这个记忆方法确实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师: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板书:(a×b)×c=a×(b×c)

[评析: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相比,用语言完整地表述有一定难度。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人总结规律时的想法,不仅帮助学生规范了数学语言,而且为学生展示自身才能创造了足够的空间。]

5.比较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

师:我们学习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你觉得它们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

生1: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都要交换位置,不同的是,一个在加法里运用,另一个在乘法里运用。

生2:我觉得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很相似,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就能想出另外一个。

[评析:缘起加法交换律,再回到加法交换律,将两者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运用

1.回想一下,在我们的学习中有没有得到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帮助?

生:我们验算乘法时就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2.基本练习。

3.发展练习。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写出所有和下面算式相等的式子。

8×6×9=( )

[评析:练习的层次鲜明,目标明确; 促进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四、小结。(略)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教材第8l一83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加法里,学过两个运算定律。谁还记得是哪两个运算定律?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什么是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乘法也有类似的运算定律,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二、教学乘法交换律

1.教学例l。

(1)出示例1及挂图。

提问:请同学们看一看,有几个几张?怎样算一共多少张?[板书:4x3=12(张)]

还可以怎样算一共多少张?[板书:3x4=12(张)]

(2)这两种算法都是求的什么?结果怎样?4x3和3x4有怎样的关系?(板书:4x 3=3x4)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把4和3交换位置相乘,积怎样?

2.题组的计算、比较。

(1)用小黑板出示第8l页下面的题组。

(2)让学生计算,比较每组两个算式的结果,在课本上o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学生口答练习结果,老师在o里板书符号。

(3)提问:第一组里两个因数15和4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积有什么特点?第二组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和特点?第三组呢?

3.归纳乘法交换律。

这三组算式里,每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从这些例子里你能看出有什么规律吗?

老师总结乘法的交换律,说明这是乘法运算里的一条定律。

让学生读书上的乘法交换律结语。

4.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如果用口、6表示两个因数,应该怎样表示乘法交换律?(板书:axb=bxa)

追问:axb=bxa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5.认识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1)我们学过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来验算乘法。想一想,为什么可以这样验算?这是应用了什么定律?

(2)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你是怎样看出前面的乘法计算是不是正确?

三、教学乘法结合律。 、

1.教学例2。

(1)出示例2。

让学生按运算顺序计算。

提问:第(1)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2)题呢?

指出:这两道题都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比较两个算式的结果。

提问: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板书:(14x12)x5=14x(12x 5)]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2.题组计算、比较。

(1)用小黑板出示第83页上面三行的三组题。

提问:第一组里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第二组和第三组呢?

(2)大家计算一下每组里两个算式的积,看看它们的积有什么关系,在书上o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学生口答,老师在小黑板上o里板书等号。

3.归纳乘法结合律。

提问:这三组算式里,你看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从上面的例子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老师总结乘法结合律,说明这也是乘法的一条运算定律。

让学生读书上的乘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因数,你能根据上面的例子,用字母表示乘法的结合律吗?[板书:(axb)xc=ax(bxc)]

追问:这个字母式子表示的是什么运算定律?你能看着这个式子说说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

四、巩固练习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的结合律呢?

2.“练一练”第2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填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订正让学生说明理由。

3.练习十七第2题。

学生口答。

结合判断提问:为什么2lx 24=42x12不是应用的乘法交换律?

4x5x7=5x4x7是把哪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的?

3x2x1=3+2+1为什么不是应用的乘法交换律?

4.练习十七第3题。

学生口答。

结合判断提问:为什么7x(8x 6)=7x(6x8)不是应用的乘法结合律?

(3x2)xl=3+(2+1)为什么也不是应用的乘法结合律?

第四小题12x4x 5x3里的因数是怎样结合起来相乘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1、4题。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内容。

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学段目标: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含义,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2.经历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体会观察发现、猜测验证、归纳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研究的乐趣。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概括出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以本班那女生人数为例复习加法意义。

2.口算比赛,质疑引思:在刚才的计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二、新知探究

1.提出猜想。

只要是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和都不变吗?也许有不同的意见,引导学生展开验证活动。

2.举例验证。

(1)引导学生口头举例,计算两个算式,看他们的结果是否相等。

(2)分头举例。给学生一、两分钟时间,举出像这样的例子,并汇报。引导学生明确只有足够多,比较全面的例子才能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3)得出结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3.再次提出猜想:得到加法交换律这个结论后,你有没有产生什么联想?学生质疑,两数相减、相乘、相除,交换它们的位置,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4.验证结论。

(1)举例验证。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或疑问可以和同学商量,或者向老师提问。

(2)汇报成果。第几个猜想是成立的?说出理由。

(3)就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不计算,直接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的做法,强调研究的真实性。

5.结合加法和乘法的意义理解交换律。

你有什么办法说明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确实是不变的呢?

结合线段图和生活实例来说明结论的正确性。

6.唤起原有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我们以前在哪里见过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回顾小学数学学习经历中关于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建立起新旧知的联系。

三、巩固练习

1. 16+35=35+( )

308+52=( )+308

5678287=( )5678

(现在为什么可以直接填写?)

25○16=16 ○25 ○可以填什么?

2.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 )+( )=( )+( ),( )( )=( )( )

你想填什么数?写得完吗?有没有一种办法把所有情况都表示出来呢?

四、全课总结谈收获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学设计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P45-P46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过程,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
2、在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结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索、发现、理解和应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2、难点: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探索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口算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口算题
5×225×425×8125×8
2、师:以后在计算乘法时,一般看到“5”想到2,看到“25”想到4,看到“125”想到8;因为这样的两个数相乘能整到十、整百、整千数,这样可以快速计算。
3、谈话引入:我们在前面已学过乘法的计算,在教学运算中,有许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探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4、板书:探索与发现(二)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多媒体出示情境图
2、估一估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估一估这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3、算一算
师:谁估计的准确呢?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算一算,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4、交流算法。
师:谁愿意把你的办法介绍给大家?学生汇报,汇报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师板书:(3×5)×4=60(个)
3×(5×4)=60(个)
(三)比较算式的特点,发现规律
1、刚才两位同学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观察这两个算式,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汇报:略
3、小结:(3×50)×4=3×(5×4)
(四)提出假设,举例验证
1、师:用别的三个数这样计算会不会结果也相同呢?请在本子上举例计算。
2、学生举例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3、集体交流
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小组举例的情况?
(五)概括规律
1、从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看,每一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这样的例子多不多?能举的完吗?
2、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乘法算式中的三个数字,你能写出所发现的规律吗?
板书(a×b)×c=a×(b×c)
板题:乘法结合律
(六)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比较(3×5)×4=603×(5×4)=60两个算式,哪个更简便?
2、看来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3、练习:P46“试一试”的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七)探索乘法交换律
1、出示两组数据
4×5=5×412×10=10×12
2、师:认真观察,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3、学生汇报。
4、学生举例验证。
师:你能举出像这样的例子吗?
5、师:如果用字母a、b表示两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
6、板书:a×b=b×a
板题:乘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46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2、应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快速计算下面各题。
25×17×413×8×128(25×125)×(8×4)
(1)学生独立完成,个别板演。
(2)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学生读课本第45、46页,质疑。
六、作业:课本第46页第2题。
探索与发现(二)
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
(3×4)×5=60(个)6×9=9×6
3×(5×4)=60(个)7×8=8×7
(3×4)×5=3×(5×4)
(a×b)×c=a×(b×c)a×b=b×a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教材第84页例3、例4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5~7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并能对一些乘法算式用简便算法正确计算,培养学生采用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乘法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什么叫做乘法的交换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板书字母表示的乘法交换律)

2.什么叫做乘法的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板书字母表示的乘法结合律)

3.口算。

15x2x12= 25x4x17= 35x2x9=

125x8x3= 45x2x8= 4x15x13=

提问:上面各题口算时为什么比较方便?(前两个因数相乘的积是整十、整百或整千数)

指出:连乘时如果两个数先乘得的积是整十、整百或整千数,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就比较简便。

4.引入新课。

应用刚才复习的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这节课就学习应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板书课题)。应用这两个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就是要先把能乘得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先乘起来,然后再计算就比较简便。请看下面的例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3的第(1)、(2)题。

(2)请看第(1)题。(板书:23x15x2)

提问:三个因数里哪两个数相乘可以得到整十数的积?先算什么比较简便?[板书:=23x(15x 2)]为什么?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谁能说一说,这道题哪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数,应用乘法结合律先算什么?

让学生口算,老师板书计算过程。

提问:这里的简便算法是怎样想到的?

(3)再看第(2)题。[板书:125x(7x8)]

提问:这里哪两个数先相乘比较简便?要先算125x8,要把因数7和8的位置怎样变化?这就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板书:=125x(8x 7)]交换7和8的位置后,又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先算8乘1257

谁来告诉大家,怎样看出这道题是可以简便计算的?先应用乘法交换律怎样做,再应用乘法结合律怎么做?

哪位同学连起来说说看,用简便算法这道题要怎样想?(板书计算过程)

(4)提问:从上面两道题可以看出,在连乘里怎样的题可以应用乘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第(1)题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第(2)题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2.“练一练”第1题。

(1)提问每道题怎样算比较简便。

(2)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3.教学例4。

(1)出示例4。

提问:35乘以18不便口算。想一想,35和几相乘可以得十数?这就要把18看成2和几的积?[板书:=35x(2x 9)]

你能看出怎样算比较简便吗?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谁来说一说,用简便算法这道题要怎样想?

(2)小结:35和18相乘不便用口算时,把18看成2和9的积,应用乘法结合律,先算35乘以2得整十数70,就可以使计算简便。

4.“练一练”第2题。

(1)请大家按照例4这样的算法,说说“练一练”第2题里每道题怎样算。

(2)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小结:当两个因数相乘不便用口算时,如果一个因数看做几与几相乘的积之后,就能得到整十、整百的数,那么按刚才的算法就比较简便。

三、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七第5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做一行的两道题。

先按照原来的运算顺序算一遍,再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来简便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提问:这里四道题,都是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为什么这样算比较简便?

小结:在乘法计算时,如果有两个因数相乘的积是整十、整百的数,就可以应用乘法的交换律或结合律,把这两个数先乘,再和其他因数相乘,使计算简便。

2.练习十七第6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先算哪两个数相乘,应用的什么运算定律。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6、7题。

浙教版数学四下:《乘法交换律》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浙教版数学四下:《乘法交换律》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内容:
教材P11例1
教学目标:
1、 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会运用这个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2、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
30400 6900 48070
40030 9006 70480
分组口算出结果,然后观察比较,每一组有什么特征?
(二)教学新知
1、 例题教学
(1) 感知定律。
23( )32 1150( )5011 30200( )20030
观察上面三组题的特征,填上左右两个两个积的大小关系,然后计算出结果进行验验证,完成后校对结果。请学生也用等号连接,然后,教师板书。
(2) 总结定律:观察以上各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会总结后看书填空,并尝试用字母a、b表示这组关系。
(3) 巩固定律:练一练第1题,练完后校对。
2、 运用定律。
(1) 计算,并比较一下哪一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17 234
234 17
学生计算后四人小组讨论,接着指名回答。然后教师板书17234。这个算式可以选择上面的哪种竖式进行计算?依据的什么?最后教师总结:运用乘法交换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2) 应用。
课本试一试提问:怎样摆竖式计算简便,为什么?学会回答后计算。
(三)巩固练习
1、 简便方法计算练习
练一练第2题。
学生摆竖式计算,教师巡回纠错,完成后校对讲评。
2、 比较练习。
练一练第3题。
先口答,上面三题分别怎样摆竖式计算简便?教师总结。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它用文字和字母表示分别的怎么样的?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乘法交换律使运算简便?
(五)作业
《作业本》[9]

数学四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


课题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1-62页例题,及62-63页想想做做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并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教师、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①课件出示球赛换场的图片,引入交换位置的概念。

球赛时交换了位置,是为了比赛的公平性。我们刚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也和交换位置有关。将加法交换律说给同学们听听。

②复习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板书。

板书:a+b=b+a a+b+c=a+(b+c)

③引入课题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用球赛规则拉开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习。以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的探索规律作好知识铺垫。

二、猜测验证,探索规律

1. 大胆猜测。 猜一猜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体验和迁移能够猜出:可能有交换律、结合律。

提出与旧知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目的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2. 学习乘法交换律

①乘法是否具有你们猜测的规律呢?怎样确认自己的猜测?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人都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自己的合作伙伴)

②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寻找教学资源)

③小结乘法的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规律,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予以确认,这样的目的是想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使学生体会发现新规律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3、学习例题

①最近学校要举行亲子运动会了,每个班的学生都在练习,看!这是老师在校园里看到的景象。(课件出示踢毽子的场景图。)

②你能看图把下面的等式填写完整吗?

35=( )( )

你能再举一些象这样的例子吗?

能用字母来表示:ab=ba (板书)

③ 小结: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④运用乘法交换律,在下面的□里

填上适当的数。

7324=24□

26□=6326

b12=12□

出示例题,巩固所学的新知。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学习,目的是体现新课程下的自主学习。

及时巩固练习,使知识进一步深化。

4.学习乘法结合律。

问:乘法也有结合律吗?

①将学生发现的乘法结合律投影显示。如:(34)6=3(46)。

②我们一起来证明一下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③学习例2

出示例题2: 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有23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㈠小组讨论,你们是怎样计算的,体会结合律.

方法1: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

(235)6=1156=690(人)

方法2:先算出全校有多少个班。

23(56)=2330=690(人)

师:你会把上面的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235)6= ( )

㈡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比较左右两边的数字位置没变,结果也相同。

不同点:等号两边的运算顺序不同.

右边的算式计算简便,可以直接口算出答案。

师:非常好,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可以根据运算定律来简便计算,这样能节省时间。

先让学生自己感受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计算起来比较简便,为下面学习试一试部分奠定基础。而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规律,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会发现新规律的方法。

5、小结:

请同学们也写几组这样的等式,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结合律吗?

结论: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协助记忆的方法,用手势表示。(边说边演示)用三个手指代表三个数,其中两个手指靠在一起,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第三个手指靠过来表示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等于先把后两个手指靠在一起,再把第一个手指靠过来。

④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板书:(ab)c=a(bc)

⑤巩固练习

㈠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127331 =12 (□31)

(1363) 56 =13 (□□)

A6C=( ) ( )

㈡下面各个等式符合什么运算定律。请说出原因。

8050=5080

506070=50(6070)

b600=600b

6020=3040

151743=43 (1517)

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相比,用语言完整地表述有一定难度。为了能更好的规范数学语言,教师展示记忆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简单的练习有两个目的,一是巩固,二是使知识加以应用。

5.教学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

①出示试一试上的习题。(1)23152

(2)5372

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做,并能说出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请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②巡视,辅导

③集体评讲.

④计算下列各题。

3954

15(417)

12395

16(75)

直接教学试一试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自己体会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对计算的简便之处,有利于以后计算时能快速运用。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①基本练习:

1、判断下面等式中哪些符合乘法结合律

(1)6(5 9)=(6 5) 9

(2)4+(11+23)=(45+11)+23

(3)(9 4)53 =9 (4 5) 3

2、选择哪种算法简便

(1)28 5 6 (2)35 12

A 先算28 5 A 变形为35 2 6

B 先算5 6 B 变形为35 3 4

(3)25 28

A 先算25 4 再乘7 B 先算25 7 再乘4

3、想想做做的第1题。

4、想想做做的第2题。 先让学生算一算,再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的计算过程,交流各自的体会,进一步体会使计算简便的关键。

5、想想做做的第3题。注重培养简算的意识和能力,在思考和计算后组织交流。

发展练习:1、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写出所有和下面算式相等的式子。

869=( )

2、你会计算吗?

25542

3、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写出所有和下面算式相等的

式子。

869=( )

层次鲜明的练习,有利与使学生目标明确; 促进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培养简便运算的意识和能力

四、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堂作业:

①P62页第4题。

②P63页第5题

③P63页第6题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

(1)23152 (2)5372

=23(152) =5237

=2330 =1037

=690 =370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28、29页的例题1和例题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 让学生学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用具: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看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例题1: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教师: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如何列算式。

40+56=96(千米)

或56+40=96(千米)

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

(结果相同,所以可以写成40+56=56+40)

(2)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如:37+45=45+37

88+32=32+88

53+29=29+53

(3)观察每组算式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结果都相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发言,交流并归纳板书:两个加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也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4)如果用符号来表示,该怎样写呢?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

a+b=b+a

(5)学习教科书第28页的例题2。

出示主题图,通过看图你找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李叔叔第一天行了88千米,第二天行了104千米,第三天行了96千米,这三天李叔叔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或88+(104+96)

=88+200

=288(千米)

答:李叔叔三天一共行了288千米。

比较这两题的结果怎么样啊?(相同)

因此可以写成:(88+104)+96=88+(104+96)

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先加,再加上后一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加,再加上前一个数,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结合律。

(6)谁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

学生举例:(69+172)+28=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加法结合律又该怎样用字母表示呢?

(a+b)+c=a+(b+c)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教科书第28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科书第31页练习五的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表格,找找表格中数的特点。

3、完成教科书第31页练习五的第2、3题。

加法的验算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的?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6、例7及“做一做”,练习十四。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进点

通过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羹育渗遇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实践,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运用已有经验

(D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学会知识。

1.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小黑板(转板)、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红(白)方木块。

(一)锚垫孕伏

1.口算:(卡片)

25×17×4125×24

引导学生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2.先口算,再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投影片)

(6+4)×56×4+4×5

(二)探究新知

1.导人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并且知道应用这些定律可使

一些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乘法的分配律。(板书课题)

2.教学例5:

(1)出示例5:·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算式,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懂得:

①两个算式相等。

②两个算式可用等号连接。

学生答,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二150

(]8+7)×6二18×6+7×6.

(4)教师出示:20×(15+9)

20×15+20×9=480

20×(15+9)二20×15+20×9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明确: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反馈练习:按题目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

学生答,教师填写投影。

(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实践,使学生初感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填空题的发

散思维训练,让学生拥有足量的感性材料,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知识的获捐

达到水到渠成。)

教师;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使学生明确:

①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相乘”指不固定被乘

数和乘数的位置。)

②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③等号左右两边两个算式相等。

3.概括定律: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启发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乘法分配律的内容。让学生

结合板书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回答其内容,加以巩固。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二——×4+——×4

(62+12)×3=——×——+——×——

教师:启发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并指名板演,提示学生3个

数可分别用o、b、c表示。然后,让学生说明算式的意义。这时,教师再提醒学

生还有没有别的写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答出a×b×c=a×(b×c)问学生根据是什么?(乘法交换律,或用相乘来解释)

5.我们知道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简便。同学

们观察我们练习的乘法结合律,在运算上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

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6.教学例7:

(1)出示例7·

102×43

=(100+2)×43

=4300+86

=4386

想:把102看成(100+2),再用43分别去乘100和2,可以用口算

用了乘法结合律。

教师说明:熟练后第二步可以不写,画上虚线。

(2)出示9×37+9×63

①组织同学讨论。

②组织同学阅读教科书第65页。

③启发学生明白了什么?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学生有些经验,再加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学

生知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自己学会新知。)

(三)巩固发晨

1.练习十四第1题。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24+8)×125=一×一+一×一

(2)25×(20+4)=25×——+25×——

(3)45×9+55×9=(

——+——)×——

(4)8×27+73×8=8×(——+——)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

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32×(48+52)

(2)(24+8)×524×5+24×8

(3)20×(17+15)20×17+20×15

(4)(40+28)×540×5+28

(5)(10×125)×8-10×8+125×8

(6)4×(30+25)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42十29)与下面的()相等

①28×42+28×29②(28+42)×(28+29)

(2)与6×8—6×8

相等的式子是()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①10×5+8×5+9×5②10+5×8+5×9

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6,分组计算练习十四第3题。

(四)课堂小结

③28×42×29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

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练习十四第2题

四年级下册《交换律》教案


四年级下册《交换律》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内容。
二、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学段目标: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含义,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2.经历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体会观察发现、猜测验证、归纳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研究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概括出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以本班那女生人数为例复习加法意义。
2.口算比赛,质疑引思:在刚才的计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二)新知探究
1.提出猜想。
只要是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和都不变吗?也许有不同的意见,引导学生展开验证活动。
2.举例验证。
(1)引导学生口头举例,计算两个算式,看他们的结果是否相等。
(2)分头举例。给学生一、两分钟时间,举出像这样的例子,并汇报。引导学生明确只有足够多,比较全面的例子才能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3)得出结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3.再次提出猜想:得到加法交换律这个结论后,你有没有产生什么联想?学生质疑,两数相减、相乘、相除,交换它们的位置,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4.验证结论。
(1)举例验证。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或疑问可以和同学商量,或者向老师提问。
(2)汇报成果。第几个猜想是成立的?说出理由。
(3)就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不计算,直接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的做法,强调研究的真实性。
5.结合加法和乘法的意义理解交换律。
你有什么办法说明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确实是不变的呢?
结合线段图和生活实例来说明结论的正确性。
6.唤起原有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我们以前在哪里见过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回顾小学数学学习经历中关于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建立起新旧知的联系。
(三)巩固练习
1.16+35=35+()
308+52=()+308
5678×287=()×5678
(现在为什么可以直接填写?)
25○16=16○25○可以填什么?
2.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
你想填什么数?写得完吗?有没有一种办法把所有情况都表示出来呢?
(四)全课总结谈收获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的结合律和简便算法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3、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第3—9题。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

2.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

(二)能力调练点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三)德育渗遗点

认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

(四)羹育渗遗点

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抽象概

念,掌握知识。

1.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

2.教学难点:乘法结合律的运用。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转板)。

(一)镭蛰孕伏

1.什么叫乘法的交换律?举例说明。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的。(投影)

24×5=()×(

)()×72二72×()()×()二()X()

3.以上我们对乘法交换律及其应用进行了复习,同学们掌握得很好

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结合律。

板书课题:乘法结合律

(早)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

(2)引导学生分组试算,发现什么?

(3)汇报:

使学生明确:左边三个数相乘的积和右边三个数相乘的积相等。

(4)同座互相试算,自己写数,看一看结果是否都是这样?

(5)反馈练习:完成下面几组算式并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

么规律?

(15×4)×100=15×(4×10)

(125×80)×50=125×(80×5)

(7×8)×5=7×(8×5)

(12×25)×4=12×(4×25)

使学生明确: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

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引导学生初步归纳乘法结合律,多次体验,探索规律,形成技能。)

(6)

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o、b、c分别表示这三个数,那么乘法结合律该怎样表示呢?启

发学生回答,教师板书:(o×6)×c;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这里的o、6、c表示的是大于0或等于0的整数。

并指导阅读教科书。

(7)练习:教材第61页上面的“做一做”(学生填书),订正并说明根据。

2.教学例4:+、

我们知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我们应用乘

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

板书:简便运算

出示例4:计算43×25×4

教师提问: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学生交流后试算

法。

3.教学例5:

出示例5,计算25

×43×4

并指名板演,讲述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同桌讨论如何计算,最后把答

案写出来,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订正时由学生讲,由25×43×4到43×25×4

这一步,根据乘法交换律。由43×25×4到43×(25×4)的根据是乘法结合律。

教师指出:分析或想的过程可以省略。

4.比较例4和例5:

观察比较例4和例5时,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交给学生讨

论,引导学生明确:计算例4时,没有调换因数的位置,只应用了乘法的结合律,

使计算简便;例5应用了交换律调换了因数的位置,然后再应用乘法结合律,使

计算简便。

5.同学们想一想,过去学过的哪些知识应用了乘法的结合律?启发学生说

出5×16可简便计算,以及算法。

6.练习:教材第61页下方的“做一做”。(学生口述解答)

教师:以上我们学的是应用定律如何进行简算,也就是在几个数相乘的条

件下,如果其中有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就可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

合律,使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发晨

1.填空:

(1)乘法结合律用字母公式表示是(

(2)教科书第62页第3题。

2.用简便方法计算练习第十三4题。

3.练习十三第5题,投影出示。(口答)

4.练习十四第6题,分组讨论。

5.练习十四第8题;投影出示。学生独立填写,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全课小结(略)

练习十三第7、9题。

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5×4)×2二5×(4×2)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结合律。

例4计算43×25

×4

例5计算

43×100

小学四年级数学关于乘法分配律的教案


教学内容:

P36/例3(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2)4×25+2×25

=6×25=100+50

=150(人)=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导学案


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导学案
一、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P17——P18
二、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师生交流后,课件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你看,这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2、获取信息。
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
3、师小结信息,引出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探索加法交换律
1、课件继续出示:“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出示: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你能用等号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40+56=56+40
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独自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出的等式,互相检验写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
2、观察写出的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全班交流。从这些算式可以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可以用文字来表示:甲数十乙数=乙数十甲数。
3、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又可以怎样来表示发现的这个规律呢?
a+b=b+a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4、初步应用: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7+36=36+()305+49=()+305b+100=()+b
47+()=126+()m+()=n+()13+24=()+()第二环节探索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例2情境图。
师:从例2的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生交流后提出问题:要求“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方法二:先算出“第二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88+200
=288(千米)
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道等式:
(88+104)+96=88+(104+96)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36+18)+22○36+(18+22)
小组讨论。先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再比较这三组算式,在小组里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集体交流,使学生明确:三个算式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也没变,运算的顺序变了,它们的和不变。也就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3、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可以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呢?
(a+b)+c=a+(b+c)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初步应用。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
(45+36)+64=45+(36+)
(560+)+=560+(140+70)
(360+)+108=360+(92+)
(57+c)+d=57+(+)
(三)巩固发散
1、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填写,组织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律填写的。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
(1)470+320=320+470
(2)a+55+45=55+45+a
(3)(27+65)+35=27+(65+35)
(4)70+80+40=70+40+80
(5)60+(a+50)=(60+a)+50
(6)b+900=900+b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知道了如何用符号和字母来表示发现的规律。
(五)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例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88+104)+9688+(104+96)
56+40=96(千米)=192+96=88+200
=288(千米)=288(千米)
40+56=56+40(88+104)+96=88+(104+96)
a+b=b+a(a+b)+c=a+(b+c)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六、教学后记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163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