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导学内容:

平均数

导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感知平均数的范围。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自己的身高

导学过程:

一、预学--谈话导入

师: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以后,要想比较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怎么比较呢?

生(预测):比较总分,看看哪个小组的总分高。

生(预测):这样不公平,我们小组三个人,他们小组四个人。

生(预测):应该比较平均成绩。

师:对,应该比较他们两个小组的平均成绩。在我们数学的统计中,平均成绩也有一个名字,它叫做平均数。

每年的四月七日是世界卫生日,环境卫生对我们的身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的环保小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出示课件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平均数教案

一、课件出示自学小贴士,学生独立完成

1、自己想办法找出这几位同学收集的废旧饮料瓶的平均数,你有几种方法来解决。

2、这个平均数表示什么?它是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

3、平均数与这组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完成后组内做好分工,在组内交流,看谁说得好,看谁听得认真!

二、互学--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1、小组交流

师:已经计算出来的同学,小组可以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你的方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

生(预测):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预测):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这样把小红的一个移给小兰,小明移两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一样多了;

生(预测):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展示点拨

汇报预测

生1(预测):我们组认为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

此时可展示移动瓶子的过程;

生2(预测):我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生3(预测):平均数就是把收集瓶子的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到的数量。它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二年级学习的平均分的知识)

生4(预测):平均数与这组数据相比,它不等于少先队干部收集废旧瓶的实际数量,(它比最大的数字要小,比最小的数字要大,居于这两个数中间)。

师通过超链接小明下水游泳的问题,学生通过题可知平均数非实际数量,它大于一组数最小的数,小于一组数中最大的数。

讲解:想一想: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小红的多,小兰的少)这样把多的移补给少的,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我们叫这种方法为“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法”)。我们还有一种方法,(14+12+11+15)÷4=52÷4=13(个),就是先求出这四个人收集的瓶子的总数量52(板书总数量),然后在除以总份数4人(板书总份数),13表示什么意思?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那么这个式子应该怎么表示呢?(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归纳整理,总结方法: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特征:它比一组数据中大于最小的数,小于最大的数,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评学

1、巩固反馈

我们首先回到可得开始的时候这几位同学的介绍他们的身高,现在我们能计算出他们的身高了吗?(生齐做,选代表回答他的解答过程)

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姓名

杨欣宇

王 波

刘真尧

马 丽

唐小东

本数

8

6

9

8

14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8+6+9+8+14)÷5

=45÷5

=9(本)

2、拓展提升

哪一组的成绩好?

第一小组口算成绩表

姓名

孙红

丁晓

周玉

李丹

合计

正确题数

14

10

11

9

44

第二小组口算成绩表

姓名

张华

王明

赵雪

合计

正确题数

10

12

14

36

第一小组:(14+10+11+9)÷4 =11(道)答:第一组平均每人做对11道题。

第二小组:(10+12+14)÷3 =12(道)答:第二组平均每人做对12道题。

3、评价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在我们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请你读一读下面的话

1.春节期间丽江旅游人数平均每天为3万人。

2.丽江旅游收入平均每天为500万元。

3.丽江今年三月份平均每天气温是15摄氏度。

4.我校三年级学生平均年龄是9岁。

5.我校三(1)班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6.王老师家2008年平均每月用电85千瓦时。

7.西部最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千克。

附:板书

平均数

移多补少法: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13个。

平均分: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14+12+11+15)÷4 =52÷4=13(个)

延伸阅读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导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0~91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导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感知平均数的范围。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导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自己的身高
导学过程:
一、预学--谈话导入
师: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以后,要想比较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怎么比较呢?
生(预测):比较总分,看看哪个小组的总分高。
生(预测):这样不公平,我们小组三个人,他们小组四个人。
生(预测):应该比较平均成绩。
师:对,应该比较他们两个小组的平均成绩。在我们数学的统计中,平均成绩也有一个名字,它叫做平均数。
每年的四月七日是世界卫生日,环境卫生对我们的身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的环保小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出示课件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平均数教案
课件出示自学小贴士,学生独立完成:
1、自己想办法找出这几位同学收集的废旧饮料瓶的平均数,你有几种方法来解决。
2、这个平均数表示什么?它是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
3、平均数与这组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完成后组内做好分工,在组内交流,看谁说得好,看谁听得认真!
二、互学--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1、小组交流
师:已经计算出来的同学,小组可以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你的方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
生(预测):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预测):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这样把小红的一个移给小兰,小明移两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一样多了;
生(预测):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展示点拨
汇报预测:
生1(预测):我们组认为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
此时可展示移动瓶子的过程;
生2(预测):我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生3(预测):平均数就是把收集瓶子的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到的数量。它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二年级学习的平均分的知识)
生4(预测):平均数与这组数据相比,它不等于少先队干部收集废旧瓶的实际数量,(它比最大的数字要小,比最小的数字要大,居于这两个数中间)。
师通过超链接小明下水游泳的问题,学生通过题可知平均数非实际数量,它大于一组数最小的数,小于一组数中最大的数。
讲解:想一想: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小红的多,小兰的少)这样把多的移补给少的,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我们叫这种方法为“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法”)。我们还有一种方法,(14+12+11+15)÷4=52÷4=13(个),就是先求出这四个人收集的瓶子的总数量52(板书总数量),然后在除以总份数4人(板书总份数),13表示什么意思?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那么这个式子应该怎么表示呢?(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归纳整理,总结方法: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特征:它比一组数据中大于最小的数,小于最大的数,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评学
1、巩固反馈
我们首先回到可得开始的时候这几位同学的介绍他们的身高,现在我们能计算出他们的身高了吗?(生齐做,选代表回答他的解答过程)
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姓名
杨欣宇
王波
刘真尧
马丽
唐小东
本数
8
6
9
8
14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8+6+9+8+14)÷5
=45÷5
=9(本)
2、拓展提升
哪一组的成绩好?
第一小组口算成绩表
姓名
孙红
丁晓
周玉
李丹
合计
正确题数
14
10
11
9
44
第二小组口算成绩表
姓名
张华
王明
赵雪
合计
正确题数
10
12
14
36
第一小组:(14+10+11+9)÷4=11(道)答:第一组平均每人做对11道题。
第二小组:(10+12+14)÷3=12(道)答:第二组平均每人做对12道题。
3、评价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在我们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请你读一读下面的话:
1.春节期间丽江旅游人数平均每天为3万人。
2.丽江旅游收入平均每天为500万元。
3.丽江今年三月份平均每天气温是15摄氏度。
4.我校三年级学生平均年龄是9岁。
5.我校三(1)班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6.王老师家2008年平均每月用电85千瓦时。
7.西部最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千克。
附:板书
平均数
移多补少法: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13个。
平均分: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14+12+11+15)÷4=52÷4=13(个)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平均数在生活当中的作用。

二、说学情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并且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但是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需要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及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资源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多加引导。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提出的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为此,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让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显而易见了,重点是XX,难点是XX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接下来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设计,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环节,首先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程开始我会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这样一个情境:

出示两个粉笔盒甲和乙,甲盒中有9根粉笔,乙盒有5跟粉笔,我想请同学们帮忙,怎么样才能让两个粉笔盒中的粉笔一样多?

由于这个问题本身并不难,学生进过简单思考后能很快得出只需要把甲盒中的粉笔拿一根到乙盒中。这是我会请学生代表来体会移动粉笔的这一过程。

当操作完成后我会提问:现在每个盒子中都有7根粉笔,这个7是什么数呢?

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这个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均数,让我们来一起认识它吧。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移动粉笔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平均数,在把多的分给少的过程中渗透移多补少的思想为后面教学打下基础,并顺利引入课题】

这样就过渡到了我的下一个教学环节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会说,同学们,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课外时间同学们可以留心收集矿泉水瓶,这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让废物得到再利用,为我们生活节约资源。并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水泉瓶的统计图。

给一定时间让仔细观察统计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信息?他们四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一样多吗?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求他们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是什么意思呢?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会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汇报。并用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在学生理解这一动态过程后我会总结:我们通过把多的矿泉水一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水泉瓶的数量一样多,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利用这种方法能够求出他们四个人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移多补少这一方法的理解,我会再次举例:我们要求6、7、8三个数的平均数,就可以把8移1给6,这一三个数就变成了7,它们的平均数就是7。

之后我会再次提问,要求他们每人平均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还可以怎么想呢?把他们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什么?预设学生能够回答要求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那么怎么求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引导分成四份其实就是总数除以4,这时我会趁热打铁,顺势总结出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可以用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来计算。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也让学生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获得知识极大挑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我会再次呈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计很好的实现了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讲解,也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内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同时也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此基础上问学生在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样让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

3、巩固提高,随堂练习

下面是四年级的4个班的学生回收废纸的情况:第一个星期回收了56千克,第二个星期回收了48千克,第三个星期回收了40千克。

(1)平均每个星期回收多少千克废纸?

(2)平均每个班回收了多少千克废纸?

【设计意图:这个习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

4、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小结环节我会这样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在课后让同学们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设计意图: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练习》数学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练习》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练习》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第7课时 平均数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53页练习八第5---10题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掌握根据统计数据求平均数的方法,能估计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初步了解抽样估计的方法。

2、使学生经历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平均数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和有关特点,提高解决平均数问题的能力,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和估计意识。

3、使学生获得应用平均数知识的成功体验,体会学习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服务于生活;能够在他人的指导下,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平均数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深化理解。

1、回顾、交流。

(1)引导:举出一个平均数的例子,说说怎样求几个数的平均数。

(2)揭示课题;平均数能比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的数,它介于这组数据最多的和最少的数之间。两种方法:移多补少 先合再分。

2、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出示练习八第5题,引导学生读一读三小题的说法。

引导: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平均数不是指一组数据的每个数都是这个数,而是有些数据比平均数大,有些数据比平均数小。平均数是移多补少匀得同样多得到的数,它的范围在最大和最小的数之间。

二、解决问题,掌握方法。

1、做练习八第6题。

(1)思考口答。

学生阅读条件和统计图,交流知道了些什么。

引导:根据统计结果,你想到了些什么?

你估计平均每个小组植树多少课,是怎样想的?

(2)计算交流。

引导:这四个数据的平均数究竟是几棵呢,算一算,比一比,看看估计得怎么样。

交流:这“8”是哪几个数据的平均数。

2、做练习八第7题。

学生阅读题目,说说知道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要求:先算出平均每个橘子重多少克,再算出这箱橘子大约多少克,是多少千克?

交流:怎样算的?

追问:这里最后解决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说“大约”多少克?

为了得出这箱橘子大约多少克,题里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任意取5个,不是挑选5个呢?

3、做练习八第8题。学生了解每人每场得分情况。

估计:你觉得谁平均每场的得分最高?你是怎样估计的?

学生计算各人每场得分情况,比较结果。

交流:强调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一组数据的和,再用除法计算平均数。

提问:计算的结果谁平均每场得分最高,和你估计一样吗?

追问:平均数可以怎样计算?

4、做练习八第9题。

(1)说说每个评委老师打出的分数。

口答第(1)题,估计平均得分。

了解计算比赛平均分的规则,按规则完成计算得出平均得分。

交流:选手的最后得分是怎样计算的?

(2)阅读“你知道吗”

谈话:比赛时的平均分为什么压平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呢?

交流:你知道比赛时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平均分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5、做练习八第10题。

把收集的时间填写在第10题的统计表里。 学生计算这一周做家庭作业时间的平均数,填在表格里。

提问:对于合理安排时间,你有哪些体会。

三、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你对平均数的内容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还有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导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0~91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导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感知平均数的范围。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导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自己的身高

导学过程:

一、预学--谈话导入

师: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以后,要想比较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怎么比较呢?

生(预测):比较总分,看看哪个小组的总分高。

生(预测):这样不公平,我们小组三个人,他们小组四个人。

生(预测):应该比较平均成绩。

师:对,应该比较他们两个小组的平均成绩。在我们数学的统计中,平均成绩也有一个名字,它叫做平均数。

每年的四月七日是世界卫生日,环境卫生对我们的身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的环保小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出示课件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自学小贴士,学生独立完成

1.自己想办法找出这几位同学收集的废旧饮料瓶的平均数,你有几种方法来解决。

2.这个平均数表示什么?它是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

3.平均数与这组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完成后组内做好分工,在组内交流,看谁说得好,看谁听得认真!

二、互学--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1.小组交流

师:已经计算出来的同学,小组可以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你的方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

生(预测):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预测):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这样把小红的一个移给小兰,小明移两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一样多了;

生(预测):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展示点拨

汇报预测

生1(预测):我们组认为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

此时可展示移动瓶子的过程;

生2(预测):我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生3(预测):平均数就是把收集瓶子的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到的数量。它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二年级学习的平均分的知识)

生4(预测):平均数与这组数据相比,它不等于少先队干部收集废旧瓶的实际数量,(它比最大的数字要小,比最小的数字要大,居于这两个数中间)。

师通过超链接小明下水游泳的问题,学生通过题可知平均数非实际数量,它大于一组数最小的数,小于一组数中最大的数。

讲解:想一想: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小红的多,小兰的少)这样把多的移补给少的,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我们叫这种方法为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法)。我们还有一种方法,(14+12+11+15)4=524=13(个),就是先求出这四个人收集的瓶子的总数量52(板书总数量),然后在除以总份数4人(板书总份数),13表示什么意思?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那么这个式子应该怎么表示呢?(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归纳整理,总结方法: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特征:它比一组数据中大于最小的数,小于最大的数,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评学

1.巩固反馈

我们首先回到可得开始的时候这几位同学的介绍他们的身高,现在我们能计算出他们的身高了吗?(生齐做,选代表回答他的解答过程)

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姓名

杨欣宇

王 波

刘真尧

马 丽

唐小东

本数

8

6

9

8

14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8+6+9+8+14)5

=455

=9(本)

2.拓展提升

哪一组的成绩好?

第一小组口算成绩表

姓名

孙红

丁晓

周玉

李丹

合计

正确题数

14

10

11

9

44

第二小组口算成绩表

姓名

张华

王明

赵雪

合计

正确题数

10

12

14

36

第一小组:(14+10+11+9)4 =11(道)答:第一组平均每人做对11道题。

第二小组:(10+12+14)3 =12(道)答:第二组平均每人做对12道题。

3.评价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在我们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请你读一读下面的话

1.春节期间丽江旅游人数平均每天为3万人。

2.丽江旅游收入平均每天为500万元。

3.丽江今年三月份平均每天气温是15摄氏度。

4.我校三年级学生平均年龄是9岁。

5.我校三(1)班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6.王老师家2008年平均每月用电85千瓦时。

7.西部最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千克。

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法: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13个。

平均分: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14+12+11+15)4 =524=13(个)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是一种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代表;

2、感受极端数据对平均值的影响并积极寻求解决的策略;

3、学生经历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从学生对小学平均数的感性认识入手,到中学将平均数公式化的探究,

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重点

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体会平均数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及影响平均数的因素

学习方法

诱导探索——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图片导入,引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探究新知

环保部门某天对我市的空气含尘量进行检测,下面是某天每2h测得的数据:

(单位:g/cm)

0.030.040.030.020.040.010.030.030.040.050.010.03

根据这些数据,怎样说明这一天的空气含尘量?

经过对图表进行分析,我们最终选择_____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体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设计意图:从图形的角度分析数据,直观感受数据的波动情况及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从“形”的角度为“平均数”的引入做铺垫。】

三、概念归纳

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据x1,x2,…,xn,那么(x1+x2+…+xn)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用(读:bá)表示,即=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一组数据,我们常用平均数来作为刻画它的集中趋势的一种方法。

四、交流提高

下面是某班学习兴趣小组6名同学的数学分数:

100,80,75,76,73,40.

1、观察并分析数据,你能求出这组数据平均数吗?

2、要想提高这组同学的平均成绩,我们可以怎么办?

3、通过对上题的解决,你能说出平均数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吗?

4、你能说出平均数的作用和特点吗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例1在一次校园经典诵读比赛中,8位评委对甲、乙两个班级的评分情况如下: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6号

7号

8号

9.0

9.0

9.1

9.8

8.8

9.2

9.5

9.2

9.4

9.6

9.2

8.0

9.5

9.0

9.2

9.3

如何确定班级最后得分?你的评价依据是什么?

思考:本例中若只去掉一个最高分或去掉一个最低分,再将其余评委评分的平均数作为最后得分是否可取?请你给出一个评分规则。

【设计意图:1、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活用平均数,而不要照搬照套,一成不变;2、养成一个善于归纳的好习惯。】

聚焦社会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是发达国家),从你学过的平均数的知识来说明一下这种说法的合理性。

四、课堂小结

一节课很快过去,大家的收获平均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感受集中趋势

认识一个符号

学会一个公式

理解一个要素

作业布置

必做题:课本P136练习第2题

选做题:已知:一组数据x1,x2,x3,……xn的平均数为m,

求证:另一组数据:ax1+b,ax2+b,ax3+b,……axn+b的平均数为am+b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熟记平均数概念及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掌握如何求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平均数概念和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能够利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发展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新知探究。

1.一年中北京的气温变化的幅度与上海的气温变化的幅度比较,哪里的气温变化幅度大?你知道如何通过计算比较这两地气温变化幅度的大小吗?

北京得气温变化大,通过两地得最高气 温和最低气温得 温差计算比较得出。

2.表1给出了某户居民2005年下半年的 电话费用,请你帮这户居民算一算:平均每月花费了多少元电话费?

表1某户居民2005年7-12月电话费用统计表

月份789101112电话费(元)75.804576.3065.955.9045.90

(75.80+45+76.30+65.9+55.90+45.90)÷6=60.80 (元)。

二、例题 讲解。

每3秒呈现10个数字,淘气小朋友5次记住数字得情况统计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记住数字的个数54759

①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

淘气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

②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么的出来的?

平均数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为:(5+4+7+5+9)÷5=6(个)。

③淘气哪一次也没有记住6个数字啊!这是怎么回事?

“6个”是几次“匀”出来得。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得代表。

④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平均数。

我们班同学得平均身高、这个月得平均 气温。

四、实际应用。

小明期中考试,语文、数学、科学三门的平均分是91分,其 中语文考了89分,英语考 了91分,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考了多少分?

解:由题知总分为91×3=273(分)

所以数学考了273-89-91=93( 分)

答: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考了93分。

五、习题巩固。

1.下面是科技馆一星期售出门票情况统计表。

时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售票∕张7006409109901300●●

(1)估一估前5天平均每天大约售票多少张。

一定比640大,比1300小。

大约900张。

(2)星期六售出门票1700张,星期日售出门票1460张。这个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值与5天的平均 数相比,有什么变化?

这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数:(700+640+910+990+1300+1700+1460)÷7=1100(张)。

这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值比5天得平均数大。

2.小熊冷饮店 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了本月前3周卖出冰糕情况记录,第一周7箱,第二周8箱,第三周9箱,那么小熊本周进多少冰糕合适呢?

按平均数进货比较保险,每周都在增加,第四周还可以增加一箱。那么本周可以进冰糕10箱。

六、课后拓展。

1.在一分投球比赛中。奇思前后4次投中的个数分别为7个、7个、6个、8个。用什么数可以表示奇思投中的个数?

用平均数可以表示奇思投中得个数。

2.下表是某地一星期的气温记录。请你分别算出这星期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得平均值。

时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平均值最低气温/°C810111211121311最高气温/°C1818202224202521

3.一农机站有960千克的柴油。用了6天,还剩240千克。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还可以用几天?

解:由题知可用6天平均用柴油:(960-240)÷6=120(千克)

按照每天用120千克算还可以用:240 ÷120=2(天)

答: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还可以用2天。

七、小结。

通过本节课得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看图表以及平均数得计算原理,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重在计算和生活上得应用。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统计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课的开始我借助刚刚考试的语文第二单元成绩,比较黄鑫雨小组和张鸣一小组的成绩,看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老师把这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抛向了学生。引发学生思考,此时比总数显然不合理,又由于一组人数多,一组人数少,所以很难对应着进行比较。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学生请出平均数。揭示本节课的课题。接下来通过问学生今天是什么日子,给出一个收集废旧塑料瓶情境,这样自然地导入新课,既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将统计知识渗透到教学当中。哪个组成绩好?还不知道呢?学生带着悬念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探究合作、展示点拨

此环节我用了小组合作的模式来教学,在学生请出平均数之后,首先出示简洁明了的学习提示,为学生自主探究指明了方向,让学生结合学习提示先学。然后再小组合作学习平均数的求法、意义、特征,达成共识。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面的交流展示做好准备。学生会画图用圆圈代表塑料瓶,然后用箭头表示移动多的补给另外几个,此时我设问: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他们就得出:移多补少。接着我又将整个移多补少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们看,让他们心里更加明确这种方法的意义。接下来学生又交流另一种计算的方法(先合再分),并总结出是计算的方法,根据交流板书:总数除以总份数。

针对平均数的意义,学生在讲解后,我利用超链接转向小明身高140cm,到水深110cm的河里去游泳的题型来引导学生,虽然水深是110cm,但是实际上水最深的地方达到200cm,设问:小明下去游泳会有危险吗?此时很多学生出现困惑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理解平均数的例子,还能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这样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们要研究平均数这一概念。这一环节中,通过我的手势学生理解的较好,感知了平均数的范围,使学生对平均数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

三、总结反思

整节课着眼于认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探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感知平均数的范围,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讨论合作、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不只是师生互动,更有生生互动,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孩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思维自由发展,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能力,同时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注重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解决身边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课后继续回归课始,让学生计算哪个小组的成绩好,学生学得有味道,不枯燥。比如成绩好坏问题、小明会不会有危险,无一不是孩子们熟悉的而感兴趣的问题,孩子们用平均数的知识成功地解决了这些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所在。

但是本节课教师在学生展示时指导太多,以致于学生展示时太过胆小,思维不够清晰,再有就是时间把握不太好,课末准备回到课前让学生来看看哪个小组成绩好,形成首尾呼应,结果这一任务却没有完成。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四)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四)》,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平均数第49页~50页例1以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

1、平时你们都喜欢玩什么游戏啊?(请2、3人说)

2、师:昨天啊,四年级的小朋友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套圈比赛,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

1、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比赛规则。(请一个学生读)

2、师:这场激烈的比赛结束了,你们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请2、3人说)

生:男生赢还是女生赢?

3、师:看来我们都比较关注到底是男生赢还是女生赢,那就让我们首先看看男生的比赛情况吧!(出示男生成绩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你看到了哪些信息?(请2、3人说)

你发现的真准,你一眼就看出来了,你观察地真仔细,真棒。

4、看完了男生套圈的成绩,想不想看看女生的成绩。(出示女生成绩统计图)。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也请你说说看到了哪些信息?(请2、3人说)

5、师:看了这些信息,你能不能说说到底是男生赢了还是女生赢?(请2、3人说)

6、师:同学们说的都可真好,各有各的道理,老师都不知道听谁的了,你还有更好的办法介绍给老师吗?

7、生1:看他们一个人套中了几个圈,(答案接近了,但是我们这是男生和女生进行的比赛,所以我们可以分别求出。。。谁能说的更清楚一些)生2:求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圈。师:这是一个好方法。那你会求吗?拿出课堂本请你分别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圈。做好的同学抱臂坐正。

8、好,下面我们请同学先来汇报你是怎么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的。

学生说,老师板书。那我们一起来看,他第一步求的是什么?(4个男生总的套圈数)他第二步表示什么意思?(把总数平均分成了4份,再求平均数)那谁来说说女生第一步求的是什么,那第二步呢?

9、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你们,为什么第一个除以4,第二个要除以5呢?(男生是4个同学,用四个同学的总数平均分成4份,所以要除以4. 女生是5个同学,用5个同学的总数平均分成5份,所以要除以5)你解释的可真清楚,真好。

10、那现在你能来说一说平均数是怎么一步一步求出来的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多请几位同学)(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可适当指着两个算式,提示)

11、那你能不能总结一下平均数我们可以用怎样的公式表示出来。平均数=

(请学生说,板书:平均数=总数÷个数)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个别学生说。

12、刚才我们通过这个(平均数=总数÷个数)公式求出了平均数,你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求平均数。(先请学生说,学生说不出,那老师来介绍移多补少的方法)

13、老师这里有一种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最多的是谁,他套中了几个(请1人说)最少的是谁,他套中了几个(请1人说)。我们把张明的2个分一个给李小刚,再分一个给陈小杰,你们发现了什么?(4人同样多了)那4个人都是多少个?(请1人说)。那平均数是几呢?把多的分一些给少的,最终使得它们一样多,在数学上把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14、谁能像老师刚才那样把男生移多补少的过程再说一遍?(请2人说)

15、看黑板,我们刚才用了这2种方法求出了男,女生套中的平均数,那现在你知道谁赢了吗?(生:男生赢了)为什么男生赢了?那为什么平均数大的就赢呢?

16、师:男生的平均数比女生大说明男生的整体水平比女生高。所有我们可以看出平均数只能表示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出示课件(整体水平)

17、现在回头我们再来看男生的成绩,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7个圈,是不是就是说每个男生套中的圈数都比7多,为什么?(如果都比7多的话,那平均数还会不会是7?比7大)是不是就是说每个男生套中的圈数都比7少,为什么?(如果都比7少的话,那平均数还会不会是7?比7小)那当平均数是7的时候,说明有的数(比7大),有的数(比7小),那这题中平均数比谁小,比谁大?(平均数7比6大,比9小)。换句话说,平均数在什么和什么之间。(多请几个学生说)(出示课件: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同桌互相说,再请2、3人说。

18、我们再来看女生的成绩,你觉得女生套圈的平均数在谁和谁之间(10和4)(请2个学生)为什么?

19、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用什么知识来解决谁赢这个问题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看来平均数的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用处还是很大的。

三、练习巩固

平均数在我们生活中用处非常大,那我们下面就用平均数的知识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一起来看。做练习时,小朋友可要开动小脑筋哦!

1、数学书第94页第1题。

小丽的书桌上有3个笔筒,学生读题,该怎样移动呢?你来说说看。看看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解决。刚才我们通过移动和计算的方法都解决了这个问题,你比较一下,对于这题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单?

2、小丽还有3条漂亮的丝带,(1)老师想知道这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你会求吗。(2)还有没有其它方法。这题你为什么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比较麻烦)看来啊,我们在计算平均数时,要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能一眼看出来的比较简单的题目我们就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看不出来的复杂的题目我们就用计算的方法。

3、为了使同学们对平均数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片。(出示火箭队几个队员的合影)画面中的人,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生:姚明!

师:没错,这是姚明所在的火箭队。老师从网上查到这么一个数据,火箭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2厘米。请同学们下面的话是否正确(1)火箭队所有队员的身高都是202厘米。(2)火箭队队员的身高有可能比202厘米高,也可能比202厘米矮。请学生说说理由。(3)老师选取了2个队员的身高,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跟我们刚才说的那样(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另一名178厘米)虽然平均身高是202厘米,但是并不表示每个人都是202厘米,有的比202厘米(高)有的比202厘米(矮)这都是有可能的。

4、师: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当然,如果不了解平均数,闹起笑话来,那也很麻烦。这不,前两天,老师从网上查到这么一份资料。

(师出示30年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68岁,学生读。 《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

师: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生: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比原来长了。

师:是呀,平均寿命变长了,当然值得高兴喽。可是,一位70岁的老爷爷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个老爷爷今年已经70岁了)

生:我想,老爷爷可能以为平均寿命是71岁,而自己已经70岁了,看来只能再活1年了。

师:老爷爷之所以这么想,你们觉得他懂不懂平均数。生:不懂!

师:你们懂不懂?(生:懂)既然这样,那好,假如我就是那位70岁的老爷爷,你们打算怎么劝劝我?

生:老爷爷,别难过。平均寿命71岁,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只能活到71岁。

生:老爷爷,我觉得平均寿命71岁反映的只是中国男性寿命的一般水平,这些人中,一定会有人超过平均寿命的。弄不好,你还会长命百岁呢!师:谢谢你的祝福!不过,光这么说,好像还不足以让我彻底放心。有没有谁家的爷爷已经超过71岁的?如果有,那我可就更放心了。生:我爷爷已经78岁了。生:我爷爷已经85岁了。师:真有超过71岁的呀!猜猜看,这一回老爷爷还会再难过吗?生:不会了。

师:探讨完男性的平均寿命,想不想了解女性的平均寿命?(师呈现相关资料:中国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4岁)

师:发现了什么?生: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比男性长。

师:既然这样,那么,如果有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着,老奶奶的寿命一定会比老爷爷长?生:不一定!说说理由。

生:虽然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但并不是说每个女性的寿命都会比男性长。万一这老爷爷特别长寿,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长些。

5、下面还有一题,开动你的小脑筋好好想一想。学生读题。(1)平均每个盒子里放了6个球,1号放了4个,2号放了7个,3号放了几个?

(2)平均每个盒子里放了6个球,这三个盒子可以分别放几个球?

小学四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


求平均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七第1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向学生渗透事物间联系的思想和统计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1、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

2、指导学生试算,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明确“求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

例2水杯挂图、小黑板、卡片若干、长方体积木16块。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用卡片出示)

(38+52)÷3(76—20)÷7

说出20÷5表示的意义。

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通过此题,使学生复习“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结果是每杯水的实际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上题这样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常听说这样的说法,例如:“火车提速后,平均速度达到每小时120千米”,“我们班的语文平均成绩是91分”,“某足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是26岁,平均身高是182厘米”等等,像这些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都是“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平均数怎样求呢?它与以前学习的“平均分”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仔细体会。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2)、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水面高度同样高时水面的高度值。

(4)、教师出示第27页水杯图的上半部,问:怎样做才能使这4杯水的水面高度同样高,而得到这4杯水的水面平均高度值呢?

(5)、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6)、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人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人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7)、教师出示第27页水杯挂图下部分(标有平均高度虚线)。

教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刚才通过操作,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变化,这4杯水的水面高度才相等了。也就是说,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4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变化。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原值的。例如:高个身高180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160厘米。这个160厘米代表的是两个身高的平均水平,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一部分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也就是说,求平均数并不要;变原来的实际值。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怎样计算方便呢?

通过引导学生回答,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

(引导学生操作,使学生感知平均数。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建立平均数概念。)

(8)、指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9)

、区分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结果每个杯子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不要求发生变化。

(10)、反馈练习:教材第29页第1、3题。

先读题,口述解题思路,再独立试做,集体订正。

通过订正进一步明确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教学例3:

(1)、出示例3:

(2)、读题,分析题意,组织学生讨论:两组人数不同,每人的身高也不尽相同,想要直接比较出哪一组的身高较高,怎么做比较好呢?

(3)、根据讨论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

(4)、列式计算: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第二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

=966÷7

=138(厘米)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第二小组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5)、反馈练习:教材第29页“做一做”第2题。(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在书上直接填空即可。)

(计算不是难点,引导学生试算,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七第1题。

2、小明上学期学习进步很快,数学第一单元检测成绩是75分,以后每单元都比上一单元提高4分,求他上学期数学五个单元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此题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提示试用其他方法解答,主要解法有:

①基本方法,先分别求出各次成绩,再求平均数。

②75+(4+4×2+4×3十4×4)÷5。

③75+4+4。

(四)、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进一步区分“平均分”与“平均数”两个概念的不同义,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1、练习七第2题。

2、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个人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单位:厘米)

七、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评课材料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评课材料,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听了邓老师《平均数》一课,现结合本次教研活动主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意识谈自己几点体会:

1、选材丰富多样

平均数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一个虚拟的数,学生不易理解,教师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生活中平均数的广泛应用,掌握平均数的含义。教师课前搜集了很多资料:本班学生考试成绩、平均身高、平均气温、平均年龄等等,选取了这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例子,丰富了学生的活动体验,更能体会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

2、方法引导准确

出示了表格后,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能从中知道哪些信息?通过学生发言,知道了可以比出谁收集的水瓶最多、谁最少。教师还鼓励学生说:用比较的方法获得了新信息。学生的表达得到了赞许,思考更加积极了。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提一个关于平均数的问题,将学生引导了本节课的知识上,学生通过自学,独立解决。在交流汇报中,从而引出什么叫平均数,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除以份数或移多补少,并且以动画的形式,让学生从感官上真正接受,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让学生由被动学习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3、练习完善知识

练习中又将生活与平均数联系了起来,又一次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第一题明确了平均数的范围,第二题小结出了平均数的意义,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第三题平均数还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等等,练习内容丰富,对教学重点内容是一步步升华,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平均数。

4、注重习惯养成

教师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学习方法的引导。

建议:教师提的问题可以精炼些,更好的体现提问的有效性。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课堂实录


一、 浏览信息,引出平均数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信息,先请一个声音响亮的同学来读一下。(课件出示有关平均的信息)

生:我们四(7)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9厘米。

这次期末考试小亮四门课的平均成绩是95分。

我校四年级平均每班有40人。

师: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

生:平均。(课件用红色字体强调)

师:对,像139厘米,95分,40人,这些在统计学中我们叫做平均数,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二、 交流探讨,认识平均数

(一)初步认识理解平均数

师:通常情况下,研究问题要从简单的例子开始,我这里就有这么一个例子。(课件出示第一小组收集水瓶的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小明收集的水瓶数量最多,小亮收集的水瓶数量最少。

生:小红收集了14个水瓶,小兰收集了12个水瓶,小亮收集了11个水瓶,小明收集了15个水瓶。

师:每个人收集的水瓶数量都不一样多。那么看着这幅图,你能提一个和平均数有关的问题吗?

生: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水瓶?(后课件出示)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师:每个人手中都有这幅图画,请你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尝试着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动手操作,教室巡视)

师:如果解决好了,请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展示不同的解决方法。

(1) 移多补少法

请学生讲解一下自己的图画。

师: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移1个给小兰,把小明的移2个给小亮呢?

生:因为小红和小明的多,小兰和小亮的少,要求平均每人多少个,就是要一样多,这样把多的移给少的就一样多了。

课件再次演示移动过程。

师:这样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这样就同样多了,这就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法)那同样多的数是多少?生:13个。

师:我们就把13叫做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2) 先求和再平均分

生:(14+12+11+15)4=524=13

师:指着算式,说说怎么想的。

生:先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就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师:52表示什么?生:4个人收集瓶子的总数。

师:为什么要再除以4?

生:把总数52平均分成4份,每个人得到的也就是13个。

师:太好了,这种思路,我们先求出了4个人收集瓶子的总数,然后就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平均分来解决问题。那用这种先求和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同样求出了?

生:平均数,也就是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水瓶。

师:我们求得的平均数13是他们每个人实际收集水瓶的数量吗?

生:不是。

师:那它是怎么得来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或计算的方法得出来的。

师:那我们再观察一下这4个实际收集的数量和求出的平均数,看一看他们之间大小有什么关系?

生:平均数13比最多的数15要小,比最少的数11要大。

师:观察的真仔细,平均数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比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

师:那么接下来,就利用我们对平均数的理解来做2题判断。(课件出示题目)

1、李强所在的小学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所以李强的身高一定是 160厘米。( )

生:错,因为平均身高160厘米,不是说所有人都是160厘米,李强的身高可能比160厘米要低,可能比160厘米要高,还可能等于160厘米。

出示课件表格:李强是4号

序号 1 2 3 4 5 6 7 身高 151 162 161 166 160 159 161

师:平均身高160厘米是我们通过移多补少或计算方法得来的,那是不是我们经过处理得到的平均身高160厘米就代表每个人身高就是160厘米啦?生:不是。

2、男生队的5名队员在学校举行的一分钟踢毽子比赛中获得的平均成绩是17个,那么,这5名队员每人实际踢毽子的个数一定都是17个。( )

生:错,平均成绩17个,不是说所有人都17个,也许有些人比17个多,有些人比17个少,还可能和17个相等。

课件出示表格:

姓 名 踢毽个数 王小飞 19 刘 东 15 李 雷 16 谢明明 20 孙 奇 15

说明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二)加深理解平均数

其实女生队的孩子们也参加了这次比赛,课件出示女生队的成绩:

姓 名 踢毽个数 杨 羽 18 曾诗涵 20 李 玲 19 张 倩 19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来做一下小裁判,这两个队哪个队的成绩好?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

巡视后发现两种不同的比较方法,记录在黑板上:1、85﹥76 2、17﹤19

师:1是在比什么?生:在比踢毽子的总数。

师:用比总数的方法裁定男生队的成绩好,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说说理由。

生:男生5人,女生4人,男生比女生多1人,总数,自然男生的会比女生多了。所以不合理,应该用平均数来衡量。(之后再请其他同学来说)

师:是用比较平均数的方法来判断的举手,这么多同学选择了这种,能用刚学习的平均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为了让大家对这种方法理解的更好,我把两个队的成绩,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了出来。现在我们再通过这两幅图做一次认真的观察。(课件出示男生女生踢毽子成绩的条形统计图)

师:先观察男生队的,从图中看到哪些信息?

生:王小飞的实际成绩是19个,刘东的实际成绩是15个,李雷的实际成绩是16个,谢明明的实际成绩是20个,孙奇的实际成绩是15个。

师:和平均数17相比,有什么关系?生一个一个比较。

(课件出示变化趋势的箭头)师:每个人实际踢的成绩都趋近于平均数17,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平均数17来代表男生队的整体水平,谁听清楚了,平均数17来代表?

生:男生队的整体水平。

师:那女生队的平均数19能代表女生队的整体水平吗?生:能。

师:平均数17,19分别代表了男生队和女生队的整体水平(板书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所以比较两个队的平均数,就可以裁定哪个队成绩好,这真是好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真的非常聪明,通过我们的努力,不仅探索出了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通过把多的移给少的匀一匀,就把不同的数量变成了相同的数量,也可以像这样先求总数,再平均分来算出平均数。

三、联系实际,巩固所学

师:接下来,我们就利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

3年级2班第一小组口算比赛成绩

1 2 3 4 5 6 7 女生 20 18 19 19 19 ---- ---- 男生 16 20 18 20 15 17 20

师:要想知道男生和女生哪组口算成绩好,应该怎么办?

生:比较两队的平均数。

师:为什么?

生:平均数可以代表整体水平。

师:那么先来求一下女生队的平均数。

生:(20+18+19+19+19)5就可以算出平均数了。

生:可以利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女生1号20移1给2号后,就每个人都是19了,所以平均数就是19.

师:如果是你,会选择哪种方法来做。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师:那什么时候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好呢?

生:当一组数据里的数比较少,相差比较少,比较集中的时候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会比较快。

师:那男生的平均数能用这种方法吗?

生:能,但比较麻烦,还是计算方便。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解决问题。

师:你想对这组的同学说些什么?

生:男生对的同学们要加油,尤其是5号男生比男生队的平均成绩还要低好多,要更加努力。

师:看来,正确地利用平均数有助于科学地指导我们的学习。

同样地,利用平均数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课件出示图片)这条河的平均水深是0.8米,亮亮的身高是1.3米,下水游泳安全吗?

生:不安全,平均水深0.8米,不是说所有地方都是0.8米,可能有的比0.8米要深好多,甚至高于1.3米,那就有危险了。

四、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

生:求平均数有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法,二是先求和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生:平均数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五)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五)”,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平 均 数

执教人: 葛 礼 云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第49-51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以学生了解平均数与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一知识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为以后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做准备。教材由比较男女套圈谁准一些,引出平均数,突出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学生在交流、观察、操作过程中感悟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得出计算方法,学会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初步的统计知识,经历过数据统计的全过程,但对统计的数据分析较单一,本节课是第一次用平均数据进行分析。学生往往对平均数与实际数的联系与区别不是很清楚,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经历和感知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使学生经历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的过程,初步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预设认知冲突。

1.谈话导入、回顾情景。

2.读懂统计图(一),获取相关信息。

男女人数相等时,怎么比输赢?

3.读懂统计图(二),获取相关信息。

男女人数不相等时,怎么比输赢?

二、讨论探索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一、例题教学

这一组同学在套圈比赛中,谁获得了胜利?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1.引起争议,探求公正的策略

当两组人数不相等时,怎样判断哪组套的更准一些?你们有没有公平的办法?

2.萌发求平均数的需求,得出有效途径-求平均成绩

3.小组动手操作,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那我们应该怎样求男生、女生各组的平均成绩呢?

4.全班交流,感知方法

(1)直观操作,移多补少。

(2)抽象思考,列式计算。

男生:6+9+7+6=28(个) 28 ÷ 4= 7(个)

女生:10+4+7+5+4=30(个) 30 ÷ 5= 6(个)

男生组算式中的9、6、7、6和28各代表什么呢 ?

为什么女生求出的总数30除以5,而不是除以4呢?

5.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我们求出男生组平均每人套中7个 ,是不是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女生组平均每人套中6个,是不是每个女生都套中6个呢?那"7"和"6"分别是指什么?

小结:"7"是男生组的平均成绩,也就是6、9、7、6这组数的平均数。"6"是女生组的平均成绩,也就是"10、4、7、5、4"这组数的平均数。

6. 揭示课题 ,体会求平均数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移铅笔 (50页第1题)

目的:体会移多补少的思想,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 (51页第2题)

目的:体会一般方法的优越性,上升数学的真正特征,自主领悟平均数一定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3.辨析题(第51页 第3题)

4. 补充题。

四、总结经验,感悟平均数。

为什么需要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样的特点?生活中那些地方应用平均数。

五、教学反思: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尽在“”微信公众号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数学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课件出示;一个老猴子在森林中摘了12个桃子,回到家后叫来了三只小猴分桃子给他们,猴一7个、猴二4个、猴三1个。

师:对老猴分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三只猴分的桃子不一样多。

生:应该三只猴分的一样多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一样多 一样多

(二)探究新知:

1、用磁性小圆片代替桃子(老师将磁性小圆片按照7、4、1、分别排列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组的个数一样多。

2、交流反馈

(1)引出移多补少、(2)(7+4+1)÷3

师:观察移动后的小圆片,思考:移动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板书: 总数不变

一样多 不一样多

3、小结,并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4,这个数就叫平均数

(板书课题)

4、刚才有同学用(7+4+1)÷3=4的方法算出了他们的平均数,现在老师再摆一组为8个,这时平均数又是多少呢?会吗?

生:会。(生自己完成)

反馈 (7+4+1+8)÷4=5

比较归纳得出 : 总数÷份数= 平均数

(三)应用数学

教师课件出示列举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学生自己阅读这些信息

1、 国家旅游局关于2004年“十一”黄金旅游周旅游信息的公告

(1) 上海东方明珠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为130万元,北京故宫平均每天门票收入为200万元

(2) 南京中山陵平均每天接待游客70000人,北京故宫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00人。

2、春暖花开北京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超过10℃。

3、三年级1班平均身高为136厘米。

(四)、研究平均身高

1、刚才谈到了平均身高,要求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该怎么办呢?

出示三年级某班的身高统计表(单位:厘米)

①140 141 139 143142 145

②135 134 136 131 132 134

③130 131 132 130 128 127

④128 129 128 127 127 125

⑤124 127 124 125 124 123

⑥123 122 120 123 124 122

2、师:估计,全班的平均身高会在什么之间或是多少厘米?该怎么办?现有三种方案,你选择哪一种呢?

A、 选择第一排最矮的

B、 选择第六排最高的

C、 选择第一组有高,有矮的

师: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3、学生试算

4、师:看到这个平均身高,你有什么想法?对于这个平均身高还有没有更大胆的想法,它还能代表哪些范围内的大概平均身高?

学生反馈

(五)、巩固发展。

选一选(用手势表示)

1、少先队第三中队发动队员种树,第一天种了180棵、第二天、第三天共种了315棵,平均每天种多少棵?( )

2、(180+315)÷2 2、(180+315)÷3

3、气象站在一天的1点、7点、13点、19点,测得的温度分别是摄氏8度、15度、24度、17度。请算出这天的平均气温。( )

4、(8+15+24+17)÷4 2、(8+15+24+17)÷(1+7+13+19)

(六)、拓展练习

1、猜老师平均每个月的开支

2、教师板书:平均每月开支1000元 提问,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老师把今年前三个月的开支情况做了大概的统计,

出示:2005年陈老师1——3月每月开支情况统计表

月份1月2月3月4月

金额108010201050

你能不能帮老师算一算,今年前三个月的平均每月开支多少元?

3、学生反馈

4、你们能不能预测一下老师4月份的开支大概是多少?

5、如果要使前4个月每月平均开支不超过1000元,四月份老师最多能花多少钱?

五、总结:

“求平均数”是新教材“ 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

六、教学反思:

根据儿童追求公平的心理,创设了老猴子分桃子这样一个不公平的问题情境,引出平均数这一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领悟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或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在教学时,我给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挖掘教材,便于学生在循序渐进过程中不断的掌握新知。鼓励儿童进行积极的反思性的学习,在课堂上经常问这样的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呢?”或者“你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猜想)的呢”这样让学生充分地把他们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

教学引入这一环节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便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教师教学中,合理挖掘教材,做到优化学习。求平均数的内容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教师没有停留在单纯的计算上,而是注重倾听学生介绍想法,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节课从情境引入到新知探究,再到巩固发展,都是从身边搜集素材,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原来包含很多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同时又有了扩展,如:所搜集的阅读资料,体现了数学的现时价值。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153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