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四舍五入法(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四舍五入法(第一课时)》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四舍五入法(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四舍五入法(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利用数射线写出与已知数相邻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

2.会找出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现实背景中抽象出“凑整”的过程,积累数感。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得出找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的方法。

教 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常规积累

1.6×28的积大约是多少?为什么?

2.说说524 .584相邻的整百数各是多少?又最接近哪个整百数?为什么?

3.引出课题:凑整(板书)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即从估算、凑整引入,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为新知学习作好铺垫。

二、核心推进过程

(一)相邻的整万数。

1.写出与a、b、c、d相邻的整万数,在最接近它的整万数上画“√”。

(1)写一写:它们分 别接近哪两个整万数?

(2)并写出相应的整万数。

(3)说一说:它们分别最接近哪个整万数?你是怎么想的?

2.写出与下列各数相邻的整万数,在最接近它的整万数上画“√”。

(1)试写出与24975相邻的整万数。

(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找到与它最接近的整万数?

(3)写一写:与325841 、7893201相邻的整万数。

(4)引导学生归纳:如何 找出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

(5)口答:说出与下列数最接近的整万数,并说明理由。

36937 872098

(二)相邻的整十万数。

1.以上题中“872098”为例:

(1)写一写:它接近哪两个整十万数?并写出 相应的整十万数。

(2)说一说:它最接近哪个整十万数?你是怎么想的?

2.练一练:写出与下列各数相邻的整十万数,在最接近 它的整十万数上画“√”。

重点评讲:747777 、 1250672 。

3.小结:

(1)如何写出与一个数相邻的整十万数的方法;

(2)如何确定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十万数的方法。

(三)相邻的整百万数 。

1.以题“1250672”为例

(1)写一写:它接近哪两个整百万数?并写出相应的整百万数。

(2)说一说:它最接近哪个整百万数?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方法。

设计意图:

如何写出与一个数相邻的整十万数的方法的教学,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已有知识进行建模,自己探索,不断扩充认知结构。

三、巩固拓展

1.上海市2000年的人口约16737700人,请分别写出与16737700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

2.3□549最接近30000,□中可以填哪些数?

3.□73201最接近800000,□中可以填哪些数?

4.说一说与156084500相邻的 整亿数以及最接近的整亿数。

学生可以采用类推的方法,不断巩固完善认识结构,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课堂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2.引导小结找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的方法;并追问它们有何共同点?

设计意图:

系统梳理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建议:

1.凑整中要适当渗透各种单位的凑整。如:整十、整百、整千。

扩展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用"四舍五入"法试商(一)》数学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用"四舍五入"法试商(一)》数学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用"四舍五入"法试商(一)》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第4课时 用“四舍五入”法试商(一)

教学内容:

第12页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掌握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的试商方法,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

2、在学会试商的基础上尝试让学生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初步学会计算的方法;

3、通过交流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的试商方法。

难点:理解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的试商算理。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准备题训练

96÷30= 192÷40=

2、谈话:新学期开始了,几个同学正在一起制定读书计划呢。电脑出示例题情境图,你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遇到的数学问题吗?

二、探究算法,掌握算理

1、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小芳说:“这本书一共96页。”小云说:“我计划每天看32页。”学生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口头列式。教师板书:96÷32

2、探究问题解决方法。

(1)第一种方法:“四舍”试商法。

①谈话:我们先来研究96÷32怎样列竖式计算。板书竖式。

提问:96÷32与我们前几节课学过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前几节课学习的算式中除数是整十数,而这道题除数不是整十数)

谈话:除数不是整十数,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那么32接近几十?(接近30)在除数32上面用色笔板书:30。

想一想:96÷30应该商几?这个3是不是96÷32的商,还不能确定,所以是试商。自己在书上用铅笔算一算。

②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③谈话: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解法和同学们一直分享?指名介绍计算过程,边说教师边完成板书。

④谈话:我们还应该验算一下,看看算得对不对,下边各自验算。学生完成验算后,指名说说验算的过程。

(2)第二种方法:“五入”试商法。

完成“试一试”。192÷39

3、总结归纳试商方法。

(1)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用“四舍五入”法试商。(板书课题)

(2)小组交流: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计算时还要注意什么?

(3)引导学生共同总结: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通常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试商后,要用商和原来的除数相乘。

4、“练一练”。

(1)提问:题目中已经给我们呈现了什么?你能接着做下去吗?

(2)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谈话:课本中这几题的除数看作的整十数淡淡地印了出来,是帮助我们试商的,以后做题时可以把它想在心里,不用写出来。

三、巩固深化,运用拓展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1)先说说分别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可以说给同桌听,每人说两题。

(2)独立计算,同桌互相订正,发现错误,在班内共同分析错误原因。

2、完成练习第2题。

(1)指名读题。提问:你怎样理解“每天从17:00播放到17:32”这句话?

(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解题思路,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3题。

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用"四舍五入"法试商(二)》数学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用"四舍五入"法试商(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用"四舍五入"法试商(二)》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第5课时 用“四舍五入”法试商(二)

教学内容:

练习三第4-7题。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的试商方法,熟练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试商的水品;

2、在试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基本的计算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综合不同内容的知识,让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试商水平,以试商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试商水平,以试商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答: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20×( )<83 90×( )<558

40×( )<270 70×( )<298

2、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自己练习本上计算。计算下面各题。

69÷20 520÷60

290÷32 478÷53

集体订正后,让学生说一说上面两题与下面两题有什么区别?遇到除数不是整十数,我们是怎样试商的?

在进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重点练习,巩固算理

1、对比练习,完成练习三第4题。进一步明确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的方法。

99÷33 510÷87 265÷59 318÷53

99÷38 510÷82 265÷53 378÷33

2、反馈练习完成练习三第5题。

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注意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及时订正。

3、总结: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通常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试商后,要用商和原来的除数相乘。

三、巩固深化,运用拓展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1)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第(2)题表中的数据,明确:每天生产水泥的吨数不变,生产水泥的吨数越多,所需要的天数也越多。

2、完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解题思路,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求近似数、四舍五入


课题:求近似数、四舍五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近似数的概念.

2.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能正确运用“四舍五入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归纳求万以内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出示卡片,进行口算练习.

60×4= 57-20= 36÷4= 300×6=

72÷9= 30×70= 23×4= 25+8=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测量一下教科书封面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学生测后:20厘米多一些,接近21厘米.

教师明确:如果我们不需要非常准确的结果,可以认为教科书的长大约是20厘米.

(2)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上面的情况.例如:今天早晨老师买早点,花去了2.1元,我们可以说花去了2元左右;又如:小明家路学校495米,我们可以说小明家距学校大约500米.在这里,我们就把“2元钱”、“500米”叫做2.1元和495米的近似数.(板书)

(3)近似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过近似数?(学生自由回答)

引导学生回答:我们伟大祖国的陆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大约960万平方千米)

哪位同学知道我国的人口约为多少亿?(十二亿)

2.教师:以上一些数据,都是一些近似数.那么,究竟怎样来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1)出示例9:同学们浇树,浇了206棵松树,浇了284棵杨树,求这两个数的近似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总结说明:因206与200相差6,而206与300相差94,所以206最接近200,也就是说,206的近似数是200.板书:206≈200

(2)讲授约等号.

教师:这里的“≈”是约等号,206≈200读作206约等于200.

(3)让学生通过以上的学习,自己类推284的近似数是284≈300.

3.讲授“四舍五入法”.

(1)二百几十几的近似数有的是200,有的是300,讨论一下,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根据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二百几十几的数,十位上的数是0、1、2、3、4时,它们都比较接近于200,因此,求它们的近似数时,都是把百位后面的尾数会去,并且把会去的数位用“0”补足.如果二百几十几的数,十位上的数是5、6、7、8、9,它们比较接近于300,因此,求它们的近似数,是把这个数百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0,同时,向百位进一.因此,284年的近似数就是300,这种求近似值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板书)

(2)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比如求几百几十几的近似数大约是几百,首先看它十位上的数.如果十位上的数是4或者比4小的数,就把百位后的尾数舍去,改写为“0”;如果十位是5或者比5大的数,就把尾数改写为0,并向百位进一.

4.反馈练习.

(1)694大约是几百,并说出理由.

引导学生明确:先看十位上的数是不是满5,9比5大,把尾数改写成0,还要向百位进一,写作694≈700.

(2)6250大约是几千?

三、课堂小结.

本堂课我们学习了用“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即根据要求省略它的尾数:如果要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不满5,就把尾数舍去,改写为0;如果要省略的尾数最高位满5,把尾数改写为0后,还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

四、随堂练习.

1.求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

89 419 581 6792 8870

2.填空.

(1)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_______页.

(2)我班有学生43人,大约有_______人.

(3)今天,小明买学习用具花去大约10元钱,小明可能花去了_______元或_______元.

3.(1)下面各数大约是几百?

189≈ 203≈ 451≈

(2)下面各数大约是几千?

1120≈ 5906≈ 3005≈

五、布置作业.

结合生活实际,自编5道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题,如:我们班有72块玻璃,72≈70;奶奶今年59岁,大约60岁.

板书设计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一、单元分析:

本章包括“大数的认识”、“四舍五入法”、“平方千米”、“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从克到吨”、“从毫升到升”六个小内容。

“大数的认识”是在第四册“万以内数的认识和表达”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结合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是较好的切入点,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同时,了解我国的人口状况;“大数的认识”的编排不仅结构合理,而且内容的安排和素材的选择突出了数学的文化特色。渗透了数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并相互促进的思想,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不仅是有用的工具,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类的进步;数学是人类共同的文化。

“四舍五入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习“相邻的整十(百、千)数”和“邻近的整十(百、千)数”的基础上,结合大数的认识,引入常用的“凑整”方法--四舍五入法,对大数进行近似处理;

“平方千米”、“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从克到吨”、“从毫升到升”这些内容主要介绍了新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以及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新的重量单位--吨以及各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容积单位--毫升和升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初步掌握根据数级读写多位数(以万级为主)。

2.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把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千米(km2),知道所学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4.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

5.知道表示较重物体的轻重时一般使用吨作单位,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

6.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毫升和升。初步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知道可以使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的多少。知道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认 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初步掌握根据数级读写多位数(以万级为主)。

2.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把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千米(km2),知道所学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4.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

5.知道表示较重物体的轻重时一般使用吨作单位,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

6.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毫升和升。初步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知道可以使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的多少。知道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 生已经学习过的计算单位由个、十、百、千,学生在读书时,一千一千地数,数到10个一千,利用满10向前一位进1,10个一千时一万。同样的方法,碰到更大的数时,可以一万一万地数。由此,把各个数位写出来,形成一张数位顺序表,再按数位把全国人口和上海人口这两个数据填写在数位顺序表中。学生在教师的适当启发下,先分级,再来读书,写数。级中0,级末尾0,级首0(各种零的情况)是学生在读数和写数中,比较困难的地方,可以引发学生的讨论,启发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的读法,并进行归纳、总结。

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面积的概念,知道了面积的单位平方厘米和平方米,通过具体操作初步具有了平方厘米和平方米的量感。已经会用面积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由于平方千米面积大,学生不容易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因此这个阶段可以先将低阶单位量――米累积至高阶单位量――千米的方式,即借用学生1平方米的经验和表象,来感知1平方千米。学生对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不能死记硬背,应该和长度单位联系起来帮助理解。

二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经通过了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了克与千克,初步具备了克与千克的量感,感知了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但对于吨,学生不能 通过肌肉感觉建立1吨的表象。要将1吨具体化必然要透过很多重物的积累。所以有些只能从特意去 寻找的图片中看到,丰富学生的知识。也可以使用日长见的汽车的重量,货车的载重量等来丰富学生吨的量感。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常用升和毫升描述液体物资的多少,而用克、千克来描述固体物资的多少。在儿童阶段,孩子是借 助液体的多少来了解容量的概念,为此 在此只介绍液体物资多少表示方法,为今后学生学习容量、容积做准备。通过大量材料感知,帮助学生建立升和毫升的量感。

关于凑整,学生已经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有了一定的意识,关于大数的凑整,学生先利用数射线, 直观的找最接近的整万数,这样比较容易, 为学习四舍五 入法做准备。然后脱离数射线的支撑,如何找到最接近的整万数是值得学生思考的,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得出,只需看千位是否大于5就能做出判断了。学生再次利用数射线,解决一系列的凑整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四舍五入的过程和方法。

五、分课时教学建议

大数的认识:3课时

四舍五入法:2课时

平方千米:1课时

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2课时

从克到吨:3课时

从毫升到升:3课时

教学内容:大数的认识 p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知道个级、万级、亿级的含义,掌握整数数位顺序表。

2.知道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3.掌握多位数的读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在交流探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学习多位数的必要性,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各个数位的含义,掌握整数数位顺序表。

2.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学生交流收集生活中的大数。

2.出示媒体:

师:小胖和小亚在谈论全国人口有多少的问题,你们知道我国现在人口大约是多少吗?

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将以上这些数据进行分类。

3.揭示课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大数的认识。[板书:大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

为引出本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做准备,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今天所学的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同时激发了学生对这些大数学习的求知欲望。

二、认识数位名称及计数单位

1.师:要认识这些大数必须要一些辅助工具。想想还需要什么工具?我们以前学的够吗?

1)我们曾经学习了哪些数位?计数单位又是什么?(师按数位板书)

2)一万一万的数,10个一万是多少?计数单位又是什么呢?

3)10个十万呢?10个一百万呢?……

师按数位顺序依次板书

4)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几?也叫什么计数法?

板书:『十进制计数法』

5)小知识介绍:古代,人们用双手十 指计数,成语“屈指可数”就是这样得来的。但超过十的数,双手的手指用完时,就在地上搁一块石头或一根树枝,让手指伸直再数。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经验,人类就发现了十进制了。

2.练一练:

1)口答;5个一万是( )……

2)数一数:

从九十五万起,一万一万地数,数到一百一十万。

从八百六 十万起,十万十万地数,数到一千万。

从四千万起,一千万一千万地数,数到一亿。

3)算一算:

十万里有( )个一万,

一百万里有( )个十万。

一千万里有( )个一百万。

一亿里有( )个一千万。

设计意图:

进行知识迁移,掌握万以上数位的计数单位,形成整数数位顺序的整体感知。

练习巩固

三、数级的认识

1.为了读数方便,按照我国习惯,把数位进行了分级。

介绍四位分级法。

2.试读:P11表中读数。注意每级读数要加计数单位。

说说读数按照什么方法读?

3.数的组成

16737700里有( )个万和( )个一。

1295330000里有( )个亿和( )个万。

学生通过读数讨论交流读数方法,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

较少思维分级法,帮助学生掌握读数方法。

四、拓展并总结

1.针对练习

1)读读第10页中北京市、河南省、台湾省、浙江省、西藏自治区、澳门特别行 政区等地的人口数。

2)说说上述这些数的组成。

2.介绍国际3位一级法。

3.总结:计数单位和数级

注意与四位分级法的区别。

教学反思:

练习:

1.与万位左边相邻的是( )位,右边是( )位。

2.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

3.50003700有( )个万和( )个一。69847320000有( )个亿和( )个万。7461598000有( )个亿 ( )个万和( )个一。

4.7045800是( )位数,其中“7”、“4”、“8”分别在( )位、( )位和( )位,这个数读作( )。

建议:

1.第一环节的大数分类目的为了什么?

2.大数的认识最好在已有较大数认识的基础上,拓展到万,再到十万、百万、…让学生体会十进制,在构建数位表的同时把数的组成在这一环节进行铺垫,从而发现数越来越大,有分级的必要。再观察进行自主研究总结四位分级,最 后是读。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毫升到升(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毫升到升(第一课时)》数学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毫升到升(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从毫升到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的操作,认识毫升和升,并初步建立 毫升和升的量感。

2.知道可以使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的多少。

3.知道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4.在初步形成毫升、升实际多少的表象基础上,能与生活中的常见实物建立联系,正确运用单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认识1L=1000mL;通过自己动手制作1L的量具,并用来测量身边容器的容量,积累关于升与毫升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 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

2.进行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昨天老师请你们回家收集家中有关毫升和升的物体 ,你们收集了吗?来小组里先交流一下。再集体交流。

通过交流你对毫升与升有哪些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毫升和升的知识。(出示课题:从毫升到升)

学生交流

小组讨论

生:表示容积或液体用毫升和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mL,升用L表示。液体较多时用升,较少时用毫升。

生:还想知道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

个别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核心推进过程

(一)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的多少。

1.你们收集的可真不少,说明毫升和升在我们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些物品,请你说说该用什么单位。

(投影出示:电热水器、立邦漆、洗脸盆、盐水瓶)

2.在( )中填入升或毫升(投影出示P28/3)

(二)单位进率、换算和简单的计算

1.那么升和毫升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把纸盒中1000mL饮料倒入1L的量杯中,刚好倒满。

出示:1升=100 0毫升

2.填一填,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000毫升=( )升

7升=( )毫升

90000毫升=( )升

80升=( )毫升

72000毫升=( )升

8 40升=( )毫升

2.拿出你们收集的物品,同桌两人加起来,看看共多少?

3.试一试

6000毫升+7升=( )升

80升-72000毫升=( )毫升

4.算一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9000毫升-5升 =()毫升

72000毫升+8升 =()毫升

56000毫升-43升 =()升

847升-49000毫升=()升

小组可讨论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

升和毫升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通过学生的收集、讨论、交流可以知道些有关知识,也应该有能力正确填写单位名称。

让学生先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反馈交流,这样更加深学生对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又一次复习了单位的换算这一知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1 .出示:在3000毫升的浓缩橙汁里加上10升水,

看了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可以制成多少毫升橙汁饮料,可以制成多少升橙汁饮料?) 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

如果把这些橙汁饮料平均分给15名同学,每个人最多可以分到多少?还剩多少?

2.从1升海水中可以得到26克盐,从374升这样的海水中可以得到多少克盐?

小胖已经得到1464克盐,如果小胖要得到5000克盐,还需要多少升这样的海水?

讨论

学生试做,反馈交流

独立练习

设计意图:

增加这一环节,帮助学 生更好地掌握容积单位加减法

四、小结

说说本节课你收获到的新知?

设计意图:

系统梳理所学的知识。

教学反思: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克到吨(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克到吨(第一课时)》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克到吨(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从克到吨(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表示较重的物体的轻重时一般使用吨做单位,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

2. 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回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通过换算,将不同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转换成同一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借助学生已有的关于克、千克的活动经验、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 之间的换算,丰富1吨米的量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 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知 道克、千克、 吨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 展示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吧?(媒体出示曹冲称象的照片)曹冲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他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之后却遇到了一个新的问 题,如果用以往所学的单位克,千克作单位很麻烦,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吨用字母t表示)

2.师: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 。

板书:『从克到吨』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自然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通过生活情境,引 导学生共同认识重量单位“吨”

(一) 直观感知,使学生初步认识“吨”

1.师: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许多重量已知的物体,请向大家介绍一下。

那有没有同学带来以“吨”做单位的物体呢?说明原因。

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可以用“吨”做单位的物体,能简单的说一说吗?学生举例

2.介绍书P20的大型动物

师: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小结: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 的重量用“吨”来做单位。

3.填合适的单位。

(1)1张报纸约重4( )

(2)小胖的书包约重 3( )

(3)1个苹果约重150( )

(4)1棵白菜约重1( )

(5)大象约重4( )

师:谁来总结怎样正确填写合适的重量单位?

(二) 创设情境,充分感知“吨”

1.师 :“吨”是我们新认识的重量单位,那么它究竟有多大呢?为了更好的了解它,老师特意制作了一把电子秤。

多媒体出示:一把电子秤,十袋100千克重的大米,每次称一袋大米,同时,在电子 秤左面的屏幕上显示出绿灯,右面的屏幕显示100千克字样,每称一袋,相应递加,直到第十袋时,左面的屏幕上显示出红灯,同时在右面的屏幕显示出1吨的字样。

师:你看到了什么,请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下来。

1吨=1000千克=1000000克

2.师:一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是25千克,要多少个同学才能达到1吨呢?列式解答

1吨=1000千克

10 00÷25=40(个)

答:要40个同学才能达到1吨。

3.师:现在每一位同学手中都有一件知道重量的物体,估算一下多少样这一物品能达到1吨。

(三) 以生活情境,加深对重量单位间关系的认识。

1.师:通过以上例子可以说明用一些较轻的物体聚少成多,也能达到一吨的重量,因此,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对重量进行了限制,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2.师:现在老师想找你帮个忙。这里有一辆卡车和一堆货物,你能不能告诉老师,这堆货物能不能一次全部装上卡车。

多媒体出示图片,一辆卡车上标注限载重6吨,旁边有一堆货物,标注6000千克,学生进行讨论,得出这堆货物可以一次性的装上卡车。

说说你的理由吗?

设计意图:

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体,初步感 知:以吨为重量单位的物体都比较大。

联系学生自身的重量,让学生估算,加深对吨的认识。

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学生对物体重量的估计 能力。

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深切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练习巩固

(一)换算:

2吨=( )千克

5吨=( )千克

60000千克=( )吨

5吨+1吨=( )千克

12吨-6吨=( )千克

(二)判断题

1.粉笔长13克。

2.一瓶牛奶重250千克。

3.一个皮球重2吨。

4.1吨铁比1吨棉花重。

(三)拓展题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吨,十三个成人,出示问题:

1.如果是孩子可以乘坐几人?

2.如果全班同学都要乘电梯,至少要坐几次?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的加减法(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的加减法(第一课时)》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的加减法(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课题:分数的加减法

教材解读:

《分数的加减法》是第七册中《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中的一个教学内容,教材在这部分安排了2课时:分为(1)分数的加法;(2)分数的减法。但从学生在第六册中学习分数(一),初步了解分数概念的情况以及本册分 数(二),学习分数比大小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有关分数的知识掌握还是比较好的。所以在教案设计时,我将教材进行重组,通过“形象感知--讨论探究--抽象概括”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获取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解读: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 了分数,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大小比较。本节课的重点是在学生建立分数概念的基础上,利用 分数的含义、画图的方法探究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并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课前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调查,发现学生能通过数学直觉初步感觉出同 分母加减法计算方法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旨在通过学 生“画一画、推一推”两种方法加 以理解,从具体中抽象出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会计算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过程能力和方法:

1.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观察比较等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尝试、交流,猜想、验证等思维形式,发现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情境教学中,体会数学方法的实用性,积累生活经验。

2.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3.能用数学语言较为规范地表述自己的发现。

教学重难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八戒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先吃了这个西瓜的4/9,后来又吃了这个西瓜的1/9,八戒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出示课题

整体审题

学生列式:4/9+1/9

设计意图:

以漫画故事”猪八戒吃西瓜“为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为后面抽象定律的学习概括作形象思维上的铺垫

二、探究分数的加法

1.4/9+1/9=?用所学过的分数知识,画一画、推一推,尝试计算并记录思考过程

2.你发现什么?

3.是不是只有 这题: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举例验证

4.小结

学生独立探究

同桌交流

全班反馈:

方法一、画草图

方法二、推理

学生个答: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全班反馈

设计意图:

在不同形式的计算过程中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实践作大胆猜想

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

三、探究分数的减法

1.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减,情况如何?请你猜测一下

2.举例验证

3.小结

学生猜测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全班反馈

设计意图:

知识迁移

尝试”用结构“

四、总结

1.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

2.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后我们还会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学生总结

设计意图:

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

给学生分数除了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还有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整体结构意识

五、拓展

还剩多少西瓜?

1-5/8=?

课后探究

设计意图:

为能力强的学生提供进一步探究的素材

反思重建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数轴(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数轴(第一课时)》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数轴(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数轴,知道数轴与数射线之间的关系。

2.会画数轴。

3.知道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及原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知道数轴的三要素。

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

难点:会画数轴。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直接写得数:

6.4÷4= 0.4×0.4= 0.35×0.2= 8.8÷0.11=

0.25×6×4= 7.2×4÷0.9= 15.48-(6.7+5.48)=

一、探究数射线与数轴之间的关系:

1.复习:数射线的概念:

数射线--

①什么是射线。

②在射线上标上刻度。

2.认识数轴:

① 观察数射线与数轴两幅图有什么区别?

从数射线上的“0”点出发,向相反方向(左)延长,它就会变成一条“数轴”。

② 谁能说说数轴的定义,并说说有哪些要素?(自学课本)

定义三要素规定了原点、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原点、方向、单位长度。

二、数轴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0”。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那么,向左方向为负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必须一样长短)并标出……,-3,-2,-3,1,2,3……各点。(所标的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分数、小数、)

练习:下面的直线中,哪些是数轴?(补充竖着画的数轴)

三、进一步认识数轴:

1、过渡: 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数轴!

2、探究:正负数是怎样一个一个地标示在数轴上的呢?

(1) 组织学生交流或自学书本.

(2) 汇报:

在原点的右边,离开原点1个单位长度的点就表示+1,……;

在原点的左边,离开原点1个单位长度的点就表示-1,……

(3) 小结:

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所有表示正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右边,所有表示负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左边; 原点(表示0的点)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点的分界点.

3、学生尝试画一条数轴。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 )边,离开原点( )个单位长度。

表示-5的点在原点的( )边,离开原点( )个单位长度。

2、在数轴上找出表示-4,+3,-1,+5,-5的点,并分别用字母A、B、C、D、E表示。

3、写出下面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A表示( ) B表示( ) C表示( ) D表示( ) E表示( )

4、选择题:

1)数轴上A表示( ) B表示( ) C表示( ) D表示( )

A -1 B +2 C -5 D +5

2)数轴上,若点A和点B分别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并且这两点距离原点都是20,则这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 )。

A +10和-10 B +20和-20 C +5和-5 D 无法确定

五、总结:

1、作业:

看图填空

(1)表示-4的点是在原点的( )边,离开原点( )个单位长度.

(2)表示+2.5的点是在原点的( )边,离开原点( )个单位长度.

(3)表示-4.5的点是在原点的( )边,离开原点( )个单位长度.

(4)表示( )的点是在原点的左边,离开原点3.8个单位长度.

(5)表示( )的点是在原点的右边,离开原点6个单位长度.

(6)表示( )的点是在原点的左边,离开原点2个单位长度.

(7)离开原点三个单位长度的数有( )。

板书设计:

数轴:

数轴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0”。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那么,向左方向为负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必须一样长短)并标出……,-3,-2,-3,1,2,3……各点。(所标的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分数、小数、)

教学反思: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1)这是一个组合图形 (图形的性质)

(2)可以尝试将它进行分割,割补成几个我们已经研究过的几何图形,来求它的面积。 (解题的策略)

(3)我们 已经研究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 。 (已有的知识)

3.独立尝试:仔细观察,画出分割的示意图。

(教师提示:怎样分割才能比较容易找到对应的数据?)

4.反馈交流:

可能:

(1)长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割)

(2)梯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割)

(3)长方形的面积-三 角形的面积 (补)

问:你怎么会想到分割成三角形?或梯形?

【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操作、观察、讨论、发现、交流、归纳。】

5.小结:同样一个组合图形,可以采用不同的割、补 法,分成几个基本的组合图形。

【在组织交流时,要注意指导促使正确地选择数据,进行面积计算。由于图中的数据比较多,学生在选择数据时容易受到干扰。对于能 力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在选择数据前先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长与宽,三角形的底和高,降低选择数据的难度。】

(二)计算

1.分割后每一部分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你能找到正确的数据进行计算吗?

2.学生 尝试计算。(可任选一 种割补法)

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明确数据的由来。

3.交流:

注 意:

(1)为什么分割成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一样大 的?

(2)梯形的高是多少?(隐性条件)

(3)小长方形的宽是多少?

(4)书写格式的规范、面积单位的运用。

【学生列式计算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的书写格式,特别要提醒学生正确地使用面积单位。】

三、练习

求下列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1.独立思考,寻找解题策略。

(1)这是一个怎样的组合图形 ?(图形的性质)

(2)可以尝试将它进行分割,割补成几个我们已经研究过的几何图形,来求它的面积? (解题的策略)

(3)同桌讨论,选择合理的割补方法。

(4)根据割补好的图形寻找相应的数据进行计算。

2.小组交流。

【通过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有条理的思 考问题,养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小结:

用割补法将组合图形分割成几个基本的几何图形,找到正确的数据,求组合的图形。

四、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年级上册《母鸡》第一课时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母鸡》第一课时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四年级上册《母鸡》第一课时教案

16母鸡

【教学简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或资料。

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爱社会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勾画出生字并读一读。

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再读给全班听一听。

3.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4.课文写出作者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再次读文,找出反映这两种观点的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把这两句话读一读,体会“一向”、“不敢”。

三、自主探究,自主感悟

1.弄清课前“连接语”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1)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致怎样的母鸡?

(2)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个有哪些特点?

2.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3.交流感悟,合作探究

四、汇报交流,品评体会

1.体会交流第一问题:

(1)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致怎样的母鸡?

(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

(1)老舍先生对待母鸡的情感,前后是怎样变化的?

(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3)讨论:是什么让作者“一向讨厌母鸡”?又是什么让作者“不敢讨厌母鸡”?

(4)重点语句解析:

①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这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讽刺了母鸡的炫耀。聋子本来是不怕吵的,作者用“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讨厌母鸡的情绪。)

②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这三句话都是在写母亲,对母亲的赞颂之情在逐句加深。作者为母鸡身上所表现出的母爱所震撼,认识到天地间所有的母亲都是英雄。这是对普天下所有母亲的赞颂。)

③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作者用“不敢”来表明自己对母鸡情感的变化。他此时已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是情感的升)

2.体会交流第二问题: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个有哪些特点?

(1)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母鸡》可以明显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两部分,以过渡段使文章浑然一体。

(2)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3)在表现小动物的特点时,作者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生动具体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4)在情感的表达上,《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5)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无雕饰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如,“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咬下一撮儿毛来”,“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师:同样是写小动物,用的方法不同,给人的感受就不同,所以同学们在自己的写作中,要注意文章的表达方法。

五、总结全文

1.中心:

《母鸡》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说明母鸡就是一个无私无畏、日夜操劳的伟大母亲,表达作者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2.“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3.积累词句:

感兴趣的词语勾一勾,句子写一写,读一读。

六、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板书设计

母鸡讨厌:无病呻吟欺软怕硬炫耀成绩

尊敬: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四年级上册《猫》第一课时教案


四年级上册《猫》第一课时教案

15猫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讲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讲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一是刚满月,腿脚还站不稳时就爱玩;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

这篇课文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真挚的感情。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因此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人与猫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创造出一个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实无雕琢的语言风格。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梅花、变化多端、跌倒、开辟、枝折花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教学准备】

1.了解老舍先生及其作品;课件。

2.学生观察猫。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认识猫。(家猫、波斯猫等)

⒉学生介绍猫。

3.师归纳。(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4.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老舍先生写的《猫》。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正音,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第一自然段:写猫老实、贪玩,但尽职。

第二自然段:写猫高兴与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

第三自然段:写猫“什么都怕”,但又很“勇猛”。

第四自然段:写猫小时候十分淘气可爱。

2.检查字词

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

梅花变化多端跌倒开辟枝折花落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全文,看看老舍先生着重写了对猫的哪些方面的感受?(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板书:古怪、可爱)

2.浏览全文,联系上下文画出猫的古怪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板书:老实——贪玩——尽职

它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胆小——勇猛)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精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写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4.划分段落

第一段(1-3):写猫的古怪性格。

第二段(4):写猫满月时十分淘气可爱。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四年级上册《长城》第一课时学案


四年级上册《长城》第一课时学案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

教具准备:鹏博士软件、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出示鹏博士软件的图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板书:略]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1]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2]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3]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课后小记: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四年级上册《猫》第一课时学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四年级上册《猫》第一课时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猫》第一课时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能找出例子说明作者喜欢他描写的猫。

3、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学会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为主要方法,边读边悟猫的特点。

2、以体会为主要途径,理解作者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

2、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一、图片导入

1、师板书课题。同学们,这小家伙你们一定不陌生吧!让我们一起来呼唤它!读题:猫

2、认识猫。(交流课前资料:家猫、波斯猫)

3、学生介绍猫。

4、师引入。

(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家猫,而是作家老舍先生家里的猫,它到底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碰到生字多读几次,读通句子。(可自读,可同桌一起读。)

2、反馈生字词预习情况。

自由发言,就容易读错或写错的生字词互相提个醒。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了你怎样的第一印象?(学生听后交流,师板书大猫“古怪”小猫“可爱”)

4、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用什么方法能迅速抓住课文大意,理清课文条理?

5、展示交流,理清顺序,“方法”有三:

(1)、作者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猫?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

设计填空:课文共有()段,第()至第()段写大花猫();第()段写满月的小猫()

(2)、抓住每个自然段中都写猫的什么特点的重点句。

第一自然段:写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第二自然段:写大花猫的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情。

第三自然段:写大花猫又胆小又勇猛。

第四自然段:写大花猫小时候很可爱。

三、学习第4自然段

师:我们先来学习大花猫满月时是什么样子吧的!

1、自学第4自然段,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生汇报读懂的内容。

2、归纳引导。

(1)这么淘气的小猫,如果是你家的猫,你会怎么评价它?根据老师的指示说说。

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舍老生又是怎样评价它的,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评价它。

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3)你读了课文和老舍先生产生的感情一样么?说一说。

(喜欢、喜爱)

(4)大家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注意读出喜欢的感情。

四、小结

一只可爱的小猫,全身都洋溢着淘气与生气,它长大后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明天再学。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完成思考?练习第1题。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四舍五入法(第一课时)》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0679.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