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毫升到升(第二课时)》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毫升到升(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从毫升到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毫升和升来描述液体容量的多少。
2.运用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能用毫升和升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得到不同单位加 减法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认识1L=1000mL;通过自己动手制作1L的量具,并用来测量身边容器的容量,积累关于升与毫升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逐步体会数 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 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 难点:
1.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
2.进行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
1. 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桶油 一听雪碧 一瓶眼药水
3( ) 270 ( ) 5( )
一瓶牛奶 一大瓶可乐
220 ( ) 2 ( )
问:一大瓶可乐2000( )?
设计意图:
巩固区分容积单位升与毫升的区 别。
二、核心过程推进
师:同样是一瓶可乐,为什么一会用用升作单位;一会用毫升作单位?
2.小结
动手操作
把两瓶500毫升的饮料倒入中间的空瓶中, 现在有多少毫升?
将1000毫升的水倒入1升量杯。发现什么?
板书:1升=1000毫升
1 L=1000 mL
出示: 5升=( )毫升
生:因为1升=1000毫升,5升里面有5个1000毫升,所以5升是5000毫升。
练习
7 L=( )mL
3000mL=( )L
12 L=( ) mL
40000mL=( )L
☆6.500L=( ) mL
反馈讲评
设计意图:
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
三、综合运用
1.从 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了许多单位名称,你来说说有哪些?
2.填合 适的单位名称
今天小胖去秋游。他早餐吃了250( )的牛奶和200( )的面包。然后走到离家1. 5( )的学校。8( )汽车准时从校门出发。经过1小时到达了面积为153万( )的上海野生动物园。在动物园里小胖看到了5.5( )高的长颈鹿、5( )重的大象等。
两位带队老师准备给大家买点饮料。超市促销活动:买2瓶2升装的可乐送1听355毫升的可乐。小胖班有30人,每人喝500毫升,至少买多少瓶2升装的可乐?
全班练习,课本P29
设计意图:
注意各种单位的灵活运用。
四、总结
升和毫升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学反思:
练习:
1.在( )里添写“”
40毫升( )2升 3升( )3000毫升
70000毫升( )70升 12升( )12毫升
1升1毫升( )1001毫升 999毫升( )1升
2.应用题
(1)有一瓶2.5升饮料,第一次喝了900毫升,第二次喝了800毫升,两次一共喝了多少毫升?还剩下多少毫升?
(2)一包豆奶200毫升,5包豆奶一共有多少毫升?合多少升?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毫升》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毫升》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
第2课时 认识毫升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重难点:
认识容量单位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进率。
教学准备:
滴管、量桶、瓶盖、水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取出纸杯,上节课上我们做了实验,1升水大约可以装满几个这样的纸杯(5个)?那么这个纸杯的容量是多少呢?如何精确表示出这个纸杯的容量,就需要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毫升)。
2、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经常见到毫升这个单位。(出示例3)
师: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
二、认识1毫升
1、取出滴管,介绍:用这个滴管可以量出1毫升的水。现在我们要用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你有什么好办法?
(先用滴管吸取1毫升,然后慢慢滴出,数一数1毫升的滴数。) 实验:大约是18-20滴。
2、每个组派人上来,用老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20滴水(1毫升),组内传一传,看一看1毫升的水大约是多少?
说一说:1毫升水是多少水呢?
三、教学“1升=1000毫升”
现在我们认识了“毫升”是比较小的容量单位,那么1毫升和1升比较下我们可以发现1毫升的水要比1升水少得多。现在你想不想知道多少毫升水是1升水呢?有什么办法吗?
实验操作,教师取出量杯(500ml)和正方体容器(1L),让学生观察量杯刻度,然后量出量出2杯500ml的水倒入1升的容器,让学生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1000毫升=1升 1升=1000毫升
四、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3.填空:
4升=( )毫升 2000毫升=( )升
9升=( )毫升 5000毫升=( )升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吨的认识》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吨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会 熟练的进行重量单位间的换算。
2、能正确判别日常生活中称 物体重量所使用的单位,并会进行简单的重量计算。
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
2.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吨”这个计量单位的实际重量,知道克、千克、吨的进率。
熟练地进行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一般都有重量,你知道下面这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吗?
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感知:
一个两分硬币重量是1克
一个一元硬币重量是6克
一瓶1.25升的可口可乐重约为1千克
出示重量单位:克与千克
2、师:你知道他们的进率是多少吗?
出示克与千克的进率:1千克=1000克
3、揭示课题:师:我们知 道克这个单位是比较小的,那么在重量单位中你知不知道其它的单位?
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认识“吨”(板书:从克到吨)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1)学习吨的字母表示:师:1吨可以用1t表示。
(2)感受1吨重量
师: 这里有一桶水重10千克,你觉得你能提起这桶水吗?
师:100桶这样的水大约重1吨,想象一下,你一次能提得动1吨吗?(学生回答)
师:可见1吨很重。你能说说生活中的事物那些重一吨?
(学生回答)
师:我们班的某某同学体重约40千克,那么多少个某某同学重1吨?
探究二:
(1)出示课本第20页 上各种动物的体重。
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 这些大型动物体重非常大、非常重都可以用“吨”来表示他们的重量)
(2)出示:报纸、信封、河马、鲸、白菜、苹果等。说说哪些物品的重量要用“吨”来作单位?其它物品用什么重量单位比较合适。
(3)实例介绍新浦东号:
上午10点30分,随着“新浦东号”的命名,我国这艘集装箱“巨无霸”在沪东中华造船公司大型船坞缓缓出坞。这艘集装箱船可一次装载5668个标准集装箱,是目前国际航运市场最具先进水平的第六代集装箱船,其技术和附加值远远高于前几代集装箱船。船长279.9米,宽40.3米, 航速26节,载重量为6.6万吨,并配有610个冷藏箱插座,集装箱箱位达到5668个。超大型特大型集 装箱船被国际造船业公认为是最具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之一,目前仅日、韩等少数国家有能力建造。
探究三:
(1)100桶10千克的水大约重1吨
那么1吨=( )千克
电脑出示:1吨(t)=1000千克(kg)
(2)口答:
5t=( )kg 2000kg=( )t
师 :说说你是怎样得到结果的?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出示图片和实物:
师:请你把这些东西和下 面的重量配配对
学生汇报,要求说出理由。
苹果 西瓜 洗衣粉 大象 乒乓球 卡车
5克 180克 5千克 5吨 500克 5吨
师:你能说说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吨表示、用千克表示、用克表示。
练习二:填空
8t=( )kg 12000kg=( )t 6000kg=( )g
3t=( )g 23kg=( )g 4000000g=( )t 8t-4500kg=( )kg 3700kg+4t=( )kg
练习三:[来源:Zxxk.Com]
大小比较
500千克( )1吨 8吨( )3500千克
1200米 ( )12千米 300毫米( )3分米
2t15kg ( ) 2150kg 1230m( )1km230m
师:请你说说你是如何比较的?
练习四:
应用
(1)仓库里有795吨钢材,如果每辆货车可装6吨,需要多少货车才能把这些钢材全部运走?
(2) 一桶纯净水重19kg(含桶重),一辆载重2吨的小货车最多可以装多少桶纯净水?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重量单位,知道了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重量的问题。
1吨(t)=1000千克(kg)
1千克(kg)=1000克(g)
1吨(t)=1000000克(g)
“吨”这个单位用来表示较重物体。
课后习题
五、回家作业
查找日常生活中用克,千克,吨来表示的物体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圆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圆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设计说明:
《圆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正多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生活中的素材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绳子”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认识圆心和半径;然后引导学生用圆规画 圆,并掌握其基本画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认识圆的直径,及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所 内涵的文化特性就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学生的两次画圆及教师的 示范画圆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逐步感受圆的基本特征,在交流对话中完善学生相应的认知结构。另外,我又借助媒体,将社会、历史、数学等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到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出“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圆,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3.体验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到圆的美。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了解圆心、 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学具、教具准备:
各种圆形物体、圆片、圆规、直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同学 们,你们喜欢看赛车吗?
动物王国里的三只小动物要进行赛车, 你们发现了什么?(车轮不一样)
猜一下谁会获胜呢?(播放动画)
为什么圆形车轮跑得又快又稳呢?有没有奥秘?答案隐藏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
2.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圆?(生举例)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圆。(媒体出示)
3.了解 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 别,感知圆的特征,并揭示课题。
二、新知学习
(一)画圆
1.你能画一个圆吗?
利用手中的工具尝 试画圆。
学生可能出现的画圆方法:
(1)用圆形物体描圆;
(2)用圆规画圆。
(在交流中归纳用圆规画圆的基本方法)
2.学生第二次用圆规画圆。
3.教师示范画圆。
猜一猜体育老师在操场上是怎么画圆的?(课件展示体育老师的方法)
现在老师仿照体育老师的方法,用绳子和粉笔在黑板上画圆,你有什么要提醒老师的?
(二)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1.引导学生将“定长”在图上画下来,由此揭示圆心 及半径,进而介绍各自的字母表示。
2.思考: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么发现的?
3.介绍墨子的发现。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在他的著作《墨经》中这样写道:“圆,一中同长也。”(媒体出示)
你是如何理解所谓“一中”和“同长”的?和刚才大家的发现怎么样?
4.先介绍直径,进而引导学生借助类比展开思考,发现直径的特征,并提出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在练习中巩固认识。
1.回到引入时的情景图。
汽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的,轮轴装在哪?
2.出示古代的阴阳太极图(机动)。
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三、总结深化。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一)在比较中深化认识
1.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中类似等长的“径”各有多少条?圆的半径又有多少条?
2.体会正 多 边形与 圆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件演示,让学生体会内在联系)
(二)在拓展中深化体验。
课件出示各种圆形的图案,让学生丰富对圆这一曲线图形内在美感的认识。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与减法》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与减法》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归纳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时间:
3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
师:老师想了解四( )班学生人数方面的信息,你 可以告诉我一些什么呢?
(全班共有多少人,女生人数,男生人数)
二、中心阶段:
(一)探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
1.在图式中表示出3个量的正确位 置:
板书学生所说信息
如:四(1)班有男生21人,女生17人,一共有38名学生
出示线段图:
我们试着用图式即线段图方式将这些信息一一填入(独立思考后汇报)
说说这样填写的理由?
(这里共有3条线段,两条较短线段合成一条最长线段,男 生和女生人数就是共有的人数可以表示在最长线段上,在男、女生中男生的人数比女生多,剩下的2条线段中较长线段可以表示男生人数,较短线段可以表示女生人数)
师:你们说得真好,我们可以直观地根据线段的长短表示数量不同的几个量。
2.加减法关系:
(1)师:假如我任意地擦掉其中的1个信息,你会算吗?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1+ 17=38或17+21=38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共有的人数
38-21=17 共有的人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38-17=21 共有的人数-女生人数=男生人数
(2)师: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算,你能试着说说什么是加法?
板: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记忆定义
板:加数+加数=和
(3)定义减法?
板: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记忆定义
师:值得注意的是加法、减法都是一种运算。
板:被减数-减数=差
(4)再写出一些相应的题组题:
(一)
24+19 =43
43-24=19
43-19=24
(二)
28+65=93
93-28=65
93-28=65
(三)
36+73=109
109- 36=73
109-73=36
师:到底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小组探究后汇报
和就是减法中的被减数,加法中的2个加数分别是减法中的减数和差。
师:所以 我们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是相反的意思,当然也可以说加法是减法的逆运算。
(二)求解未知数:
1. 加数的求法:
出示:
120+50=170
50=170-120
120=170-50
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板: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练: 未知数怎么求,说出计算过程:(不要求计算)
235+X=621
W+340=340
2. 被 减数、减数的求法:
出示:800-350=450
80 0=450+350
350=800-450
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板: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练:谁来出几道减法中求未知数的题,让大家来说计算过程:(不要求计算)
学生出题,板书后一一解答
3. 再次复习本课知识点:
三、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容量和升》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容量和升》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
第1课时 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内容:
教材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
课件、量杯、纸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1、出示例2情景图。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
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三、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同桌交流。指名回答,说明如何比较。
2、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有用的信息,理解简图中表述的意思进行分数内容中几 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复习。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
提 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意图: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解决看图写 分数,看图理解整体中的部分,这些问题在三年级学习中或多或少已碰到过,这节课进行集中地梳理、练习。主要的是要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这个内容。教学中,通过 群体中元素的变化,使学生懂得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强化“平分”的概念,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教学难点:
强化“平分 “的概念,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练习纸。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阶段〉
一、复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1.请学生折纸。
要求: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分。
2.请学生说一说:你把这张正方形 的纸平分成了几份?
3.请学生涂色:平分成几份就涂几分之一。
4.请学生任意涂,然后说一说:
你涂的部分是几个几分之一?表示几分之几?
5.提问:表示一个分数必须要注意什么?(平分)
二、练习书上P9的内容。
1.请学生完成第一题。
⑴ 学生独立练习。
⑵交流
2.请学生完成第二题。
绿色部分是长方体的几分之几?用分数表示。
⑴ 小组讨论
⑵交流
〈新知探究阶段〉
3.请学生完成练习三:他们得到的巧克力一样多吗?
⑴ 小胖:我得到下面一堆 小亚:我也得到下面一堆
巧克力的1\2。 巧克力的1\2。
⑵ 都是整体的1\2,为什么得到的巧克力不一样?[来源
〈巩固提高阶段〉
一、基本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涂色部分。
阴影部分是整体的________或________。
阴影部分是整体的________或________或________。
2.绿色部分是长方体的几分之几 ?用分数表示。
〈板书设计〉
分数
要平分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大数与凑整》数学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大数与凑整》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复习大数的读法、写法,复习按四舍五入 法凑整。
2.掌握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凑整。
3、能根据生活实际的需求将一个数用合适的方法凑整。
2.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去尾法和进一法的凑整方法。
三种凑整方法的区别,体会四舍五入法是最常见的凑整方法。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5次人口普查,统计出了我国五十年来人口的增长情况。出示P75我国五十年人口增长统计图!观察这张统计图,你获得哪些信息?
①复习大数的读写
读出1953~2000年全国人口数
这些数都比较大,读这 些数时,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读这些数时我可以用四位分级法。
写出1953~2000年上海人口数
②用四舍五 入法凑整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表示上海总人口、全国总人口的数量时做不到很精确,这时就需要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一个近似数。
(学生完成P89的表格)
(前两行老 师指导学生共同完 成,后三行学生独立完成)
小结:用“四舍五入”法凑整成整亿数看千万位上数的大小;凑整到整百万数看十万位上数的大小,以此类推……凑整到哪一位要看被省略尾数最高位上 的数的大小,大于或等于5的向前一位进1,小于5的省略尾数。
③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四舍五入凑整法,还有其它的凑整方法吗?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关于“大数与凑整”的知识。(出示课题)
二、新课探索
1、探究一
小胖和小胖妈妈去商店买衣服,正好赶上商场服装优惠促销,小胖发现原先的价格都变成了相邻的整十数,你知道,商场老板用的是哪种凑整的方法?用四舍五入行吗?为什么?
生1:商场老板用的是把末尾的数变成0。
生2:用四舍五入不行,因为这样的话就比原先的价格贵了。
小结:因为优惠促销一 定要比原来的便宜,所以一般不用四舍五入法。
把198的尾数8舍去,得到190;把76的尾数6舍去,得到70,像这样的凑整方法,我们叫“去尾法”。
跟进练习:
按照商场老板的这 种凑整方法,制定出其它衣服的价格。完成书P90填表格,师指导。
“去尾法”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四舍五入”法在凑整时有什么不同?
生1:“去尾法”只要把末尾的数改成0就行了
生2:“去尾法 “不需要看尾数的大小的,无论尾数是几都是舍去的。
小结:都是凑整,但方法截然不同,”四舍五入“法要看被省略尾数最高位上的数的大小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而”去尾法“是不需要看尾数的大小,无论尾数是几都舍去。
2、 探究二
在实际的生活中,是不是只有”四舍五入“法和”去尾法“呢?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谁能举例?
妈妈带小胖去服装店买T恤衫,小胖的身高是3575px,可是商店里的T恤衫只有3500px和3750px两种尺寸,小胖应该买哪种尺寸的T恤衫?能用去尾法和四舍五入方法进行凑整吗?学生小组合作,探讨出”进一法“凑整的方法。通过部分学生的举例说明之后,全班集体练习P91的表格。
讨论 :进一法和去尾法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生1:进一法不管尾数是几都要向前进一的。把143的 尾数去掉,并向前进一,得到150。
生2:两种方法都不看尾数的大小
小结:这两种方法都不看尾数的大小。实际生活中常常用到”去尾法“和”进一法“来凑整”
3、探究三
练习:将3475200按下列要求凑整。
四舍五入法去尾法进一法整万数整百万数比较这三种凑整方法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展开讨论,充分感受三种凑整方法的区别。
生1:这三种都是凑整方法。
生2: 不同的是,”四舍五入“法要看被省略尾数最高位上数的 大小,而另两种方法是不需看尾数的大小,直接”进一“或”去尾“的。
小结:这些都是数凑整的方法,不同的是,”四舍五入“法要看被省略尾数最高位上数的大小,而另两种方法是无需看尾数的大小,直接”进一“或”去尾“的。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选择题:
(1)按去尾法在万位上凑整得7□8078≈740000,则□中可填( )。
① 1 ② 2 ③ 3 ④ 4
(2)74590≈75000,它是按( )规则凑整成整千数的。
① 四舍五入或进一法
② 四舍五入或去尾法
③ 进一法
④ 去尾法
练习二 应用题:
① 仓库里有795吨钢材,如果每辆货车可装6吨,需要多少辆货车才能把这些钢材全部运走?
② 一桶纯净水重19千克(含桶重),一辆载重2吨的小货车最多可以装多少桶纯净水?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之处?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三种不同的凑整方法:“四舍五入法”要看被省略尾数最高位上的数的大小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去尾法”不需要看尾数的大小,无论尾数是几都舍去,写上“0”;“进一法”不管尾数是几都去掉,写上“0”,并向前一位进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将数进行凑整。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①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P/69的表格。
②实践作业: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在实际生活中,哪些时候是用“四舍五入”法凑整的?哪些时候是用“去尾”法或“ 进一”法凑整的?你能举例说明。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建立角的概念,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掌握角的符号表示法及读法;
2.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使用量角器正确地度量角的度数;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的乐趣与严谨,激发热 爱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量角器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角 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学具: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认识角
1.复习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射线,请同学们确定一个点,以这个点为端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学生操作后,选学生有代表性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教师:有什么发现?这些图形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这些图形 是角。
2.认识角
教师: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 图形是角,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就是角的边。(多 媒体展示)
教师:我们可以用“∠”来表示角。(板书:∠)
教师:如果给这个角编上序号1,就可以用“∠1”来表示这个角,读作“角一”。大家一起叫叫这个角的名字。
学生读“角一”。
教师:大家认识了“角一” ,你又能叫出这个角的名字吗?
学生:它叫“角二”。
教师: “角一”和“角二”谁大?
教师: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们除了可以观察和重叠比较外,还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教学角的度量
1.认识量角器
师:那么怎样量角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量角的方法。 (板书:角的度量)
师:我们可以使用一个数学工具就是量角器,课件展示量角器。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量角器,仔 细看一看,能说一说你从量角器上看到些什么吗?
生1:量角器有很多刻 度,像个半圆形。
生 2:有内外两圈刻度。
师:有两圈刻度是为了我们量角的方便,知道这些刻度把这个半圆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吗?
生:180份。
师:对,我们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课件出示1°,让学生认识1°,同时显示外圈数字)。
课件出示量角器中心的位置,让学生观察。
师:刚才大家都说有两圈刻度,请同学们接着观察你们的量角器,内圈刻度是哪边开始的?
生:从右边开始的。(显示内圈刻度和数字)
师:现在我们就 得到了一个标准的量角器,同学们能找到有0°的刻度线吗?有几条?
生:2条。
师:这样的量 角器就方便同学们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测量角的度数。(分别闪烁)课件展示外刻度和内刻度进行区别。
师:现在请同学们找到90度的刻度线在哪里?(抽生上展示台演示)
2.用 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师:这条标有0°的刻度线叫做0°刻度线。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刻度线,量角时,要把这条刻度线重合在角的一条边上,并且让量角器的这个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这叫做“两重合”。
师边讲边演示,要求学生也像这样做一做。
师:当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后,我们可以看一看角的另一边是多少度,这个角就是多少度。
抽生试一试,量出角的度数。
生:汇报测量的方法。
师引导总结出量角的方法:(生说出一点后在多媒体上出示一点)
(1)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
(2)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
(3)角的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3.判断量角的方法对吗?课件展示,学生判断。
三、即时练习
1.操作时间,拓展新知
做活动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两根纸条,将它们重合在一起,并用图钉把它们的一端钉起来, 这样我们就做起了一个活动角。师生一起操作
师:请同学们旋转其中一根硬纸条,观察一下角的大小变化。 师生一起操作。
师:从这个实验中看你们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一下。
师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板书)。
2.完成书66页课堂活动第2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刚刚学的量角的方法完成书上66页第2题。
学生操作,师巡视辅导。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逆推》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逆推》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利用树状算图理解逆推,运用逆推算出原来的数。
2、经历倒过来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逆推的思考方法。
3、在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树状算图理解逆推,运用逆推算出原来的数。
经历 倒过来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①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正推》。先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好吗?
复习: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再写出算式。
② 揭示课题
师:我们知道用正推可以求出一个输入数按一定的指令变化后的输出数,那么根 据指令和变化结果能否求出输出数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逆推》。
二、 新课探索:
① 探究一:
一个数球通过计算通道后显示的数是78,你知道这个数是几吗?(原数用?代替)
[设计说明:由两步正推到两步逆推,计算步骤相同,关键使学 生对比感知先知道结果再求原来的数叫逆推;逆推也可以通过画树状算图表示原来 的计算方法,再倒过来用树状算图来列式想计算方法。]
1) 师:你 能根据给出的图画出树状算图吗?
2) 师:你觉得要求出原数该先求出那个数?怎么求?
3) 师:我们来看看小胖是怎样想的?(出示小胖的解题思路,并分析)
4) 师:请列出算式。
师:像这样根据结果和原来的计算过程,倒过来想求出原数的方法就是逆推,下面我们就用逆推的方法来解题。
探究一练习:
1、一个数球通过计算通道后显示的数是48, 你知道这个数是几吗?(原数用?代替)
1) 师:请根据自己画的树状算图介绍一下你是如何 想的?
2) 师:谁来列出算式?
② 探究二:
[设计说明:学生在这里进一步接触三步逆推,虽然计算步骤多一步,但由于计算方法相同,学生还是可以迁移探究一学会的方法先 画树状算图,再一步一步倒过来用树状算图来列式想计算方法。这里教师可以强调一下在三步计算中 小括号的正确使用。]
1)师:先画出树状算图。
2)师:谁来说说这题倒过来该如何想?
3)师:请列出算式。
师:掌握了逆推的方法,我们就可以解答较复杂的题目了
课堂小结
一、 本课小结
在 解决逆推问题时,可以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原来的计算过程,再倒过来想计算方法。
课后习题
一、 课后作业
练习册P/38~41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正推》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正推》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能按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求未知量,并能正确列综合算式进行计算。
2、培养初步的分析能力,能理解题意,正确解题。
3、体会用树状算图理清数量关系的乐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求未知量,并能正确列综合算式进行计算。
找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理解正推的思想方法。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出示两个大小一致的 正方体。(如图所示)
1、师:这是什么图形?两个正方体中都有一个通道。如果将数球7放入第一个通道中,数球7再从连一个出口出来时,它会显示几呢?如果放入第二个通道,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让学生猜测)
2、介绍:这是一个正方体魔盒,球一旦进入通道,就会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正方体魔盒的秘密。
二、探索新知:
(一)研究正推方法:
1、出示一个正方体纸盒:
2、提问:
(1)师:这个魔盒你能看懂吗?
(2)师:如果数球7,放入通道中,出口时,数球是几?说一说你们的想法。(学生根据图回答)
板书:(1)7+5=12 12÷6=2
(2)(7+5)÷6=2
师:这里为什么要添加 圆括号,不添加可以吗?
(3)师:我们还可以用树状算图表示,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学生尝试)
(4)师小结:这是一个魔盒,有了输入数,按一 定的指令,可以求出输出数,像这样按照顺序计算的解题方法,称为“正推”。
3、出示:如果将数球19和数球79分别放入这个通道,出口时两个数球分别编成了多少?
(1)师:先请大家列式计算。
(2)师:说一说你是如何列出算式的?
(3)小结: 输入两个不同的数球,在同一个通道,指令相同,输出时 数球会有大小。那么如果输入的是两个相同的数,结果是否会相同呢?
4、课本43页:数球上的数分别是27、25,通过不同的计算通道后分别显示的数是几?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再写出算式。
1)小组合作,任选一组画出树状算图再写出算是计算。
2)师:输入同样大小的数球,为什么输出时 大小会不同?(由于推导时计算符号(指令)不同,结果就不同了)
3)师:知道了正推的方法后,我们就可以更快的写出较复杂的推导算式。
探究二
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再写出算式:
三、巩固练习:
(一)正确地推算结果:
1、
(二)挑战数球和魔盒:
1) 学生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再列式计算。
2) 师:你认为要正确地正推,应该注意些什么?(正确的明白指令,并合理地添加圆括号。)
小丁丁有两个大小魔盒,每个魔盒的魔法也一样。如果一个两位数,进入下一个弯道时,需减去9;如果是一个一位数,进入下一个弯道,就要加倍,小丁丁先从进口输入数球16,最后出口时,应是多少?
1)师:认真读题,说说这题是如何推导的?
2)师:请你列出算式。[来源:学+科+网]
3)师:如果魔盒的弯道再多一点,结果还会一样吗?会是几?(让学生明白,指令重复出现的次数变化后结果也会变化)
课堂小结
四、课后总结:
用树状算图理清数量关系,找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学会正推的思想方法。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练习册P/35~37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使用省略符号的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2.能够依 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特点进行合理推测。
3.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折线统计图中,为了更清晰的看出数据变化的情况 ,常省略空白部 分。
教学难点:
发现数学问题,依据数据变化特点进行合理推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
1.师:小亚生病了,小胖和小丁丁根据记录的数据分别画出了描述小亚体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2.出示小胖和小丁丁画的折线统计图。
3.观察后思考:
(1)这两张折线统计图画出的小亚生病时体温变化情况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2)小丁丁的折线统计图中的“~~~ ~~~~”表示什么意思?
(3)使用这个 符号的折线统计图 有什么优点?
交流汇报得出 :使用“~~~~~~”符号的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晰的看出小亚体温变化的情况。
4.根据这两张折线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谁画的折线统计图容易看出小亚体温变化的情况?(小丁丁)
( 2)图1和图2中纵轴 上的1小格分别代表多少℃ ?
(图1中纵轴上的1小格代表1℃,图2中纵轴上的1小格代表0.1℃)
( 3)8时小亚的体温是多少℃?(37.6℃)
(4)17时小亚的体温大 约是多少℃?(37℃)
5.总结:
在折线统计图中,为了清晰地看出变化的情况,常使用省略号省去空白部分。
二、应用
某地区1997--2003 年每百户家庭彩色电视机平均拥有量情况如图:
(1)纵轴上的1小格代表多少台?
(2)哪年到哪 年增长的幅度最小?
(3)哪年到哪年增长 的幅度最大?
(4)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内容?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大小的比较》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大小的比较》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合作、交流等方法获得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3.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4.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的运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师:我们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先请大家任意写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而且分母是10以内的数。
2. 师:请你猜一猜,让你们写这样的两个分数,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新本领、新知识呢?
3. 生:分数大小的比较。
4. 板书:
分数大小的比较
【说明:通过猜一猜今天学习内容的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同分母分数的比较
1. 师:大家观察一下,你们写的这组分数有什么特点?
2. 生:分母相同,分子不同。
板书: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
3. 师:现在先请你猜测一下,你写的两个分数谁 大谁小呢?
4. 生:填符号。
5. 师:仅仅靠猜测是没用的,先请你独立想办法来验证一下,你的结果是否正确。
6. 学生独立思考。
7. 师:谁来把你的思考成果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我是通过画图的方法得出结论的。
生2:我是通过画线段的方法得出结论的。
生3:我是通过分数单位来得出结论的。
生4:我是通过折纸的方法得出结论的。
略
8. 师:请大家看一下这些分数大小的比较,从中你能找到什么规律吗?
9. 学生小组讨论。
10. 生: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板书: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二)小练习:
1. 师:请你们用手势表示大于或小于?
2.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得又 快又准呢?
(三)同分子分数的比较
1.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分母相同分数的比较方法,你还想研究什么类型的分数比较方法呢?
2. 生: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和分子都不同的分数。
3. 师:先让我们来研究分子相同分数的比较方法?
板书: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
4. 师:我先写两个分数。
板书: 1/3 1/5
5. 师:你们觉得谁大谁小呢?
6. 生1:我认为是1/3小于1/5,因为根据刚才的推测,分子相同,分母大这个分数就比较大,
7. 生2: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1/3大于1/5。因为整体平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8. 师:好,我把小于改成大于,旁边打个“?”。
9. 师:分子相同的分数,分子只能是1吗?可不可以是其他的数?(生:可以)如果分子相同而不 是1,是不是也符合这样的规律呢?那么就请你们小组合作研究,多举例来验证你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呢?
10.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验证。
11. 学生 反馈:画图,折纸等略。
12.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现在能证明通分子相同的分数应该怎样比较呢?
13. 生: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板书: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14. 师:那谁来帮助刚才那位同学分析一下,判断错了是什么原因呢?
15. 生:可能那位同学只看分母,认为分母大的分数就大?
16. 师:为什么说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17. 生:整体平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虽然取的份数相同,但是得到的结果却越小。
三、巩固练习:
(一)判断题:(用手势表示,并说明理由)
1.6/9 > 4/9 ( )
2.1/5
3.31/33 > 1 ( )
(二)把下面的分数从小到大排列:
1. 2/9 2/3 2/7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5/8 3/8 5/6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下面的括号里 还能填哪些数?
1.7/9 > ()/9
生:我认为分子可以填1到6。
2. ( )
生:我认为左边可以填( ),右边可以填( )。
3. 小结
师:学习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四、拓展:
1. 小丁丁和小胖一起吃12寸的匹萨,小丁丁一次能吃2/6个匹萨,小胖一次能吃5/8个匹萨。谁一次吃的匹萨多?
2. 小巧、小亚同时喝355毫升的饮料,小巧喝了饮料的7/8,小亚喝了饮料的5/6。谁喝的饮料多一些?
3. 学生小组合,作解答。
4. 反馈交流。
5. 小结。
五、总结:
师:你对今天的学习如何评价?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毫升与升的认识》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067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