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六)》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六)》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六)》数学教案

第七课时乘法估算(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学习乘法估算的全过程,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

出示图片:

二、探究方法,学习新知:

1、师: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

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2)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

3)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

4)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

师: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为什么?

5000元更好些。

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18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

三、巩固新知

1、你是怎样估算的?

《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页。

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个。

本校有学生688个人,大约是()人。

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千克。

2、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

a1800米 b1200米 c1500米

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 到吗?

4、第62页的5、6、7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第63页8、9、10、11、12桶?

扩展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二)》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二)》数学教案

第二课时:笔算乘法(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52×2= 231×4= 321×2= 415×3= 298×3= 523×3=

2、笔算

24×12= 44×59= 63×52=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

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小结: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

1、书后做一做

134×12= 176×47 425×36 237×82

2、练习七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七第3题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四)》数学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四)》数学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四)》数学教案

第五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例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2、学会速度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可以写成16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

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这些用每秒、每日等等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符号怎么写呢?

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三、巩固新知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5、练习八第8、9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10题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五)》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五)》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五)》数学教案

第六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 25×160=

40×4= 25×40=

20×4= 25×10=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 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

(18÷2)×(24×2)=

(18×2)×(24÷2)=

105×45

(105÷5)×(45×5)=

(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书上练习九的1、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 ,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五、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第59页4、5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一)》数学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一)》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一)》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18×4= 24×3= 25×2= 14×6=

2) 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130×5= 2×380= 150×6= 7×13= 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口算练习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第48页6-----9

五、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

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7页及相应练习
教材分析
该课内容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第一课时,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本节课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其乘法算理是一样的。该课也是小学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知识的迁移,自主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的笔算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体验知识迁移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并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笔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原理。
教具准备
课件、学生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2分钟口算练习
一、情境导入
播放北京标志性景点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暑假你们都去哪里玩了呢?王叔叔、李叔叔暑假去了首都北京旅游,他们乘车所用的时间都是12小时,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去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王叔叔
旅游大巴
平均78千米/时
李叔叔
火车
平均145千米/时
教师:他们是从同一个城市去的么?
教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算出王叔叔所在城市到北京多少千米么?指明学生列出算式:78×12
学生列竖式计算,交流、汇报。
二、探究新知
李叔叔所在的城市离北京又有多少千米呢?如何计算呢?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45×12
1.运用估算
能不能估一估李叔叔住的城市离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呢?
说一说估得方法。
要想知道准确结果,还得用笔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板书课题)
2.探究算理
学生尝试笔算,教师巡视,挑选出几种不同思路的算法到黑板板演。我们先请刚才板演的同学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吧,每一步的算理。(根据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145
×12
290——表示什么?(表示2小时行的路程,即290个1)
145—表示什么?(表示10小时行的路程,即145个10)
1740
我们想知道这个结果是否正确,有什么好办法呢?(一是与估算结果比较,二是通过验算。)
3.讨论交流
大家四人一组讨论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样的,互相说一说。
4.学生汇报。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7页做一做横着第一排。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教师巡视发现典型现象,请其板演。
集体订正。
2.算理选择题
(1)在计算234×35的时候,2×5表示()
A.2×5B.20×5C.200×5D.200×50
(2)下面()算式中2×5表示的意思是200×50
A.209×15B.205×52C.325×52D.152×5
3.不计算,选择答案。
425×19=()
A.3825B.8020C.8075D.46325
425×219=()
A.93075B.68000C.46325D.80000
4.练习八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

p.1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这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完善和提升整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乘法计算伐好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重点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楚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4415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探索算法

1、学生自主探索: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1)直接一次乘。指出: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指出:一般用第二个乘数分别去乘]另外再指出: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总结:(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三、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一起看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怎么改正?

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2、完成第1题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竖式进行笔算,算完后指名说说得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列竖式计算可以方便一些?

指出: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使笔算方便一些。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说题意。

提问:要求算出每种水果各卖了多少元,就是要算出总价,总价是怎样计算的?(板书:数量单价=总价)

学生列式计算,写在作业本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探索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及简便写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殊性。

3、通过旧知到新知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

[教后反思:从学生的学习状态来看,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定得太高,不应该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情况及特殊情况全拿到一节课上来研究,还是遵循教材的编排分成两课时合适。]

教学重点:探索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笔算:19×19645×666×308×2057×460

[设计意图:本节新知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等旧知的基础之上,唤起学生的旧知可有效迁移到新知的探究中。新知的探究包括多种情况(因数没有0的,因数末尾有0的,因数中间有0的),这与学生已有的旧知恰恰是相“匹配”的,因此复习时我有意选择了几种不同的情况,为新知的出炉铺路搭桥。]

[教后反思:课前设计复习题重点考虑的是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所有情况,并没有顾及所用时间的长短。谁知看了视频,发现这段竟用了10分钟之久,原来学生卡在了口算上,他们的乘法口诀及20以内的口算加法不够熟练,笔算方法倒是掌握得还不错。]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有关笔算乘法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一)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情况

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原本想复习之后直接出示一道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习题让学生尝试完成,可考虑到这样做违背了新课标提倡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恐成了纯粹的为计算而计算的教学,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借助书中的情境引出本节所要探究的内容。]

(1)学生口列算式,师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设计意图:解决问题重在理解题意,弄清条件间的关系。经常追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可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2)笔算

师:这两个数相乘的积是多少,你能笔算出来吗?先试试吧!

学生尝试,师巡视挑选有代表性的做法之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尝试,教师不仅可以检测出学生运用旧知解决新知的能力而且利于发现学生的困惑,从而为下一步的交流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

[教后反思:正如事先预设的一样,学生模仿之前的笔算方法较轻松地完成了。只是张焕卓别出心裁用了这样一种方法:

14560

×12+48

1740+12

1740

他解释道:12×5=60,12×4=48,12×1=12,不过一定要注意这三个数应该这样对齐(见上右)。

学生的思维有时很独特,不得不令人佩服。]

2、练习:课本47页做一做最后一竖排的两道题

两大组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师挑选典型做法全班交流。

[教后反思:受数字大的影响,学生还是在口算部分耽误了不少时间,用时10分钟。建议减少数字,把重点放在检测学生的计算方法上。]

(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情况

出示:360×25107×90

学生尝试,师挑选代表性的做法全班交流,突出因数末尾有0和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即: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因为一个因数中间的0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得0,所以直接加上个位进上来的数,写在相应数位上,再继续乘下去。

[设计意图:这两种类型是非常容易错的,放手让学生尝试,教师就有充分发现学生思维障碍的机会,可以更好地“对症下药”。]

[教后反思:此环节“纠缠”了很长时间(具体见下面的教学反思部分),这出乎我的意料。是学生旧知不扎实?还是运用旧知迁移新知的能力不行?毕竟迁移也是要方法的。]

练习;

182×47250×60224×30304×15

[设计意图:把三种情况混合在一起让学生练习,对于他们笔算的熟练度及灵活度都是一个很好地训练。]

三、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所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


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准备教案是老师上岗之前就要学会的技能。 教案可以引导教师更好地传播正确的内容和观点,为您准备的“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一定能够让您满意,本文请保存以备不时之需!

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 篇1

课题: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要调商(1)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题,第9页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四舍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的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2、初步学会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调商的方法

3、进一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4、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初商后需要调商的试商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及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用整十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和非整十数的两位数除三位数(不要调商)的笔算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板书课题)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除数的个位是1、2、3、4的两位数除法。

2、教学例题。

出示课本第8页教学例题图

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提问: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要知道四年级一班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可以怎样列式?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7234=

探索27234的笔算方法。

提问:27234可以怎样试商?为什么要把34看作30试商?你估计商应是几?

独立尝试

让学生根据估计的商,试着算一算。学生尝试计算时,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笔算中出现的问题。

交流算法。

师:你在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指名说一说)

a、提问:用9乘34得306,272比306小,怎么办?(教师指着下面的算式问学生)

小组讨论,交流,再全班交流。

教师介绍:象这样要改商的叫做调商。

b、提问:为什么要改商8,指名回答后,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请学生独立完成竖式。

学生完成竖式计算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核对,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格式。

归纳概括: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时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当除数的个位是4或比4小时,可用四舍法试商,即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整十数,由于这时把除数看小了,商往往偏大。初商后,必须将商与原来除数相乘,如果乘积大于被除数,就说明初商偏大,应该把初商调小再试,直至余数小于除数为止。(结合例题的计算过程进行归纳)

二、、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中的1、2、3、4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各题的竖式,然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准确的商,并让学生说一说确定商的理由。

2、第2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题中的两道小题的计算过程,找出错在哪里,并加以改正。

全班交流,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产生错误的原因。

3、第3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调商过程。

4、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解答:18423=8(棵)

集体订正后,教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全课小结

师:刚才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与我们前面学习的一样吗?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 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0页

教学目标:

1、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探索在五入法试商的基础上,学会调商的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计算。

2、让学生在不断调商的过程中,养成主动探索、互动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

3、在对自己和他人计算的过程中增强辨析、归纳的能力。

4、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一步体会、感受计算的饿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能学会用五入法的方法试商后进行调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指名板演1923227234,其他学生同时计算。

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相机板书:初商太大,需要调小。

2、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呈现情境图,提问:怎样求四2班平均每人借书的本数?

2、学生口答算式,教师板书。

3、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商量。

4、让学生在黑板上边写边说说你在试商过程中碰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教师相机强调:余数等于除数,说明了初商太小了。原因是在被除数不变的情况下,除数用五入法看大了,商就小了。所以需要把商调大。(板书:初商太小,需要调大)

5、比较:今天学习的例题和复习的题目,在试商过程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你对试商这个词有什么新的认识?

教师说明:试商,顾名思义是用试验的方法找商,我们采用的是把除数看作整十数的办法找商,这样找到的商有时正好,一次试验成功,有时不合适(太大或太小),就需要对找到的商进行调整,一般一次可以完成,有时还需要调整两次。像这种试验、调整的办法也是人们解决复杂问题常采用的办法。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先独立找出错误的地方,再交流,然后订正,校对。

3、笔算并且演算

1982854067

四、课堂总结

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一般怎样试商?试商后会出现哪些情况?你怎样解决?

三、作业

第10页想想做做第3后四题、第4题。

课前思考:

1.学生因为有了前一节课的试商和调商的经验,所以这节课中的例题我准备在探索和表达的过程中能够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当然针对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提醒。

2.在试赏一次不成功时,让学生讨论商是过小了,为什么?怎样调更快?

3.练习时一定让学生说出你是如何看出商小了?在板演中尽量发现同学的问题,共同探讨,及时纠正。让学生尽量多的积累试商、调商的经验。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昨天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除法的调商(五入调商).由于有昨天的基础,今天学生学习起来较为轻松.我让学生通过比较与昨天四舍调商的区别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除法的调商.从作业中可以看出学生本部分内容掌握的基本到

授后小结1:

本节课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今天的尝试练习,困难不大,大多数学生明白商小了要调大,学习起来较为顺利,通过前后的比较学生能明白,为什么需要调商,什么时候调大?什么时候调小?从作业里看出计算的正确率有所进步。

授后小结2:

用五入法调商解决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正如两位老师所说,有了前面的四舍法调商为基础,学生都能基本掌握调商的方法,教学效果很好.

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 篇3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基本方法的全过程,体验其口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4.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难点:

重点:算法的多样性,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难点: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温故知新

1.口算下面各题(出示)。

156124214

145323442

交流时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师生共同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2.欣赏图片,搜集信息

谈话:请大家仔细欣赏图片,并要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看你从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

谈话:谁能交流你的看法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根据我们得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二、自主尝试独立探究

1.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2.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参考课本或在组内交流。

三、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1.完成的同学在组内交流算法。

2.找出最简单的口算方法。

同学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这么多的计算方法哪种你最喜欢,哪种你认为最方便,为什么

四、展示点评提升

在学生比较交流中,教师引导得出(把其中的两位数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然后用另一个因数分别乘这个整十数和一位数,再求和。)比较受欢迎,这种方法比较好。

五、清理过关挑战自我

1.口算练习。(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的前两组)

指名说得数,并说一说每个题的口算过程。

2.连一连。(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自主进行连线,全班共同订正。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连线。对于通过估算得出结果进行连线的,教师要给予表扬与鼓励。

3.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完成自主练习第3题)

(1)学生默读题目,中所给的信息,独立完成。

(2)组织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3)全班反馈计算情况,如有错误共同订正。

4.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完成自主练习第4题)

(1)学生自己读题,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2)全班,并说说思考过程。

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 篇4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教科书第4、5页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经历计算、比较的过程,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

设计理念:本节课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放手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己尝试计算,交流总结,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培养计算的灵活性。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新课。

笔算:32405033

检查练习情况。

独立计算

板演

交流计算过程。

二、自主探索,交流算理。

出示例题

1、图中告诉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百和苑小区有850平方米的草坪,如果每平方米每天大约释放氧气15克,这个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

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怎样列式?板书

85015

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教师了解学生做题情况

两种方法对吗?哪种简便?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说一说

2、如果如果每平方米每天大约释放氧气20克,那么这个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怎样解决呢?

积的末尾为什么写2个0

如果草坪面积是800平方米呢?

小结: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3.试一试:

白菜老师问: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要怎样列式计算?

85020怎样列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提问:积170的后面应该添上几个0,为什么?

指出:在简便计算时,有几个0不参加计算,就要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观察图

提出问题

学生口答

学生尝试练习

竖式不同的学生板演

学生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

在练习本上练一练。

板演两种做法。

口答

学生试一试

独立解决并全班交流

生口答

三、巩固练习。

1.

380170

2260

50018

30400

2、第5页(3)

怎样计算的。

3、第5页(5)

发现什么?

独立计算

口答过程

介绍简算得方法。

填写表格

相互交流

汇报结果

四、评价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乘法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类题目如何计算?你还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一、用竖式计算。

20360=90107=

二、将下表填写完整。

每筐千克数

筐数

总千克数

番茄

25

180

萝卜

30

250

青菜

20

130

教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 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强正确运用算法进行计算的能力。

2、在对自己和他人计算分析的过程中增强辨析、归纳的能力。

3、能运用所获得的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能独立运用所掌握的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基本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练习一(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指名口答,可以说说是怎样想的。

(2)练习一(5)做完后并说说上下题目有区别?

(3)练习一(6)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填表,再观察比较。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得到商不变。

让学生积极探索,交流讨论,初步体会到商不变的规律

2.笔算练习

(1)先说说下面每题的商是几,再计算。

25540348705176046250

追问:为什么商都是一位数?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8103053460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评讲时提问:

(1)除的时候,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

(2)除到个位,不够商1怎么办?

你能判断出商的位数吗?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同学间可以讨论交流,再逐步整理归纳:

(1)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前两位数比除数小,就看被除数的前三位数;除数除到个位不够商1就商0。

(2)根据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和除数的大小来判断商的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一位数,也可能是两位数。

三、解决问题(补充)

1、3号船一次捕鱼30筐,共960千克,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如果每筐可卖70元,总收入多少元?

学生列式解答。

2、把480米的绳子剪成40段,每段再做成6根跳绳,这条绳子一共可以做成多少根跳绳?

引导学生有两种思考方法:

(1)直接用406=240根

(2)48040=12(米)

126=2(米)

4802=240(根)

3.教学思考题

如果第一次转换发生在5时以后,则转换的次数是

60030=20,20-1=19次。如果转换恰好在5时,则转换的次数是60030=20次。

四、布置作业:第5页第3、4题

课前思考:

本课时有大量的口算和笔算,可以通过比较、交流,让同学总结口算的方法,不断扩大口算的范围,提高口算的能力。笔算练习中学生先估计商是几,商是几位数,交流商是怎样想到的,由此大多数的同学明白被除数里最多有几个除数,商就是几。

练习中的第六小题,学生可以先计算、填表、再观察、比较和交流,漫漫体会商不变的规律。

这节课的补差任务较重,除数是整十的计算,为下面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打下扎实的基础。一个也不能漏掉。

教学反思:

今天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来巩固前两天所学习的内容。通过学生的作业,我发现正确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是有个别学生对于竖式计算有所混淆。本课还有一个要点就是教会学生在不列竖式的情况下试出商,通过教学我感到还有20%的学生还不能很好的掌握。需要在后面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大量的练习、比较;观察病症,修改错况,大多数同学都有所进步,能很快确定商是几,准确写上商的位置。只有很少的同学还是没有很好理解,一会把除数看成整十数,一会又看成是一位数,留下的余数不放心非要做到0为止。看来补差的任务还是很艰巨。

授后小结:

今天是第三节除法笔算课,通过练习学生的进步是明显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笔算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但是仍有一小部分学生仍旧重复着昨天的错误,死不改悔.不知两位同行有没有发现:学生补充习题上的观察算式说说商是几位数错误率很高,看来我们还需在这方面多多下工夫!

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 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练习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训练,让学生进一步正确而熟练地进行试商调商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激素那。

2、在计算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饿学习习惯,提高在激素那过程中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3、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一步体会,感受计算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地解答。

教学设计:

一、口算:完成口算簿上一条口算。

二、笔算

1、练习三第1题对比练习。

第一组:除数不变,被除数变了。

(1)学生独立完成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要求边做边分析对比,有什么感受。

(2)同桌互相说说在计算过程中的发现。

(3)全般交流,教师板书过程。并在板书过程中对学生追问。为什么都把24看成20去除,一个要调商,一个不要?

(4)在对比中学生会发现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计算的时候,被除数很重要,要能通过口算迅速判断商是小了还是大了,然后马上调商)

第二组:被除数不变,除数变了。

(1)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提高计算的速度。

(2)学生对所做的题独立分析,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想法?

(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变化了,试商的除数发生了变化,所以也发生了变化。在这过程中要注意口算的速度和正确性才能提高计算的速度,可以用演算来保证计算的正确。

2、练习三第3题。

⑴指名读题。

⑵同桌之间活动:一位同学估计商是几位数,再估计一下商可以是多少,另一位同学通过笔算来验证,然后两位同学交换,同桌比一比,看哪一位同学估计的最准。

⑶指名汇报。

⑷说说估商准确率高的方法是什么。

3、练习三第4题。

⑴指名读题。

⑵估计一下这些算式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商可能是多少?同桌讨论。

⑶学生练习。

⑷全班交流、订正。

三、解决问题

⒈练习三第5题。

⑴指名学生读题。

⑵质疑:要求养鸡只数是鸭九倍,应先求什么?

四、作业:第2题、第5题

课前思考:

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基本学完,但学生是否正真掌握?把所有的可能放在一起学生是否要混淆?计算的速度如何?需要大量的练习、比较来巩固。

练习三第一题就是算一算,比一比。要求边做边分析对比,有什么感受,同桌可以互相说说在计算过程中的发现。为什么都把24看成20去除,一个要调商,一个不要?最后小结时明白被除数也很重要,要能通过口算迅速判断商是小了还是大了,然后马上调商;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变化了,试商的除数发生了变化,所以商也发生了变化。在这过程中要注意口算的速度和正确性才能提高计算的速度,可以用验算来保证计算的正确。

第三题:可以同桌互动,来提高估商的能力,不光会估,还要看谁根正确。另一位用笔算来验证。

教后反思:

今天这节练习课,内容较为简单。我主要总体复习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如何来试商,如何来调商。从学生上黑板做的情况,感到对于简单的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学生掌握的都还可以。

授后小记:

今天所练的内容比较简单。我重要是通过估一估,比一比;来练习两位数除多位数的运算;让学生能够明白,什么时候不用调商,什么时候需要调商;什么时候需要调大,什么时候需要调小?从学生的板演中可以看出商是一位的除法计算,学生掌握不错。

授后小结:

本课练习书本上练习的设计大都是对比练习,通过一系列的被除数相同,除数不同和除数相同,被除数不同的除法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为什么要调商的原因.也进一步训练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在学生计算的过程中,还应避免学生急功近利的情绪,随着练习题量的增加,在试商过程中学生似乎失去了前两节课的耐心和细心,总想走捷径,省略调赏的过程,余数比除数大或余数等于除数等错误屡屡发生.

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 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掌握三位数除以整数十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探索出笔算方法。

2、通过比较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和商是两位数的计算,初步概括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方法,并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培养学生能主动主动参与和交流等学习活动,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思

考方法,获得学习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反思计算过程和验算的习惯,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教学重点:学会估算;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定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商是几十多或几百多你怎么想的?

56257893

56267899

2、用竖式计算

873067204230(重点讨论商的对位和余数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学生结合插图,通过实例,理解到这题就是求420里面有几个30,所以列式为42030。

2、揭题: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除数是整十的笔算除法。

三、引导学生探索

1、提问:你能估计一下商大约是多少吗?你是怎样想的?允许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交流和讨论。

(1)因为3010=300,所以商比10大。

(2)因为3020=600,所以商比20小。

(3)根据以上两种说法可知道商在10和20之间。

(4)追问:42030的商应该是几位数,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2、提问:用竖式该怎样计算呢?

(1)引导思考:第一次得到的商1要写在哪里,为什么?(学生可用估算的结果说明商1该写在各位上)

(2)引导学生接下去该怎样算,组织学生讨论后再把题目在书上做完。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余下12个是120,120里面有4个30,所以上的个位上是4。

完整叙述笔算过程。

(3)要求学生验证自己的答案。

3、对比:423042030

今天学习的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与昨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区别?

4、小结:用竖式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时,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前两位够除,就先用前两位除以除数,得到的商要写在十位上。

5、完成试一试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小结:如果前两位数比除数小,再看被除数的前三位数,除数除到被除数的那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四、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一题:竖式计算。

说一说商大约是多少?再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第4页第2题。

同桌互相交流,分析错误原因。

3.集体完成。第4页第4题

得到长方形面积不变,长发生变化时,宽也随着变化。

四、作业

第4页第3、5题。

五、课堂总结。

课前思考:

本课时的关键要掌握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1.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调用自己的学习经验来帮助完成对新知识的认识。教师主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或疑惑的地方给予指导和帮助。42030的商是几位数?估计结果可能是多少?

2.练习中通过一组对比题让学生明确商的位置取决于被除数的大小。计算前可以先估计一下商是一位数还是两位数。

3.找错的练习主要是想通过反例让学生在寻找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建立起正确的思考方法,从而形成计算策略。

教后反思1:

本课还是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但较昨天的内容复杂了一些,今天学习的是商是两位数的除法。课堂上学生的正确率就不高,从课堂作业中也反映出了许多问题。学生在做题目时,总是会有一些问题,如余数忘写,横式答案抄错。但,问题最多的还是竖式的写法。有许多学生答案虽然对,但却格式错误,特别是80040这一题,很多人把末尾的零写在个位上。对于今天的问题,在明天的练习课上将加强训练改正。

教学反思2:

今天继续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计算,但出现商是两位数的,练习中同时出现商可能是两位数也有可能是一位数的,作业中错误较多,有确定好十位的商后,余数与个位合起来不够商1要商零占位,学生有遗漏;有把除数看着一位数把末尾的0不看,同样80040这题学生的竖式就是用口算一下得到的,格式有错。看来明天的练习非常有必要。

授后小结1:

虽然不是一个老师教的学生,但错误的内容却是相同的,邵老师和小宋所提到的学生错误的类型在我班同样存在.分析原因,其一:也许是学生长期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定势影响,在列竖式的时候很多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将整数数看成了一位数.其二是学生经过了两个月暑假,学生学习的状态\知识的衔接\尤其是计算能力都有所下降.其三是因为老师在课堂没有像老教材那样重点强调整十数除二\三位数除法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实录


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实录

生:注意别对错数位。
生:进位的时候要加上进位的数。
师:大家考虑的很全面,那我们再来做答题纸上的第二题。
2.请用竖式计算:185×1523×283
学生独立做,做完交流。
师:23×283的竖式为什么这样列?
生:我们前面学过写竖式时要把位数多的放在上面。
师:我们已经知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时候,咱们就知道把位数多的因数放到竖式的上面了,同位互相批阅一下。
四、解决问题,拓展提高
1.志愿者在行动:自主练习第8题
出示:我们来了298名志愿者。如果平均每人擦洗13米,能完成擦洗3000米栏杆的任务吗?
师:先想一想,能解决吗?算一算吧。学生独立解决并交流。
师:同学们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
2.灵活选择:
师:最后咱们到茶场去瞧一瞧:
出示:崂山茶场2007年种植茶树19公顷,平均每公顷产425千克茶叶。崂山茶场一年共产茶叶多少千克?425×19=(千克)
①3825②8020③8075④46325
师:不计算,你来选一选,哪一个是正确答案呢?
生:应该是第三个。
师:怎么想的?
生:第一个数太小了,估一估就知道了,大约在8000左右,3825肯定不行,第四个也不行,太大了,而第三个虽然接近8000,但是我们只要看看个位数就行了,425乘19得数的个位不可能是0,五九四十五,应该是个五,所以选③
师:同学们遇到实际问题,能进行仔细的观察,认真的思考,并做出合理的判断,巧妙地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
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大家分享吗?
生:我学会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师:这是知识上的收获,回顾一下咱们是怎样学会的?通过哪些办法?
生:一开始我们没学都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了。
师: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但能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且还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探索出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开始我们还提出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这个问题也很有意思,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页的例1和相应的“做一做”,以及第49也练习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李叔叔在某城工作,过中秋节了,他很想念家中的亲人,决定在中秋与国庆双节期间回老家一趟,他买了12斤月饼,每斤45元,请同学们算一算李叔叔买月饼一共花了多少钱?
(1)让学生理清题意,找出题中的已知信息和所求问题。
(2)根据已知量和所求量列出算式
(3)说一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在回老家的时侯,他为了节约钱,决定不坐飞机,改坐火车,当他到家时,他算了算,从北京到老家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请问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一)、估算
估算出145×12的大致范围。
1.小组交流讨论,你是如何估算的?
2.班内同学分享145×12的估算方法。
(二)笔算
1.刚才我们估算出的145×12的得数是一个近似数,下面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145×12到底等于多少。
学生尝试笔算,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在笔算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课件演示145×12的笔算方法。
3.探讨:乘法竖式中“1”与“5”相乘的集要写在哪个数位。
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4、用计算器演算笔算的结果。
(三)、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讨论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注意满十进一。
三、仔细琢磨,细心计算,巩固新知
1、补充习题:
(1)学校购买校服。每套42元。买132套这样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2.47页做一做。
师巡视,辅导学困生。
3.练习八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班内集体订正。
4数学医院:针对竖式中容易出错的第二部分,判断正误。
5.根据已知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1)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篮球各14个,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家庭装牛奶每月162元
订一个月送文具盒一个
订半年送文具一套
订10个月送书包一个
订一年送四驱车一辆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订购方案,并算出一共要花多少钱?
四、仔细想想,谈谈收获,归纳小结
请说出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中要注意的地方。

【板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目录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例1)……………湖洲小学…………2-5页.
第二课时:口算乘法练习课………………湖洲小学…………6-7页.
第三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没有0)(例1)
………………板芙小学…………8-10页.
第四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有0)(例2)
………………板芙小学………11-13页.
第五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例3)
………………新联小学………14-17页.
第六课时:积的变化规律(例4)…………新联小学………18-20页.
第七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例5)…芙蓉学校……21-24页.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例1)
一、教学内容:课文第45的例1,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六的第1-3题。
二、教学流程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使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积在1000以内的进位乘法)。
2、技能目标
会口算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积在1000以内的进位乘法)。
3、情感目标
(1)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2)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学会协助与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合作学习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初步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
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学会协助与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合作学习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六、教学策略
1、本单元内容以启发式教学、实践活动、探究、检验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使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积在1000以内的进位乘法)。
2、辅助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能够创造较为真实的模拟情景,产生“身临其境”的直观效果,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3、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卡片、学生上课的练习题。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懒羊羊要去旅游,可以坐什么交通工具去呢?(它想同学们给它一些建议)
2、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
(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设计意图】
以学生们喜爱的动画片中的人物喜羊羊创设情景,能迅速吸引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
(二)探索计算方法
1、出示例1:
故事情节:懒羊羊出发时给灰太郎看见了,于是灰太郎去追喜羊羊。
我们来看看灰太郎能不能追上懒羊羊。
出示:灰太郎骑自行车追,1小时约行16千米。
懒羊羊坐在特快列车上,1小时约行160千米。
师:同学们能追上吗?
(1)灰太郎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2)懒羊羊坐特快列车上,3小时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3)灰太郎马上回家,改坐飞机。(飞机每小时飞800千米)
灰太郎3小时可以飞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4)最后灰太郎抓住了懒羊羊。
2、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口算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还是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动画中的人物,情节吸引学生进行枯燥的计算,目的使枯燥的计算学习变得有趣。
另外,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把两位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迁移到新课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去。
(三)尝试练习。
1、懒羊羊给灰太郎抓住的消息传到喜羊羊那,于是喜羊羊马上出发去营救。它来到灰太郎的家。可是门锁着。要打开这把密码锁必须要同学们帮忙。同学们愿意吗?
出示P46做一做(密码就是这些题目的答案)
同学们完成后展示多煤体把灰太郎的房子门打开。
2、门开后经过花园,花园里的花朵挡住了喜羊羊的路,喜羊羊须要同学们帮忙。
P47练习六第1题(每算完一棵花,就倒下让路)
【设计意图】
有了上面例题的讲解和训练,也因为有了旧知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所以教师把练习的重点放在引起学生兴趣方面做,让学生在计算学习、练习中减少枯燥的情绪。
(四)巩固新知
1、经过花园,前面就是关着懒羊羊的房间,在但是前面共有三个房间,同学们我们一起找,好吗?
(一起完成P47练习六第2、3题)
【设计意图】
巩固练习通过具体的各种情境,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进行巩固,感受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让知识得到一个升华。
(五)课堂作业
调查我们身边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体会三们数乘两位数口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设计意图】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境,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进行巩固,感受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八、教学检测安排
教师准备的口算练习题
九、相关练习
书本上练一练和练习六中相关练习题
十、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
灰太郎:
16×3=48800×3=2400
16×30=480800×30=24000
懒羊羊:
160×3=480
160×30=4800
第二课:时口算乘法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P47练习六,第4、5、6、7、8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练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或整十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
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
3、情感目标
(1)感受数学计算的乐趣。
(2)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学会协助与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合作学习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教学重点
会口算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积在1000以内的进位乘法)。
四、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
五、教学策略
1、本节课内容主要以比赛形式完成。吸引学生计算的兴趣。
2、辅助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补充一部分的练习。
3、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学生上课的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书本P47练习六,第4题。
揭示课题:口算乘法练习课。
2、P48第5题。
【设计意图】
复习上节的内容,作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做到巩固的作用。
(二)理解提高
1、第6、7题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两题的练习让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意义与以前所学的乘法意义相同。加强巩固乘法意义的学习和理解。对今后乘法应用掌握有良好作用。
(三)拓展练习
第8*题和思考题
【设计意图】这两题是提高题,不要求所有的同学都能掌握,所以教师讲解分析针对在课堂教学中“吃不饱”的同学。
(四)课堂作业
教师准备的口算练习。
【设计意图】
巩固本节课所学,并作为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手段。
(五)板书设计
(板书有关的练习题解答)

第三课时: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板芙镇板芙小学彭亚燕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9页例1
【教学目标】
1、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1.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2.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忆旧引新
列竖式计算:(1)145×2=(2)45×12=
学生先说一说列竖式计算乘法要注意哪些问题?再计算。最后再说说计算这两道题时分别运用了哪些旧知识?计算这两道题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与体验,从类结构上为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教学做铺垫。)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教学例1
(一)课件呈现题目: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提问:该城市离北京有多远?怎样列式?
(二)、估算。
你能运用估算知识估一估:该城市离北京大约有多远吗?
(三)、探究笔算算理和过程。
1、学生独自尝试笔算。
2、学生小组交流:(1)要先算什么?积的末位数要写在什么位置?
(2)再算什么?积的末位数要写在什么位置?
(3)最后算什么?
3、指名学生上黑板,边讲解计算过程边完成板书。
4、找出学生一对一错的例子,进行正反对比辨析,明确需要注意的问题。
5、沟通联系,归纳算法。
比较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设计意图:迁移类推的办法,不仅是一种有益的联想,也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思路。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类比迁移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1、翻牌游戏:找找红色的两个数字相乘的末位数字藏在哪张牌下面。

2、三级跳:列竖式计算163×21时,要先算(),再算(),最后算()。

3、笔算竞技:比一比,哪组算得又快又准。
134×1225×116
241×23217×42
4、火眼金睛:先判断对错,再改正。
5、脑筋急转弯:不列式计算,你能很快找到正确答案吗?
(设计意图:新课程使课堂具有活力与温度,但课堂教学要想保持持久的活力与温度,练习题设计还必须有一定的层次性和趣味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对数学本身感兴趣。)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1、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计算四位数乘两位数,你有办法吗?下课试试看。
(设计意图:四位数乘两位数表面看只是对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的一次拓展,但实质是对学生是否掌握计算法则的一次检测,是对学生迁移类推能力的再次训练。)

第四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教学设计
板芙镇板芙小学杨忠华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3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及简便写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殊性,培养迁移类推及概括等能力。
2、能用简便的竖式写法正确地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3、会选择合适的算法来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逐步形成优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及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
出示:60×50240×20(板书:因数末尾有0)
2、你能口算吗?你是怎样算的?
生: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学生猜一下,我们能不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呢?请看以下例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与体验,从类结构上为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教学做铺垫。)
二、运算知识迁移,构建新知
1、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鼓励学生提的问题,并评价,抓住有用资源引出问题。)
老师能提一个问题吗?大家思考老师的问题包含了几个问题啊。
出示例题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重点让学生理解“各”字在问题中的意义)板书子问题:特快列车30小时行了多少千米?普通列车30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2、交流“特快列车30小时行了多少千米”的算法。
(1)、怎样列式?
(2)、怎样计算?
(3)、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A、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
B、怎样确定积的末尾的“0”的个数?
(4)通过对比,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迁移类推的办法,不仅是一种有益的联想,也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思路。让学生经历探索因数末尾有零的笔算方法的过程,并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类比迁移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交流“普通列车30小时行多少千米”算法。
(1)学生独立列式,用竖式的简便写法怎么写?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中间有“0”)
①3为什么和6对齐?
②十位3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③明明3×0=0,百位上却写1,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和探索;在交流和探究的过程中,碰撞思维,学会表达;在不同思维的表达与碰撞中,收获和发展;在收获和发展中,进一步学会学习与思考。)
(2)同学们这么聪明,我们就来练一练。
220×40106×60360×25580×12
三、巩固计算,提升技能
1、完成教材练习八第3题。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修正。修正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解题的思路。
3、课件出示课前的交通工具时速集合图片,让学生自主选择素材,提出相关问题,同桌互考互查。
(设计意图:新课程使课堂具有活力与温度,但课堂教学要想保持持久的活力与温度,练习题设计还必须有一定的层次性和趣味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对数学本身感兴趣。)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什么技巧吗?你今天学得开心吗?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八的第2、4题。

第五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54页的内容,练习八的5—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学会用统一符号来表示速度。
2、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用它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科技事业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速度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看搭载天宫一号火箭发射实况,让学生感知速度.
师:近段时间发生在中国的航天科技大事是什么?
9月29日21时16分,搭载着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科学家们经过精确的数学计算,把天宫一号准确的送到太空。我们用数学的眼光看这个短篇,火箭的速度快吗?
(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科技事业的情感。】
2、关于速度,你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3、揭示课题(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二、探究新知
1、速度的含义
出示图片,介绍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动速度等等。
引导学生说出速度包括每分、每时、每秒、每天等时间单位,还要有在这些时间里行的路程。(单位时间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可以用速度来比较快慢,建立时间单位的表象,再通过交流每一个速度分别可以表示什么,深刻理解速度的含义。】
2、速度的统一表示
(1)小组讨论:速度的写法,读法。
10米/秒读作:10米每秒10米/时读作:10米每时
(2)了解在生活中的速度。
猎豹(图片)追捕猎物时的速度是120千米∕时.
火车(图片)全速行驶的速度高达2千米∕分
长征三号甲火箭(真实图片)的速度是8千米∕秒
嫦娥一号(真实图片)的飞行速度是8000米/秒
光的速度是298000千米∕秒(打雷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见声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体会出学习速度的统一写法的必要性。而不是把速度的统一写法直接的灌输给学生。】
3、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出示例3:(1)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米?
学生先独立理解题意,独立解答。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解答方法。
(1)80×2=160(千米)
(2)225×10=2250(米)
【设计意图:从现实情景入手,探究求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总结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式
在题(1)中,80千米/小时叫速度,2小时叫时间,行的距离叫路程,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出:速度×时间=路程
怎样求时间?(路程÷速度=时间)
怎样求速度?(路程÷时间=速度)
教师讲解: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关系的问题,叫行程问题,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行程问题。
【设计意图:梳理、小结知识点,让学生思路更清晰。】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八的第5题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2、练习八第8、9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速度的理解,巩固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梳理、总结知识点,让学生思路更清晰。】
五、布置作业
1、用统一符号表示下列速度
(1)天蛾是一种昆虫,它飞行的速度每小时可达53千米,可以写作。
(2)飞行速度最快的鸟叫尖尾雨燕,它的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千米,可以写作。
2、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做作业,加深学生对速度的理解,巩固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例3(1)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80×2=160(千米)
答:2小时可行160千米。

(2)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米?
225×10=2250(米)
答:10分钟可行2250米。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总评】路程、时间与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通过本课时的教学,把学生原有一些感性认识和一些生活经验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理解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本节课教学,先让学生看嫦娥一号飞行的实况录象,让学生感知速度。再比较小军和小刚的速度及了解生活中的速度理解速度,总结出求速度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研究出速度统一写法的必要性。通过比较不同的速度,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知道的速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对速度的理解。
对于这节课,学生已经对速度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四年级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很适应合作学习,也很注重老师的评价。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六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8页例四,59页练习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玩游戏?请听游戏规则:老师说第一句,你们说第二句。看谁的脑子转得快!(开火车形式)
师:1只青蛙生:4条腿。
师:2只青蛙生:8条腿。
师:()只青蛙生:()条腿。
………
2、那么在游戏中藏着什么数学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刚才同学们是怎么算出2只青蛙8条腿的?谁能列式?(4×1=4,4×2=8,4×3=12。。。。。。)
3、等号左边的两个数叫什么?等号右边的数又叫什么?(因数、因数积)
[设计意图]: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青蛙“对对子”游戏这一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行为产生强大的内张力,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接着得出的这组算式,是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给他们成功的体验。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例4
6×2=20×4=
6×20=10×4=
6×200=5×4=
2、通过观察算式找出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会乘几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设计意图]:在学生探究规律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学生的推理过程,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思维的条理性,接下来让学生举例验证规律,在验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更趋于严谨与理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3、学生举例子,验证规律。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概括,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验证规律,在验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更趋于严谨与理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3、尝试练习:
(1)在4×5=20中,如果4不变,5乘2倍,那么积也()。
(2)在6×8=48中,如果8不变,6除以3倍,那么积也()。
[设计意图]: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应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做一做: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32×50=8×25=
2、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4×13=5224×300=7200
4×130=24×30=
4×1300=24×3=
40×13=12×300=
400×13=6×300=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训练学生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一说变化的规律,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大货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可以行()千米。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是大货车的2倍,小轿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千米。
4、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5、*算一算,想一想。你发现什么规律?
18×24=432
(18÷2)×(24×2)=
(18×2)×(24÷2)=
规律: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不变。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进行归纳小结,对重点知识进行回顾和思考。
五、作业布置:练习九第3题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
不变乘几也会乘几
:不变除以几也除以几
乘几除以几积不变
(0除外)

第七课时《乘法估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解释估算过程,并能对估算结果做出合理性的判断。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他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
【教具】主题图、课件、游乐项目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铺垫孕伏
师:学校将要组织同学们去秋游。你想去吗?在秋游前,学校安排老师去买一些饮料和水果。(出示图片)
问:谁能用一句话表达图中的数学信息。
生:“老师买酸奶用去153元,买果汁用去102元;买苹果用去101元”。
请同学们估算一下:买饮料和水果大约用了多少钱?
生:153+102+101≈350
150100100
师:如果老师刚好带350元,你认为够了吗?指名生说理由。
师:刚刚我们在计算时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加法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会常常遇到一些需要用乘法估算来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怎样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此环节的设计意图:1、让学生回忆加法估算的方法;2、初步理解估算结果的意义。)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师:这次秋游,我们将要乘车去游乐场玩(出示课本60页主题图)请大家仔细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四年级一共需要104套票)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准备多少钱买票比较合适?)(此环节的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准确把握题意。)
师:谁来把这道题完整地给大家说一说。(指名学生读)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用估算,算式是:49×104)
2、学生自主探究估算方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一种估算方法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并作指导。
(2)指名学生汇报交流,反馈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估算情况与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
方法一:49×104≈5000(元)
50100
方法二:49×104≈5500(元)
50110
方法三:49×104≈5250(元)(此种情况较少出现)
50105
3、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师:肯定同学们的方法之后抛出问题: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切合本题题意?为什么?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意见。(此环节目的在于:1、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3、培养学生针对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4、指名学生汇报交流,并说明理由。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组讨论的情况跟大家交流一下。
(生A:我认为第一种方法比较适合本题,因为它把第一个因数看成整十数、把第二个因数看成整百数,计算又快又简便。生B:我认为第三种方法好,因为把104看成105,估算出来的钱数更接近准确值。生C:我认为第二种方法比第三种方法好,因为它把104看成105,不便于计算。生D:我认为第二种方法比较适合本道题目。由于把104估成110,这样算出来的5500元肯定超过准确值,如果学生在活动中发生意外,或者想玩其它的游乐项目,老师还可以应付得了。这个同学考虑问题真周到,大家给他鼓鼓掌)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说到了准确值。那么我想知道准确值是多少?(5096)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
5、教师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归纳总结。
师: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比较多的同学都认同第二种方法了吗?原因非常简单。(因为第一种方法估算出来的钱数比准确值小,钱带少了就有同学上不了车,去不到游乐场,第二、第三种方法由于把两个因数都看大了,估算出来的钱数肯定够,但这两种方法中,第二种方法比第三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今天我们所学的乘法估算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所以,以后我们再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一定非得采用四舍五入来取近似数。这个道理你弄明白了吗?
三、创设情境,轻松一刻
师:门票和车票的问题终于解决了,我们赶快走进游乐场吧。(出示图片)这些是游乐场部分的游玩项目,有摩天轮,你喜欢玩哪一个?
指名学生汇报交流。(此环节的设计依据是:1、四年级学生高度注意保持的时间是有限的,课中要注意调节;2、四年级学生仍然倾向于直观、形象的事物,对抽象的东西不感兴趣。)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
师:既然大家都想玩这些游乐项目,你们的愿望马上就可以实现!
(1)必答题:摩天轮最大载重量4000千克,四年级学生平均体重是28千克,四年级104名学生可以同时乘坐摩天轮吗?
师:摩天轮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游乐项目,并从中选择一道数学问题,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2)自选题。
A:旋转秋千一次可以乘坐48名游客(满坐),上午运行19次,上午玩旋转秋千的游客大约有多少人?
B:玩超速风车每人每次需要18元,四年级104名学生,需要准备多少钱买票?
2、解决返程的数学问题。
师:秋游活动即将结束,我们准备乘车返回学校,请同学们算一算:从游乐场到学校的路程是125千米,同学们乘车返回时,客车每小时行63千米,3小时能否返回学校。
五、反思回顾,自主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参与了“秋游活动”,请大家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概括


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概括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1、在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这个三位数,然后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这个三位数。最后将它们的积加起来。
2、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写竖式时把0前面的数对齐,只乘0前面的数;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积的变化规律:
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例如1:已知:A×B=215,则A×B×2=()。
这是把B扩大了2倍,而积也应扩大2倍。即215×2=430,所以A×B×2=(430)。
例如2:已知:2×A×B=200,则A×B=()。
这是把A缩小了2倍,而积也应缩小2倍。即200÷2=100,所以A×B=(100)。
②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例如:已知:A×B=510,如果A扩大了5倍,B缩小5倍,则积是(510)。
③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扩大n倍,则积就扩大m×n倍。
④一个因数缩小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倍,则积就缩小m×n倍。
④一个因数扩大m倍,另一个因数缩小n倍,如果m>n则积扩大(m÷n)倍。如果m<n则积缩小(n÷m)倍。
6、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导学案


数学四年级(上册)导学案
编号:审核人:学生姓名:
执教教师:
单元主题三位数乘两位数课题口算乘法
学习目标知识我能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培养我类推迁移、对比归纳的能力。
学能我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一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在对比、择优中,自主得出口算的简便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情感激发学习乘法口算的兴趣,增强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信心。
学习重点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学习难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口算方法。
学习过程
●知识回顾
1.口算:
10×5=2×30=30×4=
60×5=300×5=4×700=
2、口答:
30是()个十800是()个百
100是()个十90是()个十
6000是()个千500是()个百
4个十是()12个十是()
12个百是()17个百是()
◆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自学任务一:自学下面的内容。
人骑自行车1小时大约行16千米,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1)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2)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交:借助下面的点子图和你以往的知识经验,口算出16×3
的结果。看看谁想到的方法多?

●练:口算下面各题。
12×3=25×2=16×4=
14×6=4×18=3×26=
17×5=24×3=19×5=
◆悟:
●自学任务二:自学下面的内容。
如果你乘坐特快列车去旅游,1小时大约行160千米,3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1)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2)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交:你能根据自学任务一的经验口算出160×3的结果吗?
●练:口算下面各题。
130×5=140×6=280×3=
460×2=2×360=230×4=
240×3=70×13=46×40=
◆悟:

文章来源://m.jab88.com/j/110574.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