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连除的实际问题(一)》数学教案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连除的实际问题(一)》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连除的实际问题(一)》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第6课时 连除的实际问题(一)

教学内容:

教学第13-14页例4和“练一练”,练习三第8-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这类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生活多校化,进一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在自我探究、小组合作等过程中,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列式解答。

难点:弄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会选择正确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看图提问(展示课件图),列式解答

有224本书,平均放在两个书架上,________________?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有3层,每层放了28本书,一共有多少本书?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说一说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小结:同学们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并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下面,老师带大家走进学校图书馆看那里有什么数学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设计意图:用除法解决的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和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知识,三道有针对性的复习设计,把学生引入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同时,线段图的复习,也为学生作了学习方法的准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爱看书吗?开学了,图书室买来许多新书,图书管理员要将这些书放在两个书架上,怎么放才好,你们来帮帮他好吗?

1、观察分析:

(1)课件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书架,每个书架4层,一共有224本书)。

(2)你从这幅图上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3)图书管理员让我们给他帮什么忙呢?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2、合作探究:

(1)现在请4人一小组在一起商量讨论,可以怎样解决,最后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最好,开始!(小组讨论商量一下,怎么解决)

3、汇报交流:

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组的方法?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224÷2=112(本) 方法二: 4×2=8(层)

112÷4=28(本) 224÷8=28(本)

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先算它?它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的?师:好,谁能完整的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第一步先求出每个书架多少本 第一步先求出两个书架一共多少层

第二步再求每层多少本 第二步再求每层多少本

(教学预设:如果学生中出现方法三224÷4÷2,则请他说出理由,如果学生说不出,则用假设法帮他解释,并请他和其它两种方法比较,哪种方法更容易理解算理,建议他及其他同学尽量选择自己能解释的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现在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教师要有准备的捕捉到课堂上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并为学生提供民主的,和谐的环境,引导学生从方法多样化走向方法优化)

我们来看看番茄宝宝和青椒宝宝,它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我们小朋友一样,它们也用了两种方法解答。

(设计意图: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多人的思维在碰撞中会发出炫目的火花,在这里恰到好处地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而且为思维的碰撞提供了机会,线段图方法的运用,也可以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直观支撑)

4、讨论比较:

这两种解决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步计算,第二步都是用除法,最后一步都是求的是“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不同点:

1.第一步求的问题不一样。第一种方法求的是每个书架平均放多少本书,第二种解法第一步求的是两个书架一共有多少层?

2.第一步用的计算方法不一样,第一种解法第一步用除法,第二种解法第一步用的是乘法。

3.单位名称也有不同。第一种解法两步单位名称一样,都是“本”,第二种解法第一步的单位名称是“层”。

小结:其实,有很多数学问题都会有几种方法解答呢,虽然解法不同,但目的却是一样的,都达到了解决相同问题的目的,这两种方法的最后都是求出“每层放多少本书?”所以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用连除,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用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来解决,以后你们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可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还要提醒你们不管你用什么方法算,你要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

(设计意图:及时地安排对比,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养成及时反思的好习惯,逐步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我们帮图书馆的白菜老师解决了问题,白菜老师要表扬大家呢!

(课件音响:谢谢小朋友们,你们真棒!)

告别白菜老师,我们一起到科技馆去参观。

5、“练一练”。

你们帮图书管理员解决了问题,他很高兴,不过他还有一个问题,想请你们再帮帮他,好吗?明天是周末,上图书馆看书的人很多,他想把四年级168人分成4队,每队3组,每组有多少人?

(1)你从图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豆荚老师请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独立完成。

(3)汇报交流,每一步算出了什么,核对结果。

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三、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1、听说同学们今天学习用连除解决问题的本领,连老爷爷也要来请小朋友们帮忙了大家愿意么?

出示练习三第10题。

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2、出示练习三第11题

小萍和小明去买乒乓球拍,请观察图上的信息列式解答。

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检查。

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供了一些与例题数量关系相似但题材各不相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闯关游戏

第一关, 快速连线(把问题和相对应的算式连起来)

学校有4层教学楼,每层6个教室,一共放了120盆月季花

①平均每层楼放多少盆? 4×6

②平均每层楼每个教室放多少盆? 120÷4

③一共有多少个教室? 120÷4÷6

第二关,火眼金睛(选择正确答案序号)

(1)拍8元,小红和小军每人买了一副,一共多少元?

A、 8×2×2 B、 8÷2÷2

(2)小红浇了左边接3排小树,妈妈浇了右边的3排小树,一共浇了192棵,平均每排小树有多少棵?

A、192÷(3×2) B、192÷3÷3

第三关,真刀实枪(解答下面应用题)

(1)一盒羽毛球有8个,6盒装一箱,一共卖96元,平均每个羽毛球多少元?

(2)学校有288名同学参加运动会,4个方阵表演,每个方阵站6排,平均每排多少人?

(3)2只青蛙3天吃掉害虫486只,平均每只青蛙每天吃掉害虫多少只?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解题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解决此类问题的认识。)

四、总结全课,质疑解难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同学们学得都很好,会选择合理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解题,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解答学生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8、9、12-14题。

教学反思:

扩展阅读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实际问题》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实际问题》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4课时 分数除法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9页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联系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重点:

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例5中两瓶果汁图,估计一下,大、小两瓶果汁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2/3。

这句话表示什么?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式吗?

板书:大瓶里的果汁×2/3=小瓶里的果汁

如果大瓶里的果汁是900毫升,怎么求小瓶果汁里的果汁? 自己算算看。

如果知道小瓶里的果汁,怎么求大瓶中的果汁呢?

2、揭示课题: 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教学例5

1、出示例5,学生读题。

提问: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2、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1)用除法计算。

600÷2/3

引导讨论: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依据是什么?

(2)用方程解答。

讨论:用方程解答是怎么想的,依据是什么?

解:设大瓶里有果汁x 升。

2/3x=600

让学生在教材中完成解方程的过程,并指名板演。

3、引导检验: x=900是不是原方程的解呢,怎么检验?

交流检验的方法。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讨论:这里中的两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这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板书:一盒牛奶的升数×1/2=喝了的升数

(3)这题可以怎么解答,自己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

(4)交流: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4、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各自独立解答后,进行交流汇报。提倡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

2、做练习八第2题。

(1)读题,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

(2)让学生说一说“一桶油用去3/5”和“黑兔是白兔的2/3”各表示什么意思?

(3)引导学生说出并在书上写出数量关系式。

(4)独立解答,并指名板演。

(5)集体评议并校正。

3、小结解题策略。

四、布置作业

练习八第1、3、4题。(学生自主完成后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3)》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3)》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3)

教学内容:

课本第9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学会用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全面性。

3.使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增强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主动、独立的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分钟)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列举法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策略,今天我们就继续运用列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典型题练习。(10分钟)

1.自主练习单。

(1)将A B C D 4本不同的书放入书包,最少放一本,最多放4本,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放法?(列举)

(2)22名同学去公园划船,公园里有大船和小船两种,每条大船可坐4人,每条小船可坐3人。有几种不同的坐船方法?(每条船不能有空位)

2.小组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路。

怎样理解“最少放一本,最多放4本”?按怎样的顺序列举会不重复不遗漏?

3.全班交流,纠错。

导学要点:

通过本环节典型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例举在解决问题中是重要性;及列举时要有条理,不重复,不遗漏。

三、多层练习(17分钟)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七中的第8-14题。

2.小组交流,讲清思路。

交流内容:

1.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2.你是如何理解“第一次同时发车”的?

3.48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4.在选出的2张牌的几种和中你发现了什么?

5.“只是向东、向北走”是怎么走?

导学要点:

让学生体验按一定的“序”进行思考是正确进行列举的关键。

弄清“第一次同时发车”的含义。

可以让学生先通过画图找出符合要求的路线,再通过展示和交流进一步明确题意。

3.全班交流,纠错。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1)》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1)》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第2课时 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1)

教学内容:

课本第29--30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五第6-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

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你想不想继续往下学?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复习:计算下面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3/7 ×2 5/8 ×1 1/10 ×5

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教学例2

出示例2的图,然后出示条件:

小芳做了10朵绸花,其中1/2 是红花,2/5 是绿花。

引导学生理解:“其中12 “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白是10朵中的1/2 ,然后出示问题

红花有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求红花有多少朵,就是求10朵的1/2

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学生可能列式:10÷2=5(朵)

在此基础上指出:求10朵中的1/2 是多少,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师说明要求,学生列式解答。

在此基础上教学第(2)题,怎样解决

(2)绿花有多少朵?

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中圈一圈,借助圈的过程理解求绿花有多少朵,就是把10朵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引导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决。

10÷5×2=4(朵)

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求10朵的 2/5 是多少也可以用10×2/5 来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订正时指出:

计算10×2/5 可以先约分

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通过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计算,你明白了什么?

小组讨论: 10朵的2/5 ,也就是把10朵花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

计算10×2/5 时要先约分,实际上也就是先用10÷5,求出1份是多少,再乘2求出2份是多少。

引导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的第1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涂色,然后列式解答。

2、做练一练的第2题。

通过填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3、练习五第6、7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8、9题。

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10课时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9--60页例11,“试一试”和“练一练”,完成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通过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根据信息填空:

(1)男生有31人,女生有21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红花的朵数与黄花朵数的比是3:2。你能联想到什么?

师: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前两节所学的比在生活的运用。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1中的实物图及例题。

(1)让学生阅读题目后说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2)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红色与黄色方格比这句话?(先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想法:

①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②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2/5。

③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红色方格数是黄色方格数的3/2,或是黄色方格数是红色方格数的2/3。

师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并不只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使每一部分都一样多,而是在平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一题就是把30按3:2进行分配。

学生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例2,并在学生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方法一:3+2=5 30÷5×3 30÷5×2

方法二:30×3/5 30×2/5

2、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中你理解的哪种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讲给同桌听一听?

说说这种方法的思路?(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说,在30个方格里,红色方格数占3份,黄色方格数占2份,一共是5份,也就是说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黄色方格占)

如何进行检验?自己检验请你检验一下同组同学做得对不对?(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黄色方格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总方格数。或者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黄色方格数写成比的形式,看比简后是不是等于3:2)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4、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提问:“按各小组人数的比分配”是什么意思?你想到了什么?

5、归纳(讨论)。

(1)比较例题与试一试题目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2)怎么解答?

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3)教师指出: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问题(板书课题)

三、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指出:把180块巧克力按照三个班的人数来分配,就是按怎样的比进行分配?

2、练一练第3题。

独立填表,完成后集体核对。

3、练习十第1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过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第2、3题。

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2)》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2)》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第3课时 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2)

教学内容:

课本第31页例3和“练一练”,练习五第10-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继续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拓展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出示例3中的条形图。

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图中的数量关系。

如:把黄花看作单位“1”,红花是黄花的11/10 ,绿花是黄花的6/10 (3/5 );把红花看作单位“1”,,黄花是红花的10/11 ,绿花是红花的6/11 等。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3。

出示题目:黄花有50朵,(1)红花比黄花多1/10 ,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思考: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图中的哪个部分?它是那种花朵数的1/10 ?也就是多少朵的1/10 ?

追问:50朵的1/10 是什么?指出:“红花比黄花多1/10 “,是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50朵的1/10 。

指名列式。

问: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完成计算。

2.教学第(2)小题。

出示:绿花比黄花少2/5 ,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

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

追问:绿花比黄花少2/5 这个条件中,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要求”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就是求多少朵的2/5 ?

反思:你认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什么?

指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弄清这个分数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

3.做”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提示可以先按要求画一画,再完成填空。

三、巩固训练

1、做练习五第10题。

先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再把数量关系写完整。

2、做练习五第11、12题

独立解答,交流思考过程,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在今天课堂上的表现怎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13-15题。

教学反思:

通过填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3、练习五第6、7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8、9题。

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连乘与实际问题》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连乘与实际问题》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第5课时 分数连乘与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35--36页例6和“练一练”,练习六第6-9题。

教学目标:

1、学会计算分数的连乘,知道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计算能力,提高分数乘法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难点:

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笔算

1/3×9/14 2/3 × 9/10

问:分数乘法怎样计算?怎样约分计算比较简便?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例6。

六年级同学为国庆晚会做绸花。一班做了135朵,二班做得朵数是一班的8/9,三班做的朵数是二班的3/4。三班做了多少朵?

学生读题,尝试画线段图。

问:要求三班做了多少朵,要先算什么?

学生列式。

分步:

135×8/9 =120(朵)

120×3/4 =90(朵)

综合:135×8/9 ×3/4

2、这样的乘法算式你能算吗?

讨论计算过程

问:有没有不同的算法?

比较不同算法。

问:两种算法各是怎样算的?

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便?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3、归纳方法。

问:今天的分数乘法,和以前计算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怎样算简便?

4、练习。

做“练一练”。

做后全班订正,交流算法。

三、巩固练习。

1、列式计算。

①3/7 与2/3 的积的21倍是多少?

②一个数是3/2 的1/9 ,这个数的4/5 是多少?

2、长方体的长是5/6 米,宽是2/5 米,高是3/8 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练习六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连乘怎样算比较简便?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六第6、8、9题。

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复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复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教案

第4课时 复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97-98页期末复习的第16-2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已学过的四则运算的意义,从而正确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强数学意识,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很多的本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呢?

二、简单实际问题的复习

1、完成期求复习第16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理解题意,交流时让学生明确求3人浇了多少棵实际上就是求“3个4相加的和”;5个人浇了多少棵就是“5个4”;9个人浇了多少棵就是求“9个4”。然后由学生独立列式完成计算。

2、完成期末复习第17题。

出示题目,读题。

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交流时指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什么都是除以2?

3、完成期末复习第19题。

出示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用三句话完整地描述题中的三个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解答。注意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条件来解答相关的问题

4、完成期末复习第20题。

引导学生观察点子图,联系所列式子,找到点子个数的变化规律,然后独立完成最后一个点子图及后面两个算式的填写。完成后让学生具体说说填空时的思考过程。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这学期的学习就到此结束了,但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们加倍努力,就一定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四、作业布置:

期末复习第18题。

教学反思:

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复习内容,适当地引导学生主动地整理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组织复习时,要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需求,尽可能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练习内容,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有关打折的实际问题》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有关打折的实际问题》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折扣”的含义,体会以及折扣和分数、百分数的关系,加深对查分数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2、了解打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联系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题型,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感受数学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现价、原价、折扣三量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学例4

谈话:我们在购物时,常常在商店里遇到把商品打折出售的情况。

出示教材例4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把商品减价出售,通常称作“打折”。打“八折”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打“八三折”就是按原价的83%出售。

强调:原价是单位“1”,原价×折扣=现价,区别降价多少元。

二、探索解法

1、提出例4中的问题:《趣味数学》原价多少元?

启发:图中的小朋友花几元买了一本《趣味数学》?这里的12元是《趣味数学》的现价还是原价?在这道题中,一本书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

追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量作为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进一步启发: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能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原价×80%=实际售价

提出要求:你会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请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2、引导检验,沟通联系: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

启以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15元乘以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

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

学生解答后再解读方程:你是怎样列方程的?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数量关系?你又是怎样检验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读题后,先要求学生说出每种商品打折的含义,再让学生各自解答。

学生解答后追问:根据原价和相应的折扣求实际售价时,可以怎样想?

2、做练习三的第2题。

先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加以点评。

3、做练习三的第3题。

先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学生回答。

4、做练习三的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整理,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如何分析等量关系。

2.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句,找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关键句所叙述的等量关系。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引入:前面我们复习了方程的意义和根据等式关系解方程,现在我们继续来复习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1.自主分析,解决范例。

出示教材第101页的第10题:

“银虎”牌西装每套价格是800元,裤子的价格相当于上衣的3/5,。上衣和裤子各是多少元?

(1) 出示自主探究提纲:

①你怎样理解这个“各”字?

②题目中的关键句有两句,你认为这两句的作用各是什么?

③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你认为应该是怎样的?

④方程怎样列?

(2)互动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小组汇报交流,说说探究题纲的研究内容。

预设:其中的第②个研究内容,小结一下:第二个关键句是用来解设未知数

的,第一个关键句是用来找等量关系并列方程的。

(3)展示小组解决问题方案,并要求学生说出列方程的数量关系。

(4)学生自主尝试解方程,并口头检验方程的解。

2.共同整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提出问题:想一想在做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学生回答、交流。

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并板书:

①审题,设未知数X;

②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答句。

(2)追问:其中哪一步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第2步,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根据你的做题经验,你有什么好办法找到等量关系?

学生汇报后小结:找关键句子进而分析等量关系。

3.依据关键句子分析等量关系。

导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水果店也有我们学过的数学问题。请看这些水果多新鲜呀!小玲的妈妈买了三种水果,它们的价钱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妈妈给出的信息,同桌说一说它们的等量关系。

(1)出示关键句子,说等量关系。

①买来4千克苹果和2千克的橙子共用34元。

②2千克的橙子比4千克苹果便宜6元。

③买苹果和桃子各1千克共用11元,每千克桃子的价钱是苹果的1.2倍。 ④1千克的桃子比苹果贵1元,每千克桃子的价钱是苹果的1.2倍。

⑤买橙子的价钱比苹果的3倍多5元。

⑥3千克的桃子比6千克的香蕉贵9元

(2)小结: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可以利用这些关系,很快地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很快写出数量关系,并列方程不解答。

1.一只蜜蜂每小时飞行19.2千米,是一只蝴蝶飞行速度的2.4倍,这只蝴蝶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2.妈妈和小东年龄相差26岁,妈妈的年龄是小东的3倍,小东和妈妈两人各多少岁?

3.王师傅要生产195个零件,已经生产了3天,还剩15个没生产。王师傅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个零件?

4.海龟能活180年,比大象存活的年数的2倍还多20年,大象能活多少年?

(二)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做第101页的第4题。

先让学生读题,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等。再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

启发思考:用方程解决问题,比用算术法解决问题有什么优点?

小结:用方程解决问题,能使较复杂的思考过程变得简单。

2.做第5题。

先让学生说说这道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要在关注方程法的同时,用算术法加以对比,使学生看出用方程法解决问题时,思考过程是顺向的。

3.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说说学生是如何确定这道题的单位“1”的。

4.做第11题。

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要根据题中等量关系列方程。

(三)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1.小红和小阳同时从学校背向而行,30分钟后,两人相距3960米,小红每分钟走60米,小阳每分钟走多少米?

2.师徒两人共同加工630个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54个,7小时后完成任务,徒弟每小时加工多少个?

先让学生设想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你在哪个方面表现最棒?

小结:我们在做题时要根据题认真审题,根据题目中关键句子所表示的意思,找准等量关系,从而准确的列出方程解答。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①审题,设未知数X;

②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答句。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案(四)


"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设计

荆林中心校 杨春仙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58-59页,例2、例3

教学要求:

1、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教学重点:能够应用已有知识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教学难点:如何应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思路:

1、给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它是"平均"问题的发展。显然平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特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知的材料,如中奖金额如何分配等,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索。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充分展开学生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让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相互启发、质疑,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听说上学期我们班的同学都购买过彩票,说说你们是怎么买的,有人中奖吗?

看来只买一、两张中奖的可能性太小了,但是如果两个人或者几个人把钱合在一起买彩票,中奖的机会就会多一些。

出示例1:甲、乙两位同学,共同出资10元钱买了体育彩票,中奖200元了,请你说说这200元钱怎么分配呢?

老师想请同座位的2位同学自己先说说,你们打算怎么分这笔钱。

学生讨论后汇报。(大致方案可能有以下几种)

1、平均分。

2、共同再买彩票──再次支持体育事业,如果中奖就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3、请客,剩下的平均分。

4、按出资金额的多少来分。

……

老师引导学生评价,怎么分配最合理?引出课题。

解决问题:按出资金额的多少来分,怎么分这200元钱?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⑴200÷10=20(元)

⑵4×20=80(元)

6×20=120(元)

你认为第⑴、⑵式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老师小结:这样分大家都没意见(合理、公平)。除了甲出4元,乙出6元,他们两个还可能是怎样出资的。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成:

甲 乙

5元 5元 按1:1 (平均分)

2元 8元 按1:4分

3元 7元 按3:7分

……

刚才大家认为按各人出资的比例来分比较合理,这叫按比例分,其中两人各出自5元时,平均分实际上是按比例分的特例。

[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在用不同分钱方法的争议中,充分暴露各自的思维过程,就"怎样分配最合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多种分配方案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按比例分配"最合理,从而展现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感受"按比例分配的必要性",很自然地解决了平静分是按比例分的特例。]

二、主动探索,归纳方法

我们学校的徐老师与张叔叔根据自己多年研究彩票的经验都认为合伙买彩票能挣钱,就约定了出资比为,同学们对这个2∶3怎么理解?

①徐老师出资2元,张叔叔 3元;

②徐老师出资20元,张叔叔出资30元;

③徐老师王叔叔出资4元,张叔叔出资6元;

老师引导:徐老师占总出资的( )张叔叔占总出资的( );

[复习铺垫,只作为一个准备随时可用的环节,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大的弹性,作为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必要环节,我们应从中吸取精华,赋予它一种与时俱进的内涵──在全面深入研究学生和钻石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使教学方案更具有效性]。

出示例2:徐老师和张叔叔买体育彩票,按2∶3的比例出资共中奖500元,同学们想怎么分这笔钱?(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把自己列式以及想法告诉大家。(着重是分数的方法。)

教师小结:像刚才这样,把一个数量(500元)按一定比2∶3来分配,这种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解题步骤如何?(学生归纳,教师补充说明)

生活中像这样按比例分配的例子很多很多,请大家把书本打开到P58~~59页,看书上的例子,不懂可以提问。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主体的姿态带着探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通过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研究解决问题,体会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多向思维的发展,凸显个性化学习。]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初步应用

徐老师、张叔叔中奖了,很高兴,两人一商量,准备请请他们的朋友小聚聚。准备花80元买肉和买鱼,其中用钱比是3∶5,买肉和买鱼各用多少元钱?(口答)

师引导:宴请朋友,单买鱼和肉行吗?买鱼、肉、蔬菜你认为应该按什么比例去分配80元钱呢?(分小组讨论,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

例如,按鱼、肉、蔬菜比为3∶2∶1来分配,(告诉大家这个叫连比)

按自己设想的比例,算出买鱼、肉、蔬菜各需要多少钱。

2、变式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⑴一个运输队一共运货物140吨,上午运了3小时, 下午运了4小时,上午和下午各运了多少吨?

⑵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2米,长和宽的比是3:5,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3、拓展提高(每人选做一题)

⑴一个班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是3:4,男生比女生少7人, 男女生各是多少人?

⑵一种药水由药粉和水按1:100配制而成,在8000 千克水中应加药粉多少千克?

⑶、一次,吴明、朱强和李红三位朋友合乘一辆出租车,大家商定,出租车费一定要大家合理分摊,吴明在全程三分之一处下车,到三分之二处朱强也下了车,最后李红一个人坐到终点,付出90元车费,请你帮他们算算三人如何承担车费比较合理?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练习设计有坡度,体现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同时也注重开放问题情景的内容、条件和结果,给学生很大的探索空间。通过练习,有利于数学知识的领会、掌握、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课堂总结,师生评价

上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说这节课的收获,就将把教师零散的知识,方法进行归类整理,使学生知道如何有序地,重点地重温知识点,达到增强理解记忆又培养整理知识能力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2)》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2)》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4课时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2)

教学内容:

课本第79--80页例3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3-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能正确解决类似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习惯,

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王芳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的1/3,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全校的三好学生共有96人,其中男生占3/8,女生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解答后,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二、教学例3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默读。

指名学生读题,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从“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1/6”这句话中你看出是哪两个量在比较?比较的结果怎样?

问: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多谁的1/6呢?那么应该把什么时候的班级数看作单位“1”?

教师指导学生画线段图。

教师再根据线段图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要求今年有多少班,可以先算什么?

请你试着把这道题做一下。

教师找出不同的解法进行板演,并让学生说说思路。

三、完成”练一练“

1、做第1题。

(1)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2)看线段图分析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2、做第2、3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学生直接把结果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2、练习十三第4题。

3、学生读题后,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进行分析,然后列式解答。

集体评讲。

五.本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第5题。

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1)》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1)》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3课时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1)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79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2、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

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并出示例题。

学生自由读题,了解题意。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2,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谈话:为了使已知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更清楚,可以先画线段图。

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画线段图的过程,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完善线段图。

2、问: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在图上指出来。

各自列式解答,指名板演,期于学生同时列式解答。

集体评讲。

探讨其他算法

设问: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算?

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适当评讲。

三、巩固深化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列式解答。

集体评讲。

2、完成“练一练”第2、3题。

学生弄清题意后独立解答。(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

集体评讲。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P7例5及“做一做”,练习二第5、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有关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认真计算与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出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都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都比被乘数大。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0.9×6 7×0.08 1.87×O 4×0.25

0.24×2 1.4×0.3 0.12×6 1.6×5 60×0.5

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2.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

二、情景引入

出示例题5的主题图。

(1)请用不同符号画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说说“1.3倍”的含义(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野狗那么快,还要快。)

(3)列式并用竖式计算:

问题4:怎么判断计算结果是正确还是错误呢?

(1)可以( )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

(2)还可以用( )这个工具来验算。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验算的方法:

①用原式再计算一遍。

②把这个算式的因数交换一下位置,再算一遍。就可知道对与否。

③观察法:观察小数位数或第二个因数比1大还是比1小。

④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小结: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来检验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喜欢用那一种就用那一种来验算。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书上的小朋友算得对吗?为什么?

提问: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起非洲野狗的速度怎么样?非洲野狗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由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刚才有同学提到56×1.3式子中第二个因数比l大,所以积就比被乘数大,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0.47×0.32 47×1.2

2、下面各题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3.2×2.5=0.8 ( ) 2.6×1.8=2.708( )

3、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判断,说出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用自己喜欢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最后集体订正。

4、练习二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四、课堂小结。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是多少及验算

例5 56×1.3=72.8(千米/时)

5 6

× 1. 3

1 6 8

5 6

7 2. 8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连除的实际问题(一)》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0480.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