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已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出小数。
4、通过对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体会到小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板书:(数)这是一个什么字?
数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前学过的如:1、5、18、93、100等这些数都是(整数);还有如:1/2、4/9、1/10、3/100等这些数都是(分数);除了这些数你还知道什么数?(小数),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二、学习小数的认识和读写
1、 你在哪里见过小数?
(书的价格、记录身高、体重时、商店买东西时等)
【设计意图】充分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体验到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同时也打破了多数学生认为小数只能表示价格这一思维定势。
请看(课件出示)这是一些书的价格,这些都是什么数?(小数),你能说一说各是几元几角几分吗?
2、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家中也有小数。(课件出示)
像0.4、0.48、2.5……这些数都是小数。
如0.9、1.0、16.5这些小数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同?
介绍:小数中间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是小数的重要标志。我们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的前面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的后面是小数部分。小数部分只有一位的我们叫它们一位小数,小数部分有两位的叫两位小数。
你能说说黑板上这些小数哪些是一位小数,哪些是两位小数吗?
3、小数的读写。
(1)、这些小数你会读吗?谁来试一试?
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一样吗?
(2)、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可以发现,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读法是不一样的,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部分要按照顺序读出每个数字。
(3)、读一读。
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非洲象,它的高度可达3.5米 ,体重可达5.25吨 ;最高的动物是长颈鹿,高度可达5.8米 ;最大的鸟是鸵鸟,高度可达2.75米,一只鸵鸟蛋约重2.5千克。
(4)、同学们会读小数了,那么你们会写小数吗?我们来试一试。
听写小数:姚明身高二点二六米;刘翔跨栏成绩十二点八八秒;南京长江大桥全长六千七百七十二千米;马拉松赛跑全程是四十二点一九五千米;浙江杭州弯钱塘江潮潮头高度达三点五米。
校对,说说写的怎么样,指导小数点的写法。
三、小数的意义
1、学习一位小数的意义
我们会读写小数了。那我要问同学们了(课件出示)40瓦白炽灯与桌面的适宜距离是0.5米;0.5米有多长?
老师提示:想知道0.5米究竟有多长,要先知道0.1米有多长,就能知道0.5米有多长。
介绍:其实小数跟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还有着密切的联系呢。
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请生拿出米尺,一边观察操作一边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后,老师指出: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
即: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10米,也就是0.1米。
也就是说:0.1米就是1/10米。
继续请学生一边观察米尺一边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
1分米是( ) /( )米,还可以写成( )米;
3分米是( ) /( )米,还可以写成( )米;
5分米是( ) /( )米,还可以写成( )米;
5分米,用米作单位,用分数表示是 ( ) ,用小数表示是( )。
你知道0.5米可以用分数怎样表示吗?它到底有多长呢?你前面的猜想正确吗?(0.5米就是5/10米,也就是5分米)
引导学生小结:一位小数可以用十分之几表示。
2、学习两位小数的意义
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呢?
请学生对照米尺,认真观察,仔细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课件出示)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
1厘米是( )米,还可以写成( )米
3厘米是( )米,还可以写成( )米
18厘米是( )米,还可以写成( )米
引导学生小结:两位小数可以用百分之几表示。
3、观察:分数与小数,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得出: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试一试。
1分米=( )米=( )米 9分米=( )米=( )米
3厘米=( )米=( )米 65厘米=( )米=( )米
你是怎么想的。
2、把下图的图色部分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略)
3、我来填一填。
5.85读作( )
二十六点八写作( )
7.25元表示( )元( )角( )分
4.06元表示( )元( )角( )分
3角=( )元=( )元
36分=( )元=( )元
6分米=( )米=( )米
45厘米=( )米=( )米
3厘米=( )分米,也可以写成( )米
四、感悟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用小数为自己的表现打分)
【教学设计】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数学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课的最后,让学生用小数为自己的表现打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生活中的数学。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统计初步知识》数学教案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绘制统计表,渗透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各自特点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简单推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用正字等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通过此次教学能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填写统计表。
三、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填写统计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在小组活动中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第一环节:图片导入
揭示课题(5分钟)
师:同学们,第29届奥运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你们认识这些吗?(多媒体出示图片)
1、奥运五环旗
2、奥运会会徽
3、奥运吉祥物:福娃
你们认识它们吗?喜欢吗?那你最喜欢福娃中的谁呢?
学生回答
师:我都记不清咱们班有多少人喜欢迎迎了,你能用数学办法帮帮我呢?
生:用统计的办法。
师:办法不错,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初步知识。
板书:统计初步知识
第二环节:操作交流,探究新知(17分钟)
1、用“正”字统计
师:同学们,我们在上学期学习了“正”字统计法,谁能说说怎么用“正”字统计呢?
学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拿出表格,说一说第一栏福娃谁,第二栏是福娃谁??教师随机板
书。请每位同学用“正”字的方法对全班进行统计,老师也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统计。第一个学生请你说出你最喜欢福娃谁,那我们就在谁的后面用写“正”字的第一笔,第二个同学请你接着说,后面的同学陆续说出最喜欢福娃谁,同学们作记录。
2、条形统计图
师:我们用“正”字进行了记录,但从表中不能一下看出喜欢福娃谁的人数最多,那个最少,我们可以把它制成什么,就能一下看出哪个人多,哪个人少呢?(统计图)
出示统计图:方格统计图(从白板图库中拖出统计图)
师:1个小格代表几个单位?(1个单位)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对。在绘制统计图之前,一定要先看统计图左边的数字,从下向上看,第一个小格是从0到几,就代表几个单位。(用白板聚光灯演示)
师:然后根据我们做的记录,数数每个福娃后面有几个正字,数据是多少?一个正字5笔,我们就可以5个5个的数,再加上零的几笔。
现在就让我们根据上面的数据来做这个统计图吧!
师从白板上演示:我们刚才数出了喜欢贝贝的人数,就在贝贝这一列数出几个格子,要从下向上数,用笔点上点儿做上记号,到几就在几的线上画横线,再从下向上画阴影。为了快速的画出阴影,还要美观。在一个格里斜着画3笔,画得要均匀。(用白板的回放功能演示)
按照老师的方法,找一名同学到前边完成,其他同学在纸上自己完成。
师:选一名同学做的统计图进行展示,请他说说每栏都涂了几个格。请其他同学评论,你觉得他做的怎样?
小结: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条形统计图中各直条的高矮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3、看统计图进行分析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图来完成下面的问题。(用按按按选择)
A、一共统计了()种福娃。
(1)38 (2)5 (3)1
B、一共调查了()人。
(1)38 (2)36 (3)37
C、每格代表()人。
(1)1 (2)2 (3)3
D、喜欢福娃()的人数最多。
(1)贝贝
(2)晶晶
(3)欢欢
(4)迎迎
(5)妮妮
第三环节:巩固加深,迁移拓展(13分钟)
1、师:同学们真聪明!那你们能把刚才调查的结果记录在统计表中吗?(拖出
表格,用电子笔标注)
二年级(3)班同学喜欢福娃的统计表
名称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人数(个)2、根据上面统计表回答问题
(1)喜欢贝贝的比喜欢妮妮的多/少几人?
(2)喜欢福娃人数最多的与最少的相差几人?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小结:统计表可以让我们直观的看清数据,且容易得比较出各种数量之间的差异。
4、师:刚才我们利用统计的知识,解决了同学们喜欢福娃的这个问题,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统计来解决。
课下老师对二(4)班同学喜欢小动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
请同学们帮老师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好吗?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找两名同学展示。
全班一起完成说一说练习。
(1)一共有多少名同学接受了这次调查?
(2)喜欢哪种动物的人最多?有多少人?
(3)喜欢小花猫的比喜欢荷兰猪的多几人?
5、拓展提高
在为西部捐款建水校的活动中,老师对几个同学的捐款情况作了调查,并填在了统计表中,请同学们帮助填完整,并完成统计图。
个人捐款统计表
姓名王芳张强李丽孙明
金额(元)24 15 18 10
人捐款统计图
师:1个小格代表几个单位?为什么?
学生说出原因后,找学生到黑板前完成练习。
第四环节:自主梳理
归纳总结(4分钟)
师:这节课同学们动手动脑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能说说你了解统计的那些知识了吗?
学生回答
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1分钟)
完成书中115页的练习。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通过此课学习,学生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填写统计表。学生的观察、操作、简单推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二年级(4)班同学喜欢小动物的统计表
小兔子小松鼠小花猫荷兰猪正正一正正正正正表格2
表格3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目标:
1、知道以元为单位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白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写小数会读、。
重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互相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互相改写。
教学用具: 米尺、标价牌、磁铁、小黑板(书中表格、练习)
教学过程:
一、引出小数:
1、出示文具标价牌。 师:开学的时候小明的妈妈为小明准备了许多文具。 书包48元 圆珠笔3.50元 日记本3元 铅笔0.20元 文具盒15元 橡皮0.15元 小刀1.5元 (在黑板上依次贴出这些标价牌)
2、区分整数和小数。 师:大家仔细看看,你能把这些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么?谁愿意来分分?(指名一学生上黑板分)
师:左边的这组数48、15、3,都是我们学过的,它们都是整数,你还能举出整数的例子么?
3、 引出课题:认识小数 师:右边的这组数不是整数,它们也有自己的名称,叫做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认识小数) 师:观察一下,这些小数与我们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一样? 生:都有个小圆点。 师:对了,这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一起说说它的名字。(生齐读) 师:别看它小小的,圆圆的,它的作用可大了,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而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间偏下的位置就是它的家了。
二、认识小数:
1、 读小数 师:小数点在小数中就读作“点”,你会读小刀的标价么?(指名学生读,多叫几个) 师:这个小数与其他的有什么不一样么? 生:这个小数小数点的后面只有一个数字,而其他的都有两个。 师:观察得真仔细啊,像这样小数部分只有一个数字的叫一位小数,有两个数字的叫两位小数。 师:刚才我们念了一位小数,那么大家会念这些两位小数么? (先让学生自己试试,再有老师总结读小数的方法:小数的整数部分可按照整数的读法读,而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师:再请几个同学试着读读。(如有读错的加以纠正)
2、 写小数。 师:小数我们已经会读了,那么它该怎么写呢?写小数与读小数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以书的价格为例老师一边说写法一边在黑板上示范) 师:学会了么?好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写一写其他几样文具的价格。(生自由练写,师巡视)
3、 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能把它们转化为几元几角几分的形式么? (指名学生回答,是在小黑板上写) 3.50元=3元5角 0.20元=2角 0.15元=1角5分 1.5元=1元5角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等号的左右两边,发现了什么? 生1:整数部分的数表示几元,小数部分第一位表示几角,第二位表示几分。 生2:3.50元和1.5元同样可以转化为几元几角,为什么一个小数部分第二位有0,而另一个却没有呢? 师:你真会想啊,这个0可以去掉,小数的大小是不变的,但是小数的意义和数位是不同的。现在明白了么? 生:明白了。
4、 巩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刚刚的转化学会了么?我们在来练练怎么样?请把书翻到88页,中间有张表格,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表中食品的标价,然后完成这张表格,填写它们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填完后指名同学回答。)
5、 寻找生活中的小数。 师:你还在哪里找到过小数呢? 生1:自动铅笔上标有0.5毫米的字样。 生2:饮料上也有。 生3:书的背面有标价,也是小数。 师:同学们都观察得好仔细呀。老师也找了几个,大家瞧瞧:人体正常体温最高可达37.5摄氏度,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是2.26米。
6、 认识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1) 出示米尺,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师用手在米尺上比划一分米,问学生:大家瞧,这是多少长? 生1:一分米。 生2:10厘米。 师:十厘米也等于1分米。把米尺怎么分才可得到一分米呢? 生:把一米平均分成10分,每分就是1分米。 师:恩,对极了。那你会用分数来表示一分米是多少米么? 生:1分米=1/10米。 师:这呀要用到我们以前学的分数的知识,今天,老师告诉大家,1分米还可以是0.1米。那你知道3分米是多少米么?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 生:3/10米,0.3米。 师:6分米呢?8分米呢? (2) 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师在米尺上比划1厘米,问:这又是多少长呢? 生:1厘米长。 师:把米尺怎么分才能得到一厘米呢? 生: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厘米。 师:用分数来表示是多少米呢? 生:1/100米。 师:那用小数会表示么? 生:0.01米。 师:真是聪明,那3厘米呢?6厘米呢?。。。。。。(可多举几个例子,多叫几个同学回答。) 师:那么18厘米你会转化么? 生:18/100米,0.18米。 师:打开课本89页,完成其中的填空。(完成后校对) (3) 巩固练习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师:上学期征订校服的时候,服装厂的叔叔阿姨们为我们量了身高: 胡址珊1米28厘米 杨昆1米40厘米 仇鑫1米2分米 你能把它们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么?(指名上黑板写) 完成后校对。
三、 巩固联系。
填单位名称。
8.64元=8( )6( )4( )
2.83米=2( )8( )3( )
填适当的数。
3.19米=( )米( )厘米=( )厘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么?
五、课后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一中的第一题。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对称》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运用分析比较巧归纳的思维策略引导学生在观察实物、分析比较、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对称现象。学会欣赏数学美。
2、引导学生认识实物与图片的对称性,初步掌握判断图片是否对称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能力教学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德育教学点】体会对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判断图片是否对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实物与图片的对称性,理解边沿完全重合。
教学准备:
课件, 正方形 ,三角形, 圆形等图形纸片, 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对称,激趣导入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请你猜一猜照片中的人是谁?
出示课件 出示学生熟悉的本班同学照片,只出示照片的一半,让大家猜一猜
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回答)
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了一个数学知识,这个知识叫——“对称” 所以可以很快猜出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对称。
(板书:对称)
二、认识对称,建立概念
出示三张学生熟悉的实物图:空竹 飞机 大头娃娃 (标出对称轴)
问:请你观察这三张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空竹上下是一样的) (飞机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大头娃娃的脸左右两边也是一样的)
归纳:像这样的物体,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我们就说是对称的。
三、了解对称,感受特征
1、看一看: 出示松树图和奥迪标志图,问:他们是对称的吗? 学生判断 说出理由 演示松树的对折过程和奥迪标志图的对折过程,理解边沿完全重合的意思。 像松树和奥迪标志这样对折两部分,边沿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说这个图片是对称的。
2、折一折: (出示三角形、正方形) 问:正方形是对称的吗? 你怎么知道的? 你是怎么折的? 同桌交流三角形是对称的吗?说出你的理由
3、说一说: 出示思维策略和思维诀窍 小组交流:运用分析比较巧归纳的思维策略验证一个图形是不是对称的好方法?
全班交流
小结:判断对称的方法
(1) 对折或画虚线
(2) 形状大小相同
(3)边沿完全重合
4、找一找: 生活中对称处处可见。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出示课件) 先看看常见的数字中有没有对称的?
出示数字:2、9、3、5、0、8
5、猜一猜: 在我们的语文课中也有对称
出示汉字:西、出、王、金、田
猜一猜哪些字是对称的 英语课中也有对称
出示英文字母:C D E M T F
看看哪些字母是对称的
6、赏一赏: 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是的对称的?
找学生说一说 生活中有许多对称的现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美。
(出示课件) 蜻蜓、蝴蝶图片 剪纸、京剧脸谱
建筑物:天坛、天安门、凯旋门
舞蹈:千手观音
三、巩固练习,正确判断
1、同学们都认识了对称,那么你们能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吗?
2、观察汽车,从哪个方向看,这辆车是对称的?从哪个方向看,这辆车不是对称的?
3、出示七巧板拼图说一说这些拼出的图形是不是对称的。 出示七巧板拼图看看哪些图案是对称的。 训练学生的审题的能力
4、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做一做: 学习了对称,下面就想请大家运用学到的知识发挥你的创意,做一些对称的物品来装点我们的教室。 可以用剪刀剪一个对称的图,还可以用七巧板摆出一个图形是对称的,可以画一张画是对称的。 欣赏学生的作品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思维策略:分析比较巧归纳
思维诀窍:找相同点,不同点,归纳特征。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属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的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1主题图 彩笔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52×10 43×30 12×40 31×20 17×20
2、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41×7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6页例1.
出示图,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所展示的情景是什么。
(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如何列式。引导学生去想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
指导:你能不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探究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然后各组选代表说出本组的想法,展示各组不同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例:14×10=140(本) 14×2=28(本)
140+28=168(本)或14×12=168(本)
有些学生会想到把12看成10和2的和,先用14×10,再用14×2,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有些学生可能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想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也可以用笔算,但学生们在写竖式时不一定能写对,或其中的道理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要在这里重点指导。
先让学生说他是如何写的,在这过程中针对学生说得不对或不清楚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导,也可以让写得对的组给同学讲一讲。
教师在指导分析过程中,要把每步板书详细列出。
教师归纳总结,板书强调每步难点。
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2)笔算中乘了几层,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么样?
(3)十位上的1和1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
教师总结完后出示课题,说明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而且是不进位的。
2、指导学习完成“做一做”。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这4道题,选4个学生板演。
完成后由在黑板上做题的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全班学生倾听,互相弥补不足,教师要把关键的第二层积用彩色笔描出,引起学生们的注意。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2题的4道竖式计算题,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笔算下列各题。
21122422
×13 ×14 ×12 ×33
2、列竖式计算。
33×33= 12×12= 11×26= 41×21=
3、饭店买来21袋茶叶,每袋23元,买这些茶叶共用去多少元?
4、每个教室需要11米白纱布做窗帘,17个教室共需白纱布多少米?
四、思维训练
1、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22 12 32
×14 ×13 ×13
88 36 96
( ) ( ) ( )
2、长途电话的收费标准为每分钟1元2角,爸爸打长途电话共用了14分钟,应付多少钱?
3、明明在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时,把第二个因数22个位上的2看成了5,写错的因数比第一个因数多出11这两个两位数的乘积应是多少?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笔算时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
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
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的书的末尾要和第二个因属的十位对
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自主探究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放手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自主探究,通过 “试着算一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说清楚自己的思路。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口算乘法》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点:
1、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1、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
2、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练习
30×3 20×6 20×4 13×3 2×4 200×4 9×50 120×2 40×7 2×3 23×2 400×2
让学生任选两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1页例1.
出示例1.观察,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生回答,教师板书:15×3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方法一:将15分成10和5,口算10×3=30.5×3=15.30+15=45.
方法二:根据竖式计算的方法,想5×3=15,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的数1和3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上来1个十,就是4个十,口算结果是45.
教师对学生的口算方法给予归纳总结并板书,在黑板上加以平价,方便全体学生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教师:想一想,150×3=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看,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与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相加,就可以算出结果;还可以利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即先口算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后面添一个0.
2、学习教材第42页例2.
出示例2
师:观察图,你从中知道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6×10.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口算10×6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六九五十四“求出9个6是多少由于算式中要求的是10个6是多少,因此,还要再加上一个6
列式解答:6×10=60(个)
答:10盒有60个。
室:要求20盒有多少个苹果,怎样列式呢?
生答,师板书:12×20
教师: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因为可以把20看作2×10,所以口算12×20时,可以先口算出12×2的积,然后再用12与2相乘得积乘10.
列式解答:12×20=240(个)
答:20盒有240个。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完成后集体订正,每道题各选几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教师提问:这几道题和我们前面学过的题有什么区别?引导学习探究计算方法,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说一说你想怎么计算它们的结果吗?(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在教材上完成)
教师板书小结。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口算。
70×40 300×4 30×70 24×20 19×10 14×20 40×700 50×50
2、送水的叔叔骑三轮车每分钟大约行 200米,如果每天用2小时送水,他每天大约行多少千米?
四、思维训练
1、李红买20个6角的练习本和30支8角鹅铅笔。
(1)一共要付多少元?
(2)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
2、动脑筋。
()×30=900 40×()=2000 80×()=32000
板书设计: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先用表内乘法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
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 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经历探究口算方法的过程。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2、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
过程与方法
3、使学生会判断大、小月。
4、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四、教具准备:
各年份的年历卡。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时=()分 1分=()秒
,1时=()秒 240分=()时
,1分25秒=()秒 82分=()时()分
2、提问:
(1)时、分、秒都是什么单位?(时间单位)
(2)关于时间单位你还知道哪些?(年、月、日、季度、世纪等)
(3)那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想知道些什么?
3、导入新课
讲述: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就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就是一个月,同时,地球自己也在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年、月、日。
(1)出示材料。
提问:以前我们用钟、表来研究时、分、秒,那么年、月、日我们可以用什么来研究呢?(年历卡)
(2)观察手中的年历卡,看看这是哪一年的年历。
(3)分别找到10月1日,7月13日,看一看,各是星期几。
提问:10月1日是什么节日?申奥成功是在哪一年呢?
(4)请同学们在年历卡上找出你所知道的纪念日,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生日等,看一看,分别是星期几。
(5)合作探究。
观察: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6)讨论交流。
(7)质疑:你们每人手中的年历卡上31天的月份是不是都是这几个月呢?(是)对!不管哪一年,31天的月份都是这几个月。
再看一看,是不是每年的4、6、9、11月的天数都是30天。(是)
(8)认识大月、小月。
讲述:通过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我们已经知道了不管哪一年,1、3、5、7、8、10、12这7个月都是31天,4、6、9、11这4个月都是30天,它们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我们把每月天数都是31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月的天数都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年份不同了,哪个月的天数有变化呢?(2月)从这里可以看出,二月的天数比大月、小月的天数要少,所以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
(三)巩固练习:
1、观察今年的年历。
(1)一、二、三月一共有( )天。
(2)六一儿童节是星期( )。
(3)四月份有( )个星期零( )天。
2、 刚才我们在年历上已经找到了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生日,现在请你们想一想,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于?
3、记住大月、小月。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月和一个特殊月。那怎样记住一年中的大、小月呢?教材上介绍了一种左拳记忆法,应该怎么数呢?
(1)出示左拳图。
(2)讲清相应部位所表示的每个月的天数。
(3)根据图,全体一起记忆。
(4)指着自己左拳再次记忆。
(5)再介绍一首儿歌,加强记忆。
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同内容习题
六、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学的灵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氛围,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练习》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练习》数学教案
第4课时 分数的初步认识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95页练习十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含义,能说明简单分数的组成,进一步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并解决简单的分数加减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分数知识间的联系,能说明比较分数大小的理由,说明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思考过程,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3.使学生感受分数知识的掌握程度,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信心,具有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数的含义及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来练习认识过的分数的有关知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分数表示的意思,能比较分数的大小,还能把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掌握得更好。
二、分数的意义
1、初步认识
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看看每个分数,在图里涂色表示这个分数。
交流:怎样涂的,为什么这样涂?
这里分母、分子各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分数几分之几的意思,可以把一个图形按分母几平均分,表示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2、分数的组成
做练习十一第2题出示第2题,让学生看图填空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指出:每个分数都表示它有几个几分之一。
板书:每个分数都表示有几个几分之一
口答:2个1/3是( ) 4个1/7是( )
5/9里有( )个1/9 7/10是( )个1/10
3、分数大小比较
①练习十一第3题
让学生根据图意填空,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指出:比较分数的大小,可以用图上表示分数的涂色部分比出大小,还可以看分母相同时,比较各有几个几分之一。
板书:分母相同,分子大的比较大;分子都是1,分母大的反而小。
②做练习十一第4题
要求想想魅族分数可以怎样比?前两组和后两组的比较方法有什么不同
三、简单的加减
1、做练习十一第5题让学生计算得数并填写,指名两人板演。
问: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计算加法和减法?
2、做练习十一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而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2. 5 5 7 9
3. > >
4.
5.
6. = - =
教学反思:
有人说练习课最能看出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训练是否到位。数学课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练习课更是找不到什么好的方法,如果在课堂上用不同的方式,只能是流于形式不能达到实效。
练习课就是对于前一节的巩固练习。只有对知识掌握熟练学生才能得心应手,可是学生的不同步就使得课堂教学处于停滞状态。因此提出了一些对转变学习方式有利的课程观念,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在这些新的课程理念下,要确立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方向与路线》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平面图,培养学生利用方向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同时,在学生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引入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利用“东南”等表示方向的词语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指南针示意图培养学生认识八个方向,并根据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利用“东南”等表示方向的词语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够用表示方向的词语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愿意说一说我们上学期都认识了哪些方向?再说一说位于自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新授
(一)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就让我们继续认识这些方向。
1、出示主题图,看看平面图上都有什么?读一读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对话。
2、通过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看图提出问题,集体解决,复习巩固八个方向,培养学生利用方向来描述物体相对位置能力。)
3、出示指南针图,认识八个方向的准确位置。(培养学生认识八个方向,并根据一个方向能够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二)做一做。
1、利用附页上的圆形纸制作“方向板”。参照指南针示意图。
2、巩固对八个方向的学习。
(三)说一说。
1、在天安门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各有哪些建筑物?(观察图,用表示方向的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练一练。
1、利用“方向板”描述一下你家的周围都是哪些地方?分别在什么地方?(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
2、说一说下面几个城市分别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1)出示图,观察图。
(2)汇报。
三、课后反思
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培养学生利用方向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同时,在学生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引入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利用“东南”等表示方向的词语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并根据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学生利用方向来描述物体相对位置能力。
四、作业
数学一日一练。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认识路线
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地铁路线图培养学生认识路线。
2、通过借助认识路线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认识地铁路线图培养学生认识路线。
教学难点:
通过借助认识路线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辨认了方向,同学们认识了方向后就可以利用方向来认识路线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路线吧!
二、新授
1、出示地铁路线图,学生观察图,说一说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观察图,汇报。)
2、书中小朋友都说些什么了呢?(指名读一读。)
3、观察图,回答:鼓楼大街站在阜成门站的东北边。从阜成门站上车,现向哪个方向?再向哪个方向?一共坐四站就到鼓楼大街站了?(观察图,认识路线。)
4、我要从五棵松站到崇文门站,怎样换乘比较好呢?(认识1号线和2号线,进一步认识路线。)
三、试一试
四、练一练
(观察图,设计合理的路线,使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信心,培养学生更多的关注生活中的数学。)
五、课堂小结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在地铁中辨认方向,认识路线。我们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对首都北京的地铁认识的较少,通过本节课,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强自信心。
六、作业
1、必做:数学一日一练。
2、选做:阅读知识窗。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数学教案
一、导入学习
1、现在桌子上摆了这么多的玩具,想玩一会儿吗?
2、观察:每种玩具是怎么运动的?待会儿我们按组来汇报
3、这些玩具的运动方式相同吗?你们能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分分类吗?
4、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5、 像陀螺、风车、转笔刀这样的运动(师用手势表示旋转)你们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我们叫它旋转。)
像小小汽车、小乌龟、计数器这样运动的呢?(接着用手势表示)(我们叫它平移。)
6、今天我和孩子们就一起来认识了解一下“平移和旋转”现象。(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在观察、感受活动中认识平移和旋转
2、出示多媒体课件:空中列车、空中摇滚、过山车、旋转木马……)
3、谁能说它们分别是怎样运动的?是平移还是旋转?
4、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请看(出示多媒体课件:想想做做第一题)。
5请孩子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怎样的运动就是平移,怎样的运动就是旋转。谁能做一个动作,用你无声的语言告诉大家这就是平移,那就是旋转。
6、你们能不能根据他们的运动给平移和旋转创造一个符号呢?(同桌可以商量)
7、 展示汇报
8、比较一下平移和旋转你们的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三、操作、观察
(一)移一移
1、学生在方格纸上按老师要求平移圆片。(先向上平移4格,再……)
师:忙了半天又回到原地。好,不玩了。
2、出示课件:下雨前,蚂蚁们正忙着搬家。
(二)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例题的“金鱼图和火箭图”。(电脑验证答案)
(三)画一画
在书上“试一试”里选一个图形做一做。(用实物投影学生的画法)
四、全课总结
1、师玩竹蜻蜓,这是老师小时侯自己做的一个玩具,你玩过吗?你知道这个玩具刚才做了哪些运动?
2、你回去也能利用一些废旧物品,发挥想象,制造出一些平移或旋转的小玩具吗?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和集合》数学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和集合》数学教案
第10单元 总复习
第5课时 分数的初步认识和集合
【教学内容】
教材总复习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较熟练地比较几分之一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较熟练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集合图形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含义。
难 点:结合生活实际加深对单位“1”的认识。如何运用集合圈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1.教师:这节课我们将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和集合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和集合)
2.教师:请同学们先快速看看教材第89~103页的内容,边看边回忆,在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哪些知识?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读、写分数
分数各部分名称
比较分数大小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分数的简单应用
教师:这些知识中哪些你有点忘记或者还有问题的?
二、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1.基本练习。
看图说一说下面的分数表示的阴影部分对不对?为什么?
(1)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第一个强调“平均分”。
(2)说说第二个分数18各部分的名称,分母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
(3)说说第三个分数45的意义。
2.比较大小。
教师:你是怎样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的?(小结方法)
3.简单分数加减法。
教材第112页第10题:说一说计算这些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4.分数的简单应用。
教材第114页第15题。
三、复习集合
1.三(1)班跳绳比赛名单:小明、小红、小华、小亮、小平、小军、小兰。
踢毽比赛名单:王兵、小红、小欢、小平、小兰、罗亮。
填写后说说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2.三(1)班有40人,有25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30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有多少人语、数兴趣小组都参加?
四、拓展练习
1.教材第110页第3题。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2.教材第113页第13题。
(1)独立填写。
(2)说说理由。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与同学们共享?
【教学反思】
通过对分数的归纳整理,建构知识网络,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通过对各个知识的复习进一步巩固知识。深化拓展练习,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又有新的层次的提升,收到较好的效果。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小数》教案
【 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结构如下: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拓展,它与整数相比,在意义、书写形式、计数单位、计算法则等方面有某些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一定的差异。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是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出现的这些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1或2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两个部分 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为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做准备,而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和使用小数,把小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稍有困难。三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学生的认知只是建立在几何直观的层面上,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我采用的是边学边练,提问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掌握小数的描述性概念,并且能够准确的掌握一位、两位小数的读法和写法,通过几何直观初步感知小数的含义所在。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认识具体量中小数的实际含义。
2.结合具体情境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读写小数,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够借助直观,初步体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感知小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单、直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红包,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试读小数。
同学们,老师春节的时候接到了许多的祝福红包。
妈妈的红包1.66元,希望我,一切顺利。
儿子的红包5.20元,告诉我,我爱你!
爱人的红包99.99元,希望我们幸福的日子天长地久。
朋友的红包,0.01元,得到的……一分幸运。
板书:1.66、5.20、99.99、0.01
2.对比整数、小数明确小数的描述概念,揭示课题。
许多的祝福红包累积在一起,不知不觉,我的微信钱包里竟然已经存了166元钱。大家看看黑板上这些数和投影上的这个数有什么不一样的?
像1.66、99.99、5.20、0.01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小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拆红包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红包中发现小数,在不自觉中初步认读小数。在与整数的对比中,发现小数的特点,初步感知小数。】
二、认读小数,明确小数读法,感知小数用途。
1.谁愿意带我们读一读这几个小数?能说说,小数该怎么读吗?
2.用你们总结的方法来读读这个小数。
3.45读作:三点四五
3.开火车读小数,巩固小数读法
4.生活中像这样的小数还有很多。在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小数?
【设计意图:在读数的语境中,让学生学会总结自己的读法,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数的读法。培养学生总结、概括、描述的能力。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小数,感知生活与小数的密切联系,获得对小数的感性认识。】
三、提出问题,探究小数含义,明确小数写法,感知小数意义。
1.投影出示:索菲亚教堂,身高1.4米以下的儿童免票。
儿子身高1米3分米,他用买票吗?
2.提出问题:1米3分米是1.3米吗(或1米4分米是1.4米)?我们是不是得验证一下吧?
(板书1米3分米 1.3米)
3.借助线段图,探究解决问题。
把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
(1)学生独立学习,小组合作:这一份的长度是?(1分米)
引导学习:1分米是1米的1/10,是1/10米。1/10米也就是0.1米。
(2)学生独立学习,小组合作:三份的长度是?(3分米)
引导学习:3分米=3/10米=0.3米。
小结:看来同一个长度,既可以用分数表示,还可以用小数表示。
(3)学生独立学习:那这段的长度怎么表示呢?(7分米)
生:0.7米 7/10米。
小结: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像十分之几这样的分数我们可以用成这样的一位小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在学生合作探究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借助几何直观,师生合作探究,初步感知十进制分数的可以用小数表示。】
(4)延伸线段图,寻找问题答案。
教师师继续补充两段:现在,线段全长?
生:1.3米。(板书:1.3米)
(5)师指着板书:这里的1表示?3表示?
也就是1米3分米等于1.3米。
小结评价:孩子们,数学中就应该这样学习,大胆猜测,细心求证。
4.明确含义,巩固写法。
(1)老师身高1米6分米,用小数该怎样表示?(1.6米)
(2)那你知道自己的身高吗?用小数表示呢?试着写在卡纸上。
(3)指导写法:小数点是个圆圆的点,写在整数部分的右下角。
(4)你能再写出几个小数吗?
【设计意图:通过延伸线段图,让学生在几何直观中验证1米3分米=1.3米,同时明确在具体情境中小数各部分表示的含义。同时在补充练习中通过教师直观演示,让学生掌握小数写法。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五、迁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寻找知识间的联系。
小结过渡:同学们,通过探讨身高的问题。你们不仅会读小数,还会写小数了。你们真是一群有能力、会学习的孩子。那你们愿意帮助老师吗?一瓶水要怎么付钱?用你的学具摆一摆。
(选择展示。巡视是否有错例,对比贴出来。同桌相互检查。)
1.摆硬币
2.做92页做一做
3.看价格写小数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人们总是希望事物朝着简洁、简单的方向发展,数学如此,生活也是如此。
【设计意图:通过写价签的活动,把学生在身高方面得到的知识迁移到价格方面。再次巩固小数的含义,加深学生对小数的初步认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数学文化,总结延伸课堂。
同学们,你知道吗?今天我们能这么简洁地表示小数,可要归功于古人。(ppt 小数的历史)古时候是这样表示的。阿拉伯数字出现之后,是这样表示的。直到小数点的出现,让小数的记法更加简洁。其实关于小数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呢,今后我们将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结合身边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小数,让学生感知小数无处不在,与生活密切联系。引入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70至74页的内容。
二、教学设计理念:
这一单元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五、教学难点:
1.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六、教学方法
1、自主探索式学习。
2、小组合作式学习
3、实践活动式学习
七、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2)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从两根尺子的比较中,引发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1. 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 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 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 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 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 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 提出操作要求:
① 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 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 学生操作。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 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 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 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6.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为什么?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实践运用。
(1) p74页做一做第1题。
(2) p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4) 小资料:
① 有关美国首都和我国首都北京的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积和中国人均森林面积的资料。
② 广州市十年前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和广州市十年后人均绿化资料。
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九、教学结束:
要求学生课下小组复习本节课内容。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983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