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的估测》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
教学目标:
⒈能用数方格的的方法估测出不规则平面图形的的面积。
⒉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估测活动的过程,初步体会“四舍五入”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⒊激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与同学交流探讨,分享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重点:体验用一个标准的方格(面积单位)来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判断哪些格子“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
教学准备:课件、透明厘米方格纸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这是什么图形?如何求它们的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
给出条件,计算面积。
一、比较引入
出示课件:上海的秋天
师:秋天一到,上海的许多树的树叶飘落了,今天我们数学课也来研究这树叶。
研究树叶的什么呢?--板书:树叶的面积
师:先指一指树叶的面积是哪一部分?(拿出事先准备的树叶摸一摸,指一指)
师:求这片树叶的面积,你们发现与上学期学习图形的面积时有什么不同?
(上学期所学的平面图形是规则的图形。有的能通过公式进行计算,像长方形、正方形。有的能通过用方格数出来。这片树叶的周围是凹凸不平的。)
师:(课件出示:一片树叶)它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面积如何算呢?这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的内容。
二、探索新知
1、师:这一片树叶的面积有多大?每一个同学积极思考、大胆猜想,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
(可以用厘米透明方格纸来计数……)
全班讨论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
师: 还是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方格进行计数。(课件演示:在树叶上摆放透明的厘米方格纸),发现出现了一些什么情况?
(树叶有的在透明的厘米方格纸中,出现了满格、半格,还出现了大于半格和小于半格的情况。)
师:观察得真仔细!
(课件出示)先来数一下整格的:31格。余下的怎么办?
(可以把少的与多的拼在一起算一格;可以……,请学生大胆思考,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生活中我们可以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不算。想一想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有的多算了,有的不算,抵消后就相差不多了。)
师:我们来统计一下吧!(拿出教师事先准备的纸:树叶图)
出示表格:
整格31个大于等于半格树叶的面积大约为小组讨论填写,汇报
师:为什么这里要说树叶的面积大约为?(因为有的多算,有的不算,算出的面积不是准确数)
2、师:每个小组中的树叶的面积又是多大?
小组合作进行测量、计算并把记录填表
整格个大于等于半格个树叶的面积大约为3、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树叶的面积,你们又有什么收获?
(不规则的图形我们也能进行计算它们的面积:用厘米的方格去数,当有不满一格的采用:“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的原则去计数。)
三、练一练
1、 师:这是什么?出示:一张画有白玉兰花的平面纸
师:我们上海的市花,它有多大?学生用今天的方法算一算并汇报。
2、 师:想一想,在我们身边还有什么可以用今天的方法进行计算的?
(教师可适当地提示:学校活动的吉祥物、学生出生时“脚印”、“手印”)
师:这里就有一张我校读书节的吉祥物海豚“慧慧”的图,它有多大?
小组计数,汇报
3、师:回家后再用今天的方法来计数。
四、总结:今天的收获如何?
检测练习:
板书:
树叶的面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算)
方法:数格子先数整格,再数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
注意: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
课后反思: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三年级上册《面积》数学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格子来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
2、对不同的图形会运用不同的办法数格子。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方格的多少表示面积。
教 学难点: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计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练习纸,透明格子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引入:
1. 猜一猜:哪个图形大?
出示:
2. 到底哪个大,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
3. 媒体演示,并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
4.小结:视觉会产生误差,比较图形的 大小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没有格子的可用透明方格纸放在图形上再进行比较。
展开
4. 讨论:
1.不满一格时,怎么办?(凑整)
2.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轴对称)
出示课题:面积
5. 探究面积的大小:
(1)数一数:
这3幅图形哪个面积最大?哪个最小?
一边数一边想一想怎样数又快又好?
(2)反馈:
哪个面积最大?哪个最小?
你是怎样数的?
7.动手体验,测量实物:
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用方格纸测量一些身边学习物品的面积吗?
说一说刚才你测量的物体的大小。
巩固练习:
1.这些图形怎样才能知道他们的面积呢?
(1)两人一组用方格纸比较。
(2)反馈
2.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数一数它的大小。
(1)哪个面积最大?
(2)有什么好方法?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场——植树问题》数学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场——植树问题》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段数(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用画线段图来分析问题,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生成问题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了解了一下,发现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很喜欢唱歌,现在离上课还有一点时间,我们一起来唱一首《幸福拍手歌》好吗?(齐唱:幸福拍手歌)
师: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双手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手上也隐藏了数学奥秘,同学们想知道吗?
师:看着老师的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数字?(5,5个手指)
师:老师从中也得到了一个数字-4,你们知道它指的是什么吗?
师:对了,指的是手指间的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格叫做间隔。我们手上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间隔,大家仔细观察老师的手,5个手指,有几个间隔,4个手指的时候有几个间隔呢?3个手指,2个手指呢?
师:你们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了吗?谁能说一说?
2.引入
师:连手上都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关系,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几幅有关北方沙尘暴的图片,引出植树的话题。
师:在我国的北方,冬天经常会出现沙尘天气,你们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生观看
师:沙尘暴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沙尘天气实际上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惩罚。由于我们人类过去滥砍滥伐,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才造成今天的恶果。
师:要治理沙尘天气,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生:植树造林
师:对,植树造林。你们看,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学生,都积极投身到植树造林的活动。看到这一排排整齐的小树,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这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沙尘暴的图片、视频引入新课,过渡自然、真实,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出示公告:为美化校园环境,现在面向全校学生征集植树方案,择优录取。
师:你们想不想成为校园环 境设计师啊?请你们认真看看方案设计要求。
【媒体】需要在一条路的一边种5棵丹桂树。你会怎么种,请设计植树方案。
(桔色学具代表道路,黄色小棒代表丹桂树)
学生活动:先独立 思考方案利用学具摆一摆。(利用目测的方法,做到两树之间的距离基本一致)
再4人小组合作探讨,汇报方案。(看一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1)我是两端都种。(学具演示,板书)
(2)我是一端种、一端不种。(学具演示,板书)
(3)我是两端都不种。(学具演示,板书)
二、共同探讨,感受新知
师:你们真棒,设计出了三种方案。那我们一起来 讨论第一种情况。
两端都种,棵数是5 ,道路被分成了几段(段数)?
(棵数是5,段数是4)
师:棵数和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棵数比段数多一)
师:还可以怎么说
(段数比棵数少一)
师:可以用怎么样的算式来表 示棵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
板书:段数=棵数-1 (棵数=段数+1)
师:段数多还是棵数多?棵数多(强调)
师:请同桌小组讨论一下,剩下的两种情况棵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2种情况,只种一端,棵数是5,段数也是5,段数=棵数)
(第3种情况,两端不种,棵数是5,段数也是6,段数=棵数+1)
小结:分段有这三种情况,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数学广场分段。
板书:分段
师:如果在这条路上装路灯,装8盏路灯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画草图 ,画一条横线代表 道路,画圆代表路灯)
两端都种 8盏灯 道路分成了7段 段数=盏数-1
只种一端 8盏灯 道路分成了8段 段数=盏数
两端不种 8盏灯 道路分成了9段 段数=盏数+1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填空:
(1)一条路的一边装路灯,从起点到终点都要装,装10盏灯
有( )间隔?
师:想想是第几种情况,再回答问题。
(第一种情况,两端都种。我是从“从起点到终点都要装”看出来的。段数=棵树-1 9个间隔。)
师:这里的段数、棵数相当于问题里的什么?
(段数相当于间隔数,棵树相当于盏数。)
师:所以间隔 数等于什么?(间隔数=盏数-1)
(2)在一条路的一边插彩旗,从起点开始插,终点不插,共插了11面彩旗,这条路被分成了( )段?
(第二种情况,只种一端。面数=段数 分成了11段)
(3)在走廊一边摆花盆,走廊的起点与终点都不摆,把走廊分成了6段,一共需要( )盆花?
(第三种情况,两端不种。段数=盆数+1;盆数=段数-1 需要5盆)
(4)把一根木头,锯了11次,这根木头被锯成了( )段?
(第3种情况 同两端都不种的情况一 样。锯子锯的 地方相当于植树处,锯了几次就好比种了几棵树,每段木头相当于树与树之间的间隔 段数=次数+1 锯了11次,锯成了12段。)。
师:看来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去找寻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判断题:
师: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
(1)如果要把一根纸带剪20段,需要剪21次。(X)【第3种情况】
(2)把一根木头锯了11次,一共锯了11段。(X)【第3种情况】
(3)体育课上,10位同学排成一排,他们之间有9间隔。(√)【第1 种情况】
选择题 :
(1)小胖在一根绳上挂气球,绳子的两端都不摆挂,一共挂了9个气球,把这根绳子分成了( ③ )段? 【第3种情况】
①8段 ②9段 ③1 0段
(2)一根绳子长15米,小胖把它剪成了5段,剪了( ① )次?
①4次 ②5次 ③6次 【第3种情况】
(3)小胖从底楼走到3楼,他走了( ② )层楼梯?【第1种情况】
①3层 ②2层 ③4层
动脑筋:
(1)小胖在他家的游泳池的池岸边上放了8盆兰花,把游泳池的池岸分成了几段?
(封闭图形就好比第二种情况,只种一端,盆数=段数)
(2)如果在每两盆兰花之间再放上1盆茶花,需要几盆茶花?
(每两盆兰花之间指的就是段数,有几段就放盆)
(3)爸爸上楼的速度是小明的2倍,如果父子两人同时从底楼上楼,当小明走到3楼时,爸爸已经走到了几楼。
(小明从底楼走到3楼,一共走了2层楼梯。所以这时候爸爸应该已经走了4层楼梯,到了5楼。【第1种情况】楼梯数=楼数-1)
四、小结:今天我们所解决的这些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通过动手画、摆、比,找到了植树问题的规律。
只栽一端间隔数就是植树棵树,两端都栽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两端不栽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少1)
板书: 分 段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场——周期问题》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场——周期问题》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简单的周期性问题的探究,理解周期性问题的结构特点。
2、 知道使用除法解决这类问题的简洁、便利。
3、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 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4、 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发现数字、文字、记号等排列的重复部分,就是发现 周期,并体会它的确定性是认识周期现象的关键。
【教学难点】
确定周期现象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物体或图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
一、引入新知:
(1)师:快过 节了很多的商店都在张灯结彩的,店里都挂 满了一些气球。
投影出示气球图片
(2)小兔欢欢提了一个问题:仔细观察上 面的气球,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得出结论:气球以“2个蓝、1个绿、2个黄”的顺序5个5个有规律地排列。
(4)师: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 学习的内容《周期问题》。
(5)归纳: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周期现象,(出示周期现象的概念)而重复出现的一节个数叫做周期。
二、自主探究
例1:照上面那样将气球 从左往右挂下去,第23个气球什么颜色?这23个气球里面有几个是绿色的?有几个是黄色的?
(1)想一想:第23个气球在第几组?为什么?
① 小组讨论:可利用彩色小圆片进行排列。(或是列表法)
②引 导学生列出算式:23÷5=4……3(4表示周期数,3表示一个周期里面的第三个)。
③小结:要想准确判断某一气球的位置和颜色,首先要弄清这一排列的周期是几,然后通过计算,知道它在第几周期第几位后,再确定它的颜色。
(2)算一算:这23个气球里面有几个是绿色的?
生:一个周期一个绿色,四个周期就是4个绿色,加上最后一个也是绿色,所以有(4+1)个绿色。
(3)练一练:有几个是黄色的?
生:黄色 的气球应该是(4×2)个。
(4)列一列: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周期问题。
(让学生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学生可能运用图示法、列表法及利用余数进行推理等方法解决这样简单的周期性问题。)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从左往右数,第101张是哪种卡片?
说:让学生说一说排列规律,说出它的变化周期。
(为一个周期。)
算:第101张 卡在那一个周期里,是第几个?
(101÷6=16……5。说明第 101个是在第17个周期的第5个。所以是。)
(2)一共有卡片几个?
想:一个周期里面有3个 ,所以:16×3+2=50(个)。
(练一练“是有关简单的周期性问题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些练 习,帮助学生掌握寻找每个问题中的1个周期,巩固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周期性问题的思维方法,进一步体会利用余数进行推理方法的便捷,掌握利用余数进行推理的方法。 )
四、拓展提高:
今天是几月几日?距离明年春节还 有多 少天?算一算明年的春节是星期几?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弄清图形的组合关系,利用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合理地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弄清图形的组合关系,准确判断分割后图形的尺寸。
教学准备:简单图形的纸片、剪刀、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现在要求它们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呢?
生: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正方形的边长。
2、标上相应尺寸。
师:求图形的面积必须要有相应的尺寸,请看!课件出示:
师:现在能算了吗?左右同学各口算一题。
生汇报: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10×5
=50(dm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4×4
=16(dm2)
[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为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作铺垫,同时让学生体会求图形的面积必须知道相应的尺寸。]
二、新知探究
1、把引入部分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合二为一
课件出示:
师:这个图形是由我们学过的图形组合而成的,这样的图形叫组合图形。(出示部分课题:组合图形)
2、课件出示一些组合图形。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的特点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说它们是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然后汇报。
图①
图②
图③
学生可能有其它想法,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后小结。
3.小结:①组合图形的组合关系,可以是几个图形的“和”(一般用“割”的方法)。也可以是几个图形的“差”(一般用“补”的方法)。②图形的组合关系,由于观察、分析思考的方法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关系。
[这一层次设计,让学生弄清图形的组合关系,学会一般的“割”“补”方法,为后一层次找相应尺寸,计算面积作铺垫。]
4、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1)师:刚才,我们尝试着弄请组合图形的组合关系,下面我们来探究求组合
图形的面积。(将课题补充完整)组合图形的面积 课件出示:
瞧!这是小胖家小区游乐场的平面图,它有多大呢?我们和小胖一起来算一算。你们桌上都有一张按比例缩小的游乐场平面图,想一想该怎么算,小组里可以讨论讨论。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并汇报
师:(学生若出现第三种割法教师应予以肯定。)如果分割出的简单图形个数越多,计算时的步骤就越多,反而显得麻烦。因此在进行分割的时候,分成两个简单图形就能解决的问题不要分成三个简单图形去解决。
*第五种
移:S=长×宽 用移的方法,移过去边和边拼合部分必须数据
=(8+2)×3 相等。也就是说通过“移”的方法能将原来的
=10×3 图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
=30(m2)
* 第六种
分割成5块长为3cm,宽为2cm的长方形。
3×2×5
=6×5
=30(m2)
(第五、第六种可视班级情况进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数感。)
(3)小结:
①求组合图形面积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割”、“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来计算,先割后加,先补后减。
②分割的图形尽量要少。
③我们无论用“割”或“补”的方法,关键必须找到相应的尺寸。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求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此环节关键引导学生合理进行“割”或“补”,必须找到相应的尺寸,计算各个简单图形的面积。]
三、及时练习
1、课件出示小胖家的平面图:
小胖想在他家客厅铺木地板,需要买多少平方米的木料?(单位:米)选你喜欢的方法算。
2、课件出示花园放大图:小胖想把花园布置成一个阳光休闲区,请问需要铺多少面积的草地?(单位:米)
[除了常用的割、补方法,同时也可引导学生分割成3个同样的长为6m,宽为2m的小长方形。]
[让学生体会到虽然3个被挖去的图形所占的位置不同,但最后剩余面积是相同的,从中渗透“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
四、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作业设计
求下面组合图形的面积
六、教后反思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场——流程图》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场——流程图》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P84,减法塔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构造三位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能读懂和运用流程图,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读懂和运用流程图。
教学难点:运用流程图
教学关键:理解“差组成的数字与本算式数字是否完全相同”
教学具准备:数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怎么摆最大、最小三位数,现 在老师手里有9张数卡:1,2,3,4,5,6, 7,8,9,请同学们用这些数卡摆出最大、最小三位数,看看谁最快。
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怎么用这些数卡造数学塔。
〖开门见山,明确学习任务;导语激趣,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一)理解图式
1、小组合作,探寻新知
合作要求:(看书)
1) 读懂流程图每一层的意思;
2) 按要求跟着流程图做一做;
3)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2、 集体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介 绍流程图?减法塔是 怎么造的?
板书:
师:谁来说说今天造的最大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与前一堂课造的最大三位数、最小三位有什么区别?
(防止学生造最大、最小三位数时出现错误)
师:你是怎么理解流程图中的“差组 成的数字与本算式数字是否完全相同”?
3、练一练。
(1)两人合作:按流程图要求,用⑤⑧⑦造减法塔。
(2)独立完成:用⑥⑦⑧造减法塔。
(3)交流反馈:(板示三座减法塔)
4、归纳(造减法塔的方法)
〖流程图为 学生造数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在这个环节中, 让学生充分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自主探索新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获得成功体验的 学习过程。〗
(二)探寻规律
1、观察三座减法塔
思考:
1)减法塔最 高有几层?最矮有几层?
2) 你有没有发现什么 小秘密?
(被减数和减数的中间数 字相同;每个差的中间数字一定是9;每个减法塔的最后差是495)
2、交流感悟
师:通过观察和思考,请你想一想:为什么有 的塔层数多,有的塔层数少 ?(跟选择数字有关)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师:讨论:为什么减法塔中,每层的结果数的中间都是9?
3、 师生归纳:(方法与规律)
〖通过观察,思考和比较,让学生学着归纳小结,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巩固提高
1、 用数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造塔。
(1)选择你喜欢的三个数造减法塔。
(2)跟同桌交换一个数字,再造一座减法塔。
(3)交流核对
2、 用数卡造塔的方法能用竖式来表示吗?
(1)用⑥⑤⑦试试。
(2)交流反馈()
〖教师将减法塔转化为单纯的竖式。〗
四、体验收获
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你觉得今天学得最开心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解题策略,激励学生体验成功。〗
五、板书设计:
减法塔
六、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基于上节课基础上展开的新课,但是又有别于上节课的知识。此课的重难点在于读懂流程图,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观察减法塔的规律和性质。新课一开始我就要求学生自己看流程图,这样有利于挖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理解了整个过程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造减法塔。在寻找减法塔的规律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他们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通过这些,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分数》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2、掌握有关分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强化“平分”的概念,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难点:知道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求总数。
教学准备:练习纸和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口算(课堂练习纸第一题)
一、复习分数的意义
1、说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的意思。
……………( ),表示 。
……………( ),表示 。
2、对于相同的整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 ),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 )。
3、把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5段,每一段的长度是1米的( ),也就是 )米。
二、基础练习:
1、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2、涂色部分占总数的( )。
3、小丁丁手中有2个红气球,4个黄气球,3个蓝气球。其中红气球占总数的( )。红气球占黄气球个数的( )。
4、根据下图所给分数,圈一圈:
说方法:
1、数总数
2、再看分母
3、最后看分子
5、填空:
1) 1分米是1米的( )。 1厘米是1米的( )。 1克是1000克的( )。
2)4个是( ); 5个( )是 ; ( )个 是。
三、综合练习:
1)饲养小组养了36只小兔,其中的是灰兔,灰兔有( )只。黑兔有4只,占总数的(-)。剩下的是白兔,白兔有( )只,占总数的(-)。黑兔占灰兔的(-)。
2)一叠手工纸,红色的有27张,占,这叠手工纸共有( )张。是兰色手工纸,有( )张。
四、拓展练习:
1)45个◎的是( )个◎; 32个※的( - )是8个※。
2)在( )里填上>、<或=:
1( ) ( ) ( )
( ) ( )1 ( )
( )
五、检测目标练习:
1 填空:分数的分母表示被平均分成的( ),分子表示有这样的( )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 )大的比分子小的分数要大。
2 按分数圈一圈
七、板书设计:
分数
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分子相同看分母,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教后记: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周长》数学教案
P59--61
教学目标:
1、 知道平面图形周长的概念。
2、 会描绘平面图形的周长。
3、 能推导并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4、 培养学生归纳和推导公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周长的理解,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自己买过衣服或裤子吗?
生:没有。
生:和爸爸妈妈一起买的。
师:我们的好伙伴小胖约了小丁丁陪他去买裤子,我们看看发生了什么?
(媒体演示:裤子太大了)
师:如果你是小丁丁,会和小胖说什么?
生:再换一条小点的试试。
生:这样太麻烦了,先要量一量自己的腰围。
师:你能向小朋友解释一下什么是腰围吗?
生:腰围就是腰这里的周长。
师:谁想来量一量自己的腰围呢?
生边演示,边说明:从一端绕腰部一周的长度,就是腰围。
师:刚才同学还提到一个词,就是周长。我们平时说不说腰这里的周长呢?那什么时候才用到周长,周长的概念到底如何?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
二、主体探究
1、 周长的概念
媒体演示
师:你知道小青虫爬的一周是桑叶的什么吗?
生:桑叶的边长
生:桑叶的周长
师:对了,从桑叶的一端开始沿着它的叶边一周的长度,就是桑叶的周长。
那你说说我们在描叶子的周长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把叶柄也描进去,它也是叶子的一部分。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叶子,描描它们的周长。
生操作。
师:除了树叶以外,看看我们的教室里,你想知道哪些物体的周长吗?
生:桌子、黑板、椅子……
生:周长是指平面图形的,应该说桌子桌面的周长。
小结:围绕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师:你知道周长的单位是什么?
生:是长度单位。
师:刚才同学们举例的黑板、桌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长方形和正方形公式推导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单
(1)计算以上两个图形的周长
图A的周长是_____________;图B的周长是_____________。
(2)猜测
长方形的周长和_____________有关,正方形的周长和_____________有关。
(3)证明你的猜测
(4)结论
长方形周长=_____________,正方形周长=_____________。
三、练习阶段
1、测量有关数据,并计算。
讨论:需要测量哪些边长?
可以通过平移的方法,转换成长方形,测量出其长和宽。
比较:(2)、(3)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周长相同但是面积不同,面积指的是图形的大小,而周长指的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2、请你自己设计两个图形,面积相同,但是周长不同。
四、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复习》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P2
教学目标:
1复习用一位数乘和除,两步计算式题。
2能正确熟练掌握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及时检查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用一位数乘和除,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计算的正确率(计算基本技能的掌握度)。
教学准备:课件与礼物(书签若干)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42×2 56+7 86÷2 30×26 630÷9÷7
540÷3 43÷2 62-16 200÷50 360÷5×2
630÷9÷7能不能巧算?怎样巧算?添括号要注意什么?
360÷5×2能不能巧算?为什么?说一说计算顺序。
一、导入
师:寒假已经结束,第一天开学,我们的好朋友乐乐就给大家出了一个问题(出示P2页问题,边出示边读题)。它想让大家先猜一猜,得到的可能是什么图案?
生:一只鸡,因为今年是狗年。
生:可能是一朵花。
生:猜不出,因为还不知道答案。
师:请大家动笔算一算,涂一涂,看谁先得出结论,先得出结论的前5个小朋友就能得到欢欢送出的礼物。
二、计算:
1、学生独立完成P2练习,教师巡视后集体校对。个别题目在校对时说明运算顺序。(分层练习1、用一位数乘和除2、混合运算)
76×8=608 98÷7=14 26×4=104
32×3=96 420÷6=70 83×3=249
936÷3=312 43×8×3=1032 809÷4=202……1
13066÷7÷6=73 3288÷6×7=336 563÷8=70……3
4×327=1308 444÷5=88……4 5527×4-1888=220
357×3=1071 132×2+431=695 858÷6+158=301
938÷7-45=89 4764-83×6=266 647+231×3=686
2227×7÷6=259 788÷4-89=108 1214÷6=202……2
生讨论
答案(按一步计算的先校对,再校对混合运算)
打五角星的说运算顺序(1、2、3运算顺序作比较。4、5、6运算顺序作比较)
图案:一棵树。
2、师:给前5位学生发礼物和讨论完整的学生发礼物。
三、练习
看谁速度最快,正确率最高
4207÷7×3 846-117×4 984÷3+195
315+185÷5 724-324×2 3815÷7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乘除法的计算,你想告诉大家些什么?
检测练习:
1、竖式计算。
128×3= 417×4= 342÷9= 801÷7=
2、递等式计算。
61×4+156 330-195÷5 837÷9×8
板书: 乘除法计算复习
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1)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算。
(2)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课后反思: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场——编码》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了解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与态度:
在学习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生活实际 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前准备:
让学生收集有关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的编码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从下面的数字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10 121 119 120 12135 11185
2、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编码?
3、今天主要学习邮政编码,身份证编码及表示的信息。
二、 中心阶段:
(一)邮政编码。
1.出示写给课代表的信封 ,观察信 封上少了什么?
为什么要写邮编?使用邮政编码有什么好处吗?
邮政编码是我国 的邮政代号,每一个地方的邮政编码都不一样,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2.你了解邮政编码吗?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有关邮政编码的消息向大家介绍
3.出示我国邮政编 码规则: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前四位数字 表示县(市),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
4.介绍邮政编码的查询方法:11185 网络上的搜索引擎。
5.通过网络的搜索引擎完成P79试一试
[通过介绍邮政编码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数字编码思想在生活实际中的用处]
(二) 身份证号码
(1) 每个公 民一出生,就有一个身份证号码。公民身份证号码是每个公民唯一的,终身不 变的身份代码。
(2) 自学书P80页。
学生交流
(3) 出示第二代身份证,310104199611020823介绍身份证号码中数字编排的结构和含义。
前1、2位数字表示所在省份的代码,
第3、4 位数字表示所在城市的代码,
第5、6位数字表示所在区县的代码,
第7-14位数字表示出生年、月、日,
第15、16位数字表示所在派出所的代码,
第17位数字表示性别(单数表示男性,双数表示女性),
第18位数字是校验码(一般随机产生的)
(4)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回家拿出户口本核对。
[通过介绍身份证号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数字编码思想在生活实际中的用处]
三、练习阶段:
1. 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你能留心一下找一找吗?并来介绍一下这些数字编码。
2. 小小设计师:设计一个园南小学质量监控的准考证号码。进而设计徐汇区小学质量监控的准考证号码。
四、总结:
在生活中许多地方都用到数学,数字编码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遇见的一种,如果我们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数字编码对我们的生活很有帮助。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乘与除》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巩固两位数乘法、除法的计算方法。
2、 能用计算器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
3、通过估算积的大小,使学生体验抓住重点解决问题的方法。
4、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除法试商、调商的方法。
5、“格子算法”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算理,促进计算方法的掌握。
6、学习“格子算法”,了解前人数学的成就,发挥数学的育人功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位数乘法、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两位数除法试商、调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教学
师:同学们,今天数学课上有一道道难关等待你们挑战,你们有信心迎接挑战吗?每过一关请同学们为自己加上一颗星,我们比一比,最后谁的星最多。
二、自主探究,乘除复习
1、编题目,估答案。
1)师:我们先来闯第一关。以小组为单位,用“9、8、4、3”这四个数字,尽可能多的编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
汇报交流:
98×43 98×34 94×83 49×83 93×84 93×48
89×43 89×34 94×38 49×38 39×84 39×48
2)师:在编出的题目中,你们估一估、哪一题的得数比较小,哪一题的得数比较大?你是怎么估的?
学生通过估算得出:
38×49和39×48都可以估算成40×50,都比较小。
94×83和93×84都可以估算成90×80,都比较大。
3)小结:只要两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字比较大,即因数最高位上的数字要尽量大,这样得到的积就比较大。两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字比较小,即因数最高位上的数字尽可能的小,这样所得的积就比较小。
2、复习乘法计算方法。
1)师:“93×84”和“94×83”,这两个算式的积估算后一样大。那么,到底哪个算式的积大呢?我们用竖式计算的方法算出积的准确数来比一比。
学生笔算:93×84 94×83 并讲出计算的方法。
计算后得出93×84的积比较大。
2)选择课本64页的第二大题中82×65、75×650、705×65三题让学生练习,并用计算器检验。做得快的可以再选做第二大题中其余的练习题。
3、复习除法计算方法。
1)出示:在数字卡片9、2、7中任选一个数字填入“298÷3□”的□里,组成除法算式,并估计商分别是几?想一想,这些商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师:为什么无论在□里填上几,商都是一位数?
生:□里无论填几,除数3□总比被除数298的前两位要大,所以商总是一位数
3)师:如果□里填入7,计算“298÷37”这题,你是如何调商的?
如果初商较大、要调小,如果初商较小、要调大。
4)出示:在“□98÷39”的方框里分别填上1、3、4,估一估它的商分别是几位数?
请再算一算,和你的估算是否一致。
5)出示:竖式计算并验算
728÷56= 4110÷47= 6554÷65=
师:我们可以通过“商×除数+余数”的关系进行验算
三、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哪些方面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四、拓展学习
师:同学们,古人是怎样进行两位数乘法计算的呢?你们想了解吗?看课件,了解“格子算法”。(略)
五、检测目标练习:
一 用1、5、9三个数可编一位数乘两位数几道题,哪一道的得数最大?哪一道的得数最小?
二 用2、4、6、8四个数编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先估一估它们的积,再用计算器检验。
积最大是( )
积最小是( )
三用1、3、5、7、9五个数编两位数与三位数相乘:
积最大是( )
积最小是( )
六、板书设计: 乘 与 除
乘法:“9、8、4、3”
最大积:因数最高位上的数字要尽量大
最小积:因数最高位上的数字尽可能的小
除法:“298÷3□”、“□98÷39”
估商
试商
调商
教后记: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70至74页的内容。
二、教学设计理念:
这一单元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五、教学难点:
1.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六、教学方法
1、自主探索式学习。
2、小组合作式学习
3、实践活动式学习
七、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2)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从两根尺子的比较中,引发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1. 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 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 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 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 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 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 提出操作要求:
① 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 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 学生操作。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 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 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 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6.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为什么?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实践运用。
(1) p74页做一做第1题。
(2) p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4) 小资料:
① 有关美国首都和我国首都北京的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积和中国人均森林面积的资料。
② 广州市十年前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和广州市十年后人均绿化资料。
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九、教学结束:
要求学生课下小组复习本节课内容。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平方分米》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平方分米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单位dm2,建立1dm2的直观表象,知道它的写法
2知道与它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让学生感知面积单位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与它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之间的进率关系
教学准备:准备的正方图形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同桌互相说说学过哪几类单位?各有哪些?
1.我们学过那些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生: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学过哪些面积单位?
生:平方厘米、平方米
3.你能说出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吗?
生:1平方米=100平方厘米
二、 中心
1、师:拿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进行比较。
阅读书P5对于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定义,感知面积单位的大小。
2、师:举例说一说哪些物体表面的大小约是1平方分米。
3、师:你知道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吗?小组讨论
生讨论:可以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上打1厘米为边长的方格,观察1平方分米里有几个1平方厘米。
生动手操作(通过1分米=10厘米,把边长分为10段打方格)。
得出结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你知道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之间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将100张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拼搭成一个面积为1平方米的大正方形。
得出结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4、练习
10dm=______m
10dm=_______cm
10cm=________dm
1m=_______cm
8m2=_________dm2
6 dm2=_______cm2
700dm2=_______m2
100cm2=_________ dm2
三、小结
师: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检测练习:
练一练:
15平方米=( )平方分米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26000平方米=( )平方分米
板书: 面积单位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课后反思: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场——谁围出的面积最大》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977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