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三年级数学下册《组合问题》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三年级数学下册《组合问题》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三年级数学下册《组合问题》教案

第三课时组合问题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03页例3及做一做。

例3 简单的组合问题。教材选取了中国队参加2011年亚洲杯足球赛的情境,呈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排成正方形,两两相连;一字排开,有序连线加序号,两种思路直观、清楚地表达了思考的方法和顺序,从二年级具体操作的水平上升到用符合进行思考和表达的水平,使学生理解组合的内涵。

(二)核心能力

在自主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表达方式的交流,理解组合的内涵。培养有序思考的能力,体会图形的直观性对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的辅助作用,感受数形结合思想。

(三)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图形表达,展示交流的过程,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

2.通过不同表达方式的交流,感受数学方法的多样化,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四)学习重点

用连线法对多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搭配

(五)学习难点

理解组合的内涵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组合问题》名师 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甲,乙,丙三人参加羽毛球比赛,每2个人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请用你喜欢的方式把你的想法展示出来。

(二)课堂设计

1.情景引入

2011年亚洲杯足球赛A组球队如下:卡塔尔、科威特、中国、乌兹别克斯坦,每2个球队踢一场,一共要踢多少场?

小结:像这样,一个队和另一个队不讲究顺序进行搭配就是一种组合关系。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中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2.探究新知

(1)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汇报。

预设1:把4个球队摆成正方形,可以把任意2个球队直接连上线。

想一想两队之间要连几条线?为什么?(不考虑顺序,每2个球队踢一场,一共要踢6场)

预设2:我先把每个球队与其他球队分别连上线,再来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条线。每场比赛只与哪两个队有关,与两个队的顺序无关。

(4)对比两种方法:两个小图标连一条线就代表着两个队要踢一场,每个队都要和其他的三个队踢一场,也就是每个小图标都要和其他的三个相连。

(5)由实物抽象为图形,并创新表示,体会符号思想。

如果老师用数字或符号来表示4支球队。怎样把进行有序的搭配?

预设:

①②、①③、①④

②③、②④

③④

提问:怎样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所有的搭配方法呢?

讨论:用标数字、作记号、连线的方法……

再问:你能用连线的方法很快的找到答案吗?指出:在连线时,要做到不重复,也不能遗漏。

预设:ABCD

用算式可以怎样表示?(3+2+1=6)

归纳小结:用简单的图形、字母和数字来表示更简洁明了。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通过多种不同方式的表达,体会图形或符号方法的简洁性、有序性。

3.巩固练习

(1)课前作业的反馈。(三人打乒乓球)

(2)下面5个人每2个人通一次电话,一共要通多少次电话?

(3)每2个人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几次?

如果是6个人呢?10个人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n人握手的次数=(n-1)+(n-2)+(n-3)+……1

4.课堂小结

我们在数学广角中学会了连线搭配,可以解决了许多问题,可见在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勤观察,多动手,多动脑,就一定能探索出更多的数学奥秘!

[设计意图]:学生总结课堂收获,感受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重要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课时作业

(1)做一做第二题。

每次取2个,取出的钱共有哪几种情况?请写出来。

答案:6种

解析:与例题结构相同,可以采用连线的方法,每次连接两个硬币,一共有6种情况。

(2)现有一角的硬币5个,2角的纸币3张,5角的纸币1张,买一个拼音本5角钱,可以

怎样付钱?

答案:5个一角;1张五角,;2张2角和1张一角,1张2角和3张一角。

解析:采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先找出只用一种钱的情况:一个5角的;5个一角的。再找出使用两种钱的情况:1张1角和2张2角的,3张1角和1张2角的,最后把两类的情况加起来,一共有四种付钱方式。

(3)四个小朋友照相,他们每人单独要照一张,每2人合照一张,每3人要合照一张,最后还要照一张大合照。他们一共要照多少张相片?

答案:4+6+4+1=15(张)

解析:分类讨论。每人单独一张,要照4张,每2人照一张,要照6张,每3人合照一张,要照4张,4人大合照要1张,一共要照15张。

小编推荐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解决问题》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解决问题》教案

内容: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解决问题》,教材72页例8及课后“做一做”。

目标:

1.学生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图形求面积的实际问题。

2.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

“面积”这一单元内容主要是结合学生熟悉的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学生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合理选择面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图形和简单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的内容和实际联系非常紧密,趣味性较强,但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容易与周长的计算混淆。面积单位的换算也是学生比较难于理解的内容。

在解决问题时,普遍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生的面积公式都能掌握,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公式,常会出现无从入手,不知该怎么办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新课

1.练习题一:投影出示教材例题8.

问题:

1. 仔细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我知道了客厅的长是6米和宽是3米。

2. 理解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铺客厅地面一共要用多少块地砖?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客厅地面要铺多少块地砖?

汇报。(说一说你的算法。)

(2)如果每块地砖的边长为3分米,这个客厅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独立完成。

交流算法。(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1)我先算出客厅地面的面积,再除以每块地砖的面积,就是需要铺几块砖?

6×3=18(平方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3×3=9(平方分米)

1800÷9=200(块)

2)先分别算出客厅的长和宽可以铺多少块地砖,然后用乘法计算出一共要铺几块砖?

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60÷3=20(块)

30÷3=10(块)

20×10=200(块)

3.练习题三:算一算

某足球场的长约是100米,宽约是50米,足球场的面积约是多少?

(学生自由练习,集体订正。)

4.练习题四:小调查

(1)调查并计算标准球场的面积,并在全班交流。

(2)让学生拿出课前调查好的结果。

(3)整理数据,完成填表。

(4)小组内交流。

5.练习题五:数学游戏

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 cm的图形,你能画出几种?他们的周长相等吗?

(1)画面积是16 cm2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能画正方形吗?

(3)动手试一试,能画几种?

二年级数学上册《组合问题》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组合问题》教案

第二课时组合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98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借鉴排列问题的学习经验,通过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等活动找出组合数。

2.在排列问题与组合问题的对比中,感悟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最简单事物的组合数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排列与组合的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师:这是谁?出示课件懒羊羊图片。大家看懒羊羊怎么了?大哭。他为什么哭?馋哭了。原来慢羊羊村长做了一个大蛋糕,但是想吃到蛋糕人呢必须要做出慢羊羊村长出的这道题。看懒羊羊哭得那么可怜,我们还是帮帮他吧!

二、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蛋糕上面放着一张纸条谜语如下:用三个数5、7、9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明确问题,交流思路师:自己读一读,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2.独立完成此题。师:同学们,你可以摆一摆,画一画,列表等方法找到自己的问题的答案。

3.汇报交流解题思路。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能做到不重不漏吗?(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回顾解题策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经验。)

三、亲历探索感受新知

师:大家做得很好!我们帮懒羊羊解决了困难,可是调皮的沸羊羊把懒羊羊的蛋糕藏了起来,非要懒羊羊帮他做作业,不然沸羊羊就吃掉蛋糕,懒羊羊又哭了起来,我们怎么办?好人做到底吧!

1.明确问题

教师出示题目:有三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数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师:求和是?得数有几种可能是什么意思?生答。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猜一猜,有几种可能?

师:有不同意见了,那么到底是多少呢?请大家动起手来验证一下。

摆一摆,画一画,利用表格都可以,你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

3.交流分享

(1)同桌交流组内交流,师:得数有几种可能呢?同桌先交流一下,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他听。然后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想法。(2)全班展示交流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让大家分享你的精彩!学生代表到台前讲解,教师配合板书。有不同思路的学生到台前交流,教师引导归纳。

(3)对比分析

师:刚才我们成功做对了两道难题。但是现在老师糊涂了,为什么排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可以摆6个数,而两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有3个和呢?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不同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进而梳理知识,总结归纳)结论:摆数与顺序有关,求和与顺序无关。摆数可以交换位置,而求和交换位置没意义

四、拓展思维深化体验

1.师:今天,咱们合作的真是太愉快了!让老师握握你的小手吧!2.老师随意与学生握手,使秩序乱了起来。

师:哎呀!老师刚才和几位小朋友握了手?我记不清了。还是你们来表演一下吧!

3.设置情景表演

三个小朋友,每两个人只能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师:一人做裁判,小组的其他三个同学握一握,试一试,到底几次?学生汇报表演。

师:他们握手,咱们一起来数吧!(注意:握过小朋友一边休息)

师:A和B握手了吗?B和A握手了吗?这算一次还是两次呀?师:三个小朋友握手只有三次,那刚才三个数却摆了六个数,是怎么回事呢?

小结:看来,两个人相互握手,只能算一次。刚才排数,交换数的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两节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作业

回到家,你和爸爸妈妈拍全家福,交换位置再拍(咔嚓),再来一张,试试看能拍几张不同的全家福?

三年级数学下册《翠鸟》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翠鸟》教案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第2、3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活动特点,并讲述了翠鸟捕捉小鱼的过程;第4自然段介绍了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并表达了“我们”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知识梳理
1、词语积累:
翠鸟苇秆腹部衬衫透亮又尖又长清脆一眨眼泡泡逃脱饲养渔翁石壁打消念头
2、优美句子:
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
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设计理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二是培养学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教学难点是体会翠鸟的外形特点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透过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体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学习重点
抓住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难点
体会翠鸟的外形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透过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翠鸟、清脆、饲养”等词语。
2.学习按一定顺序及抓住特点观察的方法,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法
学习方法
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快乐导入(用时:5分钟)
1.导入新课,尝试审题。
(投影仪出示翠鸟图片)
介绍:翠鸟生长在我国东部和南部的许多地方,它不仅美丽,还有高超的捉鱼本领,所以人们又称它“叼郎”。
2.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1.读课题。
2.思考:
(1)翠鸟是什么样子的?
(2)翠鸟是怎样捉鱼的?
(3)翠鸟的家在哪里?
二、自学字词,理清脉络(用时:15分钟)
1.教师总结学生所写内容,引出:课文是怎样来描写翠鸟的呢?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字词。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在小组内寻求帮助。重点指导读音:“赤”“衬”“衫”是翘舌音。
3.组织学生讨论、研究,并进行自主评价。
(1)学生交流“腹”和“泛”的写法。
(2)临摹“翠”与“翁”,“秆”与“透”。
4.小组内展示生字、评价哪个字写得规范或者哪部分写得美。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与自己所写内容进行对比,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画出文中的生字和不理解的新词。
2.小组合作依次汇报讨论怎样识记生字。
3.学生交流、总结生字的写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写。
根据同桌的建议分别再写一写。
4.小组长组织评价,谁的字写得既准确又美观。
三、熟读课文,体会情感(用时:10分钟)
1.教师指名读文。
(1)点名读文。
(2)汇报:你对翠鸟有了哪些理解?
(3)教师整理学生的发言,启发归纳概括:作者写了翠鸟的哪几个方面?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的感情。
1.(1)几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全文,其他学生听读课文,识记内容。
(2)学生集体交流获得的内容。(如:它的颜色鲜艳,能快速地捕获到小鱼)
(3)学生自主概括文章内容。(如:全文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和动作特点以及要保护翠鸟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四、品读课文,探究发现(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1)点名读第1自然段,在头脑中勾勒翠鸟的外形,都介绍了它哪几部分?
(2)再自由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有什么发现?
(3)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发现所得。教师相机指导:作者描写的顺序是什么;对比体会比喻句的作用;第2~5句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4)教师总结总分式写法。指出我们的习作中可以尝试运用这种方法。
2.(1)相机指导朗读。翠鸟美丽的外形惹人喜爱,读出喜爱之情,心情要高兴。
(2)用填空的形式指导背诵第1自然段
1.学生合作、交流。
(1)一生读文,其他学生听读课文,勾勒形象。(汇报内容:爪子——羽毛——眼睛——嘴。)
(2)自由读文,自主发现。
(3)师生互动预设。(如,按照由下到上的顺序描写,其中描写羽毛部分是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比喻句的写法:比如“头巾”“外表”等,使语言生动形象,使翠鸟人性化。抓住“颜色鲜艳”的中心句。)
(4)学生感受这种写法,并尝试写一段话。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写法,读出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作者抓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2.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观察法、情境法、读中感悟
学习方法
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用时:8分钟)
1.复习字词。(出示习题)
2.回顾第1自然段。
1.完成习题。
2.说一说:(翠鸟的外形……)
二、乐中探究,乐中交流(用时:22分钟)
1.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翠鸟的活动特点。
(1)从哪些词和句子可以突出翠鸟是捕鱼能手。边读边画。
(2)学生汇报。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不懂的问题。并深入思考:翠鸟的外貌特点和动作特点之间的关系,结合语句来说。
3.读第4、5自然段,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所包含的人物情感的变化。
4.启发思考渔翁的话蕴含什么道理?
5.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及不舍的感情。
1.(1)学生画词和句子。
(2)结合语句汇报。(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
2.小组内交流,汇报。3.联系上下文,汇报人物情感的变化。
(从“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我们的脸有些发红”这些句子中感受到我们的情感变化:喜爱翠鸟——想占为己有——让翠鸟回归自然。)
4.思考老渔翁的话。(真心喜爱翠鸟,就是给它自由。)
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三、乐中提升(用时:10分钟)
通过学习翠鸟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整理与复习》教案分析


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整理与复习》教案分析

内容】: 教材第99--105页。

【 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除法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的认识,掌握解题思路,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能力目标:对所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系统认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 重难点】: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检测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教师出示课件:

饲养场里有白兔24只,黑兔比白兔的2倍多20只,黑兔有多少只? 学生思考

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棒,实际上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复习有关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知识。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整理与复习。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一些数字,也隐藏着口诀。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了学生复习的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有关解决问题这一单元的知识。 学生自主整理,教师巡视并对个别学生给予指导和点拨.

2.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A、小组交流整理内容

b、组长汇报 c、师板书:

生1、(1)、连乘应用题;(2)、连除应用题;(3)、乘除混合应用题。 生2、

(1)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 (2)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生3、……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汇报,修改一下自己整理的内容

生修改师巡视 (设计意图:先让生自主地对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回顾、整理、交流后,梳理成知识网络,并初步内化为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表现得很棒,有信心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课件出示 (1)、递等式计算

24×8×6= 270÷9÷6= 30÷5×49= 30×5÷6= 23×2×4= 54+298-212=

生做集体纠正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以下问题

、一只山雀一天能吃95只害虫,3只山雀一个月(按30天计算),能吃多少只害虫? 、有9600千克货物,如果两辆车来运,需要4次才能运完,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

生独立列式计算 做完后指名说解题思路,集体评议

2.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师:刚才的题对大家来说是小菜一碟,现在又更难的题,大家敢挑战吗?

课件出示: (1)、一块长16米,宽5米的长方形阔叶林,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它每天能制造氧气6千克,一平方米的阔叶林,每天能制造氧气多少克?

(2)、一只企鹅每天需要喂11千克食物。动物园里有29只企鹅,饲养员每天准备330千克食物够吗? (设计意图: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释疑解难、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同时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测

师: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一起来检测自己的智慧又提升了几级好吗?(出示检测纸) 一、比一比,谁最棒!

90×2= 16×6= 300÷6= 540÷9= 32×51= 41×22=

二、我算得最正确 980÷35×41 2940÷28+136

78×7+828÷18 (359-42)×53+64 三、对号入坐

1、周长相同的长方形、正方形,( )的面积大。 长方形 正方形 不知道

2、小刚今年8岁,叔叔的年龄比小明岁数的4倍少1岁,叔叔今年多少岁?列算式( ) 4X8+1 8X4+1 8X4-1

四、只列式不计算 1、630加上156与12的积,和是多少?

2、296与72的和,乘以24,积是多少? 3、4760加上800与680的差,和是多少?

4、24除72与48的和,商是多少? 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乒乓球厂每天可生产8400只乒乓球,如果每12只装一盒,每10盒装一箱,一共可以装多少箱? 2、一只羊一天吃青草6千克,照这样计算,18只羊7天吃青草多少千克?

3、李明5分的时间走350米,他家离学校91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多少分?(列综合算式) 4、甲书架有书126本,如果从甲书架取出26本放入乙书架,那么两个书架的本数正好相等,乙书架原来有书多少本?

(二)、评价完善 通过做自测题,你觉得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还有待加强?这节课你对自己、小组学习哪些地方最满意?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检测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再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学习状态等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整理与复习

连乘应用题 连除应用题

乘除混合应用题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弄清图形的组合关系,利用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合理地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弄清图形的组合关系,准确判断分割后图形的尺寸。

教学准备:简单图形的纸片、剪刀、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现在要求它们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呢?

生: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正方形的边长。

2、标上相应尺寸。

师:求图形的面积必须要有相应的尺寸,请看!课件出示:

师:现在能算了吗?左右同学各口算一题。

生汇报: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10×5

=50(dm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4×4

=16(dm2)

[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为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作铺垫,同时让学生体会求图形的面积必须知道相应的尺寸。]

二、新知探究

1、把引入部分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合二为一

课件出示:

师:这个图形是由我们学过的图形组合而成的,这样的图形叫组合图形。(出示部分课题:组合图形)

2、课件出示一些组合图形。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的特点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说它们是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然后汇报。

图①

图②

图③

学生可能有其它想法,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后小结。

3.小结:①组合图形的组合关系,可以是几个图形的“和”(一般用“割”的方法)。也可以是几个图形的“差”(一般用“补”的方法)。②图形的组合关系,由于观察、分析思考的方法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关系。

[这一层次设计,让学生弄清图形的组合关系,学会一般的“割”“补”方法,为后一层次找相应尺寸,计算面积作铺垫。]

4、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1)师:刚才,我们尝试着弄请组合图形的组合关系,下面我们来探究求组合

图形的面积。(将课题补充完整)组合图形的面积 课件出示:

瞧!这是小胖家小区游乐场的平面图,它有多大呢?我们和小胖一起来算一算。你们桌上都有一张按比例缩小的游乐场平面图,想一想该怎么算,小组里可以讨论讨论。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并汇报

师:(学生若出现第三种割法教师应予以肯定。)如果分割出的简单图形个数越多,计算时的步骤就越多,反而显得麻烦。因此在进行分割的时候,分成两个简单图形就能解决的问题不要分成三个简单图形去解决。

*第五种

移:S=长×宽 用移的方法,移过去边和边拼合部分必须数据

=(8+2)×3 相等。也就是说通过“移”的方法能将原来的

=10×3 图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

=30(m2)

* 第六种

分割成5块长为3cm,宽为2cm的长方形。

3×2×5

=6×5

=30(m2)

(第五、第六种可视班级情况进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数感。)

(3)小结:

①求组合图形面积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割”、“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来计算,先割后加,先补后减。

②分割的图形尽量要少。

③我们无论用“割”或“补”的方法,关键必须找到相应的尺寸。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求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此环节关键引导学生合理进行“割”或“补”,必须找到相应的尺寸,计算各个简单图形的面积。]

三、及时练习

1、课件出示小胖家的平面图:

小胖想在他家客厅铺木地板,需要买多少平方米的木料?(单位:米)选你喜欢的方法算。

2、课件出示花园放大图:小胖想把花园布置成一个阳光休闲区,请问需要铺多少面积的草地?(单位:米)

[除了常用的割、补方法,同时也可引导学生分割成3个同样的长为6m,宽为2m的小长方形。]

[让学生体会到虽然3个被挖去的图形所占的位置不同,但最后剩余面积是相同的,从中渗透“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

四、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作业设计

求下面组合图形的面积

六、教后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组合问题》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组合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98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借鉴排列问题的学习经验,通过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等活动找出组合数。

2.在排列问题与组合问题的对比中,感悟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最简单事物的组合数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排列与组合的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师:这是谁?出示课件懒羊羊图片。大家看懒羊羊怎么了?大哭。他为什么哭?馋哭了。原来慢羊羊村长做了一个大蛋糕,但是想吃到蛋糕人呢必须要做出慢羊羊村长出的这道题。看懒羊羊哭得那么可怜,我们还是帮帮他吧!

二、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蛋糕上面放着一张纸条谜语如下:用三个数5、7、9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明确问题,交流思路师:自己读一读,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2.独立完成此题。师:同学们,你可以摆一摆,画一画,列表等方法找到自己的问题的答案。

3.汇报交流解题思路。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能做到不重不漏吗?(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回顾解题策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经验。)

三、亲历探索感受新知

师:大家做得很好!我们帮懒羊羊解决了困难,可是调皮的沸羊羊把懒羊羊的蛋糕藏了起来,非要懒羊羊帮他做作业,不然沸羊羊就吃掉蛋糕,懒羊羊又哭了起来,我们怎么办?好人做到底吧!
1.明确问题

教师出示题目:有三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数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师:求和是?得数有几种可能是什么意思?生答。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猜一猜,有几种可能?

师:有不同意见了,那么到底是多少呢?请大家动起手来验证一下。

摆一摆,画一画,利用表格都可以,你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

3.交流分享

(1)同桌交流组内交流,师:得数有几种可能呢?同桌先交流一下,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他听。然后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想法。(2)全班展示交流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让大家分享你的精彩!学生代表到台前讲解,教师配合板书。有不同思路的学生到台前交流,教师引导归纳。

(3)对比分析

师:刚才我们成功做对了两道难题。但是现在老师糊涂了,为什么排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可以摆6个数,而两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有3个和呢?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不同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进而梳理知识,总结归纳)结论:摆数与顺序有关,求和与顺序无关。摆数可以交换位置,而求和交换位置没意义

四、拓展思维深化体验

1.师:今天,咱们合作的真是太愉快了!让老师握握你的小手吧!2.老师随意与学生握手,使秩序乱了起来。

师:哎呀!老师刚才和几位小朋友握了手?我记不清了。还是你们来表演一下吧!

3.设置情景表演

三个小朋友,每两个人只能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师:一人做裁判,小组的其他三个同学握一握,试一试,到底几次?学生汇报表演。

师:他们握手,咱们一起来数吧!(注意:握过小朋友一边休息)

师:A和B握手了吗?B和A握手了吗?这算一次还是两次呀?师:三个小朋友握手只有三次,那刚才三个数却摆了六个数,是怎么回事呢?

小结:看来,两个人相互握手,只能算一次。刚才排数,交换数的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两节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作业

回到家,你和爸爸妈妈拍全家福,交换位置再拍(咔嚓),再来一张,试试看能拍几张不同的全家福?

三年级数学下册《口算乘法》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口算乘法》教案

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的数

目标:

1.通过学习探索,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的数的计算原理。

2.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的数的计算方法。

3.结合练习中的有关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难点:

重点: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难点:积末尾的“0”比因数末尾的“0”的多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让学生回忆本学期的秋游,简要的说一说

2.引入光明小学也去秋游,引入主题图。

3.教学例 1 :

坐旋转木马每人 2 元,9 人要多少钱?

学生列式计算,问:表示几个几是多少?

出示“10 人要多少钱?”

要求学生列式,并四个小组讨论:等于多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出示修改后的第二小题

坐碰碰车每人 3 元,2 人要多少钱? 学生列式计算,说出表示几个几是多少,教师用电脑演示用算珠演算的过程。

出示问题:

坐碰碰车每人 3 元,20 人要多少钱?

学生列式:3×20=,问:表示几个几是多少,并要求用算珠来计算。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用算珠来计算的过程。

出示问题:

坐碰碰车每人 3 元,200 人要多少钱? 学生列式:3×200=,问:表示几个几是多少,并要求用算珠来计算。指名学生 上台演示用算珠来计算的过程。

5.把 3 道算式板书一起,提出要求:观察这3 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一边回答, 教师一边加以引导: 你用了什么乘法口诀?乘完后在哪里添 “0” ? 你是根据什么来添“0”的?

从而总结出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计算方法:

先按表内乘法计算,然后根据因 数的末尾有几个“0” ,就在得数的末尾添上几个“0” 。

二、课堂练习

1、基础练习

20×7= 200 ×7= 2000 ×7=

20 ×4= 40 ×6= 60 ×8=

600 ×5= 500 ×4= 500 ×8=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 先问用了什么乘法口诀, 再问在得数的末尾添上几个 “0” ?

最后一行的题目结果出示时,把添上的“0”用红色标出,在做完题目后反问学

生:为什么这里的“0”有不同的颜色,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发现有的“0”是在做表内乘法时产生的,并非全是添上去的“0” 。

2.提高练习

40×( )=120 30 ×( )=210

80 ×( )=240 50 ×( )=250

700 ×( )=4900 600 ×( )=3000

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神州六号的图片与有关的资料,然后出示题目:神州六号的飞行速度大约 每秒8千米,1分钟它大约飞行有多远? 请班里的男同学作答。

出示嫦娥一号的图片与有关的资料,之后出示题目:它的飞行速度大约是每秒 9 千米,半分钟大约飞行多远呢? 请班里的女同学作答。

4.游戏

以刚才做完的两个题目为男生命名神州队,为女生命名嫦娥队。

指名选取队长各一名。各队代表从袋子里先抽一张数字卡片(1~9 的数字卡片各有两张) ,任意放在其中的一个因数上;再抽一张放在另一个因数上。所得的积较大的队获胜。

游戏一共进行两到三次。

三、课堂总结

教师问学生: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在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的数时你会 注意什么问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笔算乘法》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笔算乘法》教案

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46页内容。

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要让学生心感到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打破传统的计算 方法,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以妈妈带着孩子去买书为背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体验、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算法的多样化,并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位数乘多位数口算、笔算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探讨每一数位上的积都不满十的任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让学生思考用口算应怎样算,再出笔算方法,使学生明白这两种方法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笔算方法,教材把分步演算的过程呈现出来,然后再导入主课,使学生初步明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这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它体现了两位数乘法的基本算理和算法,掌握了它,多位数乘法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迁移、类推。而且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熟练程度还会影响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的准确率和速度。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一般是不会列出乘法笔算竖式的,许多学生都会利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笔算竖式是计算的通法,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竖式。刚开始用竖式计算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错误,这时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并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不进位)。

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倾听的良好习惯。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开火车小游戏

由李欣逸同学主持课前游戏练习乘法口诀。

1、竖式计算:24×13= 78×8= 124×5= 495×7=

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27×20= 82×40= 52×60= 12×90=

18×30= 24×50= 19×70= 53×2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算的。

讲授新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插图:今天妈妈带小利去买书,他一共要付出多少钱?

1、请你先帮他估一估,大约付多少钱?

2、怎样才能知道估算的钱数最接近正确答案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的计算出24×12的得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二、探索尝试,寻找方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你能想办法算出得数吗?试试看

2、组内交流前置小研究,整理方法

3、全班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方法归类:连加,连乘,拆数

5、学生分组讨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6、研究笔算的方法

在研究刚才这些方法时,有些同学却用了跟这三种不一样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

你们知道每一步的意思吗?学生讨论交流

24 24

×12 ×12

48……2×24的积 48……2×24的积

24 ……10×24的积

你发现了什么?(拆数)

7、教师讲解笔算方法:是不是所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数位)

三、巩固法则,实践应用

1、游戏:智闯马虎宫,找找开门密码

23×13 41×21 23×31 32×12 43×12 22×14

2、口算比赛:

3、生独立完成P47页第2、3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你有哪些提醒?

2、师总结。

三年级数学下册《口算除法》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口算除法》教案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三年级数学组

学习目标:

1.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2.会进行相关的除法口算。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学习重点与关键:

重点: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关键:理解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算理。

学习过程:

一、自我检测

1.口算

4÷2= 6÷2=

8÷2=

9÷3=

2.60里面有( )个十。

600里面有( )个百。

8000里面有(

)个千。

二、探究与交流

自学课本第11页例1,完成下列题目。(学法指导:先独立完成,自己解决不了的再与同桌或小组内成员交流)

1独立思考:这一题为什么用除法解决?从哪儿看出来?

2同桌交流:口算60÷3=(

)应怎样想?

3.全班交流:有几种算法?分别是什么?

4、比较这几种算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三、自我挑战

1.比一比,看谁做的对

400÷2=

600÷2=

90÷3=

5000÷5=

2.去年阳光小学三年级学生共植树400棵,去年植树的棵树是今年的4倍。今年共植树多少棵?

3. 今年阳光小学三(1)班学生共植树80棵,今年植树的棵树是去年的2倍。去年共植树多少棵?

四、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我会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邮》备课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邮》备课教案

内容:

三位数除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列竖式的计算方法(教材第15—16页) 目标:

1.通过回忆旧知,复习前面学的列竖式计算中几种不同情况的计算方法。 2.通过情境导入,让学生了解集邮的艺术性;从估算入手,分析、总结出三位数除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列竖式的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总结出三位数除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列竖式的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估算的习惯。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在计算。

81÷3= 402÷2= 812 ÷4= 625÷6= 师:做完后和同 伴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二、展示

1.解决问题

师:大家请看下面的情境图。(投影出示教材第15页情境图) 师:你们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已知有285张邮票,每页放5张,问题是求这些邮票能放多少页。 师:那大家估计一下,这些邮票大约能放多少页?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1:285≈300,300÷5=60,285

生3:我可以让范围更精确些,285≈250,250÷5=50,285>250,所以285除以5的商应大于50,即285÷5的商大于50且小于60.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如何用竖式计算呢?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

师:怎么验算他们算的对不对呢?

生:可以用乘法验算,即看商乘除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2.小结

首位上不够商1时,就看前两位。 三、延伸拓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家继续看大屏幕(投影出示教材第15页例2)

师:这道题怎么列式,怎么用竖式计算呢?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学生展示?

生1:题目告诉我们把285张邮票,每8张放一页,可以放满多少页,还剩多少张?

生2:要求可以放满多少页,还剩多少张,就是把285张邮票按8张一份分,列式为285÷8.

生3:因为被除数最高位上的2比除数8小,所以计算时把2个百看成20个十,与十位上的8合起来是28个十,除以8商是3个十,在商的十位上写3.然后接着往下算,最后发现除不尽,有余数。

做完后师选择学生的答案投影演示,师生交流。(略)

师:同学们结合上面的情境,说说有余数的除法可以怎样验算? 生;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时,用“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进行验算。 小结:我们可以把商乘以除数再加上余数,看得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来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四、师生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了哪些内容? 板书设计: 集邮

285÷5=57(页) 285÷8=35(页)??5(张)

57 35

285

5 2858

25 24

35 45 35 40 0 5

答:能放57页。 答:可以放满35页,还剩5张。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小数》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小数》教案

【 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结构如下: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拓展,它与整数相比,在意义、书写形式、计数单位、计算法则等方面有某些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一定的差异。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是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出现的这些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1或2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两个部分 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为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做准备,而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和使用小数,把小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稍有困难。三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学生的认知只是建立在几何直观的层面上,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我采用的是边学边练,提问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掌握小数的描述性概念,并且能够准确的掌握一位、两位小数的读法和写法,通过几何直观初步感知小数的含义所在。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认识具体量中小数的实际含义。

2.结合具体情境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读写小数,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够借助直观,初步体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感知小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单、直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红包,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试读小数。

同学们,老师春节的时候接到了许多的祝福红包。

妈妈的红包1.66元,希望我,一切顺利。

儿子的红包5.20元,告诉我,我爱你!

爱人的红包99.99元,希望我们幸福的日子天长地久。

朋友的红包,0.01元,得到的……一分幸运。

板书:1.66、5.20、99.99、0.01

2.对比整数、小数明确小数的描述概念,揭示课题。

许多的祝福红包累积在一起,不知不觉,我的微信钱包里竟然已经存了166元钱。大家看看黑板上这些数和投影上的这个数有什么不一样的?

像1.66、99.99、5.20、0.01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小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拆红包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红包中发现小数,在不自觉中初步认读小数。在与整数的对比中,发现小数的特点,初步感知小数。】

二、认读小数,明确小数读法,感知小数用途。

1.谁愿意带我们读一读这几个小数?能说说,小数该怎么读吗?

2.用你们总结的方法来读读这个小数。

3.45读作:三点四五

3.开火车读小数,巩固小数读法

4.生活中像这样的小数还有很多。在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小数?

【设计意图:在读数的语境中,让学生学会总结自己的读法,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数的读法。培养学生总结、概括、描述的能力。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小数,感知生活与小数的密切联系,获得对小数的感性认识。】

三、提出问题,探究小数含义,明确小数写法,感知小数意义。

1.投影出示:索菲亚教堂,身高1.4米以下的儿童免票。

儿子身高1米3分米,他用买票吗?

2.提出问题:1米3分米是1.3米吗(或1米4分米是1.4米)?我们是不是得验证一下吧?

(板书1米3分米 1.3米)

3.借助线段图,探究解决问题。

把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

(1)学生独立学习,小组合作:这一份的长度是?(1分米)

引导学习:1分米是1米的1/10,是1/10米。1/10米也就是0.1米。

(2)学生独立学习,小组合作:三份的长度是?(3分米)

引导学习:3分米=3/10米=0.3米。

小结:看来同一个长度,既可以用分数表示,还可以用小数表示。

(3)学生独立学习:那这段的长度怎么表示呢?(7分米)

生:0.7米 7/10米。

小结: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像十分之几这样的分数我们可以用成这样的一位小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在学生合作探究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借助几何直观,师生合作探究,初步感知十进制分数的可以用小数表示。】

(4)延伸线段图,寻找问题答案。

教师师继续补充两段:现在,线段全长?

生:1.3米。(板书:1.3米)

(5)师指着板书:这里的1表示?3表示?

也就是1米3分米等于1.3米。

小结评价:孩子们,数学中就应该这样学习,大胆猜测,细心求证。

4.明确含义,巩固写法。

(1)老师身高1米6分米,用小数该怎样表示?(1.6米)

(2)那你知道自己的身高吗?用小数表示呢?试着写在卡纸上。

(3)指导写法:小数点是个圆圆的点,写在整数部分的右下角。

(4)你能再写出几个小数吗?

【设计意图:通过延伸线段图,让学生在几何直观中验证1米3分米=1.3米,同时明确在具体情境中小数各部分表示的含义。同时在补充练习中通过教师直观演示,让学生掌握小数写法。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五、迁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寻找知识间的联系。

小结过渡:同学们,通过探讨身高的问题。你们不仅会读小数,还会写小数了。你们真是一群有能力、会学习的孩子。那你们愿意帮助老师吗?一瓶水要怎么付钱?用你的学具摆一摆。

(选择展示。巡视是否有错例,对比贴出来。同桌相互检查。)

1.摆硬币

2.做92页做一做

3.看价格写小数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人们总是希望事物朝着简洁、简单的方向发展,数学如此,生活也是如此。

【设计意图:通过写价签的活动,把学生在身高方面得到的知识迁移到价格方面。再次巩固小数的含义,加深学生对小数的初步认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数学文化,总结延伸课堂。

同学们,你知道吗?今天我们能这么简洁地表示小数,可要归功于古人。(ppt 小数的历史)古时候是这样表示的。阿拉伯数字出现之后,是这样表示的。直到小数点的出现,让小数的记法更加简洁。其实关于小数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呢,今后我们将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结合身边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小数,让学生感知小数无处不在,与生活密切联系。引入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年级数学下册《什么是面积》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什么是面积》教案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面积的含义,了解面积的概念。

(2)用多种方法探究比较面积的大小,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感知面积。

(2)通过学生观察、图形重叠、数方格等办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3)课件演示比较面积大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和动手操作能力。

(2)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习的意识。

重点:

通过观察、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图形的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难点:

深刻认识什么是面积,分辨面积与周长的区别。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1、正方形和长方形若干个。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师:在一年级我们已经认识了一 些平面图形和物体,那么大家回忆一下,谁能举一些平面图形的例子再举一些物体呢?

生: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物体如冰箱、球、圆柱、长方体、正方体、鞋盒、火柴盒等。

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什么是面积。(板书课题:什么是面积)

二、理解(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1、学生小组活动摸物体的表面。(教师走下座位了解学生对物体表面认识情况。)

师:请大家看看xx同学是怎样摸这个文具盒的?

生:我认为盒子的表面应该是裸露在外所有的面,而他没有找完整,只找了其中一部分。(讨论)

2、教师摸数学课本的表面。并告诉学生所摸到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注:重读强调大小二字 )

3、学生摸课本、铅笔盒、课桌的表面说说它们的面积。

师:拿起你们的课本像老师这样摸一摸。再说说课本表面的面积?

用这样的方法再摸一摸文具盒的表面、摸一摸课桌的桌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

生1:我摸的是文具盒的表面,我是这样摸的。(边说边展示)文具盒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生2:我摸的是桌面,我是这样摸的。桌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4、探讨面积的定义。

师:同学们讨论讨论什么是面积?

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板书:物体表面 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注:大小用着重号

二、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物体有面积,那么图形有面积吗?

生:有。

1、出示图形

师:请大家说一说它们的面积。

生:长方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

图(2)(3)学生出现争议,讨论并得出结论这个图形没有面积。

生:正方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师:它们都是图形,象(1)(4)这样的图形叫封闭图形。象(2)(3)这样的图形叫开放图形。而封闭图形可以计算面积。

(补充板书:或封闭图形几个字)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 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比较面积的大小

1、观察下面图形说一说你的发现。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生:绿色的长方形的面积大,蓝色图形的面积小。

2、小组活动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师:你有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吗?拿出你的学具在小组内先试试看。(课本附页中同上图形)

3、回报探究成果

生1:把这两个图形重叠在一块,比较剩余部分的面积大小。

生2:利用硬币摆一摆、数一数。

生3:用小方块摆一摆。

生4:画格子在数一数的方法。

4、课件演示用重叠法、数格子比较面积的方法。

四、拓展应用:

1、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为什么?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2.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3.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五、小结

你今天有那些收获?你还想知道什么?

(知道了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知道了什么是封闭图形的面积,比较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那么一个物体表面的面积或封闭图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大呢?下节课我们就会知道了。

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笔算除法》教案解析


三年级数学下册《笔算除法》教案解析

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概括能力。

3、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认真审理的习惯。

重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十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笔算过程中的试商方法。

2、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口算

54÷9= 69÷3= 40÷2 =

600÷2= 280÷7= 300÷5=

2、 板演63÷7= (竖式计算)

让学生一边板演一边介绍竖式的各部分及计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一) 出示学生植树的情景图。

1、 交流情景图。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学生提问题。(如学生提不出例1所需要的问题,老师提示。)

(二) 解决问题——三年级平均每个班植树多少棵?

1、 列式

2、 让学生口算解决问题。

3、 你能把口算的过程用竖式的形式表现出来吗?学生自己探究,遇到困难可以用小棒来实际分一分,然后写出计算过程。(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前后座交流。)

4、 展示学生在试写竖式中有代表性的几种竖式进行比较,优选出正确的格式。

(1) 板演不同的做法。(2)比较、总结出最佳格式。

a.比较中重点讲解,直接商出21的一步做法,为什么不对?(因为4个十够分,就得先分4个十,再分2个1。)

b.第三个竖式,四个十减四个十的0用写吗?在些讲清分完和没分完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如果分完就不用写,没分完就得写。

5、 多媒体演示计算的过程,巩固理解算理。

6、修正不对的竖式。一边修正一边思考,先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每一次除得的商商在什么位置?

7、再找学生说是怎么计算的,并总结算法。

8、提示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

三、巩固练习

1、66÷3= 84÷4=

(1)学生自做,前后桌互判。

(2)交流错误。

(3)出示正确的竖式再次纠错。

2、数学小诊所

出示错题让学生根据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纠错。

3、 猜猜我是谁

出示不全的竖式,让学生根据笔算方法找出空缺的数字。交流时强调说算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比较和以前学习的除法算式的不同之处。强调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板书设计: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

63÷7= 42÷2= 42÷2= 42÷2=

(竖式)

《三年级数学下册《组合问题》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967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