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乘加 乘减”,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们学会乘加、乘减的简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提高学生灵活思维的能力.

3.渗透“在解决一个问题时,要从多种角度去考虑”的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乘加、乘减的实际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乘加、乘减的实际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2+2+2+2+3=(2)2×4+3=

3+3+3+1=3×3+1=

2.问:这两组口算题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

二、新授

1.引入新知(教学例5)

出示实物

教师依次摆出下面物体(也可以用磁贴代替)

摆一个盘子,然后在这个盘子里摆上3个桃子.如此重复3次.再摆一个盘子,在这个盘子里摆上2个桃子.

问:谁来说说,老师都摆了些什么,是怎么摆的?

问:谁能根据老师摆的这些物体,提出一个问题?

(可以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问:这个问题可以怎么解答?(讨论)

(3+3+3+2= 3×3+2=)

分别说说这两个算式的意思,请你与周围的同学一起评价一下,这两个算式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3×3+2=这个算式里,先算的3×3表示什么意思?

(生:先算的3×3表示前三个盘子里共有多少个桃子.)

2.发展提高(教学例6)

(1)出示例6 4×3-2=

(2)提问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哪一步?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4乘3这一步.)

这个算式该怎么读?jAb88.coM

(这个算式读作:4乘3的积,再减去2,差是多少?)

(3)讨论:这个算式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方法一:先算4乘3得12,再用12减去2得10.

方法二:还可以先算4乘4得16,再用16减去2,再减去4 ,也就是用16减去6得10.

方法三:还可以先算4乘2得8,再加4减2,也就是用8加2得10.)

3.初步归纳

问:我们刚才所学习的这两个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每一道题都有两步;

每一道题都是先做乘法.

不同点:例5是乘加的两步题,例6是乘减的两步题.

三、巩固练习

1.3×2+3= 4×3+4=

3×2-3= 4×4-9=

2.(1)3和2相乘是(),再加17得().

(2)4个3想8加是(),再减5得().

(3)一个因数是4,一个因数是2,积是(),再加25得().

四、归纳质疑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布置作业(略)

精选阅读

3.4.4“乘加、乘减”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3.4.4“乘加、乘减”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详细介绍: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6页例5。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能正确进行计算。

2.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用多种方法计算乘加、乘减,实现算法多样性。

4.培养学生的友好合作意识、探究精神。

5.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激趣引入,巩固旧知

教师出示小熊图片并贴到黑板上,亲切地说:瞧,多可爱的小熊啊,今天就和小熊一起走进数学乐园吧!来,先和小熊做个对口令的游戏。

1.对口令:2、3、4、5的乘法口诀。(有节奏地进行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

小熊还想用几道题来了解一下咱们班谁是聪明孩子呢。

2.口算:3×3=4×2=(计算前两题时,要说说用的是哪句口诀。)

23=5×4=1×4=3×4=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我们和小熊到它的农庄科技园去参观。

1.图1(在板书上画简笔画):(4棵玉米,每棵结3个)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列式:3×4=4×3=3333=

2.图2:小熊掰走了一个。

请学生结合图意提出问题:还剩几个玉米?

怎样解决?小组商量讨论。可以借助学具。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聆听学生的不同想法。列式:

12-1=3332=3×32=4×3-1=23×3=

如果学生列出最后一个算式,告诉学生要先算乘法。

教师把学生的方法写在板书上,板书方法:先画一个伸着大拇指的大手,谁思考出来的方法,就把谁的名字写在手上,然后在大拇指的一旁写出他的算式,有几种方法,就画几只这样的大手。

3.图3:小熊掰走两个。

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式子独立写下来再互相交流。

三、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1.第56页的“做一做”。

第1题,看图列式,用不同方法列式。

第2题摘桃子:把式子写在桃子上,指名计算并集体订正。

2.开放题:小熊要和同学们做朋友,想知道咱们班有多少同学。我们有多少种告诉它的办法?

如:数;直接说;乘加、乘减(每个小组有几人,有几个这样的小组,还剩下几人)。

3.数田格本中同学们所写出来的字数。(打开准备好的一页,都是几行零几个,每个人写的行数不同,零几个的个数也不相同)能解决的可以当堂解决,暂时有困难可以等学完6、7、8的口诀后再解决。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知道运用乘加、乘减的方法比数数快得多。

四、课堂总结,引导实践

教师总结:我们和小熊一起探究数学问题,可真有趣,把你的收获和大家说说吧?同学们要做个有心人,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试试去吧。

北京市延庆县第三小学郭丽萍

3.4.4“乘加、乘减”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掌握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一般策略,能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自己从实际情境中搜集信息,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以及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确定先算什么。
教学资源:教学例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学:
谈话:星期天,小猴淙淙家要来客人,猴妈妈带着小猴淙淙一起到果园里采桃子招待客人。瞧,一番忙碌后,他俩收获可真不少。(出示教学例图)
二、进入情境,探求新知:
1、例题探究: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猴妈妈:3筐,每筐12个
小猴:6个
(2)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能即时口答的解决,再有选择地板书下面的两个问题:A、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
B、猴妈妈比小猴多采了多少个?
(3)怎样求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A、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B、指名汇报,教师板书:12×3=36(个)
36+6=42(个)
(4)你先算的是什么?你是怎样想到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的?
在学生讨论交流后归纳两种想法:
A、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要把猴妈妈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起来。可是猴妈妈采的个数题目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因此必须先把猴妈妈采的个数先算出来;
B、知道了猴妈妈采了3筐,每筐12个,就可以先算出猴妈妈采了多少个,再把猴妈妈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合起来。
(5)集体口答。
2、学习“试一试”:
(1)要求猴妈妈比小猴多采了多少个,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独自计算,算好后把你的想法和计算方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2)指名说出自己的算式,教师板书:12×3=36(个)
36-6=30(个)
(3)提问:解决这个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3、反思:
(1)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2)讲述;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从问题出发寻找需要的条件,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也可以从条件出发确定先算什么。
(3)这两道题各是用什么算法接问题的?(揭题: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1:口算给同桌听,每人口算两组题,一个回答,另一个判断正误。
2、想想做做2、3:先跟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练习解答。
3、想想做做4:
(1)理解题意;“这是第2卷,还可以再拍6张”是什么意思,你能换句话说一说吗?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4、想想做做5:
(1)学生独立解答。
(2)指明回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想想做做6:
(1)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2)体温: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自己的问题?
(3)在班内交流自己的提问并可以指名某个同学解答自己的提问,由大家判断对错。
四、总结评价,点拨方法:
谈话:今天,小朋友们学习了什么?你能说说怎么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吗?今天接的实际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两步计算,关键是确定先算什么。可以从问题出发思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两个条件,如果哪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就要把它先算出来。也可以从条件出发,根据已知的条件想一想能先求出什么,再接着往下算。
教学板书:
猴妈妈:3筐,每筐12个
小猴:6个
(1)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2)猴妈妈比小猴多采多少个?
12×3=36(个)12×3=36(个)
36+6=42(个)36-6=30(个)

练习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的口算和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加深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认识,教熟练地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初步具有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会学习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难点: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在具体的情境中正确地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资源:数学卡片(口算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谈话:小朋友,你们好,数学乐园又向那么开放啦,你们想去游玩吗?去数学乐园得闯过三关,你有这个信心吗?
二、知识梳理:
(巧过第一关)
1、练习六第1题:
(1)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口答结果,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集体练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2、“我比电脑算得快”:
补充一些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口算,让学生快速抢答。
(争过第二关)
3、练习六第2题:
(1)学生独立练习,指名4位学生板演。
(2)集体交流,请板演的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
(3)思考:笔算乘法和口算乘法有什么联系?
三、实际应用:
(勇过第三关)
1、练习六第3题:
谈话:体育课上,同学们玩得可开心啦!你们瞧:
(1)学生观察图,说说从图上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3)指名汇报,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是怎样想的?
2、练习六第4题:
谈话:南极的企鹅也到我们这儿来做客了,它正在和老母鸡在比一比呢!
(1)说说题意。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3)集体交流,说说自己怎样想的。
(4)教师说明:孵小企鹅的天数是在和“孵小鸡的天数的3倍”在比,所以要先求出孵小鸡的天数的3倍是多少。
3、练习六第5题;
(1)谈话:星期天,小朋友们到花园里去做义务劳动。瞧,花园里有些什么花??从图上你还知道了什么?
(2)你是怎样理解“月季花的盆数是杜鹃花和茶花总数的2倍”的?动脑筋求出月季花有多少盆?指名板演,并说说怎样想的?
(3)如果把第3个条件改成“月季花的盆数比杜鹃花和茶花的总数少5盆”你会列式计算吗?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说说怎样想的?
(4)如果把第3个条件改成“月季花的盆数比杜鹃花的2倍多3盆”你还会算吗?计算交流。
(5)课外拓展;要求学生改变题目中的第三个条件变成不同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且列式解答,在小组中交流。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游玩了“数学乐园”,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学案


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学案
本节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3.进一步学会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教学难点
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班班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星期天,小朋友们去游乐场去玩(课件出示4旋转木马的情景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每个旋转木马上坐几个小朋友?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2.有什么办法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呢?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我们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再在小组里互相说说。(教师在黑板上摆上4排小棒,分别是3、3、3、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小组交流解决过程。

说清楚:

(1)你想出了几种方法?

(2)算式怎么列?

(3)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展示学生的解法,交流讨论。
(1)师:看黑板上小朋友做的方法,你看懂吗?有什么问题要考考这些小老师吗?

(2)生生、师生相互质疑。

4.结合磁铁分析意义:3×3+2就是求比3个4多1的数,3×4-1就是求比4个3少1的数。

5.小结: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对同桌说一说算理。

6.怎么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7.观察比较,你喜欢哪个算式,为什么?(优化方法。)

三、巩固运用:

1.小熊想把剩下的玉米分给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够吗?(出示图片:共5张桌子,其中4张,每张3只小动物,第5张4只动物)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交流。

2.买东西

东东去商店买本子。本子每本3元钱,他带的钱最多买2本,请问东东他可能带了多少钱?

3.图中有几朵花?你准备怎么数?圈一圈,列个算式算一算。(出示一张图,里面有19朵花,学生圈的方法不一样,列式也就不一样了。)

四、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上,同学们在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时,能够积极的选择各种方式来解决,而最值得欣慰得是,每个同学列出方法后,我都不急于定论,而是让同学们之间来评论,加深同学们对文字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教一年级下册乘加、乘减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一年级下册乘加、乘减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

乘加乘减(课本第77页、第78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选择合适的算式,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计算乘加乘减式题教学难点

独立思考,选择合适的算式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创设情景今天生物小组的同学把他们养的金鱼带到教室里来了(课件显示:四个鱼缸,有3个鱼缸,有3个鱼缸里有4条金鱼,一个鱼缸里只有2条)这些金鱼是生物小组的同学精心培养的,你们喜欢吗?

问题:他们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

二、探究讨论:

要知道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金鱼?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1)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加起来就可以了(4+4+4+2)(2)先把3个4条相加再加2条。(4×3+2)板书4+4+4+2=14条4×3+2=14条

三、拓展

你还有其他方法列式吗?(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第4个鱼缸也看成有4条金鱼可以列出乘法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4-2问:4×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2

四、归纳

像4×3+2这样的算式有乘法又有加法,我们叫它乘加算式,4×4-2有乘又有减,我们叫它乘减算式,你能看着这两个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师: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五、应用教材第78页第1、3、4题第1题,你是怎样列式的?3×4+1=13第3题,左边有题一共有几人?怎样列式?

六、课堂作业教材78页第2题。

七、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4+4+4+24×3+24+4+4+2=144×3+2=144×4-2

八、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加 乘减》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加 乘减》数学教案

第4单元 表内乘法(一)

第6课时 乘加 乘减

【教学内容】:58页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并通过计算帮助自己记忆乘法口诀。

4、进一步学会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难点:

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一群小朋友在玩旋转木马,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呀!

出示课本图片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学习乘加和乘减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小朋友从画面上你能收集到那些信息和同桌交流一下。

2、引导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一共坐了多少人?

3、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3+3+2

3×3+2

4×3-1

教师小结。乘加或乘减的算式都是先做乘法,然后再做加减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用不同方法进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乘加或乘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58页做一做1、2题。

58页1题在引导学生看清图意后,列出不同的算式,明确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巩固对乘加法和乘减法的运算顺序的认识和理解。

四、拓展性学习

1、 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8+9=口×口+口 7+5=口×口+口 9+7=口×口+2

=口×口-口 =口×口-口 8×6=口×口-2

4+6+8=口×3 3+4+5+6+7=口×口

[设计意图]给学生有一定的展示场地,发挥他们的智能。

【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数学教案

第7课时 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

课本第31--3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应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教学重点:

计算乘加、乘减,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今天生物小组的同学把他们养的金鱼带到教室里来了(课件显示:四个鱼缸,有3个鱼缸里有4条金鱼,一个鱼缸里只有1条)这些金鱼是生物小组的同学精心培养的,你们喜欢吗?

问题:他们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

二、探究新知

讨论:要知道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金鱼?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

(1)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加起来就可以了(4+4+4+1)

(2)先把3个4条相加再加1条。(4×3+1)

板书:4+4+4+1=13条 4×3+1=13条

三、引申拓展

你还有其他方法列式吗?(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第4个鱼缸也看成有4条金鱼可以列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4-3

问:4×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3

四、归纳

像4×3+1这样的算式有乘法又有加法,我们叫它乘加算式,4×4-3有乘又有减,我们叫它乘减算式,你能看着这两个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师: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五、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3、4、5题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4×3+1=13 4×4-3=13

先算乘法

教学反思:

让学生结合图来展示自己的真实想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能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在这个主动的、相互启发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为主线,为学生创设情感,提供资源,在不断的体验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多元评价中共同提高。

二年级下册数学《乘加、乘减》教案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乘加、乘减》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解答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分析这类题目的数量关系。
2、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结合和合情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加自主解答问题后的成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导
1.口头提问练习。
1)商店运来8筐苹果,每筐20千克,?
2)盘子里有5块蛋糕,吃了2块,?
先让学生口头提问,再列式解答。
2.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如何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积极动脑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课题)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挂图,学生观察。
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几个已知条件,你能按顺序说出来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共42个吃了3天,每天吃9个
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谈话: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学生完整的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
提问: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第二步算出的是什么?怎样回答题目中的问题。(教师板书答句)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学生自己读题。指名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自己思考,独立完成,发现不同的算法。
指定不同算法的学生各一人板演自己的算式和答句。
指名对照各题,说说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怎样想到第一步算式的。
全班学生对照检查。
3、小结。
在解答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从问题出发分析所必须的条件,从而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3题。
1)各自读题。
2)指名说说题意。
3)各自列式计算解答。
4)全班交流,订正。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各自读题,填表。
2)指名说出填写的人数,并说说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解决的问题都需要几步计算?使用了哪些计算方法?在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从问题出发分析所必须的条件,从而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1、2题。
教后记: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教案(表格式)


科目:数学第课执教时间:2011年月日课题乘加乘减编写者: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计算乘加、乘减式题。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教学重点:乘加、乘减式题运算顺序教学难点:认识同一组口诀中两句相邻口诀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秋天到了,小熊的实验田丰收了,你们想参观吗?二、探究新知1.逐步出示例5挂图,问: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还剩几个玉米?学生观察、回答。这个问题怎样解决?你们先自己想想,再在小组里互相说说。1.学生讨论交流2.汇报并根据列式说说想法。板书算式。3.观察算式,说说算法。问:3x3+2=11,先算什么?3x3求的是什么?4x3-1=11,这个算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43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减1?4.小结: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揭示本课教学内容,板书课题。问:乘加、乘减式题怎样计算?三、巩固练习1.第56页做一做(1)小猴要过生日了,它准备了桃子招待朋友们,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呢?(2)填得数。提示:43+4=1644-4=12得数差几?你发现什么规律?2.比一比(练习十一6题)要想计算中1、中2两班小朋友的人数,比比哪组又对又快。

3、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8+9=口×口+口7+5=口×口+口9+7=口×口+2

=口×口-口=口×口-口8×6=口×口-2

4+6+8=口×33+4+5+6+7=口×口

四、拓展性学习

假如你是客人,来到我班,不问别人,怎样很快知道我班人数?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生活中解决哪些问题用到了数学的乘加、乘减,请你去仔细观察。

修改意见:

备注

2019学年小学二年级(上)数学《乘加乘减》教案


《乘加乘减》小学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用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乘法口诀的实用价值,培养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加、乘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口算(开火车)

1×3=5×5=1×1=3×3=

4×2=2×3=3×4=3×5=

2×2=4×5=5×2=4×4=

3、看图列乘法算式:(多媒体出示)

4、出示例5主题图

(1)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2.引出问题,导入新课。

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一道乘法算式来解决吗?哪个问题不行?

引出问题:4匹木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解题方法

(1)呈现问题情境:

谁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图中的信息和问题。(每个木马上可以坐3人,三个木马上坐满了3人,还有一个木马上坐了2人,一共坐了多少人?)

(2)用学具摆一摆,再尝试列式计算。

(3)汇报交流:

预设一:3×3+2=11

提问:3×3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加2?

预设二:3×4-1=11

提问:3×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1?

预设三:3+3+3+2=11

2.揭示本课课题:像方法一这样有乘法和加法组成的算式称为乘加,方法二这样有乘法和减法组成的算式称为乘减。(板书课题)

3.探究计算顺序

(1)在计算乘加和乘减式题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什么共同之处?

(2)总结规律: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计算练习

(1)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练习,汇报交流时,重点交流“5×5+5=30”,让学生说说它的意义,还可以写成哪道乘法算式?

(2)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思考:每一组上下两道算式的意义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算式不同,得数却相同?

2.解决问题

(1)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鼓励学生用乘加、乘减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4题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拓展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5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乘加乘减》课评情况:

本节课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能在自学基础上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增强了探索的意识,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基本上达成了教师预定的目标。

1、学生注意力集中。课堂中学生能保持持续的注意,仔细观察,认真发现,积极参与。老师从学生的创意出题展示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能达到精神高度集中。由“发现问题——合作讨论——交流汇报——评价修改”的顺序进行。学生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课堂表现积极,学习的内容有意思,学生的收获很扎实。

1在分析中生成,发现的过程就是将这些知识储备进自己大脑的过程;

2实践中生成。源于例子,成于实践。学生在课前完成创意出题时就已经大致了解乘加乘减的题型,画图时要注意有几排水果数一样

多,还有一排和前几排不一样多,这样在解决问题时才用乘加货乘减的方法解决。

3交流中生成,让每个孩子得到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

4评价和修改中生成。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本节课要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题难度较高,又加上本节课还要解决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的问题所以生成就显得单一、浅显(多是模仿例题)。

本次课堂学生能做到全程参与,全过程参与。课前活动口算三分钟做到人人参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意出题展示,发现共有多人次参与回答与展示,课堂练习做到人人参与,课堂轻松自由,除学习状态的参与还达成了学生情感的参与,学生心态的参与。

老师通过乘加乘减比较,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学生们跃跃欲试的时候,老师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内容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不足之处:1、在学生汇报时让他说完,不要怕学生说不了。2、总结乘加乘减两种方法的异同方面做得还不够,可以让孩子试着看算式画图,进一步理解题意,效果会更好!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乘加、乘减》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乘加、乘减》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联系生活经验解释连乘的模型,增强探索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乘加、乘减问题的建模过程及模型内化和解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看图列乘法算式。

2、出示旋转木马图,提出问题:旋转木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我们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再在小组里互相说说。(教师在黑板上摆上4排小棒,分别是3、3、3、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小棒的出现使数学由具体人到符号化的一种过渡。)

2、小组交流解决过程。

说清楚

(1)你想出了几种方法?

(2)算式怎么列?

(3)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听仔细

(1)同学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

(2)怎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自主关键,合作是内化,让学生在独立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能进一步帮助学生们获得多种的解题策略。)

3、展示学生的解法,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能力;同时学会倾听,在同学的经验上想出新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结果

①3+3+3+2=11 ②3x3+2=11 ③4x3-1=11等

(以上几种方法中,方法①是连加,学生在以前已经学过。方法②、③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必须要引导学生得出这两种结论。对于其它的方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能讲出算理的都要及于肯定。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1)师:看黑板上小朋友做的方法,你能看懂吗?有什么问题要考考这些小老师吗?

(2)生生、师生相互质疑。

4、结合小棒分析意义。

3×3+2就是求比3个3多2的数。

4×3-1就是求比4个3少1的数。

5、小结: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对同桌说一说算理。

6、怎么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7、观察比较。

(1)你喜欢哪个算式,为什么?(优化方法。)

(设计意图:在复习连加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发现3+3+3+2,还可以用乘加算式来表示3×3+2。乘加算式的发现源自于学生的心理需要——追求简单美,同时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方法①我们已经知道了,它叫连加。方法②、③。你给它们取个名字,叫什么好?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板书:乘加,乘减)

(设计意图:观察比较是一种提升)

(设计意图:在上述活动中,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通过情境理解了乘加、乘减的意义,自然得出了计算的顺序,同时为今后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学习建立了感性认识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操作体验和算法多样化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要借助有效的“表象操作”促使学生从“实物”到“算式”的过渡。)

三、巩固运用,模型内化

1、P58 做一做1。

2、练习十二4。

3、练习十二5。

四、课堂总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设计有梯度的习题,层层递进。在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不断提升,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特别是在例题的教学中,让学生自由的说明方法,并展现算法的多样化,有效的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都是具有丰富潜力的个体。事实证明,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灵活驾御教材,新教材才能展示它深沉的魅力。)

板书设计:

乘加 乘减

一共坐了多少人?

3+3+3+2=11

3×3+2=11 4×3-1=11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优秀教案


《乘加乘减》小学二年级优秀教案

(一)、课标分析: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口诀的基础上,会解决乘加乘减的问题

(二)、教材分析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第四章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学生在学习乘法的意义后,学习乘法口诀的延续。让学生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明确乘加、乘减试题的算理及计算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发现规律,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三)、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后,对乘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一说乘法,学生会不由得想到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在这节课里,既要让孩子明确,通过苹果图,列出乘加乘减的算式,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结合图,能理解先算乘法。关键的是如何理解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也可以用乘加乘减的式题体现,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更需要多媒体的帮助理解。(四)、教学目标

1.学会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乘减的运算。

3.学会用含有乘加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教学重点:

理解乘加、乘减先算乘法的道理。

5、教学难点:如何列出乘加、乘减算式

(五)教学策略、

教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的教学重和难点,我采用了一下教学方法。

1、利用苹果主题图,让学生通过图片横看竖看,理解几个几加减几,从而引出新知,并解决。

2、让学生观察比较,与以往学习内容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对乘加乘减的理解,并且明确计算过程。

3、运用迁移,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

学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六)、教学用具:课件、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题卡

2×2=3×4=4×4=

3×2=3×3=2×4=

3+3+3=2+2+2+2=

让学生选择一道题目说说表示什么意义。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谈话:同学们公园去过吗?(课件出示游乐园图。)公园里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一同去公园中寻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出示4匹小木马,每匹小木马上有3人。)

教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能够提出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列式:加法算式:3+3+3+3=12(个)

乘法算式:3×4=12(个)

加数相同我们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例5

(1)过渡: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看谁的小眼睛最亮,(走了一个人)现在一共有多少人?能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吗?请同学们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汇报交流。

方法1:根据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用连加计算

列式:3+3+3+2=11(个)。

方法2:前面3匹的人数一样,可以列乘法算式,加上另外2个人。

列式:3×3+2=11(个)

方法3:假设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是3人,那就是4个3,我们在假设时多加了一个人。因此,算完后要把这个人拿走。

列式:3×4-1=11(个)

(3)引导观察算式。

教师指出:像3×3+2,3×4-1这样的算式有乘又有加减的,我们把它们称为乘加、乘减。

这两个算式怎么算呢?

思考:在3×3+2中,在3×3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2?

在3×4-1中,在3×4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减1?

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然后再算加减法。

2、教师出示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看图列算式。并让学生说说算式中每部分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计算练习

(1)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练习,汇报交流时,重点交流“5×5+5=30”,让学生说说它的意义,还可以写成哪道乘法算式?

(2)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思考:每一组上下两道算式的意义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算式不同,得数却相同?

2.解决问题

(1)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鼓励学生用乘加、乘减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4题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拓展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5题。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六、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一共做了多少人?)

3+3+3+23×3+2=11(个)

3+3+3+3-14×3-1=11(个)

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精品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精品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乘加乘减》二年级数学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计算乘加、乘减的式题,让学生感受到解决实际问题方法可以用不同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

3、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教学重点:掌握乘加、乘减式题的运算顺序,并会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情境图理解乘加、乘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主题图)欢迎来到游乐园的旋转木马游乐区。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可能有:一共有多少只木马?(口头列算式解答:3×4=12(只))一共坐了多少人?

二、新知展开

1、“一共坐了多少人?”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请思考一下,把算式写在数学本上。

2、汇报:可能有:3+3+3+2=11(人)3×3+2=11(人)

3+3+3+3-1=11(人)3×4-1=11(人)

3、分析算理、理解算法。

(1)指着算式3×3+2=11(人)。提问:①你是怎么想的?②3×3在图中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加2。③11是怎么算出来的?

(2)指着算式3×4-1=11(人)。提问:①你是怎么想的?②3×4在图中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1。③11是怎么算出来的?

4、揭示课题:这些算式中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你们能给这样的算式取个名字吗?(乘加、乘减)。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5、运算顺序:在乘加、乘减的算式中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板书: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齐读一遍)

6、比较优化方法:解决“一共坐了多少人”这个问题,可以用连加、乘加、乘减等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

7、小结:以后我们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要多观察、多思考,希望大家能够寻找出自己喜欢而且简便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第一关:填一填()(做一做第1题)

第二关:算一算()(做一做第2题)

1、4×3+4=2×3-3=5×5+5=

4×4-4=5×3+2=4×5-4=

(1)独立完成,全班校对。

(2)抽乘加、乘减各一题说运算顺序。

(3)4×3+4=表示什么意思。

2、(练习十二第1题)

5×3-5=5×3+5=5×4+5=

5×2=5×4=5×5=

(1)独立完成,全班校对。

(2)你发现了什么?

第三关:解决问题()

1、练习十二第4题

2、哪个图形中的个数多?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练习十二第5题)

3、课堂评价中生成的“一共有多少个?”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乘加 乘减》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微课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858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