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22关于: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雪孩子》课文原文及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关于: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雪孩子》课文原文及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导语】《雪孩子》是一篇童话,讲述一个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快乐,为小白兔解除灾祸,最后自己变成了云朵的故事。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雪孩子》课文原文

雪,下个不停,一连下了好几天。

这天早上,天晴了,兔妈妈要出门去。小白兔嚷起来:“妈妈,妈妈,我也要去!”

兔妈妈说:“好孩子,妈妈有事,你不能跟着去。”兔妈妈在门外的空地上给小白兔堆了个雪孩子。小白兔有了小伙伴,就不跟妈妈去了。

小白兔跳舞给雪孩子看,唱歌给雪孩子听。他玩累了,就回家去睡午觉。“屋子里真冷,赶紧往火堆里舔把柴吧!”

小白兔添了柴,把火烧得旺旺的,屋子里渐渐暖和了。他躺在床上,闭上眼睛,一会儿就睡着了。

火越烧越旺。哎呀,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了!小白兔睡得正香,他一点儿也不知道。

“不好了!小白兔家着火了!”雪孩子看见从小白兔家的窗户里冒出黑烟,蹿出火星,他一边喊,一边向小白兔家奔去。

“小白兔,小白兔!你在哪里?”雪孩子冲进屋里,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找哇找哇,终于找到了小白兔。他连忙把小白兔抱起来,跑到屋外。

小白兔得救了,雪孩子却浑身水淋淋的。

这时候,树林里的小猴子、小刺猬都赶来救火了。不一会儿,大家就把火扑灭了。

兔妈妈回来了,激动地说:“谢谢大家救火,救了小白兔,谢谢大家!”

“咦,是谁救了小白兔?”小动物们都说,“真得谢谢他呢!”

这时,救小白兔的雪孩子不见了。他已经化成水了。

不,雪孩子还在呢!瞧,太阳晒着晒着,他变成了很轻很轻的水汽。飞呀,飞呀,飞上天空,变成了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嵇鸿,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雪孩子》教案

教学要求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瓜、衣、来"3个字,认识1个偏旁"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10个生字,知道雪会变成云

教具准备

雪与云相互变化的课件

学前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读通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认识10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10个生字,知道雪会变成云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1、板书"孩子"教认"孩"字,再补上雪字

2、激趣:雪孩子是什么样的?课文说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学习20、雪孩子

二、看图自读课文

1、仔细看图,想想每幅图上画了什么?

2、读读图旁的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位

3、标画课文的自然段

三、检查自读情况,读后正音

1、指名接读课文,互相评价。

2、正音后同位互相接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议论:雪孩子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变成了什么?先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后自己化了变成水)

雪孩子是怎样飞到天上的?还会回来吗?(让学生看课件,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

2、指导朗读

本课因不注拼音,朗读中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正确处理轻声的读法。

如:房子上、树上、地上的"上"

休息的"息"

读出雪地、云朵的美丽,小白兔的快乐与伤心,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后半句"很美很美""白云"读得慢些,表达出赞美喜爱之情。

五、想想说说

1、看图8,说说小白兔望着白云会说些什么?

2、你想对雪孩子说些什么?

六、续编故事

《雪孩子又回来了》,想像小白兔与雪孩子见了面会做什么,说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正确书写3个生字

3、指导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回答课后练习题:雪孩子还会回来吗?

二、分小组自学生字

1、认字

注意读准"让、往、烧、知"4个字的字音

"起、玩、往、觉、知、化"都可以利用熟字变化来记忆

可以进行同音字比较"化-画,道-到,只-知,还-孩"

2、写字

写好"瓜、衣、来"的关键是撇与捺对称

瓜:上撇平短,左撇竖长,"竖提"起笔对准撇中部,点较小,捺起笔低于"竖提"

衣:点居中,不与"横"相连,第三笔处"横"中间看起笔,最后"捺"低于右撇并相接向右伸展

三、复习巩固

1、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⑴理解题意,"又"字连用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左边一栏说的是动作,右边一栏说的是特点

⑵学习练习可说老师纠正

2、布置作业

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四、讲评小结

【篇三】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雪孩子》教案

【预设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感受到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欢乐,为小白兔解除灾祸,最后自己变成了云朵的品质。

2、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10个生字,会写“瓜、衣、来”3个字,认识1个偏旁“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不同方式的学习,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10个生字,知道雪会变成云。

【课前准备】

雪与云相互变化的录像带或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初步感知课文

1、出示前4幅图片,要求:仔细看图,想想,说说每幅图上画了什么?

2、指名说说。

3、小白兔睡着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学生自由想象

4、带着问题,边看图边听老师讲故事

5、你能给这个故事加个题目吗?再看看编书的叔叔阿姨给这个故事取了个什么名字。

6、板书“雪孩子”,学习“孩”字。

二、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看着图再读读图旁的句子,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三、检查自读情况,读后正音

1、注意读准生字词尤其是:

让、往、烧、知。

2、会读:

“累、息、柴、救、却”以及多音字“着(zhao)”

四、读读议议

1、雪孩子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到哪里去了呢?

⑴指名读读文中的句子

⑵指导朗读第八段(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⑶说说小白兔望着白云会说些什么?

2、雪孩子是怎样飞到天上的?

(利用课件让学生了解雪化成水,水蒸发后形成云这一常识。适当扩展:衣服晒后干了,地面上水不见了都是水分蒸发的'结果。)

3、读读课文想一想:

雪孩子还会回来吗?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继续看课件: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

五、朗读指导

1、你喜欢雪孩子吗?你想对雪孩子说什么?

2、把你的这种感情用朗读表现出来。

六、续编故事

想象小白兔与雪孩子再见了面会做什么,说什么。

七、字词练习

1、认记生字:

把所有的生字词写到卡片上分发给学生。教师读一个词语,学生从卡片中找到该词语读一读。

2、完成课后“读读说说”:

⑴填写课后的词语。

⑵你能说几个这样形式的词语吗?

八、指导写字

小编推荐

2022关于: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课文原文及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关于: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课文原文及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导语】《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看图学文,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共有四个自然段,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眼睛只盯着葫芦,不听邻居的劝告,不去管理叶子上的蚜虫,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葫芦慢慢变黄,最后葫芦都落了。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课文原文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那个人感到很奇怪,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刘仲元,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认识“葫芦”两个生字。告诉学生“芦”在“葫芦”一词中读轻声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故事名字叫《我要的是葫芦》,小朋友读了课题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呢?指名说。这个故事讲的就是一个人种了葫芦,这颗葫芦长得什么样呢/请小朋友们自已读故事,看和你想的一样不一样。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观察课文插图,认识“藤”字。观察课文插图中的人物,出示“哇”、“盯”。

2、自读课文,自学字词。

(1)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3)找出带生字的句子来读,要求读通顺。

3、生字的巩固。

(1)巩固会认的字。

我会读:细长的葫芦藤

雪白的葫芦花

可爱的小葫芦

我会找:

哇-(蛙)-(娃)-(洼)

盯-(丁)-(顶)

(2)巩固会写的字。

谁读得准?

言每治棵挂哇怪慢

谁会发现?

同结构的字:治、棵、挂、哇、怪、慢

同偏旁的字:怪、慢

同部件的字:挂、哇

谁会看?(观察老师范写,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左窄右宽的字:治、棵、挂、哇、怪、慢

从上到下的字:言、每

谁写得好?

学生练写,互相评价。重点讲解:“挂、哇”二字右边的“圭”,是由上下两个“土”字组成的;“言”字第一横长,下面两横短;“每”字的笔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出示葫芦,小朋友,你们见过葫芦吗?能把你知道的有关知识说给大家听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葫芦的故事。《我要的是葫芦》小朋友们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了?

二、看图

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故事中的葫芦,先看第一幅图,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哪个小朋友能说说这幅图?下面请小朋友再看一幅图,出示第二幅图,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三、说话:

1、你发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2、看了这两幅图,小朋友的心中是不是有个大问号产生了呢?(学生发表意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故事。学了故事后呀你就明白了。

四、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找出描写这两幅图的段落。

2、描写第一幅图的是哪个自然段呀?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说说自已听了以后的感受。

3、你觉得哪些词写得很好,让人一读就感到葫芦长得很美?(细长、长满、雪白的、小葫芦)小葫芦真是太美了,所以呀那个人就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4、哪个小朋友能把小葫芦读得更美更漂亮?让人一听就喜欢上它。指名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读第一段。其它同学评。他就把描写葫芦美的词读得很优美。还有哪个小朋友能读得更美呢?

5、小朋友你们想当小老师吗?下面请把你的同桌当作小老师美美地读给他小老师听一听。

6、这么美的小葫芦,最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呢?请在课文中找一找这些句子。齐读最后一段。出示图:多可惜呀!

7、小葫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小朋友读课文2、3自然段从故事中找答案。学生自由说。

8、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9、读读下面两句话,猜猜这个种葫芦人的想法?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认为:———(了解蚜虫,并进行指导朗读)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想的是:———

小朋友认为他想得对不对,大家讨论一下叶子上的虫到底用治不用?小组讨论汇报。

10、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并指导,小组学生分角色,老师和学生合作读。

五、课堂扩展

1、想象那个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2、一棵葫芦从发芽到成熟,还会遇到哪些危害,还需要为它做些什么呢?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续编故事)并把第二年他又种的葫芦画下来。看谁想得好,画得好。

3、学了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4、请小朋友课后把自已又编的这个故事讲给自已的爸爸妈妈听。

【篇三】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密切联系。

难点: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件,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葫芦”。(了解葫芦的茎、藤、叶、花、果,认识生字“葫芦”。)

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的图片,这是什么?(葫芦)对,是葫芦。翻图片看“葫芦”两字。看,都是草字头,草字头和什么有关?(植物)葫芦是一种植物,它可以作为蔬菜食用,也可以用来作为工艺品用。比如:用来做葫芦丝,舀水的瓢等。它的用处可真大啊,你喜欢葫芦吗?

葫芦用处这么大,你想要吗?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这里面的“我”当然不是你们,是谁呢?他得到了葫芦吗?我们还是去看看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老师把这个故事读给你们听听,请你们把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圈起本课的生字,看老师是怎么读这些字的。

1.老师范读,生圈字。

2.读生字:同学们都把字圈好了吗?请在小组里把这些生字读一读——老师贴生字卡片——请你们一起来给生字注上拼音,师写生读——说说这些生字中哪些生字是相同的偏旁呀――“哇,盯,邻”分别和谁长得很像,编绕口令:哇哇哇,换个虫字旁就是蛙……

3.生字快点生快读——做一做,连线。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一)看图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生字都会读了,老师请你们看几幅图画。

看到第一幅图,请问:你看到了什么?(一个人,葫芦,葫芦叶子)

那么你知道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的就是这幅图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吧。

这葫芦长得怎样呢?请你们画出葫芦长得好的句子。

相机板书:绿叶——开花——葫芦(可爱)

是啊,多么可爱的葫芦哇!这个人喜欢葫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盯,每天,都,几次”相机板画。这个人多么喜欢葫芦啊,那他一定会把葫芦照顾得好好的,一定会结出大大的葫芦来的,可是,事实是这样的吗?

(二)看图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这幅图上你又看到了什么?什么发生了变化?(叶子黄了,葫芦落了,人吃惊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看到第四自然段,读一读。

多可惜啊,多可惜啊,这可爱的葫芦落了!你能带着惋惜的语气再来读一读吗?板书:落了

看看这个人也很吃惊,这个人不是很喜欢葫芦吗?他怎么让葫芦就这么落了?是什么原因呢?(有虫子)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

哦,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同学们小组里读一读二三自然段。

出示句子“他自言自语地说: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人看到了虫子爬在叶子是不在乎的。)相机板书:生虫子

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第一个句子好,反问句加重了语气,更加证明了这个人的无知)相机板书:不治

这个人要的只是什么?他认为什么不重要?(他认为叶子不重要)

那叶子真的是不重要的吗?演示植物的叶子跟果子的关系图。

总结:是啊,一株植物要想长大长好,是要经过生根,发芽,开花才能结出好果子的,如果光重视结果,而忽略了中间的过程,是不可能的。我们再来劝劝这位只想要葫芦的人吧。

同学们,刚才你们读完,老师就突然想到了一个故事,跟这个故事很像:有个孩子叫丁丁,他天天嚷着,我要考一百分,我是全班第一,可是,上课的时候他却不认真,要做的作业经常不做完……

你们来猜一猜后来他能考全班第一吗?为什么?总结,要想成功,是少不了每一点一滴的努力的!谢谢今天这篇课文教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让我们再一次去品味这个故事吧!!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四、发散思维,拓展延伸。

1、总结板书: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古时候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长叶,开花,结出了(),后来葫芦的叶子上(),这个人不去(),最后葫芦都()。

2、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人经过了此事之后,他会学聪明吗?如果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叶子上又长了虫子,他会怎么做呢?

五、作业

1.读课文,复述这个故事

2.复习生字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种葫芦可爱(喜悦、高兴)

不治蚜虫

落葫芦变黄(难过、可惜)

2022关于: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用清新的笔触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的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了后代。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课文原文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当地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六十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八十-一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他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敲着早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__________

本文作者梁衡,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课题“青山不老”的含义,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导语: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深深地领悟到: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了。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今天,我们要随着作家梁衡去认识一位用自己的生命守护青山的山野老农。1983年,梁衡采访这位老人后写下了这篇《青山不老》,当时老人已经81岁高龄了。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质疑讨论。

质疑:青山是没有生命的,为什么说它“不老”?(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交流学习方法。

过渡:本文是这个单元的第二篇略读课文。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略读课文了,那么学习略读课文一般从哪里入手?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生交流:阅读课文导语;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

预设:这里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既是对学习方法的一次整理,也是提示大家在这节课中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去自学、自悟。

2.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1)圈画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2)带着问题去读: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可以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还可以在课文的留白处做旁批。

3.检测预习情况,抽读词语。

肆虐盘踞险恶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宏伟归宿如臂如股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山川共存日月同辉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

2.说说课文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教师提示概括方法:读课文第2—6自然段开头的一句话,读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文章的第1自然段是写景,引入故事的讲述。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点题,抒发情感。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读后就可概括。其他五个自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各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即抓住关键句来概括主要内容。比如第2自然段的“山沟所处的大环境”,第3自然段的“院子里的小环境”,第4自然段是“不紧不慢地说着”和“恭敬地补充着”,即讲述了造林的成就;第5自然段是“到沟里去看树”,描绘了看树时的景、老人说的话;第6自然段是“道别”,写道别时看到的情景和感想。

3.聚焦“奇迹”,感受艰辛与伟大。

(1)从数字的正面描写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策略:关注数字——对比理解——直观奇迹。

①抓数字,出示文本。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抓“三千七百亩”,补充文本。

预设:学生可能对“亩”这个单位不太熟悉,教师可简单介绍:老人造的3700亩林网相当于2467000平方米,以每10平方米栽一棵树计算,需要栽种246700棵树,15年平均每天栽种45棵。这是多么漫长的坚持,这是多么伟大的奇迹!

(2)从大环境的侧面描写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策略:关注险恶——影像刺激——反衬奇迹。

①抓“险恶”。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出示影像资料。

预设:大环境是指晋西北的生态环境。学生可抓住关键词“肆虐”“盘踞”“险恶”来感受当地环境的恶劣。文中引用的县志资料,学生若理解不了,教师可加以解释。

②抓“绿洲”。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对比学习。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过渡:这景色美吗?句中有一个比喻句,把_________比作_________。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这个画面?

预设:将第1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结合起来,可明显地感受到强烈的对比。环境这样恶劣,老人竟然创造了一片绿洲,这真是一个奇迹!

(3)从小环境的侧面描写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①抓细节,走进生活。

预设:小环境是老人生活的小院。这段文字讲了几件事:第一,老人早出晚归上山种树;第二,老人与七位老人15年前开始种树,其中五人已离世,但老人还在坚持;第三,老人的老伴去世了;第四,老人的女儿求他去城里享清福,他不走。学生可结合其中触动自己的事情来说,体会老人执着、坚韧的精神。教师还可以提醒学生,这里列举的都是典型事例,写出来却很简单,这就是采访性文章的特点。作者只用三言两语便叙述了老人以树为友、以青山为伴的平凡朴素的生活。

②抓“选择”,感悟心灵。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明确:面临享福与吃苦的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青山。

③教师出示一组句子,学生读一读,感悟老人的精神。

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

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

4.聚焦老人的精神,领悟“青山不老”。

(1)教师出示“自学要求”,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①看:看一看老人种的树,找出描写树的词句,谈谈感受。

②听:听一听老人说的话,感受他对土地的热爱。

③找:找一找作者的评价,理解“另一种东西”。

④议:议一议作者的领悟,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2)汇报展示,教师相机指导。

①找出描写树的词句:如臂如股、劲挺、勇敢、顶。

预设:提示学生注意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树木与恶劣的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这其实也体现了老农坚持植树、不畏艰险的精神。

②老人说的话:“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预设:让学生结合实际感知“两米”的厚度,感知植树造林的好处——保持水土,再结合“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来说一说老人植树造林的重大意义。

③作者的评价:“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预设: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可能会有难度,可从两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一是结合老农创造的奇迹来看,这另一种东西,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二是要深入思考支撑着老人数十年如一日植树造林的信念:开辟山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所以,这另一种东西是一种伟大的精神与情怀,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并没有标准答案。

④作者的领悟:青山是不会老的。

明确: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创造了这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变老的。这就是课题“青山不老”的深刻含义。

小结:老人的生命与青山同在,青山是他的丰碑;老人的精神与日月同辉,日月是他的奖章。有这样的精神,青山还会老吗?永远不会!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同学们,文中的老农用15年的时间播种了绿色的希望,创造了一片绿洲,大家是不是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呢?其实,老农并不孤单,他有共同奋战的老友,还有如他一样把植树造林当成毕生使命的追随者。我们接下来要认识一位感动中国人物,他也是一位植树造林的英雄。同学们读一读相关资料,然后也试着为课文中的老农写一段颁奖词吧,因为他也是一位感动我们每个人的英雄!

1.课件出示2022年感动中国人物杨善洲的颁奖词和个人简介。

感动中国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杨善洲(1927—2022)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人,2022年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02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杨善洲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曾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6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带领大家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

2.学生仿写颁奖词,写完后互评。

示例:(1)他用15年的岁月让荒山变为青山;他用双手创造了绿洲,青山不老,他的生命更是永垂不朽。希望的绿海,生命的归宿,15年的岁月,谱写绿色的诗篇!

(2)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一位81岁的老人,用整整15年的时间创造了如此奇迹。阵阵林涛,驱赶了漫天的黄沙;青山绿水,代替了不毛之地。他将生命化为一片片绿洲,他用佝偻的背书写了青山不老的传奇!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堂上大家很好地运用了一些自学的方法,解决了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表现得很不错!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要透过一个个数字,透过一幕幕景色,透过一个个小事例去感知人物精神的伟大。还有就是我们要将这种精神化解到我们生活的点滴中去,比如保护好我们的环境、爱护好我们身边的绿色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也要像老农那样去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六、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篇三】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4.感悟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重点

1.知道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

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课前已经请大家查阅了资料,在你的印象中,晋西北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2.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板书: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检查预习

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

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绿洲

风雨同舟、三番五次、不紧不慢、如臂如股

谁来读一读这些词?

指名读,师生评价,纠正。生齐读一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二)了解奇迹,感悟精神

1.让我们现在一起真正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我们一般可以从哪里入手?(课文前的链接导语)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了解奇迹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1)学生找出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出示句子: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理解“了不起”

①请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想想“奇迹”是什么意思?那这句话中“了不起的奇迹”指的是什么?

②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了不起”?

③指名学生回答体会到的“了不起”含义,重点引导把握这4个数字(将数字圈红):

点拨: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十五年、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

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3)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明白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

那么,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细细找一找,找到后标上序号,并写一写批注。师巡回了解情况。

(2)反馈,共同评议。

①第2自然段的教学

学生提出“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老人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创造的”时,转入第2自然段的教学。(板书:大环境)

A.学生说后,出示句子。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指名学生回答,按以下模式进行评议:

请自由读读这句话,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环境,你会用什么?

(板书:恶劣)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点拨:“肆虐”,什么叫“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课文中指什么东西在哪里肆虐?

在这里狂风肆虐到什么程度我们来看看?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关键把握“县志”(二字,让学生明白县志中的内容是真实的。)志:文字记录;县志:记载一个县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来说一说。

几百斤重的牛马都能吹到天上,更别说人了,除了狂风肆虐,这里还有什么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

出示图片:晋西北环境、风景图片。看,这就是晋西北,黄沙漫漫,山野荒荒,干旱,霜冻,沙尘暴肆虐,据有关资料记载,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听了这样的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C.教师总结: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却创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奇迹,真是不简单啊!我们不由得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教学第一段

当作者带着对晋西北环境恶劣,荒无人烟的印象来到老人居住的山沟里时,他却看到了——

A、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山沟?

B、你觉得这山沟怎样?

(生答:绿、美、舒适、树木大等)

C、现在,我坐在土炕上感受着这份舒适、这份惬意,而这里在以前却是穷山恶水,荒无人烟的死亡之地,而就在这如此恶劣的环境里,这位老人却15年如一日植树造林,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秀水。这真是一个——奇迹(生讲),对着这奇迹,我们不由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过渡: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小环境又有着怎样辛酸的故事呢?(板书:小环境)

③第3自然段的教学

学生交流,反馈:老人是在孤单的情况下创造出这个奇迹的?说说从哪里体会到的(一排三间房,只剩下老人一人。)

引导学生重点把握:

“a.独自一人的孤单;b.生活的简单清苦;c.同伴离去的坚持;d.老伴去世当天仍在植树;e.有福不享;f.选择青山为归宿;g.年纪虽大,依然坚持”等7个方面。

(板书:艰苦)

小结: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青山,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4.奇迹延续,感悟精神

(1)奇迹在采访后还在延续,因为老人还有宏伟设想——生讲(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了解了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创造奇迹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你有什么话要对老人说呢?

生先写,之后点名讲述,师随机点评。

(2)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师(引)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3)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换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生质疑: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鼓励学生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板书:无私奉献)

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生命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让我们满怀敬佩之情与作者同呼:

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恶劣

小环境艰苦

无私奉献

2022最新小学教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寒号鸟》课文原文及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2022最新小学教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寒号鸟》课文原文及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导语】《寒号鸟》是一篇运用对比手法写的童话。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垒巢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寒号鸟》课文原文

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窝。石崖前面有一条河,河边有一棵大杨树,杨树上住着喜鹊。塞号鸟和喜鹊面对面住着,成了邻居。

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

有一天,天气晴朗。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准备过冬。寒号鸟却整天出去玩,累了就回来睡觉。喜鹊说:“塞号鸟,别睡了,大好晴天,赶快做窝。”

塞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傻喜鹊,不要吵,天气暖和,正好睡觉。”

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塞号鸟在崖缝里冻得直打哆嗦,不停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第二天清早,风停了,太阳暖暖的,好像又是春天了。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趁天晴,快做窝,现在懒惰,将来难过。”

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伸伸懒腰,答道:“傻喜鹊,别啰嗦,天气暖和,得过且过。”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寒号鸟重复着哀号:“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天亮了,太阳出来了,喜鹊在枝头呼唤寒号鸟。可是,寒号鸟已经在夜里冻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根据民间传说改编。

【篇二】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寒号鸟》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号”,理解13个新词。

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几句话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准确领会寓意。

教学准备

1.寒号鸟的挂图或投影片。

2.课文录音。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号”。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训练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

3.学懂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齐读课题“寒号鸟”,读准多音字“号”。

(2)你知道寒号乌是怎样一种动物吗,(对课外知识丰富的的同学及时鼓励。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简介寒号鸟。)

二、布置自学。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我们学习后从中能明白什么道理,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要求。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用“·”点出你认为容易写锗的字,用“?”注出不理解的词或句。

(2)读通课文,用“……”划出表示季节变化的句子。

(3)填空:这篇童话通过()和()作对比,写出了喜鹊是()的,寒号鸟是()的。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听录音范读课文。(听后自评并纠正)

(2)指名读一读划出的词语。(互相交流评点)

(3)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教师点拨:“懒”字中间“束”羽写成“束”。)

(4)指名填空并齐读。

四、练习按时间顺序组句成段。

(1)指名读读用“……”划出的表示时间的句子。

(2)将学生读出的句子按顺序出现。

(3)学生独立默读体会,哪些句子跟季节变化有关,哪些句子不能表示季节变化?(删去跟季节变化无关的句子)

(4)这些跟季节有关的句子应该怎样排列?为什么?

(5)练一练:《作业本》第5题。

五、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全文。

(2)说一说:课文第()自然段到第()自然段是写“冬天快要到”的事;……是写,“寒冬腊月”的事。

六、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读懂三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哪句话的意思是最主要的。(指导看插图)

(2)体会寒号鸟的懒惰。(学生理论,互评)

(3)齐读第1自然段。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讲读*文,理解“漫山遍野”、“哀号”、“得过且过”、“哆嗦”等词语的意思。

2.巩固抓重点词理解句子的方法,培养学生抓重点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幸福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得到。

4.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录音磁带一盒。

2.小黑板若干块。

3.幻灯片若干张。

4.寒号鸟、头饰各一只及喜鹊贴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整体切人。

1.根据简笔画,说话导入。

2.整体回顾,说说这是一只()的寒号鸟。

()的喜鹊。

二、学习2~5自然段。

1.默读2~4自然段,思考: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一一一”划出)

2.检查,出示幻灯(1),抓“累”字体会寒号鸟懒惰。

3.还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出示小黑板(1):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

4.抓“不听劝告”深人体会寒号鸟懒惰。

a.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b.喜鹊怎么劝告?(结合指导读、指读→评点→范读→自读→齐读)

c.从哪里看出寒号鸟不听劝告?(圈圈划划,自读体会,结合指导读寒号鸟的话:指读→评点→自读→男女生对读)

d.指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寒号鸟不听劝告结果怎么样?(结合理解“直打哆嗦”、“悲哀”,指导读“悲哀地叫”的句子)

5.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想象自读→指读评点→女生齐读)

三、学习6~8自然段。

1.回顾学法:抓“不听劝告”这几个重点词语提问解答,深入理解课文。

2.启发学生围绕“还是不听劝告”自己提问,师小结后出示小黑板(3):

a.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b.谁怎么劝告?

c.从哪里看出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

d.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结果怎样?

3.学生轻声自读,思考上述问题。

4.四人一小组讨论,准备汇报。

5.汇报自学。(学生自由汇报,老师随机点拨,穿插朗读训练)

点拨要点:

①问题b,比较喜鹊说:“……”

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说:“……”

体会感情变化→指导读好语气。

②问题c,结合理解“得过且过”,指导读出寒号鸟不耐烦的语气。

③问题d,结合理解“最后的哀号”、“漫山遍野”等词,引导学生想象寒号鸟在冰天雪地里发出最后哀号时的样子。指导读好第八自然段。

四、返顾全文,深化认识。

1.齐读第九自然段。

2.深入思考,同样是寒冬腊月,为什么喜鹊能在温暖的窝里熟睡,而寒号鸟却在黑夜里冻死了?(结合完成作业本)

3.订正作业,随机小结,完善板书。

4.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小结学法,用幻灯打出:

抓重点词提问解答

展开想象感情朗读

五、分角色扮演朗读。

板书设计:

寒号鸟

懒惰勤劳

玩睡——————垒巢

直打哆嗦————住暖窝

最后哀号————熟睡

不幸——————幸福

【篇三】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寒号鸟》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词句意思,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有关语句说说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的原因;能根据有关语句说说对寒号鸟的感想体会(或劝说寒号鸟)感悟故事的寓意。

3.能正确认读“堵”等15个生字新词;正确认读多音字“号”“当”在本课的读音,能据音组词或据词定音。

4.能正确读写“面”等8个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能正确读写“山脚”等13个词语(其中,如词语中有没有要求会写字的,该词不作要求。)。

5.认识后补短语,能照例子说一说后补短语。

教学重点: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堵”15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面”等8个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词句意思,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有关语句说说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的原因;能根据有关语句说说对寒号鸟的感想体会(或劝说寒号鸟)感悟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堵”等15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和词卡(字卡不注音,词卡会认读的字注音),多音字“号”“当”的字卡(注本课读音),“面”等8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PPT。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通过学习《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生答)。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这篇寓言故事的学习,我们同样要明白一个道理。那么,这篇课文的寓言故事叫什么名字呢?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1.老师板书题目:13寒号鸟(“号”字注本课音)

2.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4.出示寒号鸟的图片,简介寒号鸟。(资料见《教师用书》)

(二)释题,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1.释题。

2.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从课题你们知道课文写的是关于谁的寓言故事?(预设:寒号鸟)那么,课文讲了一个关于寒号鸟的什么寓言故事呢?通过这个故事又让我们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借助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了课文内容,就能知道了。

二、学习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和多音字。

(一)尝试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和多音字。

1.出示任务:

(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在课文里把会认读的字圈画出来,找出这些字宝宝的好朋友,用横线画出来,然后借助拼音把这些字宝宝读准。

(3)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反馈指导:

(1)订正自然段标序号和会认的字、词语的圈画。

(2)出示会认字的词卡(注音),指名读(学习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读法举例:堵、堵、堵,一堵的堵。)

(3)自由读、全班齐读。

(4)指名读(学习较慢的学生)。

3.学习多音字“号”“当”。(注:多音字的内容板书在副板书位置。)

(1)导语:除了要读准这些会认的字外,这一课还有两个多音字要读准。(出示“号”“当”在本课的词语,注本课的读音音节)

出示任务:自由拼读,读准它们在本课中的读音。

个体拼读。

(2)反馈指导。

指名读字读词,(读法举例:号、号、号,寒号鸟的号。)

自由练读,齐读;再指名反馈指导。

(3)“号(háo)”字在课文中还有一个词是这个读音的,你们知道是哪个词呢?(预设:哀号),“当(dànɡ)”字你们还知道可以组什么词呢?

(4)反馈指导。

预设:得当妥当适当

(5)出示任务:“号”和“当”字,我们学过还有什么读音?这个读音可以组什么词语?

同桌交流。

(6)反馈指导。

预设:

号:hào组词:鼓号号角号召

当:dānɡ组词:充当相当应当

(7)齐读读音和词语。

(二)会认读的字音难字学习,读准课文学习。

1.导语:会认读的字宝宝我们都读准了,多音字也读准了,请同学们再次轻声读读会认读的字和多音字,看看哪个字容易读错,提出来让大家注意。

出示任务:轻声读读会认读的字和多音字,看看哪个字容易读错,提出来让大家注意。

2.反馈指导:(注意归类指导,即一生指出一个后,就让学生找出相同类型的字,一齐正音。)

预设:三拼音的:将、狂;翘舌音的:趁;边音的:朗、腊;后鼻韵母的:缝、当、朗、将、狂。

正音后,单字开火车检查、巩固(直呼)。

3.读准课文练习。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在读准音的基础上,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2)学生自由练习。

(3)反馈指导。

①采用一人朗读一个自然段然后马上评议的方法进行反馈指导。

②以会认的字音准和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为标准,师生共同评议。

③评价完一个自然段,齐朗读一个自然段。

4.小结:朗读课文我们首先就要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这才叫做把课文读准了。

(三)读通顺课文学习和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1.导语:刚才我们读准了会认的字和多音字的读音,接下来我们学习把课文读通顺,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在读准课文的基础上,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把课文读通顺。

个体练习。

2.反馈指导。

(1)示会认的字在课文里的词语,会认的字注音,直呼读字读词,方式如:“堵、堵、堵,一堵的堵”。齐读,自由读。

(2)“堵、朗、枯、劝、趁、将、腊、狂、复、哀”口头组词。

①(贴出这些会认的字的字卡后)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

同桌交流。

②反馈指导。

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③(把口头组的词语带读一、两遍后)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接下来,就要检查大家的朗读了,读的时候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和句子中间的停顿,不要把字宝宝的好朋友拆开了。

(3)反馈指导读通顺。

通过分自然段个别指名读检查,注意指导读好下面句子的停顿;指导一句后,或自由练习或齐读该句:

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窝。

石崖前面有一条河,河边有一棵大杨树,杨树上住着喜鹊。

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枝,就忙着垒巢,准备过冬。

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你不要吵,太阳这么好,正好睡觉。”

寒号鸟在崖缝里冻得直打哆嗦,悲哀地叫着:“哆罗罗,哆罗罗,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

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伸伸懒腰,答道:“傻喜鹊,别啰嗦,天气暖和,得过且过。”

寒号鸟却发出最后的哀号:“哆罗罗,哆罗罗,寒风冷死我,明天就垒窝。”

3.自由朗读全文。

4.总结(该环节的学习状况及相关知识点:1.逗号、句号的停顿;2.以短语为单位读好句子中间的停顿。)。

(四)会认的字认读的初步评价。

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2.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

三、图文结合,品读语句,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主题。

导语:我们学习了会认读的字和多音字,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下面我们结合课文的图画,了解课文内容,看看寒号鸟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图文结合,结合生活,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1.图文结合,了解第2、3、4自然段意思,学习分角色朗读。

(1)(PPT示课文图画1)出示任务:仔细观察图画,想一想,图中的喜鹊和寒号鸟正在干什么?

个体观察思考,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汇报、理解汇报中读的策略进行;在过程中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读好人物角色说话和对话,并形成答案。)

预设:(学生答案,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后面的要求相同,不再说明。)

喜鹊衔枯草做窝准备过冬。(追问:喜鹊为什么要做窝呢?预设:因为冬天快要到了。)

寒号鸟躺在石缝里跟喜鹊说话。

(3)出示任务:自由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写了这幅图的意思的?你是根据哪些话判断的,用波浪线分别画出来。

个体朗读思考,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预设:

课文的第2、3、4自然段写了这幅图的意思。

句子1: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

句子2: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准备过冬。

句子3: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傻喜鹊,不要吵,太阳高照,正好睡觉。”

(5)小结:同学们真会看图读书。课文的第2、3、4自然段写了这幅插图的意思——冬天快到了,喜鹊做窝准备过冬,还劝寒号鸟赶快做窝,寒号鸟不听劝告。(板书:冬天快到劝告不听)

(6)个体朗读、同桌分角色朗读练习;班级汇报交流,指导朗读,强调根据情境、角色,读好劝说和应答的语气。

(7)小结:课文的这个部分,讲了寒号鸟不听喜鹊劝告,认为现在是睡觉的好时候,不去做窝。

2.图文结合,了解第9自然段意思。

(1)导语:喜鹊劝寒号鸟趁天气暖和要做窝过冬,寒号鸟不听劝告,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看图学文。

(PPT示课文图画2)出示任务:仔细观察图画,想一想,图中的喜鹊正在干什么?

个体观察思考,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汇报、理解汇报中读的策略进行;在过程中朗读训练,并形成答案。)

预设:

喜鹊站在枝头上呼唤寒号鸟。

(3)出示任务:自由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这幅图的意思的?你是根据哪些话判断的,用波浪线画出来。

个体操作。

(4)反馈指导。

预设:

句子1:天亮了,太阳出来了,喜鹊在枝头呼唤寒号鸟。

句子2:可是,寒号鸟已经在夜里冻死了。

(5)小结:最后,寒冬腊月,非常寒冷,尽管喜鹊不断呼唤寒号鸟,可是,寒号鸟已经冻死了。(板书:呼唤冻死)

(6)个体朗读,班级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二)读文想象图画,结合生活,继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分角色朗读。

1.导语:我们通过结合插图了解了一部分课文的内容,剩下的课文讲了什么呢?我们继续学习。

出示任务:朗读第1自然段,想象一下,根据第1自然段的意思,你会画一幅怎么样的图画?你是根据哪些语句想象出图画的?给这些语句做上记号。

个体朗读思考,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汇报、理解汇报中读的策略进行;在过程中朗读训练,并形成答案。)

预设:

图画:寒号鸟住在石崖缝里,喜鹊住在杨树上,他们面对面成了邻居。

根据的语句:1.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窝。2.杨树上住着喜鹊。3.寒号鸟和喜鹊面对面住着,成了邻居。

3.朗读第1自然段。

4.小结:第1自然段写了寒号鸟和喜鹊面对面住着,成了邻居。(板书:面对面邻居)那么其他的自然段有可以画几幅画呢?可以画怎样的画呢?我们继续学习。

5.出示任务:自由读读课文第5、6、7、8自然段,想一想,根据这四个自然段的意思,你会画几幅画?

个体朗读思考.

6.反馈指导。

预设:会画三幅画。第5自然段画一幅;第6、7自然段画一幅;第8自然段画一幅。

7.出示任务:朗读第5、6、7、8自然段,想象一下,你会画三幅怎么样的图画?你是根据哪些语句想象出图画的?给这些语句做上记号。

8.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汇报、理解汇报中读的策略进行;在过程中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读好人物角色说话和对话,并形成答案。)

预设:

第5自然段图画:冬天来了,喜鹊睡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冻得直打哆嗦。

根据的语句:1.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2.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3.寒号鸟在崖缝里冻得直打哆嗦。(板书:温暖的窝直打哆嗦。)

第6、7自然段图画:清早,喜鹊又劝寒号鸟做窝,喊号你还是不听劝告。

根据的语句:1.第二天清早。2.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3.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板书:再劝还是不听。)

第8自然段图画:寒冬腊月,寒号鸟在哀号。

根据的语句:1.寒冬腊月,大雪纷飞。2.寒号鸟重复着哀号。

(板书:哀号。)

9.个体朗读、同桌分角色朗读练习;班级汇报交流,指导朗读,强调根据情境,读好人物角色说话,读好劝说和应答的语气。

(三)小结:

我们通过图文结合、读文想象图画和结合生活实际,以及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课文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复述故事主要内容)。综合运用朗读课文、图文结合、读文想象图画和结合生活实际,是了解课文的好方法。

(四)感悟课文主题。

1.导语:那么,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呢?我们继续学习。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找出有关语句,画上横线,然后说一说。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句子:1.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2.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准备过冬。

答案:因为,冬天快到的时候,喜鹊早早就飞出去,衔回枯草,忙着做窝准备过冬,所以,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

3.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寒号鸟会冻死了呢?找出有关语句,用()括上,然后说一说。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分角色朗读和说话交替进行,指导学生能讲完整答案。)

句子:喜鹊两次劝说、寒号鸟两次应答的有关语句部分。

答案:因为,寒号鸟不听喜鹊劝告,尽管知道了要做窝过冬,但认为天气暖和,得过且过,非常懒惰,不愿做窝,所以寒号鸟最后冻死了。

5.出示任务: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寒号鸟说些什么呢?你是根据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想到说这个内容的?给句子做上记号,然后用“我根据句子:……,想对寒号鸟说……”说一说。

6.反馈指导。

只要能有根有据,依据相关句子对应谈到对寒号鸟看法的,都应该予以肯定。

(五)总结:

同学们真会读书!通过读寒号鸟的故事,我们知道了这么一个道理:要认真对待生活,不能得过且过,更不能懒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四、了解后补短语,仿照例子说一说。

(一)翻开课本P63,读题明要求。

(二)(PPT出示题目)出示任务:读一读这些短语,想一想,根据短语,你能知道这“冻”“冷”和“热”到了什么程度了吗?

个体读和思考。

(三)反馈指导。

预设:知道的。“冻”到让人忍不住哆嗦;“热”到让人不停地流汗水;“冷”到跟冰窖的温度一样;“热”到跟蒸笼的温度一样。

(四)小结:这些短语通过“得”,后面的部分能把前面的词语的意思讲得十分具体形象,让人一听就知道“冻”“冷”和“热”的程度究竟是怎样的。

(五)导语:你能照着这些短语的样子,用“得”也说说短语吗?

出示任务:照样子先补充,然后再说一说。

PPT出示题目:高兴得快得

得得

个体思考练习,同桌交流。

(六)反馈指导。

必须说的是后补短语,如出现学生说的是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则引导比较。

(七)小结:以前,我们学习了短语“的”“地”今天我们又学了新的短语“得”,它们都能把话说的具体一些、形象一些,我们可以在说话和写话中运用哦。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课后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六、写字指导。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

3.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的字分类。独体字:面;左右结构:阵、朗、枯、却、将、纷;上下结构:夜。

(二)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面”的书写。

(1)指名说说笔画笔顺,订正后全体一起书空说笔画笔顺。

(2)观察并说说“面”各笔画起止位置。

(3)范写“面”,分别提示各笔画位置、起止。

(4)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2.指导“阵”“枯”“将”“纷”的书写。

(1)观察并说说“阵”“枯”“将”“纷”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2)(小结:都是左窄右宽。)分别提示:“阵”字右比左上下都突出一点,右部的第二笔撇折在田字格中心左侧折,与双耳旁的恒撇弯钩的钩齐平;“车”的长横穿插在双耳旁竖旁边起笔。“枯”字左右等高;右部“古”字第一笔横从田字格中心起笔,第三笔竖靠近木字旁的点起笔。“将”字右比左上下都突出一点,右部“寸”字第一笔横舒展,托起上面的“夕”,竖钩靠近“夕”的点起笔。“纷”字左右上方齐平,右下方稍突出一点;右上“八”的撇,要穿插到绞丝旁的第2、3笔中间收笔。范写“阵”“将”“纷”。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3.指导“朗”“却”的书写。

(1)观察并说说“朗”“却”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2)(相同都是左高右低。)分别提示:“朗”左右相等;右边的“月”长撇穿插靠近左部右下方收笔。“却”字左宽右窄;右部“去”的第2横和点都过竖中线。范写“朗”字。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4.指导“夜”的书写。

(1)观察并说说“夜”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2)范写“夜”字。提示:“夜”上窄下宽;下部撇、捺要舒展;下部右边部分短撇、横撇的收笔和捺的起笔要考级单人旁。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七、总结。

八、写字练习和抄写词语表词语。

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有条件的和家人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给家人或同伴讲讲寒号鸟的故事

2022关于: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本文围绕“盼”字记叙了“我”因为想穿新雨衣,迫切地盼望着一场雨的到来,展现了儿童细腻、有趣的内心世界,赞美了童真、童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之情。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

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直到妈妈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

“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那就休息一下。”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薹呢。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可……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妈妈焖上米饭,转过身来看了我两眼。

“你没说,爸爸可说过。”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因为我没见爸爸,也没人告诉我要炖什么肉。

“真的吗?”妈妈问。

我不再说话,也不敢再去看妈妈,急忙背过身子盯住碗架,上边的瓶瓶罐罐确实满满当当,看来不会有出去买东西的希望了。再看看屋里的闹钟,六点二十,我只好打开电视,不声不响地听英语讲座。

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还是留到明天吧。

说来也怪,雨果真像我希望的那样停了。四周一下子变得那样安静。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打在雨衣上的事。

第二天早晨一睁眼,四周还是静悄悄的。我决心不再想什么雨不雨的。谁知等我背着书包走到街上,脑门又落上了几滴水珠。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我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衣冲妈妈说:

“妈妈,下呢,还在下呢!”

妈妈一歪头冲我笑了笑,帮我系好扣,戴上帽子。我挺着脖子,小心翼翼地跑下了楼梯。

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它们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滴答,滴答滴答……

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铁凝,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

2.雨衣图片

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文学奖。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妈妈送“我”新雨衣。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写盼望下雨。

第三部分(第4—17自然段):写尽管下雨还是未能如愿。

第四部分(第18—21自然段):写“我”终于穿上雨衣。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段落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对学生有道理的分段方法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四、朗读课文,体会心理

1.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读完后想一想,这段文字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

2.分角色用相应的语气读一读蕾蕾和妈妈对话的部分,体会这两个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

3.你自己认为哪一部分写得,读给同桌听一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逐段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领悟围绕中心意思,掌握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的写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并简单说说文中的蕾蕾盼什么?哪些地方看出她在盼?引导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一)第一部分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先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再写我在晴天里迫不及待地穿上新雨衣。)

(板书:妈妈送我新雨衣)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我十分喜欢新雨衣?为了穿新雨衣我做了什么傻事?(戴上雨帽,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穿上雨衣热了一身汗)

3.“你疯啦?”说明什么?(妈妈对蕾蕾的做法非常不理解。从侧面也看出蕾蕾的做法出人意料,同时说明蕾蕾太盼望穿雨衣了。)

(二)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每天都在想,盼着下雨。

(板书: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三)第三部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从全段来看,围绕什么中心意思来写的?

(板书: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

2.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讨论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什么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

(下雨天,穿上新雨衣到外面去。)

(2)“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我为什么这么兴奋?

(外面在下雨,我可以穿上雨衣到外面去玩了。)

(3)填空后,体会作者的心情。

(学生完成后先提问,然后出示答案)

我兴奋地跑进楼门,妈妈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

(准备听英语讲座)

还差半小时,妈妈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

(休息一会儿)

我想去买酱油,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她已经买了)

我说炖肉需要很多酱油,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她没说要炖肉)

我说爸爸说要炖肉,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相信)

(4)“我”把雨打玻璃窗说成“敲着鼓点”可以看出什么?

(雨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为我带来难以抑制的激动。)

(5)“我”为什么盼着雨停下来?

(让雨留到明天再下,因为今天“我”没机会出去了。)

(四)第四部分

1.“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是因为什么?

(没想到又下雨了,“我”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这真是意外的惊喜。)

2.“我”这次为什么会“理直气壮”?

(妈妈没有理由不让“我”穿雨衣了。)

3.“小心翼翼”是因为什么?

(怕弄坏了新雨衣)

4.读课文最后一段话,你从中看出作者什么心情?

(兴奋、满足、高兴)

(板书: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三、整体回顾,体会写法

(一)出示问题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1.学生汇报课件第一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通过以下事例来写出我的“盼”

(1)晴天穿雨衣,热了一身汗。

(2)“我”每天盼着变天。

(3)看外面下雨,“我”想找借口出去,穿穿新雨衣。

(4)“我”盼着今天的雨留到明天再下,那样就可以穿新雨衣了。

(5)看见雨点落在许多马路、小杨树上的样子想象出雨点落在新雨衣上的样子。

2.学生汇报课件第二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具体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地方:

(1)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还是留到明天吧。

(2)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四、畅谈收获,课下练笔

1.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急切盼望下雨,一心想穿上新雨衣的孩子。课文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选取了好几个事例来写。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3.课下,请同学们从下面的意思中选一个,并以此为中心写一段话。

(板书: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板书设计:

16.盼

妈妈送我新雨衣

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

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篇三】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斗篷、瓦蓝、预报、理直气壮”等词语。

2.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重音。

3.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

4.关注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文中心理描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了解“我”盼的过程,学习作者围绕中心安排典型事例的写法。

教学难点:

根据上下文,透过细腻的描写品味“我”的心理和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袖、篷、缩”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斗篷、袖子、遮盖、油锅”等词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

教学难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把握主要内容,概括文章围绕中心思想写的几件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感悟课题。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盼》。一个“盼”字带给大家怎样的联想呢?老师看到“盼”字,脑海里就浮现出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他盼望的是春天的来临,经过了一个寒冬的人们,对温暖、充满生机的春天是多么盼望啊!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盼”的经历呢?

2.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盼”的经历。

预设:本文的题目只有一个字,但这一个字却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盼”的经历,盼生日、盼节日、盼望一次旅行、盼望快快长大……,学生通过谈论自己“盼”的经历,能回忆起当时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为全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调。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铁凝1957年生,当代作家,河北赵县人。主要著作有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

本文《盼》最早收录在铁凝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夜路》当中,这本书出版于1980年。

2.学生自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新词,自学生字新词。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区别形近字并组词。教师提示易读错字、易写错字,整理特殊结构的词语。(课件出示生字)

袖筒、斗篷、缩着、疯了、瓦蓝、厚墩墩、甩打

叫嚷、吱的、酱油、蒜薹、炖肉、嘴唇、蹦出来、楼梯

◆需注意的字音:

“缩”和“蒜”是平舌音;“甩”和“唇”是翘舌音;“篷”“疯”和“蹦”是后鼻音。

◆需注意的字形:

易错字:“唇”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辨字:篷—蓬、嘻—嬉、甩—用、锅—祸

(2)理解词语。教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词语。

①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窸窸窣窣)

②用言语、行动逗弄对方借以取乐。(逗引)

③状态词,形容很满。(满满当当)

④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理直气壮)

(3)整理文中特殊结构的词语。

①AABB式:

(窸窸窣窣安安静静、满满当当、瓶瓶罐罐)

②ABB式:

(凉冰冰沙啦啦、厚墩墩、明晃晃、静悄悄、甜丝丝)

③ABAB式

(瓦蓝瓦蓝滴答滴答)

预设:课文中ABB式词语特别多,读来十分亲切、生动,就像课文中的小女孩在向我们描述她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种种事物,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这些词语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4)学生提出自己在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与小组成员交流,全班汇报。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交流后进行汇报:课题中的“盼”指的是什么?

(盼着变天、下雨,盼着穿上新雨衣。)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学生交流,整理答案。

明确:课文是通过以下事例来写“盼”的:①“我”有了一件新雨衣,大热天在屋里试雨衣,并且开始盼着变天。②下雨天,“我”主动要求帮妈妈去买酱油,却被妈妈猜着了心思。③“我”希望雨停下来,留着明天下,雨果真停了。④第二天真的下雨了,“我”理直气壮地拿出新雨衣,穿上新雨衣去上学。

3.学习第1—3自然段,感受“盼”的缘由及心情。

(1)学生快速默读这几个自然段,圈出觉得写得好的词语、句子。

(2)组织学生交流,出示语句及问题。

①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

思考:加点的词语表现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立刻”写出了“我”迫不及待地想打开雨衣的心情;“竟然”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写出了“我”看到雨衣后惊奇、高兴的心情。)

②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思考:结合句中的动作描写,想象画面,体会此时“我”的心情。

(尽管现在没有下雨,但“我”已经等不及要试试新雨衣了。这里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了“我”试穿雨衣时开心的心情和神气的样子。)

过渡:读到这句话,老师仿佛想起了小时候过年时试穿新衣服的情景。因为新衣服要大年初一才能穿,所以就盼着年快点到,年到了就可以穿新衣服了。但晚上睡觉前自己还是会偷偷地把新衣服穿起来,在家里转呀转呀,觉得自己漂亮极了。大家有过这样类似的心情吗?(可引导学生谈一谈,侧重点在描述当时的心情。)

③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思考:读到这两个“安安静静”,你有什么感觉?你能体会到蕾蕾当时的心情吗?

(有种无奈、失望的感觉。雨衣只有下雨天才能穿,可是天气一直这么好,雨衣只能躺在盒子里睡大觉,真可惜啊!)

④找出文中一处关于“盼”的心理描写,体会“我”此时的心情。

(“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这句话中有一些担心,担心天一直晴而不下雨,就没有机会穿雨衣了;还有些生气,觉得老天似乎故意在和自己做对,故意不让自己穿雨衣,所以才一直不下雨。这里写出了“我”的天真和急切盼望下雨的心情。)

(3)请学生稍详细地概括第1—3自然段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把缘由、心情描述清楚。

示例:妈妈送给“我”一件既漂亮又实用的雨衣,“我”特别喜欢,尽管天气炎热,“我”还是迫不及待地试穿了它,在家里神气地走来走去,直到被妈妈训说才脱下来。于是,“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天天都是晴天,“我”盼下雨盼得太焦急了。

过渡:同学们描述得不错,但要注意语言要更简洁些,抓住重点。大热天试穿雨衣,天天盼下雨,这是文章围绕“盼”字安排的第一个小故事。雨真的会被蕾蕾盼来吗?我们下节课再去看一看。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盼”的滋味我们许多人都尝过,盼的过程或许有忧愁,但也有憧憬与美好。正是盼的过程中的那份等待让我们在愿望实现时有种非常快乐的感觉,虽然没有“美梦成真”那么夸张,但一定有心满意足的幸福感。小女孩蕾蕾“盼”的就是在雨天穿上她的新雨衣,我们体会到了她因“盼”而生的小心思。阅读一个个有趣的小插曲,我们感受到了她那小小心愿的简单、纯真、可爱。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让我们有所共鸣,是因为作者把“盼”写得活灵活现,所安排的材料都紧紧围绕着“盼”展开。这节课,大家通过默读课文,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文中叙述的几件小事,体会了作者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写法。同时,我们围绕着重点字词、语句,去揣摩了蕾蕾盼下雨的心情,再一次体会了心理描写的作用。在下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将围绕着更多的小故事、更生动的心理描写去感受蕾蕾的“盼”。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结合课前导语、课后习题和旁批阅读)。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上下文,透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品味“我”的情感。

2.重点关注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童真的可爱,学会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生动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2.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同桌互相批改。(教师出示词语卡)

袖筒、斗篷、收缩、疯了、瓦蓝、厚墩墩、甩打、叫嚷、吱的、蒜薹

酱油、炖肉、嘴唇、蹦跳、楼梯、逗引、预报、满满当当、理直气壮

预设:本课生字较多,个别字比较难写(如“嚷”),有的字容易写错(如“篷、酱”),所以在课前检查一下学生的生字掌握情况很有必要。告诉学生易写错的字可做上标记,在课堂上多留意,课后多写几遍,直到完全掌握。

2.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回顾上节课内容,过渡到新课。

(课件出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

蕾蕾的新雨衣有什么特点,让她这么喜欢这件新雨衣?

蕾蕾太喜欢这件新雨衣了,她干了件什么“傻”事?

因为想穿上这件新雨衣,蕾蕾开始“盼”什么呢?

过渡:是啊,蕾蕾天天盼着下雨,因为只有下雨了她的雨衣才可以派上用场。可是她盼啊盼啊,一连好多天都是晴天,她真失望。不过天怎么可能老不下雨呢?这不,这一天,终于下雨了。她有机会穿上新雨衣吗?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第4—17自然段,感受蕾蕾盼得雨来、希望却落空的复杂心理。

(1)学生快速默读第4—17自然段,教师出示三大阅读任务。

任务一:画出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句子。

任务二:标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

任务三:与同桌一起读一读,分角色表演蕾蕾与妈妈的对话。

(2)学生大声读出与心理活动有关的句子,交流读后的体会,描述蕾蕾不同的心情。

心理描写:

①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放慢”和“加快”形成了对比,表现了雨来时“我”兴奋的心情。)

②“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蕾蕾的语言不连贯,“嘟囔”是指连续不断地小声自言自语,多表示不满,可见其神态;心理描写显出了对妈妈有些生气,对妈妈不明白自己的心思感到失望。)

③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还是留到明天吧。

(担心的情绪。虽然今天穿上雨衣的愿望落空了,但如果明天还下雨的话,自己还有机会,所以祈盼着雨别在今天下完,这种天真的想法让人读来既觉得有趣又心疼——如果此时她能够穿着雨衣在外面玩一会儿就好了!)

④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打在雨衣上的事。

(想象穿着雨衣时雨点打在雨衣上的情形,此时她对雨的期盼更强烈了。)

小结:这四处心理描写,若分别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蕾蕾当时的心情,可以用:兴奋——失望——担心——期盼。

预设:在第四单元,学生已经重点学习、交流了心理描写的写法、作用,懂得了心理描写常常会与语言、动作、神态结合起来,从而更生动地展现人物的性格、内心世界。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心理描写随处可见,如果学生仔细读一读,会发现这些心理描写也伴随着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文中有些句子虽然没有“想,心想”这些心理描写的提示词,也没有进行内心独白的描写,但通过其他细腻、生动的描写,学生也能体会到女孩子蕾蕾的内心活动,如:①“你没说,爸爸可说过。”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②我不再说话,也不敢再去看妈妈,急忙背过身子盯住碗架,上边的瓶瓶罐罐确实满满当当,看来不会有出去买东西的希望了。教师可引导学生留意类似的句子,去体会蕾蕾的心理活动。

(3)学生读一读描写环境的句子,交流它们的写法特点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环境描写:

①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预设:提醒学生注意这一段描写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嘻嘻地笑”“变了脸色”,这些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读来非常生动。“嘻嘻地笑”虽然是用来描写小杨树,其实是暗示着蕾蕾的心情——开心。“天一下子变了脸色”形象地写出了变天时的样子,蕾蕾盼望的雨终于要来了。环境描写常常可以烘托出人物的心情,比如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常会用阴天雨天暗示低沉、伤心的心情,而用风和日丽的好天气烘托轻松、愉悦的心情。教师这样稍微点拨一下,学生便能体会出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②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这两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了雨后清新、亮丽的风景。因为“我”盼着雨停,而雨果然停了,这里的环境描写烘托出了“我”高兴的心情。)

(4)请三名同学读一读第5—14自然段中的对话,两人分别扮演妈妈和蕾蕾,另一人读旁白。

过渡:同学们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读出蕾蕾的着急、期盼的小心思了吗?读出妈妈的表面一本正经而心中在笑的情态了吗?有谁觉得可以读得比他们更好?可以举手示意。

预设:文中的这一大段对话描写非常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我”想方设法要妈妈同意“我”穿上雨衣出去玩耍,而妈妈偏偏不解风情,始终不答应“我”的请求。母女的这场“暗战”,以“我”的失败告终。在学生的家庭生活中,他们肯定也经历过类似的场景。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情的同时,也可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来谈谈对这段对话描写的体会。

对话描写:

①“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可见妈妈平时对蕾蕾要求比较严格。)

“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不太乐意、有些失望。)

②“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故作乖巧,想出出门的方法。)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妈妈看穿了“我”的小心思,因此巧妙地回绝了“我”。)

③“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真的吗?”(妈妈虽然没有直接揭穿“我”的谎言,却用两个有力的问句暗示“我”,她已经看穿了“我”的小心思。所以“我”才会不敢再去看妈妈了。)

质疑交流:为什么妈妈已经看穿了“我”的小心思,却不给我穿上雨衣到外面去走走的机会呢?吃完了晚饭,其实“我”也可以穿雨衣出去转一转,为什么“我”不出去呢?

预设:可能有的同学会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疑问。妈妈明明知道“我”很想穿上雨衣出去玩耍,可偏偏就不答应,还很有技巧地拒绝了“我”,似乎有点不通情达理。学生提出此疑问很正常。教师可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惊喜。教师则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解答:第一,文中的蕾蕾六点半要听英语讲座,妈妈肯定不希望她这个时候出去而打乱了学习计划。哪怕还有半个小时,妈妈更希望她能安静地休息一会儿,再去听讲座。第二,妈妈看出蕾蕾是为了穿雨衣出去玩耍而说谎,她可能不会纵容女儿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学会说谎,所以不会同意她出门。第三,在大人看来,雨衣是实用性的工具,妈妈给女儿买雨衣的初衷就是上学或出门时遇雨而穿的。此时既不是上学,也不需要出门,所以没有必要让她穿上雨衣。第四,为了情节的需要。本文原本是一篇短篇小说,有情节安排上的需要,需要戏剧性的内容。如果此时写妈妈同意让她出门,那么就没有后文了,也就写不出这种“盼”的急切以及最终心愿达成的快乐了。这个质疑很有探究的必要,既可以结合写法来谈,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即生活中学生和家长也会有类似的矛盾。

2.学习第18—21自然段,体会所“盼”成真的快乐。

(1)学生自由朗读,画出觉得写得好的词语和句子。

(2)分组讨论、交流、发言。

预设: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子、修辞等方面去思考。

生1:我觉得这句话写得特别生动:“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我觉得雨不可能是“甜丝丝”的,作者这样写是因为蕾蕾一直盼着下雨,这下她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她可以穿上雨衣上学了,所以才觉得连雨都是甜的。即使一个人高兴到了极点,他的心也不可能从嗓子里蹦出来,这里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蕾蕾激动、兴奋的心情。

生2:我觉得第18自然段中的“理直气壮”这个词用得特别好,读到这个词时我都笑出来了,仿佛看到了蕾蕾得意的神情。她此时肯定在想:这下妈妈再也没有理由拒绝(我)了,(我)心心念念的雨衣终于可以穿上了。

生3:我喜欢课文的最后一段。因为蕾蕾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她的心情特别好,所以她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她的雨衣上落。这种感觉非常真实,我有时也会有类似的感觉。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1.本文写法特点归纳。

过渡:在学习课文时,我们重点从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对话描写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肯定也发现了这三种描写方法都不是单独使用的,常常要结合多种描写方法。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先来总结一下本文的写法特点,然后再来进行几个小练笔的训练吧!

写作特点归纳:

(1)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我”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了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通过对天气和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了“我”在下雨前、下雨时不同的心情。

(3)语言精练、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写出了儿童的纯真、可爱。

2.小练笔。

(1)出示小练笔要求。

小练笔一:不同的心情下,我们看到同一个景物的感觉就会不一样。所以唐代大诗人杜甫才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慨。请你用一小段文字描写一处自然景物,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即“寓情于景”。

小练笔二:文中蕾蕾与妈妈“斗智斗勇”的对话读来很有意思,在有趣的对话中还描写了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心理。你和爸爸妈妈之间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你也来写一组对话,注意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相结合。

(2)学生朗读所写片段,集体评议。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2022关于: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花之歌》课文原文及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2022关于: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花之歌》课文原文及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导语】《花之歌》是一首散文诗,也是一篇充满哲理的美文。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四季更迭的自然变化,塑造了花朵作为自然的使者和奉献者,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形象。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花之歌》课文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________

本文作者是黎巴嫩的纪伯伦,译者仲跻昆。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花之歌》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以物喻人、寄托诗人心中美好情感的写法。

4.把课文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想象的奇妙。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播放以花为主题的音乐片段(如民歌《茉莉花》、世界名曲《花之圆舞曲》等),让学生静静倾听,并谈谈听曲的感受。

导语:同学们,老师刚才给你们播放了几段乐曲,它们都是以花为主题的,有民歌,有流行歌曲,还有西方的古典音乐。你们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出了曾经见过的花朵的模样呢?这些都是名副其实的“花之歌”。今天我们要学习纪伯伦的《花之歌》,这是一首散文诗,是一首花的赞歌。学习这篇文章,也需要我们发挥想象力,就像刚才大家听那些美妙的音乐一样。

2.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引发思考。

思考:“花之歌”,单从字面上看,我们可以理解为“花的歌”,它会唱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中的《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另四首是《美之歌》《幸福之歌》《雨之歌》《浪之歌》。纪伯伦的散文诗充满浓郁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礼物”。

2.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的语气。

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标注读不通顺的地方。

(1)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碰到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预设难词:[苍穹]天空。[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这里泛指帽子。

[祭献]祭祀供奉。[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很浓。[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

[硕大无朋]形容无比的大。朋,伦比。

[心驰神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或思慕之极。

[顾影自怜]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孤,单独。孤芳,单独的一枝花。

(2)各自练读,或小组内采取喜欢的方法朗读。

可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一读:重在感知形象。要从整体感知花的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要读得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韵脚及语气的轻重抑扬,要体现出散文诗的抒情性。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从中感受到的花的形象,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_______的花。

预设:此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是引发学生思考,把握主要内容。回答可能是:美丽的花、永远变化的花、可当礼物的花、自由的花、快乐的花……

2.教师出示“自主学习卡”,小组合作探究。

过渡:这么富有诗意的花,带给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花在诗人的笔下到底是怎样的形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自主学习卡

(1)议一议:读“阅读提示”,思考其中的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文中的“我”是花?

(2)说一说: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理清课文的思路,再分别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想一想:这篇课文只是单纯地写花吗?作者在花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4)学一学:课文中的语言十分优美,恰当地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请标示出相关语句,借鉴写法,进行仿写训练。

3.汇报展示,品析美文。

(1)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1小题。

预设:引导学生发现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第一人称叙述。虽然文中并无一个“花”字,但通过文中的“我”可以很容易理解本文把花当作人来写,说出了花的话,唱出了花的歌。特别是本文的前四段,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花的特征。可让学生分别说说从第1—4自然段中可以看出花的哪些特征。

明确:在第1自然段中,“大自然说出来”喻指花开,“又收回去”喻指花落,“然后又说一遍”喻指花开花落的循环往复。

第2自然段交代了花的整体形貌和生长环境,远观那一朵朵花儿就犹如绿草中亮丽的星星点点。

第3自然段是说花的四季变化。

第4自然段是说花的功用,它可以作为表达情意的礼物,可以作为婚礼上的装饰,还可以作为葬礼上的祭献。

(2)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2、3小题。

预设: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及语言表达上来划分文章层次。比如课文前四个自然段都以“我是……”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描绘,具体描述了“我”是什么,所以这几个自然段可以归纳为第一部分。剩下的三个自然段主要围绕“我在做什么”继续描绘花的形象,可以归纳为第二部分。但划分层次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应予以肯定。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这部分对花的形象展开了描绘,写出了花对人类无私的贡献。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这部分围绕“我在做什么”继续描绘花的形象,分别写了“我”的一天如何度过,“我”怎样和周围的世界和谐相处,以及“我”在享受着世界无私地给予的同时坚持追求光明的决心和行动。

过渡:通过划分课文层次和概括主要内容,我们也感受到了作者并不只是单纯地描写花的生长与美丽,而是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也就是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那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花的身上又寄寓着哪些美好的品质呢?

(遵循自然的规律,积极、乐观、向上等。)

(3)仿写训练,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4小题。

过渡:这篇文章以花的口吻展开,把花当作人来写,通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另外读这篇文章时,我们能发现文中大量使用了一种修辞手法——排比。排比的运用,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又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还可以深化文章的中心。同学们也来试一试,展开想象,选择你喜爱的大自然中的某一种事物(如草、彩虹、雪、雨等),采用第一人称仿写一番。

仿写句式: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我是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诵一诵,把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请同桌评价。

预设:指名朗读,要求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挑选自己喜欢的部分来读。组织其他学生自由评议。

四、拓展阅读,赏析名段。

过渡: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他热爱大自然,故乡的秀美风光赋予他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在纪伯伦的心目中,祖国黎巴嫩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所以在他的笔下,风、雨、浪、花,无不具有生命力。大家在课外可以找来他的其他散文诗作品读一读。现在,我们来读一读课文后面“阅读链接”里的文字,看看纪伯伦笔下的风又是怎样的形象。

1.出示课外阅读片段,指名朗读。

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又悲叹,哭号。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却见不着你的面貌;对于你,我们能觉察出,但却看不到。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淹没了我们的灵魂,抚慰着我们宁静的心。

你逢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则伸展开去,浩浩荡荡。升时,可看出你的刚毅、坚忍;降时,可看出你的谦恭、礼让;伸展时,则显示出你的轻盈、灵敏。你犹如一位尊贵而仁义的国王,对下层弱者显得和蔼可亲,对倨傲的强者则威风凛凛。——选自黎巴嫩纪伯伦的《啊!风》,冰心译

2.阅读与交流。

(1)说说这个文段的叙述方式和《花之歌》有什么不同。(《啊!风》使用的是第二人称,《花之歌》使用的是第一人称。)

(2)风在作者笔下是怎样的形象?(变幻莫测、刚毅、坚忍、谦恭、礼让、轻盈、灵敏、和蔼可亲、威风凛凛……)

(3)找出文段中想象奇特的地方,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读了这首散文诗,我们是否在大自然的话语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人生就是一朵花,失意时不要顾影自怜,得意时不要孤芳自赏。不论失意还是得意,我们的心中应该总是开满怡人的鲜花。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读散文诗的一些方法,比如说欣赏性地朗读,想象画面。我们更欣赏了纪伯伦优美、亲切、隽永的文字,这些文字就像一首歌,萦绕在我们的脑海、心中。今天大家的表现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出示课件)

爱诵读的你,可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读出花的美、花的精神。

爱绘画的你,可以画出花的色彩、花的形态、生活中的花。

爱写作的你,可以写出花的韵味、花的追求。

爱国学的你,可以搜集诗词,感受花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地位。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六、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篇三】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花之歌》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穹”、“孕”等10个生字。会理解“苍穹”、“旖旎”、“琼浆”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诗一般的语言,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理解花的形象,感受生活中的美。

2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丰富想象,体会花儿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人生态度,流露出作者对花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关于花的诗句。

2.黎巴嫩纪伯伦的《啊!风》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请看下面一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三首诗中都写到花。花是美丽的,带给大自然以多姿多彩,带给大自然以芬芳。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散文诗《花之歌》,诗人纪伯伦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所以他笔下的花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构成了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这花给人以启迪,富有生命的内涵,接下来请跟随诗人,走进花的世界吧!

2.书写课题:花之歌

3.介绍作者。

纪伯伦是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代表作品有《我的心灵告诫我》,《先知》,《论友谊》。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苍穹(qióng)孕育(yùn)摇曳(yè)馥郁(fù)赠予(yǔ)

硕大(shuò)琼浆(qióng)鸣啭(zhuǎn)婆娑(suō)冠冕(miǎn)

(2)检查词语的理解。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苍穹”的意思是:天空。

②难字突破法。

“心驰神往”中“驰”的意思是飞奔,词语的意思是:心神奔到所向往的地方。形容一心向往。

③查字典理解。

祭献:祭祀供奉。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的帽子。这里指婚礼的礼帽。

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浓厚。

顾影自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

孤芳自赏:把自己比作仅有的花香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或者感悟。

3.交流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凋谢的过程。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通过对花的描述,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展现了花的精神。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首散文诗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凋谢的过程,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展现了花的精神。

四、品读句子,展开想象,感受花的美好。

出示句子一: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作者把花比喻成什么?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呢?

大自然的话语。让人感受到花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神秘,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

出示句子二: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这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呢?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儿悄悄开放的时候,有早晨的风相伴,风儿在祝贺我,为我的开放而鼓掌……傍晚,太阳就要远去,我和一群群鸟儿送别太阳,很真诚地对太阳说:“太阳,明日见!”

师:对呀,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和谐,这就是生命的芬芳,非常的自然!

出示句子三: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读着这些句子,你受到了哪些启迪与感悟呢?

生:我知道了要像花儿那样乐观地对待生活,享受生活,不张扬,也不自卑。

生:我懂得了人要追求光明,追求属于自己的世界,便乐观地、开心的生活。

五、总结课文,拓展主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出示拓展美文。

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又悲叹,哭号。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却见不着你的面貌;对于你,我们能觉察出,但却看不到。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淹没了我们的灵魂,抚慰着我们宁静的心。

你逢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则伸展开去,浩浩荡荡。升时,可看出你的刚毅、坚忍;降时,可看出你的谦恭、礼让;伸展时,则显示出你的轻盈、灵敏。你犹如一位尊贵而仁义的国王,对下层弱者显得和蔼可亲,对倨傲的强者则威风凛凛。

找一找作者想象奇特的地方,并谈谈你的感受。

2022关于: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父爱之舟》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父爱之舟》是吴冠中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的父亲已经去世,对他深深的思念只能依托于梦中相见。文章以梦为境,追忆了早年“我”与父亲住旅店、逛庙会以及父亲送我上学、考学等生活琐事,表达出对父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父爱之舟》课文原文

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

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

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学校和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那只小渔船。他同姑爹一起摇船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我们不肯轻易上岸,花钱住旅店的教训太深了。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的小客栈,半夜我被臭虫咬醒,身上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掀开席子让他看满床乱爬的臭虫和我身上的疙瘩。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儿钱换个较好的房间。父亲动心了,但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己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我反正已被咬了半夜,只剩下后半夜,就不肯再加钱换房子。

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的确是无比的快乐,我高兴极了。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虽然不可能花钱买玩意儿,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回家后他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

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所以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两三圈,那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初小毕业时,我考取了鹅山高小。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我的法宝就是考试,从未落过榜。我又要去报考无锡师范了。

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渔船,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櫓,让我在小舱里睡觉。但我也睡不好,因为确确实实已意识到考不取的严重性,自然更未能领略到满天星斗、小河里孤舟缓缓夜行的诗画意境。船上备一只泥灶,自己煮饭吃,小船兼做宿店和饭店,节省了旅费。只是我们的船不敢停到无锡师范附近,怕被别的考生及家长见了嘲笑。

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但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醒来,枕边一片湿。

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吴冠中,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父爱之舟》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栈、冤”等12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理解“千变万化、纸屑”等词语。

2.朗读课文,从课文中的具体描绘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3.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从中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栈、冤”等12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理解“千变万化、纸屑”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通过具体事件初步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那慈祥的笑容,父母的爱是那亲切的话语,父母的爱是那热情的鼓励,父母的爱是那严格的要求。父母的爱表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可是,不论哪种形式,都让我们感到温暖,感到幸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父爱之舟》这课,去感受文中那浓浓的父爱吧。

板书:父爱之舟

二、读文识字。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3.交流汇报:

(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出示本课的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蚕、茧、掀、席、庙、屑”等课后生字以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以自由举手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4.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感动的理由。

(3)读一读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5.小组活动。

小组成员带感情朗读课文,评出朗读较好的同学推荐给大家。

三、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文中写了哪些事。

2.从这些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3.画出令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生总结汇报

本文先回忆了过去:父亲送“我”报考学校和上学,见“我”晚上在旅馆被臭虫咬,父亲心疼的样子。

在庙会中,父亲带“我”去逛庙会,给“我”买豆腐脑,可是自己却舍不得吃,后来还给“我”做万花筒。

父亲在雨雪天气背“我”上学。

为了供“我”读书,家里筹钱,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借船送“我”。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课文分了几个场景进行描述?哪个场景让你感动?

(梦中出现了父母深夜喂蚕,父亲带“我”住旅店;父亲带“我”去庙会让“我”吃豆腐脑及为“我”做万花筒;父亲雨雪天送“我”上学;鹅山高小为“我”铺床;无锡师范送考;无锡师范送“我”去上学的路上为“我”缝棉被。)

这些场景都显示出父亲对儿子博大的爱。

2.分小组讨论,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

生总结,汇报

第一部分(1)以梦境开始,引入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9)以小舟为线索,写了父亲对“我”满满的爱。

第三部分(10)以梦结尾,首尾呼应,表现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五、布置作业

1.背写课文的生字。

2.继续阅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中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从课文中的具体描绘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2.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

3.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品读感悟,体会父爱。

1.课文出现了五个场景,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场景。

板书:第一个场景

找出描写父亲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父亲的情感。

生总结、汇报

“心疼极了”体现出父亲对“我”的深切的关爱;“父亲动心了”说明在明知道自己非常贫苦的情况下,还打算为孩子换房间,体现出父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

师:我们只体会了父亲对孩子的爱,那么,这段文字里有没有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呢?

生总结、汇报

“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不肯再加钱换房子”表现出“我”对父亲艰难的体谅,也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

2.品读第二个场景。

(1)作者详细描写庙会盛况的目的是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

生总结、汇报

详细描写庙会的盛况,尤其详细描写各种小吃,表达出当时“我”想吃的愿望。“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做万花筒”更能体现出父亲的爱。

(3)从哪些地方看出儿子对父亲的爱?

“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说明“我”非常体谅父亲,也非常爱父亲。

板书:第二个场景

3.品读第三个场景。

详细阅读“雨雪天送我去上学”,从中我们感受到什么?

生总结,汇报

是父爱给儿子撑起了一片天,是父爱让恶劣的环境变得温暖。

板书:第三个场景

4.品读第四个场景。

读“无锡师范送考”这个场景的描写,体会作者沉痛的心情。

板书:第四个场景

5.品读第五个场景。

哪件小事体现了父爱?

生总结,汇报

送“我”上学的路上为“我”缝棉被。

板书:第五个场景

三、感受写法。

对文章的写法,你有什么见解?

总结:这篇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这些琐碎的小事中,蕴含着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同时也蕴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和感激。这种写法叫做以小见大。

板书:以小见大。

四、激情升华,拓展延伸

从父亲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深沉的父爱。从儿子身上,我们也感受到了爱和感激。你对父母的感情是否也是这样?是否也是互相的?写下来吧。

五、作业布置。

1.找出文中那些描写父亲对儿子的爱的句子。

2.仿照这种写法,也写一写父亲对自己的爱。

【篇三】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父爱之舟》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茧、栈”等14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会写“渔船、报考”等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3.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抓重点词句,研读“我”梦中的种种场景,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学习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

2.通过理解“父爱之舟”的含义,体会文中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培养学生知恩、感恩的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画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吴冠中的绘画作品,学生欣赏。

2.你发现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小船、水道、房子……)

请你给这组画取个合适的名字。(江南水乡)

3.介绍作者吴冠中。

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1919年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个乡村教师家庭。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黄山松》等。

4.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散文《父爱之舟》,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欣赏作者的绘画作品既让学生放松了心情,又知道了作者是画家,再引导学生结合画的内容命名,进行语言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交流预学,检查字词

1.借助预学单,小组分享重点字词。

2.指导书写:考、疼、席、暑四个生字。

3.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渔船 报考 教训 心疼 席子 庙会 彩排 糖果 抽象

启迪 毕业 寄宿 师范 路费 轮换 领略 意境 磨灭

4.出示句子,朗读体会。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不大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醒来,枕边一片湿。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

三、初读课文,理清场景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画面?试着给它们起个小标题。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卖茧子;住客栈;送“我”考学;看庙会;背“我”上学;铺床被;在船里食宿;缝补棉被。

3.这一个个画面,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活动,这就是——场景。总结概括场景的方法。

阅读相关段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整段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设计意图:阅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本文描写的场景,通过起小标题,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四、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整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全班交流。

开头写“是昨夜梦中的经历”,结尾写“醒来,枕边一片湿”,这样写属于首尾呼应;本文是按照倒叙的方法叙述的。

3.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小组内讨论,概括段意。

4.学生汇报交流。

第一部分(1)以梦境开始,引入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9)以小舟为线索,写了父亲对“我”满满的爱。

第三部分(10)以梦结尾,首尾呼应,表现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5.作者为什么要以梦境的形式回忆往事。

这些场景能进入梦乡,说明这些往事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样的写法更容易表现父爱的真挚和深沉,能更好地表达主题,也更容易组织情节。

【设计意图:从整体把握课文,明确课文的表达顺序,梳理文章结构,为下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深切的父爱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新词。

2.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在“我”的梦境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

【设计意图:复习回顾,唤醒学生记忆,把握课文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聚焦场景,体会父爱

小组合作学习:选择两三处印象深刻的场景,把感触最深的语句画出来,并做简单批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学生印象深刻的场景可能是两年一度的庙会、小渔船上、背“我”上学、送“我”入学的场景。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重点交流以下三个场景,其余场景的体会依据学情简要处理。

(一)置身庙会中的场景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学生结合文中语句谈理解。

2.教师相机补充当时的社会背景材料。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地区,丰年都吃不饱饭,穿不暖衣,荒年就得卖儿卖女。中原地区多次爆发大饥荒,饿死的人不计其数,逃荒的农民上百万。

3.学生结合资料谈理解。

教师相机采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小冠中,爸爸带你参加两年一度的庙会,你是什么感受?

预设:学生可能谈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够去庙会,对“我”来说是十分新奇和激动的,以及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4.朗读中感受父爱。

小冠中们,你们能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吗?读出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地方。随机提问:通过朗读想表达什么?听朗读听出了什么?

(二)凑钱上学的场景

1.学生自读,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爱?

预设:学生比较容易结合“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替我铺好床”等句子体会父爱。在交流中,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家里粜稻、卖猪……”以及“平时节省到极点”等词句来感受。

2.相机出示家庭背景材料。

吴冠中是家中长子。母亲生过九个孩子,成群的兄弟姐妹日渐长大,生活越来越困难。母亲常年患病,要不断服汤药。父亲不仅要上班,还要种田、养桑贴补家用。

3.结合资料,说说自己有什么新的感受?

预设:学生可以感受到读鹅山高小要凑一笔不少的钱,对于小冠中这样的家庭太难了,但父亲却愿意克服一切困难,凑钱花到“我”身上,父亲的爱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4.交流理解“新滋味”,解决学生认知难点。

为什么“我”感到“十分心酸”?“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指的是什么?

5.这是“我”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也是“我”逐渐成熟的标志,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三)低头缝补的场景

1.聚焦“永难磨灭的背影”谈感受。

课件出示: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

(1)看着父亲的背景,小冠中会想到什么?相机出示前文情境图。

预设:父亲太辛苦了!您快休息一会儿吧!我一定好好学习!万花筒那千变万化的图案包含您多少爱啊!

(2)为什么船舱里的背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呢?

预设:学生可以结合原文、朱自清的《背影》等谈理解,感受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

2.讨论能否画出“载着父爱的小船”。

课件出示: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1)小组讨论:你们觉得作者能画出这只小船来吗?为什么?

预设:答案是开放的,讲出理由即可。比如:能画出,文章中出现了多处描写小舟的场景;不能,小舟载着多少父爱呢,是画不出来的……

(2)再次出示吴冠中的绘画作品,你有什么新的感悟?

预设:一弯小船承载了吴冠中先生太多的童年记忆。可以说,他对父亲的依恋便是从这一条小小的船牵萦开去的。

【设计意图:以学生印象深刻的场景组织交流,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补充必要的资料,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在疑难处交流解惑,在关键处深层感悟,体会细节中蕴含的深情,发展学生语言,激活学生思维。】

三、揭示写法,迁移运用

1.结合小冠中梦中的这些场景,思考父亲为“我”做的这些事算不算大?为什么?

2.既然父亲为“我”做的这些都是小事,为什么却让“我”永生难忘呢?

课件再次复现两份补充资料,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家庭状况以及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谈体会。

3.揭示文章的写法,迁移运用。

(1)小结写法:这篇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这些琐碎的小事中蕴含着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这种写法叫作“以小见大”。

(2)小贴士:一是所选素材小事件、小片段、小镜头和生活细节等必须是最典型、最能突出主题的;二是要找准小中的大,挖掘其蕴含的深刻意义。

(3)小练笔:请同学们试着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描写母亲的一个片断。

(学生完成练笔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中逐步体会“以小见大”这一写法对刻画人物和表达主题的作用,并尝试运用这种写法进行练笔,将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巩固内化。】

四、拓展材料,升华情感

1.理解课题“父爱之舟”。

作者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呢?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解。

2.拓展阅读诗歌《孩子啊,我是多么爱你》。

全篇文章1500余字,却不见一处对父亲的语言描写。冰心老人说父亲的爱如果说出来,那就不叫父爱了。但是想听听父亲内心的声音吗?

教师配乐朗诵:《孩子啊,我是多么爱你》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体验,提升学生的认识。】

2022最新教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课文原文及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22最新教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课文原文及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导语】《大禹治水》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大禹十三年坚持治理洪水,多次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开通河道,治水成功,为百姓造福的故事。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课文原文

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当时,一个名叫鲧的人领着大家治水。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改写。

【篇二】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教案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继续培养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熟读课文,理解“倒塌、堵塞、叮嘱、开凿、垒、长年、欣欣向荣、敬仰、爱戴、英雄”等词语,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清作者思路。

3.自主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重点词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课前准备〕

1.教师查阅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制作有关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字词,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了解预习,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课前都读过那些古代的神话故事呢?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题目就叫《大禹治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读完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

从学生课外预习入手,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针对课题,引导质疑,为学文创设条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自主读文,独立识字

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边读边想,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先自己解决。

2.有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吗?请组长组织小组同学互相学习。

3.在刚才小组学习中,还有那些字你们觉得容易读错和写错呢?根据学生的情况重点指导:“丘、禹、野”几个难检字的读音和写法和妻、凿、雄的部首、写法;会通过词语辨别多音字“处”与“塞”

4.学会了生字,小组比赛读课文达到熟读课文。

〔设计意图〕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读文,练习独立识字,再通过小组互学,教师点拨,学会生字,熟读课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解决问题,理清层次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你一定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

2.上古时代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印在了人们心里。对于这个故事,你们刚才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还记得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那些地方写了大禹为什么要之水?那些地方写了大禹怎样治水的?那些地方又写了结果如何呢?引导学生学会默读,解决问题。

3.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文章的层次,第一部分(1)描写了洪水肆虐的危害;第二部分(2-4)主要写大禹率领民众治水的过程;第三部分(5)些治水的结果——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设计意图〕围绕问题,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字,通过默读思考、解决问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四、回归整体,朗读检测

1.请同学们分段读文,熟读课文。

2.检测学生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字词,学生交流、改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归整体,熟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读中培养语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学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大禹治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呢?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回忆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切入,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品味语言创设条件。

二、自主读文,捕捉信息

1.今天让我们再次沿着时间的隧道,走进这个远古时代的动人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中读懂什么?能获得那些信息?一会儿要通过抢答题接受检查,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捕捉信息。

2.出示抢答题,检测学生自渎情况:

(1)从那些词语可看出洪水对人们的危害大?

(2)文中出现两个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什么关系?

(3)鲧和禹分别用什么办法治水,请概括回答。

(4)鲧临死前对儿子禹说了一句什么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5)鲧和禹治水的结果如何?

3.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有关对应的文字。

〔设计意图〕

给学生时空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捕捉文本信息,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出示抢答题,既检测学生自渎情况,有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走进文字,自主学习

1.刚才我们大家说了,禹治水和他父亲不同,他父亲主要采取堵的方法,禹主要采取疏通的方法,那么,禹具体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走进课文第二部分,一边默读一边画出描写禹做法的词语,写写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提升:

(1)引导学生抓“开凿、挖通、垒起、引到”体会禹的卓越的战略眼光和超群的智慧,相机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从“常常、泡在、只好、才、仅仅、就、却”等词语体会大禹抛家舍业的奉献精神,相机指导朗读。

4.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出示图画、配音乐)同学们,大禹为了治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请你们想想大禹每次都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请写下来。

5.引导交流所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抓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感情,学会通过想象深入体会人物的品质。

三、讨论探究,升华情感

1.孩子们,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大禹卓越的战略眼光、超群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

问题是思维的发端,引导学生围绕重要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请同学们自读补充的有关大禹治水的小故事。

2.读后交流体会。

〔设计意图〕

树立大语文观,打通课内外的联系,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篇三】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写“洪水、经常”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3.拓展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按照课后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十三年、三次、一次、到处奔走”等词语,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题

1.教师板书课题,请学生齐读。提问:结合课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写了什么事?

2.出示大禹头像,简介大禹:传说是我国部落联盟的领袖,曾经带领百姓治理洪水,是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读,一人读一段,相互正音。

3.出示三组词语,检查词语认读情况。

(1)第一组:洪水泛溢、毒蛇猛善、伤害、灾难。

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聚焦“灾”字,看字形猜猜“灾”字的意思。揭示“宀”表示房子,房子里边着火表示灾难。

③说说读了这组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④出示句子,放在语境中再次练读。指导读好第二句的停顿。

(2)第二组:教训、驱赶、恢复。

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给3个词语搭配短语。如“吸取教训、驱赶毒蛇猛兽、恢复农业生产”。

③读词语想画面,说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相机理解“恢复”就是变成原来的样子,文中是指百姓又像以前一样生活了。

(3)第三组:淹没、灾难、重新、耕种。

①自由练读这组多音字,根据词语的语境练习读准带点字的读音。

②指名读,及时正音。

③出示一组新词,如“沉没、重新再来、难民、种花”,巩固读音。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治水前的景象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洪水泛滥”是怎样的景象。

2.出示洪水泛滥的影像(洪水横流、田地被淹、房屋被冲毁、人们无家可归等场景),说说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3.课文中怎样描写的?自己练读第一自然段。

4.指导朗读:

(1)出示“泛滥、淹没、冲毁、伤害”,连起来说说洪水泛滥的情景。

(2)通过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凶猛,表现人们所遭遇的痛苦。

相机评价,预设如下:

①“很久很久以前”可以拖长,让人觉得时光倒流,回到几千年以前。

②读到“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仿佛看到了滔滔的洪水……

③着重强调了“无数的灾难”,听得出你们很为那些百姓难过、担心呢!

(3)再读课文:抓住这些词语展开想象,满怀同情地齐读本段。

(4)用一句话说说这一段的内容。(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灾、难”二字,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结构,说说写好这两个字需注意什么。

(1)教师范写“难”字,发现“隹”与“住”的区别,书写时四横等距,学生认真观察并书空。

(2)学生描红、临写:看清位置,找准重点——明确笔顺,练习临写——对照品评,二次临写。

(3)反馈评价:展示书写的优秀作业;指出书写中的问题,纠正;学生再练写。

2.出示“洪、认、被”。

(1)先整体观察,说说这三个字结构上有何共同点,书写时需注意什么?

(2)学生自主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评价。

五、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

2.借助板书讲述“治水前”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检查词语认读并用上以下词语说一说洪水带来的灾害。

泛滥、淹没、冲毁、伤害

2.面对如此悲惨的景象,一个名叫鲧的人开始领着大家治水。这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练习讲述

1.自由朗读,说一说:谁?怎么治水?结果怎样?(稣筑坝挡水,治水没有成功。)

2.指名朗读鲧治水的方法。(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1)说说什么叫“筑坝挡水”,结果怎样。

(2)出示“继续”词卡,练习用“继续”说一句话。

3.练习讲述本段。讲述时可以借助哪些词?学生交流,教师帮助梳理。

可提炼:谁?怎么治理?结果?

鲧、筑坝挡水、没有成功

禹、继续治水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鲧的儿子禹继续担起治水的重任。在禹治水期间,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教师范读“三过家门而不入”。

2.出示语段,指名填空。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年。这()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3.体会“治水时间之长、之艰辛”“心系百姓之切”。

(1)创境朗读:禹治水13年,13个365天没回过一次家,传说禹的儿子很大了还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禹为什么急于把洪水治理好?练习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预设:因为洪水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禹心里装着百姓,所以他急于把洪水治理好。)

(2)指导朗读:这些数字读好了,这段话的意思也就读明白了。学生练读。

(3)教师介绍:为了治水,禹到处奔走。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挂着棍子走路。课文用了一个词——“到处奔走”。

(4)说一说:读到这里,你最想用哪个词赞美禹?(一心为民、无私奉献……)

(5)小结:13年里,禹3次经过家门都没有回家看一看,老百姓们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感动。于是就给这个故事取了个名字——三过家门而不入(板书)。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赞扬像禹这样“不顾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的人”。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大禹的功绩

1.自由读文,练习按“谁、怎么治理、结果如何”的思路说一说这段话的内容。

2.学习第一层,了解“大禹治水”的经过,体会大禹的智慧。

(1)读第四自然段,画出禹治理洪水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禹是怎么让洪水乖乖听话的。

(3)借助插图,理解“疏导”的意思。

(4)齐读禹治理洪水的语句,感受禹的智慧。

3.学习第二层,体会百姓“安居乐业”。

(1)指名读写禹“治水后”的景象的句子。

出示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

(孩童无忧无虑地玩耍,百姓在田里耕作,闲暇之余吹笛歌唱、聊天品茶等)

(2)理解“安居乐业”:洪水终于被治理好了,老百姓有屋可住,有田可种,幸福地过日子,这样的生活就叫——安居乐业。

(3)指名对比朗读课文写“治水前”和“治水后”的景象的句子。

(4)从洪水泛滥到乖乖地听话,百姓会怎么感激禹?(治水有方、智慧过人,心中装着百姓安危……)

小结:人民非常感谢禹的功绩,因此尊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

五、讲述故事

过渡;大禹治水的故事代代相传,让我们来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

1.借助板书,提示四人小组合作讲述,每人讲述一段,重点把禹的治水方法讲清楚。

2.展示,相机评价。

3.擦掉部分词语,只留下(泛滥、筑坝挡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疏通河道),学生独立练习讲故事。

六、写字指导

七、推荐阅读

在我国历,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出示课件),如《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建议课后找来读一读。

八、板书设计

15.大禹治水

(1)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泛滥、淹没、冲毁、伤害)

(2)稣用筑坝挡水的方法,没有治好洪水。大禹治水(九年、继续)

(3)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4)禹用疏通河道的办法,带领人们治好了洪水。(安居乐业)

2022关于: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指的是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

教学目标

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

2.作者简介及背景

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

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

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

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2.理解古诗的内容。

①默读古诗,找出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或和同学交流。

②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③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师总结: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是因为其间隐含着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意。

板书: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意

四、把握重点

朗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两句诗,思考下列问题:

①这两句诗中,最让你深刻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的是什么?

②在这两句诗中,你除了能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还能感受到诗人的什么情感?

生思考,并回答

师总结:从“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即使死去,也会惦记收复失地。从“王师北定中原日”这句中,我们能看到诗人对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的无奈。

五、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认真朗读这首诗,体会诗的意境,并试着想象,诗人在病榻上会想些什么?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是怎样回答的?然后说一说。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课下读这几首诗,感悟诗中的爱国情感。

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病起抒怀》《诉衷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篇三】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题临安邸

教学目标

1.会写“熏、杭”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讽刺,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人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感受了诗人直接表达的方式。这节课,我们看看林升是怎样表达爱国情感的。

二、课前预习布置

1.自学生字;

2.熟读这首诗,并读出感情。

三、解诗题

1.出示诗题,明确“题、邸”的意思。

题:题写,把诗句写上。

邸:官员居住的地方。

题目的意思:写在官员府邸上的诗句。

板书:题临安邸

2.介绍诗人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约生活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平不详,浙江平阳(今浙江苍南县繁枝林坳)人。

四、读诗句

1.大声朗读诗句。

2.根据节奏,带着感情小声朗读诗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在读的过程中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五、释诗意

轻声读诗句,用下面几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将诗句译通译顺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六、入诗境

师: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都描写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哪个字词句让你感到了美?

七、悟诗情

1.引出诗歌主题:爱国

师:从诗句来看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你是怎么知道的?(写作背景)

2.抓住含义深刻的诗句

品味:西湖歌舞几时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作者的无奈)

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温暖的风;上层社会的糜烂奢华之风。“熏”与“醉”的解析)

直把杭州作汴州(直:简直。作:当作。这些人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自己的都城汴州。作者直斥统治者忘记国耻家丑的丑态,蕴含讽刺、愤怒及无穷的隐忧。)

3.填空

《题临安邸》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对统治者()。

板书:忧国忧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

4.有感情地读诗

师:(放音乐)请大家跟着音乐练习读诗,读出诗句的含义,读出作者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1.背诵这首诗。

2.在网上找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歌,并背诵下来。

【篇四】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已亥杂诗

教学目标

1.会认“擞”等3个生字,会写“亥、恃”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⒈言为心声。今天,我们就看看清代的龚自珍是怎样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声的。

板书:己亥杂诗

2.题解:

“己亥”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这是第220首。

⒊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幻,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二、读好诗句,整体把握

⒈自由读诗: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②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⒉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提出来后,大家共同研究。

⒊指名读,齐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⒋汇报交流。

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三、诵读赏析,领悟情感

⒈指导诵读。

⒉赏析第一、二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写出了都是死气沉沉的局面,以及改变这一局面的有效途径。)

⒊赏析第三、四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⑴“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呢?(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⑵师: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着未来。

⒋概括中心:《己亥杂诗》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会政治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⒌感悟写作方法:“创景抒情”,这样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

板书:创景抒情希望社会变革,期待人才辈出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⒈拓展:读背《己亥杂诗》第5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⒉作业:诵读默写。

2022关于: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少年中国说》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少年中国说》课文原文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鹰隼试翼,风尘翕张]鹰隼展翅试飞,掀起狂风,飞沙走石。隼:一种凶猛的鸟。翕张:一合一张。

②[矞矞皇皇]华美瑰丽,富丽堂皇。

③[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发出耀眼的光芒。干将:古代宝剑名。硎:磨刀石。

④[天戴其苍,地履其黄]头顶着苍天,脚踏着黄土大地。履:踩,踏。

⑤[八荒]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上极远的地方。

⑥[哉]表示赞叹,相当于“啊”。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少年中国说》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的写法。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承担着国家复兴的责任。清代末年,有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他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写了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用事实和道理告诉我们,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了希望,少年的中国更加充满了希望。

板书:少年中国说

二、作者、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少年中国说》: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当时帝国主义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谰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三、读文识字。

小组活动,合作探究

1.大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字典等方式解决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

3.小组成员先自读课文,在完成以上练习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探讨。

四、整体感知。

1.细读这篇课文,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含义。

生总结、汇报:

第一自然段:从小到大介绍中国少年的责任。

第二自然段:歌颂少年中国的蓬勃生命力。

第三自然段:抒发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2.朗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这三个自然段?

生总结、汇报:

第一自然段要读出磅礴的气势;

第二自然段要读出韵律美,让人感受中国少年的蓬勃生命力。

第三自然段要读出作者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板书:磅礴的气势蓬勃的生命力赞美之情

3.第一自然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少年对国家的影响?

生总结、汇报,师引导

层层深入: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4.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用哪些事物来赞美中国少年?

生总结、汇报,师引导

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

5.小组活动

重点阅读第二自然段,根据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生总结并汇报

五、布置作业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二自然段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课的结构。

2.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下列生字。

板书:泻潜试胎皇履疆

2.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用__________的方法介绍了少年与中国的关系。

板书:层层深入

二、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这个自然段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方式?

师引导,生总结。

这个自然段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第一句为总起句,起引领全段的作用,下面的部分围绕这句话进行阐述。

板书:总分总领全段

②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师引导,生总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分别从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少年的责任。排比的修辞语气紧凑,感情强烈,有很强的感染力。

③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少年和中国的关系?

师总结: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和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作者运用排比的句式告诉我们,少年的责任非常重大,我们每个少年都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因为,国家的强大靠的是少年。

2.朗读、感受第二自然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①“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

②比喻的作用:“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如“干将”的锐利锋芒;

③“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个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巍然屹立在地球之上。

朗读要求:这是一段韵文,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读出这种感觉。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思考:这些是静态描写还是动态描写?作者这样比有什么用意?

生读课文,并总结、汇报

师:我们在总结过程中发现,这些事物都是动态描写,都充满着生命力。作者用这些充满生命力的事物来比少年中国,就是告诉我们,少年中国就是有生命力,最有发展前途的。

④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句子承载的思想感情。

生总结,汇报:

这段是抒情段,作者用两个感叹句,再次重申了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密切的关系以及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三、小结

作者把封建的古老中国和理想的少年中国进行鲜明的对比,热情歌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批评消极保守思想,鼓励人们肩负责任,发奋图强。本文表现出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并且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篇三】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少年中国说》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少年中国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

2.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铺垫导语引入

1.师:同学们,在中国近代有一位非常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中国有志青年,这篇文章是《少年中国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位作者是谁?

2.作者链接: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学者,诗人,宣传家。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受改良思想影响。曾经参与“公车上书”,又与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组织保国会,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一生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入《饮冰室合集》。

3.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是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时写的。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是保守守旧、顽固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二、初步感知,解决生字词。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鹰隼发硎(xíng)澌

2.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点明少年的责任。

第二部分(第二段)说明中国少年的勃勃生机。

第三部分(第三段)赞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点明了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

三、深入阅读。

1.细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翻译书弄懂重点文言字词和文章的译文。

2.理解题目中“少年”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一是针对日本人称我中国为“老大帝国”,作者愤然回击,称中国为少年中国;二是因为少年象征着国家如朝阳般蓬勃兴旺,生机勃勃;三是中国是古老的中国,又是进步的未来之国。

3.阅读课文,说一说少年中国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课文运用了八种象征、比喻描述了少年中国的英姿勃勃,前途无量。以“红日初生”,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发展的不可限量;以“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和“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以“鹰隼试翼,风尘翕张”的冲天气势,喻我中国少年创造的少年中国的英姿;“奇花”“干将”两句,前者是歌颂少年中国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后者是以刚刚磨砺过的宝剑比喻为创建少年中国立功的中国少年。

四、拓展迁移。

特色品评:小组讨论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结构完整,推理严密,以人喻国,富有鲜明的形象性。

五、布置作业

我们的祖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正阔步走向世界。以“青春中国”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板书设计:

少年的责任

少年中国说少年和祖国的关系

作者对少年和中国的赞美

2022最新教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2022最新教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导语】教案能够展现出教师在备课中的思维过程,并且显示出教师对课标、教材、学生的理解和把握的水平以及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

yè sù shān sì夜 宿 山 寺táng lǐ bái[唐]李 白

wēi lóu gāo bǎi chǐ危楼高百尺, shǒu kě zhāi xīng chén手可摘星辰。bù gǎn gāo shēng yǔ不敢高声语,kǒng jīng tiān shàng rén恐惊天上人。chì lè gē敕勒歌

běi cháo mín gē 北 朝 民 歌

chì lè chuān yīn shān xià敕勒川,阴山下,tiān sì qióng lú lǒng gài sì yě天似穹庐,笼盖四野。tiān cāng cāngyě máng máng天苍苍,野茫茫,

fēng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风吹草低见①牛羊。注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 〔见〕同“现”,出现。

【篇二】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

夜宿山寺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掌握会写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端正地书写6个字。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李白曾望月抒怀,留下了《静夜思》这首千古佳作,他也曾在另一个群星璀璨的夜晚,写下了使人惊叹的诗行,那就是《夜宿山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初读古诗。

1.设计问题:“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此处为空白点,让学生自己理解)

2.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感悟,请学生谈谈看了此画面后有什么感受。(留空白,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拨强调一点:山上寺院里的楼很高)。

3.请学生打开书,自由读古诗,体会诗人作诗时的感受。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古诗内容)

(二)理解诗句。

1.学生研究、合作、体验。

(1)让学生边读古诗边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诗句,查字典解决。

(2)让学生小组内交流。

(3)各小组汇报诗中关键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小组汇报。

(1)通过小组学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了?(指名说)

(2)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请学生质疑,请会的同学帮助解答,老师加以引导。)

(3)请四个同学每人说一句诗的意思。

(4)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中所描写的这座楼。(高)

(5)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楼很高,请你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三)诵读欣赏,品读古诗。

1.通过学习,我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能加上动作、语气自己读读这首诗吗?注意要读出你自己的感受。(学生采取个人诵读,合作诵读,分组诵读,加动作诵读等形式练习诵读古诗)

2.教师配乐范读,然后引导学生配乐朗读,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尊重学生,以学生评析为主,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三、练习

1.齐读古诗,加强记忆。

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播放音乐,全体学生起立,根据诗意加上动作背诵古诗。

2.利用课外资料,请同学们把已经查找好的李白的其他诗,读给大家听听。

四、总结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站在楼山就可以用手摘下月亮和星星。我不敢在这儿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十分生动形象。

这里,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五、作业

回家后请你把这首古诗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也可以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

六、板书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热爱之情。

4、学生会背诵这首民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上课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创造一个宁静的氛围,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一个美丽的梦景。

2、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教师在黑板上板题目:敕勒歌。

二、初读全诗,字词释义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读准诗中“见”的音。)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三、分步解读,把握诗境

1、解题意。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

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诗中并非无人,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在这样“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1)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2)尤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3)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四、再读本诗品悟诗意

1、让学生再读课文,由诗入画。

这是一幅图画,远远的是雄伟的阴山,向天空看蓝天白云,美丽的草原无边无际,天地相接,轻风一来,牛壮羊肥,若隐若现,这是多么自然的和谐图呀,我们经常讲,要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那不正是我们追求的生活吗?

2、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课件展示草原风景,教师配乐朗读)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五、学生背诵本诗。

1、给学生读背时间。

2、全班学生齐背本诗。

3、观察课件展示风景,配乐背诵。

六、总结

《敕勒歌》把草原的清新、辽阔,把敕勒川所散发的山野草地的特殊气息尽收诗中,宛如一幅草原放牧的美丽画卷,可谓“诗中有画”。它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直白如画,艺术概括力极强。宋代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这首民歌风格奔放、雄健质朴,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内蒙古独特的壮丽景色,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这不正是人们向往的人类生活的天堂。

七、用课件播放《天堂》这首歌,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草原美景

背景:阴山下

全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特写:风吹草地见牛羊

【篇三】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的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3.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4.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

1.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意思,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出示课题,板书课题。(板书:夜宿山寺)

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并推想人物。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月亮、星星、山峦、寺庙;此时,只简画一座寺庙,没有楼;为了显示高度,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同时出示'宿''寺'卡片,正音、释义。

2.让学生观察板画,再观赏插图。(课件出示1)

要求他们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觉。教师在学生提出的词中选取'高',并板书。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自己夜宿山寺的亲身感受;全诗四行诗句,都是围绕着'高'来写的。(板书: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2)

要求:

按照老师下面告诉大家的方法,自学这首诗。

(1)反复朗读全诗每行诗句(行行朗读);

(2)认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字字思考);

(3)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图画(处处想象)。

1、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2、领读、齐读。

三、交流切磋,诵读求悟

1.过渡:让我们逐行研究,看诗句中哪些字表达'高',哪些景象说明'高'。先看第一行。(课件出示3):危楼高百尺。

(1)学生找出'高'和'百尺'。教师指出'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

(出示'危楼'卡片)危楼是什么样的楼?'危'字怎么解释?

(课件出示4)学生查《新华字典》,危:①险;②损害;③高。从三个义项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解释就是③。(板书:百尺危)

诗人站在高山上寺庙里的高楼中(教师给黑板画的庙加层楼),眺望窗外,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课件出示5):出示插图

高极了,真高啊,好像站到了天边一样……

(2)指导朗读这一行。

第一行先写楼高,这样写——

齐读:'危楼高百尺'。

要读出楼的高。

学生提高嗓音朗读。

一味提高嗓音,只能听见声音,不能听出意思。只要把'高'字读得高些响些。教师示范,再试一试。

学生反复练习朗读。

大家读出了心里对这个'高'字的感觉。

2.接着读第二行:(课件出示6):手可摘星辰

(出示'星辰'卡片)

(1)'辰'字典里说是'日、月、星的总群',这里指什么?

指星,因为夜里无'日',而'月'不适用'摘'。(板书:辰)

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手可摘星辰'。

学生据诗意抬手摘星。

想象一下,摘星辰时手臂的动作,身体的姿态应该是怎样的?

应该推窗伸臂,斜势向天,这样才能摘星辰。

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但是它却能形象地表现出高,大家朗读这句诗,想象诗人此时离天多近?

学生朗读。

(2)摘星辰本是难事,但诗人此时觉得很容易,从诗句中的哪一个字体现出来?(板书:可)

从'可'字体现出来的。

朗读时要读好这个'可'字。

学生朗读强调'可'字。

这样可以表达出轻而易举地伸手就能摘到星,更加说明楼的'高'。

3.指导第三、四行诗句。(课件出示7)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齐读第三、四行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这两行诗句联系紧密。现在你感到天上人和诗人之间距离多远?

相距咫尺。

(2)这也是诗人的幻想,但生动地表现了'高';由此也可见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一齐来读好这两行诗句。体会一下该怎样朗读。

学生读得很响亮。

教师:好,你读得清楚,读出了'高'的气势。

学生:高昂地读。

教师:你也读出了'高'的气势。再尝试用低沉的语气,(出示'恐'字卡片)要把'恐怕惊动他人'的心情读出来。(板书:恐)

学生尝试用低沉的语气朗读。进一步体会诗句表达的含义。

教师:好,读得有感情,读出了诗人的心情。现在同学们用上述两种读法各自练习朗读,要读出两种不同的语气,然后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读法,为什么。

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朗读。

4.在表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全诗。

5.小结:行行朗读、字字思考、处处想象是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要在今后学习古诗时继续使用,进一步掌握这种方法。

四、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交流识记字形。(课件出示8)出示:危惊敢

加一加:危:'厃+?';'惊'是'忄+京'。

2、教师指导书写。(板书:危)

(课件出示9)危的田字格课件

'危'的半包围结构,'厂'的横长一些。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3、学生练习写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五、课外作业新设计

1、解释词语

百尺:______________。危:______________。恐:______________。

2、把这首诗带动作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答案:

1、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

危:表示高的意思。

恐:恐怕

2、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10)(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敕勒歌)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

(课件出示11)出示田字格课件:似庐笼苍茫

(板书:似庐笼苍茫)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12图片)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1)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2)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指名朗诵

(课件出示12)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课件出示13)

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3)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示范读第1、2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1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课件出示15图片)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让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板书:草原的大、美)

谁来说一说这几句的意思?

天地无边无际风吹过去把草吹倒,看见了牛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一)交流识记字形。

(课件出示16)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似苍阴野茫

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加一加:'亻+以'是'似','艹+仓'是'苍','阝+月'是'阴','里+予'是'野','艹+汒'是'茫'。

(二)指导书写。

1.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2.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五、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六、课外作业新设计

1.解释词语

似:________________。穹庐:________________。盖:________________。

2.把这首诗带动作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3.制作一期以'草原'为主题的手抄报。

参考答案:

1.似:好像。穹庐:大帐篷。盖:罩。

2.略。

3.略。

2022关于: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三黑和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三黑和土地》这首诗歌通过歌唱翻身农民的喜悦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预示着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将极大地解放农村的生产力。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三黑和土地》课文原文

农民一有了土地,

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

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

都送到舌头上,

是咸是甜,

自己先来尝一尝。

三黑

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今天准备好了,

叫麦籽儿睡上。

这么好的床,

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

就想发芽,

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三黑耙过地,

坐下来歇一歇。

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

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荞麦地里

还有两个蝈蝈儿在叫唤,

吱吱吱……

叫得人心里痒抓抓的好喜欢。

小时候因为逮蝈蝈儿,

常常挨骂,

爹娘骂:不好好拾柴火。

地主骂:蹚坏了他的庄稼。

现在

蝈蝈儿就在自己地里叫,

他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

“快去逮吧,你听,叫得多好!”

他又在打算:

明年要跟人合伙,

把地浇得肥肥的,

让庄稼长得更好,收得更多。

再买头小毛驴,

打完场赶着送公粮;

驮着老伴儿

看闺女,上东庄。

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

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

__________

本诗作者苏金伞,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三黑和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体会农民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4、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对脚下的土地的感受。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写法来展现人物的喜悦心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感受三黑这个典型的淳朴的农民形象,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引入文本。

导语:同学们,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它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只为了给我们提供衣食所需。离开了这片土地,我们将举步维艰、难以继日。三黑深爱着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当他真正拥有这片土地的时候,他不仅满怀喜悦,而且憧憬着未来通过辛勤的劳动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三黑和土地》(教师板书),感受翻身做主人的农民对土地的情思。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和写作内容。“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这首诗主要写了三黑和土地的关系,展现了三黑对自己脚下的土地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了解学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2、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教师随机纠正字音。

3、教师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及文章的相关背景知识。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苏金伞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品有《地层下》《窗外》《鹁鸪鸟》等。

写作背景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处处皆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革命让劳动人民获得了宝贵的土地。本诗就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4、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读出情感。

提示:边朗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体会他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畅想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可以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5、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诗歌可以分为几部分?请给每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这首诗主要写了三黑分到了土地,他的生活和心理都发生了改变。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展现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4—8节):写三黑翻地耙地,同时欣赏着自己的土地和劳作。

第三部分(第9—12节):以蝈蝈儿为线索,把三黑小时候和现在的生活、心情进行了对比。

第四部分(第13—14节):写三黑的打算。

第五部分(第15节):收束全诗,点明中心——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小标题示例:获得土地,异常欢喜;翻地耙地,愉快劳作;今昔对比,变化巨大;热爱土地,憧憬未来;翻身做主,心情甜蜜。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师生共学诗歌第一部分,感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1)学生快速默读诗歌第1—3节,思考:哪节诗清楚地告诉我们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第1节诗。)

(2)师生共同品读第1节诗。

①理解“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的含义。

预设:这是诗歌的首句,具体阐述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这里的“有了土地”具有深层的含义,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可知,“有了土地”指的是土地革命以后,农民实实在在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这和以前向地主租地当佃户,虽然“有了土地”但要向地主交租子不同;也和农民靠出卖劳动力给地主当雇农,地主说“这块地归你种吧”,这样也算是“有了土地”不同。现在,农民真正做了土地的主人,想在土地上种点啥就种啥,想怎么在土地上劳作就怎么劳作,所以他们“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期盼着土地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生活。

②你从第1节诗中的“一……就”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里运用“一……就”这组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生动地表现出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渴望,反映了他们得到土地后激动、兴奋的心情。)

(3)学生反复品读第2、3节诗,感受农民有了土地后的欢喜心情。

①多种形式读,读中感悟。如:分组朗读、想象画面读、配乐朗读等。

②赏析这两节诗。

预设:这两节诗描绘的是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这两节诗都用“恨不得”开头,起到重复强调的作用,将农民急切地想到土地上劳作的心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他们“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尝一尝”,又“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的目的是想知道自己的土地到底好到什么程度。庄稼是农民的希望,他们爱土地无非是为了庄稼,所以他们就想“变成一粒种子”去“试一试”“温暖不温暖,合适不合适”。“尝”是味觉,“躺在土里试一试”是触觉,比较空说“想知道好到什么程度”不同,真实多了,情感也丰富多了。总之,诗人用这两节诗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爱土地、爱庄稼的情感,也表现出他们获得土地后的欢喜心情。

③有人说诗歌的前三节并不是写三黑的,所以是多余的。你赞同这个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我不赞同这个说法,诗歌的前三节并不是多余的。这三节诗总说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这是诗歌创作的大背景,三黑正是这许许多多普通农民中的一员,他此时的心情和其他农民是一样的。这为下文具体写三黑的表现和心理打下了基础。)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感受三黑对待土地和劳作的态度。

过渡: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该是多么欢喜啊!他们恨不得时时刻刻与土地待在一起,精心侍弄着土地上的庄稼。看,“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同时欣赏自己的土地和劳作。

(1)读一读,想一想,理解句子,在小组交流。

①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耙得又平又顺溜”的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一方面形象地表现出三黑把地耙得又光又顺,表明他现在的劳作很认真;另一方面也表明三黑在欣赏自己的劳作,他此刻心里是得意的。)

②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三黑继续欣赏刚耙的土地,深深地陶醉其中。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土地比作软床,形象地表现出了土地的珍贵,也从侧面表现出三黑内心的喜悦。)

③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三黑把麦籽儿看得比自己还要宝贵,他如此认真地对待土地的目的就是希望庄稼能在这块土地上好好地生长。)

(2)教师解决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

①第4节诗中的“就是这样”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明确:“就是这样”指的是诗歌前三节讲述的内容,即农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挚爱着这片土地,对这片土地满怀希望。

②三黑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土地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三黑把“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我从中感受到当农民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后,他们的劳作更认真、更积极了。

3、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三部分,感受三黑现在与以往的不同。

过渡:当三黑真正拥有了土地之后,他的心里乐开了花,他在珍贵的土地上辛勤地劳作。当他看到地里的庄稼茁壮成长的时候,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朗读第9—12节诗,教师课件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指出本体和喻体,体会其表达效果。

②找出文中描写三黑过去和现在不同的生活和心理的句子,比较阅读,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问题一预设:比喻句——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赏析:这个比喻句中,本体是荞麦花,喻体是白霎霎的一片雪。作者运用这个比喻句一方面形象地写出了荞麦花的颜色和形态,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另一方面生动地表现出了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从侧面说明了由于是“自己种的”,所以三黑格外用心,庄稼才长得好。

问题二预设:诗歌的第10—12节以蝈蝈儿为线索,把三黑小时候和现在的生活、心理进行了对比,从这个对比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三黑现在的生活、心理和过去大不一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比较着阅读,再鼓励学生畅谈自己从比较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发言示例:

三黑小时候喜欢蝈蝈儿,但是由于贫苦农家的孩子没有地位,到地里抓蝈蝈儿后会被爹娘骂、被地主骂,心里很委屈。现在三黑依然喜欢蝈蝈儿,听着自己地里的蝈蝈儿叫唤,他自己不仅心里欢喜极了,还招呼孩子到自己的地里去抓蝈蝈儿。从这个对比中我感受到三黑小时候那种困苦、受压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种冷漠无情的社会也不复存在了。现在农民的生活自由了,农民与农民之间相互关爱,他们的心情是相通的。

4、学生自学第四、五部分,升华情感。

过渡:三黑有了自己的土地,翻身做了主人,他的心情多么欢快啊!有了土地后的三黑又有啥打算呢?请同学们借鉴学习前面内容的方法自学最后两部分。

(1)学生朗读第13—14节诗,思考并解答下列问题。

①三黑有什么打算?(第13节诗讲了三黑的第一个打算:跟人合伙,种好庄稼,收获更多。第14节诗讲了三黑的第二个打算:买毛驴、送公粮,驮着老伴看闺女、上东庄。)

②你从三黑的打算中感受到了什么?(从三黑的两个打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农民的生活更自由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改变了,对劳作显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他们因为生活改变了,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更加积极地交公粮,也更加重视亲情。)

③试着分析三黑有这样的打算的原因。(三黑的这种打算是农村进行土地革命以后出现的新情况,是农民在实际生活中受到教育的缘故。)

(2)学生朗读第15节诗,找出点明中心的诗句。(点明中心的诗句: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3)结合课文内容,深入理解“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这句话。

明确:“甜”是这首诗的中心,诗歌从头到尾都体现了这一点。诗歌第一部分总写农民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后异常喜悦的情景,所有农民的心里都是甜的;第二部分具体描写了三黑的劳作比往常好,而且自己欣赏那个“好”,这也是甜的;第三部分运用对比的写法展现了今昔大不同,今胜于昔,这当然也能让人感觉到甜。第四部分写三黑的两个打算,前途光明,怎能不让人感觉到甜呢?诗歌的末尾则明明白白地写出了甜,不仅甜在三黑的心里,连地里的蝈蝈儿也因为甜叫得更欢了。

(4)教师总结,深化主题。

小结: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希望。当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土地后,三黑做的是“细细打碎”每一块土疙瘩,眼见的是自己种的荞麦开出“白霎霎的像一片雪”的花,耳听的是蝈蝈儿鸣叫,心想的是“打完场赶着送公粮”。这所见所闻、所做所想,无不闪耀着“翻身人儿”的喜悦、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具体分析了课文内容,真切地感受到三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和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脚下的土地的热爱之情。课堂学习中,同学们的表现都可圈可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分组交流学习收获。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篇三】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三黑和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比喻的修辞手法。

3.了解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重获土地的喜悦。

2.想象文字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农民对土地的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描绘的景物。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每个人都有非常喜欢和珍爱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农民三黑,看看他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板书课题:三黑和土地)

2.苏金伞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旱天恨不得土疙瘩顺溜松散麦籽白霎霎荞麦耙地痒抓抓蹚坏闺女

3.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画面,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侍弄土地,种上荞麦,等到丰收。)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给每个部分加个标题。

第一部分:(1-6小节)农民三黑有了土地,视若珍宝,把整个生命投入到土地上,翻地、耙地。标题:翻地耙地

第二部分:(7-12小节)三黑把荞麦种到地里,听到蝈蝈叫,想起童年的生活。标题想起童年生活

第三部分:(13-15小节)三黑展望美好的未来。

标题:展望未来

(板书:翻地、耙地播种,蝈蝈和童年展望未来)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人物形象?(翻身做主人的老农民形象。)读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2.你最喜欢诗歌的哪些语句?圈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想一想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1)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2)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刚梳的头。

以上两个句子,都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农民见到土地比作“旱天的鹅见到了水”;把耙过的土地比作“妇女刚梳的头”。

3.“从来没有睡过这么好的床”是什么意思?

预设:这里的“床”是指翻过后耙平整的土地,很松散、很柔和。

预设:三黑太热爱自己的土地,把整过的土地比作一张床,一张非常适合种子生长的温暖的床。

4.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也对土地产生了感情,非常热爱它。)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三黑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诗歌表达了重获土地的农民喜悦心情以及对土地的无比热爱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之情。(板书:热爱土地憧憬未来)

五、总结全文。

1.自读课文后,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把土地看作一张床,一张非常适合庄稼生长的温床。)

2.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习本文比喻、拟人的写法。)

2022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一块奶酪》课文原文及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022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一块奶酪》课文原文及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导语】《一块奶酪》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情节生动、富有悬念的童话故事:蚂蚁队长召集小蚂蚁们搬运奶酪时,不小心拽掉了奶酪的一角。最终蚂蚁队长战胜了自己想偷嘴的心理,命令最小的蚂蚁吃掉了奶酪渣。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一块奶酪》课文原文

蚂蚁队长集合好队伍,向大家宣布:“今天搬运粮食,只许出力,不许偷嘴。谁偷了嘴,就要受到处罚。

一只小蚂蚁在队列里嘀咕:“要是偷嘴的是您呢?”蚂蚁队长说:“照要就受处罚。”

大家一听,都来劲了,争先恐后赶到运粮地点,抢着抬大的,搬重的,谁也不愿偷懒。

就在这时,蚂蚁队长发现了一块大奶酪。那块奶酪实在太大了,他左抬抬不起,右搬搬不动,只好叫来七八只小蚂蚁当助手。

奶酪多诱人啊!抬着它,不要说吃,单是闻闻,都要淌口水。小蚂蚁们嘴叼着它,要做到不趁机舔一下,那要多大的毅力,多强的纪律性啊!

蚂蚁队长叼着奶酪一角往前拽着,也许是用力过猛,一下就把那个角拽掉了。盯着那一点掉在地上的奶酪渣,蚂蚁队长想:丢掉,实在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怎么办呢?他的心七上八下,只好下令:“休息一会儿子!”

听到命令,大家放下命令,却不走开。

“大家分散开,哪里凉快就到哪里休息。”

大家依旧不动,眼睛望着别处,心却牵挂着那一点儿奶酪渣子。

蚂蚁队长生气了。他登上一块大石板,突然下令:“注意啦,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走!”等小蚂蚁们消失在草丛中,他才大叫:“立——定!原地休息!”

这时,奶酪旁边只有蚂蚁队长,他偷个嘴,谁也看不见。他低下头,嗅嗅那点儿奶酪,味道真香!可是,他犹豫了一会儿,终于一跺脚:“注意啦,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走!”

小蚂蚁们从四面八方的草丛里走拢来了。当他们重新聚到奶酪旁边时,蚂蚁队长命令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这点儿奶酪渣是刚才弄掉的,丢了可惜,您吃掉它吧!”

大家又干起活来了,劲头比刚才更足,奶酪一会儿就被搬到洞里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辛勤,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一块奶酪》教案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9个生字,认读“诱人”、“恼火”、“犹豫”等词语,掌握“处”“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蚂蚁队长严于律己,爱护幼小的品质,蚂蚁群体团结合作的精神,学习蚂蚁们的优秀品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吃过奶酪吗?好吃吗?

面对一块美味诱人的奶酪,搬运奶酪的蚂蚁队长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一下。

板书课题:“一块奶酪”。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出示ppt,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多种形式读,正音、巩固。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随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出示ppt朗读课文的指导方法,按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事。

四、精读课文,读出感受,读出感情。

(一)默读课文,思考:

1.蚂蚁队长的禁令是什么?在文中画出。

2.蚂蚁队长想吃奶酪吗?结合文中句子说一说。

3.你喜欢这位蚂蚁队长吗?说说理由。

(二)小组交流讨论,把自己想象成是其中一只蚂蚁。

(三)全班交流,根据交流,出示ppt句子,边交流边读句子体会,师随交流板书:

蚂蚁们多么自律,多么有毅力!他们的心真齐啊!

蚂蚁队长严格遵守纪律,不违反禁令,严于律己,爱护幼小。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体会。

五、课外拓展,说一说。

结合课文的学习,联系生活中曾经遇到的这样有诱惑力的事,当时怎么做的?学习后觉得应该怎么做?今后在生活中面对诱惑该怎么做?

六、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蚂蚁队长的品质。

七、小组内演一演这个故事。

注意指导学生表演时的动作、神态,把蚂蚁们的心理活动演出来。

八、知识拓展。

出示ppt:

奶酪(cheese),又名干酪,是一种发酵的牛奶制品,类似酸牛奶,比酸奶浓度高,近似固体食物,营养价值更丰富。

板书设计:

一块奶酪

蚂蚁们:自律,有毅力,心齐

蚂蚁队长:严于律己,爱护幼小

【篇三】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一块奶酪》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宣、诱”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处、稍”。

2.默读课文,能了解课文大意,结合课文内容对蚂蚁队长做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能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2.能对蚂蚁队长做出简单的评价,并结合课文内容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学难点:

能对蚂蚁队长做出简单的评价,并结合课文内容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设疑激趣

1.板书课题,齐读。提问:二年级时,我们学过哪个关于奶酪的故事?

是啊,在《狐狸分奶酪》这个故事里,为了从小熊兄弟的手里骗走这块美味的奶酪,狐狸可真是费尽心机哪!

2.教师引导:奶酪的味道到底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品味品味吧。

出示句子:

①奶酪多诱(yòu)人啊!抬着它,不要说吃,单是闻闻,都要淌(tǎng)口水。

②他低下头,嗅(xiù)嗅那点儿奶酪渣子,味道真香!

指导学生朗读,感受奶酪的美味。

3.设疑激趣:看到这么香的奶酪,小蚂蚁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要求,自学课文。

(1)教师引导: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正文前面有一段学习提示,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看看提示中,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学习要求。

(2)关注学习提示,明确自学要求:

第一遍,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第二遍,完成“学习提示”的第一项要求: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一块奶酪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按要求自学。

2.学习字词。

(1)认读含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宣(xuān)布诱(yòu)人犹豫(yù)跺(duò)脚

处(chǔ)罚稍(shào)息

①小蚂蚁们嘴叼着它,要做到不趁机舔(tiǎn)一下,那要有多大的毅(yì)力,多强(qiáng)的纪律性啊!

②盯着那一点儿掉在地上的奶酪渣,蚂蚁队长想: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fàn)不许偷嘴的禁(jìn)令。怎么办呢?

③当他们重新聚(jù)到奶酪旁边时,蚂蚁队长命令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这点儿奶酪渣是刚才弄掉的,丢了可惜,你吃掉它吧!”

(2)小组交流,自主识记生字。

如:熟字加一加:诱=言字旁+秀;跺=足字旁+朵;等等。

(3)多音字“处”“稍”据词定音。

出示“处”字两种读音的字典义项,引导学生发现:“处”在“处罚、处理”等词语中读chǔ;在“别处、到处”等词语中读chù。

强调“稍”在“稍息”中读shào,在其他词语中都读shāo。

3.梳理故事内容。

(1)问题引导,简述大意。

教师提问:故事主要写谁?他们在干什么?结果怎样?

学生回答问题,并把答案串成故事大意:蚂蚁队长带领小蚂蚁们把一块奶酪搬进洞里。

(2)事件梳理,细化内容。

①默读思考。在搬运奶酪的过程中,蚂蚁队长做了哪些事情?

②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梳理。

起因:宣布禁令。

经过:发现奶酪;拽掉奶酪一角;支开同伴;命令最小的蚂蚁吃奶酪渣。

结果:干活劲头更足,奶酪很快搬进洞里。

(3)自主练说,全班交流。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每部分的内容串连起来,说清楚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角色表演,体会心理

1.师生合作表演课文第1-3自然段。

(1)师生合作表演。

请一名学生扮演蚂蚁队长,一名学生扮演小蚂蚁,其余学生扮演其他蚂蚁,教师读旁白。

(2)师生共同评议。

引导学生从文中画出相应依据,从语气、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评价。

(3)根据评议再次表演。

2.学生自主表演课文第4-13自然段。

(1)小组合作表演。

①从文中画出提示语气、动作、神态的词句。

②分角色表演。

③从语气、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评议、修改,再表演。

(2)上台展示表演。

请一至两组学生上台展示表演,其他小组学生欣赏评议。

3.教师采访,各抒心声。

教师采访时,适时出示相应语段,学生根据扮演的角色说说内心想法。

四、聚焦人物,交流品评

1.教师出示学习提示第二项要求:说一说,你喜欢文中的蚂蚁队长吗?理由是什么?

2.学生简要交流对蚂蚁队长的评价。

预设一:我喜欢蚂蚁队长,因为尽管他很想吃奶酪渣,还是以身作则,遵守不贪嘴的禁令。

预设二:我喜欢蚂蚁队长,因为他爱护弱小,让最小的蚂蚁吃掉美味的奶酪渣。

预设三:我不喜欢蚂蚁队长,因为他发布指令时过于威严,不够亲切。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词句,借以佐证自己的评价,教师提示学生可重点关注蚂蚁队长的言行和内心活动。

4.学生交流,阐述理由。

五、小结学法,推荐阅读

1.小结学法。

教师提示:学习童话故事,可以根据角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通过角色表演来体会人物内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2.推荐阅读。

一本无人翻阅的书,因为一只小小蚂蚁的到来,而让整本书里的文字全都变成了会走路的字,走进王一梅的童话《书本里的蚂蚁》,你会发现一只另类的蚂蚁,一个崭新的世界。

2022最新小学教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小岛》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小岛》讲述的是一位将军在视察自己管辖的小岛驻军时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反映了小岛战士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们具有热爱海岛,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表现了将军关心战士疾苦,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小岛》课文原文

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有一座小岛,远远望去,像一片云在天边浮着。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却驻扎着一群海军士兵。

将军上岛时正是这儿比较凉快的时候,但也有二十多摄氏度。没法子,谁叫这儿离赤道近呢。小岛转一圈也用不了十分钟,所以,到第五分钟时,将军就发现了问题。

“岛那边是什么东西,搞得那么神秘?是暗堡?”将军说着就走了过去,才看清那儿用礁石围成一圈,上面用油布遮挡着。掀开油布一角,竟露出一片绿油油的菜地。

将军不由得一愣。他知道,在这个地方,蔬菜是很难生长的。因为主要吃罐头,有的战士上岛一段时间后,就会牙龈溃烂,嘴里起泡。从大陆上运来的蔬菜,还没上岛,就要烂掉大半。看着眼前绿油油的菜地,将军真怀疑自己是在做梦:“这是怎么弄出来的?”

队长说,他是北方人,从大棚种菜得到启示,就搞了这个油布棚,北方大棚是为防冻,这个棚却是防晒和防盐。菜地里的土,大部分是战土们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

“都从老家?”将军纳闷,“就近的海岛上有土,不也行吗?”

“是啊,可战土们愿意从家乡背,连菜种也是从老家带来的。您看,不少北方的菜在这里都活了。”

将军弯腰细看:好家伙,小小块菜地,菜的种类还挺多。

“晚饭后,我们就可以把油布都掀开,让您看看菜地的全貌。”队长自豪而又神秘地一笑。

将军的眼光抓住了这一笑,心想:小鬼,还有什么瞒着我呢!就说:“好,我就在晚饭后来看。”

同行的秘书着急了:“首长,不是定了赶回舰上吃晚饭的吗?”

将军当然不会忘。还是他自己定下的规矩:在这一海域,为了减轻岛上的负担,吃住必须返回军舰。但现在,他对随行人员说:“你们乘快艇返回。我在岛上不光吃晚饭,还要吃明天的早饭。”

大家都很吃惊。秘书马上问队长:“晚上岛上吃什么?”

将军白了他一眼:“吃什么?战士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他问身边的队长:“欢迎不欢迎?”

队长心里很矛盾,说:“欢迎是欢迎,可您的……”

将军又问围过来的战土们:“你们欢迎吗?”

“欢迎!”

将军点点头。他要住下来,可不是因为队长那一笑。他是想,要是这里种菜的法子真能推广,那对这带守岛部队的作用可太大了。这种问题看起来很小,却直接关系到部队的战斗力。

晚饭时,队长陪将军来到队部,办公桌上摆了好几个盘子,有罐头,还有几种鲜鱼。将军知道这儿有鱼不稀奇,也就没说什么,坐下来拿起了筷子。就在这时,炊事员端来一个盘子,将军一看,脸色马上变了。那是一盘小白菜。

“这是谁的主意?”将军问道。

队长不知说什么好:“大家的……”

“大家的?哼!”将军重重地放下筷子,起身,“我说和战士们一起吃,你劝我说我去了他们会拘束,我就听了你的。现在倒好!我问你,战士们有蔬菜吃吗?”

“一个星期吃一次。”队长声音小了。

“我问的是今天。走,去看他们吃什么!”

队长急了:“首长,您别去了。这盘菜您一定要吃下去,要不,您会后悔的。”将军一愣,不明白队长说的什么意思。

队长想了想,对将军说:“您等一下。”然后跑了出去。过了一会儿,他又跑了回来,指着窗外:“首长,您看。”

将军顺着队长指的方向看去——

那一片油布已经翻开,露出了一大块菜地,那绿油油的一片,竟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

将军在心里一阵沉吟,凝视着那片绿色。

“全国的省份,大半有土在这里。岛上的战土知道您身体不大好,又上了年纪,一致要求务必让您吃上蔬菜。大家不是把您看成首长,而是一个长辈。”队长在边上小声地说。

将军觉得鼻子有些发酸,就别过脸去,刚好看见那盘小白菜。

他怔了一下,走过去端起来,大步走了出去。

饭堂里,战士们正在吃饭,见将军进来,都停住了筷子。将军看了看他们桌子上的罐头,喉咙哽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战土们怕烫似的马上躲远。将军没有追过去,也知道自己没法追。他站在原地,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终于,他眼睛一亮,看到了饭桌边上的一桶汤。他走过去,把手中的菜倒进汤里,而后拿起汤勺,在桶里搅了几下。随后,他舀起勺汤。

没有人招呼,战土们自觉地围了过来。一勺一勺的菜汤舀到了战土们的碗里。将军看到不少人的眼角有些晶亮,自己的鼻子又开始发酸,本来想说些什么,脑子乱了,只张了张嘴……

清晨,将军乘快艇离开了小岛。回望小岛,他看到那片绿色上面,一轮鲜红的太阳正在升起。

他向着太阳,向着那片绿色,也向着小岛,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陆颖墨,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小岛》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品悟语言,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住“将军”的言行,体会“将军”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

3.陶冶学生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将军”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审视课题,导入新课。

1.质疑课题

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质疑:

本文中的岛为什么称为“小岛”?(一座孤零零漂在海上的小的可怜的岛)

课文为什么以“小岛”为课题?(课文讲了一件发生在小岛上的事)

2.南海简介

我国土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海跨越赤道进入南半球,是太平洋西部海域,海域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约等于我国渤海、黄海、东海总面积的3倍,其中中国领海总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为中国近海中面积、水最深的海区,平均水深1212米,深度5559米。我国南海广泛分布着252个岛、礁、沙滩,其中被称为岛的有25个。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南海的最南端,走进“小岛”,看一看在“小岛”上发生了什么事。

(板书课题:小岛)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落。

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读、讲生字词。(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学习生字词的方法)

(2)认读词语

瞒域艇矛盾哼喉咙勺搅舀

3.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交流。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自学第1自然段。

你从第1自然段捕捉了哪些信息?(小岛树少、草少、土少——环境恶劣;有军队驻守)

(板书:驻守小岛环境恶劣)

2.抓重点词句仔细研读第2—36自然段。

(1)快速浏览2—36自然段。

课文2—3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写了将军登上小岛视察的经过以及战士在艰苦条件下热爱小岛的思想感情)

(板书:将军登岛视察战士热爱海岛)

小组讨论交流,将军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将军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将军是个关心战士、不搞特殊、不给海岛添麻烦的人。)

(板书:关心战士不搞特殊不给海岛添麻烦)

关心战士——语言:“战士们有蔬菜吃吗?”

“走,去看他们吃什么!”

“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动作:将军重重地放下筷子。

将军把手中的菜倒进汤里……

把菜汤舀到战士们的碗里。

外貌:“喉咙哽了一下”。

将军凝视着那片绿色。

心理:留宿小岛了解战士的生活

准备推广这种种菜方法,让这一带守岛部队都吃上新鲜蔬菜。

不搞特殊——“战士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不给海岛添麻烦——自定规矩:必须返回军舰吃住。

“将军重重地放下筷子”一句中“重重”的本意是什么?文中含有什么意思?(用力很生气)

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战士们热爱小岛的呢?

战士们从老家背土、拿蔬菜种子在小岛种菜。

那绿油油的菜地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

战士们为了祖国的安全而不畏艰苦。

(板书:从老家背土、拿蔬菜种子、中国版图式菜地、不畏艰苦)

追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战士们的生活条件艰苦的?

(天气炎热;蔬菜很难生长;牙龈溃烂,嘴里起泡;一周吃一次蔬菜。)

3.默读37—38自然段

思考:

(1)为什么战士们把菜地设计成“雄鸡形”?(祖国版图的形状像雄鸡一样。战士们把菜地设计成“雄鸡形”表达了他们强烈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将军“看到那片雄鸡形的绿色上面,一轮鲜红的太阳正在升起。”有什么象征意义?(象征祖国蒸蒸日上)

(3)说说你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这一自然段既表达了将军为小岛战士所感动的崇敬心情,又表达了将军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及课堂小结。

1.展开联想

此时此刻,你想对“将军”和战士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2.小结

战士们为保卫祖国人民的安全,日夜坚守在小小的小岛上。战士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小岛的思想感情以及将军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篇三】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小岛》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矛盾、喉咙”等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反复揣摩描写将军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语句,感悟将军的情感。

(4)体会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联系上下文等理解将军向小岛敬礼的深意,体会将军的情感。

3.情感与价值

体会守岛部队在艰苦的条件下驻守海岛,保卫祖国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纳的方法把课文分成若干部分。

【教学难点】

体会战士们对祖国海岛的热爱,理解“小岛”的真正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异地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驻扎在海岛上的守岛部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今天,我们随一位将军登上小岛,一起感受守岛部队的爱国情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生词。

2.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部分?

3.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4.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归纳总结:①全文有3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②课文讲述了一位将军登上小岛后发生的事情。

③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三、生字生词认读学习

会认字:瞒域艇矛盾哼喉咙勺搅舀

辨字:瞒——满矛——予勺——匀

多音字:哼

四、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1部分。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介绍小岛的地理环境和特点。)

2.思考:

这个自然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什么?

“树少,草少,土也很少”,三个连续的“少”,表现了小岛的荒凉。

(表现了海军士兵们生活环境的艰苦。)

(二)学习第2部分。

第二部分是第2~19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述了将军发现和了解战士们在岛上种菜的情况。)

①“将军不由一愣。”将军为什么会有此神情?

(这里土少,而且温度高,不适合植物的生长,就连运送来的食物都不能完好地保存。然而战士们却让这岛上出现了一片绿油油的菜地。)

②队长建“菜地”是从哪里得到的启示?

(“队长说,他是北方人,从大棚种菜得到启示,就搞了这个油布棚,北方大棚是为防冻,这个棚却是防晒和防盐。”)

③战士们为什么不用海岛上的土?

(“菜地里的土,大部分是战士们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

“战士们愿意从家乡背,连菜种也是从老家带来的。”

体现出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吃起菜来有家乡的味道。)

④“晚饭后,我们就可以把油布都掀开,让您看看菜地的全貌。”队长自豪而又神秘地一笑。

问题一:为什么要在晚饭后才能掀开油布?

问题二:这句有什么作用?

⑤将军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规矩?为什么?同行的秘书为何着急?

“在这一海域,为了减轻岛上的负担,吃住必须返回军舰。”

将军的身体不大好,又上了年纪,秘书担心岛上的晚餐会影响将军的病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生词

教师听写词语,学生写在习字本上。

二、学习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是第20~35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述了战士们为将军送上一盘珍贵的小白菜,而将军也对战士们有了更深的了解,把蔬菜倒入汤中与战士们一同分享。)

这部分主要描写了将军的神情变化:

脸色马上变了——重重地放下筷子——一愣——凝视——鼻子有些发酸——喉咙哽了一下——眼睛一亮。

①将军看到端上来的小白菜脸色马上变了的原因是什么?

(将军深知蔬菜的珍贵,不想因为自己让战士们受苦。)

②将军看了看他们桌子上的罐头,喉咙哽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为什么把“同志们”称为“孩子们”?

三、学习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是第36、37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他向着太阳,向着那片绿色,也向着小岛,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这两个自然段表现出将军对战士们的无限感激和深深的敬意。总结全文,将情感升华推向高潮。

四、课后作业

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也请你用这种手法写一篇日记。

《2022关于: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雪孩子》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8464.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