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学反思
《孔乙己》是篇名篇,也是熟课,本预想在两节课内把内容处理完,上了一节课,发现预想的和实际授课情况差距甚大,讲完全篇,整整用了四节课时间,比原计划整整多了两课时。
原先在备课时,我是按小说的三要素着手进行设计的。上了一节课后,发现今年这一级学生大不同于往届,学生的接受能力、文学底蕴等差别较大。为此,我完全改变了教学模式。
我先从七年级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八年级学的《阿长与〈山海经〉》等入手,让学生在熟悉的状态中对鲁迅有一个再认识,在此基础上又讲到《故乡》,再引到《孔乙己》。
学生对《孔乙己》的期待远远高于我最初的设计,对初中阶段鲁迅所有作品的回忆,使得学生对鲁迅的思想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学习本文就省事多了,虽然如此,前面的复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以致于学完整篇文章耗时四课时。
虽然用了四课时才搞定本文的学习,但四节课下来,我和学生的感觉似乎都是满满当当的。一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一段历史;一个时代;了解了鲁迅的人生;了解了鲁迅作品的主题与风格。
学生在谈本文所得时,大都感觉这篇文章值得读,值得学,值得品味,太好了,太沉重了……值得思考的东西太多了。
老师能做的仅限于此吧!通过本文的教学,我认识到老师教给学生得不该仅仅是文本内所限的那些吧,要是能调动起学生思考的欲望,探求的欲望,这才是我们真正成功之处吧!。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课堂实录”,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教学依据】
回顾二十世纪中国文坛,如果说存在真正的经典之作的话,那鲁迅的《孔乙己》毫无疑问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细读《孔乙己》,我们就会发现,小说无论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人物与情节的安排、语言的把握等方面都表现出一种举重若轻的成熟与圆融,显示了一个大师所具有的非凡艺术创造力。
福楼拜说过:“名著是沉默的。”这一论断实际上揭示出这样一种艺术真相: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从来不是靠夸张的形式──离奇的故事、极尽曲折之能事的情节、华丽的辞藻而获取自己的价值与影响力的,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大都具有一种平实的风格,都是在对日常的人、物的平凡叙事中展示深刻的文化意蕴并获取一种伟大的价值与永恒的艺术魅力的。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化腐朽为神奇。《孔乙己》正是在这里体现了经典的同一性。
小说的开始关于鲁镇酒店格局、酒客饮酒习惯以及我的遭际的叙述,实际上是对孔乙己生存环境的描述与交代。这个环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它的等级性,这里的人们按照他们的经济情况、身份、地位被分成截然不同的两类:一类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没有多少生命尊严的穷人即“短衣帮”,一类是上流阶层的有钱有地位的“穿长衫的”。可以说,金钱的多寡是划分等级的唯一标准。二是置身其中的人们的人格与道德准则的卑劣性,欺软怕硬,诚实与善良得不到尊重,缺乏对弱势群体起码的同情心。这样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孔乙己的遭际与命运:他的善良、知识与痛苦只能是人们的谈资和笑料。所以,每当孔乙己出现在酒店的时候,“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就成为此种生存环境下的必然情景。
然而孔乙己的可悲之处远不止这些,他的真正严重的问题在于其身份的边缘性:他“是站著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也就是说,他是一个被“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共同排斥的、游离于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之外的边缘人,是一个被“悬置”于生活夹缝中的人。边缘人的身份注定了他的孤独无助的形象,他不能依附于任何一方以获取支撑生存的力量,而任何一方都可以肆意嘲弄他。所以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情景,当孔乙己形单影只地出现在酒店的时候,他成为“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共同取笑的对象。
在小说中,小伙计“我”的设置及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显示了作者鲁迅高超的叙事技巧与策略。我作为酒店的伙计,对酒店发生的故事自然了如指掌,这样就使关于孔乙己的叙事变得十分自然与轻松。更为重要的是,我的情感与道德向度构成了衡量周围人群情感与道德态度的潜在基准。鲁迅的叙事有一个隐蔽的假设:连一个与孔乙己身份、境遇十分相似的人都对其如此之冷漠,那些与孔乙己身份地位迥异的人的态度可想而知。在这里,鲁迅只用一个人物的设置,便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对一群人乃至一个民族的道德与人性的批判,其艺术功力可见一斑。
鲁迅用孔乙己的故事完成了关于封建社会中国知识分子生存状况、命运际遇的深刻寓言。
鲁迅一生创作了33篇小说,其中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己》。“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鲁迅说得明明白白,他是要表达对于弱者的同情,同时揭示人间的冷漠。可是近十年来中学课堂对于《孔乙己》的解读,老说作者是要讽刺孔乙己的迂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本质。此一解释跟作者的立意距离甚远。虽然解读作品不能全受作者本人意见的局限,但作者的意见却是我们阅读文本无论如何不能弃之不顾的参考。两者的冲突正好为我们的探究提供了空间。
教学中教师不必囿于前人的所谓“标准答案”,不妨陪伴满怀着问题与好奇的学生,透过文中充满着“笑声”的几个真实的场景,试着去追寻鲁迅笔下那个已经走远的时代,去亲身感受一下孔乙己的生存环境,教师应力争让教学的过程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作品、对人物的理解,让学生能够跟随“大约的确死了”的孔乙己走进鲁迅,走进鲁迅的内心。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学习本文,首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人物活动的几个场景,通过富于表现力的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悲剧性,进而准确把握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为孔乙己填写履历表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初步把握人物性格,激发学生围绕作品主题深入阅读探究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孔乙己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的深意,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式】
1.尝试多种阅读方式: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按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速度速读;并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重点,体味和推敲文中场景设置对表现人物性格与作品主题的意义和作用。
2.培养表达的勇气和习惯:在感知课文大意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适当地分析,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能清楚、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鼓励大胆提问,引导合作探究:提问是发现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开端,本课教学还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质疑与提问。课堂教学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开一扇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探究的兴趣。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小说,全文仅3000多字,却为读者留下了诸如大到人物刻画技巧、作品主题分析,小到对文中“笑声”的理解、对孔乙己“偷书”的认识等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只要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导入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引用名家对《孔乙己》的高度评价导入新课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而已。
二速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已经通读了全文,并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有了初步的印象。因此,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而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场景与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开始阅读,为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式阅读创造条件。如果没有课前的预习作为前提,学生是难以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提出真正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那么本课教学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当然,阅读的方式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也不必强求通读全篇,但阅读的目的与速度一定要强调。
三选读填表,创设阅读探究的情境。
在学生自行设计《孔乙己履历表》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完善表格并根据原文填写相关内容,填表的过程即是为学生发现问题创设情境,进而引起学生对孔乙己生存环境、社会地位及其性格特征的思考。
四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通过阅读填表,你得出了哪些结论?发现了哪些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环节,如果课堂来不及完成,可以安排学生下课后继续交流。答案与问题都不必受到参考书的局限,也不必要求学生一下就能把握问题的根本与核心,只要言之成理,能为下节课的讨论打下基础即可。
第二课时
五全班交流,互问互答。
每个小组提出的问题不尽相同,各小组交流不仅可以让学生自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且可以使学生享受到解决问题后的愉悦,认识合作学习的成效。这一环节的另一作用在于既可以解决一些浅层次的问题,又可以筛选出一些有深入探究价值的问题,如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题理解等。
六教师点拨,深入探究。
采用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充分认识回归文本才是解决阅读问题的根本途径。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作品主题与人物性格,但不必完全拘泥于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始终把保护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探究的方法作为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
七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作品《孔乙己》或“作家鲁迅”确定一个研究课题,用两周时间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形成小组研究成果,写一篇小论文,要求注明参考书目,两周后在全班展示。
课题示例:小说《孔乙己》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孔乙己”是个喜剧人物吗?“咸亨酒店”是个让人快乐的地方吗?小说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小说是以怎样的视角展开情节的?(示例意在帮助学生了解提问的方法,仅供参考。)
【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以前读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
生:《故乡》。
生:《社戏》。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生:不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是小说,是一篇散文。
师:对,可你是怎么知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散文的呢?你还记得它出自鲁迅先生的哪部文集吗?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它是鲁迅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
师:看来这位同学真是个有心人!《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后加以编订,改名《朝花夕拾》,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师: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部文集中。其中他自己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已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专家点评:用名家的评价来印证这篇小说的不同寻常,能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
二速读课文:
师:事先大家已预习过课文了,我们现在再按照要求把课文速读一遍。①勾画出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②迅速抓取并标注出文中关于几个场景与几类人物的信息。③根据你的预习情况,选择你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可以选读,也可以跳读。④时间:五分钟。
(专家点评: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学会专注的读书,有效的筛选信息,而这正是对最初的阅读体验的分析整合。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会为下面的阅读活动提供准备。)
三检查阅读情况:
师:出几道抢答题,看看谁读书又快,抓住的信息又准。
师:第一个问题是:小说为何命名为《孔乙己》?
生:因为小说的主人翁名叫“孔乙己”,小说是用主人翁的名字命名的。
师:那孔乙己是主人翁的姓名吗?
生:是的。
生:不是,孔乙己姓孔,但没有名字,孔乙己是他的绰号。
师:哪个答案是正确的?
生:(齐答)第二个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
师:异口同声啊!可真理并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哦!读书人怎么会没有名字呢?你们有依据吗?
生:课文第四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读)“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
师:好,这下老师服了!记住:老师并不是因为你们人多,而是因为你们能从阅读中找出使人信服的依据。接下来回答问题一定也别忘了找出自己的依据哦!
第二个问题:故事发生的年代?
生:文章末尾注明的写作时间是1919年,故事发生在1919年以前二十多年的时间里。
师: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课文第一段中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说明故事发生在1919年以前二十多年的时间里。
师:本文实际上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第三个问题:故事发生的环境?
生:故事发生在鲁镇的咸亨酒店里。
师:第四个问题:伴随着孔乙己的出场,“店内外总是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你认为孔乙己是个喜剧人物吗?
生:是,因为有孔乙己的时候就有笑声,文中说:“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生:不是,因为文中说;“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说明孔乙己虽然可以给人带来笑声,但却是个可有可无的可怜的人。
(专家点评:几道抢答题,看似简单,但确是检测学生阅读情况的一把尺子,从回答中不难发现多数学生的预习与速读是相当粗疏的。如第一个问题答案,学生可以脱口而出;再给提示又恍然大悟这是绰号;如果再追问一个读书人怎么连名字也没有,那么思考就进一步深化了,这更能引起学生对自身阅读的反思。同时题目的设置也体现了由浅入深的阅读层次,这四个问题都是从文章整体设问,不至于将理解引向细碎的误区,有利于学生对全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四分组学习,填写履历表。
师:对于孔乙己这个人物,大家争论不休。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命运,我们来整理一下孔乙己的档案,为他填一张履历表。(出示履历表样例后,解说填表说明)
孔乙己履历表
姓名
籍贯
年龄
出生年月
学历
身体状况
特长
工作单位
家庭成员
主要社会关系
工作生活经历
主要工作成就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总体评价
为了让大家顺利完成这项工作,老师先就下面几个问题做一点说明:
①社会关系──是指小说中与孔乙己发生联系的人物。(注明关系)
生活经历──是指小说中孔乙己做过的一些事,表达准确清楚,可根据课文中语言,也可以自己概括。
②注意将课文中有关孔乙己的信息都要罗列显示出来。
③要想又快又好的填表;小组内一定要讲究分工合作。(可一人负责几项然后整合,可由书写好的同学执笔……)
(专家点评:履历表是我们常常接触的一种公文,可用在孔乙己的身上,却显得异常新奇,这一环节必然会激起学生极大好奇和兴趣,热情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且所有的问题都不能在课本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这就有了研究的价值,而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加之问题设计能尊重学生的经验和感受,就决不会出现某些语文课堂上的虚假的小组讨论学习,讨论成了每一个孩子的自发的需要。
真正的学习,不仅可让学生学习知识、训练能力,还应让学生养成一些好的习惯和品质。比如合作学习,填写履历表,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合理的分工合作使每个孩子都有用武之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和速度,孩子们感受了合作竞争的优势,有助于培养团体协作的精神。)
五学生填表教师巡视。
(专家点评:这是一个时间较长的课堂环节,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进入文本,摒弃那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阅读教学,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能从容读书,静心思考,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六交流填表情况。(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填写的表格)
履历表参考填法:
孔乙己履历表
姓名
姓孔名不详
籍贯
鲁镇
年龄
五十多岁
出生年月
晚清(具体不详)
学历
童生(半个秀才没捞到)
(终于没有进学)
身体状况
身材高大、
被打致残
特长
写得一笔好字
会茴字的四种写法
工作单位
无
家庭成员
无
主要社会关系
小伙计——短暂的“师生”关系(可惜“学生”不认“老师”)
掌 柜——买卖关系
短衣帮——同为“站着喝酒”的“酒友”关系
邻居小孩——一同分吃茴香豆的关系
丁举人——同为读书人的关系,偷与被偷,被打与打的关系,“摔下来”了的可怜虫与“爬上去”了的胜利者之间的关系。
咸亨酒店所有的人——嘲笑与被嘲笑的关系
工作生活经历
①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大半生考功名)
②替人家钞钞书,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顺手牵羊)。
③偶然做些窃书的事,被吊打
④常去咸酒店喝酒,受人嘲笑
⑤分茴香豆给孩子吃
⑥教小伙计识字
⑦因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丁举人打断了腿。
⑧用手走来喝酒,(笑声中出场,笑声中退场,用手走着退场)
主要工作成就
一事无成
主要优点
不拖欠酒钱,有善良而且热心
主要缺点
好喝懒做、偷东西、迂腐、死要面子
总评价
(写50字左右)
孔乙己是个热衷功名,轻视劳动,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迂腐可笑而又有诚实善良一面的读书人。
师: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完成了履历表的填写工作,分析这份履历表你们小组还得出了哪些结论?发现了哪些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生:我发现孔乙己很可怜,他没有亲人,没有朋友,连名字都不被大家知道……
生:我发现孔乙己很可恶,他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还偷别人家的东西……
生:我发现孔乙己还有他善良的一面,他教小伙计写“回茴”字的四种写法,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吃……
生:孔乙己是个多余的人,他给别人带来快乐,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样过……
生:老师,我还有个问题:文章末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是不是有些自相矛盾?“大约”和“的确”放在一起,行吗?
生:……
师:看来大家读书真的很认真,不仅读了,而且想了:不仅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而且提出了自己的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原来老师一直担心,鲁迅先生的文章对大家来说太难,可现在看来,果真是应了那句话:世上无难事,……
生:(齐答)只怕有心人。
(专家点评:这个表格没有标准化答案,如果理解得深刻些,应该有更好、更丰富的答案。即使是最后的结果没有答案,那也是有收获的。比如履历表中要求填写孔乙己的“家庭成员”、“主要工作成就”。读遍全文,便知孔乙己连自己都无力养活,更不用谈娶妻生子;他也曾读过书,却没能进学,于是连做私塾先生的资格也没有;他也曾给人抄书,但总是“连人和笔墨纸砚,一齐失踪”。他的一生除了给人增添笑料外,一事无成,因此这两个空格只能填写“无”,但在这个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既训练了思维又读懂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七课堂小结:
师:填完这张履历表,我们初步了解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命运和遭遇,在同学们的启发下,老师也想提个问题,供大家讨论:你认为孔乙己究竟是个喜剧人物还是个悲剧人物?小说是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那么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命运和遭遇和他所处的时代有什么联系?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何在?下节课我们将就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交流。请大家结合你所在小组同学的意见做好准备。
(专家点评: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三:“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此教学设计以填写履历表的形式展开,切入到文章的核心,由此再向四面辐射,抓住了教学的兴奋点,学生学得很积极,教师教得也轻松,是一个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略)
教学设想:以学生自主阅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做进一步的探索,力求从那落魄书生孔乙己苦苦挣扎的身影中窥见冷漠、庸俗、无聊的社会生活一角,进而对作品主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明确:1、孔乙己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2、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以笑写悲”构思巧妙,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布置作业(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其中之一要求显示4完成,也可自行设计)。
1.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300字左右。
2.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作品《孔乙己》或“作家鲁迅”确定一个研究课题,用两周时间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形成小组研究成果,写一篇小论文,要求注明参考书目,两周后在全班展示。
课题示例:小说《孔乙己》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孔乙己”是个喜剧人物吗?“咸亨酒店”是个让人快乐的地方吗?小说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小说是以怎样的视角展开情节的?(示例意在帮助学生了解提问的方法,仅供参考。)
【教学反思】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小说,也是多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一篇传统课文。全文仅3000多字,可是从以乐境写悲哀的精巧构思到12岁小伙计的独特视角,从精巧含蓄的社会环境描写到看似矛盾的结尾处理,可圈可点处俯拾即是,为读者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
然而,文章虽精美,却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为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定位:小说篇幅不长,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要完成对本文人物、主题、写作技巧的全面的、理性的分析恐怕仍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准确定位自己的教学目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 激趣:传统课文的教学一般难度较大,主要问题在于教师往往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束缚,难以推陈出新。本课教学设计的成功尝试在于采用填写履历表的新方法,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的兴趣。
三 放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质量。
编辑短评:这篇案例设计新颖,抓住了文章最主要的东西,并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是一篇很好的教学案例。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181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