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课堂实录”,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教学依据】
回顾二十世纪中国文坛,如果说存在真正的经典之作的话,那鲁迅的《孔乙己》毫无疑问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细读《孔乙己》,我们就会发现,小说无论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人物与情节的安排、语言的把握等方面都表现出一种举重若轻的成熟与圆融,显示了一个大师所具有的非凡艺术创造力。
福楼拜说过:“名著是沉默的。”这一论断实际上揭示出这样一种艺术真相: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从来不是靠夸张的形式──离奇的故事、极尽曲折之能事的情节、华丽的辞藻而获取自己的价值与影响力的,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大都具有一种平实的风格,都是在对日常的人、物的平凡叙事中展示深刻的文化意蕴并获取一种伟大的价值与永恒的艺术魅力的。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化腐朽为神奇。《孔乙己》正是在这里体现了经典的同一性。
小说的开始关于鲁镇酒店格局、酒客饮酒习惯以及我的遭际的叙述,实际上是对孔乙己生存环境的描述与交代。这个环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它的等级性,这里的人们按照他们的经济情况、身份、地位被分成截然不同的两类:一类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没有多少生命尊严的穷人即“短衣帮”,一类是上流阶层的有钱有地位的“穿长衫的”。可以说,金钱的多寡是划分等级的唯一标准。二是置身其中的人们的人格与道德准则的卑劣性,欺软怕硬,诚实与善良得不到尊重,缺乏对弱势群体起码的同情心。这样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孔乙己的遭际与命运:他的善良、知识与痛苦只能是人们的谈资和笑料。所以,每当孔乙己出现在酒店的时候,“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就成为此种生存环境下的必然情景。
然而孔乙己的可悲之处远不止这些,他的真正严重的问题在于其身份的边缘性:他“是站著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也就是说,他是一个被“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共同排斥的、游离于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之外的边缘人,是一个被“悬置”于生活夹缝中的人。边缘人的身份注定了他的孤独无助的形象,他不能依附于任何一方以获取支撑生存的力量,而任何一方都可以肆意嘲弄他。所以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情景,当孔乙己形单影只地出现在酒店的时候,他成为“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共同取笑的对象。
在小说中,小伙计“我”的设置及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显示了作者鲁迅高超的叙事技巧与策略。我作为酒店的伙计,对酒店发生的故事自然了如指掌,这样就使关于孔乙己的叙事变得十分自然与轻松。更为重要的是,我的情感与道德向度构成了衡量周围人群情感与道德态度的潜在基准。鲁迅的叙事有一个隐蔽的假设:连一个与孔乙己身份、境遇十分相似的人都对其如此之冷漠,那些与孔乙己身份地位迥异的人的态度可想而知。在这里,鲁迅只用一个人物的设置,便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对一群人乃至一个民族的道德与人性的批判,其艺术功力可见一斑。
鲁迅用孔乙己的故事完成了关于封建社会中国知识分子生存状况、命运际遇的深刻寓言。
鲁迅一生创作了33篇小说,其中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己》。“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鲁迅说得明明白白,他是要表达对于弱者的同情,同时揭示人间的冷漠。可是近十年来中学课堂对于《孔乙己》的解读,老说作者是要讽刺孔乙己的迂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本质。此一解释跟作者的立意距离甚远。虽然解读作品不能全受作者本人意见的局限,但作者的意见却是我们阅读文本无论如何不能弃之不顾的参考。两者的冲突正好为我们的探究提供了空间。
教学中教师不必囿于前人的所谓“标准答案”,不妨陪伴满怀着问题与好奇的学生,透过文中充满着“笑声”的几个真实的场景,试着去追寻鲁迅笔下那个已经走远的时代,去亲身感受一下孔乙己的生存环境,教师应力争让教学的过程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作品、对人物的理解,让学生能够跟随“大约的确死了”的孔乙己走进鲁迅,走进鲁迅的内心。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学习本文,首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人物活动的几个场景,通过富于表现力的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悲剧性,进而准确把握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为孔乙己填写履历表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初步把握人物性格,激发学生围绕作品主题深入阅读探究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孔乙己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的深意,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式】
1.尝试多种阅读方式: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按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速度速读;并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重点,体味和推敲文中场景设置对表现人物性格与作品主题的意义和作用。
2.培养表达的勇气和习惯:在感知课文大意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适当地分析,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能清楚、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鼓励大胆提问,引导合作探究:提问是发现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开端,本课教学还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质疑与提问。课堂教学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开一扇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探究的兴趣。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小说,全文仅3000多字,却为读者留下了诸如大到人物刻画技巧、作品主题分析,小到对文中“笑声”的理解、对孔乙己“偷书”的认识等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只要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导入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引用名家对《孔乙己》的高度评价导入新课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而已。
二速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已经通读了全文,并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有了初步的印象。因此,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而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场景与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开始阅读,为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式阅读创造条件。如果没有课前的预习作为前提,学生是难以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提出真正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那么本课教学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当然,阅读的方式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也不必强求通读全篇,但阅读的目的与速度一定要强调。
三选读填表,创设阅读探究的情境。
在学生自行设计《孔乙己履历表》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完善表格并根据原文填写相关内容,填表的过程即是为学生发现问题创设情境,进而引起学生对孔乙己生存环境、社会地位及其性格特征的思考。
四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通过阅读填表,你得出了哪些结论?发现了哪些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环节,如果课堂来不及完成,可以安排学生下课后继续交流。答案与问题都不必受到参考书的局限,也不必要求学生一下就能把握问题的根本与核心,只要言之成理,能为下节课的讨论打下基础即可。
第二课时
五全班交流,互问互答。
每个小组提出的问题不尽相同,各小组交流不仅可以让学生自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且可以使学生享受到解决问题后的愉悦,认识合作学习的成效。这一环节的另一作用在于既可以解决一些浅层次的问题,又可以筛选出一些有深入探究价值的问题,如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题理解等。
六教师点拨,深入探究。
采用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充分认识回归文本才是解决阅读问题的根本途径。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作品主题与人物性格,但不必完全拘泥于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始终把保护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探究的方法作为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
七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作品《孔乙己》或“作家鲁迅”确定一个研究课题,用两周时间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形成小组研究成果,写一篇小论文,要求注明参考书目,两周后在全班展示。
课题示例:小说《孔乙己》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孔乙己”是个喜剧人物吗?“咸亨酒店”是个让人快乐的地方吗?小说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小说是以怎样的视角展开情节的?(示例意在帮助学生了解提问的方法,仅供参考。)
【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以前读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
生:《故乡》。
生:《社戏》。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生:不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是小说,是一篇散文。
师:对,可你是怎么知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散文的呢?你还记得它出自鲁迅先生的哪部文集吗?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它是鲁迅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
师:看来这位同学真是个有心人!《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后加以编订,改名《朝花夕拾》,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师: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部文集中。其中他自己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已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专家点评:用名家的评价来印证这篇小说的不同寻常,能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
二速读课文:
师:事先大家已预习过课文了,我们现在再按照要求把课文速读一遍。①勾画出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②迅速抓取并标注出文中关于几个场景与几类人物的信息。③根据你的预习情况,选择你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可以选读,也可以跳读。④时间:五分钟。
(专家点评: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学会专注的读书,有效的筛选信息,而这正是对最初的阅读体验的分析整合。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会为下面的阅读活动提供准备。)
三检查阅读情况:
师:出几道抢答题,看看谁读书又快,抓住的信息又准。
师:第一个问题是:小说为何命名为《孔乙己》?
生:因为小说的主人翁名叫“孔乙己”,小说是用主人翁的名字命名的。
师:那孔乙己是主人翁的姓名吗?
生:是的。
生:不是,孔乙己姓孔,但没有名字,孔乙己是他的绰号。
师:哪个答案是正确的?
生:(齐答)第二个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
师:异口同声啊!可真理并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哦!读书人怎么会没有名字呢?你们有依据吗?
生:课文第四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读)“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
师:好,这下老师服了!记住:老师并不是因为你们人多,而是因为你们能从阅读中找出使人信服的依据。接下来回答问题一定也别忘了找出自己的依据哦!
第二个问题:故事发生的年代?
生:文章末尾注明的写作时间是1919年,故事发生在1919年以前二十多年的时间里。
师: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课文第一段中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说明故事发生在1919年以前二十多年的时间里。
师:本文实际上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第三个问题:故事发生的环境?
生:故事发生在鲁镇的咸亨酒店里。
师:第四个问题:伴随着孔乙己的出场,“店内外总是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你认为孔乙己是个喜剧人物吗?
生:是,因为有孔乙己的时候就有笑声,文中说:“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生:不是,因为文中说;“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说明孔乙己虽然可以给人带来笑声,但却是个可有可无的可怜的人。
(专家点评:几道抢答题,看似简单,但确是检测学生阅读情况的一把尺子,从回答中不难发现多数学生的预习与速读是相当粗疏的。如第一个问题答案,学生可以脱口而出;再给提示又恍然大悟这是绰号;如果再追问一个读书人怎么连名字也没有,那么思考就进一步深化了,这更能引起学生对自身阅读的反思。同时题目的设置也体现了由浅入深的阅读层次,这四个问题都是从文章整体设问,不至于将理解引向细碎的误区,有利于学生对全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四分组学习,填写履历表。
师:对于孔乙己这个人物,大家争论不休。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命运,我们来整理一下孔乙己的档案,为他填一张履历表。(出示履历表样例后,解说填表说明)
孔乙己履历表
姓名
籍贯
年龄
出生年月
学历
身体状况
特长
工作单位
家庭成员
主要社会关系
工作生活经历
主要工作成就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总体评价
为了让大家顺利完成这项工作,老师先就下面几个问题做一点说明:
①社会关系──是指小说中与孔乙己发生联系的人物。(注明关系)
生活经历──是指小说中孔乙己做过的一些事,表达准确清楚,可根据课文中语言,也可以自己概括。
②注意将课文中有关孔乙己的信息都要罗列显示出来。
③要想又快又好的填表;小组内一定要讲究分工合作。(可一人负责几项然后整合,可由书写好的同学执笔……)
(专家点评:履历表是我们常常接触的一种公文,可用在孔乙己的身上,却显得异常新奇,这一环节必然会激起学生极大好奇和兴趣,热情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且所有的问题都不能在课本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这就有了研究的价值,而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加之问题设计能尊重学生的经验和感受,就决不会出现某些语文课堂上的虚假的小组讨论学习,讨论成了每一个孩子的自发的需要。
真正的学习,不仅可让学生学习知识、训练能力,还应让学生养成一些好的习惯和品质。比如合作学习,填写履历表,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合理的分工合作使每个孩子都有用武之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和速度,孩子们感受了合作竞争的优势,有助于培养团体协作的精神。)
五学生填表教师巡视。
(专家点评:这是一个时间较长的课堂环节,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进入文本,摒弃那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阅读教学,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能从容读书,静心思考,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六交流填表情况。(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填写的表格)
履历表参考填法:
孔乙己履历表
姓名
姓孔名不详
籍贯
鲁镇
年龄
五十多岁
出生年月
晚清(具体不详)
学历
童生(半个秀才没捞到)
(终于没有进学)
身体状况
身材高大、
被打致残
特长
写得一笔好字
会茴字的四种写法
工作单位
无
家庭成员
无
主要社会关系
小伙计——短暂的“师生”关系(可惜“学生”不认“老师”)
掌 柜——买卖关系
短衣帮——同为“站着喝酒”的“酒友”关系
邻居小孩——一同分吃茴香豆的关系
丁举人——同为读书人的关系,偷与被偷,被打与打的关系,“摔下来”了的可怜虫与“爬上去”了的胜利者之间的关系。
咸亨酒店所有的人——嘲笑与被嘲笑的关系
工作生活经历
①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大半生考功名)
②替人家钞钞书,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顺手牵羊)。
③偶然做些窃书的事,被吊打
④常去咸酒店喝酒,受人嘲笑
⑤分茴香豆给孩子吃
⑥教小伙计识字
⑦因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丁举人打断了腿。
⑧用手走来喝酒,(笑声中出场,笑声中退场,用手走着退场)
主要工作成就
一事无成
主要优点
不拖欠酒钱,有善良而且热心
主要缺点
好喝懒做、偷东西、迂腐、死要面子
总评价
(写50字左右)
孔乙己是个热衷功名,轻视劳动,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迂腐可笑而又有诚实善良一面的读书人。
师: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完成了履历表的填写工作,分析这份履历表你们小组还得出了哪些结论?发现了哪些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生:我发现孔乙己很可怜,他没有亲人,没有朋友,连名字都不被大家知道……
生:我发现孔乙己很可恶,他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还偷别人家的东西……
生:我发现孔乙己还有他善良的一面,他教小伙计写“回茴”字的四种写法,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吃……
生:孔乙己是个多余的人,他给别人带来快乐,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样过……
生:老师,我还有个问题:文章末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是不是有些自相矛盾?“大约”和“的确”放在一起,行吗?
生:……
师:看来大家读书真的很认真,不仅读了,而且想了:不仅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而且提出了自己的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原来老师一直担心,鲁迅先生的文章对大家来说太难,可现在看来,果真是应了那句话:世上无难事,……
生:(齐答)只怕有心人。
(专家点评:这个表格没有标准化答案,如果理解得深刻些,应该有更好、更丰富的答案。即使是最后的结果没有答案,那也是有收获的。比如履历表中要求填写孔乙己的“家庭成员”、“主要工作成就”。读遍全文,便知孔乙己连自己都无力养活,更不用谈娶妻生子;他也曾读过书,却没能进学,于是连做私塾先生的资格也没有;他也曾给人抄书,但总是“连人和笔墨纸砚,一齐失踪”。他的一生除了给人增添笑料外,一事无成,因此这两个空格只能填写“无”,但在这个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既训练了思维又读懂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七课堂小结:
师:填完这张履历表,我们初步了解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命运和遭遇,在同学们的启发下,老师也想提个问题,供大家讨论:你认为孔乙己究竟是个喜剧人物还是个悲剧人物?小说是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那么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命运和遭遇和他所处的时代有什么联系?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何在?下节课我们将就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交流。请大家结合你所在小组同学的意见做好准备。
(专家点评: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三:“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此教学设计以填写履历表的形式展开,切入到文章的核心,由此再向四面辐射,抓住了教学的兴奋点,学生学得很积极,教师教得也轻松,是一个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略)
教学设想:以学生自主阅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做进一步的探索,力求从那落魄书生孔乙己苦苦挣扎的身影中窥见冷漠、庸俗、无聊的社会生活一角,进而对作品主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明确:1、孔乙己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2、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以笑写悲”构思巧妙,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布置作业(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其中之一要求显示4完成,也可自行设计)。
1.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300字左右。
2.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作品《孔乙己》或“作家鲁迅”确定一个研究课题,用两周时间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形成小组研究成果,写一篇小论文,要求注明参考书目,两周后在全班展示。
课题示例:小说《孔乙己》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孔乙己”是个喜剧人物吗?“咸亨酒店”是个让人快乐的地方吗?小说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小说是以怎样的视角展开情节的?(示例意在帮助学生了解提问的方法,仅供参考。)
【教学反思】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小说,也是多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一篇传统课文。全文仅3000多字,可是从以乐境写悲哀的精巧构思到12岁小伙计的独特视角,从精巧含蓄的社会环境描写到看似矛盾的结尾处理,可圈可点处俯拾即是,为读者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
然而,文章虽精美,却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为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定位:小说篇幅不长,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要完成对本文人物、主题、写作技巧的全面的、理性的分析恐怕仍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准确定位自己的教学目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 激趣:传统课文的教学一般难度较大,主要问题在于教师往往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束缚,难以推陈出新。本课教学设计的成功尝试在于采用填写履历表的新方法,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的兴趣。
三 放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质量。
编辑短评:这篇案例设计新颖,抓住了文章最主要的东西,并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是一篇很好的教学案例。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学案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孔乙己》这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后半生悲惨遭遇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小说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叙写了当时一些人们的冷漠麻木、昏沉可鄙的精神状态。文章所描写的那黑暗冷酷的社会和冷漠无情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从一个侧面,使读者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二)学法引导
通读课文,联系本篇小说的有关背景、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理解小说的主题。学习本文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精巧含蓄的布局,进一步加深对小说有关常识的掌握。
(三)审美鉴赏
结构精巧的布局美
小说用第一人称、以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中心进行结构布局,在以小伙计的视角和口吻回忆叙写20年前的往事之中,融入成年人(作者)的解释与判断,使作品既真实感人又深刻丰富。
小说开头先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鲁镇的咸亨酒店,介绍酒店的格局,赋予人物活动以特定的空间,然后转入对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描述,接着自然地引出主人公孔乙己。主人公出场前描述的他生活的社会环境,就像一幅清末江南小镇的世俗画。孔乙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遭逼迫、受侮辱、得不到温饱、没有人同情与怜悯,最后悲惨的死去。小说在笑声中引出孔乙己,最后他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哄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昏沉。小说的结尾,写得悲凉,留给人们深思。
(四)重点难点突破
1、文中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举例说明小说是怎样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小说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析]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而刻画人物性格又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本题意在通过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分析进一步掌握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知识。
[参考答案]孔乙己是封建社会一个备受科举制度愚弄和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本文刻画这一形象主要采用的方法有:(1)概括介绍,(2)肖像描写,(3)语言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等。举例说明(略)
2、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以第一人称口吻叙事,有什么好处?
[析]回答此题要注意,小说中的“我”只是作者塑造出来的一个形象,“我”不是作者自己。另外要注意不同的叙述人称及其不同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我”是一个12岁的酒店小伙计,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要;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使作品更增加了悲瑰的意味。
3、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下面几种说法,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1)反封建说。小说不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性及其罪恶,而且可以引伸到对整个封建制度及其全部伦理道德的彻底否定,同时,它对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及其阶级关系,也有着极为真实的反映。
(2)等级观念说。认为小说主题是对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的思想。精神中的封建等级观念的揭露和讽刺。
(3)认为作者通过孔乙己的悲剧,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腐朽的封建教育一科举制度和产生孔乙己悲剧的整个封建社会制度。
答:
[析]此题旨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作品的主题。文学作品采用经过文学加工后的情节、人物形象,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内涵往往非常丰富,不一定局限于某一点。当然,大多数是有主要倾向的,以反映某一方面的问题为主导。
[参考答案]三种看法都可以持赞成的态度。理由应尽可能从作品中找。
4、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析]关于本文“笑”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它体现了作者构思的精妙,有助于深化作品的主题。
[参考答案]第一次,写“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里突出“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住全文。在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声”,显示这种“笑”声带着冷酷的意味。第二次是孔乙己果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勾画出这些人麻木不仁穷极无聊的嘴脸,笑声里蕴蓄着一股悲凉的意味。酒客们还取笑孔乙己偷书,孔乙己自欺欺人的辩驳更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三次是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和之乎者也的听不懂的话又引起众人的哄笑。文章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笑声迭起,悲凉的意味也就更浓。第四次是孔乙己分简香豆给孩子们吃,在年幼无知的孩子的面前才能得意忘形的乐一乐,于是这。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分豆的动作和语言将孔乙己迂腐可笑得穷酸尽相。而孩子们的笑则是天真无邪的笑。第五次是孔乙己第二次出场,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了,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毫无人性,更表现了当时社会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令人窒息的地步。
这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附和()砚()台羼水()涨红()绽出()
哄笑()间或()着了慌()打折()腿不屑()置辩
2、根据所给拼音写出汉字。
阔chuò()shì()擦wǎn()惜hūn()菜
门kǎn()咸hēng()酒店tuí()唐
3、解释下面词语。
(1)不屑置辩:(2)颓唐:
(3)之乎者也:(4)君子固穷:
(5)营生:(6)附和:
4、《孔乙己》的作者是原名,字,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选自散文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的有。《孔乙己》一文是鲁迅继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的战斗檄文。
5、下列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分析这一描写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1)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2)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习题。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
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同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文章开头在写鲁镇酒店的格局之后,写“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房子里“慢慢地坐喝”。作者在孔乙己出场之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2.本文用字准确,请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用词的妙处。
(1)“便排出九文大钱”一句中“排”字对刻画孔乙己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一句中的“绽”字十分传神,结合文意,谈谈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3.品味文中画横线的三个句子,根据提示概括回答后面的问题。
(1)第1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集中而概括地写出了孔乙己的
特点.
(2)第2句“他身材很高大……也没有洗”肖像描写形象地刻画出了孔乙己是一个的形象。
4.“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里的“窃”和“偷”在意思上是否相同?孔乙己为什么会这样说?
答:
5.上文中不只一次写到酒客们对孔乙己的嘲笑和讽刺,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这些言行?请就你的理解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苗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恰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②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③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地制约和束缚着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号,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自己考虑,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把解放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④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R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前形势无动于在,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习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⑤孔乙己的时代早已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到关于思想关于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
1.从全文看,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人身穿的“长衫”指的是什么?
2.孔乙己不愿脱下那破旧的长衫是因为他穷困.潦倒而又执意“清高”,当今社会的一些人不愿脱下那无形“长衫”的原因又是什么?(依据第③段内容用精练的语言回答。
3.作者对穿着长衫的孔乙己的态度是复杂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而对当今社会上的“长衫者”,作者的态度又是什么?(依据第④段内容归纳出两个词回答。)
4.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三、资料下载
1、《孔乙己》时代背景
《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通过其他地方推行,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
“五·四”前夕的中国社会,由于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如李大钊、陈独秀等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进行猛烈的抨击,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即将爆发。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文化新军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他以锋利的笔为武器,向封建思想道德、封建文化进行最无情最猛烈的攻击。他在1918年初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地攻击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在文化战线上,为号召人民向封建堡垒进攻发出了第一声进军号。1918年冬,他又写了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鲁迅在“五·四”前夕发表的这两篇小说,对“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小说反映的是清朝末年时的事,那时距1911年的辛亥革命还有十多年,距1919年的“五·四”运动约20年,距1905年的废除科举制度也还有一段时间。尽管在1898年中国社会有过失败的“百日维新”运动,但并未动摇中国封建统治的根基。所以《孔乙己》反映的是封建阶级统治时代的事,孔乙己生活在未经革新的古国里。《孔乙己》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
2、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廷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乡试及格者称举人。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生。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中者称进土,第一名为状元。科举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矩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从科举取士人员的情况来看,康有为曾经指出,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人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型,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学设计文章来源://m.jab88.com/j/10181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