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5我看教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5我看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5 我看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一年四季,最美的要数春天。阳光明媚,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给人以无限希望。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经描写过春天醉人的景色。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在诗人穆旦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生于天津。诗人、翻译家。

(2)背景链接

从1937年10月,穆旦开始听燕卜荪的《当代英诗》课,对叶芝、艾略特和奥登为代表的英国现代诗,有了精确的了解。1938年6月创作了《我看》。《我看》借鉴的是英国现代诗的“玄学思辨”,即一种思辨想象力。是一种对自然意象和意境的感悟,对社会现代生活的思辨。但这种思辨,又不同于纯理性的思辨,而是充满着肉体感觉和情感。即所谓的“思想知觉化”。

2.生难字词

(1)字音

丰润(rùn)沉醉(chénzuì)凝望(níng)忧戚(qī)

枉然(wǎng)飘逸(piāoyì)勃发(bó)摇曳(yè)

(2)词义

【丰润】(肌肤等)丰满滋润。

【沉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

【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1)抽生读课文,读出一定的感情。

(2)齐读课文,揣摩每节的意思。

(3)教师小结:全文共五节,每节为一层。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明确:春风吹拂,春草荡漾,仿佛春潮涌动,描绘出一幅绿油油的晚春图。

2.为什么说青草是丰润的?

明确:因为草长得茂盛。

3.“悄悄揉过”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风的轻柔。

4.第三节里的“你”指什么?

明确: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

5.“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季节的更替,时间流逝得快。

6.抽生读诗,理解其中的意思。

7.男女生分读。

8.全班齐读,读出氛围,读出感情。

步骤四 深层探究 领悟感情

1.“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作用:使句子更有张力,显得生动、形象。

2.诗人把“生命的飞奔”比喻成什么?

明确: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3.诗人在诗中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发出怎样的愿望?

明确:诗人写这首诗时是抗战的第二年,他愿中国大地只有鸟语花香,生机勃发,远离战争。

4.体会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

明确:一是对春天的着色自然明亮,意象的选择贴近春天的丰满气质,另一方面却布满诗人心灵里的荒寒,这使诗中的词句呈现出跌宕之美,丰富张力,具有丰富错落的层次感。

5.穆旦的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

6.默读诗歌,体悟诗歌感情。

7.再次回顾全诗内容,轻声地自由朗读诗歌。

8.闭上眼睛,体味诗人题目中的“看”。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春天里到处是诗歌,大自然里到处是诗歌。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里的风、草、鸟、天空、流云等美景,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敬畏,对万物的期待。

2.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搜集写春天的诗句。(至少4句)

明确:

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②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二首》)

③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④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王涯《春游曲》)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整个教学过程,我尽量用诗意的语言,撩拨学生诗意的情怀;用诗人的情怀,拥抱孩子纯真的想象;用丰富的想象,碰撞学生创作的灵感;用创作的灵感,编织烂漫的诗篇。学生们笔下涌动的是自己的思想,抒写的是焕发生命色彩的诗句。

扩展阅读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5我看教案新人教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5我看教案新人教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5 我看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一年四季,最美的要数春天。阳光明媚,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给人以无限希望。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经描写过春天醉人的景色。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在诗人穆旦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生于天津。诗人、翻译家。

(2)背景链接

从1937年10月,穆旦开始听燕卜荪的《当代英诗》课,对叶芝、艾略特和奥登为代表的英国现代诗,有了精确的了解。1938年6月创作了《我看》。《我看》借鉴的是英国现代诗的“玄学思辨”,即一种思辨想象力。是一种对自然意象和意境的感悟,对社会现代生活的思辨。但这种思辨,又不同于纯理性的思辨,而是充满着肉体感觉和情感。即所谓的“思想知觉化”。

2.生难字词

(1)字音

丰润(rùn)沉醉(chénzuì)凝望(níng)忧戚(qī)

枉然(wǎng)飘逸(piāoyì)勃发(bó)摇曳(yè)

(2)词义

【丰润】(肌肤等)丰满滋润。

【沉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

【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1)抽生读课文,读出一定的感情。

(2)齐读课文,揣摩每节的意思。

(3)教师小结:全文共五节,每节为一层。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明确:春风吹拂,春草荡漾,仿佛春潮涌动,描绘出一幅绿油油的晚春图。

2.为什么说青草是丰润的?

明确:因为草长得茂盛。

3.“悄悄揉过”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风的轻柔。

4.第三节里的“你”指什么?

明确: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

5.“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季节的更替,时间流逝得快。

6.抽生读诗,理解其中的意思。

7.男女生分读。

8.全班齐读,读出氛围,读出感情。

步骤四 深层探究 领悟感情

1.“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作用:使句子更有张力,显得生动、形象。

2.诗人把“生命的飞奔”比喻成什么?

明确: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3.诗人在诗中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发出怎样的愿望?

明确:诗人写这首诗时是抗战的第二年,他愿中国大地只有鸟语花香,生机勃发,远离战争。

4.体会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

明确:一是对春天的着色自然明亮,意象的选择贴近春天的丰满气质,另一方面却布满诗人心灵里的荒寒,这使诗中的词句呈现出跌宕之美,丰富张力,具有丰富错落的层次感。

5.穆旦的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

6.默读诗歌,体悟诗歌感情。

7.再次回顾全诗内容,轻声地自由朗读诗歌。

8.闭上眼睛,体味诗人题目中的“看”。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春天里到处是诗歌,大自然里到处是诗歌。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里的风、草、鸟、天空、流云等美景,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敬畏,对万物的期待。

2.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搜集写春天的诗句。(至少4句)

明确:

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②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二首》)

③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④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王涯《春游曲》)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整个教学过程,我尽量用诗意的语言,撩拨学生诗意的情怀;用诗人的情怀,拥抱孩子纯真的想象;用丰富的想象,碰撞学生创作的灵感;用创作的灵感,编织烂漫的诗篇。学生们笔下涌动的是自己的思想,抒写的是焕发生命色彩的诗句。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我爱这土地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2 我爱这土地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板书)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等。浙江金华人。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2)背景链接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已经到了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

2.生难字词

(1)字音

嘶哑(sīyǎ) 温柔(róu) 喉咙(hóulóng)

汹涌(xiōngyǒng)吹刮(guā)腐烂(fǔ)

(2)词义

【嘶哑】声音沙哑。

【温柔】温和柔顺。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腐烂】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激怒】停止、停息。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明确: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全诗共分两节。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明确:诗歌第二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理由: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

3.诗中的“鸟”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明确: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学生朗读,感悟)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表达了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步骤四 深层探究 领悟感情

1.这首诗一、二节在结构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的感情。

2.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读了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2.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我爱这土地

艾青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进而进行朗读训练是非常关键的。在朗读中,生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使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5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5我的叔叔于勒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5 我的叔叔于勒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我们都学过魏晋文豪曹植的《七步诗》。当时他受哥哥曹丕相迫,若在七步之内作不出诗来就要以死谢罪,所幸他才华横溢,危急关头作了一首《七步诗》出来。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加害于我呢?兄弟关系何至于此!全是因权位引发的双方利益的对立,从而无视兄弟亲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兄弟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来看看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兄弟关系。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自幼酷爱文学,70年代刻苦学习写作,大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1880年短篇小说《羊脂球》问世,轰动法国文坛,是作者的最佳作。长篇小说中最出色的是《一生》和《俊友》。短篇小说《家人》《两个朋友》《项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2)背景链接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表达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2.生难字词

(1)字音

拮据(jiéjū) 栈桥(zhàn)

牡蛎(mǔlì)褴褛(lánlǚ)

撬开(qiào)煞白(shà)

诧异(chà)

(2)词义

【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褴褛】(衣服)破烂。

【诧异】觉得奇怪。

【撬开】用刀或棍棒、锥等的一头插入缝中或孔中,用力扳(或压)另一头,使东西移动或分开。

【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读课文,注意正音。

(2)学生复述故事梗概。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分段提示:可以按照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按“盼”“赞”“遇”“躲”于勒,将课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盼于勒。

第二部分(第5~19段):赞于勒。

第三部分(第20~47段):遇于勒。

第四部分(第48~49段):躲于勒。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学生听读全文,明确人物关系,尝试复述故事梗概。要求: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语及其态度的变化。

明确:(1)称呼:贫:坏蛋、流氓、无赖。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人、有办法的人。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2)菲利普夫妇的态度: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2.文中的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尝试从课文内容中归纳出于勒的“简历”。

明确: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作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做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新变得潦倒落魄,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靠摆摊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成为哥嫂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3.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明确:听说于勒在国外发了财,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定了婚。

4.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

明确: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而于勒又重新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5.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

明确: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逻辑)

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心理)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在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发展)

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技巧)

步骤四 深层探究 领悟写法

1.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这样叙述是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菲利普一家都急切盼望他回来,从而使情节发展更有吸引力。

2.文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方法交代的?这部分内容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明确: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3.写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决定举行婚礼之后到哲尔赛岛旅行,这与整个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

明确: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从而创造遇见于勒的机会,把故事引入对中心事件的叙述。

4.安排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样一个细节,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一细节牵动了菲利普的虚荣,使他也产生了请家人吃牡蛎的念头,而由此才使菲利普与于勒进一步接近,并终于认出了于勒,使情节发展急转而下,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5.“我”给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的一段描述,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描述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使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唯利是图的本质暴露得十分充分。

6.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明确: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文中的“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于勒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受害者和失败者。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心,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人格的答案。

2.拓展延伸

读完这篇小说,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呢?或者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吗?

明确:例如:老师读完后想对作家说:莫泊桑,谢谢你的一支妙笔,向我们勾画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性泯灭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活,是人类的悲哀!大家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说几句好吗?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的本课练习。

(3)请同学们畅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启示。

学生探讨交流,教师点评:

(1)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

(2)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开端————盼于勒

发展————赞于勒

高潮————遇于勒

结局————躲于勒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自己的疑惑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设置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质疑和释疑,在参与讨论中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0503.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