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教学目标:
①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②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及曲折的故事情节
③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处
重点难点:
①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观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②构思新颖巧妙悬念的设置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导入: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但是,亲情也时时经受着考验,在金钱、荣誉、利益面前,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守护亲情,关爱亲情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共同探讨这个话题。(板书课题作者)
在世界文坛上,有三在短篇小说之王,他们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
作者简介: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发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2)字词
A、字
别墅煞白栈桥褴褛恭维
糟蹋拮据阔绰赔偿撬
B、区别形似字
┍褛 ___( )┍端 ___( )
┕缕 ___( )┕瑞 ___( )
┍褴 ___( )┍蛎 ___( )
┕滥 ___( )┕砺 ___( )
C、解释下列词语
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糟蹋:这里是浪费的意思。
褴褛:(衣服)破烂。
莫名其妙:没法说出其中的奥妙。
郑重其事:形容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增长而增大。形容发展得很快。俱,一起。
恭维:为了讨好而赞扬、奉承。
D、积累:
毫无疑义迟疑不决郑重其事诧异
与日俱增莫名其妙煞白拮据计较
2、听课文诵读录音,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快速默读课文。
(1)、要求在每个自然段落前标上相应的序号,同时把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称呼的词语圈点出来。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2)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教师指名回答后小结。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3)学生讨论:从上面的这些不同的称呼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4)于勒是怎样一个人?穷——富——穷
(5)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据说做生意赚了钱,成为全家的“希望”、“福音”。
(6)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
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7)这篇小说家提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小说写了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3、整体感知小说,知线索
明确: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
4、情节:人物态度,找出菲利普夫妇言行变化的代表句。
第一部分:1-4故事的开端,盼于勒。
第二部分:5-19故事的发展,赞于勒。
第三部分:20-47故事的高潮,遇于勒。
第四部分:48-49故事的结局,躲于勒。
5、思考
(1)、把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哪些事情使他们的态度发生了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一开始,他们厌恶于勒,认为于勒是“坏蛋”、“流氓”、“无赖”,这是因为于勒“糟蹋钱”,并占用了“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遗产;后来于勒来信说“赚了点钱”,“做了大买卖”,表示不但愿赔偿哥哥的损失,而且还要发财回来与兄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这时,就赞美于勒,于勒便一跃而成为“正直的”、“有良心的”、“好心的”、“有办法的”人。可是,在船上巧遇落魄归来成为穷光蛋的于勒时,于勒再次成为被咒骂的对象。由此可见他们对于勒的态度是随着于勒的钱财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变化表明了在19世纪末期的法国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只有纯粹的金钱关系,毫无亲情可言。
(2)、菲利普夫妇的内心活动是通过哪些方面显示出来的?
第一方面:对于勒态度的第一次变化之前菲利普夫妇的心理活动主要通过若瑟夫的介绍得以表现。
第二方面:吃牡砺的细节以及在船上遇到于勒时的心理状态,主要是通过若瑟夫当时的所见所闻来显示。描写他们的语言、行动和肖像(主要是神态)来表现他们的庸俗、自私、爱慕虚荣和冷酷的心理。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小说的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我的叔叔于勒》这个标题强调了于勒在作品中的地位,点明了于勒与菲利普夫妇一家的亲属关系。作者对于勒本人着墨不多,主要通过侧面来展示他的经历、遭遇和性格特征,但他对作品情节发展和主题的表现却起了关键作用。小说以他为纽带,推动情节的发展。标题寄寓了作者对于勒的同情,对菲利普夫妇的谴责。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的。标题正是采用了叙述者“我”的口吻来表达的。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亲,而他的儿子若瑟夫却偏偏要认“我的叔叔”,这就无情地鞭挞了像菲利普夫妇那样丑恶的拜金主义者,含义很深刻。
(5)“信”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于勒从美洲写来的两封信,被菲利普夫妇誉为“我们家里的福音书”,这对小说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心理和揭示中心思想起了重要作用。原来是菲利普“全家的恐怖”的于勒,突然变成为菲利普一家的“希望”,其关键就是他的两封信。于勒两封信的内容要点是:(1)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他的哥哥的损失;(2)说他发了财就会回到哈佛尔,并希望为期不远就可以一起过快活的日子。于勒透露金钱信息的来信,对菲利普夫妇具有无比巨大的诱惑力量。从此,在他们心中分文不值的“坏蛋”、“流氓”、“无赖”,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一个有办法的人”。“信”所带来的变化,说明金钱是支配一切的力量。它使菲利普夫妇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朝朝暮暮做着黄金梦,它又使菲利普的二女儿赖以顺利成婚。围绕着这两封信,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得以充分揭露,所以我们说,“信”是作者情节发展的基础,它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都有重要的作用。
6、人物性格分析(讨论)
人物态度对比:前:(从文中找出词语)后:(从文中找出词语)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庸俗的小市对民,爱慕虚荣。
“我”一个也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用同情心的孩子。
寄寓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
7、分析明快个性化的语言
(1)、“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揭示了菲利普夫妇附庸风雅的庸俗心理,表现了他想上上流社会的性格特征。
(2)、“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菲利普夫妇神态异常,说话语无伦次,生动的描写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虚荣、势利、自私的个性跃然纸上。
(3)、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势利刻薄泼辣的个性毕露无遗。
(4)、”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三个称呼强调了我于于勒叔叔的骨肉关系,表现了我的善良、纯真,对穷困潦倒的叔叔的同情,反衬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
8、精读船上巧遇的片断,了解小说在刻画人物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主要通过:表情、动作、言语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9、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小说中,当菲利普一家人出发到哲尔赛岛旅行时,轮船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此时的景色,明丽而轻快,烘托了人物“快活而骄傲”的心情:于勒就要给他们带回来一大笔钱,他们可以很体面地生活了。在小说的结尾,菲利普夫妇害怕穷水手于勒来“吃”他们,急忙改乘另一艘船回家时,他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景色变得阴郁沉重了。这反映了菲利普夫妇从希望的巅峰跌落到失望的深谷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我”对父母势利、冷酷的不满以及对叔叔的同情也隐含在其中。
10、小说主题讨论:
金钱至上
11、深入探求:
(1)、本文的情节安排巧妙自然,表现在哪些地方?这样安排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起什么作用?
本文的情节安排巧妙自然之处,主要表现在高潮部分,即当菲利普一家人正高兴地乘船去哲尔赛岛旅行,却在船上和他们盼望已久的现已沦为穷水手的于勒邂逅相遇。说它巧妙,是因为这种相遇正好是他们乘坐的船上,正好是在他们兴冲冲地去旅行的时候;说它自然,是说于勒生意上失败,不愿回到哈佛尔再受兄嫂的气,就在船上当了水手,菲利普一家正好乘这艘船,也就很自然地邂逅相遇。正是由于这一情节的安排,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的性格才得以最充分的表现,小说的主题也就得到极为生动和深刻的体现。
(2)、《孔乙己》中,作者安排了个“我”,本篇中也有个“我”,这两个“我”在作品中的作用一样吗?
基本上一样。在本篇中“我”是叙事人,把各种事件串成整体。小说所有人物的态度、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我”是个孩子,以纯真的童心,从“我”的角度来评说其他人物,寄托着作者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使读者随着“我”的感受去嘲讽、去鄙夷、去同情、去怜悯,既有力于表现主题思想,又增添小说的亲切感与真实感。
(3)、这篇小说是怎样巧妙安排情节的?
这篇小说取材于19世纪法国的日常生活,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作者构思极为精巧。他先以洗练的笔墨叙述了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情况和他们对于勒衣锦荣归的企盼,构成强烈的悬念;再插叙于勒在菲利普家中地位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于勒衣锦荣归的气氛;然后出其不意地安排于勒落魄归来,与兄嫂游船巧遇的场面,把故事一下子推向戏剧性的高潮。这种大起大落的巧妙安排情节,不仅收到了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而且把菲利普夫妇由恐怖到希望、由希望到躲避的内心世界和小市民“唯钱是亲”的丑恶灵魂暴露无遗,大大深化了主题。
(4)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法的好处是(1)事情是“我”耳闻目睹,使人感到真实可信。(2)通过“我”的眼睛和心灵,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3)用讲故事的方式,有更多的自由。
12、辨析研讨,谁是主人公
(1)文题是〈,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于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主人公呢?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而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略写了他的过去和现在,“我”-----若瑟夫,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在父母不把穷水手当作兄弟看待后,仍认为于勒是“我”的叔叔,作者用这一标题道出了一个孩子的不满,同时,这个标题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受金钱腐蚀的灵魂,而在“我”身上,表达了作者的希望和理想。小说集中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2)“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我对叔叔的同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A)、不受父母的影响,仔细观察叔叔;
(B)、心中叔叔;
(C)、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
这默念的话中“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包含粉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形象: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用: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说是线索性的人物。
13、发散训练
①小说的结局怎样?人物命运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②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
③写作:请以“人与人这间”为题,反映当代人际关系的中心。
10、小结。
这篇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菲利普夫妇只认钱不认人、爱面子的形象。提示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11、作业。
??(1)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2)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中心线索
于勒贫穷富裕贫穷
菲
利
普
夫
妇厌恶诅咒热切盼望咫尺不认
全家恐怖全家唯一的希望出了大乱子了
分文不值置一所别墅重新拖累我们
坏蛋流氓好心的于勒贼、讨饭的
打发到美洲去多么的惊喜啊以免再遇见他
侧面描写主体部分
介绍家庭成员,引出于勒对于于勒态度的今昔变化全家旅游发现于勒证实于勒躲开于勒
小引背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主题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有《羊脂球》、《变色龙》等。《我的叔叔于勒》选自他的小说集《羊脂球》。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
B、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的独特的美质就在于:能够让我们通过这种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C、《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的作者分别是我国清代的曹雪芹、明代的吴承恩、清代的吴敬梓。
D、描写是对事件、环境、人物和作者观点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朱自清在《背影》中就描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父亲形象。
【分析】:答案为B项。A项中表述莫泊桑的代表作品有《变色龙》是错误的,《变色龙》的作者是具有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家契诃夫;C项的表述是错误的,《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的作者应该分别是我国清代的曹雪芹、清代的吴敬梓、清代的蒲松龄。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学案人教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学案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语: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有一个年轻的汽车商,他的名字叫查理。一天,他忽然得知了父亲去世的噩耗,于是他赶回家,参加了父亲的葬礼。葬礼结束后,律师宣布了遗嘱,他得知自己只获得了一部老式轿车,自己从未见面的哥哥雷蒙却得到了300万美元的遗产,愤愤不平的汽车商立刻前去寻找哥哥。他的哥哥长期住在一所疗养院里。自幼患严重的自闭症,终日沉浸在自我幻想世界之中,行为异常,被视为白痴。汽车商拐走了他的哥哥,想要重新更改遗嘱。第二天,兄弟俩来到机场,但哥哥怎么也不肯坐飞机,还历数近年来的各起空难事故。年轻的汽车商只好开着那辆老式轿车带哥哥走高速公路。然而夜里的一场车祸又刺激了哥哥。他起身下车,执拗地离开了这不安全的高速公路。弟弟无可奈何,只好开车在乡村小路上慢慢行驶。哥哥每到一个固定时间就要看一个固定的电视节目,到了那时,他就再也不肯赶路。此外,哥哥还有许多不能改变的习惯,比如吃饭的顺序,在哪里买衣服,等等,都令汽车商查理哭笑不得。查理不把他当哥哥,经常对它的哥哥喊“闭嘴”“滚出去”。有一次,查理听见哥哥在刷牙时说着:“好玩的牙,好玩的雨人。”这句话打开了他儿时的记忆,他终于明白了以前哄他入睡、逗他开心的人,以及他心中爱和温暖象征的雨人原来并不是幻想中的朋友,而是这个叫雷蒙的哥哥,是他儿时吐字不清,叫成了“RAINMAN”。查理失神地打开热水,热水冒出水气,哥哥雷蒙一下子害怕得发了狂,不住地喊“热水烫着小宝宝!”事情过去了,他还一遍遍地说:“决不能伤害小查理。”汽车商看出了哥哥雷蒙当时是多么爱护他自己。当查理一遍遍地说“我没事”,“我没有被烫着”之后,雷蒙才平静下来。查理终于明白了,哥哥被父亲送到精神病院正是因为不小心烫着了他。查理被震撼了,几十年前险些犯下的无知的过失成了哥哥心头挥之不去的沉重。在他狭小的世界中充满了歉疚、不安、想念,还有爱。故事的最后,汽车商查理失去了所有的生意,也放弃了索要遗产的想法。因为他懂得了人生中还有比金钱更珍贵的手足之情。这就是电影《雨人》讲述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其实,在现实生活里,我们的心就像一个天平,可以用它来衡量事物的轻重。同样的东西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分量是不一样的。如果在你心的天平上,一端放上金钱,一端放上亲情,你的天平会向哪一边倾斜呢?(学生)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也是一个有关金钱利益和亲情的故事,请大家打开课本P78,看看这篇文章中的人们在利益与情感之间究竟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2、作者介绍
莫泊桑是19世纪后期法国重要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他最著名的短篇小说是《羊脂球》。这篇课文就是选自他的同名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3、课文分析
(1)整体感知
请大家看到课文,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菲利普一家住在哈佛尔,他在外工作,收入不多,家里还有三个孩子。菲利普有个弟弟叫于勒,是个败家子,不仅挥霍掉了自己应得的遗产,还大大占用了他应得的那一部分遗产,菲利普只好打发于勒到美洲去了。受尽拖累的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据,没想到于勒竟发了财,而且来信说希望赔偿菲利普的损失,于是菲利普一家日夜盼望于勒回来。于是每到星期日,他们一家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只要一看到大船开来,菲利普总说那句永远不变得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他们家的二女儿还因为于勒的信促成了婚事。为了二女儿的婚事,他们一家人乘船去哲尔赛岛旅游,却在船上巧遇了已经沦为了穷水手的于勒。菲利普夫妇十多年老所向往的荣华富贵一下子成了泡影,希望变成失望,最后变成了咒骂和怨恨,于是他们远远地躲开了原本热切盼望着的于勒。
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菲利普夫妇要避开于勒呢?毕竟于勒曾是他们热切盼望着的人,毕竟于勒是菲利普的亲弟弟啊?(学生)我们回忆前面我们讲的“雨人”的故事,弟弟终于放弃了对金钱的索取,被那份浓浓的亲情感化了。那么这篇课文中的菲利普夫妇,他们的心在金钱利益和亲情之间,到底倾向了哪一边呢?(学生)
(2)小说情节分析
对,金钱!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名作《雅典的泰门》中,主人公泰门就有这么一段独白,“金子,黄色闪光,宝贵的金子!只这么一点点,就可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作者借泰门之口,发出了对金钱社会的愤怒控诉。在金钱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金钱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占有怎样的作用呢?前面我们谈到菲利普夫妇在金钱与亲情中,选择了金钱。在这篇《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可以说是像一条“变色龙”一样,变化不定,都是因为金钱利益的关系。
①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样评价于勒的?
P795自然段“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P796自然段“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P798自然段“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P8012自然段“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P8331自然段“这个小子”
P8332自然段“这个家伙”
P8333自然段“他是个法国老流氓”
P8438自然段“这个贼”、“那个讨饭的”
P8442自然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德弟弟,我的亲叔叔”
P8646自然段“这个流氓”
注意:“花花公子”是说有钱人家的子弟,而于勒家不是,他家比较穷,这不是对他的称呼。
“坏蛋、流氓、无赖”是就一般情况说的,其实也暗指于勒。
②现在我们一起来把这些评价分分类,看看哪些话是在大致的情况下说的,并说说分别是哪些情况,菲利普一家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态度?
Ⅰ、评价:“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分文不值的于勒”、“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同一种情况:因为于勒把自己应得的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占用的“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态度:把他赶走了。(提示课文当中有“打发”一词)
Ⅱ、评价:“全家唯一的希望”、“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同一种情况:他们接到于勒的两封信以后。(问)信中哪些话导致他们这样说于勒呢?(“赔偿我父亲的损失”、“发了财……一起快活地过日子”)
态度:一家人到海边的栈桥上散步,盼于勒回来。(可能有学生会回答“等”,教师提示“等”不能说明这一家人此时热切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我们一起来看文章中哪些细节体现了“盼”字?)
“父亲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啊!’”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德希望却与日俱增。”
“对于勒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海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
“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Ⅲ、评价:“这个贼”、“那个讨饭的”
同一种情况:发现于勒是一个穷水手。
态度:大骂于勒是贼是流氓。为了避开于勒,改乘另外一条船。
教师对小说情节总结:当于勒花了他们的钱时,他们把于勒看成是恐怖,怕他,所以才有那么多咬牙切齿的称呼,可以说对他是又怨又恨,骂他是坏蛋、流氓、无赖,于是把他赶到美洲。当于勒到美洲赚了钱,来信说愿意还他们钱,还可以多给他们钱时,他们又说他是“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人”、“有办法的人”,竭尽所能地赞美他,望眼欲穿地盼着他,每周去海边散步迎接他,当他们去哲尔赛岛游玩时,在轮船上出乎意料地遇到了已经破产,沦为卖牡蛎的穷水手的于勒时,他们是那样地震惊、恐惧、慌乱、恼怒,怕他认出他们,骂他是“贼”、“流氓”,甚至临返时改乘另一条船,躲开了他。
板书:(圆形方孔钱)
其实,在这枚小小的圆形方孔钱中也蕴含了于勒的一生,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也是由于于勒人生境遇的变化的。怕他、骂他、赶他是于勒一无所有的时候,盼他、迎他、赞他是得知他赚了钱后,怕他、骂他、躲他,这个时候的于勒已经沦为了一个穷水手了。我们可以看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有一点是始终没有变的,那就是要钱!他们对于勒是亲近还是疏远,他们的喜和怒,最终都是由什么来决定的?是钱!使他们丧失感情,变得六亲不认的是什么?还是钱!金钱使原本势不两立的人变得亲密起来,也使得亲密起来的他们变得如同陌路。在菲利普夫妇的心中,于勒和金钱哪个更重要啊?金钱。老师用一幅对联概括课文的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对联将文章划分为两大部分。
“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
“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这家人盼于勒,盼了十年,希望与日俱增,甚至在脑海中出现了幻觉,明明远在天边,却如近在眼前,把骨肉同胞当作摇钱树,为了用于勒的钱拟定了上千种计划。一朝相逢,期望中的富翁变成了穷水手于勒,他们失望沮丧,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的一切,就是一个钱字。那么大家一起来为这幅对联想以各横批。(人不如钱、金钱至上、世态炎凉)
(3)小说主题揭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篇小说虽然揭示的是一个家庭的故事,但由家庭的细胞可以看出社会整体的情况,以小见大。那么大家说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深刻还是肤浅啊?(学生)那么莫泊桑到底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主题呢?
用马克思、恩格斯的一句话来总结:(提示:莫泊桑1850-1893生活的年代是法国的资本主义社会时期)“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我们注意到二姐夫下决心求婚的原因是什么?亲情、爱情,世界上最神圣最纯洁的感情,连它们都被金钱玷污了,那么可想而知其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个什么样子了?
(4)小说结构分析
前面我们根据对联把文章分成了两部分,前面我们学习了《故乡》,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是(情节、环境、人物),文章的情节其实就是老师刚刚讲到的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整个过程,而一篇小说的情节又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请大家根据老师在黑板上的图示,选择其中的几个字来作为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1-4)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
发展:(5-19)菲利普夫妇赞美于勒。
高潮:(20-47)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后的表现。
结局:(48-49)菲利普一家躲开于勒。
①在情节的开端和发展之间作者用插叙的手法交待了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回来的原因是什么?
②情节发展部分作者也写到了菲利普一家盼于勒,但与开端又有不同,是什么不同?
——增加了母亲的于勒的赞美,他们一家人好像看见于勒,于勒明明远在天边,他们却觉得他近在眼前,这家人对于勒的盼望是不是更加热切了,由盼望变成了渴望。
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和下文有什么联系吗?
——由希望变渴望,由盼望到热切盼望,作者不断升温的目的在于为下文的降温做准备,使之形成强烈的反差,由希望的天堂坠入失望的深渊。
④谈到这种强烈的反差,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前面我们讲到的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的态度也是一个强烈的对比。
⑤同学们注意到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菲利普一家刚出游的时候作者说“我们上了……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可以看到当时他们的心情是快活的。可是到了后来却成了“一片紫色的阴影”,阴郁失望的心情可想而知。这是不是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呢?
(菲利普夫妇心情变化曲线图)首先是盼望于勒,为什么呢?作者在故事的开端留了个悬念。在故事的发展中,我们知道了这一家子人盼望于勒的原因,如果不出意外,他们可以等着于勒回来,然后过上富裕的生活。可是,小说在这里将笔锋一转,写到菲利普一家子人竟在出游的轮船上发现了一贫如洗的于勒,于是所有的希望都落空了。这样的结构安排,这样的心情的变化,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曲折起伏,既是在意料之中又是在情理之外。这里啊,老师想到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父亲和儿子。一天父亲看到儿子手里拿着一张通知书,便一把夺了过来,翻开一看,上面有老师的批语:“该生在课堂上弹弹公,往同学口袋里装毛毛虫,请家长来谈谈。”父亲看罢,火冒三丈,操起棍子就要打。同学们,你们说打好还是不打好?(学生)如果打了,故事就没什么新奇的了,没有变化。只听儿子说:“爸爸,你可别打我,该打的是你,这张通知单刚刚是从你的箱子里翻出来的,上面说的是你的表现。”所以说啊,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小说是很讲究情节布局的。
(5)小说人物分析
情节布局固然重要,但是小说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介绍情节,而是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大家看到课文,说说文中描写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我”——纯真、善良
于勒——
菲利普夫妇——自私、势力、虚伪、冷酷无情、唯利是图
这些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先来看看文中对于勒的评价分别是哪些人说的?
“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大家的看法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这个流氓”、“这个贼”、“那个讨饭的”——母亲克拉利丝说的
“这个家伙”——父亲菲利普说的
这么归纳以后,大家有什么发现呢?
①同一个人前后态度截然不同,母亲开始极力夸赞于勒,后面又恶意咒骂于勒,由此可以看出她的什么性格呢?——冷酷无情、满脑子金钱、自私、势力
②菲利普夫妇有些不同。克拉丽丝骂于勒是流氓,是贼,是讨饭的,菲利普只说这个家伙,这是同情吗?——不是,因为他最终没认他的弟弟,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由此看出他也是无情的。也是以金钱为重,跟克拉丽丝只是由程度的不同罢了。
谈到这对菲利普夫妇,他们除了上面说的以外还有虚荣的一面。说到虚伪,还有这样一个故事。(穿插《项链的故事》说明人的爱慕虚荣。有一个女人,她的丈夫是教育部的一个小小的科员,她没有像样的服装,没有珠宝首饰。有一天教育部长邀请他们夫妇俩去参加舞会,可是这个女人却很不高兴,因为她觉得她没有可以穿去参加舞会的漂亮的裙子。于是他的丈夫把自己原本想买猎枪的钱拿给她买了一条裙子。可是裙子买了,她又嫌没有漂亮的珠宝首饰,就这样去参加舞会很寒酸。于是她的丈夫就建议她去找她有钱的女友借。就这样她穿着漂亮的裙子,戴着漂亮的项链参加了舞会。舞会上她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可是舞会结束后她却再也找不到那条项链了。她不好告诉自己的女友弄丢了那条项链,于是她到处借债买了一条一模一样的项链送还给女友。为了还债,她辞退了女佣,搬到了某处一个屋顶的阁楼,她开始做粗硬的工作,穿得像一个平民妇人一样走到蔬菜店里、杂货店里和肉店里去讲价钱,去挨骂,极力一个铜元一个铜元地去积攒她那点儿可怜的零钱。十年,她终于还清了所有的钱,可是她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年轻漂亮的太太了。变成了一个苍老的妇人。当她有一天恰巧碰到她当初的女友时,她告诉了发生的这一切。没想到她的女友竟告诉她,她原以为要三万六千金法郎的项链是条假项链,实际只要五百金法郎。于是这个女人为了一时的虚荣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现在,请同学们找出菲利普夫妇爱慕虚荣的一面。
“可是每到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区散步。”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号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
其实,他们也并不是什么大奸大恶的坏人,但是已被他们生活的那个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观点腐蚀了,从他们身上折射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③若瑟夫跟他的父母不一样(齐读“我看了看他的手”——“我的亲叔叔”),他的目光里饱含了对穷困潦倒的于勒的怜悯和同情。注意“父亲的弟弟”是针对父母说的,反映了他对父母不认兄弟的不满和困惑,“我的亲叔叔”强调一个亲字,表明他的内心充满了叔侄亲情。与他的父母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双方的性格。
教师总结:孩子是纯真的,大人是世故的;孩子是诚实的,大人是虚伪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是势力的;孩子是慷慨的,大人是刻薄的。这就是作者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的原因,它表明了作者美好的希望,希望人们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
小说以于勒为线索,组织材料,结构故事,以“我”充当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对立面,突出了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变化。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故事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于勒是虚写,作为暗线,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一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上,刻画了他们贪婪、自私、势力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的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6)课文升华
大家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呢?
1)不要把实现理想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
2)在亲情和金钱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同情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从前啊,还有这么个人,他的名字叫高利尤,他很爱自己的女儿,她让她们穿金戴银,把大女儿嫁给了一个伯爵,把二女儿嫁给了一个银行家,还给了她们80万的陪嫁。为了支付大女儿情妇的账单,为了给二女儿做舞会上华丽的袍子,他卖掉了自己的房屋,卖掉了自己的银器,卖掉了自己的终身年积金,最后变得一无所有。当他病得奄奄一息的时候,他爱的女儿们竟没有一个来看他,最终他只有孤孤单单地死去。这就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讲述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高老头的女儿们在金钱和亲情中,她们心得天平偏向了哪一边啊?
(7)结语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气。我们无法嘲笑于勒,无法嘲笑菲利普夫妇,无法嘲笑高老头的女儿们,是社会的金钱关系扭曲了他们的灵魂和感情。我们应该学会反思我们的生活,反思我们的人生,反思金钱关系对我们人性的扭曲和破坏,并且在这种反思中把我们的灵魂从现实的、物质的、金钱的关系中升华出来,提醒我们不要失去对人真诚的爱心和同情。
文章来源://m.jab88.com/j/10050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