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学案
【知识目标】
1.巩固小说的有关知识:小说的概念及三要素。
2.了解《水浒》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倾向。
【能力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2.学习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走进古典文学名著,主动阅读古代优秀作品,在历史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析人物言行,结合具体环境,把握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好汉歌》导入。
二、作者作品介绍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
施耐庵(1296——1370)名小安,原籍苏州,后迁居兴化,曾一度居住淮安。传说他与元末农民起义运动有一定关系,也有的说他参加了农民起义。
三、检查预习
1、字词
窥望(kuī)趱行(zǎn)怄气(òu)聒噪(ɡuō)嗔怒(chēn)
恁地(nèn)干系(xì)勾当(ɡòudàng)撇下(piē)怨怅(chànɡ)
计较(jiào)兀自(wù)尴尬(ɡà)逞辩(chěnɡ)
2、交流介绍杨志。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分析小说情节
教师引导:面对“生辰纲”,负责押送的杨志,一路费尽心思,力求“生辰纲”不失;而智多星吴用巧设妙计,众好汉志在必得。这场英雄与英雄之间的斗智斗谋,最终结果如何呢?
1、生辰纲是什么东西?
2、生辰纲是谁取的?又是用怎样的方式从谁的手中取走的?
3、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
4、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以人物的主要行动为归纳点,简要分析出明、暗两条线索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交接在一起呢?
(二)、合作探究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六月初四正午,在黄泥冈松树林中,押纲的杨志与劫纲的晁盖等人碰上了,他们的碰见是不是偶然的呢?
(2)为什么吴用要安排这样的时间和地点来劫取生辰纲呢?
(3)在“天时”“地利”起作用后,晁盖等又是如何发挥“人和”优势,通力合作,使用计谋来智取生辰纲的呢?
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智藏行踪、智变时辰、智选路径。
为什么用如此一个精明,谨慎多智的杨志来押送生辰纲,仍逃不了失败的命运?杨志到现在仍不明白,请同学们替他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①没有处理好内部关系。(失去“人和”)
②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3、分析人物形象
众好汉:精诚团结足智多谋
杨志:精明能干小心谨慎
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五、总结
小说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杨志虽武艺高强、精明能干,又尽心竭力的押送生辰纲,但最终还难逃失败的命运。众好汉布下巧计,引杨志进入圈套,智取生辰纲,表现了他们非凡的智慧。双方斗智斗勇,众好汉更胜一筹。小说赞扬了他们劫取不义之财的壮举,充分表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力量。
六、作业:校本作业
七、教学反思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人教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作品《水浒传》,理清课文思路,了解作品的双线叙事线索的结构艺术及人物关系。
2.具体分析“智押”及“智取”,认识杨志和晁盖、吴用等人的形象特点,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围绕“智”字分析双方是怎样斗智斗勇的。
2.小组合作分析“智押”及“智取”,认识杨志和晁盖、吴用等人的形象特点,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重难点:
1.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2.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点。
板书设计:
智取生辰纲
衬托
杨志吴用
送取
智
天地人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常言道:“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意思是说:三国多智士,梁山多勇夫。那么水浒英雄是不是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不信,我们就来学习《智取生辰纲》,领略一下梁山好汉的计谋。
二、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1.学生通过教材P236“名著阅读”了解《水浒》,本文节选自71回本,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
2.《水浒传》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许多剧情是妇孺皆知的。看过原著的影视作品的同学说说杨志的出身及“押运生辰纲”前的主要遭遇?
三、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主要矛盾冲突,理清情节结构线索
1.学生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把握主要人物、主要情节。
⑴学习成果展示:小组汇报速读感知情况。
⑵交流、明确:
主要人物:杨志、老督管、虞侯、军健;晁盖、吴用、白胜、公孙胜、刘唐、阮氏三兄弟
主要情节:杨志押送生辰纲,晁盖、吴用等人设计夺取生辰纲。
双线结构:即是杨志押送生辰纲,这是明线:上路─中计─失纲;好汉智取生辰纲,这是暗线:定计─施计─劫纲
2.课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⑴小组组内交流综合、组员汇报。
⑵明确:
杨志押送与晁、吴等人夺取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
杨志与军健、虞侯、老督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次要矛盾冲突
第二课时
四、分析文中之“智”
1.晁、吴之“智”
学生思考、讨论:
⑴六月初四正午,在黄泥冈的松树林中,押纲的杨志和劫纲的晁盖等人碰上了,他们是不是偶然的不期而遇呢?⑵为什么吴用安排这样的时间和地点来取生辰纲呢?
⑶在“天时、地利”起作用后,晁盖等又是如何发挥“人和”优势,通力合作,用计谋“智取生辰纲”的呢?
交流发言:个人-组内-班上(学生由独学到对学再到群学)
小结明确:
晁、吴之“智”
智用天时──六月初四正午
智用地利──黄泥冈松树林
智用人和──一稳——扮客商,稳住对方
二诱——佯争酒,引诱对方
三麻——巧下药,麻倒对方
2.杨志之“智”
学生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杨志的计谋?
⑴他为什么不多带兵?
⑵离京五七日后杨志对时间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要调整?
⑶杨志一行人为什么放着宽平的官道不走,净找些偏僻崎岖的小径自讨苦吃?
交流展示,明确:
杨志之“智”:智藏行踪──精明智变行辰──谨慎智选路径──多智
五、综合比较,总结全文
1.如此精明、谨慎、多智的杨志押送生辰纲仍不免失败的命运,请同学们替他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综合小结:
外因:急功近利,欠理智,人不和
内因:天外有天,棋差一招
2.通过这样一场“智”的激烈斗争,我们在小说中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冲突中不同的人物形象,这里有个体形象,又有群体形象,作者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去展现自我,并且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正是由于《水浒传》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的卓越成就,文人竞相学习、仿效,形成明中叶以后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繁荣,出现了说唐系列、杨家将系列、说岳系列等不同的作品,而且对其他题材的作品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六、检测,布置作业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21智取生辰纲教案新人教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21 智取生辰纲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常言道:“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意思是说:三国多智士,梁山多勇夫。那么水浒英雄是不是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不信,我们就来学习《智取生辰纲》,领略一下梁山好汉的计谋。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生平事迹不详。代表作《水浒传》。
(2)背景链接
杨志本是“三代将门之后”,得到梁中书抬举,在校场与周谨、索超比武获胜,被升任为管军提辖使,“早晚殷勤听候使唤”,并接下押运生辰纲上东京的重任。这是杨志人生中“得志”之时,但生辰纲还未启运,风声早已传出,刘唐报信,与晁盖商议取生辰纲,吴用也加入进来,并推荐三阮兄弟入伙,公孙胜也来投奔晁盖,七条好汉决定齐心协力夺取这批珠宝,并定下智取之计。
2.生难字词
(1)字音
虞候(yú)嗔怪(chēn)尴尬(gāngà)怨怅(chàng)
面面厮觑(qù)聒噪(guō)喏喏连声(rě)兀的(wù)
(2)词义
【晓事】明白事理。
【寻思】思索;考虑。
【忍气吞声】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耐,不说什么话。
【喃喃讷讷】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絮絮聒聒】絮絮叨叨,来回地说。
【热不可当】热得无法抵挡。
【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快速浏览课文,感知内容。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可以按两个部分来划分。
第一部分(第1~7段):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与大伙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形。
第二部分(第8~14段):写杨志与晁盖等八条好汉的矛盾。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同学们,生辰纲是什么东西?
明确:“纲”是宋代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杨志以前曾为皇帝运送过奇花异石,那叫“花石纲”。“生辰纲”就是运送寿礼,梁中书为了给丈人蔡京庆贺生日,置办了价值十万贯的金珠宝贝,准备派武艺高强的杨志押送去东京。
2.课文标题“智取生辰纲”以最简洁的语言交代了小说的什么要素?
明确:是对小说情节最简洁的概括。
3.你能补充一些必要的人物信息,使课文题目内容更加完整吗?
明确:“杨志押运生辰纲,晁盖吴用智取生辰纲”。
4.学生复述基本故事情节。
明确:杨志押运生辰纲,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
5.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
明确: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上路——中计——失纲
暗线——晁吴智取生辰纲:定计——施计——劫纲
6.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小说题为“智取生辰纲”,但如何智取,晁盖、吴用等人如何安排的,并没有直接写,这一方面照应了小说前一情节中吴用设计,另一方面则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7.课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明确:杨志押送与晁、吴等人夺取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杨志与军健、虞候、老督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次要矛盾冲突。
8.教学小结
明确: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小说的情节结构,在此基础上,我们主要学习的就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步骤四 深层探究 领悟写法
1.学生讨论、交流杨志的思想性格特点。
明确:杨志相当精明,相当警惕。杨志致命的弱点,则是不善带兵,不善处理关系。
2.写杨志处处小心,除了突出杨志的性格特征外,对刻画其他人物形象与展开故事情节有什么帮助?
明确:(1)反衬出老都管、虞候与众军健的无知与草率;(2)突出了吴用的“计”高一筹;(3)为后文逆转作好反面的伏笔,使情节更富有趣味性。
3.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请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分析其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自然环境:指天气酷热,伏下文的众人行动困难,伏下文的军士买酒解渴;指黄泥冈上的松树林,交代劫生辰纲的地方。
社会环境:一方面指当时的尖锐的阶级矛盾,如白胜歌中所唱“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另一方面指都管等人对杨志的歧视、轻视,如“量你个遭死的军人”“芥菜子大小的管职,值得恁地逞能”,揭示了内部的矛盾,交代了冲突的内因也暗示了杨志不得志于统治者的悲剧命运。
小说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一方面为推动情节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则烘托人物性格与暗示人物命运。
4.体会小说中的“智”。
明确:晁盖、吴用等人的智举:
(1)利用枣贩子的身份,在黄泥冈上“巧遇”杨志等人;(2)利用夏日炎炎的时机,让白胜上山冈卖酒,激起都管、虞候与军健们的需要;(3)晁盖等人先吃掉一桶酒,以示酒中无毒,麻痹杨志,更加激起众人买酒的欲望;(4)借舀酒作掩护,一瓢装作占便宜,二瓢下药;(5)白胜与平常小贩一样,争瓢夺酒,故意斗气,不卖给杨志,再一次麻痹杨志。
这是八个好汉智设圈套取生辰纲,那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智”呢?
巧妙利用现有因素,天时:红日当天,大热;地利:黄泥冈,松林;人不和:杨志,众军健。
杨志的智举:
(1)扮成普通的商人,一开始乘凉行路;(2)山路地带,改为天热行路;(3)禁止众人买酒。
5.小说中以“智”对“智”,这样安排情节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这样安排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引人入胜,增强艺术效果。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智取生辰纲》故事情节波澜迭起,扣人心弦,人物刻画细腻入微,形象生动,环境描写逼真简练,恰到好处。它是以晁盖、吴用为核心的好汉群体第一次向贪官“出手”,与“官家”冲突,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
2.拓展延伸
(1)伏笔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本文有伏笔描写吗?
明确:一处是文中的天气描写。强调“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大热”,为下文众军士在黄泥冈乘凉休息埋下伏笔。一处是杨志和众军士的关系的描写。把这种紧张的关系表现出来,为下文众军士为了买酒消暑与杨志发生争执,杨志不得不让步埋下伏笔。
(2)被麻翻的杨志醒来后会如何呢?请同学们以“一个时辰后,杨志醒来”为开头,为这个故事写一个结局。(注意把握杨志的性格特征)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课外阅读《水浒传》。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智取生辰纲
施耐庵
乔装改扮——消除杨志的戒心
酒为诱饵——难以抗拒的诱惑
巧妙卖酒——天衣无缝的计策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应该对学生更有信心,在课堂上多给他们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优美的篇章中自由翱翔。整节课我是这样做的:围绕“智”字进行,让学生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分别概括双方的智慧所在。在故事中双方智慧碰撞的同时,学生的智慧也在课堂中激荡,体会到了智慧带来的乐趣。
针对初三学生的特点,激发兴趣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阅读方法的点拨。例如:在理清情节的时候,提醒学生学习在较长篇幅的文章中筛选信息;在寻找线索的时候,提醒学生注意明线、暗线的知识。这样,学生容易在课堂上吸收有效信息,并运用在实际阅读中,提高学习的效率。不仅有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掌握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021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