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作者简介
贾永,新华社高级记者。其作品以歌颂军人职业的神圣之情纵论全球风云,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之情深深打动读者,以所包含的丰富思想信息含量以及机智、细致、精巧的手法吸引读者。他有一个著名的口号叫“原始采访”,就是到新闻的源头去追寻新闻,要求记者在第一时间或者第二时间第一现场追寻新闻。他是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曹智、白瑞雪,也是新华社记者。
(二)人物轶事
钱学森讲“万户的故事”
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陶成道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四世纪末的中国。那是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曾被朱元璋封为万户的人,名叫陶成道,是浙江金华人。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元季功名。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一次炼丹中发生爆炸事件,引发了他研究火器的兴趣,后来,终于试制出火器。后来,他成为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封他“万户”。晚年,陶成道想利用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晚年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陶成道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陶成道问道:“怕什么?”
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陶成道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
仆人们只好服从陶成道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突然,横空一声爆响,悲剧发生了。只见蓝天上陶成道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陶成道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着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地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
“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陶成道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备受列强的欺凌。但是,陶成道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美国一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起的发明。
(一)背景链接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贾永、曹智、白瑞雪三位新华社记者写下这篇新闻,记录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同时回顾了为了这一时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所作努力的历史。
(二)常识整理
通讯
通讯是一种新闻报道体裁。对于新闻人物与事件的记叙较具体、详尽、生动。写作中多采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并举的方法,寓理于事,以情动人。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就报道对象而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就报道时效而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有很强的时效概念。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还要有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的特点。
(三)博览悦读
“背景”成为新闻一景
本文在背景运用上非常精当,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背景精。通讯报道要有背景。作者在采访中要广泛占有背景材料,为写好背景做大量积累,然后抽取精华,把那些在读者理解报道时所必需的背景信息精选出来,再精练地写出来。这里讲的精,不仅仅是短,主要指的是精华、精练。本文开头二、三两段两句话就简练地列出了中国即将发射载人飞船的背景,可谓精。
2.背景准。背景材料是为了让读者更好、更准确地理解一篇报道,说的都是“为什么”,所以,一定要准确无误,千万不能道听途说、以讹传讹。本文讲的是中国的航天发展进程,就应该选取中国航天最有价值的场景做背景,关于中国载人航天的新闻报道,正确的背景应该是中国要发展自己独立的航天工业,正当地参与国际太空竞争,这就是准。
3.背景短。千万不能喧宾夺主地为了突出背景而故意抻长文章。因为背景毕竟是背景,再亮丽也不可能成为主体,多了反而成为累赘。本文在二、三段用很短的几句,就交代了我们几百年来的期待,成功交代了我们发展航空事业的背景。
4.背景散。把背景散于文章之中,就会不见背景而有背景,不写背景而成背景。当然这种散要用信息连接,要有助于文章严谨,要形散,不能神散。我们所读到的许多国内外新闻消息名篇,许多都难以分清背景信息和新闻信息,因为作者巧妙地把背景材料隐藏在整篇报道中,使其浑然一体。本文更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在开头、在中间都有背景闪现,但是形散而神不散。
5.背景美。一篇消息好比一台戏剧,背景好比舞台上的布景和灯光,别让消息背景成为干巴巴的幕布,应该成为色彩亮丽、内容和谐的景色,以此加深和帮助观众对剧情的理解。本文作者深谙此道,以雄壮的发射场面为背景,以中国千百年的航天追求为背景,背景博大而深邃,具有一种博大美、深刻美。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橘红色(jú)(2)翌年(yì)
(3)酝酿(yùnniàng)(4)催化剂(jì)
(5)轨道(guǐ)(6)横亘(gèn)
(7)借鉴(jiàn)
Ⅱ.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喷喷香(pèn(喷射(pēn)(2)落大大落落(luō(丢三落四(là)
(3)露露相(lòu(透露(lù)(4)辟复辟(bì(开辟(pì)
(5)横蛮横(hèng(横亘(héng)(6)着着数(zhāo(着急(zháo)
2.语境辨析法
(7)这篇文章记载(zǎi)了运载(zài)火箭发射的过程。
(8)这么闷(mēn)热的天,他却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闷闷(mènmèn)不乐。
(9)从他的供(gòng)词里,我们知道一些单位和个人利用供(gōng)求之间的矛盾,乘机大搞走私贩私等“投机倒把”活动。
(二)写准字形
(1)修qì(葺(róng(茸毛)(2)fú(祓除(bá(拔地而起)
(3)芒xiāo(硝(元xiāo(宵)(4)cuǐ(璀璨(cuī(摧毁)
(5)城yuán(垣(齐huán(桓公)(6)qiān(签字(借jiàn(鉴)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也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2)不同凡响: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
(3)扭转乾坤:比喻彻底改变原有的状况或局面。
(4)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后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5)为期不远:规定或算定的时间、期限快要到了。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
随着一阵急促的不同凡响的军号声,战士们一鼓作气冲上了山头。
辨析:“不同凡响”是比喻事物不平凡,多指文艺作品。不能用来指声音响亮。“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后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用在此处恰当。
Ⅱ.易混辨析
1.诞生vs诞辰
课本原句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辨析都与“出生”有关。二者词性不同,“诞生”,动词,就是“出生”的意思;“诞辰”,名词,是“生日”的意思。
即境活用莎士比亚449年诞辰庆典活动于4月20至21日在莎士比亚的诞生地斯特拉福德举行。
2.竖立vs树立
课本原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
辨析都是动词,都有“立”的意思。但二者适用对象不同。“竖立”指在地上或物体上把一些物体直立起来,对象都是具体的,如:竖立旗杆;“树立”指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立起新人、新事、新风尚,对象多是抽象的好的事情,如:树立典型。
即境活用在刚刚竖立的纪念碑旁,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宣誓,表示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观念,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3.开辟vs开拓
课本原句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
辨析都是动词。但二者侧重点不同。“开辟”强调从无到有地打通、创建;“开拓”是指从小到大地发展、扩大,对象一般是范围较大的。
即境活用作为一个企业既要开拓原有市场,也要不断开辟新市场。
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
本文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回顾了哪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请按时间提示,概括事件。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3)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2002年12月30日,“神州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第二步精读课文细揣摩

1.理解关键词句在文中的含意及其作用。
2.掌握议论、抒情在新闻中的作用。
(一)阅读“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完成后面问题。
1.作者是如何说明“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的?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用数字列举法。如“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里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再如“神舟”一到五号的相继成功发射等,都说明了“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这句话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指“几乎是从零开始”,表明困难;启下是下文我们的科技人员面对重重困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2.文中引用美国一家报纸的评论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美国是航天大国,引用该国报纸的评论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以此衬托中国的航天成就引人注目;另外,所引“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又扣题。
3.把杨利伟和万户并提的目的是什么?
答:
明确:把他们并提表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探索勇气和卓越的智慧,又在古今对比中显现了现代人无比的喜悦和自豪感。
4.“金色的秋日”一语双关,请分析。
答:
明确:一是实指,十月份正是金秋;二是喻指,表明经过四十多年的辛勤耕耘,中国航天人迎来了收获的秋天——发射载人飞船。
5.文章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哪句?为什么这么说?
答:
明确:是“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一句,这句话意在强调这次发射活动的伟大意义,并使读者看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光辉未来乃至一个民族的光辉未来,唤起了大家思想上的共鸣,提高了文章的鼓舞性。本句话既是抒情,又是议论。
(二)纵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问题。
6.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答:
明确: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记叙文中怎样议论抒情
[写法领悟]
通讯不仅要记叙事实,写出新闻事件的基本情况和经过,还要通过议论、抒情等手法,直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表明作者的立场和爱憎之情,因而与消息相比,感情色彩更浓、理论性更强。如“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样的议论使读者不仅看到了事实,而且还领悟到这一事实的重大现实意义。“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是议论,也是抒情,引起大家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增强了文章的鼓舞性。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但在记叙中穿插恰当的一点抒情、议论会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首先必须为记叙服务,其次是短小精悍的。写作时需要:
(1)点到为止、妙笔生辉
著名翻译家萧乾的《枣核》在记叙完一位美籍华人的感人故事后,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前句议论上承美籍华人的思乡故事,后句由点到面,引人浮想联翩。这样既收束全文,又让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可谓言尽意犹未尽。
(2)叙议(抒情)紧联、丝丝入扣
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以揭示记叙的意义来点明题旨,因此议或抒要紧扣叙。例如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开篇用抒情化的议论总领全文的三个典型事例,在每个事例之后,或设问,或反问,用巧妙的议论紧扣事例,高度赞扬、热情讴歌志愿军战士美丽的心灵,这样叙议浑然一体,读来震撼人心。
(3)借语而议(抒)、不露痕迹
记叙文的议论有时可以直接采撷来自现实生活的“原话”,往往会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便是一例。文章记叙了身患绝症的母亲给予瘫儿的无微不至的爱,语言朴实,笔调凝重。文末借秋风中菊花的形象颂赞母爱,而后引用母亲生前的话“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把母爱的崇高和悲壮,抒写得深沉而含蓄,真可算“四两拨千斤”。

为下面这篇文章续写一个抒情议论性的结尾,揭示主旨。

土垒的、砖砌的、木扎的墙,青灰的、雪白的墙,一堵堵墙把整个世界分隔成一个个小世界,形成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每个人都在属于自己的空间中生活着,相安无争,这一切似乎都是墙的功绩。
可是,我却憎恨墙。
我童年时有一个好朋友,是我的邻居,我们俩可好了。上学一起走,放学一起回,作业一起做,就连挨批评也分不开。我们两家的大人一直都是和和睦睦相处的。哪知道,有一天,他妈妈跟我奶奶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吵了起来,多年的邻里之情顿时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第二天,一堵简陋的墙便站在两家共同的小院中间。我和好朋友都一个“命令”:“不准和墙那边的人讲话!”从此,我们俩不再讲话了。每天上学时,我一个人背着书包上学去。偶尔在门口碰见他,也是匆匆的分开。
参考答案:顿时,我觉得有一堵又高又厚的冰墙隔在我与他之间,就是这堵又高又厚的“墙”使我与他之间的友谊破碎了。我在黑暗的夜里冥想:为什么人们喜欢建筑这么多的墙呢?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有这么多无形的“墙”呢?如果有一天,世上有形的墙和无形的墙都没有了,该有多好啊!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
1.从教材中积累
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重返神州,当飞天英雄杨利伟巡天归来,人类航天史由此翻开崭新一页——探索太空的队伍中多了一支新生的力量。从杨利伟飞向太空的那一刻起,我们这个火箭的故乡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跑线上,它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向“太空文明”新时代。放飞中国心,圆梦九天外。透过中国航天人留在浩瀚太空的那道绚丽彩虹,我们看到了这样一行闪光的大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二十个字、“四个特别”,铸成一座耸入云天的精神丰碑,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载人航天精神。“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2.从历史中积累
邮差薛瓦勒之理想宫
薛瓦勒,一个平凡的邮差,日复一日地穿梭在宁静秀美、古朴苍茫的乡村。生活中没有波澜,也没有奇迹,就像脚下的小路,蜿蜒却没有意外的景致。有一天,他在崎岖的山路上被一块石头绊倒了。
他起身,拍拍身上的尘土,突然发现绊倒他的那块石头的样子十分奇异,左看右看,便有些爱不释手了。于是,他把那块石头放在了自己的邮包里。他回家后疲惫地睡在床上,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如果用这样美丽的石头建造一座城堡那将会是多么迷人的事情啊。于是,他每天在送信的途中寻找石头。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不停地寻找石头,运输石头,堆积石头。在他偏僻的住处,出现了许多错落有致的城堡。当地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个性格偏执、沉默不语的邮差,在干一些如同小孩子筑沙堡的游戏。
1905年,法国一家报纸的记者偶然发现了这群低矮的城堡,这里的风景和城堡的建筑格局令他叹为观止。他为此写了一篇介绍薛瓦勒的文章。文章刊出后,薛瓦勒迅速成为新闻人物。许多人都慕名前来参观城堡,连当时最有声望的毕加索也专程参观了薛瓦勒的建筑。
现在,这个城堡成为法国最著名的风景旅游点,它的名字就叫作“邮差薛瓦勒之理想宫”。
在城堡的石块上,薛瓦勒当年的许多刻痕还清晰可见,有一句话就刻在入口处的一块石头上:“我想知道一块有了梦想的石头,能走多远。”
有理想,脚步就不能停下。围绕自己的理想,勇敢地坚持下去,一定能看见雨后的彩虹。
3.从现实中积累
NBA中的小黄蜂
长大去打NBA,这是所有爱打篮球的美国少年最向往的梦。“我长大后要去打NBA。”当年幼的博格斯(Boɡues)向同伴说出这句话时,同伴无不捧腹大笑,甚至有一个笑得跌倒在地。博格斯长得太小了,他在同伴中是最矮小的一个。他个头只有160厘米高,这样的身高即使在一般人里也算矮子,更不用说是在两米都嫌矮的NBA了。
博格斯没有因为同伴的嘲笑而放弃努力。相反,他热爱篮球,下定决心要打NBA,他天天和同伴奔跑在篮球场上。其他人回家了,他还在练球;别的孩子都去享受夏日里难得的凉爽,他依然在篮球场上挥汗如雨。
终于,他成功了。在NBA中,博格斯是夏洛特黄蜂队中表现最杰出、失误最少的后卫之一。他不仅控球一流,远投精准,甚至在高人阵中带球上篮也毫无所惧。他像一只小黄蜂一样,满场飞奔。博格斯不仅是现在NBA里最矮的球员,也是NBA有史以来创纪录的矮子。他把别人眼中的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他总是对孩子说:“身材矮小并不代表一切,只要你付出比大个儿更多的心血,并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你也有可能成为NBA选手或是体育明星。”
理想是什么?对于博格斯来说,理想就是能够进入NBA打篮球。他虽然先天条件不好,但是凭借自己后天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正是“有理想就会有奇迹”的佐证。
4.从名言中积累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3)理想,能给天下不幸者以欢乐。——高尔基
(4)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5)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6)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雨果
5.从佳作中积累
拥有了理想,就拥有了成功的一半。理想是前进的动力,山因为有了理想,而拥有了生机,拥有了植物和动物;水因为有了理想,而拥有了活力,拥有了鱼儿和波浪;人因为有了理想,而拥有了生活,拥有了亲人和朋友。通往成功的路上充满艰辛,是理想在我们摔倒时告诉我们赶快爬起;是理想在我们遇到风雨时告诉我们勇往直前;是理想在我们失败时告诉我们永不言弃;是理想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看到了明天的希望。
(二)这样运用素材
星空是一种自由,星空是一种博大,星空是一种纯洁,星空是一种蔚蓝,星空是一种浩瀚,星空是一种深邃,星空是一种梦想,星空是一种永恒……
屈原仰望心中的“一片星空”,发出了汪洋恣肆的《天问》;白居易仰望心中的“一片星空”,吟唱了一曲“上穷碧落下黄泉”的《长恨歌》;苏东坡仰望心中的“一片星空”,抒发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浩叹;郭沫若仰望心中的“一片星空”,留给了人们畅游《天上的街市》的机会……
航天人仰望星空,才有了嫦娥奔月的梦想,有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佳话,有了杨利伟首次太空遨游的激动……
如果你只仰望星空,只去追求理想,除非你嫦娥奔月了,否则你到不了星空。我们只要脚踏实地,在实地中做好了,也可以像杨利伟那样。杨利伟登上去了,他不是靠幻想,他是立足于脚踏实地的刻苦训练,通过航天人的脚踏实地的科技攻关,然后踏入星空的。
仰望星空,需要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应立足实地,甘于吃苦;
仰望星空,需要一个有思想的头脑,应精益求精,敢于担当……
[领悟]由仰望星空入题,运用屈原、白居易、苏东坡、郭沫若等人来从“面”上论证,运用航天人有梦想的事例从“点”上分析,事例详略得当。
2003年10月15日,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入太空,并安全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终于成为现实。

酒泉人说,我们酒泉有三多:一是酒多如泉,二是诗多如星,三是飞天神话多如牛毛。
朋友,不知你去过酒泉没有?《三秦记》载,此地“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故名酒泉”。到酒泉可曾去过酒泉公园?去公园是否喝过霍去病御酒?喝御酒是否饱尝了金泉的甘甜?甘甜中是否荡漾着“香甘一掬陶然醉”的情感?或许,像杜甫《饮中八仙歌》吟诵的汝阳王那样,生出一缕“恨不移封向酒泉”的遗憾?
不,朋友,酒泉人说,来这里可以不读“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名句,但不能不领略李白《月下独酌》的意境。请听一听诗圣酒仙当年的预言吧:“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斗酒不醉诗百行,酒星腾飞上九天,徜徉于诗境中的你会不由自主地朝北走,去亲眼看一看“酒星上天”:中国第一个火箭发射中心在酒泉兴建,第一颗卫星从酒泉升空,第一艘宇宙飞船从酒泉飞上太空,第一个黄皮肤的中国航天员从酒泉把飞天梦圆……

酒泉人说,这里是嫦娥的故乡。若不是嫦娥恋后羿,恐怕天下已无处寻那粼粼如波的月光。据说,痴情的嫦娥偷吃了不老丹,飞向月宫上了天堂。想后羿,思故乡,离别情,愧惆怅。唉,月宫冷寂,高处不胜寒,天上哪有人间好,泪洒祁连变酒香。
酒泉人说,酒泉虽无织女在,河西确有真牛郎。君不见《古诗十九首》载,天仙织女来到河西,为聪明朴实的牛郎所倾倒,
顿生爱意,以身相许,发誓要嫁给穷牛郎。殊不知,王母慌,天帝怒,恩爱情侣被棒打鸳鸯。牛郎织女千里迢迢隔着银河相望,每年七夕才相会一次。
千年的传说让酒泉人怀想,飞天的夙愿激励着中国航天人的勇敢和力量。祁连雪,弱水浪,化作彩云飞天上。“神舟”飞船九天遨游,为织女捎去了口信,把手机送给了牛郎。告诉他们,如今家乡变化很大,酒泉已经建成享誉世界的发射场,牛郎织女思乡心切,可搭乘宇宙飞船来把故乡探望。

酒泉人说,天下洞窟千千万,唯我敦煌莫高窟惊世骇俗,争奇斗艳,堪称绝版。朋友,你去过敦煌吗?敦煌莫高窟有四百二十九个洞窟,几乎每个洞窟都有飞天壁画,这是为什么?敦煌飞天到底有多少,据说至今没查清。在敦煌奋斗了几十年的常书鸿老先生,在谈论敦煌飞天时说,莫高窟大约有飞天四千五百身。飞天到底是什么?是神,还是人?是天龙八部,还是鬼怪妖魔?印度人说,这是娱乐神和歌舞神;佛教徒说,它是我圣佛天上飞仙。印度有佛教天人,中国有道教羽人。酒泉人说,敦煌的今天,是中西合璧,是南北融合。它不同于西域的飞天,也不同于中原的飞仙。它不长翅膀,没有圆光,腾云驾雾,凌空翱翔,靠衣袖飘曳,令彩带飞舞,似嫦娥奔月,如织女布云,像女娲补天,恰仙女下凡。画家们说,这是中国古人的天才创造,这是独具特色的艺术瑰宝,这是世界美术史上的奇葩,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是活脱脱、飘洒洒、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中国飞天!
酒泉人说,飞天是敦煌的代表,是莫高窟的名片,是弱水河的霓虹,是祁连山的雪莲;飞天是河西走廊的红飘带,是嘉峪关的烽烟,是丝绸之路的驼群,是古长城的驿站;飞天是中国的梦想,是为国争光的誓言,是各民族的骄傲,是人类走出地球村的必然。
?佳作赏析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把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与中国古典艺术的奇迹融汇在一起,创造出了这梦幻般的艺术佳境。本文联想丰富,想象奇特,充满古诗古韵。借酒泉飞天的历史、神话,来状写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在结构上,层次分明。借用排比、反问句式,阴柔中见气势,韵律中显豪情。多用短句,时空交接,古今相通,尽显雄伟、挺拔的军人风姿。
?写作借鉴
1.学标点
标题中巧用间隔号,新颖活泼。间隔号的作用是隔开“酒泉”和“飞天”两个并列词语。标题明示读者:文章先写酒泉,进而写飞天。
2.学引用
引用诗句增文采。本文第一节第3自然段引用李白《月下独酌》诗句解说酒泉之地的神奇,文采斐然;再加之段末排比句“第一……”列举酒泉之地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贡献,豪情勃发。
3.学联想
联想神话,充满神韵。第二节中,作者把酒泉和嫦娥奔月、牛郎织女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让酒泉这本来就很神秘之地再添神韵,再辅以短句,精美的语言,真是浮想联翩,文采飞扬。
4.学反复
第三节中,“酒泉人说”在文中反复出现,结构工整,充满自豪感。
5.学抒情
直抒胸臆,畅快淋漓。作者为抒发对祖国航天事业辉煌成就的自豪感,选择了与祖国航天有神秘渊源的酒泉做载体,借写酒泉的历史、神话、飞天文化及酒泉对祖国航天的巨大贡献,来抒发这一自豪感,因为作者激情盎然,所以文章多直抒胸臆,畅快淋漓。
6.学整句
使用排比添气势。结尾段运用排比构成富有气势的整句,阐释敦煌飞天的丰富内涵,由“敦煌的代表”一直延伸到“人类走出地球村的必然”,豪情满怀,总结有力。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②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③?”,注释:①识:音zhì,记住。②诲:教诲。③何有于我哉:“于我何有”的倒装句,对我而言又做到了哪些呢?
[翻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而言又做到了哪些呢?”
[明理知义]治学方法是一个人学习的首要问题。未知的世界浩博无涯,而我们的生命有限,学习就是与时间赛跑的马拉松。虽然一路春光,但无暇留意,因为心中要摒除一切杂念,为知识留下积累的空地。不断地用心去追寻,然后在与他人讨论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学习没有捷径,如果有的话,这就是捷径吧。
风声鹤唳
成语释义: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成语原文: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获秦王坚所乘云母车。复取寿阳,执其淮南太守郭褒。
参考译文:秦兵紧靠着淝水列阵,晋兵不能渡河。谢玄派使者对阳平公苻融说:“你孤军深入,却把阵势摆在淝水边,这是持久的打算,而不是想速战速决。如果把你们的阵势移动一下稍稍退却,让晋兵渡过淝水,来决一胜负,不是很好吗!”秦的众位将领都说:“我军人多他们人少,不如阻挡他们,使他们不能渡河,可以万无一失。”苻坚说:“只须带兵稍稍后退,让他们渡到一半时,我们用铁骑践踏而杀死他们,这样没有不能取胜的!”苻融也认为对,于是指挥军队稍稍退后。秦兵于是开始后退,(这一退)无法停下来。谢玄、谢琰、桓伊等率兵渡过淝水攻击秦军。苻融骑马奔驰压阵,想以此阻挡退却的士兵,但马倒地,他被晋兵杀死,秦军于是溃败。谢玄等人乘胜追击,追到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踩踏而死的士兵,躺满原野塞满河川。那些逃跑的士兵听到风吹的声音和鹤叫声,都以为晋兵就要追来,昼夜不敢停,在草丛里行军在野外住宿,再加上又冷又饿,死的人十分之七八。刚开始,秦兵稍稍退却时,朱序在阵后大声呼叫说:“秦兵败了!”士兵们于是狂奔逃命。朱序趁机与张天锡、徐元喜都(向东晋的大军)奔来。缴获秦王苻坚乘坐的云母车。又攻下了寿阳,活捉淮南太守郭褒。
史蒂芬威廉霍金,英国物理学家,1942年生于英国牛津。1963年,在大学学习期间的霍金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即运动神经病,又称卢伽雷病,渐渐丧失了活动能力。但他身残志不残,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20世纪70年代,他和彭罗斯一同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其划时代的贡献是1974年发现的黑洞辐射机制。著有《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时空的大尺度结构》《果壳中的宇宙》等多部著作,其中《时间简史》销量堪比《圣经》,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全球最畅销的科普著作。
执着科学研究的巨人
尽管长期被禁锢在轮椅上,身躯遭受着病魔的蚕食,但霍金将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到科学研究上。比起整天被人众星捧月般地顶礼膜拜,他宁愿一个人静静地思考宇宙的命运。他的办公室门口通常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请保持安静,主人正在睡觉。”霍金不愿被外人打扰,他喜欢安静地在电脑前工作。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断地辐射出X光、伽马射线等,这就是有名的“霍金辐射”。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黑洞辐射机制,霍金对量子宇宙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耐人寻味的是,他的宇宙论事实上使上帝没有存身之处,但梵蒂冈教廷仍对他表示了敬意。在承认了对伽利略审判的错误之后,教廷科学院又选举霍金为该院院士。
在因肺炎进行穿气管手术后,霍金完全不能说话,只能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子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即使这样也消减不了他进行学术研究的热情,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成功完成了《时间简史》,这部著作是继爱因斯坦“相对论”之后物理学中揭露宇宙奥秘的最伟大的著作。
[人生教益]霍金被禁锢在轮椅上,内心却执着于科学研究,思想在宇宙的最深处飞扬。在科学的大道上,只有沿着崎岖山路不断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峰。
一、语言表达专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做球员到当教练,郎平的业绩之辉煌、资历之深厚、经历之丰富,是目前国内一线教练们无法比拟的,她此次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可谓深孚众望。
B.许多美国人认为,中国过去的30年不同凡响,无论中国今后发生什么,都将决定美国的命运。
C.光盘行动,是民间组织发起的一项主题为“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的公益活动,倡议市民就餐打包,“光盘”离开,如此上行下效,逐步形成了节俭的好风气。
D.马年来了,党风廉政建设不仅要“一马当先”,还要一鼓作气,趁热打铁,建立惩防腐败的长效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解析:选CC项,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多指不好的事。A项,深孚众望:使大家信服,符合大家的期望。B项,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D项,一鼓作气:比喻在劲头正盛时,一下子完成。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河南郑州的“4分钱处方”日前在网络上引发热议。面对争议,开出该处方的医生秦瑞娟回应,医生开处方目的是旨在用药准确,为病人治病,不该一味追求“小处方”。
B.布局调整带来部分农村地区学生上学路途变远,车辆、交通、寄宿等教育支出相应增加的影响。受就学距离远和负担重影响,一些地区学生实际辍学人数上升幅度较大。
C.此次农夫山泉风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农夫山泉自称使用山泉水,不采用国家标准,而只采用浙江省的地方标准。
D.一次性发泡餐具已经解禁4天,记者调查发现,各地商家恢复使用的热情不高,消费者仍相当抵制,八成市民表示拒绝不再使用或减少使用。
解析:选CA项,句式杂糅,“目的是”“旨在”去掉其一。B项,并列不当,应把“车辆”去掉。D项,否定失当,把“拒绝”去掉。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发射定在凌晨。______________。火箭________________,如同一条喷吐着烈焰的蛟龙,映红了整个山谷。________________,将塔架导流槽内的蓄水化作一团浓雾,天女散花般四处散开。短短几秒钟,火箭精灵般地钻入了云层。我的眼睛追随着箭尾,突然热泪盈盈。
①沉睡的群山,深邃的夜空,被一声轰鸣突然惊醒
②一声轰鸣,突然惊醒沉睡的群山和深邃的夜空
③拔地而起,以雷霆万钧之势
④以雷霆万钧之势,拔地而起
⑤喷射的火焰
⑥火焰喷射
A.②④⑥B.②③⑥
C.①③⑤D.①④⑤
解析:选D从强调发射环境(上文的“凌晨”)考虑,第1处选①;从突出气势是与下文衔接考虑,第2处选④;第3处选⑤,与句①的句式一致。
4.右面这幅图展示的是我国航天员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轨道舱舱门,首度实施空间出舱活动时的精彩情景。请从比喻、排比、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中任选两种,对画面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不超过70字。
答:
参考答案:翟志刚身着洁白的航天服,如一只矫健的雄鹰飞翔在深邃的太空里,他手中鲜艳的五星红旗,正向世人宣告:太空从此也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
5.在保留原意的前提下,把下面几个短句改为语意连贯、文字简洁的一个长句。
①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载人飞船被命名为“神舟”五号。
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了“神舟”五号。
③北京时间十月十五日上午九时,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答:
解析:解答本题我们可从所给句子中选中句③为基本句子。然后将句①②中的相关信息嵌入基本句中,使之成为中心句中的相关的修饰成分。
参考答案:(示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于北京时间十月十五日上午九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6.给下面新闻加一标题,不超过20字。
在今天下午举行的2015年度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和十大创新人物(团队)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李国平透露,2016年航天发射十分频繁,亮点纷呈。
李国平介绍,我国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目前已完成全部关键技术攻关,相关的地面重大试验也已完成,目前正在发射场进行合练,预计今年的下半年实施首次飞行试验。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低轨运载能力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14吨,是我国现役运载火箭运载能力的2.5倍,进入到世界的先进水平之列。长征五号还采用了无毒无污染的推进剂,实现了绿色发展。
李国平介绍,今年航天发射十分频繁,预计发射次数超过2015年,全年航天发射“亮点纷呈”。除长征五号将实现首飞外,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也将首飞。载人航天、北斗导航、高分专项等重大专项将继续发射新型航天器。同时,一批新型的卫星也将陆续发射,比如新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采用全新的三轴稳定平台和新型有效载荷,各项性能指标将比现役风云二号卫星有显著提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新型空间科学探测卫星“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也将于2016年发射,通过巡天观测力图发现超大质量的黑洞和未知类型的天体,研究宇宙硬X射线的背景辐射。此外,我国为白俄罗斯、阿尔及利亚研制的商用通信卫星也将于今年发射。
答:
参考答案:2016年航天发射精彩纷呈:长征五号下半年首飞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惊心动魄35分钟
——空军特级试飞员梁万俊成功迫降
某新型国产科研样机纪实
谭洁张金玉
今年7月1日13时40分。成都某机场被紧张气氛笼罩。
塔台上,机场边,飞机设计单位领导、空军某试飞大队领导、飞机总设计师、科研技术人员……数百人一齐把焦灼的目光投向骄阳似火的万里晴空。
此刻,一架失去动力的战机在万米高空正以极大的俯角高速向机场滑翔而来!
这不是一架普通的飞机。它是我国正在研制的一种新型战机的科研样机,价值上亿元人民币。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它是该型飞机在定型关键阶段的一次试飞,结论对飞机改进意义重大。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迫降。飞机在1.2万米高空试飞,因意外情况燃油漏光,飞机发动机停车。为保全科研样机,试飞员决定从距机场20多千米远的地方下落空滑迫降。下落航线与跑道呈70度夹角,下降速度400千米/小时左右,一旦失误,该机就可能冲出跑道坠毁。
惊天一落,危险空前。驾驶战机迫降的,就是空军某试飞大队副大队长、特级试飞员梁万俊。
“近了,近了……”转眼间,梁万俊驾驶战机俯冲直下。地面上,所有的人一齐屏住了呼吸。
13时44分,战机陡然降落,在进跑道450米处接地。在接近跑道的一刹那,机头一昂,“哧!”,轮子在水泥跑道剧烈摩擦,划出两条刺眼的火龙!
500米、800米、1000米……飞机一气冲出1700米,在距离跑道尽头300米处戛然停住。
“成功了!”欢呼声震动机场。梁万俊走下座舱,飞机总设计师与他紧紧拥抱,激动地说:“你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
惊天一落救新机!
这一落,挽救了价值上亿元的科研样机;这一落,为试飞员处理类似险情创造了成功先例;这一落,飞出了新机优异的空滑性能。
让我们把时钟倒拨35分钟。
这一天13时09分,梁万俊驾驶着该型国产科研样机跃升到1.2万米高空。当他按照预定的科研试飞计划刚刚做完一个规定动作后,突然发现油泵指示灯急剧闪烁。紧接着,油量表指针一路下跌。两分钟之内,指针指向“0”刻度。
梁万俊报告:“发动机空中停车!”
一级空中特情!空军相关条例规定:此时,作为试飞员的梁万俊可以视情做出不同选择——跳伞或迫降。面对这种极为罕见的危险情况,跳伞无可指责,只需0.01秒,便能远离危险。但是,凝聚科研人员无数心血的战机就会坠毁,故障原因就难以准确查找,新机型的改进就缺乏依据……没有任何犹豫,梁万俊便做出抉择:危险再大,也要尽一切可能把科研样机保住。
决心定下,梁万俊很快镇定下来。他娴熟而机敏地调整飞机的位置和高度,以争取每一秒的时间。
飞机像大铁铊似的向机场上空逼近。机场上,所有应急车辆全部到位,所有人的心都吊到了嗓子眼。指挥塔台里静得让人窒息,只听见指挥员下达指令的声音:“保持好飞机状态,控制高度、速度,做好迫降准备。”
梁万俊心里很明白,要想将飞机空滑回去,必须准确地通过高度来换取速度,用势能来换取动能。他根据地面指挥员的命令,随时判断飞机状态,修正速度和高度偏差。
飞机滑到机场1100米上空。梁万俊下降飞机高度加入航线,在跑道头3千米,放起落架,操纵飞机对正跑道,100米、50米……
“准备迫降!”“明白!”天地间,惊人地默契,于是,机场上出现了惊心动魄的成功一落!
英雄壮举绝非偶然。仰望蓝天,人们看到了梁万俊出生入死、挑战试飞极限的一道道闪光航迹,1998年,拥有丰富飞行经验的梁万俊,从成都某飞行团副团长的岗位上来到空军某试飞大队。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群体,承担着我国自行研制的新型战机科研试飞重任,曾有多名试飞员壮烈牺牲。梁万俊自觉学习老一辈试飞员迎难克险的大无畏战斗精神,每次执行高难度、高风险试飞、参加飞行表演等重大任务,都主动请缨。几年来,他先后自学了飞行力学、空气动力学、航空发动机、自动控制、航空电子等多个学科专业,成为熟练驾驶多种机型的高素质试飞员。在试飞中,他先后遇到惯导故障、航电故障、供氧故障等险情数十次,都以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飞行技术化险为夷,圆满完成了国产最新型战机火控系统定型、某型系列战机鉴定、国产某新机首飞等数十项重大科研试飞任务。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
此次,梁万俊成功处置国产某新型科研样机重大特情,成都军区空军党委为他报请一等功,并做出向他学习的决定。军委首长称赞他是“一个思想、技术双过硬的优秀试飞员”。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段除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外,也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紧张”“焦灼”两词呼应标题,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这篇通讯从13点44分写起,先将飞机着陆的惊险瞬间展示给读者。采用这种倒叙的方式,能吸引读者的注意,把精彩的场面、紧张的情节、激动人心的高潮先叙述出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对下文的阅读兴趣。
C.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句或排比段,或为突出这次试飞的重要性,或为阐释迫降成功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
D.文章的前半部分写完人们“把焦灼的目光投向骄阳似火的万里晴空”“一架失去动力的战机在万米高空正以极大的俯角高速向机场滑翔而来”之后,插入了“这不是……”的三段议论,让读者感知到飞机的贵重、试飞的重要、降落的艰难,增添了紧张气氛。
解析:选AA项,“紧张”“焦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这一表述不当,全文的感情基调应是讴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
8.下面关于这则通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面对国产科研样机在空中出现的特情,梁万俊可以选择跳伞或迫降。
B.梁万俊无意中选择迫降,并以自己娴熟而机敏的试飞技能实现成功迫降,证实我国科研样机具备优异的空滑性能。
C.飞机空滑成功,必须准确地通过高度来换取速度,用势能来换取动能,这要求飞行员须严格执行地面指挥员的命令。
D.战机科研试飞是高难度、高风险的工作,为规避风险,要求飞行员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飞行技术。
E.本文以纪实散文的笔调,真实记录了空军特级飞行员梁万俊成功迫降某新型国产样机的英雄壮举,想象丰富,描写细腻,新闻性与文学性完美统一。
解析:选BCB项说梁万俊“无意中选择迫降”不准确,C项说“要求飞行员须严格执行地面指挥员的命令”过于片面。飞行员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选择判断和操作应该更为重要。所以B、C两项不符合原文意思。
9.倒数第二自然段能否删去?为什么?请通读全文,加以探析。
答:
参考答案:不能。①这一自然段概括叙述了梁万俊在空军某试飞大队的成长经历,(突出了他迎难克险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湛飞行技术形成的根源与过程);②这样写为他“惊天一落”的成功做了必要的背景交代,使读者对通讯的主人公有了更为具体和深入的认识;③补充交代梁万俊及其试飞群体的英雄足迹以及事件的影响,把个人英雄壮举归结于我军的优良传统,使通讯报道的主题具有了广度和深度的意义。

精选阅读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神五上天的相关事宜,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分析课文标题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3、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奋斗历程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标题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课时:一课时
思路方法:重点在于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要学以致用,多联系现实
教学步骤
导入: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贾永,曹志,白瑞雪,新闻工作者,发表于2003年10月17日的《解放日报》
2、基础积累
翌(yì)年横亘(gèn)橘(jú)红九霄(xiāo)酝(yùn)酿(niàng)苛刻:条件要求等过高
横亘:山脉桥梁等横跨、横卧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
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凡响,平凡的音乐。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本文标题就很有特色,读完全文,你能说说标题的含义吗?
2、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3、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
方法点拨:
本文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具有结构简单,构建清楚的特点,所以学习本文时,可以让学生按照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四个部分来整体把握文章,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学习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的方法。主要任务由学生分组合作来完成,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归纳。
能力提升:
分析本文结尾的特点和作用
明确: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
分析鉴赏
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文中开始写了神五的发射现场,按照新闻的一般写法,接下来应该报道神五航天的有关情况,但文章却笔锋一转,写了近半个世纪来中国航天人的奋斗历程,这样写,是否符合新闻的要求?
拓展研究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如果让我们写一篇新闻稿,应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
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
再次,注意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五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的衔接在一起。
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有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
课堂小结:
本文开头记录了神五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材料丰富,条理清晰,学习完本文,不但增长了知识,更增添了民族自豪感。
《飞向太空的航程》配套练习题
追踪练习__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载货登载刊载转载B.落伍落选落枕落炕
C.直角画角口角角色D.喷壶喷泉喷射喷嚏
解析:D项中的喷都读pēn;A项前一组中的载读zài,后三组中的载都读zǎi;B项前两组中的落都读luò,后两组都读lào;C项前两组中的角都读jiǎo,后两组中的角都读jué。
答案:D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静侯落伍测试一鼓做气B.翌年开僻尘封不同凡响
C.透露联名苛可惊天动地D.酝酿横亘辉煌耸人云天
解析:A项静侯应为静候,一鼓作气应为一鼓作气;B项开僻应为开辟;C项苛可应为苛刻。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新式标点符号指的是,萌芽于清末,诞生于五四,______到现在的标点符号系统。
(2)就在两千年前,他还到四川雅砻碧江谷地______,一天内攀登500米高的山岭,又降到1000米深的峡谷。
(3)他们请一些有经验的儿科大夫担任电话医生,就有关儿童保健方面的问题______咨询,解答家长们提出的问题。
A.延续考察进行B.沿用考察提供C.沿用考查提供D.延续考查进行
解析:此题考查同音词、近义词的辨析。延续和沿用都有承接因袭的意思,前者偏指连续,后者除了承袭外,还有使用的意思。①句用沿用语意更全面、准确,排除A、D。考察考查都有调查、研究、弄清情况的意思。考查侧重表示以一定的标准去检查、衡量;考察侧重表示实地调查、深入细致的观察。结合语境,②句应选用考察,据此可排除C。另外,③句选提供突出了儿科大夫行为的主动性、连续性。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C.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解析: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此成语用在B句中恰到好处。A项中汗牛充栋使用不当。汗牛充栋本义是形容书籍很多。而A句意思是这样的事情很多,用汗牛充栋仅表示多是不恰当的。C项中洗心革面也适用不当。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过,也可以说革面洗心。刊物讲究创新,讲究版式的新颖,但用表彻底悔过的成语不当,且此句也并未说明过在何处。D项中左右逢源是比喻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比喻办事圆滑。此成语重点侧重做事,而D项中则强调说得头头是道,这就无法落实做事得心应手。因而此成语也使用不当。答案:B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婉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科学家们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中国的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
解析:A中顿号多余,因为约数间无须停顿;B中分号用得不妥,因为在这个句子中,分号前后两层并非并列关系,将分号改为冒号,冒号后面的一句是对前文的总结;C中《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讲习班》的书名号用错,因为书名号只能用于标明书名、刊名、篇名等,应将书名号改为引号。
答案:D
6.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解析:A选项有歧义,一种意思是政府颁布法令,不许取缔市场,一种意思是政府要取缔市场;C项看不上既有瞧不起之意,又有收看不到之意;D项警方表示不满的对象既可以是对报案人表示不满,也可以是对围观者表示不满。
答案:B

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新闻的特点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2、学会写新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报道就回顾了这一段历史。
(二)感知课文
1、几位学生连读全文,思考: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所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五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不同凡响的一次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2、除此而外的共计24个自然节是写什么内容的?
[背景材料,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三)鉴赏全文
1、研究探讨本文的标题有哪些含义?
[①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此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②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第4~28自然节,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有何作用?
[它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叙述航天史,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每个人都想知道今天的辉煌曾经历了什么样的艰辛的历程,使读者对今天新闻事件的了解,有了纵深感。]
3、请同学们自己介绍还知道哪些“中国航天大事记”。(课后研讨与练习三。学生如果说不全,应该鼓励学生课后查资料,同学间交流所查资料——此题意促使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附:中国航天大事记(1956~2005)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航天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2005年是我国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30周年,截至9月,我国已经成功发射22颗返回式卫星。利用返回式卫星开展的科学试验成果,已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很多领域广泛运用。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0年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空,开始了我国首次携带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试验的圆满成功,为我国载人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以及长期载人太空飞行获得了许多宝贵数据。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
1、根据此文,总结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四)小结全文。(此教段宜放手让学生自己小结在本课中所学的知识要点。)
●在课文第14节提到:“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四位科学家是:
王大珩(héng)[应用光学家。原籍江苏苏州,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王淦(gàn)昌[王淦昌是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参与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资深院士。]
杨嘉墀(chí)[我国著名的航天科技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是我国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自动化学科、自动化学会、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倡导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㈤、问题探究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
明确:用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新闻的真实性特点。
如: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明确: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㈥、作业:写一则400字左右的新闻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以及新闻在结构上的特点。
2、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把握新闻真实性原则。
2、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钱学森讲“万户飞天”
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万户问道:“怕什么?”
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
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突然,横空一声爆响。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着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
“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美国一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2008年9月25日晚9时10分许,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如今,科技实力是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2003年,中国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想——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的事情。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回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重新感受那份自豪与骄傲以及重温那段艰难的航天历程。(写出课文标题)请同学们看屏幕画面,以自豪的神情去回顾我国的航天历程。(放映幻灯片)
二、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以前学过的新闻知识,把握文章的脉络即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1、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1—3段)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意义重大。
主体(4—26段)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3)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州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结尾(27—30段)(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三、解决几个问题: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州五号”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这篇新闻的真实性是如何体现的?请举例说明。用了大量的数字来体现真实性。
3、讨论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今天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一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4、谈谈本文的结构特点。
一般的文章可以分为三种结构线形结构、网状结构和圆形结构。本文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四、作业结合本文,课外搜集资料编写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附:
中国航天大事记(1956~2005)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航天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2005年是我国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30周年,截至9月,我国已经成功发射22颗返回式卫星。利用返回式卫星开展的科学试验成果,已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很多领域广泛运用。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0年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空,开始了我国首次携带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试验的圆满成功,为我国载人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以及长期载人太空飞行获得了许多宝贵数据。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
2008年9月25日晚9时10分许,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在课文第14节提到:“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四位科学家是:
王大珩(hng)[应用光学家。原籍江苏苏州,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王淦(gn)昌[王淦昌是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参与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资深院士。]
杨嘉墀(ch)[我国著名的航天科技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是我国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自动化学科、自动化学会、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倡导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神八空间模拟对接初步成功
中新社上海十月一日电(宗晨亮)
随着“神七”飞船发射的圆满成功,中国航天下一步进展备受关注。记者今天从上海航天局了解到,上海航天局目前已经着手“神舟”八号飞船的研制工作。这意味着中国航天“三步走”计划已迈出最后一步。作为“神八”核心试验任务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在地面试验中已获得成功。
上海航天局介绍说,与“神七”一样,上海航天局将继续承担“神八”推进舱、推进系统、电源系统和通信、语音系统的研制工作,目前这些系统已经进入了调试阶段。“神八”发射前,将首先发射试验性质的小型空间站“天宫一号”,然后才发射“神八”飞船,两个航天器将在太空试验交会对接。两者在地面模拟环境中进行的交会对接试验已经成功。
据悉,目前正在研制的“神八”乃至于“神九”的核心任务是试验“空间对接技术”。空间交会对接是建立空间站的基础性技术。交会对接指两个航天器在太空轨道会合并连接成一个整体,它是实现太空装配、补给、维修、航天员交换等过程的先决条件,更是建立大型空间站的基础。
中国航天计划分为三步来实行,第一步是“神五”完成的从无人到载人飞行,第二步则是“神七”完成的航天员出舱太空行走试验。而“三步走”的最后一步则是,首先建立短期小型空间实验室,最终目标建立长期的大型空间站,以及建立航天员可以往返于地球与空间站的“空间往返系统”,进而进行规模比较大的空间科学试验。因此可以说,“神八”的研制,标志着中国航天工程已迈出至关重要的最后一步。
社论:飞天路上的壮丽凯歌
——热烈祝贺我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2008年09月29日08:38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五星红旗飘扬太空,世界目光聚焦中国。9月28日,我国航天员在顺利完成首次空间出舱任务后安全返回,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的国家,中华民族漫步太空的梦想终成现实。我们向参加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英雄的航天员们表示诚挚的慰问,向支持和关心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全国各族人民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载人航天是造福全人类的伟大事业,也是增强国家实力、提高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的宏伟工程。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在短短16年的时间内,就实现了从无人到三人、从舱内到舱外的巨大跨越,成果举世瞩目,成就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的结果,凝结着航天战线无数科技人员、干部职工、部队官兵的心血和智慧,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几代航天人建立的历史功勋,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的首次飞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的技术难度更大,可靠性要求更高,状态变化更多,对任务的组织实施提出了更高标准。广大航天工作者以勇攀高峰的昂扬斗志、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沉着冷静的良好心态、顾全大局的协作精神,成功突破飞船气闸舱、舱外航天服、航天测控中继卫星、伴飞小卫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胜利实现“准确入轨、正常运行,出舱活动圆满、安全健康返回”的目标,为下一步自主建设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奠定了基础。这次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体现,必将极大地鼓舞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开创更加美好未来的雄心壮志。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充分显示了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的巨大威力。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广大航天人自觉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健康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提高安全保障能力;自觉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把各参研参建参试单位之间的协同配合作为任务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着力确保各大系统、各个环节运转的高效有序;自觉坚持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培养作为任务实施的重要目标,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神舟七号任务的实施过程充分说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只有加快科技进步,培养创新人才,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才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神舟七号飞行,太空迈出一小步,中国前进一大步。太空探索永无止境,改革发展任重道远。面对无垠的太空,中国人民将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和平利用太空而继续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断作出新的贡献。面对未来的征途,渴望发展的中国人民将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神七”完成四大科学任务创造中国航天四个第一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负责人10月5日公布,神舟七号伴飞小卫星顺利完成前期空间观测任务,共下传1000多幅飞船多角度翱翔在太空的图像,均清晰完整(见上图)。至此,此次神舟七号飞船圆满完成中国航天员出舱、舱外空间材料研究、伴飞小卫星以及中继试验卫星——天链一号的应用四大科学试验,创下了中国航天领域的四个第一。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神舟七号伴飞小卫星是中国第一次由一个航天器围绕另一个航天器在飞行。要搞空间站,这样的伴飞技术是必须掌握的技术之一。(宗文)
印度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22日发射升空。
发射“月船1号”发射重量1.3吨,造价39亿卢比(约合8300万美元)。
当地时间10月22日6时22分(北京时间8时52分),搭载“月船1号”的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在南部的斯里赫里戈达岛的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点火,飞离地面。
负责此次探测任务的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马达范奈尔说:“这是历史性时刻。我们已开始月球之旅。”奈尔说,一切跟踪数据表现正常,印度希望借此次探月任务“解开月球之谜”。
任务按计划,“月船1号”调整到绕月运行轨道后,将通过高精度遥感装置勘察月球表面,绘制月球成分地图和三维地理图,还将完成月球碰撞探测。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前首席助理斯科特佩斯说,人类虽已登月,却还未利用新近技术为月球绘制详细的“现代地图”,火星地图都比月球地图全面。他说,采用新技术的“月船1号”将能得到更为全面的地图。“月船1号”另一项重要任务是探明稀有同位素氦3在月球上的分布情况。氦3是可控核聚变原料,可能成为地球未来所需的重要能源,被认为在月球上储量丰富。不过,一些科学家认为,即便月球上存在大量氦3,开采难度也很大。此外,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说,“月船1号”还将释放一颗重约30千克的撞击探测器到月球表面。探测器内仪器将收集其着陆时扬起的“尘土”,展开分析。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导语: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预习:完成《赢在课堂》咬文嚼字板块
背景资料:详见《赢在课堂》和参考书
知识链接:
中国航天大事记
1、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2、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3、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4、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入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5、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全世界,中国从此迈入了探索太空的时代。
6、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卫星在轨运行3天后,按预定计划顺利回收,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返回式卫星遥感所获得的遥感信息,在国土普查、资源勘测、地形绘制、灾害预报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7、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标志中国航天已掌握了使用氢氧发动机以及在失重条件下两次点火的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研制和发射同步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8、198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承担国际搭载和卫星发射业务,从此中国航天步入国际市场。自1990年4月7日发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之后,至2000年,中国共将26颗外国卫星成功发射升空。
9、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是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在气象观测,海洋捕捞,农业估产,中长期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0、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中国大容量通信卫星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
11、1997年8月2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菲律宾马部海通信卫星。长征三号乙采用大推力氢氧发动机,使其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5吨,增强了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12、1992年8月14日,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澳大利亚“澳赛特BI”通信卫星。长二捆运载火箭在大推力发动机、大型卫星整流罩、火箭捆绑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中国航天已具备发射各种大载荷商用卫星的能力。
13、1999年10月14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中国和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其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也开创发展了中国在航天高科技领域成功合作的典范。
14、1999年11月20日,新型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号试验飞船,11月21日飞船顺利回收,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实现历史性的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15、2001年1月10日,“神州”二号飞船发射成功。
16、2002年3月25日,“神州”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17、2002年12月30日,“神州”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18、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19、2005年10月12日,“神州”六号飞船发射成功,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
20、2008年9月25日,“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整体感知:
找出文章的导语、主题和结尾,并简要说说各部分的作用。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4-26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27-30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问题研究
1、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
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在主题部分中作者回顾了哪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
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六是“神舟”一~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3、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4、作者为什么要强调飞天路上横亘在科学家面前的困难?
提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中国在飞向太空的航程中的艰辛。尽管飞天路上困难重重,但科学家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克服了这些困难。这样作者就委婉的赞扬了那些为航天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们。
艺术鉴赏
如何理解议论和抒情在本文中的作用?
提示:1、深化主旨,揭示本质
2、激发读者的感情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学习目标导航】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学习提示
分析本文的叙述层次应作为学习本课的重点,注意段和段之间的衔接。另外,本文的导语很有特色,应着重学习,并模模仿写作。
【背景知识互动】
一、写作背景
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二、作家作品
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解题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识记要点
新华社记者
三、重点字词
耸入云天 翌年 扭转乾坤 横亘
字词巩固
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教材优化全析】
一、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叙事清晰,语言流畅生动。
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新闻通讯的标题非常重要,因为读者拿起来之后会先看标题,然后才决定看还是不看。所以记者在写新闻标题时下力气很大,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对新闻标题的重视。
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
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乳白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同学们请想一想,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过飞天梦想了,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怎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湃?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写法。
本文的导语不仅于此,作者还对这个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他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
这样,文章一开始的导语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同时,又对这次发射的意义作了评论,大张了中国人的志气。所以说,这个导语写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东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诉了读者,又写得生动感人,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
第二部分(第2~26段),主体。叙述半个世界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主体部分要有充实、丰富并能回答有关问题的内容,导语写完后,就要展开或阐发新闻事实。中国人的飞天梦实现了,而实现这个梦的航程则是漫长的,是几代人心血凝成的。本文的标题也揭示了主体的内容。事件通讯要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等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那么作者是如何组织好“飞天梦”这样复杂多样的材料的呢?主要是采用了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方式来组织材料。
第4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文中说:“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几百年”是针对梦想说的,大约是从明代万户开始,因为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半个世纪”是从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也要靠人造卫星”说起。漫长的岁月,摧灭不了中国人的航天梦想。
第5、6段,写背景,是激励中国进入航天领域的大背景。时间推到了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那一刻,由于我们过去中国的贫弱,科学技术已远远落后于人了,但这个消息却震动了从来不服输的中国人,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只有迎头赶上,才对得起我们先人创造的辉煌文明!这一段虽是简略地谈背景,但写来仍然使人荡气回肠:我们现在落后了,但我们不能永远落后。
第7~10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先写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激励无数的航天人去实现千年梦想;接着写我们的计划,上天毕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是谁一句话就能吹上去的,需要有周密的计划,这计划的第一步是研制火箭,成功了,而从毛主席发出号召开始到火箭成功发射才用了1年零9个月;又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又上了天,“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由号召,到计划,到成功,一步一步写来,紧张的任务,紧凑的文章,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第11~13段,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航天材料、食品等的准备,一是航天员的准备,已经挑选了19位优秀的飞行员,他们是航天员的预备军。看来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已为时不远了。可是在科学上是没有坦途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计划搁浅了,我们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历史记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第二年,一个乍暖还寒的4月间,在有全副武装军人把门的北京京西宾馆里,聚集了全国80多个单位的400多名专家学者。虽然大家都身着便衣,但保密的气氛却让人感到这里是在开什么军事会议。此时,专家学者们正在讨论着中国未来的飞船该是什么样。由于时值1971年4月,因此,飞船便有了一个代号:“714工程”。代表们兴致勃勃地品尝了我国自己研制的航天食品:高热量的巧克力、压缩饼干和美味的鸡汤等。有一种牙膏状的食品名叫鸡蛋炒米饭,挤入口中还真有鸡蛋炒米饭的味道,这让专家们也感到了新奇。一切似乎都很顺利。“714工程”还诞生了一个全尺寸的模型,它的名字非常动听,叫“曙光号”。“曙光号”是一个类似美国第二代飞船“双子星座号”的飞船,外形像个倒扣的大漏斗,由座舱和设备舱两大舱段组成,座舱里放置两把宇航员坐的弹射座椅。客观地说,当时科学家们对中国飞船的选型是很有见地的。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下,1975年中央决定“714”工程下马,“曙光一号”最终尘封在一张张的构思草图中。周恩来总理实事求是地专门就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讲了几条原则,其大意是,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要搞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自此,中国暂时停止了对载人航天的探索,而把精力和重点放在了各种类型的应用卫星方面,这一停就是10年。
第14~16段,10年后,“863计划”出台,科学家们达成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把那尘封了十年的草稿又拿了出来。1992年9月21日,是个振奋人心的日子,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新的航天征程又开始了。
从第17~26段,新的航天史。先提出我们的计划,找出我们现存的困难,然后一一解决,就像当年第一颗卫星上天一样。第一、二个难题不难解决,第三个问题也在“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手里解决了,接着“神舟”一号发射成功,“神舟”二号又发射成功,接着是第三、第四,一直到“第五”,五战五捷,“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这几段以叙述为主,但字里行间透露出航天人的艰辛和自信。由此,航天征程已充分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半个世纪坎坷的旅程,寄托了多少代人的希望,融注了多少中国人的心血。
第三部分,结尾,回到导语重点内容。
时间:金色的秋日,9时10分。人物: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事件: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成功。
评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应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结尾。
结构网络
通讯报道

好的新闻标题能起“画龙点睛”作用。

 时间
导语 地点
 场面

导语的写作方式
描述式 评论式
 ↓↓
环境 世界上
发射架第三个
飞船 能把航
发射时天员送
火箭 入太空
 ↓ 的国家
↓↓
立体感意义 
现场感
主体部分
时间为经
写作顺序 
事件为纬 
等待了几百年
承上启下
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背景材料:苏联卫星上天

惊醒了中国人

突 毛泽东: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出 周密的计划
成 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就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材料试验食品等
载人飞天准备
 挑选了航天员

遗憾:计划搁浅

 714工程
历史镜头
 曙光号

最终尘封在一张张的构思草图中

863计划→中央政治局
 ↓
实施载人航天计划
周密计划
“神舟”一号 
“神舟”二号 
新的航天史 “神舟”三号 五战
“神舟”四号 五捷
“神舟”五号
结尾:

“神舟”五号进入预定轨道

 千年梦圆
二、写作技巧
1、文章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转折起伏,引人入胜。
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接着是主体,加以阐发历史事实。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的,把一个一个的事件贯穿起来。从1957年前苏联发射成功人造卫星说起,作为事件的背景,这个背景是与所报道的事件有着密切关系的诠释性材料,因为苏联的发射成功才惊醒了刚刚建国的的新中国,才惊醒了有着千年梦想的中国人,也可以说是后来事件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当时英国的《卫报》曾有文章写道:“1957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让英、美、中三国领导人大跌眼镜。当时的中国领袖毛泽东在得知确切消息之后,不无失望地说:‘我们怎么能算得上一个大国?中国连一颗土豆都弄不到太空里去,更别说卫星了。’”接下来是叙述中国研究载人航天的征程:1960年2月19日先研制成功了太空火箭;1970年4月24日再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再设想载人航天,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搞下去;时间又到了1986年春天,“863计划”实施,推动了航天事业的探索;1992年9月21日正式确定航天计划;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发射成功;2000年1月9日,“神舟”二号又飞上了天;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发射升空;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又成功发射;又回到了现在,2003年10月15日,真正意义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着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进入了预定轨道。时间、事件交待的清清楚,把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历程细致的叙述出来,了解了我们在太空探索中的艰难与曲折。总之,主体部分运用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的精心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2、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表现为两点:一是借用文学手段,如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采用描写方法,在导语和结尾部分表现的最为突出。如导语部分:“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增加了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给人以立体感和现场感。结尾部分:“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而在这形象的描写中又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情感,面对着这千年梦圆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感到自豪和心情澎湃呢?我们在读这些文字时,随着文字的跳动,我们的心情也在跳动,这就是文章抒情的效果。不单是导语和结尾这些描述性文字如此,在其他段落,照应能体会出这种情感的存在。如第4段:“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自豪感,苍桑感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回想那半个世纪中国航天人的曲折而不懈的努力。
二是语言富于韵味。如“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第一句用整句,第二句用散句,整散结合,抑扬顿挫,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融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技巧拾零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六)
 1.拉近时间法
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
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到2月25日,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时,新华社却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2.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3.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
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三、体裁知识
通讯的写作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一)通讯特点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就报道对象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准确。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此外,通讯虽然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不过其中的“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在效果上第一人称的使用也增加了一些亲切感。
2、完整性。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3、评论性。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因此这是一种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的议论,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二)通讯写作
1、关于选材与提炼主题。占有材料对通讯写作来说就是通过扎实细致的采访广泛搜集第一手材料。随后在纷繁的直接材料中剥离出典型材料、背景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要求真实,而且要有意义,具有典型性、指导性,同时还要有意味,具有具体、完整、感人的生动性、情节性。在这般基础上根据深和新的原则提炼主题,通讯才可能呼应社会关注热点,反映时代风尚特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从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人物激励人,以真实的事件震撼人。然而通讯写的是真人真事,其主题必须从实际生活中提炼而来,不能随意“拔高”,更不能虚构夸大,它永远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2、关于写人。事因人生,人以事观。人与事虽不可分,但在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中的确有以人为主和以事为主之别,为叙述方便故而分之。写人在文学创作中已积累丰富经验,在“非虚构”的原则下,我们不妨可借用其多种手段,并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形与神兼备。即不仅要写出人物的行为和事迹,更要展示其精神世界;第二,言与行统一。人物语言、行为表达、传递出人物的思想,而不同的语气、句式、词汇及动作表情、神态等是极富个性色彩的内心表露形式。写好了人物的言与行,无疑是写活了人;第三,画龙必须点睛。如果说言行、事例、情节勾勒出人物的整体形象称为“龙”,那么揭示人物行为意义,指出人物个性特点的评点便是“睛”。“画龙”用的是纪实的叙述、描写,“点睛”则是超脱的议论或抒情。
3、关于叙事。通讯离不开写事,事件通讯更须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待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叙事要注意两点:第一,理清主线、丰满细节。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因有果,有人有事,头绪多而关系复杂,作者须理清主线,按事件原貌将其完整地、动态地、立体地呈现给读者。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须选择典型的细节。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必然有几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充分展示主线,使作品丰满而具现场感。第二,时间为经、时间为纬。通讯须有一定的时间要领因为事件、故事总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组织好时空画面既是一个结构总是也是一个表达方法问题。篇幅不长而情节不太复杂的事件通讯可多运用插叙、补叙、分叙等手段,充分展开矛盾和利用背景材料,使文章有变化起伏。容量大而情节复杂的事件通讯则常常运用时空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空间变换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精心的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报告于世。 
【教材实例解析】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①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
②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术;第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③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中国已经有了解决的基础: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至今,“长征”系列火箭已经形成五大型谱,成功发射了60多次,其中“长征”二号丙火箭的发射成功率达百分之百,“长征”三号乙火箭可以把5吨以上的卫星送上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早在70年代,中国就掌握了卫星返回技术,1980年发射的返回式卫星已经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④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⑤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问题:试分析文段的结构层次。(文字表述、图表方式均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课文的段落都比较短,节选的这五段文字也都不长,但叙述层次相当清晰,这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第①段叙述中国又开始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第②段用一个“然而”转折说明在航天研究中所碰到的三大困难,第③段说明已解决了第一、二个问题,第④段说明第三个问题最难解决的问题,第⑤段说明第三个问题已经解决。
答案:
文字表述:第①②段文字是总括,说明航天研究中碰到了三个难题,第③④⑤是分说,依次说明这三个难题都一一解决。
 图表方式:①//②/③//④///⑤
(转折)(总分)(并列)(并列)
思路点拨
划分语段层次的方法:
(1)根据句意归类。一个语段由许多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各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句子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2)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如抓中心句或提挈句,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依靠它们,我们便可弄清某层次开头、结尾的界限。
【研讨与练习释疑】
一、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
二、见[写作技巧1]
三、 中国航天大事记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飞船。
解题规律
一、好的标题要做到六个字:准确、简约、传神。
二、新闻也可分三部分:导语、主体、结尾。按教材的说法,是把结尾放入主体部分中。
三、从文中能总结出大部分内容,大家再查一查资料,了解地会更详细些。这道题的目的是掌握本文的整体结构,加深对载人航天事业的研究意义的认识。
资料:对于中国来说,进行航天活动尤其是载人航天活动不失为一种提升国家形象,增强政治影响力,建立强大而可靠的国家威慑力的好方法。首先,中国成功地进行载人航天发射,象征着我们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正在向先进的工业国家转变,这对提升中国的形象有很大的好处。其次,和其他显示力量的方法相比,进行载人航天活动在道义上无懈可击,在政治上能争取主动。第三,载人航天发射活动对其他国家的领导层、普通民众和本国民众都有很大的心理影响。对于本国民众来说,国家成功地将宇航员送入太空将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而且这种航天活动是无比生动的科学普及课程,十分利于培养民众尤其是孩子们热爱科学的精神。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87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