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分析
一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分1~5各数、0、6~9各数、10四段安排。在认识1~5各数后插入几和第几的教学,在认识0后插入=、>和<的教学,全单元还编排了两个练习。10以内的数都比较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数,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教材把1~5各数和6~9各数相对集中起来教学,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效率。适时安排几和第几,=、>和<的教学,能促进学生理解数的意义。0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不同场合往往有不同的含义。10对以后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教材把0和10的认识单独安排。
二
单元目标要求
1、能熟练地数出数量是10以内的物体个数,理解10以内每个数的具体含义、会读、会写0~10各数。
2、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能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初步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以及“多”、“少”的含义,认识符号=、和的含义,会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10以内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会交流;体会数存在于日常生活里,初步培养用数学的观念观察事物的习惯。
三
单元设计意图
1.把认识1~10各数的教学都安排成四个环节。
学生认、读、写1~10各数并不困难,但初步形成这些数的概念却不容易,后者是教学的重点。为此,教材把认数教学分成四个连贯的环节,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体会数的意义。下面以1~5各数的教学为例,分析这四个环节。
(1)在现实情境中数物体的个数。例题的主题图中有人和许多物体,数量各不相同。让学生仔细看图,分别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一方面获得认数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感受数(shù)产生于数(shǔ)。数图中的物体,可以看到什么数什么。如1块黑板,上面有5个字;3个女孩跳舞,1个男孩拉手风琴……通过指出物体及其数量的活动,体会数能反映物体的量的属性。
(2)用算珠表示物体的个数。1个男孩、1架手风琴、1块黑板的个数都是1,都可以用1粒算珠来表示。2盆花、2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的个数都是2,都可以用2粒算珠来表示。教材通过1粒、2粒……5粒算珠,分别表示一类等价集合的元素个数,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教学的时候,先让学生在主题图中寻找哪些物体是1个、哪些物体是2个……再分别用1粒、2粒……算珠表示个数。
2粒算珠表示2的时候,1粒算珠浅色,1粒算珠深色;3粒算珠表示3的时候,2粒算珠浅色,1粒算珠深色;4粒算珠、5粒算珠里也各有1粒深色的算珠。这是因为教学1~5各数,是先认识1,再依次认识2、3、4、5。1粒浅色珠和1粒深色珠,表示1添上1是2;2粒浅色珠和1粒深色珠,表示2添1是3……这里的1粒深色珠表达了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教学的时候,要渗透这样的关系。
(3)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一类等价集合的元素个数,不仅可以用算珠表示,还能用数表示。男孩、手风琴、黑板的数量都用“1”表示,盆花、红气球、黄气球都是“2”个……学生从中体会1~5各数都是有意义的符号。对这些符号意义的体会,就是建立数的概念。
(4)写数指导。通过示范、描红、独立书写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规范、工整地在“日”字格上写数。教材十分注重学生把数写好,除了本单元的写数指导与练习,在第七单元仍然安排了写数的练习。
2.几和第几的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
非“0”自然数有时表示物体的数量(一共有几个),有时表示物体的次序(是第几个)。教学几和第几,在生活中恰当地应用数,可以加强对数的认识。学生在认识1~5各数时,已经能够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教学几和第几,要懂得第几的含义,区分几和第几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1)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①例题中先数出有几个人排队买票,再数出戴帽子的男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几。在数的活动中感知几和第几的含义,初步体会它们的区别。②“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涂4个和涂第4个的操作与比较,进一步体会几和第几有什么不同。③“想想做做”其他题,应用几和第几的知识回答实际问题。
(2)所有学生都在生活中接触过有关几和第几的现象与问题。教学几和第几,要提取这些现象,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研究、理解。在例题里,要让学生说说怎样数出一共几个人排队,怎样数出两个男孩分别排在第几。明白前者要数队伍里所有的人,后者只要数到那个男孩为止。体会“5个人”表示队伍的总人数,“第5个”表示不戴帽子的男孩在队伍里的位置。同样,“想想做做”第1题里涂4个和涂第4个,从两次涂的个数不同,两次涂色的灯笼表示的意思不同,体会几和第几的区别。
(3)正确表述或判断第几要联系方位,离开方位讲的第几往往是不确定的。教材中有三种情况:一是规定了方位,如“从左边起”涂第4个,“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二是遵循生活习惯。如在队伍里一般“从前往后”数,楼房的层数都是“从下往上”数。三是允许多样,给学生空间。如猴子捞月亮的图中,戴帽子的那只猴,可以是从上往下第2只,也可以是从下往上第4只。教学时,除已经约定俗成的外,讲第几的同时,应该讲方位。
3.0的含义比较宽广,教材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0,在不同场合,0往往有不同的意思。对此,教材有明确的要求。
(1)着重教学“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这个内容安排两道例题,第一道例题里三只兔都采到了蘑菇,分别用3、2、1表示蘑菇的个数。还有一只兔没有采到蘑菇,可以用0表示个数。学生在这个情景中体会0也是一个数,它的产生也是计数的需要。第二道例题中,地上原有4个萝卜,都拔掉后,地上一个萝卜也没有,让学生用0表示萝卜的个数。从4个到0个,渗透了“有”与“无”的相对关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2)结合直尺教学0。直尺上有0~5六个数,0在直尺的左端,直观显示出0在直尺上的意思:从这里开始。这是数轴上表示数和用直尺量长度必须具备的认识。从0开始,向右依次是1、2、3、4、5,按顺序整合了0~5各数,这也是“想想做做”第3题按顺序写数的基础。
(3)“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了0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只要学生有所体会,不必解释其中0的具体含义。
4.在=、>和<的教材中突出两点内容。
=、>和<都是数学里的关系符号。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建立“同样多”“多”“少”等数学概念,认识和使用这三个符号外,还要培养符号化思想。
(1)例题从森林运动会的情境图中分别提取兔与猴、松鼠与熊的只数进行比较,是让学生知道,比较两种物体数量的多少,只要把两种物体对齐着排一排、比一比。这是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后继学习中经常进行的数学活动,从现在起就要帮助学生逐渐掌握。通过排和比,获得对“同样多”“多”“少”的体验。
(2)例题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和×同样多”“×比×多”“×比×少”等数量关系,分别用符号=、>、<表示两个数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感受用符号表示关系比图画和文字语言简便。教材把>和<同时教学,5>3和3<5都表示松鼠与熊的只数关系,让学生体会符号和关系的表达是可以转换的。这些都是最初步的符号化思想。
“想想做做”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加强数的概念。两道题设计成两个认知层次,第1题在图形直观下比较两个数的大小。题目要求先“摆一摆”,目的是经历两种图形对齐着排排、比比的活动,体会并初步学会这种比较的思想方法。教学时不能仅看教材里的图画就进行数的大小比较。再根据图形的数量写出数,从图形个数的有多有少,理解数的大小关系,在这些活动中能再次体验数的意义。第2题没有具体情境的支持,直接比较数的大小,可以借助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题里获得的经验,也可以依据数的排列顺序进行思考,使数的概念得到再次加强。
练习一是0~5认数的综合练习。有三个特点:一是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1题看直线上的点写数,回忆各个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数的排列顺序。第5题写0、2、3和5,这些数比1和4难写,给学生多一些练习机会。二是重视知识的现实应用。第2题在数出三种动物套中圈的个数以后,比较这些数的大小才能得出名次。这里就应用了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3题应用数数和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回答现实情境里的问题。图中蜻蜓的只数是0,把0和3比大小,知识有了扩展。三是适度地开放。第4题除5=外,其他题都有多个答案。通过自己填写和相互交流,体会思考问题要全面。
5.教学数10,丰富学生的认识。
认识10的教学仍然按“数物体个数—用算珠表示个数—用数表示个数—写数指导与练习”的线索进行。“想想做做”中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认识。
(1)渗透10个一是1个十。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这项活动中感受10根和1捆的关系,直观接触10个一和1个十,为以后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作些铺垫。
(2)学习按群数数。引导学生2个2个地数樱桃的个数,5个5个地数手指的个数,既提高数物体个数的效率,又具体感受10与2、10与5的关系。
(3)体会双数和单数。10只鸭排成一行,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一一间隔。从左边数起,戴帽子的鸭依次是第2、第4……第10只,这些数都是双数。从右边数起,戴帽子的鸭依次是第1、第3……第9只,这些数都是单数。学生照这样数一数,感受了双数和单数。
(4)辨认左和右。在数物体的个数时,联系左边和右边等内容,帮助学生正确分辨左和右。
(5)直观看出相差数。正方形和三角形上下两行对齐着排列,不但能比出哪种图形的个数多,哪种图形的个数少,还能数出正方形比三角形少3个,三角形比正方形多3个。这些都是以后探索相差数问题所需要的知识。
6.培养数感。
数感是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数感强的人,在遇到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能主动地与数学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进行思考、解释和交流。数感是人的基本数学素养,与具有的数学知识有关,但不一定成正比例。数感要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尤其要从小培养。
本单元主要从理解数的意义,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和用数表达、交流信息三个方面培养数感。
(1)理解数的意义。一方面根据已有的物体,通过数一数,用适宜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如第12页第1题、第13页第5题、第21页第1题等。另一方面根据已有的数,通过画图的方式,表达它的含义。如第12页第2题、第22页第2、3题等。
(2)体会数之间的关系。不仅用=、>和<等符号表示数与数的大小关系,还体会数与数的接近程度。如5离8近一些还是离1近一些。又如>3,方框里可以填许多数,最小应填4。<10,方框里也可以填许多数,最大应填9。
(3)用数交流、表达信息。让学生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体会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用数描述。如果缺少数,交流就不清楚,表达就不准确。
四
单元目标达成分析
课题:认数1~5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1——5各数的过程,并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等操作活动理解5以内每个数的具体含义,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能熟练地数出数量是5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1~5各数。(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3、在数数、认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同桌合作活动,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写数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书写的态度与习惯。(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重点与难点: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能熟练地数出数量是5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理解5以内每个数的具体含义,会读、会写1~5各数。使学生理解5以内每个数的具体含义,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课前准备:挂图或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激情引趣
二、认识1~5
三、在学生已有基础上指导写数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2、想想做做2
3、想想做做3过观察例1,从情境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生通过在图中看一看、数一数,数出1-5,再引出相应的个数可以用对应的数来表示。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1——5各数的过程,并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等操作活动理解5以内每个数的具体含义,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通过写数练习,能熟练地数出数量是5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1~5各数。借助形象的语言来帮助学生认数、学习数的书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通过想想做做1、2、3题,多种形式的练习,做一做,小组或全班交流,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建立初步的数感。熟练地数出数量是5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1~5各数。
在数数、认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练习让学生逐步加深对1~5各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会按一定顺序认、读、写1~5各数,会用这些数表示数量在5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在写数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更规范地书写1~5各数,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用数进行交流的愿望。结合教学进行爱学校、爱老师和有学习的教育,初步学生认真写数的习惯。
重点与难点:把1-5各数写端正。
课前准备:挂图或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
复习回顾
二、进行练习
三、总结全课
通过复习写数,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要从书写姿势开始,帮助学生尽快地养成规范认真书写的习惯。
通过数一数、写一写的练习,渗透物数对应的思想,学生进一步体会每个数字的实际意义。
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用数进行交流的愿望。
教学反思
课题:认识0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0的具体含义,会读、会写0。
2、学生在数数、认数的过程中掌握0~5的顺序,加深认识数的排列顺序。(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3、体会0在生活中的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重点与难点:理解0的具体含义,会读、会写0,掌握0~5的顺序,加深认识数的排列顺序。
课前准备:挂图或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活动激趣
二、深入学习
通过汽车轮子,给学生一种亲切感,生活中蕴含的新知识“0”。通过萝卜的生活情境、直尺上的0和生活情境中的0三个层次理解0的具体含义;学生在数数、认数的过程中会读会写0;掌握0~5的顺序,加深认识数的排列顺序。通过想想做做1、2、3题,写一写、写数、找规律填数,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学生在数数、认数的过程中掌握0~5的顺序,加深认识数的排列顺序。多角度、多方位地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中体验成功。
三、巩固练四、总评
教学反思
课题:认识、、=第1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对不同动物只数的比较,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认识=、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如摆一摆,写一写,填一填等,会用=、和和语言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感、观察能力,能比较两数的关系。(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重点与难点:会用=、或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课前准备:挂图或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情境导入,诱发参与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三、巩固强化,拓展思维
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通过森林情境,一方面找出比较的素材,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通过图形的直观,抽象出=和,并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把感性材料强化感觉效应,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认识=、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通过摆一摆,写一写,填一填等,会用=、和和语言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感,初步的观察能力,能比较两数的关系。
教学反思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数数、填数、摆学具加深对数的基本含义的理解,巩固对5以内数的顺序的认识数数和数的大小的比较。
2、通过对5以内数的认识、几和第几的认识以及数的大小比较的综合练习,训练学生应用数数的知识收集相应的信息,应用学过的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的能力,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加强学生数的书写训练,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重点与难点:指导学生会写、写好难写的数字。课前准备:挂图或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
复习回顾
二、
进行练习
三、总结评价
勾起学生的经验,回忆前面所学的知识。
学生刚入学不久,识字量有限,因此独立完成练习困难较大,教师的细致指导体现了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
通过数数、填数、摆学具加深对数的基本含义的理解,巩固对5以内数的顺序的认识数数和数的大小的比较。
教学
反思
课题:认数6-9第1课时
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6—9的过程,并通过操作活动中理解6—9各数的含义,建立初步的数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2、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6—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6—9各数,会用这些数表示数量在9以内的物体个数。3、在数数、认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能够运用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理解6~9每个数的具体含义,会读、写6~9各数。
课前准备:挂图或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谈话激趣,复习旧知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通过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通过创设套圈情境,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6—9的过程,并通过操作活动中理解6—9各数的含义,建立初步的数感。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通过数数,写数,补圈等活动,学生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6—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6—9各数,会用这些数表示数量在9以内的物体个数。通过想想做做1、3题画一画、比一比,采用不同形式巩固新知,学生思维活跃,练中有乐,乐中有效
教
学
反
思
课题:认数6-9
第2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2、结合具体的数学学习素材和前面学习的知识,学生进一步认识6~9,加强6~9的读写和大小比较的练习,掌握6~9的顺序。3、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6~9的大小。熟练符号的用法和写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课前准备:挂图或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复习旧知二、
进行练习三、总结评价
通过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填写,并且追问还有其他方法吗?打开学生思路,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通过想想做做4、5、6、7题填数、读数、比较学生进一步认识6~9,加强6~9的读写和大小比较的练习。掌握6~9的顺序。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6~9的大小。熟练符号的用法和写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想想做做”第8题比较和填数活动,学生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6~9的大小。熟练符号的用法和写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
学
反
思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产生数数的欲望,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认、写10;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2、初步孕伏10个一就是1个十的思想,发展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发散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情感。重点与难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会独立认、写10,并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课前准备:挂图或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自主探索
三、巩固深化
四、总结评价
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在例题中从观察、数数、到动手操作捆小棒等活动,学生获得对数10的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认、写10;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孕伏10个一就是1个十的思想,发展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想想做做1、2、3、4、5、6、7题游戏、捆10根小棒、数数、写数、比较,10的意义,情境中产生数数的欲望,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认、写10;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并初步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意义。
教
学
反
思
课题:练习二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认知结构。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体会10以内数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数感,发展思维。
重点与难点:指导学生会写、写好难写的数字。课前准备:挂图或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
复习回顾
二、
进行练习
三、总结评价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在例题中从观察、数数、到动手操作捆小棒等活动,学生获得对数10的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认、写10;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孕伏10个一就是1个十的思想,发展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想想做做1、2、3、4、5、6、7题游戏、捆10根小棒、数数、写数、比较,10的意义,情境中产生数数的欲望,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认、写10;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并初步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意义。
教学反思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计算》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联系实际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使学生看清运算符号,正确进行计算,为进一步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过程和方法
借助直观演示,使学生学会观察反映连续变化的情境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用数学的意识。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在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了10以内加减法以及连加连减的基础上,通过联系实际情境,调动已有经验,学习、探究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克服因前后两个计算步骤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不一致而产生的困难,正确计算。
四、教学准备
课件、与情境图相关的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看图列式。
(1)分别出示:
由学生介绍图意。
(2)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说明为什么用连加或连减的理由。
(3)学生计算,并说一说怎样计算连加连减。
2.口算:3+2+3=6+2+2=9-2-5=8-4-4=
【设计意图】复习连加连减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激活已有的经验,为本节课学习加减混合计算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
(1)利用天鹅图片,分步演示例1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观察,依次得到以下信息:
①湖里原来有4只天鹅。
②飞来3只后。
③又飞走2只。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湖里现在有多少只天鹅?
(3)指名完整叙述问题情境。
【设计意图】将静态的情境图以直观演示的方式分步呈现,让学生置身其中,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情境,进而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2.联系实际情境,认识主题图。
(1)组织学生讨论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并利用课件根据变化的过程分别出示两幅静态图。再通过标注箭头的方式将两幅图连接起来,使之成为连续的图。
(2)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边打手势边叙述图意。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主题图的来源,学会观察连续图的图意,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为以后的看图列式打基础。
3.初步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用算式表示问题情境:4+3-2
追问算式4+3-2的含义。
(2)组织学生讨论,明确:我们把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做加减混合。
指导学生读算式。
(3)组织学生探讨加减混合计算的计算方法。
①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情境或对照情境图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说明理由。
②指名计算,老师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并用不同的颜色写出第一步的得数7。
③讨论:“7”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用“7-2”?请联系实际情境或情境图加以说明。
4.巩固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出示例2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指名说出图意:湖里原来有4只天鹅,飞走2只后,又飞来3只,现在湖里有几只天鹅?。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①怎样用算式表示问题情境?
②怎样计算4-2+3?重点理解第二步用什么数+3?为什么?“2”是怎么来的。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情境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情境和情境图自主探索,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并围绕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展开讨论,深化学生对加减混合计算的认识。在教学中注意由扶到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5.组织学生观察比较:
(1)比较4+3-2和4-2+3,明确:都是加减混合计算。体会: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
(2)比较加减混合计算与连加连减,明确:都是两步计算式题,计算方法相同。
(三)巩固练习
1.基础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看图列式计算:教材第67页“做一做”。(加强巡视与指导。)
(2)抄写算式并计算:教材第68页练习十五第2题。(注意书写习惯的培养。)
2.综合练习。
(1)游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完成教材第68页练习十五第1题。
(2)游戏:跳房子,完成教材第68页练习十五第5题。
3.独立练习,集体订正:教材第68页练习十五第3题。
【设计意图】三个层次的练习目标指向不同。基础练习巩固本课所学;综合练习将加减混合计算与连加连减放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在运用中切实掌握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方法,并借助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独立练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计算习惯。
四、总结收获
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教室》,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五、位置与顺序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的例题,第60~61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观察、联系生活情景,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发展初步的计算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教师知道下能提出并解决问题,体会生活里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多媒体演示两个情景。
(1)乘客上车、下车无序拥挤。让学生评一评这种行为,并猜一猜车上人数增减情况。(不能确定)
(2)乘客上车、下车竟然有序(2人下车,3人上车),让学生说一说,并想一想车上人数增减多少?猜一猜车上人数大约有多少?
2、讲述:同学们,要弄清每一次上、下车人数和车上人数还有多少,我们不但要细心观察每次上、下车人数,还要根据车上原有的人数进行加减计算。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提出问题。
多媒体演示动画片:车上有7人,先下车2人,接着3人上车。
提问:(1)从刚才的动画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2)你能用学具来摆一摆刚才乘车的情况吗?(3)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动画片的意思吗?(7-2+3=□)
2、揭示课题。
质疑:这一题和我们学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一样?
3、探究算法。
提问:加减混合的算式怎样计算呢?学生独立思考。
板书:7-2+3=8
让学生一起说一说计算过程:先算7-2=5,再算5+3=8,所以7-2+3=8。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多媒体出示一幅美丽的森林动画。
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学生在小组内描述,然后完成书上填空。
请几名学生说计算过程,然后同桌互说,再全班一起说。
2、多媒体继续演示:大熊猫高兴地带领大家往前走,穿过田野,前面是一片草地,草地上有假山、亭子,引出“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图意,填空。
做完后,小组内互相检查,统计做对的人数,做错的改正。
3、多媒体继续演示:穿过草地,绕过池塘,大家来到了森林,出现“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大森林里有猴子、熊猫,还有兔子。你准备列一个怎样的算式?请在小组里填空。填好后,在销赃里先说一说每一个算式表示的意思,然后全班交流。
4、提问:白兔跳篱笆跳累了,我们帮它摘丝瓜好不好?
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连线、交流。
四、课堂总结
多媒体继续演示:大熊猫说:“小朋友今天的表现不错,其实,不只是大森林里有数学知识,只要小朋友留心观察,你的周围处处都有数学知识。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到时候欢迎大家再来大森林里做客。小朋友,再见!”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学得开心吗?
五、教学后记:
统计(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应用。
2、感受数据的整理的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初步的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4、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我们人类的朋友——动物也举行了一个生日宴会。看,小主人来了|
(多媒体显示大象及录音: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妈妈告诉我待会儿有很多客人来为我庆祝生日,看,他们来啦!多媒体显示:小动物们戴着面具边唱生日歌边依次出现。)
师:你想知道什么?(生可能会答:我想知道他们是谁?我想知道每一种动物来了几只?)
二、操作
师:是呀,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他们分别有几只呢?我们帮助大象对来的客人做好登记。一个客人就拿一张相应的动物头像摆在课桌上。
(多媒体显示:动物客人依次揭开面具)学生摆动物头像。
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
生:大象家来了小狗、小猴、小猪。
师:他们分别有几只呢?
生:小猴有5只,小狗有4只,小猪有3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方法能一下子清楚地知道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分别有几只?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引导学生想出分一分、排一排的分类统计的方法。
师: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小组合作,先讨论怎么分,怎么排,然手动手理一理。
学生学习小组讨论、操作,然后教师把每一组的作用贴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可能有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横排的、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竖排的,还有斜排的等多种情况。)
三、思考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哪一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呢?
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指导学生以整齐、漂亮作为评价标准,引出课本第68页例图。请小朋友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横线下面的括号里。(学生在书上填写)
师:看了这张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师:小朋友们有这么多发现,都是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这是一种很好的统计方法。(揭示课题)这样统计,我们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大象带来了好多客人的情况。这些客人还给大象带来了好多五颜六色的鲜花作为生日礼物呢!你们也能用这样的方法帮他统计一下吗?
学生在音乐声中把学具鲜花图片分类统计在课本第69页例图上,然后相互交流,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也可以走下座位与别的小组学生交流。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学生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
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把书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生举书本向老师、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通过统计,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发表意见)
四、活动
师:小朋友说得真好!(教师为上述学生所在的小组贴上品。)看,大象他跑来感谢你们了!
(多媒体显示大象及录音:谢谢你们的帮助。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爸爸研究种植的神奇果树结果子啦!
师:(四棵“神奇果树”张贴在两旁的墙壁上)看,在这棵神奇果树上结满了苹果、桃子、梨、西瓜、草莓。你们想吃吗?挑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然后组长带领大家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板上统计你们小组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学生在音乐声中摘水果并统计。)
各小组长上台展示,老师将各小组的统计图竖着对齐贴在黑板的左侧。(便于学生观察)
师:(指着竖排的六组统计作品)你们能看出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五、延伸
师:下次大象请小朋友作客一定要多准备些XX(全班最喜欢吃的水果名)。今天我帮大象解决了两个问题,每个小朋友都积极动脑,齐心协力,在今天的活动中哪一组是冠军呢?有什么办法知道结果?(生:统计)
教师请两个小朋友上来统计一下。两名学生统计黑板得奖栏中各组的得奖情况。评出冠军小组。
师:今天学了统计,课后你准备统计什么?
师:你们想得真多啊。课后选一项进行统计,然后我们再来交流。
1.6.18加减混合应用练习
课型练习
教学内容:
人教版年一级上册P68内容,练习十五。
教学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加减混合计算,同时包括前面所学的连加、连减计算。
2.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技能,还可以在练习时进一步拓展对数学的应用,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图意,正确列式,快速口算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小黑板或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课前回顾,引入练习
1.想一想最近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这样的两步计算的题我们学习了哪几种?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它们的计算顺序都是从左到右。
2.出示一组练习题,请学生口算。
7+2-18-3+45+2+33+0+7
10-2-510-3-68+2-35+1+4
3+2+28-1-49-3-210-7+2
重点的让学生说说是怎么计算的?
今天我们就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练习。板书课题:加减混合的练习
二、分层练习,内化提高
(一)基本练习:
1.8-3+2=7–3-3=
1+7–5=10–4+1=
6+2–8=8+1–7=
生独立计算,再集体订正。然后,让出错的同学说一说错在哪里
2、练习十五第一题:连一连
让生明白,把钥匙上的得数与锁上的数字相连。
订正时,让学困生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3、练习十五第2题:抄写算式并计算
指导学生把两道加减混合抄写在田字格中,注意要让学生占对格。
4、练习十五第3题
生独做,再集体订正。
(二)提高练习
1.
让学生先说图意,然后独立解决。订正时说一说怎样想的。
2、练习十五第4题
横行,竖行上的三个数相加,各得多少?
在联系中你发现了什么?第1个图中,得数都是8,为什么?你能设计这样的题给同学们练练吗?第2个图呢?
综合练习:
1.练习十五第5题
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请同学们自己观察,去发现。有困难那的可以小组讨论。
反馈,交流得出游戏的规则。在书上模拟游戏,两人一组:5+3=8我跳8,8-2=6我跳6…
2、练习十五第6题
引导学生回忆10的拍手歌,根据拍手歌填写未知数。还可引导学生去思考6+()=10,我们就是从10里面去掉6是几,()里就填几。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自主检测。
(1)
(2)
3+0+5=8-6+5=4+4-5=3+3-5=
4+2+3=10-5-1=7+2-6=1+2+6=
6○□○□=□(人)
○○=
2.评价完善。
一生汇报答案,其余自我核对,矫正错误。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的练习
6+3-4=5
教学反思: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数学教案
第八单元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16课时 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
课本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观察、联系生活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发展初步的计算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体会生活里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并交流感受,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图中的动作过程。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口算。
5+1+2 3+2+5
6+0+3 7+1+2
7-4-1 10-5-5
6-2-2 9-3-5
举其中一个作为例子,如:9-3-5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看图列式。
○○○○ ○○○ ○○○○○○ ○○○ ○○
□-□-□=□□+□+□=□
3、多媒体演示两个情境。
乘客上车、下车无序拥挤。让学生评一评这种行为,并猜一猜车上人数增减情况。乘客上车、下车井然有序(2人下车,3人上车),让学生说一说,并想一想车上人数增减多少?猜一猜每一次上、下车人数和车上人数还有多少,我们不但要细心观察每次上、下车人数,还有根据车上原有的人数进行加减计算。
二、探究交流
1、提出问题。
多媒体演示动画短片;车上有7人,先下车2人,接着3人上车。
提问:(1)从刚才的动画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2)你能用学具来摆一摆刚才乘车的情况吗?
(3)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动画片的意思吗?学生列式:
7-2+3=□
2、揭示课题。
质疑:这一题和我们学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一样?
讲述:连加、连减的算式里,要么都是加号,要么都是减号,而我们今天学的算式里既有加号,又有减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减混合运算”。
3、探究算法。
提问:加减混合的算式怎样计算呢?
学生讨论后说一说计算过程:先算7-2=5,再算5+3=8,所以7-2+3=8。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题。引导学生说出图意,再在书上填空。
请几名学生说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交流图意,再填空。
小结:看来,在我们的生活里,到处都有数学知识。我们可要留心观察哟!
3、“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大森林里有猴子、野猪,还有兔子。你准备列一个怎样的算式?请在书上填空,填好后,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然后全班交流。
板书:8-3-1=4 2+2+3=7 3+1+4=8
4+3+2=9 9-4-3=2 9-3-2=4
4、提问:白兔跳篱笆跳累了,我们帮它摘丝瓜好吗?
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连线、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运算
加减混合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
8-3-1=4 2+2+3=7 3+1+4=8
4+3+2=9 9-4-3=2 9-3-2=4
教学反思:
教材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上车、下车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生活里的加减混合的现实问题。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还安排了一幅可以列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算式的图,意在让学生体会生活里的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答案的不确定性。
利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卡通画,把“想想做做”中的题目用动画形式展现,直观形象、图文并茂地显现生动有趣的素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在游玩中解决数学问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最后以鼓励的语句结课,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1)》数学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1)》数学教案
加减混合(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例一、例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比较、判断和迁移能力。
3.渗透“变与不变”思想,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练习本,1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连加、连减口算(小黑板出示)
师:说一说连加、连减的计算题应当怎样计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加法、减法口算:4+3= 7-2= 3+7= 10-4=
4-2= 2+3= 8-1= 7+3=
学生口算出得数,并观察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汇报。(第一个算式的得数是第二个算式中的第一个加数或者是被减数)
二、学习新知
1.初步感知加减混合运算,发现加减混合运算的特点
师:利用这个特点能不能把每组中的两道题合成一道题?
学生说组合题,教师板书:4+3-2= 3+7-4= 4-2+3= 8-1+3=
师:这些题有什么特点?(这些题有加法计算,也有减法计算)给它们起个合适的名字。
学生交流,教师归纳:这些题就是加减混合运算题。
教师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2.探讨计算方法
师:想一想这些题应当怎样计算?4人小组讨论一下,试着算一算。
学生交流后说说个人方法。
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本的两幅图说图意并正确进行计算。
学生说出4+3-2,3+7-4,4-2+3,8-1+3的计算顺序:第一步先算……第二步再算……
教师板书出计算过程。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刚刚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计算的?谁能用一句话把这种顺序总结起来?
归纳:加减混合运算先算前两个数,用得数再与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到右依次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学生说一说第75页“做一做”的图意并玩成填空。
2.同桌互相摆小棒,列出加减混合的算式并计算。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2)》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2)》数学教案
加减混合(2)
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十二。
教学目标
1.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加减混合的计算,并且计算结果正确。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能比较熟练的计算加减混合运算。
教具、学具准备:数字卡片,1角、2角、5角的人民币若干,练习本。
教学过程设计
一、口算练习 教师出示一步计算的加、减法口算卡片,要求学生快速进行口算
二、加减混合运算练习
1.完成第1、5题。
此题除了要求学生根据画面正确计算外,还要重视学生在方框里填加数和减数的过程,为学生以后更好的学习看图列式计算,特别是看图写两步算式做准备。
2.完成第2题
这是一道连线题,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连线的理由,起到巩固连加、连减计算的作用。
3.完成第3题
让学生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科书上练习写加减混合算式,教师可多出几道题让学生在生字本上写。
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4.完成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名回答,并要求说出计算过程。
5.完成第6题
此题要求学生计算出横行、竖行上的三个数相加的得数,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连加的方法(先算前两个数,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先算后两个数,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先把第一和第三个数相加,再加第二个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集体讲评。
6.在( )里填上正确的数(发展性练习):
5+3-2+4-5+3=( ) 8-6+2+5-3-4=( ) 9-5+4+2-10=( )
此题算式的计算步骤比学生学习过的两步计算要求高一些,一些学生可能感到困难,教师可先和学生一起做第1题,让学生明确计算时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7.完成第7题
这是一道游戏性质的习题,练习时可设计成一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际感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过程,提高计算能力。
课前先让学生按照课本做一张同样的卡片,4人小组轮流用棋子进行“下棋”游戏,每走一步都要说出计算的得数,其他学生当裁判,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8.完成思考题
这道题有助于学生实际经历应用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
时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练习时先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然后让他们自己独立思考想办法解决。可把学生想出的拿法一一列出,要鼓励想出多种不同的拿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题
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
课型
新授
课时
课时1
教学
目标
1.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掌握辨别人民币的基本方法,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物;在取币、换币、找币等活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
难点
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简单换算课前准备
准备1元以内各种面值人民币,并准备10个1分硬币,10张一角纸币、硬币。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二、新授。
三.算一算。
在日常的生活中,爸爸妈妈经常要买东西,小朋友上学要买文具,这些东西都是用什么买来?(钱)对了,买东西离不开钱,我们国家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民币的知识——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
1.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
(1)出示书68页第一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
a.图中画些什么?
b.三名孩子在做什么?
c.30元、1元、6角5分、8角等又是什么?
老师小结:
三名孩子要买东西,买东西要用人民币,你认识下面人民币吗?
(2)出示1元、1角、1分的硬币。
b.教育学生人民币是我们国家印制的,人人都要爱护,不能在上面乱涂乱画,不能乱折或损坏。
(3)出示教材第68页第二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
a.图中的学生说了什么?营业员阿姨说了什么?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请你从自己所带的人民币中拿出1元来。
(1元=10角)
b.从图中我们已经知道1元=10角、那么你知道1角等于几分。请你从自己所带的人民币拿出1角来。
(1角=10分)
c.完成书第69页填空,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1元=10角1角=10分
学生齐读。
(4)除了1元,1角,1分以外,1元以下还有这样一些人民币你认识吗?(出示教材第69页第一幅图)
(5)刚才我们学习了1元以下的人民币,谁来说说1元以下的人民币有哪些?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
1元以下的人民币有5角、2角、1角的纸币还有5角、1角、5分、2分、1分的硬币。
1.教学试一试。
1)1张1元纸币可以换成几张5角的?几张2角的?可以换成1张1元吗?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了解活动情况。
2)指名说说换的结果以及为什么这样换?
1.1枝铅笔5角钱,1元钱可以买()枝铅笔。
2.一块橡皮2角钱,一把尺子3块钱,一共()角钱。
3.用1元钱买一枝7角钱的练习本,应找回()角钱。
4.用1元钱买2块3角钱的橡皮,应找回()角钱。
学生集体回答。a.先让学生自己辨认,在指名回答。
(有的学生拿一张1元,有的学生拿10张1角,都可以,进一步建立元与角的进率关系。)
(有的学生拿一张1角,有的学生拿10个1分。都可以,进一步建立角与分的进率关系。)
同桌两人换一换。
课题
实践活动——小小商店
课型
新授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实践使学生初步知道买商品怎样付钱,并知道根据自己的需要、物品的价格来购买物品。
重点难点
使学生初步知道买商品怎样付钱
根据自己的需要、物品的价格来购买物品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小黑板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二.实践活动。
三、小结。
我们已经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实际活动课—小小商店
(板书课题:小小商店)
1.选选算算:
1)出示教材第74页图,图上的货架上有哪些物品?他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
2)买一本字典和买一个书包大约要带几十元?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带50元,而不是40元呢?
3)有30元,买一个熊猫和一个布娃娃,够不够?为什么?
4)给你50元买上面货架上的物品,最少能买几件,最多能买几件?
2、做做玩玩。
1)我们自己办个“小小商店”,大家都来买东西,可以吗?(在同学们所带物品上标售价)
2)每一组同学分组活动,轮流做售货员,其他同学都去买东西。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2.提问:“我有10元,买一辆汽车够不够?”
买铅笔,钱不够怎么办呢?
1)集体交流。
你想买哪些东西?一共需要多少钱?
你和同伴说说买东西的经过?
今天我们用学的知识上了一节实践活动课——小小商店,买东西时,要看清商品的价格是多少,看看自己有没有能力购买;付钱时,看需不需要找零,并计算一下找得对不对。
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板书:
先让学生充分讨论,再汇报结果。
教师先指导学生观察图意,再让学生分组活动。
教学后记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及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一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及反思
小小图书馆
(教材59~60页
七、仔细阅读第59页上面的情境图。(分清条件和问题)划出重点字。
二、小组合作用小棒摆一下33-6的计算过程。
三、小组合作用计数器拔出33-6的计算过程。
四、尝试用竖式计算,做完后小组交流结果。
五、讨论是否有其它的计算方法。
六、独立完成59页试一试后相互交流。
七、独立完成60页练一练第1题后相互交流。
八、第2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由学生讲解计算过程。
九、第3题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十、第4题同上。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题目。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进一步渗透要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思想。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题目。
教学难点:掌握口算过程,正确进行口算
教具准备:挂图,投影,小棒,计数器
一、指名汇报图的意思。
二、指名列式。
三、指名用小棒演示讲解过程。
四、指名用计数器演示讲解过程
五、学生板演后讲解计算方法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规范数学语言。
六、指名汇报不同的计算方法。
七、指名汇报试一试的计算方法。
八、指名汇报60页第一题的计算结果,注意分析错误原因。
九、用投影仪展示森林医生的结果,分析错误原因。
十、指名汇报第四题结果,集体订正。
十一、小结:各种计算方法。
跳绳(教材63~64页)
上课时间:
八、仔细阅读第63页上面的情境图。(分清条件和问题)划出重点字。
二、小组交流62-48的计算方法。
三、小组合作用计数器拔出62-48的计算过程。
四、尝试用竖式计算,做完后小组交流结果。
五、讨论是否有其它的计算方法。
六、独立完成63页试一试后相互交流。
七、小组交流想一想的计算方法。
八、独立完成64页练一练第1题后相互交流。
八、第2题小组内交流完成。
九、第3题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十、第4题同上。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题目。
2、利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两位数减两位数当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一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投影,图片
一、指名汇报图的意思。说全信息。
二、指名列式后讲一讲怎样估计。教师注意指导。
三、指名讲解计算方法。
四、指名用计数器演示讲解过程
五、学生板演后讲解计算方法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规范数学语言。
六、指名汇报不同的计算方法。
七、指名汇报试一试的计算方法。想一想需要有教师指导,此题难度大。
八、指名汇报60页第一题的计算结果,注意分析错误原因。
九、用投影仪展示第二题,注意分析错误原因。
十、指名汇报第三、四题结果,集体订正。提示学生遇到困难可以用竖式帮忙。
十一、小结:各种计算方法。
第五单元反思:
5.1图书馆
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出发,精心设计“图书馆”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人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2.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真心交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平等的态度,走进学生的心灵,去把握、分析学生的内心感触与想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针对学生计算时出现的错误,教师没有简单地放过去,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细细揣摩学生的心理及错误的原因,趁热打铁,有的放矢,就势带领学生去看一看、找一找、改一改,纠正学生的不良做题习惯。3.注意学生的练习反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练习时,教师没有就题讲题,而是引导学生回顾“满十进一”的法则,注意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反思——对于自己做出的题目,给予适当的评价,发现自己做题的错误之处,并想一想错误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避免这样的错误;对于他人所做的题目,也能给予适当的评价,并能同自己的方法比较,发现优劣,从而对自己的方法进行调整。4.评价内容多元化,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评价。《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交流算法时学生出现了“算法复杂化”的情况,教师没有批评学生,而是让学生继续发言,然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算法进行评价,“你认为你的方法怎么样”,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思能力。对于学生正确的答案教师先是不置可否,尽量用不带倾向性的语言要求学生继续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评价的权力和机会交给所有的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公正的互相评价,在争辩的过程中发现错误,使所有的人都知道错误如何避免,并提出建议,选择合理算法。
5.2练习四(2课时)
5.3发新书
从课堂教学的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效果良好,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较好地体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下面几点感触较深。1.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时空,还学生自主,学生的创造力将不可限量。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后,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18+27到底得几,学生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究其原因,就是学习变成了自己的事,学得更主动,潜能得到了更好地发挥。2.要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效地交流。在合作学习中仅仅充分交流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彼此沟通和相互理解。教师应该不仅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方法,而且要引导相互间的理解;不仅让学生了解方法的多样性,而且让学生理解方法的合理性,培养优化意识。比如在课堂中用“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能解释一下吗?”“与他的方法差不多的还有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深化理解,让他们真正达到成果共享的目的。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比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和碰撞,才有可能引导学生不断调整并优化自己的计算方法,达到熟练灵活地计算的目标。
5.4练习五(3课时)
5.5小小图书馆
随着与新课程的共同成长,我有了更多的了解、认识和想法……我希望创设一个开放的课堂氛围,所以课的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呈现一个不完整的情境,富有创意地写上学生自己喜欢的书名,学生的兴奋以及积极参与的效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可见,让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与注意,进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我希望创设一个民主的课堂氛围,所以我尽可能摒弃自己的权威意识,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唱主角,但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的关注不够,这一方面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我想创设一个互相接纳、欣赏的课堂氛围,所以我和我的学生一同去学会耐心地等待、倾听及正确地评价他人的发言,我认为大家能以一种相互尊重的、清晰的以及有见解的方式来直接交换彼此的看法,会更有助于建立相互间的信任、愉快地合作。
5.6练习六(2课时)
本课在教学组织上充分利用学生爱动好玩的天性,抓住其心理特征,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树立自信心。为了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巧妙地布置数跳绳的次数及谁多谁少,自然地引入本课内容。这样学生兴趣高,下面的教学自然就容易多了。怎样使学生想算理、找方法,充分发挥其潜能呢?出于这样的考虑,我进行新的教学实验,充分利用学生的天性——好动好玩的特性,让他们根据自己收集的实际数据,在“玩”中来比多比少,然后教师收集与教学有关的数据,请他们帮忙算,以显示其聪明才智,挖掘潜力,充分利用学生的“玩”来达到教学目的,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这种轻松自在的“玩”中互相探讨,相互启发,得出算理,掌握多种计算技巧。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又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使他们的潜能被唤醒,内在的个性得到展示,发展了推理能力、想像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展现,教室里有一种热烈的交流氛围,而这一切都与“比”有关。在“比”的过程中,面对生2的“笨方法”,教师不武断否决,而是让其他同学在比较的基础上让他明白简便方法。正是这样,学生讨论的气氛高涨,个个都抢着说,急着找方法。整个过程教师不作过多干预,也不让学生坐在凳子上沉思默
想,而是他们自己“玩”、自己“比”,试想在这种“玩”中谁能说他们没有“思考”呢?同时还尽可能让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把时间真正地还给学生。从侧面还可以看出,学生的数学知识是通过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而这一点恰恰是教师在引导学生“玩”的基础上建立的,改变了以往的“教室安静、学生坐好、教师讲好”的教学模式,在这里学生是主体,他们自由地“比”“争”。在这种热烈的氛围中,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今后自编应用题或应用题补条件填问题的教学埋下很好的伏笔。因此,在“玩”中学数学,既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又能发展其思维,也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我认为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教学方式。
5.8练习七(3课时)
5.9小小运动会
反思整节课的教与学,本节课有以下一些特点及问题。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本节课能够把活动课与复习课有机地整合,使学生能够在有趣的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来提问题、解决问题,并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得到内化。如:设计奖杯这一环节,看似美术课,其实里面包含着辨认图形及图形的运用等数学知识。正是由于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所以比较好地体现了本节课是数学的复习课,而不是其他科目的复习课。
2.体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不但有自己的观察思考,更有小组的合作探讨、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白道理,在合作中享受成功,在交流中发展自我——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同时,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完善自我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充分地发挥。如:这些运动员怎样安排在两辆车内比较合理?这个问题经过学生的讨论,他们的回答让你惊奇,“小狗和松鼠一辆车,猴子和兔子一辆车,车上空余的位置给它们放行李”。
3.注重数学应用
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会应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了解数学的价值。如设计奖杯、安排车辆等问题,都是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与值得思考的地方。
1.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方面是如何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如:可以把“动物们的运动会”改为“学校学生自己的运动会”;另一方面是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一些知识整理与归纳的方法,潜移默化,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
2.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虽然本节课已经精心设计了小组的分工协作,如: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2人合作:一人提问题并记录,一人解答写算式,然后交换。但实施时,出现一些学生代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做练习等现象。因此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如何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分析”,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分析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人民币(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掌握l元=10角,1角=10分,初步学会简单的化聚。
2、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不乱花钱的教育。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有序性。
教学重点
能够认识较大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
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1角的硬币10个,用胶布粘连在一起;1分的硬币l个,用胶布粘在一起。
学生每人一份配套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1.10十一是()十1个十有()个一
2.一百有()十十一百有()个一
3.2个十是()5个十是()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课件演示小朋友到超市购物的情境.引出买东西,要用钱,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有关人民币的知识。(板书:认识人民币)
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板书:元、角、分)
2.教学例1
出示1分、2分、5分、1角、5角教学挂图,请小朋友分小组讨论两个问题。
(1)从哪里可以看出它是多少钱?
(2)它是什么模样的?
3.教学例2
(1)出示一枚一分硬币和一枚一角硬币。
(2)让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一个1角硬币可以换几个1分硬币?
1角=10分
(3)出示10个l角的钱,一角一角地数,数出10角用胶布粘连,把它贴在黑板上。又出示1元问:“谁知道l0角和l元哪个多?哪个少?还是一样多?”推出1元=10角。(板书)
(4)引导学生想一想:1元等于多少分?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3页“做一做”第l题。
2.课本第53页“做一做”第2题。
四、布置作业
1.填空。
(1)1张5角饯可以换()张1角钱。
(2)1张1元钱可以换()张5角钱。
(3)1张1元钱可以换()张1角钱。
2.填空。
70分=()角3元=()角
8角=()分10角=()元
50角=()元20角=()元
五:小结: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学会了很多知识,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1)l张1元可以换几张1角?
(2)1张l元可以换几张5角?
第二课时认识人民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大面值的人民币,能进行简单的等价兑换,初步学会简单的化聚。
2、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不乱花钱的教育。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有序性。
教学重点
能够认识较大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
能够进行简单的等价兑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你会认这些人民币吗?今天我们还要进一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3。
出示2元、5元、l0元、50元、100元人民币教学挂图,让学生观察后,
提问:你知道这几张人民币的面值吗?
两人小组互相说悄悄话,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同时教育学生从小要爱护人民币。
2.教学例4
教师提问,学生尝试完成,讨论,交流,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表示出来,然后填在书上。
(1)l张5元可以换几张1元?
(2)1张l0元可以换几张l元?
(3)l张20元可以换几张10元?
(4)1张50元可以换几张l0元?
(5)1张100元可以换几张10元?
(6)1张100元可以换几张50元?
学生回答结果,并说说换钱的想法。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4页“做一做”。
2.课本第55页第5题。
3.第56页第6、7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对人民币的知识有了进一步了解,知道了1元=10角
五、作业
课本第55页第2、3、4题。
六、板书设计
1元=10角10角=1元
1角=10分10分=1角
第三课时简单的计算(一)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1.3元=()角50角=()元
2.8元=()角70角=()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
出示例5挂图,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l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试回答后,教师说明:1元是10角,l元2角就是l0角加2角等于12角。
板书1元2角=12角。
2.教学例6
出示例6挂图
知道什么?说一说
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
5角+8角是几角?
(5角+8角=13角)
问:还可以怎样表示13角?教师板书:5角+8角=13角=1元3角。
(2)例6第二小题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1元=10角10-6=4(角)
为什么把1元换成10角?
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情况下才能相加。
(3)例6第三小题学生尝试完成,讨论,交流,汇报。让学生先小组合作解答问题,然后请小组代表展示不同的解答方法。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57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四、作业
练习十三第1、2、3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用小数表示物品的价格,都能看懂商品的单价,此外还进行了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六、板书设计:简单的计算
1元2角1张1元和2个1角12个1角
1元2角=12角12角=(1)元(2)角
第四课时简单的计算(二)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及一步加、减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购物活动,解决简单的够买物品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口算
1元8角=()角
12角=()元()角
1元3角=()角
15角=()元()角
二、互动新授
教学例7
出示例7主题图。
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下面哪两种杂志?
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观察,汇报。
“正好”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结果:两本杂志加起来的价格等于13元,既不能比13元少,也不能比13元多。
那我们该怎样从4本杂志中选出2本来呢?
讨论,交流,汇报。让学生先小组合作解答问题,然后请小组代表展示不同的解答方法。
先随便选2本,试一试。
6元+8元=14元-------比13元大多了一点
6元+7元=13元-------正好是13元
小组讨论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讨论,交流,汇报。让学生先小组合作解答问题,然后请小组代表展示不同的解答方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58页做一做。
16元钱正好可以买下面哪两种物品?
提出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解题过程。
四、作业
1.完成课本第59页第4题
2.完成课本第60页第6题
五、板书设计:
简单的计算
例75元+8元=13(元)6元+7元=13(元)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课题:元、角、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掌握l元=10角,1角=10分,初步学会简单的化聚。
2.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不乱花钱的教育。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有序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教学难点:
会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0十一是()十1个十有()个一
2.一百有()十十一百有()个一
3.2个十是()5个十是()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课件演示小朋友到超市购物的情境.引出买东西,要用钱,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有关人民币的知识。(板书:认识人民币)
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板书:元、角、分)
2.教学例1
教师:出示1分、2分、5分、1元、1角、5角教学课件,请小朋友分小组讨论两个问题。
(1)从哪里可以看出它是多少钱?
(2)它是什么模样的?
3.教学例2
(1)出示一枚一分硬币和一枚一角硬币。
(2)让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一个1角硬币可以换几个1分硬币?1角=10分
(3)出示10个l角的钱,一角一角地数,数出10角用胶布粘连,把它贴在黑板上。又出示1元问:“谁知道l0角和l元哪个多?哪个少?还是一样多?”推出1元=10角。(板书)
(4)引导学生想一想:1元等于多少分?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3页“做一做”第l题。
2.课本第53页“做一做”第2题。
四、布置作业:
1.填空:(1)1张5角饯可以换()张1角钱。
(2)1张1元钱可以换()张5角钱。
(3)1张1元钱可以换()张1角钱。
2.填空:70分=()角3元=()角8角=()分
10角=()元50角=()元20角=()元
课题:元、角、分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大面值的人民币,能进行简单的等价兑换,初步学会简单的化聚。
2.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不乱花钱的教育。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有序性。
教学重点:
能熟练地进行元、角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进行元、角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你会认这些人民币吗?今天我们还要进一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3
出示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人民币,让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你知道这几张人民币的面值吗?两人小组互相说悄悄话,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同时教育学生从小要爱护人民币。
2.教学例4
教师提问,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表示出来,然后填在书上。
(1)l张5元可以换几张1元?
(2)1张l0元可以换几张l元?
(3)l张20元可以换几张10元?
(4)1张50元可以换几张l0元?
(5)1张100元可以换几张10元?
(6)1张100元可以换几张50元?
三、巩固练习
1.课堂练习
1元8角=()角12角=()元()角
1元3角=()角15角=()元()角
7元=()角50角=()元
7元6角=()角16角=()元()角
30角=()分23角=()元()角
2.课本第54页“做一做”:1题、2题
3.课本第55页第5题。
4.第56页第6、7题。
四、课堂小结
课题:认识人民币简单的计算
教学目标:
1.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
3.培养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知道爱惜人民币。
教学重点:
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3元=()角50角=()元
8元=()角70角=()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
出示例5课件,提问:“这是几元几角?”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l元2角
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试回答后,教师说明:1元是10角,l元2角就是l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巩固:57页做一做第1题。
3.教学例6
(1)出示例6课件:知道什么?说一说。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
5角+8角是几角?(5角+8角=13角)
教师问:还可以怎样表示13角?
教师板书:5角+8角=13角=1元3角。
(2)例6第二小题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情况下才能相加。
三、课堂练习。
5角+1元2角=()元()角
5角+8角=13角=()元()角
1元2角+8角=20角=()元
5角+5角=10角=()元
1元2角+1元2角=()元()角
8角+8角=16角=()元()角
四、巩固练习:
1.课本第57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练习十三第1、2、3题。
五、布置作业
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计算:
7元3角-5元=()元()角
4元2角+5角=()元()角
3元6角+3角=()元()角
6元9角-6角=()元()角
4元3角+7角=()元
9角+9元1角=()元
1元8角=()角
12角=()元()角
15角=()元()角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7:出示例7主题图。(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下面哪两种杂志?)
2.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3.观察,汇报。
4.“正好”的意思是两本杂志加起来的价格等于13元,既不能比
13元少,也不能比13元多。
5.那我们该怎样从4本杂志中选出2本来呢?讨论,交流,汇报。
6.组织看书中方案。引导比较哪种更好。
7.一共找出几种?5+8=136+7=13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课本第58页做一做。
2.看图填数: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与反思
(1)一个篮球和一根跳绳,一共多少钱?15元+1元5角=
(2)一本书和一个杯子一共多少钱?8元2角+2元4角=
(3)一个篮球比一本书贵多少钱?15元-8元2角=
(4)一根跳绳比一个杯子便宜多少钱?2元4角-1元5角=
四、课堂总结
课题:练习课
教学目标:
1.根据已有的经验,通过换币、取币、付币、找币等活动,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把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通过模拟真实的购物活动,让学生经历购物的全过程,学会简单的购物,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学习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
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把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回忆设疑,梳理知识
这几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二、巩固练习
1.填空:
3元=()角50角=()元
9元=()角80角=()元
1元5角=()角14角=()元()角
3元8角=()角16角=()元()角
4角+5角=()角4角+6角=()角=()元
4角+5角+6角=()角=()元()角
40元+5元=()元20元—2元=()元
2.计算: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与反思
(1)爸爸买一气球和一瓶钢笔水,一共付了多少钱?
(2)小洁买一本练习册和一个口哨一共付了多少钱?
3.填“元”、“角”、“分”。
一枝铅笔3()一瓶可乐5()
一个气球9()一根针2()
一个铅笔盒15()一盒巧克力36()
4.在○里填“”、“”或“=”。
3角○15分30角○30分14角○1元4角
3元9角○4元45角○4元3角5角○52分
8元○6元+3元9元+12角○10元
5.选择正确答案填在括号里:
(1)王平买白菜用去6角,买萝卜用去7角,共付().
①1角②13元③1元3角
(2)小宁有2元3角钱,买了1本书用去2元,还剩().
①2元1角②2元③3角
6.应用题:
(1)姐姐买一条围巾用了5元2角,买一块手帕用了9角,一共用了多少钱?
(2)一件背心7元,一条短裤4元,妈妈只带了5元,买这两样东西还差多少元?
三、总结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沪教版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沪教版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能看图正确地说出图意。
过程与方法:能用简洁的数学语言看图说图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文明乘车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难点:建构加减混合运算的模型。
教学媒体:口算卡片、实物投影、课件、双色片等。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10的分与合
一、复习连加连减。
板书:6+1+2= 2+4+3=
6-2-3= 10-4-4=
1、直接说得数。
2、计算后先让学生说说2+4+3=和10-4-4=计算这两题时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他们着重说一说在2+4+3的计算中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加,在10-4-4的计算中是哪两个数相减。
3、连加连减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二、体验感知
乘车情景:
小朋友们学得真棒,邵老师带大家去乘小火车。
看,小火车开来了。
(一)先加后减
1、车上有多少乘客?(3个)
2.小火车到站了,发生了什么? (上来了4个,又下去了2个)
3、谁能编一个数学小故事?
(1)指明2~3人说。
原来车上有3人,上来了4个,又下去了2个,现在有几个人?
(2)同桌互相说一说。
4、谁会列算式?
师板书算式:3+4-2=5
3表示什么? +4表示什么?-2呢? 5呢?
5、这个算式跟以前学过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谁来给这样的算式取个名?
6、揭题:对,像这样有加又有减的算式叫做加减混合运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本领。
板书:加减混合。 齐读。
7、这个算式你是怎么算的?
(1)同桌说一说计算过程。
(2)指名说。
(3)归纳:先把前两个数字的得数算出来,再和第三个数字相减。
(二)先减后加
1、多媒体出示:看小火车又到站了,仔细看,发生了什么?
(下去了1人,又上来了2个)
2、请你编一个数学小故事。
(1)指名2~3人说。
原来车上有6人,下去了1个,又上来了2个,现在有几个人?
(2)自己轻声地说一说。
3、谁会列算式?
师板书算式:6-1+2=7
6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2呢? 7呢?
4、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1)前后说一说。
(2)指名说。
5、比较一下,这道算式和刚才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6、归纳:无论是先加后减还是先减后加,只要有加又有减的算式都叫做加减混合运算。
7、小组讨论:加减混合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师板书“按从左往右的次序算”
8、归纳: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一样,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的。
三、巩固应用
1、模仿练习:乘车游戏。
要求:摆学具,讲故事。
同桌合作,一人摆一人说。
2、书P36/3
3、看卡片,说计算过程。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学会了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那就试试你们的新本领吧!(学生口头说说计算过程)
5-3+4 3+6-7 8-5+3 2+8-9
4、师:停车场里又出现问题了,汽车怎么开不走呢?你能帮助他们找对钥匙吗?
(1)师:汽车开走了,却留下了问题,问什么这两道算式(7―2+4、7+2―4)看上去很像,得数却不一样呢?
(2)在做题目时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看清符号)
5、送信游戏:争当合格邮递员。
(1)将自己的信送到合适的邮箱。
(2)师生共同检查。
四、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2、计算时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3、师:小朋友,这节课你们用自己的智慧,学会了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你认为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检查反馈效果的作业
看图列算式: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从左往右计算
3+4-2=5 6-1+2=7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加减混合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841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