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秋思”,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会背诵、默写《秋思》。感知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领会《秋思》叙事抒情的特点,体会本诗平淡、本色的语言中包含的艰辛的构思过程和复杂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课前读写积累乡情主题的诗歌,积淀语文素养和情感体验课堂通过读写互动、说写结合来领会诗情、想象意境、品味诗句、丰富和积累语言。通过课后练笔中巩固知识,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体会感悟作者乡情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在品味诗歌写作特点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美妙,进一步培养学生喜爱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思乡主题的古诗词3-5首

2、课件(诗句及相关知识链接)背景音乐(二胡曲)

学生准备:课前积累的作业,积累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读写,积累素材

1、学习了《泊船瓜洲》之后,你自己读了那几首关于乡情的诗词,在积累作业上写下来,注明那些是写景抒情,那些是写事抒情。

2、关于张籍,你知道多少?记下来。

3、读一读《秋思》,画出你认为好的词语和诗句。

二、激趣导入,读写词句,感知秋思

1、背诵古诗,创设氛围。(请3-5名学生背诵,全班齐背)

学习了《泊船瓜洲》,我们知道了王安石的乡愁就是那徐徐的春风,遥远的家乡在明月下显得是那样近,只隔几重山就到了。我们在过去的学习中,在课外阅读中肯定积累了不少关于乡情乡思的诗歌,请同学来展示一下,大家共同分享。

你体会一下,你刚才背的这首诗是写景抒情,还是写事抒情?

2、背诵《秋思》。

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张籍写的《秋思》,这首七言绝句字面上非常简单,没有生字,让我们来齐声背一背。先看一看,记一记,背一遍,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再看一遍背第二遍。

3、解题,感知秋思。

大家知道,张籍是唐代吴郡(苏州一带)人,现在客居洛阳,(课件展示简图,指一指)因思念家乡,写下了这首《秋思》,(板书课题)

思字,心上一个田,作者的心田里是怎样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呢?是什么引起了张籍的乡愁?(秋风)

秋天有哪些境象可以引起人们的秋之思呢?把以秋开头的两个字的词语在积累练习本上写下来,写成一行,读一遍。

(秋天、秋风、秋霜、秋月、)(课件)

这些事物、景物都可以引起我们感受到秋天来临,种种思绪萦绕心头,秋是怎样的景象呢?用四个字的词语描绘一下

(秋风习习、秋风萧瑟、秋高气爽、秋雨绵绵、秋江明净、秋山如洗、秋虫啾鸣、层林尽染、霜气袭人、雾霭沉沉)(课件)

这么多的词语啊!老师读读这些词,就想起就感到秋天来临的一股萧杀之气了,就感到了秋的凄凉、寒冷,就想回到温暖的家里。离家在外的人,此时此刻,肯定更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自己的亲人。

你知道古时候把离家在外的人叫什么吗?说一说,品味品味,秋天来到时他们的感情变化。

(游子、客居他乡、漂泊异乡、宦游四海、侨居异国)(课件)

4、朗读指导。

他乡的游子,对家乡、故乡、故国的思念之情就叫做乡情。时光荏苒,岁月沧桑,时间在变,人事在变,这份乡情却一直深深埋在心底,让人梦绕魂牵。因为这份情感太深沉,所以我们变得敏感,春花秋月,草长莺飞,都时时拨动我们的心弦,远在他乡的游子就产生了难以言表的乡愁。哪怕只是一枚落叶,几缕秋风,都勾起游子的乡愁。张籍乡愁就是被洛阳的秋风引起的。我们把自己当作客居在洛阳的张籍,想一想他的心情,我们用张籍的感情和语言来朗读这首《秋思》。

三、读写诗句,进入情境,理解诗意

1、读完之后,我们一起把这首《秋思》写下来,老师在黑板上写,同学们在作业本而上写,注意把诗歌写在作业本的左边,注意写得整齐美观。

2、结合注释揣摩诗句的意思。把不好理解的词句圈起来,在你认为含义、情感比较深刻的词下面打上重点号。

3、将诗句的意思用一段通顺连贯的话写在诗句的右边。

4、同桌交流,将诗句意思说完整。

5、想象作者复杂的心情,写信、拆信的情景,轻声诵读古诗。

四、品读诗句,把握特点,感悟诗情

1、品味见秋风、意万重

作者深沉的乡愁被一阵秋风引起,就想到要给家人写信。秋风怎样被作者感受到的?

张籍在 (街上、院子里、大树下 )看到__________听到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课件)

(体会作者因秋风而敏感地产生的思乡之情)板书见秋风

张籍见到秋风,引起了那些秋思?

张籍见到秋风,(立刻、马上)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课件)

(体会作者因思乡而敏感,千愁万绪萦绕心头的意万重)

于是,张籍就铺纸执笔写家信。

家字有三个意思:(本义和引申义)妻子或丈夫、家庭里的亲人、家族及亲人。说一说:张籍想给妻子 写信,告诉她 ________________(课件)

张籍想给父母 写信,告诉他们_________________

张籍想给亲人们写信,告诉他们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萦绕在作者心头的意万重。板书意万重

然而,作者的意万重都是由于这轻轻拂过的秋风引起的,作者没有明写想到了什么,思乡,只淡淡写到见秋风,可见这平淡的见字包含着多么丰富的蕴含啊!再一次品味平淡之中饱含的深情。

2、作者怎样写好家信的?听音乐,想象,写一段话(背景音乐、课件) (分组练习)见到秋风,张籍伫立秋风之中,提笔写到___________(课件)

夜深了,张籍徘徊反侧,在灯下写到__________

张籍一夜没睡,清晨在窗下深情地写到_______________

3、品味 复恐、又开封。

信写好后,张籍找到捎信的人,将信交了出去,这时他感到___________(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课件)

这时,他_________(突然、猛然、犹豫不决)地想到 ___________ 是啊,短短的一封信怎能写的(全、完、尽、清)张籍那浓浓的乡情啊! 他急忙将信要回来_________(匆匆、慢慢)地将信封打开,改了改补了一段,看了看摇摇头点点头又放了回去(课件)(选择并思考为什么)

4、领会诗歌写作特点

是啊,作者有太多的话要对亲人们说,可是短短的一封信怎么写得完张籍对家乡的思恋、对亲人的思念、怎么写得完它飘落异乡的惆怅与寂寞,怎么写得完秋风吹进心田的这份纷繁缭绕的乡愁!在诗歌当中,作者没有明写乡情,读者却通过描述捎信时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读懂了作者浓浓的乡情。现在回过头看一看,全诗没有特别突出的词句,我们没有觉着那个字显得特别好,可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陶醉了。这就是本诗的写作特点:抓住细节,于平淡、本色的语言中抒发深厚的情感。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 看似寻常最奇绝,成如容易却艰辛。 (课件)

5、美读《秋思》。 (背景音乐、课件)

秋风拂起了张籍的秋思,这首本色、平淡的绝句也打动了我们每一位读者。那些风声雁鸣、月圆月缺时常把我们的思绪带回故乡、带回家里,将亲人的音容笑貌带到我们的眼前。不管我们在哪里,亲人总在心里,家总在心里,故乡总在心里,如果在异国他乡,祖国总在心里。然而,这点点滴滴汇集在一起,却成了抹不去的乡愁。等同学们长大了,就会有了与唐代的张籍一样深沉的,一样的,一样复杂的,拥有一样丰富美好的情感世界。

现在,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一次品味《秋思》蕴含在平淡的语言中浓浓的乡情,试着把这首小时刻在心上,把张籍的复杂的深情读到脸上。(课件)

五、课后读写,拓展延伸,积淀能力

1、课后练笔:请同学选做一题,当天完成。(课件)

①将本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自拟一个特别的题目,写清楚作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注意多用形容词。

② 想象张籍会在信中写些什么,代他写一份完整的信。

③替张籍的家人写一封回信。

④如果你是这位捎信的人,给张籍写几句话。

⑤作为一名现代人,给唐代的张籍写几句话,交流乡思的体会。

⑥写一篇读后感,谈谈《秋思》叙事抒情、平淡的语言之中饱含深情的写作特点

2、比较《秋思》与《泊船瓜洲》、《长相思》的异同。

3、在两周内积累5首表达乡情的诗歌和歌曲,在学习回顾与拓展(二)时交流展示。

编辑推荐

古诗诵读•秋思


古诗诵读秋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
2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今天,我们切合时宜地来学习一首和秋季有关的诗——《秋思》。
2、

《渔家傲•秋思》三“异”


细读《渔家傲秋思》,词中的三处异引起了我的注意。异者,不同也。有异,诗歌才显个性的多彩、心灵的丰富和语言运用的出奇制胜。

一、风景的异

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不仅突出了秋天的景色不一般,而且还很有特点。什么特点呢?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地域特色。这一地域就是塞下,即西北边疆,或衡阳雁去无留意的一个偏远所在。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都要飞回南方避寒。古代传说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才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渔家傲秋思》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到底是什么样的特异风景使大雁无留意呢?是城头的号角吹动,是四方的边声随之而起。边声,指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等边地的悲凉之声。李陵《答苏武书》中有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这真是一部悲切苍凉的交响曲。那身处西北边疆的诗人呢?大雁都毫不留恋的地方,诗人却不得不留在那儿,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境况呢?雁去的地方是南方,是诗人盼望的家园。这让诗人很快就想起了远在苏州的家乡。此时,苏州的家乡是一派怎样的景象呢?想到家乡的温暖,诗人的内心不免有些落寞。于是,边塞特有的悲凉之声便令诗人感慨万分。与此同时,相异的风景也让诗人深刻感受到了家乡的遥远,而这种空间的遥远又调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没有落入俗套的悲秋。由此可见,对风景的异的初步体验,确实是深层次探究这首词的有力铺垫。

二、数字的异

这里说的数字上的异,是指对塞下风景的补充描述和对作者情感的延伸探究。《渔家傲秋思》中有两处数字的异值得关注:一处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千与孤;另一处是浊酒一杯家万里中的一和万。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千表示极多,千嶂指很多像屏障一样层叠的山峰,千嶂里指崇山峻岭之中。诗人用千嶂里这三个极其简练的字,就写出了边塞地理环境的独特。与千嶂里这种重重叠叠的山峰相异的是孤城:以孤代一,更增添了孤独、渺小、萧索之感,更给人一种沧海一粟的悲凉之意。当然,这座城池也是一座大门紧闭的城池。这座城池为什么刚到傍晚就早早关闭了城门呢?是因为四面边声连角起军中的号角声已经说明战事吃紧,孤城的形势十分紧张,甚至有可能还处在敌人的包围中。这座早早关闭城门的城池,在落日的斜晖中会让词人想吟咏大漠孤烟直,可他内心却少了王维那种诗意般的开朗,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沧桑。正是因为如此,一个千字,一个孤字,就利用数字上的极大差异,将塞下风景描绘得这般令人印象深刻。这时,诗人若再次想到南方柔媚的秋天,想到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色彩绚烂,以及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和谐悠然,内心的感触一定会更加强烈。在这种反差中,诗人的内心决不仅仅只是想到家乡的遥远和望雁归去的落寞,还有内心的紧张和对归家遥遥无期的担忧。

浊酒一杯家万里中,一杯浊酒一个人喝,其中的孤独自是不言而喻。因为,这杯浊酒少了曹操对酒当歌的那份豪迈,少了李白金樽清酒的那份轻盈和潇洒,更少了苏轼把酒问青天的那份浪漫,却多了离家万里的浓重思念。但是,如果说这杯浊酒中的厚重仅仅来自对家乡的思念的话,那肯定是不够准确的。其实,这杯浊酒中蕴含的词人的情感要复杂和微妙得多。接下来的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范仲淹是个内心满怀豪情的人,不立下盖世功勋不会轻言回家。此刻,他心中有两对矛盾一对是家国之思的矛盾,一对是浓重的乡愁与个人豪情壮志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在他内心纠结,一直无法解开,于是就有了借酒浇愁,就有了家万里和归无计的无奈感叹,进而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杯浊酒的厚重。

以上两处数字上的异,既写出了塞下风景在诗人眼中的萧索与寂寞,又再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沉重、悲凉的情感。总之,这两处异不仅使这首词的景与情融合得更加紧密,而且还为我们再现了这样的场景:诗人身处落日西沉时城门紧闭的孤城,端着一杯浑浊的烈酒,看着重山中升起的长烟,想起了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流下了两行苍凉的眼泪。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情感的异

满耳的边声是悲戚的,满眼的风景是悲凉的,将军白发征夫泪是悲壮的,但这种悲不是一般的忧愁或悲伤,而是一种能使人不眠的忧愁,能令人整夜不寐。那么,这首词是不是落入俗套的悲秋之作呢?显然不是。

其一,这种忧愁的背景不仅不灰暗,而且还具有一种明亮的色调,是羌管悠悠霜满地:边塞特有的乐器羌笛,奏出的是悠扬的乐曲,与之相伴的是明亮的月光照着满地的霜雪,整个世界一片华光。虽然这样的景色容易让人想到渐逝的年华,以及感伤于坚守边陲而不得归家的无奈,却也少了明月楼高休独倚的敏感和惆怅。就这样,明亮的月色伴随着高昂的乐曲,词人的忧愁便随之也明亮和高昂起来。这样看来,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秋思》显然不是一般的悲秋之作。

其二,外在的景色虽然时刻透出悲凉,但词人内心却依然满怀豪情。其中,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说不立下盖世功勋就没有理由回家。可见,词人内心还是充满雄壮的抱负的。也正是因为词人有这样的雄心和抱负,所以整首词从表面上看虽然是凄凉的,但深入品味后却不会让人觉得凄凉,反而会让人感受到许多悲壮。

《微笑着承受一切》教学设计--舞动的秋思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微笑着承受一切》教学设计--舞动的秋思”,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微笑着承受一切》教学设计--舞动的秋思

一、教材分析

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主人公桑兰是原国家体操队队员。她17随那年参加了在美国纽约长岛举办的友好运动会,不幸因脊椎骨严重骨折而造成瘫痪。但她没有绝望,而是微笑着承受一切,坚强地与伤痛作斗争的事。在接受治疗期间,她以“桑兰的微笑”征服了大洋彼岸的人们。

课文先简单介绍了桑兰的体操生涯,再简要叙述了她受伤的情形,随后描写了桑兰受伤后的状况和她坚强的表现。在阅读时特别要注意的文中的两个具体日期——1998年7月21日(受伤的日子)1998年10月30日(出院的日子)。三个月间发生的事情,不可能详尽叙述的,但是,感受到这个坚强的小姑娘是以“无比的勇气”来承受一切的。

不平凡的经历会有不平凡的故事,平凡的经历同样会有不平凡的故事。生命是多么宝贵啊,因为每个人只能拥有一次。让我们珍爱生命,努力用微笑去承受一切。这是本单元的育人出发点。让我们的学生能领悟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今后的日子里,这批孩子一定会遇到无数的挫折和困难,如何面对这些困难与挫折,也许学了这课,认识了桑兰后,能影响到孩子的将来。而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学会抓住课文的重点,分清内容的主次,因此,《微笑着承受一切》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学情分析

由于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农村小学生,地处偏僻,知识狭隘,受家庭环境和知识能力的限制,对桑兰的认识是少而又少的。虽然关于桑兰的受伤、治疗及生活情况,中央电视台体育栏目中曾作过专题报道,但是想想桑兰受伤时是1998年,对四年级学生来说似乎很遥远,更不用说是农村学生了。虽然学生可通过查阅报纸杂志、搜集音像资料等了解,但条件不允许,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在课堂上利用背景资料适当地丰富原有的文本,仔细研读文本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感受文本,感受生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感受桑兰的顽强精神,最后用朗读表达出来。

本班学生基础是年级中最差的一班,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不是很强。就本班级实际而言,对于初步的感悟应该没有什么困难,但要利用其他详实的资料去深入解读文本,读懂人物的内心,读懂生活,构筑起一个文本的立体感,会存在困难。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调动积极因素,建立起文本、补充资料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通过各种语言训练,针对本班学生思维深度与广度、言语概述能力不强的特点,强化练习,有效点拨,避免在一个平面徘徊,是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中自主识记本课生字。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承受”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5节。

3、能在阅读感悟文本资源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感受桑兰的坚强与乐观,真正从心底漾起对人物的敬佩之情,并能用1~2句话表达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教学重点:能在阅读感悟文本资源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感受桑兰的坚强与乐观。

教学难点:理解“我决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等句子的含义。

老师:相应的课件

课前准备:学生: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查找桑兰的有关资料(主要了解她受伤前所获得的成绩、她的近况)

教学过程:

一、走近——桑兰

(一)导入课题,设疑促思

1、出示桑兰的照片:通过预习你对桑兰或者课题有了哪些了解?(随意聊聊)

2、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桑兰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思考桑兰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能不能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2)梳理问题,形成共识。

二、走进——桑兰

(一)紧扣“优秀”,探究第一自然段。

1、引读第一节。

2、桑兰曾为国家赢过许多荣誉,让我们来看一份桑兰获奖的履历。自己轻声读一读,然后说一说你的感受。

3、她的这些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桑兰是我国女子体操队(出示、引读)

——优秀的跳马选手。

(二)紧扣“不幸”,探究第二自然段。

1、过渡:

是啊,桑兰是我国女子体操队的优秀的跳马选手。1998年7月21日,在美国纽约第四届世界友好运动会上,桑兰出场了。许多观众期待着桑兰再创佳绩,为国争光,可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出示课件)

2、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结合画面说说不幸的事情是什么?

4、请你联系桑兰的运动生涯和她受伤的情况,为什么说这是“天大的不幸”?

随机板书:身体的疼痛,肢体的伤残,失去大好的前途,失去美好的生活。

5、出示说话训练:17岁的桑兰,美好的人生——,可是——。

从此,她将面对——,面对——;

从此,她将失去——,失去——。

这一切真是——

让我们带着惋惜的语气读好这句话:“这真是天大的不幸!”

(三)紧扣“坚强”,探究3—5自然段

1、过渡:一个花季少女,一个有着光明前途的运动员,一个有着美好人生的年轻生命,美好的人生刚刚开始,可是后半生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了。在一瞬间,什么都消失了,她的世界一下子凝固了。然而面对这天大的不幸,桑兰却——微笑着承受一切。

(板书微笑着)

2、桑兰又是怎样微笑着承受这一切的呢?请大家先默读3—5小节之后,划出有关的句子,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争取读好句子。

3、交流出示句子:

三句话整体出示:

前来探望的队友们……反而急切地询问队友们的比赛情况。

每天上午和下午……一边轻轻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桑兰可以自己刷牙,自己穿衣,自己吃饭了。……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

4、选择自己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然后小组交流,推荐讲的最好的同学集体交流。

u重点研读:

“不掉一滴眼泪”——出示画面,说话训练。

“忍痛康复治疗”——为什么要“哼”着乐曲?

“学会生活自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作是哪些?

师讲述桑兰锻炼的小故事。

5、引读3—5小节,加深体会。

师:如此简单的事桑兰都做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更何况要站起来?这期间不知还要面对多少困难,不知还要付出多少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让我们配合着读好3—5小节,再来感受桑兰微笑着承受这一切时的坚强与乐观。

三、学习——桑兰

1、过渡引读:

2、桑兰为什么能赢得海内外人士的敬佩?他们会怎样说呢?(说话训练)

3、17岁的桑兰面对着困难没有退缩,没有沮丧,而是……(指板书),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向桑兰一样,坦然的面对一切,微笑着面对困难,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位坚强的姐姐的名字——桑兰。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必做题:

1、摘录描写桑兰坚强的句子,读三遍。

2、抄写词语(词汇表上的词语三遍)。

选做题:

1、桑兰成为2008年申奥形象大使,虽然自己行动不便,但还是一脸灿烂的笑容,她说她将尽全力为北京申奥工作,你想对桑兰说什么?快给桑兰姐姐写一封信吧。

2、借助网络、图书、影视等有关媒体,搜集也向桑兰一样坚强的故事,如洪战辉(2005感动中国人物)……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筹备《学坚强、颂坚强》的主题队会。

五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秋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秋思

秋思原文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注释

⑴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

⑵复恐:又恐怕;

⑶行人:指捎信的人;

⑷临发:将出发;

⑸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创作背景

张籍原籍吴郡,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客居洛阳城。当时是秋季,秋风勾起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练习题

1.《碛砂唐诗》云:“一倍笔墨便写出十倍精彩。”秋风无形,何以“见”得?请谈谈你的理解。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请鉴赏诗的三四句。

参考答案

1.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1分)秋风无形,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一样,秋风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2分)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凄凉摇落之景,生羁旅、凄寂、思乡之情。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2.三、四两句突出心理和细节描写——“复恐”,“又开封”。“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和“匆匆”。“复恐”二字,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似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作品寓情于事,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而又高于生活,这正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二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知识点归纳人教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二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原文欣赏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重点字词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人家:农家。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原文翻译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

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作品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尽管它属于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作者简介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写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渔家傲》《天净沙·秋思》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课型:赏析课课时:1课时执笔:

审核:备课组时间:学生班级:姓名:

教学目标:体会诗词曲中所表达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方法指导:1、结合注解了解诗的大意。

2、综合各种信息,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朗读三首诗,学背。

二、学习《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齐声朗读,理解填空:

第1-4两句,直抒心中郁结,表现作者()的心理。5-6句借景抒情,烦忧为之一扫,精神为之一振,感到心情()。7-10句,“蓬莱文章”指(),“小谢”指(),这里是作者自比。“俱怀逸兴壮思飞”意思是(),“欲上青天揽明月”一句,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的向往和追求,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来。11-14句写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慨。(“”)一句比喻,表现诗人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三个“愁”字足见()之多,与开头的“多烦忧”相呼应。结尾两句是诗人()的愤激之词。

2、诗意理解李白才高志远,但一生很不得意,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这首诗抒写的就是()。

三、学习《渔家傲》

1、朗读这首词,理解填空:上阕写景,“秋”和“异”二字,交代了()和(),而“雁”“无留意”则表现出西北边境景色(),“孤城闭”三字透漏出军事态势的()。

下阕转入抒情。“浊酒一杯”表现出诗人因思乡()。“燕然未勒”意思是(),“归无计”意思是()。“人不寐”中的“人”指(),“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原因是()。

2、理解词意全词上阕围绕(“”)字勾勒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下阕重在揭示孤城将士()的心情,()的情怀和()的苦闷,构成守边将士的复杂抑郁的情怀。()和()完美结合,表现出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

四、学习《天净沙秋思》

1、齐读曲子,理解填空:

○1根据语言形式上的特点,很明显,这首曲子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三句纯粹(),每句都是三个()排在一起,短语之间、句子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语,让读者根据前后连贯的几个画面意会“秋思”的主题。

○2根据这些写景的短语,你知道这是(深秋傍晚)时候所特有的景色。“昏”意思(),“西风”意思即(),既点明(),又给人以()的感觉。乌鸦却能引起旅人()之念。“()”本来是恬静明丽的景物,在境界上似乎与上下句所描写的景象截然异趣,其实不然。因为旅人在荒郊野外见此安适的人家,只会引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愁绪。第三句更给人以苍凉之感。一个“古”字唤起人们对古往今来多少过客的不尽联想。古道:年代久远的驿道;而旅途劳顿的“瘦马”,更使整个画面带有令人沮丧的感情色彩。

○3在这幅图画中,人是(“”),“断肠”意思是(),末两句不仅写(),而且写()。

2:、理解曲意

这支曲子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不仅写景,动静相衬,而且写人,借景言情;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练习把这并列的九种景物,用你自己的语言联缀起来,向大家描绘一幅秋郊夕照图。

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傍晚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桥畔住着几户人家,年代久远的驿道上,游子在瑟瑟秋风中,骑着瘦马缓慢前行。

五、默写这三首诗词曲,在教学案的背面。

六、教(学)后收获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教案教学设计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教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要求】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教学策略】

1、教法:自学辅导法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播放《思乡曲》,师生合作背诵思乡的诗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泊船瓜洲》《秋思》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教学重点】

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

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教学流程】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3.老师质疑检测: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

四、朗读品味两首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1.小结过渡。

2.引导品读《泊船瓜洲》。

(1)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2)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重点预设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

(3)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4)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

3.自读体会《秋思》。

(1)小结过渡: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

(2)自由朗读体会。

(3)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五、对比梳理,整体朗读。

1.总结: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

2.朗诵两首诗词。营造情境,引读朗诵,体会情感,表达感情。

六、作业设计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长相思》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二、学习《长相思》

1、看插图,说词意。

2、讨论:

(1)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说说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2)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

◇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作者背景思乡缘由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王安石奉诏入京春意浓追问明月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秋思张籍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叙事抒情含蓄感人

长相思纳兰性德征旅途中遇风雪辗转难眠写景叙事倾诉心声四、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附:板书设计

5、古诗词三首

题目作者背景思乡缘由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王安石奉诏入京春意浓追问明月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秋思张籍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叙事抒情含蓄感人

长相思纳兰性德征旅途中遇风雪辗转难眠写景叙事倾诉心声

《秋思》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微课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743.html

更多
上一篇:仰望布达拉 下一篇:谁敢试一试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