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求未知加数》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求未知加数》数学教案
第八单元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12课时 求未知加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求未知加数的算式,探索并掌握求未知加数的方法,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2、让学生积累把一个数凑成10的经验,为将来学习进位加作准备。
3、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继续培养独立思考、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求未知加数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求出未知加数。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口算:口算卡片练习。
2、今天数学课,智慧爷爷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带来了一个盒子。
二、探究交流
1、教学例题。
(1)媒体出示装了苹果的盒子图。
问:图中盒子里如果装满苹果,可以装几个?
已经装了几个?
还差几个?
(2)进行说明:同学们,盒子里可以装10个苹果,我们已经装了8个,还有几个没有装的。(教师边说边板书:8+()=10)
(3)如果不是我们已经算出来了,我们就不知道还有几个没有装,所以我们把没有装的,也就是不知道的这个数用括号括起来,表示不知道的意思。
(4)这个算式就读做:8加几等于10。
(5)通过图我们知道了还有2个没有装,也就是8加2等于10。(教师在黑板上填写。)如果没有图,你该怎么想8加几等于10呢?小组讨论。
(6)学生说的只要有道理就可以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
讨论后形成如下板书:
因为10可以分成8和2,所以8+(2)=10。
8和2合成10,所以8+(2)=10。
10-8=2,所以8+(2)=10。
(7)思考:6+( )=10,小朋友可以怎么想?
发表意见,只要说的有道理。
2、延伸。
(1)把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再在黑板上写上 4+( )=10
3+( )=7 ( )+5=10 7+( )=10
三、反馈完善
1、完成第2题。
(1)看书上题目,明确要求:先画满10个图形,再填空。
(2)学生独立在书上画图形填空。指名说出每一行画了几个图形,( )里填了什么数。
2.完成第3题。
(1)谈话:信鸽在天上飞呀飞,迷失了方向,智慧爷爷要让小朋友帮个忙,用自己的办法帮信鸽把信送到邮局。
(2)学生用铅笔引路,在书上进行连线。汇报交流时,说说这样连的理由。
3.完成第4题。
(1)谈话:同学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了信鸽,它们把这件事告诉了小白兔。瞧,小白兔正在拨萝卜呢。(课件出示图和题目)
(2)学生独立在书上方框里填数。
(3)汇报交流。
(4)提问:观察这一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对哪些内容很感兴趣?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因为10可以分成8和2,所以8+(2)=10。
8和2合成10,所以8+(2)=10。
10-8=2,所以8+(2)=10。
4+( )=10 3+( )=7
( )+5=10 7+( )=10
教学反思:
教材把“求未知加数”安排在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之后,单设一个课时进行教学。这种安排有助于学生体会求未知加数的含义,启发学生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求未知加数的问题。是为后面学习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打基础的。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学习的过程进行总结,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一件事自始至终有个交代的责任心,也让学生体验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求未知加数(苏教版一年级上册)”,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一、创设情境
师:今天森林里特别热闹,小动物们在举行知识竞赛,参加这次竞赛的有小猴队、小松鼠队、小熊队、小兔队。小朋友,你们想和小动物们一起去参加比赛,好吗?(第一组代表……)今天的比赛,哪个队表现最好,老师就给他加星。
小朋友准备好了吗?
(1)准备练习
兔奶奶给小动物们出了第一道题
考察学生的10以内繁荣加减法。
每队代表都说得非常好,都得一颗星。
讲述:同学们越来越聪明了,智慧爷爷奖给我们一个智慧盒,想不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呢?
边讲述边打开礼盒,指名看看,并说给大家听,里面装了8个大苹果,还空着两格。?
二、观察探索,积极思维
出示情境图,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你们能从图上发现什么吗?可以怎样提出问题?想不想把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出来?
板书:8+()=10。?
揭题:这个()为什么没有数?(因为2个格子里没有苹果,是空着的。)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把()里的数填上。(板书课题:求未知加数)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还能用什么方法知道()里应填2?
三、应用拓展?
1、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信鸽送信。?
讲述:信鸽在无边无际的蓝天上飞翔,不知不觉迷失了方向,智慧爷爷想请同学们帮帮忙,用自己的办法帮信鸽把信送到邮局,愿不愿意?请用铅笔引路,把信和邮局用线连起来。?
在书上完成,小组学生互相检查。?
3、“想想做做”第3题在一分钟内完成
出示课件“小白兔拔萝卜”,让学生分两组进行拔萝卜比赛,初步体会□+□=10这个简单的数学模型。
四、总结点拨
今天大家玩得开心吗?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呢?
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算式中未知数的意义。
2.会填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逆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的内容,练习十的第1、2题。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游戏卡片。
教学设计
准备练习
1.口算练习。(开火车)
9-6254610-49-8
10-610-97-71953
2.说出下面各数的组成。
791098
3□4□6□3□□5
3.猜一猜。
出示图片:
苹果树上结了10个苹果,我用纸盖住了一部分,请你们猜一猜,我用纸盖住了几个苹果?(6个)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学生可能答出:4和6组成10;10可以分成4和6;4加6等于10;10减4等于6;根据苹果树的样子推测大概是6个苹果)
教师评价:你们都很聪明,能用学过的知识猜对用纸盖住的苹果的个数。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看谁学得又快又好。
[教学过程说明:
第1题的口算题采用“开火车”的形式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第2题数的组成知识,是本节课填未知加数的依据,教师在这里做了重点复习,为下面要进行的新课做好了准备。第3题安排的是猜一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渗透了填未知数的有关知识。
专家评析:
填未知加数是所在章节的难点知识,因此,准备练习的设计从口算到数的组成,再到猜一猜,遵循了从旧知到新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让学生以此为生长点,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
探究新知
1.教学铅笔图。
出示例题插图:
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汇报)看着这幅图,你能知道是什么吗?(学生汇报:盒子里放了7枝笔;如果把盒子放满,可以放10枝笔;盒子里少放了3枝笔;盒子里原来可能有10枝笔,拿走了3枝,还剩7枝等)
根据这幅图,谁能编一个故事,提一个问题?(学生汇报:1.盒子里原来有10枝笔,拿走了3枝,还剩几枝?2.盒子里放了7枝笔,再放3枝笔是几枝笔?3.盒子里放了7枝笔,再放3枝笔就是10枝笔吗?)
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盒子里已经放了7枝笔(板书:7),还要放几枝,题里告诉了吗?(没有)我们把没有告诉的、不知道的数叫“未知数”。“未知数”可以用小括号来表示,谁会写小括号?(学生汇报,全班书空)已经放的7枝笔和还要放的枝数合起来是10枝,谁能列一个加法算式?(学生汇报,教师板书:7()=10)这个算式怎么读?(学生汇报:7加几等于10)
7加几等于10?括号里应该填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填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出示课题)
学生分组讨论:7加几等于10?括号里应该填几?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7再添上3就是10,所以括号里填3;7和3组成10,所以括号里填3;7加3等于10,所以括号里填3;10减7等于3,所以括号里填3;盒子里空了3个位置,所以我就知道括号里填3等。
想一想:括号里的3表示什么?
2.教学小旗图。
出示小旗图:
再画几面旗就是8面旗?
6()=8
再画几面小旗就是8面小旗?
请同学们先在横线上画一画,再在括号里填数。(小组活动)
6加几等于8?括号里应该填几呢?(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3.直接填数。
看着图,同学们很快就能填出括号里的数,如果老师只给同学们算式,你还会填吗?
出示:3()=54()=7
2()=86()=10
[教学过程说明:
通过直观图和老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得出在“7()=10”中的括号里该填几;接着再通过问题提示让学生增画小旗,并在“6()=8”中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最后在学生积累了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脱离实物在括号里填数。这样设计,把直观感知同问题启发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主动构建知识,不但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而且又能启发他们的思维。
专家评析:
铅笔图的教学,教师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大胆尝试。教学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在讨论中动口、动脑,形成多向信息交换与评价,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说,又通过语言表达,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第一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又安排了画图填数、直接填未知加数等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体现了教学过程的渐进原则。]
拍手游戏
指定一个数,老师先拍,学生接着拍,要求学生拍的次数跟老师拍的次数加起来等于指定数。
实践运用
1.谈话:学校组织春游,同学们提早就准备好了蛋糕和水壶。
7()=105()=9
7加几等于10?5加几等于9?(汇报)
2.带上蛋糕和水壶,请同学们按票乘车(出示汽车图)。
票面上的括号里填几(车票卡片),你就乘坐几号车。(学生活动)
3.森林公园到了,这里的花儿太漂亮了,可惜的是,每朵花少了一片叶子。请同学们给每朵花再选一片叶子,使两片叶子上的数加起来等于花心上的数。(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说明:
以“春游活动”为主线设计练习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其中“花朵配叶子”是一道有多余条件的题目,通过这个游戏既要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专家评析:
练习设计紧紧围绕本课重点,目的明确,层次清楚,开放性强,较好体现了《课程标准》中适当安排有多余条件的题目的精神,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解题能力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评价体验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专家评析:
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总结,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
专家评析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1.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者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了算法的多样化。如“猜一猜”和“填7+()=10”时就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
3.注重习题的开放性。
数学开放题是最具有教育价值的题型,它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解题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本课中,准备练习、例题以及练习题的解题方法都注重了开放性。尤其是“花朵配叶子”的游戏,不仅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较好体现了《标准》中适当安排有多余条件的题目的精神。
执教:河南省焦作市民生街小学刘海庆
指导教师:河南省焦作市教研室闫永芳
1.6.10填未知加数|人教课标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6.10填未知加数|人教课标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0页。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法算式中未知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确填出10以内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观察思考的能力以及逆向思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画一画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填未知数的过程,感悟填未知数的逆向思维方法,同时,在解决填未知加数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实物图抽象填未知加数算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培养热爱数学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填未知加数的算理,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确填出10以内加法算式中的未知加数。
教学难点:理解填未知加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师导入:小朋友,你们玩过扑克牌吗?现在,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玩一个小小的扑克牌游戏,你们有兴趣吗?
2、(师出示两张扑克牌的背面):我这儿有两张扑克牌,你能猜出他们是几吗?你怎么猜的?(生胡乱猜4、5后)你有什么依据吗?
3、看来,刚才大家都是瞎蒙的,现在老师再告诉你们一个条件,这两张牌合起来是9,猜猜,他们可能是几和几?(1和8、2和7、3和6、4和5板书在一角)
4、刚才我们想出这几种可能,现在我告诉大家,这其中一张是7,你能知道另一张是几了吗?你是怎么想的?
5、再猜:如果两张牌合起来是8,其中一张是7,另一张是几?如果其中一张是2,合起来是10,另一张是几?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圆珠笔图
①师:还想再猜吗?(出示圆珠笔图),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已经有7支圆珠笔了,再放几支就是10支了)
②已经有7支圆珠笔了,再放几支就是10支了,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示,7()=10
③哪个小朋友知道这个算式怎么读?生试读,师示范读,生再次跟读。()就用来表示不知道的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填小括号里的数。
④谁能说说,括号里应该填几?你是怎样想出来的?同桌先交流,再汇报。
⑤生汇报后师出示答案。
2、教学书P70小旗图。
①有一位叫小红的小朋友现在想考考大家(出示P70的小旗图),谁会读小红提的问题?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已经画了6面小旗了,再画几面就是8面了。)
②你能解决小红提出的这个问题吗?请你在练习纸上画一画,再把小括号里的数填上。
③先同桌交流,再指名几个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反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直接填数:
看着图,小朋友们很快就能填出小括号里的数,如果老师只给同学们算式,你还会填吗?
出示:3()=5()4=7
独立填好后,说说你的想法。
2、小结:刚才我们表现得都很好,小朋友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填小括号里的数,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拍手游戏吧!
三、课间游戏
拍手游戏:指定一个数,老师先拍,学生接着拍,要求学生拍的次数跟老师拍的次数加起来等于指定数。
老师拍:
我们拍:
四、实践运用
1、P70做一做1
左图不变,右图实物图及算式改为()5=9。先观察,再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说一说想的过程。
2、做一做2
先出示第一行的点子图和算式5()=8,师:请小朋友把点子图和算式合起来看看,说说这是什么意思?
应该再画几个点子,你是怎么想的?
独立完成第二行和第三行,其中第二行改为()2=7
3、填算式,看谁做得又对又快。独立完成后校对。
2()=8()6=9()1=7
1()=9()5=72()=8
五、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游戏;
有几朵美丽的花,可惜每一朵花都少了一片叶子。请小朋友们给每一朵,再先一片叶子,使每片叶子上的数加起来等于花心上的数。(学生活动)
957810
41421
6、9、4、5、3、2
教材分析:填未知数这一内容,是在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这一节的,在这一节里,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是重点,而填未知加数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为学生已初步建立10以内数的数感,对10以内数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并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填未知加数这一内容,从知识的逻辑顺序来说,与10以内的减法一样,属于同等难度的;但是,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来看,需要逆向思考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一年级刚入学不久的小朋友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这一内容的学习,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同时又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准备。
对这一内容的编排,教材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用实物图或点子图的方式,二是用算式的方式,但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表现为“A()=B”的呈现形式,这容易使学生得到不完全的认识。所以我在教学的练习题中又增加了()A=B的形式。这样,将有助于学生对填未知数这一学习内容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加法交换律的知识也作恰当的渗透,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悟。
1.6.10填未知加数|人教课标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在括号内填数》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在括号内填数》教案
第九课时:“在括号内填数”
教学内容:一年级教材P70,练习十
教学目标:
分析性智力:知道括号的意义与用法;掌握在括号内填写未知数的方法
创造性智力:能用多种方法来解题
实践性智力:能熟练在括号里的数,能用在括号里填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参与:
1、课件展示:小猴子冲冲巷把书上结的又大又红的桃子装在盒子里送给自己的好朋友。瞧,他已经装好了一些了,盒子里还没有满。冲冲决定再上山去采一些把盒子装满,你愿意帮助小猴子算一算应该再采几个桃子吗?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核子力已经装了几个桃子,一共要采几个桃子,列出含有未知加数的算式:8+()=10
二、自主探究,体验合作:
1、教师:刚才很多小朋友以下子说出了应该再采2个绦子,你们异地功能有自己的好办法,想和你小组中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吗?
2、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由小组长统计有几种不同的想法。
3、讨论结束以后,组织全班家六,小组进行汇报,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有:(1)通过观察,发现盒子里还有两个空格,就知道要放2个进去了。
(2)联系前面学习的数的分合的知识,10可以分成8和2,就知道应该再采2个桃子。
(3)联系加法,知道10减8等于2,就知道还要再采2个桃子。
4、交流后,课件中出现冲冲的话:谢谢小朋友,我这就把盒子装满了送礼物去。
三、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课件展示,冲冲带着礼物来到大河边,河山个的五彩桥是由许多块大石头拼成的,现在小桥只有半边了,只有染两块石头上的数字相加的得数是10,才能拼好小桥走过去。
2、小游戏:找朋友。交换司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不同的数字卡片。出示如:7+()=10这样的算式,教师执7问,我的朋友在那里,执3的同学就举3说,我的朋友在这里。反复联系。
3、教师:刚才一直是老师出题,小朋友想自己出题考考大家吗?咱们来个小组间的竞赛好吗?小组中先商量怎样出题,交换解答,最后展示出的题和答案,全班交流评价。
4、开放题:课件演示:小猴子过了桥,他的朋友就在里面,城堡上各有三把大锁,如:()+()=9,六把大锁上各有一些数字,你能帮它选好钥匙吗?
四、课后练习:练习十,第1---3题。
五、课后小记:整节课课有故事情节贯穿,而且学生之前对数的组成基础比较扎实,教学效果较好,但学生比较激动,组织纪律还需加强。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3”,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二课时:6和7的组成及其加减法
教学内容:第45-46页做一做练习七,第4-8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根据一副图写出两到有联系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并计算出得数。
2、掌握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6、7的组成及加减法
一、6和7的组成:
(1)拿出6个门个类似学具,让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个人分一分,另一个人写一写,写出6的组成,然后集体汇报。
(2)教师提供1至7的物体图片,让学生将合起来是6的图片用线连一连,如1和5合起来是6。然后再小结6的组成。
(3)教师提供点子图,有的有1点,有的有3点,让学生继续画点子,要合起来是6。然后再小结6的组成。
注意:在小结6和7的组成,要简洁有序。
练习巩固:
(1)师生对口令。
(2)同桌互相拍手,记组成。
(3)在方块里填数
(4)填表:
小明参加套圈比赛,每人6个圈,套上的如下表,请学生说说没套上的。
套上的圆圈数35124
没套上的圆圈数
二、6和7的加减法
(1)复习6和7的组成
(2)请学生拿出总数是6(7类似)的红花、黄花
以小组为单位,看图相互说说得数是6的加法。集体汇报
(3)根据6的组成直接说得数是6的算式。
(4)从数字卡片中找数字,编编得数是6的加法算式。
注意:学生的汇报,教师要引导他们有序地说,同样教师的板书也要简洁有序
在加法的基础上,再来写减法算式
三、练习巩固提高:
1、(1)看图,说说图意,再写算式。
(2)口算,其中抽取几题让学生说说算理。
(3)游戏:找朋友等
(4)听算式,举得数卡片。
(5)同桌相互出题,考考对方
2、写算式:教师范写,学生在本子上练习。
四、实践活动:老师请7个学生上台,请他们去给花圃的花浇水,锄草等,想一想有几种分法?
五、课后延伸:找找生活中的6和7
六、课后小记
第三课时: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页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练习七第13、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有关7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2.使学生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里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并能列式计算。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教科书第36页上两道例题的挂图(兔图、青蛙图),让学生每人准备0~7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有关7的加、减练习
1.做移动卡片的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画上,将数字卡片由放在方格上面随意移动位置,让学生说出加上下面方格中的每一个数的得数。
教师把依次换成、,随意移动,让学生说出加上下面方格中每一个数的得数(移动时,只能移到0—3的上方;移动时,只能移到0~2的上方)。
2.让学生填写第11题的得数。
3.做第12题。
让学生用0—7的数字卡片,两人一组做第12题。一个学生随便举起两张数字卡片,另一个学生从较大数里减去较小数,很快说出得数。练习5次后,交换角色再练5次。
4.做第13题。
教师说明题意:每组有4道式题,有4个得数。要把式题和得数用线连起来。例如,7减2得5,找到5,把“7—2”和“5”用线连起来。然后,让学生在书上连线,集体订正。
5.做第14题。
让学生拿好铅笔,同时开始计算,教师按半分、l分、l分半、2分报时,让做完的学生举手,以便了解学生的计算速度。然后对得数,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
课间活动。
二、教学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
1.教师挂出教科书上第47页的金色的秋天的收获图。
提问:“图里告诉了我们什么?”
教师画括号、在括号下面加写“?只”。边画边说明:“括号表示让我们把两群小兔合起来,下面加一个‘?只’表示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只小兔。”
提问并指名回答:
“括号表示什么?”
“‘?只’表示什么?”
“谁能完整地说出图里告诉了什么?求什么?”指定两、三名学生回答。
“怎样列式计算?”填在书上。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要把4只和3只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只,用加法。)
2.教师挂出教科书第51页上的青蛙图。
让学生仔细看图,想一想图里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分组讨论,然后回答。
提问:“括号下面写着‘7只’表示什么?”(一共有7只青蛙)“在荷叶上的青蛙上面写着‘?只’表示什么意思?”(求在荷叶上的青蛙有几只。)
“那么图里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分别指名回答。“谁能完整地说出来?”指定三、四名学生回答。
“怎样列式计算?”填在书上。
“为什么用减法?”(要从7只里去掉2只,求剩下几只,用减法。)
3.做教科书第47页上“做一做”中的两题。
第1题,先让学生看图,想一想:图里告诉了我们什么?括号下面的“?条”表示什么?指名回答。然后,让学生在教科书上填写算式,集体订正。
第2题,学生看图后,教师提问:
“图里括号下面的‘7只’表示什么?”
“‘?只’表示什么?”
然后,让学生在教科书上填写算式,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七第14题。
2、如果还有时间,可以让学生做第52页最下面方框中的思考题。先要让学生独立做。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说一说自己的做法、想法。
四、课后小记:
第四课时:8和9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53—55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8和9。
2.使学生知道9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掌握8和9的组成。
教学难点:学生会正确书写数字8和9。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点子图、数字卡片、计数器、直尺图、鱼图、数学卡片、小棒、三角形、课件、投影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数一数国中的人和物,得出它们的数量是8和9。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字8、9。
2、记8和9的字形。
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8和9的字型像什么?
3、数8和9。
(1)数出指定数量的物体
(2)数出8根或9根小棒,并创造图案
(3)从树叶图、红花图等图片中圈出指定的数,并说说自己是如何数的
(4)找找在教室里数量是8或9的物体
4、数的顺序
(1)在一把缺少数字的尺子上要求学生把数写完整。
(2)让学生操作学具,明确7的后面是8,8的后面是9。
(3)用猜谜的方法,如:一个数排在6的后面一个,它是几?(7)
5、9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教师直接出示点子图等,让学生填符号(也可用手势表示)
(2)同桌两人自己在点子图上涂色,然后再进行比较。
6、分清8和第8,9和第9
(1)让学生在书上填写,然后集体校对。
(2)游戏法:老师邀请十位左右的学生上台,听老师的要求,找同学起第8个是谁?等等
(3)操作学具,听老师的要求摆学具:
如:摆9朵花,其中左起第8朵是蓝的,其余为黄的。
7、8和9的书写。
教师范写一学生评价一学生试写。独立写,教师巡视,展示优秀作业。
8、8和9的组成。
(1)8的组成。请你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分成两堆。把你们的分法记录下来。谁来汇报一下。
(2)9的组成。
出示9你能想到什么呢?
18
二.巩固练习:练习八的1—5题。
三、学习小结:
四、课后小记:
第五课时:8和9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57页。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8和9相关加减,掌握一图四式的列式过程。
2.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知道交换加数位置得数不变。
教学重点:掌握8和9的加减运算。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学生准备小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口算。计算后请学生说说一道加法,一道减法是怎么算的?
2、投影出示89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8可以分成几和几,你会填吗?看到这个你还能想到什么?9的组成呢?
3、今天,我们来学习和8、9有关的加减法。
二、教学新课:
(一)、学习一图四式。
1、学习根据一幅图写两个加法算式。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8个梨,左边2个,右边6个。
谁能来看图问问题吗?能编不一样的吗?
其余学生根据问题写算式。2+6=86+2=8
为什么根据同样的一幅图,你们却写出两道不同的算式呢?
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2、学习根据一幅图写两个减法算式。
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板书(将?写于不同处)编题,其余学生写算式。
8-2=68-6=2
这两道算式又有什么联系呢?
3、幅图,我们一共写出了几个算式?分别是哪几个?你发现了什么?根据一幅图,我们可以写出4个算式,2道加法,2道减法。
4、你能根据一幅图来写出4个算式吗?请你拿出5个红色的小园片,4个黄色的小园片,象我一样摆。你能根据这些小园片,写出4道算式吗?把你的结果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谁来汇报一下。
(二)、教学8和9的加、减法。
1、出示P57摆一摆的图,这两个小朋友也在摆园片,他们写出了四道算式,你觉得对吗?
2、这些算式的答案你能算出来吗?你可以象这两个小朋友一样摆一摆小园片,也可以用别的方法来算一算。谁愿意来汇报一下你的方法呢?
3、出示P57想一想,你会做吗?做完的小朋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小棒图,让学生列式计算。
口头反馈。4+5=95+4=99-4=59-5=4
2、看来,小朋友都会算了,那么我们来开一次小火车。
3、游戏(仿照P63第16题)。全班做,小组做。
四、小结:你今天学会了什么本领?
五、课后小记:
“10的认识及其加减法”
教学目标:
分析性智力:1、知道10以内数的顺序,知道如何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写10的方法,掌握10的组成
3、知道如何用符号正确描述10以内数的大小
4、明确有关10的加减法的算理
创造性智力:能按照一定顺序和从不同方向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践性智力:1、能利用有关10的加减法,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2、能数出数量是10的物体的个数,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会读写10
4、能用符号正确描述10以内数的大小
5、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有关10的加减法
第六课时:10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的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的概念的学习,感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爱科学的教育。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显示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食物投影、10的卡片、点子图、小棒;学生准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复习已学过的数,比9大一的数是10。
1、谈话引入;师:我们已经学习了0~9的数,我们不仅能够正确的数这些数,还能读写,知道他们的大小和组成。那么比9大的数大家认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0”
2、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认识10
(1)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看图数一数,抽象出数字10。
师:图书同学们在干什么?大家数一数一共去了几个同学?老师呢?一共去了多少人?(10人)是吗?大家一起来数一数。
介绍你数的方法。(可以一个一个数,也可以几个几个数,发现只要有次序,不遗漏重复数的结果都是10)
(2)数一数:
从学具盒中数出数量是10的任意一种学具。
教师示范数出10根小棒,并用皮筋捆好,问:这一捆里有几个1根?也就是几根?使学生明确10个一是1个十。
找找自己身上哪一部分的个数可以用10来表示。
(3)10以内数的顺序
教师出示点子图。看书上的计数器的图,让学生感受9颗后面再加一颗就是10颗。
看书上的直尺图,你能说出10以内的数的顺序吗?
引导学生小结:明确9加上1是10,10去掉1是9,10排在9的后面。
按数的顺序,让学生把直尺上的数字填完整,再抽象出数轴,明确10以内的数序。填空:书上P67页,第1、2两题。反馈第1题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2题呢。
(4)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比较9和10
除了9以外,还有哪些数比10小?10比哪些数大?你是怎么想的?
(5)区别10和第10
自己画一画表示10的物体:画o,画好后请同桌同学数一数校对。师拿出学生刚才画的圆OOOOOOOOOO,给左起第10个O画上黑色和右起第10个O画上红色。
(6)10的书写:教师范写一学生练习,说说写10与以前写的数有什么特别?
三、10的组成
l、10的组成
(1)同桌合作,学习10的组成,一个分,另一个记录。归纳10的组成。
(2)10的组成有几种?用什么方法能很快地记住它们?可用手指强化记忆
2、练习巩固:
(1)击掌组成10
(2)说数组成10
(3)连线:P65做一做
(4)10的组成和分解的运用如套圈活动:练习九第3题
四、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又增长了什么本领?
五、课后小记:
学生第一次写两个数字组成的数,学写中协调性比较差,写1合0时都是要求略斜,组合后写成了尖尖的。如,问题在于前面写0时要求不够严格。
第七课时:有关10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书P66,练习九第4、5题
教学目标:明确有关10的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地计算有关10的加减法;能利用有关10的加减法,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点子图、学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10的组成,再编算式
二、活动展开:看点子图,编算式
(1)出示9+1的点子图,你能用算式表示图上的意思吗?
9+1=101+9=1010-1=910-9=1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根据书上的点子图编写算式
(3)想一想:5+5=10-5=
三、归纳小结:一图4式;
练习九第4题。
四、巩固提高:
(1)找朋友:师3和7是朋友,你还能找出哪两人是好朋友,连线。
(2)练习第2题。]
(3)学具操作:那出0到10这些卡片,象聪明的大象一样同桌说一说,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得10。
五:课后小记:
第八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九P67
教学目标:、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有关10的加减法;能利用有关10的加减法,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图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1、口算:孔雀开屏第6题。
2、比较大小:
(1)比较第8题中▲和○的多少,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一一对应的方法。
得出7○1010○710-7=3
(2)直接出示:练习九的第9题:3+6○910-4○8……
你能直接比较出左边算式和右边数的大小吗?如果不能,该怎么办?
(3)分组讨论,尝试比较上面的两题。
(4)小组汇报,比比谁的方法好。生:先算出左边的得数,再用得数和右边的数进行比较。
(5)用这个好方法比较其他几题。选择其中的两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如:师,2+4○7是2和7比较吗?是4吗?生是2+4的得数和7比较。
3、看图编算式:
(1)第7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说图上有……要求的是……)
(2)第10题:▲有(6)个,△有(4)个让学生列式,说说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6+4=104+6=1010-6=410-4=6
4、根据算式,编应用题练习第11题。让学生体会一个加法算式可以表示不同的内容相加。花;人;鸟、石子
5、根据算式,找找生活中的例子。
6、挑战聪明题:P69
7、小结:这节课我们有增长了哪些本领?
8、课后小记:
第九课时:“在括号内填数”
教学内容:一年级教材P70,练习十
教学目标:
分析性智力:知道括号的意义与用法;掌握在括号内填写未知数的方法
创造性智力:能用多种方法来解题
实践性智力:能熟练在括号里的数,能用在括号里填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参与:
1、课件展示:小猴子冲冲巷把书上结的又大又红的桃子装在盒子里送给自己的好朋友。瞧,他已经装好了一些了,盒子里还没有满。冲冲决定再上山去采一些把盒子装满,你愿意帮助小猴子算一算应该再采几个桃子吗?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核子力已经装了几个桃子,一共要采几个桃子,列出含有未知加数的算式:8+()=10
二、自主探究,体验合作:
1、教师:刚才很多小朋友以下子说出了应该再采2个绦子,你们异地功能有自己的好办法,想和你小组中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吗?
2、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由小组长统计有几种不同的想法。
3、讨论结束以后,组织全班家六,小组进行汇报,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有:(1)通过观察,发现盒子里还有两个空格,就知道要放2个进去了。
(2)联系前面学习的数的分合的知识,10可以分成8和2,就知道应该再采2个桃子。
(3)联系加法,知道10减8等于2,就知道还要再采2个桃子。
4、交流后,课件中出现冲冲的话:谢谢小朋友,我这就把盒子装满了送礼物去。
三、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课件展示,冲冲带着礼物来到大河边,河山个的五彩桥是由许多块大石头拼成的,现在小桥只有半边了,只有染两块石头上的数字相加的得数是10,才能拼好小桥走过去。
2、小游戏:找朋友。交换司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不同的数字卡片。出示如:7+()=10这样的算式,教师执7问,我的朋友在那里,执3的同学就举3说,我的朋友在这里。反复联系。
3、教师:刚才一直是老师出题,小朋友想自己出题考考大家吗?咱们来个小组间的竞赛好吗?小组中先商量怎样出题,交换解答,最后展示出的题和答案,全班交流评价。
4、开放题:课件演示:小猴子过了桥,他的朋友就在里面,城堡上各有三把大锁,如:()+()=9,六把大锁上各有一些数字,你能帮它选好钥匙吗?
四、课后练习:练习十,第1---3题。
五、课后小记:整节课课有故事情节贯穿,而且学生之前对数的组成基础比较扎实,教学效果较好,但学生比较激动,组织纪律还需加强。
第十、十一课时: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P72-73,连加连减
教学目标:
1、鼓励在具体、鲜明的情景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能按照图的有序排列,找出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说出连加连减的含义。
教学难点: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老师手持两束气球进教室,一手:蓝黄蓝红;一手:红蓝红红。
师:今天老师特地带来了一些气球,奖给表现最好的小组。特别是上课听得认真,发言积极响亮的同学。这些气球漂亮吗?谁告诉大家有几只?
生:8只。
你是怎么知道的?4+43+1+4
2、师肯定学生的说法,给予鼓励。
3、机动方案:(1)生说出加法算式,则教师板书如上,提出3+1+4这个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么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来研究的。(2)生没有说算式,则引入喂小鸡的情境。
二、新知探索:
(一)教学连加:
1、出示喂小鸡的情景,教师分步操作,学生观察:
操作1:5小鸡在吃食,又跑来了2只。
师:看到这里你知道了什么?一共有7只小鸡
谁会列式?口头
操作2:又来了1只。
师:这下你又想告诉大家什么?生:又来了1只。。。。。。
谁会列式?生说,教师板演5+2+1=8
该怎么运算呢?生同桌交流,汇报:强调加了几次。
你会读这个算式吗?5加2再加1等于8
2、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叫连加,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的得数记在心理,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加上地三个数,算出结果。
(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能用小棒当作小鸡来摆一摆,说一说吗?)
3、练习;
做一做:左边第一题:先根据图意思摆好小棒,边同桌讨论,边把算式写完整。
(二)连减教学:
1、连接上面的情景,让学生猜想,小鸡吃完食物会怎么样?
生:又去玩了,走开了。。。。。。
2、直接出示书上的连减图片:让学生看图同桌说说图意。请学生上台来指着图说说。有8只小鸡吃完食物后走了2只,后来又走了2只,还剩下4只。
3、列式:8-2-2=4,这里的8、2、2、4各表示什么意思。读读这个算式;8减2再减2等于4。
4、练习:做一做右边一题,看图列式说图意。不摆。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去可以用划去或圈出来表示
反馈:你的算式是。。。。。,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学生相互评价。
5、小结;像这样连着减的算式叫连减。。。。。。
三、巩固深化:
1、完成练习十一第1、2、5
2、游戏;体育课玩游戏:
三个学生先包来3个,2个。5个;用完了放回去;减4、2、4
四、课外延伸:
1、生活中连加连减的例子。
2、气球破了2只,老师又去买3只,怎么列式。----加减混合。
五、课后小记:
本课时用气球引入,十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在一开始教师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的发言:有部分学生认为4+3再加1的列式教师板书为4+3=7+1=8应该列为4+3=77+1=8;部分为4+3+1=8,这样可以发前一个列式就是连加算式的计算过程和思考顺序。没有能很好的加以运用,主要原因是分析学生还不够通彻。
第十二课时: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P72-73,连加连减
教学目标:
1、鼓励在具体、鲜明的情景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能按照图的有序排列,找出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说出加减混合的含义。
教学难点: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3+2+1=5+3+2=8-2-3=10-5-3=
计算后先让学生说说计算5+3+2和10-5-3时分别先计算什么,后计算什么?
二、新课引入
1、在复习题后面的两道题的旁边出事如下两个算式:
5+3-210-5+3引导学生观察,并用复习题中的后两题和上面两题作比较,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2、教师谈话:上面这两题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我们把这样的计算叫做加减混合计算。这节课就来学习这样的计算。
3、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三、学习新知识
1、学习例1。
(1)在屏幕上出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的场面。
教师:屏幕上反映了什么内容,你能从屏幕上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教师:要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要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4+3
(2)屏幕上出现湖里有7只天鹅飞走两只的场面。教师:湖里天鹅的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还有几只天鹅?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4+3的后面加写-2,把算式写完整。
教师:为什么要在4加3的后面在减2?
(3)引导学生结合屏幕上出现的画面,说说算是所表示的意义。
(4)学习4+3-2的计算顺序:引导学生讨论:结合屏幕上反映的湖里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混报交流讨论,并说出计算顺序。根据学生的叙述过程在屏幕上的算式4+3-2中表明的计算顺序依次表示出这两部分。
教师:第2步是几减2,为什么是这个数减2?
3、学习例2:
(1)在屏幕上出现反映“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后,又飞来了3只”连续变化过程的画面。
(2)引导学生根据屏幕上显示的内容,教师结合学生的叙述在黑板上板书:4-2+3=
教师:上面的算是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学生:先算减法再算加法,教师在配合学生的叙述板书。
师:为什么要先算减法?
学生:因为只有用减法先算出4只天鹅飞走2只湖里还剩下几只天鹅后,才能算出又飞来3只后湖里现在还有几只天鹅。
教师:第2步是那两个数相加。
学生:第二步是用第一步的得数2和3相加。
(3)引导学生总结夹剪混合计算的计算过程,谁能说说他们的计算顺序。学生:我们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算的。
四、巩固练习。
1、完成75页做一做的练习。
(1)引导学生摆小棒,先在桌上摆7根小棒,再拿去3根,然后又增加4根.
(2)让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把算式填写完整,并在最后的方框里填上得数.
(3)让学生结合摆小棒的过程说说算式7-3+4=8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计算:
5-2+3=8-7+8=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计算顺序和第2步分别是几加几。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一题。
(1)学生分别观察第1题的插图,并说一说画面上反映的内容,重点说出小呀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
(2)让学生根据画面的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计算出得数
(3)学生交流计算过程。
2、完成练习十二的第二题。让学生观察插图,明确要求,然后用线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
3、完成练习十二的第三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写算式的格式。
六、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课时所学习的内容,和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2、学生交流本课时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先分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所要注意的问题。
七、课后小记:
由于学生对连加连减的意义以计算的顺序掌握比较好,本课时学习比较轻松,学生从观察中很快迁移了前一节课的知识技能,得出从左往右的计算顺序。本课时的教学并没有像备课中的师生对话中来,而是学生在汇报时自己发现了方法。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课题:复习(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计算10以内加减法,提高加减口算速度能力;
2、通过喜闻乐见的练习,使学生产生学习熟悉的亲切感和成功感。
教学准备:小黑板、卡片
教学过程:
一、明确复习内容和要求。(板书课题)
二、应用练习
1、做第5题。在做这一题时要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最后一题是开放题,可以有多种答案。
2、做第7题。可以让学生先计算,再根据要求涂色,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涂出的图象像什么(绿叶映托的荷花)
3、做帝题。可以用接力游戏的形式,组织学生比赛。
4、做第9题。在学生能正确计算的基础上,可根据班级情况适当提出速度的要求。
三、复习总结
四、课堂作业
3+1+68–2–53+4–2
1+8–78–4+39–1–3
课题:丰收的果园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日常生产、生活里存在着数学问题,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逐步具有数学的意识。同时复习已经学习的数和计算,以及方位等有关内容。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教学基本内容
(看图)运苹果的车有()辆,是哪几辆?运梨的车有()辆,是哪几辆?
西红柿:从这里看,梨树在哪一边?
茄子:谁在梨树上?谁在梨树下?小猴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
豆角:小猫的前面一辆车是谁在推?后面一辆车是谁在推?
萝卜:我的右边有5棵苹果树。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棵。苹果一共有()筐,梨一共有()筐。
树上有()只鸟,又飞来()只,一共有()只。
三、引导学生讨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小组和班级里交流。
四、知识延伸
课题:统计
(一)教学内容: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68—69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4、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分类整理的统计方法。
(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我们人类的朋友—动物也举行了一个生日宴会。看,小主人来了……(多媒体显示大象及录音: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妈妈告诉我等会儿会有很多客人来为我庆祝生日,看,他们来啦!多媒体显示:小动物们带着面具边唱生日歌边依次出现)
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
二、知识探索
师:是呀,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他们分别有几只呢?我们帮助大象对来的客人作好登记。一个客人就拿一张相应的动物头像摆在课桌上,看……
(多媒体显示:动物客人依次揭开面具)学生摆动物头像。
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学生回答)
师:他们分别有几只?(学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怎么分?(学生回答)
师:有的小朋友说一个一个地数,有的小朋友说先分一分再数一数,请小朋友讨论一下,什么方法能一下子清楚地知道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分别有几只?
(学生分组讨论)
师: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小组合作,先讨论怎么分,怎么排,然后动手理一理。
学生小组讨论、操作,然后教师把每一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有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横排的、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竖排的,还有斜排的等多种情况)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哪一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呢?
(学生回答)为什么?
生: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叫我们排队时要横排对齐、竖排对齐。
师:说的真好!奖给你们小组一个图片。(教师把代表他们小组的图片贴在黑板上的得奖栏中)xx小组这样从下往上,横里面对齐,竖里面对齐,排得既整齐又漂亮。小红也是这样排的(多媒体出示第68页例图)请小朋友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横线下面的括号里(学生在书上填写)
师:看了这张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你发言很积极,奖给你们小组一个图片。(教师同样随意地贴,下同)
……
师:小朋友们这么多发现,都是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这是一种很好的统计方法(揭示课题)。这样统计,我们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大象家来客人的情况。这些客人还给大象带来了好多五颜六色的鲜花作为生日礼物呢!你们也能这样帮他统计一下吗?
三、知识应用
学生在音乐声中把学具鲜花图片分类统计在课本第69页例图上,然后相互交流,有的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有的学生走下座位与别的小组学生交流。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学生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
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生高高举起书本向老师、向同学、向听课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老师大概统计了一下,我们班大多数同学是这样排的(多媒体显示从下往上竖排的情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教师为上述学生所在的小组贴上奖品)看,大象他跑来感谢你们了!
(多媒体显示大象及录音:谢谢你们的帮助。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爸爸研究种植的神奇果树结果子啦!)
师:(四棵“神奇果树”张贴在两旁的墙壁上)看,在这棵神奇果树上结满了苹果、桃子、梨、西瓜、草莓。你们想吃吗?
师:好!挑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然后组长带领大家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板上统计你们小组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学生在音乐声中摘水果并统计)
各小组长上台展示,老师将各小组的统计图竖着对齐贴在黑板的左侧。(便于学生观察)
师:(指着竖排的六组统计作品)你们能看出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师:下次大象请小朋友做客一定要多准备些xx。今天我们帮大象解决了两个问题,每个小朋友都积极动脑,齐心协力,在今天的活动中哪一组是冠军呢?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结果呢?
师:好,请两个小朋友上来统计一下。
两名学生在喝彩、欢呼及音乐声中统计黑板得奖栏中各组的得奖情况。
师:今天的冠军是“xx”小组!祝贺你们!其他小组的小朋友表现也很出色,来,为自己鼓鼓掌.
四、知识的延伸
师:今天学了统计,课后你准备统计什么?
学生回答。
……
师:你们想的真多啊。课后选一项进行统计,然后我们再来交流。
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并且知道这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出11―――20各数。
3、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向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思想品德和安全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组成
教学准备:小棒、苹果教具、尺子、电脑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放录音,歌曲《快乐的星期天》
(同时)师:快乐的周末来到了,老师领着假日小队的同学去军属李奶奶家帮好事,这时他们正穿过一条喧闹的马路。(电脑出示主题图)
2、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有什么?
数一数,他们的数量各是多少?
(各小组讨论,讨论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教师选择性地板书)
3、师:同学们观察地很仔细,想像很丰富,那你们再观察黑板上这些数,你们能发现什么?
生:这些数都没有超过20。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和11―――20各数
(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1、数小棒,感知满十
师: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满十根后,捆成一捆放在一边,继续数,又满十根,再捆成一捆,明白了吗?(学生数小棒,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一学生上台跟全班同学一起数。
数完后,师问:通过刚才数小棒,想一想,1捆小棒就是几个十?2捆呢?
2、摆小棒,学习数的组成:
(1)认识15
请小朋友拿出15根小棒摆一摆,看谁摆得又对又快。
(学生摆,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摆法,把不同的摆法指名学生展示在黑板上。
问:这几种摆法你最喜欢哪种摆法?
看你摆好的15,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是由一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板书:15
教师领读
(2)认识11和20
问:谁能用你喜欢的好方法一下摆出11和20,并悄悄地告诉同桌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操作,并说理由)
反馈汇报,问:11和20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指名回答,教师板书:1120)
同时领读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十几就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并且今后在摆小棒时,就可用较简便的方法摆了。
3、看直尺,感知数的顺序、大小
1)、拿出已经准备好的直尺,找出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读一读。(先学生自由的读,再同桌互读,蝚后指名读)
2)问:看着尺子上的数,你能提出些数学问题?
三、有趣练习,巩固新知(电脑出示)
1、比一比,摆一摆
用小棒摆下面的数:12161720
(要求:摆每一个数时,指名一位同学上台演示)
2、連一連,猜一猜(电脑出示练习十四的第2题的点子图)
出示要求:从1到20。按顺序把点子連起来
师:这是一个隐形小动物,这很想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第71页完成第2题。
3、读一读,排一排
(电脑出示小狗汪汪并配音)
小狗汪汪:同学们,你们爱吃苹果吗?今天,我带来一大苹果送缎带你们,但是你们必须解决了所有的问题才行,你们愿意吗?
这时,老师拿出小狗汪汪带来和上面有数字的红苹果教具,把它发缎带大家,让学生大声读出来,并说出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最后所有拿苹果的同学上台来按顺序排好队,找自己的位置站好,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4、找一找生活中的数
师: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些数,你们能找一找,说一说吗?说给你的同桌听?
11―――20各数的写法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认识“十位和个位”
教具准备:小棒若干,数位筒,计数器,投影仪,学生准备小棒和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拍手数数。
从1数到20,从20数到1
2、数一数下面的小棒有多少根?
(1)一根一根数
(2)先把10根圈起来,再看有几根。
3、下面每一堆有几个十?几个一?
一捆加一根一捆加三根2捆
4、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数11―――20各数,并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我们不仅要学会数数,读数而且还要学会写数。
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数位
学生拿出自制的数位筒,让学生隹右边的筒里放小棒,边放边数
师: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左边的筒里放1根小棒来表示这10根。再在右边放4根,这时一共是几根?
问:右边的4根表示什么?
(我们把4所在的位置叫做个位)
左边的1根表示什么?(1个十)
(我们把1所在的位置叫做十位)
在数位筒上写个位、十位
“那么14该怎么写呢?我们可以借助计数器来写
数。”
2、利用计数器写数
出示讦数器
观察:从历边起,每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
(计数器右边起第一档叫个位,右边第二档叫十位,十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一,合起来就在个位上写几。
让学生写出14,请一名学生板演
师:写数时要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要从高位写起。
3、练习。
完成例4中后两个数,四个人一组,等待我摆小棒现,地写数。
讨论:“20”个位上的0该不该写?为什么?(因为个位的0起着占位的作用,表示个位一个也没有)
三、巩固练习
1、用数字卡片摆出,下面各数
十六十一十九十四十七二十
2、听老师读数,学生写
121115171620
3、给小马虎错误
十一写成101十八写成81二十写成2
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列出四个算式,并计算结果。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教学中的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学数学。
教学重、难点:看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学生准备小棒数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电脑演示卡通人物汤姆:小朋友,我是汤姆,今天是吉利的生日,他邀请我去作客,不过,听说路上要回答他提出的几个问题,你们愿意帮助我,和我一起去吗?学生回答后出,出示以下复习题。
复习:1)卡片出示:
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
1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1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19
复习2):汤姆讲述:我带来了一束鲜花作为礼物,瞧,花朵上还有算式呢!这些算式中哪些已经学过了,哪些还没有学?
(学生分类)8+110+12+64+107-38+10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领会新知
1、观察例图:吉利的生日晚会上,已准备了好多蛋糕(电脑演示),仔细看一看,这些蛋糕可以分成哪两部分?(盒内的10个和盒外的5个),这样,你可以说出哪些算式?
2、探究算法
1)你能算出得数吗?请你把书翻到74页,试着填一填。然后把你的方法告诉你的同桌。
2)谁愿意把你的算法告诉大家。(指名学生回答)
3、老师小结:小朋友的方法可真多,既可以用数的组成来算,也可以利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来算。
三、巩固深化,拓展创新
1、回到课前分类题,让学生完成原来不会做的题目。
2、媒体演示:
汤姆:生日晚会开始了,可吉利家的筷子还没数好,出示做一做1学生自己先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列出四个算式。
3、瞧:晚会上还准备了水果,咦,香蕉上怎么有算式,你会算吗?完成做一做2。做完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4、我们一起来到智慧宫:9+4你会算吗?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十几加减一位数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十几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鼓励学生能够用多种算法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计数器、小棒、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电脑出示)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一天早上,二只松鼠提着一个篮子上山采松果,松鼠妈妈采了14个,松鼠宝宝采了3个,然后就一起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学生看图,然后让学生根据图意编一个小故事,比一比,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
1、指名编故事。
2、有谁能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先同桌互相说,然后再指名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选择性的板书:
(1)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2松鼠妈妈比松鼠宝宝多采多少个?
(3)松鼠宝宝比松鼠妈妈少采多少个松果?
(4)松鼠宝宝还要采多少个才能和松鼠妈妈采的同样多?……………
3、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问:(1)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松果?用什么方法计算?如何列式?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说一说你的理由?还有谁能说?
(2)14+3=?你是怎样算的?同桌互说算法,然后指名说。
(3)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4)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用你最喜欢的算法说14+3=?
4、再解决第2--------4个问题:
问:用什么方法计?如何列式?你是怎样算的?请你说给大家听?
二、巩固深化
1、完成第75页的第二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最后教师指名说算法。
2、找朋友。
完成第75页的第1题。
3、比较大小
让学生先在书中完成,然后再全班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要这样填?
4、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学生自由的完成。
课题:认钟表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第76~77页。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钟表面,会看钟表面上的整时数,能判断钟表面上接近某个整点时刻大约是几时。
2、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有规律作息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珍惜时间的思想意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合作和竞争意识。
4、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会看钟表面上的整时数。
教学难点:能判断钟表面上接近某个整点时刻大约是几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面、小黑板、手表、闹钟、电子表、手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愿望。
(多媒体演示录音)猜钟表。出示课题:认钟表。
二、联系生活,感知钟表面
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钟表呢?(生答)
2、看钟表店的录像。请他们来我们班做客。(出示钟表图)
3、演示钟表面,揭示:时针和分针。
4、时针和分针有什么不同?
三、依托经验,认识整时刻
1、认识整时刻数。了解怎样的时刻为整时数。分针和时针各为怎样。
2、电脑演示整时数的练习。
四、自主探索,判断大约几时
1、认识了整时数,再来认识一下大约几时。了解怎样的情况为大约几时。分针和时针各为怎样。
2、电脑演示大约几时的练习。
五、寓练于乐,寓练于生活
1、讲故事。(渗透时间概念)
2、提问日常生活中的作息时间。
3、观察土,了解图意。
4、你还有什么问题?
六、总结拓展,体验创造的乐趣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本领?请你设计一个钟表,送给时间老人。
课题:9加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79页。
教学目的:使学生从实际情境里理解计算20以内进位加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小黑板、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出示挂图)
二、教授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实际情况,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2、教学时,可用图片代替桃来进行操作,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己想想怎样算出一共是多少,说出是怎样算的。
对“凑十法”可以适当引导、启发:怎样能清楚地看出一共是十几?让学生先想到凑满十。
对本题的教学,既要体现算法多样化,又要适当突出和提倡使用“凑十法”。
三、实际操作
1、试一试的教学。
2、想想做做的教学。(1~5题)
四、知识总结
五、能力检测
9+49+39+89+7
9+69+99+59+2
课题:十几减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1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从实际情境里理解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十几减9。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在独立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复习铺垫
口算练习。
9+7=9+4=9+8=9+5=
9+()=119+()=129+()=159+()=18
三、加强操作,理解算理,形成算法。
1、创设情境,引出例题。(出示挂图)
2、加强操作、理解算理。
(1)学生独立操作,边操作边说。
(2)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演示拿桃子的过程,并出示相应的计算过程。
四、自选算法,交流体会
1、“试一试”:12–9=()16–9=()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做。能算的小朋友尝试做,有困难的小朋友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再算。做好后,任选一题跟好朋友交流算法。接着班内交流。(自己喜欢用什么方法做就用什么方法做。)
五、巩固与拓宽
1、“想想做做”的第1题。2、第2题。
3、分组游戏:(1)钻山洞(2)白兔搬家(3)蚂蚁找窝(4)大象摘椰子。
4、做“想想做做”的第4题。
六、全课总结
课题:练习六
教学内容:国标本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2~83页。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计算,力求能正确地算出得数,为继续学习8、7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打好基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图片、数字卡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回忆练习。
做练习六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算法。对于9加几的算法要突出先凑十,再算10加几的思路;对十几减9仍旧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算法。在学生都能正确计算的基础上,再次让他们观察、分析9加几和相应的十几减9间的联系,引导他们理解利用想9加几来计算十几减9的思路。
三、口算练习。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形式练习第2题和第3题。这两题都为口算练习配上情节,在练习时,要利用这些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里反复练习这些加减计算。
四、综合练习。
让学生独立运用9加几和十几减9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做第5、6、7题。第5题比较一个算式和一个数的大小,第6题是加减两步计算,第7题是观察象形统计图回答问题。对这些题,学生都有能力解决,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答,相互交流、教师不做过多的讲解。
五、练习总结。
六、能力检测。
9+8=13–9=9+4=16–9=15–9=17–9=
9+2=11–9=9+9=9+6=14–9=19–9=
课题:8、7加几
教学内容:国标本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4~85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8加几、7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3、继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2、复习。3、小结并揭题。
二、讨论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出示小天使带来的喇叭图,请学生看图,说图意并列出算式8+7=。
(2)学生围绕8加7等于多少,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哪组的方法多。(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3)学生讨论后指名小组回答,教师根据回答进行板书。
2、教学“想一想”8+9=()
提问:你们会用刚才这些方法来计算8+9=()吗?安排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算的?再指名回答。
3、“想想做做”
(1)教师说明要求:学生先与组员讨论,填写空格,再进行组际交流。
(2)小组活动。
(3)组际交流,学生评价。
三、游戏实践、巩固练习
1、谈话引入。
2、说明游戏规则,并设置奖励机制(“智慧星”)。
3、学生分组游戏,教师巡视指导。
四、能力检测
课题:十几减8、7
教学内容:国标本一年级上册第86~87页。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熟练退位减法的方法,形成一种学习经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教学十几减8的例题。先联系实际问题引出15–8,再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主动探究,并交流自己的算法,算出得数。然后把不同繁荣想法在班内交流,使学生主动探究,并交流自己的算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要引导学生把对实物的操作抽象成数的运算,特别是喜欢用“破十法”的学生,要抽象成连续的两步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但不再提倡一个一个减。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应该指导他们用学具摆一摆,探究算法。
2、教学“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看图解题。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
3、做想想做做的其余题目。
4、创设学生喜欢的形式,训练学生的计算。
四、课堂总结
五、能力检测。
课题:练习七
教学内容: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88~89页。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思路和方法,达到能正确计算的要求。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游戏教具、图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整理计算思路。
前面学习了9、8、7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教学,一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计算思路,掌握了算法。但也有一些学生还存在困难,容易混淆算法,在计算第1题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选好计算方法,并在实物操作的基础上形成抽象的计算思路。
三、口算练习
1、创设学生帮助小动物们停车的形式来练习口算。(第2题)
2、小朋友们,你们敢不敢过独木桥吗?那我们就来看一看吧!(第3题)
四、综合运用和解决问题
1、连线题。(第5题)
2、组织比赛。比比谁先到家。(第6题)
3、看图解题。先让学生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出加法算式。(第7题)
五、计算检查
16–7=8+7=13–8=15–7=
7+7=7+6=8+4=12–7=
10+7=7+9=11–8=14–8=
17–8=15–8=8+3=
课题:6、5、4、3、2加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1页。
教学目的:在学生对进位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计算来掌握6、5、4、3、2加几这部分内容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水果图、数字卡片、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出示挂图,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观察图意。
2、指导学生列出算式。要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可以拆8凑成10或拆5凑10,也可以想8+5的得数写出5+8的得数。
注意: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指班内的学生算法多样,不是每名学生都会用不同的几种方法算同一道题。
3、学生尝试做“试一试”。
学生可以分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一、二题。
可以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算式来计算。
2、想想做做的第3题。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这些题目。
3、想想做做的4、5、6、7题。
采用一些新的形式来练习这些题目。
第6题先让学生在括号里填数,再说说题意,培养学生收集、表述信息的能力,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列式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统计的一些方法。
第7题可以组织学生比一比,看谁能算对,帮助小朋友顺利回家。
四、课堂总结
课题:十几减6、5、4、3、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2~93页。
教学目的:在学生对退位减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计算来掌握这部分内容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数字卡片、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揭示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出示挂图,让学生理解图意,列出算式。
教学时,要让学生选择算法自己计算。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再在班内交流。要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算法,更要让学生体会到哪种算法既算的快又适合自己使用,引导学生优化自己的算法,但要注意,说某种算法最好,不是由老师说了算,而是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体验的基础上,自觉地去进行比较和选择。优化算法仍然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倡导算法多样化。
2、教学“试一试”。
让学生自己算一算,再组织学生与同伴交流,在成功计算的过程中,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巩固新知。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和第2题。
在做第1、2题时可以让学生感受相应算式间的联系,以利于学好减法计算。
2、做“想想做做”的第3、4、5、6题。
学生分组练习,让学生分别把各组题算一算、比一比,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可以组织游戏,或者用线连一连等。
第6题可以让学生看看填好后的统计表,说说从表中能知道些什么,还可以想到什么。
四、课堂总结。
课题:练习八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4页。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达到能正确计算的要求。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自制图片、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练习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
1、练习进位加。做练习八第1题。
第1题分别用3、4、5、6去加圈上的数,可以用开火车的形式练习,也可以组织小组练习。
2、练习退位减。做练习八第2题。
第2题分别用11、12、13去减。每摘一个椰子说一说算式。可以分小组比一比,看谁摘的对,看哪一组先把椰子摘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计算练习
16–7=6+9=7+5=12–3=
5+6=12–5=11–2=7+6=
13–6=4+9=3+8=12–4=
15–6=11–8=6+6=14–7=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做练习八第4题。第4题是选择信息、处理数据的开放题。可以使学生体会问题与相关信息间的联系,初步感受这里提取信息的技巧。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也是开放的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五、课堂总结
课题: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5~97页。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感知进位加、退位减的实际意义和算法;
2、再整理、归纳加法表和减法表并应用加法表和减法表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加法表、减法表、苹果图、教学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加法表和减法表。
1、做第1题。通过一图四式,进一步体会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从每道算式的算法中加深对进位加和退位减方法的理解。复习时可想让学生看清图意,自己列出算式计算,把算式对比着看一看,体会联系。然后相互交流,把列式计算时的想法说给同伴听一听。
2、第2题和第3题是整理加法表和减法表。整理好后,再观察有什么规律。复习时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算式、找规律,然后集中交流。但对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要求不要过高,只要能有序观察,明白了规律,就要表扬。
三、计算练习。
做第4、5题。这是加、减法的混合练习,但这时还不要对计算速度提出过高的要求。
四、综合练习和解决实际问题。
1、做第6、7、8、9题。看图列式。这些都是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学时,都要先弄清题意,再列式解答,然后在同伴中说说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
在做第9题时,答案不唯一,能使学生体会结论的不确定性。可以先假设苹果的个数,再根据苹果的个数算出梨的个数。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梨可能有多少个,这可能引起争论,应当鼓励,使学生在不同的结论的碰撞中,逐步领悟问题的解决方法。但要注意从图上可以知道,苹果不会少于5个,梨不会少于2个。
五、课堂总结
课题:愉快的周末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8~99页。
教学目的:
1、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中逐步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奖励星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谁来说说一星期有几天?
2、是呀!一星期有7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一星期的最后一天是星期几?
3、讲述:按照历法,星期日是一星期的第一天,安排第一天让小朋友在家休息,是为了小朋友一星期能更好的学习,星期六是一星期的最后一天,今天,就是“星期六”,也就是“周末”。(板书部分课题:周末)
4、小朋友,想一想:你在周末时参加了哪些有趣的活动呢?
5、小朋友的周末生活真是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在数学王国里也来过一个愉快的周末。(补充课题)
二、师生合作,获得新知。
1、我们来玩套圈的游戏。讲述游戏规则:套中第1个圈得1分,套中第2个圈得2分,套中第3个圈得3分,套中第4个圈得4分,套中第5个圈得5分。
2、请一位小朋友上前套3个圈。
3、指名说说图中小朋友一共套了几分?你是怎么知道的?
4、如果让你来套3个圈,最多能套几分?你的3个全套在哪里?先跟好朋友说,再汇报)
5、现在有一位小朋友一共套了9分,他的3个圈套在哪里?(同桌讨论,在交流)
6、教师:小朋友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答案。下面,还有4个有趣的活动等着我们呢。学生分组组成各小队去不同的兴趣小组活动,然后依次轮流交换。
三、组内合作,探讨交流。
每一个“活动场面”由解说员解释图意并提出解题要求,学生动脑思考后,组员与组员之间进行探讨、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刚才小朋友们都观察得很仔细,讨论得非常热烈。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你们讨论的结果。
2、汇报“歌舞组”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3、汇报“美术组”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4、汇报“过独木桥”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5、汇报“接力赛”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6、小结:刚才你们争论得非常激烈。小朋友以后遇到问题就要这样,要敢于争论,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
五、全课总结,回归主题。
师:小朋友,在生活里存在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动动小脑筋,我们就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些有趣的问题,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小朋友要努力做个爱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小朋友,这节数学课你们“玩”的开心吗?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
课题:期末复习(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0—101页的第1—6题。
教学目的:对本学期学过的概念进行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加深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直尺、教学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接揭题。(板书课题)
二、整理数的概念。
1、认数复习。
(1)出示直尺,画一条直线,并标出直线上的点。让学生整理数。让学生在整理数的顺序的过程中,再次认识直线上的点越往右,它所表示的数就越大。
(2)数的大小比较。做第2题。学生填写,然后汇报交流。
2、数的组成复习。
(1)复习数位。个位和十位的概念。
(2)做第3题。
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
1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2个十是()。
学生先填写,再交流。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弄清数的组成。
(3)做第4题。
17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0里面有()个十。
三、时间的复习。
做第5题。让学生先认一认钟表上的时间,再相互交流,说说几时在干什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在钟表上认时间的方法。
四、综合复习。
做第6题。这题综合了认物体、认位置、分一分、几和第几,以及统计等方面的知识。复习时,可以分小组讨论、填表,并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然后集体交流。
对于讨论“还可以怎么分?”时,可以按颜色分,按楼层分,或按有无曲面来分,等等,只要说的合理就要肯定。
右面一题的答案是:圆柱上面有正方体和长方体;长方体上面是球;下面是圆柱,左面是正方体,右面是圆柱。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数的有关概念和认时间、认物体……等方面的知识,在课后希望小朋友能运用所复习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题:期末复习(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102页第7—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的计算技能更加巩固,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意识和初步繁荣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小黑板、口算卡片、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板书)
二、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1、复习10以内加减法的方法。
2、做第7题。这题着重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可以分小组活动。在学生自己找一找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按规律有条理地找卡片说算式,如按加法的数是1、2、3……顺次来整理,并进行交流。
三、计算练习。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6+3=4+5=8—0=3+7=
10–8=10–5=2+4=6–1=
5+3=2+6=6–6=0+9=
10–6=7–4=1+9=4+4=
第8题正式对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提出了速度要求。练习时要除了要注意口算的正确率外,还要适当注意速度。但速度要求不要太高,一般在2分钟内能完成这些题就可以了。
四、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1、做第9题。把得数是4的每一块涂上颜色,看看像什么?
学生涂色,分组练习,然后交流。
2、用小黑板出示一些综合性的题目。
学生分组解决问题,然后交流。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通过复习小朋友们熟练地掌握了计算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计算中正确运用计算技能正确解题。
课题:期末复习(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2—103的第10—14题。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20以内的的进位加和退位减,使学生乍得计算技能更加巩固,并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意识和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小黑板、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复习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
1、学生自己整理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
2、做期末复习的第10—11题。
这两题着重复习进位加和退位减。让学生在练习中整理、复习,这时可分组活动,让学生合作练习,使每个小朋友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在复习退位减时可让学生像图中那样根据被减数拿出两张卡片,说出两个减法算式;也可以同时说出两道减法算式和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以加强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三、计算练习。
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9+2=16–9=13–4=5+7=
15–5=6+8=11–3=8+8=
13–6=12–7=9+6=10+7=
17–8=14–8=7+7=18–9=
4+8=13–5=8+3=3+9=
这里对进位加和退位减法也提出了速度要求,可用2分半钟左右的时间完成这些题,但仍要把计算正确放在首位。
四、综合实践运用。
1、做期末复习的第13题。(看谁先跑到终点)可以分小组比赛,看哪一组做的对,做的快。比赛一次,每组做一条跑道上的题。经过四次,则每组可全部练完。
2、做期末复习的第14题。(不计算,比一比在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这题通过比较确定得数的大小,可以初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体会每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和估算的方法。练习时要强调“不计算”,只是通过已知数的比较得出结论。
五、课堂总结。(略)
课题:期末复习(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4页。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提高、发展,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加深对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一张纸、小黑板、挂图、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做期末复习的第15题。用一张纸你能卷出一个圆柱形纸筒吗?可以怎样卷?(这纸可以横着卷,也可以竖着卷,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体会方法的多样性。)
三、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做期末复习的第16题。(可以根据树苗大约有多少来估计,也可以按“还差很多”来估计,从而知道选“16个”比较合适。这里重视的不只是估计的结果,更在于估计的过程和估计时的思考。)
四、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做期末复习的第17—19题。
第17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是否放得下的问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尽量发表意见,说得在理就要鼓励。
第18题可以先讨论,再交流,要突出“每人发一个面包”。所以买第一、三盒最好,买第二、三盒也是可以的。
第19题的答案不只能填一个数。让学生讨论□里的数在什么范围内,体会答案不惟一。
五、课堂总结(略)
期末复习(5)
教学目的:在学生复习了2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之后,进行相应的计算练习,加以巩固强化。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试卷形式)
计算练习
1、在()里填数。
9+()=1210-()=0
5+()=15()+()=17
2、在○里填上>、<或=。
8+4○1417-10○3+47○13-10
7+4○7-49○9+310-6○6-6
3、用6、9、15组成四个算式。
()○()=()()○()=()
()○()=()()○()=()
4、填数。
7+8→□–5→□10–3→□+0→□
15–9→□–6→□15–5→□+6→□
5、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8+□<1411–□>7
二、算一算。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7—9=14—5=5+7=14—8=
4+8=10+5=9+8=7+9=
11—6=13—6=9+5=6+7=
2、每组题里得数大的算式后面□打√。
9—3□9+3□8—3□
〈〈〈
9—4□9+4□8+3□
3、连线。
8–63+719–9
4+610–712–10
8–57–50+3
4、看图列式。
○○○○○●●●●●●●◇◇◇◇◆◆◆◆◆
()○()=()()○()=()
()○()=()()○()=()
()○()=()()○()=()
()○()=()()○()=()
期末复习(6)
教学目的:在学生系统复习之后,进行的综合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能够综合运用知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试卷检测)
911
1、
2、在○里填上>、<或=。
8○14–417–10○3+410–6○6
9○9+37+4○7–410+0○10–0
3、从大到小排列下面各数,并填入()里。
1310915122018
()>()>()>()>()>()>()
4、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1的数是()。
20里面有()个十。
5接着画下去,画满10个。
○△△○△△
□○△□○△
6、☆☆☆☆★☆☆☆★☆☆
一共有()个☆。从左边数,第()个和第()个是★。
请把第1、3、7、11个涂上颜色。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国标本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教案3”,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课题:期末复习总课时:9课时本课时: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认识0~20这些数,能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组成。
2、知道10个一就是1个十。
3、复习钟表,知道整时和大约几时。
4、复习立体图形,能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
教学重点: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知道整时和大约几。
教学对策:通过复习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括线问题。
1)学生看图。
2)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左边有3根黄瓜,右边有6根黄瓜。
1)求什么呢?
一共有多少根黄瓜?
2)你能列一个算式吗?
3+6=9
3)学生自己完成第2小题。
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
10-2=8
你为什么这么列算式?
这道题要求篮子里有几个萝卜,把总共10个,去掉右边2个,还剩篮子里的8个。
修改:先要让学生说清楚每道题知道的是什么条件,要求的是什么问题,再让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9、实际应用。
1)看图,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交流:图上的小朋友在千纸鹤。
你在图上还知道了什么?
小男孩折了5个,小女孩折了4个?
2)一共折多少个呢?
3)学生自己列算式。
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
5+4=9
修改:要知道学生读懂对话框的文字,并要求学生把题意连贯的说一说,再列式计算。
10、填写表格。
1)光盘出示表格。
毽子足球绳子
原有17个6个10条
借出76个8条
还剩
2)学生观察表格。
3)从表格中你知道了什么?
4)求还剩多少个?用什么方法计算?
5)交流答案:
毽子足球绳子
原有17个6个10条
借出76个8条
还剩1002
有错的订正。
11、卡片游戏。
学生拿出卡片。
学生分别说5+几、6+几……的加法算式。
同桌游戏。
教师相机指导。
修改:教师报一个得数,学生根据得数找算式卡片,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这个练习较上个练习而言,思维上的挑战性更强一些,通过这个练习,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而且又一次地应用了表格的规律,同时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教师总结。
12、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13、作业:
说10道进位加法的口算给你的同桌或父母听。
板书设计:
十三期末复习
3+6=9
10-2=8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案3
8+2=10–4=4+6=2+8=
10–8=1+9=10–2=5+5=
课题:求未知加数
教学目的:通过实物图出现求未知加数的算式,帮助学生体会求未知加数的含义,并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未知加数。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出示挂图)
二、知识探索
1、教学例题,让学生弄清题意。
先让学生看清盒子里如果放满就是10个苹果,提出已经放了8个,再放几个就是10个,并列出8+()=10,读成:8加几等于10。学生可以从8和2合成10想出括号里应该填2,也可以根据图里2个空格直接想填2,还可以用10–8想出括号里填2。应该让学生讨论、交流,鼓励不同的想法。
2、试一试。出示两道题让学生试着练习。
三、知识应用
1、想想做做的第1题。让同桌的学生相互说说怎样得到括号里的数,然后在班内交流。通过这道题,使多数学生掌握想的方法。
2、想想做做的第2题。(小兔拔萝卜)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地上剩的萝卜和放在篮子里的萝卜,想每次是几加几得10。使学生初步体会:()+()=10也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
3、想想做做的第3题。式与数比较大小是第一次出现,它以数与数的大小比较为基础。所以第3题用上、下两式为一组题对照出现,既降低了难度,又教给了方法。
四、知识总结及检测
练习与测试
课题:连加、连减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法的意义,进一步熟悉加、减法的口算,学习解决稍复杂一些的实际问题,并联系实际情境渗透加减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卡片、小黑板、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出示挂图
二、知识探索
1、教学例1。
引导学生看图,弄清图意。
2、教学“连加”、“连减”的含义。
连加能解决连续两次“合起来”的实际问题。
连减能解决连续两次“去掉一些”的实际问题。
3、教学连加、连减。
让学生理解其意义和运算顺序,要充利用例题插图,尽力把插图改造成连续“合起来”,连续“去掉一些”的场景,让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同时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加、减法含义列出算式。在计算连加、连减时,仍然要联系实际问题的打算与步骤,领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把连加、连减算式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白运算顺序。
初学连加、连减两步计算时,可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写在算式下面的()里,再把()里的数与第三个数相加或相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计算的顺序,以后要学生逐步习惯把第一步得数记住,再连贯地算出第二步得数。
三、知识应用
想想做做的题目,要让学生观察、交流图意,联系图意列式计算,体会连加、连减的含义,加深理解运算顺序。
1、第1题中的虚线框表示“去掉”的意思。
2、第3题列出的算式可以不同,学生作出符合图意的解释就行。可以是9–2–4=3:表示9只鸭子先游走4只,还剩3只;也可以是9–2–3=4:表示9只鸭子,先游走2只,岸上留有3只,近处河里还有4只。
3、第5题学生可能列连加算式,也可能列连减算式。可以让学生交流、讨论,体现多样性。
四、知识总结
五、能力检测
课本第6题。
练习与测试
课题:加减混合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场景,让学生体会、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算术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学挂图)谈话导入。
二、教学新知,知识探索。
1、弄清图意,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和发展。
2、例题用一幅图表达汽车上原有7人,到车站下车2人,上车3人。(引导学生理解)如有多媒体课件演示更好。
3、学生列式。
三、巩固练习,知识延伸。
1、想想做做的第1题可以先看左边的图,看懂算式6+2;再看右边的图,接着写算式中的“—3”;然后让学生把两幅图连贯地说说加减混合算式的意思。
2、第2题可以让学生结合图意先说说5–2是什么意思,再写方框里的加数,并说说为什么。
3、第3题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式题的计算。可以组织学生交流,每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第4题连线题。组织学生练习。
5、第5题可以列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算式,让学生体会生活里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6、第6题引导学生对比着每组第一题,估计下面两题的得数比8大还是比8小,让学生体会估算的特点。练习时,要坚持“不计算”这个要求,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五、能力检测
练习与测试
课题:练习五
教学目的:
1、复习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安排。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教学挂图、小黑板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练习五)
二、计算练习
1、做第1题(出示挂图)通过一图四式,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体会加减法的联系。
2、做第2题。出示小白兔采蘑菇的挂图。让学生在练习10减几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采走的越多,剩下的越少。小黑板出示,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第3题(小黑板出示)
8+()=106+()=10()+5=10
()+7=105+()=87+()=9
可以让学生与同桌说说括号里填几,是怎样想的,然后独立完成。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这样的口算练习,为学习“凑十法”打好基础。
4、做第4题
着重巩固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2+6+210–4+38+2–6
7–2+45+5–310–1–4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解决实际问题
做第5题,出示挂图。分组讨论。
交流各人列出的算式,并说出列式的理由。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
小黑板出示。
10–4+310–1–42+6+2
8+2–65+5–37–2+4
课题:复习(1)
教学目的:
1、复习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法计算;
2、整理10以内的加法表和减法表,并在表中寻找一些规律;
3、通过一图四式复习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明确复习的内容和要求(板书课题)
二、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1、做第1题。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2、做第2题(出示加法表)通过小动物搬砖搭房组织学生对学过的加法算式进行有序的整理。
提问: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表里的算式是怎样排列的?(每行1、2、3、4……都是加上相同的数?
提问:竖着看,表里的算式是怎样排列的?(同一行里每道题得数都是相同的)
提问: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做第3题
可以组织模拟送信的游戏,仿照前面整理10以内加法表的方法,对学过的减法算式进行有序的整理,引导学生发现排列规律。
4、做第4题
注意交流列式的想法,对照着看这一组算式,体会相互之间的联系。注意让学生根据一道算式,说出其余相应的3道算式。
三、总结
四、作业
3+44+67–310–2
3+52+79–46–2
课题:复习(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计算10以内加减法,提高加减口算速度能力;
2、通过喜闻乐见的练习,使学生产生学习熟悉的亲切感和成功感。
教学准备:小黑板、卡片
教学过程:
一、明确复习内容和要求。(板书课题)
二、应用练习
1、做第5题。在做这一题时要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最后一题是开放题,可以有多种答案。
2、做第7题。可以让学生先计算,再根据要求涂色,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涂出的图象像什么(绿叶映托的荷花)
3、做帝题。可以用接力游戏的形式,组织学生比赛。
4、做第9题。在学生能正确计算的基础上,可根据班级情况适当提出速度的要求。
三、复习总结
四、课堂作业
3+1+68–2–53+4–2
1+8–78–4+39–1–3
课题:丰收的果园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日常生产、生活里存在着数学问题,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逐步具有数学的意识。同时复习已经学习的数和计算,以及方位等有关内容。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教学基本内容
(看图)运苹果的车有()辆,是哪几辆?运梨的车有()辆,是哪几辆?
西红柿:从这里看,梨树在哪一边?
茄子:谁在梨树上?谁在梨树下?小猴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
豆角:小猫的前面一辆车是谁在推?后面一辆车是谁在推?
萝卜:我的右边有5棵苹果树。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棵。苹果一共有()筐,梨一共有()筐。
树上有()只鸟,又飞来()只,一共有()只。
三、引导学生讨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小组和班级里交流。
四、知识延伸
课题:统计
(一)教学内容: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68—69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4、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分类整理的统计方法。
(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我们人类的朋友—动物也举行了一个生日宴会。看,小主人来了……(多媒体显示大象及录音: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妈妈告诉我等会儿会有很多客人来为我庆祝生日,看,他们来啦!多媒体显示:小动物们带着面具边唱生日歌边依次出现)
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
二、知识探索
师:是呀,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他们分别有几只呢?我们帮助大象对来的客人作好登记。一个客人就拿一张相应的动物头像摆在课桌上,看……
(多媒体显示:动物客人依次揭开面具)学生摆动物头像。
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学生回答)
师:他们分别有几只?(学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怎么分?(学生回答)
师:有的小朋友说一个一个地数,有的小朋友说先分一分再数一数,请小朋友讨论一下,什么方法能一下子清楚地知道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分别有几只?
(学生分组讨论)
师: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小组合作,先讨论怎么分,怎么排,然后动手理一理。
学生小组讨论、操作,然后教师把每一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有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横排的、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竖排的,还有斜排的等多种情况)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哪一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呢?
(学生回答)为什么?
生: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叫我们排队时要横排对齐、竖排对齐。
师:说的真好!奖给你们小组一个图片。(教师把代表他们小组的图片贴在黑板上的得奖栏中)xx小组这样从下往上,横里面对齐,竖里面对齐,排得既整齐又漂亮。小红也是这样排的(多媒体出示第68页例图)请小朋友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横线下面的括号里(学生在书上填写)
师:看了这张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你发言很积极,奖给你们小组一个图片。(教师同样随意地贴,下同)
……
师:小朋友们这么多发现,都是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这是一种很好的统计方法(揭示课题)。这样统计,我们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大象家来客人的情况。这些客人还给大象带来了好多五颜六色的鲜花作为生日礼物呢!你们也能这样帮他统计一下吗?
三、知识应用
学生在音乐声中把学具鲜花图片分类统计在课本第69页例图上,然后相互交流,有的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有的学生走下座位与别的小组学生交流。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学生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
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生高高举起书本向老师、向同学、向听课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老师大概统计了一下,我们班大多数同学是这样排的(多媒体显示从下往上竖排的情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教师为上述学生所在的小组贴上奖品)看,大象他跑来感谢你们了!
(多媒体显示大象及录音:谢谢你们的帮助。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爸爸研究种植的神奇果树结果子啦!)
师:(四棵“神奇果树”张贴在两旁的墙壁上)看,在这棵神奇果树上结满了苹果、桃子、梨、西瓜、草莓。你们想吃吗?
师:好!挑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然后组长带领大家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板上统计你们小组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学生在音乐声中摘水果并统计)
各小组长上台展示,老师将各小组的统计图竖着对齐贴在黑板的左侧。(便于学生观察)
师:(指着竖排的六组统计作品)你们能看出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师:下次大象请小朋友做客一定要多准备些xx。今天我们帮大象解决了两个问题,每个小朋友都积极动脑,齐心协力,在今天的活动中哪一组是冠军呢?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结果呢?
师:好,请两个小朋友上来统计一下。
两名学生在喝彩、欢呼及音乐声中统计黑板得奖栏中各组的得奖情况。
师:今天的冠军是“xx”小组!祝贺你们!其他小组的小朋友表现也很出色,来,为自己鼓鼓掌.
四、知识的延伸
师:今天学了统计,课后你准备统计什么?
学生回答。
……
师:你们想的真多啊。课后选一项进行统计,然后我们再来交流。
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并且知道这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出11―――20各数。
3、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向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思想品德和安全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组成
教学准备:小棒、苹果教具、尺子、电脑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放录音,歌曲《快乐的星期天》
(同时)师:快乐的周末来到了,老师领着假日小队的同学去军属李奶奶家帮好事,这时他们正穿过一条喧闹的马路。(电脑出示主题图)
2、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有什么?
数一数,他们的数量各是多少?
(各小组讨论,讨论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教师选择性地板书)
3、师:同学们观察地很仔细,想像很丰富,那你们再观察黑板上这些数,你们能发现什么?
生:这些数都没有超过20。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和11―――20各数
(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1、数小棒,感知满十
师: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满十根后,捆成一捆放在一边,继续数,又满十根,再捆成一捆,明白了吗?(学生数小棒,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一学生上台跟全班同学一起数。
数完后,师问:通过刚才数小棒,想一想,1捆小棒就是几个十?2捆呢?
2、摆小棒,学习数的组成:
(1)认识15
请小朋友拿出15根小棒摆一摆,看谁摆得又对又快。
(学生摆,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摆法,把不同的摆法指名学生展示在黑板上。
问:这几种摆法你最喜欢哪种摆法?
看你摆好的15,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是由一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板书:15
教师领读
(2)认识11和20
问:谁能用你喜欢的好方法一下摆出11和20,并悄悄地告诉同桌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操作,并说理由)
反馈汇报,问:11和20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指名回答,教师板书:1120)
同时领读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十几就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并且今后在摆小棒时,就可用较简便的方法摆了。
3、看直尺,感知数的顺序、大小
1)、拿出已经准备好的直尺,找出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读一读。(先学生自由的读,再同桌互读,蝚后指名读)
2)问:看着尺子上的数,你能提出些数学问题?
三、有趣练习,巩固新知(电脑出示)
1、比一比,摆一摆
用小棒摆下面的数:12161720
(要求:摆每一个数时,指名一位同学上台演示)
2、連一連,猜一猜(电脑出示练习十四的第2题的点子图)
出示要求:从1到20。按顺序把点子連起来
师:这是一个隐形小动物,这很想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第71页完成第2题。
3、读一读,排一排
(电脑出示小狗汪汪并配音)
小狗汪汪:同学们,你们爱吃苹果吗?今天,我带来一大苹果送缎带你们,但是你们必须解决了所有的问题才行,你们愿意吗?
这时,老师拿出小狗汪汪带来和上面有数字的红苹果教具,把它发缎带大家,让学生大声读出来,并说出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最后所有拿苹果的同学上台来按顺序排好队,找自己的位置站好,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4、找一找生活中的数
师: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些数,你们能找一找,说一说吗?说给你的同桌听?
11―――20各数的写法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认识“十位和个位”
教具准备:小棒若干,数位筒,计数器,投影仪,学生准备小棒和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拍手数数。
从1数到20,从20数到1
2、数一数下面的小棒有多少根?
(1)一根一根数
(2)先把10根圈起来,再看有几根。
3、下面每一堆有几个十?几个一?
一捆加一根一捆加三根2捆
4、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数11―――20各数,并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我们不仅要学会数数,读数而且还要学会写数。
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数位
学生拿出自制的数位筒,让学生隹右边的筒里放小棒,边放边数
师: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左边的筒里放1根小棒来表示这10根。再在右边放4根,这时一共是几根?
问:右边的4根表示什么?
(我们把4所在的位置叫做个位)
左边的1根表示什么?(1个十)
(我们把1所在的位置叫做十位)
在数位筒上写个位、十位
“那么14该怎么写呢?我们可以借助计数器来写
数。”
2、利用计数器写数
出示讦数器
观察:从历边起,每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
(计数器右边起第一档叫个位,右边第二档叫十位,十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一,合起来就在个位上写几。
让学生写出14,请一名学生板演
师:写数时要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要从高位写起。
3、练习。
完成例4中后两个数,四个人一组,等待我摆小棒现,地写数。
讨论:“20”个位上的0该不该写?为什么?(因为个位的0起着占位的作用,表示个位一个也没有)
三、巩固练习
1、用数字卡片摆出,下面各数
十六十一十九十四十七二十
2、听老师读数,学生写
121115171620
3、给小马虎错误
十一写成101十八写成81二十写成2
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列出四个算式,并计算结果。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教学中的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学数学。
教学重、难点:看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学生准备小棒数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电脑演示卡通人物汤姆:小朋友,我是汤姆,今天是吉利的生日,他邀请我去作客,不过,听说路上要回答他提出的几个问题,你们愿意帮助我,和我一起去吗?学生回答后出,出示以下复习题。
复习:1)卡片出示:
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
1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1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19
复习2):汤姆讲述:我带来了一束鲜花作为礼物,瞧,花朵上还有算式呢!这些算式中哪些已经学过了,哪些还没有学?
(学生分类)8+110+12+64+107-38+10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领会新知
1、观察例图:吉利的生日晚会上,已准备了好多蛋糕(电脑演示),仔细看一看,这些蛋糕可以分成哪两部分?(盒内的10个和盒外的5个),这样,你可以说出哪些算式?
2、探究算法
1)你能算出得数吗?请你把书翻到74页,试着填一填。然后把你的方法告诉你的同桌。
2)谁愿意把你的算法告诉大家。(指名学生回答)
3、老师小结:小朋友的方法可真多,既可以用数的组成来算,也可以利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来算。
三、巩固深化,拓展创新
1、回到课前分类题,让学生完成原来不会做的题目。
2、媒体演示:
汤姆:生日晚会开始了,可吉利家的筷子还没数好,出示做一做1学生自己先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列出四个算式。
3、瞧:晚会上还准备了水果,咦,香蕉上怎么有算式,你会算吗?完成做一做2。做完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4、我们一起来到智慧宫:9+4你会算吗?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十几加减一位数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十几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鼓励学生能够用多种算法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计数器、小棒、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电脑出示)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一天早上,二只松鼠提着一个篮子上山采松果,松鼠妈妈采了14个,松鼠宝宝采了3个,然后就一起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学生看图,然后让学生根据图意编一个小故事,比一比,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
1、指名编故事。
2、有谁能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先同桌互相说,然后再指名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选择性的板书:
(1)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2松鼠妈妈比松鼠宝宝多采多少个?
(3)松鼠宝宝比松鼠妈妈少采多少个松果?
(4)松鼠宝宝还要采多少个才能和松鼠妈妈采的同样多?……………
3、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问:(1)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松果?用什么方法计算?如何列式?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说一说你的理由?还有谁能说?
(2)14+3=?你是怎样算的?同桌互说算法,然后指名说。
(3)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4)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用你最喜欢的算法说14+3=?
4、再解决第2--------4个问题:
问:用什么方法计?如何列式?你是怎样算的?请你说给大家听?
二、巩固深化
1、完成第75页的第二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最后教师指名说算法。
2、找朋友。
完成第75页的第1题。
3、比较大小
让学生先在书中完成,然后再全班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要这样填?
4、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学生自由的完成。
课题:认钟表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第76~77页。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钟表面,会看钟表面上的整时数,能判断钟表面上接近某个整点时刻大约是几时。
2、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有规律作息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珍惜时间的思想意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合作和竞争意识。
4、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会看钟表面上的整时数。
教学难点:能判断钟表面上接近某个整点时刻大约是几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面、小黑板、手表、闹钟、电子表、手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愿望。
(多媒体演示录音)猜钟表。出示课题:认钟表。
二、联系生活,感知钟表面
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钟表呢?(生答)
2、看钟表店的录像。请他们来我们班做客。(出示钟表图)
3、演示钟表面,揭示:时针和分针。
4、时针和分针有什么不同?
三、依托经验,认识整时刻
1、认识整时刻数。了解怎样的时刻为整时数。分针和时针各为怎样。
2、电脑演示整时数的练习。
四、自主探索,判断大约几时
1、认识了整时数,再来认识一下大约几时。了解怎样的情况为大约几时。分针和时针各为怎样。
2、电脑演示大约几时的练习。
五、寓练于乐,寓练于生活
1、讲故事。(渗透时间概念)
2、提问日常生活中的作息时间。
3、观察土,了解图意。
4、你还有什么问题?
六、总结拓展,体验创造的乐趣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本领?请你设计一个钟表,送给时间老人。
课题:9加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79页。
教学目的:使学生从实际情境里理解计算20以内进位加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小黑板、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出示挂图)
二、教授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实际情况,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2、教学时,可用图片代替桃来进行操作,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己想想怎样算出一共是多少,说出是怎样算的。
对“凑十法”可以适当引导、启发:怎样能清楚地看出一共是十几?让学生先想到凑满十。
对本题的教学,既要体现算法多样化,又要适当突出和提倡使用“凑十法”。
三、实际操作
1、试一试的教学。
2、想想做做的教学。(1~5题)
四、知识总结
五、能力检测
9+49+39+89+7
9+69+99+59+2
课题:十几减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1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从实际情境里理解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十几减9。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在独立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复习铺垫
口算练习。
9+7=9+4=9+8=9+5=
9+()=119+()=129+()=159+()=18
三、加强操作,理解算理,形成算法。
1、创设情境,引出例题。(出示挂图)
2、加强操作、理解算理。
(1)学生独立操作,边操作边说。
(2)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演示拿桃子的过程,并出示相应的计算过程。
四、自选算法,交流体会
1、“试一试”:12–9=()16–9=()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做。能算的小朋友尝试做,有困难的小朋友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再算。做好后,任选一题跟好朋友交流算法。接着班内交流。(自己喜欢用什么方法做就用什么方法做。)
五、巩固与拓宽
1、“想想做做”的第1题。2、第2题。
3、分组游戏:(1)钻山洞(2)白兔搬家(3)蚂蚁找窝(4)大象摘椰子。
4、做“想想做做”的第4题。
六、全课总结
课题:练习六
教学内容:国标本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2~83页。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计算,力求能正确地算出得数,为继续学习8、7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打好基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图片、数字卡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回忆练习。
做练习六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算法。对于9加几的算法要突出先凑十,再算10加几的思路;对十几减9仍旧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算法。在学生都能正确计算的基础上,再次让他们观察、分析9加几和相应的十几减9间的联系,引导他们理解利用想9加几来计算十几减9的思路。
三、口算练习。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形式练习第2题和第3题。这两题都为口算练习配上情节,在练习时,要利用这些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里反复练习这些加减计算。
四、综合练习。
让学生独立运用9加几和十几减9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做第5、6、7题。第5题比较一个算式和一个数的大小,第6题是加减两步计算,第7题是观察象形统计图回答问题。对这些题,学生都有能力解决,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答,相互交流、教师不做过多的讲解。
五、练习总结。
六、能力检测。
9+8=13–9=9+4=16–9=15–9=17–9=
9+2=11–9=9+9=9+6=14–9=19–9=
课题:8、7加几
教学内容:国标本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4~85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8加几、7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3、继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2、复习。3、小结并揭题。
二、讨论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出示小天使带来的喇叭图,请学生看图,说图意并列出算式8+7=。
(2)学生围绕8加7等于多少,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哪组的方法多。(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3)学生讨论后指名小组回答,教师根据回答进行板书。
2、教学“想一想”8+9=()
提问:你们会用刚才这些方法来计算8+9=()吗?安排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算的?再指名回答。
3、“想想做做”
(1)教师说明要求:学生先与组员讨论,填写空格,再进行组际交流。
(2)小组活动。
(3)组际交流,学生评价。
三、游戏实践、巩固练习
1、谈话引入。
2、说明游戏规则,并设置奖励机制(“智慧星”)。
3、学生分组游戏,教师巡视指导。
四、能力检测
课题:十几减8、7
教学内容:国标本一年级上册第86~87页。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熟练退位减法的方法,形成一种学习经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教学十几减8的例题。先联系实际问题引出15–8,再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主动探究,并交流自己的算法,算出得数。然后把不同繁荣想法在班内交流,使学生主动探究,并交流自己的算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要引导学生把对实物的操作抽象成数的运算,特别是喜欢用“破十法”的学生,要抽象成连续的两步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但不再提倡一个一个减。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应该指导他们用学具摆一摆,探究算法。
2、教学“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看图解题。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
3、做想想做做的其余题目。
4、创设学生喜欢的形式,训练学生的计算。
四、课堂总结
五、能力检测。
课题:练习七
教学内容: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88~89页。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思路和方法,达到能正确计算的要求。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游戏教具、图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整理计算思路。
前面学习了9、8、7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教学,一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计算思路,掌握了算法。但也有一些学生还存在困难,容易混淆算法,在计算第1题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选好计算方法,并在实物操作的基础上形成抽象的计算思路。
三、口算练习
1、创设学生帮助小动物们停车的形式来练习口算。(第2题)
2、小朋友们,你们敢不敢过独木桥吗?那我们就来看一看吧!(第3题)
四、综合运用和解决问题
1、连线题。(第5题)
2、组织比赛。比比谁先到家。(第6题)
3、看图解题。先让学生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出加法算式。(第7题)
五、计算检查
16–7=8+7=13–8=15–7=
7+7=7+6=8+4=12–7=
10+7=7+9=11–8=14–8=
17–8=15–8=8+3=
课题:6、5、4、3、2加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1页。
教学目的:在学生对进位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计算来掌握6、5、4、3、2加几这部分内容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水果图、数字卡片、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出示挂图,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观察图意。
2、指导学生列出算式。要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可以拆8凑成10或拆5凑10,也可以想8+5的得数写出5+8的得数。
注意: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指班内的学生算法多样,不是每名学生都会用不同的几种方法算同一道题。
3、学生尝试做“试一试”。
学生可以分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一、二题。
可以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算式来计算。
2、想想做做的第3题。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这些题目。
3、想想做做的4、5、6、7题。
采用一些新的形式来练习这些题目。
第6题先让学生在括号里填数,再说说题意,培养学生收集、表述信息的能力,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列式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统计的一些方法。
第7题可以组织学生比一比,看谁能算对,帮助小朋友顺利回家。
四、课堂总结
课题:十几减6、5、4、3、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2~93页。
教学目的:在学生对退位减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计算来掌握这部分内容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数字卡片、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揭示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出示挂图,让学生理解图意,列出算式。
教学时,要让学生选择算法自己计算。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再在班内交流。要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算法,更要让学生体会到哪种算法既算的快又适合自己使用,引导学生优化自己的算法,但要注意,说某种算法最好,不是由老师说了算,而是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体验的基础上,自觉地去进行比较和选择。优化算法仍然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倡导算法多样化。
2、教学“试一试”。
让学生自己算一算,再组织学生与同伴交流,在成功计算的过程中,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巩固新知。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和第2题。
在做第1、2题时可以让学生感受相应算式间的联系,以利于学好减法计算。
2、做“想想做做”的第3、4、5、6题。
学生分组练习,让学生分别把各组题算一算、比一比,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可以组织游戏,或者用线连一连等。
第6题可以让学生看看填好后的统计表,说说从表中能知道些什么,还可以想到什么。
四、课堂总结。
课题:练习八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4页。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达到能正确计算的要求。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自制图片、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练习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
1、练习进位加。做练习八第1题。
第1题分别用3、4、5、6去加圈上的数,可以用开火车的形式练习,也可以组织小组练习。
2、练习退位减。做练习八第2题。
第2题分别用11、12、13去减。每摘一个椰子说一说算式。可以分小组比一比,看谁摘的对,看哪一组先把椰子摘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计算练习
16–7=6+9=7+5=12–3=
5+6=12–5=11–2=7+6=
13–6=4+9=3+8=12–4=
15–6=11–8=6+6=14–7=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做练习八第4题。第4题是选择信息、处理数据的开放题。可以使学生体会问题与相关信息间的联系,初步感受这里提取信息的技巧。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也是开放的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五、课堂总结
课题: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5~97页。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感知进位加、退位减的实际意义和算法;
2、再整理、归纳加法表和减法表并应用加法表和减法表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加法表、减法表、苹果图、教学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加法表和减法表。
1、做第1题。通过一图四式,进一步体会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从每道算式的算法中加深对进位加和退位减方法的理解。复习时可想让学生看清图意,自己列出算式计算,把算式对比着看一看,体会联系。然后相互交流,把列式计算时的想法说给同伴听一听。
2、第2题和第3题是整理加法表和减法表。整理好后,再观察有什么规律。复习时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算式、找规律,然后集中交流。但对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要求不要过高,只要能有序观察,明白了规律,就要表扬。
三、计算练习。
做第4、5题。这是加、减法的混合练习,但这时还不要对计算速度提出过高的要求。
四、综合练习和解决实际问题。
1、做第6、7、8、9题。看图列式。这些都是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学时,都要先弄清题意,再列式解答,然后在同伴中说说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
在做第9题时,答案不唯一,能使学生体会结论的不确定性。可以先假设苹果的个数,再根据苹果的个数算出梨的个数。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梨可能有多少个,这可能引起争论,应当鼓励,使学生在不同的结论的碰撞中,逐步领悟问题的解决方法。但要注意从图上可以知道,苹果不会少于5个,梨不会少于2个。
五、课堂总结
课题:愉快的周末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8~99页。
教学目的:
1、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中逐步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奖励星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谁来说说一星期有几天?
2、是呀!一星期有7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一星期的最后一天是星期几?
3、讲述:按照历法,星期日是一星期的第一天,安排第一天让小朋友在家休息,是为了小朋友一星期能更好的学习,星期六是一星期的最后一天,今天,就是“星期六”,也就是“周末”。(板书部分课题:周末)
4、小朋友,想一想:你在周末时参加了哪些有趣的活动呢?
5、小朋友的周末生活真是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在数学王国里也来过一个愉快的周末。(补充课题)
二、师生合作,获得新知。
1、我们来玩套圈的游戏。讲述游戏规则:套中第1个圈得1分,套中第2个圈得2分,套中第3个圈得3分,套中第4个圈得4分,套中第5个圈得5分。
2、请一位小朋友上前套3个圈。
3、指名说说图中小朋友一共套了几分?你是怎么知道的?
4、如果让你来套3个圈,最多能套几分?你的3个全套在哪里?先跟好朋友说,再汇报)
5、现在有一位小朋友一共套了9分,他的3个圈套在哪里?(同桌讨论,在交流)
6、教师:小朋友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答案。下面,还有4个有趣的活动等着我们呢。学生分组组成各小队去不同的兴趣小组活动,然后依次轮流交换。
三、组内合作,探讨交流。
每一个“活动场面”由解说员解释图意并提出解题要求,学生动脑思考后,组员与组员之间进行探讨、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刚才小朋友们都观察得很仔细,讨论得非常热烈。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你们讨论的结果。
2、汇报“歌舞组”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3、汇报“美术组”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4、汇报“过独木桥”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5、汇报“接力赛”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6、小结:刚才你们争论得非常激烈。小朋友以后遇到问题就要这样,要敢于争论,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
五、全课总结,回归主题。
师:小朋友,在生活里存在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动动小脑筋,我们就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些有趣的问题,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小朋友要努力做个爱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小朋友,这节数学课你们“玩”的开心吗?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
课题:期末复习(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0—101页的第1—6题。
教学目的:对本学期学过的概念进行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加深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直尺、教学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接揭题。(板书课题)
二、整理数的概念。
1、认数复习。
(1)出示直尺,画一条直线,并标出直线上的点。让学生整理数。让学生在整理数的顺序的过程中,再次认识直线上的点越往右,它所表示的数就越大。
(2)数的大小比较。做第2题。学生填写,然后汇报交流。
2、数的组成复习。
(1)复习数位。个位和十位的概念。
(2)做第3题。
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
1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2个十是()。
学生先填写,再交流。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弄清数的组成。
(3)做第4题。
17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0里面有()个十。
三、时间的复习。
做第5题。让学生先认一认钟表上的时间,再相互交流,说说几时在干什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在钟表上认时间的方法。
四、综合复习。
做第6题。这题综合了认物体、认位置、分一分、几和第几,以及统计等方面的知识。复习时,可以分小组讨论、填表,并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然后集体交流。
对于讨论“还可以怎么分?”时,可以按颜色分,按楼层分,或按有无曲面来分,等等,只要说的合理就要肯定。
右面一题的答案是:圆柱上面有正方体和长方体;长方体上面是球;下面是圆柱,左面是正方体,右面是圆柱。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数的有关概念和认时间、认物体……等方面的知识,在课后希望小朋友能运用所复习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题:期末复习(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102页第7—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的计算技能更加巩固,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意识和初步繁荣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小黑板、口算卡片、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板书)
二、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1、复习10以内加减法的方法。
2、做第7题。这题着重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可以分小组活动。在学生自己找一找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按规律有条理地找卡片说算式,如按加法的数是1、2、3……顺次来整理,并进行交流。
三、计算练习。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6+3=4+5=8—0=3+7=
10–8=10–5=2+4=6–1=
5+3=2+6=6–6=0+9=
10–6=7–4=1+9=4+4=
第8题正式对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提出了速度要求。练习时要除了要注意口算的正确率外,还要适当注意速度。但速度要求不要太高,一般在2分钟内能完成这些题就可以了。
四、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1、做第9题。把得数是4的每一块涂上颜色,看看像什么?
学生涂色,分组练习,然后交流。
2、用小黑板出示一些综合性的题目。
学生分组解决问题,然后交流。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通过复习小朋友们熟练地掌握了计算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计算中正确运用计算技能正确解题。
课题:期末复习(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2—103的第10—14题。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20以内的的进位加和退位减,使学生乍得计算技能更加巩固,并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意识和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小黑板、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复习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
1、学生自己整理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
2、做期末复习的第10—11题。
这两题着重复习进位加和退位减。让学生在练习中整理、复习,这时可分组活动,让学生合作练习,使每个小朋友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在复习退位减时可让学生像图中那样根据被减数拿出两张卡片,说出两个减法算式;也可以同时说出两道减法算式和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以加强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三、计算练习。
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9+2=16–9=13–4=5+7=
15–5=6+8=11–3=8+8=
13–6=12–7=9+6=10+7=
17–8=14–8=7+7=18–9=
4+8=13–5=8+3=3+9=
这里对进位加和退位减法也提出了速度要求,可用2分半钟左右的时间完成这些题,但仍要把计算正确放在首位。
四、综合实践运用。
1、做期末复习的第13题。(看谁先跑到终点)可以分小组比赛,看哪一组做的对,做的快。比赛一次,每组做一条跑道上的题。经过四次,则每组可全部练完。
2、做期末复习的第14题。(不计算,比一比在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这题通过比较确定得数的大小,可以初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体会每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和估算的方法。练习时要强调“不计算”,只是通过已知数的比较得出结论。
五、课堂总结。(略)
课题:期末复习(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4页。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提高、发展,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加深对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一张纸、小黑板、挂图、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做期末复习的第15题。用一张纸你能卷出一个圆柱形纸筒吗?可以怎样卷?(这纸可以横着卷,也可以竖着卷,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体会方法的多样性。)
三、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做期末复习的第16题。(可以根据树苗大约有多少来估计,也可以按“还差很多”来估计,从而知道选“16个”比较合适。这里重视的不只是估计的结果,更在于估计的过程和估计时的思考。)
四、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做期末复习的第17—19题。
第17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是否放得下的问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尽量发表意见,说得在理就要鼓励。
第18题可以先讨论,再交流,要突出“每人发一个面包”。所以买第一、三盒最好,买第二、三盒也是可以的。
第19题的答案不只能填一个数。让学生讨论□里的数在什么范围内,体会答案不惟一。
五、课堂总结(略)
期末复习(5)
教学目的:在学生复习了2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之后,进行相应的计算练习,加以巩固强化。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试卷形式)
计算练习
1、在()里填数。
9+()=1210-()=0
5+()=15()+()=17
2、在○里填上>、<或=。
8+4○1417-10○3+47○13-10
7+4○7-49○9+310-6○6-6
3、用6、9、15组成四个算式。
()○()=()()○()=()
()○()=()()○()=()
4、填数。
7+8→□–5→□10–3→□+0→□
15–9→□–6→□15–5→□+6→□
5、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8+□<1411–□>7
二、算一算。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7—9=14—5=5+7=14—8=
4+8=10+5=9+8=7+9=
11—6=13—6=9+5=6+7=
2、每组题里得数大的算式后面□打√。
9—3□9+3□8—3□
〈〈〈
9—4□9+4□8+3□
3、连线。
8–63+719–9
4+610–712–10
8–57–50+3
4、看图列式。
○○○○○●●●●●●●◇◇◇◇◆◆◆◆◆
()○()=()()○()=()
()○()=()()○()=()
()○()=()()○()=()
()○()=()()○()=()
期末复习(6)
教学目的:在学生系统复习之后,进行的综合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能够综合运用知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试卷检测)
911
1、
2、在○里填上>、<或=。
8○14–417–10○3+410–6○6
9○9+37+4○7–410+0○10–0
3、从大到小排列下面各数,并填入()里。
1310915122018
()>()>()>()>()>()>()
4、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1的数是()。
20里面有()个十。
5接着画下去,画满10个。
○△△○△△
□○△□○△
6、☆☆☆☆★☆☆☆★☆☆
一共有()个☆。从左边数,第()个和第()个是★。
请把第1、3、7、11个涂上颜色。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一年级数学上册《统计》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数学上册《统计》教案
右下角板块统计
教学内容:
雪山乐园回顾整理中对右下角板块的统计的相关内容的复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统计”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运用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统计的过程中,体验其方法,初步培养统计数据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从雪山乐园里发现了许多以前学过的知识,这节课,你再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一下,还有什么发现。
二、数一数,并统计。
1、投影仪出示课本98—99页雪山乐园的图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图画,(也可看书上的图)
2、观察图后,请学生说一说,雪山乐园有……
3、把你数的数量记录下来,就是统计。并出示表格。
4、学生自己数一数,完成统计表。
5、你还想统计什么?数一数,自己统计下来。
三、提出问题
下面我们看这张雪山乐园的统计表,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综合练习
1、课本第12题
(1)说一说大海里有什么?
(2)你喜欢什么?树一数有多少?(在数的时候注意方位的准确性)
(3)一一列出数据制成统计表。
(4)根据表格提出问题。
2、小组合作。
统计一下小组成员中家用电器的数量。
3、实践作业。
统计一下你们家一周内每天使用塑料袋的数量。看了之后你想说什么?
六、教学随笔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图示列出十以内数的加法算式,并能正确计算出结果。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与动手操作摆一摆、数一数,发展抽象思维,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交流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十以内数的加法运算。
难点:加法算式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教具:PPT,梨子和苹果的卡纸若干个。
学具:计数棒。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图片——《猴子捞月》,并询问图片当中的猴子在干什么?有几只猴子在井旁站着?有几只猴子在井上空悬挂着?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学生作答后继续追问:那图片中一共有几只猴子呢?从而倒入课题并板书。
(二)探究新知
通过导入中的故事引出“3+2=?”,引发学生思考。设置小组讨论,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可以利用手中的计数棒,在五分钟的时间内讨论如何计算3+2=?(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观察讨论情况,适时引导。)
讨论过后,学生可能会给出以下3种方法:
1.掰手指数数,数到5;
2.在2的基础上再往后数四个,数到5;
3.先拿出3根计数棒,再拿出2根,数一数,得到5。
全班分享后,对学生讨论情况及时总结并对他们提出表扬,并板书3+2=5。
(三)深化新知
接着拿出准备好的苹果卡纸,创设新的情境:老师上午买了4个苹果,下午又买了1个苹果,总共买了多少个苹果?
通过随机提问,找同学上台来现在讲台上贴一贴,在写出算式并给出结果,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出4+1=5。
完成后,进行追问,若上午买了1个,下午买了4个呢?引导学生列出式子1+4=5,并提问: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得出:改变两个数的顺序,它们的和不变。
(四)应用新知
利用老师提供的梨子和苹果的卡纸,同桌两人完成游戏: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十以内数的加法一个出问题,一个回答问题,让同学们踊跃报名在讲台前展示。
(五)小结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并留给学生一道作业题:回家后,自己当一名小老师,给爸爸或妈妈出一道加法的题目考考爸爸妈妈。
五、板书设计
加法
3+2=5
4+1=51+4=5
改变两个数的顺序,它们的和不变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乘车》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一年级数学上册《乘车》教案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10以内的两步式题,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本课掌握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后面进一步学习20以内加减法,是数学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教材设计了乘车这一情境,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兴趣,并在具体的上下车情境中体悟到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让学生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刚学完10以内加减法,在之前没有真正接触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运算符号的计算题,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对于他们是较陌生的。这批一年级学生成长于热闹繁华的市区,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并且家长文化修养较好,使得他们有着宽阔的视野、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学前教育,大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好,表现欲极强。对于他们来说10以内的加减法并不困难,因此在本课教学中重点及难点就是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
3.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程序:
一、创造情境、故事引入
同学们你们坐过公交车吗?每当公交车到站,你会发现什么现象?(有人上车下车)。我们坐公交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排队候车,先下后上讲文明懂礼貌,注意安全。淘气和笑笑的学校组织他们去欢乐谷游玩,他们的老师告诉他们在乘坐公交车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和数学有关的问题,老师说只有他们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了,才能顺利达到欢乐谷。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愿意)我们一起去找找乘车时有什么数学知识。板书课题:乘车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
①、问1:仔细观察,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并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
①、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得到的数学信息:一车上原有2人,到站后前门上了3人,后门上了2人。
问题:车上一共有几人?或这时候车上有多少人呢?
把刚才发现的数学信息,用图形在黑板上表示出来,
③、你能列出算式吗?
③、学生列式2+2+3、2+3+2
3+2+2、
教师解释:三个数连续相加的计算我们叫它连加。
那怎么计算呢?同桌讨论,并说原因。
学生讨论计算方法。
计算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用得数再跟第三个数相加,就能算出结果了。
让学生结合情景说一说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含义。
学生自己完成,说一说。
2.出示图二。
车在继续走,到了七里庄。
①、提出问题
仔细观察,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①、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得到的数学信息。这辆汽车上有8人,到站后从前门下来1人,从后门下来4人。
问题:车上还剩多少人?
并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减法问题吗?
②、学生展示计算方法。8-1-4或8-4-1
②、你是怎样列式的,计算出结果的呢?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提示学生可以小棒摆一摆,练习本上画图等等)
教师解释:三个数连续相减的计算我们叫它连减。
③、探讨计算顺序。
③、学生同桌为一组进行讨论。参与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
……
计算的时候,我们要先算前面的减法,让第一个数减去第二个数,然后从得数里减去第三个数得到最后的结果。
3.公交车到了九棵树这一站
我们表演一下这两幅图的情景,并请同学说一说你看到的。
1.请学生表演。回答:车上有9人,到站后从前门上去1人,从后门下来5人。
①、提问:那你们知道现在车上还有几人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请跟你的小伙伴一起讨论讨论。
②、列式解答。
2.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的意思。
解释意思A、9+1-5=5,因为车上有9人再上1人就要加1,所以先
算加法9+1=10;又下去5人,就要减5,那么10一5=5,所以车上还剩5人。
B、9-5+1=5
因为下去5人,就是9—5=4,又上来1人就是4+1=5,结果也是车上还剩5人。
小结:像这样既有加法也有减法的计算我们叫它加减混合运算,计算的时候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小结。
原来在乘车过程中我们找到这么多的数学知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它们的计算顺序都是从左向右依次计算。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帮助淘气和笑笑解决了难题,达到了欢乐谷。我们也一起去看看吧!
练习巩固
1.教材46页第一题。
引导学生先说一说题意再列式解答。
2.教材46页第二题。
先说一说故事情节再列式。
板书设计:
乘车
2+2+3=78-1-4=39+1-5=5
4710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左→右左→右左→右
从左向右依次计算。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1单元 课题:数一数 第1教时 总第 1 个教案
执教者:
目标:
1、 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2、 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
3、 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
重、难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中的困难。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学具。
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1、 讲述 :小朋友们,暑假里爸爸妈妈都带你们去哪玩了?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动物乐园,高兴吗?
2、 出示挂图,进一步激发起数数的兴趣,初步探索。嗬!动物乐园到了,你们看,动物乐园里可热闹啦,让我们快快向前去,小朋友,睁大眼睛,你看看图上有些什么?
二、 思索探究
1、 看图了解画图的内容,图上有些什么?分别在哪里?(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图)
2、 结合画面下的10幅小图观察,这10幅小图都是从场景里提取的,让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
3、 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引导学生看小图与之下面的圆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圆点与物体有一一对应关系,渗透着对应的思想。)
4、 第七、八、十这三幅小图中有圆点无物体,这个问号是什么意思?放手让学生根据圆点个数,到情景图中找相应的物体。
三、交流共享
1、数数练习
(1)教室里有几扇窗?几扇门?
(2)教室的第一排坐着几个小朋友?
(3)小朋友拿出10根小棒,一边数一边拿,并摆在桌子上,让同桌同学检查对不对。
(4)小结:数数时要一个一个地数,不能漏掉,也不能重复多数。
(5)连一连
(6)画一画
2、 拓展运用
讲述: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
3、 游戏:火车钻山洞
讲述:刚才小朋友数数数得可真棒,现在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玩。
游戏方法:我们分小组进行,两个小朋友手拉手抬起来,围成山洞,请小组后面的几位同学当司机,前面报几,后面接着往下报,如1、2、3,如果说对了,就发出呜呜声,说错了,就“咔嚓”暂停,说对了再通过。
四、检测完善
1、我们既能去动物园,还能玩游戏,开心吗?小朋友爱动脑,又爱动手,真不错,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课堂作业。
一年级数学学科教案
第2单元 课题:比一比 第2教时 总第2 个教案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会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长短、高矮和轻重是相对的。
课前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仪。
教学程序:
课前游戏:对口令。
师说上句,生对下句。
我说大,我对小;我说高,我对矮;我说低,我对高;我说长,我对短;我说薄,我对厚;我说轻,我对重;我说宽,我对窄;我说远,我对近……
一、情境导入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老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说明: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比一比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好吗?揭题。
二、思索探究
1.比长短。
(1)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上画的是哪儿?从图中你能看到些什么?
(2)观察两根跳绳,通过讨论和交流,弄清图上画的两根跳绳就是两个小朋友用的。
(3)指导学生用在□画画√的方法在书上比较两根跳绳的长短。
(3)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4)交流反馈,说说比较两根跳绳长短的方法,感受长短是比较的结果。
(5)巩固:实物出示两组绳子的比较,你能比出他它们的长短吗?
2.比高矮。
(1)出示主题图,观察,说说图中两个小朋友谁高谁矮。
(2)追问:从哪幅图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两个人的高矮?学生汇报交流,体会高矮的基本方法。
(3)请两个学生上来,照样子比一比。
3.比轻重。
(1)出示天平,进行介绍。
(2)掂一掂钢笔和橡皮哪个重,然后放到天平上称一称,观察谁重。
(3)看主题图,说明石榴和柿子是从树上采下来的,观察一下哪个重些。指名交流。
4.体会比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方法。
(1)提问:图中哪些物体之间还可以比一比长短与高矮?
(2)组织小朋友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搜集讨论信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导交流。
(3)要求小组内推选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较物体,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较的结果。如两棵树的高矮等。
5.组织讨论,加深认识。
教师出示一枝铅笔,组织学生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要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必须再拿一枝铅笔来比一比才能确定。教师拿出不同长度的铅笔分别与之比较,使学生明确长短、高矮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交流共享
1.“想想做做”第1题。
(1)光盘出示两幅图,观察第一幅图中谁的铅笔长,再说说第二幅图中哪支铅笔最长。
(2)同桌比一比铅笔的长短。指名汇报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按要求在书上练习。
(3)结合图对学生进行帮助残疾人的思想教育。
(4)提问: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最”加重音,学生体会最高、最矮的含义。)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独立完成,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进一步体会比较的方法和策略。
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折开后比较,让学生的头脑中知道走斜边最短。
4.“想想做做”第4题。
(1)读题,学生自主练习。
(2)巡视,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3)学生交流,说明自己的想法。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找几个同学,从高到矮排排队。
四、检测完善
1.提问:今天在学习中,你比较了哪些物体,比的结果怎样?学生自由交流。
2.要求学生回家在自己家里找一些物体,比一比他们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3.完成课堂作业。
《一年级数学上册《填未知加数3》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7419.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