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动荡与变革
第一课、俄国向何处去
一、俄国二月革命的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度
二、“阿芙乐尔号”的炮声
1、俄国十月革命的时间1917年11月列宁起义的地点彼得格勒,革命的最主要特征:。革命的结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2、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为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退一步,进两步”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9年),结果:使苏维埃政权渡过了难关。
2、时间:1921~1925年;领导人:列宁;: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它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3、体现了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坚持了原则。
第二课、苏联的崛起
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成就: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
二、1、的颁布,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2、实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斯大林模式内容:政治上党政不分,民主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4、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消极作用: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启示:
第三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
1、时间:1919年1月;地点:巴黎。操纵国: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
3、《凡尔赛和约》内容:政治上承认波兰独立。军事上规定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领土: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海外殖民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
4、会议的实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5、巴黎和会上一系列条约形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西方)。
二、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九下P17-18)
1、时间:1921—1922年;地点:华盛顿。原因:美国为了同日本争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
2、操纵国: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
3、《九国公约》(九国代表签署的关于中国问题的文件),内容: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保证各国在华的“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
作用:条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这实际上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也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4、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暂时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作用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统治秩序。
实质: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体系。
通过和国际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华体系”。但这一体系隐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四、对中国的规定说明的处理:弱国无外交
第4课:经济大危机的特点与罗斯福新政
一、《美国的悲剧》
作者:德莱塞,被称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它以锐利的锋芒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的腐败。
二、“黑色星期四”
1、1924~1929年,资本主义短暂的经济繁荣时期。
2、时间:1929—1933年;(首先在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主要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
4影响:(1)、严重的经济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就业工人的工资水平大幅度下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2)、严重的经济危机,还引发了深刻的政治危机。
3)、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求出路: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
而
三、罗斯福新政
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时间:1933年。人物:罗斯福
3、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消除经济危机。前提: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特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制定《国家工业复兴法》
新政内容: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的信用。调整农业。调整工业。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刺激消费。进行社会救济。
4、新政的影响: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渡过了危机。
启示: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1、隋文帝励精图治,隋朝经济高速发展,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2、隋文帝注重军事发展,军队实力大幅提高,为统一准备了实力。
3、陈朝政府腐化,军队战斗力低下。
4、从魏晋南北朝开始,长时间的分裂和战争使人民渴望统一。隋文帝的统一事业符合历史发展。
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暴政表现:隋炀帝继位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一大业。但因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终于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暴政结果:农民背井离乡,大量田地荒芜,人民忍无可忍,爆发隋末农民起义;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也乘机纷纷起兵,导致隋朝灭亡。
三、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巩固统治的措施:
1、重用酷吏,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
2、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将武氏列为一等,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
3、大力发展科举制度,扩大统治基础。
四、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概念: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标准:它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原则
科目:明经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进士: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
形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五、和同为一家
1.唐太宗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人尊称他的为“天可汗”。
2.唐朝加强西域地区管辖: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3.唐与吐蕃关系:
(1)7世纪前期,吐蕃的首领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
(2)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六、开放与交流
(1)遣唐使(概念、作用)
遣唐使是日本派往唐朝学习制度、文化、技术的使团。
遣唐使的到来密切了中日人民间的友谊,为日本社会带去了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生活习俗。对日本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鉴真东渡日本传播文化、宗教、医学。
七、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知识点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及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解读:唐朝初年,人们从印章和拓刻石中得到启发,发明雕版版印刷术。唐朱,雕版印刷业已经很发达,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用做交易凭据的印刷品一“印纸”。成都、济阳等地都是著名的印刷中心,世界上现存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年)印制的《金刚经》。雕版印刷术最后传入亚、非、欧,为当时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和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思想文化,交流,传播起了巨大作用。
八、璀璨的文学艺术
1、唐朝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无论题材、数量和艺术成就方面都是以往任何时期的诗歌所无法相比的。
2、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杜甫和李白。文学家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指的是李白,他的诗雄奇飘逸,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人们称他为诗仙;“杜”指的是杜甫,他的诗沉郁顿挫,语言精练,真挚动人,富有现实主义精神,后人称他为诗圣,
3、唐朝时期的乐舞十分发达,相传唐太宗创作《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创作《霓裳羽衣舞》。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北师大版初三物理下册第十四章知识点总结”,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师大版初三物理下册第十四章知识点总结
一、简单磁现象
①司南:我国最早的指南针叫司南.
a.司南就是把天然磁石琢磨成勺子的形状,放在一个水平光滑的“地盘”上制成的,静止时,它的长柄指向南方.司南的长柄(古时称“柢”)为S极,即南极.
b.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发现了天然磁铁矿石吸铁的性质.
c.公元一世纪初,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中记载:“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d.公元843年,中国人依靠罗盘(即指南针)指示方向,开辟了温州到日本嘉值岛的海上航线.
二、磁场
磁极和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磁场,小磁针在该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磁极和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通过磁场发生的。电流和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通过磁场产生的。
磁场是存在于磁体、电流和运动电荷周围空间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物质,磁极或电流在自己的周围空间产生磁场,而磁场的基本性质就是对放入其中的磁极或电流有力的作用。
三、电流的磁场
说明:人类很早就留意到了电流的磁效应。例如:①一名英国商人发现,雷电过后,他的一箱新刀竟然带上了磁性②富兰克林也在实验中发现,在莱顿瓶放电后,附近的缝衣针被磁化了
说明:那么电流和磁场之间有什么关系吗?19世纪,随着对摩擦生热等现象认识的深人,人们逐步相信自然界各种运动之间存在着广泛联系。除了表面上的一些相似性之外,电和磁之间是否还存在着更深刻的联系?一些科学家相信.答案是肯定的,在实验中寻找这种联系,就成为他们的探索目标。后来,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首先获得成功。1820年,奥斯特发现:把一根导线平行地放在磁针的上方,给导线通电时,磁针发生了偏转,就好像磁针受到磁铁的作用一样。这说明不仅磁铁能产生磁场,电流也能产生磁场,这个现象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四、电磁铁及其应用
奥斯特实验表明: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存在着磁场;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
那么通电螺线管也应该存在磁场,实验表明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磁场一样,通电螺线管的两端相当于条形磁体的两个极。在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是,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螺线用安培,右手紧握螺线管。电流方向四指指,N极指向拇指端。
电磁铁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把螺线管紧密地套在一个铁芯上,就构成了一个电磁铁。
五、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
在匀强磁场中,在通电直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情况下,电流所受的安培力F安等于磁感应强度B、电流I和导线长度L三者的乘积.F安=BIL通电导线方向与磁场方向成θ角时,F安=BILsinθ
1.当I⊥B时(θ=90°),Fmax=BIL;
2.当I∥B时(θ=0°),Fmin=0;
安培力大小的特点:①不仅与B、I、L有关,还与放置方式θ有关。②L是有效长度,不一定是导线的实际长度。*弯曲导线的有效长度L等于两端点所连直线的长度,所以任意形状的闭合线圈的有效长度L=0
六、直流电动机
1.汽轮机:隐极式(高速,气隙均匀);
2.时间相量(一相):E,U,I,φ;
空间矢量(整个三相电枢或者主极作用):F,B。
时空矢量图的前提:时间相量和空间矢量变化频率一致。
七、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实验1: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
导体切割磁感线
实验2:条形磁铁相对螺线管运动
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即当闭合电路与磁铁间相对运动时。(如磁铁插入线圈,就相当于线圈“切割”磁铁的磁感线)
如果“磁场”和“部分导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即导体不切割磁感线,那么会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吗?
文章来源://m.jab88.com/j/96529.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