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9中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19中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2019中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1.时间:1922年底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领导人:斯大林

2.1928-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

4.斯大林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扩展阅读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

知识点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1922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领导人:斯大林

2.1928-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

4.斯大林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后练习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人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请回答:

(1)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指的是什么?

(2)邓小平说“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的是哪个模式?

(3)请你结合中国的实际,谈谈邓小平是怎样改变中国的僵硬模式的?

答案:

(1)指的是列宁从俄国当时的国情出发,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新经济政策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典范。因此,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2)邓小平说“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的是“斯大林模式”。

(3)邓小平打破了原有的僵化的模式,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不断探索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学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认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要认识到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即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三、温故知新

1、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其性质是一场革命。

同年的11月,起义爆发,这就是著名的十月革命,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

2、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是主席是

3、苏俄实行了政策来粉碎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四学习过程

导学问题一、苏俄(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很顺利吗?主要有什么方式建设社会主义?

导学问题一、、阅读教材第7页,找出并写出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作用。

年,苏俄实现新经济政策:

作用是。

导学问题二、你能分清沙俄、苏俄与苏联吗?请说出。

导学问题三、请写出最早加入苏联的四个加盟共和国。

导学问题四、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主要表现在那两个方面?请说出,各自又有什么成果?

导学问题五、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以及特点?请评价一下斯大林模式。

四、知识梳理

五、

1918年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921年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六、当堂达标

知识点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时间是()

A、1918年B、1921年C、1922年D、1924年

2、苏联建立的时间是()

A、1917年B、1919年C、1920年D、1922年

3、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所作出的探索是()

A、实行新经济政策B、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C、颁布新宪法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4、1922年,在苏俄不可能出现的是()

A、喀秋莎到市场上买土豆B、资本家可以租用部分国有资本

C、农民家中没有剩余的粮食D、安娜到商店购买日常生活用品

知识点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4、列宁逝世后,领导苏联人民确立了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经济建设路线的是()

A、赫鲁晓夫B、斯大林C、斯达汉诺夫D、勃列日涅夫

5、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是在()

A、十月革命时期B、国内战争时期

C、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D、“二五”计划期间

6、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是()

A、苏联的成立B、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C、农业集体化的实现D、新宪法的制定

7、“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主要有()

(1)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3)损害了农民的利益(4)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5)民主与法制健全

A、1、3、5B、1、2、4、5C、1、2、3、4D、2、3、4、5

能力提升

1、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留给我们许多教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农、轻、重的比例要协调发展B、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B、要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的消耗D、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

2、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正确的是()

(1)十月革命的开始(2)二月革命(3)苏俄迁都(4)苏联成立(5

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6)列宁的逝世

A、1、2、3、4、5、6B、2、1、3、4、5、6

C、2、1、5、4、3、6D、2、1、3、6、4、5

3、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B、代表农民的根本利益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D、目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

4、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的现成办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列宁进行的比较成功的“实验”是()

A、发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D、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5、关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下列组合不正确的是()

A、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B、列宁—颁布1936年苏联新宪法

C、斯大林—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D、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才轮到重工业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材料2、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历史学家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材料3、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请回答:

请回答:

(1)请问通常工业化按什么途径进行?

(2)苏联的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的?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途径?

(3)苏联采取的工业化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

(4)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7、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开始了崭新的探索,然而无论苏俄,还是苏联,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的道路却是曲折的,在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探索的道路上出现了两次重大转折,请分析这两次转折分别出现在哪位领导人时期,其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

挑战中考

列宁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表明他和布尔什维克党开始从本国国情出发,对具有苏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A、发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施新经济政策D、创建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七、史海拾贝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苏维埃俄国在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1918年夏,协约国帝国主义与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联合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很快占领了苏俄大约3/4的国土,致使国内最重要的粮食和燃料来源被切断,40%的工厂因缺乏燃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人民忍饥挨饿,苏维埃政权抵御侵略的物质后盾极其匮乏、脆弱,形势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决定把国内一切工作都纳入战时轨道,制定并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基本内容有:①国内贸易国有化.1918年11月21日,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组织一切产品,个人消费品及日用品的居民供应》的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家和合作社组织供应,取代私商.国家继粮食垄断制之后,这时开始对糖,茶,盐,火柴,布匹,鞋,肥皂等实行国家垄断.②余粮收集制.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国家在出产谷物的省份征粮办法》的命令,在全国各地实行了谷物和饲料的余粮收集制.征收数额由粮食部根据收成情况规定,原则是富裕农民多征,中农少征,贫农不征.不按期完成的,其储粮一经发现,当即没收.③产品配给制.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一度称消费公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但其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1920年开始逐渐改为免费供应,使工资实物化,货币工资失去实际意义.④劳动义务制.要求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并强迫剥削阶级分子参加体力劳动.强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政府可以招募公民完成不同的社会工作,而不论其担任何种经常性工作.⑤全部工业国有化.大工业国有化是内战前就开始的,1918年6月正式颁布法令,加快了国有化速度.1920年11月29日,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决定,将拥有机械动力,工人在5人以上的,或没有机械动力,工人超过10人的私营企业,全部收归国有."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在当时条件下,它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起了巨大作用.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为:(一)在农业方面,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属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二)在工业方面,多种经济成分群英会存,由全面没收私人资本转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两种形式,还允许部分地恢复小型私人企业;(三)在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实质是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工农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九年级历史下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九年级历史下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作用、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其作用,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探讨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3.知道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知道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第一个重点是新经济政策

理由: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它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它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可通过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对比分析、提高学生认知的办法解决。

2.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理由: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宣布在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它既保证了苏联国防、工业的强大,也为苏联社会以后的发展埋下了许多隐患。可由学生搜集原始史料与相关数据,让学生在前后对比中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借以解决此重点内容。

3.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理由:限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学中可以采用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内容与教师点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联系苏联史实,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对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三、教学策略

“自主探究—史料解读—拓展提升”教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主体内容,教师补充相关的历史史料,引导学生从史料中解读历史,体现论从史出的原则,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对教材主体内容拓展提升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在第1课学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那么,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要恢复发展经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教师:顺势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通过简要复习旧知,创设新的情境,设置悬念、烘托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新课:

(一)新经济政策

教师:出示自主学习问题提纲,并提出要求:自主学习教材P7第一自然段,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是什么?

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及内容分别是什么?

3.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在教师出示的问题引领下,自主学习教材,解决问题,班内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1.背景:苏俄在国内战争结束后,进入和平建设的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实施新经济政策。

2.时间:1921年;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影响: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教材主体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对教材基础知识进行梳理与掌握。

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展示以下材料: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

请学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列宁又是怎样纠正“错误的”?这些措施是怎样“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的?

学生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组内交流,班内展示,教师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总结:

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措施: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通过史料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问题的设置紧扣教材重点内容,同时又巩固了教材基础知识。

(二)苏联成立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通过教材P8《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强调、落实。

问题:苏联成立于哪一年?最初加盟的国家有哪些?

学生结合教材地图,回答展示:

苏联成立于1921年,加盟的共和国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教师通过展示苏联地图,让学生了解这一历史名词,存在时间是1922~1991年。当时苏联的成立,加强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事业的发展。

教师过渡:1924年列宁逝世了,这对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列宁对苏俄(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永垂史册。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教师出示自主学习提纲:

(1)目的:

(2)成就:

①工业:

②农业: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8第一段,填写自主学习提纲。小组内交流,形成统一认识。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点拨: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工业上的成就是先后实现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在农业上的成就是实现农业集体化。

(3)苏联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的是重工业。

教师点拨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小字部分及P9图片,加深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认识与理解,尤其是具体的数字形象地展现了苏联取得的辉煌的成就。

2.苏联社会主义的建成──斯大林模式形成

学生依据下列问题自主学习以下问题,小组内交流,班内展示:

(1)苏联社会主义建成的基础是什么?

(2)苏联社会主义建成的标志是什么?

(3)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点拨:

(1)苏联社会主义建成的基础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苏联社会主义建成的标志是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

(3)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小字部分,进一步理解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含义。

教师通过自主学习提纲,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明确了学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小字与图片,对教材主体内容作了合理的补充,加深学生对主体内容学习的理解与认识。

3.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师出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斯大林模式?

方法点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要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既要看到其积极性,又要发现其弊端。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斯大林模式的积极性及弊端,交流、展示:

积极性: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

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让学生认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即突破了难点,也提升了历史思维。

教师出示材料及问题: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

问题:邓小平为什么评价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中的模式指的是哪一模式?为什么说“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学生独立阅读材料及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相互补充,形成统一认识。教师据学生展示情况,点拨:

(1)原因: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2)模式:斯大林模式。

(3)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使苏联的经济发展不协调,难以长足发展。

设置这一讨论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并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找2~3名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一方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情况,同时在讲述的过程中促使情感升华,进一步突破本课的难点。

五、拓展提升

思考讨论:斯大林模式的实施,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通过设问,既能联系八年级所学新中国历史知识,又能结合政治课知识;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5942.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