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18课科学技术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18课科学技术(二)
导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掌握
863计划的涵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邓小平的批示,《“863”计划纲要》的形成及其涉及的领域,计划的总体目标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搜集资料处理信息
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分析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正确运用QQ和论坛提高个人素养,培养他们辩证处理问题并且有效地进行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主动探索实际应用
通过《史海荡舟》专题网及其“友情链接”的许多历史网站探索相关知识,正确运用其中的留言板、论坛或电子邮件等工具传递短篇文本、交流见解、切磋问题,创造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情感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系民族发展为已任的爱国主义情感
继承传统立志成材
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863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小树立起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863计划的制定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形式:新授
教师讲解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体验感悟和讨论回答: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技术革命席卷全球。它的影响之大,使得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变得十分敏感、十分激烈。邓小平根据这种状态说过:“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他多次论证了科技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强调要用科技的力量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确实已经享受到了新科技带来的许多福利。这真得感谢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的英明决策以及老一辈科学家为了造福于国家和人民而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人奋斗实践。现在让我们共同重温那时的情境吧,看看谁感悟到的人生真谛最多。(组织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根据本课知识线索,展示各自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进行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863计划
1“863”计划的含义是什么?(“86”指1986年,“3”指当年3月。那时王淦昌、王大衍、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了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所以称作“863”计划。)
2《863计划纲要》涉及哪些高科技领域?你对哪些领域较感兴趣?能否向大家介绍你对这些领域的了解?
(A.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海洋高技术。B.由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与相关学科自然渗透。C.由组内同学配合展示资料,进行情境表演或旁白解说等活动,体验合作探索的愉悦情感。D.组织全班学生记忆这些领域并进行“接龙”比赛。E.要求学生独立完成93页“练一练”,提醒大家凭印象果断书写,然后对照课文订正。)
1根据课本91页“动脑筋”:我们现在经济还比较落后,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去搞高新技术的研究?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B.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中,各国竞争激烈,适者才能生存和发展。)
教师过渡:在这八个领域里,我国的生物技术已经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关于这一点,请大家看看94页“自由阅读卡”。至于同学们已经普遍接触的则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了,它属于信息技术范畴。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92页插图,体会邓小平对于普及计算机知识的关注。组织讨论:
1你喜欢上网吗?(举手示意即可)
2你知道《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吗?是否愿意遵守?(举手示意即可)
3学生分组用“要……”对“不……”的形式诵读92——93页《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4鼓励学生通过《史海荡舟》专题网及其“友情链接”的许多历史网站探索相关知识,正确运用其中的留言板、论坛或电子邮件等工具,有效地传递文件、交流见解、切磋问题。
练习巩固
1完成《历史填图册》24页各题。
2完成同步练习。
3按组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个人学习心得,根据下表进行自我测评,由小组其他同学将评语登入《历史学习记录卡》:
4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
当堂检测:
教学反思:
第20课文学艺术(下)
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
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学习目标
知识识记: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苏轼等书法家及其名作
阎立本、吴道子、黄公望等画家及其名作。
能力培养通过指导学生欣赏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历史想象力。
情感教育和价值观
在欣赏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艺术成就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古代艺术家杰出的创造才华,刻苦的钻研精神和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
一定的艺术作品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通过各类艺术的发展演变以及艺术作品风格特点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艺术创作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材学情分析
重点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苏轼等人的书法艺术;
吴道子、范宽、苏轼、李公麟、张择端、黄公望、徐渭等人的绘画艺术;唐代的歌舞。
难点较准确的讲解各类艺术的发展演变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深刻领会艺术作品中的丰富内涵。
上册书中已学习过文学艺术,学生对如何学习该部分内容已心中有数。因该部分内容欣赏性较强,故学生愿意学习,同时因为该部分内容机械识记性亦较强,且本节课课堂容量较大,故记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法自主探究,多为互动欣赏讨论并重
教学过程
提问上一节课所学过的内容后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
续学习文学艺术,主要从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来了解古代中国人民所创造的辉煌的社会文明。
导入新课1、我国文字是有什么发展演变而来的?
2、说出我国文字字体的演变顺序。
3、被誉为“书圣”的书法家是谁?他是什么时候的人?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引入新课:书法艺术到了隋唐时期,呈现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
一、书法
⑴隋唐的书法
a学生看书116页—117页,回答下列问题
唐朝有哪几位书法家?他们所擅长的字体分别是什么?代表作品有哪些??
b师生共同欣赏课本上书法家的作品(生分小组讨论作品的不同特点,说出自己特别欣赏哪一个人的字,并就该字体说说自己写字的不足。让三个组进行发言。师做总结陈述)
c组织学生阅读张旭和怀素练字的故事,启迪思考:怎样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圣自由发言,师让学生明确一点:任何艺术上的成功,都离不开坚实的基础和心志的投入。
⑵宋代的书法
a看书回答问题:宋代的书法有何特点?宋代新书风的代表人物是谁?
b放多媒体,引领学生欣赏苏轼的《寒食诗帖》,并阅读课文对苏轼的介绍性文字。
c启迪学生思考课本119页思考题:苏轼曾在诗中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义,常谓不学可。”你能理解苏轼诗的意思吗?谈一谈你对这首诗的看法。
明确苏轼之所以会有如此高的成就,其关键就在于创新,大屏幕打出江泽民总书记的话: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⑶元代的书法
看书回答:元代的书法家是谁?他的字体风格是什么?代表作品是什么?
师生共同欣赏赵孟頫的作品。
⑷明代的书法
看书回答:明代有哪些书法家?其代表作是什么?
学习完书法这一框题后,引领学生总结归纳:书法家的作品为什么会流传后世?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二、绘画
学生看书解决下列问题(问题用大屏幕展示)
⑴初唐的画家是;盛唐的画家创造了一种笔墨圆润、富有粗细浓淡变化的线条,后人称他为“”。
⑵唐代山水画画家是、。其中所作的《》是现存最古的卷轴山水画作品。宋代山水画作品是画的《》和画的《》
⑶北宋风俗画的代表作品是画的《》。
⑷北宋中后期,花坛上出现了一股讲求笔墨情趣和诗文意境、忽略形似,强调神似的画风,后人称这些画为“”。对文人画的勃兴起了重要作用,他的作品是《》。
⑸元代画坛画成为画坛主流,其中做的《》备受后人推崇。
⑹明代绘画最富创意的是泼墨大写意花卉画,代表人物是明后期的其作品是《》
学生边看书边解决问题,同位互对答案。教师强调重点
a放多媒体欣赏阎立本的《步辇图》,体会大唐盛世局面的繁华,培养民族自豪感。
b欣赏课本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白描手法,强调他被誉为“画圣”,他的创精神。
c放多媒体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艺术和现实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张择端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成就?张择端是我们诸城人的骄傲,你作为新时代的诸城人,应该为诸城做点什么呢?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做贡献的意识。
d文人画是怎样兴起的?那一人物对文人画的勃兴起了重要作用?他的画如何?与他同时代的文人画画家是谁?其作品是什么?欣赏二位的画作。突出苏轼的创新精神。
e欣赏课本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揣墨山水画的风格:雅淡空灵,意境深远。陶冶情操。
f欣赏课本徐渭的《墨葡萄图》,教师简介其生平事,领会画为心声,画是精神生活的寄托,是对现实生活的或曲折或直接的反映。
三、雕塑艺术
复习提问隋唐以前雕塑艺术的成果,如秦兵马俑,北朝佛教石窟中的雕塑作品,指出这些雕塑大都表现政治或宗教题材,生看书,明确宋代以后,雕塑走向生活化实用化引领学生看书回答问题
宋代雕塑艺术以为题材,具有风格。明清的雕塑作品水平如何?
师生欣赏北宋定窑的白瓷孩儿枕、北京故宫太和门前的铜狮(见课本)
四、舞蹈艺术
学生自己看书回答问题我国的原始歌舞出现于时代。
商代和西周,乐舞已经很盛行。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成套表明我国古代音乐在春秋战国达到较高的水平。
唐朝是我国著名的宫廷乐舞有《》和《》
小型娱乐性舞蹈大体有两类:舞和舞
首先请音乐课代表归纳问题:在舞蹈艺术发展过程中,有何特点?请举一例说明之。
在回答特点这个问题时,要强调中外吸收、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学习别人的长处,使自己不断的提高和进步。
引领学生欣赏课本124页、125页插图
形成性测试:见课课练,可根据自己的训练要求,自由组合测试题。
课堂小结
老师一方面强调重点,另一方面结合学生实际,鼓励其学习,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充分认识艺术来源于实践的科学论断,张扬其学习的风帆。同时引领学生归纳,这些作品有的流寓海外,被外国博物馆收藏,学生思考原因,培养为中华之崛起读书的豪情
板书设计文学艺术(下)
书法隋唐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
宋代的苏轼米芾,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文征明董其昌
绘画山水画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宋代的范宽
花鸟画宋徽宗
风俗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文人画苏轼的《古木怪石图》元代的黄公望明代的写意花卉画
雕塑白瓷孩儿枕
舞蹈战国青铜编钟隋唐的宫廷乐舞《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
教学后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梦回繁华》课文知识点复习
一、学习目标
1.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说明对象。(重点)
2.仔细品读文章语句,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难点)
3.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高超的艺术水平和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知识拓展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琅琊东武(今中国山东诸城)人。中国北宋时期的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面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清明上河图》系宋代名画,此画距今近900多年历史。画纵25.5cm、横525cm,作者采用了俯渺法描绘全图,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构图起伏有序,笔墨技巧兼工带写,人物生动传神。画中细致地描绘了汴河上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群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人物生动传神,牲畜、房舍、舟船、城郭、桥梁、树木、河流等至臻至妙,惟妙惟肖。
三、生词识记
汴(biàn)梁 徽(huī)宗
料峭(qiào)跋涉(báshè)
舳舻(zhúlú)沉檀(tán)
枢(shū)纽无暇(xiá)
遒劲(qiú)摩肩接踵(zhǒng)
络绎不绝(luòyì)
设色:(绘画)涂色,着色。
工:善于(画)。
料峭:微寒。
遒劲:雄健有力。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四、整体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2.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它的?
(1)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作画时间。
(2)介绍《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
(3)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3.探究说明顺序:作者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的?
作者按照空间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
(1)画面开卷处汴京近郊风光。
(2)画面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
(3)后段汴梁市区的街道。
4.画面开头处描绘了哪些景象?按什么顺序说明?
画面开卷处描绘了汴京近郊风光:疏林薄雾中赶集的乡人,岔道上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的长途跋涉的行旅。
按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说明。
5.探究说明方法:
(1)在说明画面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时,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①举例子。以“巨大的漕船”“宏敞的拱桥”“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三个事物为例,具体生动地说明了画面中段的景象。
②打比方。说明“宏敞的拱桥”时,说他“结构精美,宛如飞虹”,形象的说明了拱桥的形态和气势。
③摹状貌。对“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的漕船”的细节描绘,形象的再现了画面内容,使读者如同看见了画作一般。
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介绍了画面的内容,突出了画面的特点,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2)除此之外,课文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①列数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运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长度与宽度。
②引资料。“《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引用《东京梦华录》来说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与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
6.探究说明语言:
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本文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1)严谨准确。
如作文在介绍画作的长和宽时,用“纵25.5厘米,横525厘米”这种精确的数字来说明。又如“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中“基本”用词有分寸,既不绝对化,又能体现《清明上河图》的写实性。
(2)生动具体。
文中对画面的描写非常生动,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五、课文小结
文章来源://m.jab88.com/j/9435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