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冀教版二年级语文下19古诗二首登鹳鹤楼登飞来峰教案作业反思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冀教版二年级语文下19古诗二首登鹳鹤楼登飞来峰教案作业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9古诗二首

教学总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依、尽、畏、缘”四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登、楼、依、尽、流、欲、峰、寻、鸡、鸣”十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

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二、解题,介绍作者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生:登上鹳雀楼。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

生:登山……

3.揭示挂图。

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题目。学生自由读《登鹳雀楼》。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简介作者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字季凌,又字季真,汉族人,祖籍晋阳并州(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他的诗句感人肺腑,充满激情,深受后者喜爱。

4.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古诗,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古诗,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依、尽”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6个生字:“登、楼、依、尽、流、欲”,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学习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5)指导朗读。

六、想象诗情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八、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课时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人()尽()衣()欢()

入()近()依()欲()

附答案:人(人口)尽(穷尽)衣(上衣)欢(欢乐)

入(入口)近(远近)依(依靠)欲(欲望)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楼一()河一()红日一()绿叶

一()山一()人一()诗人一()老虎

附答案:

一(幢)楼一(条)河一(轮)红日一(片)绿叶

一(座)山一(个)人一(位)诗人一(只)老虎

3.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解释。

(1)白日依山尽()

①依靠②同意③按照

(2)黄河入海流()

①参加到某种组织中②进来或出去③收入

(3)欲穷千里目()

①需要②将要③想要

附答案:

(1)白日依山尽(①)

①依靠②同意③按照

(2)黄河入海流(②)

①参加到某种组织中②进来或出去③收入

(3)欲穷千里目(②)

①需要②将要③想要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课后反思: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的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让他们用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诗中的意思,去体验诗中的情感,从而感受语言的美。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一课时,我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中的景色。接着再通过用简笔画的方法让学生上台画出此时太阳的位置,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更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在教学“黄河入海流”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文中的图,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收集到的有关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的资料,最后让他们用一些词来形容黄河。通过观察插图,交流相关资料,展开想象,学生脑海中不知不觉就有了词语,如有的学生会用“滔滔、滚滚、壮观、有气势“等简单的词来形容黄河,在学生脑海里黄河的壮观景象会越来越明晰,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在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是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让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我通过这样的教学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从而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畏、缘”二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峰、寻、鸡、鸣”四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渲染气氛。

1.引言:同学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这文苑之中的一朵奇葩。我们以前学过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很多诗,现在就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来背一背。

2.师生共同背诵《泊船瓜洲》《春日》。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王安石的诗——《登飞来峰》。

4.读题,解题。

(板书课题:登飞来峰)

二、流资料,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飞来峰的图片。

师: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今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

2.学生交流关于作者的资料。

师补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宁波)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畏、缘”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4个生字:“峰、寻、鸡、鸣”,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

1.自读。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二)理解诗意

1.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塔很高。

闻说:听说。

畏:害怕。

遮:遮挡,遮住。

缘:因为、由于。

2.逐句理解,并把自己的理解说给同伴。

3指名说每句诗的意思,师生补充评议。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

(三)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生自由说诗意,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

3.指名说诗意,师生补充。

(四)品读,体会诗的含义。

1.师范读,生闭目想象诗的意境。

2.生自读体会。

3.为什么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4.生自由发言。

5.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远。

(五)诵读,表达情感。

1.师谈话: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感情读出来。

2.学生练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指导。

4.齐读。

(六)练习背诵。(个人背,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延伸

1.作者以写山告诉世人深刻的人生哲理。提起山让我不得不想起中国的五岳,谁知道中国的五岳指的是哪几座山?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张华山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2.有一个故事这样说:一对老夫妻有两个儿子,老大卖雨伞,老二卖太阳镜。因为两兄弟的生意与天气有很大的关系,老两口便时常为天气或喜或忧。每天起床,两位老人的第一件事便是开门望天,不管是晴是雨,总会引发他们各不相同的感叹。如果是晴天,老奶奶就唉声叹气:“今天大儿子的伞肯定卖不出去了,真是天不遂愿啊。”如果遇到下雨,她还是一筹莫展:“唉,老二的太阳镜今天又卖不掉了,真是倒霉啊。”老奶奶就这样天天担忧,日日犯愁,总是心情郁闷,没有一天快活。老爷爷却恰恰相反,对待天气总是另一种态度。天晴时,他欣喜万分,乐道:“好啊,老二的眼镜今天一定卖得好!”下雨时,他依然满心欣喜:“好啊,老大的雨伞今天一定卖得多!”年年岁岁,老爷爷总是豁达乐观,快乐无比。

3.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带来一首诗。

六、想象诗情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八、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课时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峰()寻()鸡()

蜂()训()鸣()

附答案:峰(山峰)寻(寻找)鸡(母鸡)

蜂(蜜蜂)训(训话)鸣(鸣叫)

2.填空。

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指现在一般用来比喻。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实则指。

附答案:

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奸佞的小人,指当时保守势力,现在一般用来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附答案:

“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

“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写景:千寻之塔——极言其高;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议论:不畏云遮目——站得高、望得远;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课后反思:

《登飞来峰》是宋代诗人王安石30岁时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径绍兴飞来峰,登临所作。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时的作品,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其诗中的景色气势逼人,诗中的胸襟亦很广阔,是一首情理兼容、意境旷达的宋诗代表作。

在教学设计中,我突出营造诗的氛围、读出诗的层次、明确诗的意境、感悟诗的理趣等学习策略,希望可以让学生在诗意课堂中享受语文的乐趣。

首先,我以古诗为线索,串起一个课堂。无论是开课时背诵古诗,还是课堂上诵读感悟古诗,还是结课时拓展积累古诗,都让学生置身于诗的语境中,进行展示、诵读、品味,用浓浓的语文味奠定课堂的基调。

其次,我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的时候追求层次提升感。诵读是学习古诗的主要方法,方式有很多种,而不同的朗读方式都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感悟水平,所以,我为学生设计朗读的级别层次鼓励他们步步登高。在这个过程中辅以多媒体课件展示、音乐激**感、背景介绍深入古诗,帮助学生逐步走向诗人的内心,读出诗句真正的情感。

在明确诗的意境这方面,我指导学生明确理解古诗意境的主要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进而汇报交流,运用自己的语言、情感配合学生的每一次发现,和他们一起借助词句的理解走进当初诗人作诗的特殊时代和场景,努力还原出那道特别的风景和那种特殊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去展示自己感悟到的一切,最后配以情境朗读让学生恍如身临其境,享受诗情画意,更体会出古诗的简洁凝练和现代语言丰富生动的不同风格。

而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就是理趣,体现出王安石的人生志向和豪迈情怀。为了让学生体会当时诗人的心境,我们借助资料了解历史,分别搜集了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和汉代陆贾在《新语慎微》中的句子“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蔽日也。”作为阶梯铺垫,带领学生明确其中的缘由,体会诗人的心声,升华诗人的人格,结尾处要求学生拓展阅读更多的古诗名句以探索“站得高,望得远”的人生哲理。

但是回顾整个课堂,学习的层次虽然明显,但是教师的预设似乎束缚了学生,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不足,对于学生搜集处理资料和自主阅读理解的能力培养不足,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涉及还不够,对于诗中哲理的探究深浅程度把握不足,难点突破不够流畅,应该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出发,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演绎语文学习的精彩。

小编推荐

《登飞来峰》导学案


《登飞来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登飞来峰》,了解诗句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重点:目标2、3。

难点:目标2。

自学提纲:

1.自读古诗,读通读顺,自学字词。

2.再读古诗,读出韵味、节奏。

3.图文结合,理解句意。

4.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典故,体会诗句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诗的写作特点。

自学检测:

1.解释加点的字词。

飞来峰上千寻塔:( ) 闻说鸡鸣见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 ) 只缘身在最高层:( )

2.理解句意。

飞来峰上千寻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说鸡鸣见日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缘身在最高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的诗句是:(),()。

合作探究:

1.图文结合,理解句意。

2.这首诗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诗的写作特点。

拓展训练: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堂清检测:

一、默写古诗《登飞来峰》。(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填空。

1.诗中抒发作者登上飞来峰后的感受的诗句是:(),()。

2.全诗借景抒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回答问题。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向我们揭示出一条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堂清结果

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西林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句意,了解诗歌描写的景象、蕴含的哲理,感受诗的意境。

2.体会作者通过诗歌告诉我们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重点:目标2、3。

难点:目标2。

自学提纲:

1.自读古诗,读通读顺,自学字词。

2.图文结合,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3.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诗人看出来了吗?诗人为什么看不出庐山的样子?

4.诗中哪两句诗点明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道理?

自学检测:

1.解释加点的字词。

横看成岭侧成峰:( )()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划出诗的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理解句意。

题西林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看成岭侧成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近高低各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缘身在此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一句格言来概括诗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合作探究:

1.图文结合,理解句意。

2.这首诗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拓展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将《登飞来峰》和《题西林壁》进行比较学习。

3.背一背其他有关写庐山的诗。

堂清检测:

二、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填空。

1.用一句格言来概括诗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告诉我们一个为人处世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一首有关庐山的诗。

堂清结果

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冀教版二年级语文下28古诗二首村居小儿垂钓教案作业反思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冀教版二年级语文下28古诗二首村居小儿垂钓教案作业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8古诗二首

村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田字格中的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难点: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朗诵音频、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3.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4.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请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古诗,背诵一首。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

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村居》。拼读课题,释题:村:乡村居:居住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师: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师:大家瞧,这么多的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了“in”。

“趁”是的韵母是“en”,不是“eng”。

3、师: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

4、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5、互相交流。

6、师针对难字进行指导。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散”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散”,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品悟古诗

(一)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的。

2、学生自由读诗。

3、师: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

4、师:(小黑板上的诗句)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些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师: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7、这么多美妙的感觉,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

(二)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这么好的春光,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2.村子里的孩子也和大家一样喜欢这美妙的春天吗?

3.板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防纸鸢

4.你能读好它吗?自由读古诗第二句。

5.指名读、齐读。

6.你能配合画面,说说这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吗?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归来早”“忙趁”体会孩童欢畅的心情。

7.读了这一句,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8.很有意思的想法,能将你的想法融进诗里读出来吗?

9.想不想加入他们放风筝的队伍?这样吧,让我们一起放飞心爱的纸鸢,一边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情。

四、背诵全诗

1、自由练习朗读全诗,然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准备比赛读。

2、比赛读。其余同学当评委。

3、在老师的引导下吟诵古诗,边吟诵边想象在美丽的春天里快乐的生活。

五、拓展学习

让学生在“我的小笔头里”把学习所得画一画、写一写,课文广阔的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开阔的空间,可以让学生搜集描写春天的诗歌并整理在“我的采蜜集”里。

板书设计: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新学的生字你能组词吗?试一试吧。

散()()

撒()()

二、给下列字标上拼音

()()()()

莺拂堤柳

答案:一、散落散下

撒下撒手

二、yīngfúdīliǔ

【课后反思】

《村居》写的是诗人在农村看到的景象。早春二月,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的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古诗是一副有声的画。在学习古诗时,我首先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似乎听到了什么?学生就会大胆交流:看见莺在天上飞来飞去;小草长出来了;杨柳树也发芽了,长长的枝条垂下来随着春风轻轻地摆动,轻抚着堤面;孩子们放学了,在放风筝;烟囱里冒出了缕缕炊烟。听到了莺的鸣叫声;孩子们的欢笑声;下课的铃声。这样学生和诗人一起走进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一同欣赏那醉人的美景,从而使学生渐入古诗意境,达到人入画中、人融画中。

情感是古诗的魂。学生主要通过情感体验而喜欢读古诗,在学习“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时,我特别注重创设情境,从情感体验为主线,首先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放纸鸢的乐趣。再引导学生交流情感从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对春天的喜悦和赞美。

第二课时

小儿垂钓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蓬头稚子、侧坐、遥招手”在诗境里的意思。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的童真童趣,体会诗人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的童真童趣,体会诗人的写作意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识字卡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垂钓吗?说说你的垂钓经历。不光同学们喜欢垂钓,连古代的小朋友也很喜欢垂钓,今天我们来进修唐代骚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2、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⑵说说意思:小儿就是小孩儿,垂钓就是垂钓的意思。

⑶设问:作者为什么不写大人垂钓,要写小孩儿垂钓呢?这个小孩儿垂钓事实有什么地方把人吸引住了呢?让我们一路来学习古诗。

二、朗读古诗,整体感知。

1.要想学好古诗,必须起首要读好古诗,本身操练将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分句指导。稚子、侧坐。稚子:小孩儿。标题问题中有一个同义词就是小儿。侧坐:身板歪斜着坐。

3.教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4.再指名读,齐读。

5.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古诗,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古诗,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男女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垂、钓、映、招、应”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5个生字:“垂、钓、映、招、应”,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自学古诗:

(1)自学,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懂之处可以查字典,看图,或接洽上下文举行诠释。

⑵小组讨论,每位同学都说一说,小组上举行总结。

3、师生交流,初步理解古诗:

(1)通过适才的自学,说说你懂得了哪个词、哪句诗的意思?

⑵初步理解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A、蓬头:头发散乱,没有梳理。

垂纶。纶指垂钓用的丝纺线,用一个同义词的书写形式容。垂纶就是指垂钓的意思。

莓苔:长在湿润之处的低等植物。一般长在太阳光不容易照到之处。

映身:讳饰着身板。

B、连起来讲说诗句的意思。(注意要改正病句)

⑶初步理解路人借问遥挥手,怕得鱼惊不该人。

A、借问:向人探询看望,借问路人遥招手借问是指有礼貌地问。

遥:远远的;应:应答。

B、连起来讲说诗的意思。(注意要改正病句)

四、深入理解古诗,赏识诗歌。

1.一个小孩儿垂钓是再泛泛不过了,作者为什么要去写他呢?再读读诗歌,说说你感受和领会最深的是什么?同桌彼此交流一下。

2.教师引导,深入领会

(机警可爱、收视反听)

(1)、咀嚼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A、蓬头申明了连头发也没有梳理,就来垂钓,申明很是孔殷很是踊跃地想学会垂钓。(黑板字)

B、侧坐莓苔草映身申明小孩儿机警伶俐。

莓苔:此地太阳光不容易照到,人不会被爆晒。人去的比较少,干扰少,是一个垂钓的好地方。

草映身:担忧被鱼看见,用草遮拦着身板。又申明了他收视反听地垂钓,不惮草划破小脸。

这一切申明了小孩儿有了一定的垂钓知识,学得有样。

教师语言小结:

这个小孩已看了很长时间,学了很长时间,准备了比较长的时间(钓竿、钓钩、渔篓),今天终于有机会大展身手了,你说此时,他心中会想什么?(钓大鱼,大人瞧得起)

C、训练朗读:熬头句开心,第二句要念书儿童的机警可爱。(指名读、齐读)

⑵、理解路人借问遥挥手,怕得鱼惊不该人。

A、让学生先回答;

B、师:是啊,当你正在收视反听垂钓时,而且好象鱼就要上当了,却有一小我私人高声向你问路,你心中会想什么?(做了用手做姿势叫行人不作声)

你会如何去做?(摆手让他走、摆手叫他别作声、挥手叫他过来,轻轻告诉他)

你以为书上说的是怎样用手做姿势?

教师语言小结。(真是伶俐的小孩)

C、训练朗读。这两句轻声。

⑶、看图理解:看书上的图,行人笑呵呵地,没有告诉他路,为什么还是笑呵呵的呢?行人会说什么?(黑板字:可爱)

⑷、齐读古诗,读出小孩的可爱机警。

五、背诵古诗

这么好的古诗,28个字就将一个可爱的垂钓小孩活泼地描述了出来,让我们试着把它背下来。

六、拓展赏识:

古代的许多诗歌描述儿童的可爱的形象,写得大好,我们来读读:

(1)放牧的孩子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遽然闭口立。清袁枚〈所见〉这是写了放牧的孩子的形象)

⑵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油菜花无处寻。(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⑶放牧的孩子归去横牛违,短笛无腔信口吹。(宋、雷震《村晚》)

5、作业设计:将《小儿垂钓》改写成200字摆布的短文。

课后作业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①,侧坐莓苔②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①纶,钓丝,“垂纶”即垂钓。②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这里是写小儿选取了一个僻静、利于垂钓的地方。

1.结合全诗,说说第二句写小二“侧坐莓苔”有何作用。

2.诗中“遥招手”这是谁?为何“遥招手”?

答案:1.写出了小儿很会选取钓鱼的地点,同时也为后面写“怕得鱼惊不应人”做铺垫。

2.第一问:垂钓儿童或:小儿第二问:他怕答话声把鱼惊走。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天真可爱)

路人借问遥挥手,怕得鱼惊不该人。(认真专心)

【教学反思】

《小儿垂钓》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诗描写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浪漫的神态跃然纸上。是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的勾画出一个天真浪漫的小孩儿的形象,是人感到逼真,亲切。

根据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情感,丰富学生的积累,陶冶爱美情趣。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理解诗句、诗意,体会情感,培养想象能力。

为切实突破这一难点,我主要采用,讨论、观察、诵读体会的教法,指导学生运用边读边想象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古诗。需要用的教具,主要有,配乐录音带,插图投影片,投影机。我在教学中涉及以下方案。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诵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所以在预习时,让学生借助拼音把两首诗多读几遍,说说通过预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以利于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字词,如:通过查字典,看插图理解,用揣摩诗句的方法理解,或联系已知解决疑难。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重点指导字词,理解诗句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把学习古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来感知,想象诗句中描写的景象,还要充分利用插图边观察边想象。在初步理解诗句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要求读出节奏、韵脚和感情,边读边想象,进入古诗描绘的意境。最后利用学生画出对诗句的理解,把学生的感知呈现出来。

冀教版二年级语文下1古诗二首咏柳春游湖教案作业反思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冀教版二年级语文下1古诗二首咏柳春游湖教案作业反思》,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1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正确认读文中7个生字。
2、了解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3、指导学生写春天柳树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理解诗句意思及描写柳树和西湖的美的特点是难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指导学生写春天柳树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教具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美吗?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师:春天如此美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道赞美春天的古诗,诗题是《咏柳》(课件展示)作者是贺知章。贺知章是唐代诗人,少年时就以文章著名,今存诗19首,除《咏柳》外,《采莲诗》和《回乡偶书》也很有名。
二、学古诗《咏柳》。
(一)初读。
1、教师范读。
2、这首诗有几个生字,我们把它读准来,指读。课件展示
3、自由读、指名读。
4、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两个字。学生观察讨论:哪些字好记好写。
(2)学生提出难写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诗”的笔顺要多次书空,让学生记牢、写的时候三横的长度不一样。
注意“诗”字右半部分是土和寸组成的,不是一体的。“柳”字右边是双挂耳。
(二)解诗意。
1、诗人都写了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再来做进一步的理解。课件展示
先请同学们想一想:“咏”是什么意思?“咏柳”呢?
2、课件展示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中,先得理解哪些字?
“妆”——装饰。什么装饰了什么?柳树真是碧玉装饰成的吗?
一“树”——在这时三月是一棵树吗?那“一”在这里什么意思?(整棵树)
说说诗句意思。(鼓励展开想象,有不同的说法)
3、千万条柳枝,在春风中飘荡,诗人又想到了什么?“丝绦”是什么意思?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说诗意。
4、齐读1、2句,设疑:第1句着重写(树),第2句着重写(枝),诗人通过形象的比喻,把新叶满树的翠绿比作(碧玉),把柔美的柳枝比作(绿丝绦),突出了垂柳的什么特点?(翠柳、柔美、充满生机)从而展现了“垂柳”的“美”。
5、课件展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又该怎么理解呢?
6、小结:
第1句写“树”……第3句写什么?(叶),第四句呢?(春风→风)
7、再次品读诗句。
(三)悟诗情。
多么婀娜的柳树啊,在诗人的眼中,她就像一位什么呢?是啊,诗人赋予了柳树灵动的生命,请大家拿起笔,也来画一画,写一写这么美丽的柳树,请四人小组合作,两人作画,另外两人把这首诗改写成优美的一段话,等一下我们把最好的画配上最好的文字,来做一次展出。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组词
诗()寺()柳()流()
二、填空
1.“咏柳”中的“咏”的意思是()。
2.“丝绦”一词本意是(),在诗中指()。
3.诗人把“二月春风”比作()。
三、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写下来,并写出意思。
四、读了《咏柳》后,你感到春天美吗?是从哪个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把它写出来。你能找出那把“剪刀”吗?
答案:一、shīsìliǔliú
二、1、歌颂、赞美2、丝编的带子或绳子这是描绘的春天里的柳树的情形3、剪刀
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柳如同碧玉妆扮分外娇娆,垂下的万千枝条好象绿色的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谁把这柳叶裁得如此精致,原来二月春风——它恰似一把灵巧的剪刀。如玉雕一样的新柳碧玉婆娑,无数柔嫩的柳条挂下来象丝带一样。细长的柳叶是谁剪出来的呢?原来二月的春风就是一把神奇的剪刀(任选其一)
四、碧玉、绿丝绦、春风二月春风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聊天交流,启发性设置问题情境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接触大自然,融进大自然。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一)教师启发谈话:
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指生自由发言。
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课件展示)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春游湖》。板书课题。
(二)导入古诗《春湖游》:
春天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春天的湖畔,春意更加浓郁,诗人是如何描写春天雨后游湖时的情景的呢?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一)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二)自己试读古诗。
(三)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四)出示课件,开火车读生字。指导书写六个生字:游、桃、断、桥、度、阴。
“游”字:要把笔画写紧凑。
“断”字:是左右结构。
“度”字是半包围结构。
(五)品读古诗。
三、再读课文: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一)品读“双飞燕子几时回?”
1、借助图画和想象入境。
课件展示“双飞燕子图”。
整整一个冬天没看见咱们的老朋友燕子了,今天,它们那可爱的身影成双成对掠过湖面,突然映入我们眼帘,你真想说——(指名说)
2、指名读古诗第一行。
诗人徐俯看见小燕子也和我们一样惊喜!他在诗里是怎么问候小燕子的?(指名读)
根据指名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
3、齐读古诗第一行。
(二)品读“夹岸桃花蘸水开。”
1、借助课件和想象入境。
2、指名读古诗第二行。
3、男女生比赛读古诗一二两行。
(三)指导读“春雨断桥人不度”。展示课件
1、借助课件和想象入境。
2、品读感悟。
(1)悟诗情:桥断了,不能过湖,你的心情怎样?(指名说)
(2)读诗句。
(四)指导读“小舟撑出柳阴来”。
1、借助课件和想象入境。
2、品读感悟。
3、齐读“小舟撑出柳阴来”。
4、齐读古诗三四两行。
5、再次品读全诗。
6、熟读成诵。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最后,让我们为这些春天的朋友穿上美丽的春装。请小朋友们为它们涂上春天的色彩,好吗?当然,我们要比一比,哪个小组为它们“穿衣裳”最快最好?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生字。
liǔtáoduànyīn
()树()花打()()天
qiáodù
小()()假
二、下面这些诗句丢了词语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
二月()似剪刀
双飞()几时回
三、有一个小朋友也学完了这篇课文,下面请你来判断判断他的说法对不对!
1.《春游湖》的作者是唐朝的贺知章。()
2.我们上学期学过这样一句话“春来江水绿如蓝”它的作者是白居易。()
3.《咏柳》中的“咏”是赞美的意思,诗人不但赞美了柳树,还赞美了春天。()
4.“夹岸”就是“两岸”的意思。()
四、填写句子。
(1)不知细叶谁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舟撑出柳阴来。
五、填空。
(1)《咏柳》的作者是___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______。
(2)《春游湖》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柳桃断阴桥度
二春风春风像妈妈的手,抚摸着孩子的脸
燕子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三、不对对对对
四、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雨断桥人不度
五、唐贺知章
宋徐俯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游湖
作者: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课后反思】
《咏柳》是首咏物诗。这首诗由整体到部分,描写了柳树之莹绿,柳枝之柔长,柳叶之细巧,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春游湖》描写的是春雨后的西湖美景。这首诗通过“双飞燕子”、“夹岸桃花”、“春雨断桥”和“小舟柳阴”,勾画出了一幅生动优美的春景图。
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准确的掌握本课的生字,以及多音字,基础掌握牢固,能够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失:孩子对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够透彻。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读《登飞来峰》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六、竞赛抢答活动

抢答题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指应天塔)

②闻说鸡鸣见日升()(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

④只缘身在最高层()(因为)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夸张)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可多写一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四、学习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4、(出示诗的后两句)诗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齐读后两句)“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呢?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五、出示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登颧雀楼》。

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古诗二首:登鹤雀楼、寻隐者不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古诗二首:登鹤雀楼、寻隐者不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孔春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和欲、言、穷、更、

深、依、遇、只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说出两首诗的意思。

3.能背诵,默写这两首古诗。

4.体会诗人借用登得高看得远的意境所表达的那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领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登鹤雀楼》,体会诗人借登高望远的意境所表达的那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2、学会生字鹤。雀。依、欲、穷,理解浓、砍、穷、更等词在诗中的意思。

3、能说出全诗的意思。

4、、能背诵。默写此诗。

教学过程

1、谈话导人:

你喜欢古诗吗?会背哪些古诗?能说出古诗的作者和朝代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位唐代诗人写的诗。先学习王之焕写的《登鹤雀楼》。

师简介作者工之焕和鹤雀楼。

2、初读古诗。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2)读通古诗。

(3)借助插图,试译古诗,提出不懂的字词。

3、讲解诗句,体会意境。

(1)理解1,2句:

作者登上鹤雀楼,看到了哪些景物?景色如何、(落日和山河;景色壮丽)

白日依山尽:太阳靠着远山慢慢地消失了。

(依:靠着,挨着;尽:消失。不见)

黄河人海流:黄河滚滚,流入大海。

(人海流:流入海)

(2)理解3,4句:

作者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色后,有何感想?

欲穷千里目:要想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

(欲:想要;穷:穷尽、完;目:服力;千里:形容很远)

更上一层搂: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更:再)

(3)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4)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古诗教育我们目光要远大,心胸要宽广,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4.指导朗读,背诵。

(1)听录音,体会节奏及重音。

(2)指导朗读:

白日||依山|尽,一(舒缓,控制音量,体现夕阳西沉之景)

黄河||人海|流,(停)(提高声音,字字落实,读出气势)

欲穷||千里|目,一(稍稍降低音量,强调千里)

更上||一层|楼,(停)(音调由低而高,强调一层楼)

(3)指名朗读,齐读。

(4)指导背诵,齐背。

5.作业:

《作业本》上1(1)、2(1)、4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寻隐者不遇》,体会诗人寻隐者未遇的怅然心情。

2.学会生字遇,言,理解遇。言,只,深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3.能说出全诗的意思。

4.能背诵。默写此诗。

教学过程

1.复习

(1)背诵《登鹤雀楼》:指名背,齐背。

(2)默写:完成《作业本》3(1)。

2.学习《寻隐者不遇》:

(1)揭题,解题,简介作者贾岛。

寻隐者不遇:寻访一个隐居的人,但没遇见。

(寻:寻访;隐者:隐居山林中的人;遇:碰到)

(2)听录音,看图理解:

①全诗共提到几位人物、图中人物分别是诗中提到的谁?(3位。作者和童子)

②这三位人物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

(作者和隐者,朋友关系;隐者和童子,师徒关寻

③为什么作者拜访朋友没能遇上?

④用自己的话口头说说诗意,提出不懂的字、词

(3)理解诗句:

①第1、2句:

松下问童子:我在一棵松树底下向一个小男孩问讯。

(童子:男孩,这里指隐者的书童和弟子。)

言师采药去:这孩子说他师父出门采药去了。

(言:说)

②第3,4句:

只在此山中:(师父他)就在这山林中。(只:就;此:这)

云深不知处:山上云雾重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深:重重;处:地方)

②连起来说说诗句意思。

(4)体会感情:

①作者拜访友人却未遇上,心情怎样?

②推想作者的朋友在山林中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③贾岛是位著名的诗人,他的朋友想必也是位极有才华的人,为什么他不去做官,却宁愿在山里采药,过这种隐姓埋名的生活呢?(对社会、对官场不满)

④作者写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指导朗读。背诵:

①再听录音,体会节奏及重音。

②指导朗读:

松下||问|童子,一(平起,强调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停)(强调采药)

只在||此山|中,一(强调此山)

云深||不知|处。(停)(拉长字音,强调云深和不知)

③指名朗读,齐读。

④指名背诵,齐背。

3.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l(2)。

2

(2)、5。

(2)完成《作业本》第3题:默写《寻隐者不遇》。

二年级语文上1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鹿柴教案作业题(新版苏教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语文上1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鹿柴教案作业题(新版苏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8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鹳”“欲”2个生字,会写“依”“穷”“目”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使学生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素材】

《登鹳雀楼》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1.同学们知道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课件出示2)(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课件出示3)齐读课题。

2.注意读准“登”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吗?(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登”是什么意思?(登上)讨论: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呢?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3.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课题。

4.过渡语: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4)

1.要求: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

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2.(视频播放)播放范读古诗。(课件出示5)

3.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4.领读、齐读。

诗会读了,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哪里的景色吧!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理解“白日依山尽”(课件出示6)

1.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太阳)。依(依靠,依偎的意思)

2.(指“尽”)这个字读什么?jìn再读。我们平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尽”是什么意思?(消失)

3.太阳怎样?

“依山尽”是说太阳——靠着群山慢慢落下去,最后消失不见了。

4.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试着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5.指导读第一句:白日/依山尽。(师范读、指读、齐读)

(二)理解“黄河入海流”(课件出示7)

1.看到黄河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黄河?

2.练说:我看到的黄河。(奔腾不息)(波涛滚滚)……

3.(课件出示8)“入”的意思?(流入)

波涛滚滚的黄河,会流入哪里?

指名答:黄河流入大海。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诗句:百川东到海。

前后位讨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什么意思?

练读:黄河/入海流。(表现出黄河滚滚流入大海的气势)

(三)理解“欲穷千里目”(课件出示9)

1.“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希望)“穷”是什么意思?(穷尽)

2.“目”是什么意思?(眼睛)千里目,就是“目千里”,眼界宽阔。眼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甚至更远的地方。

说说“欲穷千里目”的意思

练读:欲穷/千里目

(四)理解“更上一层楼”(课件出示10)

1.同学们想一想,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更上一层楼”。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想象在2楼的位置看得远,还是在10楼的位置看得远。)所以说——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板书:登高望远)

2.“更上一层楼”这里表示“再、又”。谁来为“更”组词?

3.谁来试着说一说“更上一层楼”的意思?

4.两句诗中的千里和一层都是都是真实的数字吗?不确切,我们把它叫做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的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和更上两个词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啊!

“更上一层楼”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不仅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会望的远的道理,同时激励我们不断攀登高峰,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

5.连起来说说3、4句的意思。

师:这句千古名句,可不光用在登楼上,还常常被人们用在学习,工作等地方来鼓励别人。(课件出示11)

6.请你们各自也做诗人,来吟诵一遍。(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朗读古诗)

练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感情朗读、当堂背诵(课件出示12)

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1.确定感情基调

2.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3.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4.感情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表达了不凡的胸襟抱负,和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让我们有感情的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5.同桌互背古诗。

小结:山衔落日水流入海,这是多么气势磅礴的山水图啊!这里有诗人向上进取得精神,有高瞻远瞩胸襟的同学们,让我们也铭记这首诗,让他激励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上也乐观进取,更上一层楼!

五、拓展延伸,编曲歌唱(课件出示13)

如此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的古诗,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它改编成歌曲后,是怎样的?(播放歌曲)同学们课下也可以把喜欢的古诗试着改编成歌曲听一听!

六、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了解笔画笔顺

依:

穷:

目:

鹳:

欲:

2.交流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4.开始练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填一填。

白日_山尽,__入海流。

欲_千里_,更上一_楼。

2.带着动作将所学古诗背给家长听。

3.为古诗配上美丽的图画。

参考答案:

1.依黄河穷目层

2.(自己设计合理的动作加入古诗里,合情合理即可)

3.(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为古诗画上美丽的图画)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登高望远高瞻远瞩

第二课时鹿柴

【教学目标】

1.会写“返”“景”“照”3个生字,会读准“鹿”“柴”“苔”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说出诗句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体会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及安闲自在的心境。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及安闲自在的心境。

【教学素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画面,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你们想去吗?(课件出示1)

2.你们想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是陕西省的一个著名的风景区鹿柴,

小朋友们鹿柴的风景怎么样?唐代大诗人王维也曾来过这里,看到哪里群山环绕,山谷幽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板书:《鹿柴》)(课件出示2)

齐读课题。

在这里“柴”读zhài,是山寨的意思。

指“鹿”,引到学生说出字的结构,给“鹿”组词。

3.你们对王维有哪些了解?(生各抒己见)

师补充介绍:王维。(课件出示3)

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王维,一起回到一千年前的古代,去看一看那时的鹿柴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课件出示4)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边读边想,看自己能读懂哪些,还有什么不懂的?

3.开火车读。(课件出示5)

4.点拨评价。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品析“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课件出示6)

1.指名读,并作指导。

练读: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激励评价)

2.试着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空山上见不到人的踪影)

练读:空山/不见/人

3.“但”的意思?(只)“闻”的意思?(听)

4.试着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只听见有人说话的声音)

(课件出示7)在诗中我们除了看到美丽的景象,你还听到了什么?(人语)

这个说话的声音大吗?(不大)

声音不大为什么能听到呢?(那里“静”)通过能听到小的声音反衬出——(静)

(板书:静)

(二)品析“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课件出示8)

1.指名朗读,并作指导。

练读: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返景”是什么意思?(夕阳反照的光)

“深林”是什么样的?(树很多,很高大)走在其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你

还在诗中看到了什么?使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返景)

3.落日的余晖照在树林中,感觉很美。还照在了哪里?(青苔上)

什么是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复”的意思?(又)

4.试着说说后两句话的意思。

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用“返景”来衬托鹿柴的暗(板书:暗)

5.想看看这样的画面吗?

请同学们看着这样美丽的深林晚景再读一读这首诗。(课件出示9)

(师指导朗读)

四、动笔勾画,深化诗情

1.王维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板书),这首诗中他都画了什么呢?你从诗句中都看到了什么?

2.请小朋友们想象一下诗人当时看到的鹿柴是什么样,并且画出来,然后边吟诵,边将这首诗题写在画中恰当的位置。

五、标划节奏,读背古诗

1.对照大屏幕划出停顿。

2.先试读,再指名,分组读,开火车读,师生接读,带动作读。

3.同桌互背古诗。

六、熟记笔顺,指导写字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诗中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了解笔画笔顺。

返:

景:

照:

鹿:

柴:

苔:

2.交流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

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4.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读一读,组个词。

返()景()照()鹿()

2.解释加点词语。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但:______。闻:__。返景:__。

3.把这首诗带动作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参考答案:

1.返回景色照顾小鹿

2.但:只。

闻:听。

返景:夕阳反照的光。

3.(动作能够表达诗意即可,要求背的时候注意节奏、感情)

板书设计:

鹿柴

静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教学反思】

1.古诗对幼儿是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一种文学,但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对孩子是枯燥的、不能很好的真正的理解古诗的含义。所以我在教学中我采用谈话的方式导入课题、运用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便于理解和记忆。我相信对每一个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和新的尝试,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在教学《鹿柴》的过程中,在师生共同感悟诗境的幽静、空旷之后,我让学生反复去品读,以更好的理解古诗。学习之中,我引导学生注意王维的诗中有画,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方法引领学生取品味《鹿柴》所体现的绘画美。激发了他们想象的翅膀,提高了他们想象力,品出了诗境味道。但我发现学生表述自己的感受时,有不少同学的观点是一样的,不能主动的表述出自己的真实感悟。因此,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之中,我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以便能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同课异构

创新教案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登鹳雀楼》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描绘了万里山河雄浑壮丽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这一哲理。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诗人只用寥寥数笔,却表达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语文学习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本设计以“学中玩,玩中学”为主教学线路,通过让孩子们通过玩游戏的方式学习生字,讲故事的方式感悟诗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见一位著名的诗人,你们高兴吗?

他就是——王之涣,哪位小朋友来介绍一下他?(学生交流讨论)

师补充: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同学们太棒了,相信王之涣也想见到你们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二、认读古诗

1.师生合作,认读古诗

请同学们认真地拼一拼、读一读这首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圈下来,一会儿想办法解决,好吗?

2.学生诵读,互相评价。

谁愿意把这首诗给大家读一读?(生自读、勾画、交流)

男女生比赛读、小组竞赛读、小组接龙读

3.这么好听的诗,老师也想给大家读一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

4.生评价老师

三、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

知道老师为什么能读这么好吗?因为老师交了好多的生字朋友,瞧:依、穷、目、鹳、欲。

2.合作识字。

快看看这里面有没有你认识的老朋友,如果有快点和他们打个招呼,不认识的也要想办法认识他们,让他们成为你的新朋友。

3.交流识字情况。

哪个生字朋友和你最要好赶紧给我们介绍介绍吧!

让我们一齐来认认他们吧!

4.检查认字情况。

你们是不是真的把他们记在心里了呢?那我可得请小老师来检查检查你们。

5.游戏巩固生字。

(1)讲解游戏办法。

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记住了他们,老师奖励你们看(出示卡片)这是什么(红果),对,不过这些红果可不是奖给你们吃的,它是用来串糖葫芦的!怎么串呢?看每个红果上面都有一个字(鹳、欲、依、穷、目),我们把这些字,重新串成这首诗,每行串一串,全诗四行串四串,谁想玩这个游戏,那好,我们先来串一串试试,其余的同学帮他们读诗,大家读到哪个字,谁就来串。

(2)分组竞赛。

四、理解课文

(一)感知画面

1.诵读,感悟大意。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一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景象。(播放录音)

2.孩子们,你看到了鹳雀楼的哪些景观呢?(太阳、山、黄河)

学生说,教师板书:太阳、山、黄河。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学生说找到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的)你是怎么知道的?(白日)

这傍晚的太阳是怎样下去的呢?依靠着山,从哪个词语中可以看出?(依山)

(2)作者看到了怎样的黄河?(波涛汹涌、气势磅礴)

师:黄河水流到了哪里呢?(流入了大海)

你是怎么知道的?(入海流)可以看出“入”是流入。

3.让学生试着说说一、二句的意思。

4.指导朗读。

(二)体悟诗理

1.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色,诗人是怎么想的?

指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想要。穷:穷尽。更:再、又。

2.试着说说三四句的意思。

3.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4.练说全诗的意思。

五、放飞想象

1.启发想象。

同学们此时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脑海中的画面呢,同位之间交流讨论。(可以演唱、绘画、朗诵)

2.编写故事。

你们一说,又让我想起了这幅图画(出示),再仔细看看这幅图,你能不能看着这幅图编个小故事?谁来试试。

六、仿古背诗

1.和学生一起来朗读古诗。(提出要求:大声、慢、要有古代诗人的感受。)

2.教师与学生试着再次朗诵古诗,学习古人朗诵时的神态。(配乐)

让学生说说,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次重温诗意。

3.跟老师有韵律的读背古诗。

4.学生展示,让学生独立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太阳、山、黄河

精彩片段

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滚滚而来,一直流入浩瀚无垠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啊,你能读出这种黄河入海磅礴的气势吗?

这就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色。

同学们,诗人还想看到远一点的景色,想一想他应该怎么样?

生:上楼。

师:对,那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

想象自己站在楼房上,是在2楼的位置看的远,还是在10楼的位置看的远呢?

生:十楼

所以说——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我们就必须要,更上---------一层楼。

“更上一层楼”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不仅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会望的远的道理,同时激励我们不断攀登高峰,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

备课资料

1.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2.王维

(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3.《登鹳雀楼》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4.《鹿柴》作品鉴赏

《鹿柴》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练习:

1.我会拼读。

yīránpínqiónɡmùɡuānɡzhàoxiànɡ

()()()()

2.我会组词。

(1)入()尽()依()欲()

人()近()衣()欢()

(2)柴()返()照()景()

3.我会填字。

一()楼一()河一()红日

一()山一()诗人一()绿叶

4.我会选择。

⑴白日依山尽()

①依靠②同意③按照

⑵黄河入海流()

①参加某种组织中②流入③收入

(3)“但闻人语响”的“闻”的意思是()

①用鼻子闻味②用耳朵听见③用眼睛看见

(4)“复照青苔上”的“复”的意思是()

①又②反复③恢复

5.我会连线。

①白日依山尽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流向远方,流向大海。

②黄河入海流天边的太阳沿着山头渐渐落下去了

③欲穷千里目还要再登上一层楼

④更上一层楼想要把很远很远地方的景色全看在眼里。

6.我会回答。

(1)《鹿柴》是()朝大诗人()写的。这是一首写()的诗,描写鹿柴()时分的幽静景色。苏轼赞他()。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3)学习了《鹿柴》,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它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7.我会绘画。

用自己心灵手巧的小手,画一画自己心中所想的“登鹳雀楼”图。

参考答案

1.依然贫穷目光照相

2.流入人心;尽心远近;依靠衣服;欲望欢乐

木柴返回照顾景色

3.座条轮座位片

4.①②②①

5.

6.(1)唐王维景傍晚“诗中有画”

(2)这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

(3)说出自己的理解,合情合理即可。

7.略。

冀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冀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1. 认知: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感受诗句的节奏美,体会诗的意境美,初步感受这种文化内涵。

2. 情感:通过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入境入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绘画等方法来体会诗文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的意境认识12个生字,写好8个生字。

教具准备:

课件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过程:

一、 创情境、激兴趣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美、水美,风景如画,名胜众多。你们当中有谁曾和父母、亲人一同去旅游过?都去过哪儿?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感受一下庐山瀑布的壮美和山行的快乐吧!

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读古诗,学生字

(一)

1、学生自读(投影:出示两首诗的注音全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2、再读,圈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3、开火车读,同桌间互读并纠错。

4、去掉拼音读,达到正确熟练。

(二)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1、用卡片出示要求会读的生字词,反复认读。

2、卡片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反复认读,并试着组一组词语。

(三)指导背诵

1、教师引导:同学们,现在你们都能把两首诗正确地读下来了。就看谁最先把它们背下来了。

2、学生自由练习背诵,初步感受诗的节奏美。

3、检查背诵情况。

三、想象诗境,了解古诗内容

(一) 感受《望庐山瀑布》

1、师:这又是一首李白的诗,你们对李白有那些了解?

生:。畅谈李白。

2、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理解望字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李白望到的庐山瀑布的样子。(示插图)

师介绍庐山、香炉峰以及瀑布

反复诵读

充分让学生在进一步巩固理解古诗基础上背诵、积累

在诵读中学生将自己的感情不知不觉潜入到诗所描绘的情景中去,有的学生摇头晃脑,朗诵得有滋有味。

唤起学生已有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努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情绪并蓄势成愤的状态。

脱离语言环境,强化对生字的记忆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将诗背下来,在头脑自现诗的意境实现初步感悟。

教 学 环 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计意图

调整策略

3、师:李白在诗中是怎样夸庐山瀑布的呢?

生读诗后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反复吟诵古诗。

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

重点理解:紫烟 遥看 飞流 三千尺 疑

4、质疑问难

5、师:轻声背诵古诗,边背诵边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6、你能用自己的话也来夸一夸庐山瀑布吗?

(二) 进一步理解《山行》

1、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2、 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3、 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 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5、细读

(1) 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 指名读,读后评价。

(3)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 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6、诵读

(1) 出示挂图,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 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 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 背诵展示。

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由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字形,他们会记得更牢固。

生字的正确、规范书写是一项扎扎实实的基本功,

打通想象世界与经验世界的联系。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的质量。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教 学 环 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计意图

调整策略

四、书写、识记生字

(一) 自学八个生字,观察每一个生字的字形,确定识记方法。

(二) 小组内交流

1、 交流识记方法

2、 扩词

(三) 班内汇报

(四) 指导书写

1、 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的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 学生自己提出不好书写的字,师生共同解决。

3、 师生共同仿写

4、 点评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从小应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这一环节的设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生字教学也要让学生成为主动参与者。由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字形,他们会记得更牢固。同时,生字的正确、规范书写是一项扎扎实实的基本功,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从小应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鹤雀楼》创新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鹤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

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鹳雀楼》)

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作者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

3、揭示挂图。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四、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5)指导朗读。

六、想象诗情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八、作业

1、指导写生字:登、欲、穷。

2、抄写、默写这首诗。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鹤雀楼》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鹤雀楼》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鹤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学写“入”,“欲”两个生字。

3、初步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提示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二课时: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教学,进一步读好、背好古诗,

学写其它5个生字。

教学过程:(略)

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古诗《登鹳雀楼》教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母语的习得规律,认定学习语言是主体能动地把在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则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内化课文语言,同时接受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过程,语文教学强调主体因素,重视整合效应,明确提出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的训练为“纬”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略。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一、学情调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教学不但要掌握全体学生发展的共同特点,而且要熟悉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扩大发展的局面。教学是师生间的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对学生的学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对学生知识背景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2、对学生能力经验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3、对学生需求的调查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寻文明像,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的“打火石””。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在学习第一行诗句时,我充分运用他们已学过的课文《夕阳真美》中的相关语句,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教学效果显著。此外,在本节课中,我也注意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由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长在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以上几点是我执教后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后,在这节课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比如,我这节课主要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来组织教学的,但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总担心放开了会收不拢,所以在体现学生学情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对学生的学情预测得不够准确,起点稍低了点,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由于还不够老练,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还有,对多媒体的操作还不够熟练。一是“黄河入海流”的画面本应图、文、声立体输出,结果“黄河水”只闻其声,不见其景,当时我只能随机应变,运用音乐创设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去描述,仿佛看到的情景及自身的感受。二是在学生写字时我是配的优美典雅的古筝乐,结果课件并未播放。

不过,不管是得还是失,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收获。通过讨论、试教,我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说明凡事都在发展,我也会不断鼓励自己,用取得的收获增强自己的信心,用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我要将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钻研,不断改进,更上一层楼

冀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冀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 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两首古诗中所蕴涵的朋友之间的深情。

3、 正确认读本课十五个生字,会写八个。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

从所蕴涵的朋友深情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具准备:

多媒体创设的动画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介绍李白

1. 板书李白

师:李白这个名字大家都很熟悉,谁来介绍一下?

2. 学生谈对李白的了解。

3. 请学生背诵李白的诗。

二、导入《赠汪伦》

以课件展示王伦写给李白的信,激趣导入文本。

三、学习古诗中的生字、新词。

1. 理解题目。

2. 课件出示诗配画欣赏。

3. 自读诗,老师提醒学生把字音读正确。

4. 指名读。

5. 学生自学生字。

6. 交流:你怎么记?

7. 去掉拼音读诗。

8. 配合课件读。

四、游戏:找朋友(边唱边表演)

五、理解古诗的意思。

1. 学生自己理解。

2. 师生交流。

师引导:汪伦送行,李白知道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理解忽闻)

想象:他们两个在分别时可能会说些什么?做写什么?

学生谈对李白的了解

学生自己理解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打基础。

帮助学生在语境中认识生字新词,有利于记忆。

以赠送给学生《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方式结尾。

3. 有感情地朗读。

六、以赠送给学生《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方式结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设计同上。)

*书写生字

1、重点指导客、遍、深、弟四个生字。

2、其他生字学生独立书写。

*课外延伸

1、让孩子课下去搜集有关朋友深情的古诗。

2、把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整理在小本本上。

有感情地朗读

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发挥想象,体会老朋友在分别时的深情。

让孩子们进一步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使孩子们更加珍惜朋友之情,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鹤雀楼》教学设计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鹤雀楼》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鹤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准备:

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学生活动:学生们做好指读姿势,配上音乐全班齐读诗歌。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板书:登鹳雀楼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指名读2到3人。

三、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

(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作业

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鹤雀楼》优秀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鹤雀楼》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冀教版二年级语文下19古诗二首登鹳鹤楼登飞来峰教案作业反思》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古诗二首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409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