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七单元第1课 穆塔帕王国与“黄金国”的传说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七单元第1课 穆塔帕王国与“黄金国”的传说”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七单元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

第1课 穆塔帕王国与“黄金国”的传说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从古津巴布韦国家衍生的穆塔帕王国

古津巴布韦国家与大津巴布韦遗址、穆塔帕王国

1.大津巴布韦遗址和穆塔帕王国同是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

2.为获取黄金,葡萄牙人来到东非海岸,并逐渐向非洲内陆探索。葡萄牙人在与穆塔帕王国的交往中,努力寻找“黄金国”

通过对大津巴布韦遗址和穆塔帕王国的了解和学习,进一步认识非洲的古代文明,尤其是南部非洲古代文明

阅读分析文字材料和图片

问题探究

古老而壮观的津巴布韦文化是古老非洲文明的一个杰出标志。也展现了南部非洲那些鲜为人知却十分灿烂辉煌的过去。它充分体现了非洲人民的智慧

富饶而强盛的穆塔帕王国

穆塔帕王国概况

阅读图片与文字,归纳总结与问题探究

葡萄牙人由沿海向内陆探索

费尔南德斯、西尔维拉

情景再现

问题与探究

黄金国的传说

黄金国

阅读文字

问题探究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穆塔帕王国的概况。

难点

葡萄牙人由沿海向内陆探索。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引言由文字和“津巴布韦鸟”及外表光滑的实心圆锥形石塔两张图片组成。文字内容主要点明了古埃及文明代表着古代北非曾经存在着的辉煌灿烂的文明。而南部非洲也存在着引人注目的古代文明,这就是古老而壮观的津巴布韦遗址为代表的古津巴布韦文明。文字侧重而又简要介绍了南部非洲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纱是如何揭开的。两张图片中的“津巴布韦鸟”及实心圆锥形石塔是大津巴布韦遗址最珍贵的文物,可以成为引导学生探索非洲古文明,考证古非洲历史的重要窗口和路标。建议引导学生先了解非洲及津巴布韦的政治、历史、地理的概况,增加学生对津巴布韦的感性认识,为学习本单元内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建议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

问题一,通过阅读引言内容你了解到哪些历史信息?

问题二,古埃及文明有哪些重要标志?

问题三,南部非洲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纱是如何被揭开的?古津巴布韦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在教师与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入本单元第一节课的学习。

第一节课教材从古津巴布韦、穆塔帕王国的概况以及黄金国的传说等方面把学生带入神秘的南部非洲文明。

第一目“从古津巴布韦国家衍生的穆塔帕王国”

教材以时间为发展线索,概述了津巴布韦这块土地上的第一个国家组织——津巴布韦国家的出现以及穆塔帕王国的由来。

公元11世纪末,这里出现第一个国家组织——津巴布韦国家,它的政治经济中心就是今天的大津巴布韦遗址,15世纪中叶达到鼎盛时期,王国版图已遍及今天的津巴布韦全境。1500年左右津巴布韦国家走向衰落。

穆塔帕王国原是津巴布韦国家的一部分,传说在1420—1430年左右,在穆塔帕的领导下,它从津巴布韦国家独立出来,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1884年穆塔帕王国在葡萄牙进攻下,最后一个穆塔帕向葡萄牙投降。1889年,英国的南非公司取得这个地方的占领权,葡萄牙人退出。

建议在教学时结合本课的引言和穆塔帕马武腊肖像讲清穆塔帕王国原称是什么?原有哪几种称呼?现在一般称之为什么?教学时教师要点明人类文明源于大河文明。这些大河流域由于当时温暖的气候条件,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形成了各自的文明。在赞比西河和林波波河之间的津巴布韦高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无边的草地提供了广阔的牧场,加上矿产资源丰富,10万年前,人类已经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了。宜人的自然环境是津巴布韦文明产生发展的重要条件,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

第二目“富饶而强盛的穆塔帕王国”

教材详尽叙述了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穆塔帕王国的富饶和强大。

16—17世纪是穆塔帕王国的极盛时期。

在领土方面,穆塔帕王国幅员辽阔,臣属众多。不仅有直接统治的领土,而且还有间接统治的从属国。

政治方面,政治体制严密,有严格的等级,穆塔帕拥有绝对的权威,既是广大地区的统治者,又是军事和宗教领袖。

在经济方面,农牧、采金和对外贸易为经济的三大支柱。农业以种植粟和高粱为主,近海处种大米和甘薯,赞比西河谷产棉花。畜牧业以养牛为主。手工业发达,纺织业已经产生。冶金业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具体表现为已能制成铜锡或铜铅合金,知道使用土制风箱提高炉温。穆塔帕王国生产的铁质量很好,被葡萄牙人拿到印度去制造枪支。由于蕴藏着丰富的黄金,采金业尤为突出。黄金对穆塔帕王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黄金是最重要的出口货物,通过出口黄金可以换取来自印度的丝绸、棉布、玻璃珠等,另一方面因为采金时要交税,出口黄金也要交重税,统治者从中获取了大量的财富。穆塔帕王国的臣民交纳的贡赋分为实物和劳役两种,王室的土地全靠臣民耕种。这种严密的贡赋制度保证了穆塔帕国家和王室有充裕的物质来源。

军事方面,为了维持对贸易和臣民的控制,国王拥有人数众多的军队。国王的亲属也拥有军队,为争夺王位而发生的内讧不断削弱穆塔帕王国。

穆塔帕王国的对外贸易比较发达。津巴布韦地区很早就存在黄金贸易,黄金贸易给早期以放牧为生的津巴布韦高原人带来了财富,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穆塔帕王国时期,黄金是主要出口物,另外还有象牙和铜等物,换取来自东印度的丝绸、棉布、玻璃珠等。18世纪,这里主要出口奴隶。

建议在教学时由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分组讨论。

问题一,穆塔帕王国在何时产生?它的领土扩张在何时结束?

问题二,16—17世纪是穆塔帕王国的什么时期?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课本中的图片(如17世纪初采金现场,如穆塔帕的棉纺织业),问学生这些图片反映了穆塔帕王国的哪方面的内容?

问题三,为什么说黄金在穆塔帕王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与学生讨论完这些问题后,可以联系16世纪西欧的历史引入下一目的教学。

第三目“葡萄牙人由沿海向内陆探索”

教材详尽介绍了葡萄牙人是如何探索穆塔帕王国的。

随着新航路开辟成功,16世纪初,葡萄牙人占领了东非海岸的一些重要港口。寻找黄金是葡萄牙人来到这里的重要的动力,他们在东非海岸获取了数量不少的黄金,并且对盛产黄金的穆塔帕王国产生了浓厚兴趣。

安东尼奥·费尔南德斯是第一个到达穆塔帕宫廷的葡萄牙人,他成功会见了当时的穆塔帕,为穆塔帕王国同葡萄牙人经常开展贸易创造了条件。并且把穆塔帕王国各方面情况详尽介绍给了葡萄牙国王,并对这个国家的力量和富裕进行了渲染。正是在他的建议下,葡萄牙国王开辟了赞比西河航线,把许多军舰开进了赞比西河以遏制阿拉伯商人。随后,在16世纪30年代初,一些葡萄牙商人来到穆塔帕王国,他们在赞比西河岸的塞纳和太特建立了两个贸易基地,利用这些基地,葡萄牙人在同阿拉伯人的贸易竞争中占了上风。

传教布道是葡萄牙人来到穆塔帕王国的另一个重要动力。1560年底天主教耶稣会修士贡萨洛·达·西尔维拉来到穆塔帕王国布道。传教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受到阿拉伯人的嫉恨。他们诬陷贡萨洛·达·西尔维拉要篡夺穆塔帕的王位,结果1561年3月贡萨洛·达·西尔维拉被国王处死。以此事为借口,葡萄牙两次大举进攻穆塔帕王国,但都以失败告终。此后很长的时间,葡萄牙人只好对穆塔帕王国交税纳贡。

1629年穆塔帕马武腊为争夺王位,投靠葡萄牙并签定卖国条约,大量葡萄牙人因此进入了穆塔帕王国。穆塔帕王国逐步走向衰亡。

第四目“黄金国的传说”

本目的教材讲了三点:第一,由于津巴布韦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黄金,津巴布韦人很早就开采黄金,本地区有着传统的黄金贸易。约公元10世纪开始当地居民就用黄金与东非海岸的阿拉伯人进行交换。约12世纪初,津巴布韦国家建立之后,这种贸易一直持续进行。第二,黄金国的传说由来。到了16世纪,葡萄牙远征军入侵印度洋地区,占领了非洲海岸的重要港口,控制了赚钱的黄金贸易。从传言中他们得知,在非洲内地有大城市和大金矿,是由一个叫莫诺莫塔帕(意为金矿的主人)的国王统治着,莫诺莫塔帕的要塞和宝塔都是“由巨大石块砌成”,葡萄牙人把这名字与《圣经》中盛产黄金和宝石的城——奥菲尔相提并论。于是开始出现“黄金国”的传说。葡萄牙人在东非海岸获取了数量不小的黄金,并努力寻找传说中的“黄金国”。第三,黄金国的考证。第一次将津巴布韦同《圣经》所讲的黄金产地奥菲尔联系起来是英国诗人约翰·米尔顿的《失乐园》一书,米尔顿推测津巴布韦就是黄金的产地。19世纪下半叶,黄金国的推测得到学者的证实。当时英国人类学协会副会长基恩教授认为奥菲尔的黄金是来自“赞比西河与林波波河的上游”。

黄金国的传说和考证,吸引了大批探险家和殖民者前来津巴布韦探宝。引起了考古人士对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正如《非洲地理》上所写的那样:“失落文明的证据一个个像袅袅青烟从非洲内陆升起,大津巴布韦址便是其中之一。它的发现,证明了我们之前对非洲的了解是如此的肤浅和无知。这是世界上惟一一个以考古遗址命名的国家。”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从古津巴布韦国家衍生的穆塔帕王国”一目的教学

帮助学生理解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是津巴布韦文明。大津巴布韦遗址和穆塔帕王国同属津巴布韦文明,但它们属于不同的政治实体。教师可以首先采用谈话法,了解学生掌握了哪些有关非洲文明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例如,非洲是最早跨入文明社会的地区之一,请用史实说明。古埃及文明有哪些重要标志?南部非洲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纱是如何被揭开的?古津巴布韦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展示本课导言中的图片并加以说明)南北非洲文明发源地在自然环境方面有什么相同点?南部非洲津巴布韦地区在什么时候有人类生息繁衍?津巴布韦地区第一个国家组织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以后是怎样发展演变的?古津巴布韦国家和穆塔帕王国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穆塔帕王国原称是什么?还有什么相关的称呼?最后教师指出大津巴布韦遗址和穆塔帕王国都是同属于古津巴布韦文明,是南部非洲古代文明的代表。

关于“富饶而强盛的穆塔帕王国”一目的教学

本目有四幅图片和一篇[历史纵横]。建议教学时充分加以利用。让学生感受穆塔帕王国的富饶和强盛。首先指导学生进行细读课本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问题一,穆塔帕王国在何时产生?它的领土扩张在何时结束?问16—17世纪是穆塔帕王国的什么时期?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课本中的图片(如17世纪初采金现场、穆塔帕的棉纺织业),问学生这些图片反映了穆塔帕王国的哪方面的内容?为什么说黄金在穆塔帕王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此可以和古埃及文明相比较,让学生体会“文明”的含义。同时指出虽然当时的穆塔帕王国富饶而强大,威名远播,但基本上没有文字记载,与16—17世纪的西欧相比,远远落后于后者,最终被殖民者征服。

关于“葡萄牙人由沿海向内陆探索”一目的教学

本目有两个[历史纵横]和一幅图片。结合新航路的开辟与学生共同探讨葡萄牙人来到非洲的目的是什么?在黄金的诱惑下,葡萄牙人远涉重洋,来到了东非海岸,为了寻找金矿,他们最终又来到了非洲的内陆。他们的代表是安东尼奥·费尔南德斯。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安东尼奥·费尔南德斯,并从课文中归纳出他的成功之处。不久葡萄牙人在同阿拉伯商人的贸易竞争中占了上风。指导学生看书中耶稣会修士贡萨洛·达·西尔维拉清苦简朴的形象,要求学生归纳出他的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说出穆塔帕王国的衰落和结局。

最后教师指出,新航路开辟之后,葡萄牙人由东非沿海向非洲内陆进行了探索,他们占据沿海岸的港口,开辟了赞比西河航线,建立了贸易基地,获取了大量的黄金。耶稣会修士贡萨洛·达·西尔维拉在穆塔帕王国也进行了艰苦的传教布道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穆塔帕王国受内讧和外族的入侵双重打击,逐步走向衰亡,1884年,最后一个穆塔帕战败,向葡萄牙人投降。

关于“‘黄金国’的传说”一目的教学

建议指导学生阅读本节课文内容,分析自然环境和矿藏特点以及津巴布韦高原人传统的黄金贸易对津巴布韦社会的影响。指出津巴布韦正是靠着黄金贸易而日益富庶,不仅发展成为繁华强盛的都城,而且威名远扬。16世纪初,这些金光闪闪的黄金以及有关穆塔帕王国富有黄金的传说,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葡萄牙人,葡萄牙人远涉重洋来到东非寻找黄金,葡萄牙人在东非海岸,获取了数量不少的黄金。葡萄牙人的成功以及葡萄牙人的渲染,极大诱惑了西欧人。人们开始把津巴布韦同《圣经》有关黄金产地奥菲尔联系起来。根据《圣经》中《列王记》上的记载:奥菲尔的金矿是所罗门王难以置信的财富的源泉。认为在南部非洲存在一个“黄金国”,于是出现了“黄金国”的传说。教师指出,黄金国的传说和考证,吸引了大批的探险家和殖民者前来探宝,也引起了考古人士对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从而揭开了这一南部非洲文明的神秘面纱。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介绍本单元引言内容时可以这样导入,用实物投影仪或计算机介绍三幅图片。

图片1: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埃及金字塔

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古代世界七大奇观惟一仅存在世的是哪个?只有古埃及金字塔巍然独存。请同学谈谈古埃及文明。教师指出非洲是最早跨入文明社会的地区之一,地处北非的古埃及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就是古埃及辉煌文明的见证。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广大南部非洲也存在过一些古老的国家。在今天的津巴布韦国家范围内,曾经出现过津巴布韦国家,创造了津巴布韦文明,就是后人所称的大津巴布韦遗址。下面我们来看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2“津巴布韦鸟”石雕,图片3圆锥形实心石塔。

“津巴布韦鸟”石雕是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最珍贵的文物,这种鸟用皂石雕刻而成,鸟身如鹰,而头似鸽子,脖子高仰,翅膀紧贴身子,是当时绍纳人所崇拜的一种神鸟。雕刻工艺精细,造型雄健,艺术价值连城,出自公元14世纪至15世纪绍纳人的能工巧匠之手,它和圆锥形实心石塔是古津巴布韦文明的象征。今天我们学习神秘的南部非洲文明。指导学生阅读引言中的第二部分,转入第一节的学习。

案例二 在学习“从古津巴布韦国家衍生的穆塔帕王国”一目时可以这样导入。

问题1:我们学过哪些文明古国?它们的生存环境有什么相同之处?教师要点明人类文明源于大河文明。这些大河流域由于当时温暖的气候条件,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形成了各自的文明。在赞比西河和林波波河之间的津巴布韦高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无边的草地提供了广阔的牧场,加上矿产资源丰富,10万年前,人类已经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了。宜人的自然环境,是津巴布韦文明产生发展的重要条件。11世纪末,这里出现了第一个国家组织——古津巴布韦国家,并在古津巴布韦国家的基础上产生了穆塔帕王国。

引导学生阅读本节的引言和图片穆塔帕马武腊肖像。

问题2(学生讨论):穆塔帕王国是什么样的国家?国王拥有绝对权威,神秘专制,有严格的等级。

问题3:穆塔帕王国怎样建立和发展的?1420—1430年左右从津巴布韦国家独立出来。穆塔帕先迁到北方的丹达地区,继而占领了附近部落的土地,穆塔帕的儿子继续扩张,领土包括今天的莫桑比克的西北部直至印度洋。约1500年,扩张基本结束。国家的领土格局也基本定型。

问题4:穆塔帕王国与古津巴布韦国家的关系?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找到答案。

案例三 在学习“葡萄牙人由沿海向内陆探索”一目时可以这样展示两段材料。

材料一:“——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的一切。”

——1503年《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

材料二:用迪亚士自己的话说,他航行的目的是“为上帝和皇帝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1498年,当达·伽马抵达印度的卡里库特港时,一位当地人问葡萄牙人到底想得到什么,达·伽马答道:“基督徒和香料。”赫尔南多·科特斯,在准备征服墨西哥时宣称:“我为获取金子而来,而不是当农民种地的。”

——约翰·伽马凯等《世界诸国史》

阅读这两段材料,请同学们思考:新航路的开辟者和早期西方殖民者的主要目的有哪些?迪亚士所说“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回答,一是为“发财致富”(寻找黄金),二是“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强烈的宗教情绪,热衷于传播天主教,使当地人皈依基督教)。

引导学生阅读完本节后问:16世纪初葡萄牙人探索南部非洲的目的是什么?用具体的史实加以说明?由此引导学生完成本目的教学任务。

案例四 关于“黄金国”的传说,本目教学可采用问题式教学。

问题1:葡萄牙人为什么要到非洲来?葡萄牙人是在黄金的诱惑下,远涉重洋,来到东非海岸,为寻找金矿,他们又来到非洲内陆。

问题2:津巴布韦地区的矿藏有什么特点?蕴藏着丰富的黄金。

问题3:津巴布韦高原人与外部世界的贸易有何特点?教师指出早期津巴布韦人经济靠畜牧业,富裕程度的评估靠的是牲口的多少,牛羊成了交换日常用品的中间物。以牲口多少论贫富之外,高原人也与外部世界进行其他物品的贸易。津巴布韦地区盛产黄金,黄金很快成了这里的主要出口物。约10世纪开始,他们用黄金与东非海岸的阿拉伯人进行交换,12世纪初,津巴布韦国家建立之后,这种贸易一直持续进行。黄金从津巴布韦的东边流到非洲和阿拉伯商人的手里;这些商人活跃在当今的肯尼亚到莫桑比克的非洲沿海港口,用黄金换回世界其他地区的产品,然后西运到非洲内地。黄金贸易给以放牧为生的津巴布韦高原人带来了财富,在大津巴布韦,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中国的陶瓷器物、印度的珍珠、伊朗的地毯。16世纪初,这些金光闪闪的黄金以及有关穆塔帕王国富有黄金的传说,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葡萄牙人,葡萄牙人来到东非海岸,获取了数量不少的黄金。葡萄牙人的成功以及葡萄牙人的渲染,极大诱惑了西欧人,人们开始把津巴布韦同《圣经》有关黄金产地奥菲尔联系起来。根据《圣经》中《列王记》上的记载:奥菲尔的金矿是所罗门王难以置信的财富的源泉。于是出现了“黄金国”的传说。

最后教师总结:1.有关黄金国的推测得到学者的证实,奥菲尔的黄金来自津巴布韦地区。2.黄金国的传说和考证,吸引了大批的探险家和殖民者,也引起了考古人士对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从而揭开了这一南部非洲文明的神秘面纱。

一、本课测评

1.根据课文内容,撰写一篇300字的调查报告,题目是“威名远扬的穆塔帕王国”。

16—17世纪是穆塔帕王国的极盛时期。幅员辽阔,臣属众多。政治体制严密,穆塔帕拥有绝对的权威,既是广大地区的统治者,又是军事和宗教领袖。王国十分富庶。农牧、采金和对外贸易为经济的三大支柱。农业以种植粟和高粱为主,畜牧业以养牛为主。能够制成铜锡或铜铅合金,知道使用土制风箱提高炉温。产出的铁质量很好,被葡萄牙人拿到印度去制造枪支。盛产黄金,黄金是最重要的出口物,通过出口黄金换取来自印度的丝绸、棉布、玻璃珠等,另一方面采金和出口黄金都要交重税。统治者从中获取了大量的财富。臣民交纳的贡赋为实物和劳役两种,王室土地由臣民耕种。严密的贡赋制度保证了穆塔帕国家和王室有充裕的物质来源。穆塔帕王国的强盛使它威名远扬。

2.葡萄牙人是如何探索穆塔帕王国的?

解题关键:对黄金的狂热追求,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思路引领:葡萄牙最早开辟了由西欧通往印度的新航线。费尔南德斯和西尔维拉最早对穆塔帕王国进行了探索。葡萄牙人掌握了赞比西河航线并建立了重要的贸易基地。

答案提示:15世纪末,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了由西欧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出于对黄金的狂热追求和传播天主教,葡萄牙人占据了东非海岸,并对非洲内陆国穆塔帕王国进行探索。葡萄牙人获取了数量不少的黄金。安东尼奥·费尔南德斯是第一个到达穆塔帕宫廷的葡萄牙人,他会见了当时的穆塔帕,获得极大成功,为穆塔帕王国同葡萄牙人经常开展贸易创造了条件。不久葡萄牙人掌握了赞比西河航线并建立了重要的贸易基地。热衷于传播天主教的耶稣会修士贡萨洛·达·西尔维拉在穆塔帕王国传教布道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7世纪20年代以后,穆塔帕王国在内讧中走向衰落,穆塔帕马武腊投靠葡萄牙并签定卖国条约,大量葡萄牙人进入穆塔帕王国。1884年最后一个穆塔帕向葡萄牙投降。

二、学习延伸

1.查阅《世界地图集》,了解津巴布韦共和国的面积、人口、物产、名胜古迹。

面积:39万平方公里。

人口:约1330万(2000年)。

物产:工业有黄金、铁合金、镍、石棉、黑花岗岩、石墨、铬矿白金(铂)、煤、铜。农业有玉米、棉花、高粱、小麦、大豆、花生、葵花子、咖啡、蔗糖等。

名胜古迹:大津巴布韦遗址。

2.阅读与思考

有学者说:“黄金在津巴布韦历史的作用,怎么说也不算夸大。”这句话你是否同意?

答:同意。津巴布韦地区盛产黄金,黄金是第一出口物。黄金贸易给以放牧为生的津巴布韦高原人带来了财富,也深深影响了津巴布韦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昔日的大津巴布韦正是靠着黄金贸易而日益富有,发展成为繁荣强盛的都城。

精选阅读

第七单元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七单元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七单元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俄国的农奴制

俄国农奴的生活状况

农奴制的存在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新思潮的涌动、对外战争的失败。而这些正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探究19世纪中叶的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困难来寻求可能的解决途径

分析农奴制的发展情况,探究农奴制对俄国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

落后的制度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

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情况

提供资料,分析俄国工业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及根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才是强国之策

新思潮的涌动

俄国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学生演示,主张的阐述

革命民主主义运动对促进社会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克里米亚战争

战争爆发的原因、时间及结果

问题探究

落后必然挨打,改革是必由之路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俄国的农奴制。

难点

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内容分析和建议

本课教材从“俄国的农奴制”、“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新思潮的涌动”、“克里米亚战争”四个方面介绍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本课引言部分由文字描述、主要问题设计和重要概念三项组成。文字描述以十九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对克里米亚战争前夕俄国时局的预测为内容,然后引入思考“他们为何将与西方的这场战争称为‘文明’之战,对结局为何又如此悲观”?这段材料指出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是必然的结果,因为这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知识分子希望俄国经过这一沉重的打击,使统治者认识到: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才是俄国的出路。这就为讲授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直接诱因作了铺垫。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把立足点放高一些,让学生明白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时代发展的结果。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加快发展步伐,德、意、俄、美、日等国开展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各国事件的发生尽管有其个性,但无一例外是受到本国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结果,充分显示了该时代的特征。为下面的教学搭好框架。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问题能力的形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进步观念和全球史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设计导入性问题,如:通过第七单元的引言我们知道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在哪一年?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呢?在学生回答了这些比较浅易的问题之后,进一步深入提出新的问题:俄国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改革的?是什么原因促使亚历山大二世发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这些问题,可以不要求学生立即作答,而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这样导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不断地探求知识,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第一目“俄国的农奴制”

(1)俄国农奴制的确立和发展。俄国农奴制是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早在11世纪前后,在基辅罗斯时代,王公、大贵族拥有大量世袭领地,强迫穷人服劳役。14~15世纪,莫斯科公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民陷于被奴役的地位。

1649年,《法律大全》明确宣布地主有权以1626年编纂的土地财产登记簿或1646~1647年的人口调查表为依据,无限期地追捕逃亡者,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法律大全》的颁布标志着俄国农奴制度最后确立。

18世纪,农奴制进一步推广到顿河和东乌克兰地区。在彼得一世改革时期,农民状况进一步恶化了。彼得一世不但从农民中抽丁当兵,而且还叫他们负担人头税,这对于农民的地位发生很大影响,因为它扩大了地主对于农民的权力。而且,彼得一世在位时还开始了广泛出卖农奴的做法。只用十个卢布就可以买到一名女农奴。彼得一世下诏对窝藏逃亡农民者处以死刑,没收其庄园。国家还设有专门从事搜寻逃亡农民的侦察队。1760年,沙皇还授予地主将农奴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权利。到十八世纪下半期,俄国农民状况更加恶化。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农奴制发展到顶峰。由于农民状况恶化,生产率普遍下降。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期,许多地主为增加商品粮食的生产,加紧剥夺农民的份地,只付给农民口粮,破坏了劳役制的基础。有些地主为增加收入,把劳役租改为代役租,农民为支付代役租而去城里谋生,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某些富裕农民还力图用金钱赎取自由。封建农奴制危机行政重重。

(2)农奴制的危机。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国内各阶级、阶层都行动起来参加或支持农民的骚动。据统计,1801年至181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83次;1811年至182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24次;1821年到183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达到了156次;1831年到184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43次,这较上个10年虽有所减少,但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缓和,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平静。1841年到185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达到351次,而在接下来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超过591次。农民骚动的增加,意味着社会的动荡不安,严重威胁着农奴制度的政治、经济基础。

(3)农民的划分。俄国农奴制下的农民分为地主农民、国有农民及宫廷农民。地主农民占农奴的绝大部分,受压迫最深,既要为地主服劳役,又要向地主奉献各种农副产品,人身自由最少。国有农民不直接依附封建主,但要受封建国家的残酷剥削,担负着繁重的贡税和各种无偿的劳役。宫廷农民从属于沙皇宫廷,专门供给沙皇必需品。

教学建议:

首先,利用教材所给的材料,介绍俄国农奴制下的农民处境恶劣、地位低下,让学生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俄国农奴制的确立、发展情况。

其次,指出由于俄国农奴制的存在,贵族地主残酷剥削,农奴生活非常贫困。让学生思考农奴制造成的社会危机。得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社会发展的结论。

第三,指出农奴制的存在,激化了社会矛盾。教师可提供原始数据来说明农民骚动次数之多,影响之大。以此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农民的骚动威胁着农奴制度的政治、经济基础。

第四,简要介绍俄国农奴制下的农民不同的划分,让学生理解无论哪种农民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奴役。

第二目“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

(1)俄国工业发展的背景。19世纪上半期,西欧国家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沙皇俄国却仍然是一个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但是,从19世纪中叶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在封建社会内部缓慢发展,并且逐步破坏着封建农奴制基础,使农奴制危机不断加深。1804年,俄国有1200家手工工场,到50年代末逐步发展到2800家。19世纪三四十年代,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1858年,仅莫斯科一省就有蒸汽机158架。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人人数也不断增加。在1861年改革前,共有工人86万名。同时,工业中自由雇佣劳动也逐渐超过农奴劳动。自由雇佣工人在全部工人中的比例,1804年为48%,1860年上升到87%。

(2)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上半叶的俄国,无论是从疆域,还是从人口上看,都是欧洲的第一大国。俄国很早就同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但是,俄国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政治上,俄国实行封建专制制度。而同时期的西方诸国如英国、法国等,却早已砸碎了封建制度的枷锁,建立起强大的资产阶级政权。经济上,俄国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的农奴制经济,1861年前,俄国的农业劳动力仍占劳动力总数的89%,国民财富收入的71%是由他们创造的。俄国工业劳动力只占到劳动力总数的10%左右,且工业的基本形式是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为主。同时期的英、法等国却已在生产中大规模使用机器生产。1860年,俄国的铁产量为29万吨,德国的铁产量在1850年时就已达到40.2万吨,英国在1850年时的铁产量为225万吨。铁路建设最能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1860年,俄国建成的铁路只有1600公里,同年的英国建成的铁路则有14603公里,法国到1861年时建成的铁路有9160公里。

教学建议:

首先,教师提供有关俄国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发展的材料,提问这段材料说明了哪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并讨论。让学生理解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俄国封建社会内部缓慢发展。

其次,根据本课教材中所提供的“各国人均收入比较(1861)”材料,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中的问题“为何到19世纪中叶,俄国同西方国家会有如此大的差距?”教师从政治、经济体制两个方面去帮助学生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俄国只有废除农奴制,才有出路。

第三目“新思潮的涌动”

(1)十二月党人起义。19世纪初,一些在大学和军官学校里学习的贵族青年,接触到了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先进思想,特别是参加1812年反拿破仑战争,进入法国等西欧国家,亲身感受了西欧先进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他们日益不满沙皇专制统治,在人民革命运动的推动下,掀起了反对农奴制和专制制度的斗争,最终在1825年俄历十二月发动了起义。这些革命者也被称为十二月党人。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局限性是明显的,十二月党人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使起义处于孤立无援地位而最后失败。但是,这次起义仍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它是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第一次公开武装发动,它标志着俄国革命运动史的开端,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对后来的俄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2)革命民主主义者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农民的反农奴制斗争,在俄国平民知识分子中间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这些平民知识分子在思想方面表达了农民的利益和愿望,成为农奴解放运动的鼓动者。他们积极宣传使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废除农奴制。在1859~1861年间,他们成为社会政治舞台上一个重要力量。平民知识分子中间最杰出的人物有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1857年,赫尔岑出版《钟声》杂志,大胆提出消灭农奴制的主张。他呼吁把农民从农奴身份中解放出来,并且把土地分配给他们。赫尔岑虽然有时也幻想由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地解放农奴,但是他也认为如果这条路行不通的话,就应该采取革命手段。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态度则更为坚决,他是一位充满战斗精神的政论家及文艺批评家,他积极传播农民革命的思想。他相信用和平手段解放劳动人民无异于缘木求鱼,他把希望全部寄托在革命上面。他对统治阶级不抱任何幻想,他主张为了废除农奴制度,必须消灭专制制度。在他看来,俄国必须实行农民革命,推翻专制政体,把土地归还给农民。他在19世纪50年代末展开了广泛的宣传活动,强调用革命方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主张把土地分给农民,坚决反对由农民赎买土地。

1859~1861年间,俄国出现了一些革命组织。如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在彼得堡成立的组织和赫尔岑等人在伦敦成立的组织,都制订了革命纲领。但是,这些革命活动最终并没有真正发展为革命。这样,“自下而上”地消灭农奴制的企图终于以失败告终。

教学建议:

首先,教师带领学生简单回顾19世纪初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以及对俄国贵族青年的影响。如伏尔泰的“希望通过‘开明’君主的改革过渡到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原则;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使他们对农奴制和封建专制不满。并最终发动了武装起义,即“十二月党人起义”。

其次,让学生看书中的和,了解19世纪初的俄国贵族和19世纪四五十年代俄国知识分子对农奴制的不同认识。

第三,教师出示原始材料《车尔尼雪夫斯基致领地农民书》,让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去感受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反对农奴制的斗争,便于学生对激进派主张的深刻理解。同时也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对原始资料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究性学习能力。

第四目“克里米亚战争”

(1)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的背景。克里米亚战争是西欧资本主义列强与沙皇俄国之间在土耳其问题上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这个矛盾之发生,首先是由于这些强盗国家都想利用土耳其国力衰弱而占有它或奴役它。而且土耳其处在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颇为重要;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及附近的达达尼尔海峡及博斯普鲁斯海峡有经济上及战略上的价值。君士坦丁堡是东西方贸易往来必经之处,也是控制黑海与东地中海的咽喉。因此,欧洲列强都想控制海峡和君士坦丁堡。俄国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土地和转移国内矛盾,一直想鲸吞奥斯曼帝国的土地,控制海峡。

(2)克里米亚战争的经过及结果。1853年至1856年,俄国为夺取黑海出海口发动了克里米亚战争。起初,奥斯曼帝国军队不堪一击,俄军占据了大片土地。俄军的行动严重损害了英法的利益,英法派兵干涉,这样,俄国的主要对手实际上是英法。在战争中,俄国的士兵英勇善战,但形势却令人绝望;俄国士兵使用的步枪的射程只有西方军队士兵步枪射程的1/3;俄国士兵要用帆船对付英法国家的汽船;由于克里米亚没有铁路,俄国士兵不得不用马车来拉军需品,不得不在抵达前线之前步行数百里。联军却在克里米亚占领区修筑了铁路,能及时地补充作战物资。除此之外,俄军还缺乏必需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甚至没有作战地图。军官也利用战乱侵吞公款、贪污军需物品。因而,恩格斯在谈到这次战争时写道:“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对于战争的结果,也早就有人做出过这样的预言:“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3)克里米亚战争的性质:俄国与英法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4)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的影响。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是俄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失败。这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这一沉重的打击,使沙皇制度不仅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同时也使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农民苦不堪言。政府加重农民的赋税以充军费,使得农民在旧的不满上又添了新的不满。结果,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农民运动。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震撼了贵族地主的统治。沙皇政府不得不承认,“必须立即进行改革,没有时间再耽搁了”。

教学建议:

首先,可由学生生动描述克里米亚战争的经过,并分析俄国失败的原因。既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培养学生从感性材料中提炼、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其次,学生通过学习中的材料,比较两次战争之后对俄国的不同影响。

第三,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利用教材提供的中的内容和问题,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鼓励大胆发言,在讨论过程中,不追求全面,但求有理,能自圆其说。教师要注意捕捉学生思维中的亮点和新意,并及时给以鼓励,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1)关于“俄国农奴制”一目。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先和学生共同回顾已学习过的有关俄国在15世纪末至18世纪的历史知识,尤其是与本课密切相关的俄国农奴制的内容。使学生对农奴制的发展过程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导入课文的教学,学生就不会觉得知识是零散的,而有内在的联系。

可以采用学生表演的方式:“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主要表现为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粮食、原料出口欧洲,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举例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2)关于“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一目。可以采用讨论法,教师提供一些反映俄国工业缓慢发展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与学生一起共同分析讨论材料所说明的问题。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俄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会有较大的差距?二是农奴制给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哪些消极影响?

(3)关于“新思潮的涌动”。建议采用谈话法,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图片资料:第一组为十二月党人起义。第二组为俄国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革命主张的介绍。

(4)关于“克里米亚战争”。建议采用谈话法,分析克里米亚战争给俄国造成的影响。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讲授“俄国的农奴制”一目时,用实物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几组图片

图片一组:《富裕的农奴主家庭》和《农奴的贫困生活》。这两幅图非常生动的表现了农奴主与农奴不同的生活境况,体现出在农奴制度下农奴主通过残酷的剥削农奴,过着富裕的生活,而地位卑下的农奴生活却贫困不堪。

图片二组:本课中提供的两个。材料反映出俄国的法律条文中规定了农民连同妻子儿女及其财产都属于领主所有。沙皇政府设立基层机构负责对农民进行管辖。反映农民没有人身自由,完全受制于地主,地主有权任意买卖、赠送、惩罚农民。

案例二在讲授“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一目时,用实物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演示材料和图片

材料:反映十九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的材料。

图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各国人均收入比较(1861)》和《英国的轮船航运繁荣的景象》形象地说明了俄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让学生分析得出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源在于农奴制度的存在。

案例三在讲授“新思潮的涌动”一目时,用实物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图片

图片一:《十二月党人起义》

图片二:俄国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教师对他们的不同主张加以介绍。引导学生分析革命虽然没有发生,但革命民主主义运动却迫使沙皇政府让步,不得不走上改革的道路。

案例四在讲授“克里米亚战争”一目时,学生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目的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亚历山大进行的1861年改革是由于19世纪中期的俄国农奴制危机对其统治产生了威胁而进行的,所以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

四、问题解答

1.农奴制所造成的社会危机是什么?

解题关键:农奴制度阻碍了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思路引领:农奴制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绊脚石,农民的骚动影响了俄国政局的稳定。

答案提示: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农民暴动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

2.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有哪些影响?

解题关键:克里米亚战争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性。成为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的直接诱因。

思路引领: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土地;为了挽救政治危机,转移国内矛盾;客观上加速了改革的步伐。

答案提示: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的失败:充分暴露了俄国农奴制和沙皇封建制度的腐朽性。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加剧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俄国统治者从政治昏睡中清醒过来。

1.彼得一世改革以来,一直注重面向西方,发展近代工业,19世纪初,俄国的生铁产量一度居世界首位。想一想,为何到19世纪中叶,俄国同西方国家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解题关键:要能认识到是由于农奴制的存在,才导致了差距的存在。

思路引领:政治上沙皇专制制度的落后。经济上封建农奴制经济的落后。

答案提示:彼得一世时的改革,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利用农奴劳动,发展了近代工业,不过这种工业只是建立在手工工场的基础上;19世纪以后,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发展迅速,工业革命以后的工业发展是建立在自由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基础上,俄国的农奴制不仅不能为工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自由劳动力,还造成了国内市场的萎缩,这就使得俄国的经济发展同西方国家的差距日益拉大,俄国日益落后。

2.十九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的死刑。”他为什么这样评论农奴制,你对农奴制有什么看法?

解题关键:为什么这样评论方面:已认识到了农奴制的腐朽性。看法方面:农奴制必须废除。

思路引领:由于农奴制的存在,农民处境恶劣、生产效率低下;工业发展缓慢;生活贫困、体质很差;农民暴动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影响社会安定和政局的稳定。

答案提示:(1)因为他已经认识到农奴制是一种腐朽、落后的制度,已成为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2)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俄国才有出路。

3.尼古拉斯·皮洛哥夫是一名外科医生,他在赶往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救治伤员的途中有这样的记述:“整条道路──忙着伤员、枪支、牛马饲料的运输。倾盆大雨从天而降。病号,其中有些还是截过肢的,三三两两躺在马车里,冻得打颤,不住的呻吟。在齐膝的泥浆中,人和牲口寸步难行;每走一步都能看到死去的牲口;──同时听得到伤员的呼号、乌鸦成群地飞向猎物的号叫、备受折磨的马夫的咆哮、以及远远来自塞瓦斯托波尔加农炮的吼叫。”请你联系课文有关内容,分析战争的惨烈景象,告诉我们俄国军事上有哪些不利的信息?

解题关键:战争的失败实质上是政治体制的失败、经济体制的失败。

思路引领:武器的落后、运输工具的落后、军需品的不足等。

答案提示:俄国士兵使用的步枪的射程只有西方军队士兵步枪射程的1/3;俄国士兵要用帆船对付英法国家的汽船;由于克里米亚没有铁路,俄国士兵不得不用马车来拉军需品,不得不在抵达前线之前步行数百里。联军却在克里米亚占领区修筑了铁路,能及时地补充作战物资。除此之外,俄军还缺乏必需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甚至没有作战地图。军官也利用战乱侵吞公款、贪污军需物品。

(一)本课测评

1.1855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面临哪些问题?其中,什么是最主要的问题?

解题关键:农奴制的危机、资本主义发展的缓慢、新思潮的涌动、战争的失败。

思路引领:从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四个方面考虑。

答案提示:政治上: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

经济上: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社会上: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

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最主要的问题是政治方面的问题:即沙皇的统治受到威胁。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必须进行农奴制改革。

(二)学习延伸

此题属于开放性题目,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问题中提到的“可能的解决之道”,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有可行性,老师就应该给以肯定,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答案。

第七单元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特色教案】


第七单元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
一、俄国的农奴制
1、农奴制的含义:
农奴制是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方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农奴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特定阶级,尤其在欧洲。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租种农奴主的土地(称为份地),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农奴要向封建主服役并交纳租税。封建主可以买卖或转赠。
2、确立:17世纪中期俄国《法律大全》的颁布,农奴制正式确立。见《历史纵横》
3、发展:18世纪中后期,农奴制扩展到新吞并的乌克兰、波兰等地。19世纪中叶,俄国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人口一半以上是农奴。
思考:当时俄国农奴制下的农奴处境怎么样?
材料1:农奴连同妻子儿女及其财产都属于领主所有;农奴永远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如果逃亡,领主有权无限期追捕。并追回其妻子儿女及其财产。——《法律大全》
材料2:农奴的主要膳食为卷心菜汤、黑麦面包、小麦或小米制成的粥。他们的住房狭小,常常只有一间同牲口挤在一起的小屋。——当时俄国官方的一份调查报告
材料3:19世纪上半期俄国报纸上,有出售家奴与阉马的广告.有饲养猪犬和吹笛唱歌等专长的农奴竟与马匹同列。他们住房狭小,常常只有一间同牲口挤在一起的小屋。
答:政治上:受压迫,没有人身自由;
经济上:受剥削,生活贫困不堪。

19世纪上半期农民骚动:

“农奴制是国家脚下的火药库,尤其是因为军队也是农民编成的,便是更加危险了。”
——时任全国警察局长给沙皇的报告

二、俄国的工业发展

俄国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英国蒸汽轮船

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方经济比较:
结论:俄国社会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欧其它国家。

资本主义发展的六个条件:

当时的俄国具备这些条件吗?

自由劳动力:农奴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失去人身自由;
技术知识:手工工场阶段。
市场:人民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国际竞争力弱,国际市场也狭小。
资金:经济水平低,投入工业的资金不充足。
原料:农业经营落后,不能提供充足的原料来源。
结论:步履艰难。

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在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的死刑。”

三:新思潮的涌动
1、背景:青年军官受西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
2、新思潮的内涵:反对沙皇专制,废除农奴制。
3、表现:(1)“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
(2)平民知识分子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由于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俄国贵族中的资产阶级化的知识分子,秘密成立一些革命团体,主张通过军事政变推翻沙皇统治。1825年12月,利用新沙皇尼古拉一世在彼得堡宣誓机会,举行武装起义,虽然遭到镇压,但它唤起了人们的觉醒,标志着俄国革命的开端,对后来的革命产生重大的影响。

俄国知识分子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展开讨论:
知识分子派别的划分:
守旧派——主张平缓改革;
改革派——必须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买份地。
激进派——无条件给农民自由与土地。

这些平民知这些识分子,革命民主主义者。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度。虽然没有成功,但给沙皇和贵族地主敲响了丧钟。

四:克里米亚战争
1、时间:
2、目的:
3、经过:
4、结果:

材料:当时英、法的大部分军队都已使用新式步枪---有线膛枪,俄国95℅的士兵仍然使用射程只有300步的拿破仑时代的旧式火枪—滑膛燧发枪。英、法和土耳其共有作战用的蒸汽舰281艘,俄国黑海舰队多数为帆船,蒸汽舰只有24艘。英、法向前线运送物资,在海上使用的是蒸汽机驱动的轮船,俄国使用的是木牛和木制帆船。俄国的铁路还未修到南部,俄国军队在国内调动的时间比英、法军队从本国调往战场所需的时间还要长。

结论:军事装备落后、蒸汽动力少、交通运输落后、

材料2:“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民族进行的绝望的搏斗。”----------恩格斯
思考:为什么说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的一场绝望的搏斗?这场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哪些问题?引发了哪些结果?
答:
(1)因为社会制度和经济水平的落后使俄国全无获胜的希望。
(2)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落后的根源又在于腐朽的农奴制。
(3)战争的失败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也加剧了国内的社会危机,农民起义不断。沙皇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练习:材料一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下面推翻要好些。
材料二:“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D.M华莱士
(1)从材一中归纳指出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是什么。(不得抄录材料原文)
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农奴的反抗斗争。
(2)材料二中“我们与文明的斗争”指的是什么?什么历史事件验证了材料的预测?
答: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将与工业高度发达的西欧国家发生冲突。克里米亚战争。
(3)材料二中“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政治目的?
答:只有废除农奴制度,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才是俄国的出路。

根据课文填表:19世纪中叶俄国社会情况分析:
问题及表现原因对策
政治农奴生活贫困,农奴反抗,骚动农奴制,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改革落后的农奴制
经济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农奴制下缺乏劳动力市场资金技术等
思想十二月党人起义,知识分子激烈争论(新思潮)受西欧经济和社会进步影响,对落后制度不满
军事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国际地位下降,阶级矛盾激化武器装备交通运输指挥系统后勤供应落后

第1课 雄伟的金字塔群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第1课 雄伟的金字塔群”,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1课 雄伟的金字塔群

教学目标:

金字塔的起源、金字塔建筑群、超凡的金字塔建筑艺术

理解人类文明的继承发展性。

分析金字塔建筑科学成就,说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古代埃及金字塔文明的杰出代表及其在世界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金字塔建筑艺术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及意义

教学难点

埃及金字塔研究中遇到的“疑难和奥秘”;金字塔建筑艺术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及意义。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时,可用问题情景法导入本课学习,可先用教学多媒体展示一幅埃及金字塔图片或狮身人面像图片,然后教师说:这一个位于非洲东北部的神秘国度,确实架构起整个非洲文明,不论是金字塔的伟大建筑技术,还是木乃伊的医学成就,都深深影响着现代文明。金字塔内究竟有着多少密道、当初如何建造而成,一直是现今科学家的热衷议题。教师接着提问:古埃及陵墓为什么被称是“金字塔”?埃及金字塔在世界文明中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呢?请同学们根据导言内容回答。由此导入本课学习。

关于“金字塔的来源”一目。

公元前27世纪,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开始脱胎于埃及古老的陵墓“马斯塔巴”,逐步向角锥体金字塔发展,埃及第四王朝的金字塔建造进入全盛时期,金字塔的规模和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顶峰,那么,金字塔是在什么历史情况下起源的呢?金字塔建造转型的标志事件是什么?由此导入本目学习。

为了使学生直观感受世界文化遗产,在教学中可用PowerPoint出示《吉萨三大金字塔正观图》、《阶梯金字塔图》、《尼罗河自然风貌图》等图片资料,然后结合金字塔文明起源的社会背景,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问题一、尼罗河奴隶制文明是怎样发展来的?古埃及国王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如何?古埃及古老的陵墓文化对金字塔文明有何影响?然后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分组讨论,逐个解决问题。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归纳和理解,并认识古埃及文明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的内容,思考提出的问题,用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和中国古代史中“始皇帝来历”的知识,帮助学生从中外文明发展中,比较出古埃及君主和古代中国君主在称呼上的异同。

关于“超凡的金字塔建筑艺术”一目。

本目教学,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动手收集金字塔建筑群的图片、文字资料,分类编辑,在课堂上分组展示;或者,经过精心动员准备,在班级挑选几名同学扮演胡夫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的话说节目,让主持人领着同学们由外到内观赏胡夫金字塔的建造艺术,由主持人话说狮身人面像的精彩,主持人充分运用精巧语言,给同学们留下串串谜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这样自设情景,身临其境地感悟历史,学习一定会更加深刻,也有趣得多。

教学中,教师还可设计以下问题:问题一、你能用具体史实来说明胡夫金字塔外观上的宏伟、结构上的复杂、技术艺术上的精湛吗?你还知道胡夫金字塔精湛艺术的其他知识吗?请举例说明。问题二、胡夫金字塔研究中,遇到了怎样的疑难?请你用史实说一说,对胡夫金字塔研究中的疑难,学者们作出了哪些推测?问题三、哈佛拉金字塔外的狮身人面像有何艺术特征?研究狮身人面像的建筑艺术时,遇上了怎样的疑难?你对这一疑难有合理的解释吗?问题四、埃及金字塔建筑群的存在有何历史意义?今天,你认为应该怎样开发保护金字塔建筑群?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超凡的金字塔建筑艺术”,理解金字塔研究中存在的疑难,分析出金字塔建筑艺术的技术成就和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自然,关注人类文化遗产命运的价值观。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教材──和内容,让学生了解众多学者、国家对金字塔研究的不懈努力,在此基础上,开拓学生视野,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

知识结构

第七单元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第七单元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天空虽有乌云,但乌云的上面,永远会有阳光在照耀。

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重点: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缓慢变革。

难点:“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

过程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1.原因:l861年的推动。

2.表现‘

(1)农业

①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生产积极性提高,采用新的生产技术,更新农业。

②富农雇佣贫雇农、采用新式农具,经营农业。

③一些地主也使用,经营资本主义农业。

④到l9世纪80年代,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2)农业

①获得了充足的,扩大了国内市场。

②沙皇政府制定政策,扶植的发展。

③19世纪后期,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了从向的过渡。

④新兴兴起。

3.特点

(1)总体水平仍落后于和。

(2)对外国资本尤其是资本依赖严重。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二、政治的缓慢变革

1.目的:使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内容

(1)政治体制:建立和的自治机构

①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但有严格的限制。

②自治机构在、教育及领域发挥作用,但不掌握实权。

(2)司法制度:废除原来按审判的制度,建立和,实行公开审判。

(3)军事:实行,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允许引进。

3.影响

(1)仍是的国家,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2)客观上使西方的思想和统治方式传人俄国,人们观念转变,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三、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1.背景(1)社会矛盾激化①原因: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的。

②表现:既不满政治上,又要依附于封建;农民遭受双重压迫。(2)反沙皇专制的斗争

①生活贫困,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②平民知识分子形成,走上道路,但没有得到农民的响应。

2.过程:l881年3月,遭暗杀身亡。

3.影响

(1)新沙皇中止了许多改革措施,加强了。

(2)俄国的进程并未终止。

(3)在所难免。

(一)、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奴的地位发生了哪些变化?

农奴地位的变化可以从政治、经济和生产关系这几个角度来分析,具体表现如下1.由地主的私有财产到获得人身自由。

2.农民获得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并且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发展农业。

3.一部分农民成为富农,并且雇佣贫雇农,经营资本主义农业。

(二)、为什么俄国进行了改革,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

从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等角度来掌握,具体表现如下

1.政治上:沙皇专制制度仍然统治着俄国,落后的政治体制严重阻碍着旧的经济体制的彻底解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2.经济上:大土地所有制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农奴生活困苦,国内市场狭小,所有这些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和传统农业的发展不断失衡,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矛盾不断深化,使改革后俄国的近代化进程面临着深刻的危机。3.阶级关系上,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沙皇专制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终于酿成了1905年革命。

(三)、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对其近代化的影响。

俄国的近代化进程启动于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近代化(1)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

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2)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

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2.政治近代化(1)在政治体制方面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

市的自治机构。(2)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3)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同西方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1.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自由劳动力充足B.国内市场扩大C.政府政策支持D.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

2.2005年6月8日莫斯科为一座塑像的落成举行了盛大的揭幕仪式。在仪式致辞中提到“政府竖立他的塑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他的改革,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这座塑像是()

A.尼古拉一世B.彼得一世C.亚历山大一世D.亚历山大二世

3.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特点是()

A.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B.总体水平落后于美国、西欧国家

C.对外国资本依赖严重D.分布不平衡

4.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政治改革的目的是()

A.加强资产阶级专政B.学习西方的司法制度

C.加强军事实力D.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

5.沙皇政府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突出表现为()

A.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

B.选举资格有严格的财产限制

C.在村社之上建立乡级行政机构

D.地方掌握实权的行政官僚由沙皇任命

6.下列关于农奴制改革建立的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B.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

C.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D.掌握地方和城市的实际权力

7.下列不属于民粹派主张和活动的是()

A.主张发动工人阶级与农民结成联盟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B.痛恨沙皇专制制度对农民的剥夺

C.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

D.号召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发动农民革命

8.下列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一次自上而下由封建主进行的改革B.是一次为巩固沙皇统治进行的改革

C.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D.是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9.阅读下列材料:

亚历山大二世给俄国带来的“文明”。这幅漫画形象地说明

改革的局限性,在“文明”的口号下,沙皇把大批的反对者

流放西伯利亚:

(1)图片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历史现象?

这一现象涉及到哪些领域?(2)图中“文明的火炬”指的是什么?“到西伯利亚”又说明了什么?(3)如何认识l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

参考答案:1.D2.D3.A4.D5.A6.D7.A8.D

9.本题考查学生识读理解图片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图片主要反映的是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不彻底性及政治变革的缓慢进程。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2)题注意“文明的火炬”是指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本图片实际是把沙皇的反对者流放到西伯利亚。文明指代沙皇的反对者,即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从性质、结果等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1)政治的缓慢变革;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

(2)“文明的火炬”指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到西伯利亚”说明沙俄仍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照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挑战都会受到压制,形象地说明了改革不彻底,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

(3)1861年改革是由农奴主阶级进行的,所以很不彻底。它没有摧毁地主土地所有制,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由于农奴制残余.经济发展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劳动人民遭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643.html

更多
上一篇:第二单元探索与发现 下一篇:走进春天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