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加法、减法与除法复合成的两步应用题的特征,并会分析这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及两问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会学生解答此类应用题时,必须明确找准先求什么是解题的关键。
难点:准确理解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两步应用题与两间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找出第一步应先求出的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口答:
1.要求平均每盘放几个苹果,需要哪两个条件?
2.要求可以放几盘,需要哪两个条件?
3.有18个苹果,又买来6个,一共有多少个?
4.有24个苹果,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5.上面两道一步应用题相关吗?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你能不能把这两道相关联的一步应用题改编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即例4)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4
(1)认真读题。默读、自由读、指名读。
(2)找准已知、求。学生说教师在题上画。(同时贴出苹果及盘子图P14)(3)分析数量关系。
问:要求“每盘放几个?”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一共有几个和有几个盘)哪个条件直接给了?(有4个盘子)还缺哪个条件?(一共有几个苹果)你能不能通过题中给的其他条件,想办法求出这个缺的条件?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根据题目中的前两个条件,就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解答出来的数量必须是解答“每盘放几个”的第一个已知条件。(4)正确解答
问: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要求每盘放几个,必须先算出什么?(板书:)
①一共有多少个苹果?18+6=24(个)
问:知道一共有24个苹果了,就可以求出什么了?(板书)
②每盘放几个?24÷4=6(个)
第②步可让同学把书打开P14,独立把例4补充完整,再请写得快的同学把黑板上例4补充完整。
(5)改编
师说:如果老师把题目中的“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改成“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们会解答吗?(学生口头解答,如果能列出综合算式:(18+6)÷6=24(个)应给予表扬)
(6)小结
师说:解答两步应用题时,首先要把缺的已知条件找出来,这是解题的关键。
2.学习例5
例5有18个苹果,吃了3个。剩下的苹果每5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1)按照认真读题,找准已知、求,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答这四步,自己独立分析例5。(2)同桌讨论。(3)集体讨论。
师问:已知剩下的苹果每5个放一盘,要求放几盘,必须先算出什么?
(4)板书
①剩下多少个苹果?18-3=15(个)
②可以放几盘?15÷5=3(盘)答:可以放5盘。
(5)你能还用这些已知、求,改编成另一道两步应用题吗?
有18个苹果,吃了3个。剩下的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3.小结
师说:今天我们学习的仍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与例1、例2、例3比较,不同的是根据题目中的前两个已知条件,用加法求出和或用减法求出剩余后,再用除法求出每份数或者份数。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①饲养小组原来有9只白兔,又生了6只小兔。每5只放在一个笼子里,要用几个笼子?②植物小组养了19盆梅花,送给幼儿园3盆。剩下的平均放在8个教室里,每个教室放几盆?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改一改
①有46张纸,出墙报用了14张。剩下的纸分4次平均用完,每次用几张?先独立解答,再将此题拆成两道相关联的一步应用题,并解答。
(a)有46张纸,出墙报用了14张。还剩多少张?
(b)剩下30张纸,平均4次用完,每次用几张?
②二年级一班有22个男同学,20个女同学。每7个同学一组,全班可以分成几组?先独立解答,再将此题改编成一道两问的应用题,并解答。
二年级一班有22个男同学,20个女同学。二年级一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每7个同学一组,全班可以分成几组?
3.思考题
小林家养一些鸡。黄鸡比白鸡少8只。白鸡的只数是黄鸡的2倍。小林家养黄鸡、白鸡各多少只?
先独立完成,如有困难,可以启发学生画图来想:白鸡的只数是黄鸡的2倍是什么意思?如果黄鸡是1份,白鸡相当于这样的几份?
师问:黄鸡比白鸡少8只还可以怎样说?白鸡比黄鸡多的8只同黄鸡比怎么样?(正好是黄鸡的只数,所以黄鸡是8只,白鸡的只数是8×2=16(只))
4.作业P16第3~8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部分教材是加、减法与除法复合的应用题,其特点是被除数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先算出来。通过这些应用题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应用题的能力,并且使除法应用题得到很好的复习。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上,紧紧抓住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体会两步应用题的结构,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解答两步应用题的思路,重点训练学生提出中间问题。
在复习准备过程中,设计了4道口答,前两道给出问题,补出已知条件,巩固一步应用题的结构。后两道题是两条有内在联系的一步应用题,解答后改编成两步应用题,引出新课,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在学习新课过程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4按照解答应用题的四步,一步一步分析,明确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是提出中间问题。例5在学习例4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按四步分析,再同桌讨论,最后集体讨论。
在巩固反馈过程中,用做一做、改一改、思考题等大量练习巩固新知,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掌握消化。
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七)(参考教案二)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诗”,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李贺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此称李昌谷。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他的母亲 李贺画像 见他作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曾为此作《讳辩》,驳斥无耻奥步,鼓励李贺应试。但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他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
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其家已没落。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但贺终不得登第。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郁郁不平。在京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李贺得有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后辞官归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一生体弱多病,27岁去[2] 世。李贺曾自编其集。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穷人》教学四步曲”,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穷人》一文是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精典课文。文章写的是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和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于是,如何有效的组织教学,既让学生感受到穷人的美好品质,又能学习到作者的写作方法,则成了本文的教学重点。为此,我精心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找穷字,激发学生学习之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如果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可以说成功了一半。
一上课,我就把课题用较大的字板书在黑板上,并请全班同学大声地读出课题,然后,我就问学生:在你们的印象中,什么样的人才被称为穷人。没有钱的人。没有吃、没有穿的人。家里条件差的人。生活十分窘迫的人。学生凭借他们的生活经验立刻七嘴八舌地说出了一大堆看法。紧接学生的回答,我欲擒故纵:让我们赶快来读读这篇课文吧,看作者笔下的穷人是什么样子的。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请你们在阅读时拿起笔,把文中出现的穷字圈出来,好吗?同学们立刻带着各自的想法进入了课文,而我则期待着他们的反应。终于,教室里的读书声渐渐停止了,可是没有一双小手举起来,倒是一双双眼睛都把疑惑的目光投向了我。我故意装着不知:感觉如何?他们的生活真穷!看得出来,所有学生的感受都是相同的。那么,请问你们在作者的笔下找到了几个穷字?大家不约而同地摇摇头:一个也没有!是呀,我紧接着抛出了我的真正用意,我们读完课文后都深深地感受到了文中人物的窘迫生活状态,然而,我们却没有在作者笔下找到一个穷字,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作者的写作水平高,写作技巧妙。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作者这高超的写作手法。
就这样,我用寻找穷字的方法激发了学生探索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兴致大增,能够紧跟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
二、说穷境,体会穷人生活之艰难。
接着,我就让学生速读全文,自主、合作找出让同学们感受最深的他们的生活真穷的语句,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很快找出了表现穷人生活穷困和悲惨的语句:补一张破帆、孩子们没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找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生病的女邻居没一个人照顾。在稻草铺上,在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一个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朴实的语言,穷人生活的困苦、艰难、悲惨尽在眼前,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本课所说穷人穷的程度。
学生找出来后,我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体会穷人的艰难。特别是说到西蒙被穷折磨而悲惨死去的那一段,非常感人,有的女同学在说这里时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
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既让学生感受了作者朴实无华的白描写法,又训练了学生的说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切实体会了穷人生活之困苦,唤醒了他们最朴素的同情心。
三、品穷话,感受穷人心灵之美好。
品穷话,即品读桑娜的内心独白和他们夫妻俩的对话。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去自主品读。
桑娜将两个孤儿抱回家后脸色苍白、忐忑不安,内心矛盾不已,以至一有风吹草动,就惊惶不定。本来,她在焦急地盼望丈夫从海上归来,此时却害怕见着丈夫。因为她深深的知道,这样做会使这个家庭雪上加霜,九个人的生活重担压在一个人身上,这将是多么大的责任!这,才是桑娜担惊受怕的真正原因。
渔夫回家后,桑娜试探性的告诉他有关西蒙死了的情况。渔夫皱起眉,脸色变得严肃、忧虑,还搔搔后脑勺,十分明显,在收养遗孤的问题上,他也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也是一个穷字在纠缠着他的心。得把他们抱过来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这些细致入微、生动传神的话语真实的反映出了穷人的善良本质。我采取自由读、小组读、同桌分角色读、男女分角色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反复品读,读出生活给桑娜担忧、害怕、自愿承受的矛盾心理,读出渔夫在忧虑中毅然决定收养孤儿的博大胸怀,更要读出他们夫妻俩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四、谈《穷人》,学习作者写法之巧妙。
语文课程最根本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走进课文,指导他们用心读懂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也要引导学生走出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学一学课文的形式和方法。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算是完整的。
学完后,我让学生回顾全文,这么一篇朴实无华的文章为什么会给我们这么深刻的心理感受,作者是怎么做到的?通过讨论、探究,学生逐渐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写法:
1、环境描写,渲染气氛。课文一开头就描写了故事发生环境:又黑又冷的深夜,波涛轰鸣,狂风怒吼,海上正起着风暴可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渔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打鱼,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这一家人的日子可怎么过啊!不由得让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门上。
2、运用对比,感染读者。在写西蒙一家时,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西蒙死去的悲惨画面:母亲临死的痛苦与孩子睡眠的甜美,母亲的慈爱与孩子的无知。这一切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的感染着我们:多么善良的母亲,多么可怜的孩子,多么悲惨的命运,多么可恨的社会。
3、心理活动,细致入微。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的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复杂心理活动。她的惊慌,她的下定决心,她的淳朴善良的本质,都在她的心理活动中表现了出来。
4、语言神态,生动传神。桑娜与丈夫的对话,是那样小心翼翼;渔夫听说西蒙死了后脸色的变化,手的动作,语气的结结巴巴,以及下定决心后的急促,都在作者的笔下生动传神的描写了出来。
当学生分析了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后,我又布置了一个课外练笔: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要学生运用本文学到的写法来写作文,学以致用。
总之,通过这四个环节的教学,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得扎实,效果显著。
诗两首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2.《未选择的路》
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诗分四节,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这样的开头,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第二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这条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诗人也许知道,这样的路是平淡的,没有挑战性的。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最后一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显然有宿命的意味,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这样写来给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二、问题研讨
1.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2.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的重点却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何要这么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关于练习
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的口吻,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它却是一首著名的诗,为世界各国人民广为传诵。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本题旨在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喜欢这类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诗,并对人生构成积极的影响。
这是一道主观题,学生回答喜欢或不喜欢都可以,但通过教师的教学,最好使学生能喜欢这样的诗,并说出一点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统一答案。
二朗读《未选择的路》,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本题旨在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初步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进一步提高欣赏新诗的水平。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三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本题旨在让学生积累名篇,打好文化根基。
教学建议
一、普希金和弗罗斯特是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他们,教师可以做些介绍,使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书店里普希金的诗集很多,图书馆也不少,可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性的阅读。
二、《未选择的路》中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恐怕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对此要重点加以讲解。
三、给学生一点关于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四、外国诗不太适合朗读,所以不必过于强调朗读。
有关资料
一、诗人简介
1.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童年接受法国家庭教师管教并深受俄罗斯乳母语言的影响。12岁随父赴彼得堡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以能诗闻名。1814年写下《皇村回忆》,得到老诗人杰尔查文赞赏,发表第一首诗作《致诗友》。1817年毕业后到外交部任翻译,先后加入“阿尔扎玛斯社”和“绿灯社”,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作,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1817~1820)冲破贵族传统文学语言局限,大量运用俄罗斯民间词汇和口语,被认为是俄国文学语言的转变。1820年5月因诗作抨击时政被以调动为名流放南方,途中患病,前往高加索、克里米亚旅行疗养,9月抵基希尼奥夫,1823年调往敖得萨。其间醉心于拜伦作品,与十二月党人过往密切并写下《短剑》(1821)等诗。以当代贵族青年为主人公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22)、《茨冈》(1823~1827)描写文明人与自然之女的爱情悲剧。这一时期还创作了叙事诗《强盗兄弟》(1821~1822)、《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1821~1823)。1924年8月,因与敖德萨新任总督关系恶化,受陷害被革职放逐到母亲的领地普斯科夫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接受地方政府、教会和父母的三重监督。1826年9月由沙皇批准返回莫斯科。这一时期普希金潜心研究历史,创作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叙事诗《努林伯爵》(1825)。1828年因长诗《加甫利里亚德》(1821)“亵渎”上帝而受传讯。1830年9月与莫斯科美女冈察罗娃订婚,前往波尔金诺村料理家产,为霍乱所困至12月。此间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叙写贵族青年奥涅金的生活历程,塑造了俄国文学“多余的人”的形象;以普通人生活与情感为题材创作了《别尔金小说集》,创作《吝啬骑士》《莫扎特与萨列金》《石客》等四部小悲剧,写下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大量抒情诗及童话诗;文学史家把这一普希金创作高峰期称为“波尔金诺之秋”。1831年3月,普希金与冈察罗娃结婚,定居彼得堡并重任十等文官。编写《彼得大帝史》时为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所吸引,游访起义故地,1833年10月重返波尔金诺编写《普加乔夫起义史》,并以此为题材开始创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其间写下中篇小说《黑桃皇后》、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以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童话诗。普希金婚后苦于上流社会的应酬,家庭经济紧张,沙皇授予“宫廷侍卫”头衔使他感到屈辱,文学创作减少,受到上层贵族敌视。1837年1月27日与法国贵族逃亡者丹特士决斗负伤,29日辞世。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他的文学风格继承发展了18世纪俄国文学成果,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欧文学的因素,将书面语与口语和谐结合并吸取大量民间语言精华,创造了新的朴素优美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他曾先后参加《文学报》《现代人》的创办工作,留下许多文艺批评著作、政论文及书信。普希金的文学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的落后局面,为俄国19世纪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选自《中国小百科全书·文学与艺术》,团结出版社1995年版)
2.弗罗斯特(李文俊)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弗罗斯特的诗歌最初未在美国引起注意,1912年举家迁往英国定居后,继续写诗,受到英国一些诗人和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的支持与鼓励,出版了诗集《少年的意志》(1913)与《波士顿以北》(1914),得到好评,并引起美国诗歌界的注意。1915年回到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经营农场。他的诗名日盛,于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在几所著名的大学中任教师、驻校诗人与诗歌顾问。他晚年是美国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在他75岁与85岁诞辰时,美国参议院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诗人那样矫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诗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诗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的《白桦树》一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现实,但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修墙》写人世间有许多毫无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除了短篇抒情诗外,他有一些富于戏剧性的长篇叙事诗,刻画了新英格兰乡间人物的精神面貌,调子比较低沉,亦颇有特色。在格律方面,弗罗斯特爱用传统的无韵体和十四行体的各种变体,时常押韵,在节奏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弗罗斯特的著名诗集还有《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1923)、《西去的溪流》(1928)、《又一片牧场》(1936)等。1949年出版了《诗歌全集》,以后仍陆续有新作发表。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
二、这两首诗的另外两种译本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
尽管生活在阴沉的现在: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查良铮译)
没有走的路
金黄的林中有两条岔路,
可惜我作为一名过客,
不能两条都走,我久久踌躇,
极目遥望一条路的去处,
直到它在灌木丛中隐没。
我走了第二条,它也不坏,
而且说不定更加值得,
因为它草多,缺少人踩;
不过这点也难比较出来,
两条路踩的程度相差不多。
那天早晨两条路是一样的,
都撒满落叶,还没踩下足迹。
啊,我把第一条路留待来日!
尽管我明白:路是连着路的,
我怀疑是否还能重返旧地。
此后不论岁月流逝多少,
我提起此事总要伴一声叹息:
两条路在林中分了道,而我呢,
我选了较少人走的一条,
此后的一切都相差千里。
(飞白译)
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赏析(伍厚恺)
人生难免会遭受挫折,有的人会从此萎靡消沉,有的则会因此而怨天尤人。诗人却以饱满的乐观情绪鼓舞我们:“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这种力量来自对未来的信念,因为我们始终要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接着诗人在第二节里表达了“永远向往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描绘了人们在越过坎坷之后再来回顾过去的心情,那时一切艰难困苦都会改变面貌,变得可爱起来。这首诗是普希金人生体验的结晶,他本人就曾屡遭坎坷,被流放、幽禁,最后被阴谋杀害,但他始终不渝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
四、《未选择的路》赏析(伍厚恺)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
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
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诗还注意引起人们的联想,把理性与情感融于一首短诗之中,深化了这首诗的意蕴,给人以丰富的启迪。诗人是通过优美的意境创造和浓郁的抒情表达把哲理隐含其中并传递给读者的。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和韵律来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思索。这种质朴无华的风格使这首诗如夏夜里清凉柔和的风,洋溢着清新自然的情趣,给人一种沁人心脾之感。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至于选择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写出,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身的生活体验,理解其中的哲理内容。因为这首诗具有内涵的开放性,犹如一个巨大的构架,其中的内容有待读者去填充,在其中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从而受到触动而引发深深的思索。
(选自《中学生阅读欣赏文库·外国文学编·诗歌卷》,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一步,再一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一、教材分析:
针对现在的孩子年龄小,正处在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竞争激烈的时代,在学习和生活上都会遇到一些困难,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对生活的信心,所以让孩子明确面对困难,应该勇敢迈出第一步。
二、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让孩子明白:一个人不管遇到任何困难,只要有信心地面对困难,想办法去战胜困难,才能走向成功。
三、教学重、难点:
多角度分析,多方面探讨一步,再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中的一部分,我们书中的故事只是节选了他小时候的一段经历。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从而引出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阅读书上故事,思考相关的几个问题并简洁地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接着进入问号屋这一环节,让学生对号入座,看自己还差哪一步,从而理解 一步,再一步是什么意思。让学生知道: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三、走进心有千千结这个互动场,然后谈游戏后的感受:
1、面对这个复杂的网状时,你在想些什么?
2、当队员们绕来绕去绕不出去时,你在想些什么?
3、当队员们终于揭开心结时,你在想些什么?
使学生感悟到: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要一步一步走下去,即使有天大的困难也是可以闯过来的。
四、走进故事,局部品味。
1、假设你是小主人公,当你被弃于悬崖,这时你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2、小主人公在父亲帮助下,终于征服了悬崖,这时的你会有哪些心理变化?
接着,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你还了解哪位名人战胜困难的故事?他是怎样理解困难的,又是怎样战胜困难的?把你搜集到的名人战胜困难的名言制成书签,制好后夹在书里,作为我们遇到困难时的精神支柱。
六:学生总结感悟。
最后,大屏幕出示,送给同学们几句勉励的话。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 80~81页例1,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会分步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谁知道10月1日是什么节?今年的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50岁的生日,为了庆祝这一盛大的节日,一些同学做了许多美丽的花朵。
板书:同学们做黄花25朵,做紫花18朵。
根据这两个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问题,使它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呢?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口述,电脑出示。)
大家仔细观察,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
(2)师:老师也提一个问题--"做了多少朵红花?(板书)看能不能解答?为什么?"(因为题中没有告诉红花与黄花、紫花的关系,所以不能解答。)
如果老师增加一个条件--"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板书)。现在红花与黄花、紫花有关系吗?这道题能不能解答了?
二、进行新课
1.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例1,谁来把题读一遍。
2.引导理解题意。
这道题告诉我们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什么问题?
红花的朵数跟什么有关系呢?(总数)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画线段图。
师: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先画出一条线段表示黄花的朵数,(边说边画)黄花有多少朵?接着画线段表示紫花的朵数,表示紫花的线段应该比表示黄花的线段长呢?还是短呢?为什么短?画完后问:哪一条线段表示的是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呢?(指名上台指出)再画表示红花的线段(师故意把表示红花的线段画得和总数一样长)。提问:是这样吗?为什么不对?应该怎样改?这条线段就表示红花的朵数,也就是这道题要求的问题。
4.分析、解答。
(1)师:请大家想一想,求红花的朵数用一步计算可以吗?为什么不能?要求做了多少朵红花,必须先算什么?
(2)师:每一步怎样算呢?求出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就可以求出什么了?请你在练习本上试着列式解答,谁最先做完,就上来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做完后看书自检。
(3)小结:解答例1时,已知红花的朵数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题中没有直接告诉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所以要先算出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再算做了多少朵红花,需要几步计算?(两步。)
5.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应用题"(板书课题)。
6.改编例题。
(1)师:下面老师把例1改变一下,把第三个已知条件中的"少"改为"多"。(电脑出示。)
请你默读题目,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道题和例1比,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
②线段图怎样改?
③解答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归纳后,学生独立解答,个别板演。集体订正。问:解答这道题需要几步呀?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2)师:下面老师把例1再改变一下(电脑出示题目。)指名读题后,先提问上述问题,学生再独立解答。
师生集体订正。
7.比较归纳。
(电脑出示)思考: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小结:这三道题讲的事情相同,前两个已知条件和问题相同,第三个已知条件不同。从解答方法来看,因为红花的朵数都与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有关系,而"总数"没有直接告诉,所以三道题都需要两步计算,先算出来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然后再求做了多少朵红花。不同的是求红花的朵数计算方法不同。因为例1告诉我们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应该用总数减3;想一想第1题是告诉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多3朵,应该用总数加3;想一想的第3题是知道做的红花是黄花和紫花的总数的3倍,也就是3个43,所以用总数乘以3。大家在做应用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怎样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多媒体出示)填空:
(1)同学们跳绳,小华跳75下,小明跳85下。小青比小华和小明跳的总数少30下。小青跳了多少下?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要求"小青跳了多少下",必须先算()。算式是:()。
(2)畜牧场养出羊120只,养奶羊410只。养绵羊的只数是山羊和奶羊总只数的4倍。养绵羊多少只?
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要求"养绵羊多少只",必须先算()。
算式是:()。
2.小游戏--猜一猜:
两名学生报出年龄、身高,师说出教师的年龄、身高与两名学生年龄、身高的关系,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年龄、身高。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步应用题,做题时要认真分析题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该怎样计算。
五、布置作业(略)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是在学生熟练掌?quot;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和解答方法.难点是找准题目中的"中间问题"。依照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如下设想:
1.开讲激趣。
上课伊始,由庆祝"国庆节"学生做花的话题引出了复习题,使学生体会到"应用题的基本事实"都来源于生活实际,贴近自己的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自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注意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应用题的结构教学。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后知识联系紧密。我注意运用迁移规律引入新知,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学生根据两个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并解答完复习题后,我设疑:如果要求"做了多少朵红花?"能不能解答呢?经过讨论,学生明白:题中没有告诉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解答。这时,我再增补一个条件引出了例题。这样教学,使学生直观地看到两步应用题是由一步应用题发展而来地,即使学生认清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又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突出"中间问题"的教学。
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提出"中间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突出关键,层层设问:"红花的朵数跟什么有关系?"、"黄花和紫花的总数题中直接告诉了吗?"、"所以要求做了多少朵红花,必须先算什么?"与此同时,注意借助线段图直观地展示分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在完成例1及"想一想"的教学后又引导学生比较三道题目的异同,再一次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强化这个认识。
4."导"、"放"结合,培养学习能力。
教学中我注意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自己思考的问题,老师决不暗示。"导"就是启发引导,重点是帮助学生正确提出"中间问题",明确解题思路,授人以"渔";"放"就是放手让学生对例1及"想一想"进行试解,这样,不仅使学生享受到尝试解题的成功喜悦、也锻炼了他们学会学习的能力。
5.学以致用,强化新知。
课末,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猜一猜老师的年龄、身高的小游戏",就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了起来,让学生体会出新知的用途,学起来自然、真实、亲切,不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增添了课堂情趣。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想要学好语文,一定要多做练习题,以下所介绍的语文家庭作业:《走一步,再走一步》测试题主要是针对相关知识来巩固自己所学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测试一
一、积累与运用
1.你能将下列广告词所运用的成语还原成原来的模样吗?
①衣店广告:衣衣不舍( ) ②鞋店广告:望鞋欲穿( )
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嶙峋( ) 眩目( )
②啜泣( ) 茫茫( )
3.解释下列词语。
①纳罕:
②小心翼翼:
③训诫: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请把这件事你不要放在心上。
B.他很早就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
C.从事实中告诉我们,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
D.他的作文不但全校冒尖,而且是全班之首。
5.《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 是_______国作家。课文选自《 》。
二、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6.文中的“我”已经脱险了,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却哭了,这是为什么?
7.“父亲”对“我”脱险起到什么作用?
8.文章最后一段中,你认为哪句话哲理性较强,是这段的中心所在?
9.你从选文中受到什么启发?在生活中如何面对困难?
测试二
一、基础部分
1.下边加粗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啜泣(chuò) 一堵墙(dǔ) 峭壁(qiào) 耸立(sǒnɡ)
B.崩土(bēnɡ) 蓬乱(pénɡ) 颤抖(zhàn) 嶙峋(xún)
C.凝视(nínɡ) 嘲笑(cháo) 头晕(yūn) 目眩(xuàn)
D.陡峭(dǒu) 动弹(tɑn) 摔死(shuāi) 翼翼(yì)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悬崖:高而陡的山崖训诫:告诫,教导
B.嶙峋:形容人瘦削灌木:灌溉树木
C.目眩:眼睛昏花啜泣:抽抽搭搭地哭
D.纳罕:惊奇,诧异小心翼翼:谨慎小心
3.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莫顿·亨特是美国作家。
B.“我”在伙伴的怂恿下爬悬崖。
C.伙伴们勇敢地一个接一个地爬了上去。
D.我终于爬了上去并跟他们一块艰难地下来了。
4.用课文中词语填空。
那座悬崖就________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________垂直的________,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灌木。
二、阅读下文,完成5~10题。
①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_________(啜泣、哭泣),正_______(纳罕、纳闷)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②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_______(恐惧、害怕)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③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
④“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
⑤“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⑥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
⑦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⑧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⑨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5.将①②段空缺处填上合适的词。
6.第③段画线处运用了_______描写。
7.第④段中画线句与下文哪句照应?
8.写出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每往下爬一步的心理感受。
9.第⑨段中你认为哪一句能揭示文章主旨,请写出来。
10.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你将怎么办?请讲给你的同桌好吗?
【参考答案】
测试一
一、1.①依依不舍 ②望眼欲穿
2.①lín xuàn ②chuò mánɡ
3.①惊奇,诧异。
②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
③告诫,教导。
4.B
5.莫顿·亨特 美 当代少年
二、(一)6.这是脱险后的自慰,对父爱的体验和感激,战胜困难的自豪等的泪水。
7.鼓励、引导“我”,让“我”有自我脱险的勇气和信心。
8.“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9.做任何事都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直到达到目的。首先要有勇气和信心,无论怎样的困难和危险,只要把它分解开,就一定能克服。
测试二
一、1.B2.B3.D
4.耸立一堵峭壁岩石崩土蓬乱
二、5.略6.景物
7.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8.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9.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10.略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步混合运算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课题
两步混合运算
课型
学案导学课
年级
二年级教师
学习内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6~17页
学
习目标
1、学习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两步式题,使学生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2、适当整理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的运算顺序。
学
习
过
程
学案
导案
独
立
尝
试点
拨
自
学
1、完成16页“算一算”(1)胖胖该付多少元?
(1)胖胖要买什么东西?
()
(2)一个面包的价格是多少?一瓶饮料的价格是多少?
()
(3)买4个面包花多少钱要怎样计算?
()
(4)胖胖买两样东西花多少钱要怎样列式?
()
(5)这个算式有加法又有乘法,要怎样计算?
()
2、完成17页(2)乐乐有20元,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
(1)乐乐要买什么东西?
(2)买3包饼干要多少钱?
(3)乐乐有20元钱,够吗?
(4)乐乐要找回多少钱?
(5)你能写出算式吗?请试一试
(6)这个算式有减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布置课前预习
按照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交
流
解惑
3、矫正、评价两道习题:通过上面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组内交流
组际解疑
老师点
合
作
考
试
1、完成17页“试一试”(1):一共有多少瓶?
2、完成17页“试一试”(2):
7×3+550-4×57+6×2
===
===
3、完成17页“试一试”(3):
4、学校体育组买来两盒乒乓球,每盒8个,又买来三盒羽毛球,每盒6个,学校一共买来乒乓球盒羽毛球多少个?
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自
我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以后我会在方面更加努力的。
我的反思:
教学内容: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书p5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能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会口述解题步骤,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教学步骤:
一、准备引新
1、秋天到了,让我们到果园里看看吧!果园里种满了什么树呀?如果老师告诉大家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要求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出示准备题1)你能解答吗?为什么?谁来补一个条件呢?
2、学生补充条件,并列式计算
梨树有1000棵 1420+1000=2420(棵)
3、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谁能补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学生口答补充:(1)梨树比苹果树少420棵
(2)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
(3)苹果树比梨树少420棵
(4)苹果树比梨树多420棵
4、揭题: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现在我们先一起来研究第一种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例3
(1) 读题,找条件和问题,师画出线段图
(2) 根据小黑板上的思考提示,同桌互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3) 学生在本子上试做这道题,只用列出分步算式,快的同学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4) 指名板演算式,集体交流:指名说解题思路,1420表示什么?1000表示什么?
(5) 综合算式怎么写 ?谁还有不同的写法?1420-420表示什么?
2、如果补充的是“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你怎样想?怎样算呢?根据思考提示自己思考后在本子上列式计算。
指名板演,并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在条件上有什么不同?只有两个条件的时候,其中一个条件需要用到几次,这两题中的哪个条件用了两次?第一次用它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求什么?但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有一点还是相同的,那就是关键都是先求出中间问题。
三、巩固深化
1、p52练一练1,请学生写在书上,集体校对
2、p52练一练2,看线段图列式计算
3、p52练一练3判断:谁的解法对?
小刚:240+40=280(人)
小明:240+40=280(人)
240+280=520(人)
小华:240-40=200(人)
240+200=440(人)
小青:240+240=480(人)
480+40=520(人)
小组讨论,选出正确的答案,错的答案要说说错在哪里?
4、p53练一练5
5、p53练一练4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师: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的古诗,谁能背一首给同学们听一听呢?
(指名三位学生背诵古诗,对出现的不准字音予以纠正,并予以鼓励。)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诗,请大家看老师写诗的名字。(板书马诗)齐读课题。同学们见过马吗?请说说。(学生交流对马的认识)在古代战场上两军交战时,大将军可都是骑着战马,威武得很。今天我们要学的《马诗》就是写古代战马的。诗的作者是唐朝的李贺,他可是很了不起,7岁就成了全国有名的诗人,是个神童。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1页。
师:我们先自己读一读这首诗,会认的字就读字,不会认的字先读读音节。要把诗多读几遍。
(学生自读古诗,教师巡堂辅导,了解学情,及时个别辅导。)
师:(指着一位同学)黄可欣同学很会学习,他读了几遍诗后,就把生字做上了记号,还把生字多读了几遍,这样就可以把生字记得更牢了。
(学生圈画生字,自读生字。)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我们可不可以再在小组里读一读呢?小组长可以把老师发给你的生字卡片拿出来与小组同学一起读一读,考一考。
(小组内学习生字。)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现在能不能认识这些生字呢?
(屏幕出示本首诗的生字。指名一个小组先来齐读生字,再指名一个学生按顺序认读生字,重点指导燕脑踏,再指名一个学生不按顺序认读生字,及时肯定学生,并在肯定中指导读准字音。)
师:老师还有一样特殊的本领,就是不用看字,只看你们的嘴巴,只要一做生字的口型,老师就能猜出是哪个字。
(师生玩猜字游戏)
师:我们把生字都读准了,那么把这些生字送回诗句里去,我们能读准他们吗?请同学们再来读诗吧,争取把句子读通顺。
(学生自读,教师巡堂辅导)
师:我们也可以在小组里一起读一读。
(小组内一起读)
师:谁可以来大声的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要认真听,还要评价一下别人读诗。
生1:(读完了这首诗)
生:李强同学读书声音很大,但是把月似钩的似字读成了shi。
师:王娜同学既会听,又会评。他表扬了李强同学读书的声音大,但又能发现他的不足之处,真棒!
(老师用卡片出示了读得不准的月似钩三个字,组织全班同学巩固了这三个字的读音。)
生2:(正确地朗读了这首诗。)
师:张昕同学读得很好,不仅读对了每一个字,还读得很通顺连贯,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屏幕上的这幅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学生观察图画并练说看到的景象。)
生1:我看到了很大的沙漠。
生2:我看到了弯弯的月亮。
生3:我还看到了远处有很多山。
师:是啊,你们看得真仔细。这正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课件在原图上加上这两行诗)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读并指名读)
师:我听了艾芷箐同学的朗读,好像看见了连绵起伏的燕山上空挂着一轮弯弯的月亮,就像打仗的铁钩。月光下,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沙漠就像铺了一层薄薄的白雪。多么安静的夜晚啊。我们再来读读这两行,争取也像艾芷箐一样,让同学们和老师听了你的朗读,就像到了大沙漠一样。
(学生练读,再指名读。在评议之中不断肯定、鼓励学生。齐读)
师:(接着学生的齐读后范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课件出示第二幅图和三四行诗,并指着诗句描述诗意)骏马呀,什么时候能戴上昂贵的络脑,在战场上奔驰杀敌,为国家立下功劳?
师:听了老师的朗读和描述,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两行诗吧。
(学生自读并指名读)
生1:(较好地读完了两行诗)
师:田付志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何当这两个字,让老师一听就感觉到心里很想早一点上战场,很急切。
生2:(比生1读的还好,除了读出了急切之情,还注意到了快走踏清秋的节奏。)
师:读得多好!老师不仅听出了急切之情,还从快走踏清秋中似乎听到了战马奔驰的脚步声。老师很想学习着他们来读一读。(再次范读这两行)
(学生再次练读,然后指名读,分男女读,齐读)
师:现在我们再来完整地读一读全诗,大家一定要记住刚才是怎样练习的。
(学生练读,指名读,女生一起读前两行,男生接着读后两行,再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可以不看书把这首诗读好吗?
(全班学生一起诵读,指名诵读,小组诵读,全班再次一起诵读。)
[课后反思]:
古诗诵读是鄂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精粹,丰富语言积累,接受美的熏陶与感染。《马诗》(大漠沙如雪)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这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使得这首古诗文字虽少,但蕴含颇深。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了边疆战场景色:连绵起伏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既是悲凉肃杀的战场,也是志士报国之地。在悲怆冷峻之中又有些豪情壮志。三四句则是借马抒情,直述胸臆: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强烈传出无限期盼之情。这样的诗,对于一年级学生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年代相隔久远不说,诗的意思与意境都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去甚远,情感更是难以产生共鸣。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落实古诗的价值呢?
一、读是根本。相对于现代文的教学,古诗教学对读的依赖更强,这不仅缘于古诗的韵律特色,更因为古诗语言精练,几个字往往表达复杂的意思,深刻的道理,须仔细品味才能深究其中蕴味。在一年级,古诗的读可分为自主读通读顺和教师指导读好读美两个过程。读通读顺必须先由学生自己独立自主读诗,哪怕花费较多的时间;然后识字,可以采取较多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识字,最后再来读诗,争取读通读顺。这是一个明显的三部曲。它是学生感受诗意,读好古诗的前提与基础。
读好读美是在初步感受诗意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帮助下,努力读出一点诗的韵味,它需要反复的涵咏,并达到熟读成诵。
二、感受诗意的指导。针对《马诗》,必须提供一定的直观形象。大漠学生也许还可以理解,但沙如雪则很难想象了,所以老师可以出示类似的图片,帮助学生感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只有靠教师的描述和课堂创设的情景给与学生的一种感觉了,并在反复朗读中去感受诗意。
三、朗读的指导。读好读美古诗是古诗诵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感受诗意与读好古诗交织在一起,看图、听老师描述明白了一点意思,并争取把这种意思读出来;同时创设一定的情境,如场景的创设,音乐的渲染、烘托,也能帮助学生读好古诗。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对古诗的节奏、韵律都不是很清楚,老师的范读能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但范读不能滥用,否则学生都学成了老师的强调,失去了自己。另外,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比如比赛读、轮读、齐读、配乐读等,可以使读书活动丰富而不枯燥。当然,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每次读诗的目的要明确,读书的层次要明显。这样,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就能逐渐读好诗,从而达到熟读成诵,这是水到渠成的功夫,也就无需再去指导学生背诵了。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所包含的对母亲深切的爱。
2、朗读品味两首诗是如何表达对母亲深切的爱。
3、模仿诗歌中对母亲爱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已对母亲的爱。
【教学设想】
1、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营造氛围、导入母爱的主题。
2、朗读,配乐朗读品味全诗,把握两首诗的感情。
3、发挥想象能力借用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配乐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二、朗读整体把握两首诗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两首诗。
2、请男、女同学集体朗诵这两首诗。
3、想象一下诗中主人公的形象,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否相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特点?
《金色花》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调皮的孩子。
《纸船》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柔弱的女子。
4、播放三段音乐。
哪两段音乐适合做这两首诗的背景音乐?为什么呢?
5、配乐朗读这两首诗。
三、探讨研读这两首诗如何表达母爱
《金色花》
1、这位调皮的孩子借用什么表达对母亲的爱?
2、“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好玩──“看着妈妈工作”──为妈妈做点事──回到妈妈身边
3、诗中最后有两句对话,你能说说妈妈说此话时的心情吗?
4、配乐品读全诗。
《纸船》
1、这位柔弱的女子用什么来寄托对母亲深切的爱?
2、这位柔弱的女子对母亲的爱我们可以理解,但为何有“悲哀”呢?
3、配乐品读全诗。
四、仿写仿说
1、两首诗中你最喜欢哪几句?自由读你最喜欢的诗句。分男、女生比赛背诵。
2、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母亲深切的爱,但都没有直接说“妈妈,我爱你呀!”,你能否仿照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通过一个具体的事物也来说说你对妈妈的爱。
五、回顾品味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马诗》诗人简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贺[又名:诗鬼]
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贺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率为常。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诗尚奇诡,绝去畦径,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仕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诗四卷,外集一卷。今编诗五卷。
李贺(公元790816)是中唐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仕途蹭蹬,贫病交加的困境下,仅仅度过了人生的二十七个春秋。生命虽短暂,但作为唐诸王孙的李贺,目睹朝政混暗,国势衰微,加上自己遭际坎坷,因而愤强激越,他把这种思想感情熔铸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长吉体诗风。李贺天才奇旷,熔古烁今,又独辟路径,自成面目,以不同凡响的创意,给人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篇,在唐代诗歌史上卓然绝立,为后人所不及。李贺诗歌一直让后人交口称誉,深为赞叹,李贺是中唐至晚唐诗风转变的重要人物,在唐代诗坛和我国诗史上永放异彩。
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李贺一生以诗为业,其诗可分为4类。①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此类诗有的直陈时事,有的借古讽今。名作有《雁门太守行》、《老夫采玉歌》等。这类诗中,五古、七古较少,多为乐府诗。或借旧题,或创新题,大都凝练绚丽。也有的含义隐晦,如《金铜仙人辞汉歌》。②个人发愤抒情。这类诗有个人失意困顿、疾病缠身的消沉和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悲叹,也有天荒地老无人识的不平和世上英雄本无主,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志。③神仙鬼魅题材。这类诗曲折表现他对现实的厌恶和否定。后人因此称他为鬼才。④咏物等其他题材。这类诗总的表现了李贺诗题材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李贺诗想象丰富奇特,幽深奇谲,句锻字炼,色彩瑰丽,富有浪漫气息。但也有少数明白易懂的诗,他擅长短篇,《天上谣》、《梦天》、《帝子歌》、《湘妃》等是其代表作,被称为长吉体。他多写古诗与乐府,近体很少,无七律。他的诗借鉴了齐梁宫体诗的词采,也沾染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由于太注意雕琢,有的诗往往词意晦涩,堆砌词藻。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
《七步诗》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诗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176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