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2012年江苏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

一、考试说明——有的放矢

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2)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

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二、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一、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1、组成岩石圈的岩石可以分为、和三大类。

其中,岩浆岩是的产物,代表性岩石有(侵入岩)和(喷出岩);沉积岩是外力作用的产物,它的形成经历了一系列的外力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代表性岩石、和,具有明显的结构,往往含有;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作用形成,代表性岩石、、。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等外力作用下,被、、、

,并经形成沉积岩。已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作用,又成为新的,这个过程称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请写出左图各字母代表的含义

A

B

C

D

3、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改变了地形,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和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考点二、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最常见的有和。

常见类型岩层形态(绘出简图)地形表现

一般情况地形倒置地形倒置的原因

褶皱背斜

向斜

断层

研究地质构造在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方面的指导意义:

(1)在寻找自然资源方面:背斜是良好的的构造,在向斜构造盆地中易找到。

(2)在工程建设方面: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

3、外力作用主要通过、、、、等改变地表形态,主要表现形式有作用、作用、作用、作用、作用等。

作用形式典型地貌

流水作用侵蚀作用

沉积作用

风力作用侵蚀作用

沉积作用

冰川作用侵蚀作用M.Jab88.cOm

沉积作用冰碛(qi)垄

海浪作用侵蚀作用

11.感悟经典——高考真题体验

(2007江苏高考)图3为我国江南园林小景。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的太湖石是由石灰岩组成,其玲珑剔透独特形态的形成原因是

A.风力侵蚀作用B.岩浆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变质作用

2.江南园林中常用太湖石构景,形成奇峰怪石的山景。这种山景属于A.喀斯特地貌景观B.水文地理景观图C.地质地貌景观D.人文景观

(2008江苏高考)图1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2是浙江“雁荡胜境”图片。读图回答第3题。

3.形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和雁荡山陡崖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侵蚀、流水堆积B.冰川堆积、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冰川侵蚀D.冰川侵蚀、风力沉积

(2009江苏高考)图3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4~5题。

4.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②B.③C.④D.⑤

5.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I——①B.Ⅱ——③C.Ⅲ——⑤D.⑥——I

(2010年江苏高考卷)2010年1月,海地发生7.3级地震,几十万人遇难;同年2月,智利发生8.8级地震,数百人丧生。图3为两次大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第6题。

6.两次大地震()

A.震中都位于太平洋沿岸B.震中都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

C.能量源自地球内部D.遇难人数的多少取决于震级的大小

(2006江苏)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咸固上具有一定的联系。图12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圈回答7~8题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B.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C.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D.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8.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A.沙尘暴B.水土流失C.泥石流D.土地荒漠化

12.备战高考——迈向成功

冰岛位于大西洋北部,有“极圈火岛”之称。

读右图,回答第1题。

1.有关冰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组成冰岛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

B.冰岛冬季较温和的主要原因是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C.冰岛的活火山带是板块的碰撞造成的

D.冰岛缺乏大型乔木,主要原因是降水太少

下图是“我国西南某地地形和构造剖面图”,读图回答第2题。

2.从图中看出这里的岩层明显呈层状分布,它们最可能属于()

A.岩浆岩B.沉积岩C.变质岩D.喷出岩

如右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而且该地没有发生过地层倒置现象。据此回答3~4题:

3.根据插图判断该地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①地壳运动②岩浆活动③变质作用④外力作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F处

B.假如C地层上为松散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风

C.A处有可能找到化石D.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2地向下打井开采

读右图回答5~7题。

5、通常能找到化石的岩层是(双选)()

A.花岗岩B.石灰岩C.砾石层D.页岩

6、“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情景可能出现的地区是(双选)

A.页岩地区B.白云岩地区

C.石灰岩地区D.花岗岩地区

7、对图示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双选)()

A.曾经经受水平挤压运动B.曾经经受水平扩张运动

C.有良好的储油构造D.有良好的储水构造

下面左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简图”,右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第8题。

8.左图中的地质作用与甲、乙、丙、丁四处岩石的形成,相对应的是(双选)

A.①一丁处B.②一丙处C.③一乙处D.④一甲处

9.若右图表示地壳物质循环(提示:c表示外力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桂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属于③类岩石

B.花岗岩和玄武岩属于④类岩石

C.②类岩石的形成与生物活动有密切关系

D.a过程可以表示冷却凝固作用

10.图15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6分)

(1)M处的地质构造是,此处形成山岭的主要原因是。

(2)N处岩石主要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其影响下,附近的岩石可能转变为岩石。

(3)有人提议在P处河流上修建水库,你认为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三、感悟经典——高考真题体验

1、C2、D3、B4、D5、A6、C7、AB8、BC

四、备战高考——迈向成功

1、B2、B3、D4、B5、BD6、BC7、AC8、BC9、AD

10、(1)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侵蚀(2)岩浆上升冷却凝结变质岩(3)不合理地下有大断层,会造成水库的蓄水渗漏。

相关推荐

2012年江苏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2012年江苏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2年江苏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

一、考试说明——有的放矢

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3)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三、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宇宙空间释放能量,其中一部分到达地球,首先到达的是地球大气层,被大气反射、散射、吸收等削弱,其中反射作用的削弱最为强烈,因而阴天是气温一般较低,这是云层的反射作用所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性,其中臭氧和氧原子吸收、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直接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增温以后又形成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主要依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增温后产生大气辐射,其中朝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它将大部分能量偿还给地面,从而体现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一般阴天的时候夜间温度不会太低主要是大气逆辐射强的缘故。

请写出下图中各字母代表的含义:

ABCDE大气的消弱作用(反射、散射、折射)

F

2、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1)形成原因:。

(2)形成过程:

右图中A、B为近地面冷热状况不同的点,请动手画出A、B两地之间形成的热力环流。

地面的冷热不均空气的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空气的运动热力环流

(3)规律总结:

同一高度:气温高,则气压低、等压面下凹;气温低,则气压高、等压面上凸。“高高低低”

不同高度:越往高处,气压越低;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

(4)案例:①海陆风: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②城市风:启示:污染严重的工业应设置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

③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如下图所示: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读风向形成示意图,回答:

(1)图中①是_________压,②是_______压。

(2)图中③是_______力,④是______力,⑤是______。

(3)在______的作用下,大气由_______气压区向_______气压区作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

(4)当风一旦形成,马上就受到_______力的作用,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______偏,南半球向__________偏。_______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能改变风的速度。

(5)近地面的风,除受_______力的影响外,还受______力的影响,该力的作用是减小风速。

(6)在三种力的作用下,风向不与等压线垂直,而是_______(成一夹角)。

(7)该风向形成图是()

A.北半球的风向形成图B.南半球的风向形成图

C.图中的风向右偏D.图中的风向左偏

三、感悟经典——高考真题体验

(2010年江苏高考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图l2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题。

1.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双选

A.①B.②C.③D.④

四、备战高考——迈向成功

读图5,回答1~2题。

1.M地的气温最可能是()()

A.3.4℃B.4.6℃

C.5.30CD.6.20C

2.图6中正确表示上海市区与N地之间的环流形式是()

图2为大气运动示意图,M线代表地球表面,据图回答第3题。

3.若图2表示热力环流,则()()

A.丙处气压比甲处高

B.甲处气温比乙处高

C.丙处气压比丁处低

D.甲处气温比丙处低

下图是沿某一理想大陆45°N所作的剖面示意图,回答4~5题。

4.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各地气温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1月均温③地大于②④两地B.7月均温③地小于②④两地

C.②④两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③地D.②④两地的气温年较差小于③

5.若图中M、N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则该季节盛行风向,正确的是

A.②吹向①B.④吹向⑤C.⑤吹向④D.④吹向②

图5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度变化图,图6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由图5和图6可知()

A.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

B.a曲线表示冷锋过境,b曲线表示暖锋过境

C.a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小,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

D.b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大,主要是受到②④的影响

7.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使图6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减弱

图7为某地某时刻的气压和气温分布图。读图,回答8~9题。

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此图表示的是夜晚②此图表示的是白天③此时吹山风④此时吹谷风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9.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

A.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作上升运动

B.夜晚的气温低于白天的气温,气流作下沉运动

C.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作下沉运动

D.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作上升运动

10.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共15分)

材料一:最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给北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宜居城市”。所谓“宜居城市”,就是要让人们能在这个城市安居乐业,享受健康、便利、高品质的都市生活。1800万是北京的宜居人口.

材料二:北京晨报2010年10月7日报道: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

材料三:下图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1)“宜居人口”最接近()(2分)

A.环境承载力B.人口合理容量C.最高人口D.最低人口

(2)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3分)

(3)结合图示资料,并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在图中线段上绘制箭头以表示气流方向。(3分)

(4)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3分)

(5)为了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影响,计划将钢铁厂从甲处搬迁到乙处,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否合理?试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三、感悟经典——高考真题体验

1、AC

四、备战高考——迈向成功

1、C2、B3、B4、D5、B6、C7、C8、A9、D

10、(1)B(2分)

(2)由市中心向郊外呈波浪式降低;(2分)植被覆盖率低的地方,气温较高,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温较低。(1分)

(3)略(3分)

(4)等量的太阳辐射使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1分)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1分)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1分)

(5)不合理。(2分)乙处位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内,污染物容易随城市风从郊区流回城市中心,没有达到降低对城市污染的目的。(2分)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复习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复习”,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

地壳物质的循环

沉积岩


变质岩岩浆岩

岩浆


2.2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边界类型

地区

交界处板块

生长边界

(板块张裂)

东非大裂谷

非洲板块内部

红海

印度洋-非洲

大西洋

亚欧、非洲-美洲

冰岛(属大西洋海岭)

亚欧-美洲

消亡边界

(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脉

印度-亚欧

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

非洲-亚欧

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

太平洋-亚欧

落基山脉

太平洋-美洲

安第斯山脉

南极洲-美洲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一般状况)

地形倒置现象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中心老,两翼新

成为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气构造

建隧道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新,两翼老

成为谷地

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地垒: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等;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东非大裂谷等。

工程建设遇断层须加固或避开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

沉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使谷地加深加宽,形成沟谷纵横的流水侵蚀地貌

泥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等

2.3大气环境

一、大气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水平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厚: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薄: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三、全球大气环流

(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

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五)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

地区

东亚(东亚季风)

南亚、东南亚及我国西南(南亚季风)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冬季

向夏季

西北季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

东北季风(源地:亚洲大陆)

东南季风(源地:太平洋)

西南季风(源地:印度洋)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大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雨过天晴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只出现在锋前

天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寒潮,沙尘暴

(二)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三)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

2.4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二:洋流

1洋流的分布

中低纬度海区,副热带环流:

北半球:顺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暖流

南半球:逆时针旋转大陆西岸为寒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副极地环流:逆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寒流

大陆西岸为暖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自西向东流,顺时针;冬季自东向西流,逆时针

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南极洲一周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高,降水较多。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

气候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低,降水较少。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

海洋生物

上升流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可以提高航速,节省燃料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1、了解岩石的分类,了解岩石是怎样形成的。

2、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的相互转化,能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二)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的内、外力因素。

1、简单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说明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

3、通过褶皱、断层及其地表形态的关系说明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了解褶皱的形态及对地貌的影响,能列举事例说明。了解断层及对地貌的影响。知道研究地质构造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指导意义。

4、通过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了解流水、风力作用等分别有何表现形式及对地貌有何影响,能列举事例说明。

5、以某种常见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三)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读图了解大气垂直分层情况。

2、明确大气的根本热源和直接热源分别是什么,能阐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即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了解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能用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3、知道大气热力环流的原因,能用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说明大气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能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城市热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等现象。

4、知道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能判断在不同情况下的风向、风速。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四)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能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2、了解气压带、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规律。

3、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了解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海平面气压和风的实际情况。

4、了解季风环流形成的原因,知道季风分布情况及对气候的影响。

5、能列举事例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对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的影响,说明移动规律对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西南季风等的影响。

6、读图了解世界各种气候的分布、成因、特征。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五)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知道气团、锋面等概念,了解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区别,并能分析他们在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分别会带来什么变化,主要从气温、气压、湿度(包括降水)、风等方面去分析。

2、知道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的气压和气流状况,并明确受这些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3、知道影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天气系统,能列举事例说明。并能了解影响本地区的天气系统。

4、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并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六)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2.了解河流主要的补给方式。

3、能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七)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并了解不同纬度大洋两岸洋流的性质。归纳洋流流向和洋流性质的关系.

2、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及世界渔场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等有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复习)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教材标题

要点解读

基本内容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矿物

①概念

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

②矿产

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③矿物的基本

存在形式

有三种:气态、液态、固态。石英(SiO2)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④矿物的分类

金属矿,常见的有赤铁矿、磁铁矿等。

非金属矿,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其中,以能源类矿物和宝石矿物最为重要。

2、岩石

①概念

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②分类

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如砾岩、页岩、石灰岩、砂岩。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有化石 。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如花岗岩→ 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 石英岩、页岩→ 板岩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0724.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