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美丽女人窦桂梅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美丽女人窦桂梅”,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美丽女人窦桂梅

美丽女人窦桂梅

作者:苦茶香

还记得第一次见到玫瑰是在《小学语文教师》上,照片上的她看上去瘦瘦的,不像是一朵含苞欲放闪着晨露的玫瑰,倒像是一枝傲霜独立的腊

梅,她的顽强她的韧性是我的脑海里的第一个表象!对她好奇是听了袁卫星老师的报告后,她说她讲起自己的故事时会流泪会激动,她是一个

很真的女人,能被男人如此称道的还从未见过,那时的她就如一朵花在我心里慢慢开放,淡雅,朦胧,不真切,很想拨开这雾看看这朵玫瑰,

见识一下被万千男人女人称颂的女人,昨天终于让我如愿了!

昨天坐上最早的班车赶到杭州来到树人大学时,学生刚入座。一袭黑色套裙,一条灰白相间的丝巾随意地搭在肩膀上的她出现在我们眼前:纤

细的腰身,高挑的身材,举手投足都透露着自信、优雅,这就是玫瑰!一个37周岁的女人!

做一个美丽自信的女人是每一个女人心里最向往的事!因为美丽是永恒的,美丽的女人不会老!

窦桂梅是美丽的!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们在语文的课堂上演绎着自己的人生!她以她的自信和底气来演绎她自己的人生。她的自信来自于她

对课堂的驾驭,她的底气来自于她平时的努力和积累!

曾在看云的帖子里,了解玫瑰,知道她是清华大学附小的副校长,她总是很忙碌。她的每一堂课都很精彩,因为机会总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1991年,她从数学改教音乐最后定位于语文。那一年,她为了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请领导来听她的课,请老师来评课,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

完善自己,变外界的压力为自己的动力。为了上好一堂公开课,她千万次的锤炼,家里,女儿和丈夫是她的学生;教室里,每一张桌子是孩子

们的一张张脸。当她说到她在无人的校园里试讲到忘了接女儿,女儿所在幼儿园的阿姨把孩子送来后,她抱起女儿继续练讲,从开头的“上课

”到结束“下课”,女儿趴在她的肩上睡着时,我的眼睛也不由湿润了!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啊?袁卫星老师说的没错,玫瑰是忘我的,她对

工作的执着是许多人都没法做到的!玫瑰成功了!玫瑰一举成功了!因为她的韧劲儿,因为她的执着,她成功了!这是必然!

玫瑰的人生是精彩的,因为她有那么多的孩子陪伴着。“有玫瑰的课堂,孩子们是幸福的,听课的老师也是幸福的”。这句话我似乎曾在看云

的帖子里看见过,当时没有深刻的感受,反而觉得有点言过其实,昨天我却深深地感受到了!我也这样做了一回幸福的学生!忘情处,玫瑰搂

着小男孩狠狠地拍他的肩,打他的屁股,事后还美其名曰:通过肌肤的刺激加深他的影响!可爱的玫瑰,豪爽的玫瑰!当课上到尾声处,当她

随着音乐读史铁生的一段话时,孩子们被她渲染的情境给感动了,台下好多老师的眼圈也红了,她更是背过身轻轻地擦拭情感深处的眼泪。玫

瑰啊!你让人如何不去爱你?!孩子们在玫瑰深入浅出的引导下体会到人生的含义:我们要好好儿活,我们要好好儿活!那一句句的好好儿活

,深深体会史铁生内心的岂止是在座的孩子,还有我们,还有台下认真听课被玫瑰所打动的我们!

玫瑰让我读到:有追求的人生是美丽的!

延伸阅读

我读窦桂梅有感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读窦桂梅有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读窦桂梅有感

读窦桂梅有感

昨天看了北京特级教师窦桂梅几年前的讲话,感慨颇深。从年龄上讲,我们大概同龄人吧,都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同是从事教育,但是从成就上说,她是当今中国教育界的一朵璀璨的奇葩,一颗耀眼的明星。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教师。

窦桂梅虽然取得了成就,仍然执着追求激情与思想,超越自己,反省恒新。这就是她的教育境界吧。

今天读窦桂梅,很受启发。一时找不到自己,自己太渺小了。平时目光太浅,追求不高,人浮于事,随社会的喧嚣而躁动,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往往停留在表面上,阅读大纲、备课、写教案、传授知识,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一届一届,如此循环往复。在教学工作中偶然出现的成绩,自己又感到满足。教之未思,思之未深,思之轻浮,行之不坚,坚之不恒。有时灵感冲动,但在实行之前,又烟消云散。

近一个月来,自己腾云驾雾一般,找不到北:为一个新的目标(喜忧未卜)空想(现刚有眉目),为应酬教委布置的一大堆工作而空忙碌(尚未结束),为学生在最后一个月的关头冲刺鼓励加油(正在进行),为在十万火急中突来的一节全市公开课临时抱佛脚(结果惨败)······想象中很美,犹如一场美梦,醒来带着十分满足,依然老套地就轻驾熟,反正大家都如此。悲哀!

近期接触孤独的美丽(陈老师),他是一个豪爽的汉子,一位善思考、有理想、有恒力的同行,说话直言不讳。总是手不离书、本子、笔。天天看书,天天做笔记,一有感悟马上写下,要求自己每天都要写教学日志。在三槐居井喷式地发表独到的体会。有孤独,但赏其美丽;有寂寞,但观之如花;有失意,但更富理想。张大嘴巴奔跑,还不时呐喊,严责当今教育之病。我想这样一位年轻善思有志之人终有大成。

提起笔来,我思绪奔涌,但笔力艰涩,不能表达内心。原因我清楚。想的多了,懒于写了,心与手失协了,心灵曾经关闭过,笔头闲置生锈了。

也许明天,不,今天,找到自己,抛却美丽的空想的幻影,踏踏实实,多读一本书,多批判自己,多思考一些应该思考的有价值的东西。

[教育名家]访窦桂梅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教育名家]访窦桂梅”,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育名家]访窦桂梅

生命与童年相约

___访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窦桂梅

采访窦桂梅,北京正是寒风劲吹、天将欲雪的时候。

在清华西北的荷清苑,着一袭风衣的窦桂梅把我们迎进了她的新居。

我们的话题从她与孩子们之间的故事展开。说起与孩子一起走过的日子,说起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说起她走进童心的种种感悟,窦桂梅的话语里充满了思者与行者的快乐。

这是一种单纯而高尚的快乐,一种在平凡中演绎精彩的快乐,一种生命与童年相约的快乐。

以人格呵护成长

1986年,窦桂梅从吉林师范毕业。

在师范读书时,窦桂梅就特别引人注目。写字、画画、唱歌、演讲、合唱团指挥、手风琴弹奏,样样都出色。师范学校的领导决定让她留校做文字工作。照理说,这对出身农村的窦桂梅来说是命运的垂青。出人意外的是,她并不情愿。

窦桂梅想去的地方是吉林市实验小学。她曾在那里实习,实习结束时孩子们与她难舍难分的情景总在她眼前浮现。是的,开朗活泼的窦桂梅,喜欢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喜欢回答各种各样充满孩子气的问题,喜欢那些顽皮而淘气的鬼脸,喜欢听他们用稚嫩的童音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浆》……

只要与孩子们在一起,窦桂梅的心情就会变得像蓝天一样纯净。

几经周折,窦桂梅的梦想实现了。走在校园的林阴道上,看着那么多孩子欢呼雀跃,叽叽喳喳,窦桂梅想:从跨进小学起,这群孩子就把大半个童年交给了老师、交给了学校。童年是每个人生命的早晨,一个小学教师将以什么去呵护孩子的这一段生命旅程?

窦桂梅的教育热情简直就是一把火,她很快融进了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每天,只要走上讲台,她的眼睛里都是笑,几十个孩子围在她的周围,师范所学的十八部武艺全都派上了用场。她教学生唱歌、教学生跳舞,教学生游戏,教学生运动,用东北话说,窦桂梅什么事都能“呼哟”(风风火火的意思)。

就在窦桂梅热情四射的时候,一件令她痛心不已的事情发生了。

当时,她班上有个特别捣蛋的孩子,叫魏志恒,矮胖矮胖,经常找人打架,动不动就欺负小同学。窦桂梅为此伤透了脑筋。一天,她正在办公室改作业,两名同学突然气喘吁吁地跑进来:“窦老师,窦老师,快去,魏志恒挂在操场边的大树上下不来了。”

窦桂梅跑过去一看,只见魏志恒骑在一根小小的树枝上吓得直哭。情急之下,窦桂梅仰面躺到地上,朝着魏志恒大喊:你别怕,跳到我身上,让我接住你。树并不太高,魏志恒纵身一跳,正好落到窦老师身上,他的脚当时就在窦老师的脸上蹭出两道口子。

联想起魏志恒平日里的种种淘气,窦桂梅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她全身热血奔涌,竞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重重地给了魏志恒一教鞭!

孩子的家长马上把电话打到了学校和教育局,窦桂梅流着泪给家长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愧疚与歉意写在纸上,更刻进了她的记忆。她说,这是她教育生命中永远的痛!

这次不大不小的风波让窦桂梅陷入了深深的反思:成长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出现,教育的艺术在于关怀与理解、唤醒与期待。要在任何情况下都把热情与爱心洒向孩子,这需要教师的崇高人格。

以人格呵护成长,才是一个教师高层次的追求。窦桂梅的教育热情里从此融入了更多的理性与智慧。

她给记者说起了这样一个故事:班上有个孩子叫刘子慧,字写得特棒,还私下里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笔。二年级时,刘子慧在一家小卖部意外地发现一种造型特别的笔,他太喜欢了,以至于设法把它偷了出来。得知情况后,窦桂梅马上领着他去小卖部向阿姨承认错误。阿姨摸着刘子慧的头,说:“孩子,你看,你这样做怎么对得起你‘妈妈’?”

师生相视一笑。回校的路上,刘子慧像个知错的孩子主动跟“妈妈”说起了事情的前前后后,窦桂梅只是指着路边的新柳说了一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刘子慧懂事地点点头。窦桂梅的心头涌起一股暖流,她似乎一小子明白了:什么才是唤醒与期待。

经典照耀童年

窦桂梅常常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她的童年记忆里,有寂静的村舍,葱郁的树林,有欢快的溪流,也有美丽的野花,可是,没有三百首唐诗,没有安徒生,没有白雪公主与小矮人。

当了语文老师之后,窦桂梅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种野性童年所留下的文化欠缺。错过了修炼语文“童子功”的关键时期,她明显了感到自己语文功底的薄弱。

窦桂梅的性格中似乎天生有一种特别好强的因子,既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她就疯狂地阅读经典、背诵诗文。并且,她想通过自己的读与背把全班的孩子带动起来。

以经典照耀童年,这是窦桂梅对语文教育的质朴理解。1994年,她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了“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的课题研究。她规定:小学六年,学生要阅读100本书籍,背下200条格言、300首古诗。为了落实这一计划,窦桂梅与学生一道编写了《诗词集锦300首》《精选格言200条》《精品寓言100则》《成语1000条》。每天,她要求学生提前半小时进教室,利用这段时间,她向学生推介自己读过的好书,诸如曹文轩、秦文君的小说,刘墉的散文等等。利用这段时间,她组织学生交流当天读书与背诵的感受,朗读他们写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每天的语文课上,窦桂梅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每课一背”,有人说,窦桂梅的语文课里,常常是“听取蛙声一片”。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读书,除了经典篇章之外,窦桂梅对很多课文的教学都是删繁就简。有时候,她干脆把教材中几篇相关课文组合到一起,一两节课就解决了。她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花在课堂的超越、教材的超越上。讲《丑小鸭》,她就把学生带进安徒生的童话国,教《争吵》,她就把学生引向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

实验小学的附近有一个书店,每隔半个月,窦桂梅就要带孩子们到书店逛逛。窦桂梅说:“带学生读背经典是我最感充实的时候,为了给孩子作出表率,我不得不逼着自己不间断地阅读与背诵。每当遨游书海的时候,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充实与快乐。”

窦桂梅挤出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就必须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她说,小学教师的最大本领在于:以形象直观的艺术形式激发孩子求知的兴趣。比方说,同样是要孩子吃土豆,对于中学生,你可以理性地分析土豆的营养价值,但是,对小孩子而言,你必须变着法子把它变成色香味俱全的土豆丝,变成让孩子垂涎的薯条。就从这种质朴的理解出发,窦桂梅不断探索教学艺术。1995年、1997年,她两次代表吉林参加全国课堂教学大赛,均获一等奖,同时,她课题研究也获得吉林省首届教研成果一等奖。

其实,让学生多读多背经典名文,远远算不上什么教育新论。窦桂梅只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践行者。当别人还在理论的天空“打雷”的时候,她已经在实践的大地“下雨”了。

窦桂梅的教育实践终于有了丰厚的回报。随着学生读背量的增多,她明显地感到学生的阅读的品味越来越高,产生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孩子们对教材的态度。书读得多的孩子,不再满足于教材的内容,有时还会向教材发难。教《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学生从课外读到了更完整的李大钊。课堂上,有学生谈起了李大钊的思想激进、有学生介绍他的博学多才,甚至有学生说到他对爱情的忠诚。教《小杨眉》的时候,有学生说:“在飞机遇险的紧急情况下,周总理还跟小杨眉说那么多道理,这样写是不是不够真实?”

如果翻开窦桂梅班上的作文,你很难相信这是小学生的作文。诗词、名言、警句随处可见,写思念,学生会用“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写秋天,学生会引“洛阳城里见秋见,欲作家书亿万重”,写心情的激动,学生会说“惊涛烈岸,卷起千堆雪”。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汇量更是大大超过了小学生的要求。有个学生叫张一帆,他居然巧用宋词形式,抒写自己考试失败后的心情:泪眼已过朦胧,成绩难留心中/风光还似旧时同,恰如一场春梦/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荣辱成败瞬念空,明朝仍笑春风。

经典照耀的童年,确实是美丽的童年。

以美德滋润童心

诗人说,童年是梦里的真。

小学老师,守护童年梦想与纯真的人。窦桂梅虽是一名语文教师,但她关注的重点不只是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她的眼睛里映着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大字:人。

窦桂梅总把自己的教育眼光总是放得很远,很远。她经常设想身边的这些孩子会在青年、中年、老年时回首童年的种种情景。作为一个与童年相约的小学教师,自己有责任帮助孩子用文字与影像记录他们的成长足迹,记录那些永不重复的生命旅痕。

从三年级开始,每到期末,窦桂梅就开始为孩子们编撰一本“班级史册”――《萌芽》,那都是孩子们用以灵写下的成长故事。到了五六年级,她又把孩子们的作文编成《感悟文集》和《创造文集》。考虑到孩子们喜欢生动直观东西,窦桂梅便将学生的六一联欢、入队仪式、野外春游等活动等一一摄录下来,最成制成一个光碟,作为一份特别的毕业礼物送给每个孩子。

文章与活动都是可见的,师生之间的心灵相知怎么记录呢?窦桂梅想到了书信,她要把对每个孩子的理解与期待化成书信中的文字。毕业前夕,窦桂梅开始翻阅自己的工作笔记,回想孩子成长中的桩桩往事。针对不同的个性,像妈妈给外地工作的儿女写信一样,窦桂梅给每个孩子都写了一篇亲切的文字。可以想像,那些孩子收信后是怎样的惊奇与感动!

回信像雪片一样飞向窦桂梅,这真是深入心灵的一次作文。她们的这些书信后来由吉林人民出版社结为一集,名为《我们一起成长――一个教师与75个学生的心灵对话》。

读着这本心灵对话,你不得不惊叹于窦桂梅对教育的一往情深,她把教育当成了以火点燃火、以心发现心的生命过程。在信中,窦桂梅谈孩子在六年中闪光的思想与行为,特别的兴趣与爱好,鲜明的个性与才情。作文、写字、朗读、口才、画画、弹琴、劳动……孩子的每一“闪光点”,都映入了窦桂梅那双贮满童贞的大眼睛。

然而,不管是班级史册的编写还是与学生的书信往来,窦桂梅总是要挖拙孩子身上的种种美德。诸如勇敢、正直、奉献、同情、诚实、善良、节俭。她觉得,人类的美德是滋润童心的甘露,是点亮夜空的星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使每个人从少年和青年时期就对人的高尚精神深怀赞美,产生敬爱之心。这实际上决定着对人、对人性美的信任。如果缺少这种信任,人的内心世界将是空虚的。”

为了让人类的美德点亮孩子人生旅程中的每一个晨昏,窦桂梅悄悄地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灵。

丰子恺先生曾把天上的神明与星星、地上的艺术与儿童当成他生命中的最爱。窦桂梅虽然不是诗人与艺术家,但她成天生活在童心的世界里,她一直在陪伴孩子走过童年。她说:“岁月可以改变我的容颜,童心却让我青春永驻。”

生命与童年相约,窦桂梅是幸福的。

我眼中的窦桂梅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眼中的窦桂梅”,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我眼中的窦桂梅

我眼中的窦桂梅

-----读窦桂梅与主题教学有感

作者:王瑜文章来源:洪河小学

从吉林市的一个普通教师,到吉林省的特级教师,到名扬全国的特级教师,到清华附小的副校长,我非常羡慕她的成功.但我也相信她成功背后那点点艰辛与不懈的努力.我曾注意过她的上课实录,希望能够模仿她的课,学个一招半式用于我的课堂.现在想想那可真是买椟还珠了.窦桂梅老师的成长触了所有特级教师都会经历的对于课堂艺术的揣摩以外,我觉得她还有这么几个特殊的武器.

1.开放自我----加强涵养

一个30多岁便盛名远扬的人是很容易张狂,狭隘,浮躁的,何况窦桂梅的天性也是率真,激情的.但她没有,她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通常是谦逊的.她非常善于从各种人身上吸收各种营养.除此,她总是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去各地讲学,去日本考察,用一双智慧的眼睛来观察着世界的变化.

2.广泛读书----积淀学养

我相信窦桂梅老师是小学语文教师中阅读最广泛的人群中的一个.阅读的东西从教育名著到文学典籍甚至哲学著作,范围之广泛,阅读之强度非一般人能够达到.我想她的这些阅读肯定是在她繁重的行政工作,引领性的教学研究工作以外完成的.读书已经真正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了.当然,读书也给她的教学,给她的不断进步提供了深沉的底色.

3.真诚求真----锤炼思想

如果没有独立的思想,自由的人格,谈教学的个性是没有意义的.窦桂梅老师在自己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触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谈教育的弊端,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既广泛又有针对性的阅读拓展结合起来,勇于用自己的言语发声,勇于上探索性的课,表现了一个不断进取,乐于追寻的新时代的小学教师的独特风貌.

窦桂梅教学实录《珍珠鸟》


品味人与小鸟的信赖

一、引出人与鸟的话题

(学生课前朗读苏轼《题西林壁》,白居易《忆江南》,李白《赠汪伦》)

师:听到刚才白居易的《忆江南》,让我们想起他的另一首《鸟》,我愿意与同学们一起诵一诵。

生: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师:那嗷嗷待哺的鸟儿,呼唤人啊千万不要打鸟,他们在等待母亲赶紧回家呢。好在我们有爱心,不会再打鸟了,还经常把鸟带回家养着。真好!(板书)恰巧前几天,朋友就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引读)

生: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教师同时板书珍珠鸟)

师:(解题)珍珠鸟又叫锦花鸟,应了成语锦上添花,这花儿就是

生:珍珠。我想珍珠鸟一定很好看,很讨人喜欢。

师;想看看吗?(出示图画,学生情不自禁说:好小啊!)我愿意听到同学们看到之后再读题目的感觉。

(学生读题目《珍珠鸟》,读得很美、很轻)

师:让我们打开课文,看看作家冯骥才是怎么写珍珠鸟的。

(生开始默读,之后在老师的鼓励下开始举手发言)

生:我发现了,珍珠鸟胆子小!课文说它是一种怕人的鸟。

师:你读书真细心。好,你领着我们再读这句。

生:珍珠鸟啼叫的声音也很小,又细又亮,一定很清脆从中传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声音显得格外轻松自在了。

师:谢谢你给同学们借鉴。我们提示刚才那位同学找到相关句子读读,你呢,不用提示,就这么做了,真好。介绍珍珠鸟的特点,能直接用课文的句子读给大家,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当然,你读的声音也像笛儿一样好听呢。

生:珍珠鸟长得的确很小。我发现课文写珍珠鸟小的词语很多,也找出句子读给大家听小红嘴儿。(师引导读出儿化的小)

师:你真会体会这儿化音。听起来很舒服,感觉它小得好可爱。

(学生陆续找出小脑袋、小红爪子等词语,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相关句子,读出了小珍珠鸟的活泼可爱)

二、人是如何赢得信赖的

师:通过读书,我们了解到的珍珠鸟可以用一个字形容(生:就是小)瞧这一个个小,我们会想到好多形容小的成语(生:小巧玲珑)

生:还可以换一个成语叫娇小玲珑。而且胆子还小,那就可以说胆小如鼠。

师:意思一样,但就是不美了。(学生领悟,换成谨小慎微)

师:你们发现没有,课文还有一句(课件打出)渐渐,它胆子大了。俗话说本性难移,自然也可说鸟性难移。从怕人,到胆大,怎么反差这么大呢?

(几位学生发言,一学生说这里关键是文中的我努力的结果,让这本来怕人的鸟变得胆子大了起来)

师:那好,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作者我是怎么赢得小鸟的信任,使它渐渐,胆子大了的。读读课文,找出具体的语句,用自己的话来说也可以。

(学生读书,找出: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我不动声色地写、我不管它等句子,即兴精彩短评)

师:感谢你们的发现,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去体会语言里的滋味。那我们就从你们读到的或者谈到的地方具体品味品味。比如同学们谈到的这句

生:(读)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

师:采访你(指刚才读的学生),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就是让它感觉有安全感,我故意用吊兰来让珍珠鸟感到这笼子跟以前的巢差不了多少。

师;我用吊兰来打扮笼子,实际用的是那颗

生:用吊兰不如说是用心。所以作者要想办法用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

师:请你再读这句,注意啊,它可是胆小的,不要吓着它们,你该怎么读?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并范读,读得小心翼翼,而后学生读,掌声)

师:三个月后,听!(播放珍珠鸟的叫声)

生:这声音,和它的爸爸妈妈叫得一样,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还更娇嫩,真好听。

师:(出示画面)快看,它钻出了笼子。你看到了吗?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雏儿,更小哟,正是这个小家伙!(老师指导学生朗读)

师:至此,课文称珍珠鸟为小家伙。让我们再找出几句读读。

(学生找出: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我不动声色的写、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等句子,读得很小心)

师:把小家伙换成珍珠鸟,再读读,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读了一句)用珍珠鸟可没有用小家伙这样生动,没味道。

师:这是对人的称呼,不是珍珠鸟吗?为什么称为小家伙?

生:一定是特喜欢的,比自己小的人,一般称小家伙,表示心里特别喜爱。

(连续有三五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我不仅给它们的笼子装扮成家的模样,还要对这珍珠鸟客客气气的,当作家里的小孩子、小朋友,小宝贝。真好。

师:刚才你们谈到我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我不管它;我不动声色地写这一个个不,可以用这里的一个成语概括

生:那就是不动声色。

师:假如去掉一个个不,把这几个句子连起来,变成一段话:假如我大动声色,掀开叶片往里看、管它,小家伙就会_____。

(学生补充受到惊吓、吓得逃跑、不敢从笼子里出来了)

师:然而,这都是假如。我这么喜欢它,怎么会这样做呢?所以,我决不不不(和学生又把刚才这几句读了读),如果说装扮笼子,感到作者的用心,这里真可谓(师生一起说出)用心良苦。

三、小鸟是如何理解信赖的

师:原来鸟怕人,人不怕鸟,现在我怕鸟害怕,怕鸟担心,怕鸟飞走,结果呢,鸟却不怕人了,信任人了。那小鸟对人的信任表现在哪?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结合具体文字谈谈。

生:(读)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老师出示刚才学生说出的这段话,但把三个一会儿去掉了)

生:老师,这句话不完整了,你把一会儿丢了。

师:意思没有改变啊,用与不用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说,这个词重复用了三次,表现了小家伙的调皮,让人好喜欢;也有的说,这三个一会儿,一个比一个程度深,把小家伙的调皮写得活灵活现了)

生:注意这句话中有一个成语神气十足。去掉这三个一会儿,小家伙顶多也就神气,谈不上十足,可用上这三个一会儿,那可真叫神气十足!(该生朗读这段,表现了小鸟的神气十足)

师:我愿意和大家一起读,女同学读第一个一会儿,男同学读第二个一会儿,我读第三个一会儿,大家读了以后一定要像小家伙一样神气十足哦!

(师生合作读,读得很精彩。然后师生结合文本继续品味小珍珠鸟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教师不时肯定学生的精彩表现)

师:作者把珍珠鸟的调皮和淘气写得的的确确(生:神气十足),(引读)因此,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夜晚

生:(读)天色入暮,小家伙才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师:(引读)以至于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

生:(读)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课件打出这段话,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这一人鸟和谐相处的状态,然后配乐朗读)

师:看,这就是小鸟趴在我肩头做梦的情景,请给画面题词。

生:和谐。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呵呵,你用了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让我们把这句话划下来,读读。(教师板书这句话)

生:我想用一个成语概括小鸟依人。

师:你和我的题词一样啊。那这依就是(生答:依靠,依赖)

师:从刚才细致的品味中,感觉到:一个不动声色,一个神气十足,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表现却换来了一个共同的境界(生:信赖)如果说小家伙一点一点的和人亲近,正像同学们说的心里放松了,行为上就(生:就变得有些放肆了)

师:嗯?再想想,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形容此时的小珍珠鸟,别忘了它是那么可爱?

生:这个词用得过了,应该是放纵比较合适。(掌声)

师:真正的放松,还有点儿放纵,这是撒娇的表现,呵呵。至此,才可以说是完全的

生:放心。把那颗怕着的,竖着的心彻底平放在心里了,再也不会提心吊胆了。(掌声)

师:那就请同学们说说人获得信赖的原因是:(句式训练)信赖,就给它。

生:信赖就给它在屋子里撒欢的自由。

生:信赖就给它趴在人肩头睡觉的幸福。

生:信赖就给它更多的关心,甚至是关怀。

生:信赖就给它更多的关爱,让它感到人的温暖。

师:你们说的这些不正是因人的努力而和小鸟创造的这信赖的美好境界吗?把课文开头的真好,和结尾的一段话连起来,再朗读。

生:真好!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朗诵中已经明显带着阅读后的体验了)

师:把黑板上这两句再颠倒过来说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好!

窦桂梅教牛郎织女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窦桂梅教牛郎织女》,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窦桂梅教牛郎织女

我们是怎么教《牛郎织女》的

——从叶老的两句话谈起

就一堂课来讲,教学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决定了语文课堂的“灵魂”,“怎么教”决定语文课堂的“品质”。好的课堂应该是“洁净灵魂”与“卓越品质”的完美结合。关于“教什么”和“怎么教”,我想从叶圣陶老先生的两句话谈起。

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什么与学习什么是应当同构的。就《牛郎织女》而言,我们必须思考学生学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启示我们,学生学语文并不等于学课文(教材),教师教语文也并非教课文,而是用课文这个例子来教文字、教文学、教文化。这就意味着要充分挖掘“例子”的可能性,首先要看看我们可以用这个课文来教什么?然后才能在比较中辨别什么是有价值的?

1、用这个“例子”可以教什么?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毕竟也是个例子。它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只有首先弄清由“这个例子”可教什么,才能再谈由“例子”决定的还可以教什么。

(1)文字层面。牛郎织女故事通俗易懂。叶老的原文朴实无华、不饰雕琢,读起来琅琅上口。改编后的课文增加了一些文彩,形容王母娘娘对待牛郎和织女婚姻的态度时,用了“暴跳如雷”;形容牛郎上天追织女心情的时候用了“心急如焚”。按照一般故事的表达特点,开头从“很久很久以前”引出故事的起因,自然段间常用“一天”、“第二天”、“从此”这样的时间线索连缀。既保留了叶老作品的独特文风,有利于口口相传;同时,作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又具有值得模仿的价值。于是,对于文本中的这些有利因素,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提取,并在课堂上运用教学的艺术加以呈现。

(2)文学层面。《牛郎织女》故事的结构意义不容我们小觑,先是“两情相悦”,然后是“棒打鸳鸯”,进而“无奈分离”,最后“以另一种生命形态相聚”。这样的模式是对人间爱情的真实叙述,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向往,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有的情态方式。这样的故事模式,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延续下来,以致后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爱情故事,几乎都延续了他们的“相爱—拆散—分离—回归”的模式。

表现手法也是文学作品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牛郎织女》中突出显现有悬念、线索、情节等,如果能引导学生在与教材的对话中,理解并借助众多表现手法的烘托,体会故事的感情,勘透故事的主题,就将为拓展例子,运用例子作好铺垫,使后面以这“例子”为起点的引发不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文化层面。《牛郎织女》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爱情故事,它的源远流长并不是偶然的,它像一面历史镜子,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民俗风情,体现了民族感情、民族道德、民族文化的形成,是汉族民间信仰的折光。其中的泛灵信仰和星辰崇拜,体现出汉族民间信仰的原始性;男耕女织的自然结构、老牛的出现及重要地位和作用,体现出汉族民间信仰的农事;仙女下嫁穷汉及王母娘娘的出现,体现出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文化内蕴即便不能全盘传递给学生,通过教学至少也应当进行起码的渗透,留有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入口与线索。

2、用这个“例子”还能教什么?

在对教材本身进行了系统的解读与解构之后,我们借“牛郎织女”这个例子出发,在文学的海洋里漫溯,试图通过同构文本的广度拓展,带领孩子走入广袤的文学海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也就是说,,例子带来的启发应更为重要。我们当然不能只囿于教材本身,还要看用这个例子还能教什么。

(1)追溯文字流脉,引入中国古代诗文。

今天的语文课堂呼唤语文本体的回归,摒弃肤浅的对话和浮躁浮华的课堂,倡导用语文的方式,教出浓浓的语文味道,上出真语文。这样的课堂要让学生得到语言能力方面的训练,更要对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学文化有所积累、有所沉淀。于是,我们的第二课时“聊故事后面的故事”,就顺着故事的起源聊开去,以古代诗文进行穿插,了解《牛郎织女》故事的流变,引出学生课前的知识储备,语文不再拘泥于课堂,而是由课堂迁移到了课外,再将课外所得重新带回到课堂,在学生的头脑中由此搭建出一条完整系统的语文链条。

追溯故事流变的过程中,学生先将《牛郎织女》带回到了先秦时代,《诗经·小雅》:“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岐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睕彼牵牛,不以服箱。”让我们了解到原来最初说牛郎织女的“不成报章”、“不以服箱”,是对贵族生活状态的一种讽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本与爱情没有任何关系的故事,渐渐变为了一个神仙间的爱情故事,进而又演化成了人神之恋。追溯的过程随着《迢迢牵牛星》中“脉脉不得语”,以及《荆楚岁时记》等古代诗文作品一路走来,学生沿着这样的文学路线行走,改变的并不仅仅是对一个故事、一篇诗文的理解与体验,孩子们一生不计其数的阅读,或许就可以经由这样的引导而得以前行。

(2)贯穿文学主题,引出四大民间爱情故事。

结合牛郎星和织女星的天文学趣谈,我们提出“为什么不把他们想象成为母子、兄弟?而是一男一女?”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各自谈出了自己的理解,达成这样的共识:当时社会背景下,个体很难实现对美满爱情的自由追求,正是由于人们对纯洁爱情可望而不可及的强烈向往,才孕育了这样渊源流长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是这其中的经典,但除此还有哪些民间故事可以作为引证呢?

籍此,我们再引入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中的其他三个:《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学生借助读书报告单,感受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追求爱情羽化成蝶的凄美;孟姜女盼夫心切,哭倒万里长城,纵身跳入坟墓的壮美;白素珍和许仙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柔美。经由这样的柔肠百转、跌宕起伏,我们相信,这堂课对“美满”主题的认识,决不仅仅是一元思维的窄化视角,学生会领悟到无论是悲是喜,哪怕生死离别,哪怕化蝶,哪怕压在雷锋塔下,哪怕投河自尽,民间故事所要表达的,都是追求美满爱情的决心。

(3)联系文化背景,引入不同版本。

民间文学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自然也深深地扎根于民间,所以《牛郎织女》最大的特点就是民间性,主要表现为故事本身口耳相传,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自然衍生出众多的版本。通过对《牛郎织女》不同版本的比较,重点以人物描写为突破口——“比牛郎”中,发现其他版本牛郎“偷织女衣服”的行为显得鲁莽冒失,于是就体会出课文里“牛郎和织女在树林里相识了”的含蓄内敛;“比织女”中,发现其他版本织女的大胆开放,对比课文中的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时,仅仅说了一句话“快去找爸爸”,从中体会织女的坚贞和对于牛郎的信任,应了戴复古的话“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奇”。民间故事尽管包含超自然、异想天开的成分,但终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朴素平实的文风应当贯穿始终。

如果说用《牛郎织女》这个例子至少可以教以上内容,那么哪些是有价值的?我们应当如何取舍?个人以为有两条判断标准,一是不是语文的,二是不是学生需要的。是不是语文的?当然关于语文应当怎样、学生需要什么,理解会因人而异,但不管怎么变,民间爱情故事的价值取向与主题指向不会变,那就是引导追求自由,促进生长美好的情感——这正是《牛郎织女》教学所依据的“洁净灵魂”。

窦桂梅的课堂智慧特征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窦桂梅的课堂智慧特征》,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窦桂梅的课堂智慧特征

窦桂梅的课堂智慧特征

一、找准切入点,处理好“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的关系

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是感悟的课堂。她经常把课外读物引入到课堂,把小课堂置于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之中。

案例1:教学《秋天的怀念》

师:今天的课上,要为同学们带来什么礼物呢?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一位校友——他叫史铁生,这位在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今年已经54岁了。21岁的时候,突然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也就是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表达他对母亲的感受。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看你读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过。”——《合欢树》。)

生:(学生默读后发言)我读到了他对母亲的思念,他把上帝召她回去作为安慰。

生:作者心中的母亲活得太苦了!

案例2:教学《再见了,亲人》

师:(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亲”字的由来)说起来,用它来说明有血缘关系的人,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每每想到这些亲人的时候,我们会用各种方式来表达我们对她的爱,比如用诗歌来表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诗歌)

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师:用歌声来表达)——

生: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用文字来表达,我们学过的不少课文就是用优美的句子来表达的。

(生交头接耳)

师:还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你们能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谈谈你们对亲人的感受吗?

生:(学生各抒己见,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在黑板上写上对“亲人”的个人的感受)

呵护、关心、爱护、无微不至的照顾、教育、启迪……

(教师针对学生对“亲人”获得独特体验后的板书内容,引导学生读)

师:同学们,还有一种情况,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会被叫做亲人。1998年在抗洪抢险时,我们把解放军战士称作——(生:亲人);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我们把谁称作“亲人”啊?

生:医生、护士.

师:同学们有没有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2003感动中国的人物》?你觉得哪些人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衡阳大火时牺牲的22位消防战士。

师:对,读生活的书也是一种学习。

师:(出示课件:违抗“非典”作贡献的钟南山、成龙的图片及颁奖词)请同学们浏览这段话,谈谈你对他们的理解?

生1:爱国。

生2:无私奉献。

生3:挺身而出。

……

师:我们把这些人也称作亲人,毕竟是同一个祖先,同一个民族,炎黄子孙也是我们的亲人呀!

师:我们把目光放眼世界,跨越我们的民族,我们倾听窗外的声音……

(出示课件:战争中的伊拉克儿童)

师:你们从图片中看懂了什么?

生:我们在他的眼神中看到了他也需要亲人的关怀。

……

二、人文思想凸现在每一个细节

语文素质包涵语文审美能力。窦桂梅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对学生的引导无不闪耀着教师智慧的光芒,而所有细节展现出来的美,体现的是窦老师“以生为本”的人文思想的光辉。

案例:教学《秋天的怀念》

师:作为高年级的同学,我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我看到:同学们有很好的读书习惯,刚才拿到课文就迅速地阅读起来。这里有个自测题,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读书到了哪一个台阶。

课件出示:“自测:正确——流利——有感情”

生1:我觉得我到了“有感情”。

师:好哇,想坐下可不行。(对同学们说)他说他读到“有感情”,咱就听听,他怎么个有感情,听人家读要听音儿,等一会儿我们可要对他进行一番评价的啊!(对着该同学)好,你想读哪儿就读哪儿!

生1:读“邻居们……”(略)

师:想让谁评价?主动权给你!(生1自己选择生2)

生2:他读得……

师(提示):你对他说话要用“你”——

生2:你读得很好,不过你读得太短了,不能表现你读得有感情,你应该读得长一点。

生1:我是因为激动的原因。

师:也就是说,你读得太短,大家没感觉。你自己激动,人家还没感觉到。你愿意继续读下去呢?还是让别人读下去呢?主动权还给你!

三、“无处不在的美”显现在课堂的过程之中

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美丽而生动,听她的课,仿佛置身于一个音乐的舞台上,控制自如的语速,抑扬顿挫的语调,亲和温婉的语句,这一个个语言的音符,宛如一件件乐器,任窦老师随意弹拨,自如运作,彰显出其特有的艺术魅力。

窦老师上课时,往那儿一站,她的眼里就有课,她的教态,俨然有种大家风范。她恰当地把体态语言运用到课堂中,使师生双方的双边交流变得更为轻松而直接。无论是哪个同学回答问题,她都要求学生必须要看着老师的眼睛来回答,她希望在这种对视中,能给学生更多的关怀与自信;她常常会在学生自读时,摸摸他们的小脑袋,让他们享受这种教师的关爱;她有时也会把身子俯下,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举手投足间,她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学生们能够感到的蕴涵着真情和真爱的美。

在窦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从来没有终点,她从来都不会按照课后或大纲要求给学生刻意去讲本课的重点。淡化重点,弱化学习目的,让学生在愉悦的审美过程中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还课堂给学生,还主体给学生,还差异给学生,这就是窦桂梅老师精心营造的一种空灵美,给学生以感受的空间,想象的空间,创造的空间。

蓝一帆--谈窦桂梅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蓝一帆--谈窦桂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蓝一帆--谈窦桂梅

[心灵之约]谈窦桂梅

很早就对“

窦桂梅”这个名字熟悉了,也听说她的教学独具特色和魅力。这学期有幸读到《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让我对她有了进一步深入地了解。

从书中可以看出窦老师是个情感丰富的人,她对教育怀有一腔热情,正是这种热情生发出一种不断超越她自己的力量,让她深爱着她的每一个学生,让她和学生们共同在课堂上幸福地成长着。并且,这种“爱”不是刻意的追求,而是蓄积已满的自然流露,这种爱已经深深根植于窦老师生命的底蕴之中。

也可以想象她在课堂上,该是一个多么富有激情的老师呀。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激情是她的一种状态,无论有多疲惫,一旦站在讲台上,她便立刻激情四射。她的这种激情状态也迅速感染着学生。在她的课堂中,孩子们一起登上她的激情之船,开始激情之旅,观赏和领略到一派无限风光。

品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不仅能感受到她的爱心和激情,还能享受到语文知识的博大和精深,能看出她的语文课所涉猎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圆明园的毁灭》,她带着学生从古代到近代、从国内到国外进行延伸和拓展;从字、词、句到段、篇、章进行了连贯性训练。学生在她的课堂上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而是一腔激情、一份思考、一种能力……

同时可以想见,为了达到这样的广度和深度,窦老师花了无数的心血,把功夫做在课外,精心采撷大量的素材,她是一位多么热情挚着和敬业的老师啊,她的这种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又多么的令人肃然起敬呀。读到这里,想到这里,我不禁思索:窦桂梅老师的课能够上出精彩、具有魅力是必然的,决不是偶然。古语云“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相信每一位老师只要如斯去做,一定也会成为名师、名家。

窦桂梅的悲情与深邃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窦桂梅的悲情与深邃》,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窦桂梅的悲情与深邃

小窦桂梅的悲情与深邃本次全国性的语文公开课上,我负责摄影工作。在我给窦桂梅老师拍照后检查拍摄效果时,再怎么拍、再怎么看,窦老师都是一副悲情的女子形象。为什么说不是悲情教师的形象呢?因为她天生的表情和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因为她的教学内容——牛郎织女,因为她演员般的全情投入,她已经融入到这爱情故事中了。我第一次对语文老师具有如此的感染力和角色投入而感到震撼。

但,她与学生的交互却进行得并不顺利,只有少数学生与她有高质量的对话,多数学生沉默不语。用她课后的自我评价来说,“我没有得到高峰体验”,这的确是非常遗憾的事情。也许她的立意太深了,学生还无法进入。

上完课后,她首先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篇文章“死了一百万次的猫”,眼眶里含满了眼泪。由此,她讲述了为什么要这样去理解牛郎织女这篇文章,为什么要对孩子去进行爱情启蒙教育,其见解也同样让我感到震撼。什么是有思想深度的教师,她就是了。当教材习惯于去表达政治的、道德的、励志的等内容时,为什么关于爱情的内容就不能进来呢?也许有人早已这样做了,是我孤陋寡闻,但其思想的深邃,不得不让我另眼相看了。我们太需要这样的有思想深度的语文老师。

其后,她展示了她的学生续写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这么深的立意,看来学生多少有些感悟了。在这群六年级即将进入青春萌动期的孩子而言,也许这个教育来得正是时候。

窦桂梅《落叶》教学设计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窦桂梅《落叶》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窦桂梅《落叶》教学设计

作者:窦桂梅

导入:

1,我们到北京的香山看一看.(引出香山红叶,看录象,并朗诵《山行》.)是谁把这里打扮的如此美丽

正文:

(第一部分)

1,秋风起了,天气凉了,这树叶怎样了(引出课题以及课文第一段)

2,枝头的秋叶给我们快乐,落下来的叶子又给我们怎样的快乐呢(引入课文)

(1)引出第一段:秋风起,天气凉.一片一片的树叶从树上落下来.

(2)画一片叶子,再画一片叶子,让学生判断并体会怎样才是一片一片的树叶.(学生回答)

(3)想象,树叶会怎样落下来.看动画,一片一片的树叶是怎样落下来的,然后朗读体会落叶落下的动感美.

3,在学生充分感悟第一段后,问:这一片一片的树叶从树上落下来,都落到哪里去了(读后面的几段)

(1)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会说出地上,沟里,河里,院子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图.

(2)在学生结合图对以上词语有了感性认识后,让学生把它们送回家马上通过读卡片,贴卡片的形式巩固字义.读一读:地上,沟里,河里,院子里.

(3)还会落到哪里呢(发散想象中体会落叶无处不在.)

(第二部分)

1,在风姐姐的帮助下,落叶一片一片地投入了大地妈妈的怀抱,那么,我们会怎样做(引导学生结合自身谈)小动物们也和你们一样高兴呢!它们是怎么做的

再读读课文,然后说一说.

2,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坐,游,爬,飞,躲,藏然后让学生动作体验.尤其是让学生进行躲,藏两个词语的区别.(既有相同又有区别,可以让学生用动作表演,然后组合躲闪和躲藏,并比较区分躲有藏的意思,也有闪的意思)

3,快乐吗有趣吗好玩吗把这份感受送到你的朗读中,用你的声音告诉你的快乐!你们喜欢谁就去扮演谁,好好读读描写你的句子,一会请你朗读.

4,教师扮演落叶,学生自愿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老师和同学们进行口语交际.比如,看看我是谁快和落叶打声招呼吧

(小动物们好……)然后把教材中小虫等变成我,创造教材,进行对话.

(以下随机进行:)

小虫——躲

小虫在哪里你把我当做屋子,躲在里面感觉如何呀(舒服,暖和等),把句子中的小虫变成我,然后把感受告诉大家)

蚂蚁——坐

你是谁你们把我当作什么水在缓缓流动,小船在慢慢地漂,坐在上面看到哪些景色

把这样的感受告诉大家.(同样创造性地朗读句子.把蚂蚁变成我.实现真正和文本对话)

小鱼——藏

小鱼小鱼快来呀!

(1)用动作引导学生藏在落叶(教师)的后面,让学生观察,并送它们一个词——藏.

(2)进一步采访,问问他们藏到我这里干什么(捉迷藏,躲雨,睡觉……然后趁热打铁,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体会情趣.)

燕子——催

(1)正当你一言我一语时,谁来了(老师画燕子.)

树叶落在院子里,燕子看见了,低声说:……你也低声告诉大家吧.(训练朗读,可以进行离着远喊着催;面对面中等距离催,挨着近催)

(2)电报上会写些什么大胆想象.(例:落叶:天凉了,请你快飞到南方去吧.

(3)落叶给小虫当屋子,给蚂蚁当小船,给小鱼当雨伞,给燕子发电报,还给其他小动物写信呢,我们快来看看还给谁写的信吧(学生读《秋姑娘的信》).

(4)听了大家的话,小燕子真高兴,它们临走时,有个想法,想让我们再把这里的景象描述下来,记在脑子里,留做美好的回忆.(看板书背诵)我们快来帮帮它们吧.(此段灵活运用)

(5)小燕子听了大家的话,就高高兴兴地飞到南方去了.(擦燕子)

(最后部分)

1,就这样,秋风起,天气凉,树叶落,落在大地一片火红,落在大地一片金黄,给小动物们带来了情趣,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快乐.

此时,你一定要对落叶说你的心里话,那就尽情地夸夸落叶吧.愿意借有个小朋友写的诗表达感情也可以.

2.落叶的歌

(1)

树叶黄了,

落上山坡.

捡起落叶,

我问外婆:

树叶为何干枯

树叶为何变色

树叶把美丽给了鲜花,

树叶把美丽给了硕果……

小落叶呀,

在唱歌,

我没有了好看的衣裙,

可我仍然这么快乐!

(2)

春来了

带着微笑

飞上树梢

风吹过,

哗啦啦

我们舞蹈

风住了

静悄悄

我们思考

放假了

乘着风儿

带上奖状

回到大地的怀抱

小虫的屋子

蚂蚁的小船

鱼儿的大伞

燕子的电报

大地

亲爱的妈妈

在你的怀里

我们好好睡觉

2,感谢这美丽的大自然,感谢这可爱的落叶,祝落叶美美地睡个好觉.来年继续舞蹈,继续思考……

补充课文——秋姑娘的信

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

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让它们路上多加小心.

一封写给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

一封写给贪玩的松鼠,快准备好充足的食品.

再写一封给山村孩子,别忘了给小树裹上冬衣.

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去了

(原创)评窦桂梅《晏子使楚》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原创)评窦桂梅《晏子使楚》”,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创)评窦桂梅《晏子使楚》

推荐评窦桂梅《晏子使楚》

对窦桂梅新作《晏子使楚》一课的课堂实录与点评之后,我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觉得就这么点零碎的文字多少有点辜负看云和玫瑰这二位我在小语界新结识的朋友之期待。一线教师眼里的“理论工作者”,多少有点理论的神秘性,总期待我们的评论能多一些理性,增一点高度。问题是,在教育理论工作者队伍里,我始终是以亲近实践自居的,理论与理性始终是我自认为欠缺之所在。于是我经常觉得自己在教育界是个边缘人,对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既不能做更为学科专业性的分析,也不愿意立足所谓的教育理论做那些大而空的评论。踌躇再三,选择了自己安身立命了六七年的专业——课程与教学论,借助其中一些理论范畴来评点玫瑰这节新课。谓之为“教学论价值”,旨在自省,即通过分析提醒自己,鲜活地生存并蓬勃地生长着的小语教学现实可以给教学论这门学科很多启示,如果“教学论”不能紧密契合教学的现实来做“论教学”的工作,这门本来就不为一线老师熟知和青睐的学科之处境将越来越尴尬,始终走不出纯理论学科的“洞穴”。

价值之一:提醒我们反思教学的主体到底是谁?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捍卫与发扬教师的主体性?

教学的主客体问题是教学论中常辩不衰的一个话题,历史上已经有了大量的经典观点,历次重大的教学变革也无不以触及这一本体论问题为标志。如杜威倡导的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分野就在于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高举“学生主体性”这个大旗,力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形之下,教师的主体性问题近年来则似乎较受忽视,在后现代教育的话语中,教师虽然仍被置为“平等中的首席”,但其地位与作用确实有被轻视之嫌。在不少课程专家眼里,一线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而非教学的创作者;是各种改革意图的忠实执行者,而非有独立选择与判断权利与能力的思想者。一时间,“讲得越少越好”、“教师要跟着学生走”等提法在让许多人不以为然的同时,确实也在影响着中小学课堂的日常状态。不少一线老师在改革的实践中一方面缺少对自己教学主体性的清晰认知,另一方面也缺乏足够的自信,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浪潮面前感到无所适从,左右为难。一些大家司空见惯的提法如在课堂实录中总是称教师为“执教者”,其实质就是对教师教学主体性的潜在的轻视;新教材到手后,教师们对新参考教案、新优秀课例的渴求与依赖某种程度上也暴露出了他们对自身课程实施、教学创新能力的不信任。

从这个意义上看玫瑰的语文教学,我以为其价值并不仅仅表现在又一个经典课例的诞生,而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优秀教师教学主体性的充分张扬。马克斯·范梅南说过,“教学是即席创作”,玫瑰的每次新课,也完全可以称为一次全新的即席创作,是窦式语文教学的又一部新乐章。在《晏子使楚》这节课上,她不仅对文本作了有相当深度的全新解读,而且在不同的教学现场与学生一道激情投入,集体创作了一首具有相当历史厚重感的“尊重之歌”。教学的私己性和艺术性在玫瑰的课堂上往往显示得非常明显,现场感受了这部新作诞生过程的我,当时的那份感动不亚于欣赏了张艺谋或冯小刚最新的影作。在随后的讲座中,玫瑰又抛出了两句颇为狷狂的话语:“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文本我解读!”这当中透出的自信与自主意识,尤其难能可贵。正由于这种自觉的主体意识,使得玫瑰总不肯停留于自己的经典作品,而是不断出发,不断推出新的佳作;而这种强烈的主体性和主人感,也使玫瑰越来越多地体验到这种来自教学创作本身的快乐,并从中汲取出越来越坚韧的专业自尊。我以为,惟有拥有这样强烈主体性的教师,其新作才更值得人们期待,其自我也才更值得世人尊重。

当然,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就会轻视或贬低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作为一种非常复杂的实践活动,其主体具有双重性、复合性、相互依存性,教学双方此消彼长、相辅相成,任何一方主体性的发挥都离不开另一方。玫瑰的课堂上,她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一颦一笑都牵动着现场每一个人的注意力,教师们听完课后啧啧称赞的也往往是她的教学功力与教学艺术。但我以为玫瑰真正成功之处还在于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与调动,至少在常州市的这节《晏子使楚》中,学生的现场表现是相当出色的,让在场的任课教师也吃惊不已,奇怪同样是这群孩子,平时为什么没这么出彩。解释自然很多,至少有一点是站得住脚的,是玫瑰解放了他们的思想空间,从外交官的言论到历史学家的评点,一枚枚重磅炸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被老师引入了历史的、人文的、乃至人生的大时空之中,再加上玫瑰热情奔放的激励、敏锐幽默的点拨,学生表现得比平常更为主动、主人,便是情理之中的状态了。可见,教师的主体性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前提和保障,而教师主体性发挥得合理与否,也要充分考察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发扬。二者是如此地相伴相生,以至于稍有不协调,教师的主体性张扬便有可能滑向“牵制”、“自我表现”等泥潭。

价值之二:迫使我们正视公开课与家常课的联系与区别,公正地评价公开课教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价值

毋庸讳言,玫瑰是在公开课舞台上成长起来的,她取得目前这样的成就与中国颇具本土特色的公开课文化关联甚深,这使得她在备受推崇、羡慕的同时,也承受着一般教师难以承受的压力与评判。许多人一边由衷地赞叹着玫瑰在“舞台”上的精湛与完美,一边又轻易地转移着内心的不以为然,认为这些课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家常课学不上,也不想学。确实,当前许多公开课与家常课的距离之大令人担忧,往往前者如盛装的时装秀,后者则暗淡得令师生的日常生活无趣又无望。问题是,为什么我们总是过多地强调二者的区别,而不关注其联系?公开课作为实验意义的课,应该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尽量考虑其向家常课衍生的条件与可能,而一旦实验成功,家常课上我们就应该尽量努力向公开课曾经达到的境界努力,而不应总是抱怨条件、因没有观众就简化了教学的种种精彩。由此,我认为玫瑰的新课《晏子使楚》并不是那种家常课难以望其项背的“盛装课”,只要老师愿意深入钻研,自家的课堂上不难实现这样的精彩,玫瑰在随后的讲座中也一再希望自己的诸多理念能被观摩者们延展到家常课之中。当然,简单地模仿、移植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同样也是危险的事,特别是玫瑰的课,往往带有她自身的鲜明个性,很难模仿到位,故,她又提出“观而不摩”。结合前面对教师主体性的思考,我以为公开课最大的价值应该在于调动观摩者的主体性,而非简单模仿的冲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玫瑰的公开课之价值与其说是示范,不如说是点燃,她在课堂上的激情往往能点燃观摩教师们心底的激情,让更多的小学语文教师从内心里爱上自己的这个专业,进而在自己的家常课上激情绽放。

因此,我们现在似乎应该更为公允地评判公开课的价值,特别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作用。教学既是一项极具私己性的工作,也是一门需要交流、切磋的艺术,观摩优秀的课例,分享成功教师的设计理念和课堂组织技巧,对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正处在职业倦怠期的中年教师以及理念相对老化的老年教师而言都是非常必要的。公开课文化在中小学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本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我们不应该对这种文化一棍子打死,而是应一分为二,实事求是。既要充分肯定公开课教学的多重价值,也要逐步澄清公开课教学设计、实施以及评价过程中的种种混沌,使公开课既能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又能顺利地向家常课辐射。这里有许多细节性问题值得关注,比如“两节课连上”这个许多小语名师上示范课的共同特征,我认为虽有利于充分展现语文教学的更多艺术性元素,但其不合理之处不容忽视,因为正常的小学很少将两节语文课连排,示范课过大的课堂容量,过于强调“一气呵成”的教学设计等等,在使得课更为丰满、更为耐看的同时,潜藏着对日常教学条件的忽视,至少是轻视。诸如此类,对公开课教学,我们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究。

价值之三:启发我们关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秩序问题,以及如何评价教师的“课感”和课堂驾驭能力。

“教学秩序”是一个日常概念,人们往往只把它理解为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维持与开展。其实“教学秩序”的含义非常丰富,以课堂教学为例,从课堂纪律的维持,到课堂气氛的调节,无不可以用“秩序”的视角来观察与分析。近年来,随着新课程在中小学的强势推进,不少地方的课堂秩序发生了悄然的变化,由过去的追求“井然有序”到现在的有意识地让课堂“乱”起来,当然,更多的老师会在此基础上追求“收放自如”的效果,于是,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便显出了突出的重要性,有人还提出了“课感”这样的概念,用来表达优秀教师身上拥有的那种恰当调节课堂节奏与氛围的独特能力。目前,课堂秩序的研究在理论界还很不够,实践中也大多表现为经验性的体会,大量优秀教师的“课感”主要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缄默性知识形态存在,未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掘与总结。

玫瑰便是这样一个教师,其现场反应之快,对学生的鼓励方式之丰富,使她的课堂总是充满着各种可爱的细节,笑声不断,活而不浮,重而不涩。这往往是教师的天分,她的个性特征、语言风格、才艺等都是构成其独特课堂气氛的重要元素,但如果做条分缕析式的研究,又很难得出更为可操作性的结论。因此,我建议采用叙事研究方式,对优秀教师的课堂秩序进行基于描述基础的质性研究,特别要关注课堂上发生的重要细节。如在《晏子使楚》常州版的课堂上,我观察到了一个细节:即使是公开课的现场,玫瑰的课堂教学秩序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个以男生为主要课堂发言群的班级里,一位女生的发言由于胆怯等因素而出现了明显的打结,课堂一度轻微冷场,且不少学生不认真聆听,课堂气氛散而涩。玫瑰敏锐地发现了,通过对这个女生的耐心扶助、以及对现场气氛不着痕迹的悉心调节,课堂很快恢复了活跃中的专注。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课堂驾驭能力”,我宁可称之为“课堂秩序的感知与调节能力”,因为许多所谓善于驾驭课堂的老师,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粗糙了解与粗暴压制,在这种状态下,“驾驭”往往会演变成专制,教师则扮演的主要是课堂障碍的简单克服者而非艺术化的化解者。

当然,在公开课的课堂上,尤其是这种短暂相识的“借班上课”中,教师的“课感”和“课堂秩序”状况还不具有更普遍的迁移价值。一方面,由于师生长期耳鬓厮磨,在日常课上,彼此间更容易形成外人难以察觉的默契,课堂秩序有如波澜不惊但宁静隽永的潺潺小溪;另一方面,日常教学中各种偶发事件的发生频率显然远远高于“纯净水化”的公开课,对教师的秩序调节能力必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秩序又如不可知的险滩,充满了跳荡与回漩。不管怎样,我们应该重视研究各种情景下的课堂教学秩序,通过大量具体而饱满的课堂花絮之描述与解读,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秩序感知与调节能力,形成自己独到的“课感”,这样,得益的将不仅是充分感受到教学中的幸福的一线老师,更是在这种幸福的教学中浸润与滋养的孩子们,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的学习与成长“伙伴”。

玫瑰的新课还将不断推出,我们的关注也将继续,而她的身影,以及更多小语教师们的身影,都将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因为,她和他们都在尽力而为,因为,她和他们都还在不断攀登的途中。

记小学特级教师窦桂梅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小学特级教师窦桂梅”,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记小学特级教师窦桂梅

记小学特级教师窦桂梅

王鹏伟

人生是美好的,也是漫长的。生活的阳光、空气和水属于每个生命,可是,只有鲜活的生命才能够永远拥有它们。如果一个生命在它的初始阶段就注入了鲜活的“基因”,那么生活的阳光、空气和水就会滋润它的一生,使它在未来生活的风雨中扩展出金色的年轮。

一个启蒙教师的生命价值正在于此——给萌芽状态的生命注入鲜活的基因,为鲜活的生命奠定发展的基础。

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就是这样一位以“为鲜活的生命奠基”为己任的人。

1967年4月,窦桂梅出生在长白山脉的一个小山村,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清苦生活孕育了她坚韧的个性,为她后来的发展提供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982年,年仅15岁的窦桂梅走过弯弯的山路,迈进了吉林师范学校的校门。

1986年,窦桂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配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她就意识到,她不属于一份工作,而属于一番事业。从教以来,她阅读了约300万字的专业书籍,写下了20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100多万字的教学笔记。她通过6年的函授学习,获得了中文专业本科学历,直至攻读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

1992年她主动争取到一次上公开课的机会。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窦桂梅格外珍视。一次次教学设计,一次次试教,推翻了,再重来……明天就要上公开课了,下班后,她一个人留下来做最后一次试讲。在她眼里,那一排排空空的座位就是她可爱的学生;在她耳畔,空荡荡的教室里还回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讲着讲着,竟忘了去托儿所接孩子,托儿所阿姨等不及了,把孩子送来,可是课还没讲完。于是她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粉笔继续演练……

这节课讲的课文是《王小二》,巧妙的情境营造,生动的语言描述,感人的配音朗读,活跃的师生交流,打动了所有学生和听课教师。从此一炮打响,市级、省级乃至全国范围的公开课接踵而至。1995年和1997年,她先后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大赛,均获一等奖。

近年来,窦桂梅先后在《吉林教育》、《人民教育》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吉林人民出版社先后为她出版3本专集:《爱与爱的交流——窦桂梅学生作文选》、《我们一起成长——窦桂梅与学生的心灵对话》、《为生命奠基——窦桂梅教育教学论文集》。

1998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邀请全国部分科学家、优秀教师代表赴北戴河,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度假并共商科教兴国大计,受到了江泽民、朱?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应邀的20位科学家、30位教师代表中,窦桂梅是最年轻的一位。这在她14年的教育生涯中是一个亮丽的音符。

窦桂梅认为,如果每个孩子都学会发现自己,赏识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那么他们将获得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而且教师的任何担心和唠叨都是多余的。在她心目中,每个孩子都是一株孕育着无限生机的萌芽。

班里有个叫陈轶姝的女孩,刚入学时,听写10个词语,错了8个,对了两个,孩子很沮丧。窦桂梅鼓励她说:“没关系,我像你这么大时,连这两个词还不会写呢!”第二次听写还是这10个词语,陈轶姝仅写对了4个,窦桂梅鼓励道:“有进步,继续努力!”直到陈轶姝把这10个词语全写对。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还有三次……十次不行还有第十一次的善待。在她的悉心呵护之下,陈轶姝终于有了长足的进步。窦桂梅始终把希望和自信留给学生,力图使每个学生抬起头走路,挺起胸膛做人。

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着重要的暗示作用。对此,窦桂梅有切身的感受。

那是1996年9月8日早晨,窦桂梅像往常一样步入教室上课,只见一个女孩手捧一束鲜花跑上前来:“老师,教师节快到了,我妈特意买了这束鲜花送给您,祝您节日快乐!”窦桂梅激动地说:“谢谢!”课堂上,她隐约感觉到有些孩子的神情不自然,而献花的孩子却显得异常兴奋。下课铃声一响,突然有好几个学生围了上来,有的说:“老师,我妈早就给您准备好了一条纱巾。”有的说:“老师,对不起,明天我一定让我妈给您买一件礼物。”……话还没听完,窦桂梅脸上火辣辣的,她后悔自己未假思索的一声“谢谢”竟引来了孩子的误解。她深情地对孩子们说:“纯真的感情是不需要礼物来证明的。”教师节那天,教室里出奇的安静。窦桂梅刚走上讲台,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祝窦老师节日快乐!”接着孩子们齐声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窦桂梅的眼睛湿润了。

从教至今,那束鲜花是窦桂梅所收下的第一份学生家长的礼物——因为她不忍伤害孩子的自尊;那束鲜花也是窦桂梅所收下的最后一份学生家长的礼物——因为她不能玷污孩子的心灵。

为了保持孩子善良纯真的本性,富有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从1998年起,窦桂梅带领她的学生和地处大西北的贫困山区小学以“结对子”的方式开展了长期的手拉手活动。这其中有青海省互助县高寨乡曹家堡小学女教师达明菊的班级,有青海省互助县什巴乡全国师德标兵刘让贤任校长的什巴小学。千里之外的手拉手活动使孩子们懂得了“希望工程”的真实涵义。

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使窦桂梅认识到,语文教育要为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她进行了题为“语文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的教改实验,向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陈腐教育观念提出了大胆挑战。

她首先对现行教材进行了大幅度的增删,精读180篇,泛读80篇,新增72篇。在此基础上,6年来她带领学生背诵了300多首古典诗词、200多条古今格言警句,掌握了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个典故、1000多条成语,阅读了《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世界名著和曹文轩的《草房子》、余秋雨的《牌坊》、刘镛的《莹窗小语》等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从“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中国)到“美国中学生必读的30本文学著作”,学生都进行了广泛的涉猎。据统计,全班人均阅读书刊145本,平均识字量高达3500字——远远超过了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2500字左右的识字量。大量的语言文字积累和民族文化熏陶,是窦桂梅语文教改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窦桂梅深谙这句名言蕴涵的朴素道理,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她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逛书店,看展览;组成小记者团,进行采访和社会调查;开展环保宣传、慰问孤寡老人等社会实践活动;班级各期刊小组每月定期面向全校师生出版《先锋报》、《小松树》等刊物。这些活动的开展使语文教育和生活教育融为一体。

为了启迪学生的悟性,培养学生的灵性,窦桂梅始终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在讲著名作家玛拉沁夫的名篇《峨眉道上》时,学生提出:作者在文中交待路旁休息的铺路人时,为什么不细致描写铺路人的表情?如能描绘出铺路人汗流浃背的样子,不是更能使读者感受到铺路人劳动的艰辛吗?在讲《飞机遇险》这篇课文时,窦桂梅满怀敬意地叙述周总理是怎样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叶挺将军的小女儿,而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时有的学生突然发问:“周总理去重庆谈判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为什么没想到可以抱着小杨梅一起跳伞呢?”一石激起千重浪,有的说:“课文写得不合情理,文中用好几句话写遭遇险情时周总理对工作人员的嘱托和对小杨梅的鼓励,而且后面还加了个省略号。当时情况那么紧急,周总理怎么来得及讲那么多道理教育别人!”有的说:“不知道小杨梅现在还活着没有?我想采访她核实课文的细节描写是否真实。”本来统一的“标准答案”就这样在学生的发散思维中土崩瓦解了。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教育就是将现成的成果和推翻成果的精神同时传授下去。”

窦桂梅的教改实验引起了全国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她先后8次在全国范围的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作观摩课,应邀到北京、天津、南京、郑州、武汉等地作教学观摩课及专题报告70余场。有关专家认为,窦桂梅的教改实验,遵循了母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体现了汉语文教育的民族化方向和时代精神,为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窦桂梅

 窦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从教于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现任清华附小副校长。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国家九五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的编委及编写人员。国家“十五”课题“现代教学艺术研究”课题组专家组成员。海淀中心学区课程改革领导组副组长。

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全国反馈教学研究会理事,吉林省教育学会理事,吉林省青年教师研究会副理事长。从1994年开始搞“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具体目标是“继承工具性,打牢语文基础;注重人文性,弘扬主体精神;体现民族性,遵循汉语学习规律。”在六年的实验中成绩突出,1999年获吉林省首届教改成果评比小学唯一的一等奖。1995、1997年两次参加国家级的教学比赛都获一等奖。1998、1999、2001、2002、2003年《人民教育》分别在“教师风采”、“新星舞台”“世纪演讲”“今天怎样当老师”等专栏介绍她的先进事迹、教改经验及教学思想,并先后到全国许多地方做专题报告和观摩教学几百余场。出版《为生命奠基》《我们一起成长》《爱是一堆细节》《窦桂梅阅读教学精品录》四本个人专著以及《爱与爱的交流??窦桂梅学生作文选》;主编或参编7本著作,发表文章近百篇。

窦桂梅先后评为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提名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省政府命名的“省管专家”,省首届“五四奖章”获得者,省三八红旗手,省师德标兵……1998年作为部分科教界优秀代表之一,受党中央国务院之邀,赴京得到江泽民、朱?基等7位政治局常委的亲切接见。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讲师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以及全国各地做专题报告。2002年作为国家西部义务讲学团成员到内蒙等地讲学。相信,新的工作环境也会继续努力再创佳绩。

当你翻开《我们一起成长——窦桂梅与学生的心灵对话》时,你会强烈地感受到我在天天阅读着75个孩子的75本天书,阅读和欣赏着人类最伟大的生命杰作。在和孩子的生命交流中一同成长,和孩子一起享受着生活和生命的快乐。

追求就是用积极的行动不断向更高的目标挺进。

——摘自我的《读书笔记》

我明白,自己一辈子从事的是教师职业,这意味着我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在课堂度过,也意味着自己的生命价值和自身的发展要在课堂实现。

1986年我刚分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时,教学一线岗位已满,我被安置在教务处打杂儿。我强烈要求登台上课,曾先后教过音乐、数学、自然、思想课。在我的再三请求下,领导终于允许我教语文课。作为替补人员,我经历了将近5年,起步太晚了!“一定要让自己的生命在课堂焕发亮丽的光彩,一定要让孩子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真正的人生就从这次严肃的思考开始了!向书本学,我靠的是“勤劲儿”,几年的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向实践学,我靠的是“恒劲儿”,记下了10余万字的教后记;向名师学,我靠的是“赖劲儿”,几年中竟听了校内外1000多节课。1992年,我主动争取到了一次公开课的机会。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太珍贵了,一次次试教,一次次推翻。明天就要登台了,下班后,我一个人对着空荡荡的教室做最后一次演练,竟忘了去托儿所接孩子。托儿所阿姨等不及了,把孩子带到我学校就走了。孩子还在不停地哭,可课还没有讲完。于是,我左手抱着孩子,右手拿着粉笔继续演练。公开课讲的是《王二小》,因巧妙的情境创设,生动的语言描述,感人的配乐朗读,使学生置身在王二小被敌人残忍杀害的场景中,孩子们哭了,老师哭了,听课人也哭了,“三情共振”收到了极好的教育效果。从此,校级、市级、省级乃至全国性公开课接踵而来,我先后两次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教学大赛都获一等奖。一位资深特级教师这样评价我的课:“小学语文课,如此有声有色,有文有画,有静有动,知识、技能、审美浑然一体,可谓美妙绝伦。”

“竹高千尺因有节,梅香四野为凌寒。”我获得了同行、家长、学生一致的鲜花和掌声,可我并没有陶醉。要提升生命的意义,必须敢于否定自己。在实践中,我不断反思语文教育中学生主体失落的现状,感到以往的成功多是在“三中心”的传统土壤中结出来的未必十分健康的小花,充其量只是教学改良的产物。语文教改不是枝节问题,要走出历史困境,放眼世界,在大文化的背景下,对语文教学进行根本性反思,重新树立创造性的大语文观念才行。于是,新一轮大刀阔斧的改革从我1994年接手的一年级开始了。

我不能沉湎于荣誉这温暖的港湾,我一定要走向教书育人的更高境界。

——摘自我的《教学随笔》

如果说追求是我事业的生命之根,那么改革便开出了成功之花。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实践,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有以下弊端。首先,教材陈旧贫乏,政治性强,忽视了母语教育的人文性和民族性;其次,教法繁琐僵化,普遍存在技术主义形式主义倾向;第三,培养目标忽视学生个性养成和人格发展。破字当头,立在其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着眼于人的发展,冲破传统的“三中心”,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才能解放人的心灵,开掘人的潜能,培养人的智慧。这是汉民族语言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应该是我们这一代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思路决定出路。我用“语文教学要着眼于人的发展”之理念进行小语改革,确定如下改革目标:继承工具性,打牢语文基础;注重人文性,弘扬主体精神;体现民族性,遵循汉语学习规律。我又把改革思路确定为五个转变,即:变给予为探究;变分析为感悟;变束缚为民主;变单一发展为全面发展;变少慢差费为整体优化。最后,我建立了“积淀—感悟—创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首先,我大胆对教材进行增删调换,加工处理。仅就课文来说,精读180篇,泛读80篇,新增72篇。其次,让诗教永驻语文殿堂。我选取从古代到毛泽东的诗词,让孩子们背诵。从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到李白的“明月出天山”,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到龚自珍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孩子们感受着诗的情怀,积累着诗的语言。

“熟读成诵,整体感悟”是我让学生学习语文的一条主要途径。我让学生每周从背诵的3首诗词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品配上想象的画面,再现出诗歌表现的空间与色彩形象。还可选一首改写成小作文,将浓浓的诗情变为生动感人的散文。学生们有的利用电脑设计出所想象的画面,有的上网互读改写的作文。

6年的春夏秋冬已成往事,然而2000多个日日夜夜永难忘却。我带领学生大胆地超越教材,学生都已背诵了300首以上的词曲,200多条古今格言警句,200多个成语典故,积累了1000多条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此外,每人读了《格林童话》《哈姆雷特》《伊索寓言》等大量课外书籍。据统计,全班共读书10772本,人均145本。识字量在4000个左右,远远超过了《大纲》规定2500个字的任务。可以说,我的语文教改课程既有鲜明的民族性,又富有时代特色。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对此我感悟很深。我认为孩子天天呆在几何图形排列的教室里是万万不行的。我努力将语文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引进时代活水,着眼于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着力开拓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比如请学者、教授、专家来开讲座,答疑。带领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参加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活动。参加市里举办的环保宣传活动、体育表演活动、口头作文大赛活动、课本剧表演活动,逛书店,看展览。进行一系列采访及社会调查活动。班级组成记者团采访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去市里的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及儿童。让孩子热情投入到广阔的自然中去。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欣赏花鸟鱼虫的可爱。

我认为自己最大的快乐就是培养出自己崇拜的学生。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超越,更是开放民主的现代教育文明。我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如果每一个孩子都学会了赏识自己,都找到了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那么,不仅教师的任何担心和唠叨都是多余的,而且他们将获得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于是我那“你能行”、“有进步”、“你真棒”的鼓励,像雨露一样滋润在学生的心里,孩子尝到甜头,找到成功的感觉,每天抬起头,挺着胸膛走路。

我还允许学生向教材、向老师发难,允许有不同意见。于是,课堂上常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教学《飞机遇险》一课时,我满怀敬意地赞扬周总理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可有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认为敬爱的总理要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这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他和小杨梅比价值更大,更应该活下来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如喷泉涌出。有的说,总理不应该把伞让给小杨梅;有的说,总理怎么不抱着小杨梅一起跳伞呢?有的说,课文写得不合情理……本来是统一的标准答案,现在却被学生的多元思维分解了,我兴奋不已,因为我看到,在我的课堂上,标准化结论、服从化关系、固定化思维的坚冰已经打破。

孩子的胆子大了,他们的智慧犹如火山,爆发出无尽的创造潜能。从学生自己动手编辑的《萌芽文集》《童话文集》《创造文集》《感悟文集》《诗画文集》《发现父母——家长与孩子的心灵对话》中,能看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不同感受。从小组创办的每月向全体同学和全校教师印发的《先锋报》《小松树》等不同刊名的语文报中,又能看到合作的力量和令人惊奇的才华。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创编的文集,更加深刻地进入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他们已兴奋地走进了现代化网络系统,利用电脑的多功能,设计出封面各异、内容不一的科幻文集,如《金字塔之迷》《F—117A旅行记》;焦点感悟文集,如《苦涩的咖啡豆》《杆子挡住了什么》《不平静的海湾》等。这一本本创造的作品成了学校四、五、六年级的课外教科书。也许这正是学生超越了老师为自己塑造的人生纪念丰碑,随着生命的不断成长,这种丰碑将永远矗立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上。

面对收获,我感觉播种与耕耘是更重要的,我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摘自我的《教后记》

我教龄15年,已成为特级教师。

1998年8月,江泽民、朱?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20位杰出科学家、30位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我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2001年,我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的主讲人在人民大会堂作《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专题报告。

吉林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为生命奠基——窦桂梅教育教学论文集》《窦桂梅与75位学生的心灵对话》,我还获得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提名奖……

事业的丰收并没有让我迷惑。生活中的我依然是我。和许多青年人一样,我爱美、爱打扮,喜欢逛街、吃小吃,也会走进咖啡厅在悠扬的音乐声中静静的思考、交谈,也会在卡拉OK一展歌喉。

有时我会和孩子一起打雪仗,有时我会和几个好友一同出去放松放松。还会把几个“铁姐妹”请到家中,“撵走”丈夫,大侃特侃每个人的教学工作体会与困惑,不知不觉在兴奋、激动中迎来曙光……这种家庭教学沙龙是我们每个学期最为期盼的也是一学期中收获最大的聚会。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我对家乡有着一种解不开的情结。平时我总是把周围人弃置的衣服、生活用品、学习用具都一个个收起来。放假的时候,我就把这些东西塞进几个大大的编织袋里,连拖带扛带到老家,分送给农村的亲友。丈夫有时觉得我这样做太丢份了,姐妹们也心疼我:“你不累啊!”但我看到家里人用起这些东西的欣喜,就是多扛几袋也心甘情愿啊!我的能力虽有限,但为了父母、弟妹,我常常倾尽所能。每次回家,朴实的父母不会说更多感激的话,只会满眼泪水心疼地看着我,转身为我装满自家种的豆角、黄瓜和自己没舍得吃的“农家鸡蛋”,年过六旬的父亲拖着风寒的双腿在凌晨时悄然下地,用布满老茧的双手点起豆腐房的灶堂……我爱我家,我要常回家看看。

我是个平凡的女人,我珍惜生活中自己拥有的一切。我的学生、我的女儿、我的丈夫,都值得我爱。我愿意和他们一道同唱一首生命之歌。

听窦桂梅老师教语文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听窦桂梅老师教语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听窦桂梅老师教语文

初识窦桂梅老师是在2005年的4月23日,在杭州。那一天,我有幸听了她上的一节《秋天的怀念》,听课后我深受震撼。首先是活动主办方老师做的关于窦桂梅老师的介绍,称她中国首屈一指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其次是窦桂梅老师洋洋洒洒的教学示范,再就是她的一节课留给我的思考:小学语文竟然能是如此的博大与精深。

今年3月4日窦桂梅老师来到我们学校做教学示范,这让我很激动。因为杭州之行后我在网上搜索,我找到了许多关于窦桂梅老师的资料,她让我产生了崇敬之情。她也从师范毕业走来,她有她精彩的人生,因为她不懈的追求。

听窦桂梅老师讲《游园不值》,我被深深的吸引。循字词进入,从情感的入手,以文章本色定位,依学生情感体验为路引,最终让学生进入了美好的诗意境界,我为之折服。听窦桂梅老师的课,连着坐两个小时不挪身——值。

听窦桂梅老师讲《游园不值》,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她教学思想的博大精深。我推想着,或许是她居于北京那样的大都市吧,或许她是北方人的缘故吧,她所思考的空间比我们来得大,她所涉略的文化内容比我们来得广。从她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剖析诗意过程,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的意境引领,一路上旁征博引。在教学一首诗的同时,她还给予学生关于“不遇”类诗的全方位体验。从贾岛到叶绍翁,从“推敲”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哉?”的领会,从古诗到古文,一路走来,最终给人以兴尽而返的快意。

从她的课堂示范中我感受到了许多。首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竟然可以是这样的快乐。在她的课堂示范中我感受到她是在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进行交流。她是那样的投入,那样的用心,那样的愉快。“孩子们呐!”,“我的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这一系列高频率出现的话语如果来自别的地方,或许大家都会一笑了之。可是听她讲课却没来由的觉得亲切,自然,居然还能让人不由自主。对呀,就是应该这样,这里用别的语句还真不能表达这样的情感。她是那样的快乐,引得听课的我也觉得快乐。我想这应该是一种单纯而高尚的快乐,一种在平凡中演绎精彩的快乐,一种生命与童年相约的快乐。

听窦桂梅老师讲《游园不值》,使我对于我所从事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小学语文属性偏“小”,指的是学生学习起点低,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的窗口小。但是,汉语言本身的博大精深与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能力之间不是简单的对等关系。从小小的孩子,到博大的汉语言学习,教师就是一座桥梁。要建构起这座桥梁,引领、帮助学生踏上学习之路,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教学中,她着有痕迹的表达了对于学生成长的关注。这让我想起之前读到窦桂梅老师的关注学生的成长的内容:成长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出现,教育的艺术在于关怀与理解、唤醒与期待。教师要在任何情况下都把热情与爱心洒向孩子,这需要教师的崇高人格。

我想作为教师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此,这也应该是每个教师的快乐之源吧。

窦桂梅经典小语--香草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窦桂梅经典小语--香草”,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窦桂梅经典小语--香草

1、只有涌动起来的课堂,才是生命的课堂。

2、语文不应讲技巧。

3、语文教师是牧羊人,不是教羊吃草,而是让羊在哪里吃,并且能吃饱。

4、大多老师没有深度,表演的东西太多,积淀的东西太少。

5、宁要真实的缺陷,不要虚假的完美。

6、教师自己有多深,就能引领学生走多远。

7、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激动、感动上,需要沉淀。

8、语文课后要留下悬念、留下思考、留下震撼,留下句号、留下问号、留下省略号。

9、活着就是幸运的。

10、激情与思想,是教师上路的左脚与右脚。

11、荣誉不是永远的资本。

12、只要肯研究,组织学生放学也会是一道风景线。

13、给我一个班就足够了。

14、带一个班,是一种缘分。

15、锦上添花,更需要织锦人。

16、让孩子进入状态,才是境界。

17、笑声是最好的排毒法。

18、微笑是化解乌云的阳光。

19、学术问题不是心术问题。

20、底蕴决定底气。

21、生活必须要有几个好朋友。

22、睁开眼就是我学习的对象和内容。

23、吃亏就是福,经历就是财富。

24、专业成长的高速路——公开课。

25、好教师是领导夸出来的。

26、领导也是有缺点的好人哪。

27、人要学会有思想地活着。

28、生命的可贵,贵在自我实现,生命的欠缺,缺在不能明晰。

29、先做人,再做事,最后再做学问。

30、心宽天地宽,心静世间静。

31、人字的一撇“宽”,一捺“静”,作为一左一右大步前行的根本。

32、好的心态成功自己,坏的心态毁灭自己。

33、要生存,就要学会适应环境。不能改变环境就适应环境;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自己;不能改变事情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不能向上比较就向下比较。

《美丽女人窦桂梅》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美丽的兴凯湖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821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