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洞庭鱼米乡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洞庭鱼米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会认6 个。

2、朗读课文,理解第一段的意思。

教学重点:

1、正确书写7个生字。

2、理解课文首尾两段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首尾两段的意思。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开火车

二、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课文是围绕美丽的洞庭,是祖国的大鱼库、大粮仓来写的。

三、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洞庭湖是个大鱼库?哪几个自然段写洞庭湖是个大粮仓?

学生甲:课文第2、3、4自然段写洞庭湖是大鱼库。

学生乙:课文第5、6、7自然段写洞庭湖是大粮仓。

四、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究。

学生甲:一望无际是什么意思?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

学生乙:课文为什么说洞庭是一颗明珠,是大鱼库、大粮仓?

课文前面说洞庭是祖国江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是概括地写,中间具体写了洞庭为什么是大鱼库、大粮仓,也是对洞庭是一颗明珠的有力说明,结尾是对全文的总结、概括,从而说明洞庭实在是鱼米乡。这表达了作者对洞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课文拓展

根据课文第8自然段的描写,画一幅美丽的想象画。

六、背诵课文。

1、听录音读。

2、自己试背。

扩展阅读

《望洞庭》教材理解


在中国文人的世界中,诗是抒发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这就是所谓的诗言志。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中,有不少是写景的,如刘禹锡的《望洞庭》等,教学中可不能就诗解诗,以景论景。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崇尚境界,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中评论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作品时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出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解读与教学《望洞庭》,要善于把眼前的景语,还原成诗的境界,从而走进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在课堂上才能带领学生入境悟情。

一、眼前一片景,心中那份情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无感慨地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可见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很多,但要写得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十分不易的。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诗题《望洞庭》之望,说明作者离洞庭湖的距离远,视野开阔,同时也表现出诗人此时的胸襟开阔。《岳阳楼记》中望洞庭八百里描写的是洞庭湖粗犷的一面,本诗中的洞庭秋月静谧、和谐,这是洞庭湖温柔细腻的一面。

全诗围绕和字来写,和为诗眼。诗人先描写的是水月之和,首先写到湖光、秋月之间的和谐。湖面是什么样子的?诗中没有写,但联系上下诗句,我们很容易看到此时诗人眼前的洞庭湖风平浪静,水波不兴,月亮倒映在湖面,湖面泛起了蒙蒙的水汽,好似笼罩在湖面的薄雾,在月光映衬下,朦朦胧胧的。天上有个月亮,水里有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水天一色、水月相互映衬,给人以安详、宁静之感,白天的繁华浮躁,人生的坎坷不平在此情此景中被荡涤,被消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的山水之和,折射出的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平和。

要进一步体会诗人平和的心境,还要走进诗人创作的背景之中,做一番知人论世。二十三岁踏上仕途的刘禹锡,三十三岁成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革新只进行了半年便以失败告终,刘禹锡接连被贬。四十二岁奉召回京,次年写诗得罪执政,外放为连州刺史,后又担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五十四岁从和州召回洛阳。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可见本诗是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所写。

经历了人生的喜悲、大起落之后,刘禹锡走向成熟。这次虽是转到和州赴任,但已大彻大悟、宠辱不惊。眼前洞庭秋月,水月的和谐,山水的和谐,诗人平和的心境与大自然的宁静融为一体,想到以往坎坷和郁郁不得志,想到即将赴任的新地,他从过去痛苦中走出来,从对明天的憧憬中走出来,在明月清辉之下,在碧波万顷的湖边,纷繁的心绪与大自然同归于平静,于是一首诗从心底沽沽流出,于是《望洞庭》连同这个月夜凝固成洞庭秋月而得到永恒。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这个比喻句更加清晰的描写出茫茫月色与蒙蒙湖面的水天一色,互相映衬之下的和谐跃然纸上。

接下来作者视野由近及远,放眼八百里洞庭,君山进入作者视野,在皓月银辉之下,山是翠绿的,山倒映在水里,水也成了翠绿的,山和水色彩上的和谐,山的形状和水中倒影形状上的和谐,山水的融合,山水浑然一体。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如此举重若轻,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和谐,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二、读文入境,披文入情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所以教学《望洞庭》,首先要引导学生入境,再引导学生入情。

1.自学指导,使学生明义

学习古诗第一步是让学生明白诗句写了什么。通过自学指导,让学生自读诗句,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描写的内容。这是引导学生体验文本内容情感的前提。在自学过程中,让学生对不能理解的词或句做下记号,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流共同理解出诗句所表达的意思。知道字面的意思很容易,但能否在头脑中建立表象,还要在后面的环节中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创设情景,引学生入境

古诗是语言文字的精华,在凝练的文字背后,隐藏着许多意境,再现当时的情景有助于学生理解当时的情形,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再现诗中描绘的情景,引导学生将话变成画,使课堂上的孩子跟随诗人的笔墨,回到那个夜晚,欣赏宁静和谐的的洞庭秋月,在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千古名句中,去想象水天一色中八百里洞庭里君山小巧精致的妙景。让学生假想自己是作者,看到此景此景,会产生怎样的心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首先要读懂景,但更重要的要读懂诗中那份情。创设情境,引导想象,让学生入情入境,才能入境悟情。

3.知人论世,让学生悟情

什么是知人论世呢?这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说的: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其世也。意思是说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的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望洞庭》表面看是写洞庭夜景,这是浅读,只读出了文本说了些什么,文本想说什么刘禹锡看到此情此景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要体会《望洞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从相关背景资料中去了解《望洞庭》是在刘禹锡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大悲之后走向成熟,是心境的写照。这次虽是转到和州赴任,但已是宠辱不惊,体现的是心中的大彻大悟,大自然的和谐与心境的宁静融为一体。

4.互文阅读,启学生明理

互文阅读是解读文本的一种策略,它是指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通过阅读与文本相关的一些文本,获得更多与文本相关的信息,从而使读者能够以更加广阔的视域来审视和接纳文本,能够更加准确、更加深刻的解读文本的主旨。

例如《临洞庭上张丞相》,这首诗是歌咏洞庭湖景色的名篇。先写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震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再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愿。从此诗来看,诗人托物言志,自然和谐。既包蕴着丰富的自然美,又体现了诗人逸士风神与高人的性情。而刘禹锡的《望洞庭》是以水月之和,山水之和,人景之和抒发了宁静、平和的心境。面对同一个景物,作者的经历不同,心绪不同,所表达的情感是完全不一样的。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李红路.让我们拥有面对教材文本的力量[A].荣建.学校内涵发展的实践与创新[C].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3]孙玉石.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认识米用米量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米用米量”,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务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第4页,《认识米用米量》的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米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米尺量会用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用米测量较长物体长度的实际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尺、10厘米长的纸条、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起认知冲突。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厘米)上节课的内容大家都掌握得不错,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量黑板的长?
请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黑板的长。(学生用厘米量黑板的长,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提问:这样的测量你感觉怎样?(很麻烦)
师讲述: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黑板的长很麻烦。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能很快地量出黑板的长,想不想知道这个宝贝是什么?
二、实践操作,认识米。
1.建立表象。
(1)(出示米尺)大家看,这个宝贝就叫做米尺,它的长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就方便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提问:在米尺上你还能不能找出其它的10厘米?
(2)同学们,下面我们就用米尺来量一量,看看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高?
教师再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3)学生动手操作
⑴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卷尺或盒尺,找出1米的长度。
①同桌两人合作量一量,从地面到你身体的某个部位是1米,并比划出来,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①量一量,双手张开多大是1米?把这个长度记在你的头脑里。
①找一找,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长约是1米。(门的宽……)
2.认识厘米和米的关系。
(1)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呢?请你用手比划出来。
(2)分组实验。
(课前让学生准备10厘米长的纸条若干条、不同长度的厘米尺作为测量工具。)
同学们,你们桌上都有一条1米长的绳子,你们能测量出它有多少厘米长吗?请选择你最喜欢的工具去测量。
(3)指名汇报。
提问:从刚才大家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1米=100厘米)
(4)验证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米尺,引导学生通过数米尺上的刻度验证刚才实验的结果。
3.用米量
师创设故事情景:明明是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有一个星期天,明明去看望奶奶。他到了奶奶家,看到奶奶家的窗帘已经破旧了,他想:平时奶奶多疼我啊,我也应该孝敬奶奶。于是,明明决定用自己攒的零花钱给奶奶买窗帘布。他就自己先量出了窗户的长和宽,再把这个尺寸告诉布店的老板,老板帮明明选了一块又实惠又好看的布。明明把这块布送给奶奶,奶奶用它做了美丽的窗帘布。大家直夸明明是个聪明孝顺的好孩子。
(1)师:同学们,我们应向明明学习,关心、孝顺爷爷奶奶。你们能像明明一样,用米尺来量物体的长吗?(能)如果让你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你要怎样量?大家先交流交流。
学生讨论:假如让你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你要怎样量?尺子如果不够长,应该怎么办?
学生汇报。
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直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尺子不够长,量一次作一个记号,再用尺子接着量,然后把量的结果加在一起,就是这个物体的长度。所以量的时候一定要几个同学合作,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2)学生分小组测量自己喜欢的教室中一物的长度。
(汇报时,如果学生量同一物出现不同的结果,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观察比较他们测量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以此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两个人互相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四、扩展练习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怎样用米来量?你们会吗?说一说。

板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

1米长的线段

1米﹦100厘米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ng、潭tn、螺lu、磨m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认识米 用米量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米 用米量”,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1米长的卷尺、皮尺或折尺.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新授

1.认识米

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

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4) 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s

(5) 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初步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

师: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谁来说说,1 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5)教师出示卷尺.说: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高90( ).

2.操作性练习.

(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兴趣的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厘米长的线段

1米长的线段

1米=100厘米

探究活动

测量与统计

活动一:

(1)量一量家人的身高,记录下来.

(2)交流每个家庭的身高.

(3)把各个家庭成员的身高分类汇总制成统计表.(教师要加强指导)

表一:学生身高统计表;表二:妈妈身高统计表;表三:爸爸身高统计表.

(4)综合分析三个统计表,看有什么发现?

(可能:父母身高越高,子女的身高相应的也越高.)

活动二:

(1)测量学生们的体重,制成统计表;

(2)与身高统计表一起进行分析,看身高与体重之间的关系.

(身高与体重呈正比,即身高越高,体重也相应的越重.)

(3)根据统计数据可以提出一些什么建议?

(建议超重的同学减肥;建议不达标的同学注意饮食习惯,不挑食.)

种鱼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种鱼》,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种鱼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小童话,篇幅短小,内容简单,却寓以深刻的道理,“种鱼”这个题目,谁看了都会画一个问号。鱼也能种吗?谁来种鱼呢?为什么要种鱼?种鱼的结果会怎样呢?它能一下子抓住读者,引起阅读的兴趣,课文由三段构成,第一、第二自然段均为一句话,句式相同,只变动其中几个字,揭示春播秋收,春种秋实的规律,小猫是个很爱学习的孩子,他看见了农民春播秋收,便模仿起来。他善于观察,善于将观察到的内容与自己先联系起来,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但他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只看到现象没有发现本质的不同,因此它做了一件可笑的事,因为它没有认真动脑思考,所以它的理想只能变成空想了,提醒小朋友千万别学小猫,只看到事情的一个方面,这样就容易犯错误了。

教学理念:

低年级的阅读要以学生的朗读为基础,以读为主线,以读带讲,以读促进,通过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激发学生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阅读课外书感兴趣。

3、初步了解动物的生长规律,知道小鱼是不可以种在地里的。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阅读兴趣。

教学难点:了解动物的生长规律,知道小鱼不可以种在地里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揭题:(老师板书:种)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你会填这个空儿吗?(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种鱼》

2、读题质疑:齐读课题后问:围绕课题,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

3、初读课文

a)自由读问,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圈画生字及标出自然段序号。

c)同桌合作读书,当个小老师,纠正读错或不准确字音。

4、朗读感悟:

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思考: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指导朗读)。

b)图文结合,小组讨论:小猫会收获很多小雨吗?为什么?

c)出示句式,品读:农民把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用着个句式练习说话)

5、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i.谁能告诉小猫,他错在哪里?

ii.读了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iii.(出示挂图)看图讲故事。(复述故事)

认识米、用米量(参考教案二)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米、用米量(参考教案二)”,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详细介绍: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二)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和学具

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

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如图11).

同时板书:1米=100厘米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教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认识长度单位“米”是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米”比“厘米”机会少,度量时也比较困难.

教学一开始,在复习厘米的基础上,提出让学生测量较大的物体课桌的长度,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厘米”去测量,非常不方便,使学生体会到需要较大的长度单位,从而引入新课.

学习新课分三个层次,首先认识米,通过看米尺,用米尺量出物体的1米高,1米长,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让学生用自己的米卷尺,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互相量身高,1米高在自己身体的什么部位,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量出2米、3米、……的绳子来.

第二层次,根据厘米和米的实际长度,研究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在1米的直尺上、折尺上,和学生自己的卷尺上,找出1厘米,再数一数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并通过1厘米、1米线段的对比,学生清楚地了解“1米=100厘米”,为熟记它们之间的进率提供鲜明的表象.

第三层次,指导学生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由于距离比较长,所以采用小组合作测量的办法,帮助学生掌握测量要领.最后通过选择合适单位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米、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空间观念形成的程度.

认识米、用米量(参考教案二)

《1米=10分米》教学设计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米=10分米》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米=10分米》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并初步掌握了测量的一些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前后知识间的内在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通过动手实践理解1米里有10个1分米,1米=10分米。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体验数学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时在操作中重点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理解1米里有10个1分米,1米=10分米
2、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简单的运算。
【教学重、难点】
理解1米里有10个1分米,掌握1米=10分米的换算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组准备一把米尺、每组准备10条1分米长彩色的条形卡纸、双面贴、课堂教材、课堂练习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一)练一练,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那些长度单位呢?请大家用你们的小手比划比划,这些长度单位大概有多长呀?指名学生分别比划米、分米、厘米和毫米这四个长度单位。
生: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伸出两臂这么长。
生: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分米,大拇指和食指间的距离就是1分米。
生: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厘米,食指宽度这么长。
生:我们学过长度单位毫米,一分硬币厚度这么长。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比划米要张开自己的双臂,大拇指和食指间的距离就是1分米,厘米就像我们食指宽度这么长,毫米就像一个一分硬币那么厚。
师:同学们把这几个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排序
生: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生说,师板书。(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出示课件,动物园的管理员帮动物检查身高时,忘记填上了长度单位,我们用学过的知识帮助管理员把长度单位补上。(指名学生回答)
生:长颈鹿长6米。马高140厘米……
师:同学们真能干,接下来我们继续帮助小动物找家,出示课件
生:500厘米高的老虎住在5米高的房子,8厘米高的喜洋洋住在80毫米的家……
(二)画一画,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画一画,完成:
1、画一条10毫米和1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10厘米和1分米的线段。
(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想一想,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师:同学们画完后,小组进行讨论,说说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说,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
师板书: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
生:齐读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师:同学们,看来你们对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好,能发现长度单位内在的换算关系。(巩固知识)
师出示1(?)=10(?)
填上什么长度单位使这个等式成立
生: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生:还有1米=10分米
师:1米=10分米?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动手探究。
师板书:()米=()分米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动手操作,量一量,数一数。
1、打开信封,量一量每张小卡纸的长度。
(出示小卡纸)请同学们看看,你能试着测量它多长吗?指名学生汇报结果)
生:每一张卡纸的长度都是1分米
生:每一张卡纸的长度都是10厘米
2、拿出米尺,利用手中1分米长的不同颜色的小卡纸,在米尺上贴一贴,数一数。测量1米=?分米。
(1)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实践,通过团结和作动手贴一贴、数一数,分享学习的快乐。
(2)师巡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3)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指名小组汇报,得出
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
1米=(10)分米
(师板书)
三、实践应用,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做一做
一张长2(),也就是20()。
(2)拼图游戏(答对,出示拼图)

五、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指名回答。
生:1米里有10个1分米,1米=10分米
生:我学会了,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师:同学们收获了新知识,学会了自我总结。特别用心,老师也受感染了,希望今后同学们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
板书设计:1米=10分米
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
换算关系: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里有10个1分米
1米=10分米

小猫种鱼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猫种鱼”,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新偏旁:提土旁,夕字旁,双人旁。

2.能够用很多、到了练习说话。

3.学习观察图画的方法,通过看图学文,懂得小猫为什么种鱼收不到鱼,从而教育学生在向别人学习的时候,要动脑筋,不要生搬硬套人家的做法。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继续学习观察图画的方法,看懂图意。

2.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道理。

3.识字、写字。

4.背诵课文。

三、教具准备:

图片,田字格黑板,小黑板,音节卡片,生字、词语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小猫种鱼

读题,解题。这是一篇看图学文,从题目上看讲了谁的事?讲了小猫的什么事?小猫种鱼,能长出鱼吗?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看图、学习课文。

(二)指导看图一、图二,初读课文。

1.这课书中有几幅图?哪两幅图画的是同一个人的事?(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画的是同一个人的事,第三幅图和第四幅图画的是同一个人的事)

2.出示图一,这幅图上画的是谁?她在干什么?(阿姨在种玉米)

(1)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是在种玉米?(①土地是新翻松的;②阿姨手中拿着小盆往地里撒种;③从第二幅看见长熟的玉米)

(2)什么季节撒种?(春季撒种)

(3)用一句话说出这幅图的意思来。(在春天里,阿姨往地里撒玉米种子)

3.出示图二,这幅图上画的是谁?她在干什么?(阿姨往筐里放玉米)

(1)什么季节玉米成熟了?(秋季玉米成熟了,收玉米)

(2)阿姨种的玉米长得怎样?收得玉米多不多?(阿姨种的玉米长得很壮,收了很多的玉米)

(3)能用一句话把这幅图的意思说出来吗?(阿姨种的玉米长得很壮,到了秋季,收了很多玉米。)

4.现在看看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有什么关系?(第一幅图讲阿姨在春天往地里撒玉米种子,第二幅图讲阿姨种的玉米长得很壮,到了秋季收了很多玉米)

(1)这位阿姨是什么人?(农民)

(2)练习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学生自己练习,同桌互相说)

(农民阿姨在春天往地里撒下了玉米种子,玉米长得很壮,到了秋天农民阿姨收了很多玉米)

5.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哪个自然段是讲的这两幅图的事。(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能连成句子。

(2)指名读,齐读。

(三)指导看图三、图四,初读课文。

1.出示图三,问,图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农民叔叔在种花生)

2.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农民叔叔是在种花生呢?(①农民叔叔用锄头刨坑;②地上的小盆里放着种子;③从第二幅图中叔叔收了一筐的花生,看出叔叔种花生)

3.什么季节种花生?什么季节花生成熟了?(春季种花生,秋季花生成熟了)

4.农民叔叔种的花生长得怎样,收得多不多?(长得很茂盛,收得很多)

5.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6.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讲的是这两幅图的事?自己练习读一读。

(1)学生自己练读,读准音字,连成句子。

(2)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看图五,初读课文。

1.出示图五,图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小猫种鱼)

2.小猫现在在干什么?想什么?(小猫把鱼种到坑里,坐在坑边想,到了秋天他会收到一大筐的鱼)

3.读第3自然段课文。

(1)学生自己练习,同桌互相练读。

(2)教师指名读。

(五)读全文,自己小声读。

想一想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作品赏析: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 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槐乡的孩子


编写者

第1教时

教学

内容

4、槐乡的孩子

设计

理念

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内容,培养自读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愉。。掌握生字词。

2、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的内容,培养自读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的内容,培养自读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教学

资源

修改意见




一、导言激趣,提示课题。

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交学费,体会到了种种劳动的乐趣,他们就是------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各自轻声读,遇到生字拼读一下,较长的句子或者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读几遍。

2、分成小组组织朗读,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

3、各组代表分段朗读。

三、细读课文,感知理解。

1、出示图片,介绍槐树槐花。

2、读读议议。A:槐树什么时候开花?那花苞是什么样的?文中还把槐花比做什么?

B:槐米有什么作用?

C: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读读相关的课文。

D:八月份,天气怎么样?谁能描述一下?找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朗读。

E:虽然天气炎热,勤劳的槐乡孩子绝不会错过槐树开化的时节,他们是怎样分工合作割槐花的?练习分角色朗读。

四、欣赏评价,深化感悟。

1、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有笔画出来,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

2、通过课文的朗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

3、引导小结:快乐不只是来自于休闲、享受,劳动中也有无穷的乐趣。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那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板书设计

槐乡的孩子

男孩爬削快

女孩捡塞

满载而归乐

课后记录

会上树的鱼


第二课时课文教学片段

昨天我们学习了第2自然段,老师带着大家从课文的语言中读出了鱼的新奇,相信大家对这种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文后面的内容更精彩,这种鱼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新奇呢?交流大家昨天预习的成果。

瑜:请大家看到这句话:来就来!鱼儿说着,胸和腹紧贴着树干,刷刷刷就向树顶爬去。这种鱼居然可以爬树,我觉得很新奇。

怡:我从刷刷刷感受到它还爬的很快,很奇怪。

昭:我也从胸和腹紧贴着树干感受一般的鱼在水里,怎么可能贴着树干不掉下来,很奇怪。

师:通过以上3个同学的分析,我们更加感受到这种鱼的新奇有趣,让我们用朗读把这些体会读出来。

丁:我从说完,他从树上下来,蹦跳这向大海奔去这句话中的奔去知道他跑的很快,很奇怪。

陶:我从小鱼儿爬上树梢,像吃豆儿似的,把大树上的蜗牛全吃光了。这句话中知道小鱼吃虫子像吃豆子一样,而且是全吃光了,很有意思。(同学们平时怎么吃豆子的?轻松)看小鱼就是这样轻松地吃着蜗牛,太不可思议了。

课外扩展

1、用一段话介绍弹涂鱼,把它的特点说出来,可以借用文中的语言。

(本周积累本写话作业)

有一种鱼非常有趣,它叫弹涂鱼。

2、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小动物?通过看书、上网等途径去了解了解吧!

8小猫种鱼


8小猫种鱼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小猫收不到鱼的原因,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规律的。

2.学会7个生字、3个新偏旁,理解字词的意思。

3.看清图意,培养观察能力。

4.朗读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弄清小猫为什么收不到鱼的道理。掌握生字词。

三、教具挂图或投影片、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看图学文(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题目。从题目上看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讲了小猫的什么事?我们听说过种树、种菜、种庄稼,但听说过种鱼吗?你们想不想知道小猫种鱼是怎么回事?看了图,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指导学生从整体上粗知图意,初步了解课文有关内容。

1.指导看图。

(1)出示5幅图,提示学生要把5幅图连起来看。(第一、二幅图上画的是同一个人,第三、四幅图上画的是同一个人,第五幅图圈里画的是小猫想到的)然后让学生边看边练习说图意。

(2)指名让学生说图意。可先说第一、二幅,接着说第三、四幅,再说第五幅。最后,试着把5幅图连起来说一说。(农民阿姨种玉米,收玉米;农民伯伯种花生,收花生;小猫种鱼想收很多小鱼。)

2.朗读课文。

(1)课文中是怎样说小猫种鱼的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标出生字,识记字音。标出自然段,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字音、自然段和朗读情况,根据情况决定读的遍数。

(3)认读卡片,检查生字字音掌握情况。

(4)朗读全文。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5)说一说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或知道农民种玉米,收玉米;或知道农民种花生,收花生;或知道了小猫种鱼等,学生知道一点说一点,不要要求过高)

(6)你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请你提出来?

三、读全文,思考同学们提出来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生字卡片。

2.朗读课文。

二、分段学文,一幅一幅仔细看图,理解课文内容和生字的意思。

1.学习第一段。

(1)朗读后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

(2)第一句话讲的是谁的事?农民干什么?使学生了解句子内容,渗透理解句子的方法,为读好一句话做铺垫。看图,说说农民在什么地方怎样种玉米?(图文对照,从实际上理解种的意思:在地里挖出沟,把玉米粒撒在垄沟里面,盖上土)什么时候种玉米?(春天)

(3)什么时候收玉米?收了多少玉米?(读第二句后回答:秋天,收了很多玉米)看图理解很多的意思(筐里的玉米满满的,地里还有。种了很少的玉米种子,收了很多大玉米)。谁收了很多玉米?(农民)收了这么多玉米她的心情怎样?(很高兴)

(4)朗读,要读出农民收玉米后高兴的心情。教师可以边指导边示范。

2.学习第二段。

(1)朗读。

(2)第一句话讲的是谁在干什么?(有了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在理解第二段时,适当增加一些综合性)看图说说农民怎样种花生?(加深对种的理解:在地里挖坑,把花生种子放在坑里埋上土)

(3)谁到了什么时候收花生?(联系上句了解收花生的也是农民。花生也是春种秋收)收了多少花生?(进一步理解很多的意思)再看图,从图上认识收的花生特别多。(每棵秧上结得多,筐里收得多)

(4)一颗花生的种籽长一棵秧,一棵秧结一簇花生,农民用那么少的种子,收了这么多的花生,心里一定特别高兴,请同学们读一读,读出高兴的语气。指导朗读。

3.学习第三段。

(1)朗读。

(2)第一句话讲小猫怎样?(把理解的重点放在句子的后半句:小猫的两个动作)小猫看见什么?(把这一段与前两段的内容联系起来,了解小猫种鱼的原因)小猫怎样把小鱼种到地里?(看图回答)

(3)读第二句,说说小猫想的是什么?(一定会收很多小鱼)看图了解小猫想收的小鱼有很多条。

(4)小猫种两条鱼想到一定会收到很多条鱼,心情怎样?(看图说小猫的表情)

(5)读出小猫当时的心情。

(6)小猫真的会收到很多鱼吗?为什么?(启发学生懂得小猫之所以收不到鱼的道理:庄稼的种子能在土里发芽、长出庄稼、结出果实。鱼是在水里生长的,埋在土里就会烂掉。小猫照搬农民的做法,是收不到鱼的)

(7)谁能帮助小猫找到收很多鱼的办法呢?(引导学生发现鱼和水的联系:小鱼在水里长大,能下很多鱼子,鱼子能变成很多小鱼)

4.教师总结:

你们都是聪明的爱动脑筋的孩子。不光知道小猫错在哪儿,还能帮它想出多收鱼的办法。以后,我们做事情要动脑筋想一想怎么办,不同的事,有不同的做法,不能简单模仿别人的做法,犯小猫那样的错误。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背诵课文。

注意引导学生把第一、二段课文进行比较,找到两段不同的地方只是讲玉米的地方换成花生。还要注意第二句开头没有农民。第三段比较复杂,注意与第一、二段的不同点。

三、巩固字音字义,掌握字形。

先读字音,再分析字形,进行书空练习,然后组词语加深理解字义。指导书写可在分析字形后进行,也可在学完所有字之后统一进行。

种:可与秋比较。左边都是禾木旁,右边火字换成中字。(种庄稼、种菜、种花、种树)

多:上下结构。上边是夕字头,写时两个夕要上下对齐。

地:可与他字进行字形比较。右边都是也字,左边一个是亻(单人旁),一个是土(提土旁)。因为地与土有关,他与人有关。

四、练习。1.在田字格里书写生字。

2.做课后第2、3题。

《槐乡的孩子》课文


槐乡的孩子,从小就和槐树结了伴。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山里的孩子离不开石头。

八月,槐树打了花苞,那花苞米粒般大小,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不仔细闻是闻不到的。小槐米藏在槐树丛中,轻轻地随风飘动。它们一点儿也不惹人注意,却是槐乡孩子的宝贝。槐米,可以入药,还能做染料。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

八月,天气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到小山上去了。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到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米。一簇簇槐米落下来了。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孩子们的小床下放着磨好的长钩刀、篮子。明天只要是晴天,孩子们又将投入到火热的劳动中

《洞庭鱼米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幼儿园鱼的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11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