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5.我给江主席献花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朗读,激发学生爱戴国家领袖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知识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秩序井然”、“爱抚”造句。能按照提供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
3、过程方法:
学会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学会自主、合作、探索地学习方式;学会查阅、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以“前进中的香港”为题先在小组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香港回归之时的自豪感以及给江主席献花时的幸福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第九自然段的反问句,引导学生体会香港人在洗刷了百年耻辱之后回到祖国怀抱的欣喜若狂、激动万分的心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理解“我就像……流遍全身”这个打比方的句子,深切感受香港同胞的欣喜和幸福。
教学准备:
课文配套录音带、有关“香港回归”的录像带,投影仪、录音机、明胶片若干张、生字卡等。
教学时间: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质疑,初步体会
第二课时:自主探究,体情悟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自学质疑,初步体会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按照提供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
4、学会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学会自主、合作、探索地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1、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东方之珠”》,同学们知道“东方之珠”指哪儿吗?(香港)
2、你知道有关香港的知识吗?
学生介绍:香港的风景、历史、回归日
3、你知道香港现任行政长官是谁?学习生字“董”记住“董建华”
4、1997年6月30日,江主席等中央领导来到香港和英方政府举行交接仪式,在香港的启德机场,中央代表团受到了香港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香港的一位少先队员姜咪咪(板书:姜咪咪)代表香港青少年给江主席献花(板书:给江主席献花),事后姜咪咪写下了一生中最难忘的作文《我给江主席献花》。(板书:我)
5、读课题,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教师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请你按照“冒雨等待”、“激动献花”、“幸福忘不了”给课文分段。
2、学生自学,教师置身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3、全班交流。各组发表意见,主要说说小组内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又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想解决吗。
4、继续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愿选择课文片断读,其他同学说说听了全文有什么感想。
2、学生发言。
四、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毯、频、董”
五、布置作业
1、继续朗读课文,争取做到有感情朗读。
2、查阅、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以“前进中的香港”为题先在小组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自主探究,体情悟道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用“秩序井然”、“爱抚”造句。
3、通过朗读,激发学生爱戴国家领袖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学会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学会自主、合作、探索地学习方式;学会查阅、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以“前进中的香港”为题先在小组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香港回归之时的自豪感以及给江主席献花时的幸福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第九自然段的反问句,引导学生体会香港人在洗刷了百年耻辱之后回到祖国怀抱的欣喜若狂、激动万分的心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理解“我就像……流遍全身”这个打比方的句子,深切感受香港同胞的欣喜和幸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观看录像
1、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当时人们特别是姜咪咪的心情?(板书:激动万分、无比兴奋、欣喜若狂、热泪盈眶、幸福)
3、观看录象,展现香港回归的过程。
教师语言导入:1897年到1997年,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香港就像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倍受欺凌。今天,香港回归到祖国的怀抱,香港人民多么激动,让我们和香港人民一起来体会。
4、观看后,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自学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体会激动、高兴的心情。把能表现香港人民激动兴奋心情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小组长进行总结。
三、师生对话,深入体会香港人民的思想感情。
1、学习“等待”一部分。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人们激动、喜悦的心情?
(1)师生交流:
秩序井然兴奋激动竟
(2)理解:我捧着准备献给江主席的鲜花,又是兴奋,又是激动,竟顾不得擦一下脸上的雨水。
a、谁来把“我”的心情读出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b、想一想,此时“我”的心情为什么这样高兴、激动?
c、人们仅仅是今天在等待吗?
d、过渡:长久等待了一个世纪,来了,来了,中央代表团的专机出现了,人们的心情更加激动,谁来读。
2、学习“献花”部分
过渡:人们站在红地毯两侧,心情是一样的,他们都在兴奋而激动地等待着江主席的到来,竟顾不得擦去脸上的雨水。盼着,盼着,中央代表团乘坐的专机降落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1)说说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当时人民的激动的心情?
(2)理解“沸腾起来了”: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3)理解“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a、如果你是香港的百姓,你会怎样说?(展现情景)
b、将自己的感情宣泄表达出来,再有感情地朗读。
c、让我们看看当时欢迎的场面。(中间可以插入录象)
d、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4)理解“在回归的日子里,洗刷了百年耻辱的香港人,受次迎接自己的国家元首,怎能不欣喜如狂、激动万分呢?”
a、请看这些资料:
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占香港岛。
1860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永久割占九龙半岛以南。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和新界,租期99年。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b、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触?
c、指导朗读
d、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百年耻辱、自己国家的、怎能)
e、指导朗读。读出自豪的心情。
3、学习“忘不了”部分
(1)“我”代表二百万青少年献花,心情更加激动,从哪里可以看出?
(2)理解“我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流遍了全身。”
a、体会我的心情:“失散多年”原指什么?现在指什么?“母亲”指什么?
b、有感情地朗读。
c、仅仅是“我”感到幸福吗?
读:我、千千万万的香港同胞、香港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
d、看录象,体会香港人民的喜悦的心情。
(3)此情此景,我代表千千万万的香港同胞,我……多么幸福啊!
4、总结:为什么忘不了这一天?(我激动香港回归祖国)
5、延伸:十六大(图片)、澳门、台湾等。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总结课文。
2、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围绕“香港的昨天、今天、明天”出一期手抄报,或开一个主题班会。
6、天安门广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生字,不仅要注意读准字音,辨析字形,还必须书写正确、工整。
2、读懂每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意思。
3、认真阅读课文,赏析重点片段,并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了解天安门就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爱国的思想感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段。
教学重、难点:
1、认真读懂每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意思。
2、认真阅读课文,赏析重点片段,并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了解天安门就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法:创设情境调动情感经验自由表达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1、相关的图片资料
2、课件
3、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首都北京有哪些风景名胜吗?
2、提问:那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是那个广场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呢?
3、板书课题,简介“天安门”。
二、初读课文
1、要求自读课文: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部分容易读错的生字词,指名读,并且正音,强调“矗、曙、政”等字的读音。
⑵进行重点字词的记忆训练:默写,反馈指导。“碑”的关键笔画“ノ”,“袖”的偏旁是“衣字旁”,“沸”字右半边的正确笔顺。
⑶轮读有关生字词,要求读正确;教师范写部分生字,学生描红。
⑷指名读课文,引导读顺长句,教给停顿方法。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轻声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课文,不添字,不漏字,读得比较流畅,有一定的速度。
2、小组交流读书情况:组长指名分小节读课文,组员评议,打分。
3、大组汇报:教师抽读,大家评议,给小组打分。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要求:有一定的速度,并且思考:天安门广场有什么特点?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天安门广场的?
2、小结:①广场上的景物②广场是新中国的象征③广场清晨升旗和节日的壮观景象
3、再读课文思考,仍要求有一定的速度:由此可见,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段落?怎样分?
4、小结:一(1)二(2-3)三(4)四(5-6)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其余思考:这段讲了什么?
2、讨论:①这一段讲了什么内容?
②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两个词语是什么?为什么最重要?
3、齐读。
六、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初读了课文,你对于天安门广场有着怎样的印象?
2、布置作业:
①熟读课文。
②听写生词。
③完成习字帖,注意间架结构。
④请以“宽广”、或者“壮观”为主题搜集资料,给大家介绍天安门广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3---6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
领袖宣告纪念碑雕梁画栋
政府沸腾博物馆尽收眼底
2、同桌交流反馈,进一步强调“袖、博、沸、碑”的正确书写。
3、提问:天安门广场是一座什么样的广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天安门广场的?你愿意就哪一个特点来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天安门广场?
二、讲读课文2、3自然段
1、指名读2、3段,思考:天安门广场是什么样的?(讨论后回答,理清方位)
2、完成课后第四题:出示挂图,指名介绍各个景点的位置。重点理解并且用好文中的方位词“北端、前、两旁、中央、南端”,思考:观察点有变化吗?
3、小声读课文的2自然段,思考:你从哪儿看出天安门的雄伟壮丽?把你认为写出天安门雄伟壮观的语句勾画下来,在你觉得写的好的地方加上着重号。
(重点理解“雕梁画栋、蟠龙花纹、挺拔”等词,同时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体会天安门的壮丽。)在此基础上朗读。
4、自由朗读第3段,想象文中所描写的宏伟的天安门广场。
⑴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他的壮观?勾画有关语句。
⑵广场上有哪些建筑物,他们有什么特点?
(抓住“眺望、矗立、高大、金光闪闪、巍峨壮丽”等词,读中评析。)
5、看图完成练习:
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的人民大会堂
★()的毛主席纪念堂
★()的中国国家博物馆
★()的五星红旗
★()的天安门
6、指导朗读:让我们尝试读出来吧。
三、讲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为什么说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2、抓住重点词指导理解:
⑴“向往”是什么意思?
⑵看图激情,毛泽东主席是怎样宣告?训练朗读。
⑶想象广场上的群众,再次体会“无比向往”的含义。
3、齐读第4自然段。
四、讲读5、6自然段
1、小声读,思考:这两段分别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什么时候的情景?理清两段的主要内容分别是①清晨升旗仪式;②节日之时。
2、再读第5自然段,思考:升旗仪式怎样进行的?画出最振奋人心的句子,谈一谈你的感受。
3、出示句子:“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
提问:你对于这一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指导朗读:我们怎样读出这种感受来?
4、小声读第6自然段,想像课文描写的画面。思考:从中,你感受到什么?把你喜欢的词语、句子勾画下来,向大家介绍你的阅读感受,可以结合自己的想像来谈。
(通过朗读评析指导,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生情,在读中重点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华灯初放、彩灯辉映”等词的意思及所描绘的意境。同时积累丰富的词汇。)
5、朗读交流:谁能把我们带到节日的天安门广场?
评议朗读:你们看见了那热闹的场面了吗?
6、哪些词语和句子让你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画面?你能用上它们也描述一段类似的景象吗?
7、出示填空题,指导背诵第六自然段。
每当节日到来,天安门广场更是(),()。无数盆鲜花组成(),把广场装点得犹如()。入夜,(),(),天安门广场().来自祖国各地的人们(),()。鲜花与彩灯(),礼花伴歌声(),天安门广场()。
五、总结全文,课堂练习
1、小结:通过学习,你对天安门广场有了怎样的认识?你想去吗?为什么?
2、出示图片,要求仿照课文第二小节的写法描述图画上的景象,注意方位的顺序,用上我们学过的成语。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进行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课后词语★
(二)按要求写词语:
1、先用下列生字组词,然后给它换个偏旁,并且组词:★★
栋:()()()()()
博:()()()()()
袖:()()()()()
政:()()()()()
沸:()()()()()
犹:()()()()()
眺:()()()()()
2、根据拼音,填字组词:★★
yán()寒()热()格()水
zhuàng()观形()奖()强()
zu?()法()位以身()则()用
3、近义词:★★
壮观()眺望()
庄严()宣告()
4、写出描写节日热闹景象和建筑物的成语:(至少各4个)★★★
(三)选词填空:★★★
矗立挺立直立耸立
1、看,青松()在这一片茫茫风雪中,是那么坚强无畏!
2、路两边那两排高高()的白杨,可是绿洲人民心目中的“守护神”呢!
3、一进雨花台烈士陵园大门,一座栩栩如生的烈士群雕()在眼前。
4、巍峨的雪山()在远远的地平线上,就像一位静默沉思千年的智者,吸引着我们。
(四)请你为一位没有见过天安门广场的亲戚介绍一下天安门广场上的景物,注意语句通顺,简洁,用好方位词。(可以用书上的语句来组织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五)默写本课中你最喜欢的一小节。★★★★
板书设计:
天安门
广场上的景象广场四周的景点
6、天安门广场
(宽广、壮观)广场的象征意义
升旗和节日的广场
7、徐悲鸿励志学画
教学目标:
1、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6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2、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3、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学习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学习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教法:情境式启发式读悟式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1、徐悲鸿的图片及介绍
2、课件
3、要求同学们了解徐悲鸿的资料,要求至少能比较详细地介绍一幅他地作品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清段落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由图导入,出示徐悲鸿《奔马图》,提问:这是一幅国宝级作品。谁见过,并且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它?
2、谈话:它的作者就是——(板书课题)
3、简介徐悲鸿。提问:还有谁有补充?
4、组织解题:
⑴“励志”是什么意思?通常什么时候需要“励志”?指名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⑵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想知道的?经过预习解决了哪些?还有哪些没有解决?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要求:
⑴认读生字表中的字,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⑵在课文中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读顺句子。
⑶将课文读正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
2、指名逐段试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最后再自由读。
⑴正音:提醒学生读准“励”边音;“怒”鼻音;“租”平舌音。
⑵词语释义:互相交流,已通过什么方法了解了那些词义,还有那些词语不理解?
3、指导写生字:
⑴出示生字词,齐读再次正音。
⑵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写字。
⑶学生描红,教师巡视。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自由读,要求比较熟练,有一定速度,读完后思考:徐悲鸿的“志”是什么?他是怎么“励志”的?结果怎样?尝试连起来用一两句连贯、通顺的话说说。
2、默读课文,要求按刚才的归纳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3、小结:一(1-3)二(4-7)三(8)
四、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现在,你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2、布置作业:
①熟读课文。
②听写词语。
③用一两句连贯通顺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
④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及当时中国的世界上地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2、组织反馈。
3、提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
1、小声读1-3自然段,思考:徐悲鸿留学时发生了什么事?为此,他立下了什么志向?
2、那位外国学生说了什么?默读外国学生的话,思考:
⑴这段话有几层意思?
⑵哪一句话最使徐悲鸿和我们气愤?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⑶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讨论: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以为、天堂、也成不了才”等,读除外国学生的傲慢,欺人的语气。)
3、提问:那么,这个外国学生为什么敢这么说呢?谁能结合资料谈谈。
4、提问: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样?
5、徐悲鸿又是怎样做的呢?出示句子“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提问:①“激怒”是什么意思?“激怒”的人会怎么做?
②徐悲鸿被激怒了,说明了什么?
③激怒的徐悲鸿是怎样的?他为什么会这样?
④你支持他这么想吗?为什么?
⑤“真正的中国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⑥他打算用什么样的“事实”来让那些瞧不起中国人的人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人”?
6、谈话:是呀,徐悲鸿也是这样想的。我想每一个真正有骨气,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都会这么想,这么做的。
7、指导朗读:现在,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想法吧。
8、自由读第4自然段,学习这一过渡段的写法。讨论:
⑴比较句子,出示“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与文中原句比较体会。
提问:①这两个句子,你觉得那个句子更能反映出“被激怒的徐悲鸿”的样子?
②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你喜欢它们吗?为什么?
⑵指导朗读,强调“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这几个词语。理解它们的意思,体会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默读课文5、6小节,思考:哪些地方的描写突出了徐悲鸿的“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分别勾画下来,在边上写出自己的体会。
10、组织交流。
11、结果呢?出示文中的句子“功夫不负有心人”。
提问:①这儿的“功夫”指什么?这个词语还有什么意思?
②徐悲鸿花了怎样的“功夫”?默读5、6自然段,自由勾画讨论。
(抓住“每逢”“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只用、省下”等词句,通过读、评、议悟出“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真正含义。)
③联系徐悲鸿想一想,“有心人”又是什么样的人?
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话还可以用来形容谁?为什么?
12、三年过去了,结果怎样了呢?默读第8小节,思考:徐悲鸿取得了哪些成就?
13、讨论归纳出:a成绩优异,引起轰动。B外国学生震惊,佩服。
14、出示这次外国学生说的话。
提问:⑴与第一次语言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从说话的内容、神态、语气等分析)
⑵什么叫“有眼不识泰山”?这句话通常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⑶外国学生这么说,说明了什么?
⑷引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⑸现在,徐悲鸿此时内心可能有什么想法呢?
15、谈话:是呀,只有用事实才能让他们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人。出示句子“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三、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小结: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2、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3、4题。
(3)为“真正的中国人”主体班会搜集资料。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进行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一、听写:★
二、辨析,组词:★★
努()列()栋()试()
怒()烈()练()式()
租()倦()陈()负()
祖()港()阵()付()
三、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尽量用上这些词句:★★★
嫉妒激怒励志
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陈列临摹震惊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眼不识泰山。
四、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功夫不负有心人。”和“有眼不识泰山。”的理解。★★★
五、中国人中,像徐悲鸿这样“为国励志”的“有心人”还有很多,你能列出几位并简要写出他们的最大成就来吗?★★★★
如:徐悲鸿世界知名画家
板书设计:
学画受辱
轰动
7、徐悲鸿励志学画
震惊
“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
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
8.虎门销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另有两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实验目标:让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情动于中而发而外。
教具准备:《鸦片战争》录像、《虎门销烟》课件、网络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通过上网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离景资料。
一、课前准备:观看《鸦片战争》
二、谈观后感受自然导入
师:这是一部老电影了,但我却是看了一遍一遍了,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论。)
师: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由。
(可自由谈,只要说出理由就行,相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引出主人公林则徐)
师:你们了解林则徐吗?
先调动学生已知,大致说说对林则徐的认识,引导学生上网查询。然后师总结。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掌握生字词。
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鸦片欺侮盐巴虎门销烟
历史装点顿时伟大壮举
(2)指名读词,重点读准翘舌音、后鼻音。
(3)解释词义,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练习巩固
1、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2、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
(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
(板书:伟大壮举)
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
(雄壮、气势盛大)
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
(2)读后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
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
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
(板书:场面:壮观、隆重)
(3)指导朗读。
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
3.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虎门销烟的经过)
(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下令、销烟、结果。
(2)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
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交流:“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
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
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
(第一步:撒盐巴教师为主概括)
(第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让学生自己概括)
(板书: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
(板书:先再然后)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
教师引读
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然后,指名读。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
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
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
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三、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板书)指导朗读。
(2)出示第六自然段。练读,最后齐读。
(3)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
(4)师总结,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5)齐读课文。引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
四、学法练笔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师出示“……先……再……然后……”及练笔要求。
3、小组合作练说,并互评。
4、推荐或自荐说,师生共评。
5、怎么说就怎么写。
五、练习巩固
1、小练笔
2、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8.虎门硝烟
水泄不通彩旗林立打击嚣张气焰
礼炮轰鸣群情沸腾表明不可欺侮
震惊中外伟大壮举
习作2
一、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习作要求中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所以本节课我拟订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一)先简单地写自己姓名、年龄、在哪所学校上几年级,再选取自己相貌、性格、爱好等说说。最后和同学们交流、评议。
(二)能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把自己各方面有顺序地说出来。
二、教学过程
分三个环节
第一环: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特别是三年级学生作文刚刚入门,就得引发他们的积极性。我根据小学生对新事物好奇的特点。(先让学生在课前每人准备一张相片或一面镜子)上习作课时让学生自己看相片或照镜子观察自己的相貌,把自己的相貌最有特点的地方记下来。然后想一想自己的性格,平时喜欢静或喜欢动等等,还有爱好是什么?(如看书、画画、体育等等),还有自己最特长的是什么?(如体育、舞蹈等)让学生各抒已见后,教师小结:每个同学都熟悉自己,如果能把你说的写出来,大家一听作文内容就知道是你,那么你就成功了,这样自然地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第二环:细读要求,明确要点。
这一环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明确写作要求,重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教会学生如何审清习作提示。
我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读一读习作提示,想一想本次的要求是什么?
同学之间讨论,明确习作训练的要求是:
(一)、简单写出自己的姓名、年龄、在哪所学校上几年级。
(二)、重点写自己的相貌、性格、爱好、特长等。
(三)、能根据习作内容,给文章定个题目。
(四)、作文写完后,认真修改。
第三环:拓宽思路,展开思维。
学生明确了写作内容和要求后,我便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相貌、性格、爱好、特长、介绍清楚,所以我采用看—想—议—说—评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看,看看自己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想,想想自己的性格,平时有什么爱好,有什么特长,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刚刚作文起步,再加上生活范围有限。感知水平不高,积累较少,因而常常感到“没东西可写”,又由于年龄特点,为了帮助学生有一个作文感知,我先在学生面前对自己的姓名、年龄、教那年级,(简单说),相貌、性格、爱好、特长(重点说)说一遍,学生有一定的作文思路,如何去介绍好自己写下来。
说——评,在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后,我让各学习小组选一名代表,把他们的构思的内容说出来,让大家评一评是否合符要求,在练习说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个别说、评说、同桌说、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把自己的构思内容说出来。真正做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以及”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通过看——想——议——说——评”这几个环节,以及师生、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学生的思维有了写作的概念,产生“乐于书面表达”的欲望,增强了习作的自信心,老师引导学生把说的内容写下来,写作文自然就不再是“难于上青天”的事了,
三、教学体会
这次习作训练课,力求体现了“自主、合作、创新”的设计理念,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借助镜子和相片细细观察自己的外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文课程标准》提到了“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已是这节课的写照。
板书设计:
自我介绍
姓名、年龄、学校、年级(略写)
相貌、性格、爱好、特长(详写、重难点)
练习2
第一课时
一、学会看示意图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图标,弄清方向标,学会估算距离等。
2.投影出示:如果小芳从家到学校,你能帮她说说如何走吗?
听教师讲解,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从学校到小芳家的住址和走法。并选1——2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小组内交流讨论
二、写写画画自己的家庭住址和走法
1.先向小组内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家庭住址,再说说如何走,互相评议。
2.自由写写画画,设计一张家庭住址“名片”。
教师巡回指导
三、说说家乡地名的由来和变迁
1.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一、学习成语
1.复习背诵学过的成语。
2.准确认读。
(1)学生自读8条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正音。
(3)学生自由练读。
3.了解大意。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已经懂了的成语的意思。
(2)教师重点讲解分析以下三条成语的意思:
以身许国:把自己献给国家。
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大事和人民的疾苦。
浩气长存:盛大、刚直的正气或精神永远留存。
4.熟读成诵。
(1)指名读。
(2)学生自由读。
(3)同座位相互练习背诵。
(4)集体背诵。
(5)指名背诵。
5.巩固积累。背诵学过的一些成语。
二、认识古诗、对联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2.读正确,读通顺。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由读。
(2)指名试读,教师正音。
3.了解大意,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两句名言的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2)指名试说,教师相机点拨。
(第一句大意:人生在世,谁能避免一死呢?但要死得壮烈,死得有价值。我愿留下一颗赤心,以彪炳史册,昭示后人。“汗青”是指史书。)
(3)在学生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要边读边体味这两句名言所蕴含的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抱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及时表扬读得好的同学。
4.熟读成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读,练背。
(2)同座位之间互背。
(3)集体背诵。
(4)指名背诵。
5.巩固积累。背诵学过的一些名人名言。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介绍我的朋友
一、介绍朋友,指导选材
1、激趣引入你在生活中肯定结识了许多的朋友,这些朋友中有些我们都不认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好朋友吗。
2、提出要求自由读口语交际训练要求,你知道了什么要求。
(学生自由发言)
3、你准备向大家介绍哪些小伙伴
学生自由说自己的伙伴(小组交流)
(老师在巡视中,引导学生在众多的伙伴中,选择最了解的来介绍)
二、讲伙伴,指导交际
1、指导:为了让大家了解你的小伙伴,请你把这位小伙伴的姓名、性别、年龄、与自己的关系,他做过的什么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讲给大家听。
(抽在巡视中发现的有代表性的学生说)
2、组织大家评议,肯定优点,提出修改的地方。
四、表演,练习对话
学生三人一组,自由搭配练习。愿意上台表演的就上来表演。
五、评议、选最佳角色
大家认真观看别人的表演,提出自己的意见。
(先请平时不太大胆的学生上台表演,多鼓励他们)

小编推荐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四上语文第二单元备课教学设计

5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情分析

教学《题西林壁》时,要突出“横”“侧”“远”“近”

“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如《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教学《游山西村》,应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淳朴热情、乡间的风光习俗,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5分钟)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35分钟)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察效果

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学会一类生字豚.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资料准备

背景音乐与诗境相关的挂图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熟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感悟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豚(2分钟)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

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二,读诗,整体感知(15分钟)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莫:不要浑:(1)水不清,污浊;(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

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15分钟)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5分钟)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检查反馈(3分钟)

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拓展空间:

创新火花

《游山西村》另外一首

学法指导: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写法指导:先抑后扬

扩展阅读:建立作者档案,扩大阅读面

六、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生卒年代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著名作品

自己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

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七,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八,作业

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后反思: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在理解诗意的同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真挚感情

在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可让学生举个例子说一说“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6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学情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者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通过连续仔细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怎样爬的秘密。文中不仅讲了爬山虎“脚”的颜色和样子,以及怎样“爬”等知识,还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特有的生活习性。

课文先讲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然后介绍爬山虎叶子,最后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课文的重点是讲爬山虎脚的特点。

在教学上,我认为可以采用边读边探讨的方式增进学生的认识。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学中通过抓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研究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同时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就更了解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演示,加深理解。

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5分钟)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15分钟)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15分钟)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5分钟)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5分钟)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20分钟)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

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10分钟)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5分钟)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萎

教后反思::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7蟋蟀的住宅

一、教学目标

①学习课文,认识“蔽”、“慎”等7个生字,会写“蔽、搜”等13个生字,正确理解“慎重、搜索、随遇而安”等词语的意思。

②抓住蟋蟀住宅的特点,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5、6自然段。

二、课前准备:

①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蟋蟀生活习性、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②放大的蟋蟀图片。

③每生准备一张白纸。

三教学重点分析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学情分析

紧扣文本,以读为主,领悟表达方法:通过品读,品读重点字词,领略文章内涵:享受语言文字之美,激起观察大自然的好奇心,达到学以致用。打破老师独揽课堂的方式,开放学生的思路,培养问题型的学生,以激起求知欲望,并合作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自读自悟、读书指导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看图激趣,揭示课题(5分钟)

①(师拿出准备好的蟋蟀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

师板书:蟋蟀(生书空)

②这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了,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吗?(好斗、唱歌、建住宅)。

师板书:住宅

③今天,我们就跟着文中的作者去参观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好吗?

范读课文

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15分钟)

①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是不是也很想亲自去参观一下啊?请你自由地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边读边想: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②学生试读

③检查自学情况:

a、你看到了蟋蟀的住宅了吗?指名分读相对应的自然段。

b、教师相机出示几个难读的生字、新词,正音、巩固。慎(shn)重、选择(z)、洞穴(xu)、隧(su)道、挖掘(ju)、倾qng)斜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20分钟)

①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哪几方面的内容?(选择住址、住宅的特点、怎样挖掘)

②生找出相对应的段落

③指名读蟋蟀选择住址的小节。(第2小节)

a、板书:随遇而安懂它的意思吗?

b、随遇而安,从字面看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c、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谁不喜欢随遇而安?请勾画出重点词语。

别的昆虫:临时隐蔽所

蟋蟀:慎重选择不肯随遇而安

d、读了这一段,你喜欢上蟋蟀了吗?是文中的哪些词让你喜欢它的?(不肯随遇而安、常常、一定要、一点一点……)

同学们,如果你是蟋蟀,天下雨了,当看到别的昆虫还在为寻找住宅而奔忙,自己却已有一个非常好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自豪、骄傲)

e、带着这种心情朗读这一节。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又是怎样挖掘的?让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巩固字、词,指导写字。

①指名读生字、新词。

②指导书写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指导:蔽、毫、抛

b、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5分钟)

①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掌握情况。

②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蟋蟀选择住宅的时候,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现在让我们到蟋蟀的住宅去作客,去看看这住宅究竟是什么样的。

二、精读住宅特点,加深感悟(15分钟)

①自由读3—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住宅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②反馈交流,并指名在黑板上板书。(向阳、倾斜、隐蔽、像隧道、弯曲、九寸深、一尺宽、有“门”、有“平台”、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③这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就有这么多的名堂,怪不得这么出名呢!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④现在,我们就来当蟋蟀的建筑师,为它画一张住宅剖面图吧!(把画好的图贴在黑板上。)

⑤你怎样评价蟋蟀的住宅?带着赞赏的语气读3—6段。

三、转换角色,练习说话(10分钟)

①现在,你们就是蟋蟀工程师本人,要去参加昆虫建筑经验交流大会,请你们马上做好准备,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建筑住宅,你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自由准备后发言

③有感情地朗读5、6两个自然段。

四、学习挖掘部分,体会蟋蟀的工作艰苦(8分钟)

①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吗?(因为它的挖掘工具太简单了!)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指名分节读7—9小节。

画出蟋蟀挖掘动作的词。

②它用前足挖巢穴容易吗?巢穴挖好了还要干什么呢?(整修)

③齐读,读出蟋蟀的工作艰苦。

阅读资料,深入认识蟋蟀

①看资料(课前同学们搜集的有关图片及其他资料)谈体会。

②看了图片、资料,你又懂得了哪些不知道的知识。

总结全文(2分钟)

①齐读全文

②读了蟋蟀的住宅的介绍,你喜欢蟋蟀吗?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赞美它吗?

③练写

④交流

安排课后作业

①把你认为最喜欢读的句子抄一抄。

②看谁先把5、6两节背出来.

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

向阳隐蔽干燥

弯曲光滑不肯随遇而安

平整简朴卫生

课后反思:

作者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

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分析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学情分析

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5分钟)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15分钟)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10分钟)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消磨时光——偶然发现——大胆设想——对科学执着追求——轰动地质界

课后反思;

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教师可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是,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资料,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语文园地二

学习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课前准备

1、提前一段时间布置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准备“爬山虎”图片。

第一课时

◆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⑴自读。

⑵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⑴住宅住址隐蔽隐藏

⑵洞穴倾斜平坦宽敞

⑶均匀重叠空隙痕迹

⑷引人注意毫不可惜随遇而安

◆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⑴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⑵按顺序齐读。

⑶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释说话。

⑴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

⑵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

◆我的发现

⑴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⑵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⑶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交流。

⑷读“小林”“小东”的话。

◆成语故事

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⑴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

⑵文中第二自然段几地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

4、说故事。

◆日积月累

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

2、读句正音。

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2、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

2、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的?

3、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也许还有奥妙没被发现呢。

4、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的最清楚、最精彩,将获得“独具慧眼”奖。

⑴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⑵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

⑶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

⑷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5、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

6、评议“独具慧眼”奖的主人选。

1、拓展:这幅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也许会得到丰收的喜悦。仔细看图,清楚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朋友。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

1、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⑴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

⑵有什么新的发现?

⑶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每个人根据这位同学讲过的内容各取一个题目。

⑴学生说题目,师整理。

⑵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若把它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的注意什么呢?讨论明确:

⑴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深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⑵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坚持写日记。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的进行修改加工。作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⑶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5、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6、学生就某一片交流,共同评议。

2、修改或批改,着重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第四课时

作文讲评

1、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可选以下几类典型,作为学生评议内容及方向。

⑴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

⑵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的对比。

⑶优秀习作的赏析。

2、根据评议自我修改文稿。

3、誊写习作.。

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学习重点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学习重点,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学习重点

第二单元

空:kōnɡ:天空空中kònɡ:空隙空地

曲:qū:弯曲曲线qǔ:戏曲乐曲

爪:zhuǎ:鸡爪子爪子zhǎo:爪牙手爪鹰爪

铺:pū:铺张平铺直叙pù:床铺上下铺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缘:因为。题:书写、题写。此山:(此:这)这座山,诗中指庐山。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后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意思: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陡峭挺立的山峰。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高处看,从低处看,庐山的景色各不相同。为什么不能看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只因为自己置身在此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道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看待任何事物,都要全面地去了解,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西村:村庄名,在今浙江绍兴。豚:猪。疑:以为,怀疑。足:足够,丰盛。

意思: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走过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以为无路可走了,忽然看见前面柳色浓绿,花儿艳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道理:形容陷入困境,似乎没有希望了,忽然绝处逢生,出现了新的契机,告诉我们在面对克服困难时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如画杨桃时;不同角度看杯子时;盲人摸象……)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举例说明。(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尽管我认真思考,反复计算,还是想不出解题的方法。这时爸爸走过来,给我指点了一下,我很快就解出了这道难题,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爬山虎的脚》:

课文先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然后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课文的重点是讲爬山虎脚的特点。文中用三个自然段讲了三层意思:①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②爬山虎的脚怎样在墙上爬;③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这句话写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一句:绿(绿得那么新鲜);第二句:又多又密,(铺得那么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第三句: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句话写了爬山虎脚的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形状(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嫩红)。

“爬山虎的脚触着(zháo)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这句话中描写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动作的词语有:触、变、巴、拉、紧贴、爬。

《蟋蟀的住宅》:

“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随遇而安”是指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得到满足。

从“慎重选址、自己一点一点挖掘”这两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这句话中,作者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这使我们感到: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而且还有休闲娱乐的功能,我们可以想象到当四周静悄悄时,小蟋蟀演奏着乐曲,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这种形象的语言反映也作者对小蟋蟀的喜爱之情。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这句话把蟋蟀的住宅称为“伟大的工程”是不是太夸张了?

(答:不是。因为蟋蟀的住宅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倾斜的隧道、隐蔽的门口、平坦的平台、光滑的墙壁,这座住宅是这样的简朴、清洁、干燥和卫生。可是蟋蟀用来造住宅的工具却只是那样柔弱的前足和后腿,这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这住宅对于蟋蟀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五篇)


5中彩那天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财富、修理厂、名牌、方式、赠给、拥挤、道德、难题、彩票、存根、号码、回忆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懂得“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含义。

4、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情感。

教学重难点

懂得“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写着名言的投影片。

第一课时

名言导入,直奔中心

1、导人:齐读一句名言:(出示投影)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一位普通的母亲

朗读课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除了记得这句话,还了解了哪些内容?

(再次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明白父亲遇到了什么样的“道德难题”)

品析词句,探究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学习三一五自然段

走向父亲的心灵深处,去细细品味这位家境贫寒的父亲,在中大奖后的那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过程。

1、自读三一五自然段,并用“——”画出描写父亲中彩后表情的句子。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晶析词句。

A、中彩后的父亲有怎样的表情?(中彩获车——神情严肃)

b.品读句子:

“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

揣摩人物心理:同学们,为什么中彩后父亲会不高兴呢?(因为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并做了记号“k”,正是这张带“k”字标记的彩票中了奖)

比较父子间的不同态度:(我的心情与父亲的心情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父亲的不悦)

c、拓展想象,练习说话,深人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出示配乐投影)

大街上人声鼎沸,只有神情严肃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车,他的心里矛盾极了:

D、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学习六~八自然段

1、默读思考:万般无奈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奔驰车,回到家里,他又做厂些什么?

2、学生根据有关词句汇报学习情况。

(父亲把05102i的“k”字擦去了,上面还留有“r字的痕迹)

3、体会父亲当时的内心世界。

深人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启发说话。

同学们,现在的你,就是这位家境贫寒,梦寐求车,并用自己一个人的收入来维持一家六口人生活的父亲,你在擦掉“k”字时,心里都想些什么?能对同学们说说吗?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说:1.昧着良心满足个人私欲;2.对家庭的责任感)

4、品析句子,再次剖析父亲的人物形象。

理解句子: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

a、出示配图朗读投影。(同学们,文中的我因百般喜爱这辆车,而又担心失去这辆车,竟委屈得差点流泪了)

“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我激动地说。

b.显而易见,“我”的意见是留下车。理由是什么?(因为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理由成立吗?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再次引入情境,小组讨论。

语言引入情境;这声音强烈撞击着父亲那本想留下车的欲望。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位贫穷而有责任感的父亲,面对眼前的这位正在成长的儿子,你会做出何种选择呢?

5、深入探究心里变化,感受父亲的人格魅力。

同学们,一位家境贫穷,靠自己一个人的工资来养活老老少少一家六口的父亲,在金钱与诚实,欲望与守信面前,经过了复杂的思想斗争,毅然选择了后者,这怎能不令我们对这位父亲肃然起敬呢?请大家用心来读这句话。(出示投影)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第二课时

(三)学习第九自然段

1、朗读。(出示投影)

思考:困扰着父亲的“道德难题”终于解开了,父亲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2、再次讨论,领悟父亲的高尚人格。

a、朗读思考:同学们,老师和大家一起学到这里,我也被搞得“迷惑不解”了,父亲是靠什么解开了这个“道德难题”的呢?请大家再读这句话:(出示投影)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b.引导学生看投影朗读,从“诚实,有信用”中来归纳“诚信”一词。(学生上黑板完成板书:诚信)

c、同学们,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诚信”在人们的商业交往及生活交往中尤为重要。让我们记住父亲的言传身教吧!请大家再读这句话: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想象拓展

1、学到这里,同学们应该注意到,文中妈妈说话了,我也说话了,惟有这位风格高尚的父亲在整篇课文中没说一句话,多么遗憾呀!我们能否在文中某个地方补出父亲可能说的话?

2、同学们,车被开走了,家中的每个人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他们町能说了哪些话,请写出来。

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最后一段。

(虽然文中的“我”当时不理解父母的所为,但成年以后看法变了,请齐读最后一段)

2、齐读中心句。(投影)

总结拓展

1、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2、把自己口述的“收获与体会”,略做修改写下来,也让自己的体会形成一句“名言”,并在结尾处写上自己的名字。

如: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富有,更需要精神上的富有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6*万年牢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通过课文的研读,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做人实在。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文的研读,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做人实在。

课前准备

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万年牢》

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万年牢是什么意思?万年牢指什么)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检查字词:多音字:把(b6)、闷(men)、削(xiao)

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竹签、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

(能认读,并结合句于理解词义)

3、课文三处写了万年牢,分别指什么?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

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第一处的万年牢指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a、为什么叫万年牢?

b.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读第二小节,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小节,体会父亲在制作糖葫芦中对蘸糖、甩糖风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c.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2、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

“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a.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b.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做生意认真实在)

3、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什么呢?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

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

4、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懂得:产品质量好习‘赢得顾客,做事讲认真、讲实在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深入体验

你是怎么理解父亲说的做人的道理的?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交流“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7尊严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学写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做人方面的人生格言,了解哈默的生平。

第一课时

导入

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名言,讲做人要有尊严。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的是一位外国的年轻人,从他的行为和做法中,会给我们很多新的启示。

学生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2、质疑问难。

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

2、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深入朗读,品味词句

1、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

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描写年轻人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描写年轻人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2、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上体会思想。

3、从描述中看,这个年轻人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么想的?

点拨,揭示中心

1、讨论: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诚实的劳动和做人的品质是多么重要。它能成就人的一生。

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

布置作业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出示有关“尊严”和做人方面的格言,让学生读一读,并试着拟一条人生格言。可提示学生从“什么是尊严”和“尊严的意义”以及如何做人等方面去想,然后交流。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8*将心比心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入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入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课前准备

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同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今天,我们学习《将心比心》,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课文写了哪些将心比心的事情呢?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查查字典。

2、前后四个同学按段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不好的句子。

3、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细读课文,探究情感

1、自学第一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在书上做些批注。

3、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题:读母亲平静的话,思考母亲的“宽容”体现在哪里?母亲又是怎么鼓励护士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节。

5、学习第三节: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一节的理解吗?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课堂练习:写一段话,以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说明“将心比心”。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3、积累有关减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

让几个学生排练——个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纸屑,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例如:别人有事找父母亲,父母亲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呢?

1、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话想说?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

2、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讨论交流

1、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的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评价。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

2、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3、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提建议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明确简要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做归纳整理,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

第二、三课时习作我的发现

学习“我的发现”

1、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2、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心里想的事,或者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1、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

2、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欢心的事,也可以是烦恼的事、难受的事……

3、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机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4、学生动笔。

5、相互交流,修改。

第四课时日积月累趣味语文

词语盘点

1、学生自读。

2、同桌互查。

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4、记记写写。

日积月累

1、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2、逐句自读。

3、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教师释疑。

5、熟读、背诵。

趣味语文

1、联系本单元《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自读。

3、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的意思,写一个事例。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5中彩那天

【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馈(kuì)赠教诲(huì)

2、多音字:中(zhòng)彩拮据(jū)闷(mèn)闷不乐

3、记忆字形:梦寐以求,注意“寐”的下半部分的笔顺。

【阅读能力训练】

1、读第一自然段,借助字典和时代背景,结合二战前的时代背景,“六口人”“一人工作”理解“拮据”的意思。

查字典了解财富的的字面意思,提出问题母亲所说“财富”指的是什么。?这个要在对全文理解的基础上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在这里可以先放一放,留着一个疑问。

2、读第二自然段,查字典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梦寐以求”的含义,父亲为什么梦寐以求的想拥有一辆汽车?结合结合第一自然段理解梦寐以求的意思。想象:假如父亲真的拥有了一辆汽车会怎样?体会父亲对汽车那种喜欢到极致的心情(为下文理解父亲矛盾的心情做好铺垫)。

3、读3-9自然段,继续锻炼“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

画出描写父亲中奖后神情的句子。中了奖,我兴奋激动,父亲却很严肃。为什么?联系上下文寻找答案。

父亲的道德难题是什么?

通过“仔细辨别”“终于”“擦”“淡淡的”等词语来体会父亲面对两张彩票时矛盾的心情。

读后用简单的话来表述故事大意

4、读最后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名贵的汽车被开走了,可以说与一大笔财富擦肩而过,可作者为什么说这个时刻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培养学生把上下文联系起来读懂课文的习惯。把第一自然段母亲的话和父亲在中彩之后做法联系起来对“最富有的时刻”做出解释。

【表达学习】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来表达心理的方法;学习细致观察人物说话时“神色、语气、语言内容”。

1、表现人物矛盾的内心

“不一会儿,我看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得奖是高兴的事,可父亲却是严肃的,让读者不由得去想个为什么)

“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这里面没有出现父亲,但却能让读者通过那个淡淡的刻字和淡淡的痕迹,仿佛看到父亲得知中奖之后的矛盾心理,以及想得到那辆车而做出的举动。)

2、父亲还车前后表现对比

“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话音刚落,我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接着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是打给库伯的”

“那天吃晚饭时,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父亲显得特别高兴,给我们讲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归纳:父亲在本文中的几乎没什么语言,唯一打电话也没有出现话语,但是,从几处涉及到父亲的文字,作者通过父亲的神态、动作就表现出了父亲的喜怒哀乐。

我们观察人物,要细致观察人物做事情过程中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变化,抓住我们看来正常与不正常的矛盾展开思考,想一想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推测一下人物内心在想什么,人物具有怎样的道德;写的时候,把这些正常与不正常的行为表现、神态、语言写清楚,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写作练习】

我们身边的人,有的大方爽朗,有的吝啬小气;有的善良宽容,有的斤斤计较。观察你熟悉的一个人,他怎么说、怎么做、有什么样的神态表情。想一想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推测一下他内心在想什么,人物具有怎样的道德;写的时候,把他的行为表现、神态、语言写清楚,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6*万年牢

【字词积累】

1、多音字闷(mēn)好,削(xiāo)好

【阅读能力训练】

1、默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做记号,画出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并在书上作简单的批注,读后根据自己的批注进行交流。

2、一边读一边想,文中的三处“万年牢”各是什么意思?可以先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它的意思。

读书,能够理解对文中三个万年牢的含义;讨论三个万年牢之间的关系。

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

【表达学习】

体会“流传的语言”的精妙特点。课文中出现了一些含义深刻、被人们经久传诵的语言。

1、语言精练,凝缩了很多普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让人们容易记住,易于流传。如“万年牢”的两层含义。

2、读起来朗朗上口,期间含蕴着深刻的哲理。如父亲说的“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究实在是万年牢”一段话,既押韵上口,易于背诵,又说出了做买卖的做人哲理。

【阅读拓展】

搜集一些带有“流传的语言”的故事,积累这些流传的语言。

7尊严

【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惬意(qiè)

2、记忆字形“尊”、“瘦”里面的“叟”、“捶”右边的“垂”的笔顺;

3、积累描写人们苦难生活的词语:疲惫不堪骨瘦如柴狼吞虎咽饥寒交迫

【阅读能力训练】

1、培养理解词语的能力。初读课文,借助字典初步了解尊严意思;借助预习资料了解南加州、沃尔逊等词语的意思;借助工具书了解“喉结”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捶背”的意思;结合字典和上下文体会“惬意”的意思。

2、读懂段落的能力,能把各个段落联系起来理解尊严的含义。

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写了什么?

通过对“面呈菜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的理解,体会逃难的人在这种饥寒交迫的境遇下对食物的渴望。

读第二自然段,理解例外的表面意思,思考:年轻人怎么例外了?读下文,勾画出描写他与其他逃难的人相同地方和不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哈默的与众不同。哈默愿意以劳动换取食物,别人则是“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比较中突出了哈默的自尊自爱、卓尔不群。

用简单的话来表述第二自然段的意思。

读第三自然段,研读描写哈默神态,动作的句子,体会哈默对“不劳动就不能吃饭”的坚持,体会尊严的含义。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灰暗”原意指暗淡不鲜明。如“这幅画色调灰暗。”但在这句话中这里却指的是目光发生了变化,没有了原来渴望干活换食物的光彩,传达的是失望的心情。但即便是这样,仍然坚持自己的尊严。

读第四自然段,通过朗读杰克逊与哈默的对话,来体会在哈默心中尊严比食物更重要的信念。

读第五自然段,勾画出描写哈默动作的句子,想一想,这个句子与哈默的尊严有什么关系?狼吐虎咽说明了什么?联系其他人的狼吞虎咽和哈默在工作后地狼吞虎咽有什么不同?

这一动作,表现了哈默饥饿的程度,要让学生懂得,哈默刚才不肯接受食物的精神之可贵,即使到了饥饿极点的时候,也要坚持先干活再吃饭。

读第六自然段,理解镇长杰克逊大叔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说说对“富翁”的理解。杰克逊大叔的话是什么意思?梳理课文内容,联系二三四五自然段中对哈默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在课文中尊严指的是什么。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尊严与财富的关系。

3、读最后一自然段,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哈默在成为石油大王的过程中,一直坚持的信念是什么。

【表达学习】

研读项目:细细观察,发现观察对象与其他人的不同

再读课文,作者是怎样观察清楚要写的人物与其他人的不同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对比)。讨论这样对比下的人物外貌行为动作语言等描写的作用,加深对文本的体会。

【写作练习】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很多很多人。这里面,有我们的榜样、楷模,从反面教育我们的人物。我们在与众多人打交道的时候,要善于发现与众不同的那一个,与他亲近,与他交往,去观察了解他,了解他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与其他人在行为、神色、语言、相貌上有怎样的不同,这样你的生活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做人做事的方法上、在道德上、在你的知识上……将来写作文的时候,你也能够写出这个人与其他人的不同点。

【写作练习】

悄悄地到卖东西的小摊边或者商场热卖的柜台前,仔细观察围着卖东西的一群人,找出其中一个表现与众不同的来,看看其他人有啥表现,这个与众不同的人有啥与众不同的表现,记录下来。

8*将心比心

【字词积累】

1、多音字扎(zhā)针

【阅读能力训练】

1、初读课文,查字典,了解“将心比心”的意思。

2、梳理出“我”所经历的两件事。小组之间相互口述,再在班上复述。

2、通过对句子的理解,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阿姨推开沉重的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年轻的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也没有。。。。。。,针眼处鼓起青包。”

如果你是那位阿姨,那位被扎的母亲,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你想对这位阿姨,这位母亲说什么。

3、读最后一段,通过反复朗读,说说对“将心比心”的理解。

【表达学习】

学习观察人物做事的动作细节、神态、语言细节。

细致观察到了,并且细致写下来,才能把文章写得很明白很具体,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写作练习】

安排单项的观察叙写人物语言、动作变化的单项练习。

单元整理:

【表达学习】

一、语言表达训练目标:学习作者如何表现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的。

1、各篇课文中表达人物特点的关键词句的赏析。2、体会“流传的语言”的精妙特点。3、学习细致观察人物做事的动作细节、神态、语言细节。

二、语言表达积累目标:

1、语文园地:

“日积月累”、“趣味语文”:关于“信”的语言积累。

2、本单元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语句积累。

【写作练习】

本次习作的主题是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既然是心里话,就要饱含真情实感,而不是在课堂上做出来的,挤出来的,想出来的。在作文教学中,只有把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触及到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顺畅地吐出心声。当学生有了生命的冲动,有了创造的激情,那么作文课堂自然会成为他们情感激发,心灵对话的精神乐园。我建议把本次习作延长到本单元教学前的一到两周。让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记录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特别的动作,神态怎样,表达了怎样的内心活动。在记录的基础上开展一次实践活动或者口语交际,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发现去交流,去述说,这样一定会激发出学生的真情实感,也就给本次习作带来了不一样的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去过庐山吗?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庐山的风景或是景点的名称。

1.庐山的瀑布气势磅礴。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过一首【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唐·李白,这首诗中有一句特别有名的经典:

【课件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导朗读

2.庐山不仅瀑布有名,山也特别有名气。李白以庐山的山为背景还写过一首另一首诗【课件出示】《望庐山五老峰》:其中有一句是:

【课件出示】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唐·李白指导朗读

这首诗让你感觉到庐山的山在李白的眼中又是怎么样的呢?(削出——耸立金芙蓉——金莲)庐山的五老峰就像是漂浮在云层里的芙蓉。

3.庐山的景美呀!远在1600多年的东晋,庐山便成为山水诗的讴歌对象,受到文人骚客的青睐。首先关注庐山的是山水诗的先驱人物——谢灵运。喜欢游山玩水的谢灵运来到庐山,登上绝顶,放眼四顾,灵感飞来,题写了【课件出示】《登庐山绝顶望诸峤》。他在诗中写道:

【课件出示】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指导朗读

在谢灵运的眼中,庐山又有着怎样的魅力?

4.同样是庐山的景观,不同的景色就有不同的美感。同样以庐山为背景,不同的诗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我们古代,还有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我们熟悉的张九龄、杜牧、苏轼、孟浩然、白居易、元稹等也曾经游览庐山,写下了很多赞美庐山壮美景观的诗篇。其中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这首诗就是【课件出示】题西林壁《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5.结合老师刚才的介绍有谁知道“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

二、读《题西林壁》

1.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注意哪些字是前鼻音,哪些字是后鼻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诗的停顿。

2.指名读《题西林壁》,其余同学注意听,听他诗中的前鼻音和后鼻音有没有读准确。

3.评价,齐读。

4.读古诗,不仅要的的准确,还要读得有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师生合作读:生读前四字,师读后三字。交换角儿色再度。

5.齐读。

6.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老师示范,学生评价怎样读才是读出味道来了。

7.学生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8.指名读,其余学生注意听,看看听出了什么味道来。

9.齐读。

三、解《题西林壁》:

1.读了这么多遍,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你们能不能自己读懂呢?这首诗一共只有28个字,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

2.这首诗的大体意思懂了吗?老师提三个问题,如果都能答出来,就说明你读懂了。

(1)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谁能找出来。

板:横侧远近高低

(2)作者欣赏庐山是不是就真的就是横着看了看,侧着看了看,远处看了看,近处看了看,高处看了看,低处看了看呢?这些方位词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板:角度不同

角度不同,景色就怎么样呢?从诗中找证据。(远近高低各不同)

板:景色不同

结合开始读的古诗,谁能用下面的句式说明这个道理?

【课件出示】站在看到的是

站在壶口瀑布前,看到的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站在五老峰,看到的是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站在庐山绝顶,看到的是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结合你对庐山的了解,谁还能用事实说明这个道理?

这一句是概括的写,还有一句具体的写出了角度不同,景色就不一样。

赏析:横看成岭侧成峰

大文豪到底是大文豪啊!寥寥几句,区区14字,既有概括地写,又有具体地写。这样就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样。

请你结合你对庐山的了解,结合前面几个大诗人的描写,想象一下,假如你来到了庐山,你站在庐山的某一个角度,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

【课件出示】图片欣赏(老师也到庐山去过,而且还从不同的角度拍下了一些照片,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3)看完以后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件出示】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全面。

3.有一个人一天晚上下班,在等车时无聊向自己上班的工厂望去,忽然发觉那是另一番的美景,白色的楼房在绿绿的大树的衬托下,加上夕阳的映衬显得十分壮观。他就想,我来到这二年有余,一直没有这样远望过,更没有如此欣赏过。也就从来没有觉得电厂这么壮观、漂亮过。于是,他轻轻地吟诵了一句诗,这句诗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这中间的两个山是不是指的是真正的庐山?这个庐山可以是指一样东西,也可以是指一件事情,更可以是指一个人。

譬如说: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碰到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呢?举个例子说一说。

小结:这首诗不仅仅感受到了庐山景观的奇丽,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的哲理。

4.齐读古诗。

四、悟《题西林壁》

(1)我们再回过头来读一读,写庐山的几句诗,看看这几句诗和《题西林壁》在内容上有些什么不同?

(2)小结:别的诗人写庐山,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赞美庐山的美景,作者却另辟蹊径,由自己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一样得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身哲理。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是这句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的妙招。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诗的最后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五、巩固练习

1.背诵《题西林壁》

2.抄写《题西林壁》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侧远近高低

角度(不同)景观(不同)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积累古诗名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了解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体会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诗,导入新诗。

1、同学们,我们一起跟随着苏轼游览了庐山,了解到苏轼眼里的庐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宋朝诗人陆游一起来《游山西村》。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1、请大家自由朗读《游山西村》,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随机纠正字音和诗句朗读。

(1)指名朗读古诗,注意评点字音的准确和诗句朗读的味道。

(2)(点击课件)认读生字,学生提出书写注意事项。

腊là浑hún豚tún疑yí

(3)老师指导诗句朗读的味道,学生试读,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出示课件)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1、请大家结合注释,猜猜这首诗的意思。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讲讲。

2、全班交流古诗的大概意思。

3、思考:你读出来了陆游的心情没有?

三、品读古诗,体会感情。

品读古诗,体会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体会陆游快乐的心情。

1、体会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陆游快乐心情的原因之一——人好)

(1)请大家默读诗句,想想农家人招待游客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字是什么?(足)理解“足”的意思。

(2)农家仅仅是“足”鸡豚吗?还“足”什么?

(3)一个“足”字可以看出什么?

(4)想象画面,感情朗读1、2句。

“丰足”之年,农家人杀鸡宰猪,热情招待外来游客,陆游在这里喝着酒、吃着肉,他快乐吗?

2、体会陆游的快乐心情。(陆游快乐心情的原因之二——景好)

陆游的快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1)指名回答,引导学生重点体会:

①理解“莫笑”,从农家人热情地招待可以体会到快乐。

②“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的游玩情景对比看出快乐。“疑无路”和“又一村”的心理对比看出快乐。

(2)拓展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想象画面,感情朗读3、4句。

同学们,陆游到山西村游玩,农民热情款待他,诗中一个“足”字可以看出当地农民的好客、纯朴的性格。当陆游结束这次愉快的旅游,他的心情是快乐的,他由衷感激农民的热情好客,他无比留恋农村的纯朴生活,其实,“足”也可以概括陆游的心情,那就是——“满足”。

四、配乐朗诵,背诵古诗。

游山西村

人好丰足

景好满足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13白鹅
学习目标
1、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厉声、京剧、倘若、侍候、脾气、供养、邻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4、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
课前准备
1、准备白鹅挂图或白鹅活动情景VCD,“净角出场’VCD。
2、收集有关“鹅”的故事和古诗。
第一课
导入揭题
1、出示白鹅活动资料(VCD或图):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动物朋友,仔细看看它是谁?你喜欢它吗?
2、你熟悉鹅吗?看到鹅你会想到些什么?
a、出示骆宾王的《鹅》,齐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b.王羲之写“鹅”的故事。
过渡:七岁的骆宾王写鹅,妙趣横生,大师丰子恺笔下的鹅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知道吗?
初读感知
1、出示导读:
a.自由读文,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b.你喜欢大师丰子恺笔下的鹅吗?为什么?请在相关文字旁写上喜欢鹅的原因。
c、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在相关文字边上打上“?”。
2、学生自由读文,完成“导读”要求。
3、检查生字词。(注意多音字和容易读错的字)
4、交流。(可以用说理由、感情朗读、表演等形式)
a、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部分。
b.小结:同学们谈得真好,读出了自己的喜爱之情,把作者笔下的这只白鹅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c、全班齐读课文一遍。
5、质疑。
a、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板书。
b、选取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如:
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
细读解疑
1、自由读文,思考: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可采用以下三步,帮助学生理解过渡句的作用。)
a.出示第二自然段,讨论:鹅的高傲表现在哪里?
b.理解“更”的用法。(承上启下,突出“下”o)
c、读写结合训练。
题目《我的爸爸》
内容:a、在生活上,爸爸无微不至地关心我、照顾我。
b.在学习上,爸爸对我的要求十分严格。
要求:请根据本篇作文的两个重点内容,给这篇作文写一个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
4、小结。
a、承上启下。
b.点明鹅的特点。
c、告诉我们白鹅的高傲表现在“姿态;叫声、步态、吃相”四个方面。
总结
咱们班的同学学习的本领真强,通过自己读书、讨论,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们不仅简单了解了丰子恺笔下具有高傲特点的白鹅,而且学习了“承上启下”的写法,这种过渡方式使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在今后的作文中希望同学们能加以应用。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1、出示第二自然段:“鹅的高傲,更体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
齐读。
2、引入:上节课咱们通过学习,知道了作者从“姿态、叫声、步态、吃相”四方面表现白鹅高傲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咱们今天还是用读书、讨论的方法来解决你们提出的这个问题。
自学探究
你觉得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请在感受较深的词句边上写旁注,并尝试读出自己的体会。
讨论交流
1、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体会。全斑交流。
2、理解“叫声”
a、出示:“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三个词的理解。
(声音严肃、大声斥责、大声叫喊吵闹、放开喉咙大叫)
b.联系生活,想象“狗的狂吠”是怎样的情景?(让人害怕)
作者说鹅的叫声不亚于狗的狂吠,为什么要这样写?
(突出白鹅看守门户的本领;突出对白鹅的喜爱。)
c、小结:从字面上看,作者好像并不喜欢白鹅,实际上恰恰是对它“看守门户”的本领的赞美。
d.有感情朗读。
e、你们喜欢这样的描写吗?文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描写,你能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吗?
3、理解“步态”
a、(VCD播放京剧中净角出场的情景):同学们仔细看这段影片,这是京剧中净角出场的情景,看后谈谈你的体会。(交流中结合理解“步调从容、大模大样”)
b.朗读第四自然段,加深体会。
c、小结:作者发现了鹅与鸭的步态的些许差别,并准确地描写出鹅的步态特点,写得这么贴切,他平常该多仔细观察啊1
d.你在读文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体会?能不能举例说说呢?
4、理解“吃相”。
a、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鹅“三板一眼、一丝不苟”的吃相。读出自己的体会。
b.想象“狗偷吃、鹅咬狗”的情景,并读出其中的趣味。
c、交流“人伺候鹅”的情景。
5、小结:作者仔细观察,细致描绘,有详有略,这种写作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课堂练习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找出来,并抄一抄,读一读。
2、四人小组内交流。
拓展活动
简介丰子恺,推荐丰子恺作品。
板书设计
14*白公鹅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动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与前篇课文的描写方法作些比较,学习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
4、读记好词好句,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与前篇课文的描写方法作些比较,学习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课文插图(或制作课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2)(或多媒体课件)。
2、观察、说话: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3、导人新课:叶诺索夫是怎样描写这只白公鹅的?两位作家的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同桌或4人小组互教互查生字词的读音,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确。
2、指名分段试读课文,注意正音,要求读准,读通顺。
对比阅读,领悟方法
1、设计表格(或课件),引导对比阅读。
a、先出示(点击)1日课内容,再读新课,划出重点词句,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
白鹅白公鹅
姿态
叫声
步态
吃相
玩相
b.从表中你发现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2、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同:傲慢、派头;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如何“落步”、过泥泞路、狗在身后追赶的步态。)
3、抓重点段,进行对比阅读。
a、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食料简单、吃法有板有眼,需要侍候)
b.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戏水、抢占地盘、主宰一切)
c.讨论:两位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分写的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读一读。
2、两位作者对白鹅有什么样的感情?
作业
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15猫
学习目标
1、会认“乖”等7个生字,会写“凭”等13个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稿纸、梅花、跌倒、开辟、抓痒、撞疼、屏息凝视、变化多端、枝折花落”等1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猫等待老鼠出洞和捉老鼠的课件(或录像、图片);猫叫声录音带。
2、学生收集有关猫的图[文资料,张贴到教室的相关栏版上,办一期“猫趣”展。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师生交流。
a.导语:观看了同学们精心布置的“猫趣”展版,老师对猫的了解和喜爱都更进了一步,这小生灵真是有趣、可爱!参观了“猫趣”展,你最想说什么?
b、师生各抒己见,谈“趣”激情。
2、揭示课题,简介老舍。
整体惑知
1、自由练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可自读,可同桌一起读)
2、反馈生字词预习情况。
自由发言,就容易读错或写错的生字词互相提个醒。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交流: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了你怎样的第一印象?
4、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用什么方法能迅速抓住课文大意,理清课文条理?
5、展示交流,理清脉络“方法”有三:
a、抓住各段中能概括主要意思的重点句,连起来读一读。
b.设计填空题,如:
课文共有()个自然段,第()至第()自然段写大花猫();第()自然段写满月的小猫()。
c、设计板书,如:
老实贪玩尽职
(大花猫)性格古怪高兴时……不高兴时……
胆小勇猛
(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
剖析“古怪”,赏“猫”悟“情”
1、自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简要概括出猫性格古怪的几个方面,然后全班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
每人以猫的一个性格特点为例,把文中具体描写这一特点的语句读给同伴听。
3、深入研读,品词析句,体会情感。
a、同桌交流:老舍先生喜欢这一只“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的花猫吗?你是通过哪些描写来体会的?
b.范例引路。
出示例句:“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引导赏析:抓住“屏息凝视”“一连”“非……不可”边读边想象,并结合相关课件演示,体会作者对这只“尽职”的猫的欣赏、喜爱之感。
c、全班交流。
找出体会最深的句子,借助朗读、比较、品赏关键词语等方法,体验作者渗透于字里行间的爱意。如: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用身子蹭你的腿,……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积累运用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小组合作学习:
用“任凭……也”“非……不可”“无论……也”“……可是……”分别说句子,比比谁说得准确、说得多。
3、扩词练习
贪()性()高()采()
贫()姓()稿()踩()
第二课时
展示积累
选择第一、二、三自然段中自己背得最流利、最有感情的部分,背诵给同桌听。
赏读“可爱”,晶“情”动“情”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你是从哪些方面感受到“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又是从哪些描写体会到作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的?
2、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a、观察插图,体会小花猫的可爱。
b.将课前收集的有关老舍先生酷爱花草的资料与他“放任”小花猫淘气的描写进行对比,以加深感受。
c、联系语境理解“开辟…‘生气勃勃”。
3、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把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总体梳理,回归全文
1、小组讨论:老舍先生笔下这只既古怪又可爱的花猫,为什么能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象?
2、各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梳理:
(观察细致入微、描写真实具体、将猫视为朋友、字里行间处处留情)
3、朗读全文,加深体会。
自主选择,积累词汇
1、用喜欢的符号圈划出自己最欣赏的词语、句子,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再摘抄在“采蜜本”上。
2、同桌互相交流。
阅读链接,拓展延伸
1、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两段话,想一想:同样是关于猫的描写,这两段话与老舍先生的《猫》一文,在观察与表达的角度上分别有什么不同?
(提示:第二段话与课文《猫》相似,侧重于用拟人的手法侧面描写猫的生活习性,并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第一段话则从正面直接描写猫的外形特点。)
2、小组交流。
3、课后留心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帮它拍摄一张相片或画一张画像,然后为相片或画像配一段旁白。
板书设计
16*母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2、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3、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课前准备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有关母鸡的趣事(农村的学生可通过实地观察了解,城市的学生可通过阅读、上网、请教他人、利用音像资料等方法进行7解)。
教学过程
交流见闻,导入新课
1、交流课前收集整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在热爱生活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母鸡》
自读自悟
1、师生共同制定读阅读目标。
a、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b.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正确、读流利。
c、理清文章条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d.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不同之处:《猫》一文中流露的自始至终是喜爱的情感,而本文体现的是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变化。)
2、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汇报交流
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a.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如:“我一向讨厌母鸡。”“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b、作者分别通过哪些事例具体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
(如:随处乱叫欺软怕硬发狂炫耀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c、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d.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2、全班交流。
3、同桌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辨褒贬,积累语言
1、思考讨论:
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分类摘抄词语。
把自己所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
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1、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赏析名篇的方法。
2、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阅读体会。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四上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13白鹅
◆学习目标:
1、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厉声、京剧、倘若、侍侯、脾气、供养、邻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4、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
1、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
2、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新词。
3、生字词卡片及白鹅的挂图(或制作课件)
◆教学重难点分析: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绝大多数生活在城市中,远离农村生活,只是从书籍,影视中认识鹅,实际生活中很少接触,对它们的特点了解不多,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拉近孩子和鹅之间的距离。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梳理要点(5分钟)
1、阅读单元导语。
2、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老师从三方面引导与梳理:学习内容、课文特点、学习要求。)
3、揭题,引入本课。(可结合出示挂图或课件简笔画)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15分钟)
1、学习小组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或同桌互教互查)
2、教师分类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如,8个认读的生字,课文中注音的其他词,“待”等容易读错的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试读。(注意正音、读通读准)
4、指导写字。(引导观察、发现,自主识记字形,重点指导笔画多和字形复杂的字。)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0分钟)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用课文中的词概括)
1、口头填空:这是一只-----------------的白鹅。(高傲、傲慢、从容不迫、一丝不苟、架子十足、有着老爷脾气、需要人侍侯……)
2、你从哪里知道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引导学生找相关段落,并完成如下板书。)
姿态:左顾右盼
叫声:引吭大叫
步态:从容不迫
吃相:架子十足
◆初识“高傲”(5分钟)
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2、品词:伸长头颈,左顾右盼。
3、表情朗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作业(5分钟)
1、写生字。
1、朗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引入新课(5分钟)
1、听写生字词,订正。
2、导入:你还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学习第三、第四自然段,再识“高傲”(15分钟)
1、出示两句话:
⑴鹅的叫声很高傲。
⑵鹅的步态,更是傲慢。
2、讨论:作者是怎样把叫声和步态写具体的?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的写法。
3、小练笔(填空)
⑴厉声_______厉声_________________大叫厉声______________大叫(从这五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⑵鹅的步调_______,_______的,颇像_______________出场。(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研读第五、六、七自然段,总结“高傲”(10分钟)
1、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并带这问题研读、交流。
如:⑴“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哪些地方使我们发笑?最可笑的是什么?
⑵鹅吃饭时为什么“非有人侍候不可”?是怎么侍侯的?
⑶作者怎样仔细观察鹅的吃相?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⑷鹅的吃相表现出它的高傲,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品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⑴食料简单的句子。(一日三餐、三样东西)
⑵吃法有板有眼的句子。(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先……再……然后……)
⑶鹅老爷脾气的句子。(每逢……就……责备、架子十足)
◆(4)狗“扬长而去”的句子。
3、返顾全文: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体会情感,朗读背诵(5分钟)
1、作者写鹅的“高傲”,你有什么看法?(透过字面体会作者对鹅深深的喜爱之情)
2、朗读、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作业(5分钟)
1、抄写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2、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准备“园地四”的口语交际与习作。
◆板书设计:白鹅
步态
长相(比喻拟人)
高傲
吃相
课后反思: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孩子学习兴趣浓厚,课文内容掌握牢固,学到了比喻拟人
、利用反语等手法描写小动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4白公鹅
一、学习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②了解作者笔下动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能与前篇课文的描写方法作些比较,学习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
④读记好词好句,积累语言。
二、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②课文插图(或制作课件)。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了解作者笔下动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与前篇课文的描写方法作些比较,学习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
四、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学习白鹅的基础上,学生对鹅的特点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对于本课的学习,应该不困难。
五、教学方法:自读自悟
六、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①出示课文插图(或多媒体可见)
②观察、说话: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③导入新课:叶?诺索夫是怎样描写这只白公鹅的?两位作家的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检查预习,初读课文(10分钟)
①同桌或4人小组互教互查生字词的读音,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确。
②指名分段试读课文,注意正音,要求读准,读通顺。
对比阅读,领悟方法(25分钟)
①设计表格(或课件),引导对比阅读。
A、先出示(点击)旧课内容,再读新课,划出重点词句,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
B、从表中你发现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②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同:傲慢、派头;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如何“落步”、过泥泞路、狗在身后追赶的步态。)
③抓重点段,进行对比阅读。
A、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食料简单、吃法有板有眼,需要等候)
B、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戏水、抢占地盘、主宰一切)
C、讨论:两位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分写的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①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读一读。
②两位作者对白鹅有什么样的感情?
作业
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板书设计:白公鹅
步态高傲
活动习性高傲
课后反思:
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一下子让孩子们对白公鹅产生了兴趣,通过比较使孩子们体会到不同的人写同一类型事物,语言各具特色,通过比较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文章的写法也有所感悟。
15猫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刚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在观察中抓事物特点的能力。
2.训练学生运用“摘句归纳法”概括段意,以提高学生明确、完整、简洁地表达段意的能力,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3.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踩印几朵小梅花”、“淘气”、“绝不会”等词和词组所表达的感情。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无优无虑”、“生气勃勃”造句。
5.背诵课文第4节。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学习用“摘句法”归纳段意,是重点;体会猫的性格有些古怪,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猫的喜爱之情,是难点。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对于猫并不陌生,能它的特点及生活习性,能说出猫的可爱之处,但用书面语言描述,还需要在习作方法,语言文字表达等方面下功夫。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5分钟)
1.谈话:同学们知道著名的作家老舍吗?他是人民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用词准确,语句优美,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他写的散文。
2.揭题:猫(读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15分钟)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多音字,读通课文。出示生字词,认读
思考:①老舍先生从哪两方面来写猫的?②给课文分段。
2.指名读,交流。
①课文从“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两个方面写猫的。(板书)
②分段:第一段:1、2、3节,第二段:第4节
三、落实训练目标(10分钟)
(一)运用“摘句归纳法”概括第一段段意。
1.分节朗读,划出表示这一段主要意思的句子。(第一句)
师述:这句话在第一段中是总起句。
2.理解“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一句。
出示比较:
猫的性格古怪。
猫的性格有些古怪。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古怪”是什么意思?
古怪——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让人觉得诧异,感到生疏罕见。本课指猫的性格特别、难捉摸。
读出句子语气。
3.第一段抓住描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猫的古怪呢?自读第一段。
完成书上题1/(2)
交流出示板书:
老实贪玩尽职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吭
猫胆小勇猛
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4.运用摘句法归纳段意。
(1)复习四年级学过的摘句法归纳段意的方法。
(2)说说段意: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完成填空1/3)
5.朗读第一段。
(二)强化训练目标(5分钟)
1.自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第二段句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总分总)
2.用“摘句归纳法”概括段意: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改板书)
3.齐读第二段。
四、总结并朗读全文(5分钟)
1、哪些段落可用“摘句法”归纳段意?如何运用“摘句法”归纳段意?
(有总起句、中心句、总结句的段落,先摘句,后整理句子归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2、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2分钟)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并且运用“摘句归纳法”概括了课文每段的段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同时出示第一节课的板书。
二、品词句,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28分钟)
(一)品词品句细细体会猫的古怪性格(第一段),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自学第一节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猫的性格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你能从哪些语句中读出猫的老实、贪玩、尽职的古怪性格呢?
自由朗读第一节,并用“——”划出有关语句。
2.朗读交流。
注意读出词语和句子语气:
①的确成天无忧无虑多么闭息凝视非……不可
(用“词素合成法”理解“闭息凝视”)
②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比较
任凭谁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3.引读: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它老实在——
它贪玩在——
它尽职在——
4.小结:“老实,贪玩,尽职”集于猫的一身,的确写出了猫的性格古怪。
5.齐读第一节,体会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
[2]小组学第二节
1.过渡:猫的性格古怪表现出的第二点是它——(师指板书)
生齐读: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吭
2.小组学习第二节,提要求:
①猫的温柔可亲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用朗读表示出来。
②哪些语句表现了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请你在朗读中用语气表示出来。
3.交流朗读。
①猫的温柔可亲:
a.用身子蹭你的腿,要求抓痒。
b.跳上桌来在稿子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c.丰富多腔地叫唤
d.给自己解闷。
②喜爱之情:
出示: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要求给抓痒。
理解“蹭”:
①“蹭”是什么意思?(磨、擦)
②请大家读句子,说说你从这个“蹭”字中读出什么味来了。生读文。
③刚才大家都读得很认真,这个句子的意思大家都读懂了吗?下面我们来表演一下好吗?老师来演大作家老舍先生,谁来演猫呢?生表演。
④你们觉得刚才那位同学演得怎样?谁愿意再来演一次。
⑤你们看,这只“猫”的动作是多么的温柔可亲啊,分明像一个孩子在向大人——(生:撒娇)
⑥师小结:是啊,当猫的身体接触到作者的腿时,作者所感觉到的不是猫碰了他,而是猫像一个温柔可亲的小孩在亲昵地蹭着他。由此可见,作者对猫是多么喜爱啊!谁能把作者的这份喜爱之情读出来呢?
⑦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句子。
出示: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把猫脏的脚印比喻成“小梅花”。让淘气的猫在写作的干净的稿纸上任意踩踏,非但不冒火,反而赞赏它是“踩印了几朵小梅花”,表达出老舍的爱猫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小结这-节:
作者抓住了猫的性格中又一对矛盾高兴与不高兴的表现来写,写得细致、逼真,说明作者和猫的关系亲近,作者非常喜欢猫。
5.齐读第二节,把老舍爱猫的语气读出来。
[3]集体学第三节
1.师:老舍不仅喜爱猫的“老实、贪玩、尽职”,而且喜爱猫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现,还喜爱猫既胆小又勇敢的性格。
2.朗读第三节,读出老舍对猫既疼爱又赞赏的感情。
(二)品词品句体会“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第二段),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你认为这段文章哪些词句体现了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反复自由地朗读。
2.交流:
①词语:
更——特别得喜爱,“更”在这里有递进作用。(读好词句)
淘气——顽皮。把小猫当作了孩子。(读好词句)
绝不会——嬉闹的猫把家里搞得枝折花落,老舍并不生气,反倒觉得它们生气勃勃,天真可爱。(读好词句)
②句子:一根鸡毛……枝折花落。
板书:屋里——耍个没完没了——摔、跌、撞↓
院子里——花草遭殃
请你用词素合成法理解“枝折花落”。
3.根据板书,背诵第二段,深入体会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完成课后练习(5分钟)
1.老舍笔下的猫你喜爱吗?为什么?
老舍笔下的猫不像猫,倒像——(小孩子)。老舍把猫当作小孩子来写,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它的淘气、可爱,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2.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的喜爱之情也表达出来。
3.造句。
四、布置作业(5分钟)
1.完成练习册;
2.课外寻找有关老舍的资料,如老舍原名什么?为什么取名叫“老舍”?写过哪些作品。阅读有关老舍的作品。
板书:
15猫
老实贪玩尽职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吭
猫胆小勇猛
屋里——耍个没完没了→摔、跌、
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
院子里——花草遭殃
教后反思:猫在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其特点比较熟悉,学习本课比较易于掌握内容,并且本着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好。
16母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2邻居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3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学习重难点分析: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学生情况分析:城里学生远离农村生活,对鸡得了解知之不多,只是从书籍或影视作品中了解它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作用,让学生能够直观形象的对母鸡有充分的认识。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见闻,导入新课(5分钟)
1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母鸡的图片、见闻。
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爱社会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二、自读自悟(10分钟)
1师生共同制定阅读目标。
(1)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流利、读正确。
(3)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致怎样的母鸡?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个有哪些特点?
2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三、汇报交流(10分钟)
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2)作者分别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
(3)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4)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出示图片:
2全班交流。
3同组合作,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分辨褒贬,积累词语(10分钟)
1思考讨论:
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感情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分类摘抄词语。
把自己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
五、反复回味,走近老舍(5分钟)
1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赏析名篇的方法。
2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阅读体会。
课后反思:
当我读这一课时,被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的精神所感染,因此我并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抓住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为主线,进行交流、体会,最后我还推荐了课外阅读《麻雀》《柱子上的母鸡》。
板书设计:猫
老实、贪玩、尽职
性格古胆小、勇猛
满月小猫的可爱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
2.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修改习作。
3.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
4.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观察、记录自己喜欢的动物(外形、脾气、怎样进食、嬉戏、休息),或收集照片,描画动物。
3.查找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祥、尽职的母鸡……在喜爱他们的作者笔下,一只只小动物栩栩如生.同学们,你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吗?在于动物的相处中,你一定觉得很有趣吧!今天,我们通过交流,共同分享这些乐趣,好吗?
二、全班交流
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名称。
三、分组交流
1:分组: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
2出示要求:
a)具体说出动物的特点;
b)表达真情实感;
c)认真听,进行评议。
3分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
汇报提示:
1形式:可结合展示“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或表演,进行发言。
2内容:可从外形、脾气、进食、嬉戏、休息等方面说说特点。
3、评价提示:
可采用问答、发表看法、评选等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互动。
五、拓展延伸
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把自己的“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等材料组合成一份手抄报,向大家展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
第二、三课时
作文
l展示台
展示各组完成的手抄报,激发兴趣。
l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
l精彩回放
1回忆自己和动物相处中发生的事。注意哪些情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与同桌交流印象最深的一幕。
l习作与评议
1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出示学生习作片段,引导评议,进行修改。
3四人小组轮流读自己的习作,共同进行评议。教师巡视,及时点拨。
4每组推选一个精彩片断,交流赏析。
l修改习作,誊写习作。
l展示优秀习作
优秀习作贴在“学习园地”展示,其他同学参观评议。
第四课时
l我的发现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
2想一想:小林和小东有什么发现,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为什么?
3小林说的“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指的是什么?
4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1)自主发现;
(2)组内交流。
5想想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例子,进行交流。
6联系自己的习作,有运用这种方法吗?
l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要求读的正确。
2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3自选一个成语,讲讲成语的故事或意思。
4游戏:成语接龙
5竞赛。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动物的名称。看看谁是胜者。
九()一毛对()弹琴如()得水()死狐悲
杯弓()影()毛蒜皮()立鸡群指()为马
为()作伥车水()龙万()更新门可罗()
()()点水顺手牵()哀()遍野抱头()窜
课外延伸
尝试积累带有十二生肖的成语。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苏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苏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一、单元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祖国”,包括四篇讲读课文《我给江主席献花》《天安门广场》《徐悲鸿励志学画》和《虎门销烟》,写作——我的长处,我的本领;口语交际——介绍我的朋友。这一组的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培养使用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4.能在理解自然段意义的基础上简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培养主动阅读相关拓展阅读的习惯。

6.能读懂习作的要求,向别人介绍自己的长处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

7.能认真倾听他人的话语。

课文解读

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课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内容。这一单元的几篇课文,主题是爱国教育。《我给江主席献花》让学生感受香港回归祖国的大喜日子里香港同胞无比激动和欣喜的心情。《天安门广场》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给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天安门广场雄伟的建筑、非凡的地位和辉煌的景观。《徐悲鸿励志学画》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励志学画的可贵精神。这是一篇培养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好教材。《虎门销烟》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全过程,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我给江主席献花》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在香港回归之时的自豪感以及给江主席献花时的幸福感。

3.引导学生体会香港人在洗刷了百年耻辱之后回到祖国怀抱的欣喜若狂、激动万分的心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香港回归之时的自豪感以及给江主席献花时的幸福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第九自然段的反问句,引导学生体会香港人在洗刷了百年耻辱之后回到祖国怀抱的欣喜若狂、激动万分的心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理解“我就像……流遍全身”这个打比方的句子,深切感受香港同胞的欣喜和幸福。

预习学案

1.读一读

队伍地毯耻辱秩序井然热泪盈眶

步伐洗刷爱抚满面春风情不自禁

2.想一想

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江主席为什么到香港来?

导学案

小组合作探究: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人们激动、喜悦的心情?“我”给江主席献花时有哪些动作?

课堂检测

一、火眼金睛

起()毯()懂()频()

启()毽()董()涉()

二、句子填空

1.他望着的我,地俯下身,地把我他那宽大温暖的胸怀……

2.江主席一走出机舱,就向欢迎的人群。他

地走下舷梯,迈着的步伐向我们走来……我和大家一样,挥动着手中的花束,高兴得

课后作业

同学们,你对香港还有哪些了解?畅所欲言!。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5我给江主席献花

冒雨等待

激动献花

幸福难忘

《天安门广场》教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天安门广场的壮观辉煌:知道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天安门广场为什么是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

预习学案

一、我会读

雕梁画栋雄伟壮丽格外挺拔遥遥相对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翩翩起舞五彩缤纷

二、我能朗读课文。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遍。

三、想一想

你对天安门广场有哪些了解?

四、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导学案

一、交流预习学案

1.小组交流:生字读音、课文朗读。

2.全班交流展示。

二、合作探究

天安门为何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你从那些段落体会到的,请通过默读,在课文中找出来,然后大声读一读读出你的体会。

三、学生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历史的天空》

课堂检测

每当节日到来,天安门广场更是,。

无数盆鲜花组成一个个大花坛,把广场装点得犹如的大花园。入夜,华灯齐放,礼花飞舞,天安门广场一片。来自祖国各地的人们,。鲜花与彩灯辉映,礼花伴歌声齐飞,天安门广场。这段话通过对天安门广场上、、和的描写,写出了节日的天安门广场的特点。

课后作业

根据第六自然段,写一个欢庆场面。

板书设计

6.天安门广场

雄伟壮丽令人向往

教学反思:

画面代替了学生思维想象。因为准备了充分的资料和图片,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是没有意识到有些地方我用画面代替了学生应有的思维。思维是学生对书面语言的再创造,此时,我将大量图片出示后,学生只是认识了,而丧失了想象。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给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预习学案

1.我会读:

嫉妒礼貌激怒励志疲倦成绩绘画

陈列临摹优异承认震惊错误购买

2.我知道:

★徐悲鸿是一位著名的。他最擅长画。这篇课文是围绕徐悲鸿这个重点来叙述的。

3.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导学案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哪些地方让你最受感动?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拓展升华:

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赞美徐悲鸿?

课堂检测

1.把括号内不正确的字划掉。

再接再(厉励)礼貌(待代)人(永勇)往直前

(奋愤)发努力日夜奔(弛驰)潜心临(模摹)

2.拓展练习,励志名言积累。

有志者,事竟成。

人若有志,万事可为。

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课后作业:

1.搜集徐悲鸿勤奋学习的故事,以及他的美术作品。

2.组织课外阅读,了解中外名人励志学习的故事,举行故事会。

板书设计:

7.徐悲鸿励志学画

立志成才

勤学苦练有志者,事竟成

轰动世界

8.《虎门销烟》教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7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辱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预习学案

1.我会读:

咆哮收缴销毁历史水泄不通

嚣张欺侮应邀彻底震惊中外

2.我会做:

消()历()寨()侮()泄()

销()厉()赛()诲()泻()

3.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导学案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过程是什么?哪些词句最能突出中国人销烟的气势?你有什么感受?

拓展升华:

今天一些地方毒品死灰复燃,它的危害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远离毒品,拒绝毒品?联系课文,联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

四、学生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永不褪色的彩虹》

五、课堂检测

1.用适当的词语填空。

()的海滩()地站立挤得()

()的日子()地打击装点得()

()的盐巴()地赶来激动地()

2.用“先……再……然后……”说一段话。

3.拓展练习:

描写人多的成语:

水泄不通

描写人们高兴激动的成语:

兴高采烈

六、课后作业:

1.复述课文。

2.观看电影或电视《鸦片战争》。

七、板书设计:

8虎门销烟

林则徐虎门销烟震惊中外

《练习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学会看示意图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图标,弄清方向标,学会估算距离等。

2.投影出示:如果小芳从家到学校,你能帮她说说如何走吗?

听教师讲解,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从学校到小芳家的住址和走法。并选1——2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小组内交流讨论

二、写写画画自己的家庭住址和走法

1.先向小组内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家庭住址,再说说如何走,互相评议。

2.自由写写画画,设计一张家庭住址“名片”。

教师巡回指导

三、说说家乡地名的由来和变迁

1.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一、学习成语

1.复习背诵学过的成语。

2.准确认读。

(1)学生自读8条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正音。

(3)学生自由练读。

3.了解大意。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已经懂了的成语的意思。

(2)教师重点讲解分析以下三条成语的意思:

以身许国:把自己献给国家。

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大事和人民的疾苦。

浩气长存:盛大、刚直的正气或精神永远留存。

4.熟读成诵。

(1)指名读。

(2)学生自由读。

(3)同座位相互练习背诵。

(4)集体背诵。

(5)指名背诵。

5.巩固积累。背诵学过的一些成语。

二、认识古诗、对联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2.读正确,读通顺。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由读。

(2)指名试读,教师正音。

3.了解大意,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两句名言的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2)指名试说,教师相机点拨。(第一句大意:人生在世,谁能避免一死呢?但要死得壮烈,死得有价值。我愿留下一颗赤心,以彪炳史册,昭示后人。“汗青”是指史书。)

(3)在学生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要边读边体味这两句名言所蕴含的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抱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及时表扬读得好的同学。

4.熟读成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读,练背。

(2)同座位之间互背。

(3)集体背诵。

(4)指名背诵。

5.巩固积累。背诵学过的一些名人名言。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观潮》教案


观潮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说教学]

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效果]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一、单元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祖国”,包括四篇讲读课文《我给江主席献花》《天安门广场》《徐悲鸿励志学画》和《虎门销烟》,写作——我的长处,我的本领;口语交际——介绍我的朋友。这一组的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培养使用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4.能在理解自然段意义的基础上简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培养主动阅读相关拓展阅读的习惯。

6.能读懂习作的要求,向别人介绍自己的长处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

7.能认真倾听他人的话语。

课文解读

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课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内容。这一单元的几篇课文,主题是爱国教育。《我给江主席献花》让学生感受香港回归祖国的大喜日子里香港同胞无比激动和欣喜的心情。《天安门广场》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给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天安门广场雄伟的建筑、非凡的地位和辉煌的景观。《徐悲鸿励志学画》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励志学画的可贵精神。这是一篇培养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好教材。《虎门销烟》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全过程,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我给江主席献花》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在香港回归之时的自豪感以及给江主席献花时的幸福感。

3.引导学生体会香港人在洗刷了百年耻辱之后回到祖国怀抱的欣喜若狂、激动万分的心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香港回归之时的自豪感以及给江主席献花时的幸福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第九自然段的反问句,引导学生体会香港人在洗刷了百年耻辱之后回到祖国怀抱的欣喜若狂、激动万分的心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理解“我就像……流遍全身”这个打比方的句子,深切感受香港同胞的欣喜和幸福。

预习学案

1.读一读

队伍地毯耻辱秩序井然热泪盈眶

步伐洗刷爱抚满面春风情不自禁

2.想一想

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江主席为什么到香港来?

导学案

小组合作探究: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人们激动、喜悦的心情?“我”给江主席献花时有哪些动作?

课堂检测

一、火眼金睛

起()毯()懂()频()

启()毽()董()涉()

二、句子填空

1.他望着的我,地俯下身,地把我他那宽大温暖的胸怀……

2.江主席一走出机舱,就向欢迎的人群。他

地走下舷梯,迈着的步伐向我们走来……我和大家一样,挥动着手中的花束,高兴得

课后作业

同学们,你对香港还有哪些了解?畅所欲言!。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5我给江主席献花

冒雨等待

激动献花

幸福难忘

《天安门广场》教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天安门广场的壮观辉煌:知道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天安门广场为什么是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

预习学案

一、我会读

雕梁画栋雄伟壮丽格外挺拔遥遥相对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翩翩起舞五彩缤纷

二、我能朗读课文。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遍。

三、想一想

你对天安门广场有哪些了解?

四、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导学案

一、交流预习学案

1.小组交流:生字读音、课文朗读。

2.全班交流展示。

二、合作探究

天安门为何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你从那些段落体会到的,请通过默读,在课文中找出来,然后大声读一读读出你的体会。

三、学生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历史的天空》

课堂检测

每当节日到来,天安门广场更是,。

无数盆鲜花组成一个个大花坛,把广场装点得犹如的大花园。入夜,华灯齐放,礼花飞舞,天安门广场一片。来自祖国各地的人们,。鲜花与彩灯辉映,礼花伴歌声齐飞,天安门广场。这段话通过对天安门广场上、、和的描写,写出了节日的天安门广场的特点。

课后作业

根据第六自然段,写一个欢庆场面。

板书设计

6.天安门广场

雄伟壮丽令人向往

教学反思:

画面代替了学生思维想象。因为准备了充分的资料和图片,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是没有意识到有些地方我用画面代替了学生应有的思维。思维是学生对书面语言的再创造,此时,我将大量图片出示后,学生只是认识了,而丧失了想象。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给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预习学案

1.我会读:

嫉妒礼貌激怒励志疲倦成绩绘画

陈列临摹优异承认震惊错误购买

2.我知道:

★徐悲鸿是一位著名的。他最擅长画。这篇课文是围绕徐悲鸿这个重点来叙述的。

3.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导学案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哪些地方让你最受感动?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拓展升华:

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赞美徐悲鸿?

课堂检测

1.把括号内不正确的字划掉。

再接再(厉励)礼貌(待代)人(永勇)往直前

(奋愤)发努力日夜奔(弛驰)潜心临(模摹)

2.拓展练习,励志名言积累。

有志者,事竟成。

人若有志,万事可为。

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课后作业:

1.搜集徐悲鸿勤奋学习的故事,以及他的美术作品。

2.组织课外阅读,了解中外名人励志学习的故事,举行故事会。

板书设计:

7.徐悲鸿励志学画

立志成才

勤学苦练有志者,事竟成

轰动世界

8.《虎门销烟》教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7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辱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预习学案

1.我会读:

咆哮收缴销毁历史水泄不通

嚣张欺侮应邀彻底震惊中外

2.我会做:

消()历()寨()侮()泄()

销()厉()赛()诲()泻()

3.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导学案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过程是什么?哪些词句最能突出中国人销烟的气势?你有什么感受?

拓展升华:

今天一些地方毒品死灰复燃,它的危害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远离毒品,拒绝毒品?联系课文,联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

四、学生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永不褪色的彩虹》

五、课堂检测

1.用适当的词语填空。

()的海滩()地站立挤得()

()的日子()地打击装点得()

()的盐巴()地赶来激动地()

2.用“先……再……然后……”说一段话。

3.拓展练习:

描写人多的成语:

水泄不通

描写人们高兴激动的成语:

兴高采烈

六、课后作业:

1.复述课文。

2.观看电影或电视《鸦片战争》。

七、板书设计:

8虎门销烟

林则徐虎门销烟震惊中外

《练习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学会看示意图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图标,弄清方向标,学会估算距离等。

2.投影出示:如果小芳从家到学校,你能帮她说说如何走吗?

听教师讲解,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从学校到小芳家的住址和走法。并选1——2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小组内交流讨论

二、写写画画自己的家庭住址和走法

1.先向小组内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家庭住址,再说说如何走,互相评议。

2.自由写写画画,设计一张家庭住址“名片”。

教师巡回指导

三、说说家乡地名的由来和变迁

1.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一、学习成语

1.复习背诵学过的成语。

2.准确认读。

(1)学生自读8条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正音。

(3)学生自由练读。

3.了解大意。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已经懂了的成语的意思。

(2)教师重点讲解分析以下三条成语的意思:

以身许国:把自己献给国家。

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大事和人民的疾苦。

浩气长存:盛大、刚直的正气或精神永远留存。

4.熟读成诵。

(1)指名读。

(2)学生自由读。

(3)同座位相互练习背诵。

(4)集体背诵。

(5)指名背诵。

5.巩固积累。背诵学过的一些成语。

二、认识古诗、对联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2.读正确,读通顺。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由读。

(2)指名试读,教师正音。

3.了解大意,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两句名言的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2)指名试说,教师相机点拨。(第一句大意:人生在世,谁能避免一死呢?但要死得壮烈,死得有价值。我愿留下一颗赤心,以彪炳史册,昭示后人。“汗青”是指史书。)

(3)在学生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要边读边体味这两句名言所蕴含的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抱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及时表扬读得好的同学。

4.熟读成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读,练背。

(2)同座位之间互背。

(3)集体背诵。

(4)指名背诵。

5.巩固积累。背诵学过的一些名人名言。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要点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要点
第二单元6、天安门广场
1.《天安门广场》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天安门广场位于首都北京的中心,它是世界上最宽广、最壮观的城市广场。课文二、三自然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了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物:广场北端是天安门,天安门前是金水河,河上是金水桥,广场中央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南端是毛主席纪念堂,东侧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西侧是人民大会堂。由于天安门广场举行过开国大典,所以它是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
2.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人民领袖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祖国妈妈今年迎来了她60岁生日,我国的开国领袖是毛泽东,现任主席是胡锦涛。
3.描写建筑物的词语:富丽堂皇、金碧辉煌、雄伟壮丽、雕梁画栋、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描写人高兴的词:兴高采烈、欢呼雀跃、喜气洋洋、欣喜若狂、眉飞色舞
描写花多的词: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百花争艳、五颜六色
描写欢庆场面的词:欢天喜地、热火朝天
7、徐悲鸿励志学画
1.《徐悲鸿励志学画》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课文紧扣课题,围绕“励志学画”这个重点来逐层叙述。
2.“功夫不负有心人”指做事只要舍得下功夫,最终会取得成功的。“功夫”指时间、精力。“有心人”文中指徐悲鸿。“有眼不识泰山”指长着眼睛辨不出泰山,比喻无知。
徐悲鸿省吃俭用,潜心学画,终于成为一名杰出的画家,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位嘲笑过他的外国学生承认自己有眼不识泰山。
3.形容人学习努力、勤奋的词:夜以继日、闻鸡起舞、只争朝夕、废寝忘食、悬梁刺股、凿壁偷光
8、虎门销烟
1.《虎门销烟》记叙了1839年6月在广州虎门举行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虎门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二百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
2.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是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3.成千上万的人来观看虎门销烟,海滩上可热闹啦!此时此景,我想到了很多成语:(水泄不通、热闹非凡、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人山人海)。
4.在本单元中,我认识了两位杰出的爱国人物:励志学画的著名画家徐悲鸿,为中国人争了气;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令世人震惊。我还道精忠报国的岳飞和收复台湾的郑成功都非常爱国。像这样的爱国英雄还有:文天祥、董存瑞、钱学森、孙中山、毛泽东等。
练习2
1.表现爱国主义的词:以身许国、碧血丹心、疾恶如仇、大义灭亲、敢怒敢言、忧国忧民、横眉冷对、浩气长存(精忠报国、舍生取义)
2.南宋的爱国英雄文天祥在他的《过零丁洋》一诗中有这样的豪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中“汗青”指的是书籍或史册。
明朝顾宪成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名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告诉我们在读好书的同时还要关心国家大事。与此相对的一句俗语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科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科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科版)
第三课时《谁敢试一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教育学生要从小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要有勇于迎接挑战的勇气。
2、学习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神态、表情、动作的描写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4、认读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语重心长”“遒劲”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神态、表情、动作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认字、写字。
教学难点:完成小练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日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名言警句吗?今天老师也要送给大家一个警句:
勇气和自信是你成功的朋友。(课件出示)
2、能说说你读后的感受吗?
3、课文《谁敢试一试》不仅能帮助你了解这句话背后的故事,还会给你以生活的启迪。现在就请大家打开课本,先把课文读通顺,再来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引导学生说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的思路,小组内讨论分段方式。
三、研读课文,深化理解
1、初步感知人物
读了课文后,新班主任——耿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初步了解人物的特点。)
①齐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②耿老师的外貌让人记忆犹新,然而,他的课堂教学却更让人难以忘怀。课文哪几部分写了耿老师课堂上的风采?指名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2、深入研究人物
顿了一顿……又顿了一顿……再顿一顿……
①耿老师的第一堂课上的是什么内容?课文是怎么写的?(课件出示):
顿了一顿……又顿了一顿……再顿一顿……
问:这是什么描写?从这些行为描写中你认为杯盖好拧吗?
②看到老师的表现,听到老师的话,课堂氛围怎样?同学们的表现怎样?在书中划出相关的句子。
教室里静悄悄的。
教室里还是静悄悄的。(课件出示):
教室里静悄悄的。
教室里还是静悄悄的。
“静”字说明什么?(来烘托当时同学们复杂的心情。)(课件出示):
a、女生“纷纷扭头看”,前排的男生“把目光投向”最后一排的大块头,几个大力士则“相互吐吐舌头”。
b、同学们心里都在犯嘀咕:这新班主任的第一节课,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c、“咬咬嘴唇”、“狂吸一口气”、“贴在怀里”和“使劲拧”
③读句子,说说加点词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充分表现了什么?(a句形象生动的神情描写,表现了同学们的为难和不敢尝试的心态。B句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了同学们不敢大胆尝试,不敢向老师挑战、向困难挑战的心理。C句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小个子女生坚决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④小女生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什么?
“她的右手才那么轻轻一转,这杯盖儿竟一下子松了开来。
问:“才”、“竟”说明了什么?
(原来拧杯盖是不费力气的,和同学们的想像全然不同,结果出乎意料。)
⑤当同学们看到小女生轻易拧开了杯盖,他们的表现是怎样的?
在小女生尝试的时候,同学们表现怎样?
全班同学都惊愕了
有些同学嗤嗤地笑了
(课件出示):
全班同学都惊愕了
有些同学嗤嗤地笑了
问:从前后不同的表现中,你有什么想法或感受呢?
(抓住机遇,树立自信才能成功,做旁观者永远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1、小练笔
有自信才会有成功,有成功才会更自信。本课中小个子女生以自己的勇气敢于挑战老师所不能做的,此时,她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小个子女生的举动换来同学们嗤嗤地一笑,此时,同学们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2、请你发挥想像,扬起你自信的手笔,以片段的形式写出当时小个子女生和同学们的心理活动。(任选其一)
3、读片段(教师随机评价)
4、耿老师说明不能拧杯盖的原因
过渡:原来,耿老师为同学们创设的问题极其简单,但是由于同学们的不自信,没有勇气挑战,因而只能得到失败,正如德国叔本华所说:
——叔本华(德国)
(课件出示):
那些遇到了机会,还不敢自信必能成功的人,只能得到失败。
四、明确主题,感悟升华
1、看了同学们的表现之后,耿老师是怎么说的?指名读课文第三部分。
2、讨论交流,说说你对耿老师话的理解。
①耿老师的话有几层意思?
②“语重心长”“遒劲”是什么意思?
(“老师不能干的,不等于你们不能干”是教育学生在老师面前要有自信心,要敢于超越老师。“书山有崎路,科学有高峰”说明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更需要自信心和勇气,克服困难和险阻。)
1、过渡:通过讨论、交流,让我们真正地体会到耿老师的用意。
(课件再现):
勇气和自信是成功的朋友。
课前我们对这句话谈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通过刚才的学习、感悟、理解,你还会有更新的感受吗?
2、生畅所欲言。
五、总结: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勇于迎接挑战,从小树立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自信心。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言
上节课,耿老师语重心长的教诲让我们扬起了自信的风帆,那么这节课,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鼓起勇气,迎接知识的挑战,让我们共同步入“比一比”知识天地。
二、知识天地
(一)比记忆
给括号里的读音选择正确的字:
耿嘀咕
①(gěng)老师②心里犯(dígū)
朕嘀嗒
嗤嗤愕
③她(chī)地笑了④我惊(è)了
媸媸谔
插崎
⑤一段(chā)曲⑥书山有(qí)路
播琦
(二)比眼力
投影
1、认准字,读准音。(生认读)
2、说发现,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生强调)
3、教师范写:
①“拳”第五笔撇与第六笔捺书写时要舒展大方,第七笔要落在横竖中线的交叉点上。
②“插”偏旁在左,书写时左窄右宽,第八笔竖稍倾斜在竖中线上。
③“攀”共19画,书写时注意“木”字的捺变点,第5、6笔的交叉点要与第7、8笔的交叉点落在同一竖中线上,第13笔横要与上半部的宽窄度适宜。
1、学生练写。
2、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生作业。
(三)比收获
选择本课喜欢的词语,写在积累卡上。
(四)比文采
《谁敢试一试》写了一个小个子女生看似弱不禁风,但她却敢于尝试,敢于挑战,她的自信与勇气令人佩服。那么生活中你有过用自信战胜困难的事例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1、学生自由言表。
2、小练笔:
把你刚才说的以“勇气·自信·成功”为题写一个小短文。
写作建议:
①叙事要完整。
②语句要通顺。
③选取自己经历的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④字数不限。
1、学生作品展读。
2、师生共同评价。
三、阅读欣赏
勇气与自信
勇气是惊雷,是飞雪,是骤风,
横扫一切拖沓、迟滞、犹豫与懒惰。
自信是阳光,是雨露,是琼浆,
助人思维敏捷,精神抖擞,挥洒一切。
勇气是战鼓,是号角,是旌旗,
催人勇往直前,大胆挺进,日日精进。
自信使潜能释放,使困难后退,使目标逼近,
自信的人生不一般,不一般的人生有自信。
教学反思:
第四课《是乐谱错了》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设计以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锁定重点语句,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识的深广度;以品为手段,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潜心涵泳,读、思、悟结合,课内外结合,基础知识训练与基本技能训练结合,达到三个维度的共同提高。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面对挑战,要相信自己、认真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能力目标:认真体会作者对小泽征尔的细节描写和对评委们态度的叙述,对表达教学设计文章中心的作用。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读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理解对小泽征尔自信表现的细节描写和对评委们态度的叙述和意图。
教学设备:1、课件出示有关小泽征尔的资料。
2、课件出示本课有关的生字、新词及重点句子。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日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交流资料
1、课件出示:播放音乐家小泽征尔1979年第四次访华,指挥中央乐团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片段。
2、这个指挥洒脱、大方、豪放、细腻的指挥家谁认识?
3、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小泽征尔的资料。
4、谈话交流,引出课题。4、是乐谱错了。(板书)
二、解题入手,开启新课
课文题目是一个判断句,为什么在“乐谱错了”前加一个“是”呢?是谁说的?为什么要这样强调这句话的意思呢?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思考: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2、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同桌间交流。
3、默读课文,标画出不懂的问题。
4、速读课文,理清教学设计文章思路。
四、与生沟通,引出话题
1、同学们熟读了课文,你们认为小泽征尔是一个什么样的指挥家?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以下词语:优秀洒脱、与众不同、才华横溢、了不起、富于自信、不同凡响、令人敬佩、勇于挑战……
3、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小泽征尔是一个富于自信的人?(板书:不同凡响、富于自信)
五、锁定重点、品读感悟
1、画一画:
用你自己喜欢的符号标画出描写这位大指挥家自信的语言、神态和表情的句子、词语,从中体会出小泽征尔过人的勇气与自信的素质。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2、品一品
课件出示:句子1——“突然,小泽征尔发现曲调有一点不和谐。一个念头在他头脑中闪过:乐队演奏错了!”。这句话表现了小泽征尔具有什么样的音乐素质?
课件出示:句子2——“小泽征尔再一次停下来”。从重点词“再一次”看出此时小泽征尔是怎样认真、慎重的面对眼前的问题?看出他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课件出示:句子3——“一位评委肯定地说”,“另一位评委附和着”,“一致认为乐谱没有错”。
(1)、这些短语体现出评委怎样的态度?
(2)、小泽征尔此时内心是怎样的?想象一下他的内心活动。
(3)、片段训练:用简短的话语写出小泽征尔内心的活动。
(4)、面对庄严的考场,面对音乐界的权威人士的态度,如果是你,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那么,小泽征尔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说明了什么?此时你对他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
3、读一读:
指导练读文中对话,用怎样的语气读小泽征尔的话?
课件出示:
1、这次,他向评委提出:乐谱出错了。“不可能,乐谱是不会有错的”。一位评委肯定地说。(小泽征尔的话用肯定语气读)
2、“是的,乐谱怎么会有错呢?”另一位评委附和着。他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大吼一声:“不,是乐谱错了!”(小泽征尔的话用坚定、自信、不容质疑的语气)
(1)、教师用坚定、自信、不容质疑的语气范读。
(2)、学生练习读。
(3)、指名读。
六、超级访问,与大师对话
课件出示:1、小泽征尔访华演出的录象。
2、小泽征尔获得的各国音乐学院学位称号。
面对这位著名的指挥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七、熟读课文,练习复述
八、总结:本课我们师生共同学习,走近大指挥家小泽征尔,他教会了我们面对挑战要相信自己,只有自信的人,才是最终获得成功的人。让我们师生以这个格言共勉吧!
课件出示:信心是命运的主宰——英国;
信心比天才重要——希腊。
板书教学设计
4、是乐谱错了
小泽征尔不同凡响行为:两次停下
著名指挥家重新演奏
富于自信语言:是乐谱错了
大吼:不,是乐谱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检查复述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世界上最伟大的指挥家小泽征尔。我们在被他精湛的指挥艺术折服的同时,更佩服的是他超凡的自信。我想他的形象会深深地印刻在你们的脑海中,他在考场上那种出色的表现,你们一定记忆犹新。那谁愿意为大家复述课文中的故事?在讲述时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
1、指名复述。
2、复述后师生评价。
二、绿色通道,OK检测
1、课件出示本课7个要求会认的生字,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当学生读准字音时,课件屏幕将出现“OK”的字样与声音。
2、记忆大比拼:学生随意在本课17个生字中,说出他记住的字并交流记忆方法。
3、奖励记忆之星。
4、特别的你:课件出示——分析重点字,如:凝、素、符,看谁的记忆方法好,记忆汉字有技巧。
5、金色手指显神威:课件出示——重点指导承、素、冠的笔画与结构,其他的生字,在小组内交流写字经验。
三、携手自信,共闯难关
1、词语大关。课件出示:舒缓、和谐、附和、权威、凝固、试探、素质、桂冠。
2、开火车,读词语。
3、各抒己见,交流自己理解词语的体会。
4、练习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或者一段话。
四、阳光互助,句子演练
课件出示:
1、只有具备自信素质的人,才真正是世界一流的音乐指挥家。
2、前两位参赛者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是受环境影响而放弃了自己的正确判断。
(1)、读句子,看一看前后句之间的关系。小组内交流。
(2)、用画曲线的词语造句。
五、滴水藏海,日积月累
在本课中,把你喜欢的词语、句子写在妙词佳句的积累卡上。
六、文笔展示,话题写作
1、你在学习生活中,有充满自信获得成功的经验和事例吗?
2、你在书报中,还知道哪些优秀人物自信的故事?
3、练习写一个有关自信话题的片段。
七、布置作业:做一个小小的读书卡。
课外阅读,选取有关自信的故事、诗歌、教学设计文章等,并把你读的好书记
下来,下节课推荐给大家。
八、结束语: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让书香温暖你们金色的童年,将来做一个有学问而且富于自信的人。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屋《最棒的玉米》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从学生的学设计教学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注重语文学习的拓展与迁移,把课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树立起大语文观。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懂得树立自信心是要经受住考验的,坚定不移的自信心才能使我们成功。
2、通过体会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感悟故事要说明的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4、学会本课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通过体会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感悟故事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做一个最棒的人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如果你经过努力,成为了“最棒的”,可是别人却没有发现,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最棒的玉米》,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会给你带来有益的启示。
“课的第一锤重音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引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把学生带入本课的学习活动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轻声读,大声读,默读,同桌合作读等。
2、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交流自读体会。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哪些学习收获。
(2)再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预设如下问题,并引导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自由读书,自主感悟,再交流互动,最后全班交流,以使问题得到解决。
a、从哪儿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最棒的玉米?
b、开始老婆婆为什么不摘最棒的玉米,难道说它不棒吗?
c、最棒的玉米心理是怎样变化的,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三)朗读感悟,深入体会
1、课件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配有音乐的动画。学生边看动画,边听老师范读课文,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由逐段读文。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课件出示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然后师生共同探讨,教师对学生给予恰当的点拨。
(1)找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了最棒的玉米的自信?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表达?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课件出示三个句子:
①一定是最先摘我了,因为我是今年长得最棒的玉米!
②奇怪呀,怎么不把我摘走呢?一定是老婆婆的眼睛不好,没注意到我。明天她一定会把我摘走的!
③明天她一定会摘我的。
指名读三个句子。
教师提问:“一定”是什么意思?读三个“一定”时语气一样吗?为什么?应该怎样读?
学生自由练读,再指名读、齐读,读出最棒的玉米从开始时的充满自信到内心逐渐有了疑虑时语气及感情上的变化,再谈出感受。)
(2)是什么原因使最棒的玉米感到伤心和绝望?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了它的这种心情?应该怎样读?看到最棒的玉米这样伤心和绝望,你想对它说什么?把你想说的用几句话写下来。
(课件出示语段:“我一直以为自己最棒,而实际上却是一个最差的玉米。自负过头了,就一定会受到惩罚。现在只有被火热的太阳烤,被风吹雨打,直到烂掉为止了。”指名读、范读、齐读,用低沉的语调、悲哀的语气读出伤感的情绪。在读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一直”、“以为”、“最差”、“一定”、“只有”、“直到”等词语的语气和语调。在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说出自己想对玉米说的话。)
(3)当得知自己被当作来年的种子的时候,最棒的玉米有什么表现?对于它的表现,你有什么看法?
(4)理清最棒的玉米的感情变化,并说说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师生共同归纳出最棒的玉米的感情变化:充满自信-→自我安慰-→并不灰心-→伤心绝望-→恢复自信。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很多的,比如无论外界条件怎么变化,别人怎样看待自己,都不要失去自信心。比如,是金子总会发光,总会被赏识的……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四)积累迁移
1、在文中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再充满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2、自学课后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五)实践活动
把《最棒的玉米》这篇童话改编成你喜欢的形式,比如课本剧、诗歌、童谣、评书、快板等。
(六)布置作业
搜集以树立自信心为主题的文章,并把你喜欢的感人描写摘抄下来。
教学反思:
能说会写
赞扬
教材简析
本课是本单元“能说会写”中口语交际训练部分。教材由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文字提示和一幅插图组成。文字提示分为3部分:一是启发学生选择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内容。二是对“说”提出的具体要求:选择一位同学,赞扬他(她)的好品质或某方面的长处;要把理由说充分,说具体。三是对“听”提出的具体要求:要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提出建议。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因此,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力求创设真实具体的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激发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和尽情表达的兴趣,并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倾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能抓住重点,并能补充或提出建议。表达要有条理,态度真诚、大方。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口语交际使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优点。
2.通过学生的口语表达实践,使学生能够理由充分、具体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把赞扬他人的事说清楚、说具体,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准备
一些能表现值得赞扬的情景的多媒体课件;值得赞扬的好人好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话题
1.导言: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美”,美是人类千百年来一直向往、追求和歌颂的。下面请看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自制多媒体课件)一组组值得赞扬的画面。(工人叔叔头顶烈日建设楼房;一位少先队员在扶老人过马路;同学们在认真值日;一个小孩子为奶奶洗脚;少年在进行才艺表演……)
3.你看到了什么?(要求学生按着“时间—地点—谁在做什么—如何做的—你想对他说点什么”这样的思路说。)
4.学生互评,教师及时点评叙述的事件是否完整,语言是否连贯,谈的观点是否正确。
5.谈话引入: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优秀的同学,他们尊敬长辈,勤奋好学,助人为乐,热爱劳动,多才多艺……这节课我们就来赞扬身边的同学,也来体会一下欣赏、称赞他人的快乐感觉。(揭示话题)
二、利用教材,指导学生
1.想一想,我们身边的同学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赞扬?(指名说)
2.怎样让我们的赞扬真实、得体呢?请同学们读课文,边读边画一画。
3.结合学生的回答,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人称去赞扬同学。
(2)叙述的事件要具体,思路要清楚。
(3)赞扬同学要发自内心,态度真诚。
(4)要认真倾听,可给予补充或提建议。
4.主题交流,小组合作。
美无处不在,关键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他们各有各的长处,看谁最先发现了身边同学身上的美?(组内交流)
5.全班展示:“猜一猜”游戏。
同学交流,其他同学猜一猜他赞扬的人是谁?
要求:(1)不点明被赞扬同学的姓名。
(2)同学们猜一猜,并且说出理由。
(3)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6.互相评议。
刚才哪些同学说得好?好在哪儿?
7.现场采访被称赞的同学心里有什么感受。你想对大家说点儿什么吗?
8.活动。
(1)播放音乐,学生自由选择对象,面对面,敞开心扉称赞同学。(教师巡视,指导交流)
(2)小结。
三、拓展话题,延伸训练
1.想一想,除了当面口头称赞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赞扬之情?
例如:(1)改换歌词用歌声赞美;(2)画简笔画;(3)写文章……
2.学生自主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称赞别人。
四、总结激励
用心发现他人的美,发自内心地赞扬他人,不仅使我们心与心之间架设起了真诚的桥梁,更让我们学会了欣赏,在发现美、赞扬美的同时,自己的认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029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