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长城》第一课时学案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
教具准备:鹏博士软件、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出示鹏博士软件的图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板书:略]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1]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2]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3]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课后小记: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四年级上册《猫》第一课时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猫》第一课时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能找出例子说明作者喜欢他描写的猫。
3、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学会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为主要方法,边读边悟猫的特点。
2、以体会为主要途径,理解作者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
2、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一、图片导入
1、师板书课题。同学们,这小家伙你们一定不陌生吧!让我们一起来呼唤它!读题:猫
2、认识猫。(交流课前资料:家猫、波斯猫)
3、学生介绍猫。
4、师引入。
(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家猫,而是作家老舍先生家里的猫,它到底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碰到生字多读几次,读通句子。(可自读,可同桌一起读。)
2、反馈生字词预习情况。
自由发言,就容易读错或写错的生字词互相提个醒。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了你怎样的第一印象?(学生听后交流,师板书大猫“古怪”小猫“可爱”)
4、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用什么方法能迅速抓住课文大意,理清课文条理?
5、展示交流,理清顺序,“方法”有三:
(1)、作者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猫?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
设计填空:课文共有()段,第()至第()段写大花猫();第()段写满月的小猫()
(2)、抓住每个自然段中都写猫的什么特点的重点句。
第一自然段:写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第二自然段:写大花猫的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情。
第三自然段:写大花猫又胆小又勇猛。
第四自然段:写大花猫小时候很可爱。
三、学习第4自然段
师:我们先来学习大花猫满月时是什么样子吧的!
1、自学第4自然段,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生汇报读懂的内容。
2、归纳引导。
(1)这么淘气的小猫,如果是你家的猫,你会怎么评价它?根据老师的指示说说。
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舍老生又是怎样评价它的,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评价它。
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3)你读了课文和老舍先生产生的感情一样么?说一说。
(喜欢、喜爱)
(4)大家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注意读出喜欢的感情。
四、小结
一只可爱的小猫,全身都洋溢着淘气与生气,它长大后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明天再学。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完成思考?练习第1题。
四年级上册《母鸡》第一课时学案
【教材简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通过与《猫》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作者在表现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二是通过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以及对母爱的赞颂。
学习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感受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
2、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作家笔下的动物,我们认识了高傲的白鹅有海军上将派头的白公鹅,能说说在老舍先生笔下的那只猫有什么特点吗?
提示:古怪、可爱
2.猫既古怪,又可爱,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板书:母鸡
生齐读课题。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自由读阅读提示,看看提示中,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学习要求:
出示要求:
⑴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⑵比较一下,《母鸡》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
二、检查预习
同学们在家里已经认真的预习了这篇课文,读课文以前,先读读这几个词语,看看你们是否通过预习已经认识了他们。
出示词语:
反抗欺侮成绩凄惨慈爱辛苦如怨如诉
疙瘩可恶毒手聋子鸡雏啼叫一撮儿毛
齐读,抽读。
三、初识母鸡特点
1.词语会读了,相信课文也能读好,今天,我们同样采取个人读加齐读的方式,请几个同学读1~6自然段,全班齐读7~10自然段,要求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简单评价)
2.快速、自由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怎样的。
学生读书,然后交流初步感受。
预设:⑴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让人讨厌的。
⑵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
⑶老舍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板书:
一向讨厌
不敢再讨厌
3.作者从开始讨厌母鸡,到后来的认为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不敢再讨厌母鸡,经历了一个情感变化的过程,而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文章的线索,从讨厌到不讨厌,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讨厌母鸡,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不讨厌母鸡?
提名学生回答。
四年级上册《说勤奋》第二课时学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成才,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懂“司马光、童第周”有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童第周、司马光等的勤学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中心句。
(2)投影出示: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认识设问句——自问自答。
(3)理解通往理想的桥梁是指实现理想的途径。
(4)将这句设问句换一种说法:勤奋是通向理想的桥梁。
(5)小结:是啊,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6)出示: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汗水和心血:艰辛的劳动。说说读了这句话之后的感受
古今中外指:中国外国古代今天,就是说所有的
成功者的成功是他们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勤奋是他们的成功之路,是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2、学习第二段
(1)过渡,作者说得对不对哪?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文章中作者给我们举了那两个例子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勤奋是通向理想的桥梁。
(2)出示自学要求:A、认真朗读2、3自然段,看作者主要写了谁的勤学故事?B、你认为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说说他们的勤奋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C、有感情地朗读你最感兴趣的人的故事。
(3)交流:A、围绕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材的故事。
B、我认为司马光是个聪明过人又勤奋好学的人,从他小时侯砸缸救人,从他在别人玩的时候专心读书可看出。警枕也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
C、有感情地朗读司马光的故事。
(板书:司马光天资聪明勤奋成材编成《资治通鉴》)
(4)出示句子: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5)听完了这个小故事,我想你对这两句话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6)小结并过渡:司马光从小聪明过人,加上他的勤奋学习,最终取得了伟大成就。而童第周的情况并不与他相同,谁来说说童第周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勤能补拙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7)交流:A、认为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但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B、从17岁才进中学,学习成绩很差可看出他的基础很差;从终于可看出他的成绩得来不易,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从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天刚亮……就、睡觉前……总要都可以看出他的成功来之不易。同时也证明了一个道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C有感情地朗读童第周的故事。
3、指导背诵:有感情地背诵2、3自然段。
4、小结:勤奋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材,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作者通过古今两个人的生动事例证明了勤奋是成功的秘诀,成功者的成功无一不是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
5、课前老师让大家查阅名人勤奋的故事,那你知道哪些外国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指名讲故事。
引述:难怪说: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三、学习第三段总结全文。
(1)指导学习第三段,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2)引读:只有一生勤奋,才能____,才能____。
(3)自由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交流:这一段主要讲了作者对我们的要求和希望。在文中起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的作用。
四、总结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我们知道——出示第一节中心句。那你看到我们有些同学不认真学习,你想把那句话送给他?
积累有关名人名言。
作业设计:
1、抄写一句名人名言勉励自己。
2、准备一个名人勤奋的小故事,故事会。
板书设计:
15、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编写《资治通鉴》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母鸡》第一课时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四年级上册《母鸡》第一课时教案
16母鸡
【教学简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或资料。
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爱社会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勾画出生字并读一读。
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再读给全班听一听。
3.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4.课文写出作者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再次读文,找出反映这两种观点的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把这两句话读一读,体会“一向”、“不敢”。
三、自主探究,自主感悟
1.弄清课前“连接语”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1)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致怎样的母鸡?
(2)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个有哪些特点?
2.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3.交流感悟,合作探究
四、汇报交流,品评体会
1.体会交流第一问题:
(1)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致怎样的母鸡?
(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
(1)老舍先生对待母鸡的情感,前后是怎样变化的?
(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3)讨论:是什么让作者“一向讨厌母鸡”?又是什么让作者“不敢讨厌母鸡”?
(4)重点语句解析:
①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这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讽刺了母鸡的炫耀。聋子本来是不怕吵的,作者用“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讨厌母鸡的情绪。)
②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这三句话都是在写母亲,对母亲的赞颂之情在逐句加深。作者为母鸡身上所表现出的母爱所震撼,认识到天地间所有的母亲都是英雄。这是对普天下所有母亲的赞颂。)
③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作者用“不敢”来表明自己对母鸡情感的变化。他此时已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是情感的升)
2.体会交流第二问题: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个有哪些特点?
(1)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母鸡》可以明显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两部分,以过渡段使文章浑然一体。
(2)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3)在表现小动物的特点时,作者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生动具体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4)在情感的表达上,《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5)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无雕饰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如,“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咬下一撮儿毛来”,“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师:同样是写小动物,用的方法不同,给人的感受就不同,所以同学们在自己的写作中,要注意文章的表达方法。
五、总结全文
1.中心:
《母鸡》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说明母鸡就是一个无私无畏、日夜操劳的伟大母亲,表达作者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2.“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3.积累词句:
感兴趣的词语勾一勾,句子写一写,读一读。
六、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板书设计
母鸡讨厌:无病呻吟欺软怕硬炫耀成绩
尊敬: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四年级上册《珍珠鸟》第一课时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由于“我”为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心地呵护它们,逐渐得到了它们的信赖。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
4、产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要靠相互之间的信赖。
教学重点:
知道虽然珍珠鸟很怕人,但是由于“我”为它们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心呵护它们,才使得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给“我”带来情意,从而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彼此的信赖。
教学难点:
理解“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的含义。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摘抄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
3、学习作者精心呵护一对大珍珠鸟的内容。
4、试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作者精心呵护一对大珍珠鸟的内容,初步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
教学过程:
一、读题目,师生共同介绍作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并强调一些字词的读音
编成鸟巢垂蔓幽深繁茂
雏儿嗒嗒细腻咂嘴扭动
伏案愈发拨开信赖蒙盖
2、学习生字(赖猜拨柜撞淘扭卷案)。
3、结合课文相关语句,理解词语意思:(决不、神气十足、再三、信赖)
4、检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将订正过的字词在句子中朗读准确。
2、默读课文,(1)课文写珍珠鸟,写了几只珍珠鸟?(2)这三只鸟之间是什么关系?(3)课文哪些自然段写大鸟?哪些自然段写小珍珠鸟
3、全班交流。
四、师生共同介绍珍珠鸟,品读作者精心呵护一对大珍珠鸟的内容,初步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朋友送给我珍珠鸟以后,我对珍珠鸟怎么样呢?看课文对待大鸟这部分,读课文(1—2)段,找出我对待珍珠鸟的句子。练习朗读。
五、作业: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摘抄课文中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
四年级上册《猫》第一课时教案
15猫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讲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讲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一是刚满月,腿脚还站不稳时就爱玩;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
这篇课文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真挚的感情。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因此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人与猫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创造出一个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实无雕琢的语言风格。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梅花、变化多端、跌倒、开辟、枝折花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教学准备】
1.了解老舍先生及其作品;课件。
2.学生观察猫。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认识猫。(家猫、波斯猫等)
⒉学生介绍猫。
3.师归纳。(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4.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老舍先生写的《猫》。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正音,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第一自然段:写猫老实、贪玩,但尽职。
第二自然段:写猫高兴与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
第三自然段:写猫“什么都怕”,但又很“勇猛”。
第四自然段:写猫小时候十分淘气可爱。
2.检查字词
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
梅花变化多端跌倒开辟枝折花落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全文,看看老舍先生着重写了对猫的哪些方面的感受?(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板书:古怪、可爱)
2.浏览全文,联系上下文画出猫的古怪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板书:老实——贪玩——尽职
它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胆小——勇猛)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精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写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4.划分段落
第一段(1-3):写猫的古怪性格。
第二段(4):写猫满月时十分淘气可爱。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诚实与信任》第一课时导学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四年级上册《诚实与信任》第一课时导学案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一些重点词语。
3.学会几种根据段落大意的方法,了解描写人物对话无提示语等写作知识。
教学重难点:
学习概括大意的方法,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路,揭题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狼来了》的故事吗?几乎每个同学都听过这个故事,老师小时侯也不止一次的地听过。可以这么说,《狼来了》这个故事伴随着我们几代人的成长。那么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故事能够这么广泛地代代相传吗?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诚实,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板书课题:诚实与信任)课题中的“诚”是个生字,它与“城市”的“城”很容易混淆,你有好办法区分它们吗?
3.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另一个关于“诚实与信任”的故事,想听听这个故事吗?
二、初读课文
1.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通顺为止。如有不会的,可用笔做个记号,待会请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有没有不会读的生字或词语?如有,请大家来帮助。
②同学们,请大家再认真看一看课文后面的生字表中的生字,如果从字形结构上来分类,你能把这些生字分分类吗?(左右、半包围、上下结构)
课件出示:左右结构:诚辆障碎址半包围:超厘上下:责寄
这些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呢?谁来说一说。按类别说。教师适时小结并引领学生写,如左右结构的“碎”,左窄右宽,两个人是好朋友,不能分开,最后一竖不上去。半包围结构的“超”,两部分要稍紧些;上下结构的“责”,上下要匀称。
③老师这有三组词语,请大家来读一读。(指名一组一组读)
诚实故障一辆破碎地址能见度
超出厘米责任寄信驱车布鲁塞尔
④这里面有你不懂的词吗?理解:
驱车:本来指驾驶或乘坐车辆。联系上下文,它在本文中应该是什么意思呢?
布鲁塞尔:比利时的首都,如今已发展成为欧洲生活条件最好的城市。
能见度:眼睛能看见物体的清晰程度。
3.指生分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三、理清顺序,概括段意
1.文中1—3小节讲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以及我当时的处理情况,这就是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
2.同学们看看,4—11小节主要写了什么?你说这篇课文可分几段?怎么分?用“//”做上记号。
3.交流分段,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段意。
第一段(1--3)一天深夜,“我”无意撞碎一辆车的反光镜,主动留下联系方式。
第二段(4-10)事隔三天,被撞车的主人打电话向“我”致谢,“我”向他致歉。
第三段(11)被撞车主人的一番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4.交流:你能用简洁的话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文章主要讲:一天深夜,“我”无意把一辆车子的反光镜撞碎了,留下了联系方式;三天后,车主打电话向“我”致谢、“我”向他致歉的事。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指导字形。
“诚”要与“城”区分开来;“厘”是半包围结构,上面是“厂”,不是“广”;“址”的有右部分是“止”,不是“上”。
3.学生描红,提醒写姿。
五、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诚信的名言或小故事。
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简析
《长城》是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长城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长城》是一篇知识性的写景文章。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二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三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全文不仅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气势雄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年龄阅历造成的理解力、知识面的深度与广度,及文本本身与现实在时空上距离,要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比较难。因此,观察、联想、赞美是教学的主线。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5.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长城的特点与古人修筑长城所包含的智慧之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教法。在学法上采用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等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学习,运用“读、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课前准备
1.收集与长城有关的资料、图片;预习课文,初步感知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激情导入
1.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板书课题)
2.交流资料:谈谈自己对长城的认识。
3.补充资料:简介长城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细细地体会,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屏幕出示词语:
嘉峪关智慧凝结血汗
瞭望口屯兵垛子堡垒
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高大坚固气魄雄伟
(指名单个学生读,齐读。)
3.指导写字。
4.概括主要内容,划分段落
(1)主要内容:描写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
(2)理清脉络
第一段(1):远看长城,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
第二段(2):近看长城,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
第三段(3):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第四段(4):总结全文,赞美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奇迹”。
4.说一说,长城,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预设生:美、长、高大坚固、壮观、雄伟、气势磅礴等等。
总评:同样的长城,我们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她感受她!
三、反复练读课文
四、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
2.抄写字词。
四年级语文下册《祁黄羊》第一课时学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段,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加深对祁黄羊以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悼公所说话的意思。
教学媒体:投影
教学时间:三课时
板书设计:9祁黄羊
因病辞职
外举解狐不避仇
内举祁午不避亲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读好句子,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提题导入。
1、板书课题,认读生字“祁”,指导书写“祁”。齐读课题。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3、检查预习情况:说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
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随机出示下列名称:春秋晋国悼公祁午解狐
指导读好上述名称。
二、自读课文,要求(投影出示):
1、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
2、朗读课文,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3、思考: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三、检查。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注意读准带点字的读音。
前鼻音:晋悼公人选举荐慎重
后鼻音:兴亡
翘舌音:合适召慎重
其它:中军尉兴亡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祁黄羊祁午
多音字:解狐
2、指导读通下列句子。
(1)悼公立即派使者去召解狐,没想到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悼公只好让祁黄羊再举荐一位能接替他的人
(2)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3)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3、内桌分自然段互读课文后,指名逐段朗读课文,结合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预习时布置学生查字典):
征伐郑重举荐使者
4、快速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叙述了祁黄羊的什么故事。
板书:举荐人才
四、指导书写生字。
1、给生字按结构分类。
左右结构:祁尉慎
上下结构:晋荐召
半包围结构:选适避
独体字:亡
2、说这些字哪几个字比较容易写,哪几个字的什么地方要提醒注意。
祁:左边是“礻”,而不是“衤”;右边是“阝”,而不是“卩”。
选、适、避:“辶”的最后一笔要舒展,能托住里面的部分。
慎:右边的“真”里面是三横,不能少横。
3、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边描边说出笔画名称,记住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五、作业:完成习字册上的部分习字任务(字、词部分)。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四年级语文上册《巨人的花园》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8生字,会写12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4、体会对比的表达方法,并学会运用。
学习重点:
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学习难点
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方法。
学习准备:ppt课件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圈出本课生字、词语,借助拼音、工具书等读准字音,找出记忆字形的方法。
2、熟读课文,遇到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在孩子们的帮助下,改正了,和孩子们过上了的生活的故事。
二、再读课文,
1、根据下面语句提示画出相关句子,并填在横线上,明白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当巨人外出时,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时,花园;当巨人回来时,禁止孩子们玩耍时,花园;当孩子们偷偷钻进花园玩耍时,花园;当巨人训斥孩子们离开后,花园;最后,当巨人拆除围墙时,花园。
2、根据所填句子,你能想象出什么画面,任选两个写一写。
家长签字:教师评价:
课堂助学
第一课时
1、组内初读课文,互相评价,检查字词情况
1)读拼音写词语。
yángyìzēngtiānlěngkùfùgài
()()()()
níngshìhuǒlālāgàoshìpái
()()()
2)比一比,组词。
疑()折()益()醒()
凝()拆()溢()酷()
2、听读课文,
1)汇报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巨人的花园是一个什么样的花园?(用一个词语概括)
3)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找出来,读一读,想象画面)
3、小组内汇报,与组员互相补充,进行全班交流
4、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一说花园四季的景色。
课堂检测:
1、填空。
“墙”共()笔,右上边的笔顺是。
“添”共()笔,右下边是()。
“隆”共()笔,第六笔是()。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解析
【教学简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但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当中很少去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少感性认识,很难深刻理解文中描述的美,所以我准备了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进颐和园,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颐和园的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以备上课时小组学习时使用。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颐和园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教师搜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2.板书课题,认读“颐”字
3.简介“颐和园”。
介绍时出示“颐和园”的几处著名景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美景?
2.检查预习
①出示生字新词:多种形式认读,及时正音。
②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随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2.理清层次
第一段(1):总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第二段(2-5):具体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6):总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993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