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四年级下册《渔歌子》第三课时学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渔歌子》第三课时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四年级下册《渔歌子》第三课时学案

【设计理念】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二课时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刚刚学过的一首词——《忆江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要想读懂这首词你们有哪些方法?(反复读;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想画面;联系上下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2.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3.说一说你读完《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4.再自读词,试着提出疑问。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1)随机教学生字:塞、箬、蓑

(2)借助插图理解斜风(斜风:微风。)通过组词,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归的意思。(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并与同桌说一说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热爱大自然)

3.熟读成诵,试背这首词。

六、作业:抄写《渔歌子》

板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与反思《渔歌子》教学设计与反思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不须归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的讲解不多,在开课伊始我交给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总结归纳了一些学习古诗词的顺口溜,这对今后的古诗词教学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耽误了本节课教学时间。今后的教学我会让学生在每一节古诗词学习中着重使用一种或两种学习方法,最后在总结归纳。

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画诗词的美景促进了对古诗词词义的理解,还有对诗词画面美和意境美的理解。

扩展阅读

四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教案分析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四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教案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教案分析

谈话:

1.初次见面,眼前的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有什么话想要送给我吗?

3.谢谢你们的赞美和祝福,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一分见面礼。

4.出示好词: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出词的味道。

出示幻灯片:

上清水秀桃红柳绿青山绿水一碧千里

青翠欲滴花红柳绿绵绵细雨细雨纷飞

绚丽多姿万紫千红姹紫嫣红悠闲自在

然自得轻松愉快怡然自得

一、解词题

你们读得真好!为了奖励你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仔细听然后说说你的发现。播放视频课前你们预习了课文,你们发现了什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与里面的歌词有关系。

1.读课题。

2.介绍作者。《渔歌子》是词牌名,它的作者是唐代著名此人张志和。他特别喜欢钓鱼,所以他自称为“烟波钓徒”。

二、知词音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张志和的词,去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1.打开课本,把这首词读一遍,要求把字音读准确。

2.课堂上最动听的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谁来读这首词?

3.刚才大家读准了,也读流利了,但是还没有读出词的节奏,谁来慢慢地读给我们听?

4.诗词在我国古代是用来唱的,它的字里行间有着很强的音乐感。读的时候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指名再读。(我欣赏他读的XX句,教师范读指导)

5.这么多遍读下来,你有没有发现今天学的词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吗?(看看词他们的排列和标点)

6.有的长有的短,你瞧,词的小名就出来了,词也叫“长短句。”(板书:长短句)

7.一起读出着长短句的味道吧!(出示幻灯:齐读)

三、名词意

我们学词仅仅会读是不够的,(板书:知词音)还要—(板书:明词意)。

1.怎么样才能弄懂词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懂词意。生:看插图、看注释、边读边想)

2.书上的注释、课文中的插图都是我们的好帮手,请你们用这些好方法来说说词的意思,自己试着说一说。

3.指名简单地说一说。你说得真好!我想知道你是怎么弄明白这首词的意思的?看来借助注释、看插图都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

四、品词景

有人说:“张志和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也有人说,诗词能够表达的是一幅灵动优美的画。

品江南

画出美景

1.请你们默读这首词,将你们看到的景物圈画出来。

2.生汇报,这首词总共有27个字,这27个字为我们描述了这么多景物,诗词就是这样的简洁、凝炼。老师把你们看到的景物画下来了,你们能按照词的内容把它摆放成一幅美丽的画吗?看看还差什么?(请学生添加斜风细雨,放手让学生自己摆放,摆放完后再调整。

3.同学们你们看漂亮吗?你能猜出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真是一个细腻敏锐的孩子。你从桃花、青、绿中捕捉到了春天的气息。)

(二)读江南

读出美景

同学们看看这首词,再看看这幅画,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指导读第“西塞山句子”

1.生:我仿佛看到西塞山前的白鹭在自由的飞翔。

2.师:你能把你看到了的西塞山和白鹭鸶个我们说的美一点、具体一点吗?多么悠远宁静的画面。请你读一读。(你的声音太大了把白鹭都吓跑啦!我认为你还可以读得更轻柔写。)我仿佛看到了一只优雅的白鹭鸶正在这青翠欲滴的西塞山前自由的翱翔。

指导读“桃花句子”

3.师:在刚才他看到的画面中你们听到了什么?你又仿佛闻到了什么呢?

4.生:我听到了流水的声音。我闻到了桃花的香味。

5.师: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深呼吸,现在我们置身于桃花林里,闻一闻。这桃花的香味是怎么样的呢?你又听到了怎样的泉水声呢?如果你是这肥美的鳜鱼你生活在这么美丽的地方你会说些什么呢?

6.师:瞧,这桃花被你们一闻哪,便芬香四溢;这泉水被你们一听,便轻快活泼了。把你闻到的香味、听到的声音给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指名读—女孩子你们就是这美丽的桃花,请你们柔柔地读。—男孩子你们就是这动听的泉水呀,请你们欢快地读。

7.师: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我读画面,你们读桃花的句子。

指导读“簑笠斜风句子”

8.生:我还看到了一个渔翁戴着蓑笠穿着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钓鱼。

9.师:这斜风不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吗”?这细雨洒在你的脸上你感觉怎样?这细雨不就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吗?

10.师:请你把这蒙蒙的细雨读出来吧!重点指导:雨再小些,再轻些。(3个)分小组朗读——

11.同学们,读到这,你觉得这儿的景象怎样呢?浓缩成一个词就是:美丽如画(板书:景美丽如画)

12.指名读整首词。配乐。(2个)

13.教师配乐旁白:

让我们静静地走进这迷人的画面中吧!你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白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粉红的桃花盛开了,发出阵阵清香。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在水中,鳜鱼在溪水中快活地游来游去;一个头戴簑笠,身穿蓑衣的渔翁正在悠然自得地钓鱼呢!

14.同学们这美吗?让我们用好听的声音,把这些清丽的文字变成幽静地画面吧!看谁读得又柔又美。女生柔柔美美地读——男生有滋有味读——齐读

读出情怀

多么美丽的春天风景图啊!不仅我们被陶醉了,还有一个人也被陶醉了。看课文插图,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渔夫,他的神情是怎样的?(板书:情悠然自得)

1.你们是怎样体会到的?

2.王国维先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你们就是从作者笔下的景物窥视到了作者的心情。这次读,不仅仅是美丽,还要感受到作者的那份悠闲愉悦。配乐再读。(板书:悟词情)

五、悟词情

这么美得景色你们想回去吗?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很担

心他在外留连山水惹出麻烦。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他回去。

1.出示词,两生对读。

2.我来当哥哥问问你们:我的好弟弟,你为什么不想回家啊?你的好朋友颜真卿告诉我,你钓鱼不带鱼饵你都钓着了些什么呀?

3.难道张志和不愿意回家,仅仅是因为这里的山水吗?我们来看看张志和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出示资料:张志和,自幼聪慧,十六岁考上太学,深得唐肃宗欣赏,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贬官,但他并没有去上任,而是回了老家,从此以后不再做官。长期过着隐逸的生活,常以扁舟垂钓,超然于尘世中。唐肃宗曾派人寻找他,但是他不愿再相见······

4.正是因为这江南的景色美丽如画,词人张志和悠闲自在、心情舒畅,所以他——(板书:不须归)不回到朝廷中,也代表了张志和的志向。和他的名字一样,志在和平。

5.自己试着把这首词背一背。

6.让我们把这美景变成永恒的画面,全班配乐背诵。

六、唱词曲

你们朗诵的真好!老师再奖励你们一首歌曲。播放《渔歌子》

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教案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要注意把词读通顺。

2、再读词语,理解词义——“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不须归”等。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学生圈画,交流。

你找到了几种景物?

3、一起看九种景物,看着看着,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这首词。

4、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

作者仅用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老师不仅看到了春天的美景,还听到了悦耳的声音,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了,你们感受到了吗?

请听老师读这首词,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

词人向远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

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5、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四、入情入境,体悟心情。

1、这首词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人,这个人是怎样的穿着?怎样的姿态?

悠然自得的渔夫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

再读读这首词,请问,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哪里?(回到自己的家)

五、深探“不须归”。

1、同学们,让我们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

所以这里的不须归是指回哪里?后来朝廷派人找张志和回去做官,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每次垂钓,他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能钓到鱼吗?

师:是啊,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不愿归的情感。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

3、我们学过的《江雪》,这首诗的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同是渔父,为什么《江雪》中的渔父如此孤独郁闷呢?有理想却不能实现,只能被迫泛舟江湖。

4、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六、作业。

1、背诵《渔歌子》。

2、根据《渔歌子》想象画面写一篇文章。

四年级下《渔歌子》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渔歌子》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可唱。结合课文拼音、注释,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一、导入:回顾《忆江南》,走进《渔歌子》。

师:烟花三月走江南!这些天咱们可没闲着,去了充满田园气息的《乡下人家》,才了翁卷的《乡村四月》,又赏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田园风光领略无数,江南美景尽收眼底,怎一个“好”字了得!难怪白居易会写下《忆江南》

师:真好!这是我们学过的第一首词,你们一定知道许多有关词的知识吧?

(《忆江南》词牌名,词有长短句,词读起来很有韵味,词还可以唱呢。)

师:了解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吟诵的《渔歌子》,又是一首词。(板书课题)

《渔歌子》是词牌名,注意“渔”字有三点水,渔翁的渔。

二、前置性学习检测

1、生字、生词、多音字(你能不能说上一句话,用上这个字的不同读音!)

2、找出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3、如果让你选一种颜色来做为春天的代表色,你认为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二、吟诵出词的味道。(反复读)

出示词(课件)

1、初读要求:请大家试着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争取把

整首词读正确、读流畅。

a、自由读

b、个别读两三个,交流: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师:“西塞山”(点红“西塞”)这么难读的词都读正确了,了不起!“塞”是

个多音字。“西塞山”一座山的名字,在浙江湖州。

(点红“鳜鱼”)“鳜鱼”的“鳜”,不好记,能认识它,博学!一种淡水鱼,

味道很鲜美噢!

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师:

(点红“箬笠、蓑衣”)平翘舌音,你都读准确了,赞一个。这两个词的确很难读,让我们一起读两遍。箬笠、蓑衣见过吗?干什么用的?(图片出示)看,就是头上戴的帽子。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相当于现在的雨衣。是用草、棕编的,都和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

c、集体读:我们一起把整首词读一读。

2、再读要求:读出词的节奏感,读出点词的味道。

师:诗词读准了字音,读流畅了,那是远远不够的。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特别是词,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错落的音乐美,读的时候要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a、自由练练。

b、请朗读不错的孩子示范读,师:试着像XX同学这样,读出点词的韵味来。其中哪一句读得特别好。(生若范读不到位,策略:师范读,也可选同学读不好的句子。)

c、再请三四个孩子读,评价:有点感觉了!像是在读词了!有了音乐感,韵律美!词的节奏感有了!

d、齐读,师引:西塞山前白鹭飞……

三、吟诵出一幅山水风光画。(品词中画)

1、师: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呢?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渔翁)

师:谁补充?还有另外的吗?

师:诗词语言很精炼,它可以用最少的文字描绘最美的画面。短短一首词,容纳了如此多的景物,如此多的景物当然不可能平铺在画面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最美的画面,使画面丰满、立体、有声有色。

2、音乐,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3、师:你一定看到了最美的景,耳边传过美妙的声音,或许还能感受到各种江南气息,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用自己最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让学生“未品诗先入画”,在画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并逐渐走入意境。)

生描绘想象到的最美画面:

A、画面: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评:西塞山高耸入云!在你们眼中西塞山是怎么样的?(西塞山连绵起伏,青翠欲滴。)

“西塞山前”引导读出山的连绵起伏。让我们朗读的声音也高低起伏。师领生跟,读好“西塞山前”。

真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如此的悠闲!在西塞山附近展翅飞翔。读出白鹭的悠闲,飞得高远,目光追随着白鹭,声音传到山那边了。读“白鹭飞”

朗读整句:带着这些感受,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评价:这就对了,就该读出这样的起伏、转折、变化。

B、画面: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评:(预设“桃花”)你眼中的桃花是最美的!怎样的颜色?桃花如仙子落入凡间,在枝头悄然开放。你看到的桃花?流水呢?

(预设“江水”)春来江水绿如蓝!看到流水中的鳜鱼了吧?鳜鱼欢快地在水中游来游去,似乎要跃出湖面,多么肥嫩鲜美的鱼啊!请读出鳜鱼的欢快。那岸边的桃花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

(预设“鳜鱼”)鳜鱼欢快地在水中游来游去,似乎要跃出湖面,多么肥嫩鲜美的鱼啊!请读出鳜鱼的欢快。多么清澈的流水,请你带着全班同学静看流水,生领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红的花,绿的水,慢慢欣赏啊!再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想象着想象着,词的意思就明白了!

(渗透读古诗词方法:想象画面)

结合朗读:你们描绘得画面让人陶醉啊!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美哉,江南!这青的山,白的鸟,粉红的桃花,青绿的流水,好一幅山水风光画!(板书:山水风光画)

预设3、4句,学生有描绘到呢,就点到:悠闲自得的钓鱼翁轻松、愉悦,心情放松。“斜风细雨”点到:烟雨江南别有一番情趣!

4、师:让这么美的画面在你的笔尖流淌吧!(音乐声中学生写画面,前两句)

5、请几个孩子读自己所描绘的a、师或生接: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钓鱼的人啊都舍不得回家了!

b、师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c、师引:妙笔生美景,难怪诗人会---生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d、师:带着这些仙境般的画面,再次吟诵《渔歌子》。

四、吟诵出一个悠闲垂钓人。(品词中人)

1、师: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就是不回去,不想回家。景色太美了,诗人醉了,舍不得回去了。诗人只是喜欢这美景吗?还喜欢什么呢?不着急,想读懂古诗词啊,一定要了解诗人。咱们一起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张志和。

(渗透读古诗词方法:解读诗人)

课件出示:

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主要成就:《玄真子》以及《大易》十五卷;永垂史册的千古绝唱《渔父词》(五首)。

3、师:了解了这些再细细地品一品,此刻你就是诗人,诗人就是你,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是什么让你斜风细雨不须归呢?

(他很喜欢钓鱼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悠闲自得的生活;钓鱼很轻松的----轻松愉悦的心境)

师:的确,诗人是只羡神仙不羡官,只想做一个悠闲垂钓人,过悠闲自得的生活。

(板书:悠闲垂钓人)

师引:钓着钓着,诗人就和自然融为一体。如此和谐!(板书:和谐美)

真是画中有人,人在画中。读《渔歌子》

3、欣赏歌曲《渔歌子》

四、唱歌入情

“古人唱歌兼唱情!”诗词更在于以声传情,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份悠闲、轻松,听听现代人将它谱上曲,来吟唱

4、师:带着这颗清闲飘逸的心,我们的诗人写出了千古流传的经典诗词

和老师一起背诵这首千古绝唱吧!

五、补充拓展

1.小组合作学习、赏析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思考:

(1)小组合作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2)抓重点词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并互相说一说。

师: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

师:想不想?

师: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张志和被称为烟波钓徒,他就喜欢这样的垂钓生活,于是他就这样有感情地写下《渔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张松龄,(板书:张松龄),很担心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来写的。

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整首词。

生纷纷自由吟诵。

师:好吧,原来我想读,你替老师读吧。

生: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读得入情入境)

师生不禁鼓起掌来。

师: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好,真好,会读表示本事,读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干吗?

师:你怎么知道的?

师:一个字——

生大声叫道:还。

师:对了,哥哥在劝弟弟快些回来,那我也来劝劝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几位学生迟疑地轻声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怎么回答?预备,齐。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激昂):且须还。

生(高声):不须归。

师:为何不归?为何不归呢?

师:是啊,这么美的风景,怎么舍得回来呢?

师又指名一举手的学生。

师:也是风景太美了,让你不想回家,还有吗?

师:好一个流连忘返啊,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

师:就是钓鱼要放鱼饵,鱼饵放了,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钓得到鱼吗?

师:会有鱼上钩吗?

师: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

师:他钓着了什么呢?

师:好一个美丽的风景啊,被你钓着了,还钓着了什么呢?

师:不是跟别的国家战争,不喜欢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欢现在的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说,他钓着了什么?

生:美丽的风景。

师:还有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的手举得那么高,最后一个发言的机会给你。

生:他钓着了桃花芬芳的香味,让他芬芳扑鼻。

师:让他的生活

生:芬芳扑鼻。

师: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

(板书:心志平和)

六、学以致用,深入体会。

同样是垂钓,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心境,下面让我们用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学习下面这首古诗,看看这两首垂钓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七、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千古佳词,经历千年而流传至今,我想不仅仅是因为文字,更主要的是透过字面,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自由自在、悠然自得、只只羡神仙不羡官的超然心境。

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

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渔歌子”齐读。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教案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诗人、画家张志和。词中描绘了一片画意诗情。色彩明丽,画面清新,加上斜风细雨,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生分析:

学生初次接触词,对词的特点不熟悉,这首词内容浅显,指导学生先自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背诵《渔歌子》。

2.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词中有画,词中有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资料卡、彩笔。

教学过程:

一、班级诗词大会

1.诗词比赛:老师说前一句,学生答后一句。

2.图中有诗:根据图片回答诗句。

二、初步感知

1.出示《渔歌子》和《江雪》。学生根据课本注音读一读,找找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引出词的特点。

2.介绍词和作者: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词,又叫长短句,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词可以歌唱,每一首词根据格律,都有一个曲调名,成为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就是词的题目,比如今天我们学习的《渔歌子》。

张志和:唐代诗人、画家,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3.自学

(1)根据注音自读两遍,读准字音。

(2)同桌检查读。

(3)齐读,欣赏配乐朗读,学生再读。

(4)学习生字生词。借助图片认识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5)对照诗词后的注释,想一想诗词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小组合作学习,不懂的可以讨论可以问老师。

(6)全班交流诗词大意。

(7)词讲究韵律,让我们一起双手击掌,打出节拍,随节拍读。

三、品味词中画,画中情

1.思考,词中介绍了几种景物?你能看出是什么季节的吗?

2.在作者的描述中,不仅有景还有人,不仅有色彩还有声音,不仅有动态描写还有静态描写,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或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一写或画一画。

3.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展示。体会出词中有画。

4.作者写的这些景物给你的印象怎么样?这色彩明丽的“画”在表达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哪位同学能把作者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出来呢?

5.面对垂钓者,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指名学生回答。

我们只有了解作者是在怎么样的心境中写下的这首词,才会对诗词所折射出的情感有更深的了解。阅读资料,思考,指名学生说一说“不须归”还有什么含义。

6.作者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1)师生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2)志和啊,你为何不归?指学生回答。

(3)让我们一起读出张志和的心声吧。

四、有感情朗读、吟唱。

1.郁郁葱葱的西塞山附近,桃花盛开,白鹭飞翔,碧波粼粼,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同学们,让我们伴随优美的音乐,把作者悠闲愉悦的心情读出来吧!

2.一首优美的词也是一首优美的歌,这首传唱千年的词也改编成了一首歌,我们一起唱起来吧!

五、把这首词画成一幅画,积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唐张志和

景美丽如画

不须归

人悠闲自在

四年级语文下册《祁黄羊》第三课时学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祁黄羊》第三课时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四年级语文下册《祁黄羊》第三课时学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

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

3、归纳段落大意,按课文叙述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加深对祁黄羊以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新词。

2、听写课后习题3的词语。

3、指名朗读第一至七自然段。

二、导读课文第八至十二自然段。

1、师读第八自然段。

2、自由朗读第九至十二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读。

3、当祁黄羊举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时,悼公说了什么话?神态怎样?

投影出示第十自然段,指名朗读。

4、指名朗读第十一自然段,讨论:祁黄羊为什么要举荐自己的儿子祁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投影出示第十一自然段,在“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们仇人或亲人”的下面加横线。齐读,问:祁黄羊一心想的是什么?

小结:由此可见,祁黄羊真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一心为公,不但外举不避仇,还能做到内举不避避亲。板书:不避亲

5、既然这样,为什么祁黄羊不先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而要先推荐解狐呢?你是从什么地方发现的?

投影出示,对比分析:

“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

“看来只有祁午能担当此任了。”祁黄羊想了想,又郑重地说。

提示:祁黄羊前后两次推荐,说话时的神态有没有不同?(在“想了想”、“郑重”下面加着重号)

从中你能看出祁黄羊是个什么样的人了吗?(祁黄着考虑的确实首先是真正能为国出力的能人)

6、引读第六自然段。

7、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九至十二自然段。

二、快速朗读课文(或默读),小小组合作讨论各段的段落大意,然后交流。

四、根据课文的叙述顺序,复述课文。

1、理清顺序:

因病辞职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

2、学生试口述,同桌互述。

3、指名口述。

五、总结全文。

1、齐读课文。

2、说说祁黄羊是个什么样的人。

六、作业:

1、写了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推荐慎重才能重任

2、照样子写词语。

代替(“代”与“替”意思相近):

安危(“安”与“危”意思相反):

《渔歌子》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渔歌子》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渔歌子》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结合课文,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要注意把词读通顺。

2、再读词语,理解词义——“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不须归”等。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学生圈画,交流。

你找到了几种景物?

3、一起看九种景物,看着看着,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这首词。

4、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

作者仅用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老师不仅看到了春天的美景,还听到了悦耳的声音,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了,你们感受到了吗?

请听老师读这首词,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

词人向远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

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5、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四、入情入境,体悟心情。

1、这首词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人,这个人是怎样的穿着?怎样的姿态?

悠然自得的渔夫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

再读读这首词,请问,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哪里?(回到自己的家)

五深探“不须归”

1同学们,让我们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

所以这里的不须归是指回哪里?后来朝廷派人找张志和回去做官,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每次垂钓,他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能钓到鱼吗?

师:是啊,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不愿归的情感。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

3、我们学过的《江雪》,这首诗的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同是渔父,为什么《江雪》中的渔父如此孤独郁闷呢?有理想却不能实现,只能被迫泛舟江湖。

4、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六、作业

1.背诵《渔歌子》。

2.根据《渔歌子》想象画面写一篇文章。

《渔歌子》教学实录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渔歌子》教学实录”,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初夏时节的清风,所过之处青梨小果,浸润虞南平原。果林绕环之中,一曲《渔歌子》在上虞市谢塘镇小唱响。听着由乐清市乐成七小赵惠文老师执教的《渔歌子》一课,颇有一翻归隐田园,与世无争的乡间风情。新语文的课堂呈现着:赵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学生灵动的想象,师生畅游词曲美好的意境之中。

一、简练而富实效

由一幅优美的山原风景画,赵老师引出本课所学的词──《渔歌子》,齐读题后,老师问了一个问题:渔歌子,知道这是一首词的什么?

当学生说这是一首词的词牌后,赵老师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介绍了词牌的意义,使学生明确了词牌的用意。课至此,对词牌的理解教学老师还是没有放弃,紧接着赵老师又让学生说说我们先前还学到过哪些词牌?

生:忆江南

生:满江红

师:读一读这首词。读三遍:一遍读准字音,二遍读通顺,三遍读出点词的味。大家听明白了吗?

生尽情地诵读词句,美美地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时空。

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先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西塞山白鹭鳜鱼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先由个别学生读,再由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师:读会了这些词语,再来读这首词,就容易多了。请同学来展示一下。

(朴实无华的课堂教学语言,清新自然的课堂引入,折射出赵老师清淳和谐的语文教学风格。没有刻意地渲染,只有掷地有声的课堂提问,扎实有效的引导训练,让学生在轻轻松松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对词牌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它在一首词中的意义,更将先前学过或课外看到过的词牌也在课堂上作了交流,使学生对词牌的理解更真实贴切了;三遍诗词的朗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尽相同的训练要求,大家可以择其所需而做到。词语的朗读教学,是理解一首词的基础。每一首词都有属于自己的意境,这些意境正是由这一个个事物所组构而成。读词语,便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这些事物,为接下来对诗词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赵老师简练而富实效的课堂预设,开篇之时便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浓浓的语文味,简简单单教语文或便是如此吧!)

二、细心呵护每一位学生

师:刚才,我们已经读了这些词语了,请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词。

站起来一位学生,他读得很快,根本就没有任何读诗词的感觉。赵老师没有急着让他坐下,而是面带笑容地走到这位学生的跟前,轻声地对他说:请你读得慢一点,如果能读得再响亮点那当然是最好。

学生再一次朗读了这首词,听着显然比第一次的朗读有了明显的提高。

(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朗读的水平是不尽相同的。对待他们,我们更需要有一位语文老师所特有的细心与忍耐。赵老师的轻声细语,呵护着这位学生。从赵老师的言行举止中,这位学生感受到的是鼓励与支持,他也有理由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得更好,事实也便是如此。这便是赵老师的语文课堂。)

三、尽展想象的臂膀

师: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要在读一首词中,想象词中的画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首词,想象词中的画面。

赵老师范读《渔歌子》,生闭眼,聆听,想象。

(赵老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感染着课堂里的每一个人,大家都静静地听着,尽情地畅游在诗词所描绘的恬淡的乡间风情之中。)

师:你觉得哪个画面最美?

生:我觉得溪水叮咚,桃花夹岸,鳜鱼肥美,那是天堂般的秀丽。

生:我觉得西赛山前白鹭高飞的情景最美。

生:我觉得作者在斜风细雨中垂钓,肯定很自在。

师:你有没有看到这画面里的人?画中是他的背影,想象一下此时他会是怎样的面部表情呢?

生:他肯定是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生:应该是很开心的。

生:他看着周围如此优美的风景,又自在地垂钓,肯定很愉快。

师:还有谁能发现这首词中优美的东西?

生:诗词中将事物的各种颜色都写出来了。有青色的、绿色的、白色的、粉红色的。

师:是呀,作者所给我们展示的是多么清淡悠闲的画面呀!

师:一首词走进去,你不仅会看到什么,还会听到什么,闻到什么?用心去闻一闻,还能闻到什么?

生:能听到白鹭的叫声。

生:能闻到桃花淡淡清香。

(想象能使儿童生活丰富,情感深化,它是儿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语文教学中,一旦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参与其中,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一首词所展现的画面是无尽的,赵老师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不仅展现的是一幅静止的画面,更可贵的是老师引导学生想象动态的镜头。清幽的远山,流动的溪水,高飞低鸣的白鹭,悠闲垂钓的老翁,在赵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尽情想象,直至听到了鸟儿的鸣叫,闻到了淡淡的桃花香,那是多么深刻。)

四、灵动的课堂练笔

当同学们尽情地想象着诗词所带来无穷魅力,看着、听着、闻着一切的一切,赵老师适时地提出了练笔写作的要求:书上写下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一切。(此时学生经过想象交流后,头脑中已经呈现了清晰的画面,适时地提出练笔的要求,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既练习了写作,又将诗词的理解疏理清楚了。)

五、新语文,深度的语文

在听取了赵老师的《渔歌子》一课后,我对新语文的理解是那是一种有深度的语文。它是我们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感悟,开拓其创新思维,发展其创新能力,并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和积累语言等的同时,挖掘蕴含在文本中深层的人文内涵,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语文素养。

生读,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想到的是哪句词?

生:桃花流水鳜鱼肥

生读,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是怎样的细雨呢?雨丝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师:不须归,轻轻地读,慢慢地念──不须归

师:要学好一首词,不光要理解词的意思,还要了解诗词作者写这一首词时的背景,那有助我们正确地理解诗词的情感。

师:和张志和的《渔歌子》相对,他的哥哥也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张松龄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兄弟呀,为什么不归呀?

生:作者厌恶官场

生:作者为太湖美景所沉醉

师:作者在那里悠闲垂钓,又钓到了什么?

生: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游与山间的田园生活

(深度的语文,并不是单单指挖掘深层的人文内涵,还包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感悟人物深层的情感等等。这首词虽色彩鲜明,初看也只是一幅风景画而已,为什么千古传诵,回味无穷?原来在这青山绿水中,还有一位超脱名利的渔父在,他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自乐其乐,无复风波之患。而古往今来,多少人在尘世的风波中颠颠簸簸,或者经历过狂风暴雨,或者受不了凄风苦雨,很少有时间领略人生的乐趣,忽然面对着这不须害怕不须愁的斜风细雨,能不别有一番感慨?新语文的课堂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赵老师旁征博引,对同一景色的描写用不同的词句进行对比朗读,感受语言的魅力,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词汇。这些使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更深刻了)

古诗诵读渔歌子


古诗诵读渔歌子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
3.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江南春》背诵情况。
二、学习《渔歌子》
1.简介作者。(可以播放视频)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板书设计
3词两首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作业设计——探究活动
1.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习。
2.同学之间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四年级上册《猫》第三课时教案


四年级上册《猫》第三课时教案

第三课时

一、回顾导入

说说猫有哪些古怪性格?

二、感悟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评价

2.品悟重点

(1)刚满月的小猫十分淘气,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一是刚满月,腿脚站不稳时就爱玩;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了。)

(2)分层:一层:(1);二层:(2-4);三层:(5-末)。

(3)满月的小猫如何玩?说明什么?(贪玩、好动、淘气)

(4)从哪些地方看出胆子越来越大?

(5)花草被折腾得“枝折花落”,作者不生气吗?(作者对小猫的淘气,不但不责打,还赞赏它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充分说明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3.总结

师:可以说,全文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作者把它当作朋友,当作家人,当作孩子。正是有了爱,才把猫写得活灵活现。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三、全文总结

1.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作者爱猫的感情,为什么?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说它贪玩吧,……又是多么尽职”就像一个深爱子女的父母在向别人叙述自己的孩子。又如,“在稿纸是踩印几朵小梅花”,明明是说猫的脚印把稿纸弄脏了,却说成是“踩印几朵小梅花”,更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还有,描述刚满月的小猫淘气的句子,也能说明这一点。)

2.探究写法

(1)修辞:反问、比喻、拟人

(2)作者采用“总分”式的构段方式,运用具体事例写出了猫的性格特点。写猫的性格古怪时,将看似矛盾的事情一一列出,使猫的性格鲜明生动起来。而且作者用词准确,字里行间蕴含着感情色彩。如,“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把脏脚印形容成小梅花,而“印”字又用得何其生动;把猫的叫声形容得悦耳动听,喜爱之情跃然纸上。写猫的可爱时,“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对小猫的宽容怜爱如待幼小的孩童。这样饱含情感的语句比比皆是,要注意认真体会。

(3)动静结合。

(4)师:课文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真挚的感情。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因此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人与猫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创造出一个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实无雕琢的语言风格。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拓展阅读

1.利用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拓展阅读。

这两段文字中,第一位作者是通过写猫的外貌和神情表达喜爱之情,第二位作者是通过写一家人对小猫的态度来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

(对比阅读这两段,体会不同作者同样的爱猫之情,以及不同作者的不同表达方法。)

五、作业布置

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板书设计

老实——贪玩——尽职

性格古怪高兴时:温柔可亲;

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猫胆小——勇猛喜爱之情

满月:贪玩、好动,不怕摔热爱生活

淘气可爱

稍大:胆子越来越大,枝折花落

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第三课时学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第三课时学案

第三课时

一、总结、写作特点

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指名读有关的语句。

二、指导复述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2、看板书学生自由练说。

3、指名复述。

三、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如:我们来到烈士陵园,只见:。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教学生字新词

1、生字字形教学;

2、指导书写:茅尊恭卧

五、练习

1、形近字组词;

2、用“来到……只见……”说话;

3、比喻句辨别。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第三课时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第三课时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第三课时教案

课题

5、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背诵课文。默写《菊花》和《枫桥夜泊》两首诗。

3、学习本课生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教具准备

幻灯片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预习题纲

1、读熟三首古诗,试理解诗句含义。

2、了解诗人。搜集有关材料。

第三课时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把古诗读流利。

三、了解古诗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品读赏析。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忧愁什么呢?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这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了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带入情境,帮助学生深入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

古诗词三首《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古诗词三首》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

设计思想

《渔歌子》一词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在设计中,笔者遵循“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借助古诗词这一教学素材,运用“自读、想象、讨论、叙述”等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教师则通过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带领学生进入古诗美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二)过程与方法

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3.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诗人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初知诗情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2.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春天的景物,看看哪位同学的想象力最丰富,能根据老师给出的词语想象出美丽的春天的景象,如果你能把这幅美景说出来,老师就把它画下来,好吗?

依次板书三组词语:青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渔翁、斜风、细雨。学生先分别想象、描述三幅画面,教师作简笔画,再请学生看图把三组词语连起来想象一幅美丽的图画并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这些词汇想象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并通过教师的简笔画再现出来,既创设了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后面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埋下伏笔。

二、理解课题

1.有一位叫做张志和的唐代诗人也看见了这么一幅美丽的情景,于是写下了一首词——《渔歌子》。(板书课题和诗人)

1)我们在这个学期的第一课曾学过一首词《忆江南》,谁来说说什么是词,它有什么特点?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词的特点。

2.了解作者。

1)同学们课前查阅了资料,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张志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诗人生平及创作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该词的写作背景,为理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铺垫。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幻灯片出示《渔歌子》,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试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试根据教师范读划分重音、节奏,教师小结并用幻灯出示。

3)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词意。

2.自主品悟

1)在熟读古诗后我们还应该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要想弄懂古诗词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学生自读古诗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意,遇到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觉得哪句写得好,好在哪儿?

③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同组的同学听。

④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①小组派代表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重点理解:诗人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板书:悠闲自在)

③学生自愿感情朗读自己觉得写得美的诗句,并说说这句诗写得好在哪儿?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议,老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出渔翁悠闲自在的感觉。

5)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青山,渔舟,白鹭,红桃,青色箬笠,绿色蓑衣,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诗人又为它染上了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设计意图: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3.反复吟诵,感悟诗情

1)播放配乐flash情景动画,学生感情朗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背诵。

3)指名试背,师生接句背诵,男女生比赛感情背诵。

4)全班配乐背诵,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在了解词中描绘的情景后通过反复吟诵把体会到的诗情表现出来,并结合配乐情景动画进一步进入诗境,引起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动画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过故人庄》、《忆江南》。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的动画及收集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在把握古诗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诗文的意境,并且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和诗文互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诗文。

1.借想象互动。把学生带入古诗词境界,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是该课的一个重点。上课伊始老师就以想象引入情境,让学生边想象边组织语言,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习兴趣,既发展了语言,又为后面理解诗意作好铺垫。在理解诗意后又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想象,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画面互动。《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这首词不仅有鲜明的山光水色,还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通过让学生想象画面,简笔画再现画面,配乐再现情景,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共鸣。拓展活动中又通过展示情景交融的动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的目的。

3.借音乐互动。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教学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的手段。在欣赏诗词情境动画时,在朗读、背诵、想象的时候,均选用了优美的古筝曲以激发学生无边的遐想。

4.借吟诵互动。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年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师在课中通过范读、自读、小组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情,悟诗境。

《aneninunün》第三课时学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aneninunün》第三课时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aneninunün》第三课时学案

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前鼻韵母an、en、in、un、un和整体认读音节yuan、yin、yun,准确拼读音节。

2、认识8个生字,正确朗读句子、儿歌。

3、运用“游戏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4、培养学生学习汉语拼音,认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获取一些知识。

教学课时:

三时课,(本课为第三课时)

教学准备:

音节卡片、生字卡片、写有韵母、音节词、生字的苹果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去登山,大家准备好,我们出发了!

二、通过“登山”,巩固旧知,获得新知。

登三座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一)、登第一座山。(复习前鼻韵母an、en、in、un、un和整体认读音节yuan、yun、yin)

试试看,你能翻过这座山吗?你想请谁帮助你登山?你愿意帮助别人吗?

(引导自主、合作学习)

(二)、登第二座山。(拼读音节词)

1、认读音节词,你能帮它们找到朋友吗?(把音节词卡片贴在相应的图片下面。)

2、你认识这些字吗?如果认识,也把它们贴到图片的下面。(不仅仅局限于认书上的字)

(三)、登第三座山。(学生自读儿歌《登山》)

1、自由读儿歌,读准拼音。

2、在文中圈出“风、云、她”三个生字,想办法认识它们。

3、考考你的同桌,他会读了吗?他认识了吗?

4、谁愿意上来当小老师,考考全班同学?(提供生字卡片)

5、朗读儿歌,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

6、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感受。

(四)、欣赏景色。(教学第一首儿歌,进行说话训练)

1、终于登上了高山,你们向远处望,会看到哪些景色呢?(发挥学生想像,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说几句话。)

2、出示36页风景图。欣赏图,说图意。读一读书上是怎么是写的,(让学生用各种形式读这两句话。)

3、圈出生字“山、田、左、片、右”,想想你用什么办法记住它们?同桌考验。

(五)、游戏“摘苹果”

一路上同学们克服了困难,互相帮助,终于登山了高山,我们在山下的果园里轻松一下,摘苹果去!

(苹果树上贴上苹果图片,如果会读就可以摘下来。音节词不局限于书上。)

三、小结:

今后同学们可以通过自已的不断努力,互相帮助,登上更高的山,欣赏到更美的景色。

四、作业:

制作几张音节词的卡片,随时读一读,也可以考一考同学。

《四年级下册《渔歌子》第三课时学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渔歌子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969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