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复习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复习教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第13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探究点一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表现形式地

动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

的方向运动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变曲变形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

垂直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

的方向运动岩层隆起和拗陷

(升降运动)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变质作用岩石在—定的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地震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岩石圈的天然震动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分类作用速度迅速剧烈火山喷发、地震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缓慢微弱其他形式经漫长地质年代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变化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和侵

入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和盆地,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注意:(1)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否为内力作用所致,应抓住两点,一必须是自然作用,二必须是能量来自地球内部。

(2)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其基本内容如下表所示: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升降运动)

运动方向平行于地球表面垂直于地球表面即上升或下降

影响岩层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抬升或下沉

地貌常造成巨大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洋引起地表高低起伏或海陆变迁

举例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大西洋扩张、东非大裂谷形成台湾海峡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升降变化

相互关系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相伴发生,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但就全球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

例1(2011届太原市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塞拉比斯古庙遗址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岸,这座古庙早已倒塌,只剩下三根大理石柱子,每根石柱中间都有“百孔千疮”的一段,而它的上截和下截却保存得比较完整。读图,完成⑴—⑵题。

答案:⑴B⑵A

探究点二外力作用与构造地貌 

外力作用使地表更加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外力作用互为条件、紧密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各种地貌。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水

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沉积

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说明:流水的溶蚀作用属于流水侵蚀作用的一种。

例2(2011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2010年8月,“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形成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火山喷发D.流水堆积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丹霞地貌的成因,考查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难度较小。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丹霞山的岩石在流水侵蚀的作用下,部分被水侵蚀掉,形成峭壁、陡崖等地貌,故选A。

答案:A

探究点三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过程

岩石圈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构成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其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几种模式图:

例3((2011届杭州市高三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类地质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石英岩属于乙类岩石B.甲、丙类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并含有化石

C.褶皱形成与①有关D.②③④属于外力作用

答案:A

读下列甲乙两图(若甲图中C是变质岩),回答(1)~(2)题

(1)甲图中与③所示的地质作用相同的箭头是()

A.①B.②C.⑤D.⑥

(2)乙图中若沿⑦处向下钻探100米,发现地层由黏土、淤泥、岩石等物质组成,岩石中含芦苇化石。该岩石属于甲图所示的()

A.A类岩石B.B类岩石C.C类岩石D.难于判别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地壳物质循环的循环过程及其各类岩石的特点,关于三大类岩石的特点等相关知识放在了单元提升中,这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到这部分讲解。

解析:(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形成;但各类岩石均可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而成为新的岩浆。三类岩石均可能受外力作用最后固结成为沉积岩。已生成的各类岩石由于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等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为变质岩。由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可推断出,A、B、C分别代表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所以③代表变质作用,所以与③所示的地质作用相同的箭头是⑥。(2)含有化石的岩石属于沉积岩,所以应属于甲图所示的B类岩石。

答案:(1)D(2)B

一、单项选择题

(2011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学科基础测试)右图是台湾旅游业的一张名片——女王头(蕈状石)。她大约4000岁,头部可以找到海洋生物化石。读图,回答1,2题。

1.酷似造型地貌景观“女王头”的形成过程是()

A.流水侵蚀——沉积作用——地壳抬升

B.外力侵蚀——沉积作用——地壳抬升

C.地壳断裂——地壳抬升——化学溶蚀

D.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2.小明在“女王头”附近捡到一块岩体标本,制成薄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及测量,并判断其为砂岩。那么观察到的岩石薄片最接近(图下方为比例尺)()

(2011湖南联考)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

A.褶皱B.背斜

C.向斜D.断层

4.图中甲和丁两处可能都有含煤层和煤层气,从矿难成因上看,图中甲、丁两处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5.若该地地表甲处为谷地,丁处为山岭,其成因是()

A.地壳运动所致B.内力作用所致

C.岩浆活动所致D.外力作用所致

(2010聊城模拟)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C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而且该地没有发生过地层倒置现象。据此完成6~7题。

6.据图判断该地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变质作用 ④外力作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F处

B.假如C地层上为松散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风

C.A处有可能找到化石

D.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2地向下打井开采

(2011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图4反映了塔里木盆地中沙尘暴形成时的风场状况,读图完成7~8题。

8.粉尘和黄土堆积海拔最高的区域在

A.昆仑山北坡B.天山南坡C.帕米尔高原东侧D.盆地东部

9.盆地东部所示地貌

A.能指示当地的盛行风风向B.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C.是典型的风化地貌D.是流水沉积地貌

(2011聊城质检)“血迹石”是约三亿多年前,海水中一些具有钙质硬壳骨骼的海生生物的遗体,在沉积期间,与海水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锰成分发生作用,形成的一种奇特岩石。“千人石”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据此回答3~4题。

10.与“血迹石”和“千人石”成因类型相同的是()

A.花岗岩和石灰岩B.大理岩和砂岩

C.石灰岩和玄武岩D.砂岩和片麻岩

11.关于“血迹石”和“千人石”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A.“血迹石”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血迹石”的形成经历了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和地壳运动等过程

C.“千人石”中一定会有化石

D.“千人石”的形成经历了变质作用和冷凝作用

2010年8月,“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甲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乙为地质循环示意图。图示山体主要是红色砂砾岩,看去似赤城层层、云霞片片,古人取其“色如涯丹、灿若明霞”之意,称之为丹霞山。读图回答32~33题。

12.图甲所示岩石类型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于图乙中的

A.①B.②C.③D.④

13.有关图甲岩石类型叙述正确的是

a可能发现化石b受高温高压变性两成c可能埋藏有煤炭d由火山活动形成

A.acB.adC.bcD.bd

(2011杭州模拟)分析材料一、二,回答14~15题。

材料一 气候是影响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1950年,著名地理学家Peltier根据全球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划分出大、中、小三种不同的某种外力侵蚀强度区域(见材料二)。

材料二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侵蚀强度划分图。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大、中、小三种侵蚀强度区域,其中对A区域不作该外力作用强度的划分。

14.据材料分析,直接受该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有()

A.挪威的峡湾B.黄土高原的沟壑

C.石灰岩溶洞内的石笋D.沙漠的风蚀城堡

15.据图分析,下列区域中该外力侵蚀强度最大的是()

A.亚马孙平原D.浙闽丘陵

C.西伯利亚山地D.撒哈拉大沙漠

二、综合题

16.(2011江西百校联考)某校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在图甲中①处有一瀑布,这样写道:“激流翻滚,惊涛怒吼,其声方圆十里可闻,其形恰如巨壶倒悬,场面极为壮观。”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同学们在①处秋游时,并没有欣赏到“激流翻滚……”的壮观场面。该瀑布景观最为壮观的季节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河流下游河水的补给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6分)

(2)依据图中信息,该瀑布形成的地质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3分)

(3)依据图中信息,该瀑布10万年后位置最可能(2分)()

A.①位置上游B.①位置下游

C.保持①位置不变D.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秋游时,同学们对图中②河谷的成因产生了好奇,纷纷发表看法,一共提出了四种假设,请你将下面的假设补充完整:

假设一:向斜成谷;

假设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分)

17.下面是“地面物质循环简略图式”,读后回答:

(1)图中各字母分别代表岩石、岩浆或碎屑物质。请将各字母表示的地理名称写在下面相应空格里。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2)图中各数字序号分别表示各箭头的地理意义(作用),请分别写在下面的空格里。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3)A的发源地是________,如果它在地壳中形成岩石这是________岩,如果它直接到达地表以后才形成岩石,这是________岩。

(4)有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结构、成分发生改变,形成新岩石,这叫________岩,这个过程叫________作用。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答案:C

4.解析:读图可知,甲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所以顶部易含煤层气,最容易发生瓦斯爆炸或井喷事故,丁处为向斜,为良好的储水构造,所以最容易发生透水事故。

答案:A

5.解析: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为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答案:D

6.解析:图中下覆岩层有明显的水平弯曲变形,说明该地发生过水平运动;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说明地质史上发生过岩浆活动;与岩浆岩接触地带有变质岩存在,说明该地发生过变质作用;C为沉积物,说明有外力作用的影响。

答案:D

答案:C

11.解析:“血迹石”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千人石”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岩浆岩。

答案:A

12.答案:C

13.解析:根据已知的地质循环示意图,可推断如图:

广东丹霞山山体主要是红色砂砾岩,属于沉积岩,因此其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图乙中的③。沉积岩中可能有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因此可能发现化石;煤炭是主要由植物遗体经生物化学作用,埋藏后再经地质作用转变而成,因此也埋藏于沉积岩中。受高温高压变性而成的岩石属于变质岩;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属于岩浆岩。

答案:A

14.解析:据图分析甲区域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可知,该外力侵蚀在水热相对充足的情形下侵蚀强度较大,由此推断该外力作用为流水侵蚀作用。故选B。另外挪威的峡湾是由冰川侵蚀而成,石灰岩溶洞内的石笋是由流水沉积作用而成,风蚀城堡是风力侵蚀作用的产物。

答案:B

15.解析:亚马孙平原虽然水热资源丰富,但地势平坦;西伯利亚山地年均温太低;撒哈拉沙漠年降水太少。因此,流水侵蚀强度最大的应是水热充足的浙闽丘陵地区。

答案:B

16.解析:第(1)题,黄河地处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最多,瀑布流量最大。第(2)题,略。第(3)题,瀑布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其位置不断溯源位移,向河流上游移动。第(4)题,形成谷地的主要原因如下:①向斜成谷;②背斜被侵蚀成谷;③断层形成地堑;④流水侵蚀下切河床形成河谷。

答案:(1)夏季 夏季降水集中,水量大 降水补给

(2)流水侵蚀作用

(3)A

(4)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易被侵蚀成谷地 断层(或地堑) 河流侵蚀下切河床形成河谷

17.解析: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根据各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即可判断。

答案:(1)岩浆侵入岩喷出岩沉积物沉积岩变质岩(2)冷却凝固地壳运动(隆起)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重熔作用(3)地幔花岗岩玄武岩(4)变质岩变质作用

延伸阅读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设计
之褶皱的形成与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新教材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的第一节的内容,地貌作为陆地表面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不仅对地表其他自然要素有重要影响,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了解地貌变化及原因,对于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对于指导人类生产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御地质灾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课内容在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塑造及实际应用。提高地理知识应用能力。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三大类岩石转化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板画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形象理解;结合典型案例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增强地理知识应用意识,懂得按客观规律办事,真正学以致用。
重点: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内外力的作用下构造地貌的形成。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及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作用
关键:难点突破利用利用FLASH动画,重点再辅以实景图课件演示助学生理解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典例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读图分析、归纳知识内在规律、联系日常生活典例,学以致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活动]讲授褶皱的知识

由问题引入:有谁知道找水和找油的方法?

播放flash讲解褶皱的形成与特点

[教师总结]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2.掌握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貌成因,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①______,主要是②________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
(1)地壳运动
a.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③________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使岩层发生④________和弯曲变形;常形成绵长的⑤________和巨大的⑥________。
b.垂直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作⑦______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⑧______和⑨______;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⑩________。
(2)岩浆活动:侵入活动、喷出活动。
(3)变质作用。
3.影响: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使地表变得________。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__________。
2.主要形式:______、侵蚀、______和______。
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______。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岩浆岩: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________而成。
沉积岩:各种岩石经______、________、______、堆积、○21________而成。
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在○22______、○23______下○24______而成。
2.过程
3.意义
我们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是○25________________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我的疑惑
1. 
2. 
3. 
探究点一 内力作用
探究材料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的14座山峰,全部位于青藏高原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古生物学家在与珠穆朗玛峰峰顶同属一个层位的岩层中发现了三叶虫、腕足类和海百合等古代海生生物化石。
1.你能解释青藏高原的成因吗?
 
 
2.分析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作用速度。
 

 
3.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分为哪两类,如何区分?
 
 关于地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平运动造成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B.垂直运动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C.在地壳的发展过程中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D.大西洋是地壳的水平运动造成的
探究点二 外力作用
探究材料 教材P71图4.3海水侵蚀地貌、图4.4冰川侵蚀地貌、图4.5海水堆积地貌、图4.6风力堆积地貌。
研究表明,如果只考虑青藏高原地区的持续抬升因素,珠峰的高度应在20000米以上,而最新测量结果实际为8844.43米。
1.外力作用有哪四种方式?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何?
 
 
2.你能解释珠峰高度为什么没有达到两万米高度的原因吗?
 

 
 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A.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大西洋逐渐加宽
B.夏威夷群岛逐渐形成
C.广西桂林石灰岩溶洞的形成
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探究点三 岩石圈物质循环
探究材料 教材P72图4.8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
1.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怎样?
 
2.你能把教材图4.8的内容进行自我转化吗?试试看,并加以解释。
 
 
 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巧学速记]
1.景观示意图记忆常见的侵蚀与堆积地貌
(1)常见的侵蚀地貌
(2)常见的堆积地貌
2.准确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的一般思路
(1)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
(2)岩浆是三类岩石的归宿。
(3)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沉积岩(变质岩)本身也可以形成沉积岩(变质岩)。
(4)岩石的转化过程伴随着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转化。
反思小结
重要知识点关键点总结我的反思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三种表现形式
外力作用使地表趋向平缓,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四种表现形式
岩石圈的
物质循环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岩石,四种作用过程

参考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内部 ②放射性 ③平行 ④水平位移 ⑤断裂带 ⑥褶皱山脉 ⑦垂直 ⑧隆起 ⑨凹陷 ⑩海陆变迁 高低不平 太阳辐射能 风化 搬运 堆积 平缓 冷却凝固 风化 侵蚀 搬运 ○21固结成岩 ○22高温 ○23高压 ○24变质 ○25岩石圈物质循环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青藏高原主要是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具体地说,是地壳运动导致岩层弯曲变形而出现的隆起上升。
2.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②它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③内力作用的作用速度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如火山喷发或地震等。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3.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形式,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其对比如下
运动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岩层运
动方向平行于
地表垂直于地表
岩层
变化水平位移、
弯曲变形隆起或凹陷
地表
形态绵长的断裂带、巨大的褶皱山高低起伏、海陆变迁
举例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近代海岸的变动
相互关系①相伴发生,②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考例探究1 D [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垂直运动造成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这两种运动在地壳的发展过程中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探究点二
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方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表解如下:

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受破坏,碎屑物残留原地,为其它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侵蚀
作用风力
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流水
侵蚀

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形成“V”形谷、峡谷、瀑布;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溶蚀形成溶洞、峰林、地下河等喀斯特地貌
冰川
侵蚀形成冰斗、角峰、冰川谷等
海浪
侵蚀形成海蚀陡崖、海蚀柱
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冰川
堆积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均,杂乱堆积,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地貌
风力
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黄土堆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
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流水
堆积形成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
海岸
堆积形成沙滩
2.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珠峰的高度没有达到两万米是因为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向平缓的结果。
考例探究2 C [从选项来看,“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大西洋逐渐加宽”,反映的是地壳运动中的水平运动,属于内力作用。夏威夷群岛主要属于火山岛,它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结果。石灰岩溶洞的形成主要是流水对岩石的化学溶蚀作用,因而属于外力作用。东非裂谷带是板块张裂形成的著名大断层,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属于内力作用。]
探究点三
1.主要过程
①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
②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最后固结形成沉积岩。
③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
④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1岩石类型判读一个箭头指向岩浆岩两个箭头指向沉积岩和 变质岩三个箭头指向岩浆
2地质作用判读指向岩浆岩的是上升冷凝 作用指向沉积岩的是外力作用指向变质岩的是变质作用指向岩浆的是重熔再生作用
考例探究3 A [岩浆岩只能通过岩浆的上升冷凝过程形成,其他类岩石都能相互转化。]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部分课标分析:

课标的对象是地貌,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和成因。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分析: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是通过板块构造学说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层是通过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作用进行说明。

课标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所以我在设计教案时把山岳这部分作为解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案例插入到这个课时中。不打算对山岳的形成独立地、详细地解释,而主要通过图片和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山岳的成因及其特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地质作用是形成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

2.了解地质作用的种类。

3.让学生明白海陆、高山、裂谷的分布和变化。

4.学生能辨认各种地质构造,并能分析其成因。

5.结合地质作用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生产的案例。

教材分析:

1.教材在解释内力作用时,并未引入板块构造的学说,而是在介绍褶皱时才提到,为了更好、更明了地解释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我在此课补充板块构造学说。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我将加入比较多的图片说明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3.教材中关于山岳部分比较详细,我在教学安排时,只要求学生根据地质作用的知识解释山岳的成因和特点。

教学方法:

图片分析──用图片较直观地展示地表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及成因。

实验法──学生通过书等工具,重现地壳运动的过程及特点。

模拟情景──带学生进行野外观察,探讨地表各种山岳的成因。

讨论法──解决实际的一些问题,例如褶皱对生产和采矿的影响。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教学目的

地质作用及分类

图片展示5大基本地形

了解地质作用是各种地表形态的塑造力量

内力作用的表现类型

图片(火山、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展示+学生讨论

得出2种主要的内力作用(老师补充变质作用),介绍火山的特点

地壳运动特点

实验法海绵模拟地壳受力的方向

得出地壳运动的分类,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发问——地壳运动的原因

板块构造学说

同学们演示板块间受挤、拉伸等情况)、多媒体介绍

板块运动是导致地壳运动的原因之一,是造成地表形态的主要原因(受挤压——高山、海沟,张裂——裂谷、海洋)

褶皱山、断块山

情景创设——小明进行野外观察时所拍到的各种图片进行分析

褶皱、断层的成因、特点

褶皱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情景创设——地质勘察队要解决建地下隧道、找地下水、石油等问题

了解背斜与向斜的特点

褶皱的逆地形

小明和ROSE关于一张图片的争论

逆地形的成因,引入下节——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详细过程:

引入(5大地形的图片)──引出地表形态的成因是地质作用(解释名词),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我们这节课主要看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一、内力作用(名词解释)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看图:火山图、喜马拉雅山图及其背景资料、东非大裂谷图

请问:三种地貌的成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1.火山──岩浆活动,(火山结构图讲解)喷出的岩浆形成玄武岩,没喷出的结晶成岩(花岗岩)。

2.喜马拉雅山──地壳上升的证据。地壳运动(请同学作示范)

东非大裂谷──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了解地壳不同运动方向形成不同的地表形态。

3.补充变质作用

二、发问──地壳为什么能运动呢?

因为地壳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6大板块构成,并在软流层上漂移。

(多媒体展示6大板块结构图,介绍6大板块)

因为地壳处于不断的运动中,所以形成各种地貌,──学生作演示,两大板块碰撞或张裂分别形成高山、深海沟或裂谷和海洋。

转折:内力作用下形成各种地形,而在地表藏着地壳运动的足迹。

三、情景创设──小明是一位高中学生,在去年的暑假,他跟随父亲的勘察队进行野外考察,目的是了解考察地方的地质构造以及进行勘察工作。以下是他在野外考察时的记录:

一天,他们来到云贵高原的一处山地,他惊奇的发现这里山体的岩层结构十分特别,他马上拍下了照片(附图1),并向父亲请教:这座山的成因是什么?

父亲:这座山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它是……

(问:同学们你能解释这座山的成因吗?请大家作出示范)……

小明:哦,原来跟板块运动有关,那这样的山就什么山?

父亲:褶皱山。并且分布很广,比如说:……

(小明父亲为什么这么说?你能说出几座山名吗?)

小明:那怎么判断山体是褶皱山呢?

父亲:……

(你能想办法判断吗?)老师解释褶皱的背斜和向斜及岩层的新老关系。

小明高兴的记下父亲说的方法,继续往前走。突然他来到一个特别的地方,是一处悬崖,(图2),他问父亲:这又是什么山?

父亲说:断块山。

小明问;那它的成因是什么?

父亲:你可以作个实验,拿几块饼干按刚才褶皱时的演示,看结果。

小明:……

(请你来做,并归纳断块山的成因)

父亲:很好,看到吗?岩层承受不了压力就会断开,并错位,上升的就成为断块山或地垒,两个断层间下降的叫地堑,一般成为平原或谷地。

(请你画出断块山示意图,并判断下图地貌属于什么)

小明:哦,是这样的。

此时,勘察队的队长说,我们在此休息一下吧。并拿出他们画的地质图讨论。小明一看,(图3),只见父亲指着一点说,我们可以在这建条隧道。

(请问,父亲指的是哪点,为什么)

小明听完后恍然大悟,但他马上意识到一个问题,

问:爸,你错了,你刚才说背斜一般成山,这里画错了。

(请问,小明说得对吗?为什么?)

父亲说:这叫逆地形,是受到外力的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形成的……

(同学们什么是外力作用呢?)

这个问题留到下节课再介绍。

总结:填表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1.__________
2.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3.地质作用

例如:火山
例如:________
例如:________
变质岩

外力作用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

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

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933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