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历史第三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历史第三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历史第三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目标引导:

掌握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勃列目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和失败的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及影响;认识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式的变化,需要政治经济政策的及时调整,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但不能偏离方向。

教学过程: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背景:;。

2、内容:

政治上:

经济上:

3、结果:成效甚微。原因:没有真正触动斯大林模式,1964年,黯然不台。

4、评价:①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处这一模式。②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③但一味否定斯大林,又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内容:

政治上

经济上

2、结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己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

3、原因:仍然坚持在国家高度集中管理体制下采取一些小修小补的措施。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年上台。

2、首先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但是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3、政治体制改革

(1)1988年,提出了。结果:反共势力掀起了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和社会主义的浪潮;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苏共党内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

(2)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设立苏联总统职位和修改苏联宪法的决议,从苏联宪法中删去了关于的条文。

(3)1990年,苏共二十八大上,宣布要在苏联实行、和;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实行。结果:苏联国内的政治斗争更加激烈,社会环境更加动荡不安,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更加严重。

(4)1991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

(5)1991年12月21日,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了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协议,标志着苏联的解体。

4、结果:存在了74年的苏维埃政权不复存在

四、苏联解体的原因:

(1)历史原因(根本):苏联由于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许多问题和矛盾。(2)内部原因(直接):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同步练习:

1.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苏联领导人进行不断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

A.斯大林模式束缚生产力发展B.斯大林个人崇拜不利于民主政治建设

c.苏联不断面临新的社会问题D.后继者要不断否定前任的成就

2.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B.改革效果良好

C.是社会主义国家中最早的改革者D.农业是改革的重点

3.勃列日涅夫前期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后期进入停滞时期,其停滞的原因不包括

A.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B.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

c.霸权主义外交,与美国争霸D.实行集体领导原则

4.戈尔巴乔夫宣扬“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其直接影响包括①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掀起否定苏联、否定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浪潮②民族主义势力泛滥③两极格局结束④苏共党内斗争激烈并公开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导致苏联社会历届领导人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提出的口号与目标不切实际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

c.把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D.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6.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直接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结果B.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C.西方和平演变策略D.苏联社会经济、政治危机的总爆发

7.揭开苏联改革序幕的是

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 C、安德罗波夫 D、戈尔巴乔夫

8.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B.改革没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C.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D.改革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路线

9.导致苏联解体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

B.戈尔巴乔夫实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D.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的“八一九”事件

10.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一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课标要求:

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课标要求:

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过程以及《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确立过程,认识新的国际金融、货币与贸易秩序的确立,既是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体现,同时也为世界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共同原则的雏形,是世界经济迈向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教学过程: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建立的原因:(1)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势力对比发生巨大变化。西欧国家左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势力空前增强,并成为最大世界最大的债权国。(2)美国和英国分别从本国利益出发,发表了各自的方案,即"怀特计划","凯恩斯计划"

2、1943年7月,美英的两个方案,反映了的目的。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年12月成立,1947牛3月开始运作,同年11月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

宗旨:;任务: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1945年12月成立,1946年6月开始营业,1947年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宗旨:

4、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标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成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5、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6、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时间、地点:

(2)性质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同时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它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也不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3)宗旨是:

(4)影响: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但美国则试图通过它来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标志和影响

(1)标志: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与贸易的三大支柱,标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影响:①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华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②有利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3、归纳: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1)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

(2)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同步练习: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

A.美元B.英镑C.法郎D.欧元

2.右图是哪个国际组织的标志

A.世界银行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关贸总协定D.世贸组织

3.下列关于《关税贸易总协定》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

B.它形成为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

C.它不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D.其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

4.二战后,构成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是

①世界银行②布雷顿森林体系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④《关税贸易总协定》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世界货币体系的特点是:

A、以英镑为中心B、以法郎为中心C、以美元为中心D、以日元为中心

6.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特征是:

A、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B、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

C、美元与黄金挂钩,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D、包括中国在内的44个国家代表共同签订

7.怀特计划和凯恩思计划反映了

①英美两国经济地位的变化②英美两国争夺金融霸主地位的目的

A、①和②都是正确的 B、①正确,②不正确C、①和②均不正确D、①不正确,②正确

8.美国为建立以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或步骤不包括: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提出怀特计划

C、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D、主持通过《国际贸易组织宪章》

9.下列国际组织中,以协助成员国稳定汇率、平衡外汇收支为主要宗旨的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国际清算同盟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银行

10.战后初期,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不包括:

A、世界银行 B、世界贸易组织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1.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如何建立的?

第七单元第三课答案1-5ABDBB6-10BABAA

第八单元第一课答案1-5AABCC6-10CADCB

1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膨胀,英国却遭到重创,为维护各自的利益,英、美分别提出了“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但迫于美国强大的国力,英国基本上接受了美国的方案。根据美国的方案,1944年7月,美、英、法、苏、中等44国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并分别于1947年3月、1946年6月开始营业,至此,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精选阅读

第三课王安石变法


第三课王安石变法

一,时代背景:北宋中期社会危机

(一)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1,表现: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原因:(1)土地兼并严重使阶级矛盾尖锐(地主土地所有制决定的、政府不抑兼并政策)(二)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1,积贫形成

(1)冗兵:加强对辽西夏防守,扩充军队。荒年募兵以稳社会。

(2)冗官: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而分化事权造成机构太多。政府效率低和财政负担。

(3)冗费:军队数量增多,官员增多,加强财政负担,岁币赠送,以土地兼并收入减少。

2,积弱形成

(1)原因:面临辽西夏威胁,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将帅受制太多,军队战斗力低。

(2)表现:与辽西夏战争败多,签订澶渊之盟,送岁币以换太平。

(三)庆历新政失败,矛盾加深

二,变法目的:缓和矛盾、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三,变法内容及分析

(一)富国之法

措施

内容

评价

青苗法增加政府收入,限制高利贷盘剥,缓和矛盾,但强制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严重

方田均税法清查土地,增加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农田水利法兴修许多水利工程,有利农业发展

免役法纳钱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农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市易法和均输法利用供求规律,打破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收入。(二)强兵之法

措施

内容

评价

保甲法加强农村秩序,维护农村治安,建立军事储备,节省军事费用。

保马法战马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养马费用。

将兵法加强军队战斗力

军器监武器质量改革,产量增加

精简军队加强军队战斗力,节省军费(三)取士之法

措施

内容

评价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是用四,变法结果:失败

1,原因: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变法中用人不当、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宋神宗去逝

2,标志:元祜更化,宋哲宗后改革变法精神全变。

3,教训:改革是艰辛且充满阻力,改革者必须坚定信念改革中注意合理用人改革是必然的,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等。

五,评价变法

1,性质:地主阶级针对危机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2,积极性:增加收入,加强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局限性:改革维护封建制度前提下进行,不可能改变封建社会固有矛盾,也就不可能解决社会问题,其结果失败了。ks5u

六,评价王安石人物

第四课欧洲宗教改革

一,时代背景

1,宗教:天主教统治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

统治地位表现:(1)经济(土地,什一税,赎罪券)(2)政治(控制王权,干涉各国)

(3)思想(垄断教育,钳制思想)(4)生活(教会子民,生死控制)

2,经济:天主教阻碍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

3,思想: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人们思想要求打破宗教束缚。

4,政治:民族主义兴起和民族国家形成。

天主教会地位受到挑战:资产阶级,新贵族,部分封建主

二,目的:建立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教会。

三,方式:改革宗教(采取神学异端)

原因:教会影响大,人们意识形态只有宗教,资产阶级弱。

四,性质:资产阶级和人民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的一次社会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

五,基本概况

(一)开始: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原因:分裂阻碍德国发展而要求建立统一民族国家(根因),罗马教廷对德国的剥削影响资本积累和人民利益(主因),文艺复兴解放人们思想(思想),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

2,主张(内容)(1)因信称义(2)圣经唯一并译为德文(3)简化圣礼

3,影响:否定天主教权威,基督出现三足鼎立,为宗教改革开辟道路,在德国和北欧传播

(二)瑞士加尔文宗教改革

1,原因:(1)天主教在瑞士的腐败统治(2)路德改革的影响

2,主张:(1)信仰得救,圣经权威简化圣礼(与路德同)(2)主张先定论(激进)

3,影响:打击天主教,符合资产阶级利益,主要在法,英,荷兰传播

(三)英国享利八世宗教改革

1,原因:民族国家形成,资本主义发展,宗教改革影响

2,主张:(1)至尊法案(英王最高,保留天主教制度)(2)三十九条信纲

3,特点:无杰出宗教大师,无突出宗教理论,王权领导自上而下改革,保留天主教残余

4,影响:建立英国为首的国教会,改革残余,后随资本主义发展而出现清教运动。

六,天主教会的应对措施

(一)原因:欧洲宗教改革沉重打击ks5u

(二)概况:

1,教会纯洁运动

(1)目的:抵制新教,重振天主教。

(2)措施:除弊端、治腐化、维教义、改裁判所、创耶稣会。

(3)影响:纯洁天主教,恢复天主教部分势力,海外传播充当殖民先锋,但也为东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2,宗教宽容

(1)背景: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战争和教派纷争不断,有识之士要求

(2)概况:——

A内容

B影响

——《南特赦令》

A内容

B影响

七,评价

1,性质(同上)

2,积极性:(1)打击欧洲天主教势力,促进欧洲民族意识高涨和民族国家发展

(2)解放思想,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为欧洲走向近代社会创造条件。

(3)宗教改革后的教会纯洁和宽容有利于宗教发展。

3,局限性:无法解决宗教问题,留下宗教迫害和宗教纷争,实现宗教宽容还有很长路。

八,认识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关系

1,宗教改革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

2,促进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以及新教传播

3,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4,为资产阶级革命创造条件,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第三课时教案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第三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进一步了解苏武的形象,体会苏武精神的现实意义,处理相关习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简要回顾文章思路,卫律和李陵的两次劝降。

二、整体把握

1.一起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谈谈对苏武的认识。

讨论明确:

(这是开放性的讨论题,可以着重谈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赞颂他将个人恩怨与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也可以谈封建时代君王对臣下的刻薄寡恩。反映出自己的心得即可。)

2.说到“忠义”,我们还会想起谁?

(同学们讨论并发言,要求用心组织语言,精炼流畅,注重口语的表达)

引导: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3.总结一下苏武有哪些优秀的品格。

苏武是一个感动古今的人物,他的“忠信”千古流传。

我们国家近些年,每年都会举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活动,一个个来自民间的道德模范,用自己平凡的行动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

请同学们仿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为苏武也写一份颁奖词。小组讨论完成之后请代表发言。

(ppt展示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部分颁奖词)

(1)朱邦月:一根拐杖撑起的家

这个奇特的家庭,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苦难,也凝聚了人间最真的情感。头发花白,面带微笑,这位温和而坚定的老人,胸中盛满40年的艰难。他这支拐杖,是一家人的翅膀。他这双肩膀,扛住了生命的重量。

(2)阿里帕-阿力马洪:十九个孩子的妈妈

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风霜饥寒,全都挡住,清贫劳累,一肩担当。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泉水最清,母爱最真!

(3)沈浩:践行信念好村官

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里道路工厂和农田,对不住家中娇妻幼女高堂。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

(4)翟墨:中国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第一人

古老船队的风帆落下太久,人们已经忘记了大海的模样。六百年后,他眺望先辈的方向,直挂云帆,向西方出发,从东方归航。他不想征服,他只是要达成梦想——到海上去!一个人,一张帆,他比我们走得都远!

范例:

例一:呼呼的北风,诉说着他的忠贞;漫天的雪花,显示了他的坚韧。他他在冰天雪地中,苦忍十九年,旄节脱落,心如磐石。他是一个忠君爱国的人,面对匈奴的劝降、禁闭、流放,他威武不屈;面对地位、财富的引诱,他“富贵不能淫”;面对山珍海味,重权在握的引诱,他掘鼠食草,可谓“贫贱不能移”。他用自己的忠贞回答了是么是心存汉庭,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精神。他的心,与日月争辉。他的精神,与天地共存。

例二:渴饮雪,饥吞毡,被困匈奴十九载。白发娘,念儿泪,孤独牧羊北海边。在他的忠贞面前,金银财宝化为了乌有;在他的坚持面前,荣华富贵变成了虚无。贝加尔湖畔,一座丰碑耸立不倒,乌拉尔山脉,一种精神万古长存。

例三:十九年的忠心等待,十九年的海枯石烂。苏武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民族气节。他历经渴饮雪,饥吞毡的重重磨难,但他的一颗忠贞之心却坚如磐石,始终不从动摇过!他的民族气节终教匈奴心惊胆颤,共服汉德威!中华五千年历史因他的忠贞而更精彩。

例四:婀娜秀丽的乌拉尔山,留下了牧羊人憔悴的身影,碧波荡漾的贝加尔湖,倒映了守节人坚定的信念。十九年的艰辛,十九年的守望,十九年的漫长岁月动摇不了他炙热的爱国之心。他留胡节不辱,书写了流传千古的壮丽诗篇。他的气节,让人敬佩万分。

四、作业

1.再读《苏武传》,品味平凡人的不凡人生。

2.翻译课文第9、10段。

药(第三课时)教案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欣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分析其言行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2.欣赏小说的环境描写,品析自然环境描写营造出的氛围及其在表现主题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欣赏小说的肖像描写
出示投影: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
明确:康大叔的肖像描写可算最为精彩。“浑身黑色的人”“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满脸横肉”“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只这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形象。
二、欣赏小说的行动描写
学生看投影内容,思考:文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出示投影:
(1)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2)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明确:(1)中“掏”“抖抖的”“按了两下”,充分表现了华老栓夫妇的贫困,他们的洋钱多么来之不易。(2)中写康大叔把人血馒头交给华老栓,一连用了六个动词“抢”“扯”“裹”“塞”“抓”“捏”,生动地刻画了刽子手的贪婪、凶恶和华老栓的胆小、老实。
三、欣赏小说的对话描写
分角色朗读课文——从“包好,包好!”至“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并思考:这段对话描写体现了康大叔、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怎样的性格特征和对革命者夏瑜怎样的态度。
明确:这段对话描写,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康大叔凶残、盛气凌人、极端仇视革命;驼背五少爷趋炎附势、幸灾乐祸、反对革命;花白胡子低声下气,不理解革命;二十多岁的人麻木无知,不理解革命。
四、欣赏小说的环境描写
1.分析以下描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和社会环境。
出示投影:
(1)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前面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
(2)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3)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明确:(1)号衣上“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是清朝士兵衣饰的特点,作者通过衣饰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清末。(2)通过人物语言交代社会背景,说明这是清朝末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3)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坟地环境,层层叠叠的坟冢,表现了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和阶级压迫。
2.让学生找出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段落,说说它的作用。
出示投影:
(1)“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
(2)微风早已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学生自由发言,经教师点拨后明确:(1)中短短几句,用“乌蓝”的天、“青白”的光、“灰白”的路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沉寂、凄清,带有几分恐怖,渲染了夏瑜就义时冷峭、肃杀、悲凉的气氛,也暗示了清末这一极其黑暗的时代特征。(2)段是一段十分精彩的景物描写,整段文字,突出写了一个“静”字,先写微风和青草,从侧面烘托,再用心里的感觉“一丝发抖的声音”以反衬这个字,最后写乌鸦“铁铸一般站着”,以“静止”单调的画面烘托这个字,以突出夏瑜母亲迫切期待乌鸦会飞上坟顶以释心头之疑(显灵)的一种心情。她越希望乌鸦动,越会感到周围静得难受;同时,不仅增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气氛,而且也与全篇的背景、环境以及表现的主题协调一致。
五、探究性阅读
课题一:鲁迅在夏瑜的坟上加了一个花环,怎样理解?有何积极意义?
教师出示有关资料:鲁迅曾在《〈呐喊〉自序》中说:“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他又进一步解释说:“为达到这希冀,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的,我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地显出若干亮色。”
明确:作者写到夏瑜的坟头有一个花圈。从小说所塑造的人物看,似乎找不到一个会送花圈的人;从当时的习俗看,送花圈之俗还未兴起。作者突出地写了这“凭空”添上去的花圈,是寓了一种寄托,表示革命后继有人,尽管黑夜漫漫,革命仍后继有人,革命者仍在怀念他,革命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革命的火种还没有,也不会被扑灭,这就点明了唤起民众的主题。再者华大妈看到儿子坟上没有花圈,心里便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她自然不会深一层地想,为什么夏瑜死后会得到这样一种非常的礼遇。而夏四奶奶并不认识花圈,她根本也不知道花圈所蕴的深意,反而以为这是屈死的儿子要显冤,这就使夏瑜的悲剧意义显得更为深刻。
课题二:如何解读“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的“乌鸦”的寓意。
学生分组讨论,可能有如下观点:
观点一:“乌鸦象征着革命者的战斗雄姿,象征着革命者的海阔天空的远大前程”,甚至说“乌鸦”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武器”“革命者潜伏的时候,就像乌鸦笔直立在树枝间,缩着头,可是‘铁铸一般站着’”,最后,它箭也似的飞去,“汇聚着鲁迅对于革命者雄姿的仰慕和神往”“透露着他对于革命远大前程的无穷渴望”。甚至可说:“夏瑜已经死了,又没有第二个人物或青年可以寄托,因此,鲁迅对于革命的渴望情绪,只有反映在乌鸦身上了。”
观点二:“乌鸦”是黑暗势力的象征,或云“它的破空而去”“正表示黑暗的消失”;或云“乌鸦之所以不敢飞上坟头,正因为有革命的同情者和继起者所奉献的花圈在那儿;它之退避,正暗示着革命前途否极泰来”。
观点三:认为“乌鸦”和坟场上的枯草、寒风、层层叠叠的荒冢……,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凄凉的气氛。
观点四:以为“‘乌鸦’固然与其他景物共同构成了坟场悲凉的气氛,但这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乌鸦的出现和飞逝,是作者用‘曲笔’告诉读者花环来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艺术手法”,“作者写‘乌鸦’远飞而去,否定了‘显灵说’,用‘曲笔’含蓄而有力地说明了花环的来历,颂扬烈士革命精神,显示革命事业后继有人”。
教师针对以上见解,可作如下点拨:
上面所说的第一、二种见解,固然相反,但也有共同点:都把“乌鸦”认作象征力量。第一种说法,把“乌鸦”作为革命的象征,然而鲁迅已经“平空添上”了“花环”,为什么又“平空添上”“乌鸦”,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地重复了一个细节?这样做,岂是鲁迅似的大手笔所为?第二种说法,“乌鸦”因见花环而“不敢飞上坟头”,还因此“退避”远处,那简直是“神鸦”了,未免太神秘费解了。
第四种说法以为,作者用“乌鸦”的描写来否定“显灵说”,是可取的。鲁迅作此小说,还在“五四”运动之前,迷信神鬼还相当普遍,他惟恐读者误信小说里真的在写夏瑜死为鬼雄,于是用乌鸦的描写来否定“显灵说”,让读者思考花环的来历,这种分析大约不悖于作者命意。然而我们并不以为这是“主要的”,“主要的”还在于写坟场的气氛,如第三种意见所示。小说的结尾,并不专在写夏瑜的坟,它同时又写了华小栓的坟,并不专写夏四奶奶上坟,还写了华大妈上坟。夏瑜因从事旧民主主义革命而被杀害,他的血被制成了人血馒头,不觉悟的人们用它来治病,结果怎样呢?也就是说“药”效如何呢?鲜血被制成人血馒头的革命者和以人血馒头为“药”的病人,化成了相邻而又相隔(隔一条小路)的土馒头。此情此境,多么凄惨悲凉!两个老妇人在坟地相见,都在寻求慰藉,又都落空了。她俩对于儿子的死,都迷惑不解。正在这时,“铁铸一般”躲在枝上的“乌鸦”大叫一声向远处飞去,这是沉寂中的孤单的音响,更显出周围“死一般静”。环境描写衬出了两位老妇人心情上的空幻,由此反射,也显示出小栓仍不免于夭折,夏瑜的牺牲也未能唤起周围群众的觉醒,作为“药”效而呈现的,是坟场上的两个相邻又相隔的土馒头。“乌鸦”的细节,主要的艺术意义,该是在全篇的色调上,再添一层阴冷。
六、总结全文
教师出示投影:
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用“药”造句。
(1)药!(2)“药”(3)药?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并总结:作品中烈士的血竟成了治疗痨病的药!多么令人震惊,多么悲惨啊!可见,脱离群众的革命多么可悲,它对病态社会来说只能是一剂无益而荒唐的“药”,那么,究竟什么是疗救病态社会的药?鲁迅先生以其深邃的目光洞察国民愚昧的灵魂,以其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为麻木已久的国民苦苦寻求着一剂良方。
七、布置作业
1.根据夏瑜和红眼睛阿义的不同身份和思想性格,试写他们在牢中的一段对话,二百字左右。
2.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写到过看客观看杀人,试阅读这些作品,以《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为题作一研究。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变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地奔出来,势不可挡。
工地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但,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人们又疯了似的折了回来。
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说道:“这不是拍电影。”
老汉冷冷的:“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顺手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他妈的还是个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
队伍秩序井然。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终于,只剩下他和那小伙子。
小伙子竟来推他:“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小伙子被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选自《北京晚报》1992年12月25日)
1.为什么说老汉“像一座山”?相似点是什么?(不超过20字。)
2.“这不是拍电影。”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不超过20字。)
3.本文最突出的句式特点是什么?用这种句式的作用是为了突出什么?
4.这篇小小说表现了“老汉”这个共产党员的什么高贵品质?(不超过30字。)
参考答案:
1.老汉值得依赖,像山一样可靠。
2.是嘲讽社会上存在的形式主义歪风。
3.多用短句,为了突出紧张的气氛。
4.在生死考验的紧急关头,表现出一个老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高二语文《窦娥冤》第三课时导学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语文《窦娥冤》第三课时导学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语文《窦娥冤》第三课时导学案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
2.赏析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3.重点赏析“三桩誓愿”,品味本文的浪漫主义色彩
【知识导学】
一.部分典故补充:
1.文君当垆
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如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犹足为生,何到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酒肆),相如自著犊鼻裈(围裙)与保庸杂作,器于市中卓文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昆弟诸公更请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相如字),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独奈保相辱如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2.孟光举案齐眉
梁鸿、孟光夫妻住在大族皋伯通家宅的廊下小屋中,梁鸿白天为人舂米,晚上每当他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时,孟光已经为他做好了香喷可口的饭菜她非常敬重丈夫,不敢抬头直视,就半曲着身子将盛着饭菜的托盘举至眉前端给丈夫吃案:古时有脚的托盘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3.浣纱女投江
子胥东奔,乞食于此,女分壶浆,灭口而死声动列国,义形壮士,入郢鞭尸,还吴雪耻投金濑江,报德称美,明明千秋,如月在水———唐·李白《浣纱女碑铭》
浣纱女单身与母亲居住了三十年,一直以守贞节自勉,不愿嫁人而在溪边偶遇落魄逃难的伍子胥,却被他打破了古井无波的心中之湖,自己认为这逾越礼仪,亏损妇道待伍子胥走远后,那女子才颓然委地,后来又站起身来,脱去鞋袜,工工整整地摆好,以纱裹身,抱起一块大石,纵身跳进了湍急的流水之中后来伍子胥一声长叹,感伤不已,咬破手指,在溪边的大石上血书道:“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这就是“千金小姐”的来历4.望夫石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夏河湾湖边住着一对恩爱夫妻,丈夫名叫高山,妻子人称张氏由于外敌入侵,边关危急,丈夫撇下妻子,从军来到边关抗敌一去就是六年,有一天县衙终于来人了,但日盼夜思的张氏盼到的却是一个灾难,县里来的人告诉她她丈夫在战场杀敌时,遇难了可怜的张氏一听这消息肝肠寸断,哭得死去活来她彻底绝望了,来到每天遥望丈夫归来的山上,放声大哭起来她哭了三天三夜,眼泪也哭干了,实在哭不动了,就坐在了山上,望着前方在不知不觉中,时间过去了很久,她化成了一块石头这块形状如坐妇人的石头现在仍立在固始武庙集乡夏河湾南面的山岗上为了传扬这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当地的人们就把这块石头叫做:“望夫石”
二.浪漫主义手法
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上的一种创作手法,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1.夸张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理情理的着意扩大和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想象
①回忆:他想象当时情景,不由豪气陡生
②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根据有无目的可分为不随意想象和随意想象;根据创造性程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人们进行一切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
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的古典名著有:①《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借用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引出石头的来源,为宝黛的悲剧爱情蒙上奇异的色彩又如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借梦境点明小说的总纲和故事的结局这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②《水浒传》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也是用浪漫主义为这些英雄人物蒙上神秘色彩,深化了人物形象
③《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聪明绝顶,近乎仙,但并不影响人民群众对他的喜爱
③还有《西游记》《聊斋志异》《封神榜》《四大爱情故事》等,浪漫主义的手法都增添了作品的无穷魅力
【课堂探究】
学生活动一:这三桩誓愿的提出,每一桩都是先用宾白提出,再用曲词进一步强化,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安排?这三桩誓愿有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请想一下,这是否可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活动二:课文写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这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试就这种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三:窦娥发了哪三桩誓愿?发的三桩誓愿化用了哪些典故?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四:具体分析窦娥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
学生活动五:窦娥曾指天骂地,为什么在临死前还将平冤昭雪的希望寄托于上天?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862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