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资料:什么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资料:什么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资料:什么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初二新学期将会开设物理这一科目,要想在开学的时候轻松进行物理学习必须提前了解初二物理知识,下面xx网为大家带来暑假初二物理上册知识提前辅导【什么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篇内容,希望初二学生认真进行阅读。

1、声音的发生:

(1)、物体的振动产生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声音的传播:

(1)、声音以气体、液体、固体作介质,通过声波形式传播

(2)、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4)、声速跟介质种类、介质温度有关。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340m/s

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三个阶段

发声体介质耳朵

(振动发声)(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接收到声波引起听觉)

声音特性

(1)、音调:声音高低叫音调

音调高低取决于发声体振动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响度大小与发声体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m.jaB88.Com

(3)、音色:音色决定于发声体本身。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音色不同。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2)、噪声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

(3)、噪声的控制:A、在声源处减弱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C、在人耳处减弱

声的利用:

(1)、声能传递信息

(2)、声波传递能量

声能传递信息: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下大雨;用声呐可以帮渔民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蝙蝠是利用回声定位来确定位置和距离、水手能通过号角的回声判断悬崖的距离;医生通过听诊器了解前一段时间病人心、肺的状况;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B“超探病声波传递能量:用超声波清除眼镜片上的垢迹、清洗精细的机械、、;医生用超声波为病人除去体内的结石回声声音

(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2)、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开

(3)、回声利用:加强原声、测距离

暑假初二物理上册知识提前辅导【什么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篇内容xx网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暑假初二物理知识点的学习,这样才能在将来轻松学好初二物理。

相关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复习教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复习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声音的特性,能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

复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开始复习声现象,请看复习目标

二、完成学习目标1(15分钟)

1.指导自学(10分钟)

认真阅读八上教材P27---P31,并结合中考突破P3考点1内容,完成下列题目: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真空不能传声

B.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C.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D.喇叭发音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说明振动发声

(2)如图所示,小演员正在进行击鼓表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观众听到的鼓声是鼓面振动发出的

B.演员击鼓时,鼓面振动幅度越大,音调越高

C.观众离鼓越远,感觉声音越大

D.观众听到的鼓声主要是靠大地传入耳朵的

(3)一种声波从水里传到空气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变大B.变小

C.不变D.不能确定

(4)某位战士对着一座高大的山崖射击,在射击3s后听到了射击的回声,则山崖离战士的距离大约是(设声速为340m/s)____________;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考指导P9页1、2、3、P11页1、2、3、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学生相互检查、教师精讲、点拨(5分钟)

三、完成学习目标2(15分钟)

1.指导自学(10分钟)

认真阅读八上教材P32---P37,并结合中考突破P3考点2内容,思考:

(1)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A.声音越来越大B.声音越来越小

C.声音的大小保持不变D.音调越来越低

(2)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力拨动,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听它发出声音的变化。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B.响度与物体振幅的关系

C.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D.音色与发声体的哪些因素有关

(3)当喇叭里响起“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的歌声时,小红大声说:“是刘欢在演唱!”她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演员的声音的()

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速不同D.音色不同

(4)小红同学喜欢利用复读机进行英语听力训练。在音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让复读机先正常播放一段录音,然后再快速播放同一段录音,则发出的声音()

A.响度增大,音调不变B.响度减小,音调不变

C.响度不变,音调升高D.响度不变,音调降低

(5)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大象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人类听不到大象的“声音”,是因为()

A.大象发出的声音太小B.次声波无法传入人耳

C.次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D.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Hz

(6)中考指导P11页4、5、6、24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学生展示、教师精讲、点拨(5分钟)

四、当堂训练(15分钟)

学生完成中考突破5页“基础训练”题目

课后反思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2课时

编写:执行:

课题:§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总序(2)

课标要求:

1.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观察并体验声源发声时在振动,观察并体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固体能传声。

3.激发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身边的声现象,培养合作精神。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难点:回声及回声的应用

实验准备:

1.音叉、乒乓球、喇叭、小泡沫球

2.闹钟、玻璃罩

3.笛子、口琴等乐器

教学方法:层层深入法对比研究法

学法指导:实验探究→阅读理解

教程:

一.引导学生看章首图,可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关于大象你了解多少?

(2)你认为大象之间如何交流?

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的产生

(1)引导学生看图1.1-1

(2)自我体验:让学生自己轻摸喉头声带处,练习发声a、o、e等。

(3)探究: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观察、思考、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小结并板书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声源)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怎样向远处传播?

探究:

①提出问题:声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②猜想:声音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作媒介。

③进行实验:

a.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

b.两张桌子离开一条缝,再试一试。

④交流小结:声音要靠介质传播。

声音传播的具体过程:振动的物体带动周围的介质,产生相应的振动,这些随发声体振动的介质,又带动较远的其他介质振动,使振动向外传播,发声体产生的振动,由近及远的传播,就形成声波。

(2)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遇到较大的障碍物时,将在界面发生反射,声波

返回形成回声,若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0.1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想想议议:声能在液体中传传播吗?

3.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声速的大小早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记住:150C时空气中声速是340m/s

学生自己阅读《小数据》几种物质中的声速。

三.想想做做:

1.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通过评估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

2.利用回声测量距离S=V.t/2

四.探究

在一根长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你能听到几次响声?为什么?

如果长铁管中还装有水呢?

五.课堂小结:

按板书进行,强调声速、原声、回声。

六.作业:

1.P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2.实验探究(一)

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资料:什么是物态变化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资料:什么是物态变化》,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资料:什么是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的含义
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首先利用分子动理论从微观意义上解释物态变化的本质
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且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
凝固知识点
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1、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2、凝固规律:
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3、晶体凝固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4、凝固放热: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
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
5、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熔化知识点
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1、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2、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3、晶体熔化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4、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时,
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0℃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5、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6、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常见的晶体有: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蜡、沥青等
影响熔点,凝固点的因素
影响熔点(凝固点)的两大因素
①压强。平常所说的物质的熔点,通常是指一个大气压时的情况。对于大多数物质,熔化过程是体积变大的过程,当压强增大时,这些物质的熔点升高;对于像铋、锑、冰来说,熔化过程是体积变小的过程,当压强增大时,这些物质的熔点降低。
②物质中混有杂质。纯净水和海水的熔点有很大的差异。
凝华
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凝华现象:
①霜和雪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
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
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升华
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升华现象:
①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
②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
③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冰升华成水蒸气)
升华吸热:
①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的热)
液化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1.液化现象:
①水开后,壶嘴看见“白气”(壶中汽化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雾状小水珠)
②夏天自来水管和水缸上会“出汗”。(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珠)
2.液化的方法分为:降低温度、压缩体积两种方法
⑴降低温度(遇冷、放热)液化:①雾与露的形成(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附在尘埃浮在空中,形成“雾”;附在草木,聚成“露”)②冬天,嘴里呼出“白气”。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③冬天,窗户内侧常看见模糊的“水气”。(屋内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珠)④牙医在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将检查用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稍微烤一下,然后放入口腔中。(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面上)
⑵压缩体积液化:①在常温下,将石油气压缩放入钢瓶中,以液态石油气的形式保存。②“长征”火箭的燃料和助燃剂分别是:压缩成的“液态氢”和“液态氧”。③打火机中,常用压缩后的液态“丁烷”作为燃料。
3.液化放热:
①北方的冬天,在室内暖气管道中通以灼热的水蒸气来取暖,最后在管道另一头回收到的是水。(水蒸气液化成水放出大量热)
②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更容易烫伤人体。(100℃的水蒸气液化成100℃的水要放热)
汽化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
1.沸腾:
⑴沸腾现象:例-水沸腾,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释放出水蒸气。
⑵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⑶液体沸腾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⑷有关沸点知识:
①液态氧的沸点是-183℃,固态氧的熔点是-218℃。-182℃时,氧为气态。
-184℃时,氧为液态。-219℃时,氧为固态。-183℃氧是液态、气态或气液共存都可以。
②可用纸锅将水烧至沸腾。(水沸腾时,保持在100℃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
③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排尽空气)后,放入80℃以上的水中,塑料袋变鼓了。
(酒精汽化成了蒸气。酒精沸点为78℃,高于78℃时为气态)
2.蒸发:
⑴蒸发现象:
①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②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
⑵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①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
②一杯40℃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蒸发要向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
③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
暑假初二物理上册知识提前辅导【什么是物态变化】xx教育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初二物理暑假学习,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轻松。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7551.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