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设计

导入:

当你路过这里,看到满山李子,你会怎么做?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王戎的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当他看见道路两旁的李子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王戎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颖,神彩秀美。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裴楷称赞他说:“戎眼烂烂,如岩下电。”王戎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表演,当时猛兽在栅槛中咆哮,众人都被吓跑,只有王戎站立不动,神色自如。魏明帝曹叡在阁上看见后,称赞王戎是奇童。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朗读课文扫清障碍

整体感知

自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王戎看见路边李子多而不摘的故事。

请同学们熟读课文,体会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一、辨字组词。

诸()竟()唯()

猪()竞()惟()

二、选择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

A.《吕氏春秋》B.《世说新语》

C.《论语》D.《孟子》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课主要写王戎看见路边李子而不摘的故事。那么是怎样描写这个故事的呢?现在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一起去感受王戎的性格特点。

请同学们分组朗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篇文章讲了王戎在道边的什么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诸小儿在游玩的时候看见了什么?

看道边多子折枝

李树是什么样的?

多子折枝

诸儿看到满树的李子是怎么做的?找出相关语句,用“___”画出来。

诸儿竞走取之,

争着跑过去

李子

思考:王戎与诸儿的做法一样吗?

唯戎不动

只有

为什么王戎不摘李子?

王戎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王戎认为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能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品味“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李子树长在路边,过往的行人比较多,如果李子是甜的,早被路人摘光了,不可能多子折枝,因此,只有一种可能,这是苦李。

王戎的猜测正确吗?找出相关语句,小组讨论一下。

取之,信然。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多个小孩子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枝断了,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人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摘取果实(品尝)确实是这样的。

在这则故事中,王戎性格中的什么特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背诵指导(课后第一题)

你能根据原文的语句填空吗?让我们来填一填:

王戎()

王戎(),尝与()游。看道边李树()折枝,诸儿(),唯戎()。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此必()。”取之,()。

结构梳理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和朋友去游玩

看见道旁的李子树上结了很多李子

朋友跑着去摘李子

只有王戎不动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主题概括

本文描写了王戎小时候和朋友去游玩,看见道旁的李子(),朋友(),只有王戎(),因为王戎认为(),表现了王戎()的优秀品质。

拓展延伸

讲义气的荀巨伯

课堂演练

一、理解课文内容,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尝与诸小儿游(曾经)

2.竞走取之(跑)

3.唯戎不动(只有)

二、解释下列语句。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看见道边李子树上李子很多,把枝条都压弯了。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树长在路边上,还有很多李子,这必定是苦李子。

三、古代像王戎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王冕学画

延伸阅读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优质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课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意。

2.难点

(1)翻译文言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咏雪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朗读课文3遍,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二、导语

我国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今天习的课文,就有三位这样的儿童。

三、正课

1.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末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弥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底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2、朗读《咏雪》。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出感情。

3、指导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句。

4、质疑: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讨论并归纳:家庭气氛融洽、欢快、轻松、文雅……

5、质疑:文中的“儿女”指子侄辈,指家庭中年轻一代,现在的“儿女”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子女,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6、质疑:文中的“拟”指什么,现在的“拟”又指什么?这是文言中什么现象?

讨论并归纳:古义指相比,今义指打算、仿照,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7、质疑:“公大笑乐”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有不同的解释

(1)对子侄辈的答案都很满意。

(2)笑前一喻,乐后一喻。

(3)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古人称谢道韫为才女,曰:“咏絮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8、探究质疑:你认为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纷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好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9、质疑:你知道古人有哪些喻雪的名句?或者你给雪来一个恰当的比喻。

讨论并归纳:可自由发言。

示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像鹅毛漫天飞舞,

像蒲公英种子

四.小结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泳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的时间,地点,缘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本课词语的正确读音、字形、写法、意思、使用方法和范围。

2.通过朗读词语、课文,提高学生的读、说能力。

3.通过讲解生词让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法让学生掌握词语的读音

2.通过讲解法让学生掌握本课词语的用法、范围。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本课词语的读音、字形、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本课词语的意思和适用范围。

教学资源:教科书、课件

教法:朗读法、讲解法、引导法、鼓励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小组竞赛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同学们,我说一句话你们来讲讲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两句话和现代说的话有何区别?像这样的语言叫文言。我们以前也背过文言,还记得么?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学生回答

二、点名课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教写生字“戎”字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齐读课题。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伸出手在空中写字

三、读正确,读出节奏

在预习时,大家遇到了什么问题呢?从字音、断句上帮助学生。老师准备有“曰”的字理知识,“折”的三个读音,在学生需要时教给学生。多名学生读后出示去掉标点的文章,学生读。

四、读懂,能讲这个故事谁能用现代语言讲讲这个故事呢?师提示: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办法。理解了意思再来读又会不一样了。

三、写字

王戎的小伙伴用文言怎么讲?“诸小儿”“诸”是什么意思?先给“诸”组个词吧?出示“汉之星”中“诸”的组词。

“争抢着跑”文言怎么讲?“竞走”“竞”和哪个字特别像?出示“汉之星”中“竞”和“竟”的字源知识,学生进行分辨,书写记忆。

四、背诵

这篇文言文只有49个字,四句话。现在能背下来么?

五、拓展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老师给出答案: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

四年级语文 《 王戎不取道旁李 》 优秀教案


四年级语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本课词语的正确读音、字形、写法、意思、使用方法和范围。

2.通过朗读词语、课文,提高学生的读、说能力。

3.通过讲解生词让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法让学生掌握词语的读音

2.通过讲麟去让学生掌握本课词语的用法、范围。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本课词语的读音、字形、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本课词语的意思和适用范围。

教学资源:教科书、课件拐去:朗读法、讲解法、引导法、鼓励法、学法:合作学习法、小组竞赛去教学过程一、引入同学们,我说一句话你们来讲讲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两句话和现代说的话有何区别?像这样的语言叫文言。我们以前也背过文言,还记得么?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

学生回答二、点名课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教写生字“戎”字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一“戈”指的是长柄兵器,’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齐读课题。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学生伸出手在空中写字三、读正确,读出节奏在预习时,大家遇到了什么问题呢?从字音、断句上帮助学生。老师准备有“日”的字理知识,“折”的三个读音,在学生需要时教给学生。

多名学生读后出示去掉标点的文章,学生读。

四、读懂,能讲这个故事谁能用现代语言讲讲这个故事呢?师提示: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办法。理解了意思再来读又会不一样了。

三、写字王戎的小伙伴用文言怎么讲?“诸小儿”“诸”是什么意思?先给“诸”组个词吧?出示“汉之星”中“诸”的组词。

“争抢着跑”文言怎么讲?“竞走“竞”和哪个字特别像?出示“汉之星”中‘竞”和“竟”的字源知识,学生进行分辨,书写记忆。

五、背诵这篇文言文只有49个字,四句话。现在能背下来么?五、拓展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本文主要讲的是王戎年仅七岁,就能够根据环境来分析,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孩子。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习古人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使学生了解《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的兴趣。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加强了诵读,诵读的多样化(录音范读,自读,齐读,表演读)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逐步积累、感悟,体会文章的内容及蕴含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抓住教学预设之外的突发情境,巧妙地搞好了课堂动态生成,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按照教学预设,出示问题:“怎样评价元方这个孩子?”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聪敏机智、懂礼识义”,基本上大功告成。突然有学生提出: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并下车牵元方,元方仍然“入门不顾”,也是不懂礼貌。我马上组织讨论,学生发表了很多见解:(1)只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确实不懂礼貌。(2)因为友人无信无礼在先,元方这么做并不为过。(3)元方只是一个七岁的小孩,“入门不顾”这只是一个小孩对别人骂自己父亲后的一种很自然的反应,不能用要求大人的标准去要求他。然后我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要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地去评价一个人。

3.注重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在教学设计中有意加重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从中领悟到如何做人。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本节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从中对“王戎识李”这个故事表明自己的见解。三、不足之处

环节设计过于全面,显得臃肿繁琐。过于看重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环节时间根本无法全部保证。一堂好课不必“滴水不漏”,应留有空间。没有空间,就没有遐想与深思;没有遐想与深思,也就少有个性与创新。有时留下空间,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创造!古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方法与知识,能力并重。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译读课文,把握内容。接着译读课文,把握内容。教师提示,课件展示自译方法。然后自读自译:学生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教师在巡视中引导学生读课文,读注释,尝试翻译文章,并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最后悟读主旨,质疑探究:试对人物进行评价,并思考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二】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在文章中,王戎仅仅是七岁,就能够根据环境来进行分析,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人。从王戎的善于分析,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小孩都可以善于分析环境,可见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也可以进行分析。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教学效果

本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学生第一次接触难度比较大,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特点,设计的教学流程取得的效果还算满意,现总结如下:

1、“读”占鳌头。

四年级的小学生对文言文还是非常陌生的,所以想理解文本内容必须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因此,首先板书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先指生试着读一读,发现学生认识字但是不会停顿,所以教读题目学会停顿。接着播放音频资料,让学生边听边学习文言文的读法。听完之后自由练习朗读,同桌互读,发现问题在班内及时指导,争取每个学生会读本文,也能以此为根基学会去读其他的文言文。最后,指学生在班内展示朗读,读得好的当小老师教读,去体会当小老师的喜悦感。

2、“学”字当头。

在读熟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手头资料和课文中的批注试着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创设自读自悟的氛围,让学生去自学。此环节要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学着写批注。接着,开展讲故事比赛。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小故事。先在小组内评选出最佳讲故事的人选,在班内再展示。要求:自然得体、大方,语句通畅。通过学生上台展示,用投票的方式选出最佳讲故事的人选,发奖状以资鼓励。在讲故事中能发现学生理解的程度,及时予以引导,以便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容。最后创设讨论的环节,出示课件: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引导学生学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学会观察,在观察所得中去分析解决问题。

课文注解:王戎七岁的一天,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出去玩耍。他们看见路边的李子树上结了很多李子,许多小孩就争先恐后地爬上树去摘李子。但是王戎没有爬上去。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他不上去摘果。王戎回答说,李子树在路边竟然也有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那人摘来放在口里面尝,发现情况果然如此。

3、潜移默化

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说说从王戎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能谈得比较准确,感受非常到位。设想:你还读过哪些名人轶事呢?引导学生谈出司马光砸缸等,在熟悉的历史人物身上再次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成功之处

学生能很好地朗读文言文,理解非常到位。整堂课气氛活跃。

三、不足之处

课堂容量略嫌不足,有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理解还有难度。

四、教改措施

如果再上这篇课文,我会设计更优的方案,激发所有学生的兴趣。增加背诵默写的环节,夯实基础。

【三】

这是一篇文言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且,为纯粹的古文,因此在教学时,教学生朗诵古文的技巧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也为今后的古文教学培养良好的语感。在做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我从培养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开始着手,做到让学生读准节奏,才能正确理解意思。第一节课以读为主,理解大意,再做到熟读成诵。第二节课是以精读理解字意,实词和虚词的理解用法,再到句意及全文的理解,明白期中蕴含的哲理。教学环节上安排,把全文按照五个画面分开,让学生通过这五个画面,理解每字每句话的意思。图文结合,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设计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设计

1.认识本课“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诸、竞、唯”4个字,理解“唯”“信然”“竞走”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划分文言文节奏。

4.了解故事情节,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王戎的善于思考,通过阅读课文,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会朗读文言文节奏,并能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能背诵。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说一句话你们来讲讲什么意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课件出示2)

师:这两句话和现代人说的话有何区别?像这样的语言叫文言。我们以前也背过文言文,还记得吗?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看到的这个?

(你看的很认真,能把这么长的故事情节都讲清楚了,真不错!)

师:谁能用一两句话简单地说一说吗?

(你真是个会思考,会表达的小朋友,用一句话就把故事内容说清楚了,真棒!)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二、初读小古文

1.读后释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题中“取”的意思是什么?“道”的意思是什么?

连起来的意思是王戎不去摘道旁树上的李子。(课件出示3)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读音,并组词语。

戎诸竞

认读生字“戎”字

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字音难点:“戎”(róng)不能读成(yóng);

“诸”(zhū)不能读成(zhǔ)。

(课件出示4)

(2)书写“戎尝诸竞唯”。

字形难点:戎:左下部是“十”,不是“廾”;诸:中间没有“亻”;“竞”下半部是“口”加“儿”不能写成“日”加“儿”。

(课件出示5)

(3)理解实词和虚词。

【实词】实词是有实在意义且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语,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实词:〔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尝〕曾经。

〔李〕李子。

〔游〕玩耍。

〔子〕果实。

〔折枝〕压弯了树枝。

〔竞〕争先跑过去。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曰〕说

〔诸〕众,一些,这些,许多。

〔信〕的确。

虚词:

〔然〕如此。

〔之〕他(它)。

(课件出示6、7)

3.过渡:故事中的王戎从小就很聪明,他七岁就是一位小神童了!后来,他长大后还成了西晋的名士呢!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就是当时有七个文人常在竹林之下,饮宴游乐,创作文章,个个都是大学问家。而王戎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讲的就是王戎小时候的故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有趣的故事。

1.师示范读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课件出示8)

2.合作朗读课文,要读准生字。

读完评价,找出不足之处,然后交流,纠正读错的地方。

哪一小组来汇报(2个小组)谁最好?

适当根据情况,再让学生读一读。

3.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文,注意断句,理解大意。

随机点找学生朗读,男生读,女生读,男女生比赛朗读等等多种形式,重在以点带面,通过典型个例,再次纠正发音和语句读法。

(从字音、断句上帮助学生。)

4.合作学习生字。

(1)按照顺序挨个朗读,同时规定一人读时,其他人不允许插嘴,要注意倾听,读完可以提出建议,纠正错误。

(2)有的小组速度快,能读两到三遍。

朗读方法:范读、自由朗读、赛读等。

(3)开火车,齐读,两两读。

三、参与体验,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大家一定也想做一个像王戎这样的善于思考的有心人吧?可是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困难,同学们想不想帮帮他呀?看一个小故事:

一个小孩掉到缸里去了,缸又很大,里面盛满了水,小孩不会游泳,眼看就快淹死了,孩子们没有力气将他拉上来,叫大人来又怕来不及,这时该怎么办呢?(课件出示9)

老师会继续追问,如果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能够砸缸的工具又该如何?

师小结:距今900年以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而司马光也最终成为北宋一代名相,还写有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由此可见,从小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对于将来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啊!(课件出示12)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创新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2.结合理解句子,积累本文重要实词,理解虚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3.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你还记得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吗?(学生回答)

下面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课文,回忆一下,你还能背下来课文内容吗?(学生背诵)(课件出示14)

二、精读小古文

过渡:小古文大家已经读得背得很不错啦,那它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

1.让我们先来看第一句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谁来读一读?(生读,注意节奏)

这句话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小儿)(诸)(尝)

这个词语提得真好,谁愿意来帮助他解决?

(小儿:小伙伴)

(诸:多)

(尝:常常。)

有一点想要提醒小朋友,尝一尝可不是常常的常,这儿有三种意思,你觉得是哪一种?为什么?

(1)品尝(2)曾经(3)尝试

(曾经)

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吗?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课件出示15)

过渡:是呀,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

同桌说,指名说。

捉迷藏、爬山、打陀螺、玩老鹰捉小鸡、捉蝴蝶、跳绳、抓蛐蛐儿、爬树……让我们一起读好第一句吧!

2.过渡:正当小朋友们玩得欢天喜地的时候,他们又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16)

请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师: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请小朋友小组合作来说一说。

师:第一幅

(小朋友们来到了路边,他们发现路边长着一棵茂密的李树。)

师:这棵李树长在哪里?

(路边。)

你怎么知道的?道边李树。

师:这就是李树,你看到了一棵怎样的李树?

(高大)

(李树上长着许多沉甸甸的李子,就快把树枝都压弯了。一个个李子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把树枝都压弯了,这就叫“多子折枝”。)

大家能读好这句话了吗?

出示小古文。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课件出示17)

师:谁来说说第二幅?

(小朋友们都爬到树上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这么做。)

小古文是: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老师这儿也有一个李子,你瞧瞧。

它什么样?你觉得它的味道怎么样呢?

(诸小儿看着满树的李子,馋得直流口水。)

师:诸小儿怎么做的?

(竞走)

师:竞走这个词语,我们在识字中已经学过,什么是竞走?(板书:诸儿:竞走取之王戎:唯戎不动)

(课件出示18)

在小古文里也出现过竞走这个词,在哪一课?龟兔竞走就是龟兔赛跑。所以竞走“争先恐后的跑过去拿”的意思。是大家都比赛着跑过去,谁也不让谁,老师送大家一个词,就是争先恐后(齐读)。

(“唯”就是只有。)

你能读出诸小儿的争先恐后,王戎的镇定吗?

谁来说第三幅?

(看到路边的李树结满了果子,诸小儿口水直流,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冲向李树,像猴子一样一下爬到树上摘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课件出示19)

诸小儿会会怎么问呢?

(你怎么不摘李?)

你傻啦,为什么不去?

你怎么站在这儿不动?)

人问之,“之”是谁?

(“之”就是王戎。)

谁来问一问?指名读。齐读。

王戎什么反应呢,谁来说第四幅。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课件出示20)

(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王戎怎么知道的?他去尝了吗?

那他是随便猜猜的吗?他怎么想的?

(李子如果是甜的,早就被摘光了。)

说得真有道理,你和王戎一样会观察会思考。所以王戎说——(齐读)

:想想王戎说这句话的时候表情是怎样的?会做什么动作?做动作演.

师:李子究竟苦不苦?一开始诸小儿相信王戎的话了吗?

(没有,摘了吃了,才相信的。

生2:哇,果然很苦!)

那就是“取之,信然”。你明白了吗?(板书:善观察勤思考)

(李子果然是苦的,大家相信王戎说的话了,这就是信然。)

这句话只有4个字,我们一起读一读。

大家终于知道王戎说的是真的,学到这儿,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小朋友呢?

(聪明,有自己的想法,不会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

师小结,你的发言,老师看出你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你说的也很有道理,老师希望每节课都听到这样的发言。(课件出示)

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而是先写别的小孩“竞走取之”,再过写“唯戎不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这手法对表现王戎的聪明才智起到了什么作用?

(对比)(反衬了王戎的聪明过人)

联系实际讲对比:对比的手法看起来好像很深奥,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用。而且经常用。

(课件出示22)

生活中这样的对比还很多,以后注意在作文中也多运用。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从聪明过人的王戎身上,你能学到什么?遇到事情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推理,不盲目行动。(如果做到这样,你也可以像王戎那样聪明。)(课件出示23)

三、合作朗读

1.小古文理解了,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得更好了。请小朋友小组合作读读看。(课件出示24)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师:用各种方式读,还能读出趣味来呢!

2.看来现在你们都是朗读高手了。

四、总结提升

师: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你认为王戎聪明在哪里?

生汇报。师总结。

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课件出示25)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文言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且,为纯粹的古文,因此在教学时,教学生朗诵古文的技巧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也为今后的古文教学培养良好的语感。在做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我从培养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开始着手,做到让学生读准节奏,才能正确理解意思。第一节课以读为主,理解大意,再做到熟读成诵。第二节课是以精读理解字意,实词和虚词的理解用法,再到句意及全文的理解,明白期中蕴含的哲理。教学环节上安排,把全文按照五个画面分开,让学生通过这五个画面,理解每字每句话的意思。图文结合,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陀螺》教学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陀螺》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陀螺》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抒情、议论的语句解读文章主旨。3、学习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

4、使学生认识到玩具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获得独到的感受。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抒情、议论的语句解读文章主旨。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学习方法:

1、圈点勾画法。

2、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教育:

错误的生活小习惯

废日光灯管晾毛巾日光灯管内含有水银、荧光粉及少量氨气等有毒物质。有的家庭用废日光灯管晾毛巾、手帕,以为干净、卫生。殊不知在受潮的情况下,如果灯管两端被侵蚀或灯管本身有小裂缝,管内的各种有害物质就会逐渐渗出。尤其在气温较高时,汞的渗出更多,可污染毛巾、手帕,危害人体健康。若这些有害物质直接进入人眼睛,可造成视力减退甚至失明。因此,应及时处理掉废日光灯管,不要留作他用。

一、导入

同学们,玩具是我们喜欢的东西,许多人成年之后对玩具仍然情有独钟,久久不能忘怀,那么玩具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玩具,而是演化为一段难忘的经历,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感,一段萦绕于心的感悟。今天,高洪波老师的一篇《陀螺》就是这样一篇有着丰富内涵、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吧!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大声自由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1、学习生字:

zéjīn

jǔtuó

jùnluó

cháogǎ

lúncuòxìn

责沮俊嘲伦挫衅

津陀螺嘎

2、词语教学熟读课后词语。用个别词语造句。

四、巩固练习

1.课前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完成课后1题六、作业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教育:不良习惯

把水果烂的部分削掉再吃有些人吃水果时,碰到水果烂了一部分,就把烂掉的部分削掉再吃,以为这样就卫生了。然而,研究微生物学的专家认为:即使把烂水果已烂掉的部分削去,剩余的部分也已通过果汁传入了细菌的代谢物,甚至还有微生物开始繁殖,其中的霉菌可导致人体细胞突变而致癌。因此,水果只要是已经烂了一部分,就不宜吃了,还是扔掉为好。一、导入:

1.作者简介:高洪波,笔名向川1951年生,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诗

刊》主编出版有儿童诗集《大象法官》《吃石头的鳄鱼》等,散文集《捕鼠记》《悄悄话》,评论集《说给缚斯的情话》等儿童诗《我想》、散文集《悄悄话》分别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三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2、作业纠错3、听写生字:

4、教师读课文学生考虑下列问题。

(一)这篇文章写了关于陀螺的哪些内容?请找出来,并按文章的思路将它们排序:(⑤⑦⑥③⑧)

①“我”自己做的陀螺很特别②“我”做了一个很漂亮

的陀螺

③胜利的陀螺让“我”自豪④介绍了陀螺的历史典故⑤介绍了“冰嘎儿”的制作与玩法⑥“我”过生日,叔叔送了“我”一个陀螺

⑦“我”削制陀螺的经历⑧“我”获得了欢乐,也得到了感悟

(二)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把每一自然段标上序号。二、新课教学

1、按照提示理清课文思路:

说陀螺→()别名→(陀螺的玩法)得陀螺→()陀螺→()陀螺

2、文章中心事件是什么?为什么前面却花大量篇幅写与陀螺相关的其它事呢?

3、文章哪几段是作者斗陀螺之后的感悟?找出来后齐读这几段文字。

4、作者得到怎样的感悟?(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自学指导(二)赏析文章语言美

小声朗读或默读文章,给精彩片段、句子词语做上记号并在旁边批注,学会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语言。(3分钟后回答问题)

学生自主品读,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1、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句: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里堆满乌云,快乐象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这个比喻句形象的写出了我得不到陀螺的郁闷心情,从中表达了我对陀螺的酷爱之情。如拟人句:大陀螺摇头晃脑,挺着肚

皮一次次冲过来。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大陀螺的得意洋洋,不可一势。

2、幽默诙谐的语句。如为削制得心应手的冰嘎,??

3、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深刻地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不能只根据外貌评估一个人的才能,品质和行为。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赏析文章的语言)三、巩固练习

做小游戏:选一名会玩溜溜球的同学上台表演。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他的动作过程,思考下列问题。(3分钟后回答下列问题)1、用几个动词描写这位同学玩溜溜球的过程,精湛的技艺不是一朝一夕造就的,在这位精彩的表演中,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道理?

2、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课后练习:请同学们把刚才看到的玩溜溜球的过程、领悟到的道理用文字描述出来吧!

板书设计

12、陀螺

陀螺

说↓做↓

得欢乐↓人不可貌相斗海水不可斗量↓(玩中学)悟自豪

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出塞》诗,并默写《出塞》诗;

2.通过反复对诗歌进行欣赏,感受诗歌的文化内涵和经典的无穷魅力,增强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3.通过对诗歌的学习鉴赏,感受当时戍边将士的苦难生活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培养辩证的历史态度,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学习重点:目标2

课前准备:课件制作(或诗歌卡片)

学习过程:

一、赏“月”

1.谈话:自古以来,喝酒的人喜欢借酒浇愁,而作诗的人喜欢“借月抒情”。看以下这几句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

杜甫《月夜忆舍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谈话:以上的诗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诗中都描写了月亮。现代的诗人们也喜欢在诗歌中描写月亮,而且还谱了曲,唱成了歌。著名歌星胡彦斌唱过一首歌叫《秦时明月》,其中有这样几句歌词——(出示歌词:“望明月心悲凉千古恨轮回尝”)。引导学生想象歌词中的意境,并有感情朗读这句歌词。

二、读诗

1.谈话:今天我们来赏另外一轮明月,那就是刚才提到的曾被贬官到贵州隆里的王昌龄笔下的明月。请把书翻到49页,读一读王昌龄的《出塞》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了、清爽了为止。

2.朗读:①指明读,并正音;②师生合作朗读(先由生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师读每句诗的后三个字,然后调换顺序再合作读);③生齐读,强调要读准节奏,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提问: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让学生将他们想到的词语写在课文旁边)

3.初次感悟诗歌内容

①引导学生领悟“秦时”与“汉时”加在“月”和“关”前之后创造出的时空交织的广阔的想象空间。

②引导学生想象王昌龄在月下想到了什么,把想到的说一说。

③带着感悟到的感觉朗读诗歌。

4.走近李广

①谈话:由于千百年来的边疆战乱给人民造成了无比巨大的痛苦,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一个能止息边乱的人来,他就是汉代名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李广将军。

②简介李广生平,学习和朗读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的结束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并引出蔡琴演唱的《出塞曲》中的歌词——“想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想着黄河岸啊阴山旁英雄骑马壮骑马荣归故乡。”引导学生欣赏、朗读。

5.再次感悟诗歌内容

①引导学生领悟“秦时”与“汉时”加在“月”和“关”前之后,“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仅是当时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的世世代代的人们的共同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因为它写出了历史的普遍悲剧,表达了人们的共同心声,人们从他的这首诗获得了感情共鸣——这正是这首诗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带着新感悟到的感觉朗读诗歌。

三、总结

同学们,李广将军连同他生活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王昌龄的时代也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我们伟大的祖国饱经几千年的风霜,如今终于步上了繁荣、稳定的发展道路。我们的边关不再烽火连连,我们的战士也不再万里不归,但是大家要看到,在我们繁荣、稳定的背后还是隐藏着非常巨大的战争危机的,只要我们稍作松懈,敌人就会乘虚而入、夺关占土,将我们重新推入战争的海洋。王昌龄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我们是不可能再寄希望于李广了,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在座的各位,祖国以后的天空就要靠你们来支撑了。李宇春凭着一首歌获得了湖南卫视百度娱乐沸点2008年度盘点的最人气偶像奖,这首歌的名字叫《少年中国》,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少年强,那中国一定也很棒。”所以,希望各位,好好努力,你们就是祖国将来千千万万的李广啊!

同学们,我们今天破天荒在大白天赏了一回月。这些月有张九龄笔下的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苏轼笔下的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王安石笔下的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有杜甫笔下的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有李白笔下的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当然还有王昌龄笔下的月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同学们,这些描写月亮的著名诗篇,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经典,留给我们的文化!希望大家可以将这些经典好好诵读,可以将这些文化好好传承、好好地发扬光大!

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历史悲剧

_________________

时空交织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共同愿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课题“出塞”。你为什么读sài,诗题中“塞”是什么意思?(边塞、关塞)

从诗题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争的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提到边塞,你想到了什么?

(大漠、烽烟、黄沙、荒草……)

可见边塞自然环境恶劣,怪不得王维写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昌龄写过“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这样的诗句。

(将士、血战、兵戈……)

战争是惨烈的,王昌龄曾写过“黄尘足古今,白骨乱蓬蒿”;王翰也曾写过“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

[评:人文性,不管怎样理解,说成是人类、文化、文明也罢,说成是人性、修养、情操也罢,总之,必须承认,它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活动,一种思想活动。它的物质基础仍然是语言。而且,语言本身就能给人以想象,给人以情感,给人以更多的人生感悟。学生对古代战争的苦了解并不深刻,因此要结合一些资料让学生有更深的感悟。]

二、新授

1、学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是怎样描写边塞生活的?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句诗中“人”指的是――?(戍边的征人)

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边塞远,离家时间长)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条件艰苦,战争残酷,离家的征人只有什么相伴?让我们从上一句诗中找答案。(明月,边关)

那“秦时明月汉时关”你怎样理解呢?

学生回答。

为了理解这句诗,让我们先看一段资料: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在此常常入侵中原。

看来诗人想告诉我们的是: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一批又一批的征人依旧是万里长征久未还。

假如你是征人,仰望明月心中会想些什么?

是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征人们这一切一切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让我们一同来看一看,(出示)

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脸,相互搀扶着,地来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树下,遥望,忍不住喊一声;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替别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遥望着,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眼泪;

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爸爸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泪水,稚嫩的心灵在呐喊;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评:通过想象,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征人的苦,以及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一种情感。让学生真正地走入到情境中去,感受到战争给广大的老百姓带来无尽的痛苦。]

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古代的边塞诗,也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唐·李颀《古意》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让我们齐读。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文后两句讲了什么?

“龙城飞将”指的是谁?(汉朝李广将军)

秦汉至唐,将军无数,诗人为什么单单提到汉朝的李广将军的?

让我们看一段资料:汉朝李广将军以英勇善战闻名。西汉武帝时,封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人听说后,称其为飞将军,一连好几年不敢入犯右北平地区。

结合资料,说一说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这两句是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教师提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小结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一齐读全诗。

[评:在这节课中学生深深地体味到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良将的思慕,对国家的爱,这一切都是对和平的渴望。在人文性体验上,给学生一个正确地认识,从小树立对和平的热爱]

三、结课升华

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古诗,更结合了大量资料,读出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良将的思慕,对和平的渴望,这些诗文深处的内容。我还有一些资料可作为这首诗的补充。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师:时光流转到了今天,透过历史的天空,从秦汉一直延续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汉民族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战争”让我们感慨,让我们唏嘘,这让我们看到了和平的可贵,我们呼唤和平。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引领学生感受钱塘海潮的奇伟磅礴,体味自然的伟力美、人的精神美和地域的风情美。

教学重难点:紧扣语言因素,感知、评赏四幅画面。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讲述有关钱塘海潮来由的传说:忠勇的吴国大将伍子胥,因吴王夫差听信谗言疑心他谋反,被迫自杀。死后,其悲愤仍不可遏止,于是便乘着素车白马在钱塘江上奔腾吼叫,形成汹涌澎湃的钱塘潮。

二、范读,正音。重点读好文中比较陌生的字的读音。

尹艨艟骑倏舸泅溯

三、个读、齐读,辨明节奏。重点读好文中几个长句的节奏。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吴儿善泅者/数百

而旗尾/略不沾湿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珠翠罗绮/溢目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虽/席地/不容闲也

四、练读,读注释,做练习。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

既而渐近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吞天沃日

艨艟数百

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

人物略不相睹

则一舸无迹

随波而逝

皆披发文身

溯迎而上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腾身百变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珠翠罗绮溢目

车马塞途仞江干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而僦赁看幕

虽席地不容闲也

五、译读,重点翻译第三段。通过翻译,培养语感,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领略钱塘江潮

六、研读

1.初步感知。齐读后,提问:文章题目叫“观潮”,那么作者看到了哪些画面?

2.细部研读。

(1)学生依据自己对四个文段的喜爱程度自由读。读到自己喜欢的文段时,大声朗读,尽量读出体悟到的情味;若对这一文段兴趣不大,可小声读或凝神静听。(2)具体分析课文。

第1段海潮图

找出表现海潮雄豪景象的关键词:“伟观”、“势极雄豪”。听读。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试将听到的语言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品读,体味语言。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特别欣赏、喜爱的语句,并简单加以评点。师点拨。如:银线,写出远眺海潮的形态、颜色、光泽。

玉城雪岭,“城”、“岭”表现出潮水渐近时,潮头之高大,如坚固的城墙、高耸的山岭扑面而来、连天涌来,其形状、态势让人心惊。“玉”、“雪”则写出了潮水翻涌,洁白如雪,晶莹似玉的浪花状貌,给人以美而壮观之感。吞天沃日,试换作“遮天蔽日”如何?“遮”、“蔽”只表现将天空、太阳遮掩住,虽然水势之盛也可想见,但偏于静态的状态描写。“吞”、“沃”则写出了潮头的翻腾、激卷,仿佛能将广袤无垠的天空包孕于口,似乎敢与太阳炙射大地的万丈光焰相抗衡,直上九霄冲荡日头,其动感、气势、情味均较“遮”、“蔽”更胜一筹。齐读这段壮阔浩荡的文字,试着将它背下来。

课外延伸,积累语言。我们熟知的大家们笔下的钱江潮如:

百里闻雷震,惊清来似雪。——孟浩然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刘禹锡欲识潮头高几许?月山浑在浪花中。鲲鹏上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苏轼播放音像材料视听结合,感受“交响钱塘潮”。

小结:本段突出了自然的伟力美。

第2段演习图

这是一场古代的水军演习,能说说它给你的印象吗?

请以“我看到了一场的水军演习”答问,并以文中关键词句证明你的看法。通过对语言分析得出:

这是一场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将士功夫过硬、声势浩大、战斗激烈、让人回味无穷的水军演习。请全体男生齐读此段。

第3段弄潮图

蔚蓝的大海,蕴蓄着无穷的力量;滔天的巨浪,汹涌的海潮更是带来了大海深处的磅礴伟力,而800年前我们的吴中好儿男们就上演了一幕精彩绝伦的弄潮表演。这样的解说,也许能代表大家喜欢这个文段的理由,不过粗略了些。——请具体说说这幅画面在哪些地方吸引了你。

如:披发纹身。原始,野性,张扬出勃发的生命力,极富地方色彩。争先鼓勇,溯迎而上。面对强劲狂暴的潮头,毫无惧色地争先主动迎击,谁说吴越之地只是婉约灵秀,在这些弄潮儿身上,我们分明看到的是豪气冲天的英雄本色。

小结:第2、3段表现了人的精神美。

第4段观潮图

问:你如何看待这个文段?可否将它删去?

由人多(车马多)、物价上涨、席地不容闲突出人们观潮热情之高。侧面烘托出江潮之壮美、表演之精彩。

小结:如果说海潮图是自然以它的壮美征服了我们,那么演习图和弄潮图则可说是人以它面对自然伟力的勇敢、自信、拼搏的精神和高超的技艺震撼了我们,更有那“满郭人争江上望”的观潮盛景构成了吴地特有的风俗人情,堪称地域的风情美。

三、用自己的话说课文。

本文题为《观潮》,是观赏钱塘江潮水的雄伟壮观景象。通过阅读课文,你观赏到了哪些雄伟图景呢?作者又是如何描绘的?请用“我观赏到了图,作者通过(用)”的句式说话。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在小组内部大声说出来,然后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全班交流。说话交流情况大约如下:

我观赏到了一幅“怒潮图”/“潮来盛况图”/“涨潮盛景图”,作者用“仅如银线”写出了远眺之景,继而用“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从形状、颜色,写出了潮水渐近的雄伟气势;作者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从声音的角度描绘了浙江潮的震耳欲聋之势;作者用“吞天沃日”,借夸张手法,极言潮水来势之雄豪。作者从形、声、色、势四个方面,描绘了钱塘江潮之“伟”。

我观赏到了一幅“教阅水军图”/“水军演习图”,作者用“艨艟数百”写出了演习阵容之壮观。用“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写出了阵势变化多端,驾舟本领高超,水军技艺娴熟;通过描写“黄烟”、“人物”、“水爆”,显示了演习的逼真,场面的宏大;“烟消波静,一舸无迹”,由动而静,展示了水军威力。

我观赏到了一幅“吴儿弄潮图”/“力争上游图”,作者用“善”字总写吴儿本领高超,“数百”突出人数众多;“披发文身”写古老的民风民俗;“溯迎而上”,使健儿“争先鼓勇”之态,跃然纸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使健儿获胜之态,活灵活现。

我观赏到了一幅“万人观潮图”,作者用“四马塞途”,“席地不容闲”,侧面烘托浙江潮之盛。

四、能力延伸训练

八百多年过去了,人事已非,而钱塘海潮盛景依旧。如果你是观潮盛典的直播现场主持,请根据学完本课后的印象,用自己的语言向观众介绍、评述最打动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画面或一个瞬间。

五、结语

给自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于体察的心灵,一种善于感悟的诗情,做一个亲近自然、热爱社会人生的人!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启发谈话。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三、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四、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五、全课小结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陀螺》教学设计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陀螺》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陀螺》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钉、旋、兵”等12个生字,会写“否、旋、况”等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抒情、议论的语句解读文章主旨。

4.学习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

5.使学生认识到玩具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获得独到的感受。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抒情、议论的语句解读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钉、旋、兵”等12个生字,会写“否、旋、况”等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分钟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具吗?你们家里还有什么玩具?玩具是我们喜欢的东西,许多人成年之后对玩具仍然情有独钟,久久不能忘怀,那么玩具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玩具,而是演化为一段难忘的经历,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感,一段萦绕于心的感悟。今天,高洪波老师的《陀螺》就是这样一篇有着丰富内涵、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吧!(板书:陀螺)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用问句来设计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新课教学()分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

2.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出示生字“钉、旋、兵、恨、帅、预、衅、彻、溃、誉、丑、豪”“帅、彻、丑”是翘舌音,“衅”是由“血”和“半”两部分组成。

2.书写指导。出示生字“否、旋、况、兵、败、仍、尤、恨、帅、预、溃、品、丑、豪”指导书写,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旋、况、败、仍、恨、帅、预、溃”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否”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口”要小一些;“丑”下面的一横要长一些。【设计意图:学好字形,这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课文朗读通顺、流利。

2.个体质疑组内探讨集体质疑

3.抽读,评议。

4.感知内容。【设计意图:扫除学文中的障碍,整体感受课文内容。】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画“√”。铁钉(dīnɡdìnɡ)旋转(xuānxuán)帅气(shuàishài)二、看拼音写词语。fǒuzékuànɡqiěrénɡrányùliào()()()()三、仿写词语。兴致勃勃(ABCC)

【答案】一、dīnɡ√xuán√shuài√二、否则况且仍然预料三、白发苍苍波涛滚滚逃之夭夭

原文地址:http:///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06794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教学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教案设计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

歌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3.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

1.读题、解题:(1)师强调“吟”的读音。“吟”是怎么意思?吟,古代一种诗体。(2)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有太阳落山的意思)这里交代的是(时间)(3)“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地点)

二、初读古诗,感受画面。

1.自由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想一想: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2.(点读——齐读)读完古诗你有什么感受?(景色美丽、喜爱……)

3.读诗初步感觉很重要,老师读这首诗也有自己的感受,我想通过我的读表达出来。

三、品析古诗,体会情感。

1.思考、讨论: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

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2.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3.重点理解词语。

(1)“残阳”是什么意思?(落山的太阳光)

(2)“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质疑: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7441.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