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本节内容相关的要求是“2.3.4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从这个三级主题的教学要求看,对本节内容知识的终结性教学要求是,既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又要求学生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应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释简单的现象。

2.会运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

3.了解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收集与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平面镜、镀膜薄厚不同的玻璃板、自制相同“A”字模型2个、自制不同“A”字模型2个、方格纸、刻度尺、等。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建立情境】播放刘谦的魔术“隔山打牛”(网址:

【设疑】刘谦为什么能隔着玻璃把蜡烛熄灭?你能揭示其中的奥秘吗?

观察视频

体验物理的神奇。

思考并讨论。

2、播放猴子捞月亮的视频

【设疑】天上的月亮是真的掉到井里了吗?井里的月亮实际上是什么呢?

【板书课题】

§4.3平面镜成像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体验物理的神奇,激趣诱思)

二、新课学习、科学探究

知识点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1.认识平面镜

【想一想】同学们几乎每天都要“照镜子”,根据你的观察和使用,你能告诉大家什么是平面镜吗?

【引导点拨】观察你桌上的镜子,它的表面是平滑的还是凸凹不平的,光照射到镜面还会发生什么现象?

【要点归纳】表面平滑且能够反光的镜子——平面镜

【说一说】请举出除了生活中的镜子,还有哪些物体也可以看作平面镜?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认识并感知平面镜)

思考试着回答

交流讨论:镜子表面平滑,还能够反射光。

归纳总结

学生举例:

平玻璃板、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表面等。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

⑴实验体验、对比方案

⑵交流讨论、明确方案

——进行实验

【游戏】照镜子

规则:找一面大镜子,一人做动作,另外一人模仿他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模仿错误即被淘汰。

【展示图片】

【交流讨论】根据刚才的活动你们能不能说一说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找像并观察像的大小、位置与物体的大小与位置的比较,让学生初步领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为猜想假设提供依据。)大家充满兴趣,积极投入到游戏中,并体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小组活动】交流讨论:

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物体离镜子越远,像离镜子也越远。

【猜想与假设】

根据刚才的活动体验,请你对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连线可与镜面的关系等进行合理猜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归类整合能力,从而明确本实验探究的具体问题)根据活动体验和小组交流讨论,进行实验猜想。

对猜想进行归类整合,明确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主要研究:⑴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关系;⑵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⑶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是否垂直;⑷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还是实像。

1.【做一做】要比较像与物体大小、位置的关系,关键是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请大家将一个A字分别置于平面镜和玻璃板的前方使之成像,做做看哪一个能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1)【我的发现】我发现利用Jab88.CoM

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2)【我的选择】厚薄不同的玻璃板,应该选择薄的。

(3)【我的方法】把一个A字放在的前面,再拿另一个A字放在成像的位置,则这个A字的位置即为像的位置;像的大小可以比较玻璃板后面的A字与像的可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为选择玻璃板并且是用薄玻璃板设计实验方案埋下伏笔,使实验的设计方案水到渠成,从而克服本实验的关键点)

2.【研讨交流】

思考讨论:请对照老师给你提供的器材,你能说出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说出来和同学们交流。

⑴为什么有两个A字,并且有两只完全一样?

⑵为什么要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

⑶光屏的作用是什么?

⑷方格纸的作用是什么?

3.【设计表格】

设计表格记录测量的物理量见附件1动的手实验,对比两次实

验的异同。相同点:都能成像;不同点:透过玻璃板还能看到后面的物体,而平面镜不能。

因为厚的玻璃板能成两个像

思考讨论并回答,利用玻璃板既能成像,又可以透过玻璃板观察后面的A字,使与像完全重合,这样就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思考交流:⑴可以对比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⑵既能成像,又可以透过玻璃板观察后面的A字,使与像完全重合,这样便于确定像的位置;⑶观察像能否呈现在光屏上,判断像的虚实;⑷便于测量比较,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1.【实验要求】

⑴玻璃板一定要竖直放置,且将镀膜的一面与方格纸零刻度线重合;⑵别忘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并注意观察像与物的大小;⑶为减小测量误差每组测三次实验;⑷实验时玻璃板要轻拿轻放,注意不要划破手。

2.【分组实验】

过渡语:明确实验要求后,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进行实验,实验时要如实记录测量数据,现在开始实验,比一比哪一组做的又快又好。

师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后选三组同学到讲台上展示。

相关知识

《平面镜成像》教案


《平面镜成像》教案

一、【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光现象》的关键内容。它是光传播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光的传播”内容的延伸。而且定性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过程,是定量探索《光的反射规律》的基础。所以正确处理好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过程是学好本节乃至本章知识的关键。
二、【学生分析】
平面镜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已具备这方面的感性知识,但缺乏理性认识和科学的探究。八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对物理知识的积累和对物理问题研究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虚像的概念;
(2)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培养尊重事实,崇尚科学的态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通过光污染的实例,感知生命的可贵。
四、【教学重点】
1.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
2.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
1.虚像的概念;
2.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六、【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七、【教学器材】
演示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玻璃镜、白纸一张、纽扣电池等小件。
学生用:玻璃镜、玻璃托、白纸一张、塑料蜡烛两个、尺子、笔。
八、【课时安排】45分钟
九、【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三、知识小结

四、巩固练习与作业布置
师:老师用先万花筒里的玻璃镜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通过投影展示:放一个纽扣电池入其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电池)
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如何完成这个实验的吗?(臆测学生:想)其实让一个纽扣电池可以变成很多个纽扣电池的主角不是老师,而是平面镜。(说的过程中拆开让同学们观察)
师:想不想知道玻璃镜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题。
§4.2平面镜成像
1、师生共同探讨
其实平静的水面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块平面镜,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美景:
教师展示大雁塔、镜湖等图片。
师:同学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结合我们生活,思考一下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会有一些零散的答案)
下面我们根据桌面上的器材来来研究这个问题: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老师给你们一个明确的探究方向,请听好问题。
2、学生自主探究,分组实验
第一: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中:
像与物的大小存在什么关系?
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
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像与物体是否关于平面镜对称?
第二:猜想与假设;
学生自主进行猜想并根据猜想设计实验。
第三: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计划(在实验桌上,有满足探究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同学们可以根据器材自行设计和制定实验计划。)
学生根据自行设计的试验计划合作完成小组实验。(合作完成实验,填写好实验记录。)
分组方式:
1组: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组: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3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4组:像与物体是否关于平面镜对称。
幻灯片给出实验思路加以引导(大小如何比较,像的位置如何确定)。
第四,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内讨论并得出结论。推荐代表,依次述说猜想、实验设计和所选器材、得出的结论等情况。(过程中教师引导)
实验一: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实验二:像与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实验三: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使虚像。
实验四:验证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
活动小结;
出示幻灯片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使虚像。
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③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④像与物是关于平面镜对称的。
见幻灯片。
展示练习题当堂完成与讲解。
PPT展示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可能产生的污染和危害。教师剧情讲解。
3、学生述说自己在本节课上最大的收获
……
课堂练习(根据时间适当练习)
学生本节课下的作业是:复习本节内容
观察演示
思考原因

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并思考、讨论与回答

猜想成像的特点。
小组讨论设计方法及思路,再进行实验。

学生代表讲述实验的过程,
并生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取材于学生身边,能引起学习兴趣,
2、教师边实验,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4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5小组交流增强合作意识。

让学生学以致用,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十、【板书设计】
§4.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虚像;
2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像和物体左右相反。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xx,来自xx市xx中学。今天,我说课题目是《平面镜成像》。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四大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本节课既是对光的反射规律的一个延续,又为以下的知识埋下了伏笔,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水平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以及成虚像的初步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因此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
三、教法学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具体的方法:
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四、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及依据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观看录像:为什么杯中的蜡烛可以在水中燃烧?将学生带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平







1.提出问题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平面镜自我观察,观察后提出与平面镜有关的问题。可能的问题:
平面镜成的像和物有什么关系?教学理论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人们只有发现和提出问题,才能积极思考和寻求解决方法。同时符合把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的理念。
2.猜想假设鼓励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切身实际大胆进行猜想,说出猜想的依据。可能的猜想:
1.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2.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1.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如何选用器材?
(2)如何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3)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4)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强调分工合作,相互交流。重点指导能力较弱的小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本节课我着力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相互交流的平台,把课堂交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启发、挖掘学生的潜力。所以应引导学生主要用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来完成本节内容,鼓励学生自己感知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并提醒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共同体验成功的愉悦。
4.分析论证小组展示实验并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此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
(1)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让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学生总结可以不受限制,可能会提出与结论不一致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互相质疑中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5.交流评估1.各组之间交流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提供自己的成功经验,找出实验的不足等。
2.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等反射光线时都可以看成平面镜。小组交流并拓宽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三.虚像1.教师用白纸承接多媒体投影的像,问学生能不能用白纸承接平面镜所成的像。
2.利用多媒体从理论上分析平面镜成虚像。
通过让学生感受虚像,然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理论上分析,突破教学难点,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四.应用拓展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平面镜的应用,多媒体播放平面镜应用例子,说明平面镜可以成像和改变光路。2、活动:观察潜望镜。使物理与社会充分联系,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出示课堂练习题目。
2.引导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3.组织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4.教师对本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1.学生根据要求完成课堂练习。
2.学生按要求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3.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作好小结。

平面镜成像学案


课题:2.3平面镜成像课型:新课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什么是虚像,及其虚像的形成。

3、了解凹面镜和凸面镜及其应用。

二、学习重点、难点

1、利用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三、课前预习

1、熟悉43页实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探究过程。

2、了解一下什么是虚像,与本组同学共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3、阅读科学世界部分,了解一下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四、精讲稿

(一)预习总结,展示问题

(二)精讲点拨、重点突破

探究实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在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镜前,观察它在平面镜后面所成的像。

3.将另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大小的蜡烛B竖立在平面镜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重合,蜡烛B此时的位置就是蜡烛A的像的位置,注意观察蜡烛B的大小和蜡烛A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

4.把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观察光屏上是否有蜡烛A的像出现。

5.移开玻璃板,将把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用直线连起来,分别测量它们到镜面的距离。

6.用量角器量出蜡烛A和蜡烛B的连线与平面镜夹角的大小。

7.改变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按上述步骤重复几次实验,并将相应实验现象或数据记录在下表中:(表格见下页)

8.分析与结论:

(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等”)

(2)平面镜所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___;

(3)平面镜所成像的位置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填垂直或是成多少角度);

(4)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__(填“实像”或“虚像”)。

实验次数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与像的大小关系A与B的位置的连线与平面镜夹角的大小光屏上是否有像出现

A到平面镜的距离(cm)B到平面镜的距离(cm)

1

2

3

五、巩固检测(每小题2分,总分10分)

1.某人站在镜子前面,在镜中会看到另一个“他”,则镜中的这个“他”就是这个人在平面镜中的______.

2.某人身高1.7m,站在一块镜子前2m处,那么他的像距离镜子m,

像与人相距m,当他远离镜子0.5m,此时像距为m,像与他相距m,像高为m

3.湖水深10m,小鸟在距离湖面6m的地方飞翔,那么小鸟的像距离湖面m,像与鸟距离m

4凸面镜能使平行光束________,凹面镜能使平行光束___________.

5.生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体上用到了凹面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凸面镜.

六、拓展延伸

1、作图题(作出像、或物、或平面镜)

2、如右图是在竖直平面镜中看到的时钟的像,那么这时的确切时间是

3、人从远处走近一直立的穿衣镜的过程中,他在镜中的像的大小()

A逐渐变大B逐渐变小C始终不变D无法确定

文章来源://m.jab88.com/j/77428.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