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四下数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练习一》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内容:
练习一P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及作图能力。
重点难点: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应用;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说出下列算式各部分名称
25+16=41 321-100=221
2、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在下列算式的( )中填上适当的数。
105+56=161400-175=225161-( )=56225+( )=400( )-56=105( )-225=175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指名回答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引出课题。
二、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页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3、完成教材第4页第3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组内交流。
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并说明理由。
总结后,让学生在同桌内互相出题,玩猜数游戏。
4、完成教材第4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填表。
反馈时重点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
5、师:我们学过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那么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小结后说明: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验算的方法。
三、检测评价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347+275= 914-508=
2、四年级有学生142人,其中65人参加了书法社团,其余人都参加了美术社团,参加美术社团的有多少人?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一
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加法 减法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下数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练习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内容:
练习一P4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 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及作图能力。
重点难点: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应用;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说出下列算式各部分名称
25+16=41 321-100=221
2、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在下列算式的( )中填上适当的数。
105+56=161 400-175=225
161-( )=56 225+( )=400
( )-56=105 ( )-225=175
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指名回答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引出课题。
二、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页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3、完成教材第4页第3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组内交流。
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并说明理由。
总结后,让学生在同桌内互相出题,玩猜数游戏。
4、完成教材第4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填表。
反馈时重点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
5、师:我们学过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那么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小结后说明: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验算的方法。
三、检测评价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347+275= 914-508=
2、四年级有学生142人,其中65人参加了书法社团,其余人都参加了美术社团,参加美术社团的有多少人?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一
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加法 减法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教学内容:
练习二P7P8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应用;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师: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师生交流后明确:学习了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今天,我们将通过练习二的习题来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板书课题:练习二。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07题。
1、完成教材第7页第1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列式计算,然后交流反馈。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分别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7页第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并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页第3题。
创设情境:有一只调皮的小猫弄脏了作业本。你有办法求出被猫爪踩过的数吗?
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4、完成教材第7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由学生独立填写。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根据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来填的。
5、完成教材第7页第5题。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分别进行计算。
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办法能证明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利用乘、除法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6、完成教材第8页第6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懂题意,明确要求,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师生交流时,分别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三、检测评价
出示练习二第7~9题。
1、完成教材第8页第7题。
题目出示后,学生直接口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想的。
2、完成教材第8页第8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解题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8页第9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明确图形表示的是什么数,再独立思考,作出正误判断。
组织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及依据。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乘法 除法 除数=被除数商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商除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
“练一练”,练习十一第3~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以及求加、减算式中的未知数x。
2.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辩证观点的教育,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练习十一第3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用口算卡片让学生口算练习十一第3题。
2.口算。(小黑板出示)
40+30= 27+31= 36+24=
70—30= 58—31= 60—24=
70—40= 58—27= 60—36=
提问:从上面三组题看,加法是怎样的运算?减法是怎样的运算?减法对于加法有怎样的关系?
3引入新课。
我们看每一组算式里的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加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减又等于另一个数,这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加法算式里和减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整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提问:大家还记得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谁能说一说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呢?
(2)请大家在课本第54页上,把这些关系式填完整。
用小黑板出示,集体订正。
2.应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提问:学习了这些关系,应用它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2)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提问:做加法时为什么可以用减法验算?应用了哪个关系式?做减法时是怎样验算的?应用了哪个关系式?还有什么验算方法?这样验算应用了哪个关系式?
小结:应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验算加、减法,并说明加、减法计算的验算方法及根据。
(3)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样想的。 ·
小结:应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求加、减法算式里的未知数x。因此,一定要熟记这些关系式。
三、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一第4题。
(1)让学生做第(1)题,然后口答两道减法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写这两道减法算式是怎样想的?
指出:在加法算式里,一个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所以根据一道加法算式,可以写出两道相应的减法算式。
(2)让学生做第(2)题,然后口答两道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根据一道减法算式写加法算式是怎样想的?写减法算式呢?
指出:在减法算式里,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一差,所以根据一道减法算式,可以写出相应的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2.练习十一第6题。
学生口头列式,老师板书。结合提问学生每一题是怎样想的。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文字题,要先用x表示未
知数,再按照题意列出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然后根据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出j是多少,就是题目的结果。
3.练习十一第7题。
(1)出示左边第一组三种蔬菜的千克数。
提问:你能想到一些加法问题吗?
指名学生口答并提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指出:求两种蔬菜一共的千克数,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用加法计算。求三种蔬菜一共的千克数,是把三个数合并一个数的运算,也用加法计算。
提问:你能想到一些减法问题吗?
指名学生口答并列式解答,说一说怎样想的。
指出:已知两种蔬菜一共的千克数和其中一种蔬菜的千克数,求另一种的千克数,或者已知三种蔬菜一共的千克数和其中两种蔬菜的千克数,求另一种的千克数用减法;求两个量相差多少也可以用减法。
(2)出示第二组、第三组的数量。
让学生口答加法或减法问题,选择一些题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是加法或减法问题。
4.练习十一第8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老师把数量关系式补充完整。
提问:这些数量关系式里都是哪三个数量?根据一个加法数量关系式可以写出几个减法数量关系式?两个减法关系式里作被减数的数量是加法关系式里的什么?减数和差分别是加法关系式里的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谁来说一说加法和减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式有哪两方面的应用。
五、做思考题。
让学生自学课本上思考题。
提问:你明白了什么?
指出:把1到9分别相加的和只有45,要得到100,必须把左边的若干相邻数字结合起来。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第5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一第6题,思考题,口答第7题第三组。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55页及“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6题。
(一)知识教学点
1.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减法知识,概括出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学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深刻理解加法、减法之间的关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引导运用已有经验,运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新知,掌握知识。
1.教学重点: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
2,教学难点:理解“逆运算”。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转板)。
(一)镭蛰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45+1661—45
73—5023+50
2.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二探求新知
1.导人:我们已学过了减法的计算方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
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首先我们学习减法的意义。(板书:减法的意义)
2.教学减法意义:
(1)
出示教材第54页第(”题,启发学生读题,自己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
算(1人板演),解答后,指名学生回答。
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个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加数加上加数等于和。
教师在第(1)题右边板书:加数、加数、“和”
(2)出示教材第54页第(2)题(转板),启发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并说
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引导学生明确从全班人数里去掉男生人数就得女生
人数,去掉女生人数就得男生人数。
(3)提问: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联系,各
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已知男生、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第(2)题是已知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求女生人数;第(3)题是已知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求男
生人数。
教师再提问:·
如果抛开题中讲的具体事例,这些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呢?启发学生
对照板书回答。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
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2)、(3)题的算式下面板书:“和”、“加数”、“另一个
加数”,
问:通过以上分析、比较,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的算式的联
系,谁能说一说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引导学生回答,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
的运算,启发学生阅读教材第54页上的结束语,结合例子再进一步理解减法的
意义。
(4)教学各部分名称。
在减法算式中,已知的和叫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
数叫什么?减法与加法又有什么关系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3页最后一行到第54页前两行内容,然后引导学生
明确:如在43—24:19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差数各是哪些数。“逆运算”就是
相反地运算,也就是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
是相反的,在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中就变成了未知,而加法中未知的,在减
法中则变成了已知。因此说减法中是加法的“逆运算”。
(5)完成第54页上的“做一做”。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运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6)教学0在减法计算中的特性。
我们学习加法意义时知道0在加法计算中有几种情况?谁能举例说明?
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那么有关0的减法又有哪几种情况?引导同桌讨
论,然后举例子,写出下面三种情况:
5—0二
55—5二00—0二0
对照算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我们先看第一个算式:5—0;5,那么7—0等于多少?8—0呢?任意一个
数减去0得多少?用一句话概括说是:一个数减去零,还得原数。
5—5二00—0:0任意一个数减去它本身都等于0。
也就是说当被减数等于减数时,差是0。通过以上分析你知道0在减法运
算中有几种情况呢?一个数减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前面我们已学过加法和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同学们回忆一下,加法
各部分间最基本的关系:和:加数+加数
如果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是: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板书)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差;被减数—减数(板书)
如果知道减数和差,求被减数是:被减数:减数+差(板书)
(对基本数量关系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加减法中各部分间的
关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为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依据,学生对所
学的知识便于形成网络。)
(3)反馈练习:练习十二第2、3题,两道题可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
明,也可用其意义说明。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
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进行加法计算时,用减法验算加法,应用的是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减
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用减法验算应怎样做?请同学们计算出来(填书)(指2名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同时让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来验算的。
教师提示:要注意,因为加数有两个,验算时用和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
所以验算此题时出现两种竖式解答,在以后的验算中,可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
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加法可用减法来验算,那么减法可用什么方法来验算呢?(引导学生明确
用加法计算,也可用减法计算。)
学生自己计算。(填书)
以上我们学的是教材第53-55页的内容,请同学们看书,有问题提出来。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已知两个数的(
减法。
)与其中的一个(),求另一个()的运算叫
(2)在120—90:30算式中,被减数是(),90是(),30是()。
(3)一个数减0还得()。被减数与减数相等,差是()。
(4)根据3600—784:2816写成加法算式是(),另一个减法算式是
(2)对减法的验算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差加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另一种
是用被减数减去差。()
3.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6题。
(四)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第56页第3、4题。
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12342079
—+845,验算—-845.或
1234247
—-987,验算—+987.或,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就是指两个加数与和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基本的关系是:加数+加数=和,即:和=加数+加数。由此推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学生对前一个是已知的,后一个是新知识。教材通过一组用实物图表示的有联系的加、减法应用题,引出新知识。让学生改变一道加法应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后,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然后说明可以根据这个关系,用减法检验加法。这样把验算加法的方法在原有交换两个加数再加一遍的基础上,提高了一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2.会利用这些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 。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
求未知数 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填空
()+20=50 300+()=360
50+()=86 ()+200=700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学习了加法,今天我们来研究.(板书课题)
1.教学例1(演示课件)
(1)出示第一幅图
提问:①谁能说一说图的意思?
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③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教师板书
(3)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4)教师板书
60-25=35(本)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的数在第一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一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③怎样求第一个数?
教师板书
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
(5)出示第三幅图
提问: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列式?
(6)教师板书
60-35=25(本)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的数在第一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一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③怎样求第二个数?
教师板书:第二个加数=和-第一个加数
(7)归纳
提问:第(2)题求的是第一个加数,第(3)题求的是第二个加数,它们的关系式都用减法求出,这两个关系式能不能合并成一个关系式呢?
教师板书: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8)根据,验算加法算式.
验算:375+89=454
454-89=365 (差不等于其中的一个加数,说明加法的得数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
练习:根据,验算加法算式.
6274+52016=58290 24138+8289=32327
2.教学例2
教师:过去我们学过填括号的题,如:+15=40,想一想,用上面的关系,怎样算出括号里的数?(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40-15=25,所以括号里填25)
教师指出:括号里的未知数可以用字母 表示,变成例2.(板书:例2 求 +15=40中的未知数 )
介绍x是拉丁字母,读作〔eks〕,用汉字注音读爱克斯,一般用来表示未知数.
提问:(1)在等式 +15=40中, 表示什么数?
(2)怎样求出 是多少?
(3)根据什么用减法计算?
教师板书
强调:等号要对齐
检验:把25代入原式中的中 ,看等式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练一练:求 +48=62中的 .
3.教学例3
例3 270加上什么数得700?
提问:(1)所求问题是什么?
(2)要求的数用什么字母表示?
(3)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
270+()=700
=700-270
=430
练一练:(1)18加上什么数得60?
(2)一个数加上180得420,这个数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用减法检验下面加法的得数对不对.
1265+7426=8591 3758+298=4056
2.填空.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加数8 27036 31
加数 57440 90
和2462 10082062
3.先把下面各式中的换成 ,然后说出 是多少.
()+18=37 80+()=530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求一个加数?利用加法各部分间关系可以干什么?
求未知数 要注意什么?
五、课后作业
1.(1)18加上什么数得60?
(2)一个数加上180得420,这个数是多少?
2.求未知数x.
x+527=1002 625+x=1500
198+x=225 x+37=101
3.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12米,宽8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加、减法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本节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利用课件演示三幅图,由学生分别列出算式,把第2题、第3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别总结出关系式,再归纳出一个求加数的关系式。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推导能力。
第二层次,利用来验算加法,使学生掌握两种验算加法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三层次,利用,求加法中的未知数。教学中注意利用已有知识推导新知识,着重介绍了书写格式,为以后正式学习解方程打下基础。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
课标要求:
能根据一道加法算式写出两道减法算式,掌握减法和减法相互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学习的是多位数加减法,通过计算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加减法会有更深一步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同时,也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提供了工具支持。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第2页上面的内容,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初步判断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生活实例,体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技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突破方法: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这两个常见的关系式引导学生推想出:减数=?减数=?被减数=?由一道算式里的三个数找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新的关系式,从而突破本节的难点。
教法及学法指导:
教师点拨引导,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谈话导入
你知道青藏铁路吗?
二、引导探究,层层推进。
1.教学加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加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加法的规律性知识,首先学习加法的意义
(出示2页例题(1)课件。)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讨论回答:
(1)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和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是多少千米,怎样计算。
出示线段图,找出数量关系。(课件出示西宁到拉萨的线段图)
学生汇报: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用加法计算,列式为:814+1142=1956(km)
教师小结:(出示加法的意义课件)
814 + 1142 = 1956千米
明确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减法的意义
教师导语:我们已经知道和完成“求西宁到拉萨的全长”用加法计算,那么老师把例题(1)的已知和问题做一个调换,又应该怎么计算呢?(课件出示例题(2)、(3))
(1)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2页例1的(2)(3)的内容,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如果全长不变,其中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求西宁到格尔木长多少千米呢?
(2)小组讨论:比较(1)和(2)(3)题的不同:
“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第(1)题已知是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和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是多少千米。用加法,第(2)、(3)题是已知已知西宁到拉萨的全长是1956km和西宁到格尔木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求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西宁到格尔木长多少千米),都用减法计算。教师板书出第(2)、(3)题的减法算式。
(2) 1956 - 814 = 1142km
(3) 1956 - 1142 = 814km
教师提问:
“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2)、(3)题的算式下面注出“和”、“加数”、“加数”(出示课件)
启发学生想:
“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的算式的联系,你能说一说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个加数的运算。让学生看书上第3页,读一读书上的结语。然后提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什么?”(被减数。)
“要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减数。)
“要求的未知加数叫做什么?”(差。)
教师说明: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用减法计算,第(2)、(3)题与第(1)题比较,第(1)题的问题在第(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了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
3.根据加、减法的意义,归纳总结各部分间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归纳总结出加法各部分间的运算关系
5.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师:我们学过了上面这些关系,那么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教师:说明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课件出示):
(用减法验算加法。) “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845,1234);验算时用和(2079)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因而用减法验算加法可以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课件出示):
然后教师指出:验算减法,可以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用算出的差和减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或者从被减数里减去算出的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都可以用来验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1.基础练习。
(1)做第3页下的“做一做”。
要让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的得数是怎么得来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 理解应用
(1)做练习一的第1题。
要让学生应用加、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在语言的叙述上。尽量紧扣减法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说理的能力。如第(4)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已知兴华小学一共有学生843人,又知道男生的人数,要求女生的人数,就是已知和(兴华小学一共有学生843人)与一个加数(男生的人数),求另一个加数(女生的人数),所以用减法算。
(2).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
这道题,可以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例如,第2题,分别看作被减数、减数、差,运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做,又可以把它们分别看作和、加数、加数运用减法的意义来完成。
(3)完成练习一的第5题。
这道题,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法用减法验算,减法用加法验算。
教学反思: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感觉本节课有以下亮点:
(1)本节课的教学是探索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教学。本节课是新改版的内容,为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欣喜。首先,用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用足用好,充分发挥其作用?我对其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只呈现西宁到拉萨的路途,根据上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解决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学习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
(2)找准教学起点,架起新知学习的桥梁。
(3)运用比较思维方法,发挥知识沟通的效益。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本节课充分利用比较的思想方法,找出了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克服了思维定势的困扰,得出了宝贵的教学资源。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灵活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欢迎来到四年级的数学课堂,相信我们一起努力,会学到更多本领,让老师带领你们一起遨游数学知识的海洋吧。
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加减法。
a、15+75=读作(15加5等于),表示15和75相加等于90.
b、75-15=读作(75减15等于),表示75和15相减等于60
2.创设情景。
师:我们班有男生29人,女生24人,那么求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怎么算?男生比女生多几人又怎么算呢?
29+24=53(人)
29-24=5(人)
师:这就要运用加法和减法运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
板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出示例1。
1、 理解加法的意义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km) 或 1142+814=1956 (km)
师:(1)为什么用加法呢?
从线段图很清楚的看出:从西宁到拉萨的距离是西宁到格尔木的距离加上格尔木到拉萨的距离。所以只需要把两部分的距离加起来就可以了,所以用加法。
(2)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师:两个孤单的个体凑到一起,变成一个整体,这就是加法.
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
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 加数 + 加数 = 和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例题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已知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千米,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长814千米,求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师解析:知道全长,还知道其中某一段的长度,求另一段的长度,只需要用总长度减去已知部分的长度,剩下的即为要求的长度。所以列式子为:
1956-814=1142 (km)
师:如果已知全长为1956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长1142km,求西宁到格尔木的长度?
1956-1142=814
被减数-减数=差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师:观察上面两个式子,1956-814=1142和1956-1142=814,其中都是已知上面两个数的和减去其中一个数,得到另一个数。。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被减数 - 减数 = 差
三、 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请你利用数字5、10、8、13、15中的3个数字组成两道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加法算式中,等号左边的两个数叫做加数,等号右边的叫做和。
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得到的是另一个加数。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师:减法就是一个大的数字减去一个小的数字,得到的数字叫做差。
如:一个果园一共有200棵树,现在死了150棵,剩下的就是差出来的。减号左边的叫做被减数,减号右边的叫做减数。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活学活用:
王先生开车去上班每小时行250 km ,如果骑摩托车去上班则每小时行70km,求开汽车比骑摩托车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250-70=180(km) 答:开汽车比骑摩托车每小时多行180km.
四、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b.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c.数学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联系的眼睛,使数学变得简单。
235+( )=400 400-( )=165
(2)256+244=500
500-( )=244 500-( )=256
答案:(1)165;235 (2)256;244
五、巩固练习
植树小组上周共植树865棵,其中有21棵没存活,这周又植784棵,其中有14棵没存活。上周植的树中存活下来多少棵?他们这两周植的树中共存活多少棵?
答案:(1) 865-21=844(棵)
答:上周植的树中存活下来844棵
(2)844+784-14=1614(棵)
答:这两周共存活1614棵
小马虎在做一道减法题时,把减数72错写成27,这时得到的差是309,正确的差应该是多少?
师解析:根据题意,把72错写成27,相当于把减数变小了72-27=45,也就是少减了45,“少减再减”,所以要在所得的差的基础上再减去45才能得出正确的差。
答案:72-27=45
309-45=264
六、 总结:类似出错题根据:“少减再减,少加再加,多减要加,多加要减”的原则考虑。
板书: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法 减法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三)
学习目标:
掌握含有加、减法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以及加、减法各个部分的名称,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并说说你知道的一些运算顺序。
25+75 = 12×4 =
18+22 = 16+4+23 =
35+25 = 60-24 =
25×4×2 = 100-25-10
二、探索新知
(一)、(课件出示西宁到拉萨的铁路情景图)
1、从图中可以看出从西宁到拉萨要经过哪里?
2、如果我们把西宁到拉萨的铁路看成一个整体,这一整体被分成了几部分?
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被分为西宁到格尔木段和格尔木到拉萨段这两部分。
4、以前我们学过加、减法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借助这一情境进一步学习加、减法的一些概括性知识,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认识加法及加法各个部分的名称。
1、播放课件。(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你知道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
2、看图读题,说说你是怎样理解情景图中给出的数学信息的。
3、你能试着自己在练习本上用图表示出“西宁-格尔木-拉萨”之间的铁路关系吗?
学生尝试画图,最后投影展示:
4、读线段图,如果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用什么方法计算?你知道吗?
生:如果把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和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分别看作两个部分,把西宁到拉萨的铁路看作一个整体,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要用加法计算。
5、你能写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式计算吗?
6、像上面这样,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课件出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7、在上面的加法算式中,814和1142叫做这个算式的加数,1956叫做这个算式的和。
(课件出示:在加法中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1142+814=1956
加数加数和
814+1142=1956
8一个数同0相加结果怎样?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情境问题,理解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将枯燥的加法的意义用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这一具体的情境来承载,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为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创造了条件】
(三)认识减法和减法各个部分的名称。
1、观察课件(西宁-格尔木-拉萨铁路情景图),出示以下问题:
(1)如果已知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长814km,你能求出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
(2)如果已知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长1142km,你能求出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
2、读上面的两个数学问题,对比这两个数学问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像上面这样,已知整体和其中的一个部分求另一部分都用什么方法计算?
小组讨论汇报。
4、你会解答上面的问题吗?解答时,根据哪些数量关系式?
(1)西宁到拉萨的距离-西宁到格尔木的距离=格尔木到拉萨的距离
1956-814=1142(km)
(2)西宁到拉萨的距离-格尔木到拉萨的距离=西宁到格尔木的距离
1196-1142=814(km)
(课件出示)
(1)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差。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概括、归纳总结,得出减法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具体的实例来感悟,进一步深化和内化了减法意义的实质】
(四).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1、根据上面的问题,给出一个加法算式,你可以得出两个减法算式吗?
2、根据上面的算式,你能总结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吗?
3、观察上面的三个算式,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4、根据上面的算式,你能概括出减法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三、汇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2、总结: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
3、关于这一知识,你知道了些什么?
4、在加法中,加法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5、在减法中,减法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加、减法的意义以及相关知识,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典题精讲
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043-2468=______
3043-575=
五、学以致用
1、计算下面各题,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
关系进行验算。
340+190=
254+297=
586-98=
712-455=
2、下列各题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1)滑雪场上午卖出86张门票,下午卖出59张门票。滑雪场全天一共卖出多少张门票?
(2)滑雪场全天卖出145张门票,上午卖出86张门票。下午卖出多少张?
(3)华光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370包,剩下630包。运来多少包练习本?
(4)兴华小学一共有学生843人,其中男生有418人,女生有多少人?
3、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等式。
课堂小结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1.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逆关系。
2.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的能力。
教学反思:
1.找准教学起点,架起学习新知的桥梁。教学的成效如何,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程度。本节课从一开始,引导学生认识加法、减法各部分的意义和名称,作为学习的起点和支撑,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2.注重创设情境,依托具体的情境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各部分间的关系。
3.本课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在讨论操作中去发现,在多向交流中去完善,在媒体演示中去理解,在具体运用中去感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出加、减法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第七册《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能够应用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到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课前练习,引出课题.
1.口算.
250÷5= 230÷10= 78÷3= 64÷4=
360÷6= 2400÷10= 28÷2= 450÷90=
2.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
(1)谁来根据演示的内容编一 道应用题?(出示"月饼装盒"图,演示月饼装盒的过程)
(2)请你列出算式并说出列式的根据是什么?(板书18÷3=6)
(3)在这个除法算式中,18、3、6各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板书被除数、除数、商)
教师小结:我们已经学习过了除法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知识.
(板书课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引出新知.
教师提问:不改变题意,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谁能编出一 道应用题?
学生编题、列式、计算.
教师板书:18÷6=3(盒)6×3=18(块)
教师提问:第二题求的是什么数量?第三题呢?
你能不能象学习乘法各部分关系那样也能找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呢?(小组讨论)
教师板书: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教师提问:求除数用除法进行计算,求被除数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呢?
2.应用知识,进行验算.
教师出示:1247÷29=43
教师提问:你怎么能够知道这道题算的是否正确?
我们可以怎样验算呢?
验算: 43
×29
387
86
1247
3.应用知识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
(1)出示例5:求280÷ =56中的未知数 .
教师提问:结合今天学过的知识,大家看看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呢?
板书:280÷ =56
=280÷56
=5
教师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你的根据是什么?
(根据除数=被除数÷商)
(2)出示例6:一 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
教师提问:根据以往的经验,这题可以怎样解答?
一 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
设要求的数是 .
÷48=15
=15×48
=720
教师小结:在解答这道题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三、练习巩固,掌握新知.
1.填空.
被除数28 80
除数412
商 3020
说说你是根据什么填空计算的.
2.根据1288÷23=56,写出一 个乘法算式和一 个除法算式.
( )×( )=( )
( )÷( )=( )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 )÷35=2380 1653÷( )=19
4.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
① ÷28=84( )
A. =30 B. =2352 C. =300
②1414÷ =14( )
A. =11 B. =101 C. =1001
四、小结
教师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这部分知识的应用,你有没有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八)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出示: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问题:1. 读题,你知道了什么?(已知西宁到格尔木的路程和格尔木到拉萨的路程,要求西宁到拉萨的路程。)
2、用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师: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出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四、巩固新知:
1. 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043-2468= 3043-575=
师:问题: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得出结果的。
2、 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等式
五、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六、布置作业
作业:第4页练习一,第4题、第5题。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经历在实际生活中处理运算,掌握运算,利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利用学习日记,评估学生的需要,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媒体教学方式,更加直观,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够表述加减法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课堂上所学过的知识要点进行记录,知道加减各部分间的关系,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相应的环节。
2、数学思考: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合作评价与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在讲课中,与学生进行交流、提出问题,本次课是在学过加减乘除基础上进一步来学习新课,循序渐进,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实验,猜想,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问题解决:借助多媒体工具,有趣的教学环节,经历对四则运算中加减法各部间的关系的学习,掌握相应的运算规则
4、情感态度:在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写反思日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呢个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身上。鼓励学生自我检查,了解自己所掌握的知识。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建立在加减法的初步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对加减法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了解各部分间的关系,为后面学习各项运算做好铺垫,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相对较好,在课堂上十分活跃,加法和减法在生活上中随处可见,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能够在交流中了解课文,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多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抽象思维,擅长运用四则运算,理解加减各部分间的关系,巩固加减法的关系及其意义。“数学来源于生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理解运算顺序。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上得到运用
教学难点:运用四则运算的顺序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了解加法的逆运算。
五、教学过程
活动1
【导入】复习旧识,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加法和减法,我们非常熟悉,现在让我们玩数字游戏
生:好的
师:
①数字“6、7、8、9、15”中的任意3个数字组成2个加法算式和2个减法算式
学生举手回答自己想到的算式
②火车接龙
25+75= 158-58= 360+440= 72+48=
160+340= 44+66= 67+133= 81+19=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的同时连接起来,很好地使学生能在脑海中形成知识框架。】
活动2
【新授】新知识,新思路
师:数学是一种奇妙的学科,它总能引起我们许多思考,解答数学问题,能让我们感受到数字的魅力,也能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学好数学能锻炼我们的思考能力,加减法在我们生活上的无处不在,而很好地掌握加减乘除的运算规律,能让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得心应手。
教学例1
(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师:思考一下,求西宁到拉萨的总长度,运用什么运算?
生:运用加法
师:很好,青藏铁路的开通,给西藏人民带来了方便,也为我门探索西藏文化开了一扇门,是沟通交流的关键,带动当地的经济,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师:从上面的描述中知道西宁到拉萨中间隔了一个格尔夫,我们又从题目中获取到西宁到格尔夫的长度为814km,格尔夫到达拉萨的铁路长度则为1142km,求西宁到拉萨铁路的长度,就是把这两个数相加。
结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师:这道例题是已知条件是西宁到拉萨的长度1956km,和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未知条件则变为求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请问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多长?运用什么运算?
生:运算减法,
师:你会列出来吗?把减法中的被减数,减数和差一一指出来
小组讨论,老师下去巡视,指点学生思考
(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师:让我们一起来解答
算式为:1956 - 1142 = 814(千米)
结论: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师:请比较一下(1)(2)( 3)道例题的相同点吗?
生:三道式子大同小异
师:是的,三道题围绕这一个实际问题展开的,都是有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引导学生认识例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总结:
①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②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
注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探究“加法和减法各部间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
总结:
加法各部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设计意图: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行小组互动合作,更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活动3【练习】加强练习,巩固知识
1、做一做(课本第3页)
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043-2468= 3043-575=
师:认真完成,并把这三道式子的各部间之间的关系
2、填空
(1)小明在计算 128 +=164中,不小心把中间的数弄黑了,怎样才能知道中间的数是多少,列式为:________________
(2)189-89=100,其中189是( ),89是( ),100是( )
(3)321+21=342,请写出它的逆运算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做题的方式,使学生更能掌握加减法的各部间之间的关系】
活动4【测试】
1、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的两个等式
2、计算并验算(注意:加法是减法的逆运算)
333+127=( ) 273-63=( ) 46+123=( )
88+23=( ) 189-13=( ) 456-58=( )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的练习,不断巩固加法是减法的逆运算,掌握加减法各部间的关系】
活动5【作业】
1、课本练习一第1题
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①滑雪场上午卖出86张门票,下午卖出59张门票。滑雪场全天一共卖出多少张门票?
②滑雪场全天卖出145张门票,其中上午卖出86张,下午卖出多少张?
③华光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370包,剩下630包,运来多少包练习本?
④兴华小学一共有学生843人,其中男生有418人,女生有多少人?
2、根据156、101、55,编一道加法和减法的应用题
3、请记住加法与减法的意义,记住加法、减法各部件关系,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后温习,可以使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
活动6【活动】总结反思
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时刻观察,对学生所不能理解的知识反复练习,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在分析问题时,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结合加法与减法的意义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能够得到较好的反馈,学生基本学会了加减法各部间关系,在教学环节中,现代化媒体技术对课程的创新上有很好地帮助,学生通过图像结合方式,学会了新知识,并拓展了视野,但在学习过程中也发现问题,学生还是没能很好地在脑海中形成知识架构,这样对于推进新课的进程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今后要努力朝着构建知识架构的方向,并且要多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师生互动,在互动中共享知识,在互动中交流意见。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六)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2、3页例题及课堂活动。
二、教学目标
1、利用已经学过的减法知识,概括出减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并巩固加减法的关系及其意义。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以前已经初步学过一些加、减法的相关知识,他们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采用观察算式之间的关系,概括加、减法的意义等手段,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同时,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1、口算,课件出示,开火车检测。
2、揭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课件出示例题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读题,理解题意
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
(3)怎么列算式呢?
(4)尝试解答,检测。
(5)[课件出示]算式:814+1142=1956(千米)
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是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变换例题
(1)[课件出示]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读题列式计算:1956-814=1142 (千米)
(3)检测。
(4)出示: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读题列式计算:1956-1142=814 (千米)
(5)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与例题1题相比,例题2、例题3题分别时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算?
(6)交流,汇报,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并总结: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
(7)整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课件展示)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043-2468= 3043-575=
(2)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等式。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是否重新认识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呢?说说你的新收获吧!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新人教版四下《加、减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减法的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39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