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第二课时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13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2、练习三第4、5题。
(1)、第4题。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露分的过程和结果。
(3)、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五、课堂总结

第三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示课题。除法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
四、课堂总结。

第四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堂总结。

[NextPage]

第五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21、22页练习四第7、8、9、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四、课堂总结。

第六课时用乘法口诀求商(一)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1,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2、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3、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4、学生交流想法。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6、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7、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8、小结。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2、3题。
四、课堂总结。

第七课时用乘法口诀求商(二)
教学内容:
课本P24页例2,练习五第4~6题。
教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指名汇报。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2
(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每行栽4棵,栽了6行,一共栽了多少棵?
*一共栽了24棵,每行栽了4棵,可以栽多少行?
*一共栽了24棵,栽了6行,平均每行栽多少棵?
2、你会列式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
4、小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仔细观察都用哪些乘法口诀求商?通过比较这些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发现规律。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4题。
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的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5、6题。
要求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第八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27、28页,练习五。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表内乘除法知识。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
教学难点:
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
1、我们学过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分小组交流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收获。教师巡视。
3、汇报。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8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观察图,与同桌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思考解决方法。
(2)、怎样列式呢?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这3个算式分别该如何计算呢?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7题。
(1)、出示题卡,请学生列乘法、除法算式,并说明计算方法。
(2)、同桌合作学习,请一个当老师,一个列式,然后交换。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2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仔细观察图,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
(2)、怎样列式呢?同桌交流想法。
(3)、汇报,教师板书列式。
4、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1题。
(1)、出示3个蘑菇房子的贴图。帮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教师谈话激趣。
(2)、学生看图,独立完成。
(3)、小组竞赛,然后在书上连线。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9题。
(1)、出示第9题的表格,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看清表格,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
(2)、独立计算,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0题。
请学生把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算式作上相同的记号,再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四、课堂总结。

第九课时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29页例3,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谈话:小朋友在课间喜欢玩些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全班汇报。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3
(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29页“作一做”。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1~3。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四、课堂总结。
第十课时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31页例4,练习七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题图。
问: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
(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题。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3、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第十一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35、3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3、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探索学习
1、单元知识整理。
(1)、通过这些新朋友,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2)、学生回忆在“表内除法”这一单元中结识了哪些新朋友。思考并回答问题。
2、单元复习。
(1)、复习除法的意义。
出示第一题主题图:比较这三道算式,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指名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板书。
(2)、复习除法计算。
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分组进行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3)、复习除法应用题。
每位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除法算式。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35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第3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游戏。
四、课堂总结。

扩展阅读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一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例1情境图的放大图,按练习三的第3题制作“信箱”和“信”(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12个○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4×3=2×5=3×3=
2.填空。
2×()=43×()=64×()=8
()×3=12()×4=205×()=15
说一说()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3.把12个○卡片平均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写出的除法算式。
二、新课
1.引出除法算式12÷3。
呈现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事。
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2÷3。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请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
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出示例1的第(2)个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2)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几?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
(4)交流想商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求12÷4的商,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
三、练习
1.练习五的第1题。
依据画面请学生解决“每个小朋友几个气球”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
2.练习五的第2题。
(1)让学生根据画面信息,完成填空。
(2)让学生独立填写除法算式。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
3.练习五的第3题。
按题意组织送信游戏,说明要求:认真计算,商是几,就投进几号信箱。请每个学生当选邮递员,并把“信”交给学生,让学生完成送信任务。完成后,看一看每个信箱中的信,检查是否都送对啦。最后,特别请学生观察哪几封信送进了1号信箱。并想一想,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四、总结
1.请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我们在送信游戏中还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这节课小朋友学会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计算,我相信小朋友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反思: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学生初步掌握了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学习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用2~6的乘法口诀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除法计算(被除数不超过36)。
学习过程:
1.按顺序背乘积不大于36的2~6的乘法口诀。
2.二()得八二()一十()六十二三()得九()三得六三()十二
3.读出下面各除法算式,并说出每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每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9÷3=38÷4=2
12÷3=4l2÷6=2
4、让学生观察练习五的第1题,并独立完成后,再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第2题请学生先从鸽子归巢的情境图中收集信息,完成填空。再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填写除法算式。
6、第3、5题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
7、第4、7题采用活动的形式进行练习。
8、第6、9题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练习。
9、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第8题。四人小组说说题意,并提醒学生用今天学习的方法计算。
10、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再填写。如:要算12除以2等于几怎样想?用哪句口诀?在口诀的括号里应填什么?商是几?那么,12除以2等于几?在此基础上独立做12÷6=□。教师巡视,注意对差生的辅导,集体订正。
11、第11题,教师说明题意,并带着学生先做。做题时,可以要求学生边计算边小声说一说思路,或说出用的是哪句口诀。如果想不起来用哪句口诀,可以看除法算式上面的乘法算式。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订正时,要让学生说是怎样想的。对于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直接说口诀,不必再说想几和几相乘得几这一步,以简缩学生的思维。
12、第12题是“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先让学生根据直观图,口述要解决的问题和有关信息数据,再让学生独立解决提出的问题。
13、师生共同总结本练习课的内容。熟练总结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反思: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还应让他们按照先想乘法,再想口诀,最后得商的方法。使他们切实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的:1.使学生能根据一幅图(分完的结果)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通过看一个除法算式,说出它表示的不同意思,使学生对除法的含义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学习重、难点:能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8个球拍图,3捆萝卜图,以及16根小棒;学生准备18根小棒。
学习过程:
一、复习和准备
1.说一说平均分是怎样分物品的。
2.操作练习。先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摆在桌子的左面。学生摆完以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摆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然后在小棒下面板书:
8÷4=2
再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按每2根一份,看能分成几份。摆在桌子的右面。学生摆完后,仿照上面的提问和教学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写出除法算式:
8÷2=4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得的结果和除法算式:看一看两次分小棒的结果相同吗?(不同。)它们的除法算式相同吗?(不相同。)为什么?(因为分的方法不一样,除法算式就不同。)如果只看分的结果,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的吗?(不能。)今天我们就要学习:
看一幅图怎样写两个除法算式。
二、新课
教学例3。教师出示8个球拍图。说明意图:看图写出除法算式。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下:看着这幅图怎样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为什么?然后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你能想出什么样的除法算式?(8÷4=2)你是怎样想的?(把8个球拍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个。)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还有其他的写法吗?(8÷2=4)你是怎样想用?(8个球拍,每2个分成一份,分成了4份。)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哪种写法对呢?有多少同学认为这两种写法都对?请两名认为可以写两个除法算式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此时,只要学生说的意思正确即可。语言暂时不要求过高。在学生说明理由时,还可以让他到黑板前具体分一下,使全班同学看到,分法不同。教师小结:由于两种分法不同,只看分的结果,我们不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成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看一幅图,能够根据不同的分法,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
三、课堂练习
1.第2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先让学生观察图,说明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写完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并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能看一幅图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只要意思正确即可。)
2、出示课本第29页的例题。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让学生独立做。在做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边做边小声说一说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教师巡视,注意对差生的个别辅导。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四人小组帮助。
3、如果又来了3人,每组平均应有几人?让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看一幅图写出两个除法算式,还练习了根据一个除法算式说出它表示的两种不同的含义。
教学反思:看图写算式不是很难,但是学生对于说理还是存在困难,让学的透彻的学生先说,然后让其他学生理解记忆,加深印象,达到掌握的目的。
第四课时
学习内容: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学习目的:1.通过操作,使学生知道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2.带着复习已学的乘法口诀,为用乘法口诀求商做准备。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6个苹果和12块饼干的图片,若干张乘法口诀卡片。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读出下面的除法算式。
15÷3=510÷5=212÷3=48÷2=4
2.分别说出上面每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新课
1.用圈一圈的方法来教学例题。教师出示6个苹果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同时口述题目:6个苹果,每2个一份,可分成几份?
教师说明: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实际动手分一分的方法,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分。今天我们学习用圈一圈的方法分物品。
教师演示圈的方法;把两个苹果圈起来,表示2个一份。然后提问:继续往下分,该怎样分?(再把2个苹果圈起来。)教师在黑板上再圈2个苹果。让学生注意教师是怎样圈的。
2.让学生打开书,看课本21页的第6题的蝴蝶图。教师让学生说明题意,然后,让学生按照刚才讲得方法,自己在书上圈一圈。并在圈的基础上,在方框里里填入适当的数。教师巡视,注意对差生的辅导。
学生做完以后,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说怎样想的。一共圈了几个圈?每个圈里有几只蝴蝶?(5只)
圈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15只蝴蝶,每4只蝴蝶一份,分成了3份。)算式是什么?(15÷5=3)
算式中的5表示什么?(每5只一份。)算式中的3表示什么?(表示分成了3份。)
3.在平均分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
教学例2。教师出示12块饼干图,并口述题目:12块饼干,每3块一份、分成了几份?提问:用图一圈的方法该怎样分?
学生口述,教师把前3块饼干圈起来。让学生说一说题意.然后让学生按照圈的方法分分看。教师巡视。
学生分完以后,可以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每圈里有几块饼干?(3块。)圈了几个圈?(4个。)
也就是分了几份?(4份。)看图说一说圈的结果。(12块饼干,每3块一份,分成了4份。)
12块里面有几个3块?(因为分成4份,所以12块里面有4个3块。)12里面有几个3呢?(4个3。)
用什么方法计算呢?(用除法计算。)除法算式是什么?(板书:12÷3=4)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还可以表示什么?(12里有4个3。)
教师小结:把12个按照每3个一份夹分,分成了4份,也就是说12里面就有4个3、这种问题也要用除法计算。
三、课堂练习。
四、小结(略)
教学反思:通过操作,使学生知道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第五课时
学习内容: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并很好地为生活服务。
教、学具准备:课本第31页中例4所需要的商品。
学习过程:
一、用谈话的方式引课。
问小朋友们喜欢逛商店吗?他们喜欢,再让他们猜猜练习本、文具盒、球、球拍等的价钱。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儿童商店,展示各种商品和单价。
2、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开始购物。
(1)先说说你有多少钱,准备买什么?在组里谈谈自己的购物打算。
(2)小组分工合作,有的扮演营业员,有的扮演顾客。
(3)学生开始购物。
3、在全班交流你们购物的过程。以表演的形式展示。
例:A、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B、我想买5辆小汽车。
C、应付多少钱?
D、应付20元。
4、请表演的D同学说说他们是怎样算出来的。
12÷3=4(元)4×5=20(元)
5、再请一小组上黑板前展示他们的购物过程。
6、小组相互交流。
7、师生小结。
三、学生独立完成第31页的“做一做”。然后根据“做一做”的图提出能用乘除两步运算的问题并相互解答。
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六课时整理和复习。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复习重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复习难点:除法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1、小组比赛背乘口诀。
2、让四人小组说说本单元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3、全班汇报四人小组讨论的结果。
4、师生共同梳理第二单元的内容。(1)除法的含义。(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从上面的(1)、(2)、(3)方面进行复习。
(1)除法的意义。
A、老师呈现课本35页第1题的实物图,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填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并要求学生“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B、让学生相互说说这3个算式之间的关系。
C、练习。(老师出示一些乘法算式、除法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再出示一些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的算式,让学生进一步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A、老师出示小鸟、小鹿选汽球的图面。再采用倒计时的方法抢算。
B、让算得快的小朋友结合具体的算式说说怎样想商。
C、再组织以四人小组为参赛单位的摘平果游戏。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A、老师出示课本35页工人叔叔运水果的情境图。先让学生观察,再让学生说说你从这幅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B、让学生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重点展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C、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D、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6、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练习课》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练习课》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内容】练习三3—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较熟练地用“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进一步掌握平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地用“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请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平均分,先给同位说说,再说给大家听听。
要求说说把几个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
二、练习:
第3题:
分一分,说一说
请学生用学具表示梨,动手分一分,
然后说说分的过程,
最后填空:一共有()个梨。平均放进3个盘里,
每盘放()个。
第4题:
圈一圈,说一说
先请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
提出问题:可以分给几只小兔?
请学生自己圈一圈,填空,集体订正。
说说是怎样圈的,圈的结果怎样。
问:除了圈一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用想乘法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


课本P35、3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3、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
1、单元知识整理。
(1)、通过这些新朋友,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2)、学生回忆在“表内除法”这一单元中结识了哪些新朋友。思考并回答问题。
2、单元复习。
(1)、复习除法的意义。
出示第一题主题图:比较这三道算式,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指名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板书。
(2)、复习除法计算。
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分组进行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3)、复习除法应用题。
每位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除法算式。
(4)、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与反思,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动手分一分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除法的意义。比较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35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第3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用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课本第35页~36页的内容,整理和复习。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复习重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复习难点:除法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1、小组比赛背乘口诀。
2、让四人小组说说本单元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3、全班汇报四人小组讨论的结果。
4、师生共同梳理第二单元的内容。(1)除法的含义。(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从上面的(1)、(2)、(3)方面进行复习。
(1)除法的意义。
A、老师呈现课本35页第1题的实物图,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填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并要求学生“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B、让学生相互说说这3个算式之间的关系。
C、练习。(老师出示一些乘法算式、除法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再出示一些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的算式,让学生进一步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A、老师出示小鸟、小鹿选汽球的图面。再采用倒计时的方法抢算。
B、让算得快的小朋友结合具体的算式说说怎样想商。
C、再组织以四人小组为参赛单位的摘平果游戏。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A、老师出示课本35页工人叔叔运水果的情境图。先让学生观察,再让学生说说你从这幅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B、让学生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重点展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C、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D、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6、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二)

教学内容:人教2011版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13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教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

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圆片等。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什么小动物呀?你们想知道老师喜欢什么动物吗?

大熊猫现在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帮帮它吗?

课件出示: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 )个。

(二)动手操作,巩固平均分,明确含义

1、动手操作,激活平均分的活动经验

教师:用你们手中的小棒代替竹笋,用4个圆片表示盘子,将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亲自动手分一分。

2、直观展示,形成表象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分的是什么?你是怎么分的?结果怎样?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依次用课件呈现并完成下图。

3、语言表述,明确含义

教师: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如下: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对照图和文字,并辅助动作、手势,让学生互相说一说。

(三)自主尝试,大胆表征,突出含义

1、自主尝试,算式表征

教师:你能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大胆尝试,教师巡视指导并收集典型案例。

2、展示交流,突出含义

教师:请同学们将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教师:观察同学们创造的算式,尽管形式不同,但都想表示同样的含义,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四)规范表征,建立概念,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1、激发需求,认识除法

教师:刚才大家写的算式各式各样,如果不加说明,别人不一定明白你要表示的含义,怎么办呢?

教师:在数学上统一用除法来表示。

教师板书如下:

12÷4=3

除号

教师(指板书):这个符号是除号。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教师完成相应板书)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除法”(教师板书课题)。

2、说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算式中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

教师:谁来说一说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

教师:这个算式所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3、渗透数学文化,深化除法的含义

教师: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你知道“÷”表示什么意思吗?

教师:“÷”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五)及时巩固,体会除法算式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课件出示呈现下图。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教师: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教师:谁来说一说15÷5=3表示的含义?

(六)巩固练习,深入理解除法的含义

1、分一分,填一填

1)把1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 )根。

12 ÷ =

(2)把12根平均分成6份,每份( )根。

12 ÷ =

2、独立完成练习三第2题。

3、独立完成练习三弟3题。

(七)课堂总结,点明目标

教师: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除法,知道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教师: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除法,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青岛版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小学数学备课用纸

年级

二年级

课题表内乘法(一)

上课教师

第二单元(组)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2和5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计算。

2、能用1、2、5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一些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利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小研究设计

你知道哪些乘法口诀?试着说一下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杂技表演吗?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去欣赏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出示情境图)

2、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欣赏画面,在感受精彩杂技的同时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有序观察、描述并根据画面内容提出数学问题。

二、探究活动:

师:咱们编首儿歌来找答案吧。

1辆小车2个轮,上面共有5个人;2辆小车4个轮,上面共有10个人;3辆小车()个轮,上面共有()个人……

你能接下去编吗?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出示儿歌,

师:我们把儿歌整理一下吧!怎样整理呢?引导学生把轮和人分开

学生整理儿歌

师:一辆小车5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列出1×5=5

学生列出算式1×5=5

课件出示算式

师:为了计算方便,人们总结出了乘法口诀:一五得五

出示口诀:一五得五

给学生示范编口诀的方法

师:。你能根据儿歌或者乘法算式试着往下编吗?学生独立试编乘法口诀。

个人补充意见

教学过程

三、实践应用

师:应用5的乘法口诀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让我们回到杂技现场,看看你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发现下面几个问题:

1、一共转动着多少块红方巾?

2、一共有多少个车轮?

3、一共挂着多少个灯笼?……

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组发现的问题?

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我们今天学的乘法口诀来解决?

四、总结收获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讨论研究,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说给大家听一听。

个人补充意见

练习题设计

学生独立完成:

把口诀填充完整:二二得()二()一十()四得八三()十五四五()()五二十五

设计板书

1、2、5的乘法口诀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

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

一一得一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年级

二年级

课题

表内乘法(一)

上课教师

第二单元(组)

课时

第二课时

课型

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学习1、2、5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会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在探索口诀记忆方法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3、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

利用1、2、5的乘法口诀解决乘法问题

课前小研究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1、2、5的乘法口诀了吗?

这节课,我们来比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1、、背出5的乘法口诀。

2、对口令:

一五()()()()一十四五()()

三五()()()()二十五二五()()

3、听口诀写算式。

4、计算并说口诀。

5×1口诀:

2口诀:

3口诀:

4口诀:

5口诀: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

(1)出示第三题

第3题提供的是看口诀说算式的练习形式。练习时,教师可让学生多做几组,借助一句口诀可说出两个得数相同、乘数位置不同的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结果不变的规律,巩固口诀的应用。

(2)出示第四题

第4题是借助口诀进行计算的练习。除了让学生独立地写出得数外,还应注意引导学生交流是用哪句口诀进行计算的。

(3)出示第七题

第7题是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先让学生估一估,然后再用不同的方法算一算,并交流。

个人补充意见

教学过程

2、拓展练习

(1)、比一比。填上“”、“”、“=”。

5×2○105×5○204×5○16

3×5○175×1○12×5○9

(2)、连一连。

5×31517-7

14-9105×1

5×5204×5

30-13+32533+2-10

2×555+5+5

(3)、列式计算:

①每个盘中有5个杯子,3个盘中共有几个杯子?4个、5个呢?

②一个因数是5,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③每个人有2只手,每只手有5个手指,4个人共有几个手指?

四、总结

同学们,在这节课中,你们表现的非常好,能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能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课后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给同学以及爸爸妈妈听。

个人补充意见

练习题设计

一五()()()()一十四五()()

三五()()()()二十五二五()()

5×2○105×5○204×5○16

3×5○175×1○12×5○9

设计板书

1、2、5的乘法口诀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年级

二年级

课题

表内乘法(一)

上课教师

第二单元(组)

课时

第三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根据情境,会编3、4的乘法口诀。

2.熟记3、4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3.能用3、4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编制34的乘法口诀的方法,并初步学会利用34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小研究设计

1.试着编写3的乘法口诀:

我的例子:

2.试着编写4的乘法口诀:

我的例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这么喜欢看杂技表演,今天老师就继续带大家去欣赏一场顶碗的杂技表演(出示图片)。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1:每个小丑头上顶着4个碗,手中玩着3个球。

生2:有4组小丑在晃板上,每组3个。

......

师: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小丑共顶着多少个碗?手中拿着多少个球?

生2:一共有多少个小丑在表演晃板?

......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

咱们编首儿歌来找答案吧。

1个小丑3个球,4个小碗顶在头;

2个小丑6个球,8个小碗顶在头;

3个小丑9个球,12个小碗顶在头;

......

你能接着往下编吗?(小组合作填写没有编完的儿歌。)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乘法算式)

学生独立试编乘法口诀。

师:为了计算方便,人们总结了乘法口诀。

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编的口诀,组长记录。

请小组到台上交流成果。

1×3=3一三得三

2×3=6二三得六

3×3=9三三得九

个人补充意见

教学过程

1×4=4一四得四

2×4=8二四得八

3×4=12三四十二

4×4=16四四十六

学生交流发现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

应用3的乘法口诀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让我们回到杂技表演现场,看看你能用3的乘法口诀解决哪些问题?

小组合作边提出问题边解决,组长记录问题和算式。

学生可能会发现下面几个问题:

1、表演晃板的有多少人?

2、一共有多少个红灯笼?

3、一共亮着多少个绿灯笼?......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利用我们今天学过的乘法口诀来解决?

学生自由发言。注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总结收获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讨论研究,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说给大家听一听。

个人补充意见

练习题设计

设计板书

1×3=3一三得三

2×3=6二三得六

3×3=9三三得九

1×4=4一四得四

2×4=8二四得八

3×4=12三四十二

4×4=16四四十六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年级

二年级

课题

表内乘法(一)

上课教师

第二单元(组)

课时

第四课时

课型

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悉3、4乘法口诀,初步记住3、4的乘法口诀。

2、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重难点

1、学生熟记3、4的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课前小研究设计

看看这些符号分别代表哪些数

5×3=★◆×5=10●×5=25

■×2=104×◎=201×5=□

△×5=15☆×5=20◇×◆=25

5×★=30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掌握了3、4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1、填一填,并说出用的是哪句口诀?

5×3=★◆×5=10●×5=25

■×2=104×◎=201×5=□

△×5=15☆×5=20◇×◆=25

5×★=30

学生直接说得数,并说出用的是哪句口诀。

2、同桌玩举卡片说口诀游戏。

每个同桌准备分别写有12、6、8、2、4、16的卡片,一名学生举卡片,别一名学生说出得数是该数的口诀。

3、连线

3×4二五一十5×2

2×5一四得四3×3

4×1三四十二1×4

4×44×3

不能连线的让学生说一说应该用哪句口诀。

三、巩固练习

1、列式计算

(1)2乘3得几?

(2)3个4是多少?

(3)5个3的积是多少?

(4)两个因数都是4,积是几?

(5)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个人补充意见

教学过程

3、出示第五题

第5题是一道让学生自编儿歌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用题中出示的的两首儿歌续编,然后启发学生根据熟悉的事物自编儿歌,以巩固乘法口诀。

4、出示第六题

第6题是一组计算练习题。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计算后,比较上下两题,思考发现了什么,探究每组上下两个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白相邻口诀之间的关系。

5、出示第七题

第7题时应用口诀解决问题的题目,渗透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时,让学生我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方法,只要学生能够说清楚解决问题的思路即可,不要求用算是完整地表达出来。

四、总结

同学们,在这节课中,你们表现的非常好,能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能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课后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给同学以及爸爸妈妈听。

个人补充意见

练习题设计

列式计算

(1)2乘3得几?

(2)3个4是多少?

(3)5个3的积是多少?

(4)两个因数都是4,积是几?

(5)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设计板书

3、4的乘法口诀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年级

二年级

课题

表内乘法(一)

上课教师

第二单元(组)

课时

第五课时

课型

复习

教学目标

梳理自己的学习情况,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教学重难点

学生根据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掌握1~5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解决简单问题。

课前小研究设计

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绘制知识网络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

二、知识梳理

㈠观看自行车表演-------1、2、5的乘法口诀

①5的乘法口诀

②应用5的口诀解决问题

③2的乘法口诀

④1的乘法口诀

㈡观看顶碗表演-------3、4的乘法口诀

①3的乘法口诀

②4的乘法口诀

③应用口诀解决问题

④1~5的乘法口诀整理

三、我学会了吗

1、学生先独立解决,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注意在解决问题时,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同学会用口诀来解决,而有的同学会直接数出来,可讨论那种方法更简单更有效。

自己提出问题时,也可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中。

个人补充意见

教学过程

三、综合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班内展示做法

1、直接说得数

3×4=4×2=2×3=3×1=

4×3=3×3=5×5=0×1=

能否说出口诀

2、看口诀写算式

二四得八____________

三五十五____________

四五二十____________

3、解决问题

综合练习第五题

一张写字台有3个抽屉,2扇门,4条腿,那么5张写字台有多少个抽屉?多少扇门?多少条腿?

四、丰收园

1、同学们,想想前面我们所学的知识,你都学会了什么?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小组同学积极合作)

收获:同学们,通过练习,可以看出大家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很好,那么我们要想把以后的知识学的更好,应该怎么做?能做到吗?

个人补充意见

练习题设计

直接说得数

3×4=4×2=2×3=3×1=

4×3=3×3=5×5=0×1=

能否说出口诀

设计板书

表内乘法(一)

1、2、5的乘法口诀

3、4的乘法口诀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平均分》教案(二)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平均分》教案(二)”,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平均分》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分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认识除法首先要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几个几”,并且低年级学生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每位学生也都有一些动手操作的经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平均分的问题,这些都为学习平均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教学措施】通过具体的情景图片来帮助学生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有趣的故事和动画效果还有老师的动手操作分一分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

【教学方法】因为这节课的特殊性,我采用的是情景教学法和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同学们,大家好!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猴妈妈摘了4个红红的大桃子,回到家后,给弟弟分了1个桃子,给哥哥分了3个桃子。

弟弟很生气,哭着说:“妈妈你偏心,这样分不公平”。

于是妈妈从哥哥那拿了一个桃子分给了弟弟。

这时候弟弟开心的说道:“太好了这样就是平均分,这样分就公平了。”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思考中,什么是平均分?也了解到平均分的方法是最公平的,猴弟弟和猴哥哥分别有2个桃子,给学生初次留下平均分的印象。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分吗?跟着老师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吧,《认识平均分》。

动物园里在聚会,来了许多的小动物,有松鼠、小鸡、小兔子和猫咪,在这些小动物的背后都有一道数学题,只有做对的人才能和他们成为朋友。你准备好了吗?

【设计意图】借助导入的故事,顺其自然的衔接到本课内容,认识平均分。用学生喜欢帮助小动物的爱心,慢慢灌输平均分的知识。

(二)实际操作,理解平均分

(1)认识平均分

看,三只小松鼠正向我们打招呼呢!哈喽你们好。

松鼠们最喜欢吃松果了,现在请你把6个松果分给3只松鼠,分一分?

老师给大家列举了三种分法,请你思考如果你是小松鼠,你会选择哪种分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第一种分法把松果分成了1、1、4。第二种分法把松果分成了1、2、3。第三种分法把松果分成了2、2、2。

老师说完了相信大家已经有了一致的答案,那就是第三种分法,对不对,因为前两种分法第一只松鼠和第二只松鼠得到的松果都不一样多,那他们是不是也会像小猴子一样哭起来呀,我们说第三种分法,每只松鼠都得到了2个松果,是不是很公平啊。像这样我们数学上把每份分得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设计意图】这道题是书中例1的改编,核心是把6平均的分成3份。我在此把糖果替换成了松果,这样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再次加深对平均分的印象,直接出示概念,正如图所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练习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鸡最喜欢吃什么吗?瞧,小鸡爱吃的毛毛虫爬到了课堂上,请你来看一看,下面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第一种情况,毛毛虫分成了3份,每份都是3只,我们说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第二种情况,毛毛虫分成了4份,2、2、2哎这里是不是很像平均分啊,我们接着看最后一个是1,那这还是不是平均分了?不是,我们说分均分必须每份都一样,这个1和前面的2不一样,所以我们说它不是平均分。

第三种情况,毛毛虫分成了3份,分别是2、2、4,很显然这也不是平均分,因为每份不一样多。

第四种情况,毛毛虫分成了2份,每份都是4只,每份同样多,所以这也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意识到,分东西的时候,分的份数可以不一样,但只要每份的个数都一样就叫做平均分。第②种情况要注意,前面3份像是分均分,但最后只有1个,所以不是平均分。

(3)平均分的方法

小白兔白又白,爱吃萝卜和青菜。有18根胡萝卜平均分给6只小兔子,每只分几根?分一分。好了小兔子饿急了,快让它们出来吧。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么多的萝卜怎么分呢?

我们可以一个一个的来分,先给每只兔子分1根萝卜,还剩下这么多,那继续再给每只兔子分1根萝卜,最后剩下的在每只分一根,刚好分完,我们看到每只兔子都得到了3根胡萝卜,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分均分。那一个一个的分比较麻烦费时间,动脑筋,想一想,你能不能2个2个的分?或者3个3个的分呢?同学们下去可以用小棒代替胡萝卜自己动手分一分。

【设计意图】这道题的原型是书中的例2。在认识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来学习平均分的分法。最后把2个2个的分,3个3个的分留给学生动手操作,真实的体验平均的意义。

(4)练习

最后一个好朋友就是猫咪了,小猫钓鱼的故事大家听过吗?它告诉我们静下心来才能钓到鱼,那小朋友你现在认真听了吗?请你把10条鱼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条?我们按照分萝卜的方法来分鱼,一个一个的把鱼分到盘子里,最后我们得到每个盘子里可以分5条鱼。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几条几条的去分,同学们下去动手试一试。

【设计意图】这道练习题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上道例题中平均分的方法,意在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的不同分法。

(三)课堂小结,回顾平均分

这节课大家认识了许多的好朋友,表现的都很棒!我们的猫头鹰大哥给大家做了课堂总结。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1、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可以一个一个的分,还可以几个几个的分。

【设计意图】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最后总结里出现是为了起到强调作用,巩固所学,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内化。)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师:针对今天的内容老师布置了两道题,请同学们写在作业本上,第一题是把大圆的圆圈平均的分到下面的小圆里。第2题有一点难度,但相信你开动脑筋一定可以做出来。同学们要认真完成哦。

【设计意图】根据今天的所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布置了两道数学题,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根据学生们完成作业的情况可以反映出他们对这节课掌握了多少。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二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二十)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包含情况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2.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除法的含义,以及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铺垫新课

师:老师手中有8个小圆片,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看看我是怎样分的。

【学情预设】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个同学。

师:分给了几个同学?

【学情预设】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分到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师:把刚才分的情况同桌之间再来说一说。[板书课题:除法(2)]

【设计意图】由简单的、有提示性的问题引入,采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回顾了所学知识,而且为学生设计了中间问题,起到了桥梁、铺垫的作用,为学习新知打下了基础,并为学生顺利解决后面的问题提供了保障。

二、动手操作,引出表示方法

课件出示教科书P14例5。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学情预设】一共有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要求能放几盘。

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

【学情预设】每个盘里面都只放4个竹笋。

师:用小圆片代替竹笋,动手操作,并与同桌说一说操作过程和最后的结果。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4个4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明白该活动也是平均分的活动。因为已经有了用除法运算表示平均分的经验,所以首先分析活动是属于什么活动,学生明白后会直接想到,这个平均分的活动是不是也可以用除法运算来表示。

三、建立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的联系

师: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用什么算式表示?

【学情预设】除法算式。

师:尝试着写一写。

【学情预设】20÷4=5;20÷5=4。

师:20÷4表示什么?

【学情预设】一共有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

师:那20÷5表示什么呢?

【学情预设】一共有20个竹笋,平均分成了5盘。

师:“平均分成5盘”是已知的,还是要求的?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成5盘吗,还是这个“5”是我们分完后才知道的?

【学情预设】是我们把20个竹笋,每个盘子放4个,最后才知道分成了5盘。

师:那用“20÷5”来表示“20个竹笋,每个盘子放4个”(加上手势),这样列式好吗?

【学情预设】不好。用“20÷4”会更好。

师:“5”表示什么?

【学情预设】“5”表示能分成5盘。

师:真厉害!通过大家的努力,终于把这个平均分的活动用最合适的除法算式表示清楚了。那就是20÷4=5。(板书:20÷4=5)

师:这个除法算式能完整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边引导学生说,边指算式,建立平均分的包含活动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胆尝试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平均分的活动。在列式的过程中很容易写成两种形式。利用好两个算式,借助情境图,产生冲突,动手操作,使学生明确:应将结果写在等号右边,即20÷4=5。

四、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结合这个除法算式说一说,被除数、除数、商是什么?

板书:20 ÷ 4 = 5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学情预设】被除数是总数,除数是每几个为一份,商是分得的份数。

教师板书:总数 每份数 份数

师:如果我想把20个竹笋,每5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学情预设】通过例题的学习,模仿例题的样子,选择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师:列出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并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情预设】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20÷5=4。被除数÷除数=商。

【设计意图】介绍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后,建立平均分的包含活动与除法算式之间的联系。结合情境让学生尝试归纳被除数、除数和商可以是什么,初次尝试抽象归纳,有了一定印象后,后面会用更多的经验验证学生的归纳,同时从概念出发潜移默化地分析,让学生对这一类题有归纳的意识。

五、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完成教科书P14“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讨论。

分别说一说每个除法算式中的各个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对新知及时巩固。

师:三个算式中的被除数为什么都是12?

【学情预设】一共有12个小圆片,是把12个物品拿来分。

师:除数表示什么?那商呢?

【学情预设】除数都是表示每份几个。商表示最后分得的结果,即分成了几份。

师小结: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其中,这个总数就是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每份几个就是除法算式里的除数,分得的份数也就是最后的结果,是除法算式里的商。

2.完成教科书P14“做一做”第2题。

(1)同桌间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回答,及时纠错。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上节课通过平均分的等分活动建立了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动手操作,明确包含也是一种平均分活动,同样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学生在根据平均分的包含活动写除法算式时,会有冲突,写成20÷4=5或20÷5=4。我借助情境图让学生动手操作此过程,分析并处理了该问题,让学生明白平均分怎么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结果应该写在等号的右边。在理解的过程中建立平均分和除法的联系,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同时为以后分析数量关系打下基础。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三)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三)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

掌握分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课件

学具:画画

教学过程

展示课件

二一班明天去参观科技馆,咱们看看他们都准备了些什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交流意见。

引入课(教学例1)

把6个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

(一)用“圆”代替“糖果”分一分

(二)分完以后在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

可能有几种分法?

其中一人1个,另一人5个;

其中一人2个,另一人4个;

其中一人3 个,另一人也3个;

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

教师给学生再次看图说话: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2个糖果,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在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个糖果,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其它三个图里的糖果同桌之间分一分,交流自己的意见。

(三)说一说

要求每个同学在练习本上画一画15个胡萝卜,然后把15个胡萝卜分成3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动手画一画,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分的情况,

学生完后,教师指定几名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 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四)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同样多

教学例2, 出示:“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边口述题目,边画出18个橘子和6个盘子)“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的同样多)

“把18个橘子放在6个盘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因为要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2个,然后在提问:“分完了吗?”

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做怎样分?(板书课题:平均分)

(五)巩固练习

1,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份。

2,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

(六)全课总结:

(七)布置作业:

课本14页的第1/2/3题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二)

一、教学目的

1. 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 让学生体会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3. 会读写除法算式。

二、教学重点:

1. 能根据具体情况,列出除法算式,并且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三、 教学难点:

1.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分,谁来说说什么叫平均分?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师:你的记忆力真好,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师:大家来齐读一下。

(二)、探究新知

师:大家已经了解了平均分,那么老师想考考大家,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 份,每份有几根?现在请大家借助手中的小棒摆摆看。

师:谁想把自己摆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

生: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

师:你觉得他说得怎样?

生:很棒!

师: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师:还有谁也想说一说?

生: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

师:你也说得很棒,大家也把掌声送给他。

师:大家来齐读一下“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

生:齐读“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

师:之前我们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算式表示,表示几个几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那么你能将“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这件事也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谁想说一说?

生:12÷4=3

师:从哪几个字让你想到用除法?

生:平均分

师:你的意思是说平均分表示除法的意思对吗?

生:是的。

师:对在数学上平均分可以用÷来解决。

师: 谁认识这个符号“÷”?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视频介绍来历。

1659年,瑞士人拉恩首创除号“÷”。他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表示平均分。这样“÷”就产生了。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正式把“÷”作为除号。

师:既然平均分表示除法的意思,那么“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就可以用12÷4=3来表示。

师:12÷4=3 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板书,全班齐读一遍)。

师:12÷4=3你知道这个算式的意思吗?(12、4、3各表示什么?)

生:说(略)

师:刚才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解决了”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根?“这个问题,可以用12÷4=

师:发挥你的想像力还有哪些题目也可以用12÷4=表示的?

生1:“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个?”

生2:“把12个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几人?”

师:看来12÷4=3能表示的内容很多,现在老师想问大家为什么这些内容都能用这个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因为它们都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的几分求每份是多少?

师:看来只要是把一个数平均分的几分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三)、练习

1、课本13页做一做1-2题(略)

(四)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九)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生学习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特别重要。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实际操作摆一摆、分一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培养动手能力。掌握平均分的几种不同方法,选出最优方法。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的含义。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渗透模型思想。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用两种方法对事物进行平均分。

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熟练地进行平均分。

理解除法的含义,并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牌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平均分。

1.8个★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可以分成1和7,2和6,3和5,4和4。)

2.8个 ★分成两份,哪一种分法是最公平的?为什么?(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二、合作探究。

1.帮猴妈把8个桃子分给4只小猴子怎样分才公平?

(1) 小组先讨论分法,再动手分一分,教师参与分配的过程。

(2) 交流分的过程,每小组派一名成员。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倾听他人意见。

(4) 讨论评价不同的分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提问: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引导最快,最准确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方法)

设计意图:平均分的分法,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以及ppt的直观演示。

2.揭示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思考: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4分,求每份是多少?怎样列算式呢?

(1)思考: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4分,求每份是多少?怎样列算式呢?

(2)想一想,填上适当的符号。

8( )4=2

想:“+”不成立,“-”不成立,“×”不成立,所以我们用新的算法:除法来算。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

3.板书课题: 除法的初认识

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用除法计算:8 ÷ 4 = 2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说明:平均分就可以用除号来表示)

8÷4=2 读作:八除以四等于二。

表示:把八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二。

结论: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算更简便。 (板书)

三、尝试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今天熊猫遇到了麻烦,那他遇到了什么麻烦呢?原来是,熊猫由于赢得了比赛,他要请朋友们来他家做客,于是他准备了好多好吃的来招待大家,眼看朋友们就要来了,这可急坏了我们的熊猫啊,那下面咱们就想办法一起来帮帮熊猫吧。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图中的熊猫要咱们帮什么忙呢?

(2)分别找出要解决的问题。

(3)用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

1.熊猫爱吃竹笋:把12支竹笋平均分给两只熊猫,每只熊猫得几支?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12÷4=3(支)

2.猴子爱吃桃: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几个?

20÷5=4(个)

3.兔子爱吃萝卜:把12个萝卜平均分给2只兔子,每只兔子得几个?

12÷2=6(个)

4.松鼠爱吃松果:把15个松果平均分给3只松鼠,每只松鼠得几个?

15÷3=5(个)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除法的写法和读法。

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的结果叫商。

四、练习巩固

1.判断一下,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2.有12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可以分给几只小兔?

3.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

4.有15梨,3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5.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个苹果。)

6.把20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怎样分?

7.把16个苹果,

平均分成2份,每份( )个;

平均分成4份,每份( )个;

平均分成8份,每份( )个。

五、总结

这节课中,同学们都表现得很不错,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平均分)用什么方法可以快速的平均分配?并且知道了用除法算式能快速的将平均分表示出来,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知道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七)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七)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13页。

教材分析:除法运算的教学宜采用直接讲授的方式。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同时说明除法算小棒分法各部分的名称。但要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需要建立除法算式和平均分操作活动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对平均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平均分的活动中自然过渡到除法运算,便于学生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除法实际问题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小棒”的具体情境引出除法算式,让学生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难点: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那谁来说说什么叫平均分?

咱们看下面的问题:(出示课件)

1、在正确的说法下面打“√”

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哪个说法正确呢?(第三个正确)

那我问一下,第一个也是平均分,5个,5个,为什么不正确呢?

(生:第一题是把10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

第一题是把10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而题目中说“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也就是把10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对不对。

2、看下一题:12个笑脸,每4个一份,能分几份?

学生回答

有不同意见吗?

有同学说第一个正确,有同学说第二个正确,到底哪个正确呢?(第二个)

为什么?(因为12个笑脸,每4个一份,第一个是每3个一份)

12个笑脸,每几个一份?(每4个一份)

每4个一份,每4个一份,这是每几个一份?(3个)对啦,这是每3个一份,这是每4个一份,所以哪一个正确?(第二个)

3、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数一数有几个苹果,怎么样?(把8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谁来说说把8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4、那咱们再来看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有8个苹果,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有8个苹果,每几个一份(2个一份),那咱们最好怎么分。

那老师来把它圈一圈

谁来说“8个苹果,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分了4份)

像刚才这样的两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一种计算的方法来计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除法”。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除法是怎么回事呢,它就在我们身边,请看:

师:老师今天带了18块糖,要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到几块呢?“平均”是什么意思?

生:每人分的糖一样多。

师:对,说的真好!那下面前后桌4人一组商量一下!(找一名学生上台演示)

师: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

师: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地分,但无论怎么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人分几块糖?(生:每人分6块)

师: 把18块糖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6块,每人分的同样多,是平均分吗?(生:是)

师:那么,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师: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1)介绍除号

(2)学生练写除号

我们已经会写除号了,那么要把刚才分糖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应该怎样写呢?首先,我们先看分几块糖?(生:18块)

师:我们就把“18”写在除号前面。分给了几个人?(生:3人)

师:我们就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人分几块?(生:6块)

师:最后把“6”写在等号后面。

师:这个除法算式就读作“18除以3等于6”。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就是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

谁替老师再重新说一说,生回答

师:把18块糖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6块,中间的这个符号叫除号,除号就表示平均分的意思。你看一条短短的横线,上、下各有一个小圆点,分的多平均呀!所以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用除法计算。

那孩子们,谁能根据这道题再给编一道除法应用题?前提是18块糖不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学生反馈的同时要及时鼓励)

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种新的运算--除法,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三、挑战园地

师:你们这么聪明,敢不敢来我的“挑战园地”挑战一下?

1、第一关:读除法算式并说说意义

2、第二关:小猫钓鱼。

3、第三关:实际应用

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设置的三道关卡已全部通过!恭喜你们,挑战成功!

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用到今天学的除法,谁来说说看?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 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3. 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表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问题:师:同学们,这周五我们要去动物园春游,你能告诉大家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吗?(学生自由回答)

师:原来有这么多的同学喜欢大熊猫啊!熊猫馆的饲养员叔叔每天都要给可爱的熊猫宝宝准备新鲜的竹笋。

教师课件出示4只熊猫和12个竹笋图。

师:如果把这12个竹笋平均分给这4只可爱的熊猫,怎么用算式表示呢?谁能提醒大家注意,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词语是什么呢?

预设:平均。

问题: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每个盘子里放的同样多。

问题:请你拿出12根小棒,赶快动手分一分吧。

预设:学生动手分小棒。

问题:你是怎么分的?每个盘子分到几个竹笋呢?

预设: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小结: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帮助熊猫分竹笋的情境,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饲养员叔叔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课件出示动画: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问题: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叫什么呢?想必大家一猜就能猜到吧。对了,它就是除号,除号该怎样写呢,伸出手来和老师写一写吧。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解决算式写法。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问题: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你能试着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吗?

预设:同桌互相说一说。

问题: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板书)。和这个新朋友打打招呼吧!

全班齐读。

问题:谁能向老师这样大声地读一读?

预设:学生个别读。

课件介绍“÷”的由来。

(课件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除法的探索过程,感受学习除法的意义,明确算式中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加强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3.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问题:如果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 )个。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呢?

预设:12÷2=6。

问题:这个算式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个。

预设:这个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个。

同桌互相读一读这个算式,并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问题:如果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 )个。

预设:12÷3=4。

问题:这个算式又表示什么呢?

预设:这个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个。

同桌互相读一读这个算式,并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师总结:看来只要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我们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继续分竹笋,加深学生对除法算式的理解。

4. 微课讲解。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整体分析和梳理,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5. 除法的应用。

课件出示动画:

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并用除法解决。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动画,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除法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 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 )条。

答案:3

设计意图:本题巩固平均分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可以用除法计算。

2. 分一分,填一填。

(1)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 )根。

10÷( ) =( )

(2)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 )根。

10÷( )=( )

答案:(1)5,2,5

(2)2,5,2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除法的认识。

3.

10块砖,每次搬2块,( )次能搬完。

10÷( )=(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答案:10÷2=5(次)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感受除法的意义,明确算式中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

4.

9个南瓜,平均放在3个筐里,每筐放( )个。

9÷( )=(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答案:3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

认识了除法,知道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用符号除号“÷”来连接。“÷”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帮助学生回忆本节课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946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