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分析
第4单元图形的变化
折一折,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作品,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显示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画一画”和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用具
剪纸艺术作品,绘画颜料,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活动,揭示课题
1、教师动手操作,学生认真观察。
(1)教师取一张白纸、对折。
(2)在白纸的一边画上一个图案。(如图1)
在图案中,添加彩色(或其他比较明显的颜色)颜色。
(3)把白纸沿原来的折痕对折,并用力按一按,使这个图案印到白纸的另一边上。(如图2)
整个过程,要让全体学生看得清清楚楚,然后把它贴在黑板上。说说这图案有什么特点?(沿中线(对称轴)左右两边图形是一样的。)
这是图形,都是“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图形)
二、认识对称图形
1、展示民间剪纸艺术。(出示课本上剪纸图)
2、学生动手操作。
(1各人取出一张纸,对折,并画上图案(参照课文)。
(2用剪刀剪下图形,再打开。
(3告诉学生,这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
3、认识对称轴。
(1)告诉学生,刚才对折时出现的折痕,是这幅图的对称轴。对称有什么功能呢?
(2)把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发现对称轴左右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
(3)让学生自己试一试。
4、猜一猜,剪一剪。(课本27页的下半页部分)
三、课堂活动
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图形是对称的?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在这样交流中,能进一步感受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2、练一练第1、2和3题。
五、作业设计
1、给对称图形打“√”。
2、找一找哪些字是对称的。
68HM责文育
六、板书设计
对称图形
玩一玩,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结合游戏活动,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能够自己动手解决图形或评议或旋转的运动问题。
3、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具准备:
课件、圆形、正方形硬纸板、三角形、火柴棍、竹蜻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小朋友们喜欢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棋,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棋类商店看看,知道这是什么棋吗?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玩一玩,华容道
1、教师介绍华容道游戏的由来。
师:华容道是个非常有趣的游戏,发明的人受到三国故事华容道的启发,制作了这个游戏棋。了解故事。
华容道的玩法介绍。游戏规则:4个人物只能横向或纵向移动。
谁来演示?(板书:左右、上下)
(1)分组活动。
(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2、练一练:超级小司机
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前进、后退)
3、列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升国旗、缆车
你还知道哪些?
4、小结:玩一玩的台式,发现了物体可以上下、左右、前进、后退,真有数学的眼光。
活动二、做一做,制作陀螺
1、任选一个喜欢的图形,制作陀螺
2、自己选择图形,制作。
3、反馈。转一转,发现了什么?
4、列举生活中物体旋转的样子。
5、对比小结。这些运动和棋子运动一样吗?用手势做一做。
活动三、做一做,竹蜻蜓
1、介绍竹蜻蜓。演示玩法。
2、放飞竹蜻蜓。观察竹蜻蜓翅膀是怎样飞的。
3、介绍书上的竹蜻蜓,回家做竹蜻蜓。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玩中学习,在完整感受了物体的运动,希望你们带着一双数学的眼睛去发现玩中的数学,玩中的乐趣,玩中的美。
第四单元
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二)课本P48~66页。
第一课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课本P48~50页,例1,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练习
4×55×87×99×4
7×36×89×58×8
7×83×69×96×7
2、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要。
()八五十六三()二十七六()五十四
七()六十三二()一十八()七二十八
3、计算下面各题。
24÷615÷3
二、合作探究
1、谈话引入新课六一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上的问题,你能帮他们一快解决吗?
2、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板书: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想乘算除)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2、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小朋友们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49页做一做。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怎样求得商?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50页第1、2题。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54~56页例2、3,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通过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题目,组织学生口答。
(1)苹果有5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梨有多少个?板书:5×3=15
(2)喜欢跑步的有6人,喜欢跳绳的人数是跑步的2倍,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
板书:6×2=12
2、组织学生说一说“倍”的含义。“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就是说梨的个数有3个苹果的个数那么多。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2.
(1)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用小棒摆的飞机。数一数用了几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
(2)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并说说他们摆的小棒是教师根数的几倍?
(4)如果学生再摆一架飞机这时飞机的根数是老师的多少倍。
2、教学例3.
(1)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个问题?
(2)引导学生独立解决该问题。
(3)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算式,并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4)引导学生完成第55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56页1、2、3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必要时进行讲解。
四、课堂总结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两步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P59~61页,例4,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3、进一步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会分析思考的方法,思维更加富有条理性。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依次出示两幅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观察第一幅图。得到他们在划船。每条船上有4人,一共有6条船。还有5条船空着。岸边有2个人。
(2)观察第二幅图。得出碰碰车每辆可以坐3个人。问题是这么多人要坐几辆碰碰车?
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解答。
(2)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小结算法,板书算法。
从刚才大家的讨论中我们知道要解决图上的问题必须要先算出“一共有多少人?”板书:6×4=24
然后用24÷3=8(板书)
(4)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你们能将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吗?自己试一试。
(5)讲解综合算式的递等格式。讲清书写过程与完整的格式。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60页率1、2、题。
2、引导学生完成第3、4、5题。
四、课堂总结
第七课时练习课(四)
教学内容:
课本第61、62页练习十三6~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会分析思考的方法,让思维更加富有条理性。
教学准备:图片、学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4÷456÷732÷86×5
2、6的3倍是多少?3个9是多少?72是9的几倍?
16里面有几个2?
二、展开学习
1、投影出示第61页第6题
(1)学生汇报从图上可以看出哪些信息和问题?
(1)仔细说说看到了什么?要我们算什么?
(2)学生尝试练习
(3)交流解答思路。
3、解答第8题
从图上我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要我们求什么?你会算吗?学生独立解答后在小组内交流思路,再集体校对。
三、拓展应用
解答思考题:一根绳子长16米,对折后,再对折,每折长几米?你能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或画出示意图,使之明白“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以后”它的总长度与每折长度之间的关系,这样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
四、课堂总结:
第八课时整理和复习(一)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1题,练习十四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问题以及涉及乘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
师:你看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
(2)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或者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学生做第64页的第1题
(1)先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要求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同时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2、游戏形式做第64页第2题
3、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4、6题
4、做第65页中第5题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五、随堂练习
第九课时整理和复习(二)
教学内容:
课本P63页第2题,练习十四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方法。
2、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现象,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
利用混合运算并进行逆向推理的练习,并用多种解决方案。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
师:你看懂了什么?
2、学生自我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出示第66页第8题的主题图)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学生做第64页的第3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7题
3、第66页的第9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同桌的两人进行猜数活动。
4、做第66页中第10题
四、课堂小结: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5的乘法口诀,2、3、4的乘法口诀,乘加、乘减,用乘法解决问题,6的乘法口诀。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知道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熟记2~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熟练口算有关乘法算式。
3.使学生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单元特点
1.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1)从乘法的引入来说,是从一般加法--相同数相加--乘法逐步过渡的。
(2)乘法口诀的结果以加法的得数为基础进行编制的。
2.让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很大空间。
3.体现算法多样化(主要是在乘加、乘减部分体现)。
4.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提供了多种练习形式,帮助学生熟记口诀。
四、具体单元
1.乘法的初步认识
主题图:
(1)展示了游乐园一角的情境,其中包含了四个相同加数相加的例子:大转盘每个吊厢里坐4人,过山车每个车斗里坐2人,小火车每节车厢坐3人,每个桌子旁有3把椅子。使学生知道相同数相加在生活中到处存在,为引入乘法做准备。
(2)情景图既可以作为乘法的引入,在学生会列乘法算式后,也可以回过头来让学生用乘法算一算主题图的人数或椅子数。这样,就能充分利用主题图。
乘法的初步认识:
与以前引入乘法不同:义务教材中区分被乘数、乘法的不同含义,对于每个加法算式,只能改写成一个乘法算式;修订以后,利用方阵排列用两个加法算式同时引出两个乘法算式。本册教学的思想与修订教材一致,但不再出现方阵排列的例子,乘法的意义并没有改变,仍然是指若干个相同数相加的一种简便算法,但不同的是一个加法算式可以用两个乘法算式表示,一个乘法算式可以用两个加法算式表示。
例1(引出乘法算式)
(1)由学生用小棒摆图形的活动情景图引入,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小朋友摆出了什么图形,每个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
(2)让学生把加数都相同的加法算式单独列在黑板上,并重点看其中一个算式。教材直接说明像这样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然后让学生观察有几个3,实现从加法到乘法的转换(因为做加法时,对有几个相同加数并不关心,而列乘法算式时,这是一个必要条件)。然后直接给出两种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认识乘号。使学生通过看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知道乘号两边的数在加法算式中分别表示什么。
(3)最后让学生模仿着列出其他两个乘法算式,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4)乘法算式中的得数都是由加法得来。(例2、3同样)
由上,引入乘法的过程:一般加法算式--特殊加法算式--乘法算式。
例2
实物图、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对照出现,帮助学生认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进一步理解两个因数在加法算式中分别表示什么,体会乘法的意义。
例3
通过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比较,使学生体会用乘法计算的简便。
在这儿只出现一个乘法算式,使学生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时,可以任意使用其中的一个。
2.2~6的乘法口诀
与原通用教材相比的变化:把5的乘法口诀安排在最前面教学。
5的乘法口诀:
例1
(1)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并问学生是怎么数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突出五个五个数的方法,由于学生有一五一十数的经验,容易理解乘法口诀的归纳规律。
(2)结合数小棒,出现连续加5,进一步抽象化。通过乘法的含义,为下面乘法算式的积提供答案。
(3)从一开始就把两个可用同一口诀计算的乘法口诀与乘法口诀并列排放,不用专门安排例题教学这一知识点。(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有专门的例题教学“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个乘法算式”。)
(4)前两个乘法口诀教材直接给出,让学生通过观察这两个口诀与前两个乘法算式的关系,总结归纳乘法口诀的规律,通过讨论交流,自己探索出编乘法口诀的方法,并编出剩下的口诀。
2、3、4的乘法口诀:
例2、例3(2、3的乘法口诀)
(1)由于2、3的乘法口诀比较简单,教材没有让学生进行操作,也没有把连续加和乘法对照出现,而是通过观察形象的情景图,直接写出乘法算式和口诀。
(2)在设计情境时,两题的情境是连续的,使学生感受到在一个连续的故事情境中学习知识。(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
例4(4的乘法口诀)
单元方式与5的口诀一致。学生已经有了编口诀的经验,在这儿可以更放手地让学生自己编。
“一一得一”
让学生通过“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一五得五”来类推。
例5(乘加、乘减)
(1)目的:一是为了使学生在忘记口诀时,通过联想相邻口诀来计算得数,如4×4可以通过4×3+4得到;二是增加一些练习的形式,以免学生觉得枯燥。
(2)通过狗熊掰棒子这样一个富有童话气息的情境引出计算问题,学生会觉得有兴趣。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述故事的情景。
(3)计算时,教材重点体现算法多样化:连加、乘加、乘减。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发现解决这个问题有多种方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4)计算顺序在这儿不用提到,只要让学生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即可。
例6(用乘法解决问题)
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去寻找信息,再根据乘法的含义列式计算,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做一做(第59页)
(1)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小猴、小鹿、天鹅、小花、树)。
(2)重点是培养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寻找信息--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
(3)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解决的方式有多种,要让学生形成交流各自算法的习惯。如计算“一共有多少只猴?”有的同学可能想“一共有4堆猴,每堆2只”,列式是4×2,有的同学可能想“3棵树,每棵上有2只猴,地上有2只”,列式是3×2+2。
6的乘法口诀:
例7
(1)单元方式与前面基本一致,情景图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也可以用学具把鱼一条一条摆出来。摆一条,完成一个口诀。
(2)用列表的方式代替连加的形式,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直接看到积与其中一个因数的关系(在此之前,相同加数的个数是需要数出来的,不能直接看到),便于编制口诀。
(3)所有算式的积和口诀都要学生填出来。教学时,可以完全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完成任务。
练习十四:
第3题,开放性很大,使学生通过从身边的事发现、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从数学化的角度观察事物的习惯。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五、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乘法在这儿是第一次出现,要让学生经历从相同数相加到乘法的转变过程,体会到出现乘法的必要性,尤其是当相同加数个数很多时,体会到用乘法计算的简便。
2.要让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记忆口诀。
3.保证一定的训练量,完成熟记2~6乘法口诀的教学目标。
20以内的加减口算以及表内乘法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要求脱口而出。根据一般规律,绝大多数应达到每分钟做8题。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练习,要充分挖掘教科书上练习形式蕴含的丰富内容,灵活使用,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二)是在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本单元的学习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是对表内除法(一)单元除法意义的巩固,其次是为三年级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做好知识储备。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但注意力较弱,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对应用题不能很好地去分析。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同时将所学课本知识生活化。在平日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例题和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求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习方法。
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第1课时
目的目标: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7、8、9的乘法口诀。
2、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二、新授
(一)教学例1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1)有56面小旗,挂成行,平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56÷8=()
讨论:怎样计算?
板书: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如果挂成7行呢?平均每行几面?
板书:56÷7=()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3、根据主题图上小朋友的活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能列式计算吗?四人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完成“做一做”
1、出示7×4口诀:
(1)启发学生想一想,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2)分组讨论,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
2、再出示余下的题目,由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一。第1~4题。
四、总结
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例1、7×8=56
56÷8=(7)口诀:(七)八五十六
56÷7=(8)口诀:七(八)五十六
教学反思: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作为基础,这部分的内容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效果不错。
第2课时
目的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正确迅速的求积求商。
教学重点: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迅速的求积求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1----9的乘法口诀。
2、视算
6×312÷435÷74×45÷51×714÷21×16÷342÷62×68÷23×36×47×41×230÷549÷76÷121÷34÷24÷47×73×1
3、用语言表达计算过程42÷6=?15÷5=?
二、练习:做练习十一5~12题
第5题:说说可以怎样想?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第6题:理解题意,分析解题步骤,先算出结果,再把除法算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第7题:引导学生认真看插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第9、11题:(1)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
(2)找出并分析关键句,
(3)列式计算。
第8、10、12题:计算题,学生可以独立完成。
三、总结。
教学反思:注重数学说理的训练,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能正确运用。
第3课时
目的要求:使学生初步“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通过联系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7×6=21÷7=18÷6=42÷6=4×6=
4×7=49÷7=5×5=6×6=35÷5=
2、口述算式并解答
(1)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
(2)6里面有几个2?
3、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教学例2
1、指导学生摆小棒,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同学们的小棒是老师的6倍,那么一共是多少根?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倍3根的6倍就是6个3根,也就是18根。
3倍?(5个的3倍就是3个5根,也就是15根。)
2、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观察板书,从右往左看:(1)18和3比,18里面有几个3?18是3的几倍?(2)15和5比,15里面有几个5?15是5的几倍?
学生独立思考后,点名回答。使他们明白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1)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提问:“3根的6倍是多少,怎样列式计算?”让每位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教师板书:3×6=18
(2)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提问:“18根是3根的几倍怎样列式计算?”也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反馈时,请学生说明用除法计算的理由,理解求18是3的几倍就是求18里面有几个3,所以用除法计算。
4、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
(1)例2后面的“做一做”供那些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尚不是很清楚的同学练习用。练习时,教师应组织他们按程序操作。
1)摆好两行三角形。
2)思考两行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
3)用一句话说出“第一行三角形的个数是第二行三角形的4倍”,并用符号表示出来。
(2)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完成下列练习。
用学具摆一摆:1)12是3的4倍;2)12是4的3倍。
学生操作时,提醒他们思考:在第一题中,是12和几比?在第二题中,是12和几比?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交流。
三、总结
板书设计
6倍3根的6倍就是6个3根,也就是18根。
3倍5根的3倍就是3个5根,也就是15根。
18是3的几倍?18÷3=6
15是5的几倍?15÷5=3
教学反思:帮助学生通过联系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第4课时
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两步计算的问题的结构特征,掌握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能正确的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一、复习
1、每个同学有3本书,有8个同学,一共有多少本书?
2、有12个梨,每3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二、新授
(一)教学例4
1、出示第一幅图,观察图,说出图意。
(1)有几条船?
(2)每条船上有几人?
2、出示第二幅图,提问:碰碰车每辆可坐3人,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车?
3、讨论解决问题。
4、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5、引导分析,(1)要求要坐几辆车,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2)这两个条件在题里都告诉我们了吗?
(3)必须先算什么?怎么计算?
(4)第2步算什么?
6、让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不同的解题方法。
7、小结:先求出这群小朋友的人数,(6×4=24),再求所需碰碰车的辆数(24÷3=8)
8、引导列出综合算式,6×4÷3,说明:这是乘除混合运算,计算顺序按从左到右依次进行计算。教师强调书写格式,特别是等号的位置。
(二)比较
1、让学生把例4与前面的例题进行比较。
2、使学生体会,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计算才能得到合理的答案。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三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4、有6条船,每条船坐4人,每辆碰碰车坐3人,这么多人要坐几辆?
(1)6×24(人)(2)6×4÷3
24÷3=8(人)=24÷3
=8(人)
教学反思:学生对表内除法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能在熟记口诀的基础上,准确计算
第5课时整理和复习
目的要求:复习有关乘法口诀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内容,整理用1~9的口诀求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除法的排列规律。
教学重点: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表内乘除的知识和倍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
1、用乘法口诀求商
发给学生一张空白的表格,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小组为单位,最内选适当的题目列出除法算式。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排列除法算式。
3、指导复习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让学生看第2题的图,用自己的话解读题意。
(2)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确立先求全班认输,再求可分的组数,然后计算。
(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二、练习十四
第1题:先算出每道题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第2题:采用计时方式,进行百以内加、减、乘、除口算的复习。
第3题:以动物园的鸽子为题材,提出不同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确实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第4、6题:以乘除混合运算为主的练习,使学生对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和记忆得更牢固。
第5题:通过游戏复习表内乘除和倍的概念,两人一组进行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第7题:是需通过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独立进行解答。
第8题:是一道开放型问题,以学生游泳为背景,给出多个信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9题:是通过游戏复习倍的概念,体会数的大小和数学学习的趣味,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10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混合运算进行逆向推理的练习,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填上合适的数,然后组织交流,说一说填数的策略。
三、总结。
教学反思:通过整理与复习,学生对表内除法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能在熟记口诀的基础上,准确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018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
四表内除法(二)
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二)是在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本单元的学习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是对表内除法(一)单元除法意义的巩固,其次是为三年级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做好知识储备。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但注意力较弱,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对应用题不能很好地去分析。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同时将所学课本知识生活化。在平日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例题和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求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习方法。
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课时安排:5课时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2课时
2.解决问题…………………………………………2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习方法。
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课时安排:5课时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2课时
2.解决问题…………………………………………2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1课时
目的要求: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7、8、9的乘法口诀。
2、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二、新授
(一)教学例1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1)有56面小旗,挂呈行,平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56÷8=()
讨论:怎样计算?
板书: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如果挂成7行呢?平均每行几面?
板书:56÷7=()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3、根据主题图上小朋友的活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能列式计算吗?四人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完成“做一做”
1、出示7×4口诀:
(1)启发学生想一想,写出两道出发算式。
(2)分组讨论,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
2、再出示余下的题目,由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一。第1~4题。
四、总结
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例1、7×8=56
56÷8=(7)口诀:(七)八五十六
56÷7=(8)口诀:七(八)五十六
第2课时
目的要求: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正确迅速的求积求商。
教学重点: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迅速的求积求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1~9的乘法口诀。
2、视算
6×312÷435÷74×45÷51×714÷21×16÷342÷62×68÷23×36×47×41×230÷549÷76÷121÷34÷24÷47×73×1
3、用语言表达计算过程42÷6=?15÷5=?
二、练习:做练习十一5~12题
第5题:说说可以怎样想?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第6题:理解题意,分析解题步骤,先算出结果,再把除法算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第9、11题:(1)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
(2)找出并分析关键句,
(3)列式计算。
第8、10、12题:计算题,学生可以独立完成。
三、总结。
第3课时
目的要求:使学生初步“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通过联系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7×6=21÷7=18÷6=42÷6=4×6=
4×7=49÷7=5×5=6×6=35÷5=
2、口述算式并解答
(1)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
2)6里面有几个2?
3、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教学例2
1、指导学生摆小棒,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同学们的小棒是老师的6倍,那么一共是多少根?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倍3根的6倍就是6个3根,也就是18根。
3倍?(5个的3倍就是3个5根,也就是15根。)
2、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观察板书,从右往左看:(1)18和3比,18里面有几个3?18是3的几倍?(2)15和5比,15里面有几个5?15是5的几倍?
学生独立思考后,点名回答。使他们明白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1)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提问:“3根的6倍是多少,怎样列式计算?”让每位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教师板书:3×6=18
(2)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提问:“18根是3根的几倍怎样列式计算?”也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反馈时,请学生说明用除法计算的理由,理解求18是3的几倍就是求18里面有几个3,所以用除法计算。
4、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
(1)例2后面的“做一做”供那些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尚不是很清楚的同学练习用。练习时,教师应组织他们按程序操作。
1)摆好两行三角形。
2)思考两行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
3)用一句话说出“第一行三角形的个数是第二行三角形的4倍”,并用符号表示出来。
(2)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完成下列练习。
用学具摆一摆:1)12是3的4倍;2)12是4的3倍。
学生操作时,提醒他们思考:在第一题中,是12和几比?在第二题中,是12和几比?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交流。
三、总结
板书设计
6倍3根的6倍就是6个3根,也就是18根。
3倍5根的3倍就是3个5根,也就是15根。
18是3的几倍?18÷3=6
15是5的几倍?15÷5=3
第4课时
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掌握这种问题的数量关系,懂得除法计算的道理,会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15里有几个3?14是7的几倍?
15是3的几倍?14里面有几个7?
2、有12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
学生列式解答后,请学生回答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图上有多少人在唱歌?多少人跳舞?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5人唱歌,7人跳舞,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
2、读题,分析,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问题问什么?谁和谁比?要解答这个问题一定要找出哪两个条件才能计算?
3、说明:我们把35位唱歌的人一份一份的分开,把几人当作一份呢?也就是说,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呢?唱歌的和跳舞的比,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列式时,7人作什么数?
板书:35÷7=5
(二)完成“做一做”
1、读题,先让学生把题意理解清楚,给世纪末条件?求什么问题?
2、引导分析:要求“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二
四、总结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要用除法来计算。
板书设计
例3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35÷=5
第5课时
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两步计算的问题的结构特征,掌握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能正确的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一、复习
1、每个同学有3本书,有8个同学,一共有多少本书?
2、有12个梨,每3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二、新授
(一)教学例4
1、出示第一幅图,观察图,说出图意。
(1)有几条船?
(2)每条船上有几人?
2、出示第二幅图,提问:碰碰车每辆可坐3人,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车?
3、讨论解决问题。
4、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5、引导分析,(1)要求要坐几辆车,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2)这两个条件在题里都告诉我们了吗?
(3)必须先算什么?怎么计算?
(4)第2步算什么?
6、让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不同的解题方法。
7、小结:先求出这群小朋友的人数,(6×4=24),再求所需碰碰车的辆数(24÷3=8)
8、引导列出综合算式,6×4÷3,说明:这是乘除混合运算,计算顺序按从左到右依次进行计算。
(二)比较
1、让学生把例4与前面的例题进行比较。
2、使学生体会,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计算才能得到合理的答案。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三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4、有6条船,每条船坐4人,每辆碰碰车坐3人,这么多人要坐几辆?
(1)6×24(人)(2)6×4÷3
24÷3=8(人)=24÷3
=8(人)
第6课时整理和复习
目的要求:复习有关乘法口诀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内容,整理用1~9的口诀求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除法的排列规律。
教学重点: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表内乘除的知识和倍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
1、用乘法口诀求商
发给学生一张空白的表格,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排列除法算式。
3、指导复习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让学生看第2题的图,用自己的话解读题意。
(2)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确立先求全班认输,再求可分的组数,然后计算。
(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二、练习十四
第1题:先算出每道题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第2题:采用计时方式,进行百以内加、减、乘、除口算的复习。
第3题:以动物园的鸽子为题材,提出不同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确实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第4、6题:以乘除混合运算为主的练习,使学生对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和记忆得更牢固。
第5题:通过游戏复习表内乘除和倍的概念,两人一组进行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第7题:是需通过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独立进行解答。
第8题:是一道开放型问题,以学生游泳为背景,给出多个信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9题:是通过游戏复习倍的概念,体会数的大小和数学学习的趣味,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10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混合运算进行逆向推理的练习,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填上合适的数,然后组织交流,说一说填数的策略。
三、总结。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实验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包括《泉水》《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我不是最弱小的》和《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四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二和口语交际、展示台几部分内容。
本单元除《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旧课文之外,其余都是新课文。这是一组用爱心串起来的课文,主要讲了助人为乐的一些故事,这些正好是3月份讲,恰逢文明月、学雷锋之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符合学校的大方向,易掀起做好事高潮。
当今的孩子是幸福的一代,他们在父母和老师的关怀下健康成长,快乐生活,许多时候是接受别人的帮助,但也要学会关爱别人,这是中华美德,不能丢。
主题相类似,但每篇课文又有其特点:
《泉水》重在创设一幅幅美丽的意境,让读者在美景的熏陶下感受泉水的热情与助人为乐。《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首儿童诗,在品味诗的同时去触摸雷锋昨天的足迹,去寻找今天的活雷锋。《我不是最弱小的》虽然是一篇普通的记叙文,一个小故事,但重在让学生学习朗读问句、叹句的技巧,从而感受本文的主旨。《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是一篇阅读课文,篇幅较长,所以应注意如何实现“长课文短教” 是本课的重点。另外,各课的主旨虽然都是助人为乐,但又各有侧重。《泉水》主要表现泉水的热情,《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侧重于记述身边的小事,只要有人需要帮助,就时时处处关心别人。《我不是最弱小的》侧重于讲要关心比自己更加弱小的。
下面,将逐一对本单元课文进行分析:
5 泉 水
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美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
4.学会关心别人,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教材说明
课文以拟人化的手法、儿童化的口吻描写了泉水从冲出石缝到汇入大海一路经过的地方及发生的故事。
共有四幅场景:
山腰的水池、山间的平地、山坡的果园、静静的山谷。
读四个场景时,要通过热情的话语表现泉水的助人为乐、关爱别人,关键抓住泉水的四次发言,表现出热情洋溢的口吻。
第一片段教师可以范读之后学生体会、模仿、自己揣摩泉水此时的心态与神情。从而可以体会到泉水的热情帮助别人的品质,使本是很平常的泉水流过赋予诗一般美丽的意境。
教师范读时,还可以让学生闭眼空想,每一段文字背后都有一幅动人的美景,这也是学生理解课文、领会本文意图的途径之一。
全文的重点就是朗读技巧的处理,应多次变换、层层叠浪、抑扬顿挫,抓住了转换的关键点,就抓住了本文的内蕴了。
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
(1)让学生搜集有关泉水的图片资料。
(2)找适合的声音及配乐,便于朗诵。
2.认字、写字(略)。
3.朗读、背诵。
(1)本文总体基调是欢快热情的,但要注意开头、结尾处“静” 的描写,要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注意指导学生的表情转换。
(2)课后练习中注意疑问句的朗读要领。
(3)背诵是低年级学生积累词语的重要途径之一,要体验以“人” 为本的教学精神,所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6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联系生活实际,明白“哪里需要献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4.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质,发扬优良传统。
教材说明
本文是一首诗歌,全文以寻找雷锋叔叔为线索,展开对雷锋事迹的追述,最终发现雷锋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有爱心出现的地方,就会有雷锋的影子。
有感情地朗读与背诵是本文的重点,读时注意读出对雷锋叔叔的眷恋与怀念,要饱含深情地朗读,感情基调整低沉一些,到最后一小节,要读出胜利的喜悦,感情迅速升华,尤其要响亮地读出“啊!终于找到了”一句。
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于雷锋的故事。
(2)学生搜集自己身边的好人好事。
2.认字、写字(略)。
3.朗读、背诵。
(1)抓住线索,理清脉络:问小溪——问小路——四处寻。
(2)注意反复的读法。
(3)注意感情基调的转变。
4.课外实践活动。
我们也去找一找身边的雷锋吧!
5.注意课外积累,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剪贴、摘抄、读、背。并养成习惯)。
7 我不是最弱小的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字,会写12个字。
2.学会关心比自己弱小的更需要帮助的人。
3.朗读课文,读好带问号、叹号的句子。
4.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记叙文,情节简单,讲的是五岁的萨莎在暴雨中保护弱小的野蔷薇的故事。告诉大家,我们要学会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人,做个勇敢的小学生。
本课的重点是疑问句和感叹句的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从而理解本文的中心。
8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
学习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
2.读通课文,说出课文中那些地方写得有趣。
3.联系生活,说说广告的用途。
4.自己试着写一则广告,尽量引人注目,标新立异。
教材说明
本文属于略读课文,篇幅较长,但故事性较强,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易于接受、读懂。
文章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默读来明白故事梗概,所以要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首先注意既然是默读就不能发音,这样速度才能加快。第二,注意个别不重要的字可以一眼带过,不必追究它的标准发音。
学生默读完之后,教师要组织全体共同寻找本文的关键点,实现抓关键长课文短教,体现以人为本,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教学建议
学生默读之后,要说,要演。说什么呢?说其中的趣事,要讲得头头是道,有条有理,把两次广告的结局讲出来。通过想象,演出卡罗尔送别小猫时的表情及语言。
写广告词可能较难,但可以让学生搜集广告词,学习一下广告文化与广告艺术。
《语文园地二》
《语文园地二》中包括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我的发现”。
“我的发现”是把由两个或三个相同部件组成的字进行了归类。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寻找识字的规律,并在找的过程中掌握字形。
第二部分:“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 中又分为三个板块:(1)读读认认,主要是讲形声字的构字方法,就是把一个字作为一个构字部件,再加入一个偏旁,变成一个新的字。
(2)读读记记,这一部分是四字短语,要靠平常的积累,还要用在合适的地方,所以不仅要让学生读,还要让学生会造句,会使用,这是积累词语的最终目标。
(3)读读背背,这一部分共有四句话,是紧扣单元主题的四句格言。A.花要叶扶,人要人帮。告诉大家,我们生活在世间是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B.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告诉大家,你给别人快乐时,你自己也会很高兴的。C.帮助别人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告诉大家,当你帮助别人时,别人会把你对他的关心与帮助记在心上,当你遇到困难时,别人同样会无私地帮助你。D.诚心能叫石头落泪,实意能叫枯木发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如果以诚相待,那么,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被感化。所以,我们要诚心实意地去对待别人。
第三部分:“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 中《伸出我们的双手》这一题目是紧扣本单元主题的。而且恰好是在3月份学雷锋纪念日,学生一定有话可说。让学生自己发现周围的小事,从小事人手,不必要求轰轰烈烈,但需要细心观察,细心发现,许多人都需要帮忙,而这些事情往往是我们触手可及的,只要努力坚持下来,就是不简单的,小事虽小,贵在坚持。所以,关键是教育学生要时时处处注意观察,发现谁需要帮助,养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交流完之后,教师总结时要注意上述这一点。
第四部分:展示台。
1.故事会。A.讲一讲雷锋的故事。这些故事早已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再流行。但是,传统的美德不能丢,助人为乐的精神要流芳百世。尽量让学生多听、多讲、多了解。B.讲一讲身边的雷锋。主要讲学生发现的好人好事。
2.查字典擂台(略)。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口算乘法(2)》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口算乘法(2)》教案
课题:口算乘法(2)
课时:1课时(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教材第42页例2及“做一做”,第44~45页练习九第5~12题
备课安排:xx(主备人)许xx(参备人)
学习目标:
学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地进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数的多种口算方法。
难点:正确处理在积的末尾添0的问题。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复习旧知
12×8=24×3=
120×8=240×3=
5×16=25×4=
5×160=250×4=
2、并任选一组说出口算过程。
3、揭示课题:上节课我们一起帮助买草莓的阿姨解决了问题,在这个水果超市里我们还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板书课题:口算乘法(2)
4、出示学习目标:
二、学习新课
课件出示例2第1个问题情境图,观察后出示:橙子每盒6个,10盒有多少个?
(一)问题一
1、自主学习
(1)自学指导
列出算式,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2)学生独立思考
(3)全班交流:
列出算式6×10,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得数。
方法一:利用表示乘法计算6×9=54,54+6=60。
方法二:6×10可以看作6个10,6个10是60,所以6×10=60。
学生在汇报时,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这样想呢?要求学生进一步说清算理。
(4)2.计算下面的四道计算题,你发现了什么?
5×10=9×10=
18×10=40×10=
口算后可知5×10=50,9×10=90,18×10=180,40×10=400,发现一个数与10相乘,口算时直接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上1个0即可。
(5)点拨:一位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这一种方法最为简便。
(二)问题二
课件出示例2第2个问题情境图,观察后出示:苹果每盒12个,20盒有多少个?
1、自主学习
(1)自学指导
列出算式,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2)学生独立思考
(3)全班交流
讨论交流口算方法:根据两位数与10相乘的口算方法,把20看成2×10,然后先算12×2=24,再算24×10=240。
2、共同总结交流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用两位数和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1个0。
3、检测:做一做
三、当堂训练
练习九第5、6、7、8题
四、作业布置
《学习之友》
板书设计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笔算乘法(1)》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笔算乘法(1)》教案
课题:笔算乘法(1)
课时:1课时(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教材第46页例1及“做一做”,第47页练习十第1~5题
备课安排:xx(主备人)许xx(参备人)
学习目标: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难点:理解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复习旧知
35×9=48×8=58×4=26×7=
请学生说出乘的顺序和算理。
2、谈话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今天我们要学习更复杂的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
3、板书课题:不进位的笔算乘法
4、出示学习目标
二、学习新课
出示情境图,王老师到书店买了一套书,共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
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一共买了多少本?该怎样列式?1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14乘2,我们已经会算,14乘12我们还没学过,这是用两位数乘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1、自主学习
(1)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46页,例1,思考:
看看书中的小朋友是怎么计算的?把14乘12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什么知识?
(2)学生独立思考
(3)全班交流
方法一:14×4=56,56×3=168,14×12=168。
方法二:14×10=140,14×2=28,140+28=168,14×12=168。
思考:哪种算法更简便实用?
2、自学指导(2)
列竖式计算,想一想:两个因数怎样对齐?从哪一位开始乘?每次乘得的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怎样算出得数?
(1)学生独立思考
(2)全班交流
展示学生竖式,组织学生交流计算过程。
刚才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教师讲评时用纸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盖住。那计算2乘1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2乘4表示8个一,再算2乘1表示2个十,合起来是28,在28的旁边注明14×2的积)
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1”的纸,并问:
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用10乘14,得140,在140的旁边注明14×10的积)
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的1乘14就是用10乘14,先用10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写0,再用10去乘1,得10,但这个1不是表示1个十,10乘1得到的10应该表示10个十,10个十就是100,所以这个1必须写在百位上,因此,要在140的旁边注明1×10的积。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28和140加起来,得168)
HAPPY10A
说明: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这个竖式同前面的三个竖式有没有联系?哪种方法更简便?
3、点拨提升
讨论: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乘得的积的末尾要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乘得的积的末位要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4、检测:做一做
三、当堂训练
练习十第1、2、3、4、5题
四、作业布置
《学习之友》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不进位)
HAPPY11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口算乘法(1)》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口算乘法(1)》教案
课题:口算乘法(1)
课时:1课时(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教材第41页例1、“做一做”及第43页练习九第1~4题
备课安排:xx(主备人)许xx(参备人)
学习目标:
学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难点: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和认真口算的习惯。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复习旧知
20×5=30×6=
100×5=3×200=
50×4=500×3=
2、让学生观察上面的算式,说说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以及自己的算法。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板书课题:口算乘法(1)
4、出示学习目标:
二、学习新课
出示水果商店情境图(见教材第41页例1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每筐装15盒草莓,3筐草莓有多少盒?有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列式为:15×3。
(一)自主学习
1、自学指导
你能口算或者计算出15×3的结果吗?
2、学生独立思考。
3、自由汇报。
生1:10个3的和是30,再加上5个3是45。
生2:20个3相加是60,再减去15就是45。
生3:5×3=15,10×3=30
L8
……
③教师肯定,鼓励说得好的学生,然后板书。
10×3=30(盒)
5×3=15(盒)
30+15=45(盒)
答:3筐草莓有45盒。
列竖式计算:5×3=15,10×3=30
L8
学生在汇报时,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这样想呢?要求学生进一步说清算理。
4、点拨:两位数乘一位数,可以将两位数变成几十加几,再分别与一位数相乘后相加。
(二)共学探究
1、对比思考:将150×3与15×3的结果进行比较,说说你的发现。
2、点拨: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用一位数乘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再在所得的积末尾添上1个0,也可以把几百几十数分成整百数和整十数进行口算。
3、检测:做一做
三、当堂训练
练习九第1、2、3、4题
四、作业布置
《学习之友》
板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苏教版)
本单元围绕一个“情”字组织了四篇课文《秋游》、《再见了北京》、《英英学古诗》和《乡下孩子》,课文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秋游》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气的秋景图表达了孩子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欢快心情。《再见了北京》则表达了中国人民爱国强国的满腔豪情。《英英学古诗》通过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让学生沉浸在《静夜思》的意境中感悟古人的思乡之情。与此同时学生又学会了对话的语言表达形式。《乡下孩子》则是一首反映农村孩子童年生活的诗歌读起来如沐阳光勾起了孩子对童年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这四篇课文都配有生动、形象的彩图,我们在学习中仔细地观察图画并展开想象,借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单元37个生字认识26个二会字学会“青和里”两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4.记住汉语拼音的大写字母为学习音序查字典做好准备。
5.读背成语和《三字经》里的几句话积累成语。
6.让学生学会在日常交际活动中有礼貌地提出请求文明交际。
单元教学重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并能用所学的两个新偏旁组字。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单元生字。
3.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4.以朗读为主线体味情感受到爱国热情的浸染。
单元教学难点
1.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2.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
3.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来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4.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的训练。
课时安排
《秋游》…………………………2课时
《再见了北京》…………………3课时
《英英学古诗》…………………3课时
《乡下孩子》……………………3课时
1秋游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
1.学会抓住景物的特征,抒发自己的情感。
2.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养成教育训练点:
1.培养学生积极朗读、乐于背诵的习惯。
2.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初步感受秋天美好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喜欢秋天么?喜欢秋天什么?秋天这么美,这么好,你们喜欢吗?你们想出去玩玩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和课文中的小朋友一起到郊外去“秋游”。
二、板书课题,解题
1.请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课题。
2.齐读课题。
3.“秋游“是什么意思呢?指名说说。对,秋游就是秋天出去游玩的意思。
4.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自由发问。
5.过渡:秋天到哪儿去游玩?看些什么,玩些什么,看看图,读读课文就知道了。(出示投影)
三、指导看图
1.我们按什么顺序来观察一幅图呢?从上到下观察一下,看看,秋天的天空、田野是什么样的?
2.秋天的天空怎么样?你们看白云像什么?
秋天农田里哪些庄稼成熟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草地上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呢?他们是怎么玩的?小朋友有的(),有的(),有的()。要求学生用“有的”组成句式说话。
四、初读指导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小节号。
(2)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画出课文中带有田字格中生字的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重点领会“郊外、追逐、打滚儿“的意思。
(2)齐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价。
3.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提出了什么问题?现在你们能回答了吗?
理清脉络,出示思考题:课文四个自然段的意思分别写在了下面,对照课文想一想,在前面的括号里填上序号。
()同学们玩得很高兴。
()同学们跟老师到郊外游玩。
()天空美。
()农田美。
想一想,给每个自然段选择正确的意思。如果想不出,可以再读读课文。
4.同学们已经把课文初步读懂了,让我们齐读课文。
五、教学生字
1.自学课后的生字笔顺表,把生字的笔顺描一遍。用学过的识字、记字方法自学生字。
2.你在生字的字形上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
兔:最后一笔是小兔的尾巴,不能丢。
凉:“两点水旁”,与“冷”有关,不能写成“三点水旁”。
逐:第七笔是“点”,不能写成“捺”。
3.刚才在描红中,你们觉得哪些字比较难写呢?谁来帮帮这些同学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并范写。
4.学生观察重点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名说说。
5.学生描红,教师巡视。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并积累词汇。
2.指导有感情地的朗读课文,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一句能不能先说“天气渐渐凉了”,再说“秋风起了”?(因为是秋风先起的,天气才渐渐变凉的。)
(3)出示:A、天气凉了。
B、天气渐渐凉了。
比较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第二句加了“渐渐”后好在哪里。(说明天气不是一下子凉的,而是慢慢变凉的)。并指出“渐渐”的近义词就是“慢慢”。
第二句说了什么?为什么秋游要到郊外呢?郊外是什么地方呢?
(1)过渡:同学们去郊外游玩,看到了些什美丽的景象呢?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天空、农田美在什么地方?用笔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交流。
(2)学生作全班的交流:
①“蓝蓝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你们可以为“蓝蓝”换个词语吗?
(蔚蓝、碧蓝、瓦蓝、水蓝、天蓝……)
②除了写天空的颜色以外,还写了天空的什么?(大——一望无际)
还有哪些词语也表示“一望无际”这个意思呢?(一望无垠、无边无际……)
③天空中白云又是怎样的呢?它像什么?指名说说,用上“有时像……有时像……”说上一长句话,看谁说得又美又生动。
④让我们美美地来读好第二小节吧。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⑤农田也美,你从哪些句子中可以读出来?指名读第三小节。
⑥出示:A、稻子黄,高粱红,棉花白。
B、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
这两句话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加了个“了”有什么变化?(第一句话只说出了庄稼的颜色,第二句话还说出了这些庄稼都成熟了。)
⑦庄稼成熟了,农民们的心情怎么样呢?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第三小节。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老师范读。
(2)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想想什么是“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谁能来试试。
(3)第二句说了什么?“奔跑”和“追逐”两个词语完全相同吗?
(4)这一段第一句用“有的……有的……”,第二句用“大家”,想想有什么不同?
(5)“多开心哪”表示什么样的语气?学生练读。
(6)齐读第四小节。
4.总结:这篇课文写同学们去郊外游玩,秋天的天空和农田都很美,大家玩得很开心。你读了有什么感受?
5.秋天的郊外是多么美丽啊,同学们也玩得很开心,让我们把这美好的情景永远留在脑海中,好吗?有感情地齐读整篇课文。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背诵课文。
2.会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写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朗读和背诵指导
1.指名读课文。
2.这篇课文里哪一句表达了人们欢乐的心情?所以整个课文都要用欢乐喜悦的语气读。
(1)第一自然段用陈述口吻,要读得平缓。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2)第二自然段的“蓝蓝”、“白”、要重读;“一望无边”、“有时像”要读得慢;“几朵白云”、“一群白兔”、“几只绵羊”要读得轻快,流露出喜悦心情。
(3)第三段的“黄了”、“红了”、“白了”要重读。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第四段中三个“有的”,声音要逐步提高,语速加快;“大家”、“多开心”要重音读,读得缓慢。
教师范读。
3.个人练读。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齐读。
4.读得真好!愿意把这美好的秋景永远留下来吗?让我们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吧!学生看图或看板书来练习背诵课文。
5.指名背诵课文,师生齐背课文。
二、说话指导
1.齐读课文的第四小节,体会“有的……有的……还有的……”一般会用在什么情况下?
2.提供句式练习说话。
(1)在操场上,小朋友们有的,有的,还有的,大家玩得多开心哪!
(2)放学后,值日生留下来打扫卫生,他们有的,有的,还有的,多!
3.讨论交流:在农贸市场里,在商场里,在家里过年时……
板书设计:
秋游
天空美蓝天白云
同学们看到农田美黄红白
游玩开心有的……有的……有的……
2、再见了,北京!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通过朗读,初步感受奥运会闭幕式的盛况,理解人们对北京奥运会的留恋与不舍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低年级学生对奥运知识了解不多,可提前布置学生利用多种方式了解奥运会的由来、申办及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等相关知识。
2.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养成教育训练点:
1.培养学生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2.初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播放视频歌曲《我和你》,师:这首歌是什么活动的主题歌?
2.说说对奥运会的认识。
学生自由交流自己对奥运会的一些了解。
(北京奥运会是2008年8月8日举行的,历时17天。2008年8月24,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我国的首都北京圆满落下帷幕,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告别北京。当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内,举行了盛大的奥运会闭幕式。)
3.出示鸟巢图片,师:为什么加双引号?2008年8月24日晚,在鸟巢里,我们就要说——再见了,北京!(板书课题,生齐读)
4.奥运会闭幕式上究竟是怎样的情景呢?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和观众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请小朋友们打开书,仔细地读一读第2课,注意把字音读准了。读通句子。
二、初读感知
1.检查自读情况
(1)齐读课文,思考:两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教学生字词
A出示第一批生字词
北京时间五环旗表演几名
飞机场上运动员朋友外国
B领读,指名读。注意“京,名,场,朋”是后鼻音。
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北京时间:我国的标准时。
五环旗(插入图片):奥运会会旗,旗面白色,上面有五个环,分别为蓝,黄,黑,绿,红五种颜色。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地区:蓝代表欧洲,黄色代表亚洲,黑色代表非洲,绿色代表大洋州,红色代表美洲。五个环套在一起说明全世界人民团结在一起。
C逐排出示第二批生字词
帷幕舷梯仿佛燃烧熄灭留恋不舍绚烂
抛向卓越友谊尊重侧重
读音指导。
读这些词句,要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2.指导读好长句子,注意停顿:
A在“鸟巢”上空飘扬了17天的五环旗已经缓缓降下。
B他们深情回望着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以微笑告别北京;
C如同将一束束绚烂的鲜花抛向天空。
3.齐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4.出示填空:奥运会的会旗是()。
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是“()”。
奥运会场熊熊燃烧的火叫奥运()。
“落下帷幕”就是奥运会()了。
学生根据朗读与预习填写。
三、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三个字
场:共六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还要注意左右穿插。重点要记住右边的笔画,右边的第一个笔画是横折折钩,第二笔和第三笔都是撇。
名:共六画,上下结构。上面部分起笔是撇,第二笔是横撇,第三笔是点。
米:共六画,独体字。
2.其他着重要讲的描红的字。
国:共八画,全包围结构。
机:共六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还要注意左右穿插,最后一画的名称是横折弯钩。
3.描红,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北京奥运会是2008年8月8日举行的,历时17天。2008年8月24,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我国的首都北京圆满落下帷幕,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告别北京。当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内,举行了盛大的奥运会闭幕式。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再见了,北京!》,学生齐读课题。朗读课文。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奥运会有了一些,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填空:奥运会的会旗是()。
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是“()”。
奥运会场熊熊燃烧的火叫奥运()。
“落下帷幕”就是奥运会()了。
二、精读训练
1.出示第一自然段的一二两句,指名朗读。思考:你知道了什么?(闭幕式的时间,地点,奥运会历时17天)
2.北京奥运会即将结束,此时人们的心情怎样?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舷梯”视频,学生观看。
(1)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可以结合课文“表演台上……渐渐熄灭”)
(2)出示:表演台上……渐渐熄灭。
奥运会就要闭幕了,如果你在现场,心情会如何?
(3)北京奥运会即将结束,此时人们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一找。
找出课文中表达人们心情的词语。逐字逐词地理解“无尽的留恋与不舍”。
无:没有。尽:完。无尽:没有完。形容很多。
不舍:舍不得。
留恋:不舍得,不想离开。(教参上写的是“不忍舍弃或离开”,在实际教学时,我临时想到用了这两个更通俗易懂的词语。)
多媒体展示主办城市的热情好客、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风民俗等。
(4)带领学生品读第二至五句,品味每一句话中的“无尽的留恋与不舍”之情。
A.学习第二句时,让学生读,说说哪些词语看出了人们“无尽的留恋与不舍”这种感情?学生很容易找出“缓缓”。但是这里写五环旗慢慢落下,不是写人们,为什么也看得出这种感情呢?这个问题当时学生没有反应过来,由老师来一句带过:“因为人们望着五环旗缓缓落下,代表着这届奥运会即将结束,所以很不舍得,在这里‘缓缓’就代表着人们的这种心情。
B.学习第三句时,学生能抓住“深情回望”“微笑告别”来理解这种情感,但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引导学生理解“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代表了什么?代表了奥运会,代表了中国。奥委会主席的评价“无与伦比的奥运会”——没有哪个国家举办的奥运会能达到这个水平这个程度这个规模。看出北京奥运会办得怎么样?——生:很成功,令人满意……再读第三句。
C.学习第四句时,反复读歌词。
师:世界各国人民永远是一家人,追求和平是人类共同的心愿,也是举办奥运会的一个目的。
再读歌词。
一家人就要分离了,怎能不带着——
生读板书——无尽的留恋与不舍。
师:连高达8米的奥运圣火也被此情此景深深感染了——
生读第五句话,“带着无尽的留恋与不舍……渐渐熄灭。”
师:人们在心中默念,指课题:
生深情读课题。
学完第一自然段,老师深情总结,这一自然段主要写圣火熄灭时的场面,表达了人们无尽的留恋与不舍。(板书:圣火熄灭)
(5)配歌曲《我和你》,学生齐读二至五句。
3.自然过渡:
(1)师:第二自然段写的是另一个场面,板书:人们狂欢同样也表达了人们无尽的留恋与不舍。一起来读读。
(2)出示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绚烂的烟花)
出示视频:奥运会闭幕式焰火,让学生亲身感受,然后说说你看到的。理解“礼花四起”“绚烂”。
(3)出示:这时,北京城礼花四起,如同将一束束绚烂的鲜花抛向天空。理解“如同”。读句时,读出狂欢时的高兴与兴奋。“抛”字在此理解。
(4)出示:人们不分肤色,不分年龄,唱啊,跳啊,欢呼啊,拥抱啊!卓越、友谊和尊重的奥运精神,感染着全场的每一个人。
A.理解“不分肤色,不分年龄“:在电视里看到奥运会上有中国人,有外国人,外国人还有很多黑人。在历史上的奥运会曾发生过种族歧视事件,从1904年开始,政府就规定,黑人运动员不得进入赛场。1912年第五届瑞典奥运会上,美国运动员索普因为是印弟安人而被取消了金牌。而我们的北京奥运会没有歧视任何人,人人平等,只要通过你的努力就能拿到奖牌。所以说不分肤色。奥运会会不仅年轻人喜欢,老老少少都喜欢,所以说不分年龄。
B.读第二句,问有几个“啊”,看出了什么?学生能很明白地说出人们狂欢时的激动、开心、兴奋。通过朗读来感受。
C.读第三句。重点理解三个词“卓越”“友谊”“尊重”。
师:“卓越”就是非常好,非常棒。这届奥运会就办得非常好,是一届卓越的奥运会。奥运会追求的是卓越的精神,要求大家“更快,更高,更强!”比如运动员们不断拼博,不断刷新世界纪录,追求的就是这种好了更好,非常好的卓越的精神。
“友谊和尊重”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再读读《我和你》的歌词。
生读文中歌词。
师:看,我和你是朋友,一家人,心连心。这就是说世界各国人民都很友好,和平相处,这就是友谊和尊重。这就是奥运精神。
(5)出示:奥运会闭幕了,但是人们仍然停留在场馆里,迟迟不愿离去。
A.师: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再回到板书“无尽的留恋与不舍”。
理解“留恋”“和”“停留”,前者表示心情,后者表示人本身。
B.人们为什么不愿离去?(因为奥运会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人们不想结束这种欢乐。)让我们在《我和你》的歌声中再次去体会奥运会带给我们的快乐,齐读课文。
3、英英学古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4.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教学难点
背诵《静夜思》,并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养成教育训练点:
1.培养学生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2.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积累语言的兴趣。
教具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谁能背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一个小学生把在校学习的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的。
二、板书课题。(3英英学古诗)
三、初读课文
1.看图出示投影片。
学生说图意。
小结画面上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
两个人有说有应,这叫对话。
2.自学课文。
(1)教师讲述对话的书面形式。
(2)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划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3)会读本课生字,识记字形。
(4)理解下列词语
故乡明亮意思不由得家乡唐代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字词
教一首故乡静意思
(2)指名读准每个带点的字音。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故乡唐代不由得
4.通读课文
轻声读课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对话。
指出:文中人物名只默记心中,不读出来。
5.理清脉络
课文中英英和奶奶各说了几次?
(英英三次,奶奶二次)
每次各人都说了些什么?
小结:英英和奶奶的对话里有说有应,有问有答。内容完整,层次清楚。
我们平时和人对话也要注意互相对应,把话说清楚。
过渡:英英学习的是哪首古诗,我们下节课再认真学一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2.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读懂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课题,解释诗题。
“静夜”意思就是“静静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来说“静夜思”就是在静静的夜晚有着深深的思念。
2.看图。
出示投影片《静夜思》。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习。
第一句
(1)指名读。
(2)这句诗,英英是怎样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
(3)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
理解“霜”、“疑是”。
第二句
(1)指名读。
(2)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举头?
(3)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明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当他想念故乡时,头还是抬着望月亮吗?诗里是怎么说的?
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齐读《静夜思》。
4.朗读指导。
(1)用“/”画出句中的停顿。
(2)“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3)“光”、“霜”、“乡”要读得清晰。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
小朋友们,你们学习这篇课文以后,对学习古诗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三、指导背诵《静夜思》
1.听录音欣赏。
2.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3.分两个大组,交替背,听各一次。
四、写字指导
1.按笔顺描红的生字。代、英、举
2.其它要描红的生字。诗、意
五、作业练习
1.描红练习。
2.比一比,再分别组词。
波()代()
披()袋()
3.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英英学古诗
诗句-----背下来
诗意——-理解
作者——-了解
4、乡下孩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生活,培养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积极朗读诗歌、背诵诗歌的习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观察、启发他们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培养学生农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3—4)
1.出示课文录像:
请小朋友看一段录像,看谁看得最仔细,最认真!等会老师要请小朋友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放录像,学生欣赏)。
2.交流:(农田、小河、五颜六色的野花、小朋友在采野花、喂猪、挖野菜)
说得真好,说明小朋友看得很细心,那么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感觉怎么样?(景色很美、小朋友很开心)
3.是呀,我们乡下农村的景色是那么美,小动物是那么可爱,乡下的孩子们生活更是多姿多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乡下孩子的幸福生活(贴课题)——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4)
1.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边听边展开想象的翅膀,等会把你的感受告诉老师。
2.播放配乐朗读——生说自己的感受。
3.打开书自己大声地读读课文,你特别喜欢的那个小节多读几遍。
指名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生评价。
三、细读
1.学习第一节:(10)
(1)乡下孩子在他们的爸爸妈妈眼里是什么样的呢?
谁来读第1小节?(出示)
老师听出来了,真是个可爱的孩子。
(2)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一小节,看哪个小朋友能最先完成这个填空:
示:乡下孩子是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__。
指名回答——齐说。
(3)小朋友,闭上眼睛(音乐起)此刻你就躺在妈妈的怀里,尽情享受着妈妈的慈爱,妈妈轻轻拍着你的背,给你讲故事,你悄悄给妈妈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给妈妈唱学过的歌儿……
(音乐停),小朋友,这时候你感觉怎么样啊?(学生说)
是呀,在妈妈的怀里,孩子多象一只欢快的小黄鹂呀!
(4)(音乐起)请小朋友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趴在爸爸背上,爸爸带你来到田野里逮蚂蚱,捉蝴蝶,来到鱼塘边钓鱼,你感觉怎样?——学生说
对呀,和爸爸在一起的时光是多么快乐呀,刚才老师还看到有的小朋友边想边露出了笑脸,多灿烂呀,真象那盛开的野菊花,美极了!
(5)让我们伴着音乐再次感受乡下孩子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贴“幸福”)
——拿起书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第一小节。
2.学习第2、3节(15)
(1)乡下孩子的生活可有趣啦!请小朋友自由读读2、3小节,看看他们平时都做些什么?
(2)指名一对小伙伴读(评价)——生回答,师相机画出。
(3)假如你是乡下孩子,在这些事中你最喜欢做什么?为什么?
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还有谁也喜欢读的,一起读读。
(4)小朋友,(师指图)除了课文上的这些事,你还想做些什么呢?
(采野花、拾稻穗、割青草、逮蚂蚱……)
(5)采了野花,拾了稻穗、割了青草有什么用呢?你能照着课文里的样子也来说一说吗?
出示:采一束野花,____________________。
拾一把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
割一篮青草,____________________。
捉几只蚂蚱,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朋友看着图自己练练看,指名说。
(6)刚才我们是一句一句说的,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两三句吗?
说的真好,相信小朋友会把第2、3小节读得更好,让大家仿佛看到乡下孩子们那有趣(贴)的生活——齐读。
3.学习第四小节(3)
(1)听了小朋友刚才的朗读,老师真想马上到田野里听听小鸟的歌唱,闻闻花草的芳香,做一回乡下孩子,快乐地生活在大自然中。你想吗?
请读读最后一小节,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齐声有感情朗读第四小节。
(2)出示“旷野”词卡,师述:“旷野就是空旷的原野。”指名读好词语。
(3)农村虽然没有城市繁华,但是这里有阳光,有旷野,孩子们多快乐呀。
谁再来读第四小节。——男女生比赛读。
四、再读,背诵(4)
1.乡下美,乡下的孩子更可爱,喜欢乡下吗?让我们一齐读儿歌,把你的喜爱读出来,加上动作试试,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我们就是乡下孩子,让我们一起把这首儿歌读好。
2.这么美的儿歌能永远记在脑海里该多好啊!
小朋友自己试着背背——指名背——齐背
五、小结
今天老师带你们到乡下去游玩了一番,感受到那里的孩子们生活(贴)是多么幸福、有趣、快乐,真让人羡慕。
六、作业:
建议小朋友利用节假日,去周围走一走,看一看,把你看到的有趣的事告诉大家。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偏旁,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乡下孩子丰富多彩的生活,现在谁来说说乡下孩子丰富多彩的生活呢?
2.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分自然段逐段背诵。
2.情景引背——动作表演背诵。
3.同桌互背——齐背——指名背诵。
三、教学生字
1.(出示词卡)打乱顺序读词。
2.自学课后笔顺,并按笔顺描红。
3.怎样才能把字写美观,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作指导。
野:里字旁,跟读两遍。“里”作偏旁时,最后一横变为提。
嘴:口字旁要写在横中线上方,右边的“此”、“角”都要写得扁一些,不能拉长。
坏: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怀:左窄右宽,下部齐平。
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仿写、临写。
5.反馈检查。
四、作业练习
1.把句子补充完整。
(1)()的蓝天上飘着()白云。
(2)()的黄叶()地落下来。
2.照样子,填词
一(只)蝴蝶(动听)的歌曲挖(野菜)
一()小鱼()的阳光编()
一()草叶()的野菊吹()
一()大马()的笑容洗()
五、补充读物
太阳花
有泥土,
就把根扎。
小小嫩芽儿,
经得起风吹雨打。
从来不娇生惯养,
太阳越晒棵越壮。
天天醒得早,
迎着太阳的笑脸儿开花。
1.谁已经和红色的字宝宝交上了朋友?向大家介绍你是怎么认识的?
2.你能从儿歌中找一个字,想出它的双胞胎吗?
3.给方框中的字宝宝开花。
4.读了这首儿歌,你还能想到哪儿有关花的儿歌、谜语、成语呢?
花言巧语花团锦簇百花齐放花好月圆花容月貌
5.作业:观察太阳花的样子,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捉蝴蝶
含草叶无忧无虑
乡下孩子的生活挖野菜自由自在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笔算乘法(进位)》教案
课题:笔算乘法(进位)
课时:1课时(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教材第49页例2及“做一做”,第50页练习十一
备课安排:许xx(主备人)xx(参备人)
学习目标:
1、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
2、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轻松导入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38×1020×1491×4081×60
72×3050×3162×3070×21
2、笔算。
35×7=23×21=
让学生集体完成并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3、揭示课题: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4、板书课题:笔算乘法(进位)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
读一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怎样列式呢?48×37=?我们先估算一下。
48≈5037≈4050×40=2000(盒),大约有2000盒。
(一)出示自学指导:
怎样列竖式计算呢?
自学提示: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方法去想,列竖式计算,看看怎样得出得数。
(2)学生独立思考
(3)全班交流
展示自己的算法,并从以下方面交流。乘的顺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遇到进位时的处理方法。
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7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7乘8得56,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5;7再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4,得28个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5个十,得33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3,百位上也写3;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4)观察对比
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以前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有什么不同呢?
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出现了进位,计算时要加上进位的数。
(5)检测:
练习十一第1、3题
四、共学探究
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小组讨论总结,试着说出计算方法。
五、点拨提升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相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与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相加时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六、当堂训练
1、16251824
×16×13×17×19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5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用14小时,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有多少千米?
3、有36行苹果树,每行17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
4、商店特价出售成套茶具,每套茶具里有6个茶杯和一个茶壶,售价34元,今天工作人员共卖出38套这种茶具,一共买了多少元?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七、作业布置
《学习之友》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进位)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107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冀教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2107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冀教版)
第一单元排列问题
本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下册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一年级下册P57~P61)如超市开业情境中装饰的彩带和彩旗的排列规律,闪烁的交通信号灯隐含的排列规律等基础上学习的。通过把三组图形有规律的摆放和照像等问题,使学生认识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和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教育目标:
1.通过拼摆、交流、观察等活动,发现稍复杂的图形的排列规律。
2.结合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情,了解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3.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4.积极参加操作、拼摆、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图形排列的美妙。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本单元教材共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P1、P2),探索发现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
第二课时(P4、P5),探索、发现简单事物中的排列组合规律。
第二单元表内乘法和除法(二)
本单元内容是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初步了解乘、除法的意义,会口算2-6的表内乘法和相应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7、8、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乘法口诀表的整理,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等。这些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基础。
由于学生在学习2-6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时,对乘法口诀的总结、归纳和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本单元教材把学习7、8、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穿插编排。例如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后,紧接着就学习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同时,结合学习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安排了有关“倍”的知识。
教育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
2.经历归纳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
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在与同伴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7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共安排了4课时
●8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共安排4课时。
●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共安排5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共安排3课时
●解决问题安排了2课时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1.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立体形状。
2.在观察、辨认等数学活动中,初步获得立体和平面视图的直观经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察。
3.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感受从不同位置观察立体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四单元统计
1.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能根据数据完成简单统计图。
2.能对条形统计图表示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3.在调查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五单元认识1000以内的数
1.能认、读、写1000以内的数,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1000以内数的大小。
2.认识个、十、百、千等计数单位,理解各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含义;知道三位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够用图形表示1000以内的数。能用10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3.在估计、按规律数数、写数和掷点写数等数学活动中,感受1000以内数的意义,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了解可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第六单元方向与路线
1.经历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的过程,能根据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会用语言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行走的路线。
2.在辨认方向和路线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感受方向与路线跟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
第七单元千克和克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结合自己的经验,感知1千克和1克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培养估计的意识。
3.在测量、比较物品质量的过程中进行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对身边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有趣的比较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第八单元四边形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初步认识四边形,能辨认平行四边形。
3.了解七巧板,能用七巧板拼图。在拼图和图案设计的过程中感受图形的美妙,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4.在数学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欲望。
第九单元10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
1.掌握1000以内简单加、减法的口算技能。
2.使学生经历尝试、探索个性化算法的过程。在交流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能表达计算的思考过程。
3.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加与减(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教材P53——66的三位数的加减法。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口算;第二部分是三位数的加法;第三部分是三位数的减法。教材编排有以下特点: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会加减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加减法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优化计算方法。
(2)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并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养成教育训练点:
(1)互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协作、交流与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1、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一年级上册学过20以内加减法及其应用,下册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法及其应用。
2、本单元内容:
本单元将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以及解决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新苏教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8509.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