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合集(语文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合集(语文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归纳
一、常识部分:
1.作家作品:
《巴东三峡》的作者是刘大杰(1904——1977),他是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湖南岳阳人。本文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
《周庄水韵》的作者是赵丽宏,是当代作家,本文选自《散文选刊》(2000年第7期)。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的作者是冯君莉,是当代作家,天津人。本文选自《中国风景散文三百篇》。
《走进纽约》的作者是刘成章,当代作家,陕西延安人。本文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
二、课文的理解分析:
《巴东三峡》
1.解题:我们曾学过郦道元写的《三峡》,那是一篇文言文,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是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刘大杰写的,那美丽的三峡令人向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泛舟观赏,留下赞美的文章,《巴东三峡》就是一篇文笔非常好的游记。“巴东”是指四川东部,“三峡”是指我们的母亲河——万里长江上的一段最为雄伟壮观的景象“山水画廊”。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它共长193公里。
2.结构:本文按照作者的游踪顺序,由湖北的宜昌到重庆,逆流而上游览三峡。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总述三峡水的的险恶形势和作者的感受。
第二部分(3—6):详述作者游西陵峡的经过。
第三部分(7—8):详述作者游巫峡的经过。
第四部分(9):详述作者游瞿塘峡的经过。
第五部分(10):写游后作者的心情。
3.内容:这是一篇内容翔实的山水游记。作者叙述了经过长江三峡沿途所见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开头引用民谚渲染三峡一带险恶悲凉的氛围,叙述自己的感受:叹其奇伟,恐其险恶。特别强调巫峡最为险恶。接下来,按照逆流而上的顺序,写西陵峡山势之高低和水势之缓急,还具体描绘了它的四段景色:略写黄猫峡山高不险,水急不狭;详写灯影峡两岸的景色:江北险而无味,江南玲珑秀丽;又详写了崆岭峡的险峻形势:山横江中水极窄,崆岭滩险如鬼门关,水从高的石滩上倒注下来,上水行船难过;再写米仓峡(兵书宝剑峡)山崖高峻,昭君村,峰峦如聚。三峡中最美的一段是巫峡,所以作者在7、8两段里详尽的描述了巫峡水险山高,云雾多变的奇美景色。作者在写游瞿塘峡的经过时,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山水,又侧重描绘了两岸的人文景观: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最后作者以叙述自己走出三峡后“脱去危险”的愉快轻松,来反衬出三峡的险恶。
4.主题: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详尽的描绘了我国著名的长江三峡的雄伟美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5.特点:①依次描述,层次分明。②抓住特征,详略得当。③多种手法,生动形象。④恰当引用,画龙点睛。
《周庄水韵》
1.解题:这也是一篇游记。周庄,是一个镇名,在江苏苏州城东38公里处,昆山市西南33公里,在上海大观园旁的淀山湖畔,是“中国第一水乡”,“水韵”是指水的情趣。是作者在三次游了周庄后写出来的。
2.结构: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落,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4):略写前两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5——6):详写第三次游周庄的情景。
3.内容:本文紧扣住“水韵”二字,从不同的季节(春、冬)、不同的情态(动态、静态)、不同的角度,按照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描述了这个水乡的景色。先写总体印象:周庄的水美——倒影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周庄泛舟有诗意——桥多舟多,桥上低头看舟,船里抬头看桥;周庄的水多——无处不在,凭桥连缀,此中情景,恰似水城威尼斯。接下来,作者略写了前两次的情景:第一次是在春天,春雨蒙蒙,犹如一幅水墨画;第二次是在冬天,雪后景美,色声动人。然而作者并没有满足于一两次的浮光掠影,于是他又三游周庄,把周庄又做了个更仔细的观察,详细描写了周庄的水韵: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旅游节)周庄彩光映河,多姿多彩,船过波起,光斑漾动,静水莹莹,星光闪动,蓝天黑屋脊,相映成图画,庆典的焰火,缤纷的礼花,水光相映,摇曳生辉。周庄的夜晚如梦如幻,童话般的神奇。
4.主题:这篇游记作者通过三次写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充分表现了周庄的“水韵”,写出了它的多姿多彩和动人心弦的景象,表现了周庄水乡在改革开放以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和对外开放意识。
5.特点:①按照时空顺序,多角度去描写景色。②先略后详,逐步加深了描写。③运用多种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描写景物。
积土成山
1、丰富的字词——用
①生字:
袅niǎo崆kōng浣huàn秭zǐ瞿qú巅dIān夔kuí
滟yàn滪yù橹lǜ斑bān斓lán眩xuàn谛dì
娴xián熟shú璀cuǐ璨càn湛zhàn恬tián逶wěi迤yí
安谧mì牦máo牛潸shān然娓wěi繁衍yǎn篝gōu火砭biān
脍kuaì炙zhì巉chán擎qíng皑ǎi镢jué烙lào印镳biāo炽chì
②多音字:
削xiāo削皮横hèng横暴哈hā哈哈大笑抹mò拐弯抹角
xuē剥削héng纵横hǎ哈达má抹布
③词语:渺小奇伟清寒斑斓迷离炫目晶莹参差谛听娴熟摇曳璀璨凝重缤纷勾勒颠簸戈壁肃穆涟漪妩媚震慑伫立粗犷安谧篝火沟壑谦卑灵感喧嚣炫耀猥琐赫然袅袅不断如泣如诉瞬息万变稍纵即逝扑朔迷离海市蜃楼潸然泪下得天独厚脍炙人口自然而然安家落户世外桃源虚无缥缈首屈一指超尘脱凡重峦叠嶂微不足道自惭形秽眼花缭乱分道扬镳
2、精彩的描写句
①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赏析:这个句子抓住“窄”、“急”、“曲折”、“多滩”等词语,运用排比句式突出了江水之险。语句整齐简短,给人深刻的印象。
②山的好处,在不单调。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赏析:这个句子突出了山峰的特点——高,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峰有了人的动作,化静为动,显得生动有趣。
③“上有六龙回曰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李太白这几句诗,写得深,写得活现;没有夸张,没有虚伪,完全是写实,把巫峡这一段险恶奇伟的形势,表现出来了。
赏析:本句恰当引用了李白的诗句,生动地突出了巫山险恶奇伟的形势,起到了以一当十的效果,且使语言富有文采。
④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
赏析:这个句子生动地写出了云雾的奇幻多变。两个比喻的连用,与庐山的对比,突现了巫山云雾的神奇有趣。
⑤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赏析:此句细腻地描写出水声的婉转柔和,比喻巧妙恰切,语言优美动人,引起人无限的遐思。
⑥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色种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赏析:此句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了青海湖独具的魅力:“蓝”。先用排比句描写出湖水的独特,然后联用两个比喻,生动传神地写出湖水的明净、深湛、温柔恬雅的特点。语言极为美妙动人,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这么美的一些句子,你不想自己也试一试吗?请做仿写练习:
①以“树的奇,________”开头仿写第①句。
②以“车流”为话题仿写第②句。
③以“桃花”为话题仿写第③句。
④仿照第④句的两个比喻句,请你再写出两个比喻句来表现巫山云雾的神奇多变。
⑤以“细细谛听,乐曲_____”开头仿写第⑤句。
⑥以“雨后蓝天的美,____________”开头仿写第⑥句。
⒊多彩的语文常识——赏精美的古诗谚语
①巴东三峡巫峡长,猿猴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②青滩叶滩不算滩,空冷才是鬼门关(谚语)
③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
三、精段阅读——究
(一)《巴东三峡》中描写巫峡的两段文字,可带着以下几个问题精读。
1、巫峡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2、文段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举例说明,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巫峡的江水、山和云的特点各是怎样的?、文中两处引用的作用是什么?
4、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练习仿写。
5、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6、请以导游的身份向父母或朋友介绍巫峡的景致。
(二)《周庄水韵》第4-6段可从以下几点探究。
1、作者向我们描述了哪几幅图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作者为什么略写前两次而详写第三次游周庄的情景?
3、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4、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之处,并练习仿写。
5、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述第三次游周庄的情景的?
6、作者通过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是要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7、如果你去周庄,你会对周庄的哪一方面最感兴趣?为什么?

二单元学习的知识点:
(一)常识部分:
1.作家作品: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体裁是消息,作者是许基仁、刘广、林榕均,这三个人都是《人民日报》的记者。本文选自2001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特写,作者周婷、杨兴是著名记者。本文选自《通讯名作100篇1949——1999》。
《生命之舟》是一篇电视新闻,作者梁家新是著名记者。本文选自《中国新闻奖作品选(1998年第九届)》。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一篇人物通讯,作者谭士珍,著名记者。本文选自《晚报文萃》1990年第5期。
文体知识:新闻作为一种文体是目前世界上发表量最大、受众最多的文体,它通过各种传媒(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对当前的政治事件和社会生活进行报道。其特点是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它通常有这样几种形式:消息、特写、电视解说词、通讯。
(1)消息的要素及结构特点:
消息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消息的结构: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主体(消息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对导语内容作进一步的扩展和阐释)、背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有时省略或暗含在主体中)。
(2)特写及其特点:
特写也叫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它侧重于“再现”,采用文学手段,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发生的现场,或某些重要精彩的场面。
(二)基础知识部分:
1.应掌握的字词:萨sà矜jīn阪bǎn噙qín翩piān淇qí冉rǎn
簰pái梭suō苟gǒu籼xiān蕊ruǐ矢shǐ钵bō
2.多音字:
bó停泊shuài率先qǔ歌曲ái挨打
pō水泊lǜ圆周率qū弯曲āi挨家挨户
3.形近字:
崖yá悬崖失shī损失遗yí遗留籍jí籍贯冉rǎn冉冉擒qín擒拿
涯yá天涯矢shǐ矢志遣qiǎn遣送藉jí狼藉再zài再见噙qín噙泪
4.词语(课文注解以外):据自己的词语积累量和对文章理解的需要归纳。
例如:急流勇退、冉冉、率先、穿梭、同期声、截止、丰硕
(三)课文的理解分析:第一篇:《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1.解题:这是一篇消息。正标题是“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下面的一行字是副标题“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正标题概括了报道的中心事件,用一个“喜”字贯穿全文;副标题突出了中国得票数之多,充满自豪。
2.背景:申办奥运会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1990年7月,邓小平视察北京亚运村时提出:“中国要申办奥运会。”1993年开始首次申办,到2001年7月13日申办成功,“申奥”一直是举国上下普遍关心的话题,为“申奥”贡献力量是全国人民共同的行动。现在中国已具备了办奥运会的各个方面的条件,相信2008年的奥运会在我国一定会开的最完美、最壮观、最成功。
3.结构:
第一部分(1——2):导语。概述了报道事件中的核心内容:中国以绝对优势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第二部分(3——11):主体。用足够的材料和典型的事例将导语部分具体化
第一层(3):说明中国的态度。(认真履行承诺,办好奥运会)
第二层(4——5):报道了两轮投票的情况。
第三层(6——11):报道了中国人及国际体育界人士的反映。
文章开始的第一句话(略粗的黑体字)叫电头,主要是交代消息的来源,反映消息迅速及时,背景和结语都蕴涵在主体里。
4.内容:开始作者先以抒情的笔调表达中国人申奥成功后的无比喜悦和无比激动之情,又用一组确凿的数据展示中国的优势,说明中国申奥成功是众望所归。接下来是各界的反映。
5.主题:这则消息迅速及时地向全国人民报道了中国申奥成功的喜悦,表达了中国人民无比兴奋的心情。
6.特点:语言简洁明了,如:“该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的“该”字,就写出了无限的感慨。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如:写刘淇对记者说,“刚才签字的钢笔无比珍贵,要永远保存下去”的细节,说明了奥运会对中国来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第二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1.解题:这是一篇特写,“别了”是告别,“不列颠尼亚”本是英国皇家游轮的名称。题目表面的意思是告别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实际的意思是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2.背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样的报道有很多,而较完整的反映英方撤离的情景的唯一一篇。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此文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3.结构:第一部分(1):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降落,接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相当于导语部分。
第二部分(2——11):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以及有关背景资料。这也是文章的主体。
3.内容:本文开门见山的点题,然后记叙了英国的告别仪式。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第二个场景:晚6点15分举行英国治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下降,五星红旗升起。第四个场景:7月1日王子和港督登船离港。
4.主题:这篇特写性消息,集中地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英国一个半世纪的殖民地统治结束后的无比欣喜之情。
5.特点: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资料,加大了文章的容量;语言庄重,对比鲜明,耐人寻味。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归纳
1、丰富的字词,请你积累
⑴生字殉忱拈隘拙讹圩契悯摞阀躬
⑵多音字
薄担觉解乐重应还尽得曾强宁恶佛提铺挑累率发干活称落要塞
(3)词语
殉职热忱狭隘鄙薄不足道费解推敲斟酌文雅逻辑时髦规范圩堤失意恩惠训诫诞生亲躬捷径裨益精益求精见异思迁拈轻怕重麻木不仁漠不关心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以讹传讹约定俗成一劳永逸七月流火不假思索头头是道娓娓动听平易近人不以为然满不在乎七月流火如释重负海阔天空心安理得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小心翼翼循规蹈矩疲惫不堪筋疲力尽
2、精彩的句子,请你欣赏
(1)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3)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4)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5)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3、多彩的语文常识,请你了解
(1)“议论文”知多少
(2)认识白求恩
(3)《诗经》知多少
(4)认识“孔孟曾”
阅读向来是衡量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下面,我们为同学们精选了课文中的几个重要段落,看看你的阅读能力到底如何。提醒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审题,深入探究,让阅读能力更上层楼。
[更上层楼]
(一)阅读《纪念白求恩》2、3段,探究下列问题。
1、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不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选段是以议论为主的段落,其议论中心的概括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⑧句连续用了两个双重否定句“没有一个不”,请将其改为一般陈述句,试比较一下表达效果。
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在用词上极其讲究,揣摩第①句加线词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中对白求恩分别用了三种不同的称呼,为什么?请在横线上简要回答。
(1)白求恩同志___________________
(2)白求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求恩医生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选段结构分析正确的一顶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提要
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小说知识提要
1、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与具体的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载。(相对于诗歌、散文、戏剧而言)
2、三要素:
A、人物:1、了解人物的刻画方法:描写类: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2、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通过人物描写来把握,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3、景特烘托:烘托心情或处境或命运,渲染气氛,交待环境,推动情节发展。
B、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程,展现人物思想的载体: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般文章划分层次按此。
C、环境:人物生存的时空:自然环境:自然的时空景致;社会环境:人物生存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代观念,法律,道德伦理等。
二、四文的对比表
篇目作者及出处大体内容及中心
鲁提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回小说通过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前后情节的叙述,塑造了一个敢爱敢恨、嫉恶如仇、伸张正义、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英雄人物形象,表达了被压迫人民的愿望。
范进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课文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疯癫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物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了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及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乃至整个封建社会。
选举秦文君
《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小说围绕一次学生会干部选举而展开,主要记叙了墙外噪音影响孩子们正常上课及林武翔被子砸伤之事,以鲁艳青、贾里为代表的同学积极发起并处理这些小波折的故事,表现了他们的聪明、活泼、热情、积极。并告诉我们:人生滋味是多味的,人不可能天生是伯乐。
山米贝尔斯小说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山米与外祖父相处的一段经历,它使山米的情感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表现了祖孙两人的倔强与爱心。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爱不仅使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关切,甚至也能使人与动物,与大自然相沟通。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复习提要:事理说明文
一、说明文内容提要
1、说明文分类:按对象:事物性说明文《苏州园林》《未来的桥》;事理性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死海不死》;接语言:文艺性说明文与平实说明文。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按时间先后进行说明),空间顺序(由远及近,由内到外,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等);逻辑顺序(由表及里,由果到因,由浅到深等)。
3、说明方法:
※举例子:是利用列举实例的办法把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解说得具体明白。
※列数字:有些事物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用一些数字说明,往往可以使读者了解得更清确、更具体。
※分类别:是按照一定标准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分类,加以说明,使之眉目清楚。
※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如统筹方法是一种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用A是的B或的B,叫A。
※作诠释:用通俗浅显的语言对事物特征作一般性解说。
※作比较:用具体的或大家比较熟悉的事物与被说明事物作比,使它留下具体而鲜明的印象,突出事物的性状特征。
※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这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征,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图表:用图表说明事物,往往能够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说明更直接,更具体。
※引资料:包括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具体。
※摹状貌:就是对说明对象用生动语言进行描绘,相当于记叙文中的描写。
4、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就是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要求对事物进行周密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而且要求运用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的特征遣词造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模棱两可,不夸张。主要体现在状语和定语进行修饰和限制上。如“《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中的“大约”“可能”之所以这样用是因为不敢完全肯定我国古籍中是否还有比这更古老的桥的记载。所以要加上这些修饰词。
二、阅读训练
(一)、阅读《雨林的毁灭》一文6——10段,完成下列问题。
1、所选语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动用了的顺序进行具体说明。
2、第7段用的说明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绿色植物和海藻的作用,即
3、第8段说明对象是,运用了的说明方法,阐明它们能从空气中摄取大量二氧化碳,对净化空气的作用非常大。
4、第9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这一段按顺序进行说明。第句总说,第句分说,第句总说。
5、请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为“光合作用”下个定义,或用图表方法来说明“光合作用”。
2、读了所选语段,你一定认识到保护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重要性,那么,请你设计两条保护地球多样性的标语,要求语言优美且容易接受。
A、。
B、。
(二)、阅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倒数第二段,完成练习。
1、这一段的中心句是。所用的说明方法有,,。
2、这一段中表明举例子的词语有、、,这样定的作用是

3、若奖“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一句中的仅字去掉,句意有什么变化?

4、这一段文字列举了三个事例,其安排顺序是()
A、由个别到一般B、由一般到个别C、按时间的先后顺序D、按古今中外的顺序
5、这一段列举的三个例子分别从哪些方面(依次)说明的()
A、从花瓣、花色、品种三方面B、从大花、小花、草花三方面
C、从木本、草本、一年生三方面D、从花色、品种、花瓣三个方面
6、这一段共9句话,选出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现代文阅读指导现代文阅读之方法篇
一、考什么?
1.文本解读:⑴主要内容;⑵主题思想;⑶结构层次。
2.语言品析:⑴关键字词;⑵重要语句。
3.模仿创新:⑴句式仿写;⑵评价探究。
二、总纲
㈠读文
1.文章的题目;
⑴题目隐含的信息:①重要内容;②写作对象。
⑵说说题目好在那里?
方法:一般分析题目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联系文章的主题。
2.文章的开头;
作用:⑴开篇点题;⑵总领全文;⑶引起下文。
3.文章的中间;
作用:⑴独立成段的是过渡(承上启下);⑵段末的总结句是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4.文章的末尾;
作用:⑴篇末点题,画龙点睛;⑵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⑶首尾呼应。
㈡解题
1.法则: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中找。⑴用原文语句回答:摘录全句。⑵用自己的话回答:截取关键字词作为答题要点。
2.解释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方法:⑴语素分析;⑵同义替代;⑶喻义还原;⑷贬词褒用。
3.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多为比喻句)的含义。
方法:从修辞角度分析,一般是为喻体找出本体,将比喻句转换为陈述句,即句式转换。
三、小说的阅读
1.简述故事情节。
方法:⑴谁(为什么)干什么(怎么样);⑵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2.线索。
⑴明线(主要内容);⑵暗线(主题思想)。
3.主人公。
一般说来,作者想歌颂或要批判的人就是小说的主人公
4.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⑴外貌(肖像、神态、衣着)描写;⑵动作(行动)描写;⑶语言描写;⑷心理描写。
5.环境描写。
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的心情。
6.主题。
小说中的议论是作者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揭示生活和形象的意义,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小说中的议论往往就是小说的主题。
四、说明文的阅读
1.说明对象(注意区分:全篇还是局部)
2.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般是事物说明文,可在文中直接找出或概括各段的要点。
3.说明的主要内容
A、事物说明文:主要内容=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
B、事理说明文:可从现象的起因(根源)、性质(工作原理、危害性)、解决措施(用途、发展前景)等方面入手。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上两类常见于事物说明文);逻辑顺序(常见于事理说明文)
5.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⑴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摹状貌(即说明文中的描写)。
⑵作用: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往往是该段所要说明的。
6.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和生动
⑴准确:常以加点字能否删去的形式出现。答题规范:不能删去,**(加点字)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不符合实际情况,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⑵生动:主要的体现在形容词、动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上。
五、议论文的阅读
㈠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1.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1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收篇。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㈡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㈢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喻证法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㈣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
②递进式。
㈤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㈥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语文版八册上册第六、七单元复习提要
文章内容提要:篇目作者及出处内容中心
小石潭记:柳宗元唐代文学家,“韩柳”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水、游鱼、树木、岸势,着意渲染了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哀、凄怆的情感。
承天寺:苏轼,北宋文学家,“三苏”描绘了自己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怀。
恒山记:徐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文章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一步一景,移步换景。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的实践精神。
满井游记:袁宏道,明代文学家“三袁”公安派作者通过描写早春满井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思想感情。写景细腻,高喻工巧,语言俏丽,有春风拂面之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战国思想家、教育家。“亚圣”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的例子,论述忧患可激励人奋发向上,正反结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论,激发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曹刿论战:左丘明,春秋时期,《左传》记叙长勺之战的整个过程,紧扣曹刿的一言一行,阐述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采取战略上取信于民,战术上后发制人的原则。
干将莫邪:干宝,东晋史学家文学家《搜神记》记叙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剑而干将遭杀身之祸,后其子为父报仇巧遇侠客英雄,用计杀死楚王的经过,表出了他的复仇心理及侠客的智勇和侠义心肠。
劳山道士:蒲松龄,清代文学家。《聊斋志异》记叙了一个姓王的读书人到劳山师学习道家法术的故事,揭示了只有不畏艰辛,一个人才可能取得某种成就,否则,只可能到处碰壁的道理。
茅屋歌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诗圣,诗史子美,杜陵野老通过描绘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推已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才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代诗人边塞诗人叙述作者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游山西村:陆游,南宋爱国诗人,《剑南诗集》写于乾道三年初春,当时作者在山阴乡下,诗中表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渔家傲: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通过对边塞秋季风光的奇异独特的描写和抒发守边将士的情怀,表现了守边将士的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应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浣溪沙:苏轼号东坡居士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易老而叹息,抒发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观刈麦:白居易、香山居士通过作者的所见所感、反映了沉重的赋税剥削给劳动人民造成的极大痛苦,寄托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赤壁:唐代文学家、小李杜借一支断刊戟引发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抑郁之情。
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文学家《正义歌》诗人通过自述国破家亡的境遇,抒发了他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已亥杂诗:龚自珍,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写作者辞官后的离愁别绪及诗人从自然界景物的转化中,悟出了生命的真谛,体现了作者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强烈社会责任感。
山坡怀潼关怀古:张养浩、元朝散曲家借凭吊潼关古迹,追忆历史,阐发议论,指出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也不会因为朝代的更替而有所改变,表达了作者对广大人民痛苦的同情,同时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广大人民死活予以鞭挞。
默写试题(略)
阅读举例《小石潭记》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本文写作思路
6、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7、第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8、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9、潭水有什么特点?
10、作者是怎样写鱼的?
1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1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下面的加点字词。
(1)①举()②曾()③作()④出()⑤恒()
(2)畎亩①()②是人也()③空乏()④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③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⑤人恒过,然后能改;
⑥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3、用原文回答。
①造成一个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②阅读第二段说说历史上承担“大任”的人之前经受了哪些痛苦的磨练?这种磨练跟他们带来了哪些益处?这些人在思想上经受的磨练是什么?
③作者针对国君提出的论断是什么?
④根据全文作者归纳的观点是什么?
4、选文第三段通过一正一反的论证,阐明了怎样的道理?
5、文中第一段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事迹,其共同特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其中与《曹刿论战》的背景有关的人物是谁?
《曹刿论战》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又何间焉立有间②公问其故并驱如故
③肉食者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④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解释。
①驰()②鄙()③糜()④孚()⑤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③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④彼竭我盈,故克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用原文回答。
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
②“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事?
③“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的原因是什么?④第二段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肉食者鄙”
⑤“取信于民”是针对什么所说的?5、在文中找出《孙子兵法》中的“以逸待劳”、毛泽东“敌疲我打”战术相近的句子。
6、从文中看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7、文中曹刿高超的指挥才能表现在哪些地方?
8、“既克,公问其故”此句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9、试概括第二段的中心。
10、第三段曹刿论述了战争取胜的哪两个方面的原因,因自己的话概括,并概括本段文字的内容。
11、用自己的话概括“一鼓作气”到“故克之”所阐述的观点。
12、你认为“长勺之战”的胜利与鲁庄公有关吗?说说理由。
13、读了这篇文章鲁国获胜给你的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实际生活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得超过30个字)。
14、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历史上你最崇拜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记承天寺夜游》
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怀民亦未寝( )
(3)盖竹柏影也(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用“/”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2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2)水中藻荇交横
3、这篇幅短文写了一件事,请概括出来。(2分)
 
4由“月色入户”你联想到的古诗句有“”(2分)
5这篇短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3分)
6、你喜欢文中的哪一句话,请选出来,然后谈点看法吧!(3分)
答:。
7、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2分)
8、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括号内的字词.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怀民亦未(寝)( )
(3)(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用“/”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庭下如积水空明(2)念无与乐者

10、这篇幅短文写了一件事,请概括出来。(2分)
11、由“月色入户”你联想到的古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举两句)
12、这篇短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你喜欢文中的哪一句话,请选出来,然后谈点看法吧!
14、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作文复习指导
为便于操作,我们再从六个方面略加说明。①醒目的标题。标题醒目,是整篇文章的一个亮点。仅这一点就能使阅卷者为之瞩目,并对尚未谋面的文章产生较大的好感。先声夺人,这是提升作文档次的一种极有效手段。②精彩的开头。开头是展现给阅卷者的第一缕阳光,考生尤需悉心打造。它不仅奠定了行文的基调,而且也带给阅卷者一份好心境。③意味深长的结尾。结尾是留给阅卷者的最后一道风景,一定要给阅卷者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惊喜。④深刻的议论。一段甚或一句精彩的议论,不仅可以升华文章的主旨,而且还能给人以心灵的感悟和启迪。⑤动人的细节。如果说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那么细节就是人物的血肉。只有抓住了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朱自清语),才能使形象丰满起来。⑥美化的文面。文面整洁干净,书写端正美观,
字清晰规范,标点准确无误,篇段合乎款式,字数合乎规定,等等。
画龙点睛精心拟题
标题是作文的眼睛。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
2“题好一半文”。
3、从内容上看,文章的题目要力求新颖脱俗,使人一见有为之一震的感觉。
4、从立意上看,要“求真求细”“量体裁衣”,力求让拟定的题目能概括文章的主要精神。
1、巧用修辞修辞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如:
(1)比喻
《我渴望老师的“阳光”》
(2)借代
《人生需要掌声》“掌声”代“鼓励”
(3)层递《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
(4比拟
(5)对偶
(6)对比
(7)双关《我最需要一剂良药》(安徽庐江)文中“良药”既能治腿疾有能治心病,一语双关,内蕴丰富。
(8)设问《错?对!》(江苏南京)先问后答,以简驭繁,又穿插标点,构思巧妙。
(9)反问(10)顶真(11)反语(12)仿拟(13)引用(14)反复(15)通感
善于引用(1)引用诗词(2)引用歌词
3、借用符号
整体构思确定主旨
1、循规蹈矩2、着意求新3、逆向求异
4、深入开掘5、咏物意蕴6、画龙点睛
值得注意的问题
1、话题与材料脱节,另起炉灶,立意偏颇。话题作文最要紧的扣住主题,但一些考生却去写毫无关系的事情,结尾又不点题。文体不限,并非不要文体。有些考生写出“四不象”的作文,各种表达方式不恰当地组合在一起,前面看像记叙文,后面看又像议论文。这种“大杂烩”自然影响到文章中心的表现,进而影响到对文章整体水平的评价。
2、所用材料陈旧,或所编故事不合生活逻辑,过份夸张、失真,有不少套用现成的材料。一些考生有的叙事空洞,苍白无力;有的胡编故事,经不起推敲;有的叙述没有真情实感,无病呻吟。
3、论题太大,议论空泛。一些考生的文章自始至终没有点明论题,观点不鲜明,论证不严密,举例不典型,甚至全文没有一个清晰的论据,全是自己的话翻来覆去地讲,影响了文章的说服力。
4、看重创新,有时弄巧成拙。
5、所拟题目不能准确传达所给材料的主题信息,文题不统一。
6、其他:错别字、语句不通、漏拟题目、字数不足、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
 

相关知识

九年级语文上册《秋水》复习资料(语文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秋水》复习资料(语文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语文上册《秋水》复习资料(语文版)

第20课 《秋水》

一、文学常识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散文,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二、重点字词

泾jīnɡ 涘sì 渚zhǔ崖

1.通假字不辩牛马:通“辨”,分辨泾流之大:通“径”, 直流的水波

2.词性活用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作动词认为……少,认为……轻,轻视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秋水时至: 名词作状语 按时

3.古今异义面目古:面孔今:相貌

大方古: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不吝啬,自然,不拘束。

4.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 闻道百听说 

 若 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闻少仲尼之闻见识

 若毒之乎你 河伯始旋其面目 才

若使人之所欲假如 始吾弗信开始 而 顺流而下表修饰始髻鬟之始掠 刚刚

少仲尼……而轻伯夷……表并列未始无春曾经

5.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句(倒装句):“于大方之家”后置。 

“我必定会永远被修养极高的人所耻笑。”

4.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见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三、本文寓意

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小大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见闻而骄傲自满。

其它:

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2.谦受益,满招损;3.自大由于无知;4.知耻近乎勇;

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7.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四、写作手法

对比(见板书)

五、课后思考题一、二

九年级语文上册《茶馆》复习资料(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茶馆》复习资料(语文版)

一、文学常识

(1)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戏剧文学即戏剧剧本。

(2)戏剧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舞台提示(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和人物自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

2.老舍(1899—1966),著名剧作家,小说家。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剧本《龙须沟》、《方珍珠》等,其中《茶馆》是建国来最有成就的剧作之一。

二、字词

戊(wù)戌(xū)遛(liù)鸟拉纤(qiàn)趿(tā)拉(la)太监(jiàn)珍馐(xiū)

咂(zā)摸文绉绉(zhōu)关饷(xiǎnɡ)侦缉(jī)伺(cì)候 眼拙(zhuō)

化干戈为玉帛(bó):化战争为和平。干戈,本指兵器,这里代战争。玉帛,指国与国交往做礼物的玉器和丝织品,代指和平。

兵荒马乱:指战时社会动荡,百姓生活不能安定的景象。

绫罗绸缎:形容穿着十分华贵。

横眉立目:形容强横、愤怒,凶恶等表情。

陶朱之富:像陶朱公那样富有。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形容各有各的本领,各显各的深厚。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相书上认为大富大贵的命相。

三、文章思想内容

《茶馆》共三幕,每一幕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清末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

第二幕:民国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惨淡经营。

第三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

文章选自《茶馆》第一幕,主要写戊戌变法后,通过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对话、行为,反映了清政府的腐败,社会动荡不安,洋人横行,国民遭殃而又互相倾轧的社会现实。

四、写作特点

1、人物多,头绪多,通过人与人之间多种多样的一个个小的矛盾事件,来构成整个时代的大的矛盾冲突。

2、语言有特色。精炼而又个性化的语言,是老舍戏剧语言的特点。精彩的潜台词是老舍语言的又一突出特点。

五、重要问题

1、结尾“将!你完了!”潜台词是什么?文中哪些地方反映了清末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1)潜台词是:晚清政府完了,清朝社会完了,这个时代灭亡了。

(2)例如:达官贵人为争一只家鸽而大打出手;荒淫无耻的朝廷老太监竟然娶妻;八十二岁的卖挖耳勺的孤老沦落街头;饥肠辘辘的农家姑娘被卖入火坑;常四爷因为一句话被捕入狱;戊戌变法失败、帝国主义入侵等,显示了晚清反动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之间的尖锐矛盾,揭示了这个时代必然灭亡的命运。

2、结合常四爷的台词,分析人物性格。

(1)当二徳子向他逞凶时,他言辞犀利回敬对方“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明里讥讽二德子,暗中指责腐败政府,表现他刚强的性格。

(2)“反正打不起来……”说明他不满于富户人家为一只鸽子而争斗。

(3)“唉!连鼻烟也都从外洋来!这得外流多少银子啊!”说明他痛心于洋货倾销,国家的银子外流。

(4)“大清国要完”,说明他对清朝的腐败和命运深表担忧。

(5)“李三,要两碗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去!”说明他有同情心。

(6)“甭锁,我跑不了!”表现了他临危不惧的刚强性格。

总之,常四爷是一个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有正义感,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

3、体会秦仲义和庞太监对话中丰富的潜台词。

秦仲义的第一句台词“庞老爷!这两天恁心里安顿了吧?”言下之意戊戌变法曾经让庞太监心里忐忑了一阵子,变法被镇压后,庞太监的心里才“安顿”。庞太监的回答也是很有气势,“谁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一句话点明了这个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保守势力重新得势。当庞太监将秦仲义划入维新派阵营,讥讽他的势力“比做官的还厉害”时,秦仲义毫不惧怕,以退为进,反唇相讥“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最后,两人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笑声中互相告别,其实却是在暗中较劲,绝不服输。他们的较量,实质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新旧两大势力的较量。

4、人物形象

王利发:是一个圆滑自私、胆小怕事、精明强干的小商人的典型,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的写照。

秦仲义: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这幕中展现出他雄心勃勃梦想通过办大工厂搞民族工业来救国,胸怀理想,要做大事。只是到最后,他也没有逃脱破产的厄运。这个人物形象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族资本家的命运。

九年级语文上册《马说》复习资料(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马说》复习资料(语文版)

第28课 《马说》

一、文学常识

1、作者韩愈,唐朝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和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世称昌黎先生。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杂文。“马说”就是谈马或论马。

二、理解性默写(用原文句子回答)

1、中心论点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写千里马悲惨的句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或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写出食马者愚昧昏庸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三、读准字音

祗(zhǐ)骈(pián)槽(cáo)枥(lì)才美不外见(xiàn)

其真无马邪(yé)食(sì)之不能尽其材粟(sù)

四、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饲养、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语气词“吗”。

五、一词多义

常1、千里马常有。(经常)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

其1、安求其能千里也?(它,指千里马)2、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

3、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4、策之不以其道?(它,指千里马)

食1、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饲养,喂养)2、食不饱,力不足(吃)

3、一食或尽粟一石(顿) 4、身上衣裳口中食(食物)

能1、食之不能尽其材(能够) 2、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策1、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动词)2、执策而临之(鞭子,名词)

3、策勋十二转(记载)

之1、策之不以其道(它,指千里马)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3、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4、虽有千里之能(的)

5、何陋之有(提宾助词,表宾语前置 不译)

而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顺接)

3、执策而临之(表修饰)4、而山不加增(然而,表转折)

5、富而可求也(表假设)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以1、不以千里称也(用、按照)2、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3、以啮人(如果)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6、以君之力(凭借)

六、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充分发挥出来。

3、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4、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完。

七、指出句式1、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日行千里的马。

八、内容理解

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千里马”喻人才;“伯乐”喻会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2、课文三个自然段末字“也”表达的语气,分别是:一、陈述语气,二、反问语气,三、感叹语气。包含的情感对应是一、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之情,二、对埋没人才的愤怒,三、对愚妄无知的统治者的嘲讽。

3、课文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起的作用是:是立论的依据,说明伯乐对于千里马起决定的作用,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4、课文最后一段运用了三种修辞是:排比、反问、引用。作用:增强语势,把愚妄无知的统治者刻画得淋漓尽致,表达作者辛辣的嘲讽。

5、举两个“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故事;(1)萧何月下追韩信,使韩信成为汉代著名的将领。(2)、舜在田间耕作的时候被尧发现并起用。

6、应该如何对待“千里马”:要善于发现千里马,要善待千里马,让它充分施展才能。(或要善于识别人才,善待人才,善用人才)

7、结合实际,谈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理解。

(答:它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在封建

君主专政的社会里是很有道理的。但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不能坐等机遇,而应毛遂自荐、自我推销、张扬个性、展现自我,主动去发现“伯乐”,做时代的弄潮儿。)

九、熟记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十、积累成语

1、头字马:马到成功、马失前蹄、马首是瞻、马革裹尸

2、二字马:快马加鞭、万马奔腾、走马观花、老马识途

3、三字马:车水马龙、人高马大、兵荒马乱、蛛丝马迹

4、后字马:千军万马、青梅竹马、塞翁失马、害群之马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7303.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