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豆腐颂》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豆腐颂》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豆腐颂》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风特点。

2、品味文中豆腐的特点,领悟豆腐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品味文中豆腐的特点,领悟其文化内涵。

2、学习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豆腐,再普通不过的一种食品,人们对它再熟悉不过。可作家林海音却对它情有独钟,大加赞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悟林海音那独特的“豆腐情结”。

二、走近作家

(展示作家图片)M.jab88.CoM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出生在日本,不久返台,因台湾已被日本侵占,后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就在北京长大。就读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回到故乡台湾后开始文艺创作,作品有散文集《两地》、《作客美国》等,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婚姻的故事》等,长篇小说《春风》,及许多文学评论等。她是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人,也是台湾文坛之“保姆”。

结合课后参考材料《台湾文坛的保姆》,介绍其文风特点。

1、生于日本,父母不甘当日本亡国奴,性格受其父母影响。她跟随父母四处奔波流浪,向往一种平和,自由的生活态度,所以她的文风也是很怀旧和平和的。

2、在北京长大和读书,受到京味文化中那种雍容、大度、典雅文风的影响。

3、作新闻记者、编辑,眼光敏锐,锻炼了她的文艺素质。

三、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设题:读过文章以后,豆腐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

容易配菜;视觉洁白;触觉柔软;味觉香淡;价钱便宜;营养价值高;制作简单;历史悠久;有医学价值;深受欢迎。

四、再读文章,梳理内容

设题:文章写了关于豆腐的哪些内容

(1、2段)概说豆腐的美及配菜方便

(3、4段)豆腐的作用:营养价值高,养颜

(5、6段)工艺做法:泡—磨—滤—添—压

(7、8段)历史变迁:汉—宋—清

(9段)名称沿革:菽乳—黎祁—来其—少宰羊

(10段)豆腐是“贫苦老实和勤劳”的象征

(11—16段)“麻婆豆腐”的传说和做法

(17—19段)作家梁容若在困苦中“知道豆腐的价值”,及有关各地豆腐的不同做法的见闻和感受

五、三读课文,品味深意

设题:豆腐对于中国人来讲是再普通不过的食品,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题目?(领悟写作意图)(结合20、21段)

文章写的是豆腐,但目的是想借豆腐言志。“颂”豆腐,更重要的是赞颂豆腐具有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平易朴素,平和宽厚。

六、四读文章,质疑解难

1、作者出生在台湾,在北京又住过一段时间,但从文中你能看出她有地域的局限性吗?这能看出作者有一种什么心态?

(1)、看不出

①文章开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表明作者要在“中国”的意义上来谈“豆腐”。

②从文中对豆腐的广泛介绍看,也是泛指的。

(2)赤子心,爱国情。

2、文中引用了几位作家的话,它们的作用何在?

引用“孟瑶”的话,意在强调豆腐的便于配菜的特点。

引用“梁容若”的话,意在强调在困苦中“才知道了豆腐的价值”,和介绍各地豆腐的做法及豆腐全席。

引用“子敏”的话,意在点明豆腐象征的美德,点明了主旨。

3、怎样理解作家子敏的话的内涵?

豆腐是柔软的、平和的,那么人与人相处也应相互体谅,这正是中国人“温柔敦厚”、“中庸平和”的特质,突出一种豆腐式的阴柔之美。而该特质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表现,豆腐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载体,它寄予了我们现代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应具备谦和、宽容、容忍的豆腐素养。

七、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用“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手法,从下列事物中选择一个,细述其特点,点明其精神。

备选事物:饺子、中国结、印章、瓷器

八、作业

把第七个环节讨论的内容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相关阅读

《秋颂》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秋颂》》,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语文:2.4《秋颂》赏析朱炯强、姚暨荣(新人教版07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秋颂》写于1819年9月,是济慈为后人留下的最后一首颂诗,也是他一生写得最完美的抒情诗。当时,他的肺结核病日趋严重,已经病入膏肓,但他仍在那儿勤奋地笔耕不断。白天,他躲在屋子里寻诗觅句,每到傍晚,便独自一人去野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时值暮秋,天气一天天地冷了起来,可夕阳余辉下的田野,却显得暖融融的,这使身患肺痨而特别怕冷的济慈感到格外舒适。在他眼里,成熟的秋季比葱翠的春天更为宜人,眼前的金秋晚景就宛如一幅暖色的风景画。此情此景使他欣然提笔,用诗句描绘了这么一幅秋色的写生画:
雾霭缭绕,硕果累累的秋,
和使万物成熟的骄阳结成密友。
诗人敏感地观察到,在秋冬携手的季节,早晨总是朝雾缭绕,而黄昏,又总是暮霭笼罩。“雾霭缭绕”短短四个字,就把时间精确地概括了出来,点明了晚秋的自然特色。接着,马上点明了第一节诗的主题:硕果累累的秋。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万物在阳光雨露的哺育下,历经春夏,这时已经结果了。因此说秋天和太阳结为密友,是一种别出心裁的比喻,也是十分合情合理,极其贴切的比喻。因为诗人清楚的知道,万物所以能有成熟的这一天,主要靠太阳的帮助。这是个忠实的朋友,可不能把它忘掉。要论秋,就一定要提到它。因此,诗人把它们相提并论,说:
你们筹画用累累的果实,
挂满茅檐下的葡萄藤蔓;
红苹果把长满青苔的老树压弯了枝头,
果肉已经熟透;
胀起了葫芦,肥大了榛子壳。
好长满肥肉;
秋颂这是对秋色的渲染。累累的果实,压弯的老树,嫣红的苹果,碧绿的青苔,在紫葡萄藤与黄茅檐的陪衬下,色泽斑斓,相映成趣。诗人抓住这几个在乡村里司空见惯的镜头,把成熟的秋的信息传递给了读者。但诗人在这儿不是单调地写静止的秋,他把秋和太阳比作两个策划者,两个大自然的设计师,就使本来静止的画面产生了动感。人们仿佛看见,秋和太阳这两位好友,在走南闯北地整天忙忙碌碌着。她们让葡萄挂满藤蔓,让苹果压弯枝头,给葫芦灌满浆液,给榛子注满甜肉。诗人还嫌画面不够热闹,又给她添上了活动的背景:
还有,还有,为了蜜蜂
频频催开了迟放的花朵。
……
迟放的野花在田野里迎风摇曳,更有那嗡嗡采蜜的蜂群飞舞其上。这样,大自然生机蓬勃的景象便更加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在第二节里,秋撇开她的朋友,独自行动了。她像个劳心的婆婆四处奔忙,检查秋收的情况。她一会儿跑到打谷场,一会儿回到田垄上,一会儿又转到榨酒机旁。瞧:
你有时无忧无虑地坐在打谷场上,
让发丝随着簸谷的风儿飘荡;
你有时迷醉在芬芳的罂粟花下,
酣卧在收刈过半的田垄上方,
让镰刀歇在下一畦的花儿旁;
你有时像拾穗人缓渡小溪,
头顶着满满的谷袋在走蹚;
你也像站在榨酒机旁的酿酒人,
耐心地凝视着落下的最后几滴酒浆。
这里,诗人通过秋的巡礼,进一步深化了全诗的主题,点明了秋季的特征,让读者看清了秋天丰收的景象。诗人在这一节里采用了犹如电影中跳格的表现手法,场景变幻很快,极有动感。但是,诗人又不想让读者看到一片忙乱的景象。因此,展现在我们眼里的秋,在打谷场上无忧无虑地坐着;在田垄上静静地躺着,而且沉沉睡着了;在榨酒机旁也不性急,只是站在那儿无声地观望。也许,诗人想借此告诉读者,今年是五谷丰登的一年,秋对此十分满意,甚至有点儿陶然物外的神采。但她也没有因为丰收而变得大大咧咧,她十分珍惜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点滴成果,所以,她也加入了拾穗人的行列,头顶着满满的谷袋,蹚过小溪,送到农人的仓里。诗人把这四种形象分别用“坐、卧、行、立”四种不同的姿态来描绘,这种拟人化的描写,使全诗传神得维妙维肖。
值得一提的是,诗人这里赋以秋的四种化身,均是劳动者的形象。诗人是尊重劳动的,同情劳动者的。他深知,播种的是劳动者,收割的也是劳动者。所以,他在他的画面上安排这些处在恬静境地之中的劳动者的形象,以表现他们的辛劳一年而获得丰收的喜悦心情。
到了第三节,也是最后一节,诗人突然笔锋一转,不写拟人化了的秋,而是直接以具体的环境来表现秋。洒汗收割了一天的农民,这时均已荷锄还家,田野上阒无一人,惟有:
夕阳透过云层映照暮天,
把收刈后的田野抹得红艳艳;
好一幅夕阳西下的深秋晚景!真不愧是“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还把秋天给人的温暖舒坦的气氛烘托了出来。面对此情此景,怎不叫人拍手叫绝,但也许有人会因此而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抑或也有人会说:秋天美是美,可接下去便是萧瑟的冬天。但是,且慢!诗人要告诉人们,秋天并不是死亡的前奏,你听──
河柳下的一群小飞虫
随风起落,哼哼嗡嗡,
忽而低飞,忽而在空中,
蟋蟀在篱笆下欢唱,
羊羔在山圈里咩叫,
聚飞的燕子在天空喃呢,
红胸的知更鸟也群起呼哨。
这简直是一曲秋天的大合唱,是一首动人的田园交响曲,传出了悦耳动人的音响。在前两节里,诗人主要在我们面前展现一幅秋天的美景,而在这一节里,他不仅动用了我们的视觉器官,还唤起了我们的听觉器官,读过这首诗后,仍感到余音娓娓,绵缠不绝,给人以曲已终而意未尽之感。因为它声色并茂,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这首诗是如此生气勃勃,还使人不由地联想起了孕育生命的春天。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他写到这儿,也情不自禁地自问起来:
春歌何在?嗳,春歌何在?
可是他马上意识到,这种伤感的情调是没有必要的。
你自有秋声,又何必对它们思念?
这个反问十分有力。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更进一步地深化了他颂秋的主题,一扫世人对秋所抱的伤感、悲凉的情调,给秋注入了生命和阳光,使它焕发出温暖和煦的光芒。因此,即使是在晚秋时节,我们眼里仍然丝毫没有那种“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萧条景象,就连春来秋往的候鸟──燕子和知更鸟也仍在这儿飞上飞下,忙个不停。这似乎有些不合情理。但读者在领略了诗人刻意描绘的秋景以后,一定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些候鸟是因为贪恋秋色而迟迟不肯离去。的确,在见了这样的美景之后,谁还愿意离此他去呢?
这里引证一下诗人自己的感受是很有意思的,就在他写作这首诗后的第二天,他写信给他的朋友雷诺兹说:“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喜爱过收刈后的田野。的确,比对冷冷的绿色春郊还要喜爱。不知怎地,收刈后的田野看上去是温暖的,就像某些图画看上去是温暖的一样。星期日我去散步时,这种景色给我的印象极深,就拿它作诗材了。”
从这首短短的颂诗,我们可以看出,济慈不仅是个美的追求者,更是一个积极的乐观主义者。事实上,济慈的每篇诗,都充满了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调,正是从热爱现实,热爱生活这一点出发,他所追求的美,他所歌颂的美感都是具体的、真实的,因而也是相当健康的。就在写《秋颂》以前,济慈还写过一首著名的颂诗《忧郁颂》。他在诗中告诉我们:
和忧郁同住的是“美”,
还有“喜悦”,“欢笑”也是邻居;
……
隐蔽的“忧郁”
原在“快乐”的殿堂里设有神坛;
生活即使是忧郁的,但仍可在忧郁中找到美,因此也有喜悦。这种乐观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他奋进。济慈一生历尽坎坷,在写《秋颂》时不仅贫困不堪,且已病入膏肓,自知不久于人世。但他还是从秋天日落的景色中掌握和展现其优美的一面。他一贯认为,正因为这种良辰美景并不长留于世,因而就更显其优美,更值得人以感官去尽情地享受。
济慈的诗在探求这样的生活感受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选自《济慈》,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祖国山川颂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祖国山川颂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祖国山川颂教案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对文章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把握。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
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专题内涵解说
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起。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但是,人与国家的关系是复杂的,从历史上看,正如法学家潘大道所说,国家“都是为少数人所独占——君主、军阀、资本家及专业之官僚、政客等”(《为什么要爱国》),他们在阶级社会中常常是作为国家的代表,这必然造成个体对国家的复杂态度,为什么历史上经常出现忠君与爱国的矛盾,道理就在这里。所以,陈独秀在谈到爱国主义时说道:“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当异族入侵时奋不顾身地捍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表现为愤怒与忧患,批判与建设,谴责与赞美,这些都可以是出自对祖国的热爱。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责任,都发扬国家主人翁的精神,我们的国家才能一步步走向民主,走向繁荣,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学生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生能根据本专题的特点形成课程间沟通的意识,将音乐欣赏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
4.学生能在以往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散文与诗歌的特点,能根据对作品的理解,设计朗诵方案,通过朗诵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5.学生能在对专题人文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写作复杂的抒情或叙事散文。
前三项为教学的重点。
本专题,特别是在第二板块,诗人们表达了对祖国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历史地、具体地看待国家、祖国、爱国主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概念,提升他们的认识,加深他们的理解。本专题收录了波兰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围绕这篇表现音乐家生活的散文设计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相结合的研习方案,这些都是学习中要注意的难点。
一、导入新课
由对以下两个问题的讨论导入新课。
1.祖国是什么?
2.一个人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了解作者:课文注释①。作适当补充。
三、解题
祖国山川——是文章的内容
颂——点明了文体:内容上多是赞美、歌颂;
写法上多用铺叙。
“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艺文类聚》中也提到:“颂,诗之美者也。”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
四、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美景?
讨论明确:珠峰、高原、西双版纳、平原、黄河……
春夏秋冬,晨光落日;
家乡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瀑布
2.除了写祖国的山川美景,文中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
讨论明确:还写了“人民”“文化”“语言”。
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3.小结内容:《祖国山川颂》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
五、理清思路,体会铺叙的特点。
1.思路结构:
文章段落较多,共34段,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第3—32段为第二部分,第33—34段为第三部分。在阅读时应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从大处着眼,了解作者的描写对象和感情抒发。
第一部分(1-2)总领,点明了全文要旨——爱祖国,爱祖国的美丽的风景和山河大地。
第二部分(3-32),是爱国主题的具体化,是对风景如画的祖国的歌颂与赞美。可以分成若干层次,它们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祖国山川景物的秀美多姿。
第3-7段是第一层,作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的笔墨,尽情地倾吐赞美之情。
第8-12段可以看成是第二层,三段均以“我爱……”开头,从“人民”、“文化”和“语言”三个浓缩了爱国情感的具体对象出发,表达了作者的满腔挚爱。
第12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前面的总括,又很好地引领下文,由人文过渡到景色。
第13-25段是第三层,对祖国自然景色的描写在这一层得到了重点展示。这里有对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勾勒,有对晨光落日的描摹,眼中景与心中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第26-32段是第四层,在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家乡的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的瀑布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以点代面,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爱恋。
第三部分(第33-34段),是对主题的升华。小溪汇人大海,群山默默相送,流水化作羽云,回首嘹望故乡,这些都带有象征意味,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
2.铺叙的特点:(归纳板书)
①列数祖国大地优美的景致;
②表达热爱人民、文化语言之情;
③勾画春夏秋冬、晨光落日的美景;
④描绘几个具体的景点。
3.找出抒情的语句,体会“颂”的特点。
黄药眠这里是以祖国为歌颂对象,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为赞美内容,采取的是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的方式,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对心中的祖国山河美景一一加以铺叙,既有对传统的秉承与借鉴,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与思考,整个文章读来大气磅礴,深情动人。
抒情的语句如:第1、2节,第5、8、9、10节开头,第34节等。
讨论:哪些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好?为什么?
第34节,描写了象征性的景物,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流露出了内心真切的爱国情感。
六、再读课文,体味语言与结构特点
1.语言特点
讨论归纳:①诗化的语言;
②直抒胸臆;
③这篇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非常丰富和成功,比如第4、5、13、29段的排比手法,第13、23、24段的拟人手法,第26、31段的比喻手法等等,这些都与“颂”这种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效果,使描写对象更加具体生动,富有立体感。
2.结构特点:
文章采用了片断式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以及思维的限制,任思绪自由地飞翔,让情感尽情地抒发。

《豆腐乳的制作》教学设计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豆腐乳的制作》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豆腐乳的制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课程标准中,对该节内容的描述是运用发酵食品加工的基本方法。该条内容标准属于独立操作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独立完成腐乳制作的操作,并能对教材中给出的操作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使之更加完善合理,并分析腐乳制作过程的科学原理及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通过本课题的开展,可以使同学们留心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培养自己动手动脑的习惯。通过自行设计实验,可以使同学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愉快,在探索中提高自己能力。
据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
1.以制作腐乳为例,了解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说明腐乳制作过程的科学原理。
2.说出腐乳制作的流程,知道影响发酵的因素。
3.根据实验流程示意图和提供的资料,设计实验步骤,尝试腐乳制作的过程。
4.理解实验变量的控制,分析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
重点:说明腐乳制作过程的科学原理,设计并完成腐乳的制作,;
难点:在实践中摸索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是本节的。
以课题背景为切入点,通过介绍腐乳制作的历史和腐乳较高的营养价值,引导学生对制作腐乳产生兴趣,从而展开课题。
对于腐乳制作的原理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关于腐乳制作方法的传说,结合旁栏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微生物的发酵作用,总结腐乳制作的大致过程。其中涉及到的各种微生物,如毛霉、青霉、曲霉、酵母菌等在腐乳制作中的作用要求学生通过看课本总结出来。
了解了腐乳制作的原理后,结合课本的实验流程示意图和给出的三个资料,要求同学们自己设计腐乳制作的步骤,然后各实验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找出最完善的一种制作方法,进行推广。在学生进行设计时教师要给以适当的提示,如控制好材料的用量、防止杂菌污染、控制好发酵的条件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之后,同学们相互交流自己的制作成果,进行结果的分析和评价,并对
本节内容实验操作部分共1课时,发酵部分在课下时间完成。
二、教学实施的程序
学习阶段: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
引入课题:从课题背景入手,介绍腐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的一种经过微生物发酵的大豆食品。千百年来,腐乳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早在公元5世纪的北魏古籍中,就有关于腐乳生产工艺的记载于豆腐加盐成熟后为腐乳明李晔的《蓬栊夜话》亦云:黟(移)县人喜于夏秋间醢腐,令变色生毛随拭之,俟稍干
提问:人们为什么偏爱腐乳呢?引导学生讨论(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交流。)
这是因为经过微生物的发酵,豆腐中的蛋白质被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而腐乳本身又便于保存。我国各地气候不同,人民生活习惯不同,生产配料不同及制成的形状不一,腐乳品种多样。如红豆腐乳、糟腐乳、醉方、玫瑰红腐乳、辣腐乳、臭腐乳、麻辣腐乳等。
品种虽多,但酿造原理相同。
腐乳酿造微生物
(1)毛霉菌
①毛霉外呈毛状,菌丝细胞无横隔,由单细胞组成,细胞质中有多个核,菌丝呈分枝。常栖生在果实、果酱、蔬菜、糕点、乳制品等食品上,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②繁殖:以孢囊孢子和接合孢子繁殖。
③菌落特征:菌落一般灰色或浅褐色,质地疏松,高度1cm以内,在豆腐坯或熟的大豆粒上生长得旺盛,菌丝厚密,高度在1cm以上,白色或灰白色。
④毛霉具有分解蛋白质的能力,如制造腐乳;可使腐乳产生芳香的物质及蛋白质分解物,某些菌株具较强的糖化力,可用于酒精、有机酸工业。
(2)根霉菌
①根霉菌丝较粗,无隔膜,一般认为是单细胞的。菌丝会在培养基表面迅速蔓延,称为匐匍菌丝。在匐匍菌丝上有节,向下伸入培养基中,成为分枝如根状的菌丝,
称为假根。从假根部向空气中丛生出直立的孢子囊梗,顶端膨大,形成孢子囊,内生长大量的孢囊孢子。
②繁殖:孢囊孢子,有性生殖很少见。
③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常生长在淀粉质的物品上,如馒头、面包、山芋。市售甜酒曲中主要是根霉。根霉也可制造豆腐乳及生产糖化酶,另外,它又是甾体物质、延胡索酸等物质生产的菌种。④腐乳旧法生产只能在冷天进行,现在炎热的夏天也能每天连续制造,使生产不受季节性的限制,主要是在豆腐胚上培养能耐高温的根霉群系。米根霉生长的最适温度是37℃~40℃。华根霉在45℃时还能生长
(3)曲霉
1、形态特征:菌丝有隔,具足细胞,分生孢子梗及膨大顶囊。2、靠分生孢子繁殖。3、应用:酿造酒、酱,有机酸及多种酶制剂的生产。
(4)青霉1、形态特征:菌丝有隔,具足细胞,分生孢子梗及扫帚状分生孢子头。2、繁殖:分生孢子。3、应用:抗生素。
(5)酵母菌
1、基本特征:单细胞椭圆形、圆形或柱形。宽为1-5m,长为5-30m。
2、特殊形态:假菌丝
假菌丝是由酵母菌细胞与其子细胞连接而成的链状丝
3、应用:发酵、生产啤酒、白酒、营养强化、调味等。
腐乳酿造选择优良菌种的条件:
1、不产生毒素,菌丝壁细软,棉絮状,色白或淡黄;
2、生长繁殖快速,且抗杂菌力强;
3、生产的温度范围大,不受季节限制;
4、有蛋白酶、脂肪酶、肽酶及有益于腐乳质量的酶系;
5、使产品质地细腻柔糯,气味正常良好
腐乳制作的原理
教师可以利用关于腐乳制作方法的传说,结合旁栏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微生物的发酵作用,总结腐乳制作的大致过程。
腐乳酿造是利用豆腐坯上培养的毛霉或根霉,培养及腌制期间由外界侵入微生物的繁殖,以及配料中加入的红曲中的红曲霉、面包曲中的米曲霉、酒类中的酵母等所分泌的酶类,在发酵期间,特别是后期发酵中引起极其复杂的化学变化,促使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低分子含氮化合物氨基酸,淀粉糖化,糖分发酵成乙醇和其他醇类及形成有机酸,同时辅料中的酒类及添加的各种香辛料等也共同参与作用,合成复杂的酯类,最后形成腐乳所特有的色、香、味、体等,使成品细腻、柔糯而可口。
1、腐乳酿造的微生物种类十分复杂,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
2、豆腐坯用食盐腌制,使渗透盐分;析出水分;给腐乳以必要的咸味,食盐又能防止毛霉继续生长和污染的杂菌繁殖。此外还具有浸提毛霉菌丝上的蛋白酶的作用
腐乳制作的实验流程
教师提出问题:
1.你能解释豆腐上为什么能长出白毛吗?
2.为什么普通的豆腐经过多种微生物的作用后,变成了我们爱吃的腐乳了呢?
3.用豆腐做腐乳,从微生物培养的角度来看,豆腐应该称作什么?要想保证毛霉的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从理论上可以分为几种?
(学生讨论,总结腐乳制作的大致过程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
主动探索,相互交流,进行实验设计:教师组织学生看教材中的实验流程示意图和三个资料,同学们结合所给的流程图和资料,设计腐乳制作的步骤,然后各实验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找出最完善的一种制作方法,进行推广。
[案例]
教师在学生进行设计时给以适当的提示,如控制好材料的用量、防止杂菌污染、控制好发酵的条件等。在腐乳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的因素,其中包括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严格的消毒过程以及腐乳风味的制作和长期的腌制,其中各种独特风味更使得腐乳这项传统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1.腐乳的制作过程包括哪几步?其中每步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2.根据你目前掌握的知识和实践,你所了解的腐乳有多少种类型?各种类型的成因是什么?
3.加盐的作用是什么?
4.如何控制好材料的用量?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的完成实验设计,这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训练。)
[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
(1)前期发酵
毛霉的生长:将豆腐块平放在容器内,将容器中的温度控制在15℃~18℃,并保持一定的湿度。约48h后,毛霉开始生长,3d之后菌丝生长旺盛,5d后豆腐块表面布满菌丝。
(2)后期发酵
加盐腌制: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分层整齐地摆放在瓶中,同时逐层加盐,随着层数的加高而增加盐量,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加盐腌制的时间约为8d左右。加盐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在后期的制作过程中不过早酥烂。同时,盐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3)包装贮藏:
用来腌制腐乳的玻璃瓶,洗刷干净后要用沸水消毒,装瓶时,操作
要迅速小心;腌坯事先在染坯卤(如染坯红曲卤)中着色,块块搓开,六面染色,不能有白心,染好后整齐地摆放好豆腐,加入卤汤后,再加面曲、香辛料等,最后用胶条将瓶口密封。封瓶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防止瓶口被污染。腐乳的后期发酵,即后熟期主要是在贮藏期间进行。由于豆腐坯上生长的微生物与所加入的配料中的微生物,在贮藏期间引起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从而促使豆腐乳的成熟。
腐乳的成熟期因品种不一,配料不一,在常温下一般六个月可以成熟
结果分析与评价:通过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来制备腐乳。通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后,你所制备的腐乳是否已经成功?
在制备腐乳的过程中,你是否通过探究掌握了食盐的用量、发酵的温度、发酵的时间对腐乳品质的影响?同学们相互交流自己制作的腐乳。
发酵豆制品包括腐乳、豆豉、豆酱和酱油等食品,作为调味佐餐佳品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现代医学和食品营养学的研究结果发现:豆制品除了含有大豆固有的优质蛋白、大豆异黄酮、大豆低聚糖、皂甙、卵磷脂、亚油酸、亚麻酸以及丰富的钙、铁等营养保健成分外,通过发酵更增加了如下保健功能:
1.发酵豆制品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在发酵过程中生成大量的低聚肽类,具有抗衰老、防癌症、降血脂、调节胰岛素等多种生理保健功能,对身体健康十分有利。
2.具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浓度、减少患冠心病危险的功能。发酵豆制品中含有丰富的苷元型异黄酮,它是大豆和豆腐中原有的异黄酮经发酵转化的,但比原有的异黄酮功能性更强,且更易吸收。60克豆豉、60克豆酱或100克腐乳就含有50毫克的高活性异黄酮,达到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推荐预防冠心病的每日摄取量。
3.具有降血压功能。国外已经用大豆蛋白化学分解的办法生产降血压肽的保健食品,我们的实验发现中国的传统豆豉、腐乳就含有高活性的降血压肽。其实大豆在发酵时,微生物要首先把大豆蛋白分解为更小的分子,这就是所谓的肽。
4.具有预防骨质疏松症功能。发酵豆制品中的大豆异黄酮能提高成骨细胞的形成

《祖国山川颂》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祖国山川颂》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祖国山川颂》教案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对文章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把握。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词语积累:
字音:
湖泊 莽苍 广阔无垠 烧灼 盎然 铿锵 苍苔 汲水 涟漪 澄澈飞流急湍 混浊 龙湫 
字形:
层峦叠嶂 翠锦斑斓 林阴道 蹒跚 晨曦 冈峦 万卉争荣
词义:
企盼 云蒸霞蔚 震耳欲聋(辨析:振聋发聩)
课前思考:
本文歌颂的对象是什么?
文章是否仅仅赞美了山川?
这些内容围绕什么中心写? 
教授新课:
一、导入专题
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说过:“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意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俄国诗人普希金说:“要把心灵里的美丽的激情献给祖国。”法国大作者雨果说:“人民不能没有面包而生活,人民也不能没有祖国而生活。”我国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也以“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情倾诉了拳拳报国之情。
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起。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
二、了解作者。
课文注释①。作适当补充。
三、解题
祖国山川——是文章的内容
颂——点明了文体:内容上多是赞美、歌颂;写法上多用铺叙。
“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艺文类聚》中也提到:“颂,诗之美者也。”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四、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美景?
讨论明确:珠峰、高原、西双版纳、平原、黄河……
春夏秋冬,晨光落日;
家乡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瀑布
2.除了写祖国的山川美景,文中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
讨论明确:还写了“人民”“文化”“语言”。
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3.小结内容:《祖国山川颂》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
五、理清思路,体会铺叙的特点。
1.思路结构:
文章段落较多,共34段,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第3—32段为第二部分,第33—34段为第三部分。在阅读时应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从大处着眼,了解作者的描写对象和感情抒发。
第一部分(1-2)总领,点明了全文要旨——爱祖国,爱祖国的美丽的风景和山河大地。
第二部分(3-32),是爱国主题的具体化,是对风景如画的祖国的歌颂与赞美。可以分成若干层次,它们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祖国山川景物的秀美多姿。
第3-7段是第一层,作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的笔墨,尽情地倾吐赞美之情。
第8-12段可以看成是第二层,三段均以“我爱……”开头,从“人民”、“文化”和“语言”三个浓缩了爱国情感的具体对象出发,表达了作者的满腔挚爱。
第12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前面的总括,又很好地引领下文,由人文过渡到景色。
第13-25段是第三层,对祖国自然景色的描写在这一层得到了重点展示。这里有对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勾勒,有对晨光落日的描摹,眼中景与心中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第26-32段是第四层,在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家乡的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的瀑布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以点代面,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爱恋。
第三部分(第33-34段),是主题的升华。小溪汇人大海,群山默默相送,流水化作羽云,回首嘹望故乡,这些都带有象征意味,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
2.铺叙的特点:(归纳板书)
①列数祖国大地优美的景致;
②表达热爱人民、文化语言之情;
③勾画春夏秋冬、晨光落日的美景;
④描绘几个具体的景点。
六、再读课文,体味语言与结构特点
1.语言特点
讨论归纳:
①诗化的语言;
②直抒胸臆;
③这篇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非常丰富和成功,比如第4、5、13、29段的排比手法,第13、23、24段的拟人手法,第26、31段的比喻手法等等,这些都与“颂”这种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效果,使描写对象更加具体生动,富有立体感。
2.结构特点:
文章采用了片断式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体现,它更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以及思维的限制,任思绪自由地飞翔,让情感尽情地抒发。
七、高考阅读题模拟训练
1、第五段说祖国“尽管受了这些磨难,它还是默默地存在着”,这“磨难”可分为哪几类?文中表现出祖国土地的一种什么精神?
明确:磨难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两类。文章表现出祖国大地历尽沧桑苦难,仍然顽强奋斗,充满对胜利的信念,并最终迎来光明前程的精神。
2、谈谈最后两小节的寓意。
提示:两小节内容应从两个方面思考,一为祖国对个体,二为个体对祖国。表现出个体与祖国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
八、布置作业:
收集关于热爱祖国的名言或选择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进行赏析
九、教学后记: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595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