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时,我由认识琥珀入手,从它的共性特点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到它的个性特点与价值,引导学生抓重点段的重点句,自学分析科学家是怎样想象琥珀形成,想象的合理之处所在,合理想象的美妙所在时,学生突然提出琥珀的发现不应该是想象,而是事实时,我在课堂上随机作了这样的处理:
我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学过的《黄河象》这课,然后告诉我,黄河象化石的发现时,作者告诉了我们发现时的什么情况?(生述黄河象发现的时间、地点及人物)
我们所说办事要讲科学的态度,首先就是忠诚于事实。再来看课文,如果谁这么了不起,最早发现了一块这么珍贵、罕见的琥珀,科学家应不应该在这为他写上一笔?尤其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作者柏吉尔是一位德国作家。以德国人历来办事严谨仔细的作风,柏吉尔先生不应该漏过象发现时间和地点人物这么重要的东西,对不对?
很多同学认为发现不是想象的理由是课文中的这句话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既然古代的形成是想象,那么近代的发现总不可能是想象吧!其实不然。前面我们联系了上下文理解推测的含义,谁还记得?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已知的总是太少,未知的总是太多。甚至于就在今天这样的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你也可能无法知道昨天在自然博物馆收藏进来的那件艺术珍品,最早是谁发现的。那么,怎样认识茫茫的未知世界呢?
(生争答:展开合理的想象)
自已读读课文,联系前面科学家想象琥珀的形成来说说,科学家想象琥珀的发现合理吗?
(生经过读书,很快理出了这样一条科学家合理想象的线索:陆沉海漫淹没泥沙冲上岸滩渔民父子)
小结:对于为我们发现这块琥珀的人,我们怀有深深敬意,但由于时光变迁,已经无从考察是谁发现它的?因此,我们惟有(指黑板)依据事实,合理想象它了。科学家想象得非常合理,几乎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这就是写文章时合理想象的真正魅力所在。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争吵》词句教学”,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争吵》写我上课时老是考虑和克莱谛的争吵,思谋如何防御,毕竟是心里有事,老师的功课我一句也没有听进去。句中的毕竟指到底的意思。为什么毕竟要解儿到底?毕和竟又怎么组成一个词的呢?且让我闪一起研讨。
我们知道,毕有结束、完成的意思,那么,竟也有结束、完成的意思吗?是的。
原来竟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哪两部分?就是音和儿。音表示乐曲,儿表示乐曲终了,合起来表示乐曲演奏终了、完毕。后来意思引申,不专指乐曲了。
国境的境表示疆土终止之地;继承先烈未竟事业的竟表示完成;有志者事竟成的竟表示到底、终于等。至于穷源竟委的竟同,是表示追究、穷尽。竟夜不眠的竟是整的意思。这些都是从竟的本来意义引申而来的。
与竟相类似的还有章,它由音和十组成。音表示乐曲,十表示乐曲终了,一首乐曲演奏完毕的意思。小说作品中的一章、二章等等,就是由乐曲终结变来的,表示这一部分文章结束则转入另一章了。所以,竟和章都与音有关,再不能解成立早章了。
《小学生语文学习》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琥珀》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琥珀》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天,在大海边,一位渔民带着孩子走在沙滩上,孩子赤着脚,忽然孩子踩着了一块硬东西,他把它挖了出来。“爸爸,你看这是什么?”渔民接过仔细地看了看,“这是琥珀,孩子”他高兴地说:“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个蜘蛛,一个苍蝇,这是很少见的。”接着出示琥珀图片。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提得非常好,说明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聪明的孩子,也是最棒的孩子。下面我们看这块琥珀(出示CAI课件),俗话说,无巧不成书,世界真奇妙,竟有这么巧的事,两只活蹦乱跳的动物,竟同时被一滴松脂包在里面。这就是今天课文里要介绍的琥珀。下面我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刚才哪些同学的问题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同学。
(2)边读边画出字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2.指名读课文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黑板上写词语
学生读词语
4、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然后思考
课文写的琥珀是什么?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5、小组内讨论交流。
(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叙述琥珀的发现→描写了琥珀的形态)
(三)、学习琥珀样子部分。
1、图文对照,认识琥珀的样子。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出琥珀样子的语句。
(3)请大家自由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
(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感情齐读。
3、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
明确:课文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些内容是呈现在科学家眼前实实在在的事物,课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作者推测、想象的部分。
(四)、学生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五)、作业
1.熟读课文。2.书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快速阅读课文,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
1、了解形成松脂球所需要的条件。
思考:描写松脂球形成的过程是哪些自然段?(2-11)
1、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2、学生汇报、交流
(1)夏天,阳光强烈。太阳光:暖暖的、火热、热辣辣
(2)老松树松脂球形成松脂:厚厚的、继续滴
(3)苍蝇、蜘蛛巧遇
(4)松脂继续滴下来
3、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找找,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4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写出了小苍蝇的快乐劲儿)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小心翼翼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事情发生得巧极了)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语句幽默,让人感觉两只小动物很可怜;同时也写出了老松树的不忍心但又无可奈何。)
……
(二)、了解松脂球变为化石所需要的条件。(12-14自然段)
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但松脂球并不等于琥珀,琥珀应该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下面我们来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2、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这部分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如果说不出)师出示有关句子。(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
(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剩下的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
3、琥珀的形成是一种地壳运动、沧海桑田巨变的结果。
四、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
第一,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
第二,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
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五、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朗读。
六、学生质疑问难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七、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体会和收获?扩展延伸
作者由苍蝇和蜘蛛的腿的四周显出的几圈黑色的圆环想出它们挣扎的过程,又由这块琥珀是从海边捡到的想象出松脂球被淹没在海底的经过。可见,作者的想象是有依有据的。学习了这篇课文,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也要学会抓住内容的要点,考虑周到,有顺序地把事情叙述清楚。
八、布置作业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颐和园》词句教学”,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小黑板出示下面两句话: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刚才,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两句话写出了昆明湖的静与绿。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边说边擦去滑,换成划。)
(课堂上出现片刻沉默,学生们在思考。)
生:我认为不行。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我和妈妈在玄武湖划过船,我发现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所以我认为不能改用划字。
(教师赞赏地点了点头,一时间,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还有一个理由。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
生:我还有一点补充。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
生:老师,我想对前面同学的发言作一个总结。这儿应该用滑字,只有用滑,才能写出昆明湖的静的特点。用划不但写不出静,反而破坏了静。
师:(将划还原成滑)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从一个滑字中,我们不但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写作文时,也要像作者一样,准确地用好词语,把作文写生动。
(学生再次朗读上面两句话。)
[评析]
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亦是思维的训练过程。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故意设谬,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学生在联系上下文驳谬的过程中,思维的敏锐性、严密性、发散性也得到了训练,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但如此,教师将作文教学有机地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提示学生作文时用词应注意准确、生动,也是值得借鉴的。
《李时珍》这篇课文第四自然段主要霁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教学时,凭借第二句的三个分句(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来帮助学生理解完善一词的含义。
步骤如下:
一、依次出示三个分句,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标重音词的含义,再归纳旧的药物书到底有哪些缺点?
(1)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
归纳后板书:不全面
(2)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
归纳后板书:不详细
(3)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
归纳后板书:不正确
二、启发诱导
(1)李时珍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全面、不详细、不正确三大缺点,说明这是一本怎样的药物书?(不完善的药物书)
学生回答后,完成下列板书:
不全面
不详细
不完善的药物书
不正确
(2)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必须怎样做呢?(必须改正旧的药物书三大缺点,做到全面、详细、正确)
学生回答后,在原有板书的基础上作了小结,从而揭示出:全面、详细、正确就是本课完善的含义。
三、联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引导学生对照完善一词的含义,边读边议: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是不是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即:《本草纲目》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百多种药物(说明全面),每一种都有图(说明详细),是中药书籍中一部伟大的著作,已被译成几国文字,在全世界流传(说明正确)。
这样教学,既巩固对完善一词的深刻理解,又体会李时珍确实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师:同学们认真地读下面一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同时请看多媒体演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什么样的长叫冒呢,
生:是迫不及待地长出来。
生:是喜气洋洋地长出来。
生:是生机勃勃地长出来。
生:是一个劲儿地长出来。
生:是使劲儿,急切地长出来。
师:请同学们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美美地读一读。然后想一想这些白荷花这么高兴、这么急切地冒出来想干什么?
生:这些白荷花想早一点看到这美丽的世界。
生:这些白荷花想和小蜻蜓们一起快活地做游戏。
生:这些白荷花想早一点展示自己美丽的身姿。
生:这些白荷花想比一比谁是她们之中的皇后。
阅读是一种的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来的知识起关键性作用。这是认知心理学家雷斯尼克对阅读所下的精辟定义。它告诉我们,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文章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各类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认知结构是决定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而阅读理解的主要外部标志就是能否对文章作出正确评价。这种独特、新颖的见解导致了一场阅读的革命。教例中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根据自己的个性理解,建构不同的言语图式,体会到这个冒字的深刻含义,体会到了这个冒字所赋予白荷花的生命力。学生们童真烂漫,天真活泼。个性化的言语也在不断汩汩地冒出来。
◆
随课文识字的特点是让课文的生字的出现和讲解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样,学生对生字生词就容易理解,容易接受,也容易记忆。
课文《乌鸦喝水》里有喝、渴、找、怎、旁、许、办、法、高、升等生字。我一边讲故事,一边随着故事情节出现生字。课题里的乌和喝两个生字在出示课题时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小学生会把乌鸦认作喜鹊,为些我特意准备了一只乌鸦标本,让学生看清乌鸦的毛全身是黑的,连眼睛也看不出,所以乌字与鸟不同,乌字上半部里面没有一点。乌鸦口渴了想喝水,所以渴字是三点水旁;喝水要用口,所以喝字是口字旁。学生懂得渴和喝的字形区别,就能牢固地记住,不易混淆。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我们找东西,都要用手,所以找字是提手旁。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我事先准备了一个小口高颈的瓶子,里面放了大半瓶水,又怕学生看不清水在瓶子里的高度,便在水里掺了红墨水(或蓝墨水)。这里我拿着乌鸦标本作演示,表示乌鸦喝不着小口高颈瓶子里的水。因为瓶子里的水不多,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出示怎么这个生词并进行教学。这时乌鸦开动了脑筋,它看到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小石子是我课前捡来作教具的),它想出办法来了。旁边和办法这两个生词,意思都容易理解,不需要多加解释,只要对字形稍加指点就可以了。对办字我还作了这样的强调:想办法,要动脑筋,要用力气,用力气就会出汗,所以边字旁边的两点千万不能丢。讲到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水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就这样,教师边讲边问,学生边听故事边答问题,边认识生字,兴趣盎然,一点儿也不感到枯燥,更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当然,也可以把一篇课文中的生字集中提出先教,或部分先教,或学了课文后重点教。方法多种多样,视具体课文、具体生字而定。总之,识字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识字的效率。
关注课堂生成,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一面鲜明的旗帜。我在上《瀑布》识字一课时,有效地把握了生成,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案例:
按照我事先预设好的情境: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大树,然后把生字卡片贴在大树上,准备带着学生玩摘果子的识字游戏。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来玩一个有趣的识字游戏。
(这时,却发生了让我意想不到的插曲。多嘴的余威爆出:玩摘苹果的游戏。我没有想到我设想的只是摘果子而己,没有深层次的思考去摘什么果子,这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没有批评余威,而是适时地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了调整原来的教学设计,巧妙的顺着学生的思维,上了一堂学生喜欢的识字课。)
师:哦,我们班的余威肯定最喜欢吃苹果了。
(学生们被我的幽默逗得哄堂大笑,余威也笑眯眯地望着我。)
师:小朋友们平时是不是最喜欢吃水果呀?
(学生们齐声回答:是。)
师:接下来,我就满足大家想品尝水果的心愿。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果园里,去尝一尝那些香气扑鼻、美味可口的水果吧。
(好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教室里的气氛顿时热闹起来了。)
师:谁上台来把自己最喜欢的水果介绍给大家认识一下?
(学生们兴奋地跃跃欲试,一个个高举着小手,生怕老师没有点到自己的名字,有的学生甚至在下面大喊:我来,我来。看到学生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我暗暗高兴不巳。)
刘超:我最喜欢吃苹果,所以我摘下来的是又酸又甜的苹果,请大家跟我一起认识它--喻比喻的喻。
(刘超从树上摘下了生字卡片,学生们就跟着他一起读。)
许可:我摘的是甜甜的梨子,请大家跟我一起读--般一般的般。
刘小毓:我摘的是人参果,请大家跟我一起尝一尝这美味的人参果--屏屏幕的屏。
李子为:我摘的是海南岛的特产椰子,我来教大家认识它--丈丈量的丈。
方诗佩:我摘的是又大又圆的桔子,喜欢吃桔子的小朋友一起来品尝--尘灰尘的尘。
柳昊:我的摘的是弯弯的香蕉,香蕉非常可口,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瀑瀑布的瀑。
(指名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师:刚刚我们不仅品尝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小朋友们还很快地认识了6个生字宝宝,你们真聪明!
教学反思:
在本环节教学中,我完全没有按照事先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教学生取代传统的老师教学生的教学方法。这种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地习惯,把识字教学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的识字成为自己的生活需要。
一、努力在识字与生活间建立联系,让学生深切体验这种需要,激发自主识字的兴趣。
摘水果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去构思教学情境,它不仅把识字和实物建立了联系,丰富了这些汉字的人文积淀,更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了愉悦,给予了他们进一步去学习其他水果名称汉字的冲动。,因此,他们学得兴致盎然,表现得积极,热情,独立,主动。二、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就是在识词中识字,在学句中识字,在阅读中识字,使识字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进行,而不是离开语言环境孤零零地识字,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
整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是我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宗旨,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让他们完全成为识字的主人的理念指导的结果。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琥珀》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附:板书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琥珀》教学设计汇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琥珀》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小组合作研究表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就把自己当成小科学家,好不好?看(图)它就是你们研究的对象,你们知道它叫什么?琥珀(板书课题)
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还有别的说法吗?
是不是所有的琥珀都是这样的?它可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就因为里面有这两个小东西,大科学家还特地为它编了个故事。这个故事读过了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什么叫琥珀?
2、这块琥珀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松脂球的化石里多了一个蜘蛛和一个苍蝇。
3、这块特殊的琥珀有什么价值呢?其它琥珀也有这个作用吗?
(齐读描写琥珀的价值的语句)
三、质疑定标
1、读了课文,你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研究?
(可以是自己发现的,也可以是想不明白的)
2、整理学生的质疑
这些问题有的与琥珀的形成有关,有的与琥珀的发现有关,有的是写作方面的,也有的不属于本节课的研究范围。如
(板书问题要点)
3、在众多的问题中,你最想研究的是什么?
(板书形成?)
那科学家是怎么想的呢?
四、个人自学,小组合作
1、请同学们仔细读(1-12)小节,边读边圈划。从中找出琥珀形成的条件。(教师巡视)
2、小组合作研究。
(四人一小组成立科学研究小队,看哪小队研究得既准确,又迅速。)
五、师生合作
看这小队的(出示)你们是否完全同意?
(不满意可帮它完善,满意的话可针对某一条件说说理由。)
要点如下:
①时间长(从哪儿知道)
②炎热的夏天(热辣辣的太阳光)为什么?
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指名读第6小节。
③老松树(松脂)(老松树最怕的就是)
④继续滴(球)
⑤蜘蛛、苍蝇(怎样才能进去?)
(第7小节)指名读(怎样进去的)
齐读。从刚刚好一齐)这些说明这件事非常凑巧。如果不凑巧呢?为什么?
指导读第5小节。
自由读。(评议)
指名读。
齐读。
师:唉,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读,第8小节)
解答泪珠圆环的问题。
⑥陆沉海漫(第11小节)
⑦埋入泥沙。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看这些条件能缺少一个吗?(整理条件)哪个条件最关键,如果没这只能形成一般的琥珀。
琥珀怎样形成的弄明白了吗?
六、学习琥珀的形成
1、速读。
2、指名说。
3、这只是科学家想象这块琥珀被发现的一种可能,是不是只有这种可能呢?
4、请你们展开想象还有哪些发现琥珀的可能?
七、总结延伸
1、学到这儿,课文还有问题没有解决吗?
2、作业:
(虚拟情景)昨天,我在网上浏览得知,你们今天研究的这琥珀就陈列在我国生物博物馆里,为了让世界更多的人前来了解它,我想请你们根据课文内容,为琥珀写一广告。
《琥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质疑。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幻灯片,提问: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三)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
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追问: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然后让学生一只手当苍蝇,一只手当蜘蛛,另一个同学双手在上当松脂,表演体会那一瞬间的情景。
(3)随后老师出示幻灯片,边讲解边演示松脂包住这两个小虫的活动片
(4)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5.组织讨论
6.讨论小结
7.指导朗读第二段。
(1)明确要求:第一要处理好重音;第二要用平和、轻松、有趣的声调,给人以有趣的感觉,不能使人有紧张的恐怖的感觉。
(2)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老师点评。
(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后,老师指导他们讨论,然后再指名说说。老师随机板书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
地壳变动埋在海底时间漫长
3.学生自由有感情地读这部分内容。
(五)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它形成必备的条件,同学们根据板书,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六)了解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1.科学家根据这块奇异的琥珀推测出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况,科学家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呢?
2.出示思考、练习第2题,按照这题下面的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3.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4.老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松脂球
形成
化石
琥珀
发现
样子、价值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称象》词句教学”,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称象》是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第二册中一篇充满才干、闪烁智慧的经典课文。文中的曹冲聪明过人,才智超群源于他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爱动脑筋的美好品质,为了引导孩子们学习曹冲的聪明才智,我在文本中加以引导领悟,还在识字中得以应用。在识字过程中孩子们巧妙奇怪的识字方法,着实让我如同曹操和官员们一样意想不到。下面是一段实录,让我们共同走进孩子们异常活跃的思维空间吧!
下面是这一课一共要认识的13个生字:
称象官腿柱议杆秤倒艘沉止微
师:同学们分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一记这些生字。
全班交流:
生1:我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字。左边一个禾字旁加上右边一个平安的平字就是一杆秤的秤。
生2:我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杆。干净的干加上木字旁就是秤杆的杆。
生3:我说个谜语你们猜:天狗要吃月亮了,月亮就使劲往后退,你们猜是什么字?
生齐:是一条腿的腿。
生4:我也打个谜语大家猜:禾苗喜欢出尔反尔,什么字?
少数学生:这个字是称,是称象的称。
生5:我给倒组几个词:倒车倒水倒立倒转
生:还有倒茶倒垃圾
生6:我发出一种声音,大家来猜字:
(该生发出类似喇叭的颤音,孩子们很兴奋都跟着叫起来,并且齐声说:是大象的象字)
生7:我来画一画,你们猜:
(该生上台用简笔画画出了大象的图案,学生大声说:也是大象。)
生8:我来做表情大家猜:
(该生站在讲台前面对大家微微一笑,学生说微笑)
生8:是黑板上的什么字?
生齐:是微字。(说着大家都做出了微笑的表情)
生:我来画图大家猜:
(该生在黑板上画下了一张略带笑容的脸)
生齐:是笑脸,微笑的脸。
生9:我来指地方,你们来猜字:
(该生站在前面用手拍了拍自己的腿,孩子们都跟着拍起来很兴奋地说:是大腿的腿字)
师:谁来记艘?
生:我用组词的方法来记:一艘轮船
众生:一艘军舰
生10:我用编儿歌的方法来记柱字:主人靠在柱子旁,柱子细又长。
生11:我来记止:正字屋顶被接掉。
生12:我也来记为止的止:上字左边加上1
生13:我用止组词:为止终止停止行人止步
师:你们比曹冲还要聪明,想出了很多奇妙的方法记生字,真是让老师大开眼界!我们的交流就到此为止吧。
教学反思:
汉字具有音形义赏四位一体的特点。因此,识记汉字就应该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在上述课例中,孩子们除了应用比较常用的加一加、减一减、编儿歌等方法以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听声音猜字、看表情猜字、画图形猜字、指实物猜字等一系列的识字方法。也许有人认为,这些是识字方法吗?其实,我也有类似的思考。但是,我觉得这些方法首先是建立在识记者认识汉字的音,理解汉字的义的基础上的。比如:那个发声音猜字的学生,他首先要弄清象字的读音,要发出大象的叫声,他还要进一步理解这个字的意思,我想在完成这两方面的时候,他本人对象的字形也是目睹了很多遍的,好似字认多遍便熟记于心了。并且,他的这种方法给人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我想效果也应该是好的。所以采用这些方法孩子们至少要弄清汉字四位中的两位,而在弄清这两位的过程中,其他的一位或两位也便随之而解了。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琥珀》,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琥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知道这块流浪的形成过程以及想象的依据,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
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4.了解本课的叙述顺序与(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的条件。
教学准备
1.晓拍卖物或仿制品以及挂图。
2.收集有关琉璃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物激起,揭示课题。
出示瑰油实物或者挂图。(板书课题。)谁能结合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说说什么是?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这块奇异的流浪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2.字词检查。
(l)读准字音:脂(zhi)渗(shen)拭(Shi)澎湃(pengpai)
(2)注意字形:辣湃拭黏
(3)多音字:黏(nian)黏稠(zhan)黏贴
(4)理解:拂拭掸掉或擦掉。
松脂一一针叶树的树干上流出的胶状液体,是制造松香和松节油的原料。
三、结合预习,讨论课文的叙述顺序。
1.叙述顺序。
故事发生的时间(第1自然段)。
的形成过程(第2~12自然段)。
①松脂球的形成;②化石的形成。
的发现过程(第13~17自然段)。
这块的科学价值(第18自然段)。
2.比较和《黄河象》一课的叙述顺序有何不同。
(1)回忆《黄河象》的叙述顺序。
《黄河象》先讲大象骨骼化石;再通过科学家的假想,讲化石形成的过程;最后讲化石的发现和挖掘。
(2)《》先通过科学家的设想,讲形成的过程,再讲发现。
(3)比较异同,从中感悟到写文章的叙述顺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要清楚合理。
四、指导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第2~9自然段,思考:这个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2.演示多媒体课件,进行讨论。
(1)松树林。琉璃是松脂化石,要具有松脂这个条件,必须在松树林里。
(2)天气炎热。松树要渗出厚厚的松脂,还要不断地往下滴,没有火辣辣的太阳是不行的。只有在炎热的夏天才会有高温照射,才能流出松脂。
(3)赶巧蜘蛛准备吃掉苍蝇,这个珍奇的瑰油就在于它里面恰恰有两个小昆虫在一起。
(4)松脂不断往下滴,才能积成球。
3.练习有感情地读这一部分。
提示:
(1)天气环境,小苍蝇出现的语段要读得轻快些,心情是愉悦的。
(2)蜘蛛爬过去一节读的语调要轻,请速放慢。渲染出紧张气氛。
(3)蜘蛛扑上去一节速度加快。注意读出重音。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说说这块玻确的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注意讲全四个条件。
松脂球形成后,怎样变成化石的呢?请学习下面的部分。
二、理解化石形成过程这部分。
1.默读课文。
2.思考: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总结出变成化石的条件:
1)时间长。
3)松树腐烂
2)陆沉水漫。
4)泥沙掩埋。
三、有感情地朗读化石形成的部分,了解发现过程。
提示:要读出孩子的高兴,父亲的惊喜。
为什么令人惊喜?可以让学生讲讲原因。
四、默读第四部分。
思考:这块瑰油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科学价值?
理解: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五、自由想象。
作者根据这块琉璃里面的两只小动物的特征,运用有关知识想象出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同学们也可以想,这块琅琅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呢?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838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