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工整美观地写好这些字。
2.能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天文知识。对自然界中的天文现象产生兴趣。
3.进一步了解列数字和作比较这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准备
1.了解关于星座的常识。
2.观察星空,找到牵牛织女星。
教材简析
星空是那样的美丽与神奇,由此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美丽神奇的传说。但是,它们又是客观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它们具有自己的特性与规律。宇宙是无边无际的,对于宇宙的认识也是无穷无尽的。人类正在一次次地探索着它们,一天天地接近着它们,一步步地认识着它们。
这篇文章,作者在以优美的文笔向我们描绘银河牵牛星织女星的同时,也以准确、简明的文笔向我们介绍了一些与之相关的天文知识。
课文的第1段向我们描绘了肉眼可见的银河,以及银河和其他一些星星的传说。紧接着,以生动优美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再由这个故事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牛郎星、织女星的介绍。由介绍这两颗星拓展到对一些相关天文知识的介绍。
全篇文章把古代传说、天文知识编织在一起,生动美丽,娓娓道来,使人在兴味盎然中获取知识。
这篇说明文,充满了文学性与人文性,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建议本课教学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段开门见山地告诉我们,在秋天的晚上,我们看到的最亮的星星就是织女星,由织女星而引出银河。可以让学生交流一下关于银河的资料。神妙陶醉这两个词可以理解一下。
*第2段在向我们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时,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天孙,也就是织女星。这一段虽然是讲述的民间传说,但是,这不是本文的重点,所以笔墨十分简洁。可以从写作的角度让学生感知一下。第1、2段朗读的语气和后面段落有所不同,这是叙述性的语言,是在描绘景物和讲述故事,与后面的说明应有所区别,可以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一下,再读一读。
*第3段的重点是在向我们介绍牛郎星。注意越过这个词说明织女星和牛郎星的确是在银河的两边。三颗星排在一条直线上,形成一个杠杆,可以用简笔画来帮助理解。挑担星牛郎星牵牛星涉及牛郎织女故事的细节,可以适当补充一下。比如:传说牛郎是用扁担和箩兜挑着一对儿女去追赶织女,并在天河两岸遥遥相望牛郎曾经是一个放牛郎,手里牵着一只老牛
*第4段告诉我们,牵牛星和织女星都是恒星。恒星:是自己会发热发光的天体。因为离我们太远,短期内感觉不到它们相互间位置的改变,所以古时候称恒星。恒星实际上也和太阳一样各有快慢不一的自转运动。在这一段里,作者用了两组数字来说明织女星和牵牛星的亮度与距离。这里用上了比较的说明方法,这样的方法使用,使原来并不清楚的事物立刻变得清楚起来了。老师要引导学生寻找和体会这样的写作方法。这一段里,作者还告诉我们,这两颗星永远不会相遇,这一点与传说中的说法是不同的。
*第5段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说明星球与地球的距离;第二层说明星球的运动。
文章一开头就用太阳光和织女星的光射到地球所用的时间作比较,比较的结果使人感到惊异。惊异:出人意料的感觉。作者进一步告诉我们:距离太阳几亿光年的星不计其数,而10光年以内的星却只有15颗。作者还采取举例子的方法告诉我们,几年前一颗崩毁的星,测算出与地球的距离是两千光年。这一层意思让我们感受到宇宙的浩瀚。教学时,可让学生们在默读时进行想象,体会宇宙的广阔无垠,感受宇宙的神奇魅力。
*下面一个层次是说明星球的运动的。首先,告诉我们,恒星并不是真的不动,织女星和牵牛星都以各自不同的速度在移动,而且是在向太阳移动。然后用了一系列数字来说明这些运动在太阳系、在宇宙间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浩瀚:本意为水势盛大的样子,引申为广大、繁多的意思。在这儿用来形容宇宙,让我们感受到宇宙的神奇与广阔。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一下探究,联系前面的叙述和数字,结合这一部分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进行一下深入的思考,也可以和同学一起进行探讨,看能够得出一些什么样的结论。如果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老师要给予高度的评价,同时,也要给以恰当的引导,保护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激励他们今后探寻宇宙秘密的志趣。惊异崩毁浩瀚等词语可以好好理解一下。这一个层次的内容,要边读边思考,才能弄懂意思。
*最后一句话打消了我们心中存在的疑虑,说明宇宙间的运动是神秘而有序的。
*本课的生字书写困难不大,但读音应该注意。特别是恒和崩这两个字一定要克服地方音,韵母不要读ong
,而要读eng。
*课后第1题是看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的内容。
列数字和作比较这两种说明方法都是说明文中常用的,让学生自己边读边找再勾画出来。同时体会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课后第3题可以在课前预习先布置下去。
*选做题鼓励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观察。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卧看牵牛织女星》探究感悟”,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探究
1、朗读课文,你从中学到了哪些天文知识?
本文介绍了牛郎星、织女星以及银河系等有关的天文知识。说明了宇宙是个广阔的空间,但人类的力量和智慧是无穷的。
2、文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句话出自哪朝苏轼的什么作品,它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又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宋朝,苏轼的《赤壁赋》;它的意思是人生短促,人很渺小;这句话又使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
3、怎样理解凭这点高明处,我们就不必叹息生命的短暂和藐小了。这句话?
这句话就是要面对茫茫时空,人固然藐小,但不必悲观。因为正是人类的生生不息,一代代探索大自然,从中发现其中的规律,才能使得人类社会得到不断前进,从而证明人类力量的伟大。所以说人要自强不息,才能成就大事业。
4、说明文用词准确。在说恒星并不是真的不动这句中,真的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因为真的一词指出了恒星并非绝对不动的这一事实,纠正了一般人认为恒星是不动的这一片面看法,起到了强调作用。
感悟
①秋风一吹,蝴蝶纷纷飘落地上,待细细一看,却又都变成用黄绢裱制的小扇面,宽边上,还留着一道未曾褪尽的绿镶边呢!
这句的两个比喻表现了银杏叶的曼妙。裱制:用纸、布等衬托、装饰字画、书籍等。纷纷扬扬突出了树叶的轻盈,黄绢裱制的小扇面突出树叶表面的细腻、光滑。尽量多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北京之美和作者被征服的惊喜。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卧看牵牛织女星》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目的
1,了解涉及牵牛星、织女星和相关的天文学的科学知识。2.理解生动说明的好处。
3.理解这篇科普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4.学习速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速读的方法,养成速读的习惯。
(2)了解一些涉及牵牛星、织女星和相关的天文学的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1)理解生动说明的好处。(2)理解这篇科普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请学生解释自读提示中的生词并给加点词的注音。
神妙:非常高明、巧妙。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怠情(daiduo):懒惰。
描摹(mo):用语言文字表现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特性等。
孤寂(ji:孤独寂寞。崩毁:崩裂销毁。藐小(miao);微小。
白蒙蒙(meng):形容(烟、雾、蒸气等)白茫茫一片,模糊不清。
俯首帖耳:形容非常驯服恭顺(含贬义)凝神静听:聚精会神地听。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离愁别苦:离别时愁苦的心情。
少见多怪:很少见到而觉得奇怪。不计其数(shu):形容数目极多,无法计算。
二、导人
也许你们从小听过奶奶讲的牛郎和织女的神话故事,也许你在夏天院子里的纳凉的时候寻找到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你知道这些有关牛郎星和织女星的天文科学知识吗?这篇文章将把你带往那美丽的神话世界,带往无垠的太空去获取知识。
三、正课
1.五分钟时间速读课文。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读,记住文章主要内容。
2.提问:请用简洁的语句介绍课文有关组女星的一些天文学知识。想想:这是介绍织女星的什么?
秋天晚上,我们所看到的最亮的星是织女星。在初秋,晚上九点钟左右她越过我们的头顶;秋越来越深,她越过我们头顶的时间也越来越早。织女星和附近的几颗星连在一起,成为一架七弦琴的样子,我们叫它天琴座。这是介绍织女星的位置,天琴座的形状及名称来源。
3.提问:请用简洁的语句介绍课文有关牵牛星的一些天文学知识。想想这是介绍牵牛星的什么?
在织女星的东方,白蒙蒙地像云一样的一片,断断续续从北到南横过天空,这就是银河,也叫天河。天河的东南面有排成一条直线的三颗星。中间一颗很亮,两旁的光芒较弱,看去与中间的一颗距离恰好相等。用直线把这三颗星连结起来,正像一条两臂相等的杠杆。这三颗星叫天平星也叫挑担星。这中间一颗最大最亮的就是牛郎星也叫做牵牛星。他的光辉稍稍带点黄,不及织女星亮,可是其余的星全比不上他。这是介绍牵牛星的位置、亮度及天平星的形状。
4.课文是否还介绍有关织女星和牵牛星的其他知识?
织女星和牵牛星和太阳一样,都是恒星。织女星的光辉是太阳的50倍,牵牛星的光辉是太阳的九倍有余。只因距离我们太远了,所以看去不过是两颗比较大的星。介绍织女星和牵牛星都是恒星及他们的光辉。
织女星距离地球26光年,牵牛星距离地球16光年。太阳光从太阳射到地球上才8分18秒,而织女星的光射到地球上要26年。介绍织女星和牵牛星离地球的距离。
么?
讨论并归纳:介绍了外国有关天琴座的名画及故事传说。
5.提问:请复述故事内容。
传说古希腊音乐家奥佛士坐在森林里的大石上弹奏他的七弦琴。他弹奏出神妙的曲词,使森林里的野兽都陶醉了。有几只狮子俯首帖耳地伏在他面前,凝神静听他的演奏
6提问:请发挥你的想象,续遍这个故事。
答案略。
7.提问:文章第二段还介绍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还介绍了中国关于织女星的传说故事。
8提问;请复述故事内容。
讨论并归纳:传说织女星是天帝的孙女,因此也叫做天孙。天帝把他的孙女嫁给了牛郎,一个牧牛的童子。他们两个结婚之后你欢我爱的。把他们应做的工作都抛弃了,一个不再牧牛,一个也不再纺织。这惹得天帝动了怒,命令他们一个住在天河的东岸,一个住在天河的西岸,每年七月七日(旧历)才得以在天河中流相会一次。
9.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人应该勤劳地工作,不然会受到天帝的惩罚。
10.提问:你能不能讲述其他有关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
11.提问:课文第三段还介绍了什么?
还阐述了文章开头杜牧《秋夕》的诗意。
人更喜欢看。
11.一提问:文章最后一段中说:凭这点高明处,我们就不必叹息生命的短暂和藐小了。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讨论并归纳:这点高明处指:那悠久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都不能逃出自然法则的支配,我们人研究各种自然科学,能够发现那些自然法则。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人虽然显得十分藐小,但是人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研究各种自然科学,发现那些自然法则,这就是人高于自然的地方。所以我们不应怨恨叹息而应该积极进取,战胜自然。
四、小结
这篇文章除介绍织女星和牵牛星及相关的天文学知识,还插入一些中外有关的神话传说、古代诗歌,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文学色彩,使人爱读。文章在介绍科普知识中还包含了作者人定胜天、积极进取的思想。
五、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二、三、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的内容:1.听写词语;2.提问课文内容的概括。(同时进行)
二、用讨论式学习本文内容,围绕以下几个讨论题展开。
讨论题:
1.文章介绍的是天文知识,开头却从杜牧的《秋夕》诗和中西方有关传说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这是一篇以介绍天文知识为主的科普文章,文中还写到了与此有关的一些文学内容,这样写是否脱离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使人产生本末倒置之嫌?为什么?
3.在介绍天文知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这是一篇科普文章,却包含了作者一定的人生哲理思考。凭这点高明处,我们就不必叹息生命的短暂和藐小了。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三、逐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看法。
(-)研读第1至3自然段,讨论第1题。10分钟
提示:1.杜牧的《秋夕》是什么意思?表达怎样的感情?(参看第4自然段内容)2.中西方有关织女星的传说有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以下两个问题比较难,教师先几个学生说一说,目的在于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至于正确与否可不予在意,主要由教师讲解。
明确:杜牧的《秋夕》原本是描摹宫女的心境,表达宫女孤寂、凄凉的心情。而本文作者引用这首诗开头主要是引出牵牛织女星,照应文题,同时充满诗情画意的诗句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西洋人天琴座。中国七月七日相会。两者都给文章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同时这两个神奇美丽的传说,给人以许多美妙的想象,耐人寻昧。//文章这样开头符合青少年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使看似高深的天体知识显得浅显易懂,使学生容易接受,并能引起阅读兴趣,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恰值悦性,了解科学知识。
(二)讨论第2题。
提示:这里所讲的文学内容是指引杜牧的《秋夕》以及中
星,想到织女每年还能够和牛郎相会一次,而自己却被禁闭在深宫里,永远度着孤寂的时光。
10.提问:文章中介绍中外神话传说故事和杜牧诗的意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增加了文章的生动和文学色彩,使
西方关于织女星的美丽传说等。引导学生结合上面的第一题的部分内容思考,在大家回答后老师小结。首先,这些内容与文章要介绍的天体知识关系密切,如《秋夕》诗中提到的牵牛织女星就是文章要介绍的天体,织女星的美丽传说也如此,因此并未脱离文章要说明的主要内容。
其次,这是一篇科学小品,而科学小品往往既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性和趣味性。这样写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
(三)研读第4至9自然段,讨论第3题。10分钟
结合上一课介绍的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让学生去思考判断。
引用、举例子、作诠释、列数字、下定义、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把看似深奥的天体知识解说得浅显易懂,使读者易于f解和接受;说明方法要求学生在书上作评点(结合具体的句子来说)。
(四)研读第10自然段,讨论第4题。1.先齐读最后一段,了解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含义,见课文69页注释①。
2.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讨论时各抒己见,不求统一。结论由教师归纳总结。
3.教师作结:面对茫茫时空,人固然藐小,但不可悲观,正是人类的生生不一代代探索自然,发规其中的规律,才使人类社会不断前进,证明人类力量是伟大的。所以人要自强不息,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讨论了4个问题,通过讨论,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写法特点,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天文知识所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以及课文结尾所包含的人生哲理。这种集利学知识和文学知识、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身的科学小品,使我们既学到了知识,又陶冶了性情,真是获益匪浅呀!
五、布置作业。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卧看牵牛织女星》教案之一”,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课题入手,引入新课
1.
看题目,你知道些什么?有些什么问题?
2.
你怎么理解卧看?
3.
看到的景象是什么?
二、快速阅读,初知大意
1.
自己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想一想,自己从课文中知道了些什么。
3.
请同学起来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些什么。
三、再读课文,质疑解难
1.
自己再一次读课文,想一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
与同桌交流意见(老师也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与同学一起探讨心中不够明确的问题。
3.
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己解决有困难的问题。
4.
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解决一些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
四、师生互动,解决难点
1.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合作学习时带倾向性的问题适时给以帮助和引导。
2.
对于学生质疑时提出的一些比较专业的问题,教师要对这种态度和精神给以充分的肯定,但一定要把握好探究的度,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有些问题要留待今后来探究。
3.
对于课文中介绍到的一些简单的天文知识,还是要尽量弄懂。
4.
老师可以提醒学生用画图表、标数字的方法来把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形象化。
五、深入学习,体会写作方法
1.
再一次自读课文,比较课文前后写作风格上有什么不同。(记叙描写与说明的表达方式)
2.
找出课文中用上的列数字和作比较方法的地方,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
3.
师生一起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
适当地试着用这样的方法来写一写。
六、适度拓展
1.
完成课后第3题。
2.
用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完成选做题,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不强求一致。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青岛版:一下《下雨了----学看钟表》教材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学生虽然是初次学习认读钟表,但这并不表示学生对于钟表认读一无所知,这得宜于社会的进步及成人在生活中的帮助。试想一下,五六十年代学习认识钟表决不会是现在这样的教学方式,因为那里的儿童从没有见过钟表,对于钟表是陌生的,而今天的儿童再也不是这个样子,随着社会的进步,家家有钟表,家长都会认读钟表,这种潜在的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使得儿童对钟表不再生疏。事实上也是这样,如果调查一下,一年级可能有不少儿童会读钟表,尽管他们不能解释,但这至少也能说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建立在一个空白的基础之上的。
学生可能具备一些时间的表象。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是认识钟表,认识钟表就不能脱离开时间的表象作用,如下午5时,只会认还不行,还得知道下午5时是什么时间,是我们放学的时间,如果没有这个观念,那么学习的东西就是没有价值的。事实上,时间的表象作用在认识钟表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把钟表上的时刻与自己的生活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与自己所建立起的时间的表象建立起有效的联系。试想一下,如果这个时间的表象不具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就会沉浸在鈥溝挛?时是什么意思鈥澋乃嘉刺校簿褪撬担绻杂谑奔涞墓勰畹目瞻椎模杂谥颖淼娜鲜妒强瞻椎模敲丛诮萄е熬鸵傅佳谢邸?/p>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看雪》学案分析”,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看雪》学案分析
教材简说
隔着海峡,望着宝岛,听着阵阵涛声,想着美丽的日月潭。那里有春节,那里有龙舟,那里有浓浓的乡音,那里有深深的乡愁。只是,那里很少有雪。那里的孩子们多么希望能看到雪呀!
到北京来看雪吧。北京有飘飞的雪花,有可爱的雪人,有银装素裹的雪景。
到北京来看雪吧。在北京不但能看到迷人的雪景,还能看到比雪更迷人的风景。
什么时候才能使海峡不再成为阻隔,让台湾的孩子们来北京看看真正的雪呢?
我们盼望着。
课前准备:
让孩子了解台湾,台湾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历史背景比较重要。
教学目标:
1.认识“省、店”等10个生字。会写“讲、打”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学习第一小节
1.同学们,喜欢雪吗?在我国南方的台湾小朋友,跟我们一样喜欢雪。
2.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指一指台湾省的位置。
3.揭题:可是,台湾省跟我们温州一样,是很难看到雪的。学习第一小节。
4.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更渴望看到雪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听师生配合朗读,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划出词语。
2.出示写雪景的两段,读文学习生字词
(1)课文中的这两段生字特别多,句子很长,你能读好吗?(解决难点)自由读——指名读。
(2)读通、读准句子,随机正音,提示难点字词,借助图片理解橱窗、雪毯、银装。
3.再读课文,感知文意
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研读第1、2节
1、根据前面学生的回答过渡至本教学环节:
出示1、2节,自读、指读。
2、出示图片,孩子们站在窗前,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生答。
3、练读3--8节。
四.巩固生字词,指导书写
1.出示两段中的词语,生练读。除了这些,还有三个生字,相信你们很快能够记住。
2.出示10个生字,学生认读,读对一个,出现一朵小雪花。(因为课文是看雪,学生对雪花了解不多,所以结合在生字的巩固中,让他们看一看美妙的雪花。)
3.书写指导:讲指接打
(讲、指、接是生字,要认还要写,所以结合在一起教学,打同样是提手旁,所以也结合在一起教学。打、指、接可由老师范写接、指,打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课时
一、由“雪”导入
1、课文一共几次写到了雪景?出示相关段,指读,齐读。
2、我们还知道台湾小朋友对于这两段雪景,很——(喜欢)
二、学习3——11节
1、站在商店橱窗前,面对这种雪景,孩子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默读3——11节,划出孩子们的话。
2、指名反馈,出示。
3、指名4人分读,其他孩子思考这四句话的共同点。反馈。
4、怎么读好这些问句呢?放回课文,和同桌边读边讨论。
5、学习对话。
(1)进入角色,哪位台湾小朋友先来问我这位老师。
指名问,讨论,练读。
(2)第二问:指名,问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带着体会练习。
再指名问,师接话回答,并边想边指指地图上的北京,理解“故乡”。
(3)第三问:齐问。师答并配课件讲述第9节。
(4)想亲自感受一下吗?自读第9节,划出喜欢的词。
(5)反馈词语,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6)结合课件练读第9节。
(7)听老师说到这里,你最想对老师说什么?文中的孩子是怎么问的?指读,齐争着问。
(8)师回答,并板书“盼”。
6、分角色练读3——11节。
三、激情抒情
1、不只是北京的小朋友,我们温州的小朋友也盼着和他们一块玩呢。我们曾经学过一首儿歌,就是表达这种心情的,穿插《欢迎台湾小朋友》。
2、此时,你最想对台湾小朋友说什么呢?
3、回家把要说的写再卡片上,带到班里交流展览,以后有机会寄给台湾小朋友。
四、写字
板书设计:
看雪
盼
台湾←——→北京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看菊花》教案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看菊花》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两段。
2.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喜爱菊花,不仅是因为菊花好看,更因为它有不怕寒冷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
2、板书:看菊花。齐读。
二、初读指导
1、范读课文。
2、学生练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用学过的方法自学田字格里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2)点名朗读。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多音字。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略)
4)齐读。
4、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5、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6、自读,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交流。
三、指导书写
1、认识新笔画。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2、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生字。
2、分段读课文。
二、精读训练
1、分段读第一自然段。
1)点名读。
2)这段告诉我们是什么时候?有谁?
3)指导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
2)“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这句话讲了什么?齐读。
3)看图。菊花怎样好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4)课文中哪句话是具体写菊花好看的?
出示: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分析
练习朗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找出人们舍不得离去的另一个原因。
2)课文是怎样写菊花不怕冷的呢?
3)指导读。用亲切的语气,速度慢些,齐读。
4、背诵二、三自然段。
看图连起来背诵,不记得的可以看书。配乐,指名背。
5、学习第三自然段。
1)点名读。
2)“更好看”是什么意思?
3)“我”为什么会觉得菊花更好看了?
总结课文
主要板书计划:
8看菊花
好看
不怕冷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看菊花》教材解读三”,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看菊花》说课稿
《看菊花》是义务教育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家人在假日去公园看菊花的情景,赞美了菊花不畏严寒,竞相开放的高洁品质,是一篇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的好教材。
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我班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很容易理解。但要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来体会菊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质,是有一定困难的。
根据教材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初定以下
教学目标:1、认识1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识新笔画:横折钩。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的能力,感受秋天之美。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菊花不畏严寒,竞相开放的高洁品质。激发学生对菊花的热爱,对秋天和大自然的赞美。其中目标1和目标2是课文的重点,
目标3是课文的重点更是难点。
课文中的第二、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人们看菊花后舍不得离去,以及人们喜爱菊花的主要原因,这是课文的重点。由于学生没有生活经验,对课文中对菊花不怕寒冷的精神的赞美很难理解和体会,这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了较好的实践新课标的理念,抓住课文的重点,突破难点。在为学生创设平等对话的教学氛围的同时,倡导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探求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我力争在两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我准备采用三个层面的读,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首先,揭示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质疑,然后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我着重对放、听、紫进行正音,对于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二句,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这是学生难读的句子,我将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初步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选择各自喜欢的内容,美读课文,让学生通过选择性阅读,再次加深对课文了解。最后,我将预留七、八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习公、开、不、许,尤其是公的八字头,许的言字旁,学生不容易掌握它们的间架结构。因此我引导学生先看书上的笔顺表,再通过老师的范写、学生的描仿,正确、规范地书写。最后,让学生当堂练字,教师巡视指导。
下面,就第二课时着重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本课时,我将采用以趣导路,营造氛围;以读铺路,感悟语言;以行拓径,指导实践这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
以趣导路,营造氛围
富有情趣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也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第一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兴趣来学习课文,我精心设计了导入语让我们跟小作者一家去公园看菊花好吗?通过播放真实的录像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产生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情感也被调动起来。再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带领学生穿越时空走进文本。
二、
以读铺路,感悟语言
本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我设想利用媒体,在大屏幕上展示和第一自然段相关的画面,也就是课文的第一幅插图,图文对照。我相信学生通过看看读读就能感知其中的内容。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话主要写了菊花的不同颜色以及公园里菊花的数量多。我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再找出能够表示菊花好看的词句,同桌互相交流各自的发现。菊花的颜色多,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我将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说说还见过什么颜色的菊花,引导学生找出表示菊花颜色多的词语。五彩缤纷、五颜六色、色彩斑斓等词语又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这一自然段中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这些词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将通过媒体演示,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这几个词语数量由少到多,范围由小到大。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看媒体动画,品读课文句子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理解迎着一词的意思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爸爸说的一句话天冷了,许多花谢了,可菊花一点儿也不怕冷,大家都很喜爱它。我引导学生上下文对照,媒体演示秋天百花凋零与菊花竞相开放的画面,在学生在对美的感受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采用多种不同的读书方式,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评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对课文进行反复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又进一步感悟爸爸话的含义,体会课文内涵。在此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激发起学生对菊花的喜爱,达到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我想,至此,菊花那迎风绽放的美丽画面一定会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
在学完全文后,我将设计菊花
,人们喜爱它;菊花
,人们更喜爱它。这样的句式帮助学生把课文的脉络根植于头脑之中。
三、以行拓径,指导实践
我发现,在课的结尾处留有一些空白。我设想想安排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优美的音乐展开想象,想想自己来到了开满菊花的公园,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大家。安排这一环节的目的,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把课文语言内化于心,产生情感共鸣。
最后是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用学生熟悉又喜欢的事物来帮助他们记忆字形,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感受字的结构特点与书写技巧;教老师写好字,更激发学习的兴趣,并采用儿童化的语言描述,在书写生字的同时领略汉字的独特美感。
课后,我设想给学生预留一些和听、说、读、写有关的选择性作业。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美
8、看菊花
不怕冷
喜爱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看窦桂梅老师如何超越教材”,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看窦桂梅老师如何超越教材看窦桂梅老师如何超越教材
——以窦老师执教《圆明园》为例
孙善利
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窦桂梅,于2004年11月13日下午在西安石油大学体育馆用两节课的时间执教了语文观摩课:《圆明园》。听课的是西安市黄河小学五年级二班的学生,观摩学习的是来自全国的会议代表。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特别是如何才能“用教材教”,是目前困惑不少教师的课题,窦老师的《圆明园》课例,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立足教材
一、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现场
窦老师从文本提供的现场出发,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定位,以类似导游者的言语形式,带领学生“走进圆明园”,在圆明园中观察,体验,思考,又带领学生“走出圆明园”,对自己的游历进行反思。
在“走进圆明园”之前,窦老师用课件展示三副圆明园遗迹图,问学生:“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学生有的回答“一片大火”,有的回答“一片废墟”,有的回答“一片国耻”。窦老师没有给予评述,而是又让学生选择圆明园被烧毁的语段反复朗读,问学生“感受如何”,学生回答,“我感到十分悲痛”,“我感到十分可惜”。窦老师仍然没有给予评述。有了这样的形象铺垫和情感铺垫,学生就自然而然的“我觉得自己走进圆明园了”。在这一环节中,窦老师没有给予评述,没有引导拓展或挖掘,因为时机不到,火候不到。
在引导学生“走进圆明园”以后,窦老师反复强化学生的“亲历”心态。比如,窦老师课件展示圆明园景观“蓬莱瑶台”、“平湖秋色”、“雷峰夕照”等20处后,问学生:“你喜欢哪处景观?”“你打算在这里看多长时间?”让学生感觉景观就在眼前,自己身处现场。还有,“看完了吗?”“咱们再走——”等提示话语穿插其间,更给学生以行为动态的暗示。
二、引领学生进行画面想象
窦老师展示的圆明园景观等课件是作为让学生进行画面想象的引子,大量的画面想象是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通过言语符号的解读产生的。比如,窦老师要求学生对“统统掠走”和“任意破坏”的情形进行画面想象,学生创造描述出这样的场景:“字画古玩被一伙强盗塞在袋子里背走了,袋子装得满满的,奔跑的时候有一些掉在了地上。”“金银玉器装在大车上,大车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一个强盗打开柜子,瞪大了惊喜的眼睛,张开了贪婪的嘴巴,手足慌乱,不知先拿哪些好。”“拿不走的就用木棍砸,用石头砸,用刀子胡乱划破。”
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根据个人生活经验、知识视野和对言语符号的感受理解,创造描述出生动的、具体的、可以诉诸感官的画面。
三、引领学生深化情感体验
窦老师的教学语言情感饱满而富有张力和磁性,在执教《圆明园》的整个过程中,学生都处在窦老师营造的情绪场中。耻辱,沉痛,惋惜,愤怒,无奈,反思,随着不同语段的叙述和议论,各种情感要素在学生心灵中叠加着、融合着、生成着。这些都来自于窦老师的精心设计和艺术化的点拨。
比如,窦老师讲到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时,问学生:“一天一夜多少个小时?”学生答:“24个小时。”又问:“24个小时多少分钟?”学生答:“1440分钟。”又问:“24个小时多少个半分钟?”学生答:“2880个半分钟。”又问:“三天三夜是多少个半分钟?”学生答:“8640个半分钟。”窦老师追问到此,略停,缓慢地说:“同学们,要知道,烧毁一副名画是用不到半分钟的,三天三夜,到底烧毁了多少啊——请同学们静默半分钟。”学生在这半分钟里深化着也内化着情感体验,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四、引领学生落实基础知识
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窦老师一上课,板书“圆明园”课题时,就要求学生在座位上书空“圆明园”三个字,落实笔画顺序;通过比较朗读,让学生体会“唐宋元明清”之间加顿号与不加顿号的区别;通过体会分析,让学生说出“大约一千七百年”中“大约”一词运用的严密;通过默读,让学生体会“不仅”“还”关联词语提领的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值得称道的是一则改写训练:窦老师要求学生将原文中“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话,改写为赞叹圆明园价值的话语。学生在稍作思考并经过发言交流后,将原句个别文字进行了替换和删减,写出了“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答案,完成了改写任务。
语文基础知识,需要点滴积累,语音,语法,修辞,字、词、句、篇,写作技法,需要在文章学习过程中落实到位。窦老师的课,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超越教材
一、丰富教材
窦老师在执教《圆明园》一课时,将收集到的有关材料,“送进”词句、语段、篇章的理解、体味、思考过程中,使得文章内容饱满而厚重、细腻而生动,增大了言语的承载量,增强了表达的穿透力。
比如,当学到“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一句时,窦老师简要介绍圆明园的占地面积,使得“最大”这一词语有了展开想象的凭借;当学到圆明园被烧毁,成了一片废墟时,窦老师课件展示李大钊的诗:“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发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加深和拓展了原文凄凉、悲痛的情感域限。
窦老师在课堂上,还出示了若干图片,引用了“荒野的风------”的小诗,和学生一起读了雨果《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的片段等等。
二、延伸教材
一般来说,执教《圆明园》,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目标也就算达到了,但窦老师却在引导学生“走出圆明园”后出人意料,陡然一转,问学生:“假如我们回到144年前,假如你是大臣,假如你是普通百姓,面对圆明园的毁灭,你会怎么做呢?”一句发问后,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假如我是大臣,一定要求皇帝,多多派兵,增援圆明园的守卫部队。”有的说:“假如我是百姓,一定冲进圆明园,和那些强盗们拼了,不能让他们把国宝强走。”窦老师没有对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敢于牺牲的精神进行鼓励表扬,而是用缓慢的、带有启发意味的口气说:“大家知道给英法联军带路的是谁吗?——他是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橙!大家知道当时圆明园附近的老百姓是什么反应吗?——圆明园附近的老百姓在英法联军洗劫后也进入园内,抢夺所剩无几的宝物!”课堂内一片静默——这无疑是给学生的“热情”和“精神”兜头一盆冷水,但这盆冷水会使学生沉重,会使学生反思,会使学生成熟。这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更高层次的问题离开课堂。
这种延伸,不是涂彩,不是点缀,更不是狗尾续貂,而是指向学生未来的读书空间,指向学生更高的思维平台,指向学生长远的健康发展。
把握“立足”与“超越”之间的关系
“立足”是“超越”的基点,“超越”是“立足”的生发。没有“立足”,“超越”就无源无本,没有“超越”,“立足”就枯涩干瘦。
窦老师的“丰富”,把根牢牢扎在《圆明园》的词句、语段、篇章、表达之中,使得所有材料成为文章的一部分,浑然天成,不可或缺。窦老师的“延伸”,虽然似乎溢出了《圆明园》的内容范围和主题设计,但却是大跨度的另类呼应,避免了原作因为主题明确、内容晓畅可能产生的“简单化”。
所谓“超越教材”,绝不是远离教材,更不是替代教材。
《燕子》是一篇老课文,在选入三年级教材时略有改动。例如原有教材是微风吹拂着才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在选入本册教材时改成了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着黄色的嫩叶的柳丝等,这样的改动,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也有利于我们的教学。在此提请大家注意。
因为是老课文,相信大家对内容比较熟悉。又因为是一篇文质优美的老课文,拿《燕子》作课的公开教学比较多,所以相信大家对《燕子》的教学案例也了解颇多。在此,对《燕子》的教学不再展开,就讲要点:如何突破本课的难点──引导学生感受燕子的快乐。先请大家看一则案例:
师:小燕子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回到了它向往中的南方,它一定非常──(高兴)。
师:你从哪里看出了小燕子的快乐?
生:小燕子高兴地玩起来呢!你看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
师:真的啊,就像你到了儿童公园,一会儿跑到这边,一会儿又跑到那边,兴奋极了。
生:小燕子像我一样顽皮,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我知道它是故意的。
师:你喜欢这些小燕子吗?让我们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你的喜欢。
没有过多的硬棒棒的字词的讲解,而是从温暖的感受入手,运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来体味小燕子的快乐,这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尝试。供大家参考。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试飞》教材分析,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默读课文,了解宋庆龄勇敢沉稳的性格和爱国主义精神。
3.
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4.
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宋庆龄和孙中山的一些故事或者其他资料。
宋庆龄那温文尔雅、慈祥美丽的形象早已深深地刻进我们的头脑,使我们对她产生一种敬爱之情。可是在她文静纤弱的外表之下,同时还具备着勇敢坚毅和沉稳的气质,这些却是我们不太熟悉的。在这篇课文之中,通过试飞这件事情,让我们看到了宋庆龄性格中的另一面,她为了中国的富强和发展,为了中国的航空事业而勇敢地登上飞机亲自进行第一次试飞。本文具体生动地记叙了这一次不平常的试飞。通过对宋庆龄外貌神态的描写以及观看试飞的人群反应的场面描写,使我们领略到宋庆龄勇敢无畏的精神风采,从而对她更加崇敬与热爱。
这篇文章对人物的刻画以及多方面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在写人的习作中学习借鉴。
建议教学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段向我们介绍了这次试飞的时间、地点及原由。在这一段有这么一句话:这架取名为洛士文号的飞机,对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关系重大。这次试飞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为什么关系这么重大呢?可以让学生在后面的课文中去找。可以在后面第2段找到这样的话:孙中山和负责飞机研制工作的航空局局长杨仙逸紧紧握了握手。在第15段找到万一失事也是值得的,因为这是我们自己制造的飞机。在第20段宋庆龄说的话:先生,我们有了自己制造的飞机!自己的!从这里,我们知道,洛士文号飞机是我国第一架自己制造的飞机,如果这次试飞成功,那就标志着我国成功研制出了自己的飞机,在我国航空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第1段让学生们了解到这次试飞的意义,就能理解孙中山和宋庆龄为什么这么重视这次试飞,更能理解宋庆龄为什么会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亲自参加试飞了。
*第2~9段写的是试飞前的场面。为宋庆龄的出场做好了铺垫。大沙头机场宾客满座雷鸣般的掌声说明当时场面的盛大。也说明了这次试飞的影响的巨大。这里介绍了两位人物,一位是航空局局长杨仙逸,一位是飞行员黄光锐。他们都是为了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而从美国回到自己的祖国的。第9段设置了一个悬念,所有的人都关注是谁作为试飞的乘客,大家猜想一定是一位非常勇敢的男子汉。
在前面的铺垫之下,宋庆龄出场了。第10段写美丽、潇洒、温文尔雅的宋庆龄平静地离开人群向飞机走去。人群哗然,太出乎意料了,谁也没有料到参加试飞的竟然是文静纤弱的孙夫人。这里的文静纤弱的孙夫人和前面的非常勇敢的男子汉形成巨大的反差。用意在于突出宋庆龄的勇敢无畏。同时也突出宋庆龄的出场在人们心中引起的震动。潇洒:(神情、风貌、举止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哗然:形容很多人吵吵嚷嚷。纤弱:纤细而柔弱。
*第11~15段写的是人物的对话。首先是杨逸仙紧张地说:总统,这太危险!从这里,我们知道孙中山先生当时的身份是总统。由总统夫人亲自进行第一次试飞,可见孙中山先生的决心之大,宋庆龄夫人之勇敢,也可以想象这次试飞影响之巨大。孙中山总统说,飞行员一样危险。他的回答让我们看到这位民主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和民主思想,飞行员也是人,他的生命也应该珍视。第13、14段写人们焦灼地恳求孙总统劝阻夫人参加试飞。呼啦拥纷纷这些词说明大家意见一致,而且心情非常紧张。第14段补充说明大家紧张的原因。因为在11年前,我国的第一位飞行家冯如就在不远处坠机身亡,为我国的航空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第15段孙中山转述宋庆龄的话十分重要,万一失事也是值得的,因为这是我们自己制造的飞机。从这里可以看出宋庆龄毅然决定参加试飞的目的和出发点,她为了中国的航空事业,为了中国的强大,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爱国之心和勇敢之情在这句话中尽显出来。
*第16~18段写的是试飞。这儿写夫人微微笑了笑,举手向人们告别,夫人的微笑是对群众最好的宽慰。腾空而起随着悬这些词描绘了飞机起飞和人们的关注,尤其是一个悬字,更突出了人们的担心。
*第18段,写的是这次试飞的具体情况。突然拔高像一只雄鹰俯冲、后翻、拔高、侧翼形象地描写出飞机在空中进行特技表演的精彩和惊险。这些高难度动作一是说明飞机的性能好,同时也说明试飞危险。当飞机冲向低空时,人们却看到宋庆龄微笑着向人们招手,多么从容勇敢。
*第19段,写宋庆龄和飞行员一起从飞机上走下来时,谈笑自如,亲切地向人们招手致意。这是宋庆龄第三次向人们微笑招手。再一次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突出人物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赢得人们的敬重和爱戴。
*第20段写宋庆龄激动地抓住孙中山的手说:先生,我们有了自己制造的飞机!自己的!激动抓,还连用两个感叹号,从这里可以看出宋庆龄激动的程度。为什么激动?为什么高兴?为祖国有了自己制造的飞机而激动,为祖国的进步而高兴。爱国之心溢于言表。
*第21段写宋庆龄代表国民感谢杨仙逸,她真心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够强大起来。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了高大的形象。
*本课生字的读音要注意纤字的声母是x而不是q。惴读翘舌音。潇字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了上下结构。
*课后第1题,本文是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
*课后第2题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随文勾画,结合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在对课文理解加深以后再完成。
*课后第3题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
*选做题可以在课前准备时进行资料搜集,也可以在教学完成后,作为自己的兴趣阅读。没有条件的地方,老师可以搜集资料提供给学生使用。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夹竹桃》教材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并能规范书写;能运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夹竹桃的特点,选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3.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之情,学习夹竹桃默默无闻、坚韧不拔的品质。
教学准备
教师:夹竹桃的文字、图片资料。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夹竹桃。
教学建议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家乡的一山一水总是那么令人魂牵梦绕。《夹竹桃》用诗一般优美动人的语言,描绘了如火似雪的夹竹桃,刻画了具有韧性的夹竹桃。如此婉美、如此有韧性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许多神奇的想象,也把我们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情景中。
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分成了三个部分介绍夹竹桃。第1段概括介绍夹竹桃是最值得作者留念、回忆的花。第2~4段从夹竹桃花的颜色、花的韧性、花的香气以及由花影引起的想象来介绍夹竹桃。第5段写作者对夹竹桃由衷的赞美。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夹竹桃的特点,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教材简析
课文是文学大师茅盾以自己30年代的童年生活为题材而写的,时间虽已较远,但内容通俗,所包含的思想富有哲理,意义深刻。
课文叙述的是一个小孩子借助他家的那一方天窗,观看屋子外面世界,并由此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表达了他渴望接触和了解外面的世界的强烈愿望。作者抓住了孩子好动、爱玩的特点,利用丰富的想象,把天窗下的孩子描写得活灵活现。全文结构清楚,充满童真童趣,可以说,小小的天窗是那么神奇,它不仅给乡下的房子带来了光明,还放飞了乡下孩子的心灵。全文分三个部分。1~2段,写天窗的来历。3~6段,写小小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7~8段写从天窗的神奇,悟出的深刻人生哲理。
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本文,要注意通过情景创设来增加学生的感悟,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同时借助语言训练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学习文中想象的方法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教师可抓住文章的难点:为什么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在解决难点时,教师先让学生充分质疑,然后引导学生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孩子看到什么,想象到什么的句子,再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互相启发,帮助解疑。在反复读的基础上,体会天窗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的认识由抽象变为具体,使难点化难为易。特别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建议本课教学用1课时。
解读与提示
课题:在初读课文后可结合课题质疑:什么是天窗?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
第1~2段:主要写了天窗的来历。于是在段中起到过渡作用。
第3~6段:写小小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可以先让学生勾画出自己从天窗中看到的和由此想到的语句,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3段中,慰藉在字典里就是安慰的意思,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下文理解。
第4段:卜落卜落中落读轻声,写出了雨脚的声,更表现了孩子天真的心。扫荡一词带有作者浓厚的臆想色彩,也是理解整句话的关键点,通过这个词语,既将透过天窗所感受到的自然变化与从中所获的慰藉有机联系起来,又为以后的内容作了铺垫。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好好品味。
第5段:休息加上引号,表示是不情愿,被逼迫。
第6段:注意最后一句与整段的关系。
第7段:注意抓住神奇这一重点词,引导学生逐层理解。
第8段:这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难点。可引导学生质疑:如:①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
②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然后联系课文,讨论交流。
《《卧看牵牛织女星》教材分析》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微课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818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