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08(第二课时)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08(第二课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竭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

教学目标

1、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听写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语:礼堂、追悼、失声痛哭、惊异、爱戴、爱抚。

2、检查。

二、提炼主题

1、过渡:同学们,你觉得这些词语中哪个词语与整篇课文的关系最密切?

2、从学生的回答中确定主题。

A、学生可能会回答:爱戴。这时教师评价:的确,人们爱戴鲁迅先生这种情感贯穿了全文,值得研究。

B、学生可能会说:爱抚。这时教师评价: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反映鲁迅先生的品质,也可以研究。

三、小组研读

1、提出研读要求。

①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哪里体现鲁迅先生受人爱戴或我得到伯父的爱抚;

②把你的感受写在句子旁边;

③小组成员之间交流一下。

2、小组研读。

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A、发现有学生对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理解有困难时,教师提供一份资料,学生结合资料内容展开讨论,自悟内容。

B、发现有学生对理解伯父叹气一句话有困难时,教师点拨:人的行动往往是与他的内心有关的,伯父这一叹气,你能揣摩一下他的想法吗?

C、发现有学生在研究谈水浒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体会:我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D、发现有学生在研究关心女佣时,引导学生理解: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反馈交流

1、交流从哪里看出鲁迅先生确实值得爱戴。

A、有学生说从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看出鲁迅先生确确实实值得爱戴。教师点拨:既然鲁迅先生想讲的是自己常常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那为什么说鼻子被墙壁碰扁了?

B、有学生会说:因为我还小,听不懂那么深奥的话,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很幽默。

C、有学生说从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这句话看出鲁迅先生确确实实值得爱戴。教师则点拨:表面看来,帮人包扎伤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在这件很平凡的小事上,却能看出鲁迅先生不平凡的思想品德。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想,鲁迅先生当时的身份、地位是怎样的?

D、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鲁迅先生和黄包车夫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悬殊,但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的精心,而且没有一点架子!让我们读读这两句话。

E、学生朗读。

F、抽三至五位学生读。

G、过渡:鲁迅先生是这么关心、同情劳动人民,因此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

2、交流从哪里看出我得到伯父的爱抚。(略)

五、小结。

是呀,大家从这几句话中读明白了鲁迅先生是一个受人爱戴的人,(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因为不可能每一个班级都刚好交流了三句或四句。)我得到了伯父的爱抚。课文当中还有好多内容可以看出鲁迅的的确确是受人爱戴的,能够使我们进一步看到鲁迅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咱们到下节课再来交流,好吗?

六、作业。

1作业本第6题。

2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请阅读《鲁迅》这本书(教师出示)。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08第二课时,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希望对你有帮助!

编辑推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竭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

教学目标

1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听写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语:(略)

2检查。

二、提炼主题

1过渡:同学们,你觉得这些词语中哪个词语与整篇课文的关系最密切?

2从学生的回答中确定主题。

A学生可能会回答:爱戴。这时教师评价:的确,人们爱戴鲁迅先生这种情感贯穿了全文,值得研究。

B学生可能会说:爱抚。这时教师评价: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反映鲁迅先生的品质,也可以研究。

三、小组研读

1提出研读要求。

①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哪里体现鲁迅先生受人爱戴或我得到伯父的爱抚;②把你的感受写在句子旁边;③小组成员之间交流一下。

2小组研读。

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A发现有学生对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理解有困难时,教师提供一份资料,学生结合资料内容展开讨论,自悟内容。

B发现有学生对理解伯父叹气一句话有困难时,教师点拨:人的行动往往是与他的内心有关的,伯父这一叹气,你能揣摩一下他的想法吗?

C发现有学生在研究谈水浒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体会:我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D发现有学生在研究关心女佣时,引导学生理解: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反馈交流

1交流从哪里看出鲁迅先生确实值得爱戴。

A有学生说从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看出鲁迅先生确确实实值得爱戴。教师点拨:既然鲁迅先生想讲的是自己常常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那为什么说鼻子被墙壁碰扁了?

B有学生会说:因为我还小,听不懂那么深奥的话,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很幽默。

C有学生说从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这句话看出鲁迅先生确确实实值得爱戴。教师则点拨:表面看来,帮人包扎伤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在这件很平凡的小事上,却能看出鲁迅先生不平凡的思想品德。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想,鲁迅先生当时的身份、地位是怎样的?

D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鲁迅先生和黄包车夫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悬殊,但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的精心,而且没有一点架子!让我们读读这两句话。

E学生朗读。

F抽三至五位学生读。

G过渡:鲁迅先生是这么关心、同情劳动人民,因此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

2交流从哪里看出我得到伯父的爱抚。(略)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竭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

教学目标

1、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听写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语:(略)

2、检查。

二、提炼主题

1、过渡:同学们,你觉得这些词语中哪个词语与整篇课文的关系最密切?

2、从学生的回答中确定主题。

A、学生可能会回答:爱戴。这时教师评价:的确,人们爱戴鲁迅先生这种情感贯穿了全文,值得研究。

B、学生可能会说:爱抚。这时教师评价: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反映鲁迅先生的品质,也可以研究。

三、小组研读

1、提出研读要求。

①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哪里体现鲁迅先生受人爱戴或我得到伯父的爱抚;

②把你的感受写在句子旁边;

③小组成员之间交流一下。

2、小组研读。

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A、发现有学生对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理解有困难时,教师提供一份资料,学生结合资料内容展开讨论,自悟内容。

B、发现有学生对理解伯父叹气一句话有困难时,教师点拨:人的行动往往是与他的内心有关的,伯父这一叹气,你能揣摩一下他的想法吗?

C、发现有学生在研究谈水浒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体会:我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D、发现有学生在研究关心女佣时,引导学生理解: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反馈交流

1、交流从哪里看出鲁迅先生确实值得爱戴。

A、有学生说从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看出鲁迅先生确确实实值得爱戴。教师点拨:既然鲁迅先生想讲的是自己常常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那为什么说鼻子被墙壁碰扁了?

B、有学生会说:因为我还小,听不懂那么深奥的话,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很幽默。

C、有学生说从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这句话看出鲁迅先生确确实实值得爱戴。教师则点拨:表面看来,帮人包扎伤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在这件很平凡的小事上,却能看出鲁迅先生不平凡的思想品德。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想,鲁迅先生当时的身份、地位是怎样的?

D、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鲁迅先生和黄包车夫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悬殊,但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的精心,而且没有一点架子!让我们读读这两句话。

E、学生朗读。

F、抽三至五位学生读。

G、过渡:鲁迅先生是这么关心、同情劳动人民,因此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

2、交流从哪里看出我得到伯父的爱抚。(略)◆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目标]

1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好记号和学以致用。

2理解课文中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3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反动势力,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感受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的含义。

[教学过程]

㈠听写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语:礼堂、追悼、失声痛哭、惊异、爱戴、爱抚。

2校对。

㈡提炼主题。

1过渡:同学们,你觉得这些词语中哪一个词语与整篇课文的关系最密切,我们最值得研究?

2从学生的回答中确定主题。

A学生可能会回答:爱戴。这时教师评价:的确,人们爱戴鲁迅先生这种情感贯穿了全文,值得研究。

B学生可能会说:爱抚。这时教师评价: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反映鲁迅先生的品质的,也可以研究。

C、过渡:那怎么去研究呢?老师有三个要求。

㈢小组研读。

1交待任务,提出研读要求。

(①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哪里看出鲁迅先生受人爱戴或哪里看出我得到伯父的爱抚;②把你的感受写在句子旁边;③小组成员之间交流一下。)

2小组研读。

教师巡视,深入到学生中间给予必要的帮助。

A发现有学生对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理解时有困难,教师便指出:有些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怎么理解?有一种方法: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理解。这里,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份资料,请仔细阅读,看能否结合资料上的内容,对这句话的意思恍然大悟。(学生看教师提供的资料,深入思考,联系资料内容展开讨论。待学生恍然大悟之后,再要求他们发言。)

(小资料: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许多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的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B发现有学生对理解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句话有困难时予以帮助:

教师点拨:人的行动往往是与他的内心有关的,伯父这一叹气,你能揣摩一下他的想法吗?

学生可能会说:从他的叹气中,我想象鲁迅先生可能想,我这一辈子还没有完成我的事业。从他的动作中,可以想象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学生还可能会说:他想,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推翻呢?

学生会说:他想,我们老一辈没有推翻旧社会,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革命进行到底。

C发现有学生在研究谈水浒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体会:我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D发现有学生在研究关心女佣时,引导学生理解: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㈣反馈交流。

1交流从哪里看出鲁迅先生确确实实值得爱戴。

A若学生说从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看出鲁迅先生确确实实值得爱戴,教师点击:既然鲁迅先生想讲的是自己常常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那为什么说鼻子被墙壁碰扁了?

B预计学生会说:因为我还小,听不懂那么深奥的话;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很幽默。

C指导读好这句话。

D若学生说从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这句话看出鲁迅先生确确实实值得爱戴,教师则点击:表面看来,帮人包扎伤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在这件很平凡的小事上,却能看出鲁迅先生不平凡的品想品德。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想,鲁迅先生当时的身份、地位是怎样的?

E预计学生会说: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是一个名人;他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

F教师继续点击:是的,鲁迅先生当时在国内外都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而黄包车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

G预计学生会说:他是一个受压迫、受剥削的人;他是一个下层社会的人;他是一个在贫穷、饥饿中挣扎的人。

H教师小结:鲁迅先生和黄包车夫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悬殊,但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的精心,而且没有一点架子!让我们读读这两句话。

I学生朗读。

J学生交流完对这句话的了解后,(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教师点击:伯父的表情和动作都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为谁着想的呀?

K预计学生会说:为人民着想;为下一代着想;为别人着想。

L过渡:请大家自由读读这句话,看看能不能把自己独到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M抽三至五位学生读。

N过渡:鲁迅先生是这么关心、同情劳动人民,因此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

2交流从哪里看出我得到伯父的爱抚。(略)

㈤小结。

是呀,大家从这几句话中读明白了鲁迅先生是一个受人爱戴的人,(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因为不可能每一个班级都刚好交流了三句或四句。)我得到了伯父的爱抚。课文当中还有好多内容可以看出鲁迅的的确确是受人爱戴的,能够使我们进一步看到鲁迅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咱们到下节课再来交流,好吗?

㈥作业。

1作业本第6题。

2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请阅读《鲁迅》这本书(教师出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好记号和学以致用。

2、学习课文二~五段,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

3、理解通过几件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反动势力,深受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感受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重点:学习课文二~五段,理解文中的重点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

难点: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并掌握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初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为人,今天,我们再次以沉痛的心情走进万国殡仪馆的礼堂,吊唁这位伟人。请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生:齐读。

师:(顺着生的朗读),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伯父在世时的情景重又浮现在我的脑海。

二、学习第四段:

a)请看(出示幻灯),这是我回忆的哪件事?(救护车夫)。

b)下面请听救护车夫的课文录音,边听边想,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同情人民)(板书)

c)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位同情关心劳动人民的人?

重点学习: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幻灯出示)

①老师请一位同学把它读一遍。

②想想这段话是从哪方面来进行描写的?

③请大家在书本上圈出表示动作的词。(一名同学圈在投影片上)。

④我们一起把这段话朗读一遍,体会这一连串动词的用法。

⑤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品质。(板书动作)

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同情、关心劳苦大众的人?

1.学习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幻灯出示)

2.你准备抓住哪些重点词语来理解?说说你的理解。

3.这一段话是从哪方面来进行描写的?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神情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神情)(板书)

4.我们一起把这段话读一遍.

师:(小结)这样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伯父去世了,我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请同学们回到现实,再来读一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生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1、泪水再次模糊了我的双眼。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读边想,谈碰壁这件事反映了鲁迅怎样的品质?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a)生:憎恨黑暗。(板书)

b)重点学习: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出示幻灯)。

A:四周围黑洞洞的是指什么?碰壁指什么?

B:你能把整句话的含义连起来说吗?

C:生齐读。

2、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来描写人物的品质的?(对话)(板书)。

3、请各自找一位同学进行分角色的对话朗读,待会儿请两位读得最好的同学来表演。

4、师:可是现在,这样一位风趣、幽默的伯父不在了,我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我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请大家再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把你此时的感受通过声音表达出来。

齐读。

四:学习二、五段:

1、鲁迅的感人事例,何止这两个。下面请采用刚才学习三、四段的方面来学习二、五段(出示小黑板)。

一、读悟品质;二、读学写法;三、读抒情感。

2、请喜欢第二段的精读第二段,喜欢第五段的精读第五段。

(好了的同学可找个同学交流)。

3、有把握的可上黑板模仿老师的板书进行板书。

4、小结:板书。

5、谈碰壁中哪句话值得大家进行研读?

a)出示: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b)说说你是怎样来理解这句话的?

c)齐读。

6、我们一起把他人转述的那部分内容朗读一遍。

7、感情升华:

师:是啊,就是这样一位伯父,可是他总是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现在他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我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我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我再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我的眼泪不断地大颗颗地掉下来。我们再来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把你现在的感受再次通过声音表达出来。

生:齐读。

五、小结:

今天,我们在清明节的前夕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以表达我们对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纪念和对伟人鲁迅的深切哀悼,让我们一起对这位伟人深深地鞠一个躬吧?

六、作业:(出示灯片)

自由选择其中一题完成。

1、用扶、蹲、半跪、夹出、洗、敷、扎这些动词写一段话。

2、选文中的一件事,演一个课本剧。

3、把车夫饱经风霜的脸刻画下来。

4、阅读有关介绍鲁迅的一本书或他写的一部作品。◆

以大观小 以小窥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自渎、精思、感悟、鉴赏、吸纳的学习过程。

二、设计思路

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吗?叶老反对,他说:语文教师把讲解作为主要任务的,不乏其人。教课之本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给学生听。那么,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根据叶老的观点,我私下认为,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探索做人的本领。因此,教师的本位是导而不是讲。导者,就是多方设法,但不是设计教学程序。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必须破陈旧、落后、繁琐、低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模式,使语文课成为学生爱上、学生会上、学生越学越聪明的一门课程。如果说认知解决了会不会的问题,那么情感就解决了愿不愿的问题。如果你解决了他愿不愿的问题,何愁他学不会。这样一来,老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主导下,又根据六年级学生已积累一定的自学能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研究性学习,自主读书是最重要的。当教师创设好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入境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甚至能收到震撼心灵、影响一生的教育效果。通过加强默读、自渎自悟和加强朗读,培养语感,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结合起来,使学生凭借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体会到丰富的思想感情,并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文章读通了读透了,这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也会水到渠成。写本课教案时,我没有精心设计我怎么教,而是花了许多心思在我怎么让学生主动来学上,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这样的课堂才有无法预约的精彩,所以我的教案也只有那么几个板块,再也没有在上课该说哪一句话上斟酌衡量废时间了。

(一)、以大观小:在大问题背景下,进行小专题研究。

本课教学一开始,我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大问题背景: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伯父的哪一个音容笑貌?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也给了学生一个自主感受、自主发挥的思维空间,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理解挖掘蕴涵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信息。而后进行的朗读交流活动,学生通过展示独特感悟将个人的发现有效地实现了与别人的共享,在这里,问题是多解而不可确定的,答案也便是丰富而绝不雷同的。追根溯源,正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了一个一问多解的大问题中,才使学生发现了一千个哈姆雷特。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研究小组,自主选择小专题,或研究上下文,或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查阅当时的时代背景资料。由于研究专题是学生自主确立的,研究切入口又小,所以学生容易触摸,从而最大限度地去挖掘相关信息,并积极地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重组创造,将研究逐步引向深入。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在大问题的定向中,鸟才能在茫茫的天空中不失飞的方向,鱼才能在浩瀚的大海中找到跃的目标。

(二)、以小窥大:在小专题中,体验大语文学习。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认为它确实突破了传统的就语言文字讲语言文字的教学模式,而是以此为辐射点开拓学生的视野。如在研究伯父救护车夫之后的神情动作时,我要求学生圈点出一个最受触动的神情、动作,当让学生们再读上文中的句子、联系当时的社会推想一下,伯父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想些什么时,我适当到位的点拨,在课文的前后句段之间,在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生活积累之间架起了彩虹,给学生的小问题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认知天地。于是乎,学生会从天气的阴冷谈到车夫的可怜,从一个车夫的穷困读到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再引申到严重的社会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生活积累也会被激活,同学们会联系影视中的镜头想象创造,众说纷纭,诉说这个车夫可能经历的种种痛苦与磨难,真正读懂了伯父的叹息,一个令人敬仰的伯父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同学们眼前。纵观上述过程,学生的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感性到理性,最终带来了质的变化,原本一句零散的句子因为有了大语文观念的支撑也有了神采。

三、教学过程

(一)、朗读重点句导入。

投影出示重点句: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老师通过有感情地指导朗读,让学生建立起对课文的情感认知联系。

(二)、提炼研究主题。

1、出示一个填空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泪珠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往事一点一点地浮上心头,此时此刻,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伯父__________________的一个音容笑貌。

(生自由阅读有关伯父生前的小故事,圈画重点词句。)

2、找到你认为印象最深的一处音容笑貌了吗?那怎么读出你的理解呢?先练习一下吧。

(朗读指导略)

3、刚才,大家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很好。那从伯父这些音容笑貌中你又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伯父呢?

(师出示研究主题:你觉得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伯父。)

(三)、小组研读。

1、提出研读要求。①这个问题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重点研究的。接下来大家按兴趣自由组合小组,可重点选择伯父的一处音容笑貌,联系上下文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深入研究。老师在这里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个资料库,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的话可自由上来查阅。②把你的感受写在句子旁边。③小组成员之间交流一下。

2、小组研读。

(四)、交流反馈。

1、现在我们进行集体交流,你们小组研究什么?有什么收获?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地点拨:

A:请大家圈出一个最让你触动的神情或动作,再仔细读读上文中的句子,联系当时的社会推想一下,伯父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想些什么?和你的同学议论一下吧。

B:是呀,课文中的车夫经历了这么多的痛苦与磨难,可仅仅是这些吗?请同学们闭上眼,联系影视中的镜头想象一下,你仿佛又看到这个车夫在经历什么痛苦与磨难?

C:同学们了解得还真多,在这样不公平的社会里,过着悲惨生活的只是黄包车夫吗?伯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还在叹什么?

D:同学们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伯父的神情,谈得如此深入,真让老师感动。还有研究伯父动作的吗?

E:同学们紧扣伯父的神情动作想象得入情入理,伯父想得可真多呀。从中你感觉到了一个怎么样的伯父?(在这个句子旁加上批注。)

同学们对伯父品质的不同归纳可能有以下几种:

一个善良的伯父;

一个希望下一代幸福生活的伯父;

一个一心替劳苦大众着想的伯父;

一个忧国忧民、爱憎分明的伯父;

(五)、回读重点段。

1、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对黑暗的旧社会十分憎恨,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的伯父,就是这样一位对下一代特别慈祥的伯父,逝世了。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那时他才56岁。从此,周晔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见不到他的慈祥的面容了,她怎能不万分悲痛!(又一次出示投影片上的一段话,师动情地范读。)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2、同学们,请你们再一次读这一段话,用你们的心去体会。

(六)、扩展阅读。

鲁迅先生一生写了许多小说、散文等名著,同学们课外可阅读由鲁迅先生在百忙中翻译的童话《表》和《小约翰》,另外也可看看《鲁迅散文集》及《鲁迅小说集》它将使我们更加了解这位文学巨匠。

(七)、学会运用。

1、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讲,就是饱经风霜,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

2、学生练写。

3、交流反馈。

“半跪”跪出的价值──《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实录】

学校里开展评教评学活动,我决定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第二课时,我先作适当的引导,然后进行救护车夫这一事件的教学。我要求学生先读一读这件事,并叫学生用波浪线线画出颤动自己的心灵的句子,且思考是什么触动了你的心灵?

下面是教学实录:

师:谁来读一读让你的心灵为之一颤的句子。

生:读句子。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你能说一说这两句话为什么触动你的心灵吗?

生:我觉得周晔的爸爸和伯父非常关心车夫,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师:是啊,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怎能不让人感动呢?请你再读一读这两句话,读得让大家都能有所触动,好吗?

生:再读这两句话。

师:你们看课文的插图。

(周晔父亲和她的伯父救护车夫的图片。)

师:鲁迅哪个动作最让你感动?

生:半跪着。

师:你们大家都赞同吗?

生:赞同。

师:谁来做一做半跪的动作。

生:一个学生上讲台做了一个半跪的动作。

师:你觉得半跪着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吃力。

师:让我们再快速地、有选择地读一读这件事,想一想:鲁迅为了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半跪了多长时间?

生:朗读与思考。

生:鲁迅为了一个车夫在北风怒号的条件下跪了很长时间。

师:一下子就能找出北风怒号这一关键性的词语,你真了不起。

生:鲁迅为了一个普通的车夫在寒冷的条件下跪了很久。因为事情开始的时候是黄昏,而事情结束时已是天黑了。

师:你真会读书,连黄昏、天黑了这一时间的变化都逃不过你的眼睛。

生:鲁迅为了一个没有地位的车夫,在天气恶劣的条件下,跪了很长时间,因为他们把车夫扶上车子,还拿镊子给车夫夹碎玻璃片,有硼酸水洗脚,敷药,最后还要扎绷带。在寒冷的条件下要完成这些动作,肯定需要很长时间。

师:说得多好哇,多会动脑子的一个孩子呀。请你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其他同学闭目想象一下这一帮扶的过程。

生:一生读句子,其余学生闭目想象帮扶过程。

师:是啊,就这样在凄风冷雨中跪着的可是当代的大文豪,一代名流鲁迅先生呀!你觉得这一跪,跪出了什么?

生:跪出了他对车夫的关心。

生:跪出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关爱。

生:跪出了他对贫苦农民的同情。

生:跪出了他助人为乐的精神。

生:跪出了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师:说得真好啊。老师真希望你们能把这一经典的视觉形象刻在心里,也希望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陪伴你一生的成长。让我们再用崇敬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学生深情地齐读这两句话。

【教学反思】

一、片段人文性的追求

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我在半跪上浓墨重彩,可谓化了一翻心思,其用意无非是想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鲁迅,走进鲁迅的心灵深处。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有位学生竟然说出了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这让我大为振奋。我想,学生一定会记住这一经典视觉形象,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会陪伴学生成长。这就是育人,也可谓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有位教育专家说:什么是教育,只有当学生什么都忘了的时候,他脑子里还能留下的印象,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我想:我的这一片段的教学目标达到了这一育人的效果。我的学生一定会记住这一经典的半跪形象,记住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

二、语文工具性的实现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片段的教学,老师让学生反复地情读,并结合想象鲁迅帮扶车夫的过程,使学生读思结合,读悟结合,实践了语文阅读教学以朗读为中心,以情感为核心的先进教学理念,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学生语文素养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

三、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画出让你的心灵为之一颤的句子,并思考是什么触动了你的心灵?这一问题的设计从思维与情感两个角度出发,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及从语言中捕捉情感因素的能力。这样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还能培养学生情感的细腻性,丰富学生的情感。

鲁迅为了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半跪了多长时间?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从课文中去发现重点词句,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这势必要认真,要思考,要圈画。这也是良好读书习惯的开始。

从本片段的教学效果来看,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这两个目标都得以很好的实现了。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二教时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请大家打开课本,谁把第三件事的开头两句话读一下?

生:(读)一天黄昏,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

师:这两句话,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李老师变换了教学方法,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就应多采取几种方法教。这样,学生不感到疲劳。〕

生:(思考)。

师:一天黄昏写的是?

生(齐):时间。

师: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写的是?

生(齐):天气。

师:更具体点说,是写风势。天色十分阴暗,是写?

生(齐):天色。

师: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写的是?

生:行人。

师:行人为什么都匆匆忙忙的赶着回家呢?

生:因为天气寒冷。

师:是的,作者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时间、风势、天色、行人,描写了天气的寒冷。冷到什么程度呢?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表现出来。我看谁把这句话找到了?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生:(读)我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

师:噢!作者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冻得麻木了。你看,多冷啊!请大家根据书上的描写,和你们看过的电影、戏剧以及听到的老人们谈论旧社会的一些事情,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生:(闭眼遐想)

师:(低沉地)那是旧社会一个日近黄昏的冬天,刺骨的北风呼呼地怒吼着;天阴沉沉的,随时会掉下来似的;面黄肌瘦的人们,来去匆匆。街上的店铺关了门,几条饿得精瘦的狗正在觅着食。黄包车夫为了糊口,光着脚板,在寒风中拉着客人这是一幅多么凄惨的画面啊!

〔创设美好的艺术意境打动学生,这是一个创造!李老师这样做,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对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大家能想象出这凄惨的情景吗?

生(齐):能!

师:就在这幅凄惨的景象里,作者亲眼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个黄包车夫坐在地上呻吟。

师:作者只看到这一点吗?谁补充?

生:还看到这个黄包车夫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面淌了一滩血。

师:还看到什么呢?

生:他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作者当时看到的情况完整地说一下?

生:作者看见一个黄包车夫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他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边淌了一滩血。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再说一遍?(两生回答后)呻吟是什么意思呢?

生:因为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师:既然黄包车夫捧着脚,呻吟着,这说明他的伤势怎么样?

生(齐):伤势很重。

师:从课文哪句话,你能看出来他的伤势很重?

生:脚下淌着一滩血。

师:如果伤势不重,就应该把这个淌字改成什么?

生:改成流。

师:或者?

生:滴。

师:如果伤势不重,流的血不多,作者就应该把一滩血改成什么?

生:改成一点儿血。

师:或者?

生:一滴血。

〔引导学生推敲课文中某些重点句子或词语,既能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在讲读课文中经常进行这类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益处。〕

师:正因为他伤势这么重,他饱经风霜的脸上才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

生:经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师:是吗?应该怎么说?

生:应该说是经过好多的折磨。

师:对啦,说成折磨比较好。面对这位车夫,鲁迅先生是怎么做的?请大家把这段课文小声读一遍,考虑作者哪些动词用得特别准确?(生读后)谁说?

生:拿、扶、蹲、跪、来、敷、扎棗我觉得这些词用得好。

师:还有吗?谁说?

生:跑、跪、洗。

师:对,作者就是通过扶、蹲、来、洗、敷、扎这些动作,很细致、很具体、很形象地把鲁迅先生救护车夫的过程写出来了。表面看来,帮人包扎伤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在这件很平凡的小事上,却闪灼着鲁迅先生不平凡的品想品德。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想,鲁迅先生当时的身份、地位是怎样的?

〔这样启发,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生: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物。

生:他是一个名人。

生:他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

生:他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

师:是的,鲁迅先生当时在国内外都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而黄包车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

生:他是一个受压迫、受剥削的人。

生:他是一个下层社会的人。

生:他是一个在贫穷、饥饿中挣扎的人。

师:鲁讯先生和黄包车夫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悬殊,但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的精心,而且没有一点架子,特别是在那寒冷的环境里,鲁迅先生没有丝毫地想到自己,却把温暖?

生(齐):送给了别人。

师:这再一次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当作者看到这幅惨景时,她是怎样想的呢?

生:她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师:这是作者当时的想法,也是向伯父提出的疑问。伯父的回答,作者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你能想象出伯父当时是怎样回答她的吗?

〔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这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李老师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能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能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生:他可能说:小晔,你看这社会多么黑暗!

生:他可能长叹一声:唉,这真是人吃人的社会啊!

生:他可能反问周晔:你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呀?

生:他可能说,劳动人民头上压着三座大山,怎么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生:他可能说:唉!这世道真不合理。

生:他可能说:四周围黑洞洞的,黄包车夫还能穿上鞋么?(众笑)

师:同学们想象很丰富,说的也都对。鲁迅先生的回答很深奥,我们推断很可能提到社会制度的问题,因为这是社会制度造成的。

〔升华得好!收到了传神之效。〕

师:当时,鲁迅先生在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时,是什么表情呢?谁说?

生: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突然就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

师:这是表情。还有什么动作呢?

生:他把那枯瘦的手按在作者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鲁迅先生当时的表情、动作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课文中哪个词能体会到这一点?

生:两次都用到了清清楚楚这个词。

师:根据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你能想象出他当时有哪些想法呢?

生:从他的叹声中,我想象鲁迅先生可能想:唉,我这一辈子还没有完成我的事业。从他的动作中,可以想象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生:他想,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推翻呢?

生:他想,我们老一辈没有推翻旧社会,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革命进行到底。

生:他想,我们决不能再让下一代过这种痛苦生活了。

生:他想,这个社会太黑暗了,下一代将来一定要推翻这个腐败无能的政府。

生:他想,我已经老了,希望寄托在这些娃娃身上,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师:同学们想象得入情入理,紧扣了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为谁着想的呀?

生:为人民着想。

生:为下一代着想。

生:为别人着想。

师: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呀?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第四件事,集体把阿三的话朗读一遍。

生:(读)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三更半夜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可是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

师:从阿三的这段话里,又一次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写到: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什么人呢?

生(齐):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围绕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个中心,李老师匠心独具,一次又一次巧妙地把学生的认识引导到这个主题上来,这确是不易的。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师就是要把学生学习的路子引导到作品作者的思路上去,以求得真正的明白。〕

师:最后这一段话,是对全文的?

生(齐):总结。

师:也就是说,点明了课文的?

生(齐):中心思想。

师:正由于鲁迅先生事事处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才受到人们的?

生(齐):爱戴。

师:到底人们是怎样爱戴鲁迅先生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返回头来看课文第一段。

〔这个过渡很自然!李老师由因课文第二部分,推出了果课文第一部分,逻辑性强,学生能接受。〕

师:谁能把这段课文读一下?

生:(略)

师:第一段课文中有这么几个词(转动活动黑板):追悼是什么意思?

生:对死者表示悲痛的行动。

师:讲得对。那么吊唁是什么意思?

生:是哀悼死者的对联。

师:对吗?想想看,你讲的是老师写的哪一个词?

生:我讲成挽联啦。

师:对啦,挽联就是悼念死者所写的对联。那么吊唁怎么讲?

生:吊唁,就是祭奠死者,并安慰死者的家属。

〔第一部分词较多,李老师采取集中扫除障碍的做法是高明的。〕

师:对,这就讲对啦!伯父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学了前面讲的四件事,我想大家是会回答的。这里我要问,第一段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这样引导,有利学生弄清文章的内在联系。〕

生:起了总结的作用。

师:在文章开始,这叫什么?

生:起因。

师:也叫?

生:总起段。

师:(板书:总起)那么下面这四件事,一件一件分别叙述,就叫做?

生:分述。

师:(板书:分述)最后一段是总结。这样,有总起,有分述,有总结,文章就显得非常完整。谁知道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齐):倒叙。

师:倒叙的课文,先写?

生(齐):结果。

师:再写?

生(齐):原因。

师(指板书):正因为鲁迅先生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才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现在,谁能造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出自己对这课的理解?

〔采取造句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搞清课文的篇章结构,这个做法很新颖。〕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了劳动人民的幸福而经常碰壁,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经常帮助下层劳动人民,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师:通过这些因果关系的句子,表明大家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了。那么,这篇课文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鲁迅先生的一些事,还想不想知道更多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事呢?(生齐:想!)那么我向同学们介绍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少年鲁迅的故事》。大家在课外读了,就能更多地了解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下课铃响。)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李老师结合教材布置一些课外阅读物,这对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增强兴趣、提高阅读能力,都是极为有益的。〕

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发展学生想象,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无论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人类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经验都是非常重要的。

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以下尝试:

一、运用插图,启发想象。我国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根据小学语文教材文图并茂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竭力熔诗、画、情、景、色、声于一炉,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譬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这课有幅插图,画的是一团烈火把邱少云整个儿包住了,他像千斤巨石一般,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我教这课时先让学生联系各人偶尔不小心,被火炉、火筷、开水烫着时的表情、语言和动作,然后指导他们一边看图,一边展开想象。我问:通过插图中邱少云叔叔的目光、表情和动作,你能想象出他这时会想些什么呢?孩子们通过想象,把手都举起来了,有的说:他想,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说什么也不能动一动!哪怕是烧焦、烧死,也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有的说:他想,如果动一下,敌人就会发现我们,不但周围同志的性命难保,而且这次战斗也不能取得胜利!还有的说:他当时的思想斗争一定很激烈:自己要活,必须就地打几个滚,扑灭身上的烈火,但这样对革命造成的损失太大了。做为一个志愿军战士,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严守纪律!想象的力量这时不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作用于他们的心灵,使邱少云这个熠熠闪光的高大形象,进一步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耸立起来,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遵守纪律的楷模。

有些课文没有插图,我就根据课文感人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典型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优美的文学语言,请人画一些挂图。或者在各种画报里剪一些画图。例如教《草原》这课时,我就和学生一起找了几幅壮阔锦锈的草原风光图,先让学生通过视觉欣赏草原的迷人景色: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小丘的线条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还让学生想象此时此刻草原上会出现的各种声响:叭叭的鞭子声,得得的马蹄声,哞哞的牛羊声。在这声、色交融的图画里,我又启发学生想象:如果这时你也和作者一起骑着骏马,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扬鞭驰骋,那该多好啊!

孩子们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个个双眸凝视着挂图,仿佛不是置身课堂,而是正在千里之外的蒙古草原上流连忘返哩!使教学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这是唤起学生对感知体验的回忆,展开想象的翅膀,悟出文章的真缔,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我通常采取的方法是:

1.略写部分补叙化。许多人写文章,都喜欢采用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法,在我们的教材中,这类例子很多。如果在这些略写的地方,教师能恰当地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去思索,去想象,去补叙,不仅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处于愤、悱的活跃状态,而且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诚实的孩子》有这样一段话:妈妈叫他给姑妈写信,承认自己说了谎,过了几天,邮递员送来姑妈的回信。姑妈在信上说,你做错了事,能自己认错,是个诚实的孩子。在这里,我就有意让学生思考:列宁在给姑妈的信中是怎样写的?谁能结合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出列宁给姑妈写信的内容呢?由于孩子们在这方面的体验很多,思维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起来了。他们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就连些不太爱讲话的学生,也把手举得老高。从而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受到了生动活的思想品德教育。

2.含蓄部分浅显化。如《金色的鱼钩》这课生动地记叙了老班长在长征路上,为照料好三个有病的同志走出草地,想方设法钓鱼维持战友的生命,可自己却舍不得吃,终因累饿过度而牺牲,只留下一个鱼钩。课文结尾写道: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对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借助想象,调动他们多种感官,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的积极活动,通过对老班长一幕幕动人事迹的回忆,一句句情真意切话语的朗诵,一个个表情动作的想象,一次次内心活动的分析,实现由获得的感性认识达到理性的飞跃,逐步体会到金色的价值,明白了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不是描写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而是紧扣课题,象征着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高贵精神永垂不朽。

3.平谈部分引深化。课文中有些句子似乎很平谈,但仔细琢磨起来,却言语浅近而意义深远,操持简单而意义广大。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认识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收到出言寡约,而显达易解;义理微妙,而说之精善;其譬罕少,而听者皆晓(孔颖达《礼记注疏》卷三十六)的效果。例如《高大的背影》一课,文章开篇首句就是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这显然是介绍故事发生时间的。但我却抓住这句向学生发问:冬天的夜晚是怎样的情景呢?谁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想象到的情景描绘出来呢?孩子们有的说,冬天的夜晚,天黑蒙蒙的,街上也冷清清的;有的说,夜间寒气袭人,刺骨的西北风呼呼地刮着,路旁的电线呜呜作响,怪吓人的;有的说,街上行人很少,偶尔看见下夜班的工人,也都缩着身子飞快地走过;还有的说,家家都把门窗关得严严的,人们围在家里看电视,听广播。我其所以让学生想象这些,一是因为冬天的夜晚天气恶劣,我的喘病才会又发作的起因;二是因为冬天的夜晚,路上人少雇不上车,妈妈只好背着我,拖着沉重的步子向前走这是情节的需要;三是因为冬天的夜晚,突然出现了三轮车工人,他不顾疲劳、不怕严寒、不要报酬,主动送我母子去医院,更突出了这位没有见过面的、不知道姓名和地址的工人精神的可贵,形象的高大这是点题的需要。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我一开始就启发学生想象冬天的夜晚。

三、延伸情节,丰富想象。在教学中,我尽量唤起孩子们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或者延伸故事情节,或者补充课文内容,或者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或者深化文章主题,从而加速他们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成为通向未来广阔世界的桥梁。比如《凡卡》这课,有许多地方都写得很细腻,特别是讲凡卡寄信一段,把他怎样装信纸,怎样写信封,怎样投入邮筒的神态、动作以及他的衣着等,都写得活灵活现的。虽然这封信爷爷是不会收到的,对凡卡来说不过是个梦而已,然而他还是那样一丝不苟地寄了。课文末尾写道,凡卡把塞进邮筒以后,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还做了一个美梦。什么美梦呢?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它续写出来。这样,一下子缩短了孩子和作品之间的时代距离,进一步了解了旧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又如《冬晚》这课最后一句是:我坐上了车,一任他送我到任何地方去。我问学生:这个他指的谁?为什么?然后让学生想象:小车夫没有拉上坐,在这天寒地冻、路静人稀的夜晚,他会怎样呢?靠他挣钱糊口的老母亲和小弟妹又会怎样呢?孩子们还真会动脑筋,有的说,小车夫一连跑了好几条街,但都没有找到客人,他想到明天全家老少又要挨饿,急得巴嗒巴嗒直掉泪;有的说,有个恶棍坐了车不给钱,还把小车夫毒打了一顿,小车夫一步一挨地回到家,全家人哭作一团;还有的说,小车夫又饿又冻,只觉眼前直冒金星。他在寻客的路上,一不小心,连人带车一头栽进沟里。

老母亲知道儿子死了,气得疯疯颠颠的,小弟弟和小妹妹也哭得死去活来。思路开阔了,孩子们的想象也丰富了。有些学生不仅由小车夫想到他的家庭,还从这个家庭想到旧社会普天下的劳动人民。这样,不仅丰富了课文内容,也深化了原有主题。

有些课文从相反的角度上指导学生想象出新的意境。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作者用美妙的幻想,揭示了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而小女孩的这种悲惨遭遇,又有力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给统治阶级以无情的抨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对资本主义国那种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深恶痛绝。借此时机,我要求学生创造一个歌颂社会主义儿童幸福生活的新意境,与这一课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自己的童年生活,特别是欢乐的除夕之夜:耳边响起锣鼓声,鞭炮声,欢笑声,优美动听的乐曲声;眼前出现奶奶包饺子,妈妈做汤团,爸爸炸鲤鱼,家家正在准备丰盛的夜餐这一幕幕幸福的情景,浮现在孩子的脑海里。在象中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感情。

四、随时点拨,培养想象。要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只限于课堂,只限于课本,那就太狭了。教师只有经常带领他们到大千世界去接触,去思考,去学习,去受影响,并有的放矢,随时点拨,方可收到预期效果。

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除了不会选材、组材、描述空洞,语言呆板外,还有一个通病,就是思路狭窄,只会写实,不会联想。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中说: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尽心下》)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学记》)要处理好言近与旨远,守约与施博,约与达,微与臧,譬与喻等关系,学生没有很好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是根本不行的。因此,在这方面我就有意识地多培养学生。如学生写《小蜜蜂》,尽管把蜜蜂的形状、动态描绘得很形象,但我还要进一步启发他们:你们描绘的小蜜蜂,它们不计报酬,不怕疲劳,无私工作,这形象像谁呢?于是,孩子依赖原型展开了创造想象。有的说:蜜蜂像培育我们的老师,一生辛勤无私地工作。有的说:蜜蜂就像我认识的那位黄叔叔,他总是不怕疲劳地工作着。还有的说:蜜蜂像为四化努力工作的人们。经过引导,有位同学在他的作文里是这样写的:蜜蜂不计报酬,不怕疲劳,默默无闻,吮的是花粉甘露,酿的是蜜汁糖浆。它一生辛勤无私地工作。这蜜蜂的形象,不就是我们老师的形象吗?我爱蜜蜂,更爱像蜜蜂一样勤劳的老师。

课堂之外的天地是极其广阔的。结合教学,我还时常组织学生开展试验、调查、参观、游览等活动。如学了《长城》一课,我就带领学生参观钟楼,指导他们精心欣赏这形式优美的装饰斗拱,雕梁画栋的窗栏屋檐,以及雄伟壮丽的钟楼全貌。通过实际观察,引导学生联想我国古代的建筑和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的我站在庄严雄伟的钟楼上,踩着脚下的青砖,扶着楼台上的条石,感到气势磅礴,胸襟开阔,不由想起了修筑钟楼的劳动人民来。看着这古香古色的摆设,摸着这巧夺天工的雕刻,欣赏着这独具风格的建筑,我不由感叹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真伟大!钟楼不但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高度发展的代表,也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经过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思维能力也和过去大不一样了。

点评

本课的讲授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遵循常规,教中求变。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常规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种多样,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对象而有所变化。这是李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常中求变的一个可贵的创造。共分五段,李老师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课时讲完),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

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第二,既重文字,又抓思想。

在本节课里,李老师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从不放过。如对第三段开头两句话的归纳棗时间、风势、天色、行人以及寒冷的程度;对淌流滴等词语的辨析比较;对扶、蹲、跪、来、洗、敷、扎等动词的推敲,无不精雕细镂。更可贵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李老师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这两层意思又都紧密地联系语言文字训练,既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语文能力,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第三,创设情境,丰富想象。

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在本节课里,李老师结合课文娓娓地创设了一段黄包车夫在严寒的黄昏拉客觅食的凄惨情境,使学生如闻共声、如临其境,引起了感情的共鸣,收到了应有的效果。想象力是学生智力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李老师在讲课中,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其作法是:1、运用插图,启发想象;2、结合课文、展开想象;3、延伸情节,丰富想象。在本节课,李老师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的几件事以及他给我的教育,反映了他读书一丝不苟,憎恶旧社会,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的性格特征,赞扬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同时又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敬爱与敬仰之情。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欢迎参考借鉴!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遗体、追悼、逝世、晚餐、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咳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4.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二、学习准备

回忆或收集有关鲁迅的生平、事迹。

三、学时安排

四学时。

第一学时,了解课文大意;

第二学时,读熟课文,品读第一部分;

第三学时,品读二、三部分;

第四学时,品读四、五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时。第一学时,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第二学时,讨论、体会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作者写了他的哪几件事;

第三学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给课文各部分列小标题。)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了解鲁迅的同学介绍鲁迅的一些情况。

2、读课题,有什么疑问要问?(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称了伯父为什么还要再称先生?)

3、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穿插正音。

4、同座互读第一部分。

5、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为什么不知道鲁迅就是伯父的?追悼和吊唁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爱戴和爱抚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7、概括段意小标题(段意:伯父去世了,很多人都到殡仪馆追悼他。小标题:在殡仪馆里伯父去世了深切的怀念逝世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第二学时

1、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穿插正音。

2、同座互读第二部分

3、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的意思因果关系句;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字面义?一般情况下谁的记性好?话中之意?《表》前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著,鲁迅翻译;《小约翰》荷兰作家望-蔼台著,鲁迅和另一作家翻译;)

4、再读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话,体会感情。

5、看插图说话(按方位、衣着、神态不同角度说)

第三学时

1、回忆第一、二学时的学习内容。

2、指名读课文第三部分,穿插正音。

3、同座互读第三部分

4、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是真的碰墙壁吗?四周围可能指什么?鲁迅为什么受迫害?)

5、练习角色朗读

6、再回读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话。

7、指名读课文第四部分,穿插正音。

8、同座互读第四部分

第四学时

1、了解事情发生的环境黄昏时候(时间)、呼呼的北风怒号着(风势)天色十分昏暗(天色)街上的行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行人)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寒冷)与车夫赤脚拉车对比。

2、伯父、爸爸救助车夫的动作跑、拿、扶蹲、跪夹、洗、敷、扎。想一想:鲁迅当时是什么人,车夫是什么人?体会同情劳动人民

3、想象深奥的话可能是

4、严肃的表情、按头的动作、叹了一口气又说明了什么?

5、再回读第一部分最后一句话。

6、学习最后一部分,提出不懂的问题。

7、总结。概括每一部分的段意,用原文的一句话概括,用四五个字概况,有一两个字概况(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常常劝我多休息)(在殡仪馆里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深切怀念评论《水浒传》谈碰壁救车夫难忘回忆)(逝世谈书谈笑救人关怀)

8、各部分关系:果因(倒叙)、因果(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9、选词造句。

10、读读背背鲁迅名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二教时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请大家打开课本,谁把第三件事的开头两句话读一下?

生:(读)一天黄昏,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

师:这两句话,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老师变换了教学方法,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就应多采取几种方法教。这样,学生不感到疲劳。〕

生:(思考)。

师:一天黄昏写的是?

生(齐):时间。

师: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写的是?

生(齐):天气。

师:更具体点说,是写风势。天色十分阴暗,是写?

生(齐):天色。

师: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写的是?

生:行人。

师:行人为什么都匆匆忙忙的赶着回家呢?

生:因为天气寒冷。

师:是的,作者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棗时间、风势、天色、行人,描写了天气的寒冷。冷到什么程度呢?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表现出来。我看谁把这句话找到了?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生:(读)我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

师:噢!作者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冻得麻木了。你看,多冷啊!请大家根据书上的描写,和你们看过的电影、戏剧以及听到的老人们谈论旧社会的一些事情,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生:(闭眼遐想)

师:(低沉地)那是旧社会一个日近黄昏的冬天,刺骨的北风呼呼地怒吼着;天阴沉沉的,随时会掉下来似的;面黄肌瘦的人们,来去匆匆。街上的店铺关了门,几条饿得精瘦的狗正在觅着食。黄包车夫为了糊口,光着脚板,在寒风中拉着客人这是一幅多么凄惨的画面啊!

〔创设美好的艺术意境打动学生,这是一个创造!李老师这样做,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对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大家能想象出这凄惨的情景吗?

生(齐):能!

师:就在这幅凄惨的景象里,作者亲眼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个黄包车夫坐在地上呻吟。

师:作者只看到这一点吗?谁补充?

生:还看到这个黄包车夫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面淌了一滩血。

师:还看到什么呢?

生:他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作者当时看到的情况完整地说一下?

生:作者看见一个黄包车夫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他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边淌了一滩血。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再说一遍?(两生回答后)呻吟是什么意思呢?

生:因为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师:既然黄包车夫捧着脚,呻吟着,这说明他的伤势怎么样?

生(齐):伤势很重。

师:从课文哪句话,你能看出来他的伤势很重?

生:脚下淌着一滩血。

师:如果伤势不重,就应该把这个淌字改成什么?

生:改成流。

师:或者?

生:滴。

师:如果伤势不重,流的血不多,作者就应该把一滩血改成什么?

生:改成一点儿血。

师:或者?

生:一滴血。

〔引导学生推敲课文中某些重点句子或词语,既能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在讲读课文中经常进行这类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益处。〕

师:正因为他伤势这么重,他饱经风霜的脸上才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

生:经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师:是吗?应该怎么说?

生:应该说是经过好多的折磨。

师:对啦,说成折磨比较好。面对这位车夫,鲁迅先生是怎么做的?请大家把这段课文小声读一遍,考虑作者哪些动词用得特别准确?(生读后)谁说?

生:拿、扶、蹲、跪、来、敷、扎棗我觉得这些词用得好。

师:还有吗?谁说?

生:跑、跪、洗。

师:对,作者就是通过扶、蹲、来、洗、敷、扎这些动作,很细致、很具体、很形象地把鲁迅先生救护车夫的过程写出来了。表面看来,帮人包扎伤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在这件很平凡的小事上,却闪灼着鲁迅先生不平凡的品想品德。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想,鲁迅先生当时的身份、地位是怎样的?

〔这样启发,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生: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物。

生:他是一个名人。

生:他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

生:他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

师:是的,鲁迅先生当时在国内外都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而黄包车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

生:他是一个受压迫、受剥削的人。

生:他是一个下层社会的人。

生:他是一个在贫穷、饥饿中挣扎的人。

师:鲁讯先生和黄包车夫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悬殊,但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的精心,而且没有一点架子,特别是在那寒冷的环境里,鲁迅先生没有丝毫地想到自己,却把温暖?

生(齐):送给了别人。

师:这再一次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当作者看到这幅惨景时,她是怎样想的呢?

生:她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师:这是作者当时的想法,也是向伯父提出的疑问。伯父的回答,作者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你能想象出伯父当时是怎样回答她的吗?

〔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这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李老师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能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能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生:他可能说:小晔,你看这社会多么黑暗!

生:他可能长叹一声:唉,这真是人吃人的社会啊!

生:他可能反问周晔:你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呀?

生:他可能说,劳动人民头上压着三座大山,怎么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生:他可能说:唉!这世道真不合理。

生:他可能说:四周围黑洞洞的,黄包车夫还能穿上鞋么?(众笑)

师:同学们想象很丰富,说的也都对。鲁迅先生的回答很深奥,我们推断很可能提到社会制度的问题,因为这是社会制度造成的。

〔升华得好!收到了传神之效。〕

师:当时,鲁迅先生在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时,是什么表情呢?谁说?

生: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突然就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

师:这是表情。还有什么动作呢?

生:他把那枯瘦的手按在作者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鲁迅先生当时的表情、动作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课文中哪个词能体会到这一点?

生:两次都用到了清清楚楚这个词。

师:根据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你能想象出他当时有哪些想法呢?

生:从他的叹声中,我想象鲁迅先生可能想:唉,我这一辈子还没有完成我的事业。从他的动作中,可以想象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生:他想,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推翻呢?

生:他想,我们老一辈没有推翻旧社会,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革命进行到底。

生:他想,我们决不能再让下一代过这种痛苦生活了。

生:他想,这个社会太黑暗了,下一代将来一定要推翻这个腐败无能的政府。

生:他想,我已经老了,希望寄托在这些娃娃身上,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师:同学们想象得入情入理,紧扣了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为谁着想的呀?

生:为人民着想。

生:为下一代着想。

生:为别人着想。

师: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呀?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第四件事,集体把阿三的话朗读一遍。

生:(读)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三更半夜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可是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

师:从阿三的这段话里,又一次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写到: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什么人呢?

生(齐):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围绕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个中心,李老师匠心独具,一次又一次巧妙地把学生的认识引导到这个主题上来,这确是不易的。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师就是要把学生学习的路子引导到作品作者的思路上去,以求得真正的明白。〕

师:最后这一段话,是对全文的?

生(齐):总结。

师:也就是说,点明了课文的?

生(齐):中心思想。

师:正由于鲁迅先生事事处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才受到人们的?

生(齐):爱戴。

师:到底人们是怎样爱戴鲁迅先生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返回头来看课文第一段。

〔这个过渡很自然!李老师由因棗课文第二部分,推出了果棗课文第一部分,逻辑性强,学生能接受。〕

师:谁能把这段课文读一下?

生:(略)

师:第一段课文中有这么几个词(转动活动黑板):追悼是什么意思?

生:对死者表示悲痛的行动。

师:讲得对。那么吊唁是什么意思?

生:是哀悼死者的对联。

师:对吗?想想看,你讲的是老师写的哪一个词?

生:我讲成挽联啦。

师:对啦,挽联就是悼念死者所写的对联。那么吊唁怎么讲?

生:吊唁,就是祭奠死者,并安慰死者的家属。

〔第一部分词较多,李老师采取集中扫除障碍的做法是高明的。〕

师:对,这就讲对啦!伯父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学了前面讲的四件事,我想大家是会回答的。这里我要问,第一段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这样引导,有利学生弄清文章的内在联系。〕

生:起了总结的作用。

师:在文章开始,这叫什么?

生:起因。

师:也叫?

生:总起段。

师:(板书:总起)那么下面这四件事,一件一件分别叙述,就叫做?

生:分述。

师:(板书:分述)最后一段是总结。这样,有总起,有分述,有总结,文章就显得非常完整。谁知道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齐):倒叙。

师:倒叙的课文,先写?

生(齐):结果。

师:再写?

生(齐):原因。

师(指板书):正因为鲁迅先生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才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现在,谁能造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出自己对这课的理解?

〔采取造句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搞清课文的篇章结构,这个做法很新颖。〕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了劳动人民的幸福而经常碰壁,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经常帮助下层劳动人民,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师:通过这些因果关系的句子,表明大家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了。那么,这篇课文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鲁迅先生的一些事,还想不想知道更多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事呢?(生齐:想!)那么我向同学们介绍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少年鲁迅的故事》。大家在课外读了,就能更多地了解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下课铃响。)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


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就在伯父逝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爱。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有一天黄昏时候,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手,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怎么了?爸爸问他。

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插进脚底了。疼得厉害,回不了家啦!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他家的女拥阿三。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她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鲁迅其人。

3、了解人们对鲁迅的怀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

作者是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

3、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

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二、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标题.

深切的怀念第一段: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

谈论《水浒传》第二段:鲁迅先生教育我认真读书.

笑谈碰壁第三段:鲁迅先生以碰壁为比喻抨击旧社会.

救助车夫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

关心女佣第五段: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三、读第一段,思考并讨论.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参加追悼念的人多;②送来的花圈挽联多;③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2、什么事使我惊异?

(看到伯父受到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伯父的事.)

3、小结:这段讲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

四、学习第二段,讨论.

1、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结果如何?

囫囵吞枣什么意思?伯父问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张冠李戴什么意思?

2、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么说?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

(鲁迅先生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

马马虎虎(反义词)认认真真

3、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所以)

4、临走的时候鲁迅为什么送作者两本书?

(勉励作者要认真读书)

5、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小结:这个小故事讲鲁迅跟我谈《水浒传》从中启发教育我要读书,反应了(对待学习认真严肃,关心下一代)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3、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什么叫恍然大悟?我当时有没有真的恍然大悟?从哪里看出来?

(作者年轻小,不鲁迅先生话的含义)

2、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作者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错了,在座的人为她天真,幼稚的解说而感支好笑)

3、引导学生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的是说旧社会的黑暗;容易碰壁说明革命者随时都会遭到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很深.这个句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既真实生活在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没有丝毫的自由,革命者外外遭受迫害的社会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和勇于跟黑暗势力进行斗争,不怕挫折的乐面主义精神.)

4、作者回忆了这个小故事是想说明什么?

二、学习第四段,讨论:

1、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并议一议,这么冷的天,那位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两只手、地上淌着一滩血、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车夫家里穷,连一双鞋都买不起.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说明他要拼命挣钱养家糊口.车夫的处境的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一个缩影)

2、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不示动作的词.这些词表示鲁迅什么感情?

(扶上、蹲着、半跪着、夹出、洗、敷上、扎好、掏出、给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3、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严寒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控制自己对旧社会憎恶的思想感情.吧一口气是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造成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4、小结:这个故事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受伤车夫,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憎恨.

三、学习第五段.

1、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阿三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齐读最后一小节,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既是对开头照应,又是全文中心句,点明中心作用)

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鲁迅其人

他的事迹

他的品格

作业设计:

一、抄词.

追悼正月爱抚逝世搞不清楚张冠李戴

愉快碰壁微弱咳嗽饱经风霜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李()囫囵()()()然大()三()半()

()经风()()声()哭难以()受接连不()

三、阅读句子并作答.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文中这句话指: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此以后,我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⑸我听了这句话,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⑵碰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这句是_____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这段话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来扎好绷带.

⑴这片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本段中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七个动作词.

⑶这段话说明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写__的文章.通过作者回忆的四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鲁迅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9《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19《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19《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鲁迅其人。

3、了解人们对鲁迅的怀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

作者是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

3、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

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二、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标题.

深切的怀念第一段: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

谈论《水浒传》第二段:鲁迅先生教育我认真读书.

笑谈碰壁第三段:鲁迅先生以碰壁为比喻抨击旧社会.

救助车夫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

关心女佣第五段: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三、读第一段,思考并讨论.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参加追悼念的人多;②送来的花圈挽联多;③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2、什么事使我惊异?

(看到伯父受到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伯父的事.)

3、小结:这段讲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

四、学习第二段,讨论.

1、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结果如何?

囫囵吞枣什么意思?伯父问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张冠李戴什么意思?

2、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么说?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

(鲁迅先生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

马马虎虎(反义词)认认真真

3、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所以)

4、临走的时候鲁迅为什么送作者两本书?

(勉励作者要认真读书)

5、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小结:这个小故事讲鲁迅跟我谈《水浒传》从中启发教育我要读书,反应了(对待学习认真严肃,关心下一代)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3、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什么叫恍然大悟?我当时有没有真的恍然大悟?从哪里看出来?

(作者年轻小,不鲁迅先生话的含义)

2、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作者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错了,在座的人为她天真,幼稚的解说而感支好笑)

3、引导学生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的是说旧社会的黑暗;容易碰壁说明革命者随时都会遭到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很深.这个句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既真实生活在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没有丝毫的自由,革命者外外遭受迫害的社会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和勇于跟黑暗势力进行斗争,不怕挫折的乐面主义精神.)

4、作者回忆了这个小故事是想说明什么?

二、学习第四段,讨论:

1、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并议一议,这么冷的天,那位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两只手、地上淌着一滩血、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车夫家里穷,连一双鞋都买不起.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说明他要拼命挣钱养家糊口.车夫的处境的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一个缩影)

2、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不示动作的词.这些词表示鲁迅什么感情?

(扶上、蹲着、半跪着、夹出、洗、敷上、扎好、掏出、给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3、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严寒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控制自己对旧社会憎恶的思想感情.吧一口气是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造成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4、小结:这个故事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受伤车夫,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憎恨.

三、学习第五段.

1、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阿三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齐读最后一小节,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既是对开头照应,又是全文中心句,点明中心作用)

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鲁迅其人

他的事迹

他的品格

作业设计:

一、抄词.

追悼正月爱抚逝世搞不清楚张冠李戴

愉快碰壁微弱咳嗽饱经风霜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李()囫囵()()()然大()三()半()

()经风()()声()哭难以()受接连不()

三、阅读句子并作答.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文中这句话指: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此以后,我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⑸我听了这句话,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⑵碰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这句是_____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这段话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来扎好绷带.

⑴这片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本段中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七个动作词.

⑶这段话说明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写__的文章.通过作者回忆的四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鲁迅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想画面,感受对孩子们的爱。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是那么幽默风趣、关心他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内心充满对劳动人民的爱。

2.当小周晔想到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至爱关怀了,怎能不万分悲痛呢!(出示)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学生齐读这句话。)

3.站在伯父的灵柩前,小周晔可能会想起些什么呢?(学生想象)

学生可能会说小周晔会想起伯父送给她《表》《小约翰》等书籍这一细节。

教师接:《表》是苏联作家写的儿童小说,《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这两本书以及其他一些儿童读物,都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的,他时刻想着帮帮孩子救救孩子能为孩子做点什么。他把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

孩子们知道如今失掉一个爱护他们的老人了,怎能不伤心落泪呢?

(二)学习救护车夫部分。

1.除了孩子,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爱?请自己读读后面两个小故事,把最能够拨动你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学生读课文,边读边画)

2.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学生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这段。

3.说说各自的体会。

4.这段文字读一两遍显然是不够的,请你再细细地读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文中的插图,先生的哪个动作最能打动你?(生自读后交流)

若有孩子提到半跪,先让其说说体会,然后引导咀嚼半跪:怎么样的跪才是半跪?你能做一个动作吗?你这样半跪着,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画面中半跪着的正是鲁迅先生,请闭上眼睛,想象这样的画面:鲁迅先生小心翼翼地夹着、一点一点地洗着、轻轻地敷着、一圈一圈地包扎着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在这凄风冷雨中,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了很久、很久

老师在想呀,在那个凄冷的傍晚,难道发现这位受伤的车夫的就只有鲁迅先生他们吗?

但是他们都(行色匆匆,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归心似箭)

而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着救护这位车夫。这一个像电影中特写镜头的半跪,印证了先生的一颗怎样的心?(怜爱心、同情心、亲切心一个字,印证了爱)

请你带着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感受再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5.刚才,这位同学是从鲁迅给予车夫的救护中体会到这份爱的,这个故事确实非常打动我们。如果请你把目光投向小周晔,还有使你的心弦为之轻轻一颤的地方吗?请把它读出来吧!

(当学生读到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变得那么严肃)这段时:(出示)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6.先让学生说说体会,然后引导咀嚼两个清清楚楚:

这里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伯父的面庞)

还记得上节课,在趣谈《水浒》笑谈碰壁中,鲁迅先生是如坐春风、谈笑风生,现在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了呢?(学生谈感受)此刻,鲁迅先生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生:从他的叹声中,我想象鲁迅先生可能想:唉,我这一辈子还没有完成我的事业。只有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生:他想,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推翻呢?

生:他想,我们老一辈没有推翻旧社会,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革命进行到底。

生:他想,我们决不能再让下一代过这种痛苦生活了。

生:他想,这个社会太黑暗了,下一代将来一定要推翻这个腐败无能的政府。

生:他想,我已经老了,希望寄托在这些娃娃身上,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7.请拿起你的笔,把先生想到的写下来。(学生练笔后交流)

有了这样的体会,你再想想,当小周晔长大成人之后,直到现在,她清清楚楚的,难道还仅仅是伯父的面庞吗?她清清楚楚的还有什么?(她清清楚楚的是伯父的那颗爱心、痛心)

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话,你的感觉肯定跟刚才不一样了,完全不一样了。(指名读、齐读)

8.就是这样一位让人动容的鲁迅先生走了,从此以后,劳苦人民再也得不到他的爱了,怎能不让人落泪呢?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出现了那位似曾相识的饱经风霜的面庞,他或许就是鲁迅救助过的那位车夫,或许跟鲁迅根本就不相识,只见一位:(出示)

(三)学习关心女佣部分。

1.在关心女佣中,同样有拨动你心弦的句子,谁来读?(指名读阿三说的一段话)

生:(读)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三更半夜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可是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

2.显然,女佣是在回味先生在世的时候,给予她的关怀,师:从阿三的这段话里,又一次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感谢周晔,他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2.现在,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你想呀,对于鲁迅先生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流泪呢?(学生说体会)

正如周晔在课文最后所写的(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师(指板书):正因为鲁迅先生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才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现在,谁能造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出自己对这课的理解?

如: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因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因为鲁迅先生为了劳动人民的幸福而经常碰壁,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因为鲁迅先生经常帮助下层劳动人民,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学了这课,你知道了鲁迅先生的一些事,还想不想知道更多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事呢?那么我向同学们介绍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少年鲁迅的故事》。大家在课外读了,就能更多地了解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08(第二课时)》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6932.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