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M.jAB88.COm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齐读课题。

2、正音。弦读xin,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弄懂古文的意思

1、在1918年鲁迅先生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前,中华民族所有的文章、书籍都是像本文一样的文言文。(大屏幕出示课文原文)通过电视电影,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读古文的呢?

2、学生学古人摇头晃脑初读本文。

3、在现代,我们都喜欢有节奏有感情地读文章,老师给本文划分了节奏,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读一读吧。(大屏幕出示划分好节奏的古文)

4、学生以抽读、比赛读等方式读古文,教师随机正音,让学生能节奏正确,发音正确。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这些大多都记载在古书古文中,我们要尝试去读懂古文。你能根据在这些字词解释的帮助下,读懂本文每句话的意思吗?试一试,可以和同桌讨论,也可以求助老师。(大屏幕出示带字词注解的课文)

2、学生根据注解尝试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四、讲解课文,感悟知音。

(一)以考查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句意

1、题目伯牙绝弦怎样翻译?

2、在正文中哪个词句和题目的意思差不多?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生:乃破琴绝弦

3、将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

4、谁破琴绝弦?

生:俞伯牙(板书:俞伯牙)

5、请问伯牙破琴绝弦是为了表明自己怎样的决心呢?用原文回答。

6、你知道俞伯牙最擅长什么吗?从哪句话知道的?是呀,俞伯牙最擅长于弹琴,是当时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也是当时晋国的司乐太师(板书:司乐太师),这样一个应该以音乐为生命全部的人竟然做出这样的举动,我们猜想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因为只有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故,一个人才能做出如此悲壮的举动,是什么大事呢?

生:子期死。(板书:钟子期)

7、子期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有没有交代?

生:钟子期善听。

8、课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钟子期很懂俞伯牙的音乐?这些句子是什么意思?

9、伯牙弹琴时可能还会想到什么?你能用文言文说吗?

10、伯牙会怎样评价呢?让学生模仿峨峨的高山洋洋的江河说文言文。

11、是啊,钟子期是一个非常懂得俞伯牙音乐的人,你知道吗,钟子期是一个樵夫(板书:樵夫),你看一个是晋国的司乐太师,穿的是绫罗绸缎,过的是钟鸣鼎食的生活;一个是山野樵夫,穿的是粗麻布衣,过的是粗茶淡饭的日子。但是,俞伯牙却要为了钟子期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这样的壮举让你感动吗,你想说点什么吗?

12、学生畅所欲言,顺势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知音的含义。

五、创编故事,延伸主题

1、和学生一起将本文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创编成一个生动具体感人的故事。

2、让学生在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再次被朋友间的纯真友谊所动,理解知音的含义,激发学生有寻求知音的意愿。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俞伯牙(司乐太师)

知音

钟子期(樵夫)

扩展阅读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教案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本课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

学习文言文《伯牙绝弦》,学生已有了《杨氏之子》作为基础。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了解文章大意;指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揣摩作者表达方法,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文言文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读通、读懂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习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体会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2.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设计理念】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深奥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伯牙绝弦》一文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所以需要老师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的朗读指导,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读、思、议、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本课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时效,体会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故事导入,引入课题。

讲《警世通言》中伯牙和钟子期偶遇的故事导入,指导学生看插图,猜猜文中人物。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让学生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2.板书课题,指导“弦”的读音和写法。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绝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绝弦?)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由《杨氏之子》导入文言文学习方法。读通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明确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交流:读文言文给你什么感觉?

3.检查预习。学生个人读后指导。教师范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4.领读,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韵味的领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读懂课文,领会情感

1.课文读通了,还要把课文读懂,大家说,有什么办法?(结合注释、结合上下文)请同学们按照这些方法,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大意。读懂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第二步。

2.学生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大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

3.交流。

(1)从哪里看出二人是知音?

(2)引出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体会古文的一词多义。抓住“善哉”指导学生理解子期的由衷赞叹,并指导读。

课件出示句子,透过文字看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山和江河?读出你的感觉。

揣摩表达形式,抓住“峨峨兮”“洋洋兮”体会古文用字的精炼。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此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丰富想象。]

(3)对啊!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伯牙所念,仅仅是这些吗?角色转换,假如我志春风……你看到了什么?用上文中句式说一说。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4)课件再次出示二人资料。质疑:伯牙当时已经是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交流)

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是啊!知音欢聚,情投意合,将是何等的其乐融融!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快乐。

(5)故事过渡。二人相见恨晚,结为兄弟,并相约一年后中秋之夜再在这里相聚。第二年中秋,伯牙兴冲冲前来赴约,假如你是伯牙,你会给子期带些什么礼物呢?(交流后起音乐)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课件再次深化二人资料。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充分利用文本插图,身临其境感悟人物心情,理解人物内心的感情。]

(6)深化情感。

透过这段文字,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交流)

教师深情渲染:是啊!再也没有了知音欢聚,只有一座孤单的坟墓;再也没有了其乐融融,只有一块冰冷的墓碑。假如你是伯牙,站在知音的墓前,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交流)

[设计意图:透过文字看画面,让学生进行想象和课堂小练笔的拓展练习,读写结合,既提高了课堂实效,又让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在子期墓前,伯牙留下了一首伤心欲绝的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警世通言》)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

4.回归课题。伯牙为什么“绝弦”?知道了吗?

[设计意图:润物细无声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积累古文,尝试背诵

1.放《高山流水》,请同学们伴着这首曲子,想象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再把课文读一遍,把你的感受读进去,读出知音欢聚的乐,读出破琴绝弦的痛……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在指导朗读时,师生融入课文中的角色,师生形成了“知音”式的对话交流,入文,入情。]

2.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口,其情若生吾心”的境界,课堂实效就要在不断训练中提高。]

五、拓展文本,推荐阅读

课外推荐阅读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此环节旨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作业设计】

1.熟练背诵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伯牙绝弦课文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译

绝:断绝

善:擅长,善于。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谓:认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朗读停顿

注:“/”为停顿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作者介绍】

吕不韦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练习题】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①断绝②穷尽③走不通的④独一无二的⑤极、最

伯牙绝琴()斩尽杀绝()绝处逢生()

美妙绝伦()绝大多数()悬崖绝壁()

善:①擅长、善于②好③善良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

伯牙善鼓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心怀不善()

多愁善感()善始善终()英勇善战()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下面是其教学实录,欢迎参考:

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生:白雪茫茫虎视眈眈……

师: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美丽的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课文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大家手中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生1读课文。师评: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读得这么好,把掌声送给她。谁还想读?

生2:读课文。

师评:真好,我最喜欢她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峨峨……”,第二个“必得之”第三个是“终身不复鼓”掌声送给她。一起再读课文,注意感受节奏。

生:一起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师: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生:再读课文。

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生: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师:真会读书。能够说出字表达的意思。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生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1:啊!生2: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1:真棒啊!生2:了不起!生3: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

生2: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生3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师: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

意见。

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生1:还会有鸟语花香。生2:春天百花盛开。生3:冬天白雪皑皑。……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

生答:知音。

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生: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生:表面的。肤浅的。

师: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师:这样的赞美有没有价值?

生:钟子期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哦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1:失望。生2:寂寞。生3:忧虑。生4:渴望。……

说;他在心里一定会忍不住发出呼唤。我的知音——

生:你在哪里?

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生1:快乐。生2:激动。:生3:充满希望。生4:欣慰。……

教师简介资料。

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生:我认为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

师;是啊,是人生的知音。

生;他们还是生命的知音。

师:是啊,他们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

生: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

师;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知音,真是太少了,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生:齐读课文前4句。个别朗读。

师:这位同学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不幸的是,子期得病而死,伯牙——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生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生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

师: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赞他——

生齐读句子:善哉,峨哦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没有人赞他——生齐读: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他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生1:断了他的前程。生2:断了他的心弦。生3:断了他的希望。…

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

生再读最后一句。

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生再一次朗读全文。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生1:伯牙,我同情你,你一定很寂寞,振作起来,你一定能找到新的知音。

生2;俗话说得好,不要把内心的大门永远关闭,你不要再伤心了。……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绝弦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章,我们要掌握好,要想学好这篇文章,就要有一个好的教案。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个教案,希望对大家有用。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人教版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习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学习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知识链接】

余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苟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林”,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岛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俞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于期》。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

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

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

峨峨泰山洋洋江河

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

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蔼蔼云雾袅袅炊烟依依杨柳青青草色……

一.激情导入,揭题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

2.读题解题:介绍伯牙后说说“绝、弦”是什么意思?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演奏家,琴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这是一则文言文,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就是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先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提示学生注意断句停顿,读出节奏。

(过渡:同学们将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也读得有些古文味了,那这则文言文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注释去看看。出示)

三、读懂课文,领会文意。

1.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2.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和课外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大家两人一组互相讲给对方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向老师求教。

3.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故事。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呀,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1.探究一:什么是“知音”?

①学生反复读课文,勾画出钟子期和俞伯牙互为知音的语句写下来。抓住关键字“善”,反复品味。(听着琴声,钟子期仿佛看到了什么?此时他的神情又如何?指导学生读出激动、惊讶!)

②大胆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

仿句说话: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

伯牙鼓琴,志在细雨,钟子期曰:“善哉,()兮如()!”

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像()!”

③指导朗读,板书“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人生得一知己,足已,想想此时伯牙的心境应该是,读出心中的激动与欢喜。一个所念,一个必得之,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板书:知音)

2.探究二:为什么要“绝弦”?

①过渡:碰到这样的知音,那伯牙为什么还要断弦呢?(就是这样一鼓一听,一弹一和,两心相印,其乐融融。约定的一年见面时间将至,伯牙坐船抚琴而来,但与他见面的是子期的坟墓呀。所以……也可借助学生的答题话语过渡)

②出示语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在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③指导朗读语句(此时,面对钟子期的坟墓,伯牙的心境如何?)

就是这种失去知音下的悲痛的心境下,读——

就是他痛失知己,肝肠寸断的情况下,读——

就在他悲痛欲绝的心境下,读——

④小结:可见知音难觅呀!所以我国的古诗常有提及“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自由读资料袋,读完袋,相信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会有更深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那份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搜集表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25.伯牙绝弦

再无知音子期死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山中访友》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


说教材:《山中访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册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短文。是一篇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说教法: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传统的分析教学法会影响整体的韵味和优美的意境。因此我采用表情朗读法、联想想象法与仿写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

说目标:1、积累优美丰富的语言材料,熟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3、体会作者把进山看风景写成山中访友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与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说准备:1、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文与预习字词,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录制课文朗读、安装好音响,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3、一个课时。

说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闭上眼睛,何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好地方。大家认真听一听,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音响放出一段描写山谷情境的纯净音乐,学生闭目欣赏纯粹的流水声,鸟鸣声,进入情境,由此导入课题。)

二、初步感知,动情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检查字词,疏通课文。由学生自己找出难读难认难懂的字词,再幻灯出示重点字词。

3、放配乐课文朗读,再一次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指导

学生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听读前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但是我故意不问作者一共描写了几种景物,而是沿用课文标题的方式提问,这样既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也让学生的回答更加富有生趣。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时,一边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我将描写古桥与树林的两个段落,作为指导的范例。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肯定会提到,那么在这儿我就将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编的关于描写古桥的文字从课件中投影出来。描写古桥那一段,作者构思巧妙,不是直接描写古桥的,而是采用了人称转换的方式来写的,好象直接与古桥对话。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特点,我就将这一段直接改成对话体,然后指明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人称转换是有利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显得更加的亲切和自然,就像是与一个老朋友面对面的交谈一样。然后就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这一段。

接来的另一段,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景物描写观照的视角独特新颖,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与自然浑然一体,使人耳目一新。这一段让学生先想象,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自由发言,集体讨论该如何把握朗读技巧以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开展男生女生朗读竞赛进行朗读训练。

其他的段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先说一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她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要从刚才的朗读体会中进一步启发引导,经过一轮的朗读训练,学生能初步体会出作者在这其中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自然的让学生了解到自然是美好可亲的,我们应该保护她,爱护她,生活在自然怀抱里的我们,如果以一颗真挚的心去呵护她、关爱她,那么大自然才真正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将从她那儿得到无尽的财富与宝藏。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想象、感悟、表达。

1、合作探究,积累感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优美的段落或句子,互相朗读,摘抄在摘抄本上。

2、情境想象,拓展延伸。

放音乐,学生闭目想象课文情境,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学生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让学生成为一株株苍天大树、一朵朵山涧小花,一只只飞翔的小鸟,一条条活泼的小鱼共同营造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口头仿写片段与口头想象作文)

五、总结

大自然是美好的,歌德说过:她(指大自然)在幻影里得着快乐。谁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把它打碎,她就责罚他如暴君;谁安心追随它,她就把他像婴儿般偎搂在怀里。我们应该要关心她、爱护她,她也会关心我们、庇护我们,因为我们是朋友,恰如《山中访友》中所描绘的一样。

六、布置作业

到自然中去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你会发现生活中又多了一个好朋友,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向大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她为朋友的原因。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指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指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指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指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指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指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指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教学思考:本课设计时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再围绕“绝弦”,让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伯牙、子期心灵相通的情义,最后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从教者与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学时要多指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小学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小学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分页标题#e#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分页标题#e#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用心灵去倾听》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


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用心灵去倾听》。首先,我对教材及课题内容进行分析。

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该教材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用教科书,该课为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第十二课。教学课程为《用心灵去倾听》。课文采用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选取一些平凡的琐事来表现人物品质,语言朴素自然,平凡中包含深情,读来真实可信,生动感人。

教学目标

在阅读中了解抒情文章中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环境。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语文的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德育目标:启发学生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重点:能够让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难点:让学生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关爱他人。

教学策略基于内容特点,以及课文要求采用讨论法,利用几个大问题引导学生思路,让学生自己摸清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给文章定下一个好的感情基调。阅读课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因此采用讨论法教学,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辅助学生学习。在课上主要采用提问式教学。

指导学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和互助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在具体的课堂中的老师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课间采用一些和谐的语言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概说教学程序1、课前预习准备情况。放星期之前就布置预习,长达五天之久。学生对课文有充分的了解,对课文内容也还熟悉。教师准备充分,教案定成较好在本堂课的教学思路。

2、完整的教学程序。在上该课时,主要与该组课文所表达的一个共同情感,人与人之间的微弱的情感为基础。

【教学过程】

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我采用自读-交流拓展三大环节。

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教师: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一位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背后,只是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人间处处有真情啊!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

(教师对前三篇课文简练的概括,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前三篇文章,对本课的学习和感悟人间真情做好情感铺垫。)2、出示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怎样的听是倾听?(细心地听)用心灵怎么去倾听?谁倾听,倾听什么?)请打开课本,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用心感受。

(引导学生解题质疑,直奔主题)

二、统揽全文,理解大意

1、认真研读课前自学要求,明确学习目标。

2、学生轻声反复读文,扫清字词障碍并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主要培养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总结概括课文大意的能力)

三、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1.默读课文,找到另自己感动的语句,并把感动自己的语句画下来。现在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2.交流最受感动的地方(重点关注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

学生交流另自己感动的语句,教师要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交流到的课文中前后对应的语句教师要给予点播,并尝试着运用于平时的写作之中。没有交流到的重点语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再次研读课文,还可以出示课件。

(1)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找到听我说话的人,其实就是找到了希望,非常希望得到帮助,把希望寄托在那个叫问讯处的小精灵身上。听到苏珊的温柔的嗓音,我孤独的心灵一下子得到了抚慰,终于放声大哭。这既是伤痛带来的痛苦的哭,更是在孤独中找到了希望的幸福的哭。)

(2)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苏珊就像一位母亲那样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在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中,两个人的心走在了一起,结成了母子般的情谊。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苏珊的爱心,语言虽然朴实,读来却令人十分感动。)

(3)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不仅痛苦,同时对死亡充满了恐惧。苏珊采用了更美好的一种说法。是啊,小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歌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听着这样的话,笼罩在孩子心头的阴影立刻消散了,快乐又回到了孩子的身边。苏珊善良、乐观)

(4)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谋面就是见面的意思,用如同我第二个母亲来形容苏珊,看得出我对苏珊的爱。苏珊不是我的母亲,我们也从没见过面,是电话线把两个人紧紧地连在一起:苏珊就像母亲那样,耐心倾听我的心声,困难时给予帮助,痛苦时予能安慰。)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境界。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我设计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不让老师牵着孩子的思维走,按部就班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来学习课文,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和独特感受。在学生交流另自己感动的语句时,苏珊的人物形象也就跃然纸上。板书:苏珊=我的第二个母亲。教师随着学生的思维走向来决定着课堂的走向,达到活而不乱。同时,小组合作交流也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引导学生抓重点语句体会苏珊美好的心灵:即用学心去倾听一个孩子的心声,给我安慰进而感受人间美好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重难点。)

3.品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采用范读、品读、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达到情感的升华)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心中的苏珊:(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细心、耐心、善良、乐观教师随机板书)

师苏珊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工作中一丝不苟,尽心尽力做好服务工作。苏珊像母亲不仅用心灵倾听,更用心与孩子交流,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灵守护神。

5.那么你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吗?生活中你有过倾听的经历吗?

(用心灵去倾听,是对苏珊工作的高度概括与肯定,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令自己最感动的词句来学习课文,感受苏珊的美好心灵,让孩子明白用心灵倾听能给他人带去帮助,教会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当一个倾听者。)

四、总结拓展

1、虽然苏珊是问讯台里普通的工作人员,但是她能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此时,苏珊已经感动了我们所有人。但故事的结局不免让人有些伤感,我最终是没有见到这第二个母亲,让我们圆作者一个团圆梦吧。

(学生可以说一说、演一演他们相见时的场面,注重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是人性化的设计,我们都期待生活中减少遗憾,多一些圆满。这时,孩子的情感与主人公的情感达到共鸣。)

【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直观、突出重点、揭示文章中心,使学生一目了然,很快的把握文章脉络。

《少年闰土》教案2 (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


佚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

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指导课后思考练习4。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闰土是谁,他和我是什么关系?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我是少爷,闰土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他们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

二、预习课文

1、小组学习,读准生字的字音,说说书写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理解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开火车式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字音。

2、利用课件检查学习情况

(1)生字中的特殊部首:拜(手);允(厶或儿);畜(亠)

(2)正音

(3)与生字有关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3、质疑(可简单写副板书,便于在下面的学习中反馈)

四、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

1、过渡语: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认识和了解这个人的什么呢?(要想认识一个人,先要看他的外貌。)

2、闰土长什么样呢?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3、读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一句

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4、谁来说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1)学生不知从哪说起时,可引导学生做一个小练习: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然后看看他是谁,与他相对照,少年闰土有什么样的特点。

对比之后,我们知道闰土是一个年少而又天真活泼的孩子。

(2)再仔细读读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看闰土还有什么特点。

如果学生没有新发现,再做一个练习:用铅笔将紫色的划掉,然后换上苍白的或蜡黄的一类词语,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

体会出闰土健康的特点,因为他的脸是紫色的,为什么是紫色的?(在海边瓜地看瓜,在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经风吹日晒变成紫色;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生活在农村。)

5、请一位同学总结闰土具有哪些特点

板书:年少健康天真活泼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4

1、课件出示要求及插图。

2、课件出示摘录的内容。

3、什么是人物的外貌,让学生结合闰土外貌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

4、课件出示范例,让学生自己读、说、评、议。

5、小组同学互相启发,练习说一说自己要描写的人物外貌。

六、理清四件事的顺序

1、提问: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2、四人小组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按先后顺序说一说

4、师生评论,调整板书:雪天捕鸟夏日拾贝月夜刺猹潮汛看鱼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3、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教师简短谈话后,导入新课。

二、教师引导学习看瓜刺猹

1、课文中哪几件事重点描写了闰土的动作?

(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看跳鱼儿没有写出闰土的动作,所以这件事不算。)

2、在这几件事里,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3、学生畅谈

【(1)看瓜刺猹。因为这件事是文章中主要描写的一件事,课文中先后出现了两次,写得最详细。(2)学生以前根本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听后感到很新鲜,所以印象最深。(3)作者写得生动,特别是你听月亮地下,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突出了闰土勇敢、聪明、能干的特点,所以印象最深。(4)一读到这儿,眼前就浮现出一幅少年闰土在月亮地里勇敢刺猹的画面,所以印象深。(5)这一段不仅给我们的印象深,而且留给作者的印象也很深。课文一开始写作者回忆中的少年闰土的形象,也是看瓜刺猹的画面。这一段最能突出少年闰土动作上的特点。】

适时板书:聪明、能干勇敢

4、教师小结:好极了,这一段话最能突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勇敢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谁的脑子里已经浮现了这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5、引导同学们想象第一自然段描述的画面

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看瓜刺猹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晚上);当时是什么样的天空,(深蓝的天空);什么样的圆月,(金黄的圆月);什么样的西瓜地,(碧绿的西瓜地);什么样的银项圈,(明晃晃的银项圈)。作者就是抓住了这几种不同色彩的景物特征,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般的美妙世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轻声齐读让大家一次又一次地体会感情。

7、在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中,其中有一个少年其怎样讲?(那中间,课文中指西瓜地。)

8、同学们,作者对三十年前的朋友如此记忆犹新,可见看瓜刺猹这件事给他的印象是很深的。现在请同学们把描写少年闰土勇敢刺猹主要动作的词语找出来。

(1)学生找后回答。

(2)教师板书:听、捏、走、看、刺

9、看瓜刺猹动画演示

(1)再次体会感情

(2)引导背诵(可以演示动画进行提示)

三、学生自学捕鸟、捡贝壳两件事

1、说说看瓜刺猹这件事我们是如何学习的?

2、谁能给大家说说其它两件事,又表现了少年闰土的什么特点?

3、学生畅谈(先读原文,再谈体会)

4、适时演示捕鸟动画,加深理解和体会。

【(1)从捕鸟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的特点。(2)从这件事,还可以看出闰土知识丰富,他能认识好多鸟,我们却不然。(3)从闰土捡贝壳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他知道好多种贝壳的名字。】

适时板书:见识广扫、支、撒、拉

3、师小结: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大家通过对少年闰土看瓜刺猹、捡贝壳、捕鸟等事情的学习讨论,对少年闰土动作上的特点领会得不错,一个海边农村的少年形象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四、学习父亲允许闰土来管祭器部分

1、现在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

【因为那一年作者家是大祭祀的值年,一个忙月忙不过来,所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从此他俩就认识了。】

2、作者为什么又盼望闰土早点来呢?

【因为他早听说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闰土和他仿佛年纪,又会装弶捉小鸟雀,想和他玩,所以盼望他早点来。】

3、仿佛在这里当什么讲?(类似、差不多、相仿、接近)

4、谁能结合句子再给大家说说作者为什么又盼望闰土早点来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者的父亲答应让闰土来管祭器,作者非常高兴,因为他早听说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闰土年龄和他差不多,还会装弶捉小鸟雀,所以盼望他早点来。)

板书:我盼望

五、引导学生学习体会人物的语言

1、现在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少年闰土的几件事?是采用什么形式讲的?(四件事,对话形式。)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闰土的语言,我的语言及作者的插说部分用不同的符号在书中划出来。

3、学生默读勾划。

4、谁把闰土的话给大家读读。

5、在闰土讲的这几段话中,你对哪一段话最感兴趣。请在小组内给同学们讲讲。

6、小组讲。

7、小组讨论结束,请把你最感兴趣的话给大家说说。

【(1)我觉得闰土讲看瓜刺猹这段话最有趣,特别是讲闰土刺猹时的动作,连用了几个动词,讲得那么逼真,把一个海边少年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2)我觉得闰土捡贝壳那一段讲得好,他不但把海边美丽贝壳的颜色、样子都介绍给我们这些没有见过贝壳的孩子们,而且还使我们爱上了海边的那有趣的生活。(3)我觉得这句话最好: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因为他俩身份不同,但他很直爽地邀请人家去,说明他天真、淳朴的性格。(4)我觉得看跳鱼儿这段话最好,原来我只知道海洋里有鱼,但不知道还有像青蛙似的长着两只脚的跳鱼儿,从中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5)我觉得闰土说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从中可以看出闰土通情达理、朴素可爱的性格。】

8、刚才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确实感到闰土所讲的这几件事,都是生长在海滨的农村孩子最熟悉的事,也是少年儿童生活中的乐趣。这几件事,生动地显示出少年闰土确实是一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从小就热爱农村生活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现在集体朗读插叙部分,体会这几段话的意思。

2、那时候只是无端地这一段话插在了我与闰土的对话中间有什么作用?无端如何讲?两个破折号有什么用?(说明我知识贫乏,什么也不知道。黑暗的封建教育制度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并非我念书不用功。两个破折号的用法一样,表示注释作用。)

3、读第14、16自然段

(1)闰土的心中有着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闰土知道这么多,那么做为少爷的我呢?(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什么呢?师生对答:

闰土知道雪天在沙地上如何捕鸟

而我却不知道

闰土知道夏天去海边拾贝壳

而我不知道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

闰土有看瓜刺猹的经历

而我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闰土会在潮汛来时去看长着两个脚的跳鱼儿

而我听也没听说过还有这样的鱼儿

这许许多多的新鲜事,我从来都不知道。

(2)小组讨论、交流:①我往常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人?(富家子弟)②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我和其他富家子弟一样都生活在深宅大院,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像井底之蛙,见识很少)③这一自然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对闰土的佩服,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板书:羡慕佩服向往

七、学习分别部分

过渡:正因为闰土知道得这么多,所以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我很高兴、快乐。可惜,正月很快过去了,闰土要回家了,分别的时刻到了,这时,我和闰土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来?

1、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以体会(急、躲、托、送)

2、课件演示第二幅插图,想象我和闰土是得怎样告别的,再说一说。

板书:难舍难分

八、小结学习情况

1、反馈重难点的质疑

2、让学生自己谈谈在写人文章的学法上及快速阅读方法上的体会、收获。

九、布置作业

完成习题精选的练习

附: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用诗歌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古文。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板书课题,正音,绝弦

3、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是我们本学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中国有句古话知难而上、迎刃而解,有信心读好吗?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根据实情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5、预设交流

(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善于、擅长)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表示感叹)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6、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预设答案: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7、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⑤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忧虑。生4、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或flash动画。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草虫的村落》 教学案例(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语文六年级《草虫的村落》 教学案例(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静谧、追随、小巷等16个词语。

2、引导学生随作者进行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灵的情怀。

3、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的感受。

教学切入点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想象丰富、感受奇特,

一、导入:谈话式导入

二、新授: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自读批划,小组交流:你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的?

4、汇报:

①第4自然段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走回洞穴里去。提示语:意味深长怎么理解?(⑴根据上下文理解⑵联系生活实际理解⑶工具书查找)

②第5自然段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驻足痴望。预设:发挥你的想象力,通过角色互换理解学习。

③第6自然段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流了出来。提示语:怎么理解灵泉?

④第8自然段我看见工程师忙于设计提示语:你还看见了什么?

5、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达成

反思:1、前几个自然段进行了想象能力的铺垫。

2、角色互换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合适。

拓展练习及作业

(基础知识、读写结合、阅读积累)

1、语言积累:背诵第5自然段、第6自然段优美语句。

2、读说结合:说说你观察过的小虫,展开想象和联想,融入自己的感受,说一小段话。

第2课《山雨》 说课(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第2课《山雨》 说课(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说教材

《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课文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山雨的。先写山雨悄然而至,描绘了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听的雨声,接着突出描写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写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的余韵。在表达上,文章首尾呼应,重点写了山雨的声音和颜色,主次分明;摹声状物细致入微,遣词造句形象生动,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主要特点;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字字句句委婉动人,极富感染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新思想和语文课标的新理念,充分考虑了学生实际,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要求,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说教学重、难点

《山雨》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教学的难点是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

学情分析

《山雨》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而且通过这几年的训练,也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为此,我创设了情境化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揣摩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本课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的自学自悟为主,老师组织教学,点拨赏读部分,指导朗读,引导适当拓展。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掌握双基,发展能力。

下面,我具体谈谈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的目标应当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进行探究性学习,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内部动机,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首先利用课件出示了本课所描绘的山林雨景图的视频,帮助学生体验当时的特殊情境。此时,教师相机引出课题。这样,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通过初读,使学生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在梳理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1、自读感悟。带着阅读提示中提出的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涵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想象和联想,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上,教师无须进行过多的分析和讲解。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读书感悟的过程,将问题的解决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朗读指导上,勿作过多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只要能读出自己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的体验即可,不要强调学生朗读时的急缓轻重、抑扬顿挫的步调一致,否则反倒削弱课文的美感,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要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促使朗读和感悟的水平逐步提高。

3、多读,多想,多感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阅读感受的交流在本课教学中尤为重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个人的感受、体验,从不同角度进行阅读交流和作品欣赏。如,就描写雨声的部分(第25自然段),有的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体会到山雨的声音动听,雨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越来越清晰连贯;有的可从领悟情感的角度悟出因为作者爱山雨,所以普普通通的雨声在他听来才会像无字的歌谣、优雅的小曲;有的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发现: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雨声的,并在多处用了比喻手法,如,飘飘洒洒的雨丝都带着幻想的色彩。就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雨声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喜欢山雨的情感。此外,要让学生运用不同方法交流,可以用自己的话谈阅读感受,也可以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

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的随机性是很强的。教师应该特别注重课堂中的生成性,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的学习环境、有效的合作平台、充分的发展空间。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本课的语言如诗般优美,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或抄写下来,积累优美的句、段。

2、交流学生、教师收集的其他写雨的词语、语段或诗文。从中感受到:如果我们热爱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天籁之音。

3、写话: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你可以用几句话写下来。

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一个学习内容的完成,而是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又形成一个新的问题。这个环节让学生在说、写当中进一步感受到了山雨的魅力,大自然的魅力。同时,也达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读写联系、学用结合的要求,也是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一个体现。

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展示教学的总体思路。所以在设计板书时,必须紧扣课文主要内容,我在设计这节课文的板书时,反复揣摩课文的字词句后,确定了这节课的板书.

《老人与海鸥》教学及说课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

21、《老人与海鸥》教学及说课设计

秀山县东风路小学冯捷

教材介绍:

课文选自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单元以人与动物为主题展开编排。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课文结构清楚,语言朴实,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揣摩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效果;

1、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段品味大爱,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2、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体会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学习老人

保护动物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品读句子,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所有的意想不到,都源于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梳理脉络,揭示课题。(3分钟)

1、同学们请看,这是我国昆明电视台的台标,图形的创意是昆明的第一个大写字母K,字母艺术变形以后,犹如一只飞翔的海鸥和奔跑的小鹿,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作者邓启耀来到昆明翠湖,去感受那个真实的故事,齐读课题。

2、昨天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知道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两幅画面,分别是老人喂海鸥和海鸥为老人送行。(板书:喂送)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多媒体出示台标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很快进入愉悦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诱发学习兴趣。】

二、感受送行,读出意想不到。(12分钟)

1、看课文插图,说说描绘的是哪幅画面。默读课文,咱们就来找一找课文当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海鸥们是怎样为老人送行,画上横线。

2、反馈,交流。

⑴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⑵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⑶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⑷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3、抓意想不到,指导理解、朗读。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入第二板块的教学(海鸥送老人),我抛出一个问题: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海鸥们是怎样为老人送行,画上横线。这样引导学生抓海鸥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动作初步体会海鸥对老人的不舍,为全文的学习奠定感情的基调。体会完毕之后,多媒体集中出示海鸥送老人的四个句子,红色字体强调海鸥的动作,进行片断朗读的训练,相信潜移默化之间,学生能够透过关键词语去体会海鸥对老人的不舍之情。】

三、品味大爱,感悟情理之中。(20分钟)

过渡:的确太不可思议了,一位老人去世,一群海鸥竟会有如此疯狂的举动,我们不禁想问道(学生质疑):

1、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下。

2、生自由批注,学生自行板书。

3、师念板书,说得真好。哪些语句又能充分的说明呢?请你们来读一读。

4、汇报交流,朗读品味。

⑴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⑵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⑶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5、是啊,老人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位老人吧,请看,师配乐补充叙述。

这是一位的老人,这更是一份无私的爱。(板书:无私的爱)

6、我想这幅画面在你的脑海中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出示语段)自由地读读。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cuō)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抓老人和海鸥的动作体会很小心朗读

7、回归意想不到。

⑴瞧!海鸥和老人配合就是那样的默契,可这样如诗如画的情境,只能成为过去,因为老人已经去世,他再也不能来看望他的儿女们了,他的儿女们怎能不伤心、悲痛、痛苦呢?

⑵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当最疼爱我们的亲人离开的我们的瞬间,我们多么想

⑶海鸥它是动物呀,面对亲人的逝去,它只能扇动翅膀,只能连声鸣叫,只能肃立不动,如果它会说话,当我们收起遗像的时候,它会说些什么呢?在课文空白处替海鸥写一两句话吧!(汇报)

⑷体会得真好,其实在老人去世前曾告诉大家,他唯一的心愿就是在他入土以前能把他的遗像带到翠湖去,再深情地看一眼海鸥们,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生读)

我想,那一片翻飞的白色,那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不但定格在了我们心中,也永远定格在昆明人心目中。老人虽然去世了,他的雕像却在昆明红嘴鸥最多的翠湖公园揭开了面纱:一位慈祥的老人坐在水边,面带微笑,手捧鸥食伸向空中,红嘴鸥在他手上和身边蹁跹环绕一幅人鸥和谐共处的美丽画面永久定格。

【设计意图:多媒体教学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是最近几年来,在风风火火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却有很多滥用、乱用的现象。我先说说自己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我认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不是无所不能的,它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不能用客观存在来代替教师独立完成教学活动,不能本末倒置。要讲究适度、实用性原则。如果用好了它就能很好地帮助我们更直观形象地教学,帮助我们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丰富学生的视野,让我们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一环节既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是落实教学目标品味大爱,感受人鸥之情,品味语言的重要环节。在前一环节学生已经了解了老人去世,海鸥们一系列疯狂的举动,在学生质疑后,围绕这样一个问题(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展开研读,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既尊重了学生独特的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当学生说出自己的回答时,紧接着我再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去找具体的语言文字。边汇报边引导,边引导边品读,最后我出示语句,用红色字体打出关键词语,学生看着屏幕读,肯定有所侧重,有所感悟,这时幻灯课件对朗读教学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学到这里,学生对吴庆恒老人已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是为了能顺利突破教学的难点,也就是感悟所有的意想不到其实都在情理之中,都源于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有可能还差那么一点火候,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人情味比较淡薄,特别是城区的孩子亲近自然的机会较少,于是我继续补充在自己在网上百度找到的关于吴庆恒老人的资料,并配以百度图片与淡淡忧伤的背景音乐,运用自己的朗读优势,加上音乐的渲染,图片的刺激,使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多维度的活动,力争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达到本节课预设的高潮。此刻我又马上出示老人喂海鸥的语段,让学生感受老人与海鸥那段美好的岁月,让学生体会他们往昔的美好岁月,配合的默契,随即我又转移话题,这样的画面永远成为过去,老人不再来了,让学生去揣摩海鸥的心思,如果能向预设的一样,学生的情感已经跌宕起伏,感悟海鸥失去亲人那悲痛的心情应该不成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它还提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此时,学生的激情已被点燃,此时我提议让孩子们以海鸥的口吻给老人写几句话,让学生内化自己的感受。

这时的学生已经完全进入海鸥的角色,对海鸥失去亲人的悲痛有了更真切的感受,于是紧接着又让学生朗读海鸥送老人的语句,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人间大爱不言而喻,这是本课设计的第二个高潮。】

四、总结全文。(5分钟)

从你们刚才朴实而真挚的语言中,从你们充满智慧的眼神中,我读懂了你们和海鸥的心是相通的。我想此刻,吴庆恒老人正在天堂里默默地听着,他也有话对儿女说,咱们读一读。

我的一生最美好的场景

就是遇见你

在人海茫茫中静静凝望着你

陌生又熟悉

尽管呼吸着同一天空的气息

却无法拥抱到你

如果转换了时空身份和姓名

但愿认得你眼睛

千年之后的你会在哪里

身边有怎样风景

我们的故事并不算美丽

却如此难以忘记

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设计理念:本课时的教学就要结束了,我以吴庆恒老人的口吻,多媒体屏幕出示,赠所有的海鸥们一首诗,让翠湖边这个诗情画意般唯美的故事带着神话般的余味走出课堂。】

板书设计:

21、老人与海鸥

喂送

无私的爱意想不到

小学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课堂实录”,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下面是其课堂实录,欢迎参考:

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课题)

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

师:那么“伯牙绝弦”呢?

生:伯牙是个人,他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

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

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想。

师: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出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

生:认为、以为。

师:那么“乃”呢?

生:“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师: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要在字和字之间分开,尤其是这个“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

师:你知道了怎么断句。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

生:因为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

师: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朗读,读得很有韵味。)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生齐读)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

(生朗读全文,很有韵味。全场掌声。)

师: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笑声)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范读,全场掌声。)

(生齐读,朗读明显有进步。)

高山流水明知音

师: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生: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中体会到。

师:怎么理解?

生: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师: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生:这里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学,真好。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

生:好啊!

师:在古代就说成——

生:善哉!

师: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得很有韵味)

师: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

师: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人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师: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男生齐读,很豪迈、很有感觉。)

师: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第二句谁来读?

(女生齐读,很有感情。)

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

生:我认为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

师:你的古文底子真厚。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

生:我的脑中跳出了“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我听你说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一点波浪都没有。(笑)

生:(很有气概地)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就是这样“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请你来读!

生:我想到了一句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生朗读)

师: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齐读)

师: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讲——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

生:这里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样,都是“心里想”的意思。

师:没错。有时候咱们可以用现代词汇去代替古文词汇来理解古文的意思。无论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

生:伯牙心里的想法。

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生:也说出了伯牙的心声。

生: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琴声,还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师: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

生: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全场掌声)

师: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

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

师: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

师:老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

生:不能得。

师:唯有谁能得之?

生:钟子期!

师:谁能必得之?

生:钟子期!

师:这才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板书:念)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师: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

生:非常高兴。

师:是啊,欣喜若狂啊!怎么说?

生:(很有感情地)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全场掌声)

师: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

生:不再孤!

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师:(激情朗读后)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

生:(齐答)一模一样。

师:志想像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

生: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师:(板书:心)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

生:知音。

师:(板书:知音)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生逐句对读,读完后换角色再对读。)

师:就是这样的心灵相契。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感觉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

师:一句伯牙——

生:一句子期!

师:这样的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

生:一个听!

师:一个倾诉——

生:一个回应

师: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幸福,何等默契!何等的和谐!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破琴绝弦祭知音

师: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擦去板书:念。)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

生:(齐答)没有!

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一起读!

(生齐读此句)

师: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

千古传唱怀知音

师: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着它!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学生阅读资料)

师: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

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

男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

女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出示全文)读!

(生齐读全文)

师: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1)班的孩子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就捧着书朗诵。(隐去全文)

(生集体激情背诵)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

生:知音。

师:(再次板书“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479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