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当代诗二首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中国当代诗二首教案一、导入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有这种特点。
二、简介作者
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大学,抗战爆发以后随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共同迁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这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初读
四、阅读第一小节
1、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着痛苦和希望两种情感,请阅读第一小节,你认为在这一节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满希望的?
2、明确: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小结:这一小节是作者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凉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满亮色,全诗笼罩了“赞美”的基调。
五、阅读第二小节
第二小节诗人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阅读,思考。提示: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宁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途。(引导学生理解:“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过他祖先的的同样的泥土”;“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让他死亡的征途。)
六、阅读第三小节
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阅读第三小节,从诗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
这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对这个农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提示:舍家保国,义无反顾。
面对这个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面对的个人,作者激动(要拥抱每一个人)、悲伤(为了他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小结:这一小节中作者写了农夫走了以后的悲哀。
七、阅读第四小节
1、阅读第四小节前六行,思考:这几句写的是什么?
提示:注意作者反复强调的东西。这几句写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凉依旧。
2、面对这种现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阅读以下三句,体会作者的感情。作者为了民族仍将有可能面临耻辱的历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后的两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这里,作者既有对未来的忧郁,又有对前途的展示。大地依旧,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一个希望正在升起。
八、课堂总结
这首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了诗歌的主旋律,表明了赞美的内容,这首诗像一个梦境,通过一些意象的描绘,表达了痛苦的希望交织的情感。
九、作业
熟读。找出自己仍不理解的句子。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案点评
这首诗较为抽象,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求教师作较为认真的指导。而一般的参考书上对此诗又没有较为详尽的分析。在多次的阅读中,对这首诗作了一点比较幼稚的解释,在这里呈现给大家。
教案示例2
《再别康桥》《死水》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
通过学习,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教学难点:《死水》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主题曲《飞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图像。
伴着这熟悉的乐曲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时代,他曾经悄悄地来了,又轻悄悄地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作《再别康桥》。今天,就让这乐声伴随我们,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赞美》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二、了解该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及梦一般的诗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有这种特点。
二、简介作者
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大学,抗战爆发以后随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共同迁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这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初读
四、阅读第一小节
1、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着痛苦和希望两种情感,请阅读第一小节,你认为在这一节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满希望的?
2、明确: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小结:这一小节是作者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凉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满亮色,全诗笼罩了“赞美”的基调。
五、阅读第二小节
第二小节诗人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阅读,思考。提示: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宁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途。(引导学生理解:“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过他祖先的的同样的泥土”;“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让他死亡的征途。)
六、阅读第三小节
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阅读第三小节,从诗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
这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对这个农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提示:舍家保国,义无反顾。
面对这个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面对的个人,作者激动(要拥抱每一个人)、悲伤(为了他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小结:这一小节中作者写了农夫走了以后的悲哀。
七、阅读第四小节
1、阅读第四小节前六行,思考:这几句写的是什么?
提示:注意作者反复强调的东西。这几句写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凉依旧。
2、面对这种现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阅读以下三句,体会作者的感情。作者为了民族仍将有可能面临耻辱的历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后的两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这里,作者既有对未来的忧郁,又有对前途的展示。大地依旧,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一个希望正在升起。
八、课堂总结
这首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了诗歌的主旋律,表明了赞美的内容,这首诗像一个梦境,通过一些意象的描绘,表达了痛苦的希望交织的情感。
九、作业
熟读。找出自己仍不理解的句子。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案点评
这首诗较为抽象,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求教师作较为认真的指导。而一般的参考书上对此诗又没有较为详尽的分析。在多次的阅读中,对这首诗作了一点比较幼稚的解释,在这里呈现给大家。
教案示例
《赞美》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二、了解该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及梦一般的诗境。
教学过程: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诗二首”,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二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古诗的意境,以及意境与作者的阅历、情趣、心境的关系。
2、通过阅读、比较、分析,了解意与境二者的关系。
3、把握松、菊两个意象在古诗文中的涵义。
说明:要读懂诗歌,首先应该从意境入手,从诗歌所选择的意象出发,去探究诗歌所蕴涵
的深层含义。而意境的表现又与作家的阅历、情趣和心境等因素密不可分,所以,学习、评价
和鉴赏诗歌必须要做到“知人论世”,要考察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和志趣,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反复比较、分析,掌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特点,最后做出对诗歌意境的品析
和评价。比如,“松”、“菊”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在学习这两首诗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对这两
个意象的分析,联系作者的创作情况,才能正确理解它在诗歌中的涵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意境。
2、通过了解作者的身世背景、情趣、遭遇等因素,准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在诗歌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
说明:王国维认为意境分为“写境”和“造境”两个层次,写境是表现的是生活真实,造境表现的是艺术真实。无论是写境还是造境,从诗歌生成的角度看,它都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主观印象的外化,都打上了作者深深的印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作者的身份、家庭、经历、个性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作一番考察和了解,然后,结合诗歌中一些典故知识形成对诗歌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从而把握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和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①让学生说说“松”在日常生活中的外形特征,以及松树的象征意义,从而导入新课学习。
②回顾初中课文《桃花源记》的创作风格,导入陶渊明饮酒诗的学习。①学生发言,说出松树的特征,比如一年常青,枝干笔直,亭亭如盖等。
②通过对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的回顾,了解陶渊明向往自由,厌恶世俗的思想。①了解松树的特征,能够自然而然地联系到松树的象征意义,对左思诗歌的创作意图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
②初步了解陶渊明的创作风格,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阅读思考
从整体上把握全诗①通过阅读,思考全诗的主要写作手法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全诗采用对比的写法(如松与苗、世胄与英俊、金张与冯公)揭露和抨击了门阀制度的不合理以及对人才的压抑。
②领会作者创作风格和情感。
(提示)整首诗是比较典型的田园风格,充分表现了作者在归隐田园后的舒适心情。①参照课文注解,通过自读、个别朗读、齐读的形式,初步形成观点,回答问题。②在阅读的基础上思考问题,通过课文里的注释,学生讨论以及对陶渊明创作风格的了解,形成观点。①写作手法是品析诗歌的一把钥匙,而且对比的写作方法,学生是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在理解创作手法的基础上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水到渠成了。
②通过诗歌中出现的情境,可以比较容易的理解这首诗歌的风格,也能领会到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即情感。
意境的把握①松树在这首诗歌中有何特征?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找出诗歌中能体现作者超脱尘世、悠闲自得心情的词句,进一步领会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意境。①在阅读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
②朗读、思考。
发言:说出作者归隐后的心境。①本部分是两首诗歌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②在学生反复的阅读过程中思考和发言,既能够让学生形成对诗歌的正确分析和理解,也能够比较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
抒情方式的探究①左思诗歌中以松为抒情的意象,分析这一意象与作者的情感之间的关系。
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所体现出的“无我之境”的分析。思考、发言。这一部分是属于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布置作业朗读、背诵两首诗歌。朗读、背诵。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诗歌的意境。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思路点拨
这两首诗歌的学习都可以从时代背景出发,通过介绍作者的身世、经历、个性和情趣入手去阅读、赏析。选择一个切合的角度展开教学,比如《咏史》诗可以从写作特点入手,先理解诗句的含义,再探讨诗歌意境。《饮酒》诗则可以从“此中有真意”这一诗句的研读为切入点,先理解“此”所指代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些内容所表现的“意”在何处。
练习举隅
1、从“意”与“境”的关系这个角度,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2、联系《饮酒》诗的意境,体会下列诗句的含义,并回答问题。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②“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画面与前两句诗所表现的志趣是怎样和谐地统一起来的?
3、请举出你所看到的有关“松”的文章、诗歌或绘画作品,比较、分析与左思笔下的“松”的异同。
文章来源://m.jab88.com/j/5157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