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学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齐读课题:七律长征,背景音乐)
1934年10月,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长征路线图),翻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这就是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回顾所经历的千山万水,心潮澎湃,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播放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示范朗诵)
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正确诗句。有疑问的地方注上记号。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哪些地方有疑问提出来,我们交流交流。等会儿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赏读诗句,领略诗境
1、课文中有两行诗句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容,默读全诗,用笔划出来。(交流)你划的哪两行?你们都是划的这两行吗?(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25七律·长征》,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25七律·长征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新课。
1.了解作者毛泽东主席。
师:对本诗的作者毛泽东主席,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用简练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毛泽东。
指名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信息说一说。
2.回顾学过的课文。
师: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吗?指名学生说一说。
3.简介本课时代背景。
师: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结合资料袋提供的信息说一说。(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等)
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小结:(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二、读诗文,晓诗意,感悟语言。
(一)初读诗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诗文,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指名学生交流。
2.按照学习提示自读自悟,同桌之间合作学习。
师:这首诗描写了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课文是怎样具体生动描写的呢?(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3.交流自读自悟的成果。
师:同学们通过朗读、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请大家大胆展示自己,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学生说一说。
(二)精读诗文,领悟意境。
1.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诗中哪个词表现出红军英勇无畏?B.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C.品读此句诗。
2.学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A.这样连绵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像什么?B.讨论腾能否换成流?C.如此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像什么?
D.讨论走能否换成跋?C.品读此句诗。
3.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A.课件出示金沙江的画面,师简单讲解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B.体会暖字表达的情感。C.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的片断,学生默读相关资料。D.体会寒字表达的情感。E.品读此句诗4.学习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A.这句诗写出了红军怎样的心情?从文中哪儿可以看出?
B.学生讨论交流。C.品读此句诗。
三、诵诗文,悟诗情,拓展提升。
A.齐读诗文,体会全诗表达的情感。
B.播放《长征》歌曲。听歌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C.交流感受。D.全体起立齐诵《长征》。
长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教科版第七册课文]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七律长征》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作了生动的描述和热情的歌颂。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等闲:平平常常。
逶迤:蜿蜒曲折的样子。逶,wēi。迤,y。
磅礴:广大无边,气势大。磅,png。礴,b。
走:本诗中是滚动的意思。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岷山:山名。岷,mn。
尽开颜:个个脸上都显出高兴的样子。
认逶迤磅礴岷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长征,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3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的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时用心体会,做到入情入境,动心动情的能力。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中间四句的意思,体会长征的艰难,体会诗歌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教学流程: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1.同学们,在70年前,曾有一次伟大的壮举,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共和国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胜利结束后,毛主席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的诗篇,那就是这首《七律.长征》
(好,请同学们先看屏幕)
刚才我们跟随主席的笔触走近了长征,我发现了好多孩子和我一样都沉浸在那恢宏磅礴的旋律中,那看过短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板书:苦、难)
2.师小结:是啊!长征历尽了千辛万苦、千难万险,而作者仅用短短的8句话,56个字就生动地概括二万五千里的艰难历程,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在语言文字当中去领略长征的惊险悲壮,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1.下面就请同学们快快把书打开136页来读读这首诗吧!
2.好,谁愿意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看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合理。
3.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师相机指导朗读,读出七律诗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指生再读,请举手同学一起读。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1、过渡:老师发现孩子们真会读书,这么快就能把诗句读的正确、流利,真了不起!老师告诉你们呀,学习诗词的关键就在于诵读,那怎么样才能把诗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你的个性化理解呢?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的这些方法都很好!那就按照你们说的小组合作再认认真真地把诗读一读,并根据这学期的读书方式来进行批注,看看你们能有哪些收获?
2.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
3.
谁来把你们的收获汇报一下,你们都读懂什么了,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自由汇报读诗后新的见解,新的体会或新的疑问。
(1)学生自由汇报对词句的理解,学生相机到板前板画逶迤,师相机板画磅礴。
(2)学生提出质疑:第3、4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不矛盾吗?
师相机指导同学们看黑板,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他们究竟矛不矛盾?
学生自由汇报,从而发现比喻和夸张的写作方法,也可能带出七律中对仗的手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炼,(师相机板画细浪和泥丸。)
指导朗读:这是一种反衬的手法,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峰峦起伏的五岭,越过了高大雄伟的乌蒙,走出了一千三百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红军的眼中,都算不了什么!谁能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
(3)学生可能体会出巧渡金沙江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暖字含有暖洋洋的胜利的喜悦心情,还可能发现寒和暖是一对反义词,这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师相机指导:你能抓住重点词来理解,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诗词的方法,老师也很喜欢这两句,而且每读一遍,都有一次新的感受,你们也来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相机指导: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字你是怎样理解的?
那它准确的意思是什么呢?快查字典,看看他有几个解释?
在这句话中应是什么意思?这个寒字仅仅是字典上说的意思吗?这样吧!我们来看一段录像,结合画面来体会这个寒字的思想感情,相信你们还会有更深的体会(放录像,师描述:泸定桥的桥头刻有两行诗: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泸定桥由13根碗粗的铁索组成,长101米,宽2.6米,高达14.5米,东西横跨,高悬于湍急的大渡河上。1935年5月25日,22位突击勇士就是在这座桥上,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勇敢地冲进火海,冒着枪林弹雨向东岸发起进攻,为后继部队杀出了一条血路。)
学生用心体会:令人心惊胆寒,作为悼念死难烈士的难过心理;对泸定桥险恶自然环境的烘托;体会出长征的惊险悲壮;体现出红军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师指导感情朗读:一个寒字蕴含着多少种感情呀!我们不仅要理解字词表面的意思,而且要深刻的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那快把你的体会化作你的朗读,读出来吧!
师:长征途中仅有像巧夺金沙江那样的智取,和飞夺泸定桥这样的恶战吗?(不是)那你还能从哪看出来?
生汇报:从五岭逶迤看出来
从乌蒙磅礴看出来
师:对了,就像这样来用心体会,看看你还能有哪些新的见解。
从千里雪看出来,师:是啊,翻越雪山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请同学们看屏幕,师相机描述:红军飞夺泸定桥以后北上四川,翻越了五座大雪山。8月间渡过了一望无际的草地,9月17日来到了四川西部,海拔4000米左右的岷山,踏上了长征的最后征程。岷山高入云霄、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红军战士长眠于这大雪山,化作了晶莹的丰碑生相机补充《丰碑》,师:是啊,像这样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
师:同学们从这么多词语中都能体会到长征的艰难,那红军长征途中仅仅就遇到了诗中所提到的这些困难吗?谁能结合你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
这么多的困难,作者怎么可能一一写下,所以用了一个词来高度概括,找一找,是哪个词?(万水千山)对了,这就是艺术的高度概括。
诗中哪个字更能突出远征的艰难呢?(板:寒)
(4)生提出疑问,长征很难,作者为什么写得那么喜悦,尤其是只等闲,就感觉不出长征有多难了?
师:从哪些诗句能体会出只等闲?
生:从腾细浪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走泥丸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更喜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暖字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尽开颜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师小结:同学们从这么多词语中都能体会出了只等闲,那可以用诗中的哪个字来概括(板:喜)下面就请同学们看看翻过雪山后,三军将士尽开颜的喜悦情景,播放(翻过雪山后,三军将士尽开颜的喜悦情景)录像
师:录像看完了,那快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师:通过我们刚才深入的理解和感情的朗读,此刻你们对长征有没有新的感受呢?(相机板:乐)是呀,长征不仅有苦,还有乐,这正是红军战士乐观
引导:作者这么写就是为了突出2个字(不怕),不怕不仅是总括句的句眼,更是全诗的诗眼,那红军不怕什么?(板:远征难)老师在备课时找到了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图,并制成了课件,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师演示并描述: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途径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如: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穿过草地,激战腊子口等等,连续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作者仅用远征两个字就概括了红军1年的行程,可见用词何等的精炼!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1、感情朗读:诗人以难字开头,喜字结尾,难中不怕,喜中开颜,首尾呼应,更衬托出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2、尝试背诵:老师发现有的孩子不仅有读,还有表情,甚至有的孩子都在悄悄地背诵了谁敢接受挑战,给大家背诵一下。
学生试背
3、课外延伸:短短的56个字,就让我们重走了长征路,可见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细心的孩子会发现,本单元以走进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4篇文章,相信你们在认真学习之后会从不同的侧面,对主席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七律长征只是主席在长征胜利结束后写下的一首诗,还有两首,分别是《念奴桥.昆仑》和《清平乐.六盘山》他们都属于马背上哼成的作品,你们想不想欣赏一下?
4、小结升华:希望同学们课后认真阅读其他两首,进一步感受毛主席诗词的艺术魅力!毛主席的诗词还有很多,网上也有很多相关的资料,有时间我们召开一次毛主席诗词欣赏会。最后老师愿智慧和乐观永远伴随着你们,愿这种长征精神永驻我们每个人的心间!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律长征》教案分析”,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七律长征》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初步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拓展学生对于毛泽东诗词的视野,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堂过程】
课前经典诵读清平乐六盘山
学生齐读后,师:这首清平乐六盘山是毛主席在带领红军翻越了六盘山后写下的诗歌,在这路上,他们遭遇了许多困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播放视频,问:大家看到了什么?
学生答后,教师补充:是的,大家说的没错。七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展示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他们英勇无畏,他们百折不挠,他们乐观积极,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奇迹—长征。(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律 长征》赏析”,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七律 长征》赏析《七律 长征》赏析
《七律 长征》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首联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回答的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颔联先具体写山,五岭“逶迤”形容其绵延不断。一个“腾”字写出了它的奔腾之势,但它们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细浪”“泥丸”,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颈联是红军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天险,诗人蔑视了这两处困难,只用了“云崖暖”“铁索寒”写出了这两道天险抢渡成功,其他都没有提及。何等轻松!
尾联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诗人既不叹息过去的困难,当然也不必写出后边的困难。
全诗首尾照应,在结构上十分完美。在开篇就定下了全诗的基调:“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全诗高度概括,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它是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像以及英雄的胆略和气魄的自然流露。
周美翀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
毛泽东的诗词艺术风格独具匠心。纵观历史人物,除三国中的曹操,既是著名的文学家,又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然后就是毛泽东了。毛泽东的诗词胸怀经纬,磅礴委婉,有指点江山,又有儿女情长。《长征》这首诗,细析教材,会发现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文,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因此,在整体把握之后,扣住难和只等闲,运用简笔画、背景资料、音频等多种资源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为了强化情感,拉近时空距离,大量采用情境引读,使学生随着作者想像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在层层推进中,情感走向高潮。而在拓展环节,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诗到词,从作品到文风,深入浅出地让学生在浓浓的文学殿堂徜徉,使这节课充满了语文味,对学生的发展自是不言而喻了。
(二)
《七律长征》是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之时,毛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和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的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本着学习是以学生为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活动板块:
1、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2、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3、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4、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我这样设计并教学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1、突出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课始到课终,我始终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读出层次、读出韵味。
2、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行为。我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见解。鼓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倡导个性化阅读,如教学中我始终鼓励学生多读多悟、心灵交融、读入文本、读出个性。
3、正确对待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即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现在有的课堂教学为了突显人文性,一味强调让学生感悟,而丢弃了作为第一性的工具性,这是极为片面的。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既注重传承祖国的语言文字又关注学生的体验和发展,如:对寒字的生成、理解。
4、创设了师与生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本节课中我没有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批注阅读,让孩子们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感悟中解决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
5、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播放影像资料等手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坡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使得学生对一些重点字词的理解能水到渠成。
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有偏颇,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像教师的指导还是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等等问题,真诚地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七律·长征》导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七律·长征》教学案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总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2、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徜徉历史,了解背景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一座不朽的丰碑。就你对长征的了解,与同学作广泛地交流。
提示:从历史教科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长征的背景、经过、意义等。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险阻,他满怀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朗读《长征》,感悟诗意
(1)浏览,明确体裁
这是一首。每行七个字,一共八句话。每两句为一联,分别被称作、、、。
(2)初读,读准字音逶迤()磅礴()云崖()岷山()
(3)再读,解释词义
等闲:
逶迤:
细浪:
云崖:
磅礴:
开颜:
(4)译读,感悟诗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帅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这两句紧承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作者选择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和乌蒙山为代表,既合乎红军长征的实际行程,又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无数座崇山峻岭。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在红军眼中不过是“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如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这两句具体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激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结尾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这是全诗的高潮。
二、分析揣摩
1、品读《长征》,揣摩意境
(1)五幅画面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中威武雄壮的画卷。
(2)三种修辞这首诗对仗工整,除对偶外,还突出使用了和的修辞,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些句子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充满浪漫气息。
(3)一种情怀这首诗通过“不怕”“只等闲”“喜”“开颜”等词语,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着重表现了作者的豪迈情怀。
2、心灵交会,意境吟哦
(1)听听录音,想象意境
提示:诗歌是用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再回顾一下:诗中描写了哪些形象?
诗中的形象构成了一幅幅历史的画卷,这些画卷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2)演读背诵,互相评价
提示:看谁节奏把握得准确
看谁重音处理得恰当
看谁背诵得更有情感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总课时:
三、探究质疑
这首诗中,毛泽东同志用“乌蒙磅礴走泥丸”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山写得微不足道,而在同样写长征的《十六字令》中,他又把山写得十分高大,说“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作者这样写不是自相矛盾吗?
四、读写结合
写一篇文:《长征》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画卷,请选择其中的一幅,放飞想象的翅膀,把它描绘出来。或写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
五、基础巩固
1、默写全诗七律长征
,。
,。
,。
,。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一、1略2(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每行七个字,一共八句话。每两句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wēiyípángbóyámín(3)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磅礴:气势雄伟。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4)略
二、1(1)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2)夸张、比喻(3)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2略
三、不矛盾。都是运用夸张手法,意在衬托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四、略
五、略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七律·长征》教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课题:《七律长征》
【助学目标】
▲1.掌握诗中字音、词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理清诗歌思路,学习诗歌语言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等手法地运用。
▲3.理解诗句,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助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的二三联的含义
2.难点: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助学流程】
1.情境设计:长征是中国历史的绝唱,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毛主席以炽热的革命热情,坚定的革命斗志,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绝无先例的艺术构思,熔铸出这首千古绝唱。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诗。
2.介绍写作背景。
3.学生自助
(1)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不懂的字词查字典。
(2)结合提供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
(3)找出这首诗的中心句。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4.求助互助
(1)“万水千山”和以下两联有什么关系?
(2)《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翻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3)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远征难”,又从哪些地方看出“只等闲”?从中可以感受到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4)你认为这首诗歌中哪些词使用准确、概括、生动、意味深远?请举例说明。
5.教师补助
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6.课堂巩固:熟读课文。
7.课后续助
背诵默写课文。
题:《七律长征》班级姓名
【助学目标】
▲1.掌握诗中字音、词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理清诗歌思路,学习诗歌语言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等手法地运用。
▲3.理解诗句,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查询资料,了解简要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逶迤()()磅礴()()云崖()岷()山
三、读课文,请用“‖”正确划分诗句句读,读出节奏。诗中押的是韵。
四、思考探究:
1.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各句的意思。
3.这首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其巧妙地用艺术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4.从这些画面中可以感受到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诗歌洋溢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你认为这首诗歌中哪些词使用准确、概括、生动、意味深远?请举例说明。
6.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需要同学、老师的帮助?请提出来。
课堂巩固
1.完成以下练习。
(1)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全诗的诗眼是:。
(2)诗中用()、()代表红军长征走过的“千山”;用()、()来代表红军涉过的“万水”。
(3)诗中有一对反义词,用“()”字形象地描绘出红军战士渡江后的喜悦心情;“()”字正是对飞夺泸定桥浴血激战的形象描绘和对泸定桥险恶形势的烘托。
2.背诵诗歌
3.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续助方案
背诵默写课文。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14七律•长征”,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2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4)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4.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字词)
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远征:指两万五千里长征。
只等闲: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在课文里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向上跳跃,起伏跳跃。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气势雄伟。
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
5.交流解疑后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教学生演唱《长征》
五、布置作业
1.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请同学们读读首联,有哪些语句不理解?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等闲
表面的意思:等:等于、等同;闲:空闲、闲置;等闲:如同空闲、等于闲置。
引申的意思:把这个词带入诗句中,联系上文说说等闲的意思。(平常、算不了什么,无足重轻。)
理解只。
投影出示:
(4)读首联,读出语气。
(5)同学之间评读。
(6)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
(7)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8)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9)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含义。
(10)再次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读读这一联,找出哪些是难以理解的词语?(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2)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3)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4)投影练习:
把()比作翻着的细小的浪花。
把()比作()。
(5)再读这一联。
A.用不仅而且回答。(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和高大的形象。)
B.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颔联、颈联的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1)讨论后回答。
(2)这里所说的困难仅仅指千山万水吗?
(3)除去这些自然界中的困难,还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学生甲: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
学生乙: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4)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
(5)这两联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呢?
(6)学生讨论自学。
学生甲:这两联,两两相对,就被称为对仗。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学生乙:我发现这首诗押an的韵。
(7)自由朗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回忆前三联的内容。
2.想一想前三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尾联
1.读尾联。
2.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3.读出这种心情。
4.理解:
(1)更喜:对胜利充满信心。
(2)尽开颜:
投影出示:
什么人喜笑颜开?
(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
5.品读。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2.检查背诵。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
2.预习下一课。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七律·长征》备课参考》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集体备课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884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