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伊索寓言》的译本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伊索寓言》的译本”,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伊索寓言》这本小故事组成的集子,其汉译本的出现竟可追至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

伊索是古希腊人,生活在约公元前6世纪,传说曾为奴隶,后获得自由,因善用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其所编写寓言经后人加工,结集成《伊索寓言》广为流传。《狼和小羊》、《农夫和蛇》、《狐狸与乌鸦》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均出于此。《伊》存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寓言创作影响颇深。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翻译高峰期,主要由耶稣会传教士翻译大量西方作品。《伊》第一个中译本《况义》即现于此时(1625年),由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口述,我国张赓笔录,收作品38篇,大部分为伊索寓言,据称只有抄本存于巴黎国家图书馆。噫!只可遥想,不得亲见,甚憾。

《伊》第二个中译本《意拾蒙引》(一译《意拾喻言》)出现在1840年,系英国人罗伯特汤姆翻译,署名蒙昧先生著,门人懒惰生编译,由当时的出版机构广学会出版,收寓言82篇。这个版本大抵是有违碍之处,让清政府的高官不大得劲,于是遭到查禁,因此存本无几。不过一些学者对此颇为怀疑,真实情况如何尚未有定论。只是存本稀罕倒是真的,全世界现有四本,英国、日本和香港各存一本,第四本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国内发现。天可怜见,小子在网上找到一幅此书的图片(见图),得以过过眼瘾;又多亏图书馆的检索系统,见到此本中若干文章,用文言文写成,只是看着希腊的狐狸乌鸦口吐之乎者也,感觉有点怪。

1888年,其第三个译本《海国妙喻》由天津时报馆印行,署名张赤山译,收寓言70篇。这个译本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较有名气的一本书,只是有学者认为书中所录故事,出处较为复杂,并非全为伊索寓言。此后,国内又多次有人翻译《伊》,如林纾、汪原放等人均涉足其间。

《伊》在现、当代最出名的译本,自然要属周作人译和罗念生译两种。小子不才,没见过世面,看到一本1955年初版印刷的周译《伊索寓言》,激动得不行。此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封面已黯淡不清,大约黄绿色,上画《狮子和驴》的绘图,署译者名周启明(即周作人),竖排繁体印刷。书中收寓言358篇,系根据法国EmileChambry编订伊索寓言(1927年巴黎出版)的希腊原文译出。前言称对文章不加选择,文句亦无增减。此本寓言数最多,翻译简洁明快,只是老先生爱用生涩字眼,读起来有些拗口,难免有人大叫:行不得也,哥哥!

罗本系由罗念生、陈洪文等人合译,198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本收作品330篇,语义简明、流畅,是广为所知的译本。只是其因无意义和低级趣味等原因删去16则故事,感觉有点别扭,不过亦无大碍,广东人谓之麻麻的马马虎虎啦!JAB88.coM

《伊索寓言》在国内至少有数十版本,翻译精度、广度参差不齐,以致有些泛滥成灾,虽不无可信之处,亦不能全然放心。各本因翻译来源不同,总有所出入,即使周本收录最广,也不能称全本。盖因伊索本人就是隐隐约约的形象,后人又不免混淆这些作品的来源,到底不能一窥全豹。

推荐译本《伊索寓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出版,译者周启明《伊索寓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译者罗念生等

扩展阅读

《伊索寓言》练习评测


作业设计目标

1、正确书写本课9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学会积累寓言故事,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
3、通过诵读《寓言两则》,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经典作业设计案例
作业设计设计意图难易程度
除了揠苗助长和鹬蚌相争外,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也是出自寓言故事的,写一写。

帮助学生积累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建议第一课时使用)

☆☆☆
课文直通车。

1、《揠苗助长》的农夫错就错在:,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开导他:。

2、《鹬蚌相争》中的鹬和蚌傻就傻在:,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开导它们:。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
写下你曾经读过的课外寓言故事:
其中你最喜欢读,因为这则寓言
学会积累寓言故事。(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
第25课《争论的故事》作业设计目标
1、正确书写本课9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通过诵读《争论的故事》,明白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经典作业设计案例
作业设计设计意图难易程度
点将台(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填空)

1、从丛
草()()前()林()此
2、礼理
()貌道()()睬()由
3、到道
()来味()()处知()
4、座坐
()位()车()下宝()
通过比较,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同音字。(建议第一课时使用)

☆☆☆
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2、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3、争个不停。()
4、一件事情顾全两方面,使用两方面都很好。()
5、一点影子、一点足迹也没有,形容消失得干干净净,不知去向。()
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
课文直通车。

1、兄弟俩为了怎么吃大雁而争论不休,哥哥以为,弟弟却以为,老人说。

2、故事中的兄弟俩,现在多么后悔啊!如果你现在遇到了故事中的兄弟俩,你想告诉他们一个什么道理?

创造语境,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明白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5、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指导写字。

狸、葡、萄、馋、酸

 第二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 (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 (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四、迁移积累,指导写字。

慌、贯、谎、粪、戒

 第三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2、自读反馈。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3、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理解“有诈”。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

 (露出了真面目)

 4、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四、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书面作业:

完成《练习册》、《语文补充习题》作业。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伊索寓言》三个短小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让人情不自禁地要循着故事情节读下去。故事结尾,一句精炼的话语道出寓言的深刻内涵,引发学生去思考,去回味。为了使得教材的有效性得以更好的发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1.充分发挥想象。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会有一些可供学生进行想象的空间存在。例如《狐狸和葡萄》一课,狐狸会想尽办法吃葡萄,于是我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学生兴趣来了,尽情地交流:

有的学生说: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

有的学生说:它拿来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还是不能够着。

有的学生说:它用向葡萄扔一把小石子,可落下来的都是劣质的,不能吃.

还有学生说:它去爬葡萄架,可葡萄架的棍子太细太软,它的爬树的本领不行,跌的哇哇直叫.学生的想象力让我欣喜,然后我再让学生体会狐狸此时的心情,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了前面充分的理解作铺垫之后,故事的寓意学生自然而然就说出来了。

2.恰当运用表演。在语言故事《牧童和狼》中,先后写到了牧童的两次大叫。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体会,自己琢磨这两次的大叫有什么不同。有所体会之后,让学生开始表演了。虽然第一次表演不成功,但让学生评价后,同学们知道前几次牧童喊"狼来了"时,村民应表现出焦急的样子,在最后一次喊"狼来了"时,村民的再也不理睬牧童的话语,最后在出色的表演中学生揣摩到了牧童的心理,肢体语言传递出的是他们对牧童否定,对寓意的深刻领会。

3.注意故事对比。《蝉和狐狸》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故事《狐狸和乌鸦》有其相似之处,但一贯被视为狡猾的狐狸在这则故事中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抓住这个不同结局,我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乌鸦会上当而蝉没有呢?这个以旧带新话题吸引了学生,他们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时,自觉地探究出蝉的聪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诉我们的深刻寓意。

伊索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2、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两则外国寓言并概括寓意,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3、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寓言,并概括寓意。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一、导入新课

学生表演,其他学生猜内容。

《掩耳盗铃》。引入课题。

二、了解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其他事物。

伊索,古希腊寓言家。《伊索寓言》,寓言故事集。

三、 小组合作,分析情节,感悟寓意

1、分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情节,感悟其寓意。

学生听录音,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对话,其中也穿插了赫耳墨斯的神态和心理描写,请找出来,说说这些描写表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概括寓言的寓意。

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带着对寓意的感悟,分角色朗读课文,想想收获。

(3)小结。

寓言,寓理于事,所以读寓言要从分析情节入手,概括寓意。

2、学生自主阅读《蚊子和狮子》。

诵读感知,思考。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

(2)蚊子为什么败给了蜘蛛?

《蚊子和狮子》寓意是什么?

(智者胜,骄者败。)

看起来,不管是神,还是动物,都能给人启迪,就看我们是不是有一双慧眼,能从有限的故事情节里抓住它。

3、发散思维,多角度理解寓意。

下面,我们抛开前面的分析、结论,换个角度,看看会得到什么启示。

(1)蚊子是很聪明,但也有失败的时候,说明智者也未必常胜。

(2)蚊子战胜了狮子,但蜘蛛却战胜了蚊子,说明一物降一物。

教师示范第一题,第二题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一篇寓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人很多不同的启示。激励学生从更多角度分析情节,概括寓意。

4、要表现以下寓意,该选用那些情节呢?

警示人们,危险常在麻痹大意时发生。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 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5、师生共同总结。

(1)故事表现寓意,读好寓言,就要从情节入手,概括寓意。

(2)寓意决定情节,写作寓言,就应该根据寓意安排情节。

(3)寓言是通过对现实想象而来的,要写好寓言,就必须好好想象并安排具体情节。

四、拓展与延伸

读故事,说寓意。

狮子和兔

狮子发现兔子正在睡觉,便想趁机吃掉他。这时,狮子又看见有只鹿走过,便丢下兔子去追赶鹿。兔子听到声响,马上跳起来逃跑了。狮子使劲追鹿,仍没有追到,于是又回头来找兔子,却发现兔子早已逃之夭夭。狮子说:我真活该!丢掉已到手的食物,却贪心去追求那更大的希望。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伊索寓言》,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在下节课向同学们讲述。

2、根据所给的题目自编一篇寓言。

嘴和眼睛的对话。

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两则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讽刺妄自尊大理 智者胜

爱慕虚荣 骄者败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伊索寓言》——钱钟书”,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钱钟书先生,字默存,号槐聚,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十岁入东林小学,在苏州桃坞中学、无锡辅仁中学接受中学教育,十九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1932年在清华结识杨绛先生,次年毕业,赴上海光华大学执教。

1935年,先生与杨绛先生完婚,然后同赴英伦留学。两年以后,先生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副博士(B.litt)学位。之后随杨绛先生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1938年,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先生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其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抗战结束后,先生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在其后的三年中,其作品集《人兽鬼》、小说《围城》、诗论《谈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1949年,先生回到清华任教;1953年调到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唐诗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先生受到冲击,并于1969年11月与杨先生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干校”。1972年3月回京,当年8月《管锥编》定稿。

1979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1982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84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出版。

1998年12月19日,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钱钟书(1910~1998)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1910年11月21日生。江苏无锡人。

钱钟书是古文家钱基博的长子,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又广泛接受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1933年大学毕业。1935年和作家、翻译家杨绛结婚。同年考取了英国退回庚子赔款留学名额,在牛津大学英国语文系攻读两年,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于1938年归国。先后担任过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兰田师范学院英语系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英文总纂、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等。1953年起,任文学研究所(原属北京大学,后属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82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钱钟书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谈艺录》(1948)在沟通中西、广征博引的基础上,包含着对中西诗论中貌异实同的诗心的精微辨析、比较和阐发。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丰富而详赡的中西比较诗论,而且提出了许多前人不曾提出过的问题。以中国古文论而言,有关佛学对中国诗文论的广泛影响的研究,《谈艺录》可以说是首创。以西方文学理论而言,有较大影响的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许克洛夫斯基,以及丹麦哲学家克尔恺郭特、法国诗人瓦勒利等的理论,在《谈艺录》中,也是首次被运用于中国古文论的研究;对克罗齐直觉说的批评,也是该书最早提出的。《谈艺录》出版后,作者颇感有"言之成理而未彻,持之有故而未周"(《谈艺录》引言)之处。1984年中华书局再版时,除对原书稍作删润作为上编外,又将近年补订的与原书规模相当的部分作为下编。后者不仅于中国古文论中的精华多所钩稽、辨析和阐发,而且对于西方文论,特别是西方当代兴起的新学科、新理论(包括诗禅说、结构主义、拆散或译解体结构主义,以至接受美学等等),也有进一步的、丰富而精审的联类、辨析和比较。他的另一部学术著作《管锥篇》(1979),富有辨伪和辩证精神,对《诗经》、《易经》、《老子》、《左传》、《史记》、《楚辞》、《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古籍,不仅突破了许多人文学科的领域,不株守陈见地作了许多新的考释,而且披沙拣金、钩玄提要、刊谬钩沉、辨析毫芒、熔古铸今,做了许多富有创见的赓扬;并将中西文化和文学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比较和研究。融广博的知识和精卓的见解于一体。这是他的所有学术著作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宋诗选注》(1958)提出了新的选诗原则,在注释上既保持了传统选本的一些基本特色,又突破了传统选本止于注解、疏证的局限,对诗歌创作中的许多问题,贯通中西,做了精见迭出的阐发,对随后的选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钱钟书的学术著作除上述几种外,尚有《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1943年《北京图书馆刊》英文版)、《旧文四篇》(1979)、《也是集》(1984)等。他的许多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维妙维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围城》已被译成多种外文。(敏泽)

《阅读〈伊索寓言集〉》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让学生初步了解《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
 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通过过导读,让学生学会读整本的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读引路,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介绍《伊索寓言集》和伊索其人。
 2、请一两个同学讲伊索寓言故事。
二、明确读书要求,制订读书计划。
 1、伊索寓言版本较多,选择合适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要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借来的书: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作记录,也可自抽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言的语句。
 采用各种方式随时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痕迹。
 3、制订读书计划,鼓励学生做到每天必看,根据自己的情况大体的、规定一个时间表,一般可在一个月左右完成。
三、后继活动,深化阅读效果。
在全班同学都读完《伊索寓言集》后,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联系具体故事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有哪些心得,获得怎样的思想启迪,对“我读书我快乐”有哪些体会。

读《伊索寓言》——品位钱钟书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伊索寓言》——品位钱钟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次认识钱钟书是在韩寒声名大噪之时。那时侯正好是初三,对韩寒非常感兴趣。所以无论是什么杂志或者是书籍,只要是关于韩寒的,我都会去看。正好,《初中生》的一本杂志上说韩寒现象类似与钱钟书现象,当时很纳闷,钱钟书是谁?于是便问了同学,知道了他的长篇小说《围城》,巧的是,当时人意正在阅读《围城》,她对我说令她印象最深的是钱钟书在描写一个小男孩时这样子写道:“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的差点害相思病,活象报上讽刺画里中国人的脸。”乍一听非常有趣,于是便借了本《围城》来看,这不看还好,一看,我便被他的文学才华所深深的折服了。

钱钟书是江苏无锡人,他出生的那天有人送来一本《常州先哲丛书〉,伯父为他取名为“仰先”,即“仰慕先哲”之义,直至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父亲为他正式命名为“钟书”。

钱钟书当年考清华的时候,年仅19岁,其考试成绩中,英、文俱佳,然而数学却才只得了15分,清华校长罗家轮因为爱才,破格录取了他,钱钟书也果然不负罗校长的器重,他在清华园学习期间,其心理学、英文、中国古代文学成绩特别优异。概括来说,钱钟书的文学才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得力于自己的先天素质,另一方面则是自己超乎常人的勤奋。钱钟书记忆力惊人,可谓过目不忘,而他泡图书馆之勤之久也是罕有人至,并且他看书时有个怪癖,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画下佳句,并在书旁写下评语,清华藏书中的画线和评语大都出自此君之手笔。

我一直很纳闷,睿智如钱先生,似乎不该有如此糟的数学成绩,因为从他的文学作品里可以看出他的推理能力是极为高超的,数学理应不错,于是我便查了些资料,据钱钟书的夫人杨绛说:“当年钱钟书父亲把钱钟书抓去教数学,教不会,发狠要打,又怕被哥哥听见,只好拧肉,钱钟书当时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由此看来,钱老先生教育方法的不佳,使钱钟书后来对数学敬而畏之,畏而避之,避而远之了。这种敬畏感,在他无处不令人捧腹大笑的《围城》中也看的出一些蛛丝马迹,不然方鸿渐就不会在处遇唐晓芙时说:“难道学的是数学?那太利害了。”也不会在褚慎明问他是否对数学逻理用过功没有时回答:“我知道那东西太难,从没学过。”文化昆仑钱钟书先生竟把数学视为毒蝎猛兽,那真是太孩子性了,染而去使他与我们的距离拉近了许多。

钱钟书的趣事还有挺多。有一次古典文学组的人找他借钱,他问需要多少,答:“500.”他说:“这样吧,不要提借,我给你250,不要来还了。”同一个人两次来借,他还是如法炮制,依旧对折送人。他当副院长期间,给他开车的司机兄弟出车上街撞伤行人,急切中找他借医药费,听清情况后,他问:“需要多少?”司机答:“3000.”他说:“这样吧,我给你1500,不算你借,也不用还了。”后来有人说,钱钟书到底是数学不好,只学了个被二除,假如有人来借百万,那又该怎样呢?

钱钟书还有许多痴气、傻气,他手舞足蹈看《福尔摩斯探案集》,还有他在妻子脸上画花脸,在女儿被窝里藏扫帚,“埋地雷”,他帮猫打架不怕天寒地冷,他还爱看儿童动画片。他看《西游记》时更是与众不同,边看边学边比划,口中发声低昂不止,时而孙悟空,时而猪八戒,腾云驾雾,“老孙来也”,“猴哥救我!”看过了舞过了还没过瘾,又左挑点毛病,右挑点遗憾,一连写了好几篇短评,起个化名装入信封,歪歪斜斜地模仿小学生字体写上投寄地址,8分钱小邮票一贴,扔进邮筒,上海《新民晚报》编辑接到来信,莫名大惑:“这是哪里的小孩子的恶作剧,怎么连个地址也没写,稿费寄给谁?”拆开一看,文章真好,正是热点话题。

然而更让人佩服的是钱钟书的文学笔调,智慧而有尖锐,调侃之间却道出了人间百态。例如他在题为《窗》的文章中由窗联想到了门,叙述了门与窗的关系,他说:“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他还举离子说到:“一个外来者,大门请进,有所询问,有所要求,他至多是个客人,一切要等主人来决定;反过来说,一个钻窗子进来的人,不管是偷情还是偷东西,早已决定来替你做个暂时的主人顾不得你欢迎和拒绝了。而从前门近来的只是形式上的女婿,虽经丈人同意,还待博小姐欢心,从后窗进来的,才是女郎们把灵魂和肉体完全托付的真正情人。人对自然的胜利,窗子也是一个,这种胜利,有如女子对男子的胜利。”真是让人拍案叫绝的一段话,把窗子的内在涵义全部解剖到了我们面前。钱钟书在《吃饭》的这篇文章中还说道,吃饭有时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是吃菜,正如讨阔老的小姐,宗旨并不在与女人。他在文章中又吃饭联想到了人的等级,联想到了宗教。德国古诗人白洛柯斯把上帝比做最伟大的厨师,钱钟书说这样的厨师不做也罢。为什么?因为只有为他弄了饭给他吃的人,才支配我们的行动。譬如说,一家之主,并不是那些赚钱养家的父亲,倒是那些乳臭未干、安坐着吃饭的孩子,当然父亲是不会愿意承认这一点的。所以,他推出了一个结论,肚子一天到晚要我们把茶饭向它祭献,不是我们的上帝是什么?“把饭给有饭吃的人叫请饭。自己有饭吃而去吃别人的,那叫赏面子。自己无饭吃而去吃别人的,赏面子就变为丢脸了。然而如果一个人请饭,那可以使客人间隔许多天不在背后说主人的坏话,所以他建议,做人要多多请客吃饭,而他呢,恭候诸君邀请,努力奉行猪八戒对南山大王手下小妖说的话:”不要拉扯,待我一家家吃来。“钱钟书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曾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有一次英国女记者要采访他,他说:”小姐,既然你觉得鸡蛋好吃,那又何必认识生蛋的那只鸡呢?“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钱钟书被批斗挨打,被迫写思想汇报,被逼搬家,被强制清洗厕所,被剃阴阳头,然而他却不受影响。钱钟书生活在一个农业大国,但是他却没有小生产者的狭隘观念,而是放眼世界,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并将中、西文化糅合在一起,这使他的作品贯注了一种强烈的现代感。他的文学作品在当时有别于其他一般作品,然而这才是真正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作为一个文人,一个学者,一个知识分子,他用笔杆子辛辣的讽刺了这个社会,并对这个社会进行了诠释。他一心专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有人说,钱钟书很幸运。的确,钱钟书很幸运,他幸运的生在了一个特定的时代,幸运的遇到了一位伯乐。在古时候。文人可凭一篇文章,一首诗被皇上赏识而被破格录用,文革时期,交白卷也可上大学,然而,时代在变,钱钟书似的人物对于现在来说几乎无处可寻,因此钱钟书也只能成为一个传奇,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来源:榕树下·(作者晴天小嵋)·(责编高鲁剑)

读《伊索寓言》——悼钱钟书先生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先生于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钱先生后事一切从简。按照钱钟书先生遗愿,遗体由二三亲人送别,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不保留骨灰,并恳辞花篮、花圈。

12月19日晚,江泽民总书记亲自给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先生打电话,对钱钟书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希望杨绛先生保重身体。杨绛先生深表感谢。

在钱钟书先生住院和病重期间,江泽民总书记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一直惦记着钱钟书先生,多次向有关方面问及钱先生的近况。李瑞环、李岚清、李铁映、荣毅仁、王兆国、胡绳等领导同志也曾多次前去探望并打电话表示慰问。

钱钟书先生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

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卓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60年来,钱钟书先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著作等身,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是中国的宝贵财富。

钱钟书先生虽然走了,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钱钟书先生的风范长存。钱钟书先生永垂不朽!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侏儒时代的英雄


98岁末,钱老钟书乘鹤仙去,按照民间说法,以此九旬高龄而去,亲朋好友,自遵天命即可,过分悲痛就免了。所以鄙人倒也没有太在意杨绛先生的悼词。(王小波故去之时,俺可是怀着十二万分悲痛兼敬仰的心情七次拜读李银河博士的《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引起我思考的是:钱先生获得的身后盛名,来自各阶层各角度的极高评价---甚至在一贯藏龙卧虎怪论迭出的网上,对钱先生的评论,也是惊人的一致。于是我忍不住开始想:钱老是最后一位“文化巨人”吗?他为什么一不留神成为了,一个伟人?

提起钱老,很多人想当然地会说起《围城》。《围城》我看过两遍,说实在地,都没有找到那种醍醐惯顶顶礼膜拜的感觉。印象深的是作者那种调侃,那种来自于深厚文化素养的冷幽默。不过凭这点就让《围城》挤进“文学巨著”这个“围城”,似乎太勉强了些。因为这种钱氏幽默,并不比后来王朔的“王氏调侃”或者余秋雨的“余氏随想”有质上的高明。而后两人,在98年末文化评论界一次规模空前的“寻找大师”活动中,也不过仅仅获得“傲死卡”提名奖入围而已,堪堪算是“准大师”吧。(最后结果是:大师奖:空缺。)至于被世人反复咏叹的“围城心态”,窃以为,并不是作品本身有那么大感召力,它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陈道明他们演绎的那部优秀电视连续剧。这只是严肃文化和流行文化良好融合的一个典范。这个道理相当于,不管是刘震云的《一地鸡毛》还是莫言的《红高粱》,到了张艺谋手里,马上就会由洗脚温水变的滚烫到可以沏茶的地步。

钱老的《管锥篇》《谈艺录》,于我这样的粗通文字之辈,自然只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亦”的份。虽曾在图书馆的书架上见过,看看那高深莫测闪耀灵光的封皮,终于只是恭恭敬敬朝书鞠了一大躬,转身径自去了。不过暗想,自古以来,曲高和寡,确是真理,君不听,一千年前,岳飞同志就仰天长叹:“知音少,弦断有谁听?”钱老以如此阳春白雪之物,应无团结如此广泛人民群众之理。

呜呼,为文之道,有破有立。小生微醉之余,絮絮叨叨扯了半天,浑不知所述何物。列位看官,容俺这就图穷匕现,祭出观点。

我以为,钱先生只是一个踏踏实实作学问的普普通通的学者,他在人格上凸现出伟人的光辉,只是由于他所处时代的卑微。那时侯,我们的超级才子郭老沫若,正用漫天的才华与豪气,高歌狂赞伟大领袖的“千古诗才”“万年文章”和“绝代书法”;那时侯,我们的科学巨匠钱老学森,正怀着诗人般的热情与想象力,用精密的逻辑推理,严谨的归纳分析,科学地论证了“一亩地能产30000斤”这一著名定理。(钱老该论文原文发表在大概1957年的某期《中国青年报》上,据说正是此文,坚定了一贯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老人家的关于开展那个运动的萎大的决心);而那个时候,钱先生携妻隐居,沉湎古籍,逃避政事,甘为隐士。

后来(对,很久的后来了)的某一天,人们突然醒悟过来。人们开始反思,开始批判。巴金老人开始不停的,“随想”。所有的眼睛突然全部睁开,所有的声音突然全部出来,所有的手臂都在摇动着高呼:批判那个时代的媚俗!问题是,第一个开始批判的人,是天才。第一万个,是人才。而第一百万个,就成为人云亦云的庸才。当所有的人都在批判媚俗的时候,批判媚俗这件事情本身,也成了一种新的媚俗。

于是,人们在唾弃了那些老媚俗之后,也对“批判媚俗”这一“新媚俗”失去了热情。于是,人们想起了那些,外围的不相关的人们。想起了钱钟书们。其实,钱只不过象一个最传统的穷酸秀才一样,闭门苦读,青灯良伴,浅吟低唱。.....

他只不过站在原地,可是当那个时代的地平线沦落之后,他就显得比别人高大。他只不过那么自自然然地活着,可是当所有人都染上瘟疫以后,他就显得比别人健康。是的,人们怀念钱钟书,与其说是怀念他的小说,怀念他的学问,不如说是怀念他在那个疯狂迷乱时代里的,自由思考独立学术的精神。------一种原本应属于任何一个学者的基本的精神----而任何基本的东西,在普遍缺乏的时候,都弥显珍贵。所以说,人们对钱钟书的怀念,我以为,是一种对真正文化的怀念,对真正学术精神的怀念。而这种怀念的根本,还是对那个时代的,批判。

读《伊索寓言》——风华绝代钱钟书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读《伊索寓言》——风华绝代钱钟书》,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独来独往在人生的舞台

他的神秘一如他的风采

现代青年来说,钱钟书无疑是一个谜一般神秘而富于魅力的人物。

钱钟书的照相机式的记忆力,淹贯中西古今的博学,滔滔不绝的口才,浓郁的机趣与睿智,澹泊宁静毁誉不惊的人格,使得他极富传奇色彩,风靡海内外。

有外国记者如是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简直把他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一些人不远万里,从港台、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来“朝圣”,然而,他却常常闭门谢客,避之唯恐不及。曾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来到中国,给钱钟书打电话,想拜见他,钱钟书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风趣若是。

他越是避客,便越是有人想见他。于是,他不是客客气气地辞谢,就是借故以病推托支开,甚至是毫不客气地拒绝。记者们偶尔采用“突然袭击”的办法直闯上门,他便立在门口,小谈片刻,时刻作出“送客”的姿态;或放进客人,又缄口不言,绝不谈自己,更不透露自己的生活、创作情况,常常弄得记者们狼狈不堪,空手而返,很难有什么收获。

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憎恨别人拜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便越加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钱钟书非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大学者惜时如金,不藉口舌而扬名,不浪掷光阴于交游,此其一;甘于寂寞,不求闻达,此其二。胡思乱想是别人的事,于钱钟书却无关。

钱钟书就是钱钟书。

钱钟书,宇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1910年出生于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至1938年在欧洲留学,获得文学士学位;1941年出版了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7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围城》;翌年出版《谈艺录》。解放前主要在几所高校教书。解放后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文学研究。

当年他的“奇书”《围城》出版后虽然十分畅销,洛阳纸贵,但却颇有争议,毁誉不一。

他不愿趋时不求闻达。因此,在国内,自解放之后至“文革”以前,他并不为人所熟知。而且可以说坐尽冷板凳,默默无闻。

1979年,他的煌煌巨著《管锥编》由中华书局出版,这部洋洋四大册的著作极大地震动了学术界。1980年,《围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更为畅销不衰,多次印刷,累计已达百万册,甚至屡屡被盗印。之后,《谈艺录》、《七缀集》的出现,使钱钟书更加大放异彩。他虽未必“著作等身”,但所作却字字珠玑,为读者赏爱、叫绝。

于是,不少青年惊奇地“发现”了钱钟书,其惊喜程度不亚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如果说《围城》使人们喜爱钱钟书的话,那么《谈艺录》、《管锥编》则更使人们在他面前倾倒了。

人们惊呼,钱钟书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人物,是个天才!

他的确是一个天才。

钱钟书的天才首先表现在他具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说起他的记忆力之惊人,在现代中国学者中,除了已去世多年的史学大师陈寅恪外,恐伯还没有第二人能和他相比。国外的学者说钱钟书具有“照相机式”的记亿力,一点也不夸张。在进入小学读书识字之前,钱钟书已读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以及《七侠五义》、《说唐》等古代小说。钱钟书读书过目不忘,任人从书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连书中好汉所使兵器的斤两都背得出来。吴忠匡在《记钱钟书先生》一文中说,钱钟书在蓝田的国立师院任教时,图书馆的《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古今图书集成》等大部头丛书,他都浏览过,但见他看过的文集,仅明清别集就有千种之多,这些别集,不管是大家、名家,还是二、三流的小家,别人随便拿一部来考问他,十之八九他都能准确无误地复述其内容,有的甚至一字不差。别人不敢相信,屡次考他,他也竟屡试不爽。而且,他的记忆力似乎也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衰减,几十年前读过的书,仍然如昨日刚看过一样记忆犹新。1979年,将近七旬的钱钟书在美国访问,再次证实他的记忆奇才。费景汉说钱钟书把“耶鲁大学在场的老外都吓坏了”。夏志清说,钱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表演”使得洋同事面面相觑。至于水晶的记述就更有意思了。他说“......谁知白之教授刚引到这里,钱先生立即像《红与黑》小说的男主角于连背诵拉丁文圣经一样,将下文‘不比寻常穿篱挖壁---’咿咿呀呀背诵了起来,这种惊人的记忆力,只能借用《围城》里形容孙柔嘉的句子,差可比拟听者的惊讶:‘惊奇的眼睛(此地应改成嘴巴)张得像吉沃吐画的O一样圆’。”

钱钟书另一个非凡之处是他的博学。他的学问的渊博在当代中国可谓首屈一指。夏志清称他为“当代第一博学鸿儒”、舒展称其为“文化昆仑”。钱钟书的古文造诣之高,当今恐伯无人企及。只要看一看《谈艺录》、《管锥编》即令人叹为观止。从先秦到近代,经史子集靡不贯通,尤以集部为最精。他的文言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不论散文骈文,诗词曲赋,还是小说戏曲,俚语谣谚,他全能招之即来,奔凑笔端,遣词造句,隶事用典,简直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如果把他的每一句话细细注解,用“无一字无来历”来形容,最为恰当。而这些“来历”囊括四部,其数目难以统计,他的古文造诣早为陈衍、徐森玉、胡先肃诸前辈学者称道。而其《围城》、《宋诗选注》等却是地地道道的白话文。他笔下的白话文,清如水,明如镜,绝少沾染西洋味、古董气与学究气,挥洒自如而又耐人寻味。尤其是《围城》,几乎成为幽默文学语言的范本。

除此之外,钱钟书还精通英、法、意、德、拉丁、西班牙等多种语言。对于一个曾经在牛津留学的文科学生来说,通晓这些相关语言也许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要做到纯正得没有一点母语腔调,对所有这些语言文学全部贯通,烂熟于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钱钟书是我国英语界公认的权威,当年曾任《毛泽东选集》英文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参加翻译定稿《毛泽东诗词》。钱钟书在美国讲学,仅凭其操英语的口才,即令四座吃惊,一位在哈佛大学研究院工作多年的美国学者说,他在美国长这么大,生平从未听过像这样漂亮的英语,算来算去只有哈佛的一位语言学教授的英语水平差堪同钱相媲婉美。再如,他在留学时学习过意大利语,但却从未到过意大利,1978年他首次到意大利出席第二十六届欧洲汉学会,即用意大利语作即兴式的发言。他的意大利语言咬音之准,味道之纯,不输其英、法、德语水平。在报告中他还随意援引意大利文学,所涉及的许多陌生作家的作品,他皆能用意大利语娴熟地背诵出原文,引起了意大利学者极大的兴趣和好奇。

钱钟书渊博的学问,一方面是他的天才的表现,良好的天赋使他能很快地掌握运用这些语言;另一方面是靠他的用功与勤奋。他周岁“抓周”时,抓到了书,取名为“钟书”。也许是天意吧,他也就名副其实,一辈子“钟情于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就立下了“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志向,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到了读书上,上课时也是手不释卷地看自己喜爱的书。他看书有个特点,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画下警句来或批几个字,据传清华藏书中画线的部分大多出自他的手笔。他的博学,使他不是老师的学生,而成了老师的“顾问”。吴密教授就曾推荐他临时代替教授上课,所有课上涉及的文学作品他全都读过。钱钟书还有读字典的兴趣,而且深得其乐,许多大部头的字典、辞典、大百科全书他都挨着字母逐条逐条地读过,并时时读得开怀大生。他除了良好的记忆力外,还做别人看不懂的辅助性的笔记,每读一书,他都要做读书笔记,摘出精华,指出谬误,供自已写作时连类征引。这样年复一年,日积月累,读遍天下书,可以想见该有多少读书笔记了。据杨绛说,她在1973年为钱钟书整理读书笔记时,即有整整五大麻袋之多,堆在屋里高高的如一座小山,每一本笔记上都密密麻麻地记满了中文、外文,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五大麻袋笔记的内容该有多少!

打开《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宋诗选注》,我们不能不惊叹作者的博学,这些著作纵贯古今,沟通中外,包括数种语言,数以万计的作家、作品,也就是说其数量与中国主要古书总汇《四库全书总目》约略相近。其实,这些只是就已经出版的内容而言的,《管锥编》续集至少还有论五种古籍(据郑朝宗透露:实际上不止五种,很可能还有十种古籍)没有出版,还有作者早已著成,迟迟不愿公之于世的几部专著。钱钟书的博学我们不敢妄测,也无从妄测。

钱钟书是“钟情于书”的大学者,但绝不是钻故纸堆的酸腐“学究”。

钱钟书还是个幽默大师,他健谈善辩,口若悬河,舌璨莲花,隽思妙语,常常令人捧腹。钱氏的健谈雄辩大有孟子、韩愈遗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几乎无人不晓。俞平伯与钱钟书是文学研究所最为资深的两个学者,文研所内开会,俞平伯总是木讷寡言,独自抽烟,钱钟书则是纵声谈笑,议论风生,每每坐在一起,便构成了有趣的映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称得上幽默大师的,除了鲁迅、梁实秋、老舍之外,就要推钱钟书了。《围城》的幽默更是中国现代小说中首屈一指的。如:

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听来有些滑稽。事实上,惟有学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外国留学不可。因为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等等都是从外国灌输进来的,早巳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好像中国官吏、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外汇,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价值。

像这类幽默的语言,在《围城)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短篇小说《猫》中写道:“李太太深知缺少这个丈夫不得;仿佛阿拉伯数码的零号,本身毫无价值,但是没有它,十百千万都不能成立。”甚至在《谈艺录》、《管锥编》等纯学术著作中也充满了机趣与幽默。1991年,全国十八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要拍钱钟书,被他婉拒了,别人告诉他将要酬谢他钱,他淡谈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吗?”

因为才高一世,所以他也颇自负自许,相当的“狂”。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说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狂人”之一,钱钟书的狂,狂在才气,狂得汪洋恣肆,颇类古代庄生。他的堂弟曾说过,钱钟书少年时就狂得惊人,从小就不愿说赞扬别人的话,倒批评、挖苦、调侃过不少人,说话既刻薄,又俏皮,这脾气一直未改,这些被他批评的人中有的是他的同学友人,有的还是他的师长、前辈,像朱自清、周作人、冯友兰、赵万里、吴密,甚至还包括他的父亲钱基博在内。上大学时他就敢挑剔博学的父亲的学问,断定父亲的学问“还不完备”。大学快毕业时,清华挽留他继续攻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他曾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其狂如此!

他架子相当大,不愿拜访别人,更不拜访名人,他曾引杜于皇的话说:“即使司马迁、韩愈住隔壁,也怨不奉访!”无怪乎当年他父亲写信命他拜访章士创,他也懒得理会,无动于衷,后来看到章氏《柳文指要》,他还为当年没有遵父命而感到庆幸呢!

钱钟书狂者的风度中却又表现出狷者的性格,他狂得直率、自然、可爱、可敬而复可亲。其实,人们往往忽视了钱钟书性格中很重要的另一面,那就是谦虚、谨慎,并不以自己的博学才华而固步自封,沾沾自喜,他对自己要求更高、更严格,尤其在学问上。他的《谈艺录》、《管锥编》、《围城》,煌煌巨著,可谓尽善尽美了,但他并不满意,并不引以自豪自傲。他说他对《谈艺录》“壮悔滋深”,对《围城》“不很满意”,对《宋诗选注》”实在很不满意,想付之一炬”,因此他对这些既成著作不厌其烦地修正、补订,逐渐地自我完善。他对自己著作中每个字句,每一条中、外引文都要逐处地查找核对,从不轻易放过,人们很难在他的书中挑出错误来,戏称之为“文正公”,他却自谦为“文改公”,尤其是愈到晚年,立论愈谨严、愈认真;成果愈大,他愈谦虚,这才是一位真正的大学者最令人肃然起敬的可贵的精神和品格,五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钱钟书以自己的努力和成就成为一位举世瞩目的学者。《围城》已被译成世界上多种文字,有十数种不同的译文版本在各国出版。在美国,由于夏志清的推崇,不少人以钱钟书为题撰写博士论文和专著,法国的西蒙·莱斯不无过誉地说:“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的话,只有钱钟书才能当之无愧。”

在国内,钱钟书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厦门大学教授郑朝宗首倡“钱学”,从1979年开始介绍钱著,并招收了专门研究《管锥编》的硕士生,主编《<管锥编>研究论文集》。1986年,舒展写了《文化昆仑-钱钟书-关于刻不容缓研究钱钟书的一封信》,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1987年,一部分“拜钱同仁”便酝酿要出版一种旨在推动钱钟书研究的纯学术性刊物,此举得到原文化部部长王蒙的支持。1989年《钱钟书研究》创刊,1990年又出版第二辑,与此同时,全国各类学术刊物也纷纷发表研究文章,这样,一门新的学科——“钱学”便正式形成,而且蔚为大观了。1990年根据《围城》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钱钟书与《围城》更成为热门话题,钱钟书开始成为如日中天的大学者和青年大学生心目中的偶像。

面对着热闹非凡的“钱学”,钱钟书没有欣然陶醉,也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保持相当的冷静与理智,他始终沉默不言。对他来说,名与利皆等之浮云。

钱钟书是一位风华绝代的博学鸿儒。也是一位踏踏实实的中国作家、学者,他不务虚名,落落自甘,澹泊自守,宠辱不惊,虚怀若谷,他没有叱咤风云的权势,也没有惊险神奇的经历,甚至没有“大师”、“权威”的气势与派头,有的只是“叫驴拉磨”般的读书精神、学问修养。从这一点讲,钱钟书是极平凡的,但钱钟书又是极不平凡的,不平凡的是他的学问与成就,更不平凡的是他甘饴寂寞、澹泊自守的精神!

读《伊索寓言》——少年人眼中的钱钟书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读《伊索寓言》——少年人眼中的钱钟书”,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少年人容易产生偶像崇拜,我不说那些没有思想的小儿女们眼中的偶像,只说像我这样个性凛然,有自己阅读生活的少年人心中所景仰的文化人物。

我刚刚从高中校园走出,资历尚浅,自觉没有资格同各位评论一个大师级人物,但套用庸俗电视剧的制作者所遵循的见解:“戏不够,爱情凑”,对我来说,理论修养不足或许可以用强烈的感性认识来弥补。

平常人钦佩作家,无外乎两点:一是才华,一是人格。没有才华的作家只能炮制文字垃圾,作为少数杰出作品成功的分母;对于没有人格魅力的作家读者会嗤之以鼻,他们的作品再好,也难以撩起后人的激情去挖掘体味。

在我们看来,中国能将这两种品质纳为己有只有钱钟书。中国有比钱钟书更有才华更有思想更幽默的文人吗?没有。

毕业清华,留学英法。才高八斗,学富五车。风华绝代,清高淡泊。

博览天下书籍,精通多国语言。

普林斯敦大学的高薪,英国女王的国宴,他都不屑一顾。

天下能让我敬佩的只有这种人。能让韩寒敬佩的也只有这种人。

作品是文人的喉舌,就说文章经常被选上中学课本的像冰心、赵树理、矛盾等人的文章,你拿枪逼我,我也没觉得什么地方好,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觉得乏味无聊的很,巴金的长篇小说我觉得文笔稚嫩生涩,根本没什么值得称赞。由于受到当代教育制度蒙骗,我长久以为那些乌合之众是中国一流作家,当我上高一时第一次接触钱钟书的作品(《钱钟书散文》)时,那种感觉,只能用“拨云见日,茅塞顿开”来形容,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豁然开朗。

钱钟书的作品很少入选中学课本,而且我读一本八十年代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时候,其中连琼瑶的名字都提到了,却看不到钱钟书的名字。钱钟书仿佛始终都是个边缘人物,不在主流之列。

我感到好笑,有些愤怒,有些悲哀。既然谈文学史,那么先且不提钱钟书的学术著作,《写在人生边上》和冰心的什么《寄小读者》之类哪个更有思想艺术价值?《围城》和《小二黑结婚》、《青春之歌》等等究竟哪个更能流传后世?在我看来这些根本不算问题,可是在文化方面,官方总是显得愚蠢和落后。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历史长河去粗取精,自由公断。

有人认为钱钟书是九十年代以后才名声雀起,这不是钱钟书从那时起才灵光突现,而是中国人从那时起才多少学会一点在文化方面要有良心。钱钟书为什么在文学史上地位卑微?

是他这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性格决定的,这也正是他人格魅力所在。众所周知,钱钟书从来不愿意写官样文章,从来不愿意当御用文人,从来不考虑什么文章是符合“潮流”的,只做自己爱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在这一点上跟老舍、曹禺相比,他真是太高贵了。

在那样狂热的年代,一个文人耍书生意气,居然敢不顾及伟大领袖的“讲话”精神,居然从不为工农兵歌功颂德,还好混吗?这种败类文化渣滓的文章还有人看吗?我以为那些资质平庸作家的名声直到今天之所以还没有泯灭的原因就是中国官方一直在捧他们,但官方不捧钱钟书。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民主政治的建设,钱钟书作品的内涵才被不断发掘。中国人的思想再也不会被什么样板戏、语录之类的东西束缚。尤其是我们年轻一代,冰心、矛盾、赵树理的文章都要绝迹了。我们更看好的是钱钟书、张中行、季羡林等人的纯文学少说教没有政治动机的文章。

我的语文老师曾经在课堂上对我们讲,鲁迅的作品是中学课本中收录最多的,从小学到高中,几乎每册都有。他还说如果要在中国文学史上只保留一人,那无疑就是鲁迅。尽管我们都比较推崇钱钟书,对这种言论不敢苟同,但现代学生对鲁迅先生还是非常尊重的,大家不想尊钱而抑鲁。

一位同学做了一个比喻,说二位大师好比两架战机。鲁式战机火力猛烈,钱式战机科技含量较高。

又有比喻,鲁迅文章好比忠勇之关云长舞起青龙偃月,势大力沉。钱钟书好比轻巧的太极张三丰,举重若轻。

姑备一说,在此求教各位方家。

读《伊索寓言》——许渊冲眼中的钱钟书


沉冰:据说钱锺书先生曾发“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之论,杨绛先生、李赋宁

先生等都曾书面澄清绝无此事。作为当时西南联大外文系的一名学生,您怎么看待这句活?

许渊冲:钱锺书先生读中文书、外文书数量之多,冠绝一时,我的朋友、历史学家何兆武先生

说钱先生是“眼高手高,只说人家坏话、不说好话”。外间盛传的这句话相信是钱先生的口气,

对三位老师的评价也基本上是准确的、有道理的:胡适要叶公超和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合译

《莎士比亚全集》,结果他一本也没有译,却让梁实秋一个人译完了;吴宓属于古板脑筋,他的古

典文学修养很好,但对现代文学(特别是苏俄进步文学)根本不了解;陈福田是联大外文系主任,

学的是美国英文,当时美国英文是压倒英国英文的。

沉冰:钱锺书先生给你们上课时,都讲些什么?

许渊冲:钱先生讲课只讲英语,不说汉语;他用一口牛津英语,对我们讲英国音和美国音的不

同,要我们学标准的伦敦语音。不过,钱先生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上课时

常常讲很多警句。总而言之,他让人觉得他什么都知道,有些高不可攀。

沉冰:难道钱先生就没有讲错的时候吗?

许渊冲:偶尔也有。比如有一次,他给我们讲爱伦·坡的作品《一个凶手的自白》,其中有这

么一句:“Mymindtodosth”。某位同学问:这个句子怎么没有动词?钱先生答:名词后面省略

了动词(be),原句本应作:“Mymindwastodosth”。后来我们一查原书,原来是名词前面漏了

一个动词,原句是“Imademymindtodosth”。当然,钱先生的解释也通,但毕竟不及原作来得圆

融。钱先生肯定读过爱伦·坡的作品,但也做不到句句都过目不忘。

沉冰:听说钱锺书先生在联大外文系过得并不是很愉快?

许渊冲:当时《大一英文》分3个组,A组的陈福田注重美国英文,B组的钱锺书注重英国英

文,C组的潘家洵注重中文翻译。在学生中最受欢迎的是潘家洵,很多人在窗子外面听他的课,听

他翻译易卜生的作品。陈福田和叶公超都有排斥钱先生的思想,所以,钱先生在联大只教了一年

(1939年),后来就去湖南了。

沉冰:钱先生离开联大之后,您与他还有联系吗?

许渊冲:有一些间接联系,因为他去湖南不久之后又去了上海,在震旦、光华、暨南等大学教

书,我在那些地方都有些熟人,偶尔听他们谈到钱先生,道听途说吧。钱先生在暨大教书时,许国

璋也在。

当时吴宓先生想编一部字典,请钱先生编辑“新增字”部分,钱先生没有答应。吴先生又邀许

国璋参与其事,钱先生对吴说许国璋不行;后来许国璋请吴先生吃饭,吴先生还是让许国璋参与字

典编纂工作了。

由此可见吴先生与钱先生两师弟之间的不同:吴先生是古典派,讲人情;钱先生注重“真”,

不行就不行,即使对自己的得意门生也毫不客气。其实,钱先生还是很喜欢许国璋这个学生的,因

为许国璋写文章有些学他,钱先生曾说:许国璋的英文写得比王佐良好。

沉冰:您再次见到钱先生是什么时候?

许渊冲:不是1950年,就是1951年。我去吴达元先生家拜年,遇见钱先生夫妇,他那时胖得连

我都认不出来了。吴达元先生和钱先生夫妇在讲林徽音家的猫发情,和钱先生家的猫打架的事情。

沉冰:这件趣事在杨绛先生的《写〈围城〉的钱锺书》一文中也有记载。

许渊冲:在清华教书时,钱先生还指导过一名研究生,他就是后来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的黄

爱(雨石)。

沉冰:我是第一次听说这件事。

许渊冲:黄雨石先生如今还健在,住在清华大学,也有80多岁了吧?他是湖北人,1943年至1946

年在清华外文系就读。

沉冰:解放以后,您和钱锺书先生的交往有哪些?

许渊冲:那主要是围绕着翻译的一些事情了。《毛泽东选集》的英译本由钱先生定稿,金岳霖

负责《矛盾论》、《实践论》等篇目的翻译,钱先生负责《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篇目的

翻译。当时王佐良也参加了《毛泽东选集》英译的工作,他说钱先生和金岳霖他们比起来,也不怎

么显得出众。恰好我有个表弟也参加了《毛泽东选集》英译的工作,他从小在英国生长,名叫熊德

威,他说钱先生很谦虚。这表明钱先生有时并不像人们传说的那么神。在清华大学外文系比钱先生

低3班的索天章,解放后在复旦大学任教,他告诉我:他曾有个问题请教钱先生,钱先生并不是当

场回答,而是回去查了一下书籍以后再回答他的。

沉冰:钱锺书先生似乎也参与过《毛主席诗词》英译的工作。

许渊冲:“文革”期间,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号称是毛泽东诗词的作品,我就写信问钱先生:那

些诗词是不是出自毛泽东之手?钱先生说:不是。“文革”末期,大概是1976年,毛主席的《鸟儿

问答》被译成了英文,译文没有押韵,有人说这是钱先生翻的,我又写信给钱先生,请教他:是否

押韵更好?钱先生回信说:他只是“奉命定稿”,“并非草创之人”。

沉冰:“文革”结束后,您和钱先生的交往应该多一些了吧?

许渊冲:“文革”之后,李赋宁先生邀我去北京大学英语系任客座教授。1983年我去钱先生家,

问他能否把我调到社科院。钱先生说:我在社科院不管事;况且,你到这儿来,肯定有人不愿意;

你一来,对他们是个威胁,他们会“退避三舍”;你的“价值”比他们高,但“价格”没有他们高。

沉冰:钱锺书先生说您“价值”高,一定很欣赏您在翻译方面的才华。

许渊冲:钱先生评价我的英译《李白诗选》,说:太白“与君苟并世,必莫逆于心耳。”他又

说我的《翻译的艺术》专著和《唐诗三百首》英译:“二书如羽翼之相辅,星月之交辉,足徵非知

者不能行,非行者不能知。”不过在翻译理论方面,我和钱先生有分歧,这种分歧是真与美的分歧。

诗代表美,翻译代表真,所以译诗不是“得罪”美,就是“得罪”真,钱先生是两害相权择其

轻,他选择了真;而我则选择了美。我和他之间讨论这一问题的许多信件都发表过,钱先生不赞成

我的做法,他怪我“你把我的信示众了!”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的零度讽刺


钱钟书先生是个学者,国学大师、文化昆仑、学术高峰这些很吓人的名头像一记记重拳夹杂着风声向我们挥过来,看看钱先生想不仰视都不行。只是可惜了他的《管锥篇》和《谈艺录》这样学贯中西的大部头不能被我们好好消受,或是火候不够吧,于是就只有跟着别人一起诚惶诚恐般朝上仰视。

也有人对钱种书不以为然,比如余杰。这个习惯与拿着道德大棒审判一切的年轻人向来火气不小,他把钱钟书老老实实做学问看作是逃避,且对他在《毛选》英译本中担任的角色耿耿于怀。他还把钱钟书看作是无形中的学术霸权和学术专制的代表,照埋头学术的那些专家看来,这简直是大不敬了。然而,这究竟是对钱钟书学术立场的一剑穿喉的批评呢,还是对钱钟书整体人格上产生的误读?

钱钟书先生去世那年我刚刚开始热衷于买《南方周末》,所以很快就知道了这个消息。当时记得第一个反应是,《围城》的作者没了,没了就是个很大的事情。于是跟着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周围高三正埋头苦头的同学们,同学们起先都很诧异,钱钟书是谁?我好生失望,知道《围城》吗?他写的。切,没劲,是那部电视剧吧。于是又接着钻研自己的抛物线和马克思。我不禁索然。

在那之前我还不知道钱钟书做学问也那么大,《围城》带给我的只是一个纯粹的文人形象。那本小说读起来感觉真是不错,到现在我总共买了三本,前两本早已不知去向,这第三本我总怀疑它是盗版,读起来心里总是没有以前那么舒服。但我买这本书还有另外的一个理由,就是送给我的女朋友,女朋友说她没看过《围城》,对我而言这是难以容忍的一件事情,虽然她至今一年来到如今也没有读完。

写于1945年到1946年的这个长篇小说是在当时的沦陷区背景下完成的,战后1947年在上海初版,1948年再版,1949年三版,此后印刷次数不断上升,至今已达几百万册,这还不算盗版的猖獗造成的另外一个数目。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说明了《围城》的流行,但这也许并不代表钱钟书的流行。人们看到了方鸿渐,却忽视了真实的钱钟书的存在。

钱钟书在这本书中是以方鸿渐这个人物把自己的话语介入故事的。这个善良、聪明、幽默,但缺乏意志、优柔寡断的年轻人在处世哲学上总是有点不羁,并围绕着他写了他与四个女性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爱情纠葛,以及他对知识分子李梅亭、顾而谦等人的嘲讽和鄙视,还有家庭关系的内部斗争。可以说,从相对意义上讲,方鸿渐是钱钟书的代言人,钱先生在序中说他想写一类人,那么,他选择了站在方鸿渐的立场上写了这些人。换句话说,钱钟书的这部讽刺之作的角度是直接进入了方鸿渐的世界,是一种对文本的零度介入,是零度的讽刺。这当然不同于西方文论大师的“零度写作”的概念,那过于深奥,我只是想简单地表达出钱钟书讽刺的视角而已。

《围城》是一部以讽刺知识分子、婚姻以及人情世故为主题的小说,目的是力求刻画出当时某一空间某一群体的一部分人的众生相。理解“围城”这两个字,不能空泛地把他看作是婚姻的代名词,在某种层面上,它与西方现代主义所描写的人类的尴尬困境所采取的一些象征手法不谋而合。书中充满苦涩的笑,无奈的自我欺骗,这都是这部小说讽刺的成功。

钱钟书的国学底子得益于他那位曾经写出《现代中国文学史》(1932)的父亲,此外,他在美国读中学,在清华外文系、牛津大学英语系、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的经历也让他受到了足够的西方文化的熏陶。他是极聪明的,所以在《围城》中不难发现既有《儒林外史》大社会的人生缩影,也有西方当代文学的现代主义倾向。

《围城》的语言别具特色,有着传统话本讲故事的延续,也有现代文学的表现手法。处处不满比喻,与钱钟书博学而善于旁征博引有关,机智俏皮的小聪明也处处可见,随手拈来。语言的过度讽喻却表达了人情的弱点和人生的苍凉无情,在这里,方鸿渐,或者说钱钟书,是相当悲观的。

早期作为一个文人,钱钟书笔下的讽刺没有丝毫的痞子气和盛气凌人的嘲弄,这是难能可贵的。大才子如钱钟书,真的不是一般的文人可以比肩的。他还有文学作品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流传。

钱钟书的零度,让我看到了他的善良,至于种种是非,恰如方鸿渐身上的人性的弱点一样,有的时候是难以避免的。真正人格精神上的绝对超人只不过是一种想象中的彼岸理念罢了,钱钟书无罪。如果需要忏悔,那是过于狂热的集体行为,容易产生失语之后的更多的孤独感。这个世界需要平衡,不是吗?

在这个世界上随时随地可见“围城”的伫立,世态炎凉并非绝对,却也不假,即使是我此刻正在发声的网络上,亦不例外。

《《伊索寓言》的译本》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健康的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864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